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看通信兵的重要性

2024-04-11

从战争看通信兵的重要性(共10篇)

篇1:从战争看通信兵的重要性

从战争看通信兵的重要性

电视剧《突出重围》中,朱海鹏连战连胜关键是他成功利用他研制的“战场微波监测系统”。战场对他来说是半透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非洲战场上,德军元帅隆美尔被称为“沙漠之孤”。横扫非洲大陆,是英军将领无能吗?当然不是。当时英军指挥官韦唯尔将军也是久沙场,在军队中享有崇高威望,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隆美尔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拥有三个可靠的情报来源:一个是无线情报连;这个情报连的连长有一手过硬的专来技术。他通过无线信号的强弱可以判断英军的行军位置,转移时间,转移地点等。二是“康多尔情报小组”;“康多尔情报小组”是德军驻开罗的一个间谍组织。通过这个间谍组织,隆美尔可以可靠地获得英军的动向。三是通过美国驻开罗武官费勒斯获得可靠的情报。美国驻开罗武官费勒斯,上校军衔,他每天都通过一个“黑色密码”向华盛顿投送情报,这些情报的内容包括英军的兵力士气、指挥官的意志、兵力部署、火力配制、作战意图等,而费勒斯上校所用的“黑色密码”已经被意大利情报人员在罗马给破译了。费勒斯将他的情报送到华盛顿的同时也送到了隆美尔的办公桌上。正是由于这些可靠的情报,才使隆美尔战场上决战决胜。给英军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的形式已发生根本变化,机械化战争已成为过去,信息战战争样式已登上战争舞台,

篇2:从战争看通信兵的重要性

首先,处理好与顶头上司的关系。对你的工作将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俗语说,“阎王好对付,小鬼最难缠”顶头上司一般为大区经理,与区域经理一样长年累月的驻外,常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不但照顾不到妻儿老小,而且要与各种客户打交道,有关时难免不开心,而且和顶头上司很难分清什么时间为工作时间,公司的作息制度对于驻外人员来说毫无意义,驻外人员可能是想起来了,晚上十点拿起电话来,某某我要你区域的某某方案为何还没有,然后是指示等等。接到这样的电话,今晚你只能是辗转反侧,一夜睡不安了。这是顶头上司的一种类型,无规律性可言,遇到此种领导,我们只能唱着“我好烦,我好烦,为什么我碰到的主管,偏偏又让我失眠”的歌到天亮了。但恰恰这类型的顶头上司要占到驻外人员的80%以上,他们热衷于夜里办公,热衷于无休止的应酬而无困倦之意,却毫不理会前线战士的辛苦。

但是,怎么办,总不能为了一个让你晚上唱歌的上司而放掉这么好的一品牌吧!经过笔者与各品牌的区域要员沟通后发现,区域要员的顶头上司比较倾向与以下两种类型:

一、权力型:A、庸权型:能力往往不是很强,个人大于公司,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费的职位观,唯权力为大,一切听我的,按我的来,不管是否适应你的区域市场。一切以为我为大,真有点将在外的感觉,常言我的地盘我作主,我倒,好像又回到封健时代的封地时代了。B、强权型:能力很强,常言我的地盘我作主,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团长,能够带领大家攻城掠地打胜仗,能够为了市场的发展,而持续不断的折腾。虽然大家很累,但是很高兴,学到了东西,当然也得到了实惠。

应对方式:服从、服从、对区域市场有益的绝对服从,对区域市场无益的,改变方式来服从,取得成绩后再向领导汇报。记住他是很在乎汇报的哟。

二、团队型:A、组织型:区域问题能够大家一块讨论,共同研讨市场发展计划,但每次总是把讨论作为开展工作的起点,每次都能把大家智慧收集并总结出来,

虽然不自己作主,但大家比较信服,认为得到了尊重。以主人翁的心态来操作辖区市场。

B、方向型:对市场的穿透力很强,拥有较高的营销资历,对各区域事务不太干涉,往往是由他拿出决策,大家找方法来完成,看似对各区域经理不管不问,实则是在培养下属的领导力与统筹力。对方向把握的较准。

应对方式:好好工作,努力学习,找到适合区域发展的促销方式来呈报领导,让其受到应有尊重。

一线作战的战友们,督战队长(顶头上司,在作战中通常班排长为督战队长)是你与公司沟通的桥梁与纽带,那么不管你遇到的是哪种类型的顶头上司,都要在尊敬的基础上,提出务实的做法,不要把个人的好恶及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更不能为一时之气而放下手中的工作,因为做好工作,出业绩才有说话权。

那么光与顶头上司处好就行了吗?有时他的权力只有这么大,你不理居庙堂之上的总部领导,或总部人员。那么一遇到你的促销方案,办事员或内勤说他忘了,放上一周后在呈给领导那里,你的方案还执行与否。假如你与客户已经达成了良好的沟通,而你的方案迟迟下不来,那怎么办,那样的话不就失信于民了吗?但是我们长期驻外,很难与总部人员及总部沟通这是实际情况,那么怎么才能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确保你的促销方案能够顺利的执行呢?我认为以下几种方式可以试行:

1、高度重视总部人员布置的各项任务,并全力完成,给总部办事人员留下好印象。

2、记住经常打交道的几个人员的名字,并冠以亲切的称呼。

3、在得到总部帮助一起处理完公事后,一定要再三言谢。

4、要想让领导记住你,最好的方式就是经常以书面的形式向领导汇报你的工作。

通过以上几项工作的落实,相信你的人际关系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不久你就会发现批评越来越远,前方的路越来越宽了,领导与客户也越来越喜欢了,那不就占据了兵法上的天时,地利,人和吗?在其中人和为贵,人各其能战不胜。

祝愿营销战友,一路走好。

篇3:从战争看通信兵的重要性

春秋时代, 既是礼乐不断被僭越、践踏的时代, 也是礼乐被重新坚守、维护的时代。但总的来说, 始于西周的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在此期正逐渐萎缩。孔子歆慕先代的礼乐秩序, 始作《春秋》,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以为天下仪表, 贬天子, 退诸侯, 讨大夫, 以达王事而已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寓褒贬之意于字里行间, 为后王立法。《左传》继承并发扬了《春秋》的礼乐精神和表现手法, 其对战争的描写往往贯穿着浓厚的“礼”的色彩, 寓意褒贬分明。“礼、乐, 德之则也;德、义, 利之本也”。 (《左传·城濮之战》) 在《左传》中, 作者表现战役, 对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等无不以“礼”之道德伦理来评判。

《秦晋骰之战》写晋文公卒后, 秦国欲趁此机会越过晋国远袭郑国, 面对是否趁机给予骄秦以打击的问题, 晋大夫原轸和栾枝出现分歧。栾枝的观点是“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其为死君乎?”认为在还没有报答秦国先前的恩惠的情况下反而去攻打其军队, 是对不起先王 (晋文公) 的。而原轸说“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则无礼, 何施之为?”言秦国不顾念晋国国君新丧而去侵略晋国同姓国家, 无礼在先, 理应给予打击。截然不同的观念却都出于同样的考量, 即这样做是否符合礼仪、符合通行的伦理道德。稍前, 当秦师初过周北门时, 王孙满见其“左右免胄而下, 超乘者三百乘”, 遂断定其“必败”。而原因是“秦师轻而无礼, ……轻则寡谋, 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能无败乎?”对于“礼”这一道德标准的强调, 在《左传》中多方可见, 如城濮之战, 晋文公为报楚国恩遇而“退避三舍”, 也是其在道义上的胜利。

总之, 在《左传》的战争叙事中, 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符合礼义要求之事, 常有吉兆出现, 而悖于礼义之事, 则常有凶兆。“礼”的作用在《左传》中被反复强调, 体现出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道德立场和伦理依归。

《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兵者, 国之大事。”春秋时期, 诸侯之间兵戎相见实是常事。但比刀光剑影血腥的战乱场面更有意义的, 其实是战争所反映出的诸侯间外交斡旋和政治倾轧的原因、历程和结果。《左传》描写战争并不聚焦于残酷的战争画面转述, 而是更多的把战争和政治、外交相结合, 把战争置于诸侯逐鹿的复杂政治背景中, 通过典型细节的动态描写, 把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双方的战略战术, 甚至交战双方将士的性格都作以细致精当的交代, 从而揭示出蕴涵于战争背后的深层内涵。

在《殽之战》中, 作者首先别具匠心地交代了晋文公卒事件, 通过颇为神异的显灵描写, 预示了秦军过境和秦晋交战的结果, 使整个战争笼罩在一种历史的神秘和庄重氛围之中。杞子告密是整场战争爆发的诱因之一, 因为有了杞子的“内应”才诱发了秦穆公“潜师”东来的意图。有了这样的意图后, 穆公理所当然希望得到臣属的支持, 由此则爆发了行文的第一个小高潮。穆公访诸、蹇叔哭谏, 充分揭示了秦军在此战略上的不利地位:“劳师以袭远, 非所闻也。师劳力竭, 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 郑必知之。勤而无所, 必有悖心。且行千里, 其谁不知?”当远袭开始以后, 作者并不是立即拉开紧张纷乱的战争帷幕, 而是颇具深意地荡开一笔, 写了王孙满观师一事。通过王孙满的视角, 作者进一步分析了秦军必败的原因, 从而使整个战争叙事显得更加饱满和生动。

弦高犒师是秦军远袭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当秦师行进至滑时, 偶遇郑国商人弦高。聪明的商人表面上殷勤地以牛和牛皮犒劳秦军, 并大加恭维, 而背地里则火速派人回国报信, 使秦国的远袭计划被迫落空。《左传》对于战争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有合情合理的论述, 反映了其进步的战争观念。此处当为一例。

面对涉远返归的秦军, 晋国是攻与不攻, 此时成为晋国上层亟待讨论的问题。作者在此处同样花费相当笔墨著录了晋原轸和栾枝的辩论, 交代了晋国讨伐秦国的原因, 即敌不可纵, “一日纵敌, 数世之患也。”至此, 秦晋双方交战的政局背景就告一段落, 对于双方作战的正义与否、战前各自的军事情况是文章关注的焦点。正如前述, 具体的战争画面在《左传》中并不是其强调的重点。在殽之战中也只是用略略数语进行了简单交代。与之相反, 对战后晋国对于俘虏的处置问题作者却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文嬴释囚、先轸怒唾于朝、盂明谢辞和秦伯悔过虽是战争的后续, 却为以后的秦晋矛盾埋下伏笔, 使整个战争过程更加完整丰富, 故事的波澜迭起和人物的饱满生动也得以实现。

正如清王源《左传评》所言:“左传叙战, 每将权谋方略铺叙于前, 而实叙处不过一二言, 简练直接, 决不拖带。总之, 着神于虚, 省力于实。所以虚实不测, 灵怪百端。”《左传》叙战的全局视野和高超技法对后世史书、小说描写战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史记》、《汉书》以至《三国演义》莫能例外。

人物是战争的灵魂, 是一场战争得失成败的关键。能否刻画出活跃于战前战后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往往决定了一场战争描写的精彩程度。清人冯李骅在《左绣·读左卮言》中所说:“读其文, 连性情心术, 声音笑貌千载如生。”即是对《左传》写人的激赏。纵观《左传》全书, 我们可以看见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如宽容大度的秦穆公, 爱民宽厚的楚庄王, 狡诈阴险的齐桓公, 忠贞勤恳的子产, 贪婪成性的楚令尹子常……在《秦晋殽之战》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很多富有个性的战争人物。

在《殽之战》中, 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生动人物应该推蹇叔。面对急功近利的秦穆公的垂询, 蹇叔言辞恳切而委婉, 冷静分析了秦、郑、晋三方的局势, 指出“劳师袭远”是绝不可行的。“师劳力竭, 远主备之”, “师之所为, 郑必知之”, 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决定了秦国如果发起战争必然要面对的失败局面。蹇叔此处的分析可谓因势利导、曲折尽情, 一个智谋远略忠贞勇毅的老臣想象跃然纸上。但是, 作者对蹇叔的刻画并不仅限于此。蹇叔哭孟明, 曰“孟明,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此处虽明哭孟明, 实际上是对秦穆公的再一次劝诫, 直接将作战的结果预示于人前, 具有格外强烈的警醒效果, 老臣之用心, 令人动容。

当如此真挚的谏言终究没被采纳之后, 面对儿子的出征和秦军的必然溃败, 蹇叔显示出了与进谏穆公时不一样的亲情流露。蹇叔哭子, 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 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 余收尔骨焉。”一片真情, 催人涕泪。至此, 一个老成持重、深谋远虑而又真诚感人的秦国老臣形象终于刻画完毕。值得注意的是, 《左传》在描写蹇叔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 通过蹇叔在面对不同对象时所说的不同话语, 揭示出其深沉的性格内涵。西晋杜预注解《左传》时评价:“左氏之传, 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 高深若山海。”其中人物辞令的精妙当时杜氏盛赞《左传》的原因之一。

在《秦晋殽之战》中, 蹇叔以外还有许多同样描写精彩的历史人物, 如刚愎自用而又勇于自责的秦穆公、勇武直率的原轸、聪明老道的商人弦高等等。此外还有不少一笔带过却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如皇武子等, 显示出《左传》高超的人物刻画能力。

清人章学诚描述《左传》:“……离合变化, 奇正相生, 如孙吴用兵, 扁仓用药, 神妙不测, 几于化工。”冯李骅《春秋左绣》中也曾说:“左氏极工于叙战, 长短各尽其妙。篇篇换局, 各各争新。”通过对“秦晋殽之战”在战争伦理、人物塑造和战争的具体写法上的分析, 我们对于《左传》反映出的道德理念、战争理念和叙事方法当可见一斑。

摘要:《左传》是先秦史学的集大成者, 其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尤其令人激赏。通过对“殽之战”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左传》描写战争重视对其进行伦理道德的评价, 表现出“崇礼”的创作立场;在对战争进行具体叙写时, 《左传》并不简单聚焦于残酷的战争场面的转述, 而是将战争作为政治的延伸纳入到整个诸侯争霸的国际政局之中进行表现;《左传》还善于通过典型细节和行人辞令来刻画战争人物, 对后世文史创作影响甚巨。

关键词:之战,《左传》,战争艺术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 1990.

[2]、孙绿怡.<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一) [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篇4:从战争看通信兵的重要性

关键词:《诗经》 《采薇》 战争题材 厌战主旨

《诗经·小雅·采薇》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篇。“采薇”即采集野生的薇菜,粮草不续,士兵只好以它充饥。作品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队生活的艰难困苦,反映了战士保家卫国与思亲念家的复杂心理。且看原诗: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

全诗共六章。前五章为第一大部分,是戍卒对昔日服役思归的回忆。第六章为第二大部分,写征人归途上的心情。

根据《诗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遗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以“采薇”起兴,按照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也许是“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期之远也。”[2]故诗的前三章以薇菜的“作止”、“柔止”、“刚止”三种变化,从薇菜的“作”(初生)、“柔”(柔嫩)、“刚”(坚硬),表示时间的推移,重叠了三次“曰归曰归”,表明期待已久,归而未得,单调、烦燥、不满的心情溢于言表。下以“岁亦莫(暮)止”、“心亦忧止”、“岁亦阳止”三句相承接,把忧愁、还归和时光荏苒用复叠的方式连在一起,反复以“欲归不得——一年将尽——我心忧伤”渲染出一种怅恨哀怨的气氛。以下章节,用常棣花起兴,以“彼尔维何”和“彼路斯何”两个设问句导入,“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鱼服”,保持“岂不日戒”、“岂敢定居”高度警惕性的士兵,显示了“玁狁孔棘”情况下周朝反侵略战争的赫赫军威。“一月三捷”既是当时作战情况的记录,也体现了战士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心。

末章写戍卒归途所见,以“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截然不同的季节特征,表现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忆、开启下文的作用。而眼前景、口头语,不假修饰地淡淡道出,却又兴寄深微,自然天成。正如方玉润所说的那样:“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神伤,绝世文情,千古常新。”[3]

这首写边防戍卒服役思归的作品,将战事之频繁,戍卒之思归,军中生活之艰苦,抗击外侮的决心交织在一起,于爱国与眷恋家室、战斗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忧生嗟时的矛盾情绪冲突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战争生活和人民的战争心理,表现了战争生活的各个侧面,特别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语为情语的写作方法,成为后世写作边塞战争诗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

通过《采薇》,我们能够体会出《诗经》战争题材诗歌的主旨——厌战、思乡念亲、向往和平。这类诗歌还有很多,比如《小雅·东山》、《唐风·鸨羽》、《王风·君子于役》、《小雅·杕杜》、《小雅·何草不黄》、《豳风·破斧》和《邶风·击鼓》等。

《诗经》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法,这里所说的战争题材诗歌,是就其表现的社会生活范畴而言。从广泛意义上讲,所谓的战争题材包含战争与徭役等方面的内容:鲁洪生先生认为,战争诗主要指“《诗经》中记述周人抵御外族侵略或平定内部叛乱等战争的诗”;徭役诗主要指“《诗经》中反映士大夫或下层百姓为统治者四处奔波劳役的诗”。[4]涉及到《诗经》中的具体篇目,大致为30余篇,作品有:《卷耳》《汝坟》《草虫》《殷其靁》《击鼓》《雄雉》《式微》《伯兮》《有狐》《君子于役》《陟岵》《葛生》《小戎》《无衣》《匪风》《东山》《破斧》《采薇》《出车》《杕杜》《六月》《采芑》《祈父》《蓼莪》《无将大车》《詹彼洛矣》《绵蛮》《渐渐之石》《何草不黄》《常武》《殷武》。

严格意义上的战争题材,主要就是指前面所说的战争诗,即“《诗经》中记述周人抵御外族侵略或平定内部叛乱等战争的诗”,主要代表作品有《小雅·六月》、《小雅·采薇》、《秦风·无衣》、《豳风·东山》等。这种诗数量不多,估计大致为前面所列作品的半数,其它作品有:《击鼓》《伯兮》《葛生》《小戎》《无衣》《东山》《破斧》《采薇》《出车》》《六月》《采芑》《祈父》《詹彼洛矣》《渐渐之石》《常武》《殷武》。

战争对周人的农业生产造成损害,给人民的生活造成动荡,因此,更多的战争题材诗歌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通观《诗经》的战争题材诗歌,从国家到个体,从征夫到家人,普遍地对战争报以厌弃的态度。而周人的厌恶战争,乃是由于“战争不会给他们固有的社会地位带来任何的改善”。[5]

总之,通过《采薇》,我们能够大致地了解《诗经》中战争题材诗歌的厌战主旨,进而更加理解先秦时期人民的战争观。

注释:

[1]所列作品主要参考唐莫尧《诗经全译新注》,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

[2]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105页。

[3]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41页。

[4]鲁洪生:《诗经学概论》,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页。

[5]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沈阳: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参考文献:

[1]毛诗正义(上中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诗经全译新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4.

[3]鲁洪生.诗经学概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4]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篇5:从战争看通信兵的重要性

适用年段:7—9年级 建议课时:120分钟 活动目标

学生知道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历史,能够辨析抗日战争剧是否尊重史实,并说出自己对抗日战争剧的看法;能具备结合时事与史实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形成倡导科学、理性爱国的意识。活动准备

1.工具材料:各种抗日战争剧剪辑片段的视频、表演道具。2.场所要求:演讲与艺术室。

3.人员安排:建议6—8人为一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4.指导建议:

①教师在制作剪辑视频时,要搜集尽可能多的素材,优秀的抗日战争剧如《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以及充满个人英雄主义或无限丑化日军的抗日战争剧如《平原烽火》《箭在弦上》等。(注:优秀的抗日战争剧中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个人英雄主义,但不会恶意丑化日军。)②教师需搜集一些史实片段的纪录片或文字、图片资料,史实资料片中的片段尽量与剪辑的视频材料片段事件吻合。参考:《陈道明批抗战剧“扭曲历史”的副作用》《盘点抗日战争电视剧雷人镜头》《“抗日神剧”之外的话题》等。活动实施

一、导入

教师以抗战胜利后有人在南京夫子庙题的对联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中上联为中国捷克日本,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抗日战争史实资料猜测下联,如果没有学生知道,教师给出下联:南京重庆成都。并解释其中的含义(这里的捷克不是国家,捷是指连续、连连告捷,克是战胜的意思;同理重庆与成都也不解释为城市名,是指庆祝南京重新成为国民政府的都城,抗战后日本占领南京,国发党退守陪都重庆,抗战胜利后再次回到首都南京。)

二、观看剪辑抗战剧片段

教师询问学生是否看过抗日战争剧,每一小组邀请一位学生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看的其中一部抗日战争剧的主要情节及所想表达的精神。

教师随后播放剪辑好的抗日战争剧视频(两个剧目的片段,约15—20分钟),学生观看,体会剧中情节想要表达的精神、人物的性格特点、对日军的形象刻画等等。

活动建议:学生观看完影片之后,先闭眼回顾影片片段,并联合历史课上所接触的内容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闭眼思考的同时,引导学生想一想影片编剧是否站在了一个客观端正的角度去描绘战争历史,是否刻意美化了主角以发扬个人英雄主义及刻意丑化日军言行、扭曲历史事实从而刺激观众萌生敌日情愫。学生自愿分享对所观看影片的感受与心得,并对当下爆炸式的抗日战争荧幕表达自己的看法。

“我看抗日战争片”记录表 我看过的抗日战争剧的名称 其中所表达的主题与精神

篇6:从王尔庄现象看移动通信

从王尔庄现象看移动通信

[1] 鲁西北,渤海边,一个374户祖祖辈辈捕鱼为生人家的小渔村,却买了400多部手机,90%以上使用移动网络,其中80%使用了全球通.你信?

作 者:杨斌  作者单位: 刊 名: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英文刊名:SHANDONG ECONOMIC STRATEGY RESEARCH 年,卷(期): “”(3) 分类号:F6 关键词: 

篇7:从战争看通信兵的重要性

现有系统能力仍有欠缺

调查显示,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地震、洪水、过境台风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其他工业事故、交通事故、水污染事件以及SARS、禽流感等传染病疫情更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四川汶川地震使交通、通信全部中断,地震中心区与外界全部隔绝,给抗震救灾工作增加了难度。

从抗震救灾过程中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总体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相关应急法规、应急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还很落后;全民危机意识和危机教育比较薄弱,抗灾和保障能力较低等。应急管理因其涉及面广、起步较晚,理论知识、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特殊性,在国内信息化建设中一直处于滞后状态。目前国内已经建成或规划建设的应急指挥系统,从地域分布来看,多集中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从行业领域来看,则多集中于公安、消防、医疗等公共领域;从资金投入方向来看,多集中于硬件,约占投资总额的70%,而软件和服务则分别仅占15%左右;从实际效果来看,多为“只应急不联动”或“小联动”(即110、119、120三警合一),而诸如信息集成、联动响应(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联动)、协调指挥、统一调配、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效能则还处于相当薄弱的状况。

在这次抗灾中,卫星通信网在前期完全处在瘫痪状态,根本原因就在于各部门建立的卫星预警专网是一个近似于封闭的系统,因各自独立,互不联接,使国内数以万计的卫星车成为摆设。由于卫星系统与固网、移动网基本脱节,灾区的通信网即便可以快速修复,仍存在全程或大面积覆盖难以实现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救灾的进展。目前很多部门建设的系统都非常强大,但不同部委之间的系统缺乏互相协调和调度的机制,在紧急情况下互相调用更不可能。

出现这种被动局面是因为被呼吁多年的应急联动体制始终未建立起来,各部门、各地方政府都各建一套应急网络,各自采购先进设备,各自组建自用的管理团队,国家花了庞大的建设费用,但应急仅仅是部门性应急,基本不存在网络层面的应急联动。联动的根本对策就是在信息提供商、信息组织者、信息运营商、信息传输者、信息使用者之间建立一套完整的融合方式。各个部门应不再独立建立应急预警系统,而是向国家级专门的运营组织机构提出需求和解决问题的目标,由专业化的机构按照联动、开放、统一标准、公益化的目标,建立统一的开放预警平台。

应急联动,就是要做到政策、体制、市场、社会公益四方面的联动,中国需要成立专门的应急联动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把“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列为“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的首要工作,明确执行“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

目前我国应急信息系统的能力急需提升,应急通信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系统,而是多种应用系统在应急方面的特殊应用,通过合理的应用各种业务系统,可以满足不同的应急通信需求。一般的信息平台只能提供“过去”和“现时”的状态数据,而我们需要打造的应急平台应能提供“未来”灾害发展趋势、预期后果、干预措施、应急决策、预期救援结果评估以及全方位的监测监控,具有发现潜在威胁的预警功能。应急平台是为应急管理服务的,包括“平时”以及“战时”,应急平台能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科学预测和危险性评估,能动态生成优化的事故处置方案和资源调配方案,形成实施预案的交互式实战指南,为应急管理提供便捷的工具,为指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手段。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应急系统应统一建设

在灾后重建中,应考虑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优化整个电信网的多元化布局。发展应急通信优势技术,建立起一套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的立体应急通信系统,加强互联互通监管和通信相关设施保护工作。更要建立一体化的应急通信管理体系,制定详尽周密的应急保障预案,还应定期进行应急通信演练活动。通信企业应充分挖掘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建设能力,在国家统筹安排下,配合建设一个能满足更高要求和适应更复杂情况的应急系统。

建立天地结合、模式多样的立体应急系统,是要在建立完善固定网、移动网通信保障之外,建立立体的应急系统。由于卫星电话、短波电台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小,因此可以作为主要的救灾临时通信设备。另外,短波在应急通信中非常适用:它非常适合县乡一级的应急通信需要,因无线电报不依靠额外的传输介质,且传输距离可达几百公里,并且其机动性好,成本低,在应急通信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建立政府主导、企业配合的统一应急系统,是明确政府和运营商各自的职责,建立由政府出资、统一管理和调度、各运营商积极配合的应急通信系统,要加强政府不同部门之间协调和联系。应急通信系统有着典型的公共物品的特点,而公共物品的特殊性决定其一般都应由政府来提供。应急通信系统成本高昂,使用频率较低,在某些危难情况下使用还可能免收通话费用,不会产生多少经济效益。由政府出资,能对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进行客观调控和合理布局,通过综合各运营商的意见,结合特点不同的方案,以较低的成本建设多种应急通信系统相结合、能够对紧急情况迅速反应的系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统一调度各应急通信设施,从而达到最佳的应急效果。

建立图文并茂、多种业务融合的宽带应急系统,是让电信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等数据通信系统,在通报险情、指挥求援、紧急救助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并让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融合的数据通信业务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作用,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应急联络指挥中心一直在使用“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为应急指挥提供大量第一手的现场资料。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电信运营商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网络恢复和业务恢复方面也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在此次地震灾害引发通信网络出现故障造成通信中断时,各大电信运营商及时利用网络故障恢复、故障定位、网络优化等技术迅速恢复网络,保证了各种通信业务的正常运行。

提高效能是重中之重

建设城市应急无线方式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城市人口集中、财富集中,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这是构建“和谐城市”的根本要求,而从目前全球和我国城市信息化进程来看,建设无线城市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选择。

据统计,全球已超过600个城市开始或计划建设无线宽带城域网络,以满足公共接入、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的需要。短短几年内,无线城市发展极快,目前已成为自来水、电力、道路、地下水之后的第五公共事业。我国台湾省台北市的无线城市网络(WIFLY)在全球是非常有特色的:一是人口覆盖率达到90%,二是在设计上与正在发展的Wi-Fi相结合,三是市政府并没有出资,而是通过竞标给得标团队营运权来间接干预的。市政府在项目推进中扮演政策沟通者(通过推广宣传让市民知道政府为什么要推动这一计划),政府通过和承建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台北市无线城市,也让市民了解整个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并可以基于无线城市提供更多政务服务。

但我国所有的建制市中,开展城市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的城市所占的比例还很小。今年5月15日,上海嘉定区政府宣称,嘉定无线城市一期工程完成,嘉定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免费的Wi-Fi无线互联网服务。至此,嘉定成为中国内陆地区首个真正大面积开通无线宽带网络服务的城市。我国无线城市实施最基础的层面是解决网络接入“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普及宽带以及互联网接入,消除数字鸿沟;第二层面是建立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环境,使市民无论用哪一种数字终端,都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第三层面通过无线城市建设创新,进而促进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提高城市服务水平。目前,全球在建和规划中的无线数字城市已经超过1000个,无线城市主要运营模式有ISP(因特网业务提供商)模式、广告模式、政府独营模式、合作社模式。何种模式最好,仍需探索和实践。

完善应急通信响应机制

应急响应,速度是关键。提高应急通信效率的根本方法是建设完善的应急通信响应机制。首先,要建立一体化应急通信管理体系,即解决众多通信网和互联网运营主体复杂情况下应急通信的统一指挥、步调一致问题。其次,要制订详尽周密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通信部门要做到重要时间、重要地点要重点设备,重要部门要重点防范。各级政府和通信部门要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制订相应的详尽周密、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以保证一旦出现问题,就能立即行动起来,并以最快速度完成应急通信保障任务。尤其要强调的是,发生恐怖袭击和战争等关系到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的大事时,要保证国家领导人和其他重要人士之间能够随时保持联系,保证通信畅通无阻。再次,要定期进行应急通信演练。把演练形成制度,以保证执行应急通信任务时,工作人员做到操作熟练、快速准确。最后,要使应急通信与时俱进。当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形势在改变后,原来确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设备设施和应急方案一旦不足以应付当前出现的情况时,应急通信就必须做到与时代同步。

加强应急通信的风险管理

应急通信保障的管理可分三个类别。一是常规性的通信保障,主要针对通信网络建设中和日常优化运营中的各种风险,如设备故障。二是重大事件的通信保障,指影响面大的事件,如发生通信故障将对运营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三是突发事件的通信保障,对突发事件的通信保障要强调应急方案的设计,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就可立即启动应急方案,将产生的影响降为最低。

一套有条理的应急通信保障风险管理方法应该包括以下特点:有备无患,对所有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综合考虑风险的概率和发生后果,针对性地设计应对方案;客观存在与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的相关成员都应该明确风险管理针对的假设,并参与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发生的概率是不断变化的,风险应对措施也应不断完善,需要不间断地监控风险,反复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发生的后果,做到主动管理;风险应对计划包括风险控制、减缓计划和应急预案等不同策略,需要被正式地确认、测试和实施,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每一个风险应对方案。

篇8:从战争看通信兵的重要性

孙犁首先应该是一位诗人, 诗人对世界的关照自然是敏感的、独特的。早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前, 中国农民在思想上尽管还有落后的一面, 但他们毕竟已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正在为民族解放做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这种现实向当时的文学提出了一个急切的课题:表现这种新情况。孙犁敏锐地感觉到, 他说:“人民喜欢英雄故事, 他们对战士, 对英雄表示特有的崇敬, 在民间有大量的歌颂英雄的口头文学。” (1) 因而应该写今日的农民如何成长为抗日英雄, 而作家们此时缺席了。马加当时就痛切地指出:“中国有革命战争, 但是没有描写革命战争的切实作品。” (2) 应该说孙犁是比较早有这种感受的, 也是比较早到位的作家。他从八路军与农民这个角度正面切入战场, 不仅创作了《杀楼》、《村落战》, 更有使其荣膺一派圭臬的《荷花淀》、《芦花荡》这种消解硝烟的社会化战争故事。因此对生活的最先到场/在场应该成为评判作家艺术感觉的一个重要尺度, 孙犁是敏捷的。这种敏捷还表现在1945年春《荷花淀》诞生时作者巧妙地回避了刀光剑影, 从而显示出一种机智的创作技巧。孙犁是一位“既能以金钲羯鼓写风云变色的壮丽, 也能以锦瑟银筝传花前月下的清雅” (3) 的作家, 而后者, 已成为读者的习惯接受。

当然对当时战争的巧度切入不限于孙犁一人, 像刘白羽、孔厥、袁静、邵子南……但孙犁的切入尤为独特, 那就是:诗性消解。朴素的、自然的、心灵手巧的农家女子成为作者笔下的光彩所在。《荷花淀》写的是水生嫂等一群妇女送夫参军, 并且自己组织起来保卫家乡的一个平常的故事。但这个平常的故事在孙犁笔下却是诗性的。中国妇女向来是一个争议的焦点, 受灾难和压抑最深, 而自由度最小的这个群落, 当大敌当前, 亡国灭种的危险摆在眼前, 或者往小处说———身家性命面临威胁时, 那种年深月久磨砺锻炼的忍耐力便会刚性地突现出来。历史上有过蔡琰, 有过王昭君, 有过赛金花……有过演绎的花木兰和杨门女将, 还有许多不入正史的“烈女”。这种历史遗风荡漾而来, 即是与男子平等地参与各种斗争, 在斗争中聪明才智与优良品德同时迸发显现的水生嫂们, “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 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 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4) 被这样的女性深深打动的孙犁在《荷花淀》中既现实又理想地漫画了她们。

孙犁的漫画省去了人物的轮廓, 更省去了人物的五官和服饰, 甚至连动作也简约得近似水墨画中偶尔露出的几点浅红淡绿。用一些近似散漫却又所指很强的对话来勾勒人物, 从而给读者留下许多再造性极强的飞白。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似乎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而那种诗意的、抒情的追求便浮出文本, 成为一种特有的情景语。让我们走进《荷花淀》:

水生很晚才回来, 女人一直在劳做着等着丈夫回来, 那个低估自己妻子觉悟的丈夫吞吞吐吐“顾左右而言他”的答话引起了细心妻子的怀疑:“怎么了, 你?”此一问, 绝不是有意的主谓倒置, 而是女人机敏的忧虑、贴心的关怀———残酷的战时环境, 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游击组长的丈夫莫非遇到了什么难题……这句问话是这一对话语段的中轴, 它捡起此前迷藏式的问答, 又领起下文严肃的话题。当水生说出事情的真相时, 女人的心灵震动到手指上———此处也是文中不多的几个细节之一, 谓之细节实在是因其细小, 但意指能量却极为富足。水生把参军的意义和自己的举动简洁地向妻子“汇报”完后, 又有一段对话:“女人低着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 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这一系列生活式的语言是自豪/嗔怨, 肯许/誚讽, 默认/不情愿, 落后/觉悟, 自私/开通……的确是难以言说般地复杂。水生嫂爱丈夫, 爱这个家, 因而就更恨那些凶恶的“他者”的侵入。丈夫第一个报名去参军打仗, 险恶的战时环境与未卜的生死是紧紧相连的, 而家庭的重担必然由她柔弱的双肩负荷。但丈夫是个好丈夫, 他不仅积极, 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 还要求多少呢?已经足够了, 重担她义无返顾地要自己去负担, 困难她也必须义无返顾地要自己去排除。在这里没有山盟海誓, 也没有豪言壮语, 而一个中国女性对丈夫的痴情, 对家庭的珍爱, 对国家的热爱, 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统一在最朴素的语句里, 难道这不是诗性的吗?之后女人深情地说:“你有什么话, 嘱咐嘱咐我吧。”水生的嘱咐既严肃又崇高, 女人却全都“嗯, 嗯”地答应了下来, 她不用说“一定做到”, 也不用说“你放心”, 只简单的两个音节, 那种服从、柔顺、忍耐、承受等中国传统女性所具有的品格已表达得清晰明了。“‘不要教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泪答应了他。”长期残酷的斗争使水生嫂们懂得了怎样恨, 怎样爱。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崇高的民族气节水乳交融于她们对丈夫的忠贞爱情之中———这种忠贞有刚性的一面, 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如《荷花淀》续篇《嘱咐》中水生嫂向水生诉说别后的思念:“可是在黑夜, 一觉醒了, 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 在我跟前晃一晃就好了。”真挚多情的中国妇女啊, 这难道不也是诗吗?

女人们聚在水生家商量探夫及探夫不遇回来的路上的两场对话, 也是那样生动传神, 含蓄风趣, 曲径通幽。四个青年妇女都没有露面, 但闻其声, 便可见其人, 或伶俐乖巧, 或质朴憨厚, 或忸怩羞涩, 无不跃然纸上。一种白描式的、点染式的技法造就一种诗情的蕴蓄美, 不是“国风”、“乐府”、“南曲”吗?战争的血腥味、硝烟味在如诗的醇厚/清雅中消解了, 这不能不说是孙犁的刻意追求。孙犁选择的这没名没姓的妇女, 不是江姐、不是刘胡兰、不是林道静。她们身上没有光环, 没有誓言, 没有过多的拖泥带水, 但是她们又有许多许多:她们是底层的, 却是高尚的;她们是落后的, 却是进步的;她们是传统的, 却是新潮的;她们是自私的, 却又是有使命感的。这就是中国的诗性的女性, 所以, 小说结尾描写的“战士的水生嫂们”便有了水到渠成的逻辑可信度。

孙犁是创作, 不是写作, 他无意于章法的严谨、故事性的强化, 也很少对生活细节的精致描绘。但他有自己的美学原则, 他往往主观性很强地切入生活, 呈现在文本中的是诗所特有的语言、旋律和意境;散文一般的自然、流畅和舒卷自如。浮出文本之外的是他的艺术追求———生活本该实施———没有诗性的时代或者说被“他者”剥夺的生活诗性应该制造并还原给生活所有者。早在1941年他就说过:在表现农民的斗争中可以渲染浪漫主义, 因为“浪漫主义适合于战斗的时代, 英雄的时代。这种时代, 生活本身就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5) 所以我们不完全认为《荷花淀》的几处脍炙人口的景物描写有太多的负荷意义, 我们读解到的所指应该是作家对战争的残酷性的有意消解, 或者说是作家对战争的一种憎恶而后表现出的一种浪漫主义设置。让我们再度进入《荷花淀》:

朦胧的月色, 凉爽的小院, 茫茫的雾气, 淡淡的花香, 以及意动到的飘飞的芦花, 长城般的芦苇, 淀水涨满时装载银白雪亮的席子的船只……所有这一切, 整合成一曲《春江花月夜》般的境界。不仅消解/诗话了辛苦/劳作, 更是作家理想中的远遁战争的生活图景。战争/和平的二元对峙, 在理想中消解掉了负面。如果说到与人物的关系, 我们可摘引如下句子“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来分析, 作家钟爱他笔下的每一位妇女形象, 秀梅 (《光荣》) 、蒿儿梁村的妇救会主任 (《蒿儿梁》) 、浅花 (《藏》) 、双眉 (《村歌》) ……她们的心如水般纯洁, 如乐般爽朗, 如荷般秀丽, 因而作者不愿把她们置于炮火连天中, 甚至烈日暴晒, 风吹雨打他都不愿意, 即使在她们沮丧时, 孙犁也设置成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快晌午了, 万里无云, 可是因为在水上, 还有些凉风, 这风从南面吹过来, 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 水面没有一只船, 水像无边跳荡的水银”, 甚至追兵在即, 孙犁也让他们迅速钻进“密密层层”“迎着阳光舒展开”“像铜墙铁壁一样”的荷花淀中去避风险。正是因这种“钟爱”, 所以孙犁必然地让水生嫂在那样风清月白的夜晚享受着清风和荷香编席子。如果说景物烘托人物倒不如说景物人物合而为一, 景语即孙犁的情语。如前所述, 孙犁对水生嫂乃至那一群妇女的肖像不着一笔, 但谁也不愿再造或根本不可能再造一个心美、景美的丑女来, 如中国的仕女图画, 背景必然是花草蝶萤一般。那坐在“洁白云彩”上的水生嫂难道就没有一种仙风神韵。这似乎可以看成是一种创造技巧上的终极意义。

既使写战争的小说, 我们无论怎样解说它对战争的消解, 作家本人却没有回避对战场的描写, 但《荷花淀》的战场描写又令我们惊喜地获得了我们论点的论据:当她们的“小船窜进了荷花淀”, 战斗就打响了, 打响的战斗却如一场游戏, “清脆”的“三五排枪响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 “手榴弹把敌人的那只大船击沉, 一切都沉下去了”之后浮出水面的是水生“嬉戏”地打捞战利品的笑声。这竟是整个战斗过程, 轻松、愉悦。而那些变成人的荷花正是水生嫂们寻而未遇的丈夫, “啊!原来是她们!”戏剧性的邂逅的惊喜压倒了恐惧, “战斗感”也“不翼而飞”。不仅如此, 孙犁特意把丈夫们的作战对象统统都打“沉”到了水底, 看不到松骨峰战斗后的尸横遍野, 看不到上甘岭烧焦了的土地, “只剩一团硝烟火药味”, 又被打捞战利品的欢笑声冲淡, 更像节日的鞭炮声响过。战争/残酷的双生子被愉快的分割, 而给定了新的内涵。在这里看到的仍然是作家的理想化。我们这样解读也决不是说作家在诗化战争, 在歌颂战争。“战争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或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是流血的政治, 是解决政治矛盾的最高的斗争形式。” (6) 战争是嗜血者的游戏。任何民族在遭受异族侵略的战争面前从来不会束手待毙, 这种为反抗而进行的战争, 应该是作为一种民族的同仇敌忾, 一种对侵略者的乐观坚定的蔑视, 一种保卫和恢复“芦花飘飞, 荷香四溢”的生存环境的使命和信心。孙犁打沉残酷的所指便与追逐诗性的能指有效地融汇在一起了。

最后我们借用孙犁时代的一位作家的话来结束本文:“我们不能忘记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广义的诗。” (7)

参考文献

①《论战时的英雄文学》, 《孙犁文集》第四卷,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2年3月版, 第335页。

②马加《肖克将军在马兰》, 《解放日报》1941年11月21日

③茅盾《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 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④《关于〈荷花淀〉的写作》同①, 第612页。

⑤同①, 第336页。

⑥《现代汉语词典》第1454页。

篇9:从历史看日俄战争的必然性

关键词:日俄战争;历史背景;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67-03

20世纪初的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广泛吸收西方先进文明,逐步走上了带有帝国主义色彩的大国之路。而代表封建主利益的沙皇俄国也为扩张领土而四处征战。两国不约而同地将贪婪的目光聚焦于国土丰饶却又贫弱交加的近邻中国身上,为了争夺这块肥肉而在1904-1905年间展开了恶战,这就是日俄战争。实际上从当时的国内国外条件来看,此次战争不可避免,以下两个方面就昭示了当时危急的情势。

一、两国侵略扩张的政策及产生的矛盾

1.沙俄的霸权主义——远东政策

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便饱受西方侵略者的掠夺,先后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国家满目疮痍,人民也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北方的邻国沙俄虽然还是农奴制封建国家,但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意欲染指我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沙俄利用恐吓威胁的手段,先后从我国北部边疆割走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一只饕餮的北方熊。俄国深知本国工业落后,为了追求远东霸权,决心以广袤的国土来弥补经济的不足,因而不断变本加厉的掠夺邻近弱国的国土。在占有边疆地区大片土地之后,俄国还不满足,又联合英美等资本主义强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居留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甲午战争后,俄国无法容忍自己早已虎视眈眈,垂涎已久的辽东半岛这块“肥肉”成为日本口中的“大餐”,立即出面干涉,联合法国和德国,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随后,俄国又以干涉还辽有功,诱使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及其他条约,攫取了大量特权,打压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1898年,俄国又强租旅顺、大连,将长城以北的中国划入它的势力范围,进一步蚕食了日本的利益。对此,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曾不无得意地吹嘘:“我们的这一行动使日本人蒙受了奇耻大辱,他们遭到嘲笑,因为我们从他们手中夺去了他们通过胜利而获得的旅顺,并且据为己有。”[1]15除了和日本争夺中国以外,俄国还将魔爪伸向了朝鲜。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同时,朝鲜也爆发了反对日本的东学党起义。俄国政府趁机在朝鲜积极展开了活动,和朝鲜政府签订了大量协约,承诺帮助朝鲜发展军事和经济,积极在朝鲜扶植亲俄势力,力图取代日本在朝鲜的地位。

2.日本侵略的野心——东方政策

日本虽然只是小岛国,但一直野心勃勃,梦想着四处征伐,扬威四海。德川幕府末期,伴随着西方列强带给日本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日本出现了一股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潮。有识之士鉴于本国的危机,提出了攘夷论等极具侵略性的主张。其代表有佐藤信渊,吉田松荫等人。他们的思想大体有两个特点,一是对付西方的外来压迫,二是积极对外扩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世界帝国。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通过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日本摆脱了即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发展成较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可是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先天发展经济的资本并不完备,可谓一无所有,缺资本,缺劳动力,缺市场,几乎什么都缺。为了加速发展速度,赶上第一流的强国,日本急于依靠军事手段来壮大自己的实力,正如明治天皇在其发表的“天皇御笔信”中公开宣称那样,“日本乃万国之本,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为帝国的万世基业计,天皇及其政府精心制定了一个征服朝鲜和中国的台湾,东北和内蒙古直至内地,进而征服亚洲乃至世界的政策—“大陆政策”。

明治政府发展生产,扩军备战,几十年如一日,终于积累了足以应对战争的资本。1874年日本展开了侵略的第一步,发动了侵台战争,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却从中国勒索了50万两白银的赔款,日本的扩张尝到甜头,自然也就进一步增长了其扩张贪欲。次年日本将矛头转向朝鲜,用武力打开了朝鲜的闭关大门,为日本向大陆推进提供了立足点。1879年日本完全吞并了琉球,实现了大陆政策的第一步。到了19世纪80年代,日本进一步加快了对外侵略步伐。1890年,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提出中国满蒙地区为日本的利益线,“利益线”的施政方针标志着大陆政策的最终形成。1891年3月,俄国为了控制远东地区而宣布修筑西伯利亚铁路,日本朝野受到极大震动,认为日本的利益线受到极大威胁。因此,日本要想控制朝鲜及满蒙,实现其大陆政策之目的,就必须打败俄国这个竞争对手。

3.日俄之间的尖锐矛盾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羽翼未丰,国力弱小,不便独自出头要求分割战利品。而它和俄国在侵略朝鲜和中国上存在着共同利益,因此对俄国采取了妥协之态,任由俄国颐指气使。甲午战争中,日本一举打败了大清帝国,将朝鲜置于日本的保护之下,基本肃清了中国在朝鲜的势力,这是对俄国掠夺朝鲜的野心的一次严重打击。可是日本还不知足,又强迫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又一次让俄国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尽管两国于1898年签署了《关于朝鲜问题的协议书》,但是依旧心存芥蒂,明争暗斗。日本对俄的行为感到强烈不安,尤其是俄迫使日本退还辽东半岛,更被日本视为奇耻大辱。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之后,明治天皇及日本统治阶级愤愤不平,他们决心使用武力重新夺回这个地区。明治天皇对其首相伊藤博文袒露出心声:“不用着急夺取辽东半岛,在这次战争中,我们已经了解该地的地理、人情,不久将在朝鲜或其他地方再发生战争,那时再夺取也不为晚。”[2]199在卧薪尝胆的口号下,日本扩军备战,精心准备,以求对俄一战全胜,进而称霸远东,实现大陆政策。至1903年时,日本陆军常备兵力达20万人,海军舰只总吨数达26万余吨,俨然已成为远东不可小觑的军事大国。发动战争除了要求充足的兵源,还离不开充足的后援保障。经过十年的发展,十年的准备,日本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国营军需工业显著提高,为进行对俄战争打下了物质基础。

二、战前的国际局势

1.英日同盟给予日本极大的国际支持

甲午战争获胜使日本具备了同俄国抗衡的实力,但是如果得不到国际大国的支持,日本也不敢贸然与俄国决裂。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给侵略者以口实,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联军侵华。俄国趁乱出兵满洲,并企图独霸这一资源富饶的地区,引起了在这一地区有着重大利益的英国的不快。对共同利益的追逐使得英日之间迅速接近,有了英国作靠山,日本对俄态度也强硬起来。为了抑制俄国,组织俄国在远东的过分扩张,英国积极支持日本以共同对付俄国。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和日本驻英公使林董,代表双方政府签署了《日英同盟协约》,其中规定:“两国相互承认各自在中国及朝鲜的特殊权益;若两国之一国因在华或在朝利益受到侵犯与第三国发生战争时,另一国应严守中立,若第三国超过一国,另一国应出兵援助。”[3]28该条约以“维持和平”“机会均等”为幌子,实质上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约定。英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重要支持者,为日本对俄开战作了最重要的外交准备。

从条约内容上来看,这个同盟其实也就是对俄战略同盟。在英日结盟的形势下,法国虽然暗地支持俄国,但自身实力有限,难以和英日同盟对抗,当然不会为了俄国的利益而与英国交战;德俄之间本来就存在复杂的矛盾,同样不会为俄作战;美国在门户开放的口号下,要求中国东北对各国开放,自然不愿意看到俄国独占满洲的局面。当时的美国政府把日本看成是“俄国在远东的一个巨大平衡体”,支持日本发动对俄战争以削弱俄国。这样;在即将爆发的战争面前,俄国陷入了孤立的境地。这样有力的国际形势,促使日本政府下定了开战的决心。为了给发动战争找到借口,1903年4月,日本政府决定以“满洲交换”原则同俄国进行谈判。这一原则旨在使日俄相互承认对方在朝鲜和满洲所拥有的特权,但俄国必须从东北撤出全部军队,俄国岂能容忍这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条款。双方态度坚决,日本对俄强硬派声称:“为日本生计,满洲绝不容放弃。俄国苟据满洲亦不能忘情于朝鲜,况朝鲜当局夙媚俄,将助俄以排日耶![3]俄国内务大臣,主战派首领普列维声称:“俄国的兴起是靠刺刀,不是靠外交;解决同中国与日本争执的问题,我们必须靠刺刀,而不能靠外交笔墨。”[4]5由于日俄双方互不退让,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了。

2.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1900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于正一心争霸的日俄两国来说不啻于当头一棒,两国都是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工业生产所需的资本,如土地、劳动力等并不充足,在突然袭来的经济危机面前,纷纷败下阵来。面对瘫痪的国内经济,日俄均是一筹莫展。国内损失国外补,既然本国无力自救,那也只能靠掠夺他国来缓解一二了。日本在这次危机中大量工人失业,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工业生产总额也是大量下滑,如生铁产量就下降了64%,而棉纱产量下降了14.8%。饥饿的人民怨气高涨,和政府产生了激烈冲突,阶级之间的矛盾愈加深化。为了平息民怨,日本政府决心以一场战争来转移人民视线。另一边的俄国也好不到那里去,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弄得沙皇焦头烂额。战争爆发的前四年之中,俄国就有约1 000次工人罢工,起义更是连绵不断,仅1904年就有340次。农民运动在俄国也风起云涌,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因为军费所造成的财政危机和对人民群众的大肆掠夺,酿成了革命的危机。为了向外转移这个国内矛盾,转移国人目光焦点,沙皇也需要发动一场对外战争。两者的意图不谋而合,这样在国内经济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日俄只得向外寻求出路了,而这个出路就是战争。

综上所述,日俄战争的爆发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两国在走向帝国主义之路中所展现出的侵略野心,国内外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都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面对利益冲突,两国爆发了战争,并最终以日本取胜告终。战胜国日本基本肃清了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垄断势力,开始成为亚洲东部最赫赫有名的资本主义大国。这场战争不仅仅对日俄两国在20世纪的命运打下了基础,也同样的改变了20世纪远东乃至世界的格局,意义颇深。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翻译组.日俄战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3]吕思勉.日俄战争[J].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

[4]李良玉.略论日俄战争的背景及其影响[J].阜阳师院学报:社科版,1998,(1).

篇10:从企业的危机看薪酬管理的重要性

在郑州一家重工设备厂家的市场部就遇到了这个情况,每次招一批人进来,不到三个月就得重新招一批人,给公司招聘带来不少麻烦,也严重干扰到了公司部门的发展计划,甚至影响到公司整个战略规划难道真的是公司;遇人不淑吗?企业员工背地都流行一句话,在公司要么忍要么滚,我们不禁在想,难道就没有心甘情愿留下做事的?大家为何在公司没有归属感?除了得到应有的尊重大概只有薪酬问题了薪酬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吸引和留住人才,好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很好的激励员工,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为公司创造价值,可谓两全其美,反之则会使员工出现消极情绪,甚至跳槽导致公司经营危机,最终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留住人才促进公司长远的发展是每个公司都要思考的问题。薪酬管理的根本原则就是让员工认为薪酬的公平性。只有这样员工才会认同薪酬的激励方式,同时要有很强的外部竞争性,工资水平要根据当地同岗的水平设定能够吸引员工的地方。当然也要根据公司和员工的情况灵活应对。通过薪酬调查设计制定合理的薪酬战略是留住人才实现企业愿景。如何制定,什么样的薪酬设计才是最合理的?开展薪酬市场调查非常必要,企业间互相咨询或者通过市场情况、媒体数据进行长期观察等到,不过,委托专业性的咨询公司进行调查是很好的途径,也是最能准确把握市场数据,节省人力的最好选择。

上一篇:计组实验报告要求下一篇:维科教育小升初作文暑假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