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试题

2024-04-22

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试题(共6篇)

篇1: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恶心

厌恶

恶贯满盈 ...B 模型

模样

模棱两可 ...C 剥削

瘦削

削足适履 ...D 荷花

荷载

荷枪实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不胫而走

旁证博引

即往开来 B 鞭辟入里

变本加厉

瑕瑜互见 C 轻歌曼舞

始作勇者

一愁莫展 D 以逸代劳

谈笑风生

变换莫测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地球生物圈是自然界经过长期___形成的,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②终身教育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功能,毕业证的获得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③舟曲地区多处山洪___,空前的泥石流灾害使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A 演化

终止

暴发 B 演化

中止

爆发 C 变化

终止

爆发 D 变化

中止

暴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毕业后,同学们虽然天各一方,不能常常见面,但是一直都藕断丝连,彼此牵挂。B 老师强调,班委成员之间要注意团结协作,要在分庭抗礼中共同推动班集体发展。C 竞争对手的公司成立较晚,却后来居上,迅速占领的技术市场,真可谓祸起萧墙。D 在这次国际杂技邀请赛中,中国队参赛选手又拿出了不少令观众拍案叫绝的作品。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由于在交通路口设置了“非机动车禁驶区”,机动车就可以免收得机动车干扰,从 而加快行驶速度。

B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人类走出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困境的重要选择。

C 如果美术工作者看不到儿童自身发展的主动性,过早地让他们接受专业绘画知识,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儿童发展的枷锁。

D 为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驻本市高科技园区企业,市政府相关部门将为此类 人才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政策。

6.在下面横线处填入短语或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___,___。果然,稍微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光亮。这个太阳就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光亮,___,___。

①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②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③射得人眼睛发痛

④我知道太阳要从那里升起来了,便不转睛地望着那个地方 A ①③②④ B ②③①④ C ②④③① D ①④②③

二、现代文阅读

陆龟蒙《冶家子言》中说:“吾祖始铸田器,岁东作必大售。”意思是他的祖辈是做农具的,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农具销量很大。有意思的是,文中的“东作”释为“春耕生产”。其实,不仅仅“东作”是“春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这个方位词总是与“春”这个季节词联系在一起。比如,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春风”就是总被说成是“东风”,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还有“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更有“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等,简直就是东风的解释了。

为什么在中国“东”这个词总是可以替换“春”这个季节词呢?这是中国的季风气候使然。简单地说,春夏来临,太阳很快地把热容量小的大陆晒热,陆地上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上升,气压变低,海洋由于热容量大,升温较慢,与同一时段的大陆比,海洋上气压相对高,因此海洋上的空气向大陆流动。秋冬以后,这个过程正好相反。所谓季风就是指这样一年中方向有规律转变的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范围的空气流动。中国的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面是亚洲内陆。春天,有季风从东面或东南而来,因此,东风也就可以包含春风的意思。

但是仅仅这样说,还忽略了一个问题。因为东西南北这些地理方位词,都关涉到叙述者的位置。对有的人而言是东,但对另外的人来说却是西,南北亦然。对中国东部,尤其是中原地区而言,春天的风是从东面或东南面的大海吹来的,但是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季风或从西南的印度洋吹来,或从西北的北冰洋和大西洋吹来,因此春风就不应该是东风。另外,东南季风势力也有限,只能吹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此线以西,春风也都与东无关。东南季风吹到的内陆最深处,正是中国的农牧分界线。由此可见,中国人阿布春风角东风是中原人的视角占有了主导话语权。就文化而言,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因此中原地区的视角就成了全中国发视角,并影响到中国人称春风为东风。在语言中,凡是涉及地理方位的词,都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以谁的视角叙述,谁的视角方位词流行,就看谁的影响力大。

7.阅读第一段文字,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陆龟蒙将“东作”注释为“春耕生产”,这表明中国古代很重视农业生产。B 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东”与“春”的密切联系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C 作者列举中国古代诗词的例子在表明,“东风”常常可以指代“春风”。

D “东风随春归”意思是东风随春天而至,所以作者说可以用东风解释春风。8.根据文意,下列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海洋的热容量总是比陆地大,所以空气总要从海洋流向陆地。

B 从总体来看,中国的气候受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的影响很大。C 东南西北等地理方位的具体确认,是通过叙述者的位置来确定的。D 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吉冈底斯山等,是有标志意义的地理名词。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方位词“东”总是与季节词“春”互相替代,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B 亚洲内陆和太平洋在热容量上的差异,使中国的东南季风出现在春夏期间。C 在古代中国,如果不掌握主导话语权,东南西北的方位指代就没办法明确。D 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农耕民族的文化逐步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10.对于中国人把“春风”叫“东风”的原因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自然界的东南季风是中国境内春风发来源之一。

B 中原在地狱辽阔的中国,长久拥有主导话语权。C 西南季风以及西北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微乎其微。D 受农耕文化以及气候的影响,“东风”的说法比较广泛。

三、现代文阅读

想起她很突然,当时我正在外地,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的旋转,好不容易能够停下来,吃一顿悠闲的晚餐。闹哄哄的餐厅里,服务生们来来去去,端水送饭,仿佛是因为忙碌,他们的表现都是显得紧张又机械。很快,一位小伙子给我端来的饭菜,起哦对他友好地点了点头,说了声“谢谢”。小伙子愣了愣,随即又朝我憨厚地笑了一笑,轻快地去忙他的了。我的心情也变得轻快起来,也就是在那时,她仿佛就隔着一桌又一桌的人、隔着20年的时间走了过来。

她是我的同学李昕的母亲,我们只有过一面之缘。那次开家长会,来了五六十位家长,我们几个女生负责接待。十三四岁的女孩实在不懂得如何接待女人,只是把家长迎进来、让座位、倒茶水,稍有空闲,便凑在一起交头接耳、传递新闻。我清楚地记得,其中有一条是“李昕的妈妈是北京人,说话和咱们不一样,特别好听”。

我顺着她们的指点看过去:那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性,衣着和发式都很普通,容貌也算不上漂亮。不过,她坐在那里就是显得与众不同,她偏偏没有说话,正在认真倾听另一位家长的高谈阔论。我们用幼稚发眼光结合自己掌握的词汇得出了一个一致的结论——所有家长中,李昕的妈妈最有风度。..

有一个女生倒水回来,脸颊红扑扑的,她急切地问道:“你们猜,我倒水时,李昕的妈妈说什么?”还不等我们猜,她就迫不及待地补充说:“李昕的妈妈说,谢谢。”

我们几个人面面相觑——20年前,在那样一个边远的小县城,我们当中有谁用过、听见过“谢谢”?没有。有谁仅仅为倒一点点水这样的小事情说过“谢谢”,当然更没有。“谢谢”,这在当时的我们听起来,是多么新鲜、多么温暖的词语啊!

醒过神儿来,女生们的倒水热情空前高涨,大家都争着抢着去拿水壶。另一个女生回来报告说:“是呀,我听见了,李昕的妈妈说:谢谢。”那是一个面色苍白的女生,激动使她的脸色变得红润起来,一脸的害羞表情。

等轮到我了,我忽然觉得心跳得厉害。李昕妈妈面前的水杯已经满了,我听见她轻轻地说了一句:“不用了。”但我还是坚持着往里倒了一点儿,好在也没有溢出来。我清晰地听见她说:“谢谢。”我的脸“腾”地一下红了,摇摇头就匆匆走开了——那时,我还不会说“不客气”。

那次家长会后,瘦瘦高高的李昕就成了我们女生羡慕的对象。大家都在想,他的家庭应该是怎样的幸福啊!

20年过去了,曾经窃窃私语的女孩子们已经为人母了,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像我现在一样,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回想起那位仅有一面之缘的女性,但是,我知道,她们和我一样,从那时起,就在学着使用那个词语,学着使用那一类“有温度的词语”。

的确,词语是有温度的,就像我每每经历的一样,这是我人生中至深的体味。

11.12.13.14.文章从自己在外地的一次晚餐经历写起,有什么作用?

文中说,“李昕的妈妈最有风度”,如何理解这句话中“风度”一词的含意?

结合文意,概括作者对“有温度的词语”认识的三个阶段。

联系社会生活,说说“有温度的词语”有哪些方面的功用。

四、文言文阅读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

①以木简

②束

③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河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

④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①小奚:这里指小书童。②木简:木板。③束:捆绑,下文的两个“束”是名词,为“绳索”之意。④牡下:上锁。牡:门闩,锁簧。

1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6.根据文意,渡者“熟视小奚”,注意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作出“速进则阖”的推测?

17.作者反思渡者的话,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8.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早梅特点的?

19.诗人咏早梅,寄托的怎样的情感?

五、作文

20.选择,我们在生活中精彩会面对,我们一次一次作出选择,也就意味着一次一次接受

生活的邀请,见证生活的丰富与厚重。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篇2: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饮酒》是一首()

A.五言律诗 B.乐府诗 C.五言绝句 D.五言古诗

2.下列作品中带有寓言性的纪传作品是()

A.《张中丞传后序》 B.《李将军列传》 C.《种树郭橐驼传》 D.《马伶传》

3.小说《苦恼》的作者是()

A.契柯夫 B.莫泊桑 C.巴尔扎克 D.都德

4.“祸起萧墙”一语出自()

A.《韩非子》 B.《墨子》 C.《论语》 D.《诗经》

5.曹操《短歌行》诗篇„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中的“杜康”所用的修辞格是()

A.借喻 B.借代 C.比拟 D.比喻

6.下列作品中,属于汉代乐府民歌的是()

A.《陌上桑》 B.《氓》 C.《短歌行》 D.《杜陵叟》

7.“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暗”从语法角度看是()

A.意动用法 B.使动用法 C.为动用法 D.一般用法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诗出自()

A.《行路难》 B.《杜陵叟》 C.《蜀相》 D.《泊秦淮》

9.诗集《死水》的作者是()

A.鲁迅 B.郭沫若 C.艾青 D.闻一多

10.我国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

A.李白 B.杜甫 C.王维 D.岑参

11.《论快乐》一文提出精神的炼金术能()A.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 B.教人学会休息

C.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D.洗涤灵魂

12.下列四句中,有宾语前置这一语法现象的一句是()

A.姜氏何厌之有? 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C.姜氏欲之,焉辟害?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13.从文体方面讲,《前赤壁赋》是()

A.骚赋 B.古赋 C.骈赋 D.文赋

14.《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

A.关汉卿 B.王实甫 C.汤显祖 D.马致远

15.“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句中的“暂”字的意义是()

A.暂时 B.突然 C.新颖 D.姑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镇在题中横线上)

16.“填然鼓之”中的“鼓”的词性是_____________。

17.所谓“四书”指的是《论语》、《_________》、《大学》和《中庸》。

18.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

19.王维《山居秋暝》:“___________,天气晚来秋。”

20.杜甫《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________________。”

21.《论毅力》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2.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___。”

23.《西厢记·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______________。”

24.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___________。

25.《战国策》是一部__________体史书。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

27.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28.麦苗不秀多黄死。

秀:

29.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

30.拘于虚也。

虚:

31.然而不王者,未知有也。

王:

32.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其宫者。

宫:

33.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绝:

34.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无论:

35.冬雷震震,夏雨雪。雨: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

名我固当:

37.坐客乃四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马伶传》)

坐客乃四顾而叹:

38.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

39.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40.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则修文德以来之: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推理论证方法?

42.《秋水》记叙了哪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43.《论毅力》的写作动机和中心思想是什么?

44.《沙滩上的脚迹》一文中的“他”指的是什么?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45.谈谈《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46.这段话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47.各部分的论证角度有何不同?

48.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二)阅读《短歌行》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9.“乌鹊”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我喻义分别是什么?

50.“周公吐哺”用典的意旨是什么?

51.由此可见全诗表达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东方的大梦没法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失去了国土、自由与权利。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宗与祖先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的破坏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镖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和黑话,义气与声句,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全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

52.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样的时代?

53.这段文字对描写沙子龙起什么作用?

(四)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罢。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的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字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一个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同时不使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54.“长宜子孙”的含义是什么?

55.巴金为什么要批判“长宜子孙”的思想?

七、作文(50分)

篇3: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试题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 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段选自金开诚《诗经》一书 (中华书局“知识丛书”) , 为命题需要, 原文略有删节改动。选文以大家熟悉的《诗经》来组织材料, 既有一定知识性, 又有较强的可读性, 且文字平易, 行文畅达, 内容相对完整, 适合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阅读和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 不是“经”, 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 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 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 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 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 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 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 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 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 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 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 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 后来逃回来, 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 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 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 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 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才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 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 叫乐工们演唱, 通过诗歌的问答, 了解彼此的立场, 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 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 来作比喻或暗示, 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 把卫侯羁押起来, 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 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 这当中有“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的话, 是说女的爱着男的, 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 晋侯纵然有理由, 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 由于新声代替古乐, 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 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 “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 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 《伐檀》诗中, 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 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 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 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 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 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 并没有深刻的含意, 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 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 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 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 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 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 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 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 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答案应该是A。关于A项, 原文一开始说“《诗经》原来是诗, 不是‘经’……”。作者的意思是说, 《诗经》所收录的诗在当初本来是很普通的, 并不是什么经典文献, 尤其是其中“国风”一类更是一般的民歌, 完全谈不上经典, 《诗经》成为经典, 那是后来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事。但是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 这些诗不是经典就没有深刻的含意, 实际上大家熟悉的《诗经·邶风·凯风》歌颂母亲的养育之恩, 《诗经·魏风·伐檀》讽刺统治者不劳而获, 《诗经·小雅·采薇》控诉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如此等等都有十分深刻的含意。当然这里所说的深刻含意, 并不是后来《诗经》被尊为经典以后封建统治者所附会曲解的意义, 这种诗意当然是原诗所没有的;也不是说, 《诗经》中所有的诗都有深刻的含意;但是不管怎样, 用一个全称判断来说《诗经》中的作品都没有深刻的含意, 显然是不符合原文的, 也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A项应该是选项。关于B项, 虽然题面说“在春秋中叶以前, 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似乎在时间上与原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不完全相符, 但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这一时段包含在“春秋中叶以前”这个时段中, 再加上“曾经”一词的词义——在某个时段中“有过”某事——的限制, 所以B项与原文意思仍是符合的, 因而不是选项。关于C项, 原文指出“献诗陈志”有两种情况, 选项列出其中一种, 应该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不是选项。关于D项, 原文第二段说:“‘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 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这里“并提”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是献诗陈志的当时这几个动作行为一起提出, 一是在古籍记载中这几个现象一起出现。这两种理解都能成立, D项取后一种理解, 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所以不是选项。

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 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所以从性质上说, 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 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 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 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一句话, 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 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 新音乐逐渐兴起, 古乐逐渐失传, 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 而与音乐无关了。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答案应该是C。先看A项, 题面说:“……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所以从性质上说, ……”显然, 题面所说的“性质”就是指“表情达意的工具”。那么原文第三段开头提出“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这一论点, 下面举了《诗经》两个例子来证明, 后面又举了《左传》华元一例, 然后说:“这样的歌, 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这里所谓的“性质”当然也是指“表情达意”, 因此A项跟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 不是选项。再看B项, 原文第四段说:“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 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 ……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也就是说, “赋”的是现成的“诗”, “言”的却是自己的“志”, 而这个“志”又必须通过“诗”中的句子表现出来。不难看出, B项的意思跟原文是相符的, 所以不是选项。再说D项, 原文第五段说:“由于新声代替古乐, 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 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当时新的音乐成为时髦, 人们竞相追逐效仿, 古乐被冷落遗弃而逐渐失传, 于是人们再也不知道曾经作为乐歌的《诗经》如何演唱, 《诗经》也就与音乐彻底分离, 变成一种只是采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作品了。这里“语言艺术”一语的意思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那么配得上它的就非语言文学作品莫属了。这样看来, D项也符合原文意思, 不应该是选项。回头来看C项, 原文说:子产认为“晋侯纵然有理由, 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这里子产的意思是, 在旁人看来, 晋侯为了卫国区区一个叛臣, 竟然把卫国国君给拘押起来, 这就不免有小题大做、以大欺小之嫌, 甚至可能是包藏祸心、另有企图;“人言可畏”, 晋侯为此应该尽量避免旁人的非议。由此可见, C项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应该是选项。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 《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 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 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 其含意大家都清楚, 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 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 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 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 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应该选B。先看A项, 原文第二段说:《诗经》用于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时, “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 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既然是“更加曲折动人”, 那么其效果当然要比“平常的语言”更好一些, 可见A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不应该是选项。再看C项, 原文第四段说:古人在“赋诗言志”时, “点出现成的诗篇, 叫乐工们演唱, 通过诗歌的问答, 了解彼此的立场”。既然是现成的诗篇, 其含意当然彼此清楚, 这样也才可以通过互相点唱诗歌, 以便互相问答, 互相了解。所以C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不应该是选项。再看D项, 原文最后一段说:“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 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又说:“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经’。”这些话都包含着封建统治者“曲解《诗经》的原意”的意思。而大家非常熟悉的《诗经·魏风·伐檀》一诗的主旨就是控诉封建统治者不劳而获, 孟子对此诗的解释显然是一种曲解, 所以D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不是选项。最后来看B项, 关于B项的前半部分, 原文第三段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 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 才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配上乐曲, 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寓意进入了《诗经》, 可见B项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那么B项的后半部分如何呢?原文第三段说:“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可见上古时候确实也有一些民歌未被收入《诗经》, 比如《左传·宣公二年》讽刺华元的这个民歌, 这些诗歌被称为“徒歌”;但是既然是“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就说明即使是“徒歌”也是要唱的, 也是有曲调的。《诗经》是乐歌, 是配上乐器伴奏的, 徒歌是不配乐器的, 但不等于没有曲调。由此可见, B项后半部分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确的, 所以应该是选项。

第二大题

(一)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何灌的这段文字选自《宋史·何灌传》, 原文约有1200余字, 通过节选, 阅读材料篇幅不足600字。从整体上看, 这段传记材料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故事性强, 文字较为浅易, 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题。

何灌字仲源, 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 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 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 灌亲申画界堠, 遏其来, 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 发辄中, 或著崖石皆没镞, 敌惊以为神, 逡巡敛去。后三十年, 契丹萧太师与灌会, 道曩事, 数何巡检神射, 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 与夏人遇, 铁骑来追, 灌射皆彻甲, 至洞胸出背, 叠贯后骑, 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 召对, 问西北边事, 以笏画御榻, 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 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 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 灌言:“水浅不胜舟, 陆当用车八千乘, 沿边方登麦, 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 报可。未几, 知岷州, 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 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 复守岷, 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 使田不病旱, 则人乐应募, 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 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募士七千四百人, 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 一发破的, 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 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 观者诵叹, 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侯。金师南下, 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 次滑州, 方平南奔, 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 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 乞入见, 不许, 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 被创, 没于阵, 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 发辄中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 逡巡敛去 敛:躲藏

D.铁骑来追, 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C项中的“敛”字通常可以表示“聚集”、“约束”、“收租”等意义, 还可以用作“殓”的通假字, 表示“入殓”的意思。文中的“敛”实际表示动词用法的“收缩”。试卷中用“躲藏”来进行干扰, 不符合原文文意。其余三项中, A项“汲”的解释为“取水”, 是它的常用义。B项的“迎”解释为“面对”, 是它的基本词义“对着”、“冲着”这一常用义的引申义。D项的“彻”解释为“穿透”, 现代汉语中仍然可以用为语素, “穿透”义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常用义。A、B、D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符合上下文文意, 因而正确选项当为C项。

5.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3分)

①灌亲申画界堠, 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 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 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这道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统的考查方式, 即先提供六个句子, 分别编为四组, 每组三个句子, 要求选出全部说明某一特定内容的一组。本题要求说明的是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第①句“灌亲申画界堠, 遏其来”, 是说何灌在辽人越境取水时, 画定界限, 修筑土堡, 遏制辽人入境, 从后文“忿而举兵犯我”可看出这应该属于“行事有成”。第②句“或著崖石皆没镞”, 是说何灌在射箭未中的情况下, 由于力量太大而使箭头没入崖石中, 这显然与“行事有成”无关。第③句“至洞胸出背, 叠贯后骑”, 既说明了他的射技高超, 不但射穿第一个敌人, 而且射穿了紧贴此人后面的敌人。这当然属于“行事有成”。第④句“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这句是何灌的建议, 希望加价购粮, 完成运粟任务。这句话与“行事有成”无关。第⑤句“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这是说何灌在招募射士时, 先提出修渠引水, 兴造良田, 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并且取得了成功, 显然也是“行事有成”。第⑥句“陪辽使射玉津园, 一发破的”, 说明何灌在陪辽使射箭时, 一次射出, 即中靶心, 也应属于“行事有成”。根据以上解说, ①③⑤⑥四句均满足了题干的要求, 答案D项选择了③⑤⑥, 因而D项为正确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灌有军事才能, 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 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 何灌大显神威, 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 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 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 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 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 形象生动, 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 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 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 又提出修渠引水, 兴造良田, 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 拒不降敌, 不幸阵亡。金兵南下, 梁方平弃城逃遁, 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 逼近京城, 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 受伤战死。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 着重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 然后选择较为主要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切入点, 以四个选项来对文意进行概括分析。A项是说何灌有军事才能和精妙射技, 并在守边时大显神威, 以致多年后契丹太师都感到惊恐。B项是说何灌受到徽宗赞许, 徽宗召问他时, 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 形象生动。C项是说何灌的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 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 在招募射士时, 又提出修渠引水, 兴造良田, 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 没有概括和分析失当之处。至于D项, 说到何灌力守京城, 拒不降敌, 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 梁方平弃城逃遁, 这一部分的概括分析是正确的;但下面又说到何灌阻止溃退未成, 这却不符合事实, 与原文意思不符。D项所述不正确, 应是正确选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整弓复中之, 观者诵叹, 帝亲赐酒劳之。

(2) 灌至, 乞入见, 不许, 而令控守西隅。

【参考答案】

(1)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 观看的人赞叹, 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2) 何灌来到, 请求入见, 皇上不允许, 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 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评分参考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提出了要求, 并各自赋予了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词, 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第 (1) 小题的关键词语有“诵叹”、“劳”两处, 这两处关键词语是从翻译文句自身内容中挑选的, 难度并不高。“诵叹”指“赞叹”, 是常用义, 古代汉语频繁使用。“劳”指“犒劳”, 现代汉语中仍然经常使用此义。第 (2) 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乞”、“控守”、“隅”三处, 难度也不大。“乞”当“请求”讲, 古今汉语是相近的, 现代汉语中还有“乞求”的用法;“控守”中的“控”当“控制”讲, “控守”就是控制把守;“隅”即“角落”、“边角”, 不少中学课本中极为常见, 如《陌上桑》中的“日出东南隅”, 考生也是应该能够掌握的。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 (?~878) :字太朴, 吴兴 (今属浙江) 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 在今陕西省中部, 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6分)

【参考答案】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 不见春草, 只见古碑, 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 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 眼前一片荒凉, 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答出怀古伤今之情的, 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 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这两道题都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试题选用唐周朴七律《春日秦国怀古》为鉴赏材料。

周朴 (?-878) , 字太朴, 一作见素;吴兴 (今属浙江) 人, 一说桐庐 (今属浙江) 人。避地福州, 寄食于乌石山僧寺, 远尘俗。唐宣宗大中末年, 福建观察使爱其才而延揽之, 他固辞不就。《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记载:“ (黄) 巢入闽, ——求处士周朴, 得之, 谓曰:‘能从我乎?’答曰:‘我尚不仕天子, 安能从贼?’巢怒斩朴。”

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灭六国, 统一中国, 秦国强盛至极。北至阴山、辽东, 东至会稽, 南至象郡, 西至陇西、昆明, 都在秦国的版图之内, 其都城咸阳就位于泾水、渭水交汇处, 可以想见, 古秦国时泾渭一带肯定是十分繁华。周朴生活在晚唐, 为人高傲、纵逸。春日的一天, 他站在古秦国的遗址, 放眼望去:泾水蜿蜒曲折, 但水滨不见春草, 田间只存古碑, 行客之路尽是黄沙。作者看到了眼前的景象不禁悲从中来, 触发了某种感情, 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者写眼前的荒凉是为了要衬托过去之昌盛, 往日不可一世的秦国, 而今安在?只剩下一片荒郊, 真令人不堪回首!我们认为, 作者在这里感慨的不仅仅是秦国, 应该还有唐王朝。周朴虽没有生活在盛唐, 但相信他对贞观、开元、天宝的盛世景象一定会有所耳闻, 然而眼前的唐王朝却已是国势日衰, 战烟四起, 民不聊生!《新唐书·本纪第九》中说:“唐自穆宗以来八世, 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然则唐之衰亡, 岂止方镇之患?——懿、僖当唐政之始衰, 而以昏庸相继;乾符之际, 岁大旱蝗, 民愁盗起, 其乱遂不可复支。”这怎不让周朴感到哀愁?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一文中说:“文学中有二原则焉:曰景, 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 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本诗作者因看到了眼前古秦国遗址之荒凉, 触景生情, 就写下了所见的自然事实, 又抒发了自己的伤感之情。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古人绝唱句多景语——而情寓其中矣。”作者在这里就是寓情于景, 他在诗中写的“春草尽”、“古碑存”、“苍山晚”、“残阳”、“树昏”、“黄沙行客路”等, 其实都寄托着作者“不堪回首”之情, 寄托着他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伤感之情。作者描写的是荒凉之景, 抒发的是哀伤之情!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子曰:

“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论语·述而》)

(2) 西当太白有鸟道, 。

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

(3)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晦明变化者, 。

(欧阳修《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

10. (1) 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 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 云归而岩穴暝 山间之朝暮也

(每答对一空给1分, 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分析】本题分别出自《论语·述而》、李白《蜀道难》和欧阳修《醉翁亭记》。其中李白《蜀道难》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建议的诵读篇目;《论语·述而》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乙 选考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学生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2011年的阅读文本, 选用了已故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一篇短篇小说《血的故事》。林海音是中学生较为熟悉和喜爱的一位台湾女作家, 她的小说《城南旧事》被选进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 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被选入人教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影视剧名作欣赏》。《血的故事》发表于1957年, 小说通过彭先生的爱情悲喜剧, 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是那一时期台湾人生活现状的真实反映, 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创作主题。这篇小说秉承林海音一贯的写作风格, 清新婉约, 微言大义,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家对于民族的深厚情感。为符合文本阅读的字数要求以及命题需要, 小说进行了适当的删改。

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 (4) 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 一直聊到月上中天, 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 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 作为现代的国民, 血型不可不验, 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 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 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 实在也怪张医师, 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 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 你们别笑, 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 是五年前的事了, ”彭先生躺在藤椅上, 仰着头, 喷着烟, 微笑着, 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 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 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 淘气的鼻子, 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 我们就坠入情网了, 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 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 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 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 任凭秀鸾怎么哀求, 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 如果不答应, 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 你要嫁给那小子, 我只当你死了。结果, 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 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 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 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 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 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 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 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 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 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 算是又见了一代, 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 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 ”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 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 “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 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要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 你解恨了, 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 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 但秀鸾是A型, 小舅子是B型, 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 买血要五百块钱100毫升, 共需300毫升一千五, 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 爸爸是O型血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 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 一把拉住我的手, ‘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 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 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 两股热流交会, 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 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 微笑着, “所以, 我要奉劝诸位, 血型不可不验, 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 大家觉得非常有趣, 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 明天就去验。张医师, 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 意为“这个”。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 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 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 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 她不惜牺牲亲情, 以至于以死抗争。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 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 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 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 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 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参考答案】答C给3分, 答D给2分, 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分析、概括与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2011年仍然沿袭2009年以来借鉴美国Piza考试分层级给分的做法, 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度赋分, 而不只是简单地区分正确或错误。本题考查的层级差异中, 最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得3分, 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得2分, 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很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得1分。其余两项为错误项。本题A、B、C三个选项是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E两个选项是对小说的整体分析和鉴赏。A项是考查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层次。张医师在小说中其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 作为医生, 他为了劝说大家到诊所去验血型, 特意请彭先生讲故事以达到目的。如果说小说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这个意图表现得不明显, 那么彭先生在讲完故事后, “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 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因此, A项认为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 让他讲讲恋爱悲喜剧的目的, 是因为他事先知道这个故事很是生动曲折这一表述显然是错误的, 所以选该项不得分。B项认为秀鸾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 不惜牺牲亲情, 甚至以死抗争。这个表述只说出了小说前一部分的情形, 后一部分写了她和彭先生终成眷属, 并最终与反对他们的父亲和好。所以这一项得1分。C项最符合原文意思, 得3分。老丈人一直对外省人抱有偏见, 不同意把女儿嫁给彭先生。但在老丈人患病需要输血之际, 彭先生不计前嫌, 慷慨献血, 彻底改变老丈人对外省人的看法, 说彭先生“真正好”。而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上看, 实际上也是作者通过这一情节试图解决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的匠心所在。D项比较符合原文意思, 得2分。这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就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 表达主题思想。而所有的对话的展开, 都与血型有重要关系, 而本选项说“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 这种表述的程度不是很到位, 所以得2分。E项是个错误项, 小说没有讲述“南腔北调”的外省人的爱情故事, 只讲了彭先生一个人的爱情故事。小说的风格是诙谐生动, 但并不细腻, 所以该项不得分。

(2) 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小说在一开始这样写道:“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 一直聊到月上中天, 还没有散去的意思。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作家林海音是一位优秀的文本叙述者, 为了能在这短短的篇幅里更有效地传达一个重要的写作主题, 一开始, 寥寥数笔, 除了迅速交代清楚故事的人物及其生活环境, 更重要的是, 在此有意埋下伏笔, 含蓄地指出故事中的人物身份的与台湾本土居民不同, 是来自大陆的外省人, 这就为后面彭先生作为外省人与台湾姑娘秀鸾婚恋故事的波折性提供了可能。而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 当然是为了服务于小说表现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的主题, 考生通过对“南腔北调”一词的关注, 就能很快找到解读小说主题的有效路径。最后, “南腔北调”还是有落脚之处的, 因为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 使用各地的方言, 是实实在在的南腔北调。这样一来, 关于“南腔北调”的说法, 前后就有了充分的呼应。

(3)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有担当, 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 以亲情、和睦为重, 不计前嫌, 施以援手, 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 不轻言放弃, 不莽撞行事, 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 与人为善, 遇事能有良好心态。

【命题立意】本题着重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外省郎彭先生是小说主人公。他的形象生动, 性格鲜明, 很显然, 作者主要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 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考生能答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就说明能领会作家的创作主旨。首先, 彭先生作为一个外省郎, 他主动追求台湾姑娘秀鸾, 表明他愿意融入台湾本土生活, 而他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 面对老丈人的偏见和排斥, 不轻易放弃, 也不莽撞行事, 甚至忍气吞声, 充分体现其执著隐忍的性格特点。其次, 彭先生尽管不受老丈人待见, 但是他明大义, 不计较, 并一直在寻找化解双方矛盾冲突的机会。后来机会终于来了。老丈人住院动手术急需输血, 彭先生是万能血型, 他主动提出献血, 救了老丈人一命, 由此换来了老丈人的感激和信任, 而外省郎与老丈人关系的和睦, 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一家亲”。最后, 彭先生在给大家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时, 所表现出的幽默智慧, 乐观向善, 也使得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4) 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 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 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 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 这是“血般的事实”;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 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血”有类型之别, 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 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 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 是新课程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 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语文学科的探究题, 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 只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 体现了教与考的统一。经过四年的高考命题实践, 探究题仍在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之中。2011年这道探究题出得比较活, 问的是如果将小说原来的题目“血的故事”换成“血型的故事”是否合适, 表面上似乎是要学生思考一个写作上的问题, 但经过仔细推敲, 就能意识到这道题是要求围绕着小说的题目, 来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及其在题目上的体现。所以这道探究题实际上要求考生对写作艺术和主题思想两方面都有思考。无论回答将小说题目换成“血型的故事”不合适或合适, 都要求能结合这两个方面来回答。

从参考答案的第一个观点看, 如果认为将小说原有的题目“血的故事”换成“血型的故事”不合适, 说明考生更理解和认同作家本人的创作意图及表现方式。参考答案提供了三点来支撑这一观点。这三点答案, 分别是从词义理解、创作意图、主题表达三方面展开。考生若能答出从“血”这个词语上可以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 认为用“血型”代替“血”会使题意单一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已领会了作家的独特用心;能答出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 这是“血般的事实”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准确领会了作家的创作意图;能答出彭先生的恋爱悲喜剧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主题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全面而深刻地领会了作者的创作主旨。

从参考答案的第二个观点看, 如果认为将小说原有的题目“血的故事”换成“血型的故事”合适, 说明考生更倾向于尊重文本叙述本身的状态, 也有其合理之处。参考答案也提供了三点来支撑这一观点。三点答案分别从血型与方言、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与主题关系等三方面展开。考生若能答出“血”有类型之别, 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可彰显作者的巧思这一意思, 说明考生阅读文本较为细致, 善于揣度作者的写作用心。能答出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可与内容更吻合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对文本的故事内容印象深刻, 抓住了故事的主干情节。能答出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 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 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这一层意思, 说明考生对小说的主干情节把握到位, 同时也领会作家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本题仍然沿袭了2007年以来的评分参考规定:“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 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证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给分的依据仍然是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论证是否充分, 力图体现探究题的性质和特点。

第四大题

阅读材料选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黄宾虹 (1865~1955) 是我国著名画家, 名质, 字朴存, 中年更号宾虹, 后以号行, 祖籍安徽歙县, 生于浙江金华。曾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术院校任教, 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其山水画受李流芳、程邃等影响, 兼法宋、元, 屡经变革, 自成一格。中年画风苍浑清润, 晚年尤精墨法, 创“五笔七墨”之说, 以“明一而现千万”的表现手法, 写出浑厚华滋的山川神貌。精金石、书法、篆刻之学, 对画论画史尤有研究, 识见精辟。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中国画学史大纲》、《宾虹草堂藏印》、《黄宾虹画语录》等。根据测试的需要, 此段材料选择了原书中的画风之变、书画同源思想以及黄、张比较等片段, 并对相关内容作了整合与修改。黄宾虹与张大千不同画风的比较, 原文尊黄抑张倾向较为明显, 如说张是“作假高手”、“挥金如土”等, 命题时都根据实际做了修改。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 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 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 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 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 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 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 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 定则心静, 静则心清, 清则心明, 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 墨是黑的, 只要眼明心清, 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 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 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 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 以为不必求悦于人, 人不知而不愠, 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 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 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 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 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 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 如伏羲画八卦, 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 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 但仍是道归于一, 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 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 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 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 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 即来源于自然山水, 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 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 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 不疾不徐、不粘不脱, 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 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 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 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 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 自己是以山水作字, 而以字来作画。可见, 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 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 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26岁就扬名南北, 后又去北平办画展, 被称为“南张北溥”, 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 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 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 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 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 多以画赠友人知己, 虽有润笔, 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 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 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 有过极高的润格, 也卖商品画, 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 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 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 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 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 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 道归于一, 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 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 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 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 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 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 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 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 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参考答案】C、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C项最符合原文意思, 是第一正确选项, 给3分;D项也符合原文实际, 但难度有所降低, 所以给2分;B项“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 道归于一”虽然符合原文意思, 但并不能据此推出“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 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的结论, 原文中只有“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所以只给1分;A项中“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 原文有“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 但“细腻、轻软”却不是黄宾虹所推崇的;E项“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 原文中并没有反映其“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 A、E两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为错误选项, 所以均不给分。

(2)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 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减少应酬杂务, 生活清静, 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 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 画艺猛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 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的原因, 有助于考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传主的艺术成就。“减少应酬杂务, 生活清静, 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 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 画艺猛进”是对原文第一段中内容的分析概括, 相关信息均分散隐含在原文中。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 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准确提炼、概括, 是不难找到答案的。需要说明的是, 此题允许有不同的答案, 在“评分参考”还特别提示“意思答对即可”,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3) 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 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 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黄宾虹作画时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 既是传主的一种工作习惯, 也是文本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体现了黄宾虹“书画同源”的思想。此题要求分析其具体原因, 就需要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归纳整理, 才能进行正确分析。文中有黄宾虹在《滨虹草堂古印谱》里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使他受到“绘画笔法”和“章法布置”上的启发, 也有“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给他带来的启示。考生只要把原文中的有关内容准确找出,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即可。考虑到考生的归纳概括可能不完全一致, 特意在“评分参考”中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4) 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 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恪守传统, 力求雅正, 甘于清寂淡泊, 追寻艺术真谛。

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 不言阿堵, 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 不为流俗所动, 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 理想与时尚兼顾。

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 又勇于创新, 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①守正出新, 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 追求名利;③脚踏实地, 享受人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 是新课程高考的亮点之一, 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 全国卷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 体现了教与考的统一。在近几年的命题实践中, 探究题的命制也在不断探索之中。题干中“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 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概括。二人的差异给每个考生带来的启示可能是多样的, 无所谓是非对错, 适合进行探究。“参考答案”提供了三种观点, “观点一”基本上是对黄宾虹的概括, “观点二”基本上是对张大千的概括, “观点三”则是对“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综合概括。三种观点实际上是三个不同的答题方向, 为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余地, 考生只要紧扣阅读材料, 进行分析论述即可, “评分参考”中规定:“不要求面面俱到, 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 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作答, 也可以在三个观点之外作答。给分的依据是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论证是否充分, 从而充分体现了探究题的性质和特点。

第五大题

第五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由3道选择题和2道表达题组成。该大题与2010年相比, 题量一样, 赋分总体相同, 共20分。前面3道选择题每题3分, 共9分, 后面2道表达题中, 长短句改写题5分, 修辞手法题6分。

13.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 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 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的情况下, 克服重重困难, 获得冠军。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 妙手偶得, 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 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 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的四个句子, 只有D项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成语“指日可待”形容某件事情的实现为期不远, 通常用于值得期待的好的事情, 而本句中的“全球性大灾难”显然是大家要极力避免的坏的事情, 和“指日可待”不匹配。其他三个句子中的成语“步履维艰”、“尘埃落定”和“妙手偶得”的使用都是恰当的。考生只要能正确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就比较容易判断这三个句子是正确的。

14.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 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 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 热情待客, 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 (结构性病句)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A项, 这一句没有结构性语病, 而B句、C句和D句都存在结构性错误, 只不过其中的病句小类有所不同。B句的毛病属“搭配不当”, 在“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部分, 动词“创造”后面带了两个宾语, 第一个宾语“和谐的候车环境”与“创造”搭配没有问题, 第二个宾语“快乐的人性化服务”一般不与“创造”搭配, 这句可添加一个动词“提供”, 形成“提供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就没有问题了;C句的主要问题是“成分残缺”, 在结构上, 句中的“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后面应跟着一个陈述试用结果的成分, 而“80%反映确实有疗效”另起了一句话, 不是上一句的成分, 这样就造成了“经过试用”这一结构的语意未完, 也就是结构上的成分残缺, 修改该句可将“80%反映”改为“证明”, 或者将原句改为“这种感冒新药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后, 80%的患者反映确实有疗效”;D句的毛病可归为“结构纠缠”, 全句说的是注重礼仪、热情待客的目的在于让校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而句中用“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来表示目的, 造成“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和“使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两种说法搅到一起的杂糅状态, 该句修改取其一种即可。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 , , , ,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 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 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 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 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⑥因此, 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 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衔接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C项, 这一项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题面提供的六个语句当中说了三个意思, 一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很重要, 二是食品产业的各个环节都与食品安全有重要关联, 三是采取法律和行政措施进行食品安全的管理。三个意思中, 前两个意思是后面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管理的两个原因, 这样, 三个意思构成了一个因果关系。⑤能够很自然地承接前面的食品大国现状说到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重要, 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更重要, ②是从宏观的角度看整个食品产业, 它涉及环节多, 每一环的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放在⑤的后面有利于表现要进行管理首先要分析情况, 看清形势之后才能进行全面管理, 没有遗漏。⑥③①④说的都是管理措施, ⑥的“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句中的“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又承着②的“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 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整项表明的是一种坚决的态度, 应该先说;③是措施之一, “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是具有宏观构架的措施, 宜放在措施之首, ①是措施之二, 强调法律约束的一面, 呼应⑤中的“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 ④是措施之三, 强调行政管理的一面, 呼应⑤中的“有效监管”。

其他几个选项中, 选项D的②是跳脱的, 选项A和B均以②打头, 看起来与文段首句“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相接没有问题, 但A的⑤与④之间是跳脱的, B的③是跳脱的, 这样, A、B、D几个选项都有语意欠顺的地方。

本题只要注意到六个语句可以归为三个意思, 两个层次, 注意到后面几个措施与前文的呼应关系, 顺利地选出D项也是不难的。

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 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做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参考答案】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 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把长句改写成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本题给出了一个长句, 要求改写成几个短句, 但不得改变原意。做这道题的关键是读懂原句, 了解原句的基本结构, 以及原句之所以是长句的原因, 然后再适当增加词语, 改写成几个短句。对这道题来说, 可以分成下面几步来完成:

第一步, 找出原句的基本结构及其之所以是长句的原因。原句的基本结构是“巴黎之行让我对……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个句子之所以是长句, 主要是因为介词“对”带了一个复杂的宾语“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 特别是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作出的杰出贡献”。下面要做的主要是把原句的基本结构改写成一个短句, 并把介词“对”的宾语拆分成几个短句。

第二步,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 把复杂宾语的一部分“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放在基本结构中, 形成第一个短句“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三步, 适当增加词语, 把复杂宾语的剩余部分改写成几个短句“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 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17.仿照下面的示例, 自选话题, 另写三句话, 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平凡是泥土, 孕育着收获, 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 孕育着烂漫, 只要你肯浇灌;

平凡是细流, 孕育着浩瀚, 只要你肯积聚。

【参考答案】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仿用句式、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修辞手法的学习, 不仅要学会辨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 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 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增加文采。本题所给的示例以“平凡”为话题, 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平凡与成功的关系以及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写得明白易懂, 富有气势, 蕴含哲理, 很有文采。三句话句式相同, 字数相等, 自然形成了排比。每一句先构拟一个适合用来说“平凡”的喻体, 然后再顺着喻体的事理进行阐释。第一句“泥土”是平凡的, 但它可以播种, 只要舍得耕耘, 就会有收获, 这里的泥土、耕耘和收获之间构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基础、手段和结果;第二句“苗圃”是平凡的, 但它可以栽种东西, 只要舍得浇灌, 栽种的东西就能长成使苗圃五彩绚烂的美丽园圃, 这里的苗圃、浇灌和烂漫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基础、手段和结果的关系;第三句“细流”是不起眼的, 但它汇聚起来就能水势盛大, 这里的细流积聚与浩瀚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基础、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该题只要注意到用来作比的事物与本体“平凡”的相似性联系, 以及被比事物所蕴含的因果条件关系, 就抓住了内容合理、比喻恰当的关键。

需要说明的是, 题面看起来只是对“比喻”修辞手法提出了明确要求, 没有提出排比的要求, 但如果满足了“句式与示例相同”这一条件, 就会自然形成排比。

第六大题

18.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 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 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 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 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 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F级。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能力层级在原来设定的E级基础上, 又加上了F级。F级, 根据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说明是:“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 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 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针对目前考生应试作文模仿、套作严重, 评卷员在“发展等级”上的评分多评在“有文采”上, 2011年在写作的能力层级中明确补上F级, 以期考生和评卷员重视“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丰富”和“有创意”, 要像重视“有文采”一样。写作能力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重视写作中探究能力的培养, 符合新课标语文课改的要求, 也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作文试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在命制试题时, 对两处试题用语作了修改。一处是题干中, “选准角度”改为“选好角度”。一处是评分标准关于“题意”项说明中, “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改为“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这两处修改都是有关角度的, 意在拓宽选题角度的包容性。

试题材料来源于报刊和网络上有关中国发展状态的评价, 内容贴近时代生活, 材料范围视野宽广, 有利于学生寻找作文材料和确定立意。试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段交代的是有关“中国崛起”这一评价的来源及其可信度, 其中的“21世纪”是时间的定位, “全球十大新闻”是范围的定位, “排在第一位”是名次的定位, “75万家”和“3亿次”则是中国崛起的影响力的定位。这些关键信息的概括表述对于考生来讲很重要, 读懂了这一段就能准确把握该题的大方向, 也有助于在材料内容及含义涉及的范围内选择立意的角度。能否达到评分标准中基础等级所强调的“符合题意”, 对这一段材料的信息筛选及综合领悟很重要。

材料的第二段给出的是聚焦型的信息, 是针对“中国崛起”这个世界级的宏观评价做出的引导。面对“中国崛起”这个大题如何使考生有话可说, 材料坚持让事实说话, 因此选择了《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的调查。这个事实材料将考生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具体化, 也体现出新材料作文在立意方面提出的“多角度”的特征。所谓聚焦型信息在材料中主要体现在调查得票的六个项目上。这六个项目实际代表了中国崛起的六个观察视角, 考生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可以认为是“在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内选择角度”, 同时, 如果有考生选择将上述六项调查一一列入评说范围或选择其中的两项、三项来写作也无不可。但是在实现多角度立意的同时, 如何区分立意的高下也不能忽视, 所以试题用“选好角度”为立意的层级化做了一定的指引, 将这个层级的区分任务留给了阅卷场, 期望根据试卷的实际情况加以判定。总之, 第二段材料在聚焦一个大主题的同时, 更多的是为了起到对选择角度确定立意作发散式引导的作用。

事实材料的好处是有利于杜绝套作与抄袭, 有利于引导考生以事实为依据展开联想, 其思考的过程, 对于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该题的写作要求指出“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 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是一句具有桥梁作用的引导语, 强调的是考生要在材料所示的事实基础上, 联系个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感受到的具体内容, 然后发现、搜索、构思作文。

篇4: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试题

(一)从试题导向来看,紧扣课标,淡化教材,注重对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

试题材料新颖,突出能力立意,注重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阅读、写作等多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能力与水平;考查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度。从整份语文试卷来看,涉及到课内的内容很少,但是每个考查点,都离不开教材中所学的知识,离不开平时语文学习中应获得的能力,注重对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

(二)从命题思路来看,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今年中考语文试题在保持往年命题特点的同时,有3点变化:

1.整合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试题,突出试题检测的有效性。

将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同一背景下设题,一方面有效节约试卷版面,减少文字阅读量,另一方面突出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注重语文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所设的5道小题以“书博会”为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让学生在书香浓浓的情境中,去创作设计并写出感受,考查了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关于读书的重要意义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2.设置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今年文言文阅读增加课外篇目,设置课内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而且今后课外文言文的比例将逐步加大,最终将全部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旨在正确引导文言文教学方向,有利于改变教学中猜题押题、机械训练的现象,不断提高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设题主要涉及文言词语、文言句子、主旨把握、内容理解等内容。所设题目切中重点知识,而且所设的课外文言文句子在翻译上只要通顺即可。从考试结果来看,学生在课外文言文试题中的得分反而比课内试题得分高。

3.淡化作文审题,更加关注真情实感的表达。

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减少了审题障碍,作文试题改变了以往考查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设题方式,设置了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着重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作文题目为两选一,两个文题都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的抒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既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

(三)从试题的科学性来看,语文试题的命制严谨、规范。

语文试题内容丰富、合理;表述严谨、流畅;问题清楚、明确;图形清晰、美观;形式灵活、生动;试卷布局合理、规范。试题命制坚持原创,屏蔽所有复习资料中的成题,全部由命题人员自编或者改编,较好地把握了难度,易中难的比例控制在7:2:1,有效地检验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体现新课程中考命题的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并具备一定的区分度,试卷结构、考查点的覆盖面更趋于科学性、合理性。

(四)从考试结果来看,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业水平。

2011年牡丹江市区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为6 919人,试卷满分为120分。根据统计,牡丹江市区语文平均分为84.79分,如果折合成百分制,平均分为70.66。从图1可以看出,90分~100分的人数最多,为2 287人,占考试人数的33.13%,110分~120分的人数最少,为22人,占考试人数的0.32%。低分人数比较少,30分以下的占2%。总体来看,语文考试成绩分布比较分散,从30分到100分,各个分数段人数呈上升趋势,100分以上人数相对减少。如果折合成百分制,72分以上为及格,及格率为80%左右。

二、从学生答题情况看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的丢分是因粗心、马虎造成,如第1小题,将所给的文字“用楷体字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一些学生因为马虎大意,出现了抄写错误的现象,填字、漏字,甚至写成错别字;在古诗文默写和在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也比较常见,一些学生卷面书写潦草、字迹难以辨认,错字、别字现象严重。可见学生在汉字的规范书写和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问题。

2. 课内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主要表现在:(1)古诗文默写中出错率较高,本属于教材中客观性的内容,却因为记忆不清、掌握不扎实、书写错误而丢分。(2)文言文阅读中课内词语解释(书写注释的内容)、翻译丢分的学生较多。(3)一些学生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语文知识辨别不清,掌握不准确,造成混淆。

3.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须加强。如第4题、第9题,对于图表中的内容不能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进行概括,往往只概括图表中的部分信息,缺少对材料的全面把握。再如第16题,许多学生只是从原文中摘抄句子,不善于从文章中提炼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4.作文中套写、仿写现象仍然存在,内容缺乏真情实感。尽管近两年中考语文试题强化了对学生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但是,仍然有不少学生作文中出现一些套写、仿写、改写的文章,一些作文大段篇幅套用作文书中的华丽语言,内容浮华,不知所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一些教师应试指导中为了学生得高分,鼓励学生背范文,以备考场应试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抄袭,鼓励学生说假话,作文也自然就没有真情可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问题,对学生作文要求标准过高,用一些优秀作文或者范文的标准要求去“规范”学生的作文,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活的思想和独特的经历,不是可以规范的,被“规范”了的学生作文,一定是失去了血肉的模式化东西。此外,学生作文中套写、仿写的现象,也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中缺少知识产权教育,缺少诚信教育,应该引起语文教学的重视。

三、当前语文教学的侧重点

1.强化写字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让学生写好汉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当前学生字迹潦草、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比较多的现象,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从培养良好书写习惯抓起,学生的每天、每节课,每一个写字的机会,都要注意规范写字要求,加强指导,持之以恒,不可松懈。其实语文学习归纳起来就两个字——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循序渐进,关键看教师有没有恒心,有没有耐心,有没有决心。

2.夯实语文基础,研究学习规律。

教材中一些文学知识、字词、经典句子、优秀古代诗文等基本知识和常识,需要学生牢固掌握,无论课程怎样改革,语文学习中的必备知识是不可省略不可忽视的,不能因为新课程中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忽略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关注和培养。三维目标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更不可偏废。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语文基础,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并在反复训练中不断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语文学习是有规律的,掌握了学习规律,学生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语文教学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按照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

3.加强对语文教材的有效使用。

尽管我们中考语文试题中涉及到语文教材中的原题很少,但是,所有语文试题的考查点都来自于以教材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我们不能因为中考试题中不考课内阅读就省略教材中的自读篇目或者舍弃教材中的精美篇目去搞课外阅读训练。叶老先生很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发挥好教材这个“例子”的作用。教师要正确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要走进去,又要跳出来,运用好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4.作文教学须求真务实,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篇5:2011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镌(juān)刻 消弭(mí)谆谆(zhūn)奥(āo)悔

B.负荷(hè)舛(chuǎn)误 眼睑(liǎn)折(shé)耗

C.悭(qiàn)吝 果脯(ǔ舱)纰(pí)漏 饿殍(piǎo)

D.档(出mà扩案渐)(ā诗而)染切削(XāI勋)使海(沈hǒ妒)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诚肯 沐浴 谈笑风声 星罗棋布

B.别致 羽翼 生灵涂炭 杀身成人

C.奢侈 负疚 孰视无睹 赴汤蹈火

D.煊赫 缥缈 别树一帜 危如累卵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几项职工福利待遇规定,是全厂职工代表大会的,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

②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学习。

③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 灾难。

A.审定 终止 驱除

B.审定 终止 祛除

C.审订 中止 祛除

D.审订 中止 驱除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8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B.此地天裸露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C.一到冬天,我便会发生一种奇异的感想——不,与其说是感想,毋宁说是一种感觉。

D.我看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一些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少年中,由于受不良思想的毒害,头脑中缺乏法制观念。

B.带领我们参观的是相识已久的王晓明的姐姐。

C.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

D.人类不但要改造环境,还要适应环境。

6.下面句子由于关联词语位置变化,表意受到影响的一组是()

①他虽然远离家乡,但一直惦记着家乡人民。

A.②虽然他远离家乡,但一直惦记着家乡人民。

①我们即使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

B.②即使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

①如果敌人敢来侵犯,我们就叫他有来无回。

C.②敌人如果敢来侵犯,我们就叫他有来无回。

①不仅我不认识他,我奶奶也不认识他。

D.②我不仅不认识他,我奶奶也不认识他。

7.填入句中横线处,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由于清朝政府的破坏,____,____都没能攻下。

A.使馆被义和团围攻了56天,西什库教堂被围攻了63天

B.义和团围攻了使馆56天,围攻了西什库教堂63天

C.义和团围攻了使馆和西什库教堂达56天和63天

D.义和团围攻了使馆56天,西什库教堂也被围攻了63天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和“骚”是《诗经》和《楚辞》的代称,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统称为“五经”,是儒家经典着作。

C.苏武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念怒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作。

D.《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部”之称。

9.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夏日(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睛。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A.前六句描写了夏日村居之景,后两句抒写了夏日村居之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B.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写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分别描写了夏季白日和晚间的景色

C.本诗通过对夏日村居之景的描绘,表露了对官场腐败现实的无比憎恶之情。

D.本诗观察细致,文词致密,气韵流畅,意境新颖,有着轻清闲远的特点。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追 求(覃子豪)

大海中的落日

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

一颗星追过去

向遥远的天边

黑夜的海风

起了黄沙

在苍茫的夜里

一个健伟的灵魂

跨上了时间的快马

A.诗的第一句实写,第二句虚写,时空阔大,意象壮美,写现实境界而又超越现实境界,激发读者对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审美领悟。

B.日落之后是黄昏,“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星斗临空,诗人对黄昏作了传神的动态演示和静态描摹。

C.黄昏之后是黑夜,“黑夜的海风/刮起了黄沙”,四周墨黑,海风呼啸,黄沙飞扬,声色并茂,令人如见如闻,给人留下了可供联想的天地。

D.最后三句以虚写结束全诗,“快马”之暗写“追”与“一颗星追过去”之明写“追”,从隐与显两方面扣紧题旨:真正的人生,应该有高远的追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7题(20分)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魏歧州刺瑒,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馈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理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调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

B.伯父魏歧州刺史瑒,深所嗟尚

C.李氏宗党……无不沉醉喧乱

D.土谦闻而自责……

12.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赵郡农民德之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燕巢于飞幕之上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此乃李参军遗惠也;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B.①其后出粟数千石;②爱其二毛,则如股焉

C.①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②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D.①债了矣,幸勿为念也;②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1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B.至于亲宾来莱,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C.收理骸骨,所见无遗。

D.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1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谓阴德者何——什么是所谓的阴德

B.此儿吾家之颜子也——这孩子是我家的颜回啊

C.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7岁丧父,因事母孝顺出名

D.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看见了君子以后,才觉得我们晚辈缺乏德行

1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表现文中所说李士谦“阴德”的一组是(3分)()

①母曾呕吐……跪而尝之 ②亲宾来萃……终日不倦

③家富于财……每以振施为务 ④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⑤悉召债家……对之燔契 ⑥收理骸骨,所见无遗 A.③④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①⑤⑥

1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士谦拿出家里的全部财产,给乡民熬粥喝,赖以保全性命存活的人数以万计。

B.事母极孝,李瑒称李士谦是李家的颜回。

C.李士谦造福乡里,不为留名,甚至连他的子女都不让知道。

D.李士谦家里很有钱,但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他经常赈济、施舍别人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8~21题(10分)

支持宇宙大爆炸的证据不是来自天文观测,而是来自无线电研究。

搞无线电通信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了提高通信的效率,长期致力于消除各种噪声的研究。1965年5月,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贝尔电话实验室两位科研人员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利用一架卫星通信用的喇叭形天线,来查清天空中各种原因造成的噪声,这就要测量天空的有效噪声温度。无线电工程师为了使用方便,常用温度来标志噪声的程度。例如地面温度为300K相当于)时,它在无线电接收系统(如天线)中会造成20-30K的噪声,这20-30K就是度量噪声的“噪声温度”.最初,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测得天空有效噪声温度是6.7 K,扣除大气吸收、地面噪声等方面的影响后,最后得到了3.5 K的剩余。在此后一年测量中,无论他们如何改进仪器,仔细操作,都不能消除这个剩余的噪声温度。他们还发现,这个消除不掉的噪声是各向同性的,不论他们把天线对准太空中的哪个方向,都能接收到同样温度的噪声,而且一年四季都一样。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3.5 K的宇宙噪声的呢?正当这两位无线电工程师对此现象迷惑不解时,彭齐亚斯有一次无意中了解到,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教授迪克等人写过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根据大爆炸理论预言,在大爆炸后应当留下余热——辐射遗迹。这就好比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屋里生起火炉取暧,即使火炉熄灭了,屋里仍会因为火炉的余热而温暖一段时间。只是大爆炸产生的辐射当初处于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由于宇宙膨胀所产生的多普勒红移效应,它的波长发生了红移,落到了比红外线频率更低的微波波段上。所以,时至今日大爆炸应当留下10K温度的余热,它是波长为3厘米的微波辐射。

于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赶紧向迪克等发出邀请,请他们到贝尔实验室访问。在经过一系列相互访问和深入研讨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确信,他们所发现的这种消除不掉的微波噪声,正是迪克的研究组根据大爆炸理论所预言并准备寻找的“辐射遗迹”.这是一种宇宙背景辐射,它们蔓延分布在整个宇宙的每个角落。他们俩的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并使宇宙大爆炸理论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还因此而共享了1978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8.下面有关“噪声温度”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噪声温度是用来度量噪声的

B.有效噪声温度是指由于天空中各种原因造成的噪声

C.“噪声温度”既用来度量温度又用来度量噪声。20~30K的噪声,又指20~30K温度

D.用温度来标志噪声的程度为噪声温度

19.对“10K温度的余热”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温度有10K

B.噪声温度有10K

C.有效噪声温度有10K

D.宇宙噪声有10K 20.对“宇宙背景辐射”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来自宇宙的辐射是地球辐射的背景 B.指整个宇宙都存在的辐射

C.由于宇宙膨胀所产生的多普勒红移效应

D.宇宙大爆炸后留下的辐射遗迹

2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爆炸留下了10K温度的余热,它是波长为3厘米的微波辐射。

B.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这种消不掉的微波噪声来自宇宙背景辐射。

C.由于存在宇宙背景辐射,因此可以证明宇宙曾经爆炸过。

D.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这种消不掉的微波噪声,为迪克找到了有力证据

——辐射遗迹。

四、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22-25题(20分)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与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着声名。

例子太多了。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头便想:又是它了。1046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要他写一篇游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着名的《岳阳楼记》。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于是人们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上刻这两句话。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即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罢。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

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

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了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意识,逼仄得多了。

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这位吕仙人老来这儿,弄弄鹤,喝喝酒,可惜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便写下了一首诗在岳阳楼上:

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郎吟飞过洞庭湖。

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若把范文吕诗放在一起读,真是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顽泼、执着与旷达、悲壮与滑稽,格格不入。但是,对着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仙风道骨?中国文化,本不是一种音符。

吕洞宾的青蛇、酒气、纵笑,把一个洞庭湖搅得神神乎乎。至少,想着他,后人就会跳出范仲淹,去捉摸这个奇怪的湖。一个游人写下一幅着名的长联,现也镌于楼中: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他就把一个洞庭湖的复杂性、神秘性、难解性,写出来了。眼界宏阔,意象纷杂,简直有现代派的意韵。

22.联系后文,第一段中提到的“贬官文化”,具体说就是指:(5分)

(不超过35字)试举两例:

① ②

23.作者说“洞庭湖小了”是因为(3分)

(不超过30字)作者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因为(5分)

(不超过30分)

24.洞庭湖为什么是一个让人们捉摸的“奇怪的湖”(3分)

(不超过30字)

25.下列说法中,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4分)()

A.文章以“贬官文化”起笔,旨在引出范仲淹及其《岳阳楼记》,再引出洞庭湖,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

B.自范仲淹始,洞庭湖成为文化胜迹,引人遐思。

C.文章对范仲淹的胸襟气度是持保留态度的赞叹。

D.文章继范后写到吕洞宾,旨在表明范文一出,给洞庭湖留下了一笔文化遗产,但也局限了人们的思维和目光。

E.引用的长联是后人对洞庭湖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沉思索的佐证

五、修改下面的短文,完成26~27题(10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期进行了一项名为“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的调查研究课题。调研成果发现,童年时经常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长大后成为“杰出青年”的为65.54%,而普通学生只占20.27%.调查结果显示,“杰出青年”童年时经常是学校(班级)核心人物的比例为50.68%,学习成绩常是前10名的比例为73.65%.调查结果还显示,“杰出青年”在童年时代非常喜欢独立做事情的为66.68%,能谢绝游戏诱惑的为60.14%,能经常帮父母做家务的81.08%,对班上不公平的事感到气愤的占79.73%,有54.05%的人能规劝他人欺负同学,有58.78%的人能与他人分享荣誉。这说明:

26.指出材料中画线部分运用不得体的词语,并予以改正,有几个写几个。(5分)

不得体的词 改正

27.根据材料的有关内容,在“这说明”后续写句子。(5分)答:

六、作文(60分)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一步深化,人们愈来愈感到体制改革尤其是机构改革的话题变得沉重起来,因为人们看到,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越来越制约甚至阻碍着经济的发展。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机构改革迫在眉捷!请以“机构改革”为作文内容的范围,自拟文题,写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D 2.D 3.B 4.A 5.C

6.D 7.B 8.D 9.C 10.B

二、文言文阅读

11.C 12.B 13.C 14.D 15.B

16.A 17.C

三、现代文阅读

18.C 19.B 20.B 21.A

四、现代文阅读

22.古代京官被贬用外地,寄情山水,留下大量的诗词文赋,此类文化即为“贬官文化”.举例: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②欧阳修的《醉翁亭记》;③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任选两例,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3.相对范心忧天下的胸襟气度,古人的眼中,洞庭湖就显得毫无分量了。洞庭湖是一个小小的宇宙,具有中国文化本身具有的宇宙意识,包容量很大。

24.洞庭湖作为文化载体(意象),具有复杂性、神秘性、难解性,耐人寻味、深思。

25.A、B

五、改文

不得体的词 进行 谢绝 规劝

改正 完成 拒绝 制止

26.略

27.童年时代优秀的成绩、较高的组织才能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一个人日后成才的基础

篇6:2010年成考高起点作文策略:

近来有不少考易网校成考语文辅导班的学员反映成考作文不好写,辅导班的老师认为,之所以这些学员认为成考作文难写,是因为他们平时连写的少,对作文的方法研究的少,素材积累的少,在三少的基础上,导致了作文难写,今天网校的老师就来谈谈变难为易,在高起点语文考试中取得高分。

北京安通学校名师认为要写好作文就要:一紧 二准 三广泛。

一紧:要紧靠题旨

历年低分作文中,跑题是作文失败的首要原因。作文作为考察考生认识水平,语言使用规范程度,修辞能力的综合体现,最主要的是考生要按照出题人的意思来表现自己。而跑题的考生就是草草分析出题人的题旨,轻易下笔,结果离题千里,实在可惜。

也有的考生,订立题目的时候,对作文的题旨把握的较准,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提醒和控制力,于是话题越写越远,最终将作文写的走了型,这种考生更为可惜。

作文写跑题的原因还很多,在这里不便枚举,那么如何才能使作文不跑题呢,考易网校成考名师认为,作文要切中题旨,就要:

1.认真分析作文要求,切勿草草下笔。

分析作文材料,归纳作文题旨很重要,这直接决定了作文写作的成败,因此提醒广大考

生在开始写作文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作文材料,准确的理出作文的题旨,并通过升华达到一定的立意层次。

2.按照题旨勾勒出作文的一个纲要。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作文的提纲是防止在写做过程跑题的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另

外,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心中一定要有这个大纲,严格按照这个大纲来写作,记住在恰当的时刻进行题旨的回归,即点题。

3.初步制定论点

若将大纲比作作文一座房子的外形,那么论点就是支撑房屋的柱梁。在制定大纲的时候,考生可以很快的写出自己的论点,并使这些论点和题旨相互照应,这样进一步防止跑题。

二准:论点要准,例证更要准

论点是作文的最重要的支持力,准确的论点保持了和题旨一致的方向,而且进一步支持

了作文整片的观点。准确的论点就好比房屋的栋梁,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论点,就好比歪扭的椽梁,如果房屋用这样的材料来搭建,实在是经不起风雨的考研。

例证要准也要狠

例证是支持作文观点最小的语句单位,准确的例证不但能有力的支持论点,而且能起到丰富作文的妙用,因此考生在选择例证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要保证举例的准确度。

例证要狠的意思是要多举例,举好的例子。

三广泛:写作思路要“宽泛”,修辞手法运用要广泛、句式使用要活泛

1.写作思路要“宽泛”

“宽泛”在这里并不是贬义词,而是特别强调思路要宽阔的意思。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要学会发散思维,要懂得曲径通幽处的妙处。发散不开的作文,就像一把干巴巴的稻草,评卷老师看了肯定觉得索然无味。发散思维的要旨就是要求考生要学会联想,想象,来展开文章的宽度,形成“文内有丘壑”的局面,当然想象和联想要有可比性,想象要恰当。

2.修辞手法运用要广泛

修辞是美化文章,体现作者语文修养的最根本的表现形式。缺乏修辞的文章,就像一潭

平静的死水,而修辞对于作文就如风至于湖面,好的修辞,能使作文甘之若醴。在修辞手法的选择上也不要局限与一种,选择面可以适当的宽一些,这样会是作文“有滋有味”

3.语句长短要活泛

整齐一致有时候是一种美,但是如果这种美被运用到语句的使用上,却成为了作文的一种缺陷,好的作文是长短句结合,反问句,祈使句并用的作文。考易网校名师提醒广大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要适当学会变换句式,且么死板到底。

上一篇:沙特馆排队记作文下一篇:卧榻之侧,岂容酣睡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