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融合论文

2024-05-17

中西饮食融合论文(共6篇)

篇1:中西饮食融合论文

摘要 :饮食是文化的先躯,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至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始了与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程度的交融,在中国引发一场“吃”的革命。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经贸往来更加频繁,外国食品大量倾销到中国市场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这就把严峻的挑战摆在中国食品企业面前。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了解国际食品发展的趋势,把中国美食推向全球,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促进中国食品和世界食品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字: 中国饮食文化 西方饮食文化 中西饮食差异 中西饮食融合

“民以食为天”,所以饮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食物材料的采集、加工、储运、摆上货架、销售到烹调方式、饮食风俗习惯,都能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产模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审美时尚、创造能力,以及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不仅如此,由于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还带有特殊的地方文化色彩。中餐和西餐文化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餐注重味道。重视烹调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这一调和,调和要合乎时序,又要注意时令,调和的最终结果要味美适口。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

中国人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可见,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西餐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西方人认为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因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菜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色彩上对比内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中西方迥异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而且,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西餐对于我们每天吃中餐的人来说是一种调节,能产生品味别样的情调,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西餐与中餐一样, 是一种饮食文化, 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发展。

中西方饮食无论是个性变化多么丰富,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共性。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有可能了解;只有了解,才有可能发展。在世界科技腾飞与国际交往不断加强的今天,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新鲜的思想观念绵延为千年的中西方饮食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饮食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神韵逐步走向世界。

中西方饮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而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俱全的艺术境界发展。通过以上的比较和论述,大家对中西方饮食文化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面对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的时候,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在此我们期望中西餐饮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优劣互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王俊霞.《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

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篇2:中西饮食融合论文

(一)西方饮食文化

蛋糕是西方饮食文化的代表性产品。

最早的蛋糕是古老宗教神话与奇迹式迷信的象征。在欧洲黑暗时代,这些珍奇的原料只有僧侣与贵族才能拥有,而他们的糕点创作则是蜂蜜姜饼以及扁平硬饼干之类的东西。慢慢地,随着贸易往来的频繁,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也跟着彻底地改变。蛋糕最早起源于西方,后来才慢慢的传入中国。生日蛋糕的由来

中古时期的欧洲人相信,生日是灵魂最容易被恶魔入侵的日子,所以在生日当天,亲人朋友都会齐聚身边给予祝福,并且送蛋糕以带来好运驱逐恶魔。

生日蛋糕,最初是只国王才有资格拥有的,流传到现在,不论是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在生日时,买个漂亮的蛋糕,享受众人给予的祝福。婚礼蛋糕的由来

婚礼蛋糕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代。蛋糕一词则出自英语,其原意是扁圆的面包,同时也意味着“快乐幸福”之意。

古代时富家子弟举办婚礼时,都要做一只特制的蛋糕,而且也请来贺喜的客人们吃蛋糕。客人们期望自己也能分享新婚夫妇的幸福。

提拉米苏(Tiramisu)的由来(意大利)

关于提拉米苏的由来,有一个温馨的故事:二战时期,一个意大利士兵要出征了,可是家里已经几乎什么都没有了,爱他的妻子为了给他准备干粮,把家里所有能吃的饼干、面包做进了一个糕点里,那个糕点就叫提拉米苏。每当这个士兵在战场上吃到提拉米苏就会想起他的家,想起家中心爱的人。

提拉米苏,Tiramisu,在意大利语里,有“带我走”的意思,带走得不只是美味,还有爱和幸福 慕斯蛋糕(巴黎)——蛋糕中的至尊极品

慕斯蛋糕最早起源于美食之都--法国巴黎。在鲜奶油中加入具有口感和风味的十数种新鲜辅料,在温度的控制、原料的配比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使外型、色泽、结构变化丰富、口味更加自然纯正,冷冻后食用风味无穷,符合人们追求精致时尚、自然健康的生活理念、为蛋糕中的至尊极品。“法兰卡1876”

法兰卡1876是一家高档烘焙连锁品牌,集西式蛋糕、现烤面包、特色西点和时尚饮品于一体,崇尚精致优雅的生活理念。店面包含手撕包、北海道、提拉米苏、慕斯、现烤、等多种代表性招牌面包

(二)中方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并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人重面之蒸煮,西方人重面之烘烤。此外,面食文化更表现在其中隐含的民族情结、节日风俗和人生礼仪。以中国传统食品饺子为例,饺子有意,大年初一五更吃饺子,象微新更替财源滚滚。冬至节吃饺子,传说不会冻耳朵。民间又有“送行饺子迎风面”,寓意客人长来长往;“子系饽长寿面”预祝新娘早生贵子。饺子、面条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面食家”是在“法兰卡1876”的基础上进行的面食品牌文化的延伸。集中式面食水饺、面条、馄饨于一体,崇尚自然健康理念和精致时尚的面食文化,为广大市民带来饮食文化新体验。

(三)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

中西方饮食文化从起源上差异万种,中国人重面之蒸煮,西方人重面之烘烤。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融合,两种文化交替碰撞,饮食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得中西饮食文化逐渐融合。

篇3:浅析中西饮食文化

随着中国近年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重大国际项目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进行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自然而然的他们开始加入到努力学习汉语的队伍中,并关注着独具魅力的中国饮食文化。与此交相辉映的是,新时期以来,西方饮食文化也风靡流行于当今中国,譬如西餐出现在中国的餐桌上早已屡不见鲜,遍及了中国的沿海地区并深入内陆腹地。

近几年来,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圈和以基督教文明为要旨的西方文化圈之间的比较是被学术界讨论的前言热门话题。而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不但可以使国人更好地了解西方民族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可以弘扬几千年来先祖留下的宝贵饮食文化,最终能使我国的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此之外,在全球“汉语热”背景下,我们急切需要研究不同饮食文化的差异,以期有效地避免在进行汉语国际推广之时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会。这一点对于远赴海外执教的汉语教师和汉语志愿者尤为重要。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

1、饮食的结构——谷物品与肉制品

1.1传统中国人以食用谷物为主

自古以来,我国国民形成了以素食类、植物类为主的饮食习惯。一餐之中,以吃谷物为主,以吃蔬菜瓜果为辅,偶尔享用少量的肉制品。可靠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食用的蔬菜瓜果种类之多令人惊叹——有将近700余种。相较欧美人要多出大约7倍。而国人以植物性蔬菜为主要食物是有着深刻缘由的。其一,中国一直以来是农业国家,肥沃的土壤与充沛的雨水资源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二,佛教在东汉就传入了中国,佛教的素食主义观念对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传统欧美人以食用肉制品为主

欧美人以食用肉制品为传统饮食习惯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其中的肉制品主要是各种动物肉,以牛羊肉为主。早晨时候,一份面包一杯牛奶再加上火腿烤肠是常见的菜肴。而肉制品以脂肪卡路里含量高为特点,这种营养模式也就适应了高纬度地区的自然环境。然而,有趣的是,国人会将动物的内脏等当作美味,如猪肝。可喜爱肉食的欧美人一般不食用动物内脏。

2、饮食的办法——聚餐与分食

2.1中国的聚餐饮食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人在家庭中吃饭或者是在饭店中吃饭,大多是以聚餐的形式进行的,具体而言便是大家围成团而坐,可口的饭菜置放在餐桌的中心处,而餐桌配以转盘,可以转动方便每位食客享受到不同的菜肴。如此一来,满满一桌子的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既是饮食的对象,又为大伙提供了感情交流的桥梁。在饭桌上,国人之间互相碰杯敬酒也可以说是一大别致的景象。

2.2欧美的分食饮餐

在欧美主流国家中,恰恰与中餐相反,无论是家人吃饭还是在饭店朋友聚餐,都以分食的方式进行。也即每个人享用自己的食物,并不干扰其他人的饮食。美国朋友之间的“potluck”聚餐便是分食制的显著体现。如今,十分时髦的自助餐饭店可以说也是基于分食饮食文化。自助餐在国内也很常见,许多国人也乐于体验这种饮食文化。自助饭店里将各种食品分门别类地放置于一处,食客根据自己的需求拿取美味的菜肴与水果。

三、造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

1、生存环境的差别

泱泱华夏,山好水美。北国有着浩浩汤汤的黄河,中国勤劳的祖先以良沃的土地与丰富的水资源为基础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原农业文明;南国有着奔腾不息的长江。唐中期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其主要标志便是江南地区的农作物产量超过了中原,而追根溯源,江南地区能够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最主要的还是靠着充足的雨热条件与肥沃的土壤。在此般的生存环境与经济结构之上,随之形成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习俗。

西方文明孕育于环爱琴海地区与环地中海地区。仔细推究欧洲文明发源地,便会很容易地看出该地区气候潮湿多雾,农作物生长的光热条件相对较差。再加之,欧洲地区土地贫瘠,更不利于作物的成长。然而,西欧地区有着广阔肥美的草原,十分适合牛羊的生长发育。在因地制宜的条件作用下,西方人自然以食肉制品为主。

2、性格特质的区别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农耕文明使得国人不好战,强调重土安迁。再加之,中国形成了“和”的哲学观念。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华民族喜欢植物性食物,也热衷于“大团圆”。

欧洲文明从起源开始,便是外向型的海洋文明。自古以来不曾停断的城邦战争,使得欧美人形成攻击性性格,也富于冒险精神。在这种因素的深刻影响之下,欧美人形成了以体现自由个性为特质的饮食文化。

摘要:饮食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各个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本篇论文首先阐释分析了研究中西饮食文化的背景和重要性。其次,笔者从中西方人的饮食结构、饮食办法两方面对东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的不同进行了剖析。最后内容从生存环境、性格特质两方面入手,试图找出造成东西方饮食文化不同的原因。本论文希望可以使更多的朋友能够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帮助中西方人在进行交流时避免由于文化特性的差别而造成误会甚至冲突。

关键词:饮食,文化,比较

参考文献

[1]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北京出版社.2001.

篇4: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 饮食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25-01

谈起饮食文化,人们往往就会想到"吃"。不错,饮食文化中就包含着"吃",可"吃"并不能代表饮食文化,也不能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因此,一个小小的"吃"字,绝包含不了上述博大精深的内容。

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许多新鲜事物涌入国门,其中当然也包括饮食文化。现今社会,许多人都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尝尝不同国家的食物,但真正了解饮食文化不同之处的人却不多。况且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为了增强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的取长补短,我们更有必要去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因此,我广泛地收集资料,总结出一些中西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努力给大家提出中肯的建议。

(1)世界上有许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一个民族的特质,往往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中国人一向热情好客,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大锅饭"似乎更能增进彼此的感情,在席间,好客的主人则会一再地给客人挟菜,热情之状溢于言表。而西方人和我们大有不同,他们总是把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放在一个小盘里,并不习惯于给对方挟菜。周到的服务才是他们显示好客的方式。

(2)从食物的营养方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他们是高纤维素,低脂低糖的食品。而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注意饮食健康。在保持食物天然营养方面,西方的一切烹调手法的确胜人一筹。比如说:西方人喜欢吃生菜,如蔬菜、水果、色拉,牛排也是西方人所衷爱的食物之一。在我们看来要把牛肉煮得熟透才可吃,而在西方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在这一点,的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一种文化的形成都应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一般历史往往就能造就一种饮食文化。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技术的高超、菜式的多样、造型的精致,的确令人惊叹。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万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燥除檀"。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有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各国特色

法国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墟上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在此以前它是古罗马省,称为外高卢。当时就有一些典雅和罗马的有名厨师来到这里,奠定了法国菜的基础。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盛行的煎嫩牛排及各种少司的制作方法等传到了法国,使法国菜更加丰富起来。由于历代法国国王崇尚美食,使得当时的法国名厨辈出,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法餐却趋于保守,发展较为缓慢。

意大利地处南欧的亚平宁半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意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业都很发达,其以面条,奶酪,色拉米肉肠著称于世。公元前2世纪后期,古罗马宫廷的膳房已形成庞大的队伍,并有很细的分工。厨师总管的身份与贵族大臣相同,烹调方法日臻完善,并发明了数十种制作方法。时至今日,意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英國的农业有发达,粮食每年主要靠进口,英国人也不像法国人那样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英国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调。但英式菜的早餐却很丰盛,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欢迎。另外,在国人喜欢喝茶,习惯在下午3点左右吃茶点,一般是一杯红茶或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如遇朋友有伤心事,递上一杯好茶,是对朋友最好的安慰。

由于在美国的英国移民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由于美国的历史短,传统、保守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美国人拥有丰富的农牧产品,结合欧洲其他移民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饮食文化。美国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

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快餐是典型的美国饮食文化,十分普及),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有一二道菜,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也有不少人上餐馆用晚餐。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早餐一般在8时左右,午餐一般在12时-14时,晚餐一般在18时左右。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

德国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由日尔曼诸部落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中世纪时期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870年才真正统一。在生活上德国人喜爱运动,所以食量较大,他们保留了以肉食为主的日尔曼遗风,德式菜看以丰盛实惠、朴实无华而著称。

通过以上的论述,大家应该对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因此,在面对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饮食文化的时候,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从而摄入过多高热量的食品,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可对这些新鲜事物盲目排斥,西方的饮食的确值得一尝,绝对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篇5:中西饮食差异比较范文

2008-03-01 18:41:03| 分类: 饮食文化|字号 订阅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取决于各自文化母体的特性,特别是文化创造者的思维特性。总体而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基本观念的差异和饮食文化技术体系的差异。具体而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美食观念、审美标准、原料选用、饮食功能、切割工艺、餐桌类型、进餐形式、进餐用具、进餐速度和食物温度等十个方面。1.美食观念的差异——情理不同

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表现为具有较早的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重视形象思维并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会贯通。中国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情(情感性和艺术性)为主导,趋向于价值选择而非真假的判断。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的哲理。可以说,吃的问题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感和行为,从而构成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饮食文化现象。因此,中国人的饮食侧重于“情”,认为饮食就是感受一种心情。

西方人长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重视理性分析,注重借助于实验条件、实验设备、实验数据等,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以理性为主导,趋向于真假判断而非价值取舍。因此,西方人的饮食侧重于“理”,认为饮食就是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

2.审美标准的差异——味养不同

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评价标准以“味”为核心,认为饮食就是食物内在之味和情境心理体味的综合审美过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味觉纳入了审美的范畴,甚至认为美感起源于味觉。视、听、嗅、味、触五官感觉的整合与联觉所引起的审美愉快,广泛地涉及到精神和物质等各个领域。味觉的审美功能已经在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灵与肉的结合上形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人的美食文化中,人们的饮食观念以“味”为核心。这种味是由饮食的滋味和饮食的意味共同组成的复合味,其中,饮食的滋味是指食物的内在之味(味觉审美),饮食的意味是指食物的味外之味(心理审美)。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饮食在裹腹充饥之时,也是内心的一种情感体验。西方人对于美食的评价标准以“养”为核心,认为饮食就是从食物中摄取能量和营养素满足人体生理需求的生物学过程。西方人认为审美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在人的五官感觉中,视觉被认为最具认识作用,味觉仅因择食引起生理快感,仅能满足生理欲望,属于“享受的器官”,知识价值很低。因此,在西方人的美食文化中,人们对食物营养的追求远远超过了色香味形,食物营养成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科学要求,是西方人评价美食的核心标准。西方人通常认为饮食仅是生存手段,重视食物营养素和能量的供应状况,而很少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在一起,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性和功利性。3.原料选用的差异——主辅不同

中国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饮食结构以农作物为主,肉类为辅。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以淀粉为能量的主要来源,荤素搭配比较均衡,喜食果蔬,讲究杂食。

西方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畜牧文化,畜牧文化决定了西方饮食结构尤其偏重于肉类与乳制品。西方人的膳食结构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具有“三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特点,偏好甜味,快餐发达。4.饮食功能的差异——作息不同

中国人认为饮食既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享受,还是一项工作,许多工作就是在餐桌旁进行并完成的。于是,中国人往往在高兴之时邀人吃饭,伤心之时找人吃饭,谈业务之事则约人吃饭,表感谢之情则请人吃饭,饭局俨然成为了中国式生活的缩影。

西方人认为饮食是一种休息,是一种放松,饮食与工作相对分开,工作主要是在办公桌旁进行并完成的。于是,西方人在吃饭时通常不谈工作,或安安静静地独自享用盘中美食,或轻轻松松地听着音乐并吃着食物,或平心静气地谈一些让人放松而愉快的话题,餐桌无异于西方式休闲的场所。5.切割工艺的差异——粗细不同

中国人擅长手工,刀工技艺独步世界,刀法精妙细腻,艺术性比较突出,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在食物切割工艺上,中国烹饪表现出精巧细致、因料制宜、多样统一的特性。诸如,中餐用牛肉做菜,或切成片、切成丝,或剁成块、剁成泥,或煸、炒,或烧、煮,形态丰富,技法多样,可谓一菜一格,百菜百样。

西方人擅长机械,运用器械设备的能力较强,虽然手工技术相对粗糙,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相对突出。因此,在食物切割工艺上,西方烹饪表现出简单粗放、机械大气、实用第一的特性。诸如,西餐用牛肉做菜,或切成大块,或剁成小块,或烤制牛排,或煮做肉汤,主料突出,技法简单,可谓粗而不俗,经济实用。

6.餐桌类型的差异——方圆不同

在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中,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重视平衡均势,强调调和统一。因此,中国人喜欢团圆之美,注重中庸之道,处事圆滑,灵活性强,具体体现在饮食中餐桌类型的选用上,就是圆桌最受欢迎。

在西方人传统思维方式中,强调个体,重视自由,崇尚竞争。因此,西方人处事规范,原则性强,具体体现在饮食中餐桌类型的选用上,就是方桌最为常见。7.进餐形式的差异——聚分不同

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必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才有利于发展,容易形成集体活动和比较浓厚的群体观念。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表现之一,就是重视关系(包括人际关系)而超越实体,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此,中国人以和为美,喜欢热闹,看重同甘共苦,具体体现在饮食中的进餐形式上,就是以聚餐制为主。

以畜牧业、工商业为主的社会,需要经常流动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和财富,择地而居,流动性强,容易形成个人的相对独立性和比较浓厚的个体观念。因此,西方人张扬个性,喜欢自由,尊重私人空间,具体体现在饮食中的进餐形式上,就是以分餐制为主。8.进食用具的差异——刀箸不同

中餐中最有代表性的进食工具,是一双筷子(箸)。究其原因,农耕文化奠定了中国膳食组成中素食的主体地位,也塑造了中国人含蓄、内向型性格。中国人属于灵巧型,为人内敛,委婉含蓄,讲究互帮互助。素食的主体地位、含蓄内敛的性格特质、“天人合一”的思维观念,相互融合,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中进食用具的突出特色。

西餐中最有代表性的进食工具,是一对刀叉。究其原因,游牧文化奠定了西方膳食组成中肉食的主体地位。肉类原料的形体通常较大,切割和进食过程中对刀具的依赖性较强。游牧文化也塑造了西方人粗犷、外向型性格。西方人属于力量型,为人直率,敢作敢为,讲究分工明晰。肉食的主体地位、粗放外露的性格特征、工业文明的技术成果,相互融合,形成了西方饮食文化中进食用具的突出特色。

9.进餐速度的差异——快慢不同

吃是中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领域。中国人对于饮食的过程非常重视,喜欢享受饮食的快乐,进餐速度通常较慢。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吃一餐饭的时间,短则30~40分钟,长则2~3小时。于是,在中国餐饮业中,宴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吃是西方人生活的一个基础内容,是满足生存的基本手段。西方人对于饮食的目的通常非常明确,抓紧餐后时间去从事工作或者享受休闲,进餐速度通常较快。于是,在西方餐饮业中,快餐尤为发达。10.食品温度的差异——冷热不同

中国饮食文化源于农耕文化。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也行动不得,烹制食物所用的炉灶相对固定,食物的熟化较为容易、方便,对食物的选择便逐渐趋向于热食。再后来,中国人更加注重食物的味道,而温度对食物味道的影响较大,有“一热抵三鲜”之说,于是便更加喜欢吃热一些的食物。

西方饮食文化源于游牧文化。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但用于烹制食物的炉灶移动相对不易,食物的熟化较为不便,对食物的选择便逐渐趋向于凉食。再后来,西方人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而温度对食物营养的影响较大,有损于食物的新鲜感和天然性,于是便更加喜欢吃凉一些的食物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一、中西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 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 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

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中国传统文化。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是追求适用和仁爱特征。追求适用表现在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仁爱是由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表面出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2.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产生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里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因此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

(二)东西文化差异影响饮食差异

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

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整体功能,西方强调形式结构。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要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

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西方人对形式结构的强调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

三、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西方人认为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因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菜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色彩上对比内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可见,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四、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

中美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刀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筷子。筷子可说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中国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西方的野蛮武士。一双筷子和一张要滋味的嘴巴造就了富于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三)就餐方式的差异

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五、中西餐饮对象差异

(一)餐饮对象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有些中国人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小。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二)一日三餐的饮食差异

中国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但是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总结

篇6:中西饮食融合论文

-----From the Film Eating, Drinking Man and Woman

姓名:杨谦

学号:201111901104

班级:111班

年级:2011级

Abstract The film Eating, Drinking Man and Woman, directed by the famous Taiwan director Ang Lee, presented a feast of Chinese food and drink culture, especially the Chinese food.It told both the form and the concept of Chinese food,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e different dieting culture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From one plot that a foreigner said he needed the fry chicken, and the waitress said it was, the sharp comparison and the intensive conflicts were displayed.In the film, based on the culture of food and drink, a typical but ordinary Chinese family’s life was presented.The family used the food to express their love to each other, and communicate to each other, which also was a different aspect from the foreign culture.Key words: Eating, Drinking Man and Woman, food and drink culture, difference

上一篇:英语委婉语语用分析下一篇:法学概论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