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2024-05-03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精选8篇)

篇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优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 ,也就是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来实现的。在新世纪里 ,面对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新形势,如何准确地把握住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优化的障碍以及怎样采取措施优化高校的教学内容,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学校以深化常规管理为主题,坚持“三个优化”,“三个确保”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开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内部管理崭新的局面。最近学校的校长外出考察、学习,带回来了很多名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理念,也分析了现在教学形势,我感触很深,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现在我就对学校今后的发展谈谈我的想法。

(一)以人为本,完善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1、强化制度管理,加强师德建设。以“务实平易、开拓创新、公正垂范”的班子工作作风为目标,抓班子队伍建设,促进班子成员在岗位上磨砺和成长;以“培养能力、增强实力、开发潜力”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完成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2、坚持依法以德治校,构建和谐教育。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切实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把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最大可能地整合为有益的教育力量,推进学校和谐发展。

3、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健全制度。学校实行全封闭、全天后管理,不让校外的环境影响到学生。班主任,年级主任全面管理学生,政教处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其它部门也全面注意学生的全面教育、管理。

4、要重视“做人”教育。学校要强化“做人”教育,要把“做事”和“做人”教育结合起来,要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重视德行的培养。

5、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认真研究学校安全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新时期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严格实行学校安全工作责

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

(二)聚焦课堂,深化教研,增强教学活力

1、成立理论学习指导小组,加强理论学习,每位教师要努力树立三种思想:育人为本的思想、现代化教育思想、终身学习的思想,进一步形成“严谨、善导、求实、创新”的教风和“勤奋、博览、多思、贯通”的学风。

2、继续抓好新课程“五个一”教学研究要求,以教案检查为抓手,组织各教研组、年段学科备课组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促进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把“备、讲、批、辅、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科教学效益。

3、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完善教研组活动制度,坚持每周科组学习,科组备课,借助网络教研平台,继续开展以课例研究为主的校本教研的行为研究。

4、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贯彻落实“科研兴校”方略。每个教研组积极申报一个课题,遵循“以教育改革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形式”的指导思想,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促进自身的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5、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加大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改革考试制度,我校进一两年实行了诚信考场制度,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诚信与价值观有机整合起来,注重考查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问题能力、实践和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关注人文内涵,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一个侧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6、加强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以校本课程的内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载体,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7、学生知识检测到位。结合具体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发展情况,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与技能检测,对检测结果详细分析,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也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明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三)树立“六种态度”,形成“五勤”良好风气

1、完善激励机度和教学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内在驱动力,树立“七种态度”

(心中有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即教研、交流与合作、开发运用课程资源、运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形成“五勤”(勤听、勤思、勤写、勤说、勤评)的良好风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素养。

2、开展“爱心列车”活动,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教育不能没有爱,爱心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培育和垂范,老师们身体力行,无疑是学生们最好的榜样,用爱心滋润,才会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定期召开领导组、科任老师和家长、学生座谈会,学习、宣传改革方案,取得多方支持,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全体教师应做到“眼中无差生,班内尽良才,关注每一位学生,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时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热情鼓励,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

3、定期开展有价值的、深层次的专题讨论

在每个星期的科组学习中,要求教师要有备而来,从教师提供的问题中筛选出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每位教师要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这样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从中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有价值的新见解,推动了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

4、开展“1+1”帮教活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即每位骨干教师自行带动一位新教师,结成帮教对子,从理论学习、备课、听课、研课、课后反思等教学过程全程指导与跟踪、评估,引导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并关注差异性,因材施教,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5、开展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和方法,提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是每月召开一次阶段性总结,分析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二是期中、期末分别召开学生分类座谈会,加强师生思想交流与沟通,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们将继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教育科研当作涵养自身素质,厚实学校

底蕴的有效路径,在新学期的朝晖中,继续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新的姿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相信民族中学在教育局领导下,民中老师的辛勤劳动,在09年的高考中会结出丰收的果实。

篇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2021年以来,**县聚焦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系统化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各项改革,不断促进教育工作提质增效,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实施县管校聘改革,优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一是健全机制推改革。制定印发《**县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等5个配套文件,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县教师管理中心,统筹教育、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确保“县管校聘”工作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二是宣传引导聚合力。县教体部门通过学校行政班子会、教职工大会、民意调查等方式,把实施“县管校聘”改革的意义在全县教体系统广泛宣传、深入解读,增强学校、教师对改革的认同感,让全体干部职工对“县管校聘”改革工作的政策知晓率达100%,形成推进改革的广泛而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优胜劣汰抓竞聘。建立“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的教师编制和岗位核定机制,核定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编制总量3404个和教师岗位总量3572个,实行总量控制,结合师生比、班师比、教职工情况等统筹核定各学校教职工编制数和岗位数,各学校根据实际设置聘用岗位,通过学校直聘、校内竞聘、乡镇内跨校竞聘、县内跨校竞聘程序,做到“全员参聘,优胜劣汰”。目前,全县3550名教职工参加竞聘,2021年共流动教职工170人,其中乡镇内跨校交流136人,跨乡镇交流34人,落聘2人由县级统筹,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解聘,实现教师岗位动态管理。

二、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印发《**县教育体育局等四部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县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领导小组,组建县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评审委员会及职级申诉委员会,夯实全县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的组织基础。二是加大考核力度。转变申报方法和评审方法,采取申报人员申报时不再分级,评审时统一量化标准,按分数从高到低按各职级比例确定岗位,并出台相应考核细则,加大对校长履职尽责和责任担当考核力度,做到能力与职级相匹配。三是加强选拔激励。健全完善“三培养一推选”机制,把能干事、真干事、敢担当、善担当的副校(园)长27人选拔到校(园)长岗位,并建立校长职级奖励制度,一级校长至五级校长分别实行差别化职级奖励,所需经费列入州县级财政预算,有效激发校长的工作积极性。2022年春季学期,全县申报校长职级307人,最终认定校园长职级资格198人,任免校(园)长58人。

三、实施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与**教育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利用**教育集团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涉及优化、教研共建、教师培养等,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创新管理推发展。教育集团派遣4人团队驻**一中,并建立“校长室—处室/年级组—班主任/教研组备课组”的分级管理机制和反馈调节机制,每周以年级组为单位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和备课组集体教研会,探讨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篇3: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以前大家往往有一个印象, 认为区域、校际教育发展不均衡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产生的。目前看却并不是这样。我国的教育投入在不断增多, 教育经费占GDP总量4%的目标年内也将实现, 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却依然存在。

拿义务教育来说, 中央财政投入到每个孩子身上一部分固定资金, 另一部分由省级财政和市、县财政分别投入, 这样三级投入的政策很好, 但是还是有差距。我认为, 原因在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上。由于国家投入的资金是等量的, 地方经济发展不同, 导致投入各不相同。

如果换一种方式, 由国家定一个目标, 地方政府按照各自经济状况拿一部分, 剩余部分由中央财政补足, 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就能得到缓解。同时, 如果不能杜绝学校乱收费的状况, 均衡发展也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 我们呼唤《学校法》的出台, 对一些违规行为从法律上进行约束。

教育均衡是一个理想状态, 没有绝对的均衡, 但是我们期待给每一个学生公平的教育环境。

不光是资金投入, 更深层次的还有师资力量、师生发展以及综合环境等方面, 需要我们不断根据情况调整思路。

我们在政策制定上, 要有一定标准。例如, 有调查显示, 大学里农村学生的比例有所降低, 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有困难, 我们就应该制定一些政策, 向这些学生倾斜。我们希望达到这样的目标, 大家不是一股脑往城市及教育条件好的学校涌入。如果能把乡村学校办好, 校际之间差距缩小, 就能让大家在任何地方学习都有良好的条件。同时, 政策出台前要经过充分论证, 比如“异地高考”政策, 除了考虑随迁子女的利益, 也要充分考虑在乡村没有办法出来的孩子, 是否有同等的机会。我们常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但是同时, 社会公平也是教育公平的保障。推动教育公平的同时, 国家在政策制定方面也应该整体推进。

篇4:深化教育改革 提升教育质量

坚持科学统筹 优先发展教育

宜川县在制定国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教育问题。三年来,宜川县累计投入2.57亿元,平均每年安排7400多万元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步解决了城乡师生的就餐、住宿、冬季取暖等一系列问题。2012年,启动实施了宜川中学整体迁建工程,在县城南丹州新区征地205.6亩,计划总投资1.89亿元,建成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省级示范中学,预计2016年完工投入使用。

2013年,宜川县又启动了“双高双普”创建工作,规划投入2.2646亿元,新建校舍10250平方米、操场63421平方米、新建普室337个、添置设施设备1.1万台(件),确保2015年顺利通过省上验收。

宜川县委、县政府在教育发展的问题上给予了特殊的政策。三年来,全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223人,充实了教师队伍,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又从退伍军人、毕业学校聘用保安95人,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配齐专职保安。

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教育管理

积极探索人本化、校本化管理,实施精细化教育服务,不断完善刚柔并济管理机制,努力打造校园文化。学习借鉴、总结提炼全国各地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对宜川中学的校本化管理、自主管理进行了认真、全面、科学的总结梳理。

首先,出台了《关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德育工作和文化培育为突破口,从实际出发,各学校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校精神,形成了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育人模式,提升了办学品位。目前,宜川中学的学生自主管理,职业中学的就业引导教育,西郊中学的黄土、黄河文化教育,城关小学的养成教育,县幼儿园的启智教育都已初见成效,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次,坚持每学期对全县中小学常规管理、常规教学开展一次检查,进行一次素质教育检测,全面通报,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校长履职和办学绩效考评,规范了教育教学,强化了学校管理,推动了全县中小学校本化管理的深入实施。

深化教育改革 铸就教育辉煌

根据国家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全县小学、初中从2005年开始,高中从2007年开始实施新课程。为了提高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2010年延安市学校内涵发展现场会和2011年全省普通高中教学改革与学生发展现场会召开后,宜川县按照“师生主体,一校一品,梯层推进,整体提升”工作思路,坚持定期召开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管理观摩研讨会,交流成果,总结经验,促进发展。目前,以宜川中学的“两个自主管理”模式、西郊中学的“阳光大课间”、城关小学的“愉快合作”为代表的“一校一品”工程成效显著,探索出教学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特色学校创建初具规模,亮点纷呈。宜川中学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列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和绿色高考共同体,应邀加入西北课改共同体。2013年宜川中学的“三环节导学式”自主课堂被授予“全国高效课堂新九大范式”称号。2015年在宜川中学召开了全国首届学生自主化教育管理高峰论坛会和学生自主化教育管理现场观摩培训会,来自四川等地300余人观摩学习。今年,一本上线638人,二本上线1306人,三本上线2226人,本科上线率达99.6%,六项指标连续十年稳居全市各县区第一;教育已成为推动宜川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继黄河壶口瀑布对外宣传的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坚持均衡发展 提升教育质量

篇5: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心得体会

与会人员深入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提出的改革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要求。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教务处、科研处、教师工作部(人事处)负责人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主题作了交流发言。

会议指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遵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各单位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把教育评价体系作为学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整体谋划、上下衔接、系统推进,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进学校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育人方式等综合改革,全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篇6:深化教育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其中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直面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切和期盼,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方面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全局高度,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决心和战略考虑。

(一)改革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回顾改革开放35年的辉煌历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方针,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改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发布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努力构建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战略部署,特别是2010年发布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我国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多方面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我国教育快速发展,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军,这完全得益于持续深化的教育改革所注入的活力动力。

(二)教育改革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密切联系。按照《决定》关于“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和“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要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各项改革事业相互配合、协同攻关,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可靠保障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世纪之初的1000美元上升到目前的6000美元以上,社会开始由生存型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更好服务国家社会的愿望愈加迫切,也更为多样化。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集中反映了今后教育领域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也明确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字里行间深深寄托着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进程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赋予立德树人以深刻理论内涵和全新时代特征,意义非常深远。今后教育领域的所有改革,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学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就是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要求细化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安排,把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其腾出更多时间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参与实践。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必须积极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决定》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以及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清晰表明了我们党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政策基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理顺结构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尽快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考试招生制度就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决定》明确了“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提出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促进教育公平,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还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状况有待改变。对此,《决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时强调大力促进教育

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循序渐进和制度创新,既要把促进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还要更加重视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这些都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决定》专门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具体部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等,都是亮点,必将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决定》还提炼出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要点,大的方向就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决定》提出的系列改革举措,关键在于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通过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推进学校分类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决定》提出的极具创新性的政策要求,就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要求各级政府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保障措施和行动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新阶段,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也是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抓住历史性机遇,统筹安排改革保障措施,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一)进一步凝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共识我国改革开放35年的经验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上下左右通力合作、紧密配合,都是群众广泛参与、集体同心攻坚的结果。我们要把《决定》精神落到实处,必须科学分析、深刻认识当前教育体制机制积弊,尽快克服改革动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手段、不敢或不愿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在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中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识,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按照中央的要求,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大政策举措,一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除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注重配套政策措施到位等环节外,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求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改革实施中加强检查监督和定期评估,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及动态调整,避免产生大的偏差,并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改革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是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直面的问题。《决定》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并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不同部门之间会有一定的职能交叉和需要协调的关系。围绕《决定》所布置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重点任务,要在国家层面制定指导性意见,注意加强部委之间的政策协调,逐项明确本届政府任期内重大教育改革清单。地方要以加强本级教育统筹为重点,制定综合改革方案,落实国家重大教育改革任务,体现省域教育改革特征,重在解决本地的实际问题。国家建立鼓励支持改革激

励机制,对改革成效显著的地区和学校,在资源配置、权力下放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支持。

(三)继续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全国一盘棋,但决不能“一刀切”。根据《决定》总结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的改革重要经验,要继续沿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按照《决定》提出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以及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对国家和各地的教育改革试点进行整体评估,形成新的改革方案,加强统筹,多措并举,以点带面,扎实推进。

农村改革涉及8个方面:

1、关于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2、关于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3、关于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4、关于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5、关于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

6、关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7、关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篇7: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部党组学习贯彻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精神金太阳教育

2月25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领

会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

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会

议强调,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上来,深化教育

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

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会议指出,此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

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深入研讨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明确

了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总书记重要讲话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入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历史背景、现实根据、科

学内涵,深刻回答了坚持改革总目标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价值体系建设等

重大问题,并对进一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讲话视野广

阔、思想深刻,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很强,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再一次有力

动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会议强调,要正确准确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紧扣教育综合改革各

项任务,不断把教育改革推向前进、引向深入。一是学习领会、加深认识。深入

领会讲话的重大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领会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自觉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自觉贯彻到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

项工作中。二是坚定方向、保持定力。要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三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要针对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重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优化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四

是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要紧紧抓住教育改革的重点,把握好时机、节奏、力度,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要发扬认真的精神和

务实的作风,重实干、出实招、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不

篇8: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直面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 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盼, 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方面, 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 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全局高度, 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决心和战略考虑。

(一) 改革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回顾改革开放35年辉煌历程,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重要指针,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改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发布迈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努力构建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战略部署, 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特别是2010年发布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3年来, 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明显增强,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顺利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 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 我国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多方面改革都在朝着纵深推进。我国教育快速发展, 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 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军, 这完全得益于持续深化的教育改革所注入的活力动力。

(二) 教育改革是历史新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 改革进入深水区,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 我们党坚持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密切联系。按照《决定》关于“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和“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要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不仅是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 而且要与党的各项事业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攻关, 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三)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可靠保障

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世纪之初1000美元上升到6000美元以上, 社会开始由生存型消费逐渐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 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以及更好服务国家社会的愿望愈加迫切, 也更为多样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 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

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教育要发展, 根本靠改革。《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 集中反映了今后教育领域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 就是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的领导,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明确攻坚方向, 凝聚社会共识, 加强举措配套, 统筹落实好以下三个重点方面。

(一)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

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那么,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字里行间深深寄托着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进程中,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 赋予立德树人以深刻理论内涵和全新时代特征, 意义非常深远。今后教育领域中的所有改革, 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 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学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 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改进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破解择校难题, 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就是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要求, 细化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安排, 把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 使其腾出更多时间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参与实践。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 还必须积极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决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以及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发展, 清晰表明我们党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政策基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理顺结构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 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尽快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二)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决定》要求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 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 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 加大攻坚力度, 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考试招生制度, 就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决定》明确了“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 期望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从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起步, 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到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再到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特别是在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方面迈出新步, 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 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 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 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 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 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 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促进教育公平, 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 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所必须秉持的基本政策内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 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还不平衡, 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状况有待改变, 对此, 《决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时, 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要循序渐进和制度创新, 既要把促进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摆在突出位置, 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 还要更加重视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 这些都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三)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 《决定》专门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具体部署,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进一步简政放权, 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 特别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 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等, 都成为亮点, 也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决定》提炼出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要点, 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大的方向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 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 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决定》提出的系列改革举措, 关键在于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 通过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 明确各级政府责任, 推进学校分类管理, 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发挥社会参与作用, 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

“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决定》提出的极具创新性的政策要求, 就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 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要求各级政府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政策措施, 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人教育领域, 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 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 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保障措施和落实行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是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继续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新阶段, 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 也是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抓住历史性机遇, 统筹安排改革保障措施, 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一) 切实增强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高度共识

我国改革开放35年经验表明, 任何成功的改革从来都是上下左右的通力合作和紧密配合, 每次成功的改革, 都是群众广泛参与、集体同心攻坚的结果。我们要把《决定》精神落到实处, 必须科学分析、深刻认识当前教育体制机制积弊, 尽快克服改革动力不足, 缺乏有效措施手段, 不敢或不愿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 在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中, 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识, 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

按照中央的要求, 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大政策举措, 一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除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注重配套政策措施到位等环节外, 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 要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 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改革实施中, 加强检查监督和定期评估, 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及动态调整, 避免产生大的偏差, 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 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 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 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

改革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 是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直面的问题。《决定》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投身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在不同部门之间会有一定的职能交叉和需要彼此协调的关系。围绕《决定》所布置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重点任务, 要在国家层面制定指导性意见, 注意增强部委之间的政策协调, 逐项明确本届政府任期内重大教育改革清单。地方要以增强本级教育统筹为重点, 制定综合改革方案, 落实国家层面重大教育改革任务, 体现省域教育改革特征, 重在解决本省的实际问题。国家建立鼓励支持改革激励机制, 对改革成效显著的地区和学校, 在资源配置、权力下放等方面, 给予更多倾斜支持。

(三) 继续注重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必须立足基本国情, 全国一盘棋, 但决不能一刀切。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启动实施时, 就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高校选取425个单位先行试点, 经过3年的探索, 在顶层设计、政策协调、咨询指导、监督检查、宣传推广等方面, 初步建立一套改革推进机制。根据《决定》总结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的改革重要经验, 我们要继续沿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 按照《决定》提出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以及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 对国家和各地的教育改革试点进行整体评估, 形成新的改革方案, 加强统筹, 多措并举, 以点带面, 扎实推进。

上一篇: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下一篇:狂风暴雨-狂风暴雨的故事-狂风暴雨的寓意-狂风暴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