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2024-05-07

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精选8篇)

篇1: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在其著作《课堂的革命》中对现行课堂作过深刻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无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一、单调的“标准化”导致固步自封

传统课堂的“教”,多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愿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怎样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统一的“程式化”导致创新匮乏

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致出现了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的现象。现行普遍的课堂是一种在课堂纪律支配下的课堂,教师强调纪律的严肃性,纪律的一致性,纪律的不可逾越性。岂不知这种冰冷的纪律往往成了限定学生听课行为的障碍和樊笼。教师精心制定的教学或行为规范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了。过分的规矩,更扼杀了学生们潜在的创造才能,压抑了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以致使学校、教师成为学生心灵残障的制造者。

传统课堂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则处于一种无形压力的包围中。老师讲课时,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时,学生们要举手征得老师的许可方才回答。有些人甚至以自己高压下形成的准军事化管理作为成功的典范,炫耀的资本。事实上,那种统一规范、整齐划一的场面下的孩子,在整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生活在一种神圣与威严中,生活在一种压抑与束缚中。报刊所载教师在公开课上为追求举手效应安排学生会的举右手,不会举左手的造假例子,教师在公开课上解决了学生所有“问题”,而致使学生什么都“懂”了,最后没有一个学生提问、质疑的例子,冰雪融化后只能变成“水”的例子,值得我们反思。

三、纯粹的“应试化”导致枯燥乏味

“用简单的升学指标管理学校教育”、“畸形的德育”,这是张志勇首先提到的应试教育两大弊端。他调研时曾在某学校内看到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世界上有四种人:人渣、人手、人才、人物,你要当哪一种人?我们不能成为贵族的后代,但我们可以变成贵族的祖先。”“这是当前很多见的励志教育。我们已经把励志教育极端化了!”张志勇说,在这种情况下应试教育强调的是“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极端功利化、自私化、庸俗化的,带来的是责任感的缺失。

传统课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掌握教师所交给的知识,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造成的恶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四、极端的“功利化”导致压抑人性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

学生普遍反映上学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教育者关注和理解;学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是外部,更多的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知识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这是传统课堂的两大悲剧。不可否认,传统课堂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三是失去了学习的主动习惯,变得低能;四是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五、流行的“填鸭式”导致疲于应付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教师的“一讲到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师生“一问一答”剥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对教学的评价往往注重的是结果,评价的手段是单一的考试,评价依据是考试分数。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们为了考个好成绩,排个好名次,只好在挤学生上下功夫。逼着学生每天写多少字,做多少道题,背几个定义,抄几段课文„„在书山题海面前,学生忙得昏头转向,无所适从,只好“地理(老师)来了背地理,数学来了做习题,英语来了抄单词„„”如果一闪空,没有老师的指示,学生反而楞着不知干什么好!

六、“重结果轻过程”导致舍本逐末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应该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给他们留下的只是消极的体验,甚至有的学生从此不再喜欢学习,甚至产生一进教室就头疼的毛病。

传统的教学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它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无需动手实践就可以快速地将知识存储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

七、“重教法轻学法”导致南辕北辙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过多强调的是如何教。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判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

教师不是“用教科书教”,而是“去教教科书”;在教法上,不是多种媒体综合运用,而是单一地讲授;不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而是“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不是“学生本位”,而是“教师本位”,没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八、“重灌输轻探究”导致浅尝辄止

多少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但常常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

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教师好像是导游,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着走,无法停下来按自己的需要去观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可谓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概括起来讲,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下面几多几少: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九、“重教材轻学生”导致兴趣丧失

传统课堂的公开课总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还美其名曰“尊重课本”。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话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当设计的环节完成以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怎样去掌握,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道。因此,传统教学缺少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

十、“重知识轻能力”导致眼高手低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是学习的结果,而知识掌握的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才是学习本身。孩子的大脑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是用来思维的元素,知识就是种子,思维就是耕种,只有当我们把知识用思维耕种到大脑里的时候,知识才能变成力量,否则就是无用的垃圾在大脑里的堆积。现在社会上浮躁的风气,愈演愈烈的功利主义,使人们把目光全部集中到成绩和考试上,忽略了人性;学校盲目追求知识,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教师只为高考而教,学生只为高考而学,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本该围绕学生展开,可传统课堂上缺少尊重意识和服务意识,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种种权利,不给学生以选择权。学生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平等,得不到对话,得不到表现自我的机会。传统课堂束缚人的思维,压抑人的求知欲望。教育不是以压抑、管制和约束的方式去调教、干预、统治学生。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方式”,这样他们的天性才会自然展现,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热情。

篇2: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1. 阶段侧重,稳步发展

口语分主动口语(active oral speech)和被动口语(passive oral speech)。主动口语指的是“说”,是理解言语的吸收或输入过程,属于领会式掌握语言;被动口语指的是“听”,是理解言语的吸收或输入过程,属于领会式掌握语言。主动口语是在被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是口语交际中密切相关而形式上截然不同的行为过程。由于口语能力呈阶段性渐进发展,因此,在一定阶段必须采用与其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技能训练手段,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技能并逐渐发展学生的口语能力。初始阶段的活动主要在于提供可理解的输入去发展听能; 到了高中,学生大都基本达到言语形成阶段,此时的口头表达则更为重要。学生的表达能力形成之后,教师的输入难度也应相应提高。单就肯定评价而言,对于初中生可以多采用Very good/OK以外的其它表达。如:Well said/done/written! Marvelous! Excellent!等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运用他们已有的能力。譬如,新生刚入校,一方面对周围环境感到陌生和好奇,同时还可能受自我展示的驱使,出现英语口语交际中想说而不敢说、想说好而说不好等矛盾心理。此时此刻,正是师生融洽交流的良好时机。利用寒暄、介绍、道歉、赞扬等技巧启发学生开口说话,鼓励他们该出“口”时就出口,可以尽早摆脱外语学习中的“沉默期”,促使口语能力的形成。事实上,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之后,如果能有效地运用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多数情况下可以保持交际的持续进行。当学生越来越多地生成外语时,他们的口头表达对其他同学也形成了自然的、可理解的输入。

2. 变换方式,趣化课堂 外语口语不能一听即通,流利说话的能力同样不可能与生俱来,也很难在教学中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它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输入、模仿、分析、记忆等各方面习得之后而自然形成,继而启动流利的话语。习得(Acquisition)即无意中获得,是口语教学的核心,它不同于自觉的语法学习或认知学习。因此,口语教学中的每项活动、每个话题都必须有意义、有兴趣,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活动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上。口语其中一个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提问。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应当变换方式、适可而止; 提出的关键问题应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准备和讨论。除了“教师问、学生答”之外,还可采用“学生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或“讨论式问答”等模式实施课堂口语活动。譬如在谈及未来生活(Life in the Future)这一话题时,教师可以采用类似以下独白:Can you imagine what our life will be like tomorrow? When we do some shopping, we can merely stay at home waiting. If we are ill, we won’t have to go to a doctor or a nurse. Can you guess how?类似以上方式,能够诱发学生展开想象和提出问题; 中学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如:求职(Jobs)、旅行(Travel)、天气、体育(Sports)等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活化为实际,让学生就其充分发表看法和见解,趣化

篇3:传统历史课堂的弊端及改进策略

在课程观念上, 以往全国的教师都按照统一教材“抓纲务本”, 学生们一律接受“灌”给他们的知识,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事先规定和设计好的, 甚至每个教学环节需要几分钟, 也要分配得准确无误。因此教学中师生配合得尤为“默契”, 教学任务也得以“圆满”完成。但这种“默契、圆满”是“表面现象”。因为“唤醒学生”这一体现教育本质的要求被忽视了, 学生的潜能不仅没有被唤醒, 反而被压抑了, 学生的个性也随之被束缚了。在教学观念上, 教师在上历史课时, 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点的传授, 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以致普遍存在老师难教, 学生难学的情况。许多教师课前备课主要是备“书”, 变教材内容为讲述内容。课堂上教师根据已经制定好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单向传递知识, 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另外, 不少教师受高考和统考的束缚太紧, 既想大胆改革创新, 又担心会影响考试成绩, 可谓进退维谷。

在教学对象上, 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偏差。体现在:缺乏探究精神;不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知识面窄;学习方法与方式单一化;对接受式学习已经习以为常, 习惯于知识由教师灌愉, 习惯于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知识。因此, 寻求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 显得尤为迫切。

二、怎样将新课标的理念贯彻到高中历史学科中

首先,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 转变教师的角色, 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合理地、创造性地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 积极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 多些“论从史出”, 少些结论的灌输, 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讨论, 组织辩论会, 举行故事会, 举办历史讲座, 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 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考察历史遗址、遗迹, 编演历史剧, 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 仿制历史文物, 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 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 采访历史见证人, 撰写家庭简史和社区简史, 举办专题展览等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 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 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 营造教学情境, 设计教学问题, 并引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要注意师生互动方式;要设计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应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 应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此同时, 以往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和有效做法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值得我们进一步吸收。

其次, 要更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理念,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它不再过分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和高深, 而是把怎样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根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一标多本”, 打破了教材编写与出版的垄断。各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层出不穷, 令人耳目一新。它们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视角、理念和方法, 为他们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空间。

篇4:传统课堂教学的诸多弊端

关键词: 中小学管理 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 “五段教学法”

传统课堂教学指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形成的教学思想和模式,课堂教学形式就是大家熟知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段教学法”。从历史角度看,它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存在诸多弊端,成为当前中小学推进新课改的障碍。本文欲就其存在的诸多弊端做如下梳理。

一、教学思想上,传统课堂教学是“主知主义”、“教师中心”,以书本、教师、教案为本,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主知主义”培养学生局限于知识传授而忽略人的全面发展,“教师中心”则忽视学生作为“人”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依教育心理学观点,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以致“活”起来,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低水平的。为此,联系实际,或借助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就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过程至关重要。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的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追问、评判、创造知识的“好学生”、“书袋子”。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夸美纽斯指斥中世纪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恩格斯批评英国的爱北斐特中学“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制度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毛泽东批评旧的教育“摧残人才、摧残青年”,使学生“越读越蠢”,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二、教学目标上,传统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目标实现轻学生个性发展。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是学习的结果,而知识掌握、能力形成过程才是学习本身。学生的大脑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是用来思维的元素,知识是种子,思维是耕种,只有把知识用思维耕种到大脑里的时候,知识才能变成力量,否则就是无用的垃圾在大脑里堆积。盲目追求知识掌握、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为考试而教,学生只为考试而学,严重违背教育本质规律。当然,千改万改,知识不能改,实现认知目标的确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但在新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除认知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

三、教学程式上,传统课堂教学重学轻用,重预设轻生成,重教法轻学法,重灌输轻探究。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不重视知识运用,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就是按教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过程,课堂就是教师展示设计好的教案。传统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教什么”,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专家判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扮演着“执行者”、“传声筒”的角色。教师不是“用教科书教”,而是“教教科书”。师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老师精心钻研的是教法,而不是学生怎样才能学好的学法。课堂上,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课堂教学中,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四、教学主体上,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于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案展开教学活动,当学生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学生普遍反映学习不幸福,这样的状态不被教育者关注、理解;学生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知识内在的追求、爱好。传统课堂使孩子失去许多宝贵东西:失去主动学习习惯,变得低能;失去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失去梦想激情,变得麻木呆板;失去天真活泼、开朗乐观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五、教学评价上,传统课堂教学评价都是单一性的标准、主体、内容、形式、过程、目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基本教学目标,评价功能只定位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上,而忽视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评价。评价主体基本是自上而下的,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只能无条件服从教师。评价内容只关注学业成绩,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关注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形式主要是测试,只关注学生成绩和排名,学生人人自危,彼此互相敌对。评价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小考和测试,在课堂上主要体现在结束课程后的检测或阶段性考试。评价目的过于关注甄别与选拔,忽视改进与激励,一切为了“分数”,只见“分”不见“人”,造就大批高分低能、低分低能的学生。

篇5: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师的“一言堂”,其实质是“先生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是封闭的、僵化的,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是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稍加发挥,不能问为什么,更不许怀疑。显然,实施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就此,我认为要科学地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形成,必须革除上述弊端,要最大限度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促进语文素质形成的前提是增强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决定整个课堂教学的指南,对施教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发挥教学目标的真正作用,同时又要求教师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了解课标和教材要求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什么,要学到什么水平,然后确定全面、合理、明确、具体而又便于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还要让学生知道,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依据,才能避免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的教学才可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教学时,把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出示给学生,既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内化学习动机,又有利于学生自我矫正,还有利于教师在了解各类学生掌握目标的认识前提下,调节课堂教学深浅度,实施目标有效控 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标明确后,教师再认真去研究实现目标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和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明白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所以,制定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乃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形成的前提。

二、优化课堂教学,促进语文素质形成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唯书”、“唯上”,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遇到实际问题不能独立思考,束手无策,这样的人才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社会的进步需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新一代,教育肩负着培育创新人才这一特殊使命。作为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要有所发现,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对于学生“不合常理”的思维要加以指导和鼓励。就拿课堂阅读教学来说,不仅要让学生看到“雪”联想到“冬天”,还要联想到“春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比如。在讲授《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说到愚公精神,我们常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像愚公那样子子孙孙搬山不止,这样算不算智呢?就此,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果真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吗?不妨启发学生联想到,与其搬山,何不搬屋呢?又拿作文教学来说,教师要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设法引导他们在立意选材到语言表棕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展发散求异思维。如:说到“诚信”这一话题,学生往往都从“诚信不可丢或做人要诚信”这个角度来立意;说到“贫穷”这一话题,学生往往从“战胜贫穷或远离贫穷”这个角度来立意,而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掉过头来谈:“不诚不信不为过”,“贫穷也是一笔财富”这样立意更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只要有理有据,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语文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独特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

三、优化课堂教学,促进语文素质形成要采用科学教学手段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双边活动来进行的,成功与否,它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我们要使学生乐学,就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师生共享的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使之成为相互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介。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上要有目的针对性地采用商量口吻与学生交流。教师只有把学生置于平等地位,尊重学生的选择,才能让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情景。其次,课堂上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情绪。每一节课,教师要把微笑带进教室,课堂上要用和谐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可亲近感。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也一定会喜欢这位老师的课。再者,要营造民主和谐课堂氛围,教师还需一些鼓励语言,如有“你说得真好,连老师都没想到”“你的理解有不同之处,让人耳目一新”“没关系,你动了脑筋,相信你下次说得更好”等。民主和谐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学愉悦,从而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他们的语文素质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得到提高。

2、构建合作探究学习行为评价机制。构建合作探究行为评价机制,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积极性,指示方向,且可以控制、反馈和调节教学活动和鉴定教学效果,使师生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课程标准设计激励性评价机制,要让学生体会成功喜悦。在每一节课进行自主学习后,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自我评价,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然后让学生互评,最后老师从激励角度给予肯定。在肯定成绩同时,要对探究学习中有不同见解,有创见的学生进行表扬,从而调动评价中的积极因素,激励自觉有意识有目的参与教学活动。

3、加强语文学法指导。优化语文课堂教学,须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很有指导意义:教是为了不教。显然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摸到门径,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加强语文学法指导,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好一件事:选好例子,搞好演示。选例子就是选择最有训练价价值的典型例文、例句、例词等;搞好演示就是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总结规律、形成方法,然后把这一规律、方法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加强语文学习指导,其次是抓好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办法是讲一遍,指导一番,把行之有效的良好学习习惯介绍给学生。如每一节课,根据学习目标,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习惯:一是列好学习提纲,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的审美趣味及读写听说训练等方面支确定学习的内容。二是口诵心思,力求自解。三是按学习内容进行勾画批注,看学会了解哪些,疑难问题有哪些,当然,学习过程中不能胡子眉毛一齐抓,要记教学重点、难点、个人疑点等。

4、创设感染情境。创设感染情意,激起学生强烈地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优化课堂教学最有力手段。语文教材中,诗情画意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词,引人入胜的小说占相当比例,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通过鞭辟入里的阐述,丰富的意境,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感知的目的。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倾注了作者真实丰富的情感,它能深深地感染读者。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激情地进行教学,可借助生动活泼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配以手势、表情等进行讲授,在情感的感染下,学生对学习自然会充满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创设感染情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境界开阔,气势磅礴的词,讲授时,我通过播放北国雪景的录相,把学生带入词的意境中去,感受词中辽阔雄浑的境界,学生毫迈激昂的感情就会很快被激发出来。课堂教学中只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美之所在,引导学生支发现和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定能收到可喜的效果。

篇6:传统商业模式的弊端

传统商业的发展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业态也非常丰富,有专业商店,百货店,超级市场,方便店,储物店等。每一种业态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同时对原有的业态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而无店铺商业模式的出现就给传统的店铺零售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新兴的无店铺商业模式相比,传统的店铺零售模式有着许多的弊端与不足。

一、传统商业模式在生产制造方面的弊端

由于传统商业模式中制造商直接面对的并不是消费者而是中间商、零售商,所以生产商并不能第一手了解到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评价及建议、要求;从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二、传统商业模式在运输环节上的弊端

从生产商到中间商到零售商最后到消费者的售货模式明显不能再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因为这种传统的模式与生产商直接到消费者的无店铺模式相比较,造成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就拿水果销售来说,传统的销售模式中水果从很远的地方运到中间商再到零售商,在这个运来运去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交易的成本而且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许多的水果在搬运过程中坏掉。)

三、传统商业模式在成本上的不足

由于其在生产运输环节的不足,使其交易成本增加,最终导致由产品价格高而使其竞争力下降,这都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四、传统商业模式在销售方面的不足

随着人们的时间观念的增强及社会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采用传统的购物方式买东西。因为传统的购物方式既花费时间又花费精力而且并不一定能够买到中意的商品。而传统的销售不仅在消费者方面不讨好而且销售商还要雇佣一大批销售人员,这无疑又增加了销售成本。所以在销售方面传统商业有着其无法避免的弊病。

综上所述,与新兴的无店铺商业模式相比,传统的商业模式存在着许多的无可避免的弊端。

篇7:传统工作分析中存在的弊端

工作分析是对每一位职员的工作职位进行信息收集,记录的过程。它包括实地观察雇员的工作流程,与职工交谈了解其工作,以及从该雇员的同时和上级主管那里证实所获得信息的真实性等步骤。工作分析的结果是职位说明书——对该雇员的职责,责任及资格条件的书面说明。

传统上,职位说明书把所有的职位依照工作类型、技能层次与所属机构等加以分门别类地管理;同时,为了保护雇员的权利,并提高部门的效率,职位说明书从制度上确保“位得其人”——即为各个职位甄选事宜的人才,并保证雇员能够基于其资格被公平赋予薪酬。然而,在我看来,传统职位说明书未能把职位管理、工作管理和雇员管理协调起来。

1、现存传统职位说明书存在弊端:

(1)、它不能适应组织使命变化所要求的弹性工作分配过程,因而最终会妨碍雇员有效地分配到工作中去。随着工作分析日趋“精细化”,导致过多的职位分类与工资制度同样变得日益繁琐。它会导致过多的职位分类及技术层次的产生,人们被冻结在一项工作职位之中。在等级森严的职业阶梯中,必须有低一级职位的工作经验才行,而不管其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知识是否足以证明其能够胜任更高的职位。雇员们初始的职位说明书牢牢束缚着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就是说,传统的职位说明书创设了工作任务和组织的一种人为静态视像,但实际上,工作会随着组织目标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2)、从管理者来说,传统的职位说明书也是无效率的,因为它既不能达到预定的绩效目标,同时也未能证明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绩效标准和最低资格之间究竟存在什么紧密的或可行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被人为是组织中雇员高效工作的前提。

传统职位说明书在组织与其雇员之间,建立了一种具有明显官僚层级色彩和控制导向的关系模式,它反对组织管理中的雇员参与及雇员的“主人翁”角色的建立。虽然,传统的职位说明书在一定的程度上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可能为主管者提供了变通的空间,但却没有为雇员留下让任何通过表现其特定技术能力以改变其工作的余地,这种弹性是单方面的,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控制。

另外,对于“所有的任务同等重要,还是其中的一些任务比其他更重要?工作任务是持续均衡出现,还是在特定的时间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雇员能够得到哪些书面指标或管理上的指示帮助其完成工作呢?”等问题雇员依旧难以得知。由于它使用于一系列职位,所以涉及的工作任务,工作要素的描述必然是含糊不清的,仅对工作职责的概括性说明是不够的。还需要补充、说明对有关该工作环境状况的详细信息,使职位申请者或雇员认清自己的角色。这也就是主管者必须运用一个定位或工作调解期,以教导雇员们如何工作才能切实适应组织任务的需要的原因。

而且,管理者的职责是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使雇员高效工作。但是组织并不存在什么明确的标准,用来衡量雇员工作职责的最低限度可接受的绩效,在所有服务数量、质量或时限未明确界定之前,难以履行其职责,这对管理者是十分不利的。绩效标准的设立于评估并非容易的事情,除非把各种环境的变量考虑进来。然而,这又是难以达到的。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加以说明:对一个推销商而言,要他在年工业增长率达20%的时期,保证其推销为10%的年增长率,这并不困难,难的是要他在市场低迷时期保证同样的增长率。

(3)、传统说明书对职位管理更加有效,而不是设计之初所设想的有效地保证工作和雇员的管理。它在组织任务,绩效标准,最低资格要求之间缺乏明确关系,以及对工作性质缺乏清晰说明,降低了职位说明书对首长、管理者及雇员的效用。

对首长不利:传统工作分析只关注人力的投入的描述方式,未能显示出组织生产力的产出状况和设计目标。因此不能有助于首长对产出的分析。

对管理者不利:他们不能利用这种职位说明书去直接对人员进行甄选、定位、目标确定以及绩效评估等活动。如果依照传统职位说明书设立的尖端职责说明和资格要求职位选出最合适的人才,还需对聘任者进行定位培训,以使其清楚理解适宜于特定组织环境的职位说明。

对雇员不利:他们一般也无法直接利用传统职位说明书为其角色定位,并改善绩效或促进自身职业发展。职业说明书仅仅为他们提供了工作职责的一个大体框架,他们必须等到被雇佣之后,才能弄清具体工作环境状况及绩效标准。这会诱发雇员与组织的不稳定情绪;而且对雇员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无益,它没有之初雇员如何提高任职资格才能符合满意工作绩效所要求的技能改善。

但是职位说明书在一系列人事管理制度中仍然有其保留价值,所以应该对其进行改进。既然前面说它对职位管理更加有效,那么,我们就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更加适合管理者及雇员们的需要。

改进了的职位说明书应该包含下列信息:

(1)任务。对工作而言,什么职责最重要。

(2)工作条件。那些事情可以使工作更加容易(诸如封闭式监督或者为工作提供书面指南)或更困难(如面对愤怒的顾客或处在恶劣的物理环境下)?

(3)绩效标准。是否能够为每一项任务从数量、质量或服务时限等方面设立客观合理的绩效水平?

(4)知识、技能和能力。

(5)资格。为确保雇员获得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需要怎样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以及其他资格?

以上改进强调了工作管理和雇员管理的关系,并不是强调职位管理。他们更加关注组织的产出(某项工作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而非投入(组织当中应该设置哪些职位)。结果导向的说明书更加适用于工作和雇员管理。它给出了组织对雇员的预期,还促使管理者及雇员认识到,不管绩效标准还是知识,技能和能力,均要视具体工作条件而定。

2、现存传统工作分析方法存在弊端:

传统工作分析的方法均有一个基本缺陷——它们关注的重心都是工作岗位或职位的相对价值,而不是与机构使命相关的工作的相对重要性,或雇员绩效的相对质量。这种分析方法强化了组织当中的官僚等级化倾向,缺乏创新精神,阻碍了雇员的内外关系的形成,发展与革新,以及妨碍了雇员的使命的定位。雇员们倾向于关注机构内部竞争,以获取晋升与工资增长的机会,而不是强调关注顾客与任务。由于工作分类与评估制度把工作职责或关系中的任何变动均与机构内的地位及工资的可能变化联系在一起,故而遏制了组织的变迁。

当前至少存在三种工作分析方法来代替传统的方法。(1)品位制度。

其不用于传统工作。分类与评估(职位分类制度),其重心不再是某个职位的职责,而是雇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它的等级是根据人而非职位划分的,因此,雇员可以在机构内部自由流转而不影响其工资或地位。同时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的特定技能来配置人,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

但它也有缺陷,它依然需要对总的认识预算分配进行控制,其手段是设置员额限制和平均职等限制。雇员将继续关注机构对其的分配,因为这被视为是升迁到更高品阶的必要前提。

(2)市场模式。

为了完成机构任务,管理者可以根据其需要雇佣的雇员、雇佣的数量来决定工资水平。雇员(及其管理者)全部基于短期绩效合同得到聘用。

市场模式常用于私营部门,它还常与职位评估制度一并使用。私营部门并不像公共部门那样,有来自外部地行政的和立法的控制,但是,不管政治性质的职位还是合同性质的职位,都要以此为基础。这对公平问题进行了争论。(3)宽带制。

它将职务安置在宽幅的职业分类表和少数的薪资带中,在宽泛的区分区域之内,管理者拥有自主处置权限,而不必就无休止的重新分类等要求,取得人事部门的批准。同时,减少了雇员的职业流动阶层,从而使其职业发展变更为清晰。

篇8: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为什么有时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与活力?为什么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在于:①偏离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②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儿童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③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完整的精神生活的需要;④课堂生活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中小学课堂教学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革除传统弊端,构建新型课堂,培养创新人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构建新的课堂,值得每个人不断思考、尝试。新课程是一种理想,是一张蓝图,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程序,有的只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开发、建构和创造。新课程要求多途径、多方法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使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新课程这张美好的蓝图才会变为现实。

在新理念的指引下,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但就整体而言,我国语文课堂还是没有摆脱那种程式化的、缺乏个性、缺乏生气的局面,还存在着以下现象。

(1)“教师中心”的思维定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绝不能与其相反。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可以说相当多的教师,从自身出发考虑的多,立足于学生考虑的少。不单垄断课堂上的“教”,而且完全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课堂变成了“教”堂。

(2)“知识”至上的目标取向。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等一些传统意识的影响,不少教师把让学生多掌握知识当作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及练习的设计,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要相信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客观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效能感。世间没有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最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并使他能在这个领域内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3)“理性分析”的教学策略。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应是习得、积淀,仅仅明白一些道理,记住一些结论是远远不够的。但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非真理模式”的特征,在教学中像数理学科那样特别重视理性诠释、推理、论证,将“理性分析”作为执教的基本策略,课堂也就成了庖丁解牛式的“解剖室”。

(4)“大一统”的教育观念。课堂上强调“大一统”的教学,虽然也提倡“因材施教”,但只停留在口号上,实际的要求还是“一刀切”“齐步走”,无暇顾及学生的个性。因而课堂上只有异口同声,缺乏“多声部”。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流、立体交流要比单向交流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根据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不难发现,以探究为主的立体交流方式最好。

(5)“全封闭”的课堂管理。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都以“教材为本”,分析、理解视教参为“圣旨”,既没有个人的体会,也缺乏课堂以外的联系。教师只需照本宣科,学生只要死记硬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个性的展现。新课程强调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张扬个性。其实,强烈的教学个性风格是成功教学的一个标志。

新课程主张教学是一种对话过程,这意味着学生与教师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拥有质疑、问难、表达意愿、答问的权利,而教师应该充分保证学生的这些权利的实现。因此,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力者的形象,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接纳、真诚对话,实现智慧、人格、精神层面的相互激励、感染、沟通,使教育活动产生一种和谐、温暖、博大的境界。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产生相应的变化。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一些比较特别的学生,如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性格孤僻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等。

除了尊重学生以外,还必须在教学方面进行角色变化。如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使学生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上一篇:经典的婚纱广告词下一篇:安全生产执法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