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工匠精神拟标语

2024-04-18

为弘扬工匠精神拟标语(精选10篇)

篇1:为弘扬工匠精神拟标语

1、精工利器,匠心铸魂。

2、厚德至诚,精工至善,创新致远,实干争先。

3、精工铸就品牌,匠心成就精彩。

4、匠人匠心,至诚至精。

5、匠心独具精于件,世代流芳成伟业。

6、匠心,平和报本; 匠魂,精进传承。

7、敬业守信、精湛精致。

8、探索创新,精益求精。

9、精益求精于物,严谨传承于神。

10、巧手成就卓越,匠心创造非凡。

11、专于职,勤于工,敬于业,精于技。

12、平心做平凡之事,精工筑精品之魂

13、乐业敬业,追求卓越。

14、工于至善行天下,匠心筑梦金平湖。

15、凝神聚力铸匠心,精心雕琢金平湖。

16、以工匠之赤心,铸工匠之忠魂。

17、勤勤恳恳为工,兢兢业业为匠。

18、金铸平湖,慧眼匠心。

19、与时俱进瓜乡人,精益求精工匠魂。

20、平和专注,磨砺精进。勇猛创新,报本追远。

篇2:为弘扬工匠精神拟标语

近年来,德清县牢牢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综合衡量该县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传统等因素,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出发,围绕优势产业,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紧缺急需人才,依托“4321”(四大政策、三项载体、两大平台,一个主体),大力推进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装饰建材、地理信息、通用航空、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高技能人才培养。截至2016年底,全县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6657名,其中高级技师270人,技师1750人,为促进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提供“四大政策”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保障等方面全力保障人才事业发展。五年来,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实施人才发展新政策的若干意见》(简称“人才新政十一条”)、《关于进一步加快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工业强县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人才培养鼓励政策,将技能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突出出来,努力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使高技能人才在该县享受高层次人才同等优惠政策,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依托“三项载体”激励。广泛宣传高技能人才爱岗敬业、岗位成才的先进事迹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强企业的经验和作法,构建尊重技能人才、爱护技能人才、促进技能人才成长的导向,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以“首席技师评选、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技能比武竞赛”等三项重大评比竞赛活动为载体,积极搭建高技能人才选拔和展示技能成果的舞台。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将评选出的优秀人才同收入挂钩,对获评的“首席技师”给予300元/月·人的工作津贴;给予每家“技能大师工作室”3万元创建经费补贴,并根据大师工作室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酌情给予补助。在技能比武竞赛活动中名列前茅者,直接认定相应技能等级并给予奖励。通过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和奖励,调动职工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技能人才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成长壮大。截至目前,共评选“首席技师”38名、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10家,其中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市级大师工作室6家。

三、借助“两大平台”培养。高、中职学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两大重要平台。目前,德清县共有湖州市技师学院和德清县职业中专两家职业学院(校),18家专业培训机构(含13家镇、街道所属成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技工类学校发展,投入1.2亿元实施湖州市技师学院迁(扩)建工程,投入2亿元建设职业中专实训大楼。出台相关政策,使技工类学校享有生均拨款、学费减免等一系列优待政策。该县两所技工学校共有在校学生达5200人,其中高级工班学生950人。湖州市技师学院是该县高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注重加强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校企深度合作等模式,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以企业为实习基地,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相应的课程开发专业设置,或企业提供培训课题或课程计划,委托学校实施教学,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多年来,技师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100%,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班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即成才,深受各类企业欢迎。全县18家专业培训机构是技能人才培养的生力军,每年培训培养技能人才近10000人,较大的培训量为该县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

篇3:为弘扬工匠精神拟标语

稚子有梦, 脚踏实地向前冲

郑创杰刚进学校时就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一是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要乐观、阳光、积极向上;二是要好好学习, 争取做学习优秀的学生;三是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并且为之努力学习。计划很简单, 实现起来却要面临很多困难。进入班级学习不久后, 他积极竞选班干部, 参加了学生会、青年志愿者会、棋牌社和武术协会, 借此来磨砺自己, 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满足。同时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如校运动会、棋艺大赛、演讲比赛等。在2014年1月, 郑创杰同学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2016年, 向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学习党的知识, 并且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且通过了考核。

学业有望, 工匠精神初体验

除班级学习以外, 对设计类软件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所以郑创杰被老师推荐去参加工业产品设计大赛的培训。为了能够一心一意地学习软件知识, 他暂时退出了参加的所有社团, 开始认真学习软件知识。参加培训近两个月后, 他在十几位培训的同学中脱颖而出, 拿到了参加比赛的资格, 代表龙岩技师学院参加工业产品设计龙岩市的选拔赛, 于第一次参赛就获得了市赛第二名的好名次。2014年7月代表龙岩市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机械CAD项目, 为了这次的比赛, 他和另一位参赛的同学甚至连暑假都没有回家, 每一天都在为了比赛而努力, 每天学习的时间都要超过了十个小时, 经过了那段时间的奋斗, 最终获得了选拔赛的省第一名, 得到了去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选拔赛的资格。

2016年继续培训后参加福建省技能大赛, 获得了龙岩市一等奖、福建省第四名, 并代表福建省参加工业产品设计国家选拔赛。参加比赛的培训很是艰辛, 每天早出晚归, 还经常会有各式各样的模拟题测试, 虽然很苦很累, 但却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得到更好的锻炼。此次比赛是在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 青岛。带着放松愉悦的心情, 他参加了国赛。国赛的选手非常多, 实力也都很强, 而且赛题也是异常复杂, 第一次遇到这么困难的题目, 郑创杰在全力以赴之下荣获国赛三等奖。

生活有趣, 学业之路画精彩

在比赛之余, 郑创杰对工业设计也有着浓烈的兴趣。2013年12月开始师跟老师学习工业产品设计,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从一个对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相对陌生的小伙子成长为技师班的专业优等生, 也获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也许在很多人眼里, 学习技能以及技能竞赛是一个漫长、枯燥的过程, 但是在学院各位老师的关心支持以及严格的训练、耐心的指导之下, 他对学习、对技能、对技能竞赛充满了期望同时也满怀信心。2015年5月, 在老师指导下参与设计制作了MP3数码产品《愤怒的小鸟MP3》;2015年6月, 在老师帮助下, 参与拍摄、制作了龙岩技师学院工业产品设计专业宣传微视频《我是技师人》;2015年9月, 设计制作了3D打印工艺作品《土楼》。

在生活中, 郑创杰朴素节俭、性格开朗,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平时很善于和同学沟通, 也乐于帮助同学, 所以很多同学不管生活上还是思想方面有了困难也愿意来寻求他的帮助。在生活中建立了很好的人际关系, 获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支持。兴趣广泛, 热爱体育锻炼, 在2015年11月举行的校第二十六届田径运动会上, 取得男子60米项目第二名、男子1500米第三名、男子4×100米项目第一名好成绩。拥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入校来曾担任学习委员、团支部书记等重要班干部, 曾被学校授予“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知行有度, 感恩过去向未来

篇4:弘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

高尚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都绝不可缺少的,若忽视了工匠精神,那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持续走向辉煌就会受挫。在当今社会,只有把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企业才能永远在复杂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我们需要重拾工匠敬业、勤奋、执着、创新精神,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和价值观。

敬业创造财富

回顾中国历史,春秋时期,鲁班发明了木工工具、农业器具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增广贤文》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底层人眼里,再多的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民众愿意学手艺,为了饭碗的坚固,才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无形中,形成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和制造主要靠手工劳动来完成,设计、制作往往是同一人,在学习技艺上也完全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凭经验和记忆,伸展绳墨、竹笔画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经典家具和工艺品。

我国明代,木匠把日常生活的床已经做到了极致,一个家庭有一张好床,就是拥有了一笔财富。《金瓶梅》第九回说西门庆用十六两银子为李瓶儿买了一张黑漆描金床,他又用十一两银子顺手买了两个丫鬟。潘金莲知道西门庆为李瓶儿的屋里买了一张好床,就闹了起来,不得已西门庆旋即用了六十两银子买了一张螺钿敞厅床。可想一张床相当于多少个丫鬟的身价。

工匠的执着精神,还表现在农具的发明创造方面。据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载:古代工匠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发明了高效实用的耧车。它是一种用畜力牵引的播种器具,能一次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作业环节,达到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均匀,既提高了播种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播一顷”的效果;元朝棉纺织专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纺织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革,创造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她的敬业精神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古代的棉纺织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勤奋促进发展

古代工匠的勤奋精神表现在方方面面,它促使我国农业生产的排涝浇灌器具的发明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传统水车,即人们通常所称的“翻车”和“筒车”,是一种能从江湖河塘地表中不间断持续汲水的大型农业机具,它不仅能用于高地提水、低田排水等生产领域,而且在济漕保运、沿海制盐等非农业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的先进技术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从机械学原理的角度来看,水车结构复杂,有连杆曲柄机构、轮轴齿轮机构、链轮调节机构等。从动力学看,由人力、畜力逐渐上升到水力和风力自然能的应用。据方立松《中国传统水车研究》载:“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在动能利用上的卓越成就,它与耕种等其他农具系列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在那个时代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汉代就已有了畜力碓和水力碓,用来加工粮食,脱壳磨面。据张力军、胡泽学主编的《图说中国传统农具》载:到魏晋南北朝时的崔亮发明了用一个水轮推动八个磨盘的“八磨”机,使粮食加工的工效一下子提高八倍。西晋时有人将水轮转动改为用牛牵引,达到“策一牛之任,转八磨之重”,这样就可以在没有水源的地方也能用上高效的“八磨”等工具了。

除了以上古代工匠为我们留下很多宝贵文化遗产外,还有大家知道的大彬的紫砂、江千里的螺钿、黄应光的版刻、周翥的百宝嵌、方于鲁的制墨、张鸣岐的手炉、朱氏三松的竹雕等工艺品。这些工匠可称得上是举世闻名的能工巧匠。

执着铸就辉煌

古代工匠的执着精神为我国陶瓷的发明、发展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不但把人物形象表情刻画得逼真生动,而且规模宏大,成队成阵,不愧为世界奇观。唐代的三彩陶朝着更为精致的方向发展,人俑、马俑、骆驼俑,色彩鲜艳,各具形态,有很多细微的动作和表情。

唐宋以后,瓷器的工艺越来越精,出现了许多名窑名瓷。唐代绍兴有名的“越窑”青瓷,有“类玉”的美称。河北内丘的“邢窑”,则以出产白瓷闻名。湖南长沙一带的彩瓷,不但有绘画,还使用贴花、模印,装饰性很强。河南的钧窑、汝窑、柴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定窑,陕西的耀州窑等名窑所产瓷器,都驰名海内外。当时的瓷器有“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说法,被一般家庭争相收藏。中国的瓷器,从唐代起就通过陆路和水路传到亚洲、欧洲和世界各地,赢得了全球人的赞叹。

说起中国人的传统服装,不得不说一项令国人自豪使全球人惊叹的伟大发明——丝绸。毫无疑问,我国是世界最早养蚕和织丝的国家。祖先们很早就发现蚕吃桑叶吐丝又 “作茧自缚”的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和实践,大约在六千多年前,就掌握了养蚕、缫丝、织帛的全套生产过程。聪明的古人们把蚕茧用开水煮烫,去掉胶性,抽出丝头,合成丝线,再织成绸、缎等帛品。这个过程说起来一句话,做起来难上加难。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服装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但重量仅有 49克,衣服可谓轻若烟雾,举之若无,让人着实惊叹当时的织造工艺如此精湛。到目前为止,用现代化的工艺都很难复制。丝绸的发达,促进了服饰、染织、刺绣业的发展。与丝绸密不可分的刺绣,它的艺术创造,商代就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形成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中国的刺绣与丝绸伴随着工匠的执着精神,名扬世界。

创新超越世界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工匠们除了以上各种发明创造外,还具有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 700多年;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中国人于公元前5世纪发明了双动式活塞风箱,西方于16世纪才用双动式活塞风箱,比中国晚了两千一百年左右;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旋转式扬谷扇车,到18世纪初,西方才有了扬谷扇车,比中国晚了两千年左右;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独轮手推车;而西方到公元11世纪才出现独轮车,比中国晚了1200多年;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 “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等等。

我们在传承中国工匠精神的同时,也要研究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将这些宝贵文化遗产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并引入科学研究范畴,拓宽中国工匠精神与人文研究的视野,加深我们对中国工匠精神在企业文化中不可替代性以及提高员工地位的再认识。

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不甘落后的民族,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我们要呼唤中国古代工匠那种敬业、勤奋、执着、创新精神,以此为企业铸魂。企业更要为冲锋陷阵者、为敢于亮剑者、为勇于改革者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让人人敢担当、个个能出彩,使中国成为创新大国、制造大国。清代郑板桥有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了这种精神,定能实现我们的强国之梦。

篇5:弘扬工匠精神作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有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下面是关于工匠精神作文,弘扬阅读!

工匠精神铸就中国梦

每个中国人面对世界,最引以为傲的是“中国制造”四个字。确实,made in china已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如何把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又是每个国人心中的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缺的不仅仅是尖端技术和超前创意,更多的是一种兢兢业业的传统,一种脚踏实地的作风,一种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到了最后阶段,并产生了最终三名候选人。更多人关注的是伟大的科学家和著名的摄影师,但是我将会把手中的选票留给那位从未踏足大学之路的焊接大师王师傅,因为他代表的是我们当前缺失的大国工匠精神,是我们苦苦追寻的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的金钥匙。

当前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国家实力迅速崛起于世界。但是,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乱象,几乎我们都能每天在电视上、网络上都能看到造假成风、贪污腐败的新闻。生活中,很多人在工作上不敬业爱岗、专研技术,只想着买彩票一夜暴富;部分实业公司不专注于产品升级和服务提高,却放弃主业去搞房地产开发;甚至很多校园莘莘学子不好好学习而炒股。。。虽然这些是经济迅速发展过程当中必然出现的一些现象,但是也反映出这个社会浮夸与鼓噪之风过重,亟需王师傅为代表的大国工匠精神来改变这种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如何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也包含在我们提倡的中国梦内容中,但是由于工匠精神的缺失,在很多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要实现“中国创造”这个伟大梦想,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首先,应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的大国工匠精神,让这种精神成为时代的风向标。其次,国家注重、鼓励技术的创新、实业的发展,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再次,重视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培养大批像王师傅这样的大师级技能人才,做到广积薄发,实现量到质的变化。

我们高中生在面对高考这个人生第一道门槛时,也是踏出实现我们青春梦想的第一步。我们有人在努力成为科学工作者、著名摄影家或是艺术家,但更多的人最终将会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作者。每个人成功之路不是在于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每个行业中的状元,成为一名伟大的大国工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弘扬工匠精神征文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将技艺变技术,成为“大国工 匠”。他凭借着专注、认真、坚持,把技艺发挥到极致,达到较高的 境界。不是在简单地做重复劳动,而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一件事上,忠于它,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将“活计”做向完美的境界中领略到无 穷的乐趣!孔子自述生平: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孔子,就是将“教书匠”做到极致,终成“万世师表”的人。

我们总想在做事时胸有成竹,其实胸有成竹是在画竹前,认真专注地观察竹子,日积月累后,在心里有了深刻的印象,等到画竹时,自然一挥而就。要做到胸有成竹,就需要有专注、认真和坚持的工匠 精神。这种精神是自信的来源。不仅画竹如此,对待生活、学习和工 作也该有工匠精神。日本有一家 1965 年创立的寿司店,只卖寿司,门面不起眼,只 有 10 个座位。但他的主人限定客人用餐时间 15 分钟,座位需要提前 一个月预定。尽管如此,食客们依然坚持去吃这个“值得一生等待 的寿司”。因为这取决于这个店 89 岁的创始人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 寿司店自创建以来,直到他 70 岁以前,一定是亲自去市场挑选食材,会在柜台后重复着看似简单的寿司制作,几十年如一日,练就了魔术 般的娴熟手法,制作出一个个看似普通却有着独特匠心的寿司,成就 一个小却极有竞争力的品牌。而这娴熟的技法需要多年的反复练习。正如他所说: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 须爱自己的工作,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小野不是单纯地在做寿司,也是在享受其中的乐趣。我们喜欢做工精巧的商品,喜欢高品质的物品,而这些物品的背 后,渗透着工匠的精神。

德国凌美钢笔、双立人菜刀、菲仕乐锅价格 不菲却备受欢迎,瑞士的军刀、机械手表,日本的电子产品,甚至马 桶盖??我想,人们在追求品牌的背后,追求的是制作产品的那一份 匠心,那一份工匠精神,只有在产品中注入了独有的认真专注,把技 术变成艺术,其价值才不言而喻。

篇6:弘扬工匠精神征文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耳目一新、备感振奋。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虽然是针对经济领域的改革发展提出的,但也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

“文化领域也要有工匠精神”,熊召政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环视文化市场,一方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百花齐放,佳作迭出;另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海量的小说、诗歌、散文出版,电视台播出上万集电视剧,院线上映数百部电影,但相比数量的快速增长,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浮躁之气。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文如其人,言由心生,“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要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

“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不懈追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柳青在皇甫村蹲点,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多次;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想要创作出精品,就必须有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工匠精神”;粗制滥造、将就对付,只能生产出一堆劣质产品、文化垃圾。 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而今,时代呼唤重拾“工匠精神”!作为“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责无旁贷。正如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所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篇7:弘扬工匠精神征文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从表面看起来,工人和工匠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去销售。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了五台航海钟,最后一个钟,创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 秒的记录,从而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而我国的工匠们同样毫不逊色,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而这没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在一个3000平方米大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

这像一个隐喻: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偌大国度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同行们,显得寡言少语,也几乎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甚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在介绍胡双钱们时,仍有一些网友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截至5月7日,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 3560万次。人们发现,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制片人、《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岳群说,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看见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岳群说。

这也成了《大国工匠》制作的初衷。选题确定后,拍摄对象的寻找是一道难关:要在种类繁多的工种与数量庞大的技术工人中,找到能代表中国水平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工匠,并非易事。

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在诸多单位推荐的工匠名单中,不乏一些大工程项目的指挥官、负责人,但制作团队却坚持一点,寻找真正的匠人——“一定要找到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无一例外都要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准。”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的一分子。

,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岳群至今记得,在节目中,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

篇8:为弘扬工匠精神拟标语

如何重新提振我国经济?放眼全球, 美国提出了“加快振兴制造业计划”, 德国提出了“工业4.0”, 而国家的论调也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了“中国制造2025”。我国领导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迅速引起了社会热议。“工匠精神”更成为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一职教人盛会的主题。当前, 崇尚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思潮, 该精神骨子里的敬业、严谨、专注、精益求精、执着创新, 既能让职业教育有“灵魂”, 更能支撑我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一、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及其价值

何为工匠精神?即工匠对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我们可以从能力、精神、前瞻性等三个层次去深入理解和把握。第一, 工匠不能理解为一般的工人或手工业从业者, 他应该是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熏陶, 训练、培育, 并掌握独到技能的专业型人才;第二, 工匠有一定的精神境界, 也可以称为“工匠精神”, 它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和职业操守, 能够放弃诱惑, 更具备强烈的专业追求, 能为之奋斗终生。第三, 现代的工匠精神, 还应该理解为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有机统一, 它立足于职业教育, 源自并引领着工业文明, 是一种教育理想的追求、一种大师的情怀, 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方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当下, 工匠精神这个职业教育的灵魂, 应该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努力追求的技术修为和精神境界。

在每一次的工业革命中都能看到工匠精神的闪耀, 从纺织机、蒸汽机、内燃机再到电动机的出现, 到处都留有匠人的心血。现代的科技革命浪潮中, 工匠精神的引领作业再一次凸显。首先, 它是一种精神成果, 能够成为倡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的价值根本和导向;其次, 它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 能引导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上产生一系列的变革;最后, 它是职业教育情感的表征, 对于调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让社会真正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中职学校教师成长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 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线前沿阵地, 应认真践行和传播工匠精神。俗话说“要给学生半桶水, 教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作为中职教育直接的施行者,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更应该具备“工匠精神”。

(一) 教师的师德修养需要敬业守信的工匠精神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指出教师的主要责任是进行道德的教育和知识的传授。中职学校教师从事的是职业技术教育, 以教授专业技能知识为主, 也是社会文化、道德的传授者和示范者, 重要的是, 他还肩负着把那些没能挤过中考“独木桥”或者说没能顺利进入普通高中进行学历晋升的学子培养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品格高尚和人格健全的全新一代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教育工作者。“爱业敬岗、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理应成为师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在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尽心尽力的奉献精神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信守诺言办事风格, 也是我们教师这种教育工匠所必备的精神。

(二) 教师的专业提升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的提升, 它是教师完善自我的重要部分。这要求教师能更新观念, 深入实施课程改革;勤于学习, 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提高;努力实践, 把理论转化成实际的技能并在实践中完成对理论检升的过程, 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态度。在职业学校, 特别是中职类学校, 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实操, 专业教师必须深切理解实操的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实操的技能。在理论和实操能力提升的过程中, 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态度应深入每一位教师心中。“小事成就大事, 细节决定成败”, 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支撑着我们中职专业教师向行家里手迈进。

(三) 教师响应职教改革需要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 还需要在各行业生产制造一线进行技术应用和技术革新、具备一定创业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蓝领”。中职教育正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 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和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教改的必由之路, 只有行业、企业积极参与, 职业教育改革才能更多元化发展, 走出“闭门造车”的困境。教师在参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在思想意识上就要敢于创新, 要用信息化的思维去面对信息时代的学生。在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体的项目合作时, 面对“双师型”教师压力的挑战, 要敢于借鉴别人, 又要有所独创。这样, 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就成为我们创新动力的源泉。

三、如何培养中职专业教师的“工匠精神”

(一) 形成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

由于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影响, 传统工匠存在着收入不高、影响力不高、社会地位不高的“三不”怪圈, 传承下来的泥水匠、瓦匠、木匠、铁匠等都一直处在三教九流的社会底层, 这导致了许多高素质人才不愿进入工匠群体。要培养中职专业教师的“工匠精神”, 首要是营造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 完善匠人提升的体制环境。在国家层面上, 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让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更大的比重, 建立更多更优秀的职业技术院校, 让实践教育贯穿我们的中小幼教育,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建立起完善的“工匠制度”, 创设工匠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的渠道, 形成工匠荣誉授予和国际交流的机制, 创建真正的“匠人之国”。在社会层面上, 要形成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证明我国并不是一个缺乏工匠的国家:四大发明的发明者, 是了不起的工匠, 声名在外的袁隆平院士更是工匠中的杰出代表,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典范, 应该大力宣扬和称颂, 并且要树立“技能光荣”的社会风尚, 切实提高工匠的社会、经济地位, 提升影响力。在学校层面上, 领导和老师要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的价值, 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 在课程设置、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工匠精神”的渗透。

(二) 创建教师与企业、行业交流的平台

在老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 如果只有自学与职务培训这简单的过程, 技能方面确实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但行业或职业所特有的理念、文化和品质这种“工匠精神”无法得到吸收和传承。中职学校必须坚定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 大力引导教师进专业组织、行业协会, 倡导一线专业老师到企业里任职。这样, 老师能找到让他专心于技术的组织, 也能够通过企业的实践检验增加经历。过程中给教师创建和工匠们一样适宜的工作环境, 增进与同行之间的交流, 让他们成为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另外, 还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 让教师自觉自愿地进企业、去钻研技术, 甚至还可以考虑让教师分享在学校、企业申请专利的收益。这样, 技术革新、技能培养、成果转化与“工匠精神”高度统一, 既内化于学生精神, 又提升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工匠精神”也就更易于在学生中传承。

(三) 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考核机制

现今, 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考核机制还处在发展阶段, 很多的评价方案往往要求“高、大、全”, 对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并且体现在量化的分值上。但“人无完人”, 很多有能力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可能会是一些专才, 他们在某一专业技能上钻得很深, 在业界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种工匠式的“双师型”教师往往会不全面, 在考核时并不占优, 使他们的地位较难获得提升。在建立教师考核机制上, 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 加大专业能力范围的权重, 在领导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企业评价或行业评价的部分, 让更多埋头苦干、敢于创新的教师能更贴近企业和行业, 并感受到来自他们的关注和激励, 着力提升工匠型教师的地位, 提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体现在自身的技能、独特的职业态度、有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力和人文素养上。当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中职教师成长起来后, 对培养更多具有“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精神的高技能、高素质、敢创新人才, 服务我国的产业转移升级, 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摘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需要有“工匠精神”, 它代表着敬业、严谨、专注、精益求精与执着创新。探讨了“工匠精神”的本质及价值, 从多角度分析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中职学校教师成长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并着力探讨了如何培养中职专业教师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颖.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5 (11) .

[2]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 2016 (7) .

[3]孙祺童, 陈姝宇.工匠精神传承:传道授业培养更多傲人工匠[J].职业, 2016 (19) .

[4]肖群忠, 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 2015 (6) .

[5]亚力克.福奇, 陈劲.工匠精神[J].首席财务官, 2014 (16) .

[6]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 2014 (22) .

篇9:教师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职业无贵贱,除了身份不同,其内核是一样的:你我都是“匠人”。就教育而言,“工匠精神”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因材施教”的精神理念,即通过改造客观对象来体现自身价值。若“匠气”多于“匠心”,教学就会机械、重复、固执和守旧,会成“教书匠”;“匠心”多于“匠气”,意味着执着、专注、完美和情怀。显然,后者是教育所需要的“工匠精神”。

教师的“工匠精神”,首先需要一颗纯粹的心。匠心就是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始末如一,初心不改。秉持“一生只做一件事”,永远记得为了什么而出发,执着而纯粹。对于教师,匠心就是一颗纯粹的教育心,并一以贯之。于漪老师一生秉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初心,本色不改,在喧嚣中独守一片平淡,在繁华中坚持一份简单。她的内心疆域清澈澄明,栖息着一颗晶莹宁静的灵魂,有着非凡的穿透力。身为教师,一生只为“教育”这一事,且让我们专注地做好这一件事。

教师的“工匠精神”,还需要一颗创造的心。“技”的表现启示着“道”。匠人的工作多以重复居多,但出色的匠人,能从重复中发现其中的“巧”,自出心裁,这便是创造。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安东尼·豪设计的主火炬台抢尽了风头。这个不断运动着的风动力雕塑作品介于雕塑和装置艺术之间,既不像传统雕塑那样静态,也不像源于极简主义的早期装置艺术般强调观念性;相反,将两者结合,使用“风”这一他一贯迷恋的元素激活静态的雕塑,以雕塑的运动拓展出新的维度——而这不仅发生在空间的层面,且发生在隐喻的层面。教育,看似重复劳动,实则在重复中充满了各种可能与变化,决定了这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劳动。由技入道,道技结合,让教师自身享受这种人生。

教师的“工匠精神”,少不了一颗宁静的心。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灵魂”的工作,而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内心宁静的时刻展开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更需要一颗活泼而宁静的心。只有把心归于宁静并坚守这份宁静的教师,才能寻找到它的本真和美好。世界再嘈杂,教师的心必须是宁静的,在安静中找到力量,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时下,教育部正在对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进行治理,特别是紧盯学校开学及教师节等重要节点而展开的有针对性的专项治理。这不是对教师的“苛刻”要求,而是教育人的“底线”。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其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这是朱光潜先生对艺术家的一段精妙论述。其实,这同样适用于教师。一个教师若没有诗心,便难以萌发美好的教育理想;若没有匠心,美好的教育理想多半流于空想。惟有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用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教育的高峰,才能实现教育的尽善尽美。

篇10:弘扬工匠精神征文

走进沙湾何世良工作室,记者目光立马被一幅砖雕作品所吸引。作品呈现了香蕉、荔枝、龙眼、洋桃等岭南佳果,构图疏密有致,密处叶果层叠,疏处大量留白,颇富中国画意蕴。最诱人处当属细节,香蕉的饱满、荔枝的粗糙、小鸟的顾盼,甚至蕉叶上的虫眼都栩栩如生,在青砖上表现如此精妙细节需要何等功力。感叹之余,不禁好奇,是什么让他对砖雕艺术如此痴迷。

何世良说,生于斯长于斯,自己从小就“流窜”在村中大大小小的祠堂中,放眼所见皆是在少年眼中充满神秘感的砖雕、木雕、灰雕,长期浸淫在岭南建筑艺术中,让他从小涵养了一种古典情怀、雕刻情结。从16岁初中毕业到今天,从木雕到砖雕,从家具到大型砖雕作品,从个人到团队协作,从默默无闻到行业翘楚,他一直在坚持,未离开过半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乐之”,方能不改初衷,一以贯之。那些杰出工匠一辈子,甚至一个家族几代人都做一件事——如清代负责宫殿、皇陵修缮的“样式雷”家族,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传承8代,为大清帝国营造了数不清的经典建筑——正是有这着这样一种信仰,一种耕耘不辍的愚公精神。

创新,一种品格“不敢越雷池一步并不是工匠精神”,何世良说,“如果师傅教会我雕荷花,我一辈子只会雕荷花,雕一朵牡丹都不行,那有什么用呢?一辈子都不能超越师傅,机械式传承意义不大。师傅教你的是技法,你用技法去创新,这才是徒弟的使命。”

何世良这种观念深深融进他的砖雕创新实践中,譬如砖雕工具改良创新,采用电动工具雕刻,速度提高一倍,提升了效率;譬如技法创新,在长50米、高9米的大型砖雕作品《百福晖春壁》中,因此壁雕幅面积甚大,为增强立体感和克服平板之弊,他把雕刻深度大大增加,千方百计让雕刻物“凸”出来,成为砖雕技术上的一大突破。由于青砖质地松脆,容易崩折,故一般砖雕镂空较浅,此壁镂空度极大,深厚而面广,景物内部结构通空如蚁穴,把镂空技术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因陋就简,不是不能超越前辈,否则技艺就不会进步。当传统工艺遇上新工艺、新技术,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便成为一种必然,这或许可以称为新工匠精神吧?在“中国制造2025”中,创新是勾勒蓝图的一条主线。其战略任务和重点,第一项就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这表明,创新是提升中国制造的基础,没有创新带来的活力和动力,中国制造只能原地踏步。

传承,一份责任

传统工匠讲究师徒之间口授心传,随着老一辈工匠离去,后辈一旦跟不上,这门手艺就有失传的危险。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岭南砖雕作为岭南建筑文化的一朵奇葩,不仅面临着制作材料的枯竭,还有人才断层之虞,能够掌握在砖上进行雕刻技艺的人已经很少了。如再不重视,和许多老手艺一样,砖雕这种岭南所独有的民间艺术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为了让传统工艺薪火相传,不让砖雕后继无人,何世良成立砖雕工作组。由于砖雕市场日益萎缩,愿意学艺传承者并不多,很少人能坚持下去。

不但砖雕,包括岭南风格特色建筑,也因受到现代建筑冲击,人才不足而日渐式微。何世良举了一个例子,某单位需要设计一个传统岭南戏台,但许多设计院都无法胜任此项任务,这个侧面足以窥见岭南风格特色建筑的尴尬现状。

让“工匠精神”渗透进各个行业中,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观念的更新,更需要国家战略、国家意志,如提升职业教育地位、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工匠福利待遇、重点扶持某些行业,使工匠安心在自己的领域里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并将技术与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上一篇:小继教规划与年度计划下一篇:餐厅服务员工作达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