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改革更需要信息技术支撑

2024-05-25

深化教育改革更需要信息技术支撑(通用5篇)

篇1:深化教育改革更需要信息技术支撑

深化教育改革更需要信息技术支撑

——韩雪绒

目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且其价格越来越低廉的走势,它正逐步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与工作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存环境也逐步迈向依赖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环境。

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微博)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从学习方式的变迁与创新、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生态化发展、学习环境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课堂教学变革新风向、新的教育技术研究及用人机制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教育改革问题,无一不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撑,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站在国家高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我国著名教育家钱学森在论述未来的教育时,曾经谈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当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越来越走进我们的教育,那么,我们就应该重新审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事实上,信息技术不仅仅只是一些学科专家所谈到的只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工具而已。信息技术,尤其是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将会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但技术绝不是教育的全部,甚至还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技术的革新会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有的时候,技术还会主导变革的方向。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一直是相伴相随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通常需要借助技术手段才能够得以保留或者传递,发挥着类似工具的作用。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技术本身往往并不是教育的目的,但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将遇到很大的困难。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观念决定行为,教育在这其中也得到了改革和发展。

到了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白板等更先进的技术设备进入了课堂,但依然是围绕听和看来支撑教学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不少新的气象。原本教师掌握足够丰富的资源,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才能获得部分资源,现在学生可以通过技术途径自主去获得,有时候甚至比教师掌握的还要多;孩子们生活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中,对这些技术有着天然的敏感性,运用技术没有障碍,常常比教师更具有优势„„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必然会给传统课堂带来冲击,但是否会取代传统的课堂,这个还很难说。传统的课堂也有自己的优势,有一些学习内容,用传统的方式来教效益可能更高。有一些学科,比如说语文,对文本本身阅读和理解,其中就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成分在其中。如果都做成多媒体的课件,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技术呈现文本,视觉的冲击力可能很强,但学生的想象力也许就给扼杀了。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和手段,能助推教育机制、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的改变。对我国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撑。

篇2:深化教育改革更需要信息技术支撑

“金财工程”即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简称GFMIS,是以覆盖各级财政管理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的大型信息网络为支撑,以细化的部门预算为基础,以所有财 政收支全部进入国库单一帐户(即财政直管)为基本模式,以预算指标、用款计划、采购定单以及财政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和实现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跟踪分析为预算执 行主要控制机制,以出纳环节高度集中并实现现金有效调度为特征,体现公共财政改革要求的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化建设既是财政 改革的重要基础,又是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汝城县已初步形成了财政改革和信息化建设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方面,财政改革对财政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财政信息化建设又为财政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财政改革。

一、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汝城县财政局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建立了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财政系统业务信息化枢纽框架,即覆盖财政部门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县财 政局与其他各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联接的以财政业务处理为核心的业务资源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财政部分);县乡财政共建共享的财政 信息资源库。基本达到了“一个底层数据库、一个操作平台”的目标。在金财工程建设中,主要坚持了以下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对“金财工 程”的建设,财政部要求“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系统平台和统一组织实施”。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县坚持集中统一管理,防止各自为政,以 形成全县互容互通的管理系统,防止各节点产生梗阻,影响整体工作的开展。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全县财政系统统一的综合业务网络建设模式,因为部 门预算、会计集中核算、非税收入管理及乡财县管等主要财政改革所处理的基础数据是一致的,如果分开建设,势必造成各系统之间数据库编码不一致,使数据不能 共享,操作人员重复劳动,造成资源浪费。

(二)渐进性原则。我们在“金财工程”建设中,本着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适当超前、急用 先上,有重点地逐渐推进,分步建设。前期着重于系统计算机、局域网等基础性硬件添置和建设,后期则着重于软件的整合以及对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同时紧跟时 代改革步伐,紧贴财政改革要求,不断拓展领域、扩大规模:先是会计电算化到农税征管自动化,再到工资统发、会计集中核算,然后到日常办公、政府采购、部门 预算等,最后是非税收入管理、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等,步步为营,体现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三)实效性原则。“金财工程”建设,只有反映财 政改革要求,服务财政管理工作,才有生命力。我们在网络建设、业务软件选择上,结合我县的管理基础、业务基础、技术基础,从财政信息化促进财政管理创新的 角度进行考虑,牢牢把握财政改革和业务工作的实际需求,真正贴近改革,服务实践。在规划层面,从财政信息化的最高阶段,即成熟阶段进行规划,在执行层面,先进行关键财政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使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产出比最优,财政应用软件是财政信息化建设的灵魂,如果没有符合财政工作需要、技术先进、质量可 靠的应用软件,即使有再先进的硬件设备,也不能发挥财政信息化对财政管理的促进作用。

(四)安全性原则。“金财工程”是一个数据生产系 统,必须保证系统的可靠、可用、可控。我们实施过程中,一手抓系统建设,一手抓网络与信息安全。每个阶段的建设,都坚持管理制度和控制机制同步跟上,如我 们建立了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软件使用安装、防火墙及查杀病毒、信息资料加密及上网管理、电源管理、网络维护等都有专门的规定,形成完善的网 络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网络安全畅通。

二、财政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阶段

汝城县财政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简单到完善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99年以前)。这个阶段的计算机数量比较少,且仅仅相当于打字机的功能,比较普遍的应用方式就是用计算机完成一些打字办公、报表统计等工作,还没有网络、共享等概念,财政信息化应用停留在一个低水平上。

(二)增长阶段(2000-2002年)。这阶段主要是计算机及软件数量上的增加,表现为比较盲目地购买硬件、开发软件,很多业务软件的应用就象搭积木一样,需 要一个就加一个,对财政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整体性考虑较少,因而财政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水平仍旧不高。2001年,我县整个财政系统电脑达到100多台,并建 立了局域网,计算机应用软件虽逐步用于财政业务的各个领域,但业务股室之间均有不同的应用软件,如办公室使用海信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农税局使用自主 开发的农税系统,非税局使用长沙远见公司的非税系统,会计核算中心使用安易公司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系统,预算管理、工资统发均用全市统一配发的软件系统。彼此独立的各个业务软件,没有共同的数据库底层,好象一个个独立的“数据孤岛”,同一个业务指标,在不同的“数据孤岛”中产生冲突,形成不同的数据信息,导致共享不畅,信息失真,监控失灵。这种状况迫切要求有一种科学的信息传递方式来实现股室之间数据资料的共享。

(三)集成阶段(2002-2003年)。这一阶段,逐步提出了“一个数据库,一个操作平台”的建设理念,主要是对各项财政业务计算机处理进行统一建设,开始把不同的财政业务信息 系统统一在一个系统当中。2002年,我局以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为契机,以财政局域网为载体,加速了安易软件(后被“北京用友”兼并)的二次开发,试者 将财务核算集中监管、部门预算编审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工资统发管理等逐步统一到一个软件中,各模块使用相同的基本数据信息源,采用相同的数据接口,统一的数据平台,方便了数据共享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各股室信息处理各自为政的弊端。

(四)成熟阶段(2003年至今)。在这一阶 段,建立了先进的财政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建立了财政基础数据库,强化财政的资源管理,全面实现“一个数据库,一个操作平台”的建设目标,推进了财政管理 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局所有财政业务全部统一到一个软件中,即“北京用友政务财务管理软件”,所有财政业务数据全面实现“无缝链接”,均可在一个软件界面中处理,不同的业务可以在同一个界面互相穿插、进出,非常方便、快捷,真正把计算机信息系统同整个财政管理过程比较好地结合起来。二是 有效将财政部门内部和外部(如银行、单位)的数据资源很好地规划利用,为财政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服务,实现财政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如非税收入管理软件,与代 收银行、执收单位建立了由财政主管的共享的信息数据库,实现了收费信息的即时传递和权限共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财政信息管理进一步延伸到日常管 理,如增加行政办公、考勤管理、政务公开等服务软件,并注重由信息管理向信息服务方向转变,建立了综合信息网站(http: //rcczj.cz.hn.cn),增加了办事指南、报表查询、工资查询、低保查询、义务助学查询、政府采购等便民服务功能,提高了财政服务社会公众的 能力。

三、财政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我县财政系统已形成了“财政管 理网络化、财政监管全程化、会计核算电算化、税收征管自动化、日常办公无纸化、政务公开互动化”的财政管理新模式,实现了财政工作的“提质加速”,适应了 新时期财政工作高强度、高速度、高难度和高精确度的要求。如发放农民的“两补”资金,基础数据较复杂,且资金数额大,工作时间短、要求高,我县23个乡 镇,无论农户有多少,均只需农税会计1人就可轻松完成。今年我县的粮种补助发放依托财政信息化,比省厅要求提前20日完成任务。

(二)加 强了内部控制。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在使用权限上按功能权限、数据权限、审批权限进行设计,在资金流转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设计了很合理的“节点”,形成了比 较科学的控制机制,使财政内部监督到实处。比如预算没有指标,国库就不能拨款;股室长没有审核,会计人员就不能登帐;已开票据的款项没进银行,票据就无法 缴销等等。同时,根据系统授权,实施内部财务监督时,检查者可以利用强大的报表查询功能,随时随刻查阅报表、帐簿、记帐凭证等,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避免 了检查人与被检查人之间的尴尬和误会,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规范了业务行为。财政信息化广泛应用,使财政业务的办理日趋规范。如会计 核算方面,由于全面使用财务软件,财务处理中无论是会计科目的设置,还是原始凭证的生成和审核,都必须严格按照电脑生成的规范程式进行,从根本上减少了人 为因素的干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又如非税收入管理,征收过程实行固定的流程管理控制,收费项目、标准固定,可以在源头上杜绝乱收费现象。在公文 处理方面,通过计算机定义发文流程,对文件格式进行“固化”,自动生成文件文本,文件格式的规范化可以达到绝对的理想效果。

(四)降低了行政成本。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从工作环节上缩短了工作流程,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诸如县乡之间的报表和资料传递,因局域网的开通,极大的减少了交通费和差旅费支出,有效地降低了行政成本。

(五)打造了“便民财政”。一是实现了资金直达。通过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技术,实现财政资金的直达目标:直达部门(单位),直达职工,直达农民,直达供应商。二是 增强了服务功能。通过开发便民软件,有效解决了机关中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问题,方便了单位和群众随时查询有关事项,受到了全县办事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提高了工作透明度。通过网上公开财政事项,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拓宽了社会监督和群体监督的渠道,增强了财政工作的透明度。如矿产品税费统征,将电子监 视系统与因特网联接,实现了财政工作的全方位监督。

四、财政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体会

(一)资金投入是搞好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软、硬件设施大都属于高精密度和高科技材料,因此造价较高,要实现财政信息化,资金投入是必要条件。近几年来,我局的局域网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逐年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

(二)领导重视是搞好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我局的局域网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省市财政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领导认识高,我县财政信息 化建设之所以能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整个局领导班子思想较为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和前瞻性眼光,对于财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认识高、着手早。二是领导行动先。一个新生事物被认可,都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必然有阻力和障碍,信息化建设同样如此。因此,只有领导率先垂范,带 头学习,带头使用,才能减少阻力,形成合力,加快整个财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比如说办公自动化中的“公文管理”,有些功能必须要领导参与才能实现,如 果领导操作这个环节不能顺利完成,整个系统就无法运转。从而形成“夹生饭”,影响网络效益的发挥,影响办公自动化的进程。

(三)高位规划 是搞好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步骤。高位规划就是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低投入、优质量、高效益的有机统一。如城市建设,必须有统一的 规划,前瞻性地把主要道路和功能布局规划好,才不会出现重复建设,城市才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不至于眨眼就落伍。财政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必须 高起点规划,即要从信息化建设的成熟阶段来谋划,然后根据工作需要,重点建设,逐步完善,就不会有重复建设,可以降低成本;之所以要高标准建设,是因为信 息化的软、硬件材料更新换代非常快,如果起点低,设备更换频率高,不仅增加运行成本,还影响和制约财政工作发展。

(四)全员参与是搞好财 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局域网是由计算机群构成的网络体系,必须要全员积极参与,方能发挥其规模效益和辐射效应。自局域网开通以来,我局干部职工的计算 机操作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这种整体操作能力的提升,为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我们主要经验是:一要强化培训。我县历次电脑 培训班都是由本局计算机业务骨干授课,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培训什么,做到有的放矢。采取封闭教学、强化训练、奖优罚劣的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 局每年都开办两期以上培训班。二是严格考试。对于开办的计算机培训班,采取什么手段来评估其效果,是检验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采取的严格考试的方式来实 现。如将计算机操作列入一年一度的业务考试的内容。要求全系统45岁以下的干部职工每分钟正确录入汉字30字为合格,还有全县的几次公开选调工作人员选拔 开始都融入了计算机考试,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职工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紧迫感。三要寓学于乐。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一些与 计算机知识有关的娱乐竞赛活动,也可以有效的促进干部职工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这两年我们举行了电脑打字、电脑制表比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干 部职工都能熟练使用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和财政软件,有些年轻职工深入到网络建设、软件开发等更高层次的应用。

(五)规范管理是搞好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为确保网络安全有序运行,我们在一开始就对网络进行了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定了局域网管理制度、对上网时间、内容 和电源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设置了系统管理员,强化了网络维护。并专门公选了一名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工作人员负责网络维护。

篇3:深化教育改革更需要信息技术支撑

《意见》提出

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突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 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 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各方观点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平:关于商业化育种和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问题, 并不是不让科研单位从事商业化育种, 而是让科研人员尽可能地到企业去搞商业化育种;或者未到企业去, 但接受企业的委托, 为企业搞商业化育种。

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皮杰恩:《意见》说“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 种子行业只有一个《种子法》, 里面没有明确如何使育种人才、技术、资源向企业流动, 还需要和《种子法》相配套的政策, 我们企业才敢着手去做。这些年管理部门、科研部门、生产部门迷茫就迷茫在这了。

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秀珍:企业缺钱不缺?相比较缺钱, 我们更缺人才!如果人才问题能得到解决, 企业育种一定会迈上一个台阶的。企业的风险非常大, 干企业是赚得起、赔不起啊!很多科研人员就是因为这个才不愿意到企业里来的。

吉林省宏业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太石:企业需要政府做什么?首先就是人员的流动。企业非常缺人才, 非常需要科研人员进入企业搞研发, 毕竟刚毕业的大学生还不能立刻进入状态, 还需实践培养, 能聘请到有经验的科研人员, 对企业是非常有益的。

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院长牛兆国:我们单位员工普遍没有愿意到企业去的, 不仅不想去, 而且表现出恐慌。如果进行股份制改造, 让大家持有企业的股份, 会不会更好呢?大家的思想不够解放, 对未来的风险很是忧虑, 放不开“计划经济吃皇粮”的习惯。

如何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意见》提出

确定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在2015年年底前实现与其所办的种子企业脱钩;其他科研院所逐步实行企业化改革。改革后, 育种科研人员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工作年限视同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各方观点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巡视员吴晓玲:无论是科研机构为主体还是企业为主体, 人才和资源都是最重要的因素, 但是优秀的人才和大量的资源都掌握在科研机构手里, 没有上述要素, 企业就无法创新, 核心的竞争力就无法提升。

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皮杰恩:企业好人家就愿意来, 企业不好也不能逼人家来。企业有能力就出高价聘人才, 没有能力就请不来人才, 谁也不会白干活。

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秀珍:农业这一块, 效益低、周期长, 专家冒着酷暑严寒在田里作试验, 多不容易啊!辛苦一辈子后, 说到企业就到企业去?企业一旦倒闭就回家了?这次《意见》出台我们都很高兴, 但是感觉内容还是比较“虚”, 我们需要能让专家高兴、让企业也高兴的政策。

河南省农科院管理处处长卫文星:相比资金而言, 企业更需要的是人才和资源。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和机制, 同时出台相关政策, 使人才、技术和育种材料有序依法地从高校和科研院所流向企业, 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平:最初科研单位是没有种子企业的, 为了让科研单位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才允许开办种子企业。这些科研单位开办的大大小小的种子企业, 要转变为产权清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规范企业。“脱钩”的意思, 就是让这些企业按照现在的企业制度, 成为真正的企业。

如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意见》提出

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通过兼职、挂职、签订合同等方式, 与企业开展人才合作。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工作。鼓励育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各方观点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巡视员吴晓玲:在科研单位的工作年限进入企业以后要视同在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做好政策上的过渡。另外, 在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 要确定好权利比例, 以入股的方式进入企业。除此之外, 允许科研单位的人去企业兼职、挂职, 科研单位形成的成果、技术要向企业开放。

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秀珍:我认为应该让科研人员在原单位保留身份, 再到企业工作, 等到什么时候不愿意干了, 还可以回到原来的单位。不能单单喊在口号上, 而不落实到行动上。

篇4:深化教育改革更需要信息技术支撑

什么样的建筑物才是美的?

《创新时代》:你曾提出过建筑物“非哲学理性的瑕疵”的说法,你怎样理解建筑物的概念?所谓建筑物“非哲学理性的瑕疵”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德绳:建筑物通称为建筑,属于重大资产范畴,一般是指供人居住、工作、学习、生产、交通、经营、娱乐、储藏物品以及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工程建设品。建筑物作为一种社会综合体,一定反映了时代、地域、当时的技术、经济水平及当时政治活动等一系列特征。

建筑物在社会存在和历史遗存中,除遵循一定的哲学内涵外,还因其体现、强化哲学思想,从而起到引领、巩固哲学内涵的作用。尤为一提的是,建筑物也体现出了某些“非哲学理性的瑕疵”。众所周知,建筑物是最具属地特点的,它与当地的气候、建筑材料、水文地质条件、人文情况、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等密切相关。近年来,常常可以看到某些开发商对外宣称他建造了一座堪称为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小区,我认为此种说法是以荒唐作为卖点的,即所谓建筑物的“非哲学理性的瑕疵”。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开发商不顾建筑物的地域属性,单纯地将其作为商业卖点的行为,将造成错误引导消费取向的影响。

此外,由于建筑物是一个必然留存于建筑史年轮中的产品,因此它也是一种高价值、长寿命、影响巨大、有生命的且带有人文观念的产品。

《创新时代》:一座好的建筑物应有哪些方面的基本体现?行业应怎样深刻解读建筑美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吴德绳:“好”的内涵包括功能、美学、安全、健康、环保、低耗等诸多内容。一座好的建筑物首先必须是绿色的,此外,它还应具备人文的灵魂、时代的特点及受科技支撑和引领的特质。

一个建筑作品为了新潮的外表,在投资、功能、节能、健康、环保及绿色等方面代价过高,那它就难免给人造成得大于失的印象。虽然中国在渐渐富足,且国内很多城区都有能力建造富有现代气息的大型建筑,但却往往忽略了对建筑物基本功能的全面考评。比如说,如果人们认为造一座玻璃幕墙的房子是美的,但若在地点、气候不同时建造会非常费能,那么这种美就是不值得提倡的。反之,建筑的“美”不一定是高代价的,当建筑的“美”与科技、节能、环保产生矛盾之时,应及时调整美学方向,用科技引领、支撑美学观念。具体来说,就是在合乎当地气候及地域属性的前提下,将尺度合理、比例恰当、色彩选择等符合人类先进理想观念的“美”作为建筑美学的出发点。

针对现实中建筑师将美学位置提高而忽略建筑物的基本功能,最终导致本末倒置的后果,我认为建筑师的高明应体现在将各种矛盾因素合理统一的能力上,而不应随意说“非此不可”,如此只能暴露建筑师自身的无能。

《创新时代》:从美学理解上,如何更好地理解建筑设计的合作方式?

吴德绳:中国建筑产业的发展与世界建筑产业发展的背景相似。世界建筑产业发展的历史长达8000年,可以说从人类钻出洞穴之时就开始了。伟大的历史留下了诸如希腊神庙、凡尔赛宫、罗浮宫、兵马俑、紫禁城、颐和园及四合院等诸多辉煌的遗存,但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建筑设备专业所涉及的系统引入建筑物的历史只有约80年的时间,因此在中国,人们对目前“幼稚”的建筑设备行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们称那些辉煌的建筑遗存为“空壳”,除了“空壳”之外,我们更要对那些建筑物的生命系统给予高度的重视与支持。

如今,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活动的日益丰富多彩,人们对建筑物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在美学理解上,应符合先进的哲学理念和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技术因素甚至可以作为建筑审美取舍和评判的缘由。当然,美学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在诸多科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成型,但目前我国的建筑美学概念尚处于初级阶段。

《创新时代》:从你担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的从业经历来看,你认为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团队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

吴德绳:从我过去担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的工作经历来看,我非常了解建筑师的状况和苦衷。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发展体制,决定了建筑业是业主、官员和技术人员共同营造的一种产品,而中国则突出表现为对设计师和其创作的作品的尊重不够,官员的强势和业主的主动要求分量偏大等特点,因此建筑师往往承载着争标、创新、业主爱好、领导意图、比对手要“高明”等诸多方面的重负,而建筑师应着力强调的节能、环保、健康等因素则被放在了微不足道的位置。此外,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建设阶段,已逐渐把创造性劳动贬低为生产型劳动。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里,建筑设计的团队好比“一条龙“,即建筑专业为“龙头”,其他专业常被比作“龙身”或“龙尾”。可以认为,掌握最主要决定权的业主、城市主管领导和有一定权力的评标专家是否能用建筑技术因素引领建筑美学发展走向的水平是建筑设计团队能否发挥创作水平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建筑师、结构师、设备师等是并联在一起工作的,这种体制也促使了中国建筑师身份逐渐向艺术家转变的趋势。即中国建筑师学会了艺术家和外国建筑设计师的法权和牛气,但却并未学会外国建筑师学习、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并独立作出判断的能力。现实地说,目前中国更能按照规范操作、相对了解节能工作细节并可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的恰恰是暖通专业工作人员。因此,我鼓励暖通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更主动、更大胆地与建筑师沟通,支持建筑师把方案做好做细,最大程度地追求建筑物节能减排和健康的效果。同时,我希望建筑师能清楚认识到目前自身的薄弱和欠缺,从而虚心学习,加倍努力。总之,我建议设计院在接到设计任务时,建筑师不要急于规划及实施方案,而应首先听取官员的指导、业主的要求及来自建筑、设备、结构负责人的想法和建议后再统一构思出一套合理可行的方案。

绿色建筑全寿命期是节能的重要因素

《创新时代》:“绿色建筑”无疑是当下建筑行业中最热的概念之一,请问你是如何理解此概念的?

吴德绳:绿色建筑指的是环保、节能且全寿命期长的建筑,包括绿色交通、绿色照明等诸多领域。首先,此类建筑对于全寿命期应是最节能且寿命较长的,之所以强调此点,是因为目前很多建筑物在经过很短的寿命后就被去掉了,此类建筑就不能称其为绿色建筑;此外,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消耗了很多能量的建筑也不能称其为绿色建筑。

在这里,我主张建筑物的“全寿命期”的提法。“全寿命期”概念与“全寿命周期”概念存在深层次的区别:生命周期是中国文化宗教的一种轮回,而建筑物的材料取自地球,经过人类加工做成了建筑物,其在进行使用和能耗后,最终变成了废品作为遗存处理,但此时的建筑物已不能轮回至自然界的原始状态,因此我主张建筑物的“全寿命期”概念。

《创新时代》: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范围内,绿色建筑的普及率高吗?

吴德绳: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范围内,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普及率很低。绿色建筑概念涵盖了科学、技术、理念、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市场经济时代诸多利益的驱使下,我国推行绿色建筑理念更加困难,国家一方面要宣扬绿色建筑的理念,且做出了国际承诺,但另一方面却推崇建设500米超高层建筑。这种矛盾共同造成了绿色建筑在我国难以普及。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客观存在,那就是虽然我们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但另一方面我们却仍旧会建造出更多非绿色的建筑。

很高兴得知我的老师—吴良镛先生创立的“人居环境学”在世界领域内被广泛认同,并在国内被授予了“最高科技奖”的殊荣,我认为这是社会对我们建筑业界人士的最大褒奖。

《创新时代》:在节能环保、节能减排已成为共识的当下,城市建设行业应从哪些方面更好地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

吴德绳:中国作为当今世界建设量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全世界对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重要性取得共识之后,更要站在更高的理念、经济和科技起点上推进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上海、深圳、广州、北京、重庆、武汉、天津、沈阳、大连、青岛等大城市兴建了上千幢超高层建筑,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建筑高度也在不断地被争相刷新。摩天城市的天际线变化速度之快,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势。

如今的“标识性超高层建筑”实质上追求的是一种心态,甚至是一种不高明的美学和现代化的成就感。我对“几百层超高建筑才更节能环保”的新学说不敢苟同,这种新学说在最近十几年中也没有实施的基础。希望今后我们的城市化发展中少一点这样的“现代化”。

《创新时代》:分布式能源在建筑中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吴德绳:我国在节能发展过程中,除了提出能源的和消耗的平衡外,也提出了有关能源的另一个理论—不管使用什么能源,我们的理念都有一个能源品位相当、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说法。也就是说有的能源是具备很高品位的,这里的品位与热量其实是两回事。比如木柴可以烧开水、烧暖气,相比之下,天然气这种能源就可称之为高品位能源,因为它还可以炼钢,从而带动高效内燃机发电。用天然气烧开水当然可以顺利实现,但这样就等同于把它当作低品位能源利用,从而废弃了它作为能源品的最大价值。

如果仅从能源的能量角度分析,用卡路里、焦耳单位计算能源,不同的资源就具有不同的品位,而品位也可看成资源的一种价值方式,在此基础上,建筑业界提出了“高品位能源要高品位利用”的说法,如果高品位能源得不到高品位利用,那就是对能源的浪费。对此,建筑学界还提出了“”的概念。由此可认为,分布式能源是在“”理念的推进下发展的,但还需要更多产业孵化来推动。此外,分布式能源也是符合国家能源政策的一项新技术,相信它还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5:深化教育改革更需要信息技术支撑

改善民生 幸福中国梦

民生问题无小事。回顾历年的“两会”,民生问题几乎是永恒不变的重要议题。

今年两会也不例外,截至2013年3月7日下午2时,委员共提交提案5641件,涵盖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共提出提案1760件。提案内容涉及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难问题、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等。

温家宝同志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针对当前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难点最集中的诸多方面工作,报告围绕就业、社保、医疗、环境、保障房、教育、食品安全等内容提出了今后政府工作努力的方向。报告指出,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各项养老保险参保达到7.9亿人。“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医疗保险参保超过13亿人,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并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新形势呼唤更高水平的民生投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2013年的工作部署,提到了十大数字。其中,直接涉及民生的就有6项:物价控制目标3.5%左右,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养老金提高10%,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30元,保障房新开工630万套,教育经费支出超过2万亿元。财政保障对于民生的保障至关重要。

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谈到施政目标时说,不断改善民生,也就是说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重点保障基本民生,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

两位总理都将民生作为施政重点,可以想见,“你幸福吗”未来将不是一句调侃的问话,而是“我们都很幸福”的肯定作答。

节能环保 美丽中国梦

我们无法忘记,1月30日的中国中东部地区十余省(区、市)连续受大范围雾霾影响,灰霾面积达143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地。

在“两会”期间举行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记者会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雾霾治理要重点抓重污染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出重拳、用猛药、打组合拳。

“从今年开始,环保部将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6大行业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污染治理史上最严厉的一项措施。”吴晓青表示,“十二五”时期将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山东城市群开展煤炭总量控制试点,并督促各地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步伐。他指出,到今年年底,我国将建成覆盖190个城市近950个监测点位的国家空气监测网,并实时发布监测数据,这将为地方各级政府下决心治理大气污染提供有效监督手段。

李克强在回答法国《费加罗报》记者关于“环境问题”的提问时表示,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就要让人民呼吸洁净的空气,饮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食品。对雾霾天气要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作为治理。不能以牺牲环境换来人民不满意的增长。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科学发展。一是不能再欠新账,包括提高环保的门槛;二是加快还旧账,包括淘汰落后产能等。政府应当铁腕执法、铁面问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认为,火电企业对于形成雾霾天气有一定责任,但很多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要负相当部分责任。他指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治理空气污染的有效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减排目标,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不仅要实现减排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也要让老百姓养成低碳出行、低碳生活的习惯,让绿色GDP理念深入人心,共建美丽中国。

新型城镇化 富裕中国梦

要努力实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李克强指出,需要年均增长7%的速度,这不容易。但是,我们有有利的条件,有巨大的内需。“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李克强多次强调要“在中西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培育新的城市群、形成新的增长极”、“更好发展小城镇,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在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中,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可能都会在城镇化进程中遇到。李克强还特别指出:“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1000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新型城镇化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便于发展大农业,完善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突出的是“新”: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全国人大代表蔡继明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的城镇化问题,他在本次“两会”期间就表示,中国有2.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镇化成果的门外,这样的城镇化不是真正的城镇化。

nlc202309030125

城镇化涉及百姓诸多切身利益,李克强强调,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就是要真实的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市民待遇。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全国政协召开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回应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推进城镇化涉及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时表示,公安部正着手多项工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其中包括,推动中等城市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有序放开落户限制;小城市和小城镇放开落户限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进一步完善落户政策,合理控制规模。通过建立实施居住证制度,以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连续居住年限、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等为主要指标,按照总量控制、公平公正、有序办理的原则,为长期在所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公民打通落户政策通道。

“新型城镇化,还必须着力完善城镇道路、供水、供电、管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全国人大代表、海南陵水县县委书记王雄认为,“同时,也应强化产业支撑,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促并进;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构建绿色美丽村镇;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核心,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推动新型城镇化,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促进投资、拉动消费,保障百姓都能过上便捷、舒适的生活,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民富国强将不再遥远。

深化改革 强大中国梦

北京复兴路10号大院门前,“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牌子取代了悬挂6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本届两会,改革成了最强音。《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在“两会”期间亮相,内容涉及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等等。改革所涉及的领域都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部门,积极回应了社会关注点,反映民意。本次机构改革,仅仅是新一轮深化改革的“揭幕战”。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开放,成为与会人士的共同心声。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上海团审议时强调,改革“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啃硬骨头”、“涉险滩”表明了新一届领导集体攻克难关、深化改革的决心。机构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应该如何改,改革的目标何在?这些问题更引起百姓关注。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李克强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次改革方案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当然也是简政放权。如果说机构改革是政府内部权力的优化配置,那么转变职能则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机构改革不易,转变职能更难,因为它更深刻。”“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四川省南充市市长向东代表认为,国务院职能转变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向地方放权。中央部门以前管得太多太细,点多面广,尤其审批效率低。应该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特别是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减少与具体项目捆绑的专项转移,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方案确定以后,还要抓好落实。代表委员指出,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方案精神,抓紧搞好自身机构的改革和职能转变,尤其是要着力推进职能转移、职能下放、职能整合、职能加强,切实做到该管的管住、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

改革的结果是机构精简了,办事效率提高了,政府服务职能凸显了,百姓从中获益了,国家经济才能更稳更好地发展,中国才能强大而屹立于世界。

上一篇: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下一篇:国旗下讲话稿:勤奋学习,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