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例子

2024-04-18

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例子(共8篇)

篇1: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例子

第十条 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与消费者明确约定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内容。未按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对退款无约定的,按照有利于消费者的计算方式折算退款金额。

经营者对消费者提出的合理退款要求,明确表示不予退款,或者自约定期满之日起、无约定期限的自消费者提出退款要求之日起超过十五日未退款的,视为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

第十一条 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经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二)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所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

(三)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前款中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活动中收集的消费者姓名、性别、职业、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住址、联系方式、收入和财产状况、健康状况、消费情况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消费者的信息。

第十二条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使用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不得作出含有下列内容的规定:

(一)免除或者部分免除经营者对其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承担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赔偿损失等责任;

(二)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提出修理、更换、退货、赔偿损失以及获得违约金和其他合理赔偿的权利;

(三)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依法投诉、举报、提起诉讼的权利;

(四)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其提供的或者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对不接受其不合理条件的消费者拒绝提供相应商品或者服务,或者提高收费标准;

(五)规定经营者有权任意变更或者解除合同,限制消费者依法变更或者解除合同权利;

(六)规定经营者单方享有解释权或者最终解释权;

(七)其他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第十三条 从事服务业的经营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从事为消费者提供修理、加工、安装、装饰装修等服务的经营者谎报用工用料,故意损坏、偷换零部件或材料,使用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或者与约定不相符的零部件或材料,更换不需要更换的零部件,或者偷工减料、加收费用,损害消费者权益的;

(二)从事房屋租赁、家政服务等中介服务的经营者提供虚假信息或者采取欺骗、恶意串通等手段损害消费者权益的。

第十四条 经营者有本办法第五条至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其他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五十六条予以处罚。

第十五条 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其他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单处或者并处警告,违法所得三倍以下、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六条 经营者有本办法第五条第(一)项至第(六)项规定行为之一且不能证明自己并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此种行为的,属于欺诈行为。

经营者有本办法第五条第(七)项至第(十)项、第六条和第十三条规定行为之一的,属于欺诈行为。

第十七条 经营者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八条 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对经营者予以行政处罚的,应当记入经营者的信用档案,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及时向社会公布。

企业应当依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的规定,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行政处罚信息。

第二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玩忽职守或者包庇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3月15日起施行。3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50号)同时废止。

篇2: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例子

第一条 为依法制止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保护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权益,对经营者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第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应当依照公正、公开、及时的原则,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综合运用建议、约谈、示范等方式实施行政指导,督促和指导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

第四条 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与消费者的约定履行义务,不得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

(二)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

(三)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篡改生产日期的商品;

(四)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

(五)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

(六)销售伪造或者冒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

(七)在销售的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

(八)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商品;

(九)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故意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

(十)骗取消费者价款或者费用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第六条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信息应当真实、全面、准确,不得有下列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

(一)不以真实名称和标记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二)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现场说明和演示;

(四)采用虚构交易、虚标成交量、虚假评论或者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

(五)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六)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体验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七)谎称正品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

(八)夸大或隐瞒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质量、性能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信息误导消费者;

(九)以其他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方式误导消费者。

第七条 经营者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对提供的缺陷商品或者服务采取停止销售或者服务等措施,不得拒绝或者拖延。经营者未按照责令停止销售或者服务通知、公告要求采取措施的,视为拒绝或者拖延。

第八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消费者的合法要求。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并超过十五日的,视为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

(一)经有关行政部门依法认定为不合格商品,自消费者提出退货要求之日起未退货的;

(二)自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期满之日起或者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自消费者提出要求之日起,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义务的。

第九条 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承担无理由退货义务,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并超过十五日的,视为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

(一)对于适用无理由退货的商品,自收到消费者退货要求之日起未办理退货手续;

(二)未经消费者确认,以自行规定该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为由拒绝退货;

(三)以消费者已拆封、查验影响商品完好为由拒绝退货;

(四)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无正当理由未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

第十条 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与消费者明确约定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内容。未按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对退款无约定的,按照有利于消费者的`计算方式折算退款金额。

经营者对消费者提出的合理退款要求,明确表示不予退款,或者自约定期满之日起、无约定期限的自消费者提出退款要求之日起超过十五日未退款的,视为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

第十一条 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经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

(二)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所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

(三)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篇3: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例子

笔者认为, 消费者其他所有的权利应该都是基于知情权而派生的。当然并不是说其他权利不重要, 就字面来看人身权、财产权似乎要比知情权更为重要, 处于更高位阶的权利。但这样就忽略了一个问题, 在消费领域, 自然人不仅仅受到公法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 在意思自治的私法领域, 民法也要求订约双方应该秉承公序良俗原则, 不得造成他人人身财产的侵害。因此交易双方还受到私法规范。私法在此时的职能有兜底的效果, 也就是如果该法不保护的情形下, 可以根据民法来请求保护。尽管拿公法和私法作这样的比较似乎有待商榷, 笔者只是想阐明, 该法中的其他重要的权利还是要基于知情权的。

众所周知,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是一条著名的“双倍赔偿”条款, 该条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 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一条款大大的增加了消费者与经营者斗争的信心, 近些年出现了大量的反欺诈运动, 消费者似乎也对此乐此不疲。[4]该条款实际上与澳大利亚的《商业法》 (Trade Practices Act) 的第52条有相似之处, 澳大利亚商业法第52条规定企业不得在贸易或者经营中实施误导或欺骗性的可能使人误解或受骗的行为。

一、王海打假案

要论述消费者的权利何时受到侵害, 当然要从著名的王海打假案开始说起,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王海打假的经过。王海本是山东某厂的一位业务员, 1995年, 当时22岁的王海陪弟弟来北京考试的时候不经意地接触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其中著名的双倍赔偿条款使他印象深刻。随后王海先后两次从天津伊势丹有限公司购买了索尼无绳电话机5部, 每部单价为2920元, 共计人民币14600元。王海经咨询香港 (索尼) 北京分公司, 得知该商品在中国大陆未开展销售业务, 同时了解到该无绳电话均系“水货”, 且无邮电部入网许可证, 属于国家禁止销售、使用的不合格产品。1997年1月14日, 王海向天津伊势丹有限公司要求双倍返还价款遭拒绝后, 向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书并最后取得胜诉。1995年12月, 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宣布设立“消费者打假奖”, 并且奖励王海5000元。1996年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打假索赔。1996年底, 北京大海商务顾问有限公司成立, 王海任执行董事。他的第一单生意是帮广东爱得乐集团公司打假, 王海奔走10多个城市, 帮“爱得乐”取缔了40多个售假窝点。随后王海的足迹遍布各大省市的各大商场, 购买他认为是假货的商品并随后要求双倍赔偿。

王海打假的行为在国内反响很大, 学界也褒贬不一, 有学者认为王海案争议实质在于, 当消费者知道其将购买的商品是假货而仍然决定购买, 并且其购买的目的在于以假货为据进行索赔时, 他是否还是消费者。[5]所谓知假买假自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 因为消费者保护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其权益受本法保护。而知假买假自然不属于消费者, 因为消法保护的仅仅是弱势群体, 知假买假的行为本身并没有使他权益真正受到损害。但当然也有不少学者持有赞同的观点。有人称他为“打假英雄”, 认为他的行为实为文明之举, 他以消费者和社会整体利益为义, 其打假行为有助于职业道德的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净化, 提高经营者的消费者意识, 促进经营者真正重视消费者、将消费者当作上帝。

二、如何认定消费者“知道或认为”

在此不妨看一个简单的案例。

一个农村妇女A来到城市某商场, 看到一个标价为80元的LV钱包, 该妇女认为该钱包是真品, 遂花钱购买, 此时能否视为该妇女权益受到侵害呢?

如果简单地套用公式, 农村妇女知道或以为该商品是真的 (+) , 而实际上很显然买到了假的 (-) , 正负得负, 就推出了农村妇女的权利受到了侵害。

但恰恰相反, 笔者认为该妇女是没有受到损害的, 此时的论点都集中在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是否受到了侵害一事。笔者认为没有, 这时不得不套用一个所谓“公众眼光”来推定农村妇女的心态, 因为就算你一口咬定农村妇女就是不知道, 那还是你“认为”, 也只是你的推定而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该双倍返还, 无可厚非。但现在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 哪怕是一个没有任何品牌效应的钱包, 卖80元也非常正常, 从常理也可以推定得出该钱包应该是假的。经营者没有任何想骗你的想法, 同时钱包的质量也完全对得起80块的价格, 案例只假设质量合格的情况) 这就仿佛是认识错误, 因此该案应认定为知假买假, 是不损害到消费者利益的。

这个时候想必读者会提出两个困惑。第一:农村妇女以为是真的, 若一定推定为以为是假的, 是否不太合理?第二:倘若此案变成了800块的LV钱包, 是否就又要推定该妇女有理由相信了呢?莫非就以数额来认定该消费者的主观意图吗?第一个问题其实上文已经有论述了, 就像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你不可能知道一个人的真实想法, 如果从客观推定出来了一个公众认为该钱包应当是假的, 而你一定要说该妇女就是不知道, 就是认为是真的, 那也只是你的主观臆想, 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一个人是怎么想的, 你永远只能推定。至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当然不是以数额来认定消费者的主观意图, 但不可否定数额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在此来假设如果钱包变成了800元以后, 是否就应该认定为该妇女有理由相信钱包是真品呢?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 但跟和“农村妇女”已经没有关系, 哪怕是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人, 看到800元的价格, 结合商家所谓的“原厂”、“展览品”、“第一手货源”等信息, 我们从公众眼光来看此问题, 消费者必然是很容易相信该钱包是LV的。你要相信法律不外乎人情, 谈问题始终要从公众眼光出发看待。即便我们将所有条件都抛开, 再看此案, 80块的钱包对于现在社会来说是正常的, 因此确实不应该就此认定了消费者权益是受到了侵害的。如果此时消费者受到了实质性损害, 比如钱包材料有毒, 质量极其糟糕等, 前文已述, 我们直接套用霸王条款就行了, 根本无需认定消费者主观与客观, 直接就可以认定权利受到了侵害。而抛开其他条件来看后者, 800块的钱包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是不便宜的, 因此只要是假的, 哪怕质量没有问题, 其本身也可以认为消费者受到了实质性损害。因为他买的不仅仅是个质量好的, 而是质量好的LV, 而这个价格很容易给他造成迷惑。

然后我们再来谈一下“霸王条款”的问题, 所谓霸王条款, 就是只要出现了无论什么情况都会认为权利是受到了侵害的 (即便不是消费者权利, 但权利终究是受到侵害的) 。比如买的热水器爆炸了, 此时完全就不需要认定什么主观客观了。当然所谓的实质性损害不是指身体上的损害, 打个简单的比方, 消费者去LV的店里买了条鳄鱼皮的皮带, 该皮带从原材料、加工到销售都是严格进行的, 也就是说这条皮带就是LV的。而如果他买来后发现并不是鳄鱼皮的, 可以认为他受到了实质性损害, 自然不用考虑主观客观了, 他的权益就是受到了侵害, 因为他要的是“鳄鱼皮”。

三、结语

前文已论, 如果单纯地套用公式来看, 王海属于典型的知假买假, 负负得正, 其权益是没有受到侵害的。但我们再最后进行一次推定的过程, 一个索尼的无绳电话, 不同的型号价格不同, 如果单从索尼无绳电话而言, 2920元的价格是相对正常的, 笔者在索尼的淘宝官方旗舰店也曾买过3000元左右的索尼无绳电话, 此时王海只是怀疑“有可能是假的”, 没人能够推定他坚信是假的。因此推定也只能认定他认为是真的, 起码很有可能是真的, 因为无论谁去买都会认为有可能是真的。此时买到了假货, 套用公式“正负得负”, 因此自然应当认定消费者权利是受到了侵害的。

摘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一条就明确说明了该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该法自1993年10月颁布以来, 得到了民众积极的反响, 从1996年的统计数据来看, 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分受理的消费者投诉案件达到425008件, 是十年前的75倍。但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 例如王海打假案, 所谓的“知假买假”究竟能否属于消费者, 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在学界都是争议的对象, 文章旨在结合简单的数学公式来界定“消费者”的权利。

关键词:消费者,消费者权利,知假买假

参考文献

[1][2]狄丽媛.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的界定[J].法制园地.2007 (2) :151-152.

[3]张大亮.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的界定[J].中国商界.2008 (5) :169.

[4]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J].政治与法律.2002 (2) .

篇4: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例子

关键词:旅游消费者 权益 侵害 保障 对策

旅游消费者属于特殊消费者,一是身份具有暂时性,二是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正因为旅游消费者有别于一般的消费者,我们才需要对其给予较多的保护。通过对侵害事实的认真分析和总结,有利于探索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1 旅游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现状

为了解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现状,本人通过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检索法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情形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安全权受侵害,通过调查问卷显示,34%的旅游者认为他们在旅游过程中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在旅游高峰期,景点未认真考虑可能影响安全的个项因素并制定周密的安全保护预案和急救措施,如2013年四川九寨沟景区因游客人流量超负荷引起的严重滞留事件。二是知悉权受侵害,按规定旅游消费者具有真实了解旅游信息的权利,但是在实际的旅游过程中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无法完全了解旅游的全部真实信息,因此会引发一定的矛盾。调查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随团旅游者表示部分经营者为节约成本在旅游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夸大宣传、相互倒卖游客,而旅游者为了顺利完成旅游活动不得不接受安排。三是求偿权受到侵害,旅游者在权益受到侵害后,部分游客不知道依法求偿的途径或者得不到及时的补偿。例如旅游者在明知权益受到侵害后为了不耽误自己的旅游时间或者不影响自己旅游的行程,只能勉强接受不合理的消费等等。

2 旅游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导致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而又相互关联。具体体现在:

2.1 我国关于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不健全。我国在很早就已经启动《旅游法》的制定,目前我国的旅游法已经正式实施,可谓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但由于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新旅游法虽然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但它主要从纵向法律关系层面来规定,对于横向法律关系的规定较少,无法及时有效地保护旅游者的利益,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又比较笼统,存在适用上的空白。

2.2 我国有关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执法、司法力度不足。目前,在旅游行政执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有些执法人员法律知识较为欠缺不文明执法,综合素质差,执法时不出示有效证件,态度恶劣。二是执法过程不严肃,其中出现法律依据不清楚、执法程序不合法、处理结果不公正等问题。三是受理慢、处理效率低。

2.3 旅游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淡薄。很多旅游者在遇到纠纷时往往自认倒霉或者认为维权很复杂自动放弃权利,这就使得不法经营者有空可钻,利用旅游消费者保护意识差的弱点损害旅游者的权益,逃避本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但从实质和长远的角度分析,对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漠视将导致大众对旅游行业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甚至敌视,对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 保障旅游消费者权益的对策

从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要途径和解决旅游纠纷的有效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3.1 完善旅游立法,弥补法律适用上的空白。完善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投诉处理机制的完善,提高旅游投诉规范的法律效力、构建全国性旅游投诉平台、健全旅游投诉处理应对体系、提升投诉处理人员素质、加强旅游投诉机制的公共宣传。二是在旅游合同中更加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据调查旅游者对旅游合同的投诉主要体现在合同内容不完整和合同内容理解模糊,因此旅游合同的细化已经势在必行。对旅游合同细化的实现途径应在内容、主体、争端解决方式等方面进行合理构建。

3.2 政府监管执法力度的加强以及执法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旅游执法力度,这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通过执法机关依法打击旅游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侵害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能够使旅游消费者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同时要加强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训和考核,定期对外公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要在一定期限内进行科学量化等级管理,反映其综合水平。

3.3 加强旅游立法知识的宣传,树立旅游消费者正确的法律意识。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是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要定期开展旅游消费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宣传,使旅游消费者广泛了解旅游中的各种消费知识和维权常识。同时,旅游消费者也应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旅游经营者也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必依。

总之,我国旅游业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只有充分了解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原因才能探索出有效的对策,才能建立一个能够充分、有效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的制度,促进旅游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刘宇涵.《我国旅游消费者基本法律意识的现状调查及困境探究——以威海地区调研为实证分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

(5).

[2]高乐.旅游市场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3]郑海英.论旅游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J].学术交流,2011(8).

[4]莫小春.《基于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思考》;中国商贸,2010(14).

篇5: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例子

(一) 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

团购对消费者知情权侵害主要表现为团购欺诈, 而团购欺诈主要是由以下一些方式得以体现:

1. 虚假宣传、承诺。

厂家或团购网站向消费者提供虚假的商品信息, 欺骗消费者, 如夸大产品性能和功效、虚假服务承诺、漫无边际的夸大产品用途;以次充好, “三无”产品充斥市场, 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团购侵权第一案“乐卡克诉嘀嗒团、走秀网”当中便可见一斑;欺骗消费者的预付款而卷款潜逃, 团购网站玩失踪等等。

2. 谎报商品、服务的价格和购买人数。

据美团网CEO王兴透露, 团购网站还存在着两大交易陷阱:一是把一个东西原价虚高, 然后再貌似打一个大折扣, 其实比原价优惠不了多少;另一种情况就是团购网站人为地修改销量, 一般都是将销量标得虚高, 抓住了人们的从众心理, 以此吸引消费者。而这些交易陷阱也已然演变成为行业潜规则。

(二) 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侵害

1. 商品质量、数量、价格与订购时要求不符。

所谓货不对板的现象仍较普遍, 在团购的情况下, 消费者面对的是网络中商品的图像和团购网站提供的有关商品信息, 而不是商品实物, 从而带来了实际交货商品的质量、数量、价格与所订购的商品不一致的侵权现象。从最近媒体曝光的新闻来看, 服务类团购服务“缩水”的现象尤为突出。

2. 售后服务无法保障。

团购消费售后服务不到位问题已成制约团购消费扩展的主要因素, 大大减弱了消费者从事团购消费的兴趣。团购售后服务不完善主要表现为: (1) 产品维修难; (2) 产品“三包”不到位, 特别是退货难。团购和一般的网购最大的不同在于不能退货, 团购是购买的时候直接把钱支付给团购网站, 而不是支付给像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代管机构, 如果以后买家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够消费已经团来的东西, 这些钱也是不退的。

(三) 对消费者安全权的侵害

除了有些团购产品由于本身质量不过关可能侵害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之外, 团购对消费者安全权的侵害主要体现为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消费者在进行团购时, 注册成为团员之时都要被要求提供详细的个人资料、通讯方式、个人消费习惯和偏好, 甚至包括信用卡号及密码。网站在获得消费者个人信息后理应负有保密义务, 但实际中, 有些团购网站往往未经消费者同意就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商业活动。更有甚者, 一些无法继续经营的网站就是靠出卖客户信息来维系网站生存, 从而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隐私权。

(四) 对消费者求偿权的侵害

1. 侵权证据难以掌握。

由于电子数据易于修改, 在电子商务中经营者或有关网站在发现侵权行为被追查时, 往往利用技术手段修改或毁灭侵权证据, 使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对数据的真实可靠性难以确定, 甚至根本就无从取证。

2. 侵权责任难以认定。

网络团购涉及三方当事人, 即厂商、团购网站、消费者。消费者权益被侵害时时常就会出现厂商和团购网站之间的扯皮, 使得侵权责任认定难度增加, 影响消费者求偿权的实现。

3. 维权成本高。

零散的消费者面对于商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现实中, 团购消费者在团购交易成功后就分散了, 一旦出现售后纠纷, 往往难以再组织起来, 这给团员日后的维权行动带来困难, 特别是异地团购、网络团购团员维权更加艰难。加之消费者在权益遭到侵害后普遍持有一种“花钱买教训”的心态, 在团购中的投入和维权所消耗的精力、金钱相比, 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忍气吞声, 不了了之。

可以说, 目前国内团购网站发展迅猛, 鱼龙混杂, 充斥着各种陷阱, 如不加以有效规制, 团购这把虚火估计烧不了多久。希望各有关部门能够对团购这种新兴网络购物模式予以充分重视, 针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得以对症下药, 从而给消费者营造起一个安全的网购环境。

参考文献

[1]操武斌、李民生:团购法律规制[J].中国商贸.2011 (5)

篇6: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怎么办

(一)与生产者、经营者协商解决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与生产者、经营者发生纠纷,双方可以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共同协商解决争议。这种方式对一般性的纠纷尤为可行,只要双方有诚意平等协商,纠纷可以尽快得到解决,消费者受到的损害也能够及时得到补偿。

(二)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当消费者与经营者协商解决不成时,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请求其协助解决。当然,消费者也可以不经与经营者协商的程序,直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用这种方式解决纠纷,消费者可以不用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会增加额外的负担。

(三)向有关政府行政机关申诉

消费者可以将消费者权益纠纷向有关政府行政机关申诉,请求依法处理。其中受理消费者申诉最多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消费者可以按政府各有关管理机关的职权,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分别向不同的机关请求处理。通过申诉的方式,消费者可以较快地得到满意的处理结果,受到侵害的合法权益一般也可以得到满意的补偿。

(四)向仲裁机关申请裁决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与经营者、生产者发生纠纷,可以通过仲裁的方式加以解决。仲裁机关受理了当事人的仲裁申请后,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先行调解。如达成调解协议,调解书送达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如未达成协议或调解书送达前一方或双方反悔的,仲裁机构应依法做出裁决并制作裁决书。裁决书具有法律效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五)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篇7: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例子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许多扶持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 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土地也就成了农民的命根子。土地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已经上升为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土地问题更加突出, 土地纠纷不断。据农业部调查, 近几年农民上访诉求的65%以上是为了土地。大同市个别地方确实存在侵害农民权益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落实,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不到户, 土地权益受侵害,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维护农民利益, 切实解决侵害农民权益的突出问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 为此大同市农委采取有力措施, 解决侵害农民权益的突出问题, 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1 主要作法

1.1 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制

为切实调动土地流转各方的积极性, 大同市农委早在2009年就下发了《大同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2013年, 又起草了《关于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 并以市政府文件形式下发。与此同时, 成立了大同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具体负责农村土地流转和对规模经营的指导、协调、培训、项目扶持等工作。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要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近年来, 大同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了较快的发展, 到2013年底, 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3.97×104hm2, 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3.3%, 但与全国的26%相比差距还很大, 远不能满足大同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为了加快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百园立农”工程和“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 有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各县区以农经管理部门为依托, 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负责指导乡镇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各乡镇以经管站为依托, 成立乡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主要开展信息登记发布、合同签订、合同鉴证、法律政策咨询和流转服务等工作, 同时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分别制定了县级、乡级规范化建设标准, 确定左云县、南郊区、阳高县及其所属乡镇为第一批规范化建设点。

1.2 大力宣传贯彻有关法律和政策

多年来, 全市各级农业 (经) 部门采取多种形式, 开展普法教育, 努力营造学法、用法、护法舆论氛围和依法维权的法律环境。市农委连续3年采取集中办班的方式, 组织县、乡、村干部学政策、学法律, 帮助他们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政策水平, 增强工作能力。2013年初, 市农委免费向乡村发放《土地流转须知》挂历2 000余张, 宣传土地经营权流转法律法规。

1.3 推广使用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

大同市农委按照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印制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流转合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流转协议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登记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公示书”等标准合同文本, 推广到全市使用, 这些文本格式统一, 内容规范齐全, 便于集中管理、存档, 可更好地维护土地经营权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1.4 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

大同市农委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作为农村工作的大事来抓, 建立了培训基地, 定期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2013年, 全市农业系统共组织300余名农民参加创业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1.6万人次, 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 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6万人。从而促进了农户土地经营权的自愿流转, 助推了农村土地的集中经营和具体流转工作。

1.5 妥善化解土地流转纠纷

大同市各县区全部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 多数乡镇设立了调解庭, 基本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调处体系。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 及时调处土地承包纠纷, 确保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今后的工作思路

2.1 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精神,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 放活土地经营权, 允许合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 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 但抵押贷款必须用于农业生产投资。各县区要探索“农户+专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模式, 将需要贷款农户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 由合作社担保, 农户向银行贷款。一旦出现农户不能按时还贷的情况, 土地由合作社经营或处置, 以减少农户和银行双方的风险。

2.2 树立正确的以民为本政绩观

2.2.1 深刻领会中央精神

当前, 各级领导要认真学习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实际工作中不能搞阳奉阴违, 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不能搞坑农、害民之事, 要真正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科学发展观,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坚持走群众路线。

2.2.2 善待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相关部门要摆正位置, 对农民土地问题的信访, 基层部门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杜绝干部作风简单粗暴或不作为行为, 并以此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引导干部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

2.3 加大监管和综合治理力度

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涉及部门多, 仅靠农业 (经) 部门去做是很难奏效的。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来加以综合治理, 主要是: (1) 有关部门务必要把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上升到确保国家政治大局稳定和保持农村持久安定团结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必须站到党风廉政建设的角度去评估农村土地管理工作。 (2) 要加大联合整治力度。有关部门要联合出动, 加大对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问题的查处力度, 要严格实行“谁主管、谁负责, 谁出问题、追究谁”的责任制度。

2.4 提高农民法制意识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切实解决侵害农民权益的突出问题, 必须大力加强有关涉农利益的法律和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引导农民依法维权和依法履行义务, 提高农民法律政策水平, 努力让广大农民不仅知法、守法, 更能学会用法, 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和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教育培训基层干部, 使其自觉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 严守纪律, 依法办事, 尊重和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5 完善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制

要深入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 各县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聘任仲裁员, 设立仲裁庭, 依法开展土地纠纷仲裁。

要建立健全工作规则和管理制度, 指导乡镇健全调解机构。

要制定重大案件应急预案, 防止出现群体性甚至恶性事件。

篇8: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例子

[关键词] 外嫁女;权益

【中图分类号】 D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31-1

一、外嫁女权益类型

(一)外嫁女的概念

外嫁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外嫁女专指与外村人结婚、户口仍留在本村或户口迁出后又回迁到本村的妇女。户口不在本村的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广义的外嫁女还包括加入本村、户口也迁入的内嫁女,离婚或丧偶的外嫁女,入赘的女婿,以及上述人员的子女等。本文所涉及的是广义的外嫁女。

(二)外嫁女权益纠纷表现类型

1.土地承包经营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的增值,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和调整的过程中,部分外嫁女不仅分不到新的责任田,而且过去分配的也要被强制收回。

2.征地补偿款分配权。征地补偿费用作为对被征土地农民(包括外嫁女)土地承包权益的一种价值补偿,外嫁女应当得到和同村农民一样的补偿。但现实是,在很多地区外嫁女一般都分不到或分到也只是象征性的。

3.宅基地分配权。对农民来说,宅基地是赖以生存的一项重要的权利,有很大的经济利益,现今很多农民无地耕种又无其他生活来源,就会在自家宅基地上建造房屋,其中一层留作自用,其他出租出去。在大多数地方,宅基地的分配权又往往和征地补偿款分配权紧密联系,且在宅基地分配权问题上采取男女不平等的政策。

4.股权分配权和分红权。外嫁女权益纠纷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股权分配权和分红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村委会会以村民自治和大多数村民的意见为由,剥夺或限制外嫁女的合法权益。

5.集体福利。外嫁女的此项权利同样受到限制。包括农村集体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权利。

外嫁女要求享有参与以上农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权利,我认为,在其具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并履行了法律法规组织章程规定的义务的情况下,享有和同村村民同等的待遇。另一方面,在不享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时,社委会或理事会在审查和成员大会表决上述人员是否享有农村集体经济待遇时,应坚持男女平等原则。

二、外嫁女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通过大量阅读发现,外嫁女权益屡禁不止地受到侵害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思想成因

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一思想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以及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占主导地位,再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自然而然就认为妇女结婚就得离开娘家,就是外村人,当然的不能再同本村的人争分各种利益。很多村干部甚至是外嫁女的家人及其本身都有类似的想法,这也是外嫁女集体经济利益受到侵害的思想根源。

(二)体制成因

在农村,村规民约是处理日常事务的标准而不是法律。因此,大部分村民就认为外嫁女权益的分配与否也是按照村规民约来的。蕴含传统文化于村规民约是从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角度来规定外嫁女权益问题的,由此导致村集体经常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否定甚至剥夺外嫁女的合法权益。现实生活中,很多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缺乏,而且外嫁女的维权意识也不够就导致自己的合法权利就被平静地消化了。

(三)法律成因

我国关于外嫁女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不完善。具体有以下主要的规定:《宪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通知》等;但这些法律只是做了原则上的规定,而缺乏对实现这些权利的程序性规定及权利受到侵害的救济途径的规定。以致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只是流于形式,难以寻求可行的法律、法规支撑。有时,最高人民法院自己对这方面的问题的观点也会有冲突,如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曾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请示的《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得收益分配的争议纠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问题作出法研(2001)51号答复,还就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请示的《村民因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问题与村民委员会发生纠纷人民法院能否受理》问题作出法研(2001)116号答复,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因收益分配的纠纷属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而最高法院又于2002年8月19日作出(2002)民立他字第 4 号答复中表明: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只能用于发展生产和安排就业,不能挪用和私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土地补偿费发生的争议,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对此类争议,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应由有关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外嫁女权益受到侵害有多种原因,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应以一种理智冷静的心态来处理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择郡.外嫁女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2] 孙海龙.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外嫁女權益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思考[J].法律适用,2004,(2).

上一篇:看一本书的读后感下一篇:书桌椅捐赠仪式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