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西安碑林散文

2024-04-29

邂逅西安碑林散文(通用11篇)

篇1:邂逅西安碑林散文

在西安碑林散文

去年八月流火,我来到西安碑林,苍天古柏下避些暑气,有些许清凉。浓荫里的青砖建筑非常平常,但这一间间房屋里却是文字和书法的神圣殿堂。

碑全部装在玻璃框子里面,刚劲的横竖撇捺入石三分,我似乎听到了雕刻匠人凿石的叮当锤声,仿佛听到一通碑石完工后众人的赞叹声。这些都已经远去了,如今只有这一通通文字碑静静地耸立着,任凭到访者静静地走过,轻轻地诵念。这些碑石是见证了历史的,从碑文中我轻轻触摸着一段历史经历,对它们肃然起敬。

在院子一隅,我进入到石器馆。几尊西汉的`石兽雕刻大件,最让人震撼。它们历经风雨剥驳,大气与灵动依然可辨。粗线条的大致勾勒,好似不经意的雕凿,甚至感到好像还未完工,却已经完全彰显出了那个时代的厚重与大气,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寥寥几笔就活脱出狮子的威武和犀牛的霸气。它们表现出的是浑然天成的味道。走在它们的身边,真担心不小心的响动,都会惊醒它们回首嚎叫或者嘶鸣。

西安是个繁华之地,却硬是保存了这一块清静之地,歇息我的灵魂。如果说机场是飞向异域的起点,这里就是探寻深厚历史的起点。石碑可以残缺,我们的文字却是完整地流传下来,我们的姓名就是对文字的一种纪念,那些石兽带给我们的无疑就是精气神了。西安碑林,中国书法的殿堂。

篇2:邂逅西安碑林散文

与爸爸一路聊着天,很快我们便来到了碑林博物馆,在离售票处不远处,有两个扇形的带有喷泉的小水池,整个周围都是古香古色的建筑。由于太想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石碑,竟能成为碑林,就急匆匆的往里走去。

进入大门我最先来到的是《桃花依旧》,这里为唐代诗人墓志,一进门一首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先映入眼帘,往后走去,就看见许许多多的石碑,每个石碑上都刻有成千上万的字,每个字都刻的刚劲有 力,不同的石碑上面字体也各不相同,有的是楷书,有的是篆书等等等等,每块碑都展现着自己的特性,我只感觉一篇篇龙飞凤舞的字体,我竟然没有几个字能认识!有点无地自容呀,看来自己的所识还是太少了!

篇3:邂逅西安碑林散文

关键词:失地农民,土地征用,土地补偿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13.7亿人口中有一半是农民,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及生活保障。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因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而产生了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相关研究显示每征用一亩地, 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 据统计, 1999-2009年, 中国耕地减少了近1.3亿亩, 平均每年减少1300多万, 这就意味着10年增加了近2亿失地农民, 若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从2000-2030年的30年间, 中国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 那么失地或者部分失地农民将超过7800万。

数量庞大的农民失去土地后, 生存和生活状况都会发生很大改变, 了解和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的生活、就业及社会保障,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基于此, 本文以西安市城中村的失地农民为样本对象, 对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生存现状、补偿安置方式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调查, 以切实掌握西安市城中村失地农民生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二、西安市城中村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西安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位于黄河流域关中盆地, 辖境东西长约204km, 南北宽约116km, 面积9983km2, 其中市区面积1066km2。市辖九区四县, 102个乡镇, 3159个行政村, 农村人口408.9万人, 占人口总数的55.13%。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目前已有20多万的失地农民。本文选取西安市具有代表性的碑林、雁塔和未央新老三区的城中村失地农民为样本对象进行调查, 共发放60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420份, 有效率为70%。调查结果如下。

(一) 失地农民的基本状况

从年龄分布上看, 所调查的420名在18岁-55岁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的年龄结构为18岁-39岁占43%, 40岁-55岁的占57%, 由此可见, 目前西安市农村社会的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 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性别结构看, 调查人口中男性人数多于女性, 占58.5%。在文化程度上, 调查对象大部分为初中生和高中生, 二者占到样本总数的72.9%, 其中初中文化程度最多;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到8.5%。这说明失地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另外, 大部分失地农民的家庭人口集中在4人-5人, 劳动力大体为2人, 基本属于“上有老, 下有小”的家庭结构。

(二) 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

1、家庭支出情况

对失地农民收入的调查本是我们调查的重点内容, 家庭收入也是涉及到家庭隐私问题, 出于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该调查从消费支出角度进行调查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

从表1可看出:大部分失地农民的生活支出占到了总支出的50%以上, 即恩格尔系数高达50%以上。若物价持续上涨, 对于这些无稳定收入的失地农民来说, 生存也就变的更加困难。

2、家庭生活水平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失地农民的现存生活状况, 我们对征地以后他们的生活水平做了调查, 如图1所示:

征地使71.2%的农民的生活状况没有变坏。但我们必须清楚,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并非只源于征地后补偿金, 而和中国GDP近几年持续保持10%以上的涨幅有极大关系。事实上, 农民失地后, 政府虽给与每个人的补偿金, 但补偿金并未考虑农业产出逐年增加、物价上涨、土地增值等因素。若农民手中的补偿金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 很多问题将会暴露出来。

(三) 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

调查以“失地前后失地农民就业结构的变化”为主题内容, 设置“务农”、“外出务工”、“安置就业”、“赋闲在家”、“其他”五个选项, 结果表明, 失地对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影响最大,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从49.5%下降至1.9%, 外出务工的比例从30.0%增到39.0%, 被安置就业占失地农民总数的6.7%, 赋闲在家的比例从10.5%提高到23.8%。

(四)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及其他

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况的变化与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大关系。调查中反映社会保障是失地农民最担忧的问题, 因失去土地, 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来源改变, 对未来情景程度不可预测, 大多数农民的心理处于担忧状态。

调查同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失地农民所面临的生活问题有所不同, 对于青年人来说, 他们迫切地需要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技能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对于中年人来说, 他们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问题就是培养子女, 即支付教育费用;对于老年人来说, 维持现状就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对于政府的期望, 不同人有不同的要求。如碑林区失地农民希望政府在就业、社保上多做一些努力, 并要求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他们的权益;雁塔区失地农民要求政府有相关的政策来保护因物价上涨而给他们带来的损失和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未央区失地农民希望政府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子女的教育及就业问题。

三、西安市失地农民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 从总体上看, 失地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生活水平有一定提高, 大部分失地农民对城镇化建设征地能理解, 并能给与支持, 但同时也存在自身素质较低再就业难, 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不牢等问题, 究其原因:

(一) 失地农民的心态转变问题

农民失去土地后, 彻底割断了与土地的联系。这就意味着土地对其社会保障功能彻底丧失, 他们中间虽有一些年轻人通过多种途径再就业, 但很多人还认为没有种地牢靠, 尤其是无技能的40岁以上人员, 他们对前景彷徨, 焦虑, 无法适应角色的转变, 有的甚至会由于新生活尤其是新技术的冲击而导致心态失衡, 原有的心理上的焦虑, 口头上的不满, 会演化为不当或过激的行为。

(二) 就业压力大

据有关资料, 计划经济时期, 对失地农民采取“谁征地, 谁安置”的原则,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失地农民的安置以货币为主, 就业安置基本上不再列入政府计划之内。而失地农民由于大多数原以种地为生, 文化程度较低, 又没有其他技能, 同时又缺乏就业信息, 从事第二、三产业又缺乏启动资金等问题, 自谋职业存在很多困难。即就是谋得了一份职业, 与城镇工人不能“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 且又常常被歧视, 致使很多失地农民沦为“无业游民”。失地前后, 有一技之长的人外出打工为生;而年龄较大, 文化程度低, 无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只有以出租房屋收入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旦政府全面改造, 他们的就业将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三)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正因为失去土地以后, 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来源改变, 对未来情景不可预测, 大多数农民的心理处于担忧状态。政府虽采取了三种保障方式, 但在实施过程中的三区甚至各村的情况有一定的差异, 各区社保实施的范围和程度都不一致, 未形成统一的模式, 而且虽然政府对失地农民的社保制度都有明确的规定, 但具体细则还不够完善。为此, 失地农民强烈对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及生老病死等方面有着极大的担忧, 寄希望于政府能有一个有效的保障制度来保障他们以后的生活。

四、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生活及有关问题的建议

(一) 高度重视, 做好失地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

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的身份转变后带来的思想问题, 区政府和村委组织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引导失地农民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一是要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使农民充分认识到这些政策, 就全局和长远而言都是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的。二是要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 通过宣传、教育使农民懂法、守法, 并能够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三是通过职业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劳动技能, 增加就业和自己创业的机会和能力。

(二) 调高补偿金额, 采取让利于民的措施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现在失去了土地, 就等于自己的子孙后代就失去了土地。当前征地的补偿金额只能满足失地农民现在的生活需求, 但随着物价上涨等一些不可遇见的因素, 生活很可能陷入困境, 也会导致自己的后代没有了生活来源, 所以政府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征用土地改为租用土地。这样, 有利于减轻土地增值和物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损失, 也有助于缓解政府在失地农民问题上所面临的压力。为此, 要采取切实措施让利于民。一是必须按照市场基准价大幅度提高补偿水平, 使失地农民能够获得转换其房产业和居住城镇的必要资本。二是政府要将土地使用权出让获得净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农民, 并用此解决“失地农民”的福利。三是在土地征用过程中, 政府应给予集体经济组织一定比例的非农建设用地, 允许自由入市交易, 或以土地入股、投资合作联办企业, 以增加集体经济投入, 安置失地农民。四是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保体系, 切实为失地农民提供农转非的必要条件, 如户籍和社会保障权等。

(三)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西安市政府《关于印发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对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费及医疗保险费都有明确的财政补助。但考虑到农民的切实利益和社会保障, 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还应设立多种保障形式。如创业基金、教育基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对于想自己创业的失地农民, 政府应该给予鼓励, 并在政策上有一定的支持, 这样有助于提供就业岗位, 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对于子女较多的失地农民家庭, 应主要在教育费用上给予资助, 保证每个学生不会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对于老年人, 更多的应是生活上的关照, 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以外, 在特殊情况下, 应给予最低生活保证金。

(四) 提供有效就业信息, 引导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应有计划, 有步骤地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和劳务中介组织要积极向失地农民提供就业信息, 介绍就业, 还要组织外出务工和劳务派遣;政府应为失地农民设立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 及时正确地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并采取有力的措施, 来引导农民合理理财, 适时投资, 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陈运遂.失地农民的社会心理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J].农村经济, 2007 (9) .

[2]、李薇, 张学英.关于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0 (3) .

[3]、赵艳霞, 张红.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6) .

[4]、西安市统计局.2010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Z].2011-06-11.

篇4:邂逅西安碑林散文

6月10日,陕西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安东赴西安市调研“两新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安东同志考察了碑林区社会组织发展培育中心,并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代表进行座谈。安东强调,要广泛动员组织“两新组织”、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有序发展,让人民群众在三秦大地生活得更加幸福。

安东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两新组织”对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新社会组织所从事的扶残助困、应急救援等工作,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新经济组织在促进就业再就业、繁荣市场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社會治理中,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动员“两新组织”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其影响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安东要求,要建立健全促进“两新组织”和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措施,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努力做到社会的事社会管,群众的事群众办。相关职能部门既要搞好服务保障,也要加强管理引导,促进“两新组织”依法、健康、有序发展。

篇5:西安碑林导游词

孔庙(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大夏石马和景云钟→碑林广场(《石台孝经》)→第一陈列室(《开成石经》)→第二陈列室(《大唐多宝塔感应碑》、《颜氏家庙碑》)→第三陈列室(《肚痛贴》、《千字文》)→第四陈列室(《魁星点斗图》、《关帝诗竹图》)→石刻艺术室(昭陵六骏)

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碑林,我是讲解员xx.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一同来游览碑林。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中国书法的艺术,也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走进,有着“石质书库”和“书法故乡”之称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大家都知道碑林是由于碑石耸立如林而得名的,那么我们西安碑林是在中国古代文庙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从1087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900多年的历史。收藏的碑石有3000多方,所以在全国来说是一个最大的碑石博物馆了。

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孔庙。站在孔庙当中,最先吸引我们眼球的,就是这座高大的牌楼了。它叫做“太和元气坊”。在上方还有非常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整个太和元气坊,我们可以用,高大而又不失精巧来形容它。

在太和元气坊的底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水池,叫做泮池。中间有一座非常窄的小桥称泮桥。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资格在泮池里洗笔,并且走过泮桥。

走过泮桥之后,出现在我们眼前非常古朴独特的门就叫做“棂星门”。在门的中间可以看到两个大字“文庙”。左边有“德被天地”,右边有“道贯古今”,这两句话、八个字都是出自于《论语》。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穿越棂星门,我们即将跨越的第二道门叫“戟门”。在古代,想要祭拜孔子,文人走到这个地方要下轿,武官走到这个地方要下马,在两边的房子整理衣冠,才可以拜见孔子的。

穿过戟门之后,大家可以看到在我们的左手边有一匹石马,它就是大夏石马了它的雕刻风格属于圆雕形式线条粗旷简洁给人一种古朴与凝重的感觉,大家都知道马的四蹄应该是直接立在地上的,可是大家看这匹马的前面和后面之间都有一定石头的处理,为什么呢?就是为了防止战马倒塌,大家仔细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六年”等字样,这匹战马是唯一的有大夏纪年的文物,所以非常珍贵,属于国宝级文物.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下对面的另一件国宝级文物--景云钟,我相信大家都有听过这口钟的钟声。在哪听过呢?就是每年除夕之夜12点响起的钟声。景云钟因刻于唐睿宗景云二年而得名景云钟。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三绝:这第一绝就是它纹饰非常精美.它分为上中下三段,每一段有很多的格子,每个中有不同的图案.第二绝就是它的声音清脆悦耳洪亮.第三绝就在于它的这段文字.它是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写的。李旦曾经写过三处的书法,但是流传至今的只有这口钟上的书法了。所以这段文字非常珍贵。它讲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宣扬这口钟的钟声。另一个则是道教的奥秘了。景云钟也在1964年的时候获得了世界名钟的美誉,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

请大家继续随我前行,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就碑林广场了。大家看到道路两旁这六座对称的八角亭是清代建筑,里面陈放的碑石,主要记载的是当年康熙、乾隆平定战乱的一些经过,我们称其为御碑亭。现在大家随我来看这个亭子,它就是我们碑林标志性的建筑和象征了。我们可以抬头看到苍劲有力的两个大字“碑林”。他就是由当时著名的大将军林则徐亲自书写的。

在“碑林”两字下方,迎面而来的,就是体积最为庞大、制作最为精美,并且最早迁至西安碑林,被誉为“迎客第一碑”的——《石台孝经》。

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撰写,并且注释,又建立于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想必唐玄宗将这样的孝经刻在碑石之上,主要是想告知天下他要以孝来治理天下。整个《石台孝经》高近6米,碑身,碑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得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面请各位游客随我一同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开成石经》。因刻于唐文宗开元二年,而得名的《开成石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一本书了。在我们来到碑林之后,就会看到这样一个明确的记载:他一共有65万252字,主要的内容有我们众所周知的《论语》、《尔雅》、《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等。最初只有12部经书,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合称13经。也是当时所有的知识分子,科举考试所必读之书。由于在古代印刷术还不是十分的发达,为了避免手抄的错误,所以讲经文科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认们校对。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请大家继续随我前行,我们就步入了碑林的第二陈列室了,这个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可谓是精华荟萃之地。在众多的碑石当中,我们着重的来看颜真卿的作品。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大唐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在44岁的时候,所著作的。说道颜真卿,相信大家对他的字都不会感到陌生,“颜筋柳骨”,颜体字也是一字值千金的。在这,我们还可以对照着另外一块碑石—《颜氏家庙碑》,来看一下,这是颜真卿在72岁时所写的。

有这样一个说法: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的早期作品,而颜氏家庙碑则是他的成名作和成熟作了。所以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多宝塔感应碑的字显得非常的清秀、瘦小,而颜氏家庙碑的字,就显的成熟了许多,肥厚了许多。

说道中国的书法家,都是 “字如其人”。颜真卿可以说是“字如其人”的典范。在他77岁的时候,奉命劝喻参加叛乱的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在以死相胁和高官厚禄的利诱下,当面痛斥李希烈,并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和祭文,立志以死报国,最终被李希烈缢死。颜真卿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书法宗师的气节与风范。

好,我们就来到了第三陈列室。在这里,主要欣赏到的是草书的代表。来看一下张旭的《肚痛贴》、和怀素的《千字文》。说道张旭,他被后人称为“张癫”。有一个爱好,就是喝酒,并且是逢酒必醉。酒醉之后,会拿着头发沾上墨汁,挥“发疾书”。讲到怀素,和张旭是一样的,虽然身为和尚,可是却有着共同的爱好,就是喝酒,并且也是逢酒必醉。两位书法家的字体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说都是非常的洒脱、非常的奔放。两通作品都是草书的代表,同时也是国宝级的文物。

接下来,展现在眼前的就是第四陈列室当中的两幅图画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副《关帝诗竹图》,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它并非一幅简单的竹子图,而是由一首五言绝句所组成的。叫做“不谢东君意,甘心独立明。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写照了。整幅图充满了诗情画意,非常有趣,也是非常之精美。

接着我们再看一下旁边的《魁星点斗图》,主人公是以一个小鬼的身份出现的,他脚底下踩着一个鳌,手里点着一个斗,希望自己可以高中的意思。同样是由两句话八个字所组成的,叫做“正心修身,克己复礼”,是说人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都一样会做的到。

在请大家随我这边,我们进入了碑林的最后一个部分——石刻艺术室。

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陵墓石刻,一部分是宗教石刻。我们先来看陵墓石刻的代表——“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墓前的石刻,相传是由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作。它们分别是白蹄乌,特勒彪。拳毛騧,飒露紫,青骓,什伐赤。是李世民在开国战争中曾骑过并壮烈牺牲的坐骑。唐太宗为显示自己的赫赫战功和对者流匹骏马的思念才诏令立昭陵六骏。但是今天有一个遗憾之处,就是我们看到的这六匹马当中有两匹马是复制品,也就是大家看上去比较完整的两匹,一个叫做“拳毛騧”,一个叫做“飒露紫”,他们是1914年被美国人盗走的,现存于美国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六骏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他们造型依就健美,神态逼真。是唐代接触的艺术珍品之一。

好,我们进入宗教展区参观。大家看到的这个叫“皇兴造像”。“皇兴”是北魏的年号,它采用浮雕手法来体现犍陀罗雕艺术。犍陀罗是古印度的一个地名,它集中了犍陀罗与古希腊两地雕刻技法的精华,它的特点是姿态生动,线条简洁,衣纹质感强。

篇6:西安碑林的作文[大全]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安碑林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11月19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不时有凉风吹在人身上,舒服极了。我们五年级三班全体师生来到国家4A级景区--西安碑林博物馆学习、参观。

导游说:“西安碑林有七个碑石陈列室,八个碑亭,两个时刻艺术室,六个墓志陈列廊和四个临时展览室。珍藏了从秦汉到明清多个时代的碑刻,是石刻艺术的宝库。”

走进博物馆大门,远远就看到一个华丽的碑亭,它雕刻精美,颜色华丽,高高立在广场中间,它的后面是连成片的`柏树。走近亭子,里面立着一大块石碑--著名的石台孝经碑,它是中国最完整的古代石碑,碑顶雕满了云朵状的双层皇冠,雄伟极了。听导游介绍,它是天宝四年,唐玄宗李隆基亲笔题写的真迹,石碑总高超过六米,是碑林中最壮观的石碑。

绕过石台孝经碑,顺着青石板路向里走就到了碑林第一展室,里面陈列了许多名家真迹,有的十分精致,有的略显粗糙,有的娟秀清新,有的粗犷豪迈,真是各有千秋。

不知不觉来到第四展室门前,迎面便闻到一股油墨的清香,原来是工人们在制作拓片,只见他们熟练地用毛笔把墨汁涂在一个印章状的布包上,然后均匀地在宣纸上印压,一张拓片就形成了。导游说这是涂有特殊药水的宣纸,它们先经过处理,会按照碑面的凹凸自然变形,干了之后经过吸油墨水的布包拓印,就成了黑白分明的托片了。参观完拓片制作,向右走,来到国画作品碑刻的展区,我不禁发出了感叹:“人们把文字乃至书画雕刻在石头上,要付出多少心血啊,不但把字的顿笔、运笔、回笔刻得十分精致,还把画的勾、皴、点、染也刻得惟妙惟肖,真是不可思议呀!”

出了第四展室,我们又依次游览了五、六、七号展室,随后我们来到了一处幽静的小花园中,花园四周是古色古香的中式连廊,地上的石板路凹凸不平。园里有苍劲的古松和绿油油的草坪,园子的一角竖立着几排整齐的石桩,有一人多高,上面雕刻着动物的形象,据导游介绍,这些石桩是古代拴马桩,雕刻的动物不仅用于装饰,还有吉祥的寓意,如猴子代表“代代封侯”、马代表“马到成功”等等,别有一番趣味。

走出花园向右转,就来到了石刻艺术室,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石犀,足有四五米高,导游踮起脚尖、伸直胳膊甚至连手指都没有一点弯曲也碰不到它的下颌,十分雄伟。仔细观看,它的雕刻太精细了,连肚子上的细小皱纹都雕刻得细致无比。导游说这是看守皇帝陵园的巨兽,重约十吨,使用一整块巨石,是动用了大批人力,花费数不胜数的金钱和漫长的时间雕刻而成的,是无价之宝。

篇7:走西安进碑林作文

碑林讲解员给我讲每个碑的故事和来历,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孝经碑》唐玄宗李隆基为了登上皇位,使了各种手段,杀害兄弟姐妹,把自己的父亲软禁了起来。他担心子孙后代也会像自己一样抢走了他的皇位,所以他写下了《孝经》让子孙后代好好做人孝顺父母,师长,刻碑以示天下。

还有我喜欢的两位书法家是:王羲之和颜真卿。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是《兰亭序》但至今还没有找到兰亭序在哪,有人说在武则天的墓里,又有人说在李世民的墓里。我先让看了颜真卿年轻时的一幅作品,撇捺是龙飞凤舞,有模有样,俗话说字如其人,在颜真卿一生中,经历了安史之乱,学会了更多的为人处事的方法,所有的思想意识都变了,就连自己的写字的风格都变了,讲解员又让我看了颜真卿晚年时的一幅作品,变化很大,每个笔画都有收敛,变得更有刚劲和力度。

篇8:邂逅西安碑林散文

1 现实状况:智慧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近年来,碑林区积极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围绕碑林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城区”的总体定位,坚持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精细化管理、全方位提升的工作思路,以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为抓手,自主开发建设覆盖全区8个街道、100个社区的“碑林智慧社区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是在碑林区一院一图、一户一档、一格三员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和数字地理信息系统之上,运用三维仿真技术开发的社区管理服务软件[1]。一是促进了辖区行政资源有效整合。二是促进了社区管理服务精细化。三是促进了社区便民服务水平的提升。四是促进了公共管理信息化的延伸运用[2]。

2 问题分析:社区公共服务模式的困境分析

2.1 管理困境:社区公共治理的碎片化

我国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低效率且具有行政化。由于社区服务主要由街道办事处或区级政府投资建设,使其具有政府机构的行政功能,缺乏成熟的管理模式和营运资金,影响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的发挥。长期以来区一级职能部门比较多的集中了城市管理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的权利,城市管理的重心也主要集中在区级层面,由于现行的部门型垂直管理体制的作用,社区之间以及社区内部管理无法形成联动效应,部门之间信息缺乏有效沟通反应能力滞后,极易产生信息屏障。同时,社区工作人员面对不同的上级职能部门,政府内部条条分割职责交叉,各部门之间还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因此,区级政府内部管理呈碎片化。碑林区智慧社区门户网站服务平台建设初级阶段,仍然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缺乏城市各部门一体化集约化的规划建设、设计和管理,导致投资有所浪费,资源出现闲置,多部门之间信息无法共享,因此整体效能不高。

2.2 需求困境:居民需求导向的模糊化

随着社区覆盖面的广度不断扩大,居民层次更加复杂多样,社区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内部出现非均衡。居民对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逐渐差异化,要求服务的供给方量体裁衣地提供个性并且优质的服务从而满足其切身需求。然而,由于碑林区居民大多数不善于表露个人需求倾向,加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趋于行政化,供需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参与居民分布不平衡,不同年龄差异、收入层次、文化教育程度的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存在具体而微的差距,因此需求导向模糊混杂,指向性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碑林区地处西安繁华城区,覆盖社区广泛,流动人口以及多层次人员需求差异大,由于智慧社区公共服务的初步建立,居民需求反馈收效甚微。另外,目前居民所表达的需求只是其多项需求中一小部分,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需求—反馈—服务”机制,居民的差异需求反馈无法向服务供给者精准地传递,区政府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范围也有限,供需过程出现断层,导致政府会凭借主观臆断作出形式化的供给决策,无法将有限的公共服务进行最优化供给[3]。

2.3 供给困境:多元主体间合作治理的薄弱化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方单一限制,缺少社会组织与公众的有效参与。社区服务多以满足居民生活基本需要为目的,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社区公共服务需要由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社会组织来承接。近年来,一些私营企业、志愿组织或个人等主体逐渐加入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当中,弥补了政府服务之不足。但由于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相互之间问责机制不健全,还处于无序状态,在资金、税收和人才方面都没有对应政策支持,导致社会资本融资渠道阻滞。同时由于政府及其成员的经济理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能准确了解公众的真实需求,导致公共服务的过剩供给。碑林区政府近年来加大政府购买力度,不断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流程,但在绩效评估和政策支持方面还缺乏机制保障,一些社会组织功能不健全,比如碑林区老年护养院等行业水平层次不齐,相关资质审核和卫生许可也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多数服务机构未能得到居民的一致认可。

3 对策建议:智慧社区下公共服务创新的对策研究

3.1 政府职能转变的变常态化推进

社区公共服务仅仅依靠政府的自身力量远远不够,社区建设去行政化是趋势,解决社区居民归属感和社区意识需要居民自身参与和互动。社区公共服务发展迫切需要最大限度地集合社会资源,鼓励个体私营等企业进入社区公共服务行列,培育专业化社区服务项目,增加再就业岗位。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加快行政理念转变,将服务、责任、透明、参与等现代公共行政理念与智慧社区建设以及政府职能转变有机结合,是互联网+时代对政府自身服务方式和职能转变的更高要求。因此,一是在社区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新型社会管理模式,把大量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从政府机构中分离出来,转移给社会组织或服务中介机构,形成市场化社会服务体系,从而更加贴合居民需求,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二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整体性和均衡性,建立职能部门统筹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联动互通的一体化信息机制,破除“信息孤岛”现象,最大限度提高公共服务综合品质。

3.2 居民需求表达的智慧化导向

解决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非均衡问题,是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针对偏好存在差异的居民,智慧社区通过运用信息化平台精确采集个性化的需求偏好和服务要求,经过系统感知和整合匹配,可以为社区各项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预测辅助,实现服务信息主动为居民推送和精细化供给,居民利用智能手机和微博微信等新型互联网终端,延伸社区管理、政务处理,对不同人群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服务内容,使居民不拘泥于低层次的静态网页浏览或信息发布,提升至业务处理和智能终端定制化服务的层面,有助于将公众利益偏好注入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中去,从而使公众真正参与到整个公共服务的决策过程中。因此,碑林区智慧社区管理部门对民政部门、各科室和社区业务必须进一步进行分类梳理,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提高服务管理的效率,实现社区一站式服务,社区经费管理、综合整治维稳、社会救助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3.3 社会组织参与的多样化融入

以政府购买形式培育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力量,为民间资本进入提供优惠政策。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是把原本政府生产公共服务的功能转移给了市场与社会。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形成多中心、互为补充的供给结构。在智慧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公共服务,也可以采取特许经营的模式,允许其在一定期范围内经营,政府可以与企业、非营利组织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在资源上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公共服务效能提升。为此,碑林区既要通过社会组织及时、跟踪服务,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多方参与,对与社区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服务,采用多渠道融资、多形式运营,充分吸收民间资本参与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摘要:在对西安市碑林区智慧社区建设进行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发现,社区治理能力有所创新,治理水平有所提升,但依然存在管理困境、需求困境和供给困境等问题,提出要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居民需求表达、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和强化社区管理体制等方面,创新社区公共服务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公共服务,社区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文.百姓需求户户建档便民热线全天服务——碑林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模式[N].西安日报,2011-08-09(001).

[2]张锐昕,杨国栋.网络时代西方国家政府职能转变:动因、对策及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篇9:西安碑林导游词

在碑林博物馆内,你能够欣赏到历朝历代的碑刻和墓志,这里收藏的碑刻和墓志时间跨度长达20_多年。其中的珍品有: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是标准的“颜体”;柳公权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是“柳体”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选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著名草书家怀素的《千字文》,笔意奔放。

除了书法大家的石刻外,最受游客欢迎就是《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两块碑刻。《石台孝经》,是儒家经典,碑文由两个皇帝以四种字体书写的,即:唐玄宗李隆基以隶书书写碑文,又以楷书作小字注释,又在碑刻成后在碑侧用行书作批注,而此这块碑的碑额是由唐肃宗李亨用篆书所写的。《开成石经》刻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一共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等十二部经书。

篇10:西安碑林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名为陕西省博物馆,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 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11个展室,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

碑林的源头可追溯至唐代立于帝都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内的《石台孝经》、《开成石经》,正式创始者为北宋名臣吕大忠(陕西蓝田人),始建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现收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种(组)134件,一级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骏”有四骏藏于碑林。

博物馆的各陈列室,以棂星门中门为主轴线,自南而北对称排列。前半部为临时性专题陈列室,自轴线正中上有“碑林”匾额的碑亭以北为碑林陈列室,西侧为石刻艺术室。

进入西安碑林大门,可以看到一座四角形两层飞檐的亭子,里面竖立着著名的《石台孝经》。这是由四块石板组合成的长方形石碑,高5.1 米,安置在三层石台上。《孝经》是宣扬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历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视。唐天宝四年(公元745 年),唐玄宗李隆基亲自加注,并用隶书行文。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孔庙旧址,其建置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等多为明清的建筑,并遵循着孔庙固有的建筑格局,组成了一个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式建筑群。陈列于小殿两侧的唐景云钟、大夏石马都是国宝级的艺术精品。前者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其音质纯美,钟声清晰宏亮,钟上还铸有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铭文一段,是李旦鲜有的传世字迹中的佳作。后者大夏石马,是十六国时代匈奴族铁弗部建立的大夏国的作品,他继承了我国汉代时刻艺术雄浑深沉,体魄巨大、生动传神的特点,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水平,同时也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珍贵民族文物。

篇11:西安碑林的导游词

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中国书法的艺术,也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走进,有着“石质书库”和“书法故乡”之称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大家都知道碑林是由于碑石耸立如林而得名的,那么我们西安碑林是在中国古代文庙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从1087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900多年的历史。收藏的碑石有3000多方,所以在全国来说是一个最大的碑石博物馆了。

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孔庙。站在孔庙当中,最先吸引我们眼球的,就是这座高大的牌楼了。它叫做“太和元气坊”。在上方还有非常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整个太和元气坊,我们可以用,高大而又不失精巧来形容它。

在太和元气坊的底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水池,叫做泮池。中间有一座非常窄的小桥称泮桥。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资格在泮池里洗笔,并且走过泮桥。

走过泮桥之后,出现在我们眼前非常古朴独特的门就叫做“棂星门”。在门的中间可以看到两个大字“文庙”。左边有“德被天地”,右边有“道贯古今”,这两句话、八个字都是出自于《论语》。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穿越棂星门,我们即将跨越的第二道门叫“戟门”。在古代,想要祭拜孔子,文人走到这个地方要下轿,武官走到这个地方要下马,在两边的房子整理衣冠,才可以拜见孔子的。

穿过戟门之后,大家可以看到在我们的左手边有一匹石马,它就是大夏石马了它的雕刻风格属于圆雕形式线条粗旷简洁给人一种古朴与凝重的感觉,大家都知道马的四蹄应该是直接立在地上的,可是大家看这匹马的前面和后面之间都有一定石头的处理,为什么呢?就是为了防止战马倒塌,大家仔细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六年”等字样,这匹战马是唯一的有大夏纪年的文物,所以非常珍贵,属于国宝级文物.

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下对面的另一件国宝级文物--景云钟,我相信大家都有听过这口钟的钟声。在哪听过呢?就是每年除夕之夜12点响起的钟声。景云钟因刻于唐睿宗景云二年而得名景云钟。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三绝:这第一绝就是它纹饰非常精美.它分为上中下三段,每一段有很多的格子,每个中有不同的图案.第二绝就是它的声音清脆悦耳洪亮.第三绝就在于它的这段文字.它是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写的。李旦曾经写过三处的书法,但是流传至今的只有这口钟上的书法了。所以这段文字非常珍贵。它讲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宣扬这口钟的钟声。另一个则是道教的奥秘了。景云钟也在1964年的时候获得了世界名钟的美誉,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

请大家继续随我前行,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就碑林广场了。大家看到道路两旁这六座对称的八角亭是清代建筑,里面陈放的碑石,主要记载的是当年康熙、乾隆平定战乱的一些经过,我们称其为御碑亭。现在大家随我来看这个亭子,它就是我们碑林标志性的建筑和象征了。我们可以抬头看到苍劲有力的两个大字“碑林”。他就是由当时著名的大将军林则徐亲自书写的。

在“碑林”两字下方,迎面而来的,就是体积最为庞大、制作最为精美,并且最早迁至西安碑林,被誉为“迎客第一碑”的——《石台孝经》。

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撰写,并且注释,又建立于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想必唐玄宗将这样的孝经刻在碑石之上,主要是想告知天下他要以孝来治理天下。

整个《石台孝经》高近6米,碑身,碑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得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面请各位游客随我一同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开成石经》。因刻于唐文宗开元二年,而得名的《开成石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一本书了。

在我们来到碑林之后,就会看到这样一个明确的记载:他一共有65万252字,主要的内容有我们众所周知的《论语》、《尔雅》、《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等。最初只有12部经书,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合称13经。也是当时所有的知识分子,科举考试所必读之书。由于在古代印刷术还不是十分的发达,为了避免手抄的错误,所以讲经文科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认们校对。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请大家继续随我前行,我们就步入了碑林的第二陈列室了,这个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可谓是精华荟萃之地。在众多的碑石当中,我们着重的来看颜真卿的作品。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大唐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在44岁的时候,所著作的。说道颜真卿,相信大家对他的字都不会感到陌生,“颜筋柳骨”,颜体字也是一字值千金的。在这,我们还可以对照着另外一块碑石—《颜氏家庙碑》,来看一下,这是颜真卿在72岁时所写的。

有这样一个说法: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的早期作品,而颜氏家庙碑则是他的成名作和成熟作了。所以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多宝塔感应碑的字显得非常的清秀、瘦小,而颜氏家庙碑的字,就显的成熟了许多,肥厚了许多。

说道中国的书法家,都是 “字如其人”。颜真卿可以说是“字如其人”的典范。在他77岁的时候,奉命劝喻参加叛乱的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在以死相胁和高官厚禄的利诱下,当面痛斥李希烈,并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和祭文,立志以死报国,最终被李希烈缢死。颜真卿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书法宗师的气节与风范。

好,我们就来到了第三陈列室。在这里,主要欣赏到的是草书的代表。来看一下张旭的《肚痛贴》、和怀素的《千字文》。说道张旭,他被后人称为“张癫”。有一个爱好,就是喝酒,并且是逢酒必醉。酒醉之后,会拿着头发沾上墨汁,挥“发疾书”。

讲到怀素,和张旭是一样的,虽然身为和尚,可是却有着共同的爱好,就是喝酒,并且也是逢酒必醉。两位书法家的字体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说都是非常的洒脱、非常的奔放。两通作品都是草书的代表,同时也是国宝级的文物。

接下来,展现在眼前的就是第四陈列室当中的两幅图画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副《关帝诗竹图》,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它并非一幅简单的竹子图,而是由一首五言绝句所组成的。叫做“不谢东君意,甘心独立明。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写照了。整幅图充满了诗情画意,非常有趣,也是非常之精美。

接着我们再看一下旁边的《魁星点斗图》,主人公是以一个小鬼的身份出现的,他脚底下踩着一个鳌,手里点着一个斗,希望自己可以高中的意思。同样是由两句话八个字所组成的,叫做“正心修身,克己复礼”,是说人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都一样会做的到。

在请大家随我这边,我们进入了碑林的最后一个部分——石刻艺术室。

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陵墓石刻,一部分是宗教石刻。我们先来看陵墓石刻的代表——“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墓前的石刻,相传是由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作。它们分别是白蹄乌,特勒彪。拳毛騧,飒露紫,青骓,什伐赤。是李世民在开国战争中曾骑过并壮烈牺牲的坐骑。唐太宗为显示自己的赫赫战功和对者流匹骏马的思念才诏令立昭陵六骏。但是今天有一个遗憾之处,就是我们看到的这六匹马当中有两匹马是复制品,也就是大家看上去比较完整的两匹,一个叫做“拳毛騧”,一个叫做“飒露紫”,他们是19被美国人盗走的,现存于美国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六骏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他们造型依就健美,神态逼真。是唐代接触的艺术珍品之一。

好,我们进入宗教展区参观。大家看到的这个叫“皇兴造像”。“皇兴”是北魏的年号,它采用浮雕手法来体现犍陀罗雕艺术。犍陀罗是古印度的一个地名,它集中了犍陀罗与古希腊两地雕刻技法的精华,它的特点是姿态生动,线条简洁,衣纹质感强。

上一篇:英语短篇爱情故事下一篇:《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自然课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