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童话,激趣导入

2024-05-08

巧用童话,激趣导入(共9篇)

篇1:巧用童话,激趣导入

巧用童话,激趣导入

《10的认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师:有一天,0~9这些数娃娃打算出去郊游(课件动态出示下图)。这时,一个数娃娃说:“我们排好队再出发吧。”小朋友,你们说队伍该怎么排呀?

(生答,师点击课件随机生成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排列图,图略。)

师:排好队正想出发,这时9又站出来说:“等等,我们先选个队长吧。”数娃娃们都觉得9最大,一致选9当队长。9当上了队长,可神气了,走到队伍前头,骄傲地对大家说:“这里我最大,你们都得听我的。”接着指着0说:“特别是你,长得没头没脑的,跟我比,你实在太小了。”然后又走到1的跟前说:“你也大不了哪里去,细胳膊细腿的。”0和1听了都很难过。小朋友,你们是不是觉得9太骄傲、太欺负人了?那你们能不能帮0和1出个主意治治9呀?(生答略)

师:1和0想出了一个和你们一样的办法,1走到0的左边,牵着0的手对9说:“我们俩站在一起就变成一个新的数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10(板书课题)【评析】小学生富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由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借助故事形象地唤醒了旧知,激活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位数与两位数的联系,很自然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课内容的学习与探究之中。

篇2:巧用童话,激趣导入

以童话故事导入活动,能迅速集中幼儿注意力,引起孩子积极参与的兴趣。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册课文《小小的船》时,我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坐在庭院里的椅子上,一边乘凉,一边看着夜空中那一轮弯弯的月亮。忽然,我感到自己飘了起来,飘到了月亮上。弯弯的月亮成了一只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尖的,我就在这小小的船里坐着,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呼——”突然,一阵风吹来,我浑身一抖,惊醒了。原来,这是我在做梦。可是这梦太美了,我真想什么时候真的能到月亮上去看一看。

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坐着月亮小船,在星星之间穿行的感受?”学生马上回答:“我们想。”我又问:“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歌曲先来唱一唱好吗?”学生齐答:“好的。”这样一来,我演讲的童话,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理解了歌词内容,还启发了学生上天的梦想。

篇3:激趣导入法初探

一.用广告导入

现在的世界是广告的世界。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上广告泛滥, 当然其中也不乏知识内涵丰富、能给人以启迪的好作品。我结合相关课堂教学内容, 把广告巧妙引入课堂进行教学,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授《散步》时, 我就引用了“给妈妈洗脚”这个公益广告作为导入。具体设计如下:

同学们, 想必我们都看过那则为妈妈洗脚的广告吧。它讲了一个孩子看见自己地妈妈在给他的奶奶洗脚, 于是也吃力地为妈妈端来了一盆水, 请妈妈洗脚。这则广告没有什么波澜, 没有我们所说的故事中的矛盾冲突, 它完全是一个普通家庭里发生的一件普通的事情, 但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画面却不知赚走了多少人的眼泪, 不知唤醒了多少人。是啊, 我们的父母作为家中的顶梁柱, 既要赡养老人, 又要抚养孩子, 他们的身上有着太深太重的压力。但是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却不能理解父母, 甚至排斥父母, 还有谁能像广告中的那个男孩那样, 为自己的母亲端来一盆洗脚水啊。这也让我们的父母有了深深的无奈。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写过一篇《目送》, 抒发了自己既作为女儿又作为母亲的良多感慨, 读来也让我们唏嘘不已啊。

龙应台的《目送》感人肺腑, 很能引发同辈人的共鸣。可是正处叛逆期的中学生对此文却不一定能有深刻的感触。因为他们很少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 去倾听母亲的心声。而以这则家喻户晓的广告导入之后, 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孩童时代的回忆, 使他们静下心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而更加理解自己的父母。

二.多媒体导入

去年我们全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 这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许多活力。我们在学习写景类和抒情类的文章时, 就大量地使用多媒体导入手段。如《湖心亭看雪》一文。本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但是学生们所碰到的第一个难关并不是作者的情感表达, 而是本文的写景。文章运用了白描手法,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一幅山水笔墨画。文笔精炼, 用词老到, 可是对于没有亲身感受过此情此景的学生而言, 把握上就存在一定难度。所以, 我们就设计了一个导入环节, 通过展现大量的西湖雪景的图片, 让他们对文章的景物描写有了直观的感受。当写景这个难关被攻克之后, 接下去的环节就要顺利很多。

三.用方言导入

2010年7月, 诸暨网上开始疯传一首MV, 是由一位热爱音乐的男士用方言演唱的一首《光棍歌》, 自己编曲, 自己填词, 自己拍摄MV, 听了之后让人莞尔之余也深深地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后来我在看到八年级下册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文后, 突发奇想, 用了这首歌作为导入环节, 结果学生们在捧腹大笑之余, 由衷地感受到俗世当中还真有奇人。现实版的奇人放在那里, 文章中的奇人就更能让学生们心有感触。更难得的是有一位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些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普通话教育, 我们当中能说一口流利的诸暨话的人已经很少了。我通过这首歌看到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他是希望通过创作诸暨方言歌曲来引起大家对方言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视;我也看到了他的努力, 奇人真的不是靠天生的本领造就的, 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是啊, 奇人之奇不仅在于他表面的光鲜, 关键在于他背后的付出。如果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这篇文章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四.范读导入

范读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经常被教师采用。但是一般来说, 范读往往是放在导入文本之后, 感知文本之前。因而范读环节经常要陷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当中, 即过渡到范读的环节往往比较生硬, 一般都是通过“下面听老师把文章朗读一遍”引过去, 而充满感情地范读之后, 老师又要非常理性地打破当时的氛围, 以“好, 那么我们就思考以下问题”引到接下去的教学过程当中, 范读和其它的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后来, 我尝试着直接以范读导入文本, 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论语》为例:

上课之前, 我让课代表通知下节课的内容为《论语》。上课铃响, 我来到讲台旁, 没说什么话, 扫视了全班之后就开始有感情地朗读《论语》中的有关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由,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为政》)

(加点字表示重读, “/”表示节奏划分)

朗读伊始, 有学生感到这种朗读方式有些可笑, 但渐渐地, 他们感受到了文言独特的魅力, 很快就被这种舒缓流畅、抑扬顿挫的朗读方式所感染, 开始小声跟读, 我趁热打铁, 一边范读, 一边用微笑、用眼神向他们传达肯定之情。逐渐地, 跟读的声音越来越响, 表情也越来越投入。朗读完毕, 我没有立即开始下一个环节, 而是环视了整个教室, 发现许多学生脸上都洋溢着笑意, 他们的眼神特别明亮, 看上去特别兴奋。可想而知, 接下来的环境当中, 所有的学生都完全融入到了这篇文章当中, 听课专注, 发言积极。最后齐读环节中, 起初由我带领着他们朗读, 不久, 我就悄悄地收回了声音, 但是他们浑然不知, 热情高涨地继续朗读, 节奏、重音、停顿都处理得非常到位。下课后, 刚离开教室, 就听到教室里传来阵阵诵读《论语》的声音。

五.设置情境导入

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 各种具体情境的创设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激发求知欲。我在上《奇妙的克隆》一文时, 安排了一个巧妙的导入环节。我先是请出了我们班的英语老师赵老师, 然后故作神秘, 像变魔术一样又请出了一位和赵老师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原来, 这是赵老师的孪生妹妹, 刚好就在学校办事。学生们后来当然知道了这是对双胞胎, 但是经过这样的导入之后, 他们兴致盎然, 学习文章的热情高涨。我趁热打铁, 由对“克隆”的表层理解讲到了它的真正内涵。这样一来, 这篇专业术语多、篇幅长的文章就不再让学生头疼。

六.跨学科导入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 和其他的科目联系密切。我们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 完全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 来和语文课堂形成互补。比如我们可以借助社会学科的时事新闻来作为导语。如在讲授《故宫博物院》一文的时候, 正逢故宫失窃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就以此为契机,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故宫失窃就会有如此大的社会反响, 由此引出文章内容。

七.以学生自己设计的导语导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费尽心思设计导语, 如果得不到学生肯定的话那就是前功尽弃。所以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导语, 以此来了解什么样的导入方式是最适合学生的。当然, 这个手段不适合大范围使用, 因为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今天学的课文是什么内容, 那么导语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 我在班级里选定了一两个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由他们给出导语, 以期从中得到启发。而我的确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明白了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 还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如他们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设计的导入是一个脑筋急转弯:为什么大海是蓝色的?因为海里有鱼啊。为什么海里有鱼它就是蓝色的呢?因为鱼在“blue blue”吹泡泡啊! (blue英文单词, 意为蓝色) 。老师是肯定不会想到这样可爱另类的导入方法的。而他们给《醉翁亭记》设计的导入则是安排了一个学生做导游, 激情澎湃地给出一段导游词:各位游客, “为政风流乐岁丰, 每将公事了亭中”说的是这里;“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 夜静山响春泉鸣”说的是这里;“翁去八百载, 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 亭影不孤”说的还是这里。醉翁九景在这里, 欧文苏字在这里。今天, 就让我带领大家去领略那“群山涌翠, 横叶眼底;亭后林涛起伏, 飞传耳际”的醉翁亭的风光吧!接下来的课堂, 老师是导游, 学生是游客, 整堂课轻松愉快,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篇4:激趣导入法初探

一.用广告导入

现在的世界是广告的世界。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上广告泛滥,当然其中也不乏知识内涵丰富、能给人以启迪的好作品。我结合相关课堂教学内容,把广告巧妙引入课堂进行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授《散步》时,我就引用了“给妈妈洗脚”这个公益广告作为导入。具体设计如下:

同学们,想必我们都看过那则为妈妈洗脚的广告吧。它讲了一个孩子看见自己地妈妈在给他的奶奶洗脚,于是也吃力地为妈妈端来了一盆水,请妈妈洗脚。这则广告没有什么波澜,没有我们所说的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它完全是一个普通家庭里发生的一件普通的事情,但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画面却不知赚走了多少人的眼泪,不知唤醒了多少人。是啊,我们的父母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他们的身上有着太深太重的压力。但是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却不能理解父母,甚至排斥父母,还有谁能像广告中的那个男孩那样,为自己的母亲端来一盆洗脚水啊。这也让我们的父母有了深深的无奈。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写过一篇《目送》,抒发了自己既作为女儿又作为母亲的良多感慨,读来也让我们唏嘘不已啊。

龙应台的《目送》感人肺腑,很能引发同辈人的共鸣。可是正处叛逆期的中学生对此文却不一定能有深刻的感触。因为他们很少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去倾听母亲的心声。而以这则家喻户晓的广告导入之后,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孩童时代的回忆,使他们静下心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加理解自己的父母。

二.多媒体导入

去年我们全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这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许多活力。我们在学习写景类和抒情类的文章时,就大量地使用多媒体导入手段。如《湖心亭看雪》一文。本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但是学生们所碰到的第一个难关并不是作者的情感表达,而是本文的写景。文章运用了白描手法,“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一幅山水笔墨画。文笔精炼,用词老到,可是对于没有亲身感受过此情此景的学生而言,把握上就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我们就设计了一个导入环节,通过展现大量的西湖雪景的图片,让他们对文章的景物描写有了直观的感受。当写景这个难关被攻克之后,接下去的环节就要顺利很多。

三.用方言导入

2010年7月,诸暨网上开始疯传一首MV,是由一位热爱音乐的男士用方言演唱的一首《光棍歌》,自己编曲,自己填词,自己拍摄MV,听了之后让人莞尔之余也深深地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后来我在看到八年级下册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文后,突发奇想,用了这首歌作为导入环节,结果学生们在捧腹大笑之余,由衷地感受到俗世当中还真有奇人。现实版的奇人放在那里,文章中的奇人就更能让学生们心有感触。更难得的是有一位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些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普通话教育,我们当中能说一口流利的诸暨话的人已经很少了。我通过这首歌看到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他是希望通过创作诸暨方言歌曲来引起大家对方言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视;我也看到了他的努力,奇人真的不是靠天生的本领造就的,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是啊,奇人之奇不仅在于他表面的光鲜,关键在于他背后的付出。如果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这篇文章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四.范读导入

范读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经常被教师采用。但是一般来说,范读往往是放在导入文本之后,感知文本之前。因而范读环节经常要陷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当中,即过渡到范读的环节往往比较生硬,一般都是通过“下面听老师把文章朗读一遍”引过去,而充满感情地范读之后,老师又要非常理性地打破当时的氛围,以“好,那么我们就思考以下问题”引到接下去的教学过程当中,范读和其它的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后来,我尝试着直接以范读导入文本,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论语》为例:

上课之前,我让课代表通知下节课的内容为《论语》。上课铃响,我来到讲台旁,没说什么话,扫视了全班之后就开始有感情地朗读《论语》中的有关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加点字表示重读,“/”表示节奏划分)

朗读伊始,有学生感到这种朗读方式有些可笑,但渐渐地,他们感受到了文言独特的魅力,很快就被这种舒缓流畅、抑扬顿挫的朗读方式所感染,开始小声跟读,我趁热打铁,一边范读,一边用微笑、用眼神向他们传达肯定之情。逐渐地,跟读的声音越来越响,表情也越来越投入。朗读完毕,我没有立即开始下一个环节,而是环视了整个教室,发现许多学生脸上都洋溢着笑意,他们的眼神特别明亮,看上去特别兴奋。可想而知,接下来的环境当中,所有的学生都完全融入到了这篇文章当中,听课专注,发言积极。最后齐读环节中,起初由我带领着他们朗读,不久,我就悄悄地收回了声音,但是他们浑然不知,热情高涨地继续朗读,节奏、重音、停顿都处理得非常到位。下课后,刚离开教室,就听到教室里传来阵阵诵读《论语》的声音。

五.设置情境导入

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各种具体情境的创设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激发求知欲。我在上《奇妙的克隆》一文时,安排了一个巧妙的导入环节。我先是请出了我们班的英语老师赵老师,然后故作神秘,像变魔术一样又请出了一位和赵老师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原来,这是赵老师的孪生妹妹,刚好就在学校办事。学生们后来当然知道了这是对双胞胎,但是经过这样的导入之后,他们兴致盎然,学习文章的热情高涨。我趁热打铁,由对“克隆”的表层理解讲到了它的真正内涵。这样一来,这篇专业术语多、篇幅长的文章就不再让学生头疼。

六.跨学科导入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学科,和其他的科目联系密切。我们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和语文课堂形成互补。比如我们可以借助社会学科的时事新闻来作为导语。如在讲授《故宫博物院》一文的时候,正逢故宫失窃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就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故宫失窃就会有如此大的社会反响,由此引出文章内容。

七.以学生自己设计的导语导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费尽心思设计导语,如果得不到学生肯定的话那就是前功尽弃。所以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导语,以此来了解什么样的导入方式是最适合学生的。当然,这个手段不适合大范围使用,因为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今天学的课文是什么内容,那么导语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我在班级里选定了一两个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由他们给出导语,以期从中得到启发。而我的确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明白了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还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如他们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设计的导入是一个脑筋急转弯:为什么大海是蓝色的?因为海里有鱼啊。为什么海里有鱼它就是蓝色的呢?因为鱼在“blue blue”吹泡泡啊!(blue英文单词,意为蓝色)。老师是肯定不会想到这样可爱另类的导入方法的。而他们给《醉翁亭记》设计的导入则是安排了一个学生做导游,激情澎湃地给出一段导游词:各位游客,“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说的是这里;“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说的是这里;“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说的还是这里。醉翁九景在这里,欧文苏字在这里。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去领略那“群山涌翠,横叶眼底;亭后林涛起伏,飞传耳际”的醉翁亭的风光吧!接下来的课堂,老师是导游,学生是游客,整堂课轻松愉快,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要从设计以激发兴趣为目的的有效的导入方式开始。

篇5: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趣导入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爱追根溯源。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要善于给学生制造矛盾,出难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愤悱状态,促进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来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学生产生要通过学习来解决心中疑问的迫切意愿。

2 、多媒法

多媒法指就某个问题的探究学习,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空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本书或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小黑板、投影仪等无法做到的。我在讲课文《我们爱你呀,中国》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课文内容,把诗句上所提到的祖国的壮丽景观、丰富物产、民俗风情、古代文明、时代巨变等等画面尽量在屏幕上一一呈现出来,使学生深有体会地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并使他们自发地流露出爱国之情。同时循环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使大家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感中,使得课堂一开头就把学生带入一种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氛围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爱国主义基凋。这显然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无法做到的。

3、温故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前,先温习己学习过的相关知识,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来导入并学习新知,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里的“温故”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本教材篇排有许多《古诗二首》,仔细观察的人不难发现,这里的两首古诗都是有相同主题的。

比如:北师大版语文十一册第六单元“战争”主题中,就有两首古诗,分别是《十五从军征》和《出塞》,前者写的是一位从军65年的老兵返回故里的凄惨情景,通过学习,学生己经明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基于这样的基础,在学习第二首(出塞)时,我先和学生再一次体会了前首诗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战争带给人们的总是苦和难,正所谓‘夫兵久而利国者,不从有也’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作为边塞的战士,他们的生活又时怎样的,他们是如何看待战争的?”这样的温故导入,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战争之不利,也为更好体会第二首诗打下了感情基础。

4 、表演法

表演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高涨,课堂气氛的活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通过观看部分同学的表演,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以利于进一步的学习。某小学教师在教《讲谦让》一课时,结合实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两个苹果,一大一小,让两个小学生到讲台上来拿,两个同学都不肯拿大的,争着要小的。由此,教师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这就是“谦让”。同学们感到很有趣,而且在笑声中也悟出了要讲文明、懂礼貌的道理。学生们在高涨的情趣中进入新课文的学习。

5、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教授新课时,教师联系课文内容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积极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质疑导入,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发思维。例如:教学《月光启蒙》时是这样导入的:在学生齐读课题后,老师问,谁是“我”的启蒙老师?学生答:母亲。

接着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学生读。老师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会说:母亲不识字是怎样启蒙我的?月光启蒙,是在月光下启蒙吗?为什么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根据学生提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出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1.母亲是怎么启蒙我的?2.为什么是月光启蒙?于是围绕这两个主问题进行展开教学。学生就课题质疑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以此来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这种方法,不仅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中,还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

6、图片导入法

篇6: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趣导入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分层设置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遵循了启发式教学原则。

我在讲课文《生命的林子》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吧,他实际上写的是谁?”(唐代高僧玄奘)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后,我接着问:“玄奘最初是在什么地方出家的呢?”(法门寺)这一问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我暗示学生在课文里找。答案出来后,我接着又说:“当时的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香客如流的天下名寺,可玄奘呀,当初还要离开这个天下名寺,去寻一个偏僻的山野小寺,你知道为什么吗?”在短暂的沉默后,我及时地说:“要想揭开这个谜底呀,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文《生命的林子》就清楚了。”这样通过层层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中来。

二、多媒法

多媒法指就某个问题的探究学习,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空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本书或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小黑板、投影仪等无法做到的。

我在讲课文《我们爱你呀,中国》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课文内容,把诗句上所提到的祖国的壮丽景观、丰富物产、民俗风情、古代文明、时代巨变等等画面尽量在屏幕上一一呈现出来,使学生深有体会地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并使他们自发地流露出爱国之情。同时循环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使大家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感中,使得课堂一开头就把学生带入一种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氛围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爱国主义基调。这显然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无法做到的。

三、情境法

情境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刻意创设的一种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我在讲课文《草原》时,在上课前2分钟就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渲染了一种情境:屏幕上画面不断呈现着大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就激起学生对草原的无限向往之情,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把学生带到课文《草原》学习的情境中来。

四、表演法

表演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高涨,课堂气氛的活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通过观看部分同学的表演,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以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某小学教师在教《讲谦让》一课时,结合实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两个苹果,一大一小,让两个小学生到讲台上来拿,两个同学都不肯拿大的,争着要小的。由此,教师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这就是“谦让”。同学们感到很有趣。

我在讲课文《谈礼貌》时,一上课就让三名同学绘声绘色地表演《说岳全传》上岳飞和牛皋问路的故事(课前依据课文内容并进行加工,让三名同学做了充分准备)。三名同学精彩诙谐的表演不仅让同学们捧腹大笑,而且在笑声中也悟出了要讲文明、懂礼貌的道理。学生们在高涨的情趣中进入新课文的学习。

五、故事法

故事法是一个常见的导入方法。用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会全神贯注,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在讲五年级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时,对学生们说:“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明白了什么。”然后课件展示该故事(并配音):从前,有个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就把两个人月前读过的一首咏虎的诗介绍给朋友,说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

篇7:巧用童话,激趣导入

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激情激趣导入的探索

【摘要】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应该结合学科特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趣味性,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词】小学数学 趣味性 巧用 【正文】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趣味性,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必须注意的问题。我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重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采取“六个利用”(即利用图片、教具,利用谜语、故事,巧用实践、操作,巧用设问、启发,利用多媒体,利用游戏),努力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趣味性,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台戏演好序幕,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并引发学生的思维,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调节,以便适应学习新课的心理需要和认知的需要。

二、数学课激情激趣导入的主要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给学生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欢乐,如何让兴趣扎根于学生理想的土壤,是当今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趣味教学”的着眼点问题。实施“趣味教学”,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信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一)利用图片、教具激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通过图片、教具演示,创造出有意义的语言情境,达到引起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目的,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效地观察和思维,进而学习新的知识。图片、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运用图片、教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在教学《观察物体》这堂课时,出示图题图四个孩子围着一个桌子观察娃娃,教师桌子上摆出卡通玩具实物或削笔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的实物来发现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假如没有实物或模型的介入,凭空进行想象教学,对于初入学的孩子来讲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的。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这一块内容的学习需要像以上案例一样,经常要借助于实物与模型,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谜语、故事激趣

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最爱听故事。因此,在引入新课时、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便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100以内数退位减法时时,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争金夺银的故事。学生一听要讲故事,而且是北京奥运会的故事,个个双目圆睁、全神贯注。中国击剑20多年来的成绩是一个让人想破了头,都没想明白的事情,想当年男花三剑客叶冲、王海滨、董兆智,论实力哪一个不是剑坛上响当当的人物!2000年失利后,发誓4年后夺回桂冠,没想到2004年在雅典还是功败垂成!不过随着仲满的剑花飞舞,恶梦终于结束了!学生们不由自主的为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鼓起掌来。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最终的金牌榜呢?(出示主题图)出示问题中国的金牌数量51枚,比第二名美国的36枚多了多少枚?请你列出算式,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的计算过程。这样引入新课,学生兴趣浓郁,注意力非常集中。

(三)利用实践、操作激趣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学习《认识时间》时,让学生动手制作小钟表画一画今天起床的时候看到时间,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钟面是由12个数围成的一圈,3、6、9、12的特殊

位置及时针和分针的区别,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对认识时间这一部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四)利用设问、启发激趣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12加几的加法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10以内加法的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 计算方法?求12加几,用什么方法计算要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凑10法计算简便后,老师进一步提出如何先凑10再加剩下的数,就可以又快又准的计算出来和来,通过层层设问,就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五)利用多媒体激趣

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同时管理文字、图形、图像、表格和实物,并以直观和灵活的方式真实地体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教师的劳动强度,节省教学时间和环节,代替教师的重复讲课,还能让学生感受动感的画面和实物的具体形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兴趣,不仅保证了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如上文的吴老师教《统计》时,用多媒体的手段展示了与本节课相关的动画画面、表格,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看,从而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六)利用游戏激趣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游戏形式,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体现“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新课程理念,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或进行一些别出心裁的小竞赛,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位置左右”时用游戏指鼻子来导入,开始先让学生玩简单的指鼻子游戏,然后在简单游戏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指左右(如指左耳朵,右眼睛)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课堂导入的注意事项

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要把握住时间,控制住课堂节奏,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一)控制时间性。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4分钟为宜。所以导语要力求简短明了,切忌冗长拖沓。

(二)导语精练。教师用来导入的语言啰嗦,学生会抓不住重点,不能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绝佳的导语应力求自然、巧妙、有趣,不但要短小精悍,而且要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听之有味、欲罢不能之感。

篇8:激趣导入 爱上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 激趣 导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5-024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的确,课内阅读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必须进行课外阅读。如何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从书入手,开门见山

我们每学期都会向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读物,使学生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在阅读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这些书籍无论是书名、作者,还是插图、故事,又或者是书评,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都可以作为阅读推荐的切入点。

以《小猪唏哩呼噜》为例:

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教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可爱的小动物,(出示一组憨态可掬的小猪)它就是小猪——唏哩呼噜!

师:你们猜,这只小猪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生1:可能是这只小猪睡觉时打呼噜,所以起这个名字。

生2:也许是这只小猪比较糊涂。

生3:我觉得这个小猪肯定有点脏,听名字就觉得不清爽。

……

师(设疑):你们说得对不对呢?打开书,书会告诉我们答案的!

一听这话,学生都翻开书,迫不及待地读起来,有的很快找到了答案,竟按捺不住地叫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通过对书名的质疑,学生对这本书产生期待;有了期待,学生才会乐于阅读。

教师应从推荐的书籍中找到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触发点,如《狗来了》可以从插图导入,《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这本书可以用精彩的书评吊足胃口……从书籍自身入手,通过不同角度的导入,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百态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的儿童读物也是处处充满生活的气息,使学生读起来倍感亲切。

如在推荐阅读《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时,教师可以谈话导入:“童年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童年的趣事像星星一样多!请同学们说说你的童年趣事。”学生顿时来了兴趣,争先恐后地说起了自己的糗事,课堂上一片笑声。这时教师适时推荐:“今天我们要推荐的是一部‘描写童心童趣的当代儿童文学经典之作’——《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书中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故事还有许多。他们的天真淘气令你开怀,他们的异想天开让你捧腹,他们的善良爱心更使你感动不已。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这就是童年。”一听这话,学生的眼睛放光了,能在书中找到与自己生活相近的故事情节,一定很有意思!

再如,作为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曹文轩,他的作品中所描述的农村水乡的自然风光,农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非常相似。教师可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创设情境导入阅读课,学生会觉得很有亲切感,他们的阅读热情会加倍高涨。当阅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阅读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三、由内到外,拓展导入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有选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篇目,有选自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巴金、冰心等的篇目,这些名篇一般内容深邃,词句精湛,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而我们的语文课文只是冰山的一角,要想真正学到作者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立意谋篇,遣词造句等手法,就必须引导学生读整本书。

如在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时,教师可提问:“我们刚学习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同学们最佩服谁?”学生议论纷纷,大部分学生对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教师趁热打铁:“常言道:‘话三国,必谈诸葛亮。’的确,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罗贯中在他身上花了不少笔墨。如果说《三国演义》缺少了诸葛亮这一角色,恐怕其篇幅将会折半。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三国》中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想读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想”,阅读兴趣油然而生。从课内导入课外的阅读,使语文课堂更开放,而且更能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

教师依据课外书籍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导入方法,才能在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中做到游刃有余。激趣导入是学生亲近课外阅读的前奏,是诱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催化剂,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期待,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篇9:把握导入 激趣课堂

关键词:导入;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79-02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只有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使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中留守儿童迅速增加,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受的家庭教育很少。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平时我们会看到,那些语文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不但学习认真,而且对语文老师比较亲近。而那些不喜欢学习语文,认为语文学科难学的学生,不但在学习上表现出应付了事,而且会疏远语文老师。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不和谐因素,造成学生学习的消极被动,这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给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愉快的课堂环境,不但消除学生不必要的心理障碍,而且拉进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

营造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十分重要。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做到严不失慈,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关心、爱护他们的。这样他们就会尊重你,信任你,佩服你,支持你的工作,把教师当成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学生冷嘲热讽,要处处尊重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关心,爱护。例如,我班有一个女生,她听话懂事,语文成绩一般,但平时表现出很不自信,很不快乐,我从她的周记中感觉到灰色布满了她的内心世界,她缺少朋友,缺少家长的关爱,甚至有时她的想法很敏感,挺极端。经了解,原来她上有一个很优秀的姐姐,下有一个集家人宠爱于一身的弟弟,自然,她在家中的地位受到冷落。我与她通过多次面对面或书面交流,并与她的家人联系,经过努力,她对我这个语文老师首先产生了信任感,亲近感。性格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逐渐变得开朗,自信,接着,学习语文也更有兴趣了,当然成绩也不断进步了。

除了平时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外,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宽松、和谐、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走神了,教师要善意的提醒他们;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教师要更多地给予鼓励;学生上课表现进步了,教师要及时表扬他们等等。课堂上要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回答”,要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参与。另外,教师在上课时要满腔热情,幽默风趣,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不苟言笑,冷冰冰地传授知识,即使教师知识渊博,也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那学生对这样的老师已够无趣,此老师也别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二、把握导入 激趣课堂

万事开头难,从课堂导入入手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开课伊始就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中去,教学必然事半功倍。很多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不重视导入语的设计,有时甚至忽略了这一教学环节,拿起语文课本就进入主题,这是很不好的。要知道,好的导入语是一堂精彩语文课的开始,更应摄人心魂。许多学生平时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所以每节课的兴趣激发,课堂导入是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怎样设计课堂导入这一个教学环节呢?

以下是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心得积累的一些导入方式:

1、用歌曲导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顶碗少年》这篇课文我上过好多次了,在备课时,我曾设计过各种导入方式,也看了很多的教学参考资料,大部分教参都是以询问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为导入语,缺乏新意。我忽然想起,流行于80年代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水手》歌曲。于是在上这篇课文开始时,我问学生是否听过《水手》这首歌。一部分学生回答说听过,我问他们是否会唱,出乎我的意料,有一个学生告诉我他非常喜欢这首歌,是受他叔叔的影响。接着我便播放了这首歌,并鼓励学生一起跟着唱,其中那位学生唱得最认真,于是我问这个学生,歌词中哪一句你最有感触,这位学生回答说:“总是一副弱不禁风孬种的样子,在受人欺负的时候总是听见水手说,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我再问,这首歌适合什么处境的人听?学生回答说:“适合遇到困难、挫折的人听”。我由此引入课文:这是一首励志的歌曲,适合处于逆境的人听。今天,我们学习《顶碗少年》就是一篇教人在逆境中克服困难的文章。这样,课堂气氛更融洽了,而且,歌词的内容也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可见,一个好的导入是一堂优质课的“龙头”。

2、描摹情景导入。我在上《狼》这篇课文时,曾设计这样的导入方式,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描摹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傍晚,太阳下山了,天越来越黑,你一个人在森林中走,风呼呼地吹着,把地上的落叶都吹卷起来,你的心里涌上一股凉气,你情不自禁地加快了脚步。忽然,你发现前面树丛中有绿光在闪,伴着一声狼嚎,你害怕了,正提心吊胆地想要不要往前走,这时一只狼已出现在你面前。说到这,有几个胆小的女生发出了尖叫声。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就顺势引入到《狼》这篇课文:有个屠夫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遇见狼,他是如何应付的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很快走进本文。这样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课文的兴趣,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课文学习。

3、用图画导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课件中的图片等导入新课,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这篇课文时,我制作课件,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领略到香港的美丽景色,感受 “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这样文中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具体。对于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学习,利用图画导入,可以解除学生的内心沉闷,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赵州桥》等课文,我同样采用这种导入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方法还有很多,悬念导入,质疑导入,故事导入,析题导入,事例导入,旧知导入,诗歌导入,背景导入等等,好的开场白可以为课堂加分。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以,教师不能轻视它,一定要精心设计导入语。

参考文献:

[1]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2] 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巧用童话,激趣导入】相关文章:

激趣导入范文05-16

激趣导入1范文05-18

激趣导入法范文05-20

激趣导入概念范文05-28

浅析作文激趣导入四法09-10

有效导入05-06

导入新课05-06

教学导入教案05-18

数学故事导入05-20

本土文化导入05-10

上一篇:项目部署计划下一篇:自行车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