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战争观后感

2022-08-18

第一篇:看不见的战争观后感

不见硝烟的战场——货币战争读后感

不见硝烟的战场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是一本在全世界领域内都及其畅销的书,作者在书中揭露了许多普通人所不知的金融黑幕。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看了《大国崛起》、《美国的历史》这两部纪录片,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影响一国实力的命脉已由过去的军事转向经济,可以说,谁掌握了经济命脉,谁就能决定一国前途、命运。 本书通过描写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的国际银行家一系列围绕货币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从而阐述了中国在全面对外开放下捍卫国家金融安全与稳定的必要性,而且书中所描述的关于英国、美国的一系列金融事件都对中国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所描述的情况与我现有的认知完全不同,给了我以下几点收获:

第一,谁是世界首富?

看完这本书,我想所有人都会对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个名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普通人以往的认知中,比尔·盖茨是当今首富,但是,根据本书的描写,保守估计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财富为50亿美元。

罗斯柴尔德家族史如何敛财的呢?通过滑铁卢战役可以窥见一斑。早在战前,罗斯柴尔德家族就非常具有远见地建立起自己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这些情报间谍广泛分布在各个大中城市、重要机构,他们永远可以早于市场获取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在著名的英国公债争夺战中,内森·罗斯柴尔德早一天得到了拿破仑战败的消息,于是做了一个英明的决定:首先狂抛债券,让其他人误认为英国战败,不惜成本跟风抛售,接着又以超低价格大举买入这些一文不值的垃圾债券。在这次公债争夺战中,罗斯查尔德家族狂赚20倍,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控制了英格兰银行,垄断了英国货币发行权。随后,罗斯柴尔德家族用类似手段相继控制了法国、奥地利、意大利、德国的经济命脉,建立起庞大的金融帝国。正如梅耶·罗斯柴尔德的一句名言所说:“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第二,谁杀了林肯?

从中学课本的学习以及官方资料的阅览,我们都知道林肯总统遇刺的原因是南方奴隶主不甘心失败,派人刺杀林肯,妄图卷土重来;而第九任总统是因为伤寒、第十任总统则是因为吃了一颗樱桃闹肚子而过世。乍听之下,林肯刺杀事件只不过是一起普通的政治事件,而第九任、第十任总统都只是因为意外去世。但隐藏在背后的却是国际银行家为控制美国的货币发行权采取的一种暴力手段。经济利益的冲突往往是政治斗争的主导因素。国际银行家在内战前早就打好分而治之美国的如意算盘,准备利用战争导致的巨额债务大发横财。

从书中可以看到,哈里森和泰勒的离奇死亡都是围绕着中央银行与独立财政系统的斗争所致,而关于林肯被刺杀案件,则更加是围绕着货币的发行权展开。首先,在内战中,林肯政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不向银行进行融资,就

会面临国家灭亡的危险,如果向银行家妥协,就要每年向银行缴纳高额利息,拖垮国家经济。权衡再三,林肯政府最后决定自己发行货币,这种货币没有金银等金属做抵押,政府以信用担保,从而克服了货币短缺的困难,为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南北战争的实质就是民选政府和金钱权利在控制货币发行权这一国家战略制高点上的殊死较量。结果我们看到,美国共有七名总统被杀,其中有的被枪杀,行凶者被法官一致认为有“精神疾病”而免于刑事处罚,有的总统死因蹊跷,至今仍是一个谜。直到美联储的建立,以国家银行家们获得全面胜利而告终。

第三,谁拥有美联储?。

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一国货币的发行应该由政府来控制。读完本书,真实的情况是美联储垄断美元发行,美元其实是美国政府拿人民的未来税收即国债抵押给美联储银行,再由美联储发行出来的,“所谓‘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既不是‘联邦’,也没有‘储备’,更谈不上‘银行’。”

华尔街七大工业巨头才使美联储建立的幕后推动者,他们之间以及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协调,最终在美国建立出了英格兰银行的翻版——美联储。

这七大巨头从一开始就定下了美联储私有化的基调。在美联储的体制构架上,七巨头巧妙地提出,国会控制美联储,董事会成员虽然由总统任命,但是它的功能被银行家把持的联邦咨询委员会控制,另外,美联储又在全国成立分支机构,并把总部设在华盛顿,造成中央银行业务分散的假象。

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美国第三届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曾经警告人们:“如果让私有银行控制美国的货币发行,这些银行将会先通过通货膨胀,然后是通货紧缩来剥夺人民的财产。”现在我们回想起他二百多年前说过的话,不禁惊叹他精准的预测,当今美国的经济情况完全符合他的担忧:美国私有银行控制了97%的货币发行,美国人民负担着沉重的债务。而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由政府直接发行货币的国家,美国历史的演进对于我国的启示是:中国政府必须牢牢控制货币的发行权,在这一点上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别的先进经验我们可以向外国学习,这个“先进经验”却不能借鉴。为了保障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必须由中国人民银行完全主导人民币的发行,只有这样才能节省巨额利息支出。我们不能用国债抵押的方式来发行人民币,这样只会重蹈发达国家人民背负沉重债务负担的覆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四、谁杀了肯尼迪?

肯尼迪家族也许算得上是美国历史上命途最为多舛的家族了,两位总统接连被枪杀,其他人则死于各种各样的意外事故。虽然这里面有巧合的成分,但是从哈里森到约翰·泰勒再到林肯到肯尼迪家族,美国总统遇刺无一例外地与国际银行家和美国政府在货币发行权这一金融制高点上的殊死搏斗有关,肯尼迪政府意图通过发行以白银为支撑的白银券从美联储手中夺回货币发行权,这触动了国际银行家的利益,他们希望通过废除金本位、银本位切断纸币与贵金属的挂钩关系,如此就可以实现他们的宏伟蓝图,随心所欲地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剥削人民的财富,这才是银行家们不可告人的秘密。短短几年中,几十位关键证人离奇死亡,大量证据被销毁,更加让我们确信,肯尼迪遇刺案背后的确有着更大的阴谋。肯尼迪总统在任时期,两大阵营对于白银的货币地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美国政府联合白银生产商期望通过加大白银供应量直接控制货币发行,避免以国债为抵押向美联储借钱发行货币,使政府和国民负担巨额利息支出,而国际银行家们绝不允许把好不容易到手的利益拱手相让,他们也不希望看到在废除金

本位的大业尚未完成的同时,陷入与黄金白银的两线作战中。这时候,惟一的选择只能是除掉他们的眼中钉,巩固既得利益。

第五、谁废除了金本位?

黄金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货币,但是由于技术限制黄金产量一直都很低。为了,可以无限制的实行“剪羊毛”手段,国际银行家一直在通过各种手段努力废除金本位。

废除金本位的战役打得异常艰难,因为黄金被视为货币的最终支付手段,财富的最高形式,想要废除金本位谈何容易,国际银行家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场战役从罗斯福禁止美国人民持有黄金开始,直到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兑换为止,时间跨度极大,不过,银行家们最终梦想成真。

但是随着黄金价格不断上扬,情形与当时废除银本位的战役中,银价上涨与美国财政部狂抛白银储备打压银价最终击溃银价极其类似。但由于黄金产量稀少以及黄金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等因素,黄金价格不是几个机构动用自身储备可以压制住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黄金价格目前已经达到每盎司940美元的天价。

对于以上五个问题有着统一个答案——国际银行家,有的是国际银行家直接促成,有的是间接影响,但不论怎样,在这场以货币发行权为战利品的战争中,国际银行家们都通过各种手段达到了目的,取得了胜利。而对于中国这艘刚刚起航的经济航母来说,在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复杂的世界金融局势,势必还要多加注意。

第二篇:《看不见的美丽》读后感

“外表美不能代表一切,每个人都有自己看不见的‘美丽’。”这是我读完《看不见的美丽》后的第一感想。这本书是法国作家简兰·考米诺吉依写的一部励志小说。主要讲了主人公阿德拉伊德到了新学校,被同学们起了个外号。阿德拉伊德很伤心,她也真的觉得自己越来越丑。她经常去绿灌木丛里散步。一天,遇见了盲人男孩路易。她与路易通过交谈变成了好朋友。

这本书没有通篇的讲大道理,而是用美妙的文字写了一部让人刻骨铭心的励志故事,让我们读完后才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从主人公阿德拉伊德身上我知道人不能撒谎,她给路易说她自己长得很漂亮,编了一个又一个美丽为虚假的故事。但她得知路易的眼睛要好了起来时,她的内心开始忐忑不安了。从路易身上,我也学会了不管自己怎样,都要有一颗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这不就是看不见的美丽吗?

后来,阿德拉伊德和路易出去玩,却遇到了熊熊烈火,逃出来后,她也不再撒谎了,认为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最美丽的,即使从大火中逃出后脸上有烧伤,她也认为自己是最“美丽”的。阿德拉伊德找到了生活的真谛,自己不必生活在别人眼中。这不也是看不见的美丽吗?

对呀,自己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眼中?只要自己认为自己“美丽”,就不必为别人的话而伤心、失落。有时候美丽不是外表而是看不见的。我们今后也应该像两位主人公一样,找到自己的看不见的美丽,找到生活的真谛!

第三篇:《看不见的爱》读后感

读《看不见的爱》有感

《看不见的爱》真是一篇感人的好文章。

文章中一个小男孩在傍晚时候,用弹弓打一只七八米外的玻璃瓶,他的母亲告诉“我”,小男孩是个双目失明的人。直到天黑,“我”正要离开,听见了瓶子的碎裂声。

文中的小男孩,令我感动。他那坚韧的毅力令人折服。有毅力的人,能从磐石中挤出水滴。只知道大概方向,没有提示,小男孩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试,一下又一下的打。这是多顽强的毅力呀!

小男孩的母亲更是伟大。在文中有母亲的这些话:“别的孩子都这么玩。”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对我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母亲给了孩子多少鼓励、信任和机会呀!我相信母亲一定非常爱她的儿子,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试想一下,我们谁能有小男孩那样的毅力。上学还有寒暑假和双休日,我们又怎么有毅力在看不到时练习弹弓呢?

但是,每个母亲都跟文中的母亲一样,给了自己的孩子信任、机会和鼓励。

我们不能忘记母亲的爱,更要有小男孩那样磐石出水的毅力。

第四篇:《看不见的好朋友》读后感500字

《看不见的好朋友》读后感500字一:

读了看不见的朋友我想起了我的一件童年趣事,比如:朋友之间的事情、师生之间的事情、人与植物、动物的事情„„我的童年趣事是发生在一年级的时候。

我的一年级生涯是那样的孤独、寂寞,那时候,我所有的思想都涌出来了,我总是想着:为什么他们那么开心,而我,却总是孤独一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久,终于有一天,我的人生开始转折有一天,我看见同学要去跳皮筋,便也跟着下去了,她们是那样的开心,小脸蛋有着深深的酒窝,活泼的笑容在她们脸上绽开,好似一朵朵红艳欲滴的花朵!他们轻巧的身体在空中舞动着,跌倒了再爬起来的精神让我陶醉了,好想加入她们的活动,试了一次又一次,我最终还是放弃了,我没有这个勇气,“我是不可能变成他们这样开心的!”我心中自恼的想:“我没有资格”随后,我正转身扬长而去时,一个声音吓到了我,“小伟同学,你要不要一起和我们玩耍?”其中一位同学疑惑的问我:“一起来玩吧,正好我们缺一个人。“好我很乐意”我当然乐意啊,只不过我心中十分紧张,就结巴了。于是,我也加入了活动,我想:“太开心了”我简直喜出望外了“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和同学打交道嘛!”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真实的笑容,不是虚假的,而是最纯洁,最天真无邪的笑容!

现在,我不再是一个孤独的女孩,我是一个大胆、每天被快乐包围着的女孩、不半途而废女孩!我变了,改变了!虽然不是完美的,但至少我是一个快乐的女孩,快乐是人类宗旨之一,做好了这一项,就等于成为了一个“完美”的人!

我是一个“完美”的人! 《看不见的好朋友》读后感500字二:

西方的人常说:天主会保佑你。东方的人相信菩萨会显灵。

人们都相信命运可以主宰一切,没有人能摆脱命运的控制。但我却认为:人定胜天,做命运的朋友的人才是自我的人。

且莎士比亚说: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象我的这种人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

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

古人常说:良师益友。一个很好的朋友既可以分享你的快乐、痛苦,又可以及时纠正你的错误,使你不再继续错下去。命运也有这种力量,当你犯错误,他会让你吃点儿苦头,小小惩罚你一下,可如你执迷不悟,不听这位朋友的劝告,他将会离你远去。

做命运的朋友,你会得到许多启示与感悟。有位因癌症而去世的朋友曾说过:不要为我伤心,命运只是与我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不要避讳我的病情,我希望我的朋友经常来麻烦我。他便是做命运朋友的人。命运给他的启示便是:生与死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花开必有花落,日出必有日落。人生匆匆,珍惜身边的人与事,充实地过每一天。

其实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诗人我十分欣赏,他也是做命运的朋友的人苏轼。当初他被贬黄州,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白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命运这位朋友使他感悟到: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苏东坡这种自省是命运的安排,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命运赐予了他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有许多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怎样才能做命运的朋友? 《看不见的好朋友》读后感500字三:

朋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有朋友同行是一种安慰,有朋友鼓励是一种力量,有朋友帮助是一种温暧,有朋友忠告是一种激励,有朋友惦记是一种幸福,而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朋友,在遇到困难时朋友会伸出双手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在我们成功时朋友也会站出来为我们的成功而高兴祝福,在我的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朋友。她有一双大眼睛、双眼皮,黑色的眼球闪闪发光,她的柳叶似的眉毛一看就很美丽。

她是一个性格温和的女孩。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从来不知道着急生气。

她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爸爸妈妈都到田里干活,哥哥在忙着准备考试。

五岁那年„„

我和她一起折千纸鹤,有两个小家伙一直在旁边捣乱,我都快烦死了。马上拉起她的手“我们去别的地方这吧。”“要不带上她们一起玩吧。”她说。我马上说:“她们太吵了!而且她们不懂得折千纸鹤呀!”可她坚决要让她们也一起折。没办法,只好让那两个小家伙一起折了。

这两个小家伙就是她的妹妹。每次不高兴就欺负她。但她总是忍着。我虽然不是她亲姐,只是她结拜的看着都心疼。我恨不得,打死那两个小家伙。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问她:“你什么都让着她,你就不烦?”她说:“谁让我比她们大呀,不管她们好不好都是我的妹妹啊。”这就是她。

她叫郭宝琴,她太懂事了。我很欣赏她的善良、友爱、坚强,之所以,我们的友谊越来越深。

第五篇:看不见的爱

教学目的:通过预习课文掌握本课生字和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赞扬小男孩的信心与毅力和母亲的深情与伟大,体会结尾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赞扬小男孩的信心与毅力和母亲的深情与伟大。 教学难点:体会结尾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将棵文读的正确流利。 检查预习,指名读书,评议。

二、理解课文

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默读课文后汇报)

画一画描写男孩的动作、母亲的神态和语言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划批汇报 指导朗读

你觉得课文的结尾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作业:写出你读课文的想法。

文中的母亲在孩子打弹丸的过程中始终重复着一个动作——轻轻地递石子,在于作者的交谈时始终是“平静地说”、“安详地笑”。在母亲“轻轻地递石子”中,蕴含的是母亲对孩子的希望、鼓励、支持、信任„„在母亲“平静地说”和“安详地笑”中,蕴含的是母亲对孩子的宽容、理解„„这是一位有着博大胸怀的母亲,她的爱蕴涵在安详的微笑里;蕴涵在轻轻的动作里;蕴涵在平静的话语里。这爱是多么的深沉而了不起。考虑到学生体会这没有直接表露的爱会有些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对母亲的神态、动作的理解,通过作者各种情感的衬托、各种形式的朗读、设身处地地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引导学生体验、理解、感悟伟大的母爱,使学生的情感沿着这些词语铺设的心路一步步走进一位母亲博大的情感世界,以那位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作为体会中心的抓手,先引导学生理解,进而朗读、感悟,从中体会这份执着、坚韧的母爱。

“爱”是此文的主旋律,可文中体现母亲对孩子,孩子对母亲的爱是隐性的,把学生带到爱的情境中去体会爱容易做到,然而学生的理解体验是不同的,让学生把体会到的爱表达出来,抒发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两条线——神态和动作,抓住妈妈对盲童说的三句话,鼓励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想象文字表达的内涵,仔细品读,并反复朗读。组织学生对“安详”、“微笑”等词语进行理解以及一次次的品读,运用循序渐进的朗读指导来引导体悟母亲对男孩那股激情涌动的不同寻常的爱。通过朗读指导,深入理解课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而《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来构建新的语文教育体系”。在语文教学中,所谓的“感悟”,最主要的渠道有两条:一是听老师讲解而懂;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而懂。从读懂和听懂来看,读懂优于听懂。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注重了朗读感悟,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相应的说话练习、写的练习缺乏了,那学生的学习技巧就会削弱。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正确处理好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在朗读感悟中加强读写的训练。在本课的教学中,其实在让学生充分体验母亲对孩子的爱的时候,当学生找出语言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我告诉他总会打中”,“关键是做了没有”;神态是微笑、安详;动作是捡、递之后,我完全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母亲在陪伴孩子打弹弓的过程中,她是怎样的,请用“她始终„„始终„„”说一说母亲在陪伴孩子打弹弓的过程中,她是怎么做的。并在结尾加上写话:续写课文:身后传来瓶子的碎裂声。此时此刻,我„„进行规范的说话、写话训练,那么这堂课的情感目标就达成了,语文的技能训练也扎实了。 所以说,这既是这节课给我的提示,也是以后教学要注意的地方,今后我应在感悟体验的时候,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上一篇:局政务公开工作计划下一篇:建筑物安全管理制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