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一统考作文

2024-04-25

福州高一统考作文(共9篇)

篇1:福州高一统考作文

一个成功者必定具备的有两条:一是会行,二是有路使之可行。广阔的天地间,漫长的历史中,任何人类的传奇从根本上看都是路与行的结晶。因而深刻理解路与行,才能真正明白人生价值与世界价值,并知如何去实践。

何为路?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见,路及生命,人从出生便有路,有路便一路求索,一生奋进,直至生命终止。一首诗中写道“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可见,路及方向,决定人的发展领域。然而路无论是生命还是方向,它是与人共存且必定存在于人世间的。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是世界前进的根本。

何为行?行是行动与勤奋。同时,行是“我能行”中一种自我肯定与勇气。一个崇尚形式主义的政府只具备强大的自信却没有真正的行动,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勤勉。因而其并无行。只有闻一多一类的志士,才可将实践与勇气集于一身,书写出一个伟大的“行”字。

鲁迅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谓“走”便是行,可见路其实由人之行所创造。常有人称无路可走,无路可走其实不是深处绝境,而是自己不具备行,不会创造。海伦•凯乐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看似无路可走,但她明白一切路由行所创,因而其行与其路合成人世间一朵奇迹之花。伟大之铺就伟大之路,永不放弃行,路便可永远蔓延。所以伟人永不会陷入绝境。常常我们感叹于先人所铺就的条条辉煌之路,一心想追随其后。于是父母从小帮助我们开辟道路,想方设法培养我们的兴趣,然而面对如此多可走之路,却有人因无行的支持而走向歪路。如李天一正缺乏行而犯下如此大的过错。所以有真正的行,才有正直的路,行推动路的形成,扩展路的宽度,增加路的长度,摆正路的弧度。

具备了行,是否便可有辉煌的路?答案是否定的。只有行,便只可得到真正的路,无法拥有辉煌。所缺乏的是选择。世间路之众多,无选择便行,路注定平庸。汪峰本是无名的首席小提琴手,然而他懂得选择,最终放弃原有道路,走上了摇滚之路,为众人所知,终于铺出一条辉煌之路。中国建国初期发展受阻,然而邓小平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中国发展的速度令全世界赞叹不已。因而路与行虽为人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但若不知选路,不会选路,只凭行的决对指导,无法达到辉煌,因为行之义中并无主观的判断,所以在路与行之基础上我们若想攀登顶峰,需学会先选择路,再去行。

行促成路,无行则无正路。而所选之路又反过来决定行的价值。行有了价值,路也必有价值;路有了价值,人生也将有价值;人生有了价值,便会奉献与创造,世界有了奉献与创造,世界便会进步;世界进步了,也便实现了世界的价值。

篇2:福州高一统考作文

席慕蓉曾说:“此生愿为素雅的花,开在驿路风中,经过风雨,走过沧桑,有过绽放,经过衰落。只将明媚,赠与时光。”青春该是一个多元的舞台,每个灵魂都可以在这里璀璨绽放,酣畅淋漓地演绎过后,将会是人生最动人的回忆。

“预备——砰”,气枪冒出的白烟还在向空气中扩散,运动员已如箭般冲出几米。运动场上的加油呐喊声直抵着我们火热的内心,青春就该这样挥洒激情。我们班的第四棒顺利交接,在接力棒经手的那瞬间,我听见3号大喊一声“加油”,随着4号的加速,他微弯身子稍作休息,仿佛这一棒、这一声用尽他全身气力。起身后他灿烂的向着班级一笑,向着终点走去,等待他的是四人小组的团聚。这100米,我们经常轻松地慢跑过去,而他们,带着为班级而战的信念,洒下奋力拼搏又饱含真情的汗水,如珍珠般晶莹,缀满青春。

当晚霞将天空染成红色,总是能看到几人一小队在塑胶跑道上慢跑。一个人体力不支,其他人会放慢脚步等待他。几圈下来,又有说有笑地走回教学楼。风雨同舟的友谊也是治愈一个人苦闷的良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学不来苏子瞻的洒脱,却品味过与朋友在一起的惬意,泛舟学海,共同接受青春的洗礼,这同舟共济的友谊最难忘。我们曾在一起奔跑过,也一起细数流年落叶。我知道,这条青春路,必不孤独。

骤然亮起的白炽灯,宣告着太阳的西落,以及夜幕的降临。有时看着这无边的黑暗,我会想,从太阳的光辉下逃逸出来,重新控制天地的黑夜,会不会有摧垮一个弱者的能力。无眠的夜里,我总会想起白天的种种。答卷上的红叉号显得格外刺眼,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愤怒脸庞,又让我心中一悸。我问自己,这些错误是能力的不足,还是知识上的漏洞、自己马虎造成的?细细想来,后者应该是占很大比重的。一轮的号角虽然已经吹响,但真正的难题还未出现,现在主打的是基础。我告诉自己要稳重,登高自卑,而不要因为害怕出错止步不前。有人说人们总爱在黑夜中哭泣,隐藏自己的软弱。这些无可厚非,因为我们还年轻,有大把的时间去争取,但我们更应在黑夜中反思。在泪水中浸泡的微笑最灿烂,从迷惘中走出来的灵魂最清醒。

急促的起床铃将我从梦中唤回现实,时间是五点半,冬季的太阳还未升起,窗外仍是夜的天下。寒风像刀片一样划在脸上,我顶着寒风跑到操场,立定站好,身体却在不住地打颤。“大练冬三月”,这口号如电流激活了我倔强的心灵,即便再冷再苦,也不会抱怨一声。这大概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偏执,“路灯经过一夜的努力,才无愧地接受第一缕晨光的抚慰”,偶尔的放松也会让我心生愧疚,又想投身于题海中。我会很执拗,但绝不是无理取闹;也会很洒脱,但绝不是没心没肺。三年跌宕起伏,虽说不上从容走过,心中也多了一份坦然。

青春,可能是守着眼前的苟且,又向往着诗和远方的田野;青春,可能是一份骄傲,我不知道年少轻狂,我只知道胜者为王。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青春的奔流未曾停歇,不敢放慢脚步,怕枉负了少年。

我的青春,忙碌而充实,拼搏而无悔。

篇3:对一次统考作文的阅卷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湖北省孝感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作文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的名句, 原只是用来说明“读书穷理”的重要性。今天有人说可理解为人读书后心灵纯美, 胸怀博大;有人说可理解为作者的创造力来自于对现实营养的汲取;还有人说可理解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来自于不断吸收新知……

大家都读过许许多多的名句, 也记得许许多多的名句, 不同的名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另选名句, 自选角度, 以《从名句中感悟……》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 自定文体, 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此题写作范围比较宽泛, “名句”可选范围广, “感悟”的内容也很多。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对“名句”的界定要明确。文题明确要求“另选名句”, 意即除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外, 其他的名句都可以作为写作对象, 可以是诗词名句, 可以是名人名言、箴言俗语, 也可以是散文、小说作品中的经典警句等。二是对“感悟”的理解要透。这里的“感悟”不是对原句含义的解说, 而应是借题发挥, 联系现实生活写自己的切身感受, 可知古鉴今, 可畅想未来, 可体味情趣哲理, 可涵养道德品行等。当然, 如果能对所选的名句作出富有新意而又言之成理的“别解”, 那就更好了。这一点可参看文题中的材料部分。构思时, 可在心里对文题中的省略号进行补充 (实际写作时标题不应变动) , 便于确定写作的方向。可以一句一悟, 也可以多句一悟, 无论是哪种形式, 主题一定要集中。

从文体角度看, 本题可写成记叙文, 如从“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悟到无私博大的母爱;从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与地的距离, 也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人与人之间挖下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想到自己与父亲的隔阂等;可以写成议论文, 如从“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从“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谈文章感情的真实性, 从“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谈爱国, 从“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谈立志等;可以写成议论性的散文, 如从“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哲理性的诗词名句中进行深入的思考, 联系现实, 启迪人生。

[问题探究]

本次阅卷, 从整体看, 高分作文不多, 较少有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考场佳作。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命题形式明辩不清。文题是则命题作文, 命题者还特地用了一个书名号 (从标点符号用法的角度讲, 此处当用引号为佳) 以警示, 但考生却将其当作了半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 为数相当多。这应该是审题上的一个失误。

2.名句展示得多, 主旨却不集中。一部分考生在文中提到了多句名句, 如果感悟其共同的某一点, 还能成就佳作。但考生在处理时, 多写成了多句多悟, 主旨过于分散。

3.名句与感悟的关系没处理好。一种情况是有名句无感悟, 绝大部分文字是对名句的解读、赏析, 对名句作者的介绍, 没有让“我”的思想入文;另一种情况是有名句亦有感悟, 但感悟不是从名句中来, 如名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感悟却是“坚强”, 二者牵强在一起;还有一种情况是有感悟无名句, 通篇找不出名句是哪句话, 感悟没有依据。

4.名句识记有误。一是误记作者, 如将“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成是李白的或杜甫的, 把“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说去吧”误作是鲁迅的等等;二是名句中的个别字识记有误, 如“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误记成“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误写作“才”等等;三是捏造名句, 随便一句话拉过来就是名句, 有的考生甚至干脆用自己的话作名句。

5.感悟的切入点过大。有的考生写感悟, 一落笔就是感悟“生活”、感悟“人生”, 孰不知“生活”“人生”的范围过于宽泛, 虽不易跑题, 但易使文章显得大而空洞。

6.无话可说, 拼凑成文。有的考生将语言表达题中“史铁生”的文字材料整段地引入文章, 有的则将现代文阅读《寒冷的味道》中的文字大段的抄袭入文。

7.思考不够深入。绝大数考生只限于在对名句文本解读基础上的一种感悟, 而且感悟也是点到为止, 挖掘不深, 少有富有新意而又言之成理的作文。

8.文体特征不鲜明。如在议论文中, 却花大量的篇幅叙述“我”的父亲如何教导“我”以此作为论据, 有“四不象”之嫌。

除以上几点之外, 也较普遍地存在结构混乱, 想到哪写到哪的问题, 还出现了极少数的以往高考优秀习作的套作, 如从“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引入我爱秋季, 有套07年高考福建卷作文的痕迹。总而言之, 本次作文四平八稳的文章多, 有出彩点的作文少。

[备考建议]

针对以上考生作文出现的问题, 笔者以为后期的作文复习备考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强化审题意识, 勤练写作基本功。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 审题的过程, 不仅是理解题目含义的过程, 还是确定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很多考生在作文时对此关注不够, 往往草率行事, 考虑不周。如文题中已明确规定“另选名句”, 在阅卷时还是发现有的考生用的名句就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没有审好要求;再如前面提到的对文题中省略号进行补充, 形成新的标题, 这是没有审清命题形式等。考生在作文中暴露出来的主题零散、结构混乱、语言啰嗦、文体特征不明等问题, 都说明了考生的写作基本功还很差。因此, 后期的备考还是应立足于写作基础, 反复训练, 不能急于求成。在考场作文命题角度越来越难于猜测的今天, 我们的高考复习备考更要显得理性, 少一些投机取巧。

2.强化本我意识, 彰显个性色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点正突出了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写作导向。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来看, 许多试题也都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表达性灵, 这种导向的变化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考生不应把写作当成一种高考的应考题型, 而应该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深入地关注内心, 体悟身边的一切事物, 写真情, 抒真性, 表真意, 塑真我。在高考阅卷场上, 老师们更希望读到那些有真情实感的文字, 不愿意读到东施效颦、故弄玄虚、无病呻吟、东拉西扯的文章。所以, 加强本我意识, 努力写出真实的生活和心得, 我们在遇到一些所谓的“偏怪难”的考场作文题的时候, 也能够应付自如, 不至于乱了阵脚。

3.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作文技巧。在备考中加强思维训练, 对考生审题立意帮助很大。作文思维实际上就是考生对事物的理解方式, 怎样对事物进行辩证的思维、全面的思维、主流思维、系统的思维、宏观与微观的思维分析, 都显得十分必要, 其中前三者尤为重要。本次作文中, 有很多考生用的名句是唐代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但作文中的“感悟”却很牵强或很肤浅, 究其原因, 是对名句没有进行辩证、全面的思维分析。此句的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 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 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稍加思考, 我们也可从该句提炼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 永远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这样的立意点。此外, 注重一定的作文技巧也是必要的, 它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传情达意。作文技巧包括形式和内容两大方面, 形式上的技巧可以让文章的语言和结构别具一格, 内容上的技巧可以让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入木三分。这方面, 我们可以从以往的高考优秀作文中学习、借鉴。

篇4:对一次统考作文的阅卷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湖北省孝感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作文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的名句,原只是用来说明“读书穷理”的重要性。今天有人说可理解为人读书后心灵纯美,胸怀博大;有人说可理解为作者的创造力来自于对现实营养的汲取;还有人说可理解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来自于不断吸收新知……

大家都读过许许多多的名句,也记得许许多多的名句,不同的名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另选名句,自选角度,以《从名句中感悟……》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此题写作范围比较宽泛,“名句”可选范围广,“感悟”的内容也很多。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对“名句”的界定要明确。文题明确要求“另选名句”,意即除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外,其他的名句都可以作为写作对象,可以是诗词名句,可以是名人名言、箴言俗语,也可以是散文、小说作品中的经典警句等。二是对“感悟”的理解要透。这里的“感悟”不是对原句含义的解说,而应是借题发挥,联系现实生活写自己的切身感受,可知古鉴今,可畅想未来,可体味情趣哲理,可涵养道德品行等。当然,如果能对所选的名句作出富有新意而又言之成理的“别解”,那就更好了。这一点可参看文题中的材料部分。构思时,可在心里对文题中的省略号进行补充(实际写作时标题不应变动),便于确定写作的方向。可以一句一悟,也可以多句一悟,无论是哪种形式,主题一定要集中。

从文体角度看,本题可写成记叙文,如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悟到无私博大的母爱;从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与地的距离,也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人与人之间挖下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想到自己与父亲的隔阂等;可以写成议论文,如从“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谈文章感情的真实性,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谈爱国,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谈立志等;可以写成议论性的散文,如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哲理性的诗词名句中进行深入的思考,联系现实,启迪人生。

[问题探究]

本次阅卷,从整体看,高分作文不多,较少有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考场佳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命题形式明辩不清。文题是则命题作文,命题者还特地用了一个书名号(从标点符号用法的角度讲,此处当用引号为佳)以警示,但考生却将其当作了半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为数相当多。这应该是审题上的一个失误。

2.名句展示得多,主旨却不集中。一部分考生在文中提到了多句名句,如果感悟其共同的某一点,还能成就佳作。但考生在处理时,多写成了多句多悟,主旨过于分散。

3.名句与感悟的关系没处理好。一种情况是有名句无感悟,绝大部分文字是对名句的解读、赏析,对名句作者的介绍,没有让“我”的思想入文;另一种情况是有名句亦有感悟,但感悟不是从名句中来,如名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感悟却是“坚强”,二者牵强在一起;还有一种情况是有感悟无名句,通篇找不出名句是哪句话,感悟没有依据。

4.名句识记有误。一是误记作者,如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成是李白的或杜甫的,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误作是鲁迅的等等;二是名句中的个别字识记有误,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误记成“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误写作“才”等等;三是捏造名句,随便一句话拉过来就是名句,有的考生甚至干脆用自己的话作名句。

5.感悟的切入点过大。有的考生写感悟,一落笔就是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孰不知“生活”“人生”的范围过于宽泛,虽不易跑题,但易使文章显得大而空洞。

6.无话可说,拼凑成文。有的考生将语言表达题中“史铁生”的文字材料整段地引入文章,有的则将现代文阅读《寒冷的味道》中的文字大段的抄袭入文。

7.思考不够深入。绝大数考生只限于在对名句文本解读基础上的一种感悟,而且感悟也是点到为止,挖掘不深,少有富有新意而又言之成理的作文。

8.文体特征不鲜明。如在议论文中,却花大量的篇幅叙述“我”的父亲如何教导“我”以此作为论据,有“四不象”之嫌。

除以上几点之外,也较普遍地存在结构混乱,想到哪写到哪的问题,还出现了极少数的以往高考优秀习作的套作,如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引入我爱秋季,有套07年高考福建卷作文的痕迹。总而言之,本次作文四平八稳的文章多,有出彩点的作文少。

[备考建议]

针对以上考生作文出现的问题,笔者以为后期的作文复习备考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强化审题意识,勤练写作基本功。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审题的过程,不仅是理解题目含义的过程,还是确定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很多考生在作文时对此关注不够,往往草率行事,考虑不周。如文题中已明确规定“另选名句”,在阅卷时还是发现有的考生用的名句就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没有审好要求;再如前面提到的对文题中省略号进行补充,形成新的标题,这是没有审清命题形式等。考生在作文中暴露出来的主题零散、结构混乱、语言啰嗦、文体特征不明等问题,都说明了考生的写作基本功还很差。因此,后期的备考还是应立足于写作基础,反复训练,不能急于求成。在考场作文命题角度越来越难于猜测的今天,我们的高考复习备考更要显得理性,少一些投机取巧。

2.强化本我意识,彰显个性色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点正突出了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写作导向。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来看,许多试题也都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表达性灵,这种导向的变化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考生不应把写作当成一种高考的应考题型,而应该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深入地关注内心,体悟身边的一切事物,写真情,抒真性,表真意,塑真我。在高考阅卷场上,老师们更希望读到那些有真情实感的文字,不愿意读到东施效颦、故弄玄虚、无病呻吟、东拉西扯的文章。所以,加强本我意识,努力写出真实的生活和心得,我们在遇到一些所谓的“偏怪难”的考场作文题的时候,也能够应付自如,不至于乱了阵脚。

3.加强思维训练,注重作文技巧。在备考中加强思维训练,对考生审题立意帮助很大。作文思维实际上就是考生对事物的理解方式,怎样对事物进行辩证的思维、全面的思维、主流思维、系统的思维、宏观与微观的思维分析,都显得十分必要,其中前三者尤为重要。本次作文中,有很多考生用的名句是唐代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但作文中的“感悟”却很牵强或很肤浅,究其原因,是对名句没有进行辩证、全面的思维分析。此句的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稍加思考,我们也可从该句提炼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这样的立意点。此外,注重一定的作文技巧也是必要的,它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传情达意。作文技巧包括形式和内容两大方面,形式上的技巧可以让文章的语言和结构别具一格,内容上的技巧可以让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入木三分。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以往的高考优秀作文中学习、借鉴。

4.加强课内外阅读,拓展写作视野。阅读和写作是不分家的,多读才能增加写作素材,拓宽写作视野,提升自己的见识水平。课内阅读可多注重典型篇目,让课文作为写作的素材,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文章的行文脉络,学习借鉴写作技法。课外阅读最好做摘抄,辅之以精当点评,不求量多,力求读有所获,读有所启。考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一方面可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写作时可运用到作文中充实文章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一定的社会动态、文化焦点、时评热议、人民心态等等,可以直接提升自身作文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高考紧张的复习备考过程中,抽点时间加强课内外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篇5:佛山高一统考作文

在她们二十多岁的时候,村子里要派人到城市里学习,选中了她。两个人都没走出过大山,不知道大城市是怎么样的。分别的时候两个人都哭成泪人儿。她说:“你等着我,我回来我们一起过好日子。”留下的只是眨巴的眼睛神深深注视她,半晌蹦出一个好。

就这样,她们第一次分别了。一个未经世事的姑娘独自一人前往大城市求学。她很聪明也很努力,利用一年的时间半工半读自学完了初高中课程,进入大学学习。她认识到了很多在乡下没有见过的东西,她读文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去感受文明进步的历程。她的生活不再想刚进城那样艰难,一天比一天有意思。她也始终不敢忘了在乡下的好朋友,一旦有假期,就回到那片土地,看看留下的那个好朋友。她每每讲起城里的见闻,周围的人都会聚集过来听,羡慕她有这样好的经历,但他们不知道她背后付出的辛苦。被留下的好友总是定定的看着她出神,脑海里不由自主的互浮现自己面前的土地和成熟的庄稼。

毕业之后,她进入了一家杂志社做编辑,收入不错,每天负责审稿校对。而乡下的那个女孩子也已经长大,家中的土地已经亏损几年了,她开始往要卖出去的庄稼里掺沙土增重,慢慢的越来越懒散,生活的越来越贫苦,但她仍是碌碌无为,游手好闲。身为杂志社编辑的她,总是会回去接济乡下的朋友。

时间匆匆如白驹过隙,她有了一定的积蓄,在城里安定下来了,白发也慢慢的爬上她的鬓角,青春早已不再。她在行内已经有很大名气了,看过的稿子也能堆满一栋楼了。平常时候总会想起年少时的往事,想起昔日故人,想起自己当年说的,要回去。

她回去了,她不再是那个小姑娘了,她有自己的事业,已经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她该回去了。

村子离的人当然没忘了她,她的朋友也没忘了她,只是她们都变了,一个精神气爽,眼睛里有光,明明六七十了,但还是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另一个衣衫褴褛,全身上下没一处整洁,眼神涣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她说:“我回来了。”两个圆再次碰撞。

她们还是住在一起,讲讲这些年的事,两个人对视,希望在对方身上看到年轻的样子,两个人手拉着手去看夕阳西下,一个说:“很美。”另一个哼唱:“为大将者临阵交锋,不死而带伤。有道是生而何患,这死而何惧……”

年岁渐长,两个人都知道自己生命即将结束。读过书的她能坦然面对死亡,人生早已无憾,而另一个则哀叹自己白活了一遭。

她们在看见死神之前先看见了孤儿院的茅草屋。

篇6:高一汕头统考作文

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也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机器人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有一些人开始担心起人工智能的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所以人们开始担心在未来,人工智能会有支配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研究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人工智能超过人类的例子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不能过于依赖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永远脱离不了人类的掌控,如果脱离了人类的控制,那就不是人工智能了。它的好处是解放了人类的一部分繁琐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使人类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新更好的智慧创造之中。而问题也正是这个,人类把解放出来的智慧用在何处,如果不加以控制任其泛滥,那人类也将会自取灭亡。

另外,人工智能的崛起也导致一部分人的失业。尽管短期内一些工作消失的弊端会被全新职位出现的长期影响完全抵消且带来更大的好处,但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经验表明,转变的过程极其痛苦。从停滞不前的生活水平上反映出经济的增长需要几百年,而从显著的收入变化上来看只需几十年。人口从乡村大量涌入城市工厂,在当时的欧洲引发动荡。各国政府花费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构建新的教育和福利体系适应这种转变。但这一次的转变似乎更为迅速,当前科技传播的速度可比200多年前快多了。得益于技术的辅助,高技术工作者的薪资会更高,因此收入不平等的现象正在不断加深。这给用人公司和政府带来了两大挑战:如何帮助工作者学习掌握新技能;如何让后代做好准备,在满世界都是人工智能的社会求得工作机会。

篇7:全市统考高一作文

那时的我常常在想:他们的圣地究竟是哪儿呢?为什么要把生命耗费在这没有尽头的道路和永不停歇地行走上呢?

后来,我渐渐明白:这条路的确没有尽头,或者说,朝圣者也不需要一个终点,他们在路上,在行走,在寻找,在期待,这就够了。

我曾读过一个故事:那是一个关于“失去梦的村落”的故事,为了寻找自己失落的梦境,年轻的父亲们背上行囊走上寻“梦”的道路。不久,他们的儿子也会重复他们的经历,追随他们的脚步……就这样周而复始的行走,却没有一个人找到自己遗失的梦。最后,他们憔悴而疲惫的倒下,但他们风尘仆仆的脸上会带有微笑。

或许有人会想:失去的“梦”怎么找得回来?何苦把性命葬送在这样毫无意义的事上呢?可是这个村落的人又怎会不知道呢?在他们的旅途中,行走就承载着希望,承载着他们的信念。尽管他们没有恢复做梦的能力,但那个梦已经根植在他们心底,和他们的灵魂融为一体。这时候,终点,还那么重要吗?

现在的我常常在想:那些倒在朝圣路上的人们,嘴角是否也含着笑容?在生命的最后,他们是否找到了心中的圣地——那个就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圣经中的伊甸园一样并不存在却永远活在他们内心的圣地?虽然他们的肉体死了,但他们在行走中构架起一条从现实通向理想的道路。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行走者们身体慢慢僵硬,而他们的灵魂却又一次站起来代替他们行走,直至回归到那片圣地。

我们又怎么能说他们徒劳无功呢?

然而现在,我很难看到朝圣者的事迹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人们的心越来越功利了?像这种无法直接看到结果的努力不屑为之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人的灵魂真的很需要行走。人人都在想,自己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不知向何而去,像风在原野不自主的吹,所以才会有一个一个的人踏上朝圣的道路,通过一步步的行走而获得内心的安宁。在这条路上,我们不再担心灵魂的去向,精神的归属,就这么坚定而虔诚的走向心中的圣地。即使知道在现实中无法到达,但那或许是唯一能救赎灵魂,回归安宁的方法了吧!

我多么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不断行走的人。我们生活在很好的环境中,然而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人过得并不好,还有一些人们享受不到基本的人权,还有一些孩子体会不到读书的快乐,还有一些国家互相敌视,战争一触即发。我们可以选择停在原地,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也可以选择继续行走,踏上征程,即使这个目标是多么遥远,道路又是多么坎坷。也许我们付出终生的时间也难以完成,但是我们能因此而放弃理想吗?我们能因此就不再努力,放任自流吗?当然不能。

圣雄甘地,那个一生致力于印度解放事业的伟人,他的一生就是不停行走的一生。他周游全国,不停地进行演讲,他的脚步踏遍了印度每一寸土地,却好似不知疲倦。在争取民族独立的道路上,他走的缓慢却有力。他的灵魂是那么虔诚,不仅仅自己前进,也引领了他人穿过地狱,走向光明。最后,甘地遭遇反对者刺杀,子弹穿透了他骨瘦如柴的胸膛,或许甘地选择走上这条路时,他就预见了这个结局,然而他却没有丝毫退缩坚定的带领印度人民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爱因斯曾评价他: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历史上竟走过这样一副血肉之躯。

我希望我能像那些虔诚的朝圣者一样,向着我心中的圣地前行,用我的血肉之躯铺就一条道路,无愧于自己的坚持,无愧于自己的追求。

篇8:福州高一统考作文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分享。美味可以分享, 欢乐可以分享, 幸福可以分享, 经验也可以分享……生活因分享而充满温情。请以“分享”为题目, 写一篇文章。

要求: (l) 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 (2) 字数在600字左右; (3)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导引】

福州中考作文是一个命题作文, 以“分享”为题写诗歌除外的文体, 可谓文体宽泛, 让考生充分发挥自己拿手的文体去作文。“分享”的内容很多, 要写新颖的、典型的;切忌写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只要向纵深掘进, 就会发现“分享”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 就可以发现许多立意构思的方向:

一、从分享的主体入手。

人际关系本来就是一种互动关系:帮助别人, 也就是帮助自己。郑板桥曾经说过:“为人处, 即是为己处。”《红灯记》中有一句台词:“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所以, 我们应该学会分享。分享需要有豁达的心胸、坦诚的态度, 有时还需要一点策略;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沿着这个角度立意, 会写出极为深刻的文章。

二、从分享的客体入手。

可以定位于敞开心扉, 分享他人的生活和思想、痛苦和欢乐、经验和教训, 这里的“别人”还可进一步拓宽, 可以是集体之间、国家之间, 甚至是大自然、历史……人与人之间可以有“共享”的地方, 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可以有“共享”之处。世界本来就是一体的, 地球原本就是一个“村子”。

三、从横向入手, 扣住“分享的范围”展开。

从物质层面看, 可以定位为“分享既帮助了别人, 也给自己带来了愉悦;失去了一些, 得到了更多”。事例很多, 比如比尔·盖茨做大量的捐赠、瑞星公司免费让人试用杀毒软件……从精神层面看, 精神上的分享不会使你损失什么, 却能收获很多:把你的快乐与人分享, 你的快乐将增加一倍。有了分享, 我们这个世界才充满温情和美好。

四、从纵向入手, 扣住“分享的意义”展开。

从历史角度看, 人类能够分享、善于分享, 才脱离了野蛮与蒙昧, 走上了科学与文明的时代。从当今社会的形势来看, 人类早已步入信息时代, 资源的共享已成为一种必须。有了分享才有了今天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奔月航天器里吟唱的是合作的歌,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书写的更是共享的诗。

其实, 以上四个方面的每一方面又都包含好几个角度。有这么多角度供你选择, 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应该不在话下了。

【中考佳作一】分享

福州市一考生

我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 总希望在短短的人生历程中寻找到美丽的人生, 于是, 许多的发现与沉思便在笔下徘徊开来。

带着蔚蓝色的心情, 在蔚蓝色的海中感受无限的快乐。无论曾经在陆地上多么澎湃的江河, 纳百川的海都以平和的心接受它, 然后以无限广阔的胸襟将快乐分给每一朵浪花、每一位在海中尽情嬉戏的游人。海接受江河的激情, 分给它汹涌的浪花;海容纳游人的快乐, 同时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海就是这样, 人们给予它的不全要, 它留下该留的, 将自己的快乐无私地与别人分享, 造就了最美丽的人生。我仿佛听到鱼儿与海的对话:

“没人知道我流泪, 因为我活在水中!”

“我知道你在流泪, 因为你活在我的心中, 你的痛苦和忧愁由我来与你一同分享!”

就连珍珠闪烁的海滩上偶尔闪动的几块黑礁石, 也是海微笑时跳动的眉毛。

海螺

海螺的壳总是盘旋着尖尖地指向天空, 既不圆润也不柔和。

在布满沙粒和礁石的海底, 海螺缓缓地移动着。每当有海浪冲过来, 邀请它一起玩耍, 一起分享快乐的时候, 海螺总是把自己藏在厚实又沉重的壳里, 它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它总是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它不知道, 分享快乐, 就会得到双倍的快乐;分享痛苦, 就会减少一半的痛苦。海浪失望地离开了, 奔向了海的怀抱。

盲目的自闭使海螺在海里显得卑微, 它一生都只能躺在自己的世界里唱着独角戏, 所以它注定不会像海那样永生。它终究会死去。海螺死后, 它的壳还在, 只是留不住海浪, 留住的只有海浪声。

后记

与人分享的海、盲目自闭的海螺无法同时赢得上帝的青睐, 于是上帝不假思索地将最美丽的人生赐予了海, 而孤独的海螺, 只能永远生活在人们的脚下。

于是海轻轻地告诉我:“最美丽的人生是将自己的欢乐与悲伤与别人分享, 把别人的快乐、痛苦和自己一起分享!”望着海我使劲地点了点头。【点评】

面对“分享”这一极具思想性的命题, 作者别出心裁地跳出了凡俗的生活圈, 用寓言的方式, 形象生动地给人们诠释了一个道理——“生活因分享而美丽, 人生因分享而精彩, 万物因分享而永恒!”完全符合命题的规范, 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完美境界。表现出作者在“寻找”与“发现”中的细腻心思以及融情于物、融物于理的巧妙构想。文中比拟手法活灵活现, 生动地刻画出幅幅寓言的画面, 同时以对比对话的形式, 恰如其分地将自己的观点融入文中, 使人在故事性的讲说中简明易懂地领悟到作者的意向。文章选材新颖, 构思奇特。

【中考佳作二】分享

福州市一考生

百灵啼声婉转, 麻雀扑打着翅膀, 鸟儿在同一片蓝天飞翔;小草青葱, 树木成阴, 草木在同一片土地呼吸;行人匆匆, 游人闲适, 人们在同一片土地生活。分享——一个具有魔力的词语, 给我们以无尽的财富与收获。

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 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 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盖茨的确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 在敬重里获得了更多的快乐。不会分享的人只能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为“幸福”地度过每一天。没有分享, 便不能开阔心胸, 而心胸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乐?分享就是一种催化剂, 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 赢得人们的尊敬。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间, 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时升华了各自的情谊;苏轼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 却喜欢互相探讨诗词、分享两人的文学见解, 因而他们的友情坚如磐石;居里夫妇毫不吝啬各自的一点一滴, 无论是财富抑或是科研成果, 他们都与世人同享, 所以他们成为了我们毕生爱戴、尊敬的对象……因为分享,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分享, 他们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因为分享, 他们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 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世界是一个大家庭, 各国灿烂的文化需要世人共享。回想中国古代闭关锁国的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 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文化的趋同与单一会日益严重;再想想二战时期法西斯对于人、对于文化的肆意扼杀几乎将世界一步步推向衰败。现代社会需要和谐, 我们应当学会分享。因为分享能让文化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分享能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国际大环境, 分享将使世界这个大家庭更温暖!

让我们懂得分享, 让我们试着分享, 让我们充分发挥分享的魔力, 让分享这个神奇的词语在生活中熠熠生辉!

【点评】

作者开篇点题, 道出拥有分享精神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财富与收获”, 从而说明了“分享精神”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其后, 作者在主体部分分段对“分享”做了全面的论叙, 即“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 赢得人们的尊敬”。“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 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切合主题, 表达顺利。论据充分, 结构完整;古今中外, 名人贤士, 素材丰富而不凌乱, 论据条理清晰, 无愧美文!

【中考佳作三】分享

音乐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 它或是激情澎湃, 让人热血沸腾;或是清冷柔和, 好像冬夜之月;或是凄凉幽怨, 像那深秋桂子。音乐也是一种很奇特的东西, 它像是一扇门, 打开了我与前人交往的世界。

小的时候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是江南人, 江南与二胡之间有着一种解不开的情缘。每到午休时间, 奶奶就拿出那盘被它视为宝贝的阿炳的磁带, 放进老式的收录机里。二胡独有的悲凉与沧桑如泉水般汩汩流出, 润湿了我的心田。

俗话说, 乐器是一方水土的精灵。在二胡日复一日的熏陶下, 我对江南也产生了日复一日的向往, 我迫切地想要了解江南, 融入江南。在阿炳的二胡声中, 我常幻想着自己正乘着一叶扁舟, 沐浴着和风细雨, 游走在柔丽凄迷的水乡。

是阿炳, 让我了解了“青石小弄台门深, 乌瓦粉檐廊棚长”的江南;是阿炳, 让我体会到了如此美妙的境界。

妈妈平时总有唱不完的宋词, 那些本就情深意浓的词, 配上惆怅的曲, 再经妈妈的低吟浅唱, 就更为动听。每当闲下来的时候, 我就强烈要求妈妈把这些词教给我, 于是家里就总是回荡着宋词的悠悠声。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雨打窗台湿绫绡”, 我仿佛看见一位女词人满怀心事地站在窗前, 望着窗外的绵绵细雨, 思绪飘得很远很远;“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好像读懂了一代亡国之君那剪不断的悔与恨。

在宋词的熏陶下, 我了解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它像一扇斑驳的大门, 将我领进了历史的长河和诗词歌赋的世界。

阿炳、李清照、李煜, 这些优秀的前人, 毫不保留地将他们的热情倾注在他们的作品中, 让后人得以分享他们的精神世界, 让后人得以和他们一起沉醉在美妙的境界中。他们所带给我们的太多太多, 又何止是精神上的慰藉呢?

【点评】

篇9:福州高一统考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非洲谚语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

——席慕蓉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这个题目意在引导同学们对生活、人生进行辩证思考,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写作时要全面理解材料的命意指向,准确审题立意。

【写作立意】

材料中的两段话共同指向“人生之路”,但又各有侧重。非洲谚语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团队合作意识,众人智慧胜于个体力量。席慕蓉的话启示我们,人生有些路必须单独面对,即使路上有坎坷、有挫折,也要坚持走下去。

立意的最佳角度是将材料中的两句话综合起来思考,以其中一句的含义为主,兼顾另一句。比如“人生路上,独自面对必不可少,但‘众行可以让人走得更宽、更远”,突出“众行”的重要性;或者反之,写“‘独行的必要性”等。

抓住一段话的含义立意,深入思考,属于次佳角度。把两段话完全对立起来看待、理解,或只抓住材料中个别字句如“单独”“走路”等写作,属于偏离题意。

【评分标准】

兼顾“众行”和“独行”两个角度,主题明晰,层次清楚,语言有特色,可得54分以上。

从“众行”或“独行”单个角度出发选材立意,可得42分以上。如果材料新颖、层次清晰、阐释具体、见解深刻、主题清楚,可得49~54分。

只抓住材料中个别字句如“单独”“走路”等写作,没有结合“众行”或“独行”组织材料;或转换材料含义写作,比如写“选择”等,只能得36~41分。

主题混乱或不明确,完全脱离材料或套作的文章,得分不超过36分。

宁波中学 谭梦诗

众行则远 独行则深

● 宁波考生

人的本质是孤独的,但又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这句话,我时常会记起,也时常会忘记。独自一人的走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众人并行的走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我深信与众人同行是人生路上重要的支撑。

每逢年末,回到乡间的老家与亲友团聚是惯例了。烟尘漫漫的车轮行进中,小小的低矮村庄渐渐从水墨的山色中显露出来。土坯的粗糙墙面、坑坑洼洼的小径以及常见的伏在门后的猫猫狗狗,熟悉又陌生的农家场景与刘亮程的笔墨如出一辙,这大概是刻画在血脉里的共同记忆。

每年必然的团聚,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大圆桌上摆开筷子,屋子里升腾起温暖的雾气,萦绕在亲人间。围在一起,躬身在一张饭桌边,互相舔舐一年之中的喜悦和悲伤,这样,一天天积累下来的疲惫尘垢仿佛从骨子里被抽取出来,随着飘散的炊烟消逝。

这种团聚是群岛,而非孤岛。这温暖的氤氲把人与人从血肉的脉络里串联在一起,一起从冬日走进春季,一年一年。我想,这也许是整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源。我们众人并行,相互扶持,方能积聚力量,越行越远。

然而,我深信人终归又要一个人走,一路独自面对前方的一切。

离乡的车即将驶走,满满的车厢裹挟去一个村庄的气味和记忆。我们终究是要坐在彼此独立的一排排座位上,驶向一个个不同的站点。不只是要离别,才独自一人上路,因为人的本质就是孤独的。

生命的悲欢只能由一颗心来独自承担。

更多时候,我们必须远离亲人朋友,这时,生活的艰辛会落在一个人的肩上。即使是在团聚的日子里,只有用自己的双腿才能走完人生的路,能支撑人生活下去的只有自己的灵魂。

村上春树有这样一个比喻:我们每个人都好比一座双层建筑,入口在一楼,那里住着我们的家人,二楼是每位家人各自的房间。还有一个地下室,我们姑且称之为“灵魂地下一层”。这是一片广阔的空间,储存着我们记忆的碎片。而不为大部分人所知的是,在更深处的“地下二层”,还有着一间漆黑的屋子。没有人知道这个黑屋子有多深,也没有人知道它的最低处能到达何处。

人生路上,当我独行于世时,我可以走进那个黑暗的穴室,与灵魂对话,独自承担生命的风雨。只有这样,一个人走的时候,才有咀嚼孤独的勇气、直面死生的态度。

所以,一个人先学会独行,体悟人生深邃之妙,才会有与众人并行、面对生活的力量,生命的孤单并非孤寂,人生之路的孤独并非沉沦。

得分: 58分

点评: 文章语言平实质朴,行文明净、干脆,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纯由自己的胸臆而出,如行云流水。当然,朴实不等于简陋寒碜,可以看到引用、比喻等手法圆熟地融于行文之中。

得高分还有一个要素,那就是紧扣题意、立意辩证。作者抓住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众行”“独行”,以“众行则远 独行则深”为标题,兼顾两方面,巧妙地将叙述与议论结合起来,使得文章形象性与哲理性相融,清空悠远之中有一种严谨与深刻。

灵魂的独行

● 宁波考生

龙应台的《目送》中有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有些路啊,要一个人走;有些关啊,只能一个人过。”在人生的旅途中,很多人逐渐地离开了我们,朋友因工作而分开,父母因老去而离别。越长大,越孤独。

有时候,这些看得见的别离、需要独自承担与独自面对的痛苦,比精神与灵魂上的独行要轻松得多。因为这些是人人都要经历的必要的成长过程,虽然十分辛苦,但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关心或是帮助。可是有些灵魂上、精神上的独行,是不被理解的修行,甚至遭到外界不断的批评与破坏性的干扰。

凡·高,他的家族几乎控制了当时整个欧洲绘画作品的买卖,他本可以依靠取悦大众的审美,仅需粗制滥造便可成为大富翁,而他却选择一生潦倒。他坚持灵魂的独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画派。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所有的生物在阳光下以同样的节奏闪耀着。在他生前,仅有一幅画作被买走,并且这个买家还是不断资助他的弟弟,生活之窘迫可见一斑。这是一段不被当时人所理解的独自的修行,痛苦至死,却为如今的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同样作为荷兰人,著名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是犹太人却背叛了犹太教,他坚持以磨镜片来维持生计,拒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提及宗教为条件的聘请。他,他们,坚持着灵魂的独行。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一定要单独一个人走,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要坚持下去的原因是:心里有一把火,去创造、去探索新世界的一把火。

那把火,也许是信仰,也许是一种热切的心情,也许是被美好生活所迷住的心。但它点燃了我们正在前行的、必须独自承担的一场修行。也许现在,它不被理解,让你十分痛苦,但你不要退却。因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在你看不到的未来,它的果实会闪耀出令人惊叹的光芒。

有些路,要一个人走。这条路不仅是成长过程中破茧而出时的痛苦,更是成人以后你灵魂的修行,它不仅有所选择,更是特立独行。不管如何,请你高举心里的火把,它会帮助你穿越黑暗,找到光明!

得分: 54分

点评: 文章作者以一种灵魂独语的方式宣告自己的主张:“这些看得见的别离、需要独自承担与独自面对的痛苦,比精神与灵魂上的独行要轻松得多……有些灵魂上、精神上的独行,是不被理解的修行,甚至遭到外界不断的批评与破坏性的干扰。”这种透过浮华直达本质的真知灼见,显示了思想的深刻。

作者思想的深刻还在于指出了“选择一条路,夜再黑再暗也要坚持下去”的原因:“心里有一把火,去创造、去探索新世界的一把火。”由生活到哲学,这是作者的灵魂独语。这种深刻,在同龄人中不多见。

坚守独自前行的路

● 宁波考生

爱丽丝·门罗在《逃离》一书中说过:“一个人的跋涉,纵然会黑暗无边,但是我的内心充满了力量。一个人前行上路,夜再黑,我们用信念挺下去。”

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村上春树笔下的多崎作本属于一个五人团体,这个团体中大家和睦相处,行动一致。这样的和谐保持了五年之后,多崎作却得知自己被这个团体抛弃了。他不知道为什么,也无法去寻找原因,他被彻底地分隔开来。他的名字里没有色彩,这样沉重的打击给这个正在成长的年幼的心灵带来无比的伤痛,使他的生活彻底陷入黑暗。在消极度日了六个月后,他终于明白,在这世间有些路是非要一个人面对的,再黑暗的人生也要用心中的信念坚守下去。李斯特的《巡礼之年》这首音乐恰是一盏明灯、一碗良药,使他渐渐走出阴影。

这带着淡淡忧伤的文字中的独自前行,有时恰恰是我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黑暗的生活、绝境给我们当头棒喝。每个人都可能是多崎作,每个人都需要一首《巡礼之年》。

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在创业初期并不被人看好。没有人认为他会成功,他的想法也被人质疑、嘲笑过。一路的黑暗,他凭着信念摸爬滚打过来。

披头散发、狂放不羁的艺术家米勒最初也是备受冷眼的,但是他保持着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坚守下来,被罗曼·罗兰赞为:他似来自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时代!

智者如达摩,面壁沉思九年,是信念驱动他不断前行;智者如耶稣,漫漫传教路上,即使黑暗无边,只要有了心中的信念,就能坚守下去。

在生活中,在成长路上,有些路我们不得不独自走过、独自面对。我们需要坚守心中的信念,相信会走出黑暗。

如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中所说:我的生活就像是在白夜中行走。何谓白夜,那便是秉持心中的信念前行,再黑的夜,依然会亮如白昼。

得分: 53分

上一篇:大班学期教学的工作计划下一篇:合成生命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