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专业保障措施

2024-05-22

品牌专业保障措施(通用9篇)

篇1:品牌专业保障措施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天大高速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高速公路越来越显示出它对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出行的重要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高速公路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高速公路的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高速公路管理者都在深思的问题。作为天大高速的一员我认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保沧高速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持续提高高速公路管理水平和构建和谐高速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1、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速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单位在设计建设、经营服务和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单位显著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核心价值观和经营、服务、管理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建设、经营实践、服务过程、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对外形象展示的总和。

由此可见,文化建设总的来说是一个由核心决策层、管理层和基层构成的多层次的生态链,根据内容大致分为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科技层、物质层等。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相互渗透的关系。对于一个单位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灵魂,是指引单位发展方向的明灯,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高速公路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高速公路作为服务性行业,不断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是高速公路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高速公路发展势头猛进,东出西联南北通瞿的高速公路主网络框架在全国已成规模。由于服务理念、管理理念可能会因人而异,容易造成这样或那样的断档,而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由于是本单位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经过提炼和提升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核心价值观、精神、经营和管理理念,是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作为高速公路要保持发展的势头不减,后续力持久,就必须在这一领域引进文化建设,用文化来统一思想,统一观念,统一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高速公路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作为文化体系不外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科技文化等。

2.1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是灵魂。高速公路文化是在这条路的设计施工时就开始的。各种争先创优目标、典型人物事迹成为高速公路的精神或口号,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激励作用。

2.2 行为文化。文化以人为载体,高速公路的文化特点必然要深置到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深处,并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语言、动作、表情、礼节等,这些是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在员工身上的外在表现,称为行为文化。

2.3 制度文化。高速公路上的制度文化是高速公路从上层到基层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一个单位的文化确立和推

行必须通过制度来加以保障和落实,而各类规章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根据高速公路的发展需要适时的进行修订完善。

2.4 物质文化。高速公路上的物质文化是通过道路的清洁通畅、绿化美化、设施设备、路容路貌、站容站貌和工作环境等物质要素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是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始点。

2.5 科技文化。高速公路作为现代交通的首选,靠的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结果,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是高速公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强化人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知程度。高速公路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员工的成长也离不开单位的发展。既然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那么尊重和重视人在企业中的发展就尤为重要。一方面高速公路事业不断发展,一方面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历时最长的时间与青春都是在高速公路上,个人的成长、发展需求与单位的发展在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这个层面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3.2 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到表里如一,切忌形式主义。作为高速公路的文化建设首先应从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一种风气,一种作风。二是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目标,引导和培育职工争一流、上水平的意识和车户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使高速公路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认可。三是大力提倡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使高速公路这一群体形成一个精诚合作的群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发扬民主,贯彻人本理念,造就尊重

人、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激励职工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把自己与高速公路的发展视为一体,积极为高速公路的发展献计献策;五是提炼升华,将企业精神归纳为简练明确、富有感召力的文字表达,便于职工理解和铭记在心,对外形成特色。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向心力,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整体。

3.3企业文化建设是不可复制的。每一条高速公路都在特定的环境中建设与发展,他们的使命与发展历程,以及周边固有的文化积淀都不相同,因此每一条高速公路的文化建设都是不能复制的。但是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和不断锤炼队伍、提升管理水平、维护和谐、强调合作、团队精神、反对个人主义、上级关心下级、集体决策等,在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中则都是必不可少的。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只要在实践中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挖掘,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让高速公路的发展与员工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坚持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共进共赢的发展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就一定能够打造出具有时代精神、体现高速公路特色、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和旺盛生命力的高速公路文化,一定能够推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实现新的跨越。

篇2:品牌专业保障措施

贾镇中心小学 二00九年九月

为了打造一支符合课改要求,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教师队伍,学校努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条件、搭设舞台、提供机会、营造氛围,特制定以下具体措施以保障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提升。

一、师德

1、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对学校文化、学校精神的内涵作深层次的理解,并努力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2、学校组织开展师德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评选、宣讲、展示等形式弘扬师德风范良好的教师,提升我校教师整体的师德素养。

3、创建学习型班组、教研组,在创建过程中求得教师个人、团队的双重发展,每一年评比一次。

二、学识

鼓励教师参加本科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考试。

三、能力

1、形成校级骨干教师、校级后备骨干教师的梯队,每两年进行申报、评选、考核。骨干教师(含后备)能在本学科或本教研组中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团队中老师共同成长。

2、有机会尽可能多的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的教学观摩活动。

3、不放弃市、区级组织的各项教学比赛活动(百花杯、小荷杯、各种单项教学比赛),对于参赛老师,不管是否获奖,设立参与奖。学校或者所在团队积极帮助该教师出谋划策,体现团队智慧。

4、学校每学年组织校级教学比赛,鼓励教师在比赛中提高教学能力。

5、积极争取机会,多与教研员沟通,请区教研员来校听课指导,让老师在区一级层面能够进行公开教学。

6、聘请资深退休教师带教骨干教师,来校听课,指导学校中青年教师。

7、每年进行一次教学案例或论文的评选,学校编写案例或论文集,并鼓励教师参与区评奖及向杂志投稿。

8、为个别岗位的教师提供到齐一小学轮岗学习的机会。

9、积极参与学校的项目管理,成为管理者或参与者,在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管理、研究各方面的能力,学校定期对各项目进行考核。

10、督促教师认真按计划完成师资培训工作,评选校本培训积极分子。

11、学校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进行中期及末期的考核,对于完成规划较好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个性品质

1、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升育人能力:心理辅导能力、与家长沟通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等。

2、适时地进行心理辅导讲座,进行心理辅导游戏,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缓减教师职业倦怠感。

篇3:品牌专业保障措施

(以下简称“交通学校”) (以下简称“交通学院”)

一、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集团已经由“做大”的经营策略转向“做强、做久”, 创建品牌, 推崇品牌已成为体现自身水平和提高社会竞争力的一个典型表现。企业集团如此, 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也是如此。

对集团企业成员而言, 品牌即意味着价值。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人才的竞争。企业成为优秀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就意味着企业拥有适合其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企业具有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益和社会竞争力的潜在能力。拥有品牌的企业才会被社会认可, 才有价值, 才能长久发展。

对集团职业院校成员而言, 拥有品牌的职业院校就意味着院校可以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由于品牌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会共处, 受到企业的欢迎, 所以品牌成为吸引更多生源的金字招牌, 也成为企业选择毕业生的重要标准。因此, 职业院校要努力创建品牌, 以提高院校的竞争力。

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优势, 实现集团成员多方“共赢”, 塑造集团形象, 打造集团品牌, 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内涵建设。

二、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品牌建设的内涵保障

1. 坚持科研兴教

科研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职业院校的科研应该包括教学研究和科技研究。教学研究是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的研究, 旨在提高教学效果。科技研究是对专业技术进行创新性的研究, 旨在改进技术和流程再造。当前, 科研质量已经成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必须坚持科研兴教, 职业院校要和企业搞合作育人就必须有特色专业的科研成果。

2. 提高师资水平

职业院校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成果。高水平除了高学历高职称外, 还要包括丰富的专业经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大部分职业院校都是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来建立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内部培养的教师总是跳不出来自实训回到模拟的怪圈, 外部引进的教师多是擅长动手不善于讲解。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要提高师资水平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两难问题, 建立职业教育师资的准入制度和认证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学历背景和几年的工作经验, 必须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必须坚持参加更高等级的职业技能鉴定。

3. 实施课程改造

课程改造是教师在实施课程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课程方案。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完成同样的工作任务。由于设计了不同情境, 综合考虑了不同企业对同样工作任务的特殊要求, 让学生更能适应企业岗位的安排。由于加入了情境来辅助教学, 增加了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只有实施课程改造才能增强职业教育效果, 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和社会人士到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进修。

三、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品牌建设的机制保障

1. 建立评价体系

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在成立最初就制定了集团章程, 约定企业和职业院校都是自愿加入和自愿退出的。对于成员单位是否遵守约定的“活动规则”, 应该有一套评价的指标体系, 科学地评价各成员单位参与“活动”的态度、能力和贡献。

2. 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面对多样化的学生和就业环境, 职业教育课程必须进行课程的改造。对于不能按要求实施课程改造的教师要有相应的机制安排其退出。对于退出的教师首先安排离岗培训, 如果教师对课程改造没有积极性我们可以想办法激发, 如果教师不具备课程改造的能力我们可以请专家进行培训。如果教师经过培训后在理念和能力方面还是不能达到要求, 那就必须调离教师岗位。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可以产生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 从而提升职业院校的整体实力。

3. 建立职业院校退出机制

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要对成员单位实施监督和管理, 尤其要加强对非核心职业院校的监督管理, 通过教学资料共享、教学现场督导、办学行为规范等方法促使这类职业院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对于不能遵守统一管理的职业院校要按规定规劝其退出。毕竟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在纵向贯通、横向联合过程中并不必然带来集约化, 不协调的运作可能造成规模不经济, 不规范的行为不可能创建优秀品牌。因此, 退出机制的建立旨在约束成员单位为集团总的发展目标的实现共同奋斗。

四、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品牌建设的政策保障

1. 关于运作资金问题

任何团体运作都需要经费。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要正常运作必须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集团要创建品牌必须有源源不断的经费投入, 财政经费是确保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领导人有限任期与教育的长远效应存在着不统一, 必须有几任的具有极大智慧和勇气的领导人来不中断地在经费上支持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 集团才能健康持久地发展。

2. 关于学生顶岗实习问题

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实践专业理论知识, 锻炼专业操作技能, 养成敬业职业态度。顶岗实习是企业检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果的重要环节。在集团层面要针对实习学生的基本福利 (包括车饭贴和意外伤害保险等) 制定相应的规定, 在企业层面要在不影响正常经营的前提下设置实习岗位并制定实习员工守则, 在职业院校层面要规范实习管理工作并强化实习成果考核。可见, 只有各层面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发挥顶岗实习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 关于录用应届毕业生问题

应届毕业生往往由于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和心高气傲自我定位不正确而不被企业欢迎, 再加上有网络转贴“上海市级机关的公务员将‘不直接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使得企业拒绝应届毕业生有了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 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将越来越难。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要创建品牌争取“龙头”地位就要妥善解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集团层面要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 签订承诺书或协议书。

总之, 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是在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成立的, 必须以政府为主导, 给予必要的政策保障;必须坚持内涵建设, 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和核心职业院校的吸引力;必须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 对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进行统一管理, 才能形成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品牌”, 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完善, 才能解决社会、教育的相关问题从而实现区域整体实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董秀华:国外教育集团发展与运行简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02.2

[2]王伟:试论教育集团的模式构想与道路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 2000.6

[3]匡瑛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8.3

[4]回顾30年旅游企业集团化之路[J].搜狐旅游, 2008.3

[5]罗香:职业教育集团品牌建设对策初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

篇4: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保障措施的探索

摘 要:培养质量是专业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分析了影响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诸多因素,并依据分析结果,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指导、企业实践方面提出了若干措施,为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保障措施

2010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及保障体系和办学管理体制。

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其目标是培养正规的高层次人才。我国专业学位制从1991年开始实施,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校从2015年起开始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要加快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优先提高培养质量,因为质量是专业学位教育的生命线。目前,各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保障措施的缺失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质量因素分析

1.课程方面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对于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各高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跟学位硕士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以基础理论为主,这样的课程设置无法体现专业硕士学位的应用性及实践性特点。另外,专业硕士学位课程设置应用性和职业性不强,与学生实际工作所需存在偏差。

2.教学方面

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专业硕士的教学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主,满足学生日后工作所需。但是,现在大多数高校的专业硕士学位的教学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教学方式。教学中没有因材施教,教学效率低下。

3.导师方面

指导教师在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保证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大多数高校指导教师仍然采用与培养学位硕士同样的师徒式指导方式。这种师徒式的指导方式对于培养专业硕士来说相对比较封闭。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高校提出了双导师制度,即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培养学生的制度,但是落实程度不高。

4.实践方面

专业实践是培养专业硕士学位方面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对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保障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高校针对专业硕士培养方面建立的实践基地比较少。实验基地可以是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或者是民营企业,高校应该与这些单位共建实践基地,为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保证。而且,我们发现,实践环节在专业硕士培养的学分并不高,实践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

二、保障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质量的措施

1.优化课程设置

学校应设置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性、实用性强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了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应该鼓励教师编写一批系统性强、内容新、水平高的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材,紧跟本行业的发展动向,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补充和更新教材。

2.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

鼓励教师以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再安排实践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案例中应充分挖掘,使学生在案例教学或现场教学中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印象。而且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

3.双导师制度的进一步落实

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导师只是挂名,没有带学生,即使带了学生也很少亲自指导,良好的实验环境和现场学习机会都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所以,在以后的企业导师遴选上不仅要严格按照条件选择,而且要进行考察,确实能够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的才可以考虑选聘。在选聘后也要定期对企业导师进行培训,使导师明确学生每个阶段的任务,并及时完成。

4.专业实践的加强

可以说,专业实践是专业硕士培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所以,培养单位应该提供和保证开展实践的条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多建立一些实践基地,为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的实践环节提供保证,而且应该加大实践环节的学分及学时的比例,为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证。

本文首先对影响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给出了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质量保障的措施,如优化课程设置、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双导师制度等,这些措施为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史田野.对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A].全国第九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2012(9).

[2]陆媛,罗琼.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3).

篇5:品牌专业保障措施

----------市疾控中心积极创建党建品牌

市疾控中心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局党委工作部署,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努力打造具有中心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按照围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心、服务防病工作大局的要求,经广大党员反复讨论,支委会研究,提炼确定了中心党建品牌 “保障健康,服务发展”。在创建工作中党支部注重把握以下四点:

一是领导重视,完善组织。党支部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支部委员为副组长、各党小组齐抓共管的中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中心创建工作方案并印制下发,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广泛发动,形成氛围。中心召开专门会议,组织全体党员将文件进行了系统学习,并对中心党建品牌的创建提出要求,就品牌形象设计、内涵、理念、价值观等方面予以逐一部署。在组织宣传发动阶段,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会议讨论,形成争创党建品牌的浓厚氛围,使每名党员干部都明确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内涵和特征,自觉投身到创建活动中来,增强党建品牌意识,赢得党员群众认可。

三、结合特色,确定品牌。按照“抓创新、出亮点、创特色、树品牌”的要求,着力创建特色鲜明、亮点纷呈、内

涵深刻、群众认可、影响长远的党建工作品牌,全面提升中心党建科学化水平。在品牌遴选确立阶段,按照围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心、服务防病工作大局的要求,找准党建品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广泛筛选、三上三下反复论证,支委会研究,提炼确定了中心的党建品牌 “保障健康,服务发展”,为加快“建设同类城市一流疾控中心”进程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篇6:品牌专业保障措施

1.1 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

教学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师是引导者、推动者、合作者、建构者、批评者、反思者, 其任务包括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学习过程、启迪学生思维、领导教学全过程等。教学改革, 首先是对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挑战。能否设计出适应学生水平的综合课程项目;能否对学生正确引导、开阔学生思路;能否驾驭不同情况下课型的顺利实施等。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系统的知识体系, 能够总体把握并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以及知识更新和专业实践能力等。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要求, 教师应具备更加宽泛的素质结构, 这种结构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不仅要求拥有宽广厚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深刻把握其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应的认知策略。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 才能以科学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学好知识, 并从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2 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知识及较强的施教能力。

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 不仅要把握好“教什么”, 还要注重“如何教”。教师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 科学设计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把教育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教师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以及新兴学科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 还应具有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课堂组织策划能力、创设课型环境能力, 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要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信息与网络技术。

1.3 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知识经济社会, 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是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 不断提高和优化自已的知识能力结构, 特别是对本专业新内容、发展背景、政策取向的了解以及对现代教育观念与新型教育技术的认识与把握能力。专业教师还应特别注意不断充实在学科领域具有前瞻性和相关性的知识, 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细分和整合趋势等问题。另外教师须善于发现、收集、筛选、整合信息, 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互动, 成为具有丰富科学内涵和现代人文素养、掌握广博基础知识、精深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施教能力、创新能力的合格的教师。

2 完善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会计学实验室的建设, 应当以创新精神为核心, 知识掌握为基础, 能力培养为重点, 素质提高为目标, 完成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演练。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体系, 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室、电算模拟实验室和ERP沙盘模拟 (可以与其他管理学专业共用) , 为满足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一是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 凭证编制, 报表编制等。二是财务管理与投资分析决策的实际运作。三是管理会计与成本决策的技能训练。四是审计技术和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五是企业ERP、CRM、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运作及财务相关的业务运作能力。根据对有关人才招聘的国内外的资料调研显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出于企业广泛地使用ERP和财务软件的现实需要, 财务会计人员还应当掌握下列IT技能:基本的办公软件工具如WINDOWS、OFFICE套件。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技术, 因为当前几乎所有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所有的会计数据都是存储在数据库中的。

会计模拟实验室必须具有以下特点:a.真实性。实验资料来自于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 学生所使用的实验工具, 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各种外与自制原始凭证等都是真实的;环境真实 (各种设施、用品、用具、印章等) 。b.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实验内容不仅包括会计核算, 还包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一整套会计业务。不仅包括企业会计, 还包括特殊行业专核算的模拟角, 这利于学生综合性锻炼。c.封闭式。学生进入实验室, 如同上班一样, 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和纪律。d.岗位式。企业与会计工作有联系的岗位都加以设置。采用一人多岗, 几人一岗或一人一岗。从而突出实验课程的仿真教学思想。

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特别是使学生在掌握会计学基本原理和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会计手工模拟, 强化会计实际技能训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会计实践技能和技巧;电算模拟实验室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会计软件的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毕业后对会计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性。ERP沙盘模拟的方式是模拟企业的商务运作, 剥开企业经营理念的复杂外表, 直探企业经营本质。学生可以在模拟中, 在客户、市场、资源及利润等方面进行一番真正的较量。完整生动的视觉感受将极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悉各项管理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 能够尽快地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并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 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以便将来毕业上岗时能有利进行各项管理业务的处理, 增强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

3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学生实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可以在各实习基地进行财务会计实践、预算会计实践、会计电算化实践、财务管理实践、税务实践和审计实践等, 学生通过实践, 在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实习基地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分布地域要较广, 能够保证学生适应不同的经济环境;二是涉及行业要宽泛些, 既有各种行业的企业单位, 也有行政事业单位, 能够满足会计专业毕业学生的专业要求。三是要相对稳定, 使用效率高。实习基地可以采用院系两级管理的模式, 通过建立实习制度来规范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第一, 编制可行的实习计划。确定统一安排的实习人数, 结合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 合理安排实习场所与实习大纲,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批与分阶段相结合、定点与轮换相结合的方式, 确保实习过程的全面性、有序性、条理性。第二, 形成专人指导制度。一方面, 派专人与实习基地沟通, 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随时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委派业务熟练、经验丰富、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 负责安排实习内容, 带领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第三, 健全实习经费管理制度。为保证实习质量, 加强实习经费的预算管理, 使教学实习有稳定的资金保障。第四, 加强教学实习质量检查制度。在实习过程中, 定期召开座谈会, 交流心得体会, 探讨疑难问题。实习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 聘请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对指导的学生做出客观评价和鉴定。

篇7:品牌专业保障措施

关键词:教学保障措施;酒店管理类专业;高职院校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设置。我国的酒店行业发展非常迅速,餐饮市场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责任,湖南又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省份,旅游产业不断壮大,旅游高等教育也随之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通过科学的设置酒店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并采取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进一步提高酒店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湖南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1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扭转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效率较低的问题,开展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的教学[1]。

当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朝阳产业,而酒店业又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现实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出现了供需错位的问题,根据对酒店管理类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的初步调查发现,尽管当前省内开设酒店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多,也培养了较多的相关人才,但是很多酒店管理类学生在结束实习、正式就业时往往会离开该行业,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这样导致省内很多酒店餐饮业只能雇用学历层次较低、综合素质较低的员工,酒店餐饮类人才出现供不应求、供需错位。这对湖南省积极建设旅游大省的目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影响了湖南省酒店餐饮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高职酒店管理类学生转行、离开企业的原因很多,包括眼高手低、不能适应企业需要、专业水平较低等原因,这也暴露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2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理念

设置课程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完成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将教学内容搭建起来,因此课程体系是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的总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以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理念为核心。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与省内高星级酒店及餐饮连锁公开展了长期校企合作,根据合作企业反馈的相关问题,本文对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进行了分析。

第一,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迁移能力、上岗能力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以职业能力、知识结构、职业素质为培养要素,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来提高职业人才的岗位适应能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学生主要就业的行业包括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型酒店、餐饮连锁企业。就业岗位可以分为3个体系:①职业迁移岗位。餐饮连锁企业、大中型酒店中的高端管理和服务岗位。②晋职岗位。餐饮连锁企业、大中型酒店的部门经理和主管。③入职岗位。餐饮连锁企业、大中型酒店的部门主管或领班[2]。

第二,立足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面向一线岗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学生能够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掌握,了解酒店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胜任酒店各部门的业务操作。

第三,立足人才培养理念,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立足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根据企业的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3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

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践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构建酒店管理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3.1 基本素质课程

该层次为酒店管理类专业的公共课课程,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泽东思想等课程,并包括军训和公益劳动。基本素质课程的设置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思想政治素质。

3.2 职业通用能力课程

该层次课程主要为了培养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酒店英语、客房管理与服务、前厅、餐饮管理与服务、酒店礼仪学、酒店公共关系学、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业概论、现代酒店营销学、服务心理学等。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开设与旅游与酒店有关的小语种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3]。

3.3 职业综合课程

该层次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和岗位工作任务直接对接,主要包括酒店管理综合实习、酒店管理专业见习、顶岗实习。

3.4 专业选修课程

该层次课程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对职业综合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以酒店管理类学生的行业应用领域和就业方向为依据,将专业选修课程分为以下3个模块:导游与会展模块、行政管理模块、饮食模块。包括会展服务与管理、导游实务、旅游地理、形体训练、应用文写作、饮食营养与卫生等课程。

以上4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由浅入深,将完善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来,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岗位需要[4]。

4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保障措施

在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之后,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

4.1 研究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就业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导向,围绕就业这一核心开展各种形式的酒店管理教学研讨会,探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校内实践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方面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要在教法研究、教学组织与管理、课程教学方面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革。保障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各层次教学的有序进行。

4.2 进一步改革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

湖南省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而现代酒店对相关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行业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对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保障知识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在改革中要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3 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高职院校可以对国外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式进行借鉴,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例如可以在教学中积极运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构建灵活的课堂氛围,将专业课堂与当前湖南省酒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创新素质[5]。

4.4 构建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教材体系

当前有很多出版社都出版了高职酒店管理类专业的相关教材,但是这些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不能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一些出版社和编者为了控制出版时间,导致教材具有较差的适用性,教材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一些编者缺乏高职任课经验,所编定的教材理论性过强,不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些教材编写者认为高职教育只是低层次的本科教育,在编写教材时只是对本科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压缩和简化。高职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应该将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建立起来。

4.5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应该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为内部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不断提高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同时也可以大力引进酒店管理行业中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补充教师队伍。院校可以在校内设立实训室,同时教师也可以设立个人实训室,既可以对学生进行项目训练,改善教学方法,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高职院校也要在工作待遇、薪资待遇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酒店管理行业的更新速度很快,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具有更强的实践经验、了解酒店管理行业发展新动态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6]。

5 结语

高职教育应该体现应用性、职业性,将酒店管理类学生培养成为企业、行业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类专业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并采取一系列的教学保障措施,使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够夯实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胜任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袁敏,唐德彪.酒店旅本实习生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研究[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5(06).

[2]谢强,刘国敏.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室利用率提升浅析[J].科技视界,2016(01).

[3]赵振宽.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沟通学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2).

[4]吴惠.试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

[5]杨万娟.酒店行业用人需求调查与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

篇8:品牌专业保障措施

1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扭转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效率较低的问题, 开展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的教学[1]。

当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朝阳产业, 而酒店业又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但是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现实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出现了供需错位的问题, 根据对酒店管理类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的初步调查发现, 尽管当前省内开设酒店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多, 也培养了较多的相关人才, 但是很多酒店管理类学生在结束实习、正式就业时往往会离开该行业, 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这样导致省内很多酒店餐饮业只能雇用学历层次较低、综合素质较低的员工, 酒店餐饮类人才出现供不应求、供需错位。这对湖南省积极建设旅游大省的目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影响了湖南省酒店餐饮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高职酒店管理类学生转行、离开企业的原因很多, 包括眼高手低、不能适应企业需要、专业水平较低等原因, 这也暴露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2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理念

设置课程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完成培养目标, 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将教学内容搭建起来, 因此课程体系是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的总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以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理念为核心。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与省内高星级酒店及餐饮连锁公开展了长期校企合作, 根据合作企业反馈的相关问题, 本文对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进行了分析。

第一, 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迁移能力、上岗能力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 以职业能力、知识结构、职业素质为培养要素, 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来提高职业人才的岗位适应能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学生主要就业的行业包括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型酒店、餐饮连锁企业。就业岗位可以分为3 个体系: (1) 职业迁移岗位。餐饮连锁企业、大中型酒店中的高端管理和服务岗位。 (2) 晋职岗位。餐饮连锁企业、大中型酒店的部门经理和主管。 (3) 入职岗位。餐饮连锁企业、大中型酒店的部门主管或领班[2]。

第二, 立足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面向一线岗位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素质, 要求学生能够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掌握, 了解酒店管理的各个环节, 能够胜任酒店各部门的业务操作。

第三, 立足人才培养理念, 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 立足于学生的职业生涯, 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根据企业的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3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

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践为依据, 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 构建酒店管理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3.1 基本素质课程

该层次为酒店管理类专业的公共课课程, 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泽东思想等课程, 并包括军训和公益劳动。基本素质课程的设置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思想政治素质。

3.2 职业通用能力课程

该层次课程主要为了培养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酒店英语、客房管理与服务、前厅、餐饮管理与服务、酒店礼仪学、酒店公共关系学、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业概论、现代酒店营销学、服务心理学等。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开设与旅游与酒店有关的小语种课程,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3]。

3.3 职业综合课程

该层次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与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和岗位工作任务直接对接, 主要包括酒店管理综合实习、酒店管理专业见习、顶岗实习。

3.4 专业选修课程

该层次课程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职业综合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以酒店管理类学生的行业应用领域和就业方向为依据, 将专业选修课程分为以下3 个模块:导游与会展模块、行政管理模块、饮食模块。包括会展服务与管理、导游实务、旅游地理、形体训练、应用文写作、饮食营养与卫生等课程。

以上4 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由浅入深, 将完善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来, 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能力, 满足岗位需要[4]。

4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保障措施

在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之后, 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 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 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

4.1 研究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就业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导向, 围绕就业这一核心开展各种形式的酒店管理教学研讨会, 探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校内实践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方面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要在教法研究、教学组织与管理、课程教学方面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革。保障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各层次教学的有序进行。

4.2 进一步改革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

湖南省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 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 而现代酒店对相关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行业社会的需要, 高职院校应该对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保障知识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在改革中要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 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3 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高职院校可以对国外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式进行借鉴, 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例如可以在教学中积极运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构建灵活的课堂氛围, 将专业课堂与当前湖南省酒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创新素质[5]。

4.4 构建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教材体系

当前有很多出版社都出版了高职酒店管理类专业的相关教材, 但是这些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不能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一些出版社和编者为了控制出版时间, 导致教材具有较差的适用性, 教材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一些编者缺乏高职任课经验, 所编定的教材理论性过强, 不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些教材编写者认为高职教育只是低层次的本科教育, 在编写教材时只是对本科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压缩和简化。高职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技能人才, 因此应该将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建立起来。

4.5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 应该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为内部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 不断提高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同时也可以大力引进酒店管理行业中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 补充教师队伍。院校可以在校内设立实训室, 同时教师也可以设立个人实训室, 既可以对学生进行项目训练, 改善教学方法, 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高职院校也要在工作待遇、薪资待遇等方面, 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 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酒店管理行业的更新速度很快, 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具有更强的实践经验、了解酒店管理行业发展新动态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6]。

5 结语

高职教育应该体现应用性、职业性, 将酒店管理类学生培养成为企业、行业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类专业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 并采取一系列的教学保障措施, 使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够夯实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能够胜任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袁敏, 唐德彪.酒店旅本实习生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研究[J].三峡论坛 (三峡文学·理论版) , 2015 (06) .

[2]谢强, 刘国敏.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室利用率提升浅析[J].科技视界, 2016 (01) .

[3]赵振宽.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沟通学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5 (12) .

[4]吴惠.试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J].旅游纵览下半月) , 2015 (12) .

[5]杨万娟.酒店行业用人需求调查与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思考[J].旅游纵览 (下半月) , 2015 (12) .

篇9:品牌专业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保障措施.

引言:作为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从未止步,而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也一直是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通过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的模式、水平与市场需求相符,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根本途径。

一、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保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在当今高职课程改革摸索前行的环境下,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努力探索新方法、新理论,努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有力保证。同时,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加强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建设,并根据各院校自身的特点形成一套校内自我管理的制度文件,使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作为教学一线教师,要配合职能部门做好实践课程改革及日常教学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适时转变观念,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决不能安于现状,要将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有效地反馈给职能部门,形成相互配合、互相制约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二、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开拓新型课程改革合作模式

高职教育理念中,“校企合 作”已不再是个新名词,各院校都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努力挖掘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例如实践课程的校企合作,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校企共同开发上,而应积极探索,打造“四合”的深度合作模式。所谓“四合”即校企合建,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搭建课程平台;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共同评估课程;校企合力,共同推广课程,共同完善课程;校企合惠,共从课程受益,共促行业发展。在“四合”模式指引下,学校和企业通过课程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课程越来越受到行业的欢迎。这种全新的课程开发理念,打造了“学生、员工、教师、学校、企业、社会”的六方获利合作模式,通过这种合作模式,逐步将校企合作转变为校企融合,开创职业课程开发的新天地。

现在以“校企合作”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献甚多,而对校企合作之外的合作模式的研究甚少。高职教育的改革归根结底就是在发展中创新。各学校在改革过程中都会遇到某些棘手的问题,当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达到一定高度而停滞不前时,可以适当考虑与其他院校合作,变“纵向合作”为“横向合作”。学校与企业间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以及价值观的差异,会导致部分课程改革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同类院校之间价值取向相同,都能从教育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课程改革必然会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和话题,这也许会开创出中国高职院校教育合作的新局面。

三、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保障——建设实践课程教学资源

为推进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各院校都下大气力建设自己的实训室或实训中心,但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是个难题。许多院校互相效仿,纷纷实行自主经营,学生在几个专职教师的带领下承担起整个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营管理,但学校毕竟不是盈利性机构,内在和外在的阻力极大,导致许多院校的实训基地变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各学校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设与本专业规模相符的实训基地,对于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在开始之初可以尝试委托管理、联合经营等方式,聘请行业内知名品牌进行专业指导,日常经营运转的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专职教师可将实践课程与企业培训相结合,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并从中积累大量实践管理经验,达到双赢。并为今后实行自主经营打好坚实的基础。

校外实习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通过实习,可以将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而企业大量使用实习生,节省了劳动力成本,这是一个互惠双赢的格局。近几年,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许多酒店都出现了用工荒。学校应根据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实习管理制度,变“被动”为“主动”,建立综合优化淘汰机制。该机制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校内即将实习学生的优化机制,通过实践课程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排名;另一部分是对实习酒店的优化机制,通过实习带队教师、往届实习学生对实习酒店综合要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将测评结果进行排序,逐步淘汰排名靠后的酒店,达到资源最优化。由此建立实习学生、实习酒店双向良性的竞争机制,保证最优质的学生进入最优质的酒店。

四、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打造“精师型”教学团队

当前高职教育理念中,对教师的塑造提倡“双师”,许多院校都意识了到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重要意义。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具备了行业经历,双师型人才已不再是一个新名词。但仅仅满足于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是远远不够的,各院校可以考虑“优中择优”,在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基础上,推选出最优秀的人才,组建一支“精师型”教学团队,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以此通过精师型团队带动课程改革,提高学校知名度。

五、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评价——转变实践教学评价观念

课堂组织多样,教学方法丰富是课程改革成功的要素之一。高职教育与一般教育不同,更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传统的“45分钟一堂课”,“期末笔试百分制”已经不再符合高职教育的理念。教师应将备课重点放到组织形式上,打破传统授课形式,努力探寻新的课堂模式,注重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收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受高职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对于课程的评价模式正由终结性评价逐渐向过程性评价过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所涉及的内容,在考核时间、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逐渐弱化期末考核,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勤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也可尝试由单体考核转变为小组考核,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上一篇:《小手历险记》续写作文下一篇:管理岗位安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