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教学

2024-05-13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教学(通用17篇)

篇1: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教学

这本书讲了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罗伯尔、玛丽,和一些热心人去救援格兰特船长和他的两个手下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想,玛丽没有父母只有弟弟也能生存下来,不管是白天帮人干活,还是晚上手忙脚乱的帮弟弟缝衣服,玛丽都没有喊过一声苦。在救父过程中,他们遇到种种困难,玛丽都顽强地挺过来了,那是何等的魅力啊。故事的后面,在她们两手空空时,“肚子饿,路难走,还在其次,路上带刺的箭猪草将她们细嫩的双腿划得血水直淌,即使是男人也未见得都能忍受,两位女士没有叫一声苦,相反,她们还时时以灿烂的笑容和逗趣的话语来激励着身边的男同胞们。”看到这里,我泪水都快被感动出来了。她们吃了那么多苦都不介意,那么坚强,那么乐观地对待生活中苦难。

由她我想到了另一个故事中的人物――大长今,她从小也是父母双亡,崔尚宫讨厌她,处处刁难、欺侮她,她却一点不在意,把它当风吹,当雨下,还是不受干扰地刻苦学习医术,坚强、乐观地对待来自生活的打击。

我现在的条件多么好,丰衣足食,有温暖的家,有爱我的爸爸妈妈,可是我在困难面前显得那么娇嫩,软弱。解剖自己比如我学钢琴,曲子稍微有点难,有点烦,我就望而却步,变成一个软骨蛋半途而废了,然后我在那里磨蹭着,不是想着克服这个困难,而是不时地浪费时间盼望时间早点过去,这方面我应该加油。我想,今后我要像玛丽一样那么坚强地对待生活中的困难,不半途而废了。

篇2: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教学

书中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坚强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在潘帕斯大草原上他们毫不畏惧,和红狼拼死搏斗,最终将红狼全都赶到九霄云外。当遇到树上着火,树下鳄鱼团团围困时,他们也镇定自若、毫不退缩。当不幸被土人抓住后,他们丝毫不畏惧,结果让那些土人肃然起敬,最后成功脱险……他们历经磨难,但永不放弃。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油然而生对格兰特船长儿女们的敬佩之情。我问自己:如果当时我在现场,会是怎样的表现呢?会不会早就逃之夭夭或是吓得昏死过去了啊!如果大家都那样的话,故事的结局就会截然不同,格兰特船长也就无法和儿女们团聚。

说到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女排。在前不久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再次站上奥运最高领奖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女排已重返巅峰。此前她们曾在1984年、、三次杀进奥运决赛,并在1984年和20两届奥运会上成功夺冠。其间,女排队伍也曾起起伏伏,甚至战绩跌落谷底。但是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压力,中国女排从未泄气、从未放弃、从未丢失信心。一次次的奋起,一次次的超越,就是中国女排发扬坚持不懈精神的最好证明。

坚持不懈,让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找回了父亲;坚持不懈,让中国女排再铸辉煌。对照他们,看看自己,我惭愧不已。我曾学过钢琴,但是只要妈妈不提醒我练习钢琴曲,我就不会坚持去弹。最后结果可想而知,钢琴这门才艺就这样被我半途而废了。如果我还是这样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那成功就会离我越来越远啊!

篇3:《船长》的教学设计

《船长》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经典作品。作品语言生动, 情节引人入胜,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课文描述了诺曼底号轮船遇险时刻, 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工作的情境。他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安全有序地乘救生艇脱离危险, 最后他自己义无反顾随着轮船葬身大海, 以身殉职的感人故事。讴歌了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临危不惧等高风亮节。

【设计理念】

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中,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让学生个体思考和团体合作的学习方式, 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培养其创新的思维。所以, 在《船长》这一课可以依据“自主发展, 点拨启导”的教学思想, 为学生创设自读、自悟、质疑、表达、讨论、写作等学习活动的情境。

【教学目标】

(1) 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自学课文生字词, 划出课文重点和难点, 把握文中的叙事方法。

(2) 把握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中心,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流利背诵文中的高潮部分。

(3) 划出文中重点和难点, 欣赏巧妙的语句,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酝酿课前氛围

(1) 同学们, 你们有过坐船的经历吗?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吗?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大英雄的形象。下面, 让我们一起学习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的经典作品《船长》, 让我们一起感受在千钧一发的沉船关头, 船长哈尔威是如何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安全有序地乘救生艇脱离危险的。

(2) 船长英勇无畏、舍己救人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再次聆听来自船长灵魂深处的声音。

2.咀嚼语言、描述情节、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领悟真善美

(1) 第一次命令:出示课件, “大家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 其他乘客跟上, 船员断后。必须把人全都救出去!”

(1) 师问:船长的命令是正确的吗?顺序可不可以颠倒过来?你们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生答:船长的命令是正确的, 分工明确的顺序不能颠倒。我们被船长的临危不惧的精神感染到了, 而且他尊重妇女和孩子, 尽职尽责, 一心为乘客着想, 自己却视死如归。

(2) 师问:那乘客有没有听船长的指挥?你们怎样看待这种行为?你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一窝蜂”的状况?这样的情况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生答:乘客没有听从船长的指挥, 而是像热锅上的蚂蚁, 一窝蜂一样乱了套, 险些把小船弄翻了。虽然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 可是船上的人却失去了控制。体育课、挤公车, 或者是在排队吃饭、看热闹的时候, 这样会发生踩踏事件, 严重的话会造成生命的危险。

教学效果:联系生活实际情况, 使学生设身处地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揣摩船上不同人物心理活动以及在危险的前面表现出来的神情动作, 真正地和作者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随着人物的对话, 船长临危不惧、沉着果断的高大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油然而生。

(2) 过渡:在整个抢救过程中, 船长发出了几次命令?让我们找出他发出的第二次命令的句子。课件出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 你就开枪打死他!”

(1) 师问:作为船长, 他有责任保护每一个乘客的安全。而他为什么要开枪, 你们想象一下, 他真的会开枪吗?从他的果断中, 你们有什么领悟?

生答:有的会认为船长应该会开枪, 如果现场还是一盘散沙的混乱现象的话。有的学生回答不会, 可能船长是吓唬一些自私的乘客而已, 没有真正要开枪。哈尔威船长说过, 要把人全都救出去的。大家当时都被他的言行震撼住了, 没有人会违背他坚定的命令。同时, 船长的果断, 表明了他具备了关心妇女儿童的公德心, 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平时做事情都是优柔寡断, 每天也没有坚持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2) 让同学们轻声阅读22~25段。“哈尔威巍然屹立……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遣调。”并且每个小组读一段, 或让男女同学分别扮演船长、妇女、男乘客, 进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教学效果: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 分角色去扮演他们。让学生轻声朗读和讨论, 在危险气氛的渲染下, 深入体会文章中心,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过渡:船长最后的命令在哪里?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讨论一下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 人们是怎样脱离危险的。出示课件:“快救克莱芒!”

小结:在救护过程中, 船长考虑周到, 更加保护弱者。在我们汶川地震的逃难中, 也体现了很多的人性问题。令人发指的是范跑跑老师的自私行为等, 但是还是有很多老师、医生、记者等都是为广大人民着想的, 像船长一样有一颗英勇的心、智慧的大脑, 为人们服务。

【结束语】

《船长》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最新理念和教学成果, 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功效。联系生活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把英勇无惧、尽职尽责的船长当做学习榜样, 鞭策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博授.『渔』的艺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探讨[J].小学时代 (教师) , 2010 (10) .

篇4: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节选)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描写的是邓肯号游船船主格里那凡爵士得知两年前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请求英国政府派船前往营救,英国政府拒绝了他的请求,格里那凡爵士毅然决定亲自组织营救队,与夫人海伦一起带着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乘坐邓肯号游船出海寻找格兰特船长。一路上,他们以无比的毅力,克服了千难万险,环绕地球一周,后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小说情节惊险曲折,想象神奇丰富,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蕴蓄着鲜明的正义感和广博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激发人们一往无前的探险精神,培养人们坚强的战斗意志,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科学知识,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博大和神奇。

【片段欣赏】

邓肯号新近造成,它驶到克莱德湾外风海的地方试航,现在正要驶向格拉斯哥。在可以看到阿兰岛的时候,瞭望台上的水手忽然报告说:“有一条大鱼扑到船后浪槽里来了。”船长约翰·门格尔立即叫人把这事告诉格里那凡爵士。爵士带着少校来到船尾楼顶上,问船长那是一条什么鱼。

“啊!爵士,”船长回答说,“我想那是一条老大的鲨鱼。”

“这一带会有鲨鱼吗?”爵士惊奇地问。

“是有的,”船长又说,“有一种鲨鱼,它的头像天秤,大家叫它‘天秤鱼’,在任何温度的海洋里,都可以发现这种鲨鱼。如果我没看错的话,我们现在碰到的是那么一个坏蛋!假如您许可的话,只要夫人喜爱看一种古怪的钓鱼方法,我们很快地就可以知道它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怪物。”

“而且,”船長又说,“这种可怕的有害的鱼杀不尽。我们抓住机会除掉一害吧,如果您高兴的话,我们把它钓起来,那么,这既是一幕动人的情景,又是一件有益于人们的好事。”

“那么,你就做吧。”爵士说。

爵士叫人通知海伦夫人。夫人也上到尾楼顶上来了,她兴致勃勃地来观赏这幕动人的钓鱼场面。

海面水天一色清楚明朗,鲨鱼在海面上自由而快速地游来游去,大家看得一清二楚。它忽而沉入海里,忽而飞身跃进,敏捷矫健惊人。门格尔船长分别发出命令。水手们把一条粗绳从右舷栏上扔下海去,末端系着一个大钩,钩上穿着一块厚腊肉。那鲨鱼虽然还远在45米以外,就闻到那块送给它解馋的香饵了。它迅速地逼近游船。大家看到它那灰黑色的双鳍猛烈地打着波浪,尾巴保持着身体的平衡,沿着笔直的一条路线前进。它一面向前游,一面瞪着两只突出的大眼睛,眼里仿佛燃烧着欲火,翻身时,张开的两腭显出四排白牙。它的头很宽,好像一把双头铁锤按在一个长柄上。门格尔船长未曾看错,它果然是鲨鱼中最贪吃的一种,美国人叫作“天秤鱼”,法国普罗旺斯省有人叫它作“犹太鱼”。

邓肯号上的乘客们和水手们都出神地看着鲨鱼的动作。一会儿那家伙就游到钩边来了,它打了一个滚,以便更容易吞食,那么大的一块香饵到它的粗大喉咙里就失踪了。它立刻拖着缆索猛烈地一摇,被钩上了。水手们赶快旋转帆架末端的辘轳,把那怪物吊了上来。

鲨鱼一看出了水,蹦得格外厉害。但是人们有法子制服它:又是一根绳子,末端打了个活结,套住它的尾巴,叫它动弹不得。不一会儿,它就从舷栏上被吊上船来,摔到甲板上。这时,一个水手悄悄地走近它,狠命一斧头把它那可怕的尾巴砍断了。

钩鱼的一幕结束了,那怪物没有什么可怕了。

【探究练习】

1.阅读选段,请你选出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 )

A.邓肯号新近造成,它驶到格拉斯哥外风海的地方试航,现在正要驶向克莱德湾。

B.有一种鲨鱼,它的头像天秤,大家叫它‘天秤鱼’,在任何温度的海洋里,都可以发现这种鲨鱼。

C.海面朦朦胧胧,鲨鱼在海面上自由而快速地游来游去,大家看得一清二楚。它忽而沉入海里,忽而飞身跃进,敏捷矫健惊人。

D.门格尔船长未曾看错,它果然是鲨鱼中最贪吃的一种,美国人叫作“犹太鱼”,法国普罗旺斯省有人叫它作“天秤鱼”。

2.请你按着下面的示例,仿写一句有关鲨鱼的描写。

示例:鲨鱼在海面上自由而快速地游来游去,它忽而沉入海里,忽而飞身跃进,敏捷矫健惊人。

仿写:

3.邓肯号上的水手们把鲨鱼吊上船来,摔到甲板上,接着发现了鲨鱼肚子里的秘密。请展开合理想象,续写鲨鱼肚子里的秘密。

【李传鹏/供稿】

篇5:读《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有感

书中讲述的是这样一的故事:哥利纳帆爵士一行人在“邓肯”号投入使用后意外发现了一个漂流瓶,瓶子里承载的是一份关系着三条人命的求救文件。文件来自于两年前在海上遇险而失踪的伟大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和两名船员。哥利纳帆爵士请求英国派军舰去寻找格兰特船长,但由于英国政府对苏格兰人的歧视,无情的拒绝了他的请求。善良的哥利纳帆爵士和妻子海伦为了苏格兰人民的深厚情谊,也为了那辆个不幸的孩子毅然决定同麦克那不斯少校、门格尔船长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以及一些优秀的水手不远万里,撑帆远行,按照文件的指示,亲自去完成这个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寻找格兰特船长。他们这一行人沿着南纬三十七度环绕地球一周,经历了无数坎坷与挫折,战胜了千难万险,最后终于在玛丽亚泰勒萨岛,成功救出了格兰特船长和两名船员。

这本书中的哥利纳帆爵士坚定的信念令我佩服,他相信一定会找到格兰特船长。所以,在艰苦困难面前他都没有低头。在寻找格兰特船长的途中它所体现出的坚强毅力震撼着我的心灵!

篇6:读《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有感

这部小说描写了苏格兰籍游船“邓肯”号的船主格雷那万爵士一行人在海上游航时,在捕上来的大鱼腹腔中发现了一个漂流瓶,瓶里有一封用三种语言写的求救信,署名都是在两年前海事遇难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哈里・格兰特船长。他们找来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玛丽与儿子罗伯特。横穿了南美洲,澳大利亚,中途历经千辛万苦,遇到了山崩,落入土著人之手,还上了海盗头子艾尔顿的当。在准备把艾尔顿流放的岛上,偶然遇到了等待救援的格兰特船长,一行人胜利返回了苏格兰。

在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被凡尔纳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阴险狡诈的艾尔顿,勇敢机智的格雷那万爵士。其中,我最敬佩的便是格雷那万夫人和玛丽,她们虽然是女性,但在冒险过程中,却像男性一样刚毅,她们的坚强成为大家的精神支柱,使人们在困境中一步步走过来。他们之所以可以找到格兰特船长,是因为他们一路上对找到格兰特船长都信心满满,无论路上有多少困难,他们都至始至终从不退缩,他们以无比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无数艰险。

读了《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后,我不禁被他们的毅力与勇气所折服。人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对待困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害怕困难,畏首畏尾,结果一事无成;另一种是像格兰特的儿女们那样,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同时小说也诠释了人世间的爱与责任,格雷那万爵士为了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历经千辛万苦,从不打退缩的念头,不计任何回报,用事实告诉我们:在人间大爱面前,任何事不能与之抗衡。就像那句歌词: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篇7:读《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有感

格里那凡一行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只漂流瓶,瓶里承载的是一份含量极高的求救文件,那是两年前因在海上遇难失踪的伟大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发出的。他请求英国派军舰去寻找格兰特船长,但由于英国政府对苏格兰人的歧视,无情地拒绝了格里那凡的请求。他们对英国政府的冷漠感到异常气愤,又由于格里那凡的善良以及对苏格兰人的情谊,他毅然决定带领妻海伦娜夫人,少校麦克那布斯,孟格尔船长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以及一群优秀的水手不远万里,撑帆远行,按照文件的指示,亲自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他们一行人穿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沿着南纬37度跨越了南美洲的平原,翻越了高山,横贯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去寻找格兰特船长的踪迹。他们历经了千难万险,战胜了无数的挫折,越过了无数的坎坷,终于成功地救出了格兰特船长。他们以过人的智慧,坚定的信念,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旅途中摆脱了重重困境,取得了绝对性胜利的因素。我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一直为那紧张的情节激动不已,我不愿知道大结局,不管是圆满的,还是有遗憾的,我都喜欢沉浸在书中的情节中,因此,我时刻为他们一行人担忧命运,提心吊胆。遇到地震突发事件,我狠狠地盯着字里行间,不愿错过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当格兰特船长的儿罗伯尔在地震中不知去向时,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忍着将要流下脸旁的泪珠,当我得知,罗伯尔被救出的时候,我的泪水流了出来。这是因为感动,因为欣慰,还是因为……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他们在此行中的困难不少,绝望更多,我强烈地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潜能,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大家都经历平平,看不出各自能发掘的潜力。但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人们往往能处变不惊,遇事沉着,不慌乱,保持一颗清醒的大脑和清晰的思维能力。如他们在新西兰遇到吃人的土人时,并没被吓倒,依然保持冷静的处事态度,当要面临被枪毙的死亡威胁时,他们也只是聚在一起,商量对策。机灵的罗伯尔在慌乱中逃出,从囚禁他们一行人的临时拘留所外的土地顺势挖了一个地洞,给他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巴加内尔是一位法国地理学家,由于粗心,登上了寻找格兰特船长的“邓肯”号,但在此次探险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价值。他知识渊博,对地形以及其土地的背景了如指掌,一次有一次地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可以说,能找到格兰特船长的百分之五十的因素是因为有了巴加内尔这个粗心而博学的地理学家。他的偶尔粗心带给大家意外的救援,但他的细心及钻研精神使得大家总能从绝望中走出,看到黎明的曙光。

篇8:《船长》教学感悟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船长》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著名法国作家雨果。这样的课文,是孩子们学习写作的好教材。文中很多地方耐人寻味。如果在短短一节语文课中要面面俱到,实则有难度。为此,我想:以前课文中已经讲过的知识点我就一笔带过,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以前课文中没有出现过的知识点,应该作为新知识作重点传授。

上课时,我让学生来学一学大作家雨果的写作方法。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很容易地找出了两种方法:

一.环境描写。五年级时,学生学过《爱如茉莉》。文中的多处环境描写让人印象深刻,有效地烘托了家人的温馨与关爱氛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第二自然段中的“薄雾笼罩着大海。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学生感受到当时因为有“薄雾”,再加上“沉沉夜雾”,当时的视线非常模糊,所以造成两船相撞。通过这样的描写,就像电影画面一样,给人以即将发生灾难的一种沉重、恐怖的感觉。

第二十九自然段中“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这句话与前面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相呼应。首尾呼应,更加渲染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同时烘托出哈尔威船长牺牲时的悲壮。

两处环境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黑暗、危急的背景,恰如其分地烘托了故事氛围。

在学生体会这两处环境描写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作比较:“如果这里的描写改成爆竹声声、鲜花掌声行不行?”显而易见,是不行的。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学生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知道了环境描写要和故事情节与氛围相吻合。

二.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细节描写在五年级很多课文中出现过。所以到了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得很牢固了。通过第六自然段到第21自然段的对话,学生感受到哈尔威船长是一位忠于职守、镇定机智、敢作敢为的船长。

但是,再让学生寻找写作方法,就说不出来了。于是,我就顺势引导他们作以下阅读:

1.运用对比,反衬人物形象。

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哈尔威船长大声吼道:“……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可文中第四自然段又介绍道:“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通过两个数字“60”和“61”的对比,给人留下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忘我境界的深刻印象。

当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比”的方法后,马上有学生举手说:“文中描写事故发生后船上混乱的场面‘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和哈尔威船长表现出来的镇定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反衬出了他与众不同的英雄气概。”至此,学生已经学会了举一反三。

2. 运用特写 镜头 ,展现人物 形象。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是一个典型的特写镜头。在船头先沉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的背景之下,一个高大的恪尽职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下。让学生聆听老师的朗读,闭上眼睛,就像看电影一样想象这一幅画面,感受特写镜头的妙处。

随后,学生还找出了“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等多处特写镜头的描写,进一步感知特写之下的灵动。

篇9:《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

当我翻开这本启迪传媒制作的名著时,我惊奇地发现,这个版本不仅印刷清楚,还有知识延伸呢,让我知道了许多关于土著、航海的知识。

格里那凡爵士有一条完美的帆船—— 邓肯号。这天,他发现了两年前失踪的哈利·格兰特船长的线索,于是就带着船长的女儿玛丽和儿子罗伯尔一起走上了寻找之路。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是海伦夫人和巴加内尔。海伦夫人勇敢、善良,如果不是她,格兰特船长就不会被发现,因为提议去寻找船长的就是她。

而巴加内尔则是个“十足”的傻瓜。為什么加引号呢?因为他对地理学非常在行,但却非常冒失。本来他是准备去研究雅鲁藏布江的,结果却上了“邓肯号”这艘南下的船;他在给爵士写信时让“邓肯号”去澳大利亚的东海岸,但却把“澳大利亚”拼成了他一直在念叨的“新西兰”,结果正好接上了被流犯袭击的爵士一行……

如果没有他,旅行就会少了许多欢笑,船长也不可能被找到。所以,巴加内尔是这次旅行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篇10:读《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有感

这部小说描写了苏格兰籍游船“邓肯”号的船主格里那凡爵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两年前因海事遇难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哈利・格兰特发出的求救漂流瓶,他请求英国政府派遣船队去寻找,可是英国政府拒绝了爵士的请求。一路上,他们以无比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无数艰险,终于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

文中最让人敬畏的是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本书恰恰证明了只有意志和勇气,才能克服困难,成功救出格兰特船长。

小说中的故事,让我对意志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让我不禁想起了跑步赛场上的那件事了。那天是女子800米比赛,我在观众席上看六年级比赛,第一圈她们跑的还不错,可第二圈意外发生了,就快到终点时,一个女孩突然脚抽筋,坐倒在地,她的表情十分痛苦,可是她为了班级的荣誉,还是坚强的站了起来,这是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才能办到啊!我平时做事开头非常认真,兴趣很高,做到一半时就坚持不下去了,就想中途放弃了,事情始终是有头无尾,有始无终,我要向她学习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样就能把事情做得完美。其实我们的人生就如长跑,从长跑中不但可以感悟人生,更能享受人生,所以我们要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享受其中的乐趣。

篇11:《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词句语录

一、词

满怀感激、镇静、风驰电掣、匍匐前进 、呼啸 、宁静、安谧、殉葬、摈弃、雀跃、晨曦

二、句

1、澎湃的波浪拍打着起伏曲折的海岸,金黄色的沙滩上满是原始生物的小贝壳。

2、如果尼摩船长老是居住在他所选择的海洋中,但愿所有仇恨都在这颗倔强的心中平息!……但愿他这个高明的学者继续做和平的探工作!

3、他们虽然在这怒吼的暴风中飘荡,却还是平安无事。他们被风抛来抛去,吹得团团乱转,却丝毫不觉得自己在滚动,也不觉得怎样颠簸。

4、他们的`目光没法透过吊篮下面的浓雾。阴云环抱着他们。他们分辨不清是白天还是黑 夜。当时他们悬浮在高空中,周围一片昏暗,既看不见地上的反光,也听不到地上的人声,连海洋的澎湃声也传不到他们的耳朵里。只有当急骤下降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会有惨遭灭的危险。

5、阿龙纳斯目睹这场惨景,对尼摩船长极端厌恶:“虽然他从别的方面可能受过很大的痛苦,但他没有权利来做这样残酷的报复。”阿龙纳斯在船上听到了尼摩船长的最后几句话:“全能的上帝!够了!够了!”

6、我是被压迫,瞧,那就是压迫者!由于他,所有一切我热爱过的,尊敬过的祖国、父母、爱人、子女他们全死亡了!所有我仇恨的一切,就在那里!”

篇12:读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有感

有人说,凡尔纳的作品的经典之处在于他对故事情节丰富的描写。有人说,凡尔纳作品缺少对社会的理解,而且还曲解为“童话”。然而随便问问中小学生们,谁没有读过凡尔纳的作品,简直都成了笑话。很多人不理解凡尔纳的作品为何如此吸引眼球,又怎么配当名著。读了《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以后,我开始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了自己的理解。

第一,凡尔纳作品的精髓之处不在华丽的词藻的堆叠,而在对生物学、物理学的博大精深。要读他的文章,首先就得了解凡尔纳这个人如何。凡尔纳早年是航过海的,他对气象、地理、博物学和自然科学十分了解,为他后来的小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凡尔纳对作品的理解不与同时代的文学家一般见识。他是个憧憬未来的人,他的书是不以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为基础的。但他的书,又的的确确建立在社会的基础和时代背景之上,就像《乌托邦》、《桃花源记》一样,通过对非现实的美好遐想,去让人们自己反思身处时代的黑暗与统治阶级的过错。因而,我认为,凡尔纳不仅对时代、社会非常了解,而且灵巧地运用了侧面衬托与铺垫,巧妙地让人们从不现实的地方去寻找现实,这历来是科幻小说方面所不具备的。所以,这不但不是一个单纯浅薄的凡尔纳,而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凡尔纳。

第三,以《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为例,凡尔纳歌颂的格来纳旺爵士的形象是那个时代所没有的,代表善良与正能量的人物形象,而格兰特船长及他儿女的人物形象却是真实存在的。如果用一句话评价这篇小说,我会这样说:“如果在他们的时代里有格来纳旺那样的人,像格兰特船长一样的人就不会被抛弃。”换句话说:“在凡尔纳所处的那个时代,许许多多像格兰特船长那样为家庭抛头颅、洒热血的航海斗士们,就因为没有格来纳旺这种形象的存在,从此被人遗忘了。所以,永远别说凡尔纳写的东西很假。

篇13: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教学

片断一:

师:人们从船长哈尔威与奥克勒大副的对话中还了解到什么?

生:人们从他们的对话中还了解到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就会被枪毙。

师:这是船长的一条死命令呀。谁来读。

(屏幕上“哪个男人……”显红色。)

师:请注意, 人命关天呀。你再读一读。

(生再读, 读得更投入了。)

师:在那危急的时刻, 我觉得船长的这道命令应该有一种斩钉截铁的味道。我们一起来读。

师:奥克勒大副真的会开枪吗? (语气故意拖长, 引发大家深入思考。)

生:我认为他不会开枪, 船长说这句话其实是为了稳定人心, 从而让大家在20分钟内尽快地撤出去。而且前文他也说过:“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如果真的开枪也就违背了他的初衷了。

师:你能联系前文来思考, 不错!有不同见解吗?

生:我觉得局面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关头, 奥克勒大副会开枪的。

师:能具体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救援妇女和儿童应该放在首位, 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尊重妇女和儿童。

师:这是做人之道。

师:如果不开枪, 那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

生:局面会更加混乱, 会有更多的人死去。

师:打死他一个 (语气坚定、果敢) , 怎么样? (众笑)

生:用一个成语来说就叫“杀鸡儆猴”。 (笑声)

师:打死他一个, 就会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孩子, 你真棒!你适合做一位船长。 (笑声)

师:同学们, 在那样一种危急时刻, 在最迫不得已的时候, 保全大多数人的生命这是船长的权利, 也是他的——

生: (齐) 职责。

师:那么从这段对话中, 你们读出了船长的什么?

生:我读出了船长的人性美, 在这样危急的关头, 他能把妇女和儿童放在首位,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师:你用了一个词——人性美。也就是他注意履行自己的做人之道, 是吗?

生:而且再往远处看, 他先想到的是别人, 而不是自己。救援一开始他就把自己给忘了, 在救援过程中他永远都是想着别人的。

“奥克勒大副真的会开枪吗?”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该提。

结合上下文看, 如果有男人走在女人前面, 奥克勒当然会开枪!不然, 船长的威严何在?他的命令何人会听?怎么能救出一船人?显然, 乘客们都明白这一点, 所以船上迅速变得秩序井然。我曾看到仲老师的教学阐述, 他说设计这一问题主要是考虑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 长辈常常对孩子说“如果你再怎样, 我就怎样怎样”, 总是故意夸大惩罚的手段而事实却不照此执行。生活实际给学生建立了一个错误的模型!他认为就有必要通过思想碰撞促使学生反思、矫正。我以为不然。结合课文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 但是语文课毕竟不是思品课, 语文课上思想教育最好是“随风潜入夜”, 而不是节外又生枝。更何况, 我们从这里不能清晰地看出学生到底受到了怎样的思想教育。有人说, 通过教学发现了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与模糊, 因此肯定了提出这个问题的必要性。但我以为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与模糊主要源自什么还值得推敲。我觉得他的提问对部分学生产生了心理暗示, 这些学生本来并不怀疑奥克勒开枪的可能性, 但他这一问, 学生心理产生了疑问:船长真的会开枪?不一定吧?这样的现象在日常教学中并不少见, 有些教师就是利用问题的暗示作用来实现教学的衔接过渡的。

那么, 在这里如果要围绕开枪来提问, 该怎么问?我觉得我们的问题应该指向文本, 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感悟人物特点。因此, 不妨这样提问:“奥克勒大副最终有没有开枪?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船长在危急时刻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这里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叩问。这是教学6~21小节的一个片断, 6~21小节写了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及奥克勒大副之间的对话。仲老师在教学时, 先指导学生读, 在读中提出问题, 在追问中, 一位自信、果敢、经验丰富的船长形象凸现出来。应该说, 仲老师的教法符合这段课文的特点, 也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作为六年级语文教学, 我们可以从感悟人物形象这个层面再往前走一步:这段对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 16个小节的对话只有4处简短的提示语, 大部分都省略了, 人物语言也同样简短。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大师的匠心:简短的语言、简洁的形式正是为了凸显情况的危急, 凸现船长的威严果敢。

片断二:

师:是的, 他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 就连还是个孩子的克莱芒, 是一个见习水手, 他都考虑到了。 (《神秘园》的音乐起, 教师动情地范读第29自然段, 屏幕上船长图逐渐消失。最后映现第29自然段的内容。) 转眼20分钟过去了, 诺曼底号上的乘客与船员得救了, 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 一个手势也没有做, 一句话也没有说, 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人们透过阴森恐怖的薄雾, 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师:孩子们, 此时此刻玛丽号巨轮上得救的人们可能会焦急地呼唤些什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船长哈尔威一个手势也没有做, 一句话也没有说, 他的内心有可能在想些什么?

(出示:“船长, 您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

“朋友, 不是我不想家……”)

师: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 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吧。请这边的同学以“船长, 您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开头写一段话, 这边同学就请你们以船长的口吻, 以“朋友, 不是我不想家……”开头写一段话。

(伴随着《神秘园》的乐曲, 学生自由写。教师行间巡视, 鼓励学生写得好, 还要读得好。)

师:孩子们, 让我们停下手中的笔, 一起走进那悲壮的一幕吧。看着自己可敬的船长像一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人们可能会呼唤些什么——

生:船长, 您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您也有自己的家人, 您那年老的母亲和可爱的孩子还等着您回去, 他们都等着您回家团圆, 难道您忘了出行前您的母亲盼您早日归来的话了吗?

师:多么动情的话语, 可是船长一个手势也没做, 一句话也没有说, 他在想——

生:朋友, 不是我不想家, 我与诺曼底号相处了那么多年, 它其实也是我的家, 与它共存亡是我的职责呀。 (掌声)

师:可是, 人们并没有听到, 他们在不停地呼唤——

生: (抽泣着说) 船长, 要知道诺曼底号沉没可不是你的错呀, 这也是玛丽号肇事造成的呀, 您快回来啊。

师:他是含着泪说这段话的!我想这声声呼唤, 船长一定是听到了, 可是他仍然一句话也没有说, 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他在想——

生:朋友, 我家中也有老母亲, 也有妻子儿女, 毕竟血浓于水, 我又何尝不想家。可是船是我的另一个家, 乘客是我另外的亲人, 他们更重要啊。

师:此时海水已经淹没了船长的双肩, 人们悲痛欲绝地呼唤——

生:船长, 您还有您的事业, 您还有您的生活, 况且您还有个家啊。您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天天盼着您能平安归来, 您那贤惠的妻子早就做好了丰盛的菜肴等着您共进晚餐, 还有您那可爱的孩子一定天天念叨着找爸爸。难道您对这一切都毫不在乎吗?生命只有一次, 诺曼底号的沉没并不是您的过错, 您为了这次事故就放弃自己的生命, 值得吗? (全场掌声)

师:船长一定是听到了, 可是他仍然一个手势也没有做, 一句话也没有说。他在想——

生:朋友, 不是我不想家。我又何尝不想我的母亲、妻子和孩子, 我多么迫切地想见到他们。可是, 我是一名船长呐!“船在人在, 船亡人亡”, 此时此刻我怎能离开伴随我一生的诺曼底呢?再见了朋友们, 请代我对我的家人说一声——对不起。

(掌声, 全场3000多名老师中, 许多人泪流满面。)

师: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船长哈尔威用他的死又一次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因此, 维克多雨果说——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 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 他又一次履行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这个教学环节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教者借助讲述、音乐、画面、文字创设情境, 让学生如同置身海难现场, 目睹哈尔威船长随着诺曼底号一起缓缓沉入大海, 内心受到了冲击。“船长, 您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朋友, 不是我不想家……”这种对白式练习设计, 引导学生几乎是不由自主地去想人物所想、感人物所感。而让学生拿起笔来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下来, 无疑给了学生更充裕的思考时间, 更充分的体验过程。所以, 交流时的感人场景乃是水到渠成。仲剑峰老师执教之后, 这个环节备受好评。

但是这个教学设计是不是已经完美得不需要修改了呢?薛瑞萍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如今的公开课, 对于眼泪和感动的追求几乎成为大家的通病。”特级教师金沙也曾提醒我们:“让学生流泪的语文教学是不是最好的语文教学?”我在目睹学生课上热泪如泉、刚走出教室就嘻嘻哈哈时就想:我们的学生流泪之后, 内心究竟留下多深的痕迹?换个角度思考, 我们设计的对白练习特别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这一点仲老师在磨课中已经验证, 但这种设计是否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考, 使得本应是自主多元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变得单一而狭隘了呢?也使得我们不去思考在更高的层面、更广阔的背景下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解读人物呢?是否因为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而轻视甚至忽视了对这个经典教材工具性方面的挖掘与利用……至少有一点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小学生都能写下如此感人的人物对白, 作家雨果为什么没有写?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的对白练习, 那么至少应该在练习之后把这个问题也讨论讨论, 对文本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对人物形象也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篇14:读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有感

这本书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是“凡尔纳三部曲”之一。

讲述了格里那凡爵士在鲨鱼腹中发现英国著名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求救信时,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闻声而来,与“邓肯号”(船名)寻找父亲的冒险之旅。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冒险时所经历的困难。用侧面描写让每一个人物的特点鲜明突出。

最开始,信件被泡烂了,他们博闻广识把三封不同语言意思的信件破译了。

我非常欣赏格兰特姐弟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管受到怎样的阻扰,都没有封住他们寻找父亲的道路。

我也尤为欣赏格里那凡爵士的包容心与善良,没有因为格兰特姐弟的穷苦而抛弃他们。而是帮助他们。

一件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我们要敢于大胆猜想与尝试,亲身体验。而往往在完成的过程中就更要坚持不懈。若马上就要到达“终点”了,就半途而废,就不会有成果、意义。

就像在做题时,遇到了困难,我就不会“罢休”。要用各种方法尝试去解出这道题,不会放弃。坚持不懈,大胆尝试,你就会成功,还会有努力的成就感。我意识到尝试与坚持是那么的可贵!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认为书中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贵的精神品质与人生道理。

篇15:《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书笔记

这本书主要讲了格兰特船长等人意外发现鲨鱼的肚子里有一个小瓶,小瓶里装了封信,从信件中它们得知在一八六二年六月七日,格拉斯哥港的一条三桅船沉没,两名水手及船长放在纬度37度11分处让它漂流,请求帮助。

为此他们踏上了寻找之旅。途中翻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而邓肯号在大风大浪中也沉没了,格兰特的儿女和几个同伴活了下来,自己和几名水手失踪。此后,他的儿女和同伴踏上了寻找父亲的路途。他们经过了许多地方终于找到了爸爸。文中格兰特的儿女都非常的勇敢,他们年龄也很小,为了找到着父亲他们遇到许多阻碍,可他们不但没有放弃,而且还更加想要找到父亲,他们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16:《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书笔记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的是格里那凡爵士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一行人寻找格兰特船长的故事。有一次,格里那凡爵士乘坐的游轮“邓肯号”在爱尔兰和英格兰之间的海峡上航行,这时他发现一条大鲨鱼尾随其后。船员捕杀了鲨鱼之后,在它的腹中找到一个密封瓶,里面有英、法、德三种语言写的三封求救信,从信的内容来看是一个叫格兰特的船长写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知道此事后,当即赶往爵士的府上。爵士和夫人决定带着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乘“邓肯号”去寻找格兰特船长。一路上,他们克服了千难万险,以无比英勇顽强和团结的精神,终于在太平洋上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

这本书可以激发我们的斗志,培养勇敢的精神,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

我也要像格里那凡爵士、格兰特船长和他的儿女一样,在困难面前绝不低头,成为一个不怕困难的人。

★ 读后感:《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作文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精选500字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作文1300字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读后感200字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 作者:戴天贺

★ 《三国演义》初中生读书笔记

★ 初中生呼啸山庄读书笔记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初中生读书笔记

篇17: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船长》一文是大作家雨果的经典作品, 文本本身有它特殊的年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同时也附着了作者的个性化表达手法和审美情趣。对这种文学作品的教学, 就应该通过还原的方法, 打通文字的隔阂、意义的阻断, 去除陌生感, 才能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情境, 在文本呈现的特殊语境中咀嚼文字、体会情感, 从而真正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还原场景, 感悟文字

《船长》教学可以从“英雄”入手, 这是这篇小说的基调。但是, “英雄”这个概念如果先入为主, 学生的阅读就会变成一种求证性阅读。这样自然就缺少学生的自主发现, 一切都是验证罢了。因此, 在设计时, 我考虑到, 在什么情况下引出船长这个人物, 这自然是和当时的处境紧密相关的。于是, 就安排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寻找有关描写场面混乱的语句, 场面越乱, 也许对船长的阅读期待就越强。“乱世出英雄”嘛!

课文中有两段描写场面混乱的, 学生对这样的文字理解起来应该不难。但是灾难来临时的恐怖氛围、紧张心理, 学生是没有体会的, 他们没有经历过, 也就不能进入到那种场景中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谈话导入: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 “诺曼底”号被撞了, 那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呀?课文中有这样的文字描述吗?找一找。 (生自主阅读, 圈画, 指名学生发言。)

出示一:“顷刻间, 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 男人、女人、孩子, 半裸着身子, 奔跑着, 呼喊着, 哭泣着, 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出示二: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上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 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 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 乱得不可开交。

师:读一读, 体会体会。你看到了什么?

生:船上全乱了, 人们在拼命逃生。

生:人们什么也顾不上了, 只想到自己的性命。

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一个片段。

师:现在再来读读这两段文字, 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人们非常害怕, 灾难突然降临, 死神一下子来到身边, 人们一个个逃到甲板上, 感觉是多么无助!

……

师:看着这样的场面, 读着这样的描写, 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或者词语?

(交流:乱七八糟、不可开交、混乱不堪、恐惧吓人、不可收拾、一塌糊涂、杂乱无章、纷乱如麻……) 师:是呀, 这样的场面真是一片狼藉、混乱不堪呀!

学生读着书中的描写, 感受还只是浅表化、概念化的, 而借助媒体对场景的还原, 他们的体会才深入到心灵中去, 对文本文字的理解才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孩子们自己并没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当然我们成人很多人也没有经历什么大的灾难或突发性变故, 不过成人的生活体验是可以迁移的, 生活中的很多积淀、体验可以从书本或别人的讲述中间接获得, 孩子们还没有这个能力和经验。因此, 在组织这个内容教学时, 我从电影《泰坦尼克号》上截取了一个片段, 帮助孩子体验那种氛围, 感受那种混乱与恐怖, 很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

二、还原情境, 关注表达

当人们几乎疯了, 船员们无法维持秩序时, 哈尔威船长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 他与船员的对话表现出他在大难来临时的丰富经验和无比镇定。这段对话看似简单, 可简短有力的声音背后透出的不仅仅是威严和恐吓, 无比丰富的信息只有在进入到那种情境之中才能体会到。

请看这一过程:

师: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船长与船员的对话。 (学生自读)

指名读。

集体评价:不能感觉到简短有力, 这样的声音似乎也不能压倒船上的呼号和嘈杂。

师: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这段对话, 船长与船员的对话可以变成这样吗?

大屏幕出示:“洛克机械师, 你现在在哪儿呢?”

“船长叫我吗?我在这儿哩。”

“你赶紧看一看, 炉子怎么样了?”

“刚刚看过, 炉子已经被海水淹了。”

“那你告诉我, 炉子的火到底怎样了?”

“火已经灭了。”

“你再查一查, 机器是否停了?”

“也查了, 机器停了。”

……

交流明确:屏幕上的对话拖沓、繁琐、节奏太慢, 不符合当时的特殊情况。书中的对话简短有力, 凸显了当时的情境, 虽然情况紧急, 但船长丝毫不乱。船长也借机在第一时间把船上的实际情况告知每一位乘客, 提醒人们逃生的时间是足够的, 让大家放心。 (学生尝试再读)

教师安排分角色朗读,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 同时, 面对混乱的情况体会到: (1) 船长询问机器怎样、炉子怎样, 感知船长临危不惧, 要尽力排除其他后患, 这是“镇定”; (2) 船长跟大副了解还能坚持多长时间, 这是要让大家知道时间是足够的, 一定不要惊慌, 这是“理智”。 (3) 船长对大副下达命令, 哪个男人要是走在女人前面就开枪打死他, 这是船长对大家的警告, 从这里又可看出船长的“果断”。

这一段对话, 在混乱的场面中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应该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一是体会这样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从中能感受到什么?二是通过阅读领会这样的写法带来的效果, 从表达的层面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还原到真实的情境中, 可以看到, 学生的朗读语气凝重、节奏紧凑, 但却无半点紧张和恐惧, 音调铿锵有力、斩钉截铁, 显示出必胜的信念和决心。在这样的阅读中, 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溢于言表, 也充分感受到了文字表达的特殊效果, 可谓言意兼得。

三、还原形象, 感悟心灵

《船长》文本的艺术特色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家雨果对船长这个人物的赞誉也是极其所能。例如文中这样的句子:“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 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 一个手势也没有做, 一句话也没有说, 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恐怖的薄雾, 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 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 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伟大的灵魂”“黑色的雕塑”“英雄”这样的评价和褒扬体现出作家对船长这个人物的独特感悟和理解, 这样极具个性化的文学语言对于小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难度是相当大的。

这堂课的教学对船长这个人物的处理, 首先是要把船长还原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上来。不否认船长是“伟大的灵魂”“黑色的雕塑”和“英雄”, 但首先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他也会有生命的渴求、求生的本能。按照这样的思路教学, 船长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或者说, 孩子们才有可能逐步走进船长的精神世界。

出示:大家沉默了, 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 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师:灵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为什么要称船长是一个伟大的灵魂呢?你认为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船长就像一个伟大的灵魂? (学生自读课文)

交流: (1) 当船被撞之后, 船长大声地指挥, 要求把60人全都救出去, 唯独忘了自己。 (2) 哈尔威船长坚守船长岗位, 沉着镇定地指挥和控制, 大家不再慌乱了, 每一个人都在听从他的安排。 (3) 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 救援工作有条不紊。灾难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不去伤害任何人。

师:是啊, 这就是伟大的灵魂, 仿佛命运也听从他的安排。只有在灾难面前我们才能感受到灵魂的伟大。当人们坐上小艇离开危险地带, 当人们听着船长还在说着“动作再快点”, 回过头再看看, 这时……

出示: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 一个手势也没有做, 一句话也没有说, 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恐怖的薄雾, 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师:这时, 在人们的眼中, 船长从一个伟大的灵魂又演变成了一尊———雕像, 为什么这么说呢?

交流体会: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 一句话也没说, 特别是, 当船渐渐沉入大海, 船长没有一丝恐惧, 没有一点颤抖……他知道自己面临的是死亡, 但是毫不畏惧, 他要与“诺曼底”号共存亡!

师:在人们的心中, 船长哈尔威更是一名永恒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什么样的? (出示:忠于职守, 履行做人之道)

讨论理解“忠于职守, 履行做人之道”。

师:是啊, 英雄不是天上的神, 他是生活中的人, 实实在在的人, 只因为他们在生活中能做到忠于职守, 履行做人之道。他们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 这就是英雄。

在黑暗无边、波涛汹涌、极其恐怖的大海上, 当人们都在为本能的求生欲望燃烧得几乎疯狂的时候, 多么需要一个强大的力量来控制这样的场面, 这就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的真实意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船长也许有很多话要说, 也会对乘客和船员做出最后的姿势。但是, 他面临的是生死诀别, 他知道自己将去向哪里, 他是非常镇定地面对死亡。从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去感受船长的视死如归和淡定自若, 他就像一尊雕塑铭刻在人们的心中。船长怎么可能是雕塑呢?他在救援, 他要指挥, 怎么可能“一个手势也没有做, 一句话也没有说”?通过“还原”, 进一步感受, 船长凝望着远去的人们已感欣慰, 此时, 他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 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作为一名船长的使命他已经完成, 他完全可以走得从容一些、自尊一些, 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他会毫不迟疑、毅然决然地投向大海的怀抱, 与“诺曼底号”共存亡。此时的形象是船长离去的身影, 其实更是留在人们脑海中的一个意象, 一个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的英雄形象。

四、还原故事, 应对召唤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非常注意留白, 就像传统的山水画在留白中留下想象的空间, 每个读者都会因自身的个性化理解和填充而使作品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接受美学认为, 文本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 它召唤读者对其进行个性化诠释和再创造。

《船长》一文最大的留白是当救援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时, 只写到船长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 一直到最后, 所有的乘客和船员似乎都销声匿迹了。只提到一句:“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 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在文本的后半段, 故事的情节被虚化, 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表达自己对船长的赞美和歌颂。从叙事到抒情的过程是作者直抒胸臆、上升精神的过程, 但同时也是读者实现精神跨越的过程。如果不能真正地进入文本的情境和人物的精神领域, 对船长的形象认知就不会升华。这里, 我相机安排这样一个环节, 让学生观看画面, 目送船长离去, 回想船长所做的一切举动, 把自己当成现场的一名乘客或船员, 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此时的表达是文本中略去的情节内容, 也算是应对了文本内在的召唤。

教师先是深情地表白:“同学们, 人们又怎会忘记这位英雄。当救生艇慢慢地离去, 获救的船员和乘客透过薄雾, 依稀看见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 神态平静而安详, 似乎在为每一个人祈祷……”

画面显示:船长站在舰桥上, 在夜色中渐渐模糊, “诺曼底号”渐渐沉没。《命运交响曲》音乐响起。画外音:英雄在大海中永生, 在人们的记忆中永存, 在历史的长河中永驻……

师:哈尔威船长站在舰桥上, 随着“诺曼底号”缓缓沉入大海, 一个伟大的灵魂、一尊永恒的雕塑、一位让人敬佩的英雄就这样在我们的眼前慢慢消失了。

此时, 你就是坐在小艇上的船员或者乘客, 你凝望着船长, 有什么话要说吗?

出示练笔。

船长的离去, 这悲壮的一幕是能引发学生很多感慨的一个教学资源, 教学时, 我充分利用这个资源, 安排学生去练笔。这悲剧的结局会激荡人心, 也会唤起言语的潜能, 此时安排说或写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真正的表达是不吐不快的表达, 自由自在的表达才最接近语文教学的本真意义。

上一篇:二手房贷款申请表下一篇:我为什么要当协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