枣树绿盲蝽

2024-05-15

枣树绿盲蝽(精选四篇)

枣树绿盲蝽 篇1

1 危害特点

绿盲蝽以若虫和成虫刺吸枣树的幼芽、嫩叶、花蕾及幼果的汁液。枣树生长点被绿盲蝽象危害后, 不能正常发芽展叶, 远看似火烧过, 幼嫩组织被害后, 呈现失绿斑点;后随叶芽伸展, 变成不规则的孔洞、裂痕、皱缩, 俗称“破叶疯”。花蕾受害后, 停止发育枯死脱落, 危害严重时, 造成枣树绝产。幼果遭到绿盲蝽象危害后, 受害部位先表现为黄斑, 后来变为褐色或黑色斑, 枣果萎缩, 引起幼果大量脱落。随着枣果不断膨大, 受害部位更加明显, 果肉组织僵硬、坏死、畸形, 有的向内凹陷, 成“亚腰”型;有的向外隆起, 形成小疱, 裂开, 直至枣果成熟, 严重影响枣果产量和品质。

2 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2.1.1 成虫:

体长5mm、宽2.2mm, 体卵圆形, 黄绿色或浅绿色, 密生短毛。头部三角形, 黄绿色, 复眼棕红色突出, 无单眼, 触角4节丝状, 短于体长。前胸背板深绿色, 布许多小黑点, 前缘宽。小盾片三角微突, 黄绿色, 中间具一浅纵纹。前翅基部革质, 绿色, 端部膜质, 半透明, 灰色。胸足3对, 黄绿色, 后足腿节末端具褐色环斑, 跗节3节, 末端黑色。

2.1.2 卵:

长1.2mm, 香蕉型, 黄绿色, 卵盖浅黄色, 边缘无附属物。

2.1.3 若虫:

共5龄, 初孵若虫体桔黄色, 复眼红色。3龄后可见浅绿色翅芽, 5龄若虫鲜绿色, 复眼灰色, 触角淡黄色, 末端渐浓。翅芽尖端深蓝色, 达腹部第4节。

2.2 生活习性

绿盲蝽的若虫和成虫以刺吸式口器刺吸危害枣树嫩芽、嫩叶、花蕾和幼果, 若虫孵出1~2分钟即可迅速爬行, 多隐藏于嫩芽, 不易被发现, 受到强烈振动后可掉地, 并迅速逃匿, 一般3龄若虫在空气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 能耐饥35~47小时。成虫喜阴湿, 有趋光性, 早晨和傍晚比较活跃, 飞翔能力强。在喷药防治时, 容易被农药击倒落地, 苏醒后短时间内不能飞行, 只能爬行转移。成虫多在晚上羽化, 约占全天量的85%, 雄成虫先于雌成虫羽化, 雌雄比为1.2:1, 羽化后1~2天开始交尾产卵, 平均每雌产卵量286粒, 1~4代卵多产在枣树或附近作物的嫩芽里、枝条伤口处和幼嫩组织中。

2.3 发生规律

在本地区此虫1年发生5代。以卵在杂草、病残体及浅层土壤中越冬。翌年3~4月份, 平均气温10℃以上, 相对湿度达70%左右时, 越冬卵开始孵化。第1代发生盛期在5月上旬, 为害枣芽。第2代发生盛期6月中旬, 为害枣花及幼果, 对枣树为害最重。第3、4、5代发生时期分别为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该虫世代重叠现象严重。除为害枣树外, 还为害树下豆类、玉米等作物。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3.1.1 合理选择间作物。

有间作习惯的枣园, 在选择间作物时应避免用绿豆、大豆、豆角、棉花、白菜等绿盲蝽象的寄主植物。

3.1.2 修剪。

冬春季节, 结合冬剪剪除树上病残枝, 尤其是对前一年夏剪剪口部位和蚱蝉产卵枝进行重点剪除, 减少绿盲蝽象的越冬基数。

3.1.3 除草。

在5、6月份, 及时对树下杂草、根蘖进行铲除, 切断落地绿盲蝽的食物来源。

3.2 物理防治

3.2.1 树干涂抹粘虫胶。

利用绿盲蝽遇振动落地习性, 在树干上涂抹闭合粘虫胶环, 可有效阻杀上树的害虫。

3.2.2 利用杀虫灯诱杀成虫。

利用绿盲蝽成虫趋光性较强的特性, 在枣园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3.3 化学防治

3.3.1 杀灭虫卵。

枣树发芽前对树体喷洒3~5°Be石硫合剂, 消灭越冬卵。

3.3.2 防治若虫。

在枣树生长期, 做好虫情预测, 在若虫羽化前用6%吡虫啉2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混合喷施防治。由于绿盲蝽白天一般在树下杂草及行间作物上潜伏, 夜晚上树为害, 喷药要着重树干、地上杂草及行间作物, 做到树上树下喷严、喷全。

3.4 保护利用天敌

葡萄园绿盲蝽重发原因与防治措施 篇2

葡萄园绿盲蝽重发原因与防治措施

1 形态特征 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若虫头、胸、腹均为浅绿色,密生黑色绒毛,翅芽顶部黑绿色,触角、足褐色.成虫呈长椭圆形,体长约5 mm,浅绿色,触角和足褐色,前胸背板深绿色,上有许多小黑点,小盾片上有2个黄色斑,前翅绿色,膜质部分为灰色,半透明,体背圆凸,胫节刺黑色.

作 者:孙蕊 作者单位:河北省辛集市林业局,052360刊 名:西北园艺英文刊名:NORTHWEST HORTICULTURE年,卷(期):“”(2)分类号:S4关键词:

绿盲蝽蟓危害与防治 篇3

1、危害过程

绿盲蝽蟓属半翅目,盲蝽科,以若虫、成虫的刺吸式口器吸食梨树的幼叶、嫩梢和花果的汁液。

3月中下旬,梨树发芽后,绿盲蝽蟓从寄主阔叶杂草上孵化出后,向梨树转移,首先危害幼叶及新梢。被害梨树的幼叶,初期叶面上出现散生褐色小斑点,随着叶片生长,斑点外缘变成黄褐色并扩大,往往数十个斑点呈片状分布。重者布满叶片,形成孔洞,迫使幼叶及新梢停止生长。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危害梨的幼果,幼果被侵入后,以刺吸孔为中心形成1~2mm的突起,部分突起爆裂,溢出红褐色汁液,也有在爆裂深处形成白色粉状物。一头绿盲蝽蟓多在同一幼果上危害几处,导致生长后期的果实畸形,品质低劣。5月底至6月初由于梨树叶片及幼果老化,绿盲蝽蟓向农作物转移,不再危害梨树。

2、形态特征

绿盲蝽蟓卵呈口袋状,长1mm左右,初产时白色,后变成淡黄色。

若虫共5龄(代),初期孵化出的若虫短而粗圆,体色浅呈黄色,取食后呈绿色,3龄(代)若虫开始生翅芽,5龄(代)体呈鲜绿色,体上有黑色粗毛,触角淡黄色,末端浓,趾节末端与爪黑褐色。

成虫体长5mm左右。雌虫较大,体浅绿色,头短,近似钝三角形,复眼黑褐色。触角4节,黄褐色。第一节比较长,约为3~4节的总和。前胸背板深绿色,密布黑点,小盾片有两个黄色斑,前翅绿色,膜质部分暗灰色,半透明,体背圆凸,胫节刺黑色。

3、生活习性

绿盲蝽蟓的卵在果树枝条顶芽鳞片内和果园内外的野蓠、荠菜、山芝麻及三叶草等植物上越冬。翌年春季均气温达10℃以上时(3月中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初期孵化出的若虫首先危害果树上的花蕾、嫩梢和其他阔叶植物的幼嫩梢叶。4月上中旬为若虫发生盛期,大批2~3龄(代)若虫集中危害果树的幼嫩梢叶和幼果。4月下旬至5月上旬羽化成虫,中旬是进行羽化的盛期。5月下旬后,梨树幼果和叶梢组织老化,成虫开始迁移到果园内外其他幼嫩植物和农作物上继续繁殖危害。最后一代于9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成虫,10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并产卵,11月中旬成虫死亡。成虫寿命20~60天,产卵期可持续20~30天,危害期内世代重叠。

卵孵化时对温度、湿度要求较严,高气温(大于30℃),低湿度时,卵孵化率低,虫口密度小。连续多云或间断小雨天气,白天温度高,夜间凉爽,湿度大,卵大量孵化,虫口密度大。所以往往在4月下旬雨后,绿盲蝽蟓对梨树的危害较为严重。

其食后均潜伏在梢端2~3片叶基部静伏,稍受惊吓便立即逃匿,故不易被发现。

4、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在早春果园内杂草萌发前,及时消除病枝残枝,并把树下的杂草、枯枝落叶等及时烧掉,或结合施基肥深埋地下,以消灭寄生在上面的越冬卵。

(2)化学防治

3月中旬至下旬在越冬卵的孵化期,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喷5度石硫合剂。对树干、地面阔叶草,必须喷严喷细,以消灭越冬卵。4月中旬至5月上旬(特别是雨后),是绿盲蝽蟓危害梨树盛期,应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及时喷药,以免造成全年为害。比较好的药剂有菊脂类1500倍液,灭扫利2500~3000倍液,乐斯本1500倍液。

绿盲蝽的危害及防治技术 篇4

1绿盲蝽形态特征

绿盲蝽成虫体长5.0mm、宽2.2mm、绿色、密被短毛。头部三角形,黄绿色,复眼黑色突出,无单眼,触角4节丝状,较短,约为体长2/3,第2节长等于3、4节之和,向端部颜色渐深,1节黄绿色,4节黑褐色。前胸背板深绿色,布许多小黑点,前缘宽,初孵时绿色,复眼桃红色。2龄黄褐色,3龄出现翅芽,4龄超过第1腹节,2、3、4龄触角端和足端黑褐色,5龄后全体鲜绿色,密被黑细毛,触角淡黄色,端部色渐深,眼灰色。

2绿盲蝽在葡萄上的发生规律

绿盲蝽1年发生4~5代,在葡萄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生,1、2代为主要危害代。绿盲蝽的发生与葡萄的生长发育有关,在北方地区葡萄园内,第1代若虫孵化高峰为4月下旬,1代若虫取食危害葡萄嫩芽,第2代若虫于6月,即葡萄花期至幼果期达到孵化高峰,危害葡萄的花序、幼果。2代成虫羽化后,开始部分转移到附近杂草、果园、苗圃等植物上危害,部分仍留在葡萄园取食危害。第3、4代成虫仍有部分转移扩散至园外危害,因修剪和清理副梢及喷洒药剂等原因,园内虫量较少,对葡萄造成的危害较轻。第5代成虫于9月下旬,开始大量迁回葡萄园产卵越冬,发生数量多,且持续时间较长,9月中旬~11月上中旬均有成虫发生。

3绿盲蝽危害严重的原因

3.1气候环境和管理水平的影响

气温20~30℃,相对湿度80%~90%最适合绿盲蝽的发生和蔓延。春季降雨多或夜晚下雨,白天转晴,特别有利于其孵化和繁殖,造成虫口密度大。再加上近年来,果农对葡萄的管理措施得到了加强,新梢生长茂盛,但修剪水平跟不上,使果园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加,为绿盲蝽创造了有利的繁殖条件。

3.2抗药性增强的影响

绿盲蝽的暴发,可能与大量有机磷杀虫剂被禁用有关,因为一些传统农药对绿盲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由于菊酯类农药的单一长期使用,使得绿盲蝽抗药性成倍增强,防治效果逐年下降,再加之果农用药不当,杀伤了大量天敌,造成绿盲蝽发生日益加重,虫口密度大幅增加。

3.3人为主观因素

绿盲蝽由于虫体较小,成虫和若虫体色均为绿色,与葡萄叶的颜色基本相同,再加上白天静伏于叶背面和杂草上、分散危害、卵产在植物组织体内等特性,因此,一般不易被发现。许多果农在嫩叶被害后尚不知道是绿盲蝽所为,错认为是黑痘病或缺素症,而果实呈现的症状又与灰霉病和穗轴褐枯病的初期症状相似,疏于防范,从而贻误了最佳的防治时期。

3.4防治时间不合理

4月中下旬葡萄开始展叶时绿盲蝽开始危害,一直持续至幼果期。果农多数在5月15日左右才第1次用药防治,此时绿盲蝽已对叶片和花蕾造成危害,错过了有利防治时期。花前怕影响放蜂,不喷杀虫农药,错过了越冬卵开始孵化时防治的关键时期,导致绿盲蝽繁殖快、分布广,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

4葡萄绿盲蝽的防治对策

由于越冬卵在芽鳞内不利于防治,可根据各世代发生时间,于1、2代若虫孵化期集中防治,消灭初始虫源。于第5代成虫发生期,对葡萄园内外进行大面积喷药防治,杀灭末代产卵成虫,减少越冬卵量。

具体防治措施如下:萌芽前喷施3~5°Be石硫合剂,可杀死部分越冬虫卵。葡萄发芽至新梢展叶期,首先选用渗透性强的高内吸杀虫、杀卵药剂。常用化学药剂有:80%的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10%的氯氰菊酯2000倍液,48%的乐斯本(毒死蜱)乳油2000倍液,10%的吡虫啉3000倍液,2.5%的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3000倍液。生物农药及植物源杀虫剂有:苦参碱、5%天然除虫菊素(云菊)、烟碱、黎芦碱、复合楝素、矿物油乳剂等。各药剂可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2次。发生比较严重地区,可连续喷药3~4次。若春季阴雨天多,应加强雨后防治。如果喷药后遇雨,应及时补喷。喷药时间最好在上午9:30前或下午16:30后。同时,掌握好喷药质量,做到喷严喷细,枝干、叶、花蕾或幼果及地面杂草全部喷到。

参考文献

[1]许焕进,王洪进,张俊熙.绿盲蝽在枣树上的发生及防治[J].北方果树,1998(2)

上一篇:4P模式下一篇:瘢痕挛缩整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