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政府作用

2022-08-31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政府作用

发挥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创新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在这一伟大工程中,县以上各级政府会在政策、项目建设、资金上予以帮扶,也可发挥协调指导的积极作用。而乡镇政府本级财力拮据,无力支持农村,政策上又没有决定权,从而导致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为此,乡镇政府至少可从四个方面力求创新。

一、努力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政

策信息的宣传渠道主要是电视传播、书报传播、会议传播。农民因其自身条件的局限,通过书报主动学习政策、寻求致富信息的人较少,电视传播又缺少系统性,从其它先进媒体中获取信息的可能性也很少。而乡镇政府组成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高,又有一定的时间系统研读政策文件,向上获取的信息量也大,加之乡镇政府面对的就是农民,完全能在向农民宣传政策信息、搞好农业科技培训方面做出成绩,从而赢得农民的认可。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组织指导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编制建设规划可以防止建设杂乱无章,机械模仿,浪费人力物力。乡镇政府直接领导农村,对地域历史、现状和特点十分清楚,对上面政策也十分熟悉,乡镇政府应按因地制宜、突出特点、整体推进、量力而行的原则组织指导各村及早编制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三、努力发挥桥梁作用。乡镇政府向上联系的是县及县以上各级政府部门,向下面对的是群众。为此,乡镇政府可以从以下做起:一是将各级政府的项目建设资金投向及时整体向下传输,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向上申报、储备一批能切实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并努力协助村组做好争跑工作;二是深入村组、农户认真调查研究,及时分析掌握农村建设中的经验,政策运行、生产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农民的意见建议并迅速向上级反映,以便调整决策,破除障碍,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四、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物质建设又有精神建设。在物质建设方面,乡镇政府因财力不足等原因好范文版权所有,难以发挥主导作用,但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完全有可能掌握主动权,乡镇政府完全可以在“乡风文明”上做出成绩。新农村建设不光是发展经济,还要提高农民素质。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许多传统陋习以新的形式出现,传统美德日渐丧失。统筹城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讲,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因此,乡镇政府可以通过采取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对农民的教育,逐步树立起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良好集体观念,克服各自为政、集体观念淡化的不足,树立起文明向上的美德;克服狭隘落后、斤斤计较、弃老欺弱的陋习,树立起团结互助、尊老扶弱的意识,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篇:发挥政府审计建设性作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既关系着和谐社会构建和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也关系着我国未来发展的走向和趋势。为了保证党的政策、方针贯彻落实,大力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必须重视和加强涉农领域的审计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审计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

政府审计的建设

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与揭露、通过对政府履职的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提出审计建议与对策,促进政府管理机制的完善。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角度看,审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审计为民的服务理念,坚持走群众路线,科学制订审计项目,深入农村搞好审计调查研究,以便于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服务为民的审计理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明了党中央要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决心,也明确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要从讲政治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服务为民的审计理念,这既是政府审计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所以,国家审计要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改革发展这一宏伟目标开展审计,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科学选题与立项,加强对涉农领域的审计监督,确保农业项目质量和安全,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审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二、确保国家政策法规落实到位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农村的改革发展要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农民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生力军,要搞好农村改革发展就必须调动好、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审计机关要认真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开展涉农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对扶贫专项资金、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等农村公共事业给予重点关注,既要监督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和服务为民情况,又要检查监督国家惠农政策法规落实情况,促进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自身职责,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关注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加大力度查处涉农违纪违规问题,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追究有关部门和个人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加强审计回访力度,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制度,督促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处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确保审计意见和建议得到贯彻落实,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

三、从宏观视角提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实现农村改革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政府审计是整个宏观调控体系中监督保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方面,政府审计要从健全体制、完善政策、补充漏洞、改善管理等宏观视角向中央及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促进更多的惠民、便民政策尽早出台。针对发现的损害农民利益、妨碍农民增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现有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客观评价,查找其中的漏洞与不足;认真审视农村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农村金融保险、农村民主管理、农村科技创新等制度得以建立健全;不断加强涉农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综合分析与调查研究,科学预见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可能存在问题。

四、增强审计机关执审能力确保建设性作用充分发挥

充分发挥政府审计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建设作用,必须加强各级审计机关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业务能力和服务技能。首先,从中央到地方四级审计机关应做到动作协调,在确定审计项目、审计实施、审计质量提升等环节进行沟通协调,实现良性互动;其次,实现各级审计机关协调发展,大力加强对县级审计机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强化对县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逐步提高地方审计机关工作质量,做好乡村两级审计,突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和领导履职审计;再次,要强化审计公告制度,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向社会通报审计结果,实现政务公开透明,主动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推动审计整改措施尽快落到实处;最后,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审计组织形式,整合现有审计资源,充分挖掘审计潜力,不断增强执审能力服务农村改革。

第三篇:发挥妇联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

——王朝芸主席到桐梓、湄潭调研、指导妇联参与新农村建设

6月15—16日,市妇联主席王朝芸来到桐梓县、湄潭县检查指导妇联工作。王主席听取了县妇联的工作汇报,走访了桐梓县的娄山村、三座村、元田村,湄潭县大寨村、兰山村、核桃坝村,深入了解妇联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索妇联在组织动员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并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对今后妇联组织如何发挥优势,引导广大农村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指导。

桐梓县的娄山村、三座村等,素有“乡村旅馆”之称,这里每年夏天都要接待大量来避暑的重庆客人,县妇联结合实际,建立了“女子科技宣传队”,走村串巷开展科技、文化、卫生、礼仪等知识培训,县妇联还自编教材,在娄山村举办农村妇女接人待物、卫生知识培训班,并深入每家每户,手把手地教她们如何讲究个人卫生、如何搞好室内、室外环境卫生和家居摆设等,并开展“平安家庭”、“廉洁家庭”、“孝顺父母家庭”等评选活动,努力打造农村妇女新形象;为提高农村妇女的劳动技能,培养她们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丰富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桐梓县妇联在全县组织开展“烤烟技能比赛”;为丰富女职工生活,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水平,县妇联联合相关部门建立了“女职工周未学校”。所到之处,都能看见妇联工作的影子。

1湄潭县妇联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项中心工作,以“双学双比”为载体,积极组织、动员广大农村妇女投工、投劳、投物,建成了村村通、户户通公路。走在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上,看见家家户户门前屋后栽花种草、瓜果飘香、物放有序,心情格外舒畅;湄潭县妇联积极培育“双学双比”培训基地,组织农技专家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培训,引导农村妇女科学种植,提高产量,增收致富;积极动员鼓励农村妇女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农家乐”,开辟增收致富新渠道。

“四在农家”创建和新农村建设使农民们思想观念转变了,生活环境改变了,村村呈现出“塘里鱼儿跳,山间牛羊叫,蔬菜绿油油,旧舍换新貌,伸手摘林果,老幼面带笑”的富裕文明和谐新农村形象。

在调研座谈中,王主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各级妇联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实际,找准在“富、学、乐、美”中的位置,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拾遗补缺,特别关注农村贫困母亲、贫困女童和留守儿童,尽心尽力为农村妇女服务,争取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妇女自身发展中作出贡献。

她要求各级妇联要把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学科技、学营销,比美德、比发展”,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科技培训,培树先进典型,大力开展“女能人”、“女致富带头

人”的评选表彰活动,探索和推广“妇代会+协会”的模式,壮大妇女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村妇女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村妇女在“生产发展”中创佳绩;要充分协调各方资源,加大对农村妇女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村妇女挖掘自身潜力,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加强对农村妇女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她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努力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生活宽裕”中建新业;要在农村妇女中大力开展和谐家庭、廉洁家庭、平安家庭、学习型家庭、孝顺父母家庭的创建、评选活动,促进形成“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和睦兴家”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妇女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活动,引导农村妇女争做新农村建设的文明宣传员,在“乡风文明”中作贡献;要深入农村,对农村妇女开展健康、卫生知识的宣传培训,引导她们发挥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绿化、美化、净化庭院与村庄的先天优势,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村容整洁”中显身手;要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增强组织活力,提高基层妇联干部素质,经常性地针对农村妇女开展普法宣传、妇女法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荣辱观”的宣传,引导农村妇女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参政意识,敢于代表妇女利益,反映妇女诉求,维护妇女权益,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在“管理民主”中有作为。

第四篇: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任务,各级财政部门要在积极整合资金、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民、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投入责任,切实制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好步,开好头,打好基础,不断推动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不同模式

一是产业带动型。即以发展乡村经济产业为关键,通过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福利,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如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是产业带动型的典型代表。目前,在乡村经济的带动下,华西的“三农”已经变成了“三化”,即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以及“三集中”,即农村工业向小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创造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

二是主体培训型。即以培养新农民、造就新骨干为核心,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平台,以新型农民带动新农村建设。如重庆市积极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紧紧抓住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系统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农民系列权益保障等环节提供财政支撑。通过培训转移衣村富余劳动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回乡建新居、开发新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三是村庄整治型。如吉林省推行政府推动、高额补贴、建设高标准小康示范村模式,平均每个村财政投入284万元;浙江省推行农民推动、财政扶持、全面建设模式,实施“千村不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农村新社区,各级财政投入100多亿元,带动村集体、农民和社会其他方面投入250亿元;四川推行整合支农资金、整村推进建设模式,该省仪陇县是全国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县,以建设扶贫新村为平台,根据统一规划,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试点村的人畜饮水、村道公路、民居“三建五改”和沼气建设,使新农村建设走向整村推进的轨道;江西省推行以物代资、民办公助、农民为主建设模式,该省赣州市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各级财政投入3.6亿元,平均每个村财政投入9万元左右,并借鉴了韩国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的做法,主要通过发放水泥、石灰等原料促使农民改善村庄道路、维修房屋等。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一是整合资金,盘活存量。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指导和支持建立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平台。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发动工作主要在县级政府,资金整合的工作重点也应在县级。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支农资金有效整合方式和途径,引导支农资金的存量统筹用于新农村建设。

二是找准抓手,用好增量。财政部门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原则,找对抓手,选准载体,以政府的增量资金引导存量资金和社会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这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办法。

三是民办公助,激励投入。不断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积极性,特别是调动农民这个主体的投入积极性,共同建设新农村。目前不少地方实行的农民自愿申报、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及补助政策公示等制度,都是一种有效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激励机制,可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应该大力推广。

四是强化监管,高效使用。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创新监管机制,完善各项制度,确保资金安全运行、高效使用,真正用于农村、用于农民。

根据不同的建设内容实行区别投入政策

——合理确定财政支持政策。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一项宏伟目标,各级财政应从履行职能不缺位的角度出发,按照“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的理财思路,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目前,不少省份都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衣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二是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村庄建设和村容整治。各级财政部门要选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目前农村主要问题是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公共设施落后,脏乱差的状况没有改善,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没有消除。因此,各级财政应以涉及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最现实问题,如新村规划、改水、改厕、环境治理、沼气开发利用等为突破口,支持村庄整治的示范建设,并逐步整体推进。三是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民的支出责任。根据村容整治和村庄建设内容的不同性质,按照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区别对待的原则,给予不同的支持。对于新村规划、村容整洁、改水改厕等公益性的建设内容,主要由财政投入;对于农村垃圾处理等半公益性公共产品由农民投入为主,财政适当补助;对于农民自己房屋的改建、通户道路修建等非公益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万真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合力联动,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受益者、管理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关键”。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广大农民群众是真正的主体,只有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起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巨大的力量源泉。

一、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不仅解决了建设新农村“为了谁”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依靠谁”的问题。首先,农民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自古以来,所有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无不凝聚着万千农民的心血与智慧。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正是有了农民这一反抗侵略、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才铸就了民族抗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建国以来,国家采取了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方针,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进步,同时,经过几十年农民艰苦卓绝地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因为有了小岗村十几户农民“分田到户”的改革创举,才有了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农民的首创精神,才形成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种新的发展局面。其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没有根本改变,公共财政特别是支农财力仍很薄弱,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需求。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旧主要依靠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决定了农民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自由主体,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将主要是引导和扶持,而不是大包大揽,否则,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掩盖农民的主体地位,让新农村建设丧失其根本的基础力量。第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为亿万农民造福的治国方略。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国家必定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由此必将会吸引、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各种生产要素投向新农村建设,其结果一定会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的发展,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社会构成的主体,长期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自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者。

二、当前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对农民的认识上,个别地方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认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干不了事也干不成事,不相信依靠农民能够建设新农村。同时,从农民自身看,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较大,很容易形成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淡泊,自强、自主、自由的意识不强。

(二)行为问题。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清,有些基层政府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代替农民包办一切,违反农民的意愿,结果适得其反,有时还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加重农民的负担。

(三)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制度性壁垒使农民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这些制度包括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用工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既损害了农民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打击了农民的能动性、创造性。

三、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力量的各级政府,必须突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一)要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要坚持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宣传政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典型引带。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注重树立新风。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二)要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尽快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兴文县县委、县政府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在"面"上,我们提出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养老难、上学难、就医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点”上,我们重点建设麒麟苗族乡三合村、仙峰苗族乡大元村等18个新农村示范村,使其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

(三)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要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我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工作来抓,认真研究生产发展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步伐,积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特色种养殖业发展,以特取胜,以优取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拓宽输出渠道,提高培训水平,增加劳务收入。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要积极支持乡村干部、农村经营管理能人、产业大户和具备一技之长的农民自主创业,开发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村货畅其流。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造完善市场体系,为农民自主创业搭建平台。

(四)要通过完善机制保护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要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民主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民主议事等制度,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的力度,保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商议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尊重和实现农民的合理意愿。二是农民培训教育机制。要加大“阳光工程”工作力度,建好县职业技术学校和乡村农民培训机构,积极培育技能型、文明型农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健全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

采取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办法,构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适度提高救助标准,健全救助体系。

上一篇:项目施工质量计划书下一篇:项目技术员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