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邂逅诗歌

2024-04-26

心灵邂逅诗歌(精选19篇)

篇1:心灵邂逅诗歌

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

我心花怒放。

飘飘欲坠仙女般的影子,似曾相识,却是今生未曾见过的摸样。

虚拟空间的邂逅,燃烧得烈火一样。

灵魂三维空间中缠绕,心没了时空的概念,情感零距离地释放。

没有一见钟情,却有燃烧的火光。

骨子里那般魔力,与日月同辉,雷击般的声声作响。

心灵共振,火山爆发一般疯狂。

散发着燃烧的味道,爱的炙热,北极的冰川流淌。

不可逾越道德冷面,悬崖勒马不能脱缰。

驾驭航船,心灵的共鸣,给予生命无穷的力量。

不要刻意改变什么,忍耐煎熬能散发出芬芳。

真爱不是占有,牵挂呵护,一颗燃烧的心儿放着光芒。

QQ在键盘声中起舞,心儿在蓝天上飞翔。

如意的不如意的,一切一切,皆为雨后彩霞的七色之光。

人生各色,爱是默默的欣赏。

正在描绘的人生画卷,毁掉重来,总会弥漫着悲凉。

相见恨晚,邂逅还能补偿。

碰撞激起的涟漪,一个一个圆圆,任其静静地漂向远方。

篇2:心灵邂逅诗歌

良乡中学李雅娇原以为《简爱》就是简单的爱情,看了才知道错了,一面笑自己当时的幼稚,一面为简爱的不敢居人下,追求真爱的不平凡经历而感动不已。书中主要讲述了简爱的勇于反抗的一生。简•爱是个孤女,寄住在李德家,并受尽了李德家的各种欺辱。当简•爱准备进入渥德学校读书时,李德太太竟撒谎告诉布斯先生说她是个爱撒谎的小孩,然后谣言传布开了,简•爱也因此受人排挤,只有田普尔相信她是被冤枉的,并帮他洗刷了冤屈。简•爱在渥德学校当了六年的学生,二年的老师,然后离开了这所学校,找了一份家庭教师的职业。在那里,她受尽了温暖和理想的待遇,并对庄主罗彻先生有了好感。谁知,好景不长,罗彻先生的妻子竟然出现了,而她还背负着悲惨的婚姻。简•爱选择了离开。在她新的旅途中,她认识了约翰、戴安娜、马莉这三兄妹,并受到了他们的照顾。而简•爱终究惦记着罗彻先生,并决定重新去找他。她回到了她担任家教的地方,意外地得知罗彻先生那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放火烧了这个庄,罗彻先生也因此眼睛瞎了。然而简•爱并没有嫌弃他,她留在他身边照顾了他一生。在简爱里,命运是不可靠的,虽然她只是个孤儿但内心坚强,在离开舅母家的那一刻,把几年的不满都宣泄出来,我也就不能不对简不有一个新的印象了。而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是那末地唯美,没有金钱与利益的充斥,中国有句话叫“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之间的爱情就想这句话一样。这些天来我又捧起这本书,走入简朴素的生活,重新认识他的心灵历程,书中许多的人及故事,尖酸刻薄的里德太太,人间地狱般的劳沃德学校,美丽而不幸的小海伦,然后走出充满神秘和阴森气愤的桑菲尔德庄园,还有天生傲慢的罗切斯特......简爱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是需要尊严去支撑,拼搏去攀登,爱去充实的。是啊,人的价值是人的尊严加爱,再加上与命运的反抗。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我想这也是作者所期盼的一种结果,作者所向往的一种生活。在当时的社会,我认为这样的结果很好并近乎完美,似乎有点不可能。因为这个世界,及人的价值,都少不了金钱的支撑,有人为了金钱而告别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人会像简那样为爱情而抛弃所有。看看窗外车水马龙的世界,有多少人能够为了爱情而抛弃所有呢?又有多少人能够对这份爱情矢志不渝呢?现在的人们都追求物质生活,未曾停下忙碌的脚步,问一问奔波的心是否累了,是否还过得幸福呢?幸福属于每一个人,只要你懂得争取,懂得感受,幸福就没有理由与你擦身而过。朋友们,不要让金钱利益遮住了你搜索幸福的双眼,幸福离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远,不管你是长的平庸,个子矮小,还是相貌平平,你的心都是充实的。

篇3:让诗歌滋养心灵

一.诗能丰富情感, 提升生活品味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随着通讯设备的迅猛发展, 现代人的情感似乎越来越粗糙。能静下来和诗人进行心灵交流的人很少了, 会雅致而酣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的人不多了。在这诗心匮乏的时代, 空虚、烦闷、浮躁等不良情绪不可避免地侵袭和困扰着少年儿童的心灵。于是, 很多中小学生无所适从、网络成瘾、自私冷漠、自暴自弃, 犯罪自杀的例子也时有耳闻。情感枯萎导致生命枯萎。

因此, 我们需要帮助中小学生发展和丰富自己的感情。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的情感之树也是枝繁叶茂的, 正像对现实生活我们需要观察和分析一样, 对情感世界也需要体味和探索。诗是情感的极好滋润剂,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欣赏诗, 去发现诗。

如果我们教师能指导中小学生读一些感情真挚的诗, 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感情去创造诗, 那么, 他们的感情之树就会常青, 生命之树也会随之褪去灰暗, 呈现郁郁葱葱。

珍爱生活, 用心生活, 方能活得精彩。追寻诗意的生活, 体味生活的诗意, 这是生活的品味。

二.诗能激发想象, 提高创造力

我愿意是树, 如果你是树上的花

我愿意是花, 如果你是露珠

我愿意是露珠, 如果你是阳光……

这样, 我们就能够结合在一起

而且, 姑娘, 如果你是天空

我愿意变成天上的星星

然而姑娘, 如果你是地狱

(为了和你在一起) , 我愿永堕地狱之中

这是匈牙利伟大诗人裴多菲一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试想一下, 如果直接写成“我爱你, 愿意为你去死”, 将会多么寡淡无味。为什么前后两种写法表现了同样场景, 感人的程度却如此迥异?我想这就是想象的魅力使然吧。裴多菲巧妙自然地把自己的爱付诸于形象, 绿树、鲜花、露珠、阳光、天空、星星构成了一幅绚丽斑斓的图画。

显然, 离开想象, 是很难进入诗的领地的。诗人想倾吐某种思想感情, 他需要的不是律师的辩词和法律条文的理智和严谨, 更不是普通的日常对话, 他要选择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叙事和抒情, 这样, 他必须要开拓自我的想象空间, 调动自己的各种技能, 从而寻找到最新鲜最使人一见难忘, 最机智的表达方式, 使读者完全从诗的角度去感受语言的意义, 获得比本意更更深刻的思想。

想象, 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无与伦比的时空穿透力, 成了开创未来的必备条件。我们写作, 都渴望有奇思妙想;我们研究科学, 也需要非凡的想象力;可以说, 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而读诗写诗, 真正诗意的活着, 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想象。

三.捕捉瞬间感觉, 用心创造诗意

月光下的林中幽径, 你踏着细软的落叶, 任夜风轻吻着你的面颊, 这时远方传来悠扬的歌声, 而那歌偏偏又是你最喜爱的一支, 你晶莹的泪水流下来, 轻轻闭上了眼睛……

这些瞬间流逝的情景常会不经意地呈现在每一个人的记忆里。但大多数人往往置身其时其地, 一阵感慨或二三思绪也随即烟消云散了, 却很少去用优美的文字将其定格或永恒, 人类的心灵正因此而变得趋于麻木, 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我们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天赋, 把这些模糊不清的情景再现出来, 而且把它深化、升华, 通过理智的多棱镜, 折射出其内部蕴藏的情感、景色、哲理的七彩光来。

大诗人李白在客居他乡的夜晚, 突然对床前的月色产生一种“霜”的感觉, 这行为极短暂, 但诗的波澜已经奔涌而起, 于是他立刻产生出“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佳句。可以说, 这是最美妙的不可代替的瞬间。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去训练自己瞬间感觉的灵敏度, 一步步到达诗的彼岸。

篇4:生态诗歌,润泽心灵

“只有与环保同在,我们才能与母亲同在,把母亲的赞歌谱写到永远、永远……”

“我们希望给未来留下一个更美的地球!我们希望能唱响绿色和平的歌!”

当这一个个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理想,从一张张稚嫩的口中喊出的时候,令人深受感染。

12月8日,在首届“珠中江”中学生环保诗歌朗诵比赛中,来自珠海、中山、江门三市的60多名高、初中学生通过朗诵环保诗歌,表达出了自己对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深深愿望,并向社会发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倡议。

四年前,《珠中江环境保护区域合作协议》签订,从此,珠中江三市环保部门每年都轮流在各市联合举办环保宣教活动,培育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理念。今年恰逢三市环保工作的大喜之年:珠、中、江三市陆续通过了全国环保模范城复核。藉此机会,珠中江三市环保局共同主办了此次的朗诵活动,以进一步繁荣环境文化,树立环保自觉,宏扬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据主办方负责人介绍,活动旨在提高三地广大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青年一代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而影响并引导身边的人员积极抵制破坏、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共建生态和谐幸福家园。

比赛现场,学生们以激情洋溢的风貌、抑扬顿挫的声音、丰富饱满的表情,向观众们描绘大自然的美好、诉说破坏环境的恶果、呼吁全社会齐来保护生态家园。参赛的广大师生都表示,这样的比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诵技能,而且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朗诵,学生对环保的认识也进一步得到提升;比赛过程,学生们深情的演绎,更是让现场观众享受了一次生态文明的大餐。

篇5:心灵的邂逅一生的不弃情感美文

每一个人都是在红尘里流浪的过客,我们在不同的路口相遇,在陌生的风景里寻觅,在自己心灵的空间里编织美丽的邂逅,就像眼前的一段清幽的旋律,一幅纯美的画卷,一段婉约的文字在流动的音画里闪烁。

是什么时候,我们不愿意再孤单地行走,在漆黑的夜里渴望一双温暖的手,是什么时候我们不再一个人泪流,漫然无助的.时候有人为你分忧,是什么时候有人站在你的身后,陪你看尽风花雪月永远没有尽头。是什么时候思念开始落在眼眸,每个季节的眺望都充满了别样的温柔,是什么时候心中装满了爱的守候,简单的生命变得不再简陋。

你说:红尘茫茫,我真的不愿意,一个人孤独地行走。于是在最深的红尘里,灵魂渴望一个美丽的邂逅。于是,在行走间不经意地抬头,我们发现了彼此:哦,原来,是你在这里守候!每每想起,于心,都会飞扬一份暖暖的明媚。有一丝惦记与希翼,一种无法用言语诠释的感觉,不浓不淡的静静相随。

旧日时光,仿若一叠叠黑胶片,轻轻一点便能一一回放,想忘却,已是不再可能。原来,有些眷恋,不是转山转水的一程相携,只为弹指一瞬成永远的浅浅相望。弹一曲相惜相知听一笛塞外悠长,吟一段绝唱千古,写一页挚爱倾心。或许,各安天涯,心向远方,是心底最深的彼此相携。

在一朵朵纯白中,绽开柔柔的牵念,你,便是我心中,最纯的美。是谁侵染的苍凉,与天涯的旧梦,伫立成景,将一帘风轻,书写成云的姿势。自此,梦,便悠闲于四季,无需妖娆盛放,只想聆听浅语……

很多的时候,我无法追问,这样的一种执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是那一瞥苍凉的眼神?是那枚无约的遇见?还是一次尘烟中的擦肩?你,就这么,静静地走近我走近,我自此邂逅一生的不舍不弃。而我,就这么,在有你的城里,画一个白月光,圆一个琉璃梦……

篇6:邂逅情诗歌

人邂逅

小径幽幽两影投

那一季

梦回曲水月光柔

两心扣

我俩走成风景手牵手

那一月

身如彩凤双飞翼

花绽透

偎依梧桐树下心温柔

那一夜

不胜清怨残月中

寒风吼

树叶飘零心忧愁

那一段

浮花浪蕊凋零尽

恶梦稠

神魂不附人消瘦

那一季

此情追忆难搜索

谁无眠

秋雨淅沥心室漏

从此后

难有魂梦与君同

音信杳

行至断桥转身走

邂逅情

尘缘本来皆如水

一事醒

篇7:一次邂逅诗歌

不管风雨,我愿意

爱你一世

一次邂逅,照亮了多少生命之旅?

篇8:心灵邂逅诗歌

所幸, 随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出台, 人们的教学理念亦发生了变化。高中语文教材与课本配套的读本, 选了大量的诗歌, 从古代诗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诗, 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恐怕正是试图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打造学生诗意的精神底蕴, 他们的古道热肠让我深受感动。在教学诗歌单元的过程中, 我也情不自禁地给学生补充了很多课外的诗歌作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尝试着去读诗、懂诗、悟诗、入诗, 并从中获得精神愉悦, 最终爱诗。以此为目的, 在诗歌教学中, 我作了如下努力。

一、创设诱因,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任何人对于任何学问, 不管它是有趣还是枯燥, 只要产生了兴趣, 他就会得到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产生自发的求知欲, 学诗也是如此。课前的熏陶和课时的导入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它犹如一个新颖的书名和一篇绝妙的序言, 总能激发读者情不自禁地翻阅。

面对教材丰富多彩的诗歌经典和教师印发的优秀诗作, 高一学生们霎时来劲了。一个个念叨着“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而得意不已。然而这种因新奇而产生的兴趣毕竟不能持久, 教师若不适时引导, 它便极易淡化而消失。此时, 趁热打铁, 给学生介绍一些诗歌与诗人相关的知识———现代诗、当代诗、朦胧诗等等学生对新诗的感受由迷惘朦胧到清晰明了, 他们学到以前没有学到的知识, 自然就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此后花一课时让学生摘抄交流短诗, 并介绍有关诗刊、诗报和新诗集, 让他们在课余阅读。如此一来, 学生读诗抄诗, 便蔚然成风, 为讲授诗歌奠定了基础。

课前的熏陶与引导, 使学生对诗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具体诗作的赏析则是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过程。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吸引学生, 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保持学诗的热情和自觉性, 因此上课之初的导入不容忽视。写文章讲究“凤头”, 上课也一样。导入不在长, 而在于巧, 在诗歌教学中, 如下几种导入方式颇为有效:

问题导入。例如教学《诗经·卫风·氓》, 我先给学生讲了小说《霍小玉传》, 主人公李毅和霍小玉的婚姻悲剧, 并由此得出“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主题思想。类似的悲剧在人间不知上演了多少回。一些学生由此感叹:为什么女性千万次地重复这种不幸?它究竟是不可抗拒的命运, 还是可以避免的错误?教师顺势发问:《氓》的女主人公正是一个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妇女形象, 她的反思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带着这个问题, 开始了学习。因为起初定位较高, 整个教学过程不只停留于字词的疏通, 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同时, 也思索了一些深层的问题, 课堂气氛热烈。

风俗导入。执教屈原《离骚》刚好在端午节之后。由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引入便立刻激活了课堂。“家家户户包粽子”、“在门口挂上菖蒲海艾”、“在房屋四处洒上雄黄酒”、“在额头用雄黄酒涂上‘王’字”、“举行‘龙舟竞赛’”。同学们纷纷讲述着自己所知的端午风俗, 又深深感叹本地人崇尚过端午却不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现状, 此时进入屈原及其作品的学习过程, 教学似乎更多了一份任重而道远的意识。

诗词导入。毛泽东《沁园春·雪》学生在初中学过, 于是教学《沁园春·长沙》时, 师生共同背诵了《沁园春·雪》, 回忆了“沁园春”这一词牌在章法、结构上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学习同一作家、同一格式的新词, 学生便觉轻松不少。

此外还可以是民间故事导入, 如梁祝故事 (《孔雀东南飞》) 、牛郎织女 (《秦观《鹊桥仙》) ;歌曲导入, 如王菲《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徐小凤《别亦难》 (柳永《雨霖铃》) ;同类作品导入, 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由《赤壁赋》导入……如此, 教师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既吸引了学生, 又为诗歌学习创设了台阶, 何乐而不为!

二、反复吟诵, 营造氛围

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声情并茂, 进入角色的朗诵于教于学均有益。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 就像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 每一节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 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 (间有八字) ,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 逐节换韵, 追求章节的波动和韵律感。诗中反复运用“轻轻”“悄悄”等叠字, 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有细微的弹跳性, 仿佛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结尾与首节句式相似, 遥相呼应, 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如此美妙的诗句, 光靠教师的讲解, 并不能触动学生。惟有引导学生情真意切地感受、吟诵, 才能把学生带入诗歌艺术的殿堂, 借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 营造诗歌的氛围, 并真正地品味出本诗的三美:意象美、韵律美、画面美。

在诗词教学中, 朗读不仅是教师所要完成的一项指导任务, 更是用来学习诗词的一把钥匙, 而优秀的朗读, 比单纯的讲课分析效果更好。

三、披文入情, 进入诗境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文心雕龙》)

诗歌之美, 俯拾皆是, 像珍珠般撒落于诗句中, 附着在形象、意境与事理中。而教师的任务便是引导学生发现美, 并把这些珍珠连成一串, 让学生在形象、意境与事理的感悟中产生共鸣, 进入诗境。

要让学生与诗人形成某种共识以至产生共鸣,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联系, 善于启发, 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联想与想象, 以形成“勾新连旧”的动态思维习惯与能力, 进而自觉而自然地渗透自身的见闻感受、知识储备、文学修养来涵泳、深发。例如教材《雨霖铃》有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的月, 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 (《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 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柳永却因它而触景伤怀。在人世沧桑、自然永恒这一点的认识上, 诗人与读者岂不是始终相通的吗?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要善于勾新连旧, 就能使学生把新获取的信息与原有的储存信息结合起来, 再把它们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作品那丰富深远的艺术境界之中, 逐步提高艺术鉴赏的水平。

倘能于每节课、每首诗, 都能引发学生有所感悟, 并将一些金词佳句牢记在心, 那么诗歌的教学便成功了, 呼唤诗心的重现也不再是奢望。

篇9:让诗歌走进学生心灵

丁云老师曾说过,诗是必须教的,没有诗润泽过的童年是不圆满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歌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被吸引,被打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诗是流动的韵律——和奏而歌

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寒来暑往、山川交错都存在着一定的节奏。诗歌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郭沫若在《论节奏》里这样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诗的节奏感首先可以表现在句首、句中、句末的押韵上,表现在诗歌结构的错落分行上,当然还可以表现在儿童诗里经常出现的叠词上。我们应该依据诗歌的这些音乐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片段一】

生: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师:这句话中有个词很奇妙,如果能把这个词读好了,就能读好整个句子。

生:我觉得要读好“悄悄”这个词。

师:悄悄的感觉读得真好。像这样的词语,诗中还有哪几个?

生:轻轻、丝丝、悄悄。

师:诗歌非常讲究韵律、节奏。读诗的时候,关注这些叠词,注意停顿,一停一顿,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让学生体验叠音词“悄悄、轻轻、丝丝”在唇齿间造成的停顿,体会独特的情趣和美感,从而让学生感受儿童诗的节奏,融进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进行审美活动。

二、诗是无限的画卷——入画想象

诗歌是生活的映照,是现实场景的反映。儿童周围的世界更是五彩的、跳跃的。儿童诗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的方式反映儿童世界的。用线条、色彩描绘形象的图画世界,更是唤起儿童想象最直接的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无限想象积极地还原生活画面,透过语言文字感受文字中传递的美好情感。

【片段二】

生: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师: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生:在这幅水墨画上,绿绿的垂柳,绿绿的山溪,绿绿的人影。

生:没准你从这里走过,你的脚也一定会染成绿绿的。

生:只有蜻蜓是红红的,这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师:想象让我们的朗诵更具内容。谁愿意来读一读?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借着诗歌中的语言文字,想象孩子溪边垂钓的动静结合的多彩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

三、诗是有魔力的文字——炼字品读

诗歌的语言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更要高于生活。这就要求诗歌语言要精致、优美、丰富,深具感染力。儿童诗的阅读对象是儿童。儿童是活泼的、充满朝气的,因此儿童诗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片段三】

师:同学们,诗歌篇幅不长,但非常讲究用字。在诗中诗人用了一个很有味道的字,把这种快乐迷人的笑表现了出来。

师:“漾”字还可以用其他哪些词来代替?

师:“漾”字与“挂”“露”等词相比,哪个更好?

生:“漾”字写出这个孩子看书的投入、快乐,微笑,是一种甜甜蜜蜜的笑,是幸福的。

诗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的语言精练,富有概括性。它常常用简约的文字来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案例中,用同义词与之相比较的方式品味“漾着”,就是让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无限魅力。

【片段四】

师: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最美的诗,打雪仗,捉蝌蚪……每每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也想写几句:

“哪管它小手冻得发红

捏一个雪球

你扔我闪乐开了花

雪地上

( )串串快乐脚丫”(留着、画着、跳着)

师:你能替我出出主意,想想选哪个词比较好呢?

生:我选“留着”——希望这份快乐能永远留下。

生:我选“画着”——孩子们多像快乐的小画家,把自己的快乐画在了雪地上。

生:我选“跳着”——那孩子一跳一蹦的样子还在我脑子里晃着……

用“留着、画着、跳着”选词说理由等方式进行炼字,表面上只是一种轻松的选择,实际不然,学生在进行对比选择前,调动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悟情、入境,一步步地将自己的思维推向高潮,从而切实调动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及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诗是有趣的游戏——循诗前行

一首儿童诗就是一处美景,更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在诗人高恩道的眼里,数字是有性格的,在诗人谢尔的眼里,梦是会冻结的……在儿童诗的创作过程中虽然是讲究技巧的,但更注重内容、文字的有趣、生动。在学写诗歌的过程中,我们更要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创作出一首首富有童真、童趣的儿童诗。

【片段五】

师:在你的童年里,也一定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情,请选择你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试着写几句话,可以仿照课文中的写法。

出示场景及要求:登山 画画 游泳 放风筝 吃雪糕 放鞭炮 ……

师:好诗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

(当堂交流课堂小练笔)

师:有人说读诗能让你变得聪明,读诗能让你变得优雅,读诗能让你充满灵性。是啊,在世界的许多地方,12岁的,32岁的,甚至是72岁、82岁的,许许多多人都爱读儿童诗。所以从今天开始,希望你们又多了一份读书的选择,那就是读儿童诗。

篇10:一次邂逅诗歌

给你,所有的思念

给你,所有的激情

只是一次简单的邂逅

就注定了我爱你一生的那一分执迷

你给的梦,甜蜜了

我的人生

往事,一幕一幕

再现你的那一份柔情似水的高贵

你那隽秀的模样

早已在我的心里根深蒂固

随意的飘逸

我的世界里,有你足够

驰骋的天地

任时光继续着美丽

希望我的眼泪能够感动你的心扉

我知道你的爱,也不会

无缘无故的给

就算徜徉在你那美妙的梦幻里

我也要憧憬着

爱你一生

每一分每一秒

我总想见到有你的奇迹

你和我的爱情

难道不是一生中最美的传奇

不要过于,吝啬

你的爱意

拿出你的真诚和真挚

和我的情深意切好好的爱一回

只爱一生就足够

一次邂逅

给了我恋你一生的情意

不管风雨,我愿意

爱你一世

一次邂逅,照亮了多少生命之旅?

篇11:邂逅抒情诗歌

一折花谢,空余内心的残缺。

初步了解,却有忘不掉的感觉。

缘起缘灭,留下不解情结。

松开手却忘却不了你,那熟悉的身影和那天真的笑脸。

断不掉的思念,我的天空下起了大雪。在我们之间冻结成一条无法逾越的界线。

一段描写,你笑脸天真无邪。

一厢夙愿,让我的天不再耀眼。

油尽灯灭,爱也走到终点。

伤心季节,好比断翅的蝴蝶。

你坚定的回应把我的希望瓦解。

幻想被敲醒,

失望悄袭心间。冻结成一条无法逾越的界线。

一段描写,你笑脸天真无邪。

一厢夙愿,让我的天不再耀眼。

油尽灯灭,爱也走到终点。

伤心季节,好比断翅的蝴蝶。

你坚定的回应把我的希望瓦解。

幻想被敲醒,

失望悄袭心间。春风吹过的夜,凄寒难言。

悲伤和感叹,可能也只有我,今夜独自难眠。春风吹过的夜,凄寒难言。

篇12:一次邂逅诗歌

不管风雨,我愿意

爱你一世

一次邂逅,照亮了多少生命之旅?

篇13:心灵邂逅诗歌

一、紧扣教材, 各段突破

诗歌通常由几个结构相似的小节组成, 句型相似, 字数相当, 如果每段均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则势必让学生产生厌倦之感, 同时使课堂了无趣味, 因此必须对相似段落各个击破, 根据每段的语言特点寻找不同侧重点, 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水乡歌》一共三个小节, 每一小节都用同样的问题开头, 每段的句式都很相似, 针对这一特点, 我在三段教学中寻找不同切入点。第一段, 详细分析文字的写法, 分两步走:首先, 让学生找找为了说明水多, 诗人描写了哪些和水有关的事物, 学生能分别找出“渠”、“河”、“池塘”、“绿水”、“清波”,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都是能装水或者是和水有关的事物, 写这些事物多, 就能充分说明水多, 从而明白诗歌精心选择描写事物的特点。第二步, 让学生细读课文, 看看为了说明这些事物很多, 精心选择了哪些词语, 然后进行以下词语的品析“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 通过词语的品析, 感受诗歌在选词造句方面的精当。教学第二段时, 这些具体事物和精彩词语只是一带而过, 重点选择打比方的句子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白帆片片像云朵”这个句子, 分三步走:1.找出打比方的句子, 说说是把什么比成了什么。2.看图说说为什么把白帆比成白云。3.感受这个句子描写的美妙, 进行感情诵读。教学第三段, 选择学习的难点“装满一箩又一箩”进行重点分析, 箩是用来装鱼装虾的, 怎么能装歌呢? 通过看图想象, 让学生明白, 其实这里是把歌比成了鱼、虾, 表达了渔民们丰收的快乐。通过多次诵读, 感受词句的美妙。

这样在三段教学中, 找到不同的突破口, 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精彩, 而又没有一种重复啰唆的感觉, 课堂教学有效性逐步凸显。

二、渗透学法, 有效训练

对于二年级孩子, 我们要加逐步强学法的渗透, 让他们通过一篇篇文章的学习, 积累一定的学习方法, 以此进行自主学习。

在《水乡歌》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背诵方法, 在第一段的指导背诵时, 我采用了“填空背诵”的方法, 让学生填写一些关键字词, 从而将课文背诵熟练。在第二段的教学中, 我又渗透了“熟读成诵”的方法, 让他们明白, 只要多次朗读, 就能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另外, 进行“看图想象背诵”的训练, 分三步走:先让学生看着文字, 对照图片, 在心中留下一个印象, 然后将文字去掉, 让学生尝试背诵, 最后, 将图片隐去, 让学生直接想象背诵,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背诵这类文字的方法, 可举一反三。

三、层层深入, 回环复沓

诗歌是非常精炼的文字, 值得反复诵读, 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 投入朗读, 但不能让学生在多次诵读中有枯燥之感。

《水乡歌》的第三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千首曲 , 万首歌 , 装满一箩又一箩, 唱咱水乡新生活”, 在让学生理解了“装满一箩又一箩”这个难点之后, 先让学生欣赏甜美的《太湖美》, 接着采用欣赏图片、层层深入、回环朗读的方法, 出示这几幅水乡的图片:鱼虾螃蟹图、荷花丛图、水面蓝天白云图, 图片下面出现了这句话:“千首曲, 万首歌, 装满一箩又一箩, 唱咱水乡新生活。”然后开始层层导读:这甜美的歌声飘荡在鱼虾河蟹中, 读——— (学生一读这句话) , 这悠扬的歌声, 飘进了荷花丛中, 读——— (学生二读这句话) , 这柔柔的歌声飘到了蓝天白云底下, 读——— (学生三读这句话) , 这动人的歌声, 久久地回荡在水乡, 也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读——— (学生四读这句话) , 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 感受了歌声的甜美, 感受了水乡的新生活, 感受了水乡人的幸福, 勿用多余的语言, 理解便水到渠成。

四、巧用媒体, 渲染诗境

诗歌描写的画面通常都是非常唯美的, 因此吸引学生进入情境, 是帮助理解的好方法。媒体的选择相当重要, 但不能显得过多过滥, 以致冲淡文字的韵味, 所以一定要有效地选择媒体。

教学《水乡歌》时, 我尽量采用简单、平易的媒体, 在关键时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教完第一段, 感受到水乡水多这一特点之后, 我放了一段淙淙的流水声, 配上这样的画外音:“水乡, 真是个水的天堂, 水的世界, 让我们在淙淙的流水中, 再次感受水乡的魅力!”课堂气氛非常和谐, 诵读伴着流水声, 美好的文字就这么一点一滴地开始浸润孩子的心灵。

在教学“唱咱水乡新生活”这句时, 我穿插播放了一句《太湖美》的歌声, 甜美的女歌手将太湖的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很长, 但是我只选了一句“太湖美, 太湖美, 美就美在太湖水”循环播放, 因为只放了一句, 学生感觉意犹未尽, 紧接着让他们继续进入文字, 有感情地诵读,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一次的媒体使用是在全文教学结束之后, 出现三小节文字, 让学生观察三小节文字的特点,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白, 诗歌的文字通常结构相似、句型相同, 朗朗上口, 甚至可以谱成曲、唱成歌, 因为这已经是下半节课了, 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 我播放了歌曲《水乡歌》, 歌词就是这篇课文的文字。学生在欣赏歌时感受到了诗歌文字的魅力, 有的甚至开始摇头晃脑地唱起来, 这样的课中休息与课堂教学浑然一体, 相得益彰。

篇14:建筑是她心灵诗歌

1949年以后,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委员。五十年代初,她在建筑教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工作方面,都作出过重要的贡献。1955年她去世时,“碑建会”决定把她亲手设计的纪念碑基座花圈浮雕的刻样作为她自己的墓碑,以铭记她的贡献。

然而,在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人们应当知道的,也许还不只是她的成功,而更是她的那些重大的失败。是她,当年和梁思成一道,耗尽了自己最后的心血,想要把北京城,这“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作为当时全世界仅存的完整古城保存下来,成为一个“活着的博物馆”留给后人。然而,他们却抵不过当时那种要“从天安门上看下去,到处都是烟囱”以示“现代化”的权威意志,而节节败退。在后来关于北京古城墙存废问题的“急诊”中,他们又彻底失败。其结果是,北平解放时炮口下得以幸存的五百年完整的古城墙,却在“和平建设”中被当作封建遗孽而彻底铲除了。当年她在顽强抗争之后留下的一句话:“有一天,他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如今不是言中了吗?

林徽因什么时候开始其文学活动,这不太容易说得清。她的文艺细胞当然首先来自她的书香世家……然而,直接把她领入现代文学之门的,却是她前半生一位最亲密的朋友徐志摩。毫无疑问,林徽因后来的文学审美观,她作品的风格,乃至诗的格律,都受过徐志摩的深刻影响,其中有一些大概可以追溯到伦敦时期。1924年印度诗翁泰戈尔访华时,林徽因与张歆海、徐志摩、林长民等同台用英语演出泰翁诗剧《吉德拉》,在当时的北京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也可算是她登上文坛之前的一次即兴的彩排吧。

林徽因大概只能算是个“低产作家”,她的存世文学作品——几十首诗,几篇散文,三个短篇,再加半出话剧,合在一起也不过10来万字,小小一册而已。然而,使许多人感到惊讶的是,她这仅有的一点东西,尽管略有参差,但总的说来,却几乎是篇篇珠玉。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遗憾的是,林徽因没能看到她为之付出了生命最后一息的这座建筑物的完成,便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了。现在,她自己也许应该感到欣慰:在她出生90年后的今天,她的诗还活在许多与她素不相识,乃至隔了几代的读者心里,也确实还有许多人仍然相信,在她那空灵的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1993年4月 北京

心灵物语

梁从诫先生是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子,这是梁先生回忆自己母亲的一篇小短文,篇幅虽短小,却已是将自己母亲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项事业都囊括了——建筑与文学。或许,此前我们对于林徽因的了解和喜爱,是源于那首《你是人间四月天》的诗,也或许是她别的动人心弦的文字,我们一直以为她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诗人、女作家。但从梁先生的这篇短文中,我们才知“建筑是她心灵诗歌”,学建筑、为建筑事业奉献自己不仅是林徽因最初的梦想,更是她为之践行一生、百折不挠的人生追求。

篇15:《邂逅》诗歌

你的身影

不经意的便逐入了

我的眼眸

我们点头

我们握手

你轻声的呼唤

你低声的问候

不经意的

触动了

我心间的温柔

从此你便落入我心头

你温柔着我的所有

你深情的凝视

让我淡淡含羞

你翩翩的身影

美丽着我的眼眸

你的软语关怀

温暖着我的心口

从此你便是

我心中最美丽的守候

从此我只想

你陪伴在我的左右

从此我只想

陪伴在你的左右

期望,时光能

在此停留

红尘路上

我们来牵手

起伏旅途一起走

风雨途中心相扣

此时别无所求

只愿你的身影能

篇16:美好的邂逅诗歌

只不过是在草坪偶然一瞥

便看到了你瘦削的身影

你在薰衣草旁用脚尖旋转着足球

我在心里唱着一支歌

你回眸粲然一笑

阳光很明媚,你笑得很灿烂

时光静美

或许今生再不会遇见这样的你……

花落了

花落了

那一年,落花飞上果郡王的肩头——

那是甄嬛曾轻轻靠过的肩头

可是现在自己心爱的人却成了别人的玫瑰

花落了

那一年一对璧人合作《惊鸿舞》惊艳全场——

那是多么美好的往事

可是现在心爱的人已死跳舞又有什么意义?

花落了

曾经的.有诗待和有歌待应已随风而逝

凌云峰的呢喃私语和白雪一起渐渐融化

只是无论怎样也流不出故人的心田

花落了

曾经的泛舟湖上已随欲池之荷菡萏香销

皇太后荣耀的光环让天下人景仰

篇17:邂逅的芦苇诗歌

浩瀚的洞庭湖水

滋润着你的祖祖辈辈

由青绿到翠绿到灰白

像是沉睡了多年

直到铺染成一袭雪白

初冬

芦苇蔓延成了一片云海

繁茂密集的盛大宴会开席了

芦花时而窃窃私语

时而扶摇直上

蓝天白云的亲吻

印在碧波荡漾的洞庭湖水间

邂逅一处芦苇

惊讶于它的安谧

为何遗落在这偏远的角落

你是否掉队了

还是与风姑娘捉迷藏

忘了回家的路

湖对面就是你的家园

近在咫尺

贪玩的你为何不肯回家

抑或你是私生子

只能流浪在外

遥遥相望故土

在孤寂中思念

在飘逸中飞舞

回眸已是经年

你是洞庭湖的精灵

飘呀飘

说不定明年

就可以幸福归队了

下一季

何处再现你的风姿

篇18:心灵邂逅诗歌

一、诗歌教学的价值体现

从古至今, 诗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凭借敏锐的眼光对生活和社会洞察至微, 他们深邃地思考并感悟着生活, 超然地俯瞰并感慨着人生, 他们体验和思考着我们所感觉不到的、不愿深思的事物, 并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发挥至极限, 促使他们脱离了庸常生活, 成为了一个精神标高。因此, 学习他们的诗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精神价值, 亦是对生命唯美的表达。

1.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言是融合思想和情感, 后经想象与构思而形成的艺术品, 而诗歌又被称作为是“最高的、最纯粹的语言”, 简短的文字却凝练、含蓄、灵动、鲜活。诗歌教学可以凭借其语言特点而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语言魅力, 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踏着诗歌生动的节奏和韵律来尽情地欣赏和体味语言的千姿百态, 在体验中, 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增强。

诗歌是诗人超然的感慨与深邃的思考, 因此, 在语言中饱含丰富的想象、恰到好处的留白、突破常规的表达等诗歌外露出来的特点跳跃性大, 意象的指向也甚为模糊, 通过诗歌教学,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感受诗人的意境, 去鉴赏诗歌, 可以在学习活动中促进自身阅读鉴赏水平的提升。

2. 增强学生人文素养

打开中国的文学、文化宝库, 迎面而来、最为夺目的是灿烂了数千年仍光鲜照人的诗歌, 诗歌是经典, 是传承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 同时诗歌又像漫无边际的海洋, 几乎包容、积淀着自宇宙鸿蒙以来我们中华民族一切的文化与文明, 展露着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骨血, 是民族智慧的源泉, 是国人情感的依托和精神的归宿。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明晰历史、指向未来, 带着民族的智慧走向世界。

诗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人生趣味, 帮助学生蕴蓄一个审美的人生, 诗歌把语文课堂点染成纯美的、流溢浓郁的诗情的唯美境地, 让学生在感悟诗趣的同时渐渐地浸润学生的心灵, 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拥有一颗真诚且充满新奇的心, 达到远离浅薄与庸俗, 走向精致与高雅的人生目的。

二、诗歌教学的基本原则

1. 情感愉悦性原则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 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情感愉悦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对于诗歌教学亦是如此, 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情感出发,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己的情绪与诗歌本身蕴含的情感愉悦、和谐的交融在一起, 脱离诗歌学习的枯燥乏味, 达到学习诗歌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的理想教学境界。

例如, 在和学生一起鉴赏五代词人温庭筠的词作《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时, 笔者首先选取现在正在热播的《甄嬛传》中的一个影像片段创设一个意境:安陵容应华妃的要求而唱歌, 影像剧中的安陵容就唱了温庭筠的《菩萨蛮》。先让学生感悟视频中安陵容所透露的哀怨之情, 激发起学生阅读和探讨的兴趣。

2. 强调积累原则

“腹有诗书气自华”, 积累是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前提, 事实也表明, 量变会导致质变, 我们的诗歌教学除了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进行鉴赏以外, 在课堂外, 还应给学生营造课外经典诵读的诗歌学习氛围, 达到“墙外开花墙内也香”。通过学生大量的积累实现“诗感”的增强, 同时积累的过程是学生自选诗歌的过程, 在选择诗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

3. 个性创造性原则

“一千个人眼里,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比如《锦瑟》, 众说纷纭千百年难以解释, 就像元代诗人元好问也曾在《论诗三十首》中感叹像《锦瑟》这样的诗固然好, 但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 也只能望之兴叹, 无力为它作注。有些诗歌大师都不能释然, 何况是我们的学生呢!我们的诗歌教学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重视阅读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创造本质。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和再造想象, 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诗歌鉴赏当中, 摒弃“标准化”、“统一性”的借口, 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松开学生活跃的思想的枷锁。

4. 适当留白原则

留白是诗歌的本质特征, 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从这一特征出发,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

笔者在一次活动中, 聆听了两位老师教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诗歌, 这两个老师在课前都作了精心备课。在执教过程中, 一位老师又展示多媒体画面, 又放音乐, 又抑扬顿挫的进行讲解, 乍一看, 课堂形式丰富多彩。另一位老师从自己声情并茂的泛读开始, 课堂上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 而是在课堂上留有时间指导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课堂容量不大, 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多。两者对比, 前者的学生看似接受了大量的信息, 但其实是被动的学习、接受, 而后者在课堂中多次留白, 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想象、思考、体味,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力。每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知识基础, 老师的思维不可能替代学生的思维,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思考不能满堂灌, 课堂上要适时留白, 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对课堂信息进行选择、加工,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篇19:让诗歌走进孩子的心灵

关键词:诵读;击节而吟;层层数对

自古以来,诗歌就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较之其它文学体裁,诗歌的音乐性是最为鲜明的,它音调铿锵,节奏鲜明,音节优美,气韵流转,宜读、宜诵、宜吟、宜唱。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读诗写诗,书对应对,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更新观念,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有效结合呢?笔者认为要“以读为主”,“读”是进行诗歌赏析的最重要的手段:字正腔圆的范读,是一种引领;声情并茂的诵读,是一种感染;抑扬顿挫的吟咏,是一种陶醉。在诗歌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格律、意境美,而且熟读背诵,才能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继而咀嚼其中的味道,提高学生欣赏诗歌作品的能力。下面就以《春日晨景》为例,谈谈笔者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春日晨景》是一首对仗工整的长短句结合的小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仅仅48个字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因此,低年级诗歌的教学,更要以诵读感受为重点,过分的分析讲解反而会破坏诗的美感。因此,我在教学中将“多种方式的诵读”贯穿始终,要求学生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读出意蕴。遵循这个原则,我在教学中实施了以下“四读”:

一、读诗至顺,疏通诗意

我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首小诗有48个字,自己读两遍,看能不能把每个字音都读准,把每一句读通顺。要求学生自己先大声朗读,尽量读准字音,读出诗的一般节奏与韵律。这组诵读设计时间不长,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等交替进行,学生基本做到了文通字顺,初通诗意。

二、读诗见形,感受节奏美

梁实秋先生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诵读。”他回忆教师朗诵时有的“咬牙切齿,声震屋瓦”,有的“轻描淡写,如行云流水”,而学生“细心聆听,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前,已经相当地体会到文章的美妙”,“老师讲解之后,立即要我们朗诵,于是全班同学高唱,如鼎沸、如蛙鸣、如鸟喧、如蝉噪”,这是契合诗歌特点的极为生动的诗歌教学范式。诗歌的“读”要讲究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要做到清晰流利。《春日晨景》这首诗平仄讲究,声调和谐,而且有长短句的变化,因此,我设计了摇头晃脑读和击节而吟两种形式,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获得审美愉悦,真切体味到包孕于节奏和旋律之中的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感受诗歌独特的韵致。击节而吟是我的一次尝试,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古人亦有“钿头银篦击节碎”等诗句,因此在这里,我教给学生用手掌轻轻拍打课桌,击打出节奏吟诗。师生对吟时,我力图以丰富的表情,恰当的音调、停顿,表现出鲜明的节奏,并把韵脚读得响亮、清晰,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

三、读诗对韵,感受格律美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些诗歌声律方面的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为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相应的基础,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精神素质的培养。因此我尝试着让学生“找对应的句子和词语”,安排对对子的游戏等。首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比如“杨柳对杏花”这样简单的对子;然后要求学生自由结组练习对对子,学生对这种学习感到很新奇好玩,于是就在诗中仔细地寻找可以对的词句。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学生们通过找一找、想一想,不断地发现、品读,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最后是师生对。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引领学生逐层深入理解诗意。还可以配乐诵读全诗,更有助于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这些学习,学生不仅体会到汉语的简约与灵动,还初步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读诗入画,感受意境美

《春日晨景》这首诗构思巧妙,意境清新,画面色彩明丽,动静结合,而且用词讲究,比如三处写绿色,就用了三个不同的词。因而,教师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画面想象,使学生从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如在鉴赏“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研读、设问并想象,使诗句描绘的景象如在眼前,達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时再配上优美的古乐反复诵读,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既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这时候,学生眼中的春景已经呈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而且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他们不仅看到了小草、新荷,还看到了山坡上的点点小花;不仅听到了小虫的叫声,还听到了小河清波流淌的声音……这时他们可以读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只有学生了解了诗意,体会到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在诵读中把情感表现出来。

上一篇:贪吃的猫的小学作文下一篇:以暖流为话题的初中作文素材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