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

2024-04-17

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精选10篇)

篇1: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

目 标:

1、理解和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求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乐于与人合作的情趣。

重 点:掌握圆锥体积的方法

难 点:公式的推导

准 备:沙,圆柱教具若干个,圆锥一个,其中要有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教 程:

一、准备

同学们,我们以前研究过一些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呢?

二、诱发

课件演示稻谷丰收的景象。师述:稻谷丰收了,农民伯伯忙着收割稻谷,他们把收好的稻谷堆成一个这样的图形(圆锥形谷堆),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你能算出这堆稻谷的体积吗?它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探究释疑

1、初次猜想

⑴根据我们所学过的内容,请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⑵圆锥的体积是否能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呢

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底面积×高”不是圆锥的体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2、再次猜想

⑴通过模型演示,

⑵根据学生回答,从而得到如下结论:

圆锥的体积 = ×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

3、分组实验进行验证

⑴让学生用三个不同的圆柱体和一个圆锥(其中必有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进行实验。

⑵分组讨论,分组汇报

圆锥的体积 = ×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

用字母表示:V=1/3Sh

4、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⑴出示例1,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

⑵教学例2、课件出示:

麦收季节,张小红把她家收的小麦堆成一个近似圆锥的麦堆,又给出测量的数据,让学生看图编一道求小麦重量的应用题。

编好后,分组讨论计算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四、转化

1、基础题

⑴下面有四组图形,你能根据每组图形中左图的体积,求出右图的体积吗?为什么?

24立方米 9立方米 12立方米

⑵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提高题

有一块正方体的木材,它的棱长是9分米,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被削去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题

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和底面直径、高都是6厘米的圆柱形铁块,熔铸成一个直圆锥体,如果这个直圆锥体和圆柱的底面大小一样,这个直圆锥体的高是多少厘米?(得数保留整数)

五、应用

1、 基础题:P44-T3、4

2、 提高题:P45-T10

3、 思考题:P45-T11、12

篇2: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应用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作中完成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在合作探究中探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利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者特征分析:

接受教育者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六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感性知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真正做到“动手操作、体验成功”

(2)以实验要求为主线,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的计算方法。

(3)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通过演示、小组交流、动手操作、感念辨析等方式,本课从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每位同学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6水槽红颜色水。直尺6把。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课前铺垫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指两名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圆锥有什么特征? 它的体积如何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动手操作 ,获得新知

1. 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 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 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为什么?

教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指名发言)

用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 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砂子,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教师:同学们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只倒一次,看看能不能想办法推出计算公式?让学生动脑动手?

得出用尺子量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里,水高是原来水高的1/3.

小结: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5)应用巩固

1.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教师板书:

1/3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2. 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3.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这堆小麦的体积吗?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5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4.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

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立方米 3a立方米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6立方米 3立方米 2立方米

3.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的圆锥体。

五、课后小结,归纳知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个同学、哪个小组学习?

六、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1、本节课后第3、4、5题。

篇3: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

[关键词]模型思想 圆锥的体积 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9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由此可见,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必须渗透的思想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力求构建数学模型。下面就以“圆锥的体积”为例,谈谈如何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建构数学模型。

[片段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数学模型

师(课件出示):小麦丰收了!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麦堆近似于圆锥),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爷爷用竹子量了量麦堆的高和底面直径,给小虎出了一个难题——你能算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这下难住了小虎。今天,我们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哪种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

生1:可能与圆柱的体积有关。

生2:因为它们都是旋转体。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生3: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师:你说的很准确!仔细观察,看看又能发现什么?

生4: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完全重合。

生5:它们的高相等。

师:也就是说,它们是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猜想一下,它们的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生6: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2倍。

生7: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3倍或4倍。

集生活味、数学味、趣味性与挑战性为一体而创设的情境,以学生已有认知为起点,通过猜想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直奔主题。

[片段二]参与探究,自动建构数学模型

师:各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开展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验证猜想。

生1: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生2: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生3: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生4: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四次多一些……

师: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生5: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本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做、自己想。为了克服实验误差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造成的影响,教师及时进行课件演示,通过比较、分析、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片段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数学模型

1.基础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综合练习:麦堆的高为1.2米和底面直径为4米,求麦堆的体积。如果每立方米小麦大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3.拓展练习: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厘米?

基础练习是圆锥体积公式的直接应用;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不仅是公式的灵活应用,还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练习设计突出了实效性、层次性和生活性,力求落实“下要包底,上不封顶”的教学理念。

[教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应用”的知识建构过程,渗透了数学模型思想,建构了数学模型。

1.猜想验证——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时,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让学生自己猜想、自己验证、自己总结,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亲身经历——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发现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导出公式:V= ■Sh。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通过不断地猜测、验证、修订实验方案,再猜测、再验证这样的过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更一般的情景,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学习,以抽象概括方式自主总结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篇4: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的】 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比圆柱体积多的沙土,直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圆锥有什么特征?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练习题:

(1)底面积为160cm2,高为5 cm。

(2)半径为10 m,高为20 m。

(3)底面周长为12.56 dm,高为4dm。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新授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知识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计算圆柱的体积:

3、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接着,教师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我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圆柱。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学生:3次。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演示

sh =1π r2h

3(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一个圆锥体积的3倍速。

()(2)把一个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占圆柱体体积的。()(3)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二.填空题

(1)一个圆柱的体积为78 cm3,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cm3。

(2)一个圆锥的体积为45 cm3,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cm3。

2313三.计算下列圆锥体的体积(1)S底 = 30cm h =10cm(2)S底 = 20cm h =18cm 22

3、教学例2

一堆圆锥形黄沙,底面半径是4m,高3m,每立方米黄沙重1.2吨,这堆黄沙有多少立方米?重多少吨?(得数两位小数学)

分析过程略

4、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测量生活中遇到的圆锥物体的直径和高?

讨论后,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介绍一下测量的方法:测量底面直径时。可以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圆锥物体两侧,测量出两根竹竿间的距离就是底面直径:也可以用绳子在底部圆的周围围上一圈量得圆锥物体的周长,再算出直径,测量圆锥物体的高。可用两根竹竿,将一根竹竿圆锥物体的顶部水平放置,另一根竹竿竖直与水平的竹竿成直角即可量得高。

四、小结(略)

【板书设计】

圆 锥 的 体 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底面积: 3.14×4=50.24(cm)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圆锥的体积=1/3 × 圆柱体积 体积:1312π rh 3

231

3×50.24×3=50.24(cm)3圆锥的体积= 1/3 ×底面积×高 黄沙的重量:50.24×1.2=60.288(吨)V=sh =

五、课后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直径8m,高3m,每立方米沙重1.7吨。(1)这堆沙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数)

(2)如果用一辆载重5.2吨的汽车去运,几次可以运完?

2、一个圆锥形的黄沙堆,底面周长25.12m,高3m,每立方米黄沙重1.4吨,求这堆黄沙堆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数)

篇5: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0~4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了解圆锥和圆柱之间的联系获得探索数学公式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了解圆锥的特点,探索并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的高和圆锥体积公式中Sh表示的实际意义。

教具学具: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型容器,一些沙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炫我两分钟

主持学生指名叫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主持炫我两分钟,使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引入本节所学知识。】

二、创设情境

1.教师先出示一个圆柱形容器,提问: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2.出示问题情境

最近老师家准备装修,准备了一堆沙子,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家和我一起解决好吗?(出示沙堆图片),这堆沙子的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工人告诉我要用6立方米沙子,我不知道我准备的这些沙子够不够?怎样计算这堆沙子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谈话、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求知欲望。】

三、探究新知

尝试小研究一(课前):了解圆锥的特点

1.观察圆锥形的物体或图片,它们有哪些特点?

我的发现

2.圆锥由1个( )面和1个( )面2个面组成,圆锥的底面是一个( )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 ) 。

篇6: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

1.在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

2.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 回顾旧知: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S、h各表示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还知道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投影出示:

(1)S = 10,h = 6 V = ?

(2)r = 3,h = 10 V = ?

(3)V = 9.42,h = 3 S = ?

二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投影出示例2:一堆小麦图)师:有这样一堆小麦,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怎么办呢?

2.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测量的。现在给你数据:高为1.2米,底面直径为4米

(1)麦堆的底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2)麦堆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道了体积,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重能知道吗?(每立方米小麦约735千克)(得 数保留整千克数)

4.一个圆锥形沙堆,占地面积为3.14平方米,高1.5米。(1)沙堆的体积是多少平方 米?(2)如果每立方米沙约重1.6吨,这些沙子共重多少吨?(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用一根底面直径2分米,高10分米的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的圆锥,要削去多 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1)(出示图)什么情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为什么?

(2)削去的木料占原来木料的几分之几?

(3)如果这是一块长4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料,又在什么情况下削出 的圆锥是的呢?

三 综合练习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为81平方厘米,高12厘米,和它等体积等底的圆锥高为( )厘米;和它等体积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为( )厘米。

2.将一个体积为16立方分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倒入一个底面积为10平方分米的 圆柱体容器中,水面的高度是( )分米

篇7:“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验、探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3)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2.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3.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学具准备

分组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一对,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圆柱一对,一定量的细沙。

5.教具准备

相关的课件。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创设法

举例贴近学生生活的秋收中圆锥形麦堆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操作法

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3.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得出结论,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同样的实验方法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出现?得出结论,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这节课学习方法以自主探究、发现比较、归纳概括为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归纳概括等能力。另外还应用了尝试练习法,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創设情景,铺垫质疑

首先让学生回忆圆柱体积的计算,(出示课件)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走进生活,想办法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起质疑,设置悬念,使他们迫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我选择了小故事叙说看到秋收时圆锥形麦堆的场景,为引出圆锥形创设了情境,(出示课件)在学生质疑的同时出示课题,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2.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本环节教学是本节几何课成败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尽量给学生有对象可说,有东西可做,有问题可想,有步骤可循,让学生都能主动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实验大致步骤为:先告诉学生实验的方法是用空圆锥装满沙倒入空圆柱,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出示课件)接着各小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有的组准备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有的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也有的组是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这里要强调的是每一组学具里的圆柱都是完全相同的,各组还有一定量的沙子,用这些不同的学具来做相同的实验。实验结束后进行全班交流和汇报,汇报结果可能有多种,主要概括为三种是: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是空圆锥装满沙倒入空圆柱的次数超过三次;

(3)是空圆锥装满沙倒入空圆柱的次数少于三次;

实验结果后两种无固定结论,那么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种情况?第一种结论正确与否呢?学生在这时可以畅所欲言,(出示课件)讨论结果交流汇报后老师和学生共同观察课件来进一步验证结论(1)的正确性,并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出示板书)一并强调公式成立的条件是圆柱和圆锥必须是等底等高,同时强调计算圆锥体积时别忘了三分之一。

最后进行小结,对学生刚才用了“实验—发现—比较—归纳”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给予肯定。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充分交流,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究者,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让学生发现规律,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探究习惯,合作操作的同时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到其中,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并懂得他们可以通过玩来掌握数学知识,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同时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探究规律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使他们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使他们获得学习知识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3.应用反馈

(1)巩固应用、解决问题(出示课件)

这时学生用所学的公式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体会圆锥体积公式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提高练习,加深印象(出示课件)

这里的填空和判断的设计使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有更深一步的掌握。

(3)思维拓展,形成技能(出示课件)

这个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4)解决质疑,回归生活(出示课件)

此处解决在第一环节中质疑的圆锥形麦堆的体积,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全课总结,体验成功(出示课件)

总结和质疑问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每一节成功的课,都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质疑问难,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5.布置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总之,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新的数学知识,也能获得更多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数学课程要求要推动学生潜能的开发,本节课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就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课的开始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麦收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再引入到实验中学习数学,最后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麦收问题,又使他们回归于生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也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新城区小学)

篇8:六年级数学下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对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知识掌握较牢固,学生感到简单易懂,因此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

新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课件演示实验过程,让孩子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水到渠成了。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再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当然,教学是一门缺陷艺术,在教学之后我感到遗憾的是,没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我想如果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到探究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1、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2、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给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

篇9: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安排的,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难点,目的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学情分析

已经对圆柱和圆锥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明确圆柱体积的推导方法。在教学几何体这部分内容时学生的参与意识会比较强的,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在实际应用体积公式进行计算时忽略了×的现象。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通过实验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圆锥和等底等高圆柱体积间的倍数关系。教具准备:

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容器共三套,细沙、米,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一天,洋洋准备在冷饮店去买冰淇凌,售货员拿出两支不同形状的冰淇凌,一是圆柱形的,一是圆锥形的,都卖两元钱。洋洋想:我买那一种划算呢?你们能帮他解决到底买哪种形状的冰淇凌更划算吗?

二、抓旧引新

迁移引入 提问: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生答师板书。指名说说推导过程。

2、设疑:那圆锥体呢?要想知道它的体积该量什么?怎样计算呢?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看题引问

明确目标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四、探究新知

1、猜想圆锥的体积与我们所学的那个知识联系最紧密?

2、我们可不可以将圆锥的体积转化成圆柱的体积来计算呢?

3、提出猜想

(1)讨论: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来进行转化探究,你打算选什么样的?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可以比较。

(2)在讨论的基础上,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猜想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师简要板书。

4、验证猜想

(1)学生小组合作、操作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2)各小组汇报实验方法和结论。(3)教师课件演示,再次验证。

5、课件演示,强化推导过程,归纳结论

根据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锥的体积? 师相机板书:圆锥体积=底面积×高×

追问:“底面积×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6、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公式后,自学课本p30用字母表示公式的一段,对照检查。板书:V=Sh

7、练一练:完成“试一试”

说说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出示“试一试”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讲评。

五、尝试练习,强化重点

完成课堂之初的“小麦体积”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六、看书质疑,拓展延伸

看书第11页,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七、达标训练,形成能力

1、填空

(1)、圆柱和圆锥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2)、圆柱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3)、圆锥的体积21立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

(4)、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4平方分米,高5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5)、一个底面半径是2厘米的圆锥,高3厘米,体积是()立方

八、全课总结,提出希望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获取这些知识的?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或是自己还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底面积 V= Sh 集体备课:

数学

六年下册

圆锥的体积

教学设计

刘春彦

圆柱的体积 教学反思

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节教学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二是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我在教学时,主要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以下几点做法:

一、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我想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再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事实证明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Sh。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先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或大米),然后倒入空等底等高的圆柱中,从倒的次数中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或大米),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然后用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所得的情况与以上不同。最后得到一个原理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圆锥的体积》的教学都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去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而在以上教育中却不然,我先采用学生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际中懂得其中的道理,用一个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其中的知识点,明白了圆锥与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从而是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原理,而且我有意地将实验的环节复合,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同时这也是这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三、自主探究,培养参与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我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操作实验出现了和别人不太一样的结论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观。学生学的主动,经历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既能达到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挥.总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进行了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有利于从小树立科学的实验观。我思考: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探究中去学习知识,学生就会变成有思想、会思考、会研究、会学习的人。我为自己加油:做一个引领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好老师。不足:

1、仍有少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忘记除以3,需要加强练习。

2.仍有少数学生计算能力还不过关,口算也不过关,导致计算失败。

3、一节好课在教学时要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这几个方面还要加强。

三、措施: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时认真仔细。

篇10:六年级数学圆锥体积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0~42页。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圆柱和圆锥》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重要知识基础,是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本节课《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圆柱体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知识点: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圆锥的立体图形并认识圆锥的各部分名称,二是通过实验探索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圆锥图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认识特征比较容易,想象圆锥的高和侧面展开图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通过猜想、观察、实验等活动,经历探索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圆锥形物体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具备一定的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图形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的基本特征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体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索体积计算公式中的应用。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了解圆锥和圆柱之间的联系获得探索数学公式的活动经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圆锥的特点,探索并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的高和圆锥体积公式中“Sh”表示的实际意义。

五、设计理念

(1)体现数学活动化、游戏化。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面的旋转”游戏、动手实验等活动主动去学习圆锥的特征和体积的计算,这种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得知识和提高技能。

(2)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的计算方法。通过猜想、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从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动手操作、体验成功”。

六、教学具准备:

(1)每人一个圆锥形实物(也可以是自己做的圆锥),每组同学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各一个,沙子。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游戏:面的旋转。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的炫我两分钟时间由我来主持。大家看,我这里有一个由小棒和一张长方形硬纸片做成的小旗,如果我快速旋转小棒,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关于圆柱体你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回答。

主持人:我们认识立体图形,要从它的面、棱、定点和高、体积等几方面进行了解。看来大家对于圆柱体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今天的炫我两分钟就是这些了,谢谢大家。

教师:谢谢主持人。大家看,我这里有一个由小棒和一张直角三角形硬纸片做成的小旗,如果我快速旋转小棒,大家再猜一猜,转出来的又是什么形状哪?(圆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圆锥的世界,探索有关圆锥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引入新课,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在活动中感受有线到面、由面到体的建构几何图形的过程。】

二、自主探究圆锥体的特征。

教师:生活中的圆锥随处可见。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形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结合课件显示圆锥形实物图和抽象出的立体图形。

1、学生手拿自己的圆锥形物体和全班同学交流圆锥的特征。

2、教师点拨提升。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圆锥的侧面和高。

教师出示一个圆锥形生日帽,提问:

(1)怎样证明圆锥的侧面是个扇形呢?

(2)用什么方法能测得这个圆锥形的高是多少?

教师可以结合之前炫我两分钟形成的圆锥、伞柄帮助学生认识高,结合测量身高的示意图介绍测量圆锥高的方法,最后在课件中呈现平面图中圆锥的高。

【设计意图: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在动手、动眼、动脑的自主活动中结合生活中的实物认识圆锥体的特征,了解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和圆锥的高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及时发挥引导点拨作用,结合实物演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动手实验,探索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1、生活中引入:学校要建室外楼梯,需要准备10立方米的沙子,大家看,这是工人师傅运来的一堆沙子,但是这些沙子够不够呢,需要知道这些沙子的什么?(体积)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圆锥的体积。

2、大胆猜想:前面我们学习圆柱的体积时运用了哪种数学思想?(板书:

转化)猜一猜,圆锥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圆锥的体积可能会转化成哪一种图形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说明想法。

教师出示一组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请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底和高的关系。教师板书:等底等高。

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自由猜想)下面我们就让我们到实验中去寻找答案吧。

3、小组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方法和要求。

(1)在圆锥容器中装满沙子,然后倒入圆柱容器中,看几次能倒满。

(2)每倒入一次,记录一下杯子中沙子的高度,直到装满为止。边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

(3)通过实验结果,比一比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班级汇报展示,总结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实验方法进行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内或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质疑、评价。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实验过程。

教师:你能根据我们的实验和课件演示,也给圆锥体的体积写出一个公式吗?

学生自主总结圆锥的体积公式: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3=底面积×高×1\3=1\3SH.教师板书公式.并提问:公式里的S×h求的是什么。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利用圆锥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计算圆锥体的公式,教师板书。

5、运用公式解决问题。课件呈现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学生计算沙堆体积。

【设计意图:在生活情境中产生探究圆锥体积的需求和愿望,联系已知知识经验进行大胆、合理猜想,在猜想、实验、交流、验证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教学重点得以突破,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四、挑战自我。

基础练习

1、指出下图中哪些是圆锥。(P42练一练第1题)

2、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1)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三角形,它有无数条高。

()

(2)

圆柱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

()

(3)一个圆柱的体积是45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

()

3、计算圆锥的体积。

(1)底面面积是9.6平方米,高是2米。

(2)底面半径是5分米,高是3.3分米。

(3)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厘米。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分别利用哪个公式计算圆锥体积。

变式练习: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3米。将这根木料加工成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的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盘点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完善板书形成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六、拓展延伸。

校园内的刺柏形状类似我们认识的哪种立体图形?要想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需要测量哪些数据?试着量一量、算一算。

【设计意图:

把课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圆锥和圆锥的体积》尝试小研究一

拿一个圆锥形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它们有哪些特点?

我发现:

(1)圆锥由

个面组成。它的每个面有什么特点?。

(2)

你能找到圆锥的高吗?(可以参照圆柱的高)说说你的方法。你觉得可以怎样描述圆锥的高?

我觉得圆锥的高指。

(3)自己动手做一个圆锥,如果有困难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

《圆锥和圆锥的体积》尝试小研究二

小实验。

实验用具:每小组各一套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

(1)在圆锥形容器中装满沙子(或水),然后倒入圆柱形容器中,看几次能倒满。

(2)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

实验工具

杯子:高

实验过程记录:

第一次

第二次

杯中沙子的高度(毫米)

上一篇:以财富为话题的优秀作文下一篇:10年工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