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对物理实验反思的材料整理

2024-05-09

高中生对物理实验反思的材料整理(精选11篇)

篇1:高中生对物理实验反思的材料整理

高中生对物理实验反思的材料整理

高中物理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次的物理实验是不足以提高物理成绩的,一定要进行不断的反思,然后再进行实验,从而学到实验的深处、精处,这样才能提高成绩。反思后要形成材料,定期定量的把材料整理好,以便今后的阅读、查阅等。下面我就个人的实际经历,简述一下高中生如何对物理实验反思的材料整理。

一、认识高中生对物理实验反思材料整理的重要性

俗话说的好“好脑子不如一个烂笔头”,想出来的东西,讨论出来的东西,直接写出来,然后在归类整理,便于平时的翻阅和查找。等到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再进行加工就可以形成文章,进行投稿发表,为今后的评级,职称,荣誉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再积累到一定程度,都可以出版读物了,更了不得了。另外一个方面,可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库,让自己不断的成长,为今后的教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所以,高中生对物理实验反思材料进行整理,意义重大。

二、如何整理高中生物理实验反思材料

高中生学生多,材料来源多,高中实验多,材料内容多,不同年份,实验内容不一样,材料也不一样,怎样才能整体好,随时都可以用呢?

1、教师、学生分工明确。因为需要整理的材料内容多,时间跨度长,所以分工要明确。学生主要负责作实验,讨论实验,把每次实验的分析过程和结果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并把自己和小组的反思总结出来,每人一份,每次实验一份。教师负责收集,然后进行分类,进行整理,老师内部也要分工,针对不同的专长,整理不同的内容,最后共同讨论,把最好的结果整理成材料并存档。

2、整理形式规范统一。对于物理实验反思材料,包含的内容很多,所以材料的形式要规范统一。第一,学生每做一次实验时,要有统一的实验记录手册,学生按照要求,认真填写表格,把实验观测的现象、结论认真填写。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进行实验反思的过程,并进行记录,按照统一的反思形式,进行填写。填写的内容包括实验中存在的个人问题,实验的结果和计算的结果是否吻合,出现差错的原因,实验如何改进更为合理等等,非常完整的内容。第二,选派专人进行分类收集,先是小组长收,收齐后初步整理,其次是课代表收,收齐后进步整理,最后是交到老师处。每做一次实验都要进行一次这样的操作,以便材料的累积和今后的整理。第三,收齐的材料交到老师手里后,教师要对实验反思进行审核,认真查漏,并进行必要的删补,用不同颜色的笔留下痕迹,再次发到学生手中,再次进行反思,再次进行整理,最后把修改好的交到老师手中。教师再次拿到后,仍要认真审阅,把相同的相近的进行归类,进行整理,并进行合订,同时把自己的感受反思记录到相应的最后面,并把对学生整理情况的总结附录在最后一面。把最后整理好的材料进行存档。

三、如何应用整理好的高中生物理实验反思材料

整理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我们的成绩,所以要好好的正确的运用材料,怎样才能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呢?

1、对已经整理好的材料进行装订成册,按照时间,按照分类,然后送到图书馆或者是实验室管理中心,并且配备专人进行管理,进行定期的整理,并且管理人员最好能够熟识该学科。学校教科室课题研究中心制定方案,进行借阅,并且要求每个课题组的成员要定期进行借阅,还要写出阅读后的反思,并把写出的反思交给对应的课题管理人,再进行修改,进行材料整理,装订成册,送入实验室管理中心,这样就不断的更新观念,更新理念,课题研究的内容得到不断的补充,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2、我们还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次实验课都要把整理好的材料,以讲义的形式下

发到每位同学手中,先认真阅读,在进行实验,进行对比,从中悟出一定的结论。并且对已经形成的理论进行解析,同自己的实验结论和自己的想法对比,从而的出自己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实验报告的最后一项——个人反思一栏中,认真写出来。任课教师再根据学生得出的新的结果进行思考,把有用的提取出来,再形成材料。

3、我们还要在校教科室的带领下,经常对外召开一些理论研究课,思想汇报课,原理探究课等,不断地把我们的理论推广出去,让参与的学者,老师进行合理的指导,我们虚心的接受,避自己之短,杨自己之长,从而把我们学校的实验反思材料更趋于完善,同时也把我们学校推广出去,提高我们学校的名气。

由此可见,对实验反思材料的整理是长期的,不间断的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一旦整理好,形成思路,也不是太难的事,而且会给学生,老师,学校带来如此大的收获,合乐而不为呢?

篇2:高中生对物理实验反思的材料整理

摘 要:物理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习的方法。其中,高中物理的实验部分是很重要的,它为学生展示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过程和条件,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部分的教学工作可以直接体现出整个物理教学工作的好坏。针对如何做好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工作做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物理;高中;实验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之一。那么在高中物理当中,能够体现过程和方法的重要环节就是实验部分,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过程,掌握物理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一些物理现象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对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是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的,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的喜爱程度。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的现状

1.高中物理教师的自身素质

高中物理的教学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足够的物理素养和专业水平,在实验过程当中对仪器的操作、动手能力、现场指导以及对学生的点拨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有很多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水平存在一定的欠缺。

2.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高中物理的教学很多还是“填鸭式”的一种模式,对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的重点在理论教学上,一般也不会完成所有的物理实验教学内容。

3.高中物理实验室设备的落后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物理实验方面也相对以前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由于重视程度的不够,以及学校经济实力的欠缺,很多学校的物理实验室的设备以及场地都很欠缺和落后,这种现象就直接阻碍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

4.实验教学管理科学性的欠缺

要做好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管理,教师就要从实验内容、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以及实验的总结等方面做好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科学的管理往往欠缺的,这种管理上的缺陷也直接导致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工作的效果不理想。

二、做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大部分的高中物理课堂当中,学生基本上都是按照实验参考书上面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内容,这样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往往都比较好,但却是学生在机械的完成任务,对于学生创新性、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有很大的阻碍。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实验教学环节也应该是一样的,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物理实验当中。所以,教师可以对实验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或者多给出几个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进行实验,然后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别,教师再根据学生给出的意见做适当的指导和点评。

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现代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对自身的素养加紧提升,为此,学校可以给实验室配备专业的实验教师,以保障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顺利高效进行。

3.保障足够的物理实验设备

因为实验室的场地和设备的问题,是制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能力的学校,要配备不同等级的设备,要尽可能地满足实验的要求,学校要给予大量的支持,条件实在不允许的,学校要充分地为其创造条件。

4.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实验教学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在配合教材和考试大纲的同时,学校的物理教研组也要根据学校学生的情况制订一套试验大纲,开展实验教学。其次,在实验操作的时候要布置同样的实验作业、实验结果,要做好实验过程当中具体的时间分配。最后,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也要制订科学的考核方法,对于实验的内容以及学生完成的情况,科学的评价,保证实验的高效性。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用心地完成实验教学的环节,认识到现在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自身的素质、实验设备、重视程度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创造最好的物理实验教学条件。

参考文献:

篇3:对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反思

一、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实验设备落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初中相继建起了物理实验室,多为与生物、化学合一实验室模式。随着时间推移、课改不断推进,原有实验器材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加之原有实验器材日趋老化、损耗严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甚至连一些简单演示实验标准也无法达到,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滑动变阻器接触不良、弹簧秤精度普遍低、天平测量数据不一、实验装置设计不到位等器材问题经常使得师生哭笑不得,很多本该实物操作的实验却被搬到了黑板上,成了“黑板实验”。长期的“黑板实验”,使学生失去了“实验的兴趣”,感到物理学习很乏味,兴趣不浓度。

(二)教学人员老化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掌握实验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和培养实验思维等三个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农村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师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年龄结构偏大,以临近退休年龄人员为主,工作上精力不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业务水平不高,参加培训机会少,离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求相距太远。可以说,实验教师老龄化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实践实验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

(三)教师思想麻痹

课改教材中列出了许多小实验,小实验的进行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在课堂上、课后甚至家里开展,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工具,自制各种各样简单的仪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加深理解物理知识有着重要作用[1]。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小看这些“小实验”,思想上不重视,认为这些学生一看就明白的小实验,没必要做。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实验知晓率低、动手操作机会少、学习物理兴趣不浓、学习效果差,影响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实验方法陈旧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用先准备仪器、做实验、观察现象、归纳出结论的步骤进行,而没以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教材特点去设计教法,不注重创设情境和调动思维积极性。同时教法单一也显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操作过程简单,原理却比较复杂;实验现象隐性,视觉效果差,学生识记、运用困难,往往忽视电教媒体在实验教学中图文并茂、声像合一的效果。

(五)教学行为“四多四少”

实验次数多,实验记载少,导致物理实验年年做,困难问题年年有,多走了弯路,浪费了时间;书面考核多,实际操作少,造成实验教学中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学生书面考核、轻学生实际操作;实验搀扶多,自主实验少,教师包办实验器材准备、步骤设计、结论归纳,而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验的可谓凤毛麟角;注重结论多,思想渗透少,往往只注重讲授实验现象及结论,不注重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无从谈起渗透辩证思想了。

二、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意义、特点

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获得物理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做好物理分组实验,对于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水平,意义重大。

(一)分组实验教学法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演示实验由老师做,学生看,往往不能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这主要是:(1)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学生)是很难看得清的。(2)即使看得到,演示结果每次都和书中的一样,看与不看都没关系。时间一长学生的“参与”愈来愈少,由“看实验”变为“听实验”再变为“背实验”,也就没有了学习兴趣。结果往往是,演示实验做得再漂亮,效果也不理想。实验的乐趣其实就在于亲身的体验,不仅仅是视觉的体验、脑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手的体验,心灵的体验。分组后让学生自己实验:看得清,记得牢,更重要的是学得快乐。而分组实验教学法,能较好地克服演示实验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参与实验、获得认知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分组实验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和创新教育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特征,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命的生命,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学生虽不能像科学家、思想家那样去探究,去创新,但从小树立探究和创新意识尤为重要[2]。初中物理课本中的实验虽多为验证实验,由老师来做,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早已定好,根本就没有可以创新的余地,但分组实验为探究实验提供了基础,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条件。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参与其中,探究了实验现象,分析了实现原理,总结了实验结论,激发了创新意识。

(三)分组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建立合作式学习环境

在分组实验中,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小组协作完成实验,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协同讨论解决问题,在协作中增长了学识,在实验中培养了感情,为学生日后更好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三、改进农村初中分组实验教学的策略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内容标准中强调,在参与完整和部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并发展全体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与对科学探究的本质的理解[3]。在实际教学中,好多实验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或许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每次上实验室上课时,学生们都很兴奋,个个情绪高涨,但一节课下来,我喊得是声音沙哑,整个过程有些控制不住。而学生呢?大概只有1/3的学生实现了实验目标。目前在国内一部分教师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分组实验不如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不如口头实验”。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的观点,笔者认为是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以至于最终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的知识还不如教师在课堂上对实验进行口头分析获取的多。教师若因此而以讲述或演示的方式取缔分组实验,从应试角度考虑,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势必会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抑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经过不断反思与总结,我认为要上好一节分组实验课,除了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实验器材;大力开展师资培训,提高实验教师素质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的实验意识是上好分组实验课的前提

教师的任何一个设问、任何一个教学过程设计、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用,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受到一定的思想所支配,或者说是受到一定的教学思想、理念的指导的[3]。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高度重视实验的重要性,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物理实验,绝不能因为某个实验太简单,涉及的结论太少而放弃不做,更不能因为某个实验涉及的实验器材较多,实验准备工作较繁,实验时间较长而滋生惰性心理,厌烦情绪,于是勉强为之,草率了事。学生的分组实验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如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将验证性实验转换为探索性实验。教师在平时还应多给学生讲授一些物理学史,介绍历史上物理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来得到一些重要的发现、规律、公式等。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严谨性,明白实验是探索真理的途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实验意识,促使他们在实验时本着科学、认真的态度去进行。

(二)积极的实验兴趣是上好分组实验课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支点。做任何事情,没有兴趣最终是走不远的。因此,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兴趣对于学生做好分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有些人认为兴趣是天生的,靠后天的培养很难形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兴趣并不是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平时多结合身边的物理现象,设计思考性小实验,利用身边的实用性器材,展现生动的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体验小实验带来的乐趣和收获,就可以起到培养实验兴趣的作用。

(三)演示实验是上课分组实验课的基础

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可以在物理教学中给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它是传授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每一次课堂演示实验一定要力争清晰、明了。有些演示实验还可以让学生来独立完成,这样可以有效地发现学生在实验时的错误与不妥之处,并及时地予以纠正。往往某个学生易犯的错误可能就是大多数同学易犯的错误,这对于增强实验的自信心、提高学生整体的实验水平很有利。

(四)实验准备是上好分组实验课先决条件

1. 教师自身的准备工作

实验前,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备出一份详细的实验教案。其中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实验结论、问题讨论和实验作业等。每一个分组实验教师应事先预做,充分估计学生在做该实验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对策。实验前,教师必须到实验室检查每一组实验器材是否准备齐全,有无损坏。若发现有,则及时予以更换,并任选几组器材试做一下。实验前,教师必须先分好合作小组。比如每次分12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层次的5—6个学生组成。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绝不能任由学生自由组合。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与保障。

2. 学生的准备工作

实验前,教师应要求每位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具体包括明确实验目的、知道实验原理、了解实验器材、清楚实验步骤等。为此,教师可以事先布置一份预习作业来指导学生的预习。其中还应包括对某些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的预习。比如电压表、电流表的连接方式、量程的选择依据、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式、电路在接通前滑动片应置于什么位置,等等。通过这些预习作业的完成,可以让同学们对即将做的实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不至于走进实验室而茫然失措。同时,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教育学生一定要爱惜公共财物,爱惜每一样实验器材,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和说明书,保护好实验器材。

五、有序组织是上好实验课的保障

在分组实验课上,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气氛是很活跃的,但若未能有序地去组织他们,很可能会使整个实验课成为一盘散沙,最终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分组实验开始,老师在旁边巡视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仪表。小组内分工要明确,操作的操作,记录的记录,要互相合作,完成任务。以一节40分钟的分组实验课为例,教师可先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预习检查,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们进一步明确目的,了解原理,营造一种认真、严谨的实验气氛。然后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分组独立完成实验。这其中包括学生的操作、记录、计算、讨论、得出结论等。此时,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实验行为,应充分尊重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去探究。教师则巡视于各组之间,及时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不要立即帮助其纠正(有些问题如短路则除外),最好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思考之后解决。在学生经过努力仍不能排除困难的情况下,帮其分析原因,给予适当的指导。对于一些典型的错误,教师注意总结归纳,以待全班讨论、讲评。

实验课的最后10分钟还是应该留给学生,由学生来整理好数据,总结实验结论,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讲出他们在实验中的发现,等等。对于某一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其他组的同学来讨论、分析。在讨论阶段,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不要急于当“裁判”,过早评判答案的正误,而是要当好“参谋”,相机诱导,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论证推断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所解决的问题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刻。最后,指导学生整理器材,检查各种器材有无损坏,如发现及时报告给老师。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不是一项局限于实验室里就能完成的工作,还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注重平时的点点滴滴,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实验真正体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让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这样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取得良好的实验预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初中实验教学现状的初步调查分析, 说明农村物理实验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农村初中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分析农村初中分组实验的意义、特点等, 提出了改进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策略, 以提高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分组实验

参考文献

[1]陕西师范大学.初中物理小实验的作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1.

[2]邓伟力.试论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J].西江教育论丛, 2006.

[3]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科学教育标准[S].戢守志、金庆和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4]陈瑞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J].宁夏教育, 2005.

篇4:高中生对物理实验反思的材料整理

【关键词】物理学 高中物理 实验 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51-02

一颗苹果的掉落,砸中了树下的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于是世界上著名的万有引力出现了;“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是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只要有支点,即使是地球也不在话下,在他的努力下杠杆原理的研究造福了无数的世人;用两个质量不同的石块进行自由落体的另一位物理学家伽利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正是因为他的大胆猜想与不断的实验,才会有自由落体的问世。

还有好多好多伟大的物理学家们,他们不断努力与探索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个个神奇的现象,得出一个个令人万分惊讶却不得不相信的结论。但是,往往有些重要的物理实验并不是凭空出现的,物理学家们先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大胆的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进而得出最准确的结论。可见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物理实验可以培养高中生的创造能力

物理是一门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的自然科学,所以动手实验是学习物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物理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在学生学习发展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物理学的实验中,往往不能过于循规蹈矩,在有些地方需要高中生们,开动自己的大脑,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新,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实验中不断的充实自己。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高中生们的创造能力也变得尤为重要。物理实验是培养和锻炼高中生这种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的生活的模式。使高中生在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的同时 ,也能培养自身的潜藏能力。

二、物理实验可以创设情境培养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产生动机的主要条件,学生只有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物理实验就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融入到情境当中,全身心的投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不断的研究、探讨。

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的时候,书上介绍伽利略在斜塔上将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同时抛下,看哪个小球先落地?结果是两个小球同时落地,证明了自由落体与质量无关。这个实验,现在的我们也可以进行的,我们可以拿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高空抛下,结果会发现与书上的结论完全相吻合。通过这个实验,会使学生们对这个实验有深刻的印象,还方便他们对自由落体的理解,记得更牢。

三、物理实验可以培养高中生的动手能力

在一节物理课堂上,不能仅仅是老师在起作用,要真正的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出色的完成一堂课,让知识达到最大化的传输。而物理实验就能巧妙的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大大的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物理实验可以使学生们真正的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的进行有目的的探索。在实验的过程中,小制作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学生们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一些实验的道具,可以使他们的思维变得异常的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在实验中小小的成功,会让他们享受到喜悦,有益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物理实验可以培养高中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的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的现象。在一个大型的物理实验中,一个人是不可能全程完成的。因为,没有一个人是万能的,即使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无法独自完成取经大任。所以,我们需要将自己的长处和他人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共同的取长补短,提出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再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对团队合作而言,伙伴之间的友好相处和相互协作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团队实现共同的目标 ,走向成功。高中生们不仅仅可以从物理实验中学会理论基础,还可以从其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和成功的秘诀:虚心、宽容、谅解、忍让。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神奇现象的科学,从数百亿光年外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都是它所要研究的对象。然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物理学的动力。许多理论的得出,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实现的。如果没有实验,许多的理论基础都会需要高中生们去死记硬背,那么学习物理将会变得万分的枯燥乏味,而不能体会到物理现象的客观实在性和物理概念建立的必然性。高中生们,在今后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实验中掌握理论,并在理论中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效率的得到进步。

参考文献:

[1]梁安甲.在物理探究课中引入演示实验的探讨[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年02期.

[2]陈洪云.影响电学演示实验效果的问题[J];物理教学;2011年07期.

篇5: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文/舒 伦

摘 要:高中物理实验是对已有科学论断的一个验证,也是为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概念形成的一次实践机会,同时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途径。物理实验可以为学生的物理学习营造气氛和创设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更加富有兴趣,帮助学生利用最简洁的途径获得最直接的物理概念和科学规律。

篇6: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

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

童津川

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验证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常规的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可归纳为三步:第一步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和注意事项;第二步为教师示范操作一遍;第三步才是学生仿照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可以看出、这种方法中,教师的活动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对实验要解决的问题缺乏思考,自主性活动受到限制。有的老师对实验更是不重视,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看,实验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实验教学方法简单,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实验成功的少,失败的多,这两种方法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实验教学应当注意以下五个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抓住这五个教学环节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教学的五个环节:是指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准备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结论与评价

其指导思想还是把学生放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是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这一步在时间上要以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设计实验方案为准,一个实验从最初的准备到最终完成,往往不是一两节课,一两次实验就能成功的,法拉第用10年的时间完成磁生电的实验,爱迪生为了发现耐用的灯丝材料,进行了上千次实验……。科学家们的毅力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每册物理教材中都安排了大量实验内容,每个实验在做之前,首先,把要通过实验研究的问题给学生提出来,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动手创新,问题尽可能具体一些,但是又要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例如:高一第一学期要用实验研究的问题有(1)用实验总结求合力的一般法则;(2)提出至少两种测滑动摩擦因数的方案;(3)设计实验测瞬时速度;(4)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5)设

--57--

篇7:对高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思考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方式、传统的用人制度的影响, 我们的教育多以抓分数的应试教育为主, 而忽略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专业技能道德培训, 过于强调课堂教学, 而忽视了实验教学.各个学校对实验教学的投入都很小.因此我们老师的教学手段落后, 许多实验器材一用就是一、二十年, 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如计算机基本上没有使用.演示实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实验因素没有发掘出来, 不能满足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要求, 因此教师“自弹自唱”的居多.在演示中, 有些教师用语言描述代替演示操作、不做或少做演示实验, 有些教师是自己做, 自己读, 学生们仅仅是观察、观看, 有些老师虽然也让学生参与实验, 注重了边讲边实验, 但是由于老师是“主唱”往往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 而且易给学生造成这样的印象:数据是老师凑出来的.以上这些情况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演示实验的态度.为了改变现状我觉得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设有启迪性的小实验

在课程引入时增设有启迪性小实验演示, 恰当地创设物理问题情景, 通过唤起学生好奇心来激发思维动机.教师通过发掘和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素材, 在课堂引入中演示有启迪性的小实验, 巧妙设疑, 留下悬念, 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心理需要, 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如在讲解“力的分解”一课时, 取一个沉重的大砝码放在桌面上, 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 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都说一根线易断, 但演示实验结果却相反.用一根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 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 (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 去提, 却一下就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一“悬念”情境使学生的大脑里马上产生了“兴奋剂”, 思维迅速地被激活, 从内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课程教学中增设有启迪性小实验, 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 认知的矛盾将上升为思维的动力.在学生不断地探讨、思索中, 逐步掌握物理知识, 了解物理规律, 这样的实验就成为了推进思维的向导.

二、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学生探究实践活动

教师边讲边演示与学生边实验边学相结合———体现物理过程, 掌握学习方法.例如在做“测玻璃的折射率”这个实验时, 学生不仅利用手中的玻璃砖进行棱镜成像的观察 (利用玻璃砖的一个角) , 还利用手中的玻璃砖进行光谱的观察 (利用玻璃砖的一个角儿观察日光灯) .这些探索实验犹如学习与探索的“催化剂”, 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学习.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 采用探究式教学, 变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为学生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探求.在实验过程中, 部分学生由于实验技能和理解能力的不足, 难免会遭到失败.这时教师应作必要的提示, 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 鼓励学生重新探索.学生凭借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情景,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最终获得成功并得出正确的物理规律时, 他们不仅提高了实验、观察、归纳、推理能力, 还提高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培养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 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投影教学能增强演示效果.有些物理现象是微观的、瞬间的或变化的, 难以观察, 有的物理现象可见度太小, 利用投影手段可以使它“化虚为实”, “变小为大”, “化静为动”, 这样能使学生观察清楚、仔细,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波的干涉”一节中讲授“干涉”的概念时, 器材是一个小水槽, 两个带有触点的振动片与同一个振源连接, 接通电源, 振动片激起水波振动, 两个水波相遇相干, 在投影屏幕上形成稳定的干涉图像.实验现象明显, 学生马上认识了干涉现象, 理解了“干涉”概念.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采用直观方法展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它具有声像并茂, 形象鲜明, 再现迅速, 感染力强, 能突破时空限制等特点, 并适合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它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育媒体的局限性, 沟通了教师、教材与学生的联系, 增加了可见度和清晰度, 提高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效能, 降低了学生的感觉阈限.例如:在探究胡克定律的实验中利用运动传感器、力传感器和多通道数据采集器, 边实验边讲解, 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采集数据并进行图像处理, 很容易由“力-位置”曲线得出回复力F与位移x的大小成正比且方向相反的结论, 直线的斜率为本实验中弹簧的劲度系数, 同时采集的“位置-时间”曲线为余弦曲线, 也说明与弹簧相连的小车的运动为简谐运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对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的高超编辑能力, 通过将微观过程实施宏观模拟、把宏观场景进行缩微处理、将瞬变过程转变为定格分析, 进而能为物理教育创设具有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 化枯燥为生动等特征, 有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通过意义建构建立认知结构并主动探索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究情景.如:宇宙中星体的运动, 日食月食现象, 微观原子结构, 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回旋加速器, 裂变、聚变等.

篇8:对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反思

【关键词】初中 物理实验教学 分组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是在不断观察和实验中,经过认真思索而总结出来的。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等。分组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操作的实验,因其感受性强、实践性强、独立性强,是实验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主要媒体,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不预习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时间短暂,所以要求学生要提前预习,了解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等内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实验。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课堂上较为依赖教师,根本不进行课前预习,做实验时边看书边做,影响做实验的速度和效果。

2部分学生不喜欢做实验

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部分学生在实验课堂上不好好做实验,拿着实验仪器玩耍,最后拼凑实验数据,抄袭其他小组成员的实验结论。

3部分学生没有团队意识

由于学生性格不同,部分学生没有团队意识,做实验时必须自己做,不允许同组其他学生动手做实验,甚至有的学生故意放慢完成实验的进度,不给同组学生做实验的机会。

4教师实验模式单一

教师通常为了节省时间,实验仪器都已经准备好,实验报告已经由教师印制好,学生只要根据教师安排好的步骤做实验即可,这样的实验教学过程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意义、特点

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获得物理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做好物理分组实验,对于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水平,意义重大。

1分组实验教学法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演示实验由老师做,学生看,往往不能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这主要是:(1)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学生)是很难看得清的。(2)即使看得到,演示结果每次都和书中的一样,看与不看都没关系。时间一长学生的“参与”愈来愈少,由“看实验”变为“听实验”再变为“背实验”,也就没有了学习兴趣。

结果往往是,演示实验做得再漂亮,效果也不理想。实验的乐趣其实就在于亲身的体验,不仅仅是视觉的体验、脑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手的体验,心灵的体验。分组后让学生自己实验:看得清,记得牢,更重要的是学得快乐。而分组实验教学法,能较好地克服演示实验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参与实验、获得认知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分组实验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和创新教育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特征,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命的生命,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進步都离不开创新。学生虽不能像科学家、思想家那样去探究,去创新,但从小树立探究和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初中物理课本中的实验虽多为验证实验,由老师来做,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早已定好,根本就没有可以创新的余地,但分组实验为探究实验提供了基础,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条件。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参与其中,探究了实验现象,分析了实现原理,总结了实验结论,激发了创新意识。

(三)分组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建立合作式学习环境

在分组实验中,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小组协作完成实验,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协同讨论解决问题,在协作中增长了学识,在实验中培养了感情,为学生日后更好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三、完善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1实验课前首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明确任务及分工

根据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层次以及男女进行搭配,分为2人一个操作组,4-6人为一个合作组(两个操作组组成),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每次实验课,每一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小组探究的物理任务;由小组长主持,小组内人人参与,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即同一层次的同学同时担任同一角色: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总结报告员等),这样有利于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思维习惯,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分析、设计实验、指导观察、收集数据、启发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中,这样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又教给他们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实验探索、收集数据、得出结论、实验检验、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积极主动探究,重视了科学过程和方法训练,符合认知发展,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3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视失败实验的分析总结

实事求是是观察的基础,又是观察的重要品质和方法,也是未来科学工作者的基本态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甚至一个数据、一个标点符号,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区别开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是提高物理实验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重视失败实验的分析总结,“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总结从失败走向成功的经验教训。从失败中再探究,帮助学生探究出实验成功的条件与原来的不足,这对学生思想方法的促进比起教师只做成功实验要大得多,教师从中培养了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从失败中进一步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洪亮.现代教育理论导读[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篇9:物理实验对高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科学素养,能力

高中物理实验为学习物理知识提供了好的方法, 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物理实验是对教材知识的另一种解释方法, 也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所以, 教师应该担起重任, 让学生在对物理实验的观察和思考中获得更深理解, 把物理学好。

一、改变实验样式, 开阔探索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演示实验的方式来形象地说明教材中的一些理论。要使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理论, 教师就要在演示实验上多下功夫, 可以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变换一下形式, 让学生不再单纯地充当旁观者, 而是作为探索者, 自己去摸索教材中的规律, 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学生各种想法的呈现,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例如, 在教“牛顿第三定律”一课内容时, 教材中给出了推导牛顿第三定律的演示实验, 但教师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 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展现了此定律的得出过程。课桌上准备的器材有:两个相同的小车、两个相同的条形磁铁、两个相同的弹簧秤。“选用哪个仪器?”“如何实验?”“怎么通过观察得到实验结果?”对于这些问题, 我没有给学生任何交代, 唯一告诉学生的就是他们要使用课桌上的器材 (有的可能用不到) , 并要通过实验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力的作用是否是相互的; (2) 相互作用的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关系。学生的行动: (1) 学生把磁铁N极与S极靠近或N极与N极靠近; (2) 学生把磁铁分别放在小车上, 让小车靠近些, 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3) 学生把两个弹簧秤钩上后, 向相反方向拉动铁环; (4) 学生把弹簧秤的钩子钩在墙上, 另一只手拉住铁环, 等等。学生尝试着各种各样的做法, 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有的学生在把两个弹簧秤钩子钩在一起时, 发现两个弹簧秤的示数不一样, 其原因是:在实验前应对弹簧秤调零, 但学生没做这个步骤, 导致读数不一样。有的学生还根据以前的知识提出了这样的实验方案:将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小车上, 把N极与N极或N极与S极相对, 观察其后退或前进的距离是否相等而得出结论。

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设计、操作, 最后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发现问题就想着如何去解决, 这就是思考。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过程, 学生才能对知识理解得更透, 运用起来也会很顺手, 学生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实验方法多样, 炼就敏捷思维

对于物理实验, 教师应向学生说清楚实验原理, 让学生对实验先有个整体认识。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一些实验进行变换, 让学生自己思考, 多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要求:器材任意选用、方案自己设计, 但一定要达到实验目的, 这才算完成了实验。多种方法的介入可以让学生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思考各种实验方法, 并考虑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 将不利因素丢掉, 培养了学生在处理不同事情时能够运用不同方法的能力。

例如, 在教“自由落体运动”一课内容时, 教材中给出了一个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 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题目:“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有几种方法呢?”对于器材不做要求, 但设计的实验要简单易做且误差不大。结果, 教师发现学生提供了一些有创意的设计:

(1) 器材:弹簧秤、质量为m的钩码。具体操作:把质量为m的钩码挂在弹簧秤下, 当钩码静止后, 读出弹簧秤的示数为F, 利用公式F=mg得g=F/m。

(2) 器材:实验室的水龙头、秒表、米尺。具体操作:调节水龙头使水一滴一滴地往下落。在下面放一个盘子, 调节盘子的高度, 使第一滴落入盘子后第二滴再开始往下滴, 用秒表测出滴50 滴水所用的时间, 那么每滴水下落的时间就是用米尺测出水龙头到盘子的距离。

通过实验方案的自行确定, 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则有利于对知识连贯性的掌握。

三、巧妙实验设问, 促进能力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易操作的实例, 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理论。通过实验为学生扫除一些学习上的麻烦, 让学生能主动思考、学会分析, 把不理解的都能理解透彻, 把想不明白的都能想通, 顺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好的消化过程。

例如, 在教“超重和失重”一课内容时, 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教师拿来一台体重计。

师:哪位学生能用体重计测量出自己的体重?

生:人站在上面静止时, 体重计就自然显示人的体重了。

师:请一位学生站在体重计上测出自己的体重, 另一位学生辅助观察体重计的示数, 并做记录。

师:如果这位学生缓慢下蹲后再缓慢站起, 体重计的示数会怎样变化?

师:让学生迅速下蹲后迅速站起, 另一位学生观察体重计, 并把情况写到了表格里。

师: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改变了, 又是如此的变化呢?要想弄明白这是为什么, 又是怎么变的, 今天的课堂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通过简单的物理实验引入课堂教学, 学生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 是很愿意学习的。通过运用实验, 把问题更直观地摆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些。同时, 学生的注意力会很集中, 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对问题的总结和概括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四、动画实验教学, 拓展想象能力

在物理教材中, 有些物理实验是理想化的, 在现实环境中是不会得到应有的效果的;有些物理实验在数据处理上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 用模拟实验对教学进行补充, 就能使学生看到一些现实中见不到的实验, 从而得出物理结论,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容易、更透彻, 这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

例如, 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教学中, 在讲到有关物体的运动与力到底有没有关系的内容时, 教材中引入的是伽利略发现定律的过程, 他观察到:当球从斜面向下运动时, 它的速度会逐渐增大;当球向上运动时, 速度会减小。猜想:如果球在水平面上运动, 速度就不变。但事实上, 球最终会停下来。认为:这是因为有摩擦。推断:如果不存在摩擦, 球将会永远运动。但大家应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光滑且无限长的水平面, 所以, 这是个不可能真实存在的“理想实验”。因此, 教师在这堂课教学时, 就采用了多媒体的方式, 做了一个动画, 让学生观察这个实验。

把多媒体应用到物理实验中还有很多方式, 可以制作动画来对常规实验室中无法做的实验进行演示。多媒体对实验的贡献, 在于能给学生一个明了的实验过程, 为学生的实验能力提供了一个形象的思维平台, 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五、分组进行实验, 培养思维素养

学生实验是让学生自己在实验室里对实验进行实地操作。实验中, 学生应仔细观察, 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 指引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严密地思考问题, 增强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一课教学中, 我给学生的器材有:小车、纸带、长木板、打点计时器及学生自带的铅笔、手表,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 测量小车运动的位移;计算出某段时间内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打点计时器是怎么计时的;速度又怎么测量。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验, 学生就会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 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 最终得到纸带运动的速度。

进行分组实验教学, 看似在浪费时间, 其实能很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具体实验情境中体验和思考, 能增强其求知欲望, 在探寻结果的过程中, 又能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认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能以一种朴素品质和积极心态去对待事物。

物理实验在教学方面的灵活应用, 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利霞, 张登高.浅谈自主实验对培养学生的作用[J].科技信息, 2009 (5) .

篇10: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35-01

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实验,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索和验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高中物理科目教学而总结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高中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一步推行,实验教学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在教学中,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师方面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满堂灌”教学理念的影响,处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得到积极的更新和切实的实施,导致如今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任然还有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对实验步骤的讲述,动手操作较少;重视结论的总结,对于实验过程过于轻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只是重复机械化的训练,而不注重让学生进行实质体验。有的老师更是把实验教学一种程序,将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告诉学生,学生只要按照老师提供的资料进行机械化的实验,就能取得预期效果,使得实验教学只是流于形式,而无法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大部分教师更是抱着学生能考好时的心态,很多教师都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实验概念、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等,有的甚至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大量的题目来让学生学习实验,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极其的不利。

2、学生方面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中“自由式”教学模式的推行,如今的高中实验教学出现了许多的混乱现象。在学生的自主实验中,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同学认为做实验费时,考试又不考动手操作,尤其是近些年,高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新实验能力考查越来越多,对教材上基本实验的器材步骤,方法过程,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等考察比例越来越小,对选学物理的同学也同样缺乏吸引力。此外,部分同学做实验时只是匆匆看客,都喜欢以“背”实验结论“代替”实验操作,许多学生拿到实验题目后,首先做的不是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依据实验记录,推出实验结论,而是只凭脑子里死记硬背的知识,机械地默写实验结论。这些现象的出现,完全背离了课改的意图,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莫大的不利影响,导致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一直没有得到保障。

二、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途径

1、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只要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在学习实验的过程中就会更加积极主动。高中物理课本上的一些概念以及实验推理,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抽象,而且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教师如果知识单纯地进行讲解,学生对于枯燥乏味的理论很难充分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物理学习丧失兴趣,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在高中的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实验教学在物理课堂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优势,实验以操作为主,具有趣味性,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实验中来,从而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主动生成的过程,效率更高。当学生从传统的“听课”转入到“验课”的模式中来,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兴趣转化为一种内驱力去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在直观实验的演示下,学习内容变得形象化,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实验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实验教学提供学生的兴趣保障。

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探究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习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起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将是一句空话。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大胆放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学习的情感和意志,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才能得到培养。

3、改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中物理教材为我们设置了许多的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设备能够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或经过努力能够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积极引导学生做演示实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自主动手创造更多的条件。例如: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所需实验仪器比较简单,学生容易准备,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通过观察、记录数据,分析总结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样学生既满足了好奇的愿望,激发了求知的兴趣,又在实验中学会了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技巧,并掌握了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多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既能调动学生获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通过设计、操作、观察、分析、归纳,自我解决头脑中的“为什么”总结出合乎事物发展的新规律,使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在动手寻找知识真谛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物理实验的教学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广大工作者将在不断的反思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总结,使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地深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尚仁.主编.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陈健,朱纯.主编.物理课程探究性实验.东南大学出版社.

篇11:对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探讨

一、要精心设计

选择的实验内容要紧扣教学目标, 突出主题, 要形象直观, 富于趣味性, 还要力求效果明显, 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 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演示要紧扣教学内容, 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因此, 演示前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必须抓住重点, 突出主要的现象, 说明主要问题, 并且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演示实验必须效果显著, 富于启发。演示如果不管学生信不信就匆匆得出结论, 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演示是为了直观地提出问题, 演示装置越简单明了越好, 不要单纯追求仪器的复杂。演示实验要做到三个简单, 即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和由演示现象到得出结论的过程简单。凡是能用简单的方法演示的实验, 就不必把它的实验装置复杂化。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变抽象为形象。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 发展能力, 培养兴趣。因此, 在设计和编制演示程序时, 教师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工夫。例如, 演示静电感应的法拉第圆筒等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应启发学生看到实验后主动去想, 这是为什么?

二、课堂演示要规范、正确

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 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 拆卸时先断电源, 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 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教师的讲解要用语准确

对现象的描述和实验仪器的介绍、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 语言必须准确。若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随意更改仪器名称, 对仪器的读音不准等。

四、演示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充分体现实验的可见度, 尤其要尽可能照顾到全体学生, 特别是让后排学生能看清演示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例如, 说明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的实验可以采用投影放大的方法。如果直接用小磁针, 因其底座是不透明的, 面积又比较大, 遮住了磁针, 影响学生观察。教师可在一块有机玻璃板上比照条形磁铁的大小, 在其周围均匀固定上多根细针, 同时将小磁针的两端分别涂上对比强烈的两种鲜明的颜色, 便于区分南北极。使用时, 将小磁针插在细针上即可进行投影演示。

五、演示要和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参与相结合

演示要做好, 但更要和讲授配合好。讲到什么地方做演示?是先讲后做, 边讲边做, 还是先做后讲?怎样引出问题, 通过什么过程说明问题得出结论?哪些方面要向学生详细交代, 哪些地方要提醒学生注意, 哪些装置要仔细地讲解, 那些部件的作用却可以不讲?这一系列问题, 都需要课前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仔细考虑好, 课堂上才能层次清楚、主次分明地讲好做好, 才能发挥演示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收到讲课和演示有机配合的效果。总之, 演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不能孤立地考虑, 以致与讲课脱节。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 再讲给学生听, 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 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 不断启发提问, 让学生分析、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 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例如, 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 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 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 打开活塞, 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 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 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 而且还不小, 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太原科技大学考研成绩查询通知下一篇:妈妈上当了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