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源头预防控制事故

2024-04-16

从设计源头预防控制事故(精选9篇)

篇1:从设计源头预防控制事故

从设计上预防控制事故

一、重要意义

事故隐患与后果存着偶然性关系,积极有效的预防办法是防患于未然。只有避免了事故隐患,才能避免事故造成的损失。事故与原因之间存在着必然性的因果关系。为了使预防事故的措施有效实施,首先应当对事故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准确地找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以及基础原因。所以,在设计阶段通过针对性的危险源设计控制,就能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通过设计和控制各种危险,防止所设计的系统在研制、加工、生产、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发生导致人员伤亡和设备 损坏的各种意外事故,是事故预防的最佳手段。

二、总体要求

在矿党政和总工程师的领导下,在设计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三大规程”。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设计规范》、《采矿设计手册》及上级有关技术文件规定的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工程设计始终立足全局、着眼于长远,兼顾矿井当前和长远的利益,严格按照矿井开采程序进行设计,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服务安全生产、效益最大化的设计原则;坚持做到厚薄煤层、不同煤种煤层合理配采,最大限度地回收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力求做到安全上可靠、技术上先进可行、经济上合理,不断提高设计水平,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源头上杜绝巷道工程、材料、工时浪费,实现矿井的安全高效。

三、具体做法 对于具体的工程设计,始终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设计理念,认真对待每一项具体的工程设计任务,认真坚持“一线工作法”,在每一项工程设计前,能够积极深入井下一线现场获得详实的第一手地质资料,结合地测、机电等专业部门提供的技术依据,通过认真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开采技术经验和发展趋势,积极采取先进适用技术,注重工程设计的超前性和严密性,广泛征集工程技术人员意见,从安全上可靠、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有利于现场施工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论证,提出几个可行性的技术方案进行比较后,确定最佳方案,从而保证工程方案的严密性和合理性。

1、合理留设保护煤柱

出于安全的考虑,严格按照规定留设主要的石门、大巷及上、下山保护煤柱。采区煤柱边界与采区上方建筑物、水体、铁路等煤柱相重合需要联合考虑时,合理选择护巷煤柱和隔离煤柱,煤柱宽度保证煤柱的极限荷载不超过它的极限强度以保证安全。

2、合理集中生产

通过合理选择采煤方法,发展机械化采煤及适当加大工作面长度和加快工作面推进度。我矿推行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并逐步淘汰普通机械化采煤及爆破落煤采煤,实现落煤、装煤、运煤、支护及放顶的综合机械化生产。

3、合理进行巷道布置

未经采动的岩体内部原始应力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是当工作面回采时,随着采空区面积的增加,上覆岩层产生变形扰曲甚至破坏冒落后,岩体内的应力很快将重新分布,并趋于新的平衡状态。由于岩层性质、厚度、结构和强度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也不相同,变形破坏形式也不同。由于采区内巷道一旦形成,其位置是不能变动的,造成巷道围岩性质无选择的余地,因此,我矿工程技术人员认真的分析开采方法对采区巷道压力显现的影响,掌握回采动压对巷道维护的影响规律,以求巷道布置处于合理的位置,并安排恰当的开采顺序,避免巷道承受过大的压力而难以维护。

4、合理进行安全设施设计

对于井下井下消防材料库、防水闸门硐室、井下密闭门硐室、井下防火门、防火栅栏、抗冲击波门、井下急救站、等候室、避难硐室等设置于坚硬、稳定、完整致密的岩层中,并避开岩溶、断层、节理、裂隙发育的破碎带。支护方式根据岩层稳定条件选择,一般采用半圆形断面,锚喷或混凝土支护。选择的支撑物具有一定的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以适应井下拉伸、弯曲、压缩、剪切、扭转等复杂的受力状态。

5、合理进行矿山压力控制

回采工作面推过一定距离后,采空区的冒落矸石由松软状态进入压实状态,此时所形成的最高应力峰值,根据上覆层形成的结构状态,千支撑压力峰值的位置可深入煤体内2-10m,其影响范围可达工作面前方90-100m。

在设计中,我矿利用工程类比法、松散体理论和弹性、塑性力学等计算方法,使巷道围岩的压力计算和分布、构造裂隙和支护体的影响等问题,在接近工程实践假设的基础上获得满意的方案,以指导决策。在围岩强度低、整体性差、裂隙节理发育,受动压影响大,受长期的固定的位置集中应力影响巷道或受回采工作面超前集中应力影响的巷道。采用锚杆、锚网、锚索及非锚喷支护(主要是各种支架、金属支架)相结合的混合支护。

在受到松动压力、变形压力和膨胀压力的围岩松散岩层段,分别针对性的选择支护方式。对于松动压力采用刚性支护来支撑围岩,防治围岩破碎岩块的垮落。对于变形压力依据流变特征合理的设计支护强度,控制支护时间及支护顺序,既允许适当的变形释放能量,又将变形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于膨胀压力除了在变形压力控制的基础上,还要预防围岩的物理化学性质。我矿对待软岩段一般采用先柔后刚的二次支护形式。

四、结论

我矿在设计源头控制安全,以系统设计为基础,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在设计系统时,一直遵循简单,直观的原则,以降低矿井管理难度。始终坚持把合理生产布局、提高系统可靠性,贯穿于煤矿设计、建设、技改、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矿井的安全高效。

篇2:从设计源头预防控制事故

一、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一)交通运输工具激增,交通流量增大,道路交通运输压力增大

柳北交警大队辖区内有16条街、19条巷以及209国道70公里,并同时担负监管45300辆机动车和42356名驾驶员的交通管理任务。大型厂矿居民住宅区、学校众多,人口密集,城市路网近年来发展较快,道路交通设施、标志标线日益完善。

(二)部分机动车驾驶员法制观念淡薄,驾驶技术低劣

随着车辆增多,驾驶人员也相应增多,但是有一些驾驶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就驾车上路,因操作失误造成交通事故。也有一些驾驶员虽然持有合格驾驶执照,但交通安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视国家财产、人们群众生命为儿戏。违法超速行驶及饮酒后驾驶机动车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交通事故隐患增多。以二00五年为例,在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中,因酒后驾驶发生重大事故的占总数的10%,因超速行驶造成重大事故占50%。再加上某些驾驶员驾驶作风恶劣、违法超速行驶,强行超车,造成交通事故。

(三)驾驶非机动车者及行人交通安全防范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交通事故案件中,由驾驶非机动车及行人造成的交通肇事也在交通事故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人员安全防范观念比较淡薄,对交通事故发生报有侥幸心理。

二、预防交通肇事案件上升的对策

道路交通事故危害后果严重,社会影响大,善后处理困难,为加强综合治理,提高预防交通事故工作水平,努力减少交通事故的重大事故的发生,维护社会安定,推进平安柳州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我市经济发展创造安全有序、畅通的交通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针对这类交通肇事案件增长趋势,谈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考试培训力度,提高驾驶员素质

车辆管理所的考试员要具备考试员资格,全部做到持证上岗。在考试过程中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的倒查追究制度,对考试员的考试要进行随机安排,增强考试透明度,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减少考试员的自由裁量权。加强考试员队伍廉政建设,聘请廉政监督员对考试工作进行监督,做到警钟长鸣。

(二)加强对驾驶员培训学校质量监督

为贯彻落实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关于深入开展“五整顿”“三加强”活动,全面推进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意见》精神。对驾驶员培训学校的培训质量进行监督,定期对培训合格率向主管部门进行通报。规范学校的培训学时,防止培训学校在培训过程中进行恶性竞争。引导驾校做好日常培训工作,挑选驾校的优秀教练员担任考试监督员。

(三)加大教育处罚力度,增强所有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意识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宣传舆论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对全民进行交通安全学习的宣传教育,同时深入到教育部门、幼儿园及各类学校、社区、厂矿单位进行交通安全宣传。增强所有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提高道德意识,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形成“人人遵章守纪,个个重视安全”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研究好交通法规,公平、公开、公正的处罚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加大对肇事驾驶员的处罚力度,该吊销驾驶证的就吊销,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就追究刑事责任,达到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目的。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不断制定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范和控制交通事故的能力。

首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从严管理,争取落实每辆交通巡逻车配备一台功能齐备的电子测速仪。在各交通要道,省道、国道安装使用自动监测超速的电子监控系统,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n

bsp;其次,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利用道路熟、情况熟的优势,积极调查本地区的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地段。认真研究对策,并及时调整措施,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向有关部门反映,提出建设性意见,有针对性提出整改计划。

篇3:油库雷击事故的预防与控制

雷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会产生极高的过电压和极大的过电流。在对101例油库火灾爆炸事故的分析中发现,雷电是油库火灾爆炸事故的重要点火源。油库做为接收、储存、发放原油或石油产品的重要场所,一旦发生雷击爆炸事故,就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初步统计,从1972年到1999年,国内共发生较大的油罐雷击着火爆炸事故20多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特别是1989年8月12日,山东黄岛油库雷击造成5号罐起火后,引爆了1-4号罐,大火燃烧了104个小时,事故中19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00多万元。我国2006、2007两年连续发生了数起储罐雷击着火事故,如仪征输油站雷击着火事故、镇海国家储备库两次雷击着火事故、镇海炼化雷击着火事故、白沙湾输油站雷击事故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油库防雷已成为关系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课题。

2 油库雷击危害分析

油库中储存的油品具有易挥发、易流失、易燃烧、易爆炸等性质,石油产品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比例达到爆炸下限浓度时,遇火花即能爆炸,从而引发火灾爆炸事故。雷电对石油储罐的主要威胁是雷击所产生的火花,可引起油气混合物爆炸起火,酿成火灾。直击雷、感应雷、感应静电势、雷电反击及球雷都可能引起石油储罐起火爆炸。

2.1 直击雷危害分析

雷云和大地之间的放电称为直击雷,直击雷产生的雷电流峰值高达数十至数百千安,其热效应可以在雷击点局部范围内产生高达6000-10000℃的高温和5000-6000N的强大冲击性机械力。强大的电流、灼热的高温和剧烈的冲击性机械力,可以导致被击物体结构性破坏、损毁、燃烧、熔化、爆炸[1]。金属油罐罐顶遭受直击雷时,电能迅速向热能转换,此时雷击点产生强烈电弧,熔化的金属火花四处飞溅,可以点燃由呼吸阀或透气管散发出的油气。当油罐内的油气浓度达到着火混合比时,进入油罐内的火花可使整个油罐爆炸起火。

2.2 感应雷危害分析

感应雷又称雷电感应或感应过电压。当雷云之间或雷云与大地之间放电时,在放电通道周围会产生电磁感应。石油储罐及其附近遭受感应雷时,会在罐体的金属导体上产生感应电势,如果在这些导体上有某一点未连通,在该点处就会产生感应电火花,从而引起油罐爆炸起火。原油储罐从外部引入与系统设备连接的各类电源线和控制信号线,是雷电入侵的主要通道。

2.3 感应静电势

当雷云对地面放电后,云端与大地间的电场突然消失,使储油罐体上来不及流散的正电荷成为自由静电荷,因而对地产生很高的静电势。俗称“静电感应电压”,它能使导体的间隙处产生静电感应火花,从而引起油罐爆炸起火。

2.4 雷电反击

当防雷装置接受雷击时,在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上都会产生很高的电位差。如果防雷装置与附近的金属构筑物或金属管线的绝缘距离不够,它们之间就会产生放电,这种现象就叫做雷电反击。某油库的一起雷击爆炸事故,就是由于装有油罐量油孔和呼吸阀的钢质操作室与避雷针的间距不够,且操作室与避雷针之间无电气连接,遭雷击时操作室爆炸起火。这是一起典型的雷电反击事故。

2.5 球雷

球雷是雷电放电时形成的发红光、橙光、白光或其他颜色光的火球[1]。自天空落下沿地面水平移动或滚动的球雷对地下式、半地下式储油罐威胁很大,当它与罐顶上的任何金属附件(如机械呼吸阀、液压安全阀、透气管、量油孔、人孔、避雷针等)相遇就会爆炸,从而引起油罐爆炸起火。

3 油库雷击事故的预防与控制

安全管理理论中关于事故预防与控制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3E”理论,主要是从安全技术(Engineering)、安全管理(Enforcement)和安全教育(Education)三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2]。

3.1 油库防雷的安全技术措施

通过对大量油库雷击事故资料的分析研究,从历次油库重大雷击事故的惨痛教训中,可以得出导致油库雷击事故的主要技术原因有:(1)防雷装置未安装;(2)防雷装置的安全性能不合格;(3)防雷装置的设计、安装不符合防雷标准的要求;(4)未安装雷电预警系统等。因此,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意义重大。

3.1.1 油库储油罐的基本防雷措施

防雷装置是利用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位置,把雷电引向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把雷电引入大地,以保护设备免遭雷击[1]。根据(GB15599-2009)《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等相关防雷标准的要求,油库储油罐应采取如下基本防雷措施:

①铝顶储罐顶板厚度小于7mm和钢储罐顶板厚度小于4mm,虽装有呼吸阀和阻火器,也应在罐顶装设避雷针,且避雷针与呼吸阀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保护范围高出呼吸阀不应小于2m。

②金属储罐应作环形防雷接地,其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并应沿罐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罐壁周长间距不应大于30m,接地体距罐壁的距离应大于3m。宜将储罐基础自然接地体与人工接地装置相连接,其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针对部分油库防雷装置中引下线偏窄且腐蚀严重、断接卡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引下线应采用不小于4×40mm热镀锌扁钢,引下线宜在距离地面0.3m至1.0m之间装设断接卡,用两个型号为M12的不锈钢螺栓加防松垫片连接。

③浮顶金属储罐应采用两根截面不小于50mm2的扁平镀锡软铜复绞线或绝缘阻燃护套软铜复绞线将浮顶与罐体作电气连接,其连接点不少于两处。宜采用有效的、可靠的连接方式将浮顶与罐体沿罐周做均布的电气连接,连接点沿罐壁周长的间距不应大于30m。

④金属储罐的阻火器、呼吸阀、量油孔、人孔、切水管、透光孔等金属附件应等电位连接。

⑤与金属储罐相接的电气、仪表配线应采用金属管屏蔽保护。配线金属管上下两端与罐壁应做电气连接。在相应的被保护设备处,应安装与设备耐压水平相适应的浪涌保护器。

3.1.2 改造储油罐的密封结构,使用软密封代替机械密封

浮顶罐的密封装置设计不合理有可能导致油库雷击事故,因此可对储油罐的密封结构进行改造,使用软密封代替机械密封。

将一次机械密封改为软密封后,能有效地封闭罐内油气外溢。因此,外浮顶油罐的一次密封型式可用软密封结构代替机械密封,以减少金属突出物的存在。二次密封应采用不带内隔膜形式的不锈钢板,同时做好与浮船的电气连接,避免一二次密封间存积大量气体,预防雷击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但是后期软密封的密封效果会有所下降,在生产管理方面要加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换,每个检修周期应全部更换一次。

3.1.3 安装可伸缩式接地装置,增加雷击泄放通道

对大型油罐而言,应安装可伸缩式接地装置,增加雷击泄放通道。

雷电流泄放方式主要有导静电片、导静电线、可伸缩式接地装置等形式。导静电片在雷击时会产生大量火花,引发储罐火灾;导静电线在大电流冲击下导线上的残压很大;而可伸缩式接地装置由于其可伸缩性,性能较其他两种接地装置好。可伸缩式接地装置在浮盘处于较高液位时,其阻抗比不可伸缩的导静电线小得多,从而大大降低了接地装置两端的电压差。在其两端使用两个螺栓进行可靠连接后,大大减少了放电的可能。因此,应沿罐壁四周均匀地加装可伸缩式接地装置,以增加浮盘泄放雷电流的通道。

3.1.4 安装小型雷电预警系统

对重要的大型油库(罐)区宜安装小型雷电预警系统。小型雷电预警系统的探测半径为10km,它能够不停地检测所在位置的场强变化。当雷云靠近或形成时,地面的静电场就会发生剧烈变化,系统将检测值以一组相关数据并与三个场强门限相比较,以确定警报等级。如果三个场强门限预警阀值设置合理,可提前30min预警雷暴发生,从而可及时停止相应的装卸油操作。

3.2 油库防雷的安全管理措施

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往往是导致油库雷击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油库各级人员应该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油库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力度。

3.2.1 加强对油库防雷工作的监督管理

雷电是自然火种,从油库选址做起,到设计、施工、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防雷。油库新(改、扩)建工程应当依法安装防雷装置,防雷装置应由防雷工程专业单位设计、施工,确保防雷装置的设计、施工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防雷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和防雷检测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实行油库防雷装置建设、维护纳入档案管理制度,推行油库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制度,实施雷电灾害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3.2.2 加强对油库防雷设施的安全检查

每年雷雨季节之前,应检查、维修防雷电设备和接地。主要检查项目包括:检查防雷设备的外观形貌、连接程度,如发现断裂、损坏、松动应及时修复;检测防雷装置接地电阻值、等电位连接接触电阻,如发现不符合要求,应及时修复;清洗堵塞的阻火芯,更换变形或腐蚀的阻火芯,并保证密封处不漏气[3]。

3.2.3 加强对雷雨天气时输油作业的管理

在雷雨天气应停止非金属油罐的输油和发油作业,只能使用金属浮顶罐。如使用金属拱顶罐,则只能收油而不宜发油,呼吸口应远离油罐爆炸区。

3.2.4 制定油库雷电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从事故的特性可知,尽管已经采取了各种事故预防与控制措施,仍然存在着发生事故、造成损失的可能。特别是对于雷电这种难以完全预防和控制的危险源,一旦油库发生雷击爆炸事故,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油库雷电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各级油库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所必须充分考虑并予以实施的重要工作,也是油库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

3.3 油库防雷的安全教育措施

防雷意识淡薄、防雷安全知识缺乏、责任意识不强也是导致油库雷击事故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油库各级人员对防雷减灾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防雷意识和防雷技术水平,是油库防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3.1 做好防雷标准的宣传教育工作

为了加强和规范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防雷标准,如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15599-2009(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GB50074-2002(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183-2004(石油天然气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范)等。防雷标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相关防雷标准的宣传教育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要不断开展防雷标准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增强油库各级人员的防雷意识和防雷技术水平。

3.3.2 结合事故案例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为了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效果,可结合事故案例开展安全教育工作。通过具体的案例介绍,使各级人员深刻认识到油库雷击事故的危害性以及油库防雷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对事故案例的原因分析,使各级人员意识到油库防雷工作中安全技术措施与安全管理措施的重要性;通过认真总结事故教训,使各级人员认识到只有彻底消除事故隐患,才能防止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3.3.3 加强对各级领导的宣传教育力度

加强对各级领导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其了解并掌握相关防雷标准的具体要求,提高其对防雷减灾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防雷管理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履行好防雷减灾的各项管理职能。

3.3.4 安全教育要形式多样,常抓不懈

可采用演讲式、会议讨论式、竞赛式、防雷安全月活动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安全教育活动,同时,安全教育工作还要常抓不懈,做到防雷工作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警钟长鸣。

4 结束语

油库属易燃易爆场所,雷电是引发油库火灾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油库防雷工作,意义重大。以事故预防与控制的“3E”理论为依据,分别从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三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油库雷击事故的预防与控制,才能切实降低油库雷击事故的发生及损失。油库雷击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对油库防雷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悦,杨海宽.电气安全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62-180

[2]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95-132

[3]GB15599-2009.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S]

[4]GB50074-2002.石油库设计规范[S]

[5]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6]GB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规范[S]

[7]宋佰春,李斌.易燃易爆场所独立避雷针检测方法[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150-152SONG Bai-chun,LI Bin.Examination method of inde-pendent lighting rod in flammable and explosive plac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3):150-152

[8]欧清礼.石油库的雷电与电涌防护[J].石油化工自动化,2005,(5):7-9OU Qing-li,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surge protection inpetroleum storage depot[J].Automation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2005,(5):7-9

[9]王玉生,刘寿先.原油浮顶油罐防雷设计探讨[J].石油规划设计,2008,19(3):32-33WANG Yu-sheng,LIU Shou-xian,An approach to light-ning proof design for crude oil floating roof tank[J].Pe-troleum Planning&Engineering,2008,19(3):32-33

篇4:浅议从设计源头控制产品成本

一、传统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广义的产品成本包含产品的设计成本、制造成本、销售费用。其中制造成本和销售费用的可降低弹性是非常有限的,最多只能占全部可降成本总额的20%。也就是说,假如某个产品全部可降成本总额为100元,通过降低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顶多只能降低成本20元。针对特定区域和市场寿命阶段的特定产品,这两种成本的降低都存在一个绝对的上限。在一个固定市场销售的产品,在外部输入条件不变动的情况下,降产品的制造成本、销售成本额度就会存在一个最大值,一旦达到这个上限,企业从制造成本、销售成本开展的降成本工作就会进行不下去了,这叫产品降成本动能枯竭。

二、从设计源头控制成本的必要性

有些企业的新品研发项目投资存在一个先天性的缺陷,为了搞出一个新产品往往不计家底,片面地认为开发新产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认为只要能搞了新产品什么钱都可以花,再贵的设备可以买,再贵的元件也可以采购。这种初衷是好的,都是为了企业的后续发展,但是一但新产品没搞成功,或者搞出来没市场,或者是市场规模不能弥补前期投入,问题就出来了,企业不仅赔掉大把的钱,还留下一个烂摊子没法收拾,几百上千万一台的设备仪器象废铁一样闲置不用,大堆贵比黄金的元器件堆在库房里一文不值。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从设计源头控制产品成本。

有些企业搞新产品只关注产品性能设计,不重视产品经济性设计。由于职业上的习惯,产品设计师往往只为了产品性能而设计产品,将其所负责的产品项目作为一件艺术品或者科技品来进行开发,只追求创新和时尚性设计,这就容易陷入对产品的性能、外观追求尽善尽美,却忽略了许多部件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没有充分考虑到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性能比和受欢迎的程度。

许多企业的新品开发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程序,根本不重视在设计阶段控制成本,设计师头脑中没有成本观念。通常研发部门的设计人员开发完一款新品后,都具有一些惰性,认为产品达到性能指标完成设计任务就万事大吉了,谁也不愿意再绞尽脑汁去改进产品设计节省成本,认为节约成本纯属没事找事,画蛇添足的费力不讨好的事。这说到底还是个管理体制问题,属于企业新品开发管理程序不科学导致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设计管理,公司管理上下手,应该给设计一些压力,不要让他老有抱残守缺的思想。因此实现从设计源头控制产品成本,就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新品开发管理办法,用制度规范设计人员的设计行为,要让全体设计人员充分学习和理解产品成本的重要性,理解设计决定成本的原理。

三、从设计源头控制成本控制的方法

先进的企业成本控制战略和方法应该是建立在企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出发,通过对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全过程成本控制的先进成本控制方法。这种科学的成本控制要求从设计源头控制产品成本。

从设计源头控制成本首先要求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前就提前计算一个目标成本,这种目标成本的计算被称为“由价格引导的成本计算”,它与传统的“由成本引导的价格计算”(即由成本加成计算价格)相对应。以目标成本作为设计产品设计成本的上限,如果超过目标成本的新产品设计方案将不会通过设计方案可行性审核。目标成本最终反映了顾客的需求,以及资金供给者对投资合理收益的期望。产品目标成本在客观上给设计开发行为施加了压力,迫使设计开发人员必须去寻求和使用有助于他们达到目标成本的设计方法。研发产品目标成本计算可以用材料费用、工时费用、其它费用的合计数乘以参照同类产品调整系数。需要注意的是:材料费计算使用的材料消耗定額需要考虑生产现场消耗,材料单价需要考虑未来市场价格的变动;工时定额的确定也应考虑到现行工时定额的松紧、批量生产与研制阶段的区别进行相应调整;费用水平计算不仅要考虑当前成本费用水平,还要并充分预计批量生产阶段的成本费用水平和产销量。参照同类产品调整系数是指研发产品参照其同类产品剔除功能与结构等差异后确定的调整系数。

在产品设计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对于产品成本和质量有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工序设计。工程再造就是对已经设计完成或已经存在的加工过程进行再设计,从而直接消除无附加值的作业,同时提高装配过程中有附加值作业的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对新产品来说,如果能在进入批产阶段对该产品的初次设计进行重新审视,往往会发现,在初次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昂贵的复杂部件以及独特或者比较繁杂的生产过程,然而它们很少增加产品的绩效和功能,可以被删除或修改。工序设计当然也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对原来设计好的工序进行改进,可能会导产品设计要求的性能参数出现偏差,也会使产品出现一些本来没有质量问题,为了将这种风险控制到最低点,在进行工序设计改进前必需做充分的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于富生.《成本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张学功.《管理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篇5: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和控制

工程名称:凤阳县飞龙新苑小区工程 建设单位:凤阳县金龙置业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滁州市诚信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凤阳县飞龙新苑小区工程位于凤阳妇幼保健站南侧。其中3#楼建筑面积10844.6㎡,地上18层;4#楼建筑面积11809.01㎡,地上18层。主体为全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一、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组织措施

1、健全组织机构以项目经理组长、现场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员:各施工班组长。

2、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日常工作,安全员坚持天天对施工现场检查,安全小组每周组织一次全面检查,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有效地做好预防工作。

3、物资做好充分准备,如:保险带、钢管扣件、安全网、毛竹片等,确保随时投入使用。

二、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技术措施

1、项目经理对本项目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项目经理部应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建筑工程特点编制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专项施工

超载,载荷应均匀分布,防止偏重。

7、卸料平台应按相关规定编制施工方案,项目分管负责人审批签字并组织有关部门验收,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作业。平台应保持稳固,不得与施工脚手架连接。平台上严禁超载。

8、脚手架应按相关规定编制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分管负责人审批签字,项目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验收,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作业。作业层脚手架的脚手板应铺设严密,下部应用安全平网兜底。脚手架外侧应用密目式安全网做全封闭,不得留有空隙。密目式安全网应可靠固定在架体上。作业层脚手板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隙大于15cm时应作全封闭,防止人员和物料坠落。

9、模板工程应按相关规定编制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分管负责人审批签字;项目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验收,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作业。模板工程在绑扎钢筋、支拆模板时应保证作业人员有可靠立足点,作业面应按规定设置安全保护设施。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施工荷载应均匀堆置,并不得超过设计计算要求。

10、施工单位对电梯井防护门按定型化、工具化的要求设计制作,其高度应在1.5m至1.8m的范围内。电梯井内每层满铺脚手片进行封闭;安装拆卸电梯井内隔离层时,作业人员应按规定佩戴安全带。

11、项目部进行屋面卷材防水层施工时,屋面周围应设置符合要求的防护栏杆。屋面上的孔洞应加盖封严,短边尺寸大于15m时,孔

经过、事故的处理过程、结果形成详细的书面材料报上级主管部门。

2、项目部应认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时整改,加强预防,更有效地控制坍塌事故的发生。

3、项目部应将处理事故的各种资料进行认真的汇总整理。

五、应急预案的修改

应急预案编制好以后,在实施过程中应随着现场条件的变化对应急预案进行必要的修改,特别是当事故发生并处理完毕后,应根据事故的实际情况对应急预案中不切合实际的部分加以修改,以便能够更好地为现场施工服务,增强其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修改后的应急预案应及时报上级部门审批签字。

六、应急预案的演习计划

篇6:从设计源头预防控制事故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建国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始终占70%左右。我国富煤贫油的资源赋存格局,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是主要能源之一。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2005年煤炭产量为21.6亿吨,2006年为23.25亿吨,2007年上半年已生产11.03亿吨,仍不能满足需求。据预测,到2010年煤炭将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占60%左右,到2050年还将占50%以上。煤炭工业的安全、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安全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一定历史阶段后的本质要求。煤炭工业作为一个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是天字号大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当前以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煤矿安全生产都将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与依然严峻现状并存的局面。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正步入一个安全事故易发期,特别是煤矿事故易发高发频发的态势更为明显,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近几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占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总量的四成左右,在重特大事故中所占比例更高,2004年以来,全国发生的7起涉难百人以上的生产安全事故,全部发生在煤矿。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有关统计,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煤矿约1.9万多处,从业人员552万人,煤矿企业因伤亡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5.027亿元;2005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5938人.2006年死亡4746人,2007年1.7月死亡2163人,另有尘肺病患者累计达56万人,且逐年增加。我国的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35%左右,但死亡人数则占近85%。我国煤矿生产死亡率不仅大大高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德国,而且也远高于南非、俄罗斯、波兰和印度。2006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041,创建国以来最好水平,却仍然比全球主要产煤国家死亡人数的总和多几倍。当前,煤矿安全问题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频繁发生的煤矿矿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给煤矿职工和社会带来极大创伤,阻碍了煤炭工业的安全发展,同人们关注安全、珍惜生命的迫切愿望相悖,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不协调,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与党的执政目标完全背离。同时,我国煤矿矿难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消极影响远远超出经济范畴,成为国外某些势力集团攻击我国人权问题的口实,影响国家的良好形象。煤矿安全状况不改善,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就难以稳定好转,甚至影响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因此,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研究,预防和控制煤矿安全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实现煤炭工业的健康良性运行,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国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与历史积累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有关,与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深层次问题有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煤矿安全生产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分析事故原因,有偶然性,更多的是必然性。从自然条件分析,我国绝大多数煤矿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多,给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从煤矿企业内部分析,呈现出的一些规律特点,绝大多数事故可以归结为技术或管理原因,发生事故的煤矿企业,有的忽视安全,有的安全管理落实不力。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高耗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导致煤炭等能源价格节节攀升,受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一些煤矿超限开采。从社会管理方面来看,我国煤矿企业多种所有制共存,煤矿安全监管监察体制不健全,监管监察的手段不足、难度加大。特别是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就业结构和能源需求不均衡等,都决定了我国煤矿安全事故正处于易发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事故预防控制理论、煤矿技术、安全管理、社会学、安全工程学、经济学和系统学理论入手,研究我国煤矿安全事故的现状、特点和根源,论证煤矿安全事故可以预防控制,指出预防控制安全事故是煤炭生产的重心,是煤矿安全生产最基础、最大量、最主要的工作。提出要把煤矿安全生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作为煤炭生产的永恒主题,依靠技术、管理、经济、行政和社会等手段,采取“两个完善、三个强化、一个解决、一个提高”七项对策(即:完善煤矿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煤矿安全经济政策,强化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强化国有煤矿安全管理,强化煤矿安全科技研究、解决小煤矿问题,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综合治理,预防和控制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实现煤炭工业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篇7:从设计源头预防控制事故

目的

为纠正和预防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发生的不符合及 职业健康安全事故、事件,防止不符合或潜在不符合的再次发生或发生,避免或减少由此产生的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影响,特制定本程序。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 / 环境 /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发生的事故、事 件、不符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控制。

职责

企业管理部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纠正或预防措施管理情况。

安全监察部负责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含事故、事件)运行中纠 正或预防措施的管理。

生产技术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纠正或预防措施的管理。质量检验中心负责对进、出厂物资的验证检验工作。

各部门 / 车间负责本部门 / 车间职责范围内纠正或预防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的 管理。

工作程序 不符合来源

内、外部审核及管理评审; 数据分析、监测与测量;

各级人员日常检查发现的不符合;

内、外部职业健康、环境监测中发现的不符合; 顾客或相关方的抱怨及投诉;

产品质量事故、环境污染事故、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和事件; 事故调查、安全检查发现的不符合。不符合判断依据

GB/T19001- 2000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GB/T24001— 1996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GB/T28001- 2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

4.2.4 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4.2.5 本公司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4.3 不符合评审

4.3.1 针对不符合的来源,由不符合的主管单位明确责任单位,确定采取纠正、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a)纠正是没有过错责任,针对不符合本身所采取的改正。b)纠正措施是针对不符合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措施防止再发生。c)预防措施是针对潜在不符合进行原因分析、采取措施防止发生。4.4 不符合的处理

/ 车间要分析原因,举一反三,4.4.1 对于需制定纠正措施的不符合,责任部门 避免类似的不符合再发生。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必须采取纠正措施:

a)当不合格品批量出现、发生质量事故或发生其他事故时; b)相关方提出投诉,责任在公司内部时; c)外审中发现的不符合;

d)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内部审核发现: 同类问题同一审核区域重复

出现或严重不符合时;

e)质量 / 环境/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过程中认为需采取纠正措施的不符合

等。

4.4.2 制定纠正措施要做到:

a)能够找出问题的根源,避免避重就轻; b)具有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可行性; c)措施与问题的严重性要相适应; d)能够防患于未然。

4.4.3 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执行《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管理 评审控制程序》。

4.4.4 本公司及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或公司监测中发现的不符合或问题,管部门下发通报,责任单位处理,业务主管部门跟踪验证。

4.4.5 各部门 / 车间负责日常运行中发现的不符合的处理,并将影响较大、趋向 性、重复出现的不符合及其处理情况报安全监察部

/ 生产技术部或相关业

各业务主 务主管部门。

4.5 纠正或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和验证

/ 车间负责分 4.5.1 内、外部审核及管理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或问题,责任部门 析原因,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经责任部门

/ 车间领导审核,企业管理部

确认后,责任部门 / 车间组织实施和自查,企业管理部负责跟踪验证。

4.5.2 监测与测量和日常运行中发现的影响较大、趋向性、重复出现的不符合或问 题,由业务主管部门下通报,责任部门 / 车间查明发生的原因,制定纠正或 预防措施,经业务主管部门确认后组织实施,由业务主管部门跟踪验证; 日 常运行中发现的轻微不符合,由责任部门 / 车间查明原因,予以纠正。

4.5.3 职能部门人员在日常检查中发不符合通过检查通报的形式通知责任部门 / 车 间,要求责任部门 / 车间及时整改,必要时责任部门 / 车间要制定纠正措施计 划,经主管部门领导批准审核后实施,专业主管部门跟踪确认,完成情况在 通报中进行通报。

4.5.4 专业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通过检查通报的形式通知责任部门 / 车间,责任 部

门/ 车间及时进行整改,必要时责任部门 / 车间制定纠正措施计划,经主管 部门领导审核后实施,检查部门跟踪确认,并通报完成情况。

4.5.5 上级部门的指令性检查发现的不符合依据检查单位的反馈情况主管部门组 织有关单位制定纠正措施计划,主管部门领导批准后责任部门 改,主管主确认完成情况,并报企业管理部备案。

4.5.6 事故、事件的分类、报告、调查、分析、处理等的职责及要求,按《兖矿 国泰化工有限公司事故管理制度》执行。

4.5.7 对于质量 / 环境 /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过程中确定的潜在不符合应采取

预防措施发生。

a)产品(包括中间产品)质量方面采取的预防措施,生产技术部组织有关生产

车间制定预防措施计划,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或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生产 技术部负责跟踪验证;

b)其他质量方面采取的预防措施,由主管部门组织责任部门

措施,主管部门负责人或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证结果报企业管理部备案;

c)环境 / 职业健康安全方面采取的预防措施,安全监察部组织有关部门 / 车间

/ 车间制定预防 / 车间实施整

主管部门跟踪验证,验

制定预防措施计划,安全监察部负责人或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安全监 察部跟踪验证,报企业管理部备案。

4.5.8 纠正或预防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因客观原因影响计划不能按期完成时,责任 单位要提出整改延期申请,报主管部门备案 通报上进行备注)。

4.5.9 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后不能达到要求时,要重新按上述程序执行。(申请、备案方法一般采取在原 4.6 纠正或预防措施导致文件修改时,执行《文件控制程序》5 相关文件

5.1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5.2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5.3 《文件控制程序》

篇8:冶金煤气三大事故的预防和控制

煤一直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构成部分。工厂利用煤生产的煤气和工业生产中的副产煤气已有较大发展, 如冶金工厂中以副产煤气作为二次能源约占工厂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在我集团公司炼铁、炼钢生产中使用煤气作为燃烧介质所占比重更大。工业上所讲的煤气是指含有H2、CH4及CO等多种可燃气体成分的混合气体。其特点发热量高, 使用方便, 应用广泛。目前常用煤气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焦炉煤气。

也称COG、CG或C煤气, 是用煤干馏的方法生产的。其中高温干馏煤气是煤在1000℃左右隔绝空气加热产出的, 在冶金系统是作为生产焦碳时的副产煤气, 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氢气, 标准热值为4800kcal/m3, 用于工业炉窑或者与其他低热值煤气混合使用, 也可做城市煤气的气源。

(二) 高炉煤气。

也称BFG煤气或B煤气, 是高炉炼铁生产的副产煤气, 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 含CO23%~30%, 属低热值煤气, 热值750~1200 kcal/m3, 可单独供低热值煤气的用户使用或与焦炉煤气混合成混合煤气 (M煤气) 供加热炉等用户使用。

(三) 转炉煤气。

也称LDG煤气或LD煤气, 是转炉吹氧炼钢时的副产煤气, 主要成为一氧化碳, 含CO高达60%~80%, 热值约2500kcal/m3。

(四) 混合煤气 (M煤气) 。

混合煤气由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三者根据煤气用户热值需要, 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二、煤气的三大事故分析

煤气安全问题较复杂, 涉及面广, 包括煤气生产、煤气净化回收、煤气储存和输送, 以及煤气使用, 且煤气种类很多, 性质各异, 因此, 如何将各个方面, 各类工厂有关煤气安全的经验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总结已成为当前煤气安全领域的重要问题。

(一) 煤气中毒事故。

1.煤气中毒程度的判定。

正确地判断煤气中毒者的中毒程度, 对于及时、准确地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尽快进行急救是非常重要的。按煤气中毒程度可划分为以下三种: (1) 轻度中毒。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头疼、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 但无昏迷现象出现。对于轻度中毒者, 一般使其脱离有毒现场, 吸入新鲜空气或进行适当的治疗就可使上述各症状迅速消失。 (2) 中度中毒。除具有轻度中毒的各种症状外, 还表现出多汗、烦躁、步态不稳;皮肤和黏膜苍白;随着中毒加重, 面额前胸及大腿内侧会出现樱桃红色, 此时中毒者意识朦胧, 呼吸微弱, 有时大小便失禁, 甚至昏迷, 这时如能及时抢救, 可很快苏醒, 一般无明显并发和继发症。 (3) 重度中毒。除具有中度中毒的大部分症状外, 还出现强直性全身痉挛、手脚冰凉, 完全丧失意识、心脏跳动沉闷而微弱、失去知觉, 甚至会导致呼吸停止, 中毒者的瞳孔放大, 对光无反应, 处于假死状态。

2.煤气中毒人员的急救。

(1) 在抢救煤气中毒者时, 要首先确定其中中毒轻重以采取相应措施和正确的处理方法。 (2) 对于轻度中毒者, 如出现头疼、恶心、眩晕、呕吐等症状患者, 要使其脱离中毒现场, 吸入新鲜空气或进行适当的补氧, 其症状即可迅速消失。 (3) 对于中度中毒者, 如出现意识模糊, 口吐白沫等症状, 应立即进行现场输氧, 待中毒者恢复知觉, 呼吸正常后, 再送附近卫生站治疗。 (4) 对重度中毒者, 如出现失去知觉, 呼吸停止等症状时, 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或强制苏生, 在中毒者未恢复知觉前, 不准用车送往较远的医院, 中毒者身上没有出现尸斑或未经医务人员允许, 不得停止急救。 (5) 抢救中毒者的现场, 必须设专人维护秩序。 (6) 救护人员严禁不带呼吸器等个人防护器具, 冒险到中毒区域抢救。

3.煤气中毒事故的预防。

作为生产和使用煤气的单位和企业, 要预防煤气中毒事故的发生, 必须强化管理、完善设备等方面下工夫,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煤气安全管理, 对于从事煤气作业的工人, 应进行生产操作和安全技术教育, 经考试合格方准上岗工作。 (2) 严格执行有关的操作规程, 禁止在煤气设备附近打瞌睡或睡觉。 (3) 在有煤气的工作场所, 空气中有毒气体浓度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有关有毒气体浓度的允许范围, 如我国工业卫生规定, 工作环境CO浓度不得超30mg/m3 (24ppm) 。 (4) 定期用肥皂水或检漏仪检查煤气管道或设备, 防止泄漏, 确保其严密性。 (5) 设备或管道检修时, 首先要把设备或管道内煤气吹扫干净, 新建或大修的煤气设备及管道要进行强度和密封性试验。 (6) 在煤气区域工作, 要2人以上, 并要通知煤气防护站人员定期作CO含量分析。一旦发生煤气泄漏, 则要站在上风侧监视, 严禁任何人进入危险区, 同时要立即通知有关单位处理。 (7) 各厂要建立煤气中毒事故的抢救和急救体制, 配备必要的防护器具和急救器材、如CO监测仪, 空气呼吸器、苏生器等。平时要经常检查, 确保各器具有效。

(二) 煤气着火事故。

1.煤气燃烧的必要条件。

煤气本身是一种可燃气体, 煤气燃烧必须具有足够的空气或氧气充当助燃物质, 同时必须有火源或者达到煤气燃点以上的高温, 总之, 煤气燃烧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 需要同时具备着火的三要素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火源。根据多年的煤气着火事故资料进行的统计分析, 发现煤气事故大多是在下述情况下发生的:煤气设备附近有火源存在, 一旦煤气泄漏就引起了火灾;带煤气作业时使用铁质工具, 由于敲打摩擦产生火花, 引起煤气着火;在生产着的煤气设备上不采取安全措施进行动火作业, 引起着火事故;煤气设备无有效接地, 雷击后引起火灾。

2.煤气着火事故的处理。

(1) 事故发生后, 事故单位要尽快通知防护站和消防对前来抢救, 同时组织人员进行灭火和扑救工作。 (2) 当设备或管道因轻微泄漏煤气而引起着火时, 可直接用泥堵或用湿草袋扑灭。 (3) 当设备或管道的煤气泄漏量较大时, 应停止管道有关的用户使用煤气, 并止火。具体的做法是:将煤气来源的总开关关上2/3, 适当降低煤气压力, 同时向着火管道两侧通入大量蒸汽和氮气灭火。但煤气压力不应低于200Pa, 严禁突然关闭阀门或封水封, 以防回火爆炸, 但压力也不能过高, 过高时, 火势不容易控制。 (4) 直径小于100mm的管道着火时, 可直接将煤气阀门关死, 切断煤气来源。 (5) 管道内因焦油等引起着火时, 可将管道的人孔, 放散管等所有可能窜入空气的部分密闭封死, 使火窒息。并向管道内通入大量蒸汽。 (6) 着火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向煤气设备和法兰喷水冷却, 防止法兰和设备烧坏或变形。如煤气设备和管道温度已经升高几近红热时, 不可喷水冷却, 以防设备管道变形或断裂。

3.煤气着火事故的预防。

(1) 防火间距。带煤气作业距工作场点40m内, 禁止有火源并应采取防止着火的措施, 与工作无关人员要离开作业点40m以外。 (2) 防明火。易燃可燃物堆放, 烟火、加热、干燥、取暖、焊接切割等。 (3) 消防设施。消防许可、消防器材、消防用水、火灾监测报警。 (4) 防其他火源。防静电火花、电气火花、摩擦火花、雷电、自燃、硫化物反应等。 (5) 防煤气泄露。 (6) 加强管理。动火作业、着火事故抢救、防爆炸后的着火。

(三) 煤气爆炸事故。

1.何时易发生煤气爆炸事故。

煤气是含有多种可燃气体成分, 如CO、H2、CH4等的混合气体, 煤气与空气或氧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 遇明火即可迅速发生氧化反应, 在瞬间放出大量的热, 使气压和温度急剧升高, 这时, 气体具有较大的冲击力, 遇到外力阻碍就会发生爆炸, 通过对多年事故资料的统计分析, 煤气爆炸事故大多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1) 煤气设备在动火时, 没有吹扫干净煤气, 盲目点火, 造成煤气爆炸。 (2) 生产与非生产的煤气设备只使用闸阀而没有可靠地断开, 点火时造成煤气爆炸事故。 (3) 处理煤气泄漏时, 由于没有安全措施或没有按规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执行造成爆炸事故。 (4) 长时间放置不用的煤气设备, 没有处理残留的煤气就进行动火维修, 造成爆炸事故。 (5) 在送煤气操作中没有做爆发试验和气体监测, 冒险进行点火造成爆炸事故。 (6) 强制通风的炉子, 由于突然停电或发生故障, 致使煤气窜入风管造成爆炸事故。

2.煤气爆炸事故的处理。

煤气爆炸事故发生后一般会造成煤气设备损坏, 跑煤气或跑煤气后产生着火以至中毒等事故。通常在煤气爆炸事故后紧接着就会发生煤气着火和中毒事故, 或发生第二次爆炸, 因此在处理煤气爆炸事故时要特别慎重。 (1) 发生煤气爆炸事故后, 事故单位要尽快通知煤气防护站和消防队前来抢救同时组织现有人员立即投入到事故抢救中, 抢救时要设同一指挥。 (2) 煤气发生设备出口阀门以外的设备或管道发生爆炸, 还未着火时, 应立即切断煤气来源, 向设备或管道内通入大量蒸汽冲淡残余煤气以防再次爆炸。彻底切断煤气来源之前, 有关用户必须止火;停用煤气。 (3) 煤气发生设备出口阀门以外设备或管道发生爆炸, 又引发着火时, 应按着火事故处理, 严禁切断煤气来源。 (4) 因爆炸造成大量煤气泄露, 一时不能消除时, 应先适当降低煤气压力, 并立刻指挥全部人员撤出现场以防煤气中毒, 然后按煤气危险作业区的规定进行现场处理。 (5) 煤气爆炸事故后如发生煤气着火、中毒事故, 应按着火、中毒事故处理办法执行。 (6) 处理煤气爆炸事故的现场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 以防煤气中毒。 (7) 煤气爆炸事故在未查明事故原因之前不得恢复生产。

3.煤气爆炸事故的预防。

煤气爆炸事故会给国家财产带来重大的损失, 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安全和健康。因此要做好预防工作, 防止煤气爆炸事故的发生。根据煤气爆炸的形成机理, 防止煤气爆炸要防止煤气与空气接触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在煤气区域内消除一切火源、避免积蓄热量。 (1) 煤气设备和管道要保持严密, 防止空气渗入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2) 新建或大修后, 要用蒸汽或氮气吹扫尽设备和管道内的空气、同时要把人孔、各类阀门关严, 水封和脱水槽要保持溢流。 (3) 停用煤气时, 要吹扫设备和管道内的残余煤气, 此时可打开顶部或末段放散阀, 另一头通以蒸汽或氮气进行吹扫。 (4) 长时间放置不用的煤气设备在动火前必须重新处理残余煤气, 测试合格后方可动火。 (5) 在短时间停煤气时, 要保持管网压力, 如不能达到200Pa, 可向管网内通入蒸汽或氮气来提高管网内压力。 (6) 在管网停送煤气置换过程中, 不允许用空气置换。 (7) 在距离煤气设备和煤气作业区40m范围内, 严禁火源。 (8) 煤气设备上的电器开关、马达、照明均应采用防爆式。

三、结语

篇9:预防、控制施工中高处坠落事故

一、高处坠落事故的规律

1.高处坠落事故的类别规律

高处坠落事故的类别规律,是依据高处坠落事故对人体伤害的坠落方式,把高处坠落事故大体分为如下九种类型:

(1)洞口坠落(预留口、通道口、楼梯口、电梯口、阳台口坠落等);

(2)脚手架上坠落;

(3)悬空高处作业坠落;

(4)石棉瓦等轻型局面坠落;

(5)拆除工程中发生的坠落;

(6)登高过程中坠落;

(7)梯子上作业坠落;

(8)屋面作业坠落;

(9)其它高处作业坠落(铁塔上、电杆上、设备上、构架上、树上、以及其它各种物体上坠落等)。

2.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规律

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规律,是指人们在高处作业中违背了客观事物规律,导致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原因所具有的普遍性。具体又分为,个性原因规律和共性原因规律。

1)个性原因规律

个性原因规律,是指每类高处坠落事故在发生过程中各自具有的具体原因规律。例如:

(1)洞口坠落事故的具体原因主要有:洞口作业不慎身体失去平衡;行动时误落入洞口;坐躺在洞口边缘休息失误;洞口没有安全防护;安全防护设施不牢固、损坏、未及时处理;没有醒目的警示标志等。

(2)脚手架上坠落事故的具体原因主要有:脚踩探头板;走动时踩空、绊、滑、跌;操作时弯腰、转身不慎碰撞杆件等身体失去平衡;坐在栏杆或脚手架上休息、打闹;站在栏杆上操作;脚手板没铺满或铺设不平稳;没有绑扎防护栏杆或损坏;操作层下没有铺设安全防护层;脚手架超载断裂等。

(3)悬空高处作业坠落事故的具体原因主要有:立足面狭小,作业用力过猛,身体失控,重心超出立足面;脚底打滑或不慎踩空;随着重物坠落;身体不舒服,行动失控;没有系安全带或没有正确使用,或在走动时取下;安全带挂钩不牢固或没有牢固的挂钩地方等。

(4)屋面檐口坠落事故的具体原因主要有:屋面坡度大于25°,无防滑措施;在屋面上从事檐口作业不慎,身体失衡;檐口构件不牢、或被踩断,人随着坠落等。

2)共性原因规律

共性原因规律,是指任何一次高处坠落事故在发生过程中,均具有基本原因、根本原因、间接原因和直接原因因而形成的系列原因规律。

(1)基本原因,是高处作业的安全基础不牢。其表现是,人不符合高处作业的安全要求,物未达到使用安全标准。如从事高处作业人员缺乏安全思想和安全技能,身体条件较差有病;以及与高处作业相关的各种物体和安全防护设施有缺陷等,从而为高处坠落事故发生提供了条件。

(2)根本原因,是高处作业违背建筑规程的异常运动。其表现是,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如从事高处作业人员的着装不符合安全要求,高处作业时没有安全措施冒险蛮干,违反劳动纪律酒后作业;以及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备、不起作用,也有的擅自拆除、移动或在施工过程中损坏未及时修理等,从而为高处坠落事故发生提供了条件。

(3)间接原因,是高处作业的异常运动失去了控制。其表现是,由于安全管理不严,没有行之有效的安全制约手段,对人有违章作业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异常行为,对工具、设备等物质有未达到使用安全标准的异常状态,不能做到及时地发现和及时地加以改变,任其自然发展,从而为高处坠落事故发生提供了量变到质变过程。

(4)直接原因,是高处作业的异常运动发生了灾变。其表现是,由于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失去了控制,经过量变的异常积累,当达到灾变量值时,从而构成了高处坠落事故。如人从洞口坠落、从脚手架坠落、从设备上坠落、从电杆上坠落等造成了人身伤害。

二、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要点

依据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一般分为具体预防、控制和综合预防、控制。

1.高处坠落事故的具体预防、控制

高处坠落事故的具体预防、控制,是依据不同类型高处坠落事故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每类高处坠落事故进行具体预防、控制要点。例如:

(1)洞口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要点:预留口、通道口、楼梯口、电梯口、上料平台等都必须设有牢固、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盖板、围栏、安全网);洞口防护设施如有损坏必须及时修缮;洞口防护设施严禁擅自移位、拆除;在洞口旁操作要小心,不应背朝洞口作业;不要在洞口旁休息、打闹或跨越洞口及从洞口盖板上行走;同时洞口还必须挂设醒目的警示标志等。

(2)脚手架上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要点:要按规定搭设脚手架、铺平脚手板,不准有探头板;要绑扎牢固防护栏杆,挂好安全网;脚手架荷载不得超过270千克/平方米;脚手架离墙面过宽应加设安全防护,并要实行脚手架搭设验收和使用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悬空高处作业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要点:加强施工计划和各施工单位、各工种配合,尽量利用脚手架等安全设施,避免或减少悬空高处作业;操作人员要加倍小心避免用力过猛,身体失稳;悬空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穿软底防滑鞋,同时要正确使用安全带;身体有病或疲劳过度、精神不振等不宜从事悬空高处作业。

(4)屋面檐口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要点:在屋面上作业人员就穿软底防滑鞋;屋面坡度大于25°应采取防滑措施;在屋面作业不能背向檐口移动;使用外脚手架工程施工,外排立杆要高出檐口1.2米,并挂好安全网,檐口外架要铺满脚手架;没有使用外脚手架工程施工,应在屋檐下方设安全网。

2.高处坠落事故的综合预防、控制

高处坠落事故的综合预防、控制,是依据高处坠落事故的不同类别和系列的原因规律,而提出的对高处坠落事故进行综合预防、控制的要点。

(1)对从事高处作业人员要坚持开展经常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使其认识掌握高处坠落事故规律和事故危害,牢固树立安全思想和具有预防、控制事故能力,并要做到严格执行安全法规,当发现自身或他人有违章作业的异常行为,或发现与高处作业相关的物体和防护措施有异常状态时,要及时加以改变使之达到安全要求,从而自为预防、控制高处坠落事故发生。

(2)高处作业人员的身体条件要符合安全要求。如,不准患有高血压病、心脏病、贫血、癫痫等不适合高处作业的人员,从事高处作业;对疲劳过度、精神不振和思想情绪低落人员要停止高处作业;严禁酒后从事高处作业。

(3)高处作业人员的个人着装要符合安全要求。如,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安全帽、安全带和有关劳动保护用品;不准穿高跟鞋、拖鞋和赤脚作业;如果是悬空高处作业要穿软底防滑鞋。不准攀爬脚手架或乘运料井架吊篮上下,也不准从高处跳下。

(4)要按规定要求支搭各种脚手架。如,架子高度达到3米以上时,每层要绑两道护声栏,设一道挡脚板,脚手板要铺严,板头、排木要绑牢,不准留探头板。

使用桥式脚手架时,要特别注意桥桩与墙体是否拉顶牢固、周正。升桥降桥时,均要挂好保险绳,并保持桥两端升降同步。升降桥架的工人,要将安全带挂在桥架的立柱上。升桥的吊索工具均要符合设计标准和安全规程的规定。

使用吊篮架子和挂架子时,其吊索具必须牢靠。由篮架子在使用时,还要挂好保险绳或安全卡具。升降吊篮时,保险绳要随升降调整,不得摘除。吊篮架子与挂架子的两侧面和外侧均要用网封严。吊篮顶要设头网或护头棚,吊篮里侧要绑一道护身栏,并设挡脚板。提升桥式架、吊篮用的倒链和手扳葫芦必须经过技术部门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倒链最少应用两吨的,手板葫芦最少应用三吨的,承重钢丝绳和保险绳应用直径为12.5毫米以上的钢丝绳。另外使插口架、吊篮和桥式架子时、严禁超负荷。

(5)要按规定要求设置安全网,凡4米以上建筑施工工程,在建筑的首层要设一道3至6米宽的安全网。如果高层施工时,首层安全网以上每隔四层还要支一道3米宽的固定安全网。如果施工层采用立网做防护时,应保证立网高出建筑物1米以上,而且立风要搭接严密。并要保证规格质量,使用安全可靠。

(6)要切实做好洞口处的安全防护,具体方法,同洞口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措施相同。

(7)使用高凳和梯子时,单梯只许上1人操作,支设角度以60至70为宜,梯子下脚要采取防滑措施,支设人字梯时,两楼夹角应保持40度,同时两梯要牢固,移动梯子时梯子上不准站人。使用高凳时,单凳只准站1人,双凳支开后,两凳间距不得超过3米。如使用较高的梯子和高凳时,还应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8)在没有可靠的防护设施时,高处作业必须系安全带,否则不准在高处作业。同时安全带的质量必须达到使用安全要求,并要做到高挂低用。

(9)登高作业前,必须检查脚踏物是否安全可靠,如脚踏物是否有承重能力;水电杆的根部是否腐烂。同时严禁在石棉瓦、刨花板、三合板顶棚上行走。

上一篇:越策越开心大学生校园活动创意大赛的策划书下一篇:四年级有哪些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