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2024-04-09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目标(精选9篇)

篇1: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细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采用目前成熟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2、建立从输入、存储、管理到利用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3、将纸质档案数字化,并且以磁光盘做为存储介质。

4、系统必须能提供基于网络的档案信息资源访问方式。

5、档案室和各科室之间的信息资源必须通过严格的权限划分和职责划分在系统内共享。

系统软件功能大致需求:

管理方面:

1、可以实现档案资料自动、快速编目。

2、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检索、查询。

3、可以进行自动组卷、案卷折分、案卷调整等档案整理方面的工作。

4、各种文档、科档经过加工后能够与管理软件实现良好的挂接。

利用方面:

1、可以进行自动快速的档案统计功能。

2、可以实现档案借阅的自动化管理。

3、可以对各种上网的档案进行查询。

4、软件系统灵活,可以进行升级、更新。

篇2: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摘要]监狱信息化的具体目标是:建设数字化监狱,即通过信息处理、网络通讯、生物识别等各个学科的先进技术将监狱内的各种记录、文字、图像、多媒体等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

【华强安防网讯】2007年以来,司法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信息化作为监狱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制定了《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规划》,编制了《全国信息化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全国监狱信息化一期工程立项,先后召开了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全国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和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应用工作座谈会等,信息技术在监狱各项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全国监狱信息化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0年,在全国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司法部长吴爱英特别指出,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监狱信息化建设规划、立项顺利完成,网络硬件平台、基础信息资源库、应用系统、技术防范工程、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监狱工作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2012年,在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应用工作座谈会,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强调,切实做好监狱信息化建设应用的组织实施工作,形成信息化建设应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提高监狱干警信息化素质和应用技能,建立长效的信息化经费投入和使用机制,推广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严格执行司法部出台的15项监狱信息化业务技术标准,确保全国监狱信息化工程建设。

监狱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是:构建覆盖全国监狱系统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统一、应用功能完备的信息化体系,明显提高监狱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形成全员应用、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工作格局,显著提高监狱执法、安全防范、罪犯改造等工作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推进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监狱信息化的具体目标是:建设数字化监狱,即通过信息处理、网络通讯、生物识别等各个学科的先进技术将监狱内的各种记录、文字、图像、多媒体等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实现监狱系统内信息采集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管理智能化、信息分析集约化和信息培训经常化,最终实现监狱更科学、更公正、更规范、更安全、更节约、更高效地履行其刑罚执行职能的目的。

监狱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任务和内容

根据司法部颁布的《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规划》,监狱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平台、一个标准体系、三个信息资源库和十个应用系统。其中,“一个平台”,即网络和硬件平台;“一个标准体系”,即监狱信息化标准体系;“三个

信息资源库”,即监狱管理信息库、罪犯信息库、警察信息库;“十个应用系统”,即监狱安全防范和应急指挥系统、监管及执法管理系统、教育改造系统、生活保障及医疗卫生系统、警察管理系统、生产管理与劳动改造系统、监狱建设与保障系统、狱务公开系统、办公自动化和决策支持系统。

因此,行业内通常将监狱信息化建设内容划分为信息系统、安防系统和应用系统三部分。

数字化监狱的信息系统

如上图所示,数字化监狱的信息系统建设包含机房、综合布线、网络、主机、存储备份、信息与网络安全、终端设备、防雷接地、温湿度监控、信息发布、犯人电化教学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

如上图所示,数字化监狱的安防系统建设借助视频监控、语音监控、通信监控、智能感知、生物识别、无线定位、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现代化监狱的安全防范管理。

如上图所示,数字化监狱的应用系统建设按照司法部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各监狱工作的实际情况,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搭建各监狱系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面向各监狱系统全体工作人员,满足各监狱单位狱务、警务和日常事务管理的需求,达到流程规范化、应用一体化、视觉舒适化、内容合理化、服务个性化的实效。

政法信息化市场容量

篇3: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一、我国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集团企业行业布局过宽、主业过多、方向不明、资源配置不合理、层级管理过多。这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算编制与企业集团战略目标脱节。企业集团预算目标的确定没有与战略目标相结合, 使得企业集团的资源配置、战略规划和管理控制等活动无法与预算管理活动有机结合。二是预算编制未能实现全员参与。预算指标未能得到集团内各责任单元的认同, 使得管理层制订的企业战略不能下达到企业全员, 致使员工的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调动, 预算管理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三是预算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缺乏协同。在很多企业中, 管理层与业务执行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业务协同, 使预算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之间产生偏离。四是没有建设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很多企业集团内部没有制定出与预算执行相对应的考核体系和奖惩措施, 使得员工对完成预算和获得奖惩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五是缺少一套信息化工具支撑全面预算落地。在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的管理理念已经被广大企业领导认可, 但关键在于如何将企业的战略分解到各项预算中, 实现企业集团的战略落地。

久其软件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 在吸收国内外咨询机构和成功案例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全面推出了以集团管控为主旨的“管控型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我们认为, 保障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条件已经成熟, 企业应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

二、建设全面预算的应遵守的原则

1. 企业战略目标指引预算编制

企业战略的不同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思路与策略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预算管理重点也不相同, 所以预算的编制必须充分考虑和适应企业战略的变化。不同战略对预算的要求不尽相同, 预算必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编制前提, 这样预算才能起到支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目的。

2. 预算目标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

企业战略是通过企业中的各项职能的运转得以实现的, 分解后的预算项围绕保证各职能运转形成了一条“协同价值链”, 各项预算也是对企业战略最终实现的基本描述, 在企业整个价值链条上“资金链”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企业战略明确了企业未来的具体目标, 战略的执行需要通过预算保证资源的最终落实。所以在编制预算过程中预算目标必须结合并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

3. 预算目标要具有战略性

企业战略是企业长期经营的总括方针, 应该体现在预算编制中, 预算作为一种行动的安排, 使企业的日常活动和战略部署得以沟通, 形成具有良好循环体系的预算系统。企业战略如果没有预算作为支撑, 他将不具备操作性;没有战略作为指引的企业预算将是没有目标的预算, 难以提升企业价值, 完成企业战略目标。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将推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使企业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下发展, 所以预算目标一定要具有战略性。

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

企业编制全面预算应该遵守“全员参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过程控制”原则, 遵循“三下两上”的流程执行企业全面预算编制和执行程序。如图1所示。

1. 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预算系统的核心。系统提供预算编制、预算下达、预算分解、预算上报、预算汇总、汇总平衡、多数据版本等主要功能。系统预算编制具有如下特点: (1) 系统提供编制流程设计, 实现不同归口部门管理各自预算, 并通过图形化审批界面, 节省编制时间, 提高编制效率; (2) 系统提供滚动预算编制, 支持多种滚动预算方式:年度内滚动和跨年度滚动等, 支持不同滚动期间:年度、季度、月度等, 根据已执行预算对未来进行滚动预测后, 以便及时调整, 确保预算顺利执行; (3) 系统提供Excel集成, 不仅提供在线Excel编制, 还可离线Excel编制后, 将数据传入到系统中, 从而实现了与Excel的无缝集成; (4) 系统提供数据版本, 编制中可以形成多个数据版本, 不同版本之间可互相切换查看及版本比较, 并可将任一版本作为最终版本上报; (5) 系统提供下达分解和汇总平衡功能, 支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多种编制方式。

2. 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是一项非常务实和复杂的经济活动, 不仅仅是记录企业所从事的各项经营活动, 各种预算的执行往往与预算控制、分析以及指导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工作相互关联和影响, 因此, 对于预算执行情况和数据的科学记录和系统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也是整个预算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预算执行将支持和实现各种预算相关执行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通过数据接口, 将核算系统进行对接, 完成相关数据的提取操作, 并根据映射关系的设置, 将核算系统中的数据与预算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对应, 存储在相应科目的预算执行数据中。本系统与核算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时, 将满足企业的接口标准和要求, 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准确。

系统自动对科目预算和执行情况对比并可设置颜色标识, 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预算执行情况和异常的数据情况。

3. 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模块通过预定义的预算控制策略来实现, 即通过定义预算模型与预算核算映射控制关系, 使得预算核算单据的业务数据录入、保存和审核都能实时计算预算数与预算执行数, 达到从业务数据源头实现按预算管控。如图2所示。

4. 预算分析

在预算数据的基础上, 可利用工具实现对其他业务系统数据的抽取与加工。通过在系统中建立主题分析模型, 并利用各种数据分析工具实现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 将企业的数据向运营和管理信息转化, 将信息向决策知识转化, 从而为领导层制定战略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

全面预算分析系统能够实现以下效果: (1) 实现预算数据与实际执行数据的对比分析功能; (2) 预算系统通过接口平台, 将财务报表系统、综合统计数据库的会计数据、业务数据转换为预算的口径、颗粒度、维度。并自动计算当期差异和差异率, 累计差异和差异率; (3) 实现周期性执行结果的预警功能; (4) 支持对各级单位多个版本的预算数据进行比较展示分析; (5) 支持对差异的突变指标的单独分析, 支持向下追溯查询, 用户可方便地沿着某一个维度向下挖掘; (6) 实现对分析结果的浏览、编辑、运算、排序、打印等功能; (7) 支持结构分析、因素分析、趋势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 (8) 支持表格展示方式, 提供灵活报表支持用户灵活进行行、列设置; (9) 支持分析结果的图形展示, 如饼图、柱状图、线柱图、折线图、地图、红绿灯、仪表盘等; (10) 支持分析结果Excel导出; (11) 支持分析报告的生成。

篇4:信息化油田的建设目标及功效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油田;建设;目标;功效

【中图分类号】TEl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177-01

建设“信息化油田”既是世界石油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石油企业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和重要保障,已成为石油企业竞争和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一、“信息化油田”的定义

“信息化油田”的概念源于“数字地球”,是数字地球在油气勘探开发和油田管理决策范畴的具体应用。“信息化油田”是信息技术在石油企业应用的高级阶段。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联合框架上以油田生产经营业务为参照系的多学科融汇。

立足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数字地球”概念和信息化“三要素”概念,对“信息化油田”进行如下定义:以油田资源的数字化为基础,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推动油田科研创新、优化生产运行和规范经营管理为目的的综合信息系统,是现实油田的虚拟数字化表述。

二、“信息化油田”建设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建设目标

建设“信息化油田”目标就是:紧紧围绕油田发展战略目标和核心业务,构建企业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充分、高效地发挥企业信息资源的应用实效。达到“油田企业综合研究三维可视、生产运行指挥远程协作、经营管理事前预警、社会服务灵活多样”。实现“油气资源高效利用,业务流程持续优化、经营管理规范合理、决策支持科学及时、信息服务快捷多样”。

(二)主要内容

“信息化油田”的整体结构为三层架构,即数据采集层、数据管理层和数据应用层。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341”。即:建成一个数据中心:构筑地质综合研究、生产运行管理、经营管理等三个信息平台;形成勘探开发综合研究支持、生产运行管理及系统优化、经营管理支持和社会化信息、服务等四个应用体系;构建一套辅助决策系统。

1 一个数据中心。在石油企业层面上。形成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建成一个标准唯一、源点唯一、结构合理、内外兼有、上下一致、全面覆盖的油田数据中心。并实现数据资源的资产化管理。

2 三个信息平台。(1)地质综合研究信息平台。进行油田勘探开发研究流程的完善和优化,促使多系统、多方法研究成果实时对比分析。制定油田主流大型专业软件数据交换标准,实现不同大型专业软件中间成果的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研究。(2)生产运行管理信息平台。完成生产运行管理流程的完善和优化。不同生产管理模块的整合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制定,建立生产典型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调用机制,实现生产管理相关部门信息流转、不同生产管理模块整合和工作协作。(3)经营管理信息平台。按照“替代、集成”的原则,不断优化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应用。完成企业内部资源计划与企业资源计划不能覆盖业务的数据交换;完成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与相关经营管理系统的高竞蹦接,实现经营管理系统的集成和整合。

3 四个应用体系。(1)勘探开发综合研究支持体系。建成勘探、开发、采油工程决策支持系统及配套的三个应用中心,实现研究工作方式从单一学科研究向多学科协同研究转变。研究模式从传统个人经验研究向基于专家知识的团队综合研究转变。形成勘探开发综合研究支持体系。(2)生产运行管理及系统优化体系。完善生产运行综合业务管理,建成勘探开发生产指挥、专业施工过程监督、施工方案设计优化及油田开发综合系统,形成油田经营管理支持体系。(3)经营管理支持体系。集成油田经营管理信息,完成油田经营指标的多维统计分析。建立基于团队的综合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经营管理由过去的分部门操作向不同部门业务联动转变等。(4)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建成服务便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职工培训网络化、社区服务多样化等系统。

三、“信息化油田”建设对企业发展的整体功效分析

“信息化油田”建设是贯穿于石油企业各个业务系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它不单是一个的产品、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项全员性质的企业日常运行和发展的长期工作内容,更是—个战略问题。

(一)基础资源持续的基础

“信息化油田”的建设和应用,会使油田的基础信息资源实现四个转变:数据由传统逐级汇总向数据源头一次采集、授权共享转变:数据应用由传统的通过数据接口实现数据共享向基于数据中心数据共享转变;数据由分专业部门组织向企业组织转变:专业应用由单专业孤立工作向跨专业协同工作模式转变。

(二)油田油气高产稳产的技术支撑

“信息化油田”建立虚拟可视化的数字地质模型。实现地质综合研究的可视化和互动,提高勘探成功率,获得更多的油气资源新发现。优化开发方案,使越来越多的隐蔽油气、边际油田等石油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实现油田勘探开发方面,缩短勘探开发周期,提高油气资源的综合开发效益,整体提升地下油气资源价值的目标,确保油田持续稳产高产。

(三)生产运行不断优化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油田”建设在生产运行方面,将油田生产信息与地质信息叠加在三维空间模型上。形成集勘探一开发一运输一工程为一体的生产运行信息系统,实现多系统跨地域配套联动。充分发挥“多兵种联合作战”的优势,提高生产组织水平和事故处理水平和能力,优化生产运行。优化和重组业务流程,消除或控制无效行为活动,合并重复奴业务流程。业务活动逐步合理化、科学化和自动化,业务流程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和简洁化。将为油田各板块、系统、业务流程的重组优化和组织管理扁平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业务流程整合再造的直接动力

“信息化油田”建设将有效提高油田经济运行质量,在财务预决算、成本、投资、物资采购、供应等关键业务领域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规范化、自动化。使各类数据真实准确,使上下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失真的问题得到解决,减少干扰,堵塞漏洞,制衡权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为精简管理机构,降低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创造了条件,成为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效手段。从而以规范严格的管理增加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利润最优目标的实现,优化配置油田资源整合,增强油田核心竞争力。

(五)企业氛围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

“信息化油田”建设通过涵盖油田各项科研、生产、管理的网上教育以及文化娱乐资源,实现企业全员的模拟培训和终身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企业全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通过社区服务网上热线、电子治安巡逻、紧急救助等服务。全方位营造石油企业的和谐社会氛围,整体提升企业职工生活环境和谐的社会氛围。为油田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结束语

“信息化油田”建设是信息技术、信息工程、信息理念在石油企业的整体行为。油田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证明,“信息化油田”建设是统一全企业意志的过程,必将为全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实现企业信息化从“技术导向”向“战略导向”、“市场导向”的转变,从“提高效益”到“追求效益”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信息化建设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钻采工艺-2004,27(5)

[2]基于信息化视角的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以石油企业为例-2004

[3]信息化在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09,22(6)

篇5:企业环境文化建设的目标追求

企业环境文化,是指影响、制约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环境中所渗透的文化因素。它是个组合系统,划分为物理环境文化硬件和人文环境文化软件。物理环境文化是表层的、有形的、看得见的、具体的,包括视听环境、嗅觉环境、温湿度状况、自然景色、矿容厂貌、机器设备、作业现场、家属住宅区的生

活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等。人文环境文化是深层次的、无形的、内在的、抽象的,包括经营理念、领导作风、民主气氛、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心理状态、观念氛围等,其状况如何,将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正可谓“花好蝶自来”。

环境文化建设是企业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员工对本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与评价,是指导企业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某种行为去实现物质和精神追求的观念体系。然而企业价值观自身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必然要依托于某种有形的载体予以表达,环境便是载体之一。最普遍最直接的做法,是将企业口号写成标语广为张贴。企业价值观在管理思想上的表现,就是以物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把员工当做机器,还是当成主人翁。人既然是企业之本,那么就应该根据他们的需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如果你是以人为本,那么就应该像徐矿集团旗山矿等单位那样,注重加强现场治理,肯于资金投入,绿化美化环境,达到生产设备净、齐、美,生产现场物流有序,矿区“天蓝、树碧、景美”,“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煤矿煤尘弥漫、空气污浊、损害健康、环境恶劣的传统印象。企业价值观在经营宗旨上的表现,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孰先孰后的问题。任何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细胞,是社会大经济的组成部分,一个责无旁贷的义务,是为社会发展作贡献。所以,企业的环境建设,必须以社会效益为中心,以保持生态平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少是不污染社区环境为出发点,这本身就是向全社会传达企业强烈而鲜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环境文化建设是企业凝聚力的直接体现。凝聚力,在理论上讲是一种综合的内聚力,是使全体员工在思想情感上、价值取向上、行为操守上都保持高度一致的力量。凝聚力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即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另一方面表现为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即彼此之间的亲和力。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凝聚力的强弱与环境特别是人文环境关系密切。整洁、融洽、和谐、向上、充满活力的内部环境,可使员工产生愉悦感,从而乐于在企业中工作,甘心为企业奉献。反之,则人心思“走”,离心力膨胀,企业只有衰败。所以,环境建设的出发点,就是要有利于员工的凝聚。

环境文化建设是企业形象的直接体现。历史地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经历了战后初期的“商品力”一轴指向,到其后二十年的“商品力+营销力”二轴指向,再到80年代以来的“商品力+营销力+形象力”三轴指向的过程。当前,由于产品种类繁多,质量和营销手段难辨伯仲,企业形象成了左右消费者的首要因素。所谓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综合认识和总体评价。它是个组合的系统,影响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而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是最直观、最明显的影响因素,而且有先入为主的作用。一个有经验的企业人,只消在矿区内外浏览一下,就可以对该企业的经营状况估计个八九不离十。一般说来,企业在公众心目中形象的好坏,物理环境作为企业的“脸面”最先“映入眼帘”,形成难以抹去的“第一印象”。所以,现代企业大多很讲究企业的外观,重视物理环境文化建设。

在企业人文环境文化建设方面,要突出以下方面:

1、“德”——高尚的企业道德。企业道德可以理解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核心的问题是正确处理效益目标和责任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一是利用市场机制,理性化引导企业道德建设。包括树立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确立诚实守信的企业良心,遵守平等互尊的竞争道德。二是完善道德立法,规范企业道德建设。包括制定规章制度,建立企业道德规范;运用激励机制,保证道德建设的实施效果。

2、“和”——温馨、和谐,人际关系融洽。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之间、经理和中层干部之间、干部和工人之间、工人和工人之间,提倡平等互助、互相关心、互相信任,加强感情沟通,营造一种家庭气氛,形成一种民主气氛,倡导一种团队精神。尤其重要的是,要求领导关心群众和上级关心下级,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奉献第一,时时、事事、处处为群众、为属下排忧解难,使职工感受到一种亲情、体恤、依托、归属,从而将自己与企业融为一体,共存亡、共兴衰、共荣辱。

3、“争”——竞争、竞赛、争先创优。提倡员工之间的文明竞争,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利于操作、有群众基础的劳动竞赛,鼓励岗位成才。开展竞赛评选活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乐”——活泼、愉悦、其乐融融。如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各种文艺、体育比赛。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形式,丰富工人的文化生活,反映职工的精神面貌。组织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节”,要求节目必须结合企业实际自编自演,创造真正自己的企业文化。实际上,娱乐只是手段,寓教于乐的最终目的是使职工认同企业、热爱企业、归属企业、奉献企业,这正是企业文化的魅力所在。

篇6: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作者简介:陈光玖(1978—),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博士,工程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石油工程管理。

一、前言

目前在我国企业的现状中,对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二者关系的认识略有偏颇,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这两项工作的推进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而且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存在着许多问题。尽管多数企业都在搞“技术创新工程”,也在抓“企业文化建设”,然而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目标进行明确。基于此,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明确建设目标及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

二、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1.短期目标。石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技能型、科研型人才为主,培养为生产第一线服务高技能人才和科研人才。而作为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人才,他们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基础,也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建设企业化文化是实现石油企业科研生产目标需要”。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既要体现在工学结合等宏观层面,又体现在文化建设的职业分析、技术开发的工作过程导向、实施的行动学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学习评价的需求定向和职工素质等微观层面。与其他企业相比,石油企业员工野外生产作业,生活辛苦,更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奉献精神。因此,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有不同于其他的企业,应建设符合石油企业实际的企业文化。”从而企业文化建设短期目标是培养与企业、市场紧密联系的企业文化。

2.中期目标。石油科研企业作为石油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企业文化具有石油企业文化所共有的特征,企业文化建设应当遵循党的有关精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较高层次,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具有很强的行业性特征。“石油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员工根据时代和社会需求在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一种文化,是间接地对企业员工群体行为、思想、情感等产生影响的企业环境的总和。”因此,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应突出操作性、技能性、职业性,既要与企业文化相联,充分体现石油企业作为功能独特文化机构的文化特色,又必须将文化氛围与实践氛围相融,将外部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注重石油事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承的石油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3.长期目标。从长期发展的视角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企业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任何一家企业都应自身的价值追求,追求具有独立品格的文化品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这就需要企业的历史积淀采纳形成具有独立品格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诸方面,通过包括企业精神文化、企业道德文化、企业科学文化、企业历史文化、企业环境文化等特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性格的塑造。”“企业文化是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位一体的融合。物质文化是指企业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硬件设施。制度文化是指石油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精神文化是企业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了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核心。”“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是长期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企业广大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文化传统、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这种价值观念体系是企业全体员工共

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因而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其形成需要长期的积淀。

三、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影响因素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既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要实现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就需要综合考虑、全面分析内外各种影响因素,排解不利因素,发挥有利因素,促进目标的很好实现。

1.外在影响因素。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属于亚文化范畴,因而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还会受到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会受到企业主体所创造并置身于其中的企业文化客体要素、客观文化环境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客体要素、客观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体现企业物质文化层次的方面、企业制度文化层次的方面和影响企业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其中,企业物质文化层次的方面包括各种科研生产设备、资料、雕塑壁画、企业建筑物、道路、花草树木等;企业制度文化层次的方面主要是指集中体现企业管理思想,包括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组织形式等企业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它是企业文化的行为规则。由于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会受到客体要素、客观环境的影响,因而“石油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科学而系统的规划,从知识体系更新到实践活动的拓展,从工作方式与手段的改革到文化活动品位的提升、企业精神的提炼等问题,都需要认真调研,制定科学而系统的规划”,制定符合社会需要和企业实际的长期发展目标、中期发展目标和近期发展目标,通过科学而系统的规划促进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2.内在影响因素。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主体即全体师生员工,是创造企业文化、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环境的主要享受者,他在企业这一特定空间内进行各种活动,就是参与企业文化和建设企业文化的主体。石油企业全体师生员工是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在力量,因而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也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主体相关因素就成为影响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在因素,比如企业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礼仪规范等,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企业文化氛围,成为企业文化精神要素和企业精神。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内在影响因素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主要作用,领导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榜样带头样作用,既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又要从实际工作和点滴做起,并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促使企业员工共同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人人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局面。

3.综合影响因素。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主体是由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和不同文化需要的群体组成的,企业文化建设又受到不同主体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又作用于生活在其中的所有成员,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企业全体员工和企业整体发展,它又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和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需要。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在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传统和条件的同时,要考虑综合影响因素,既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又形成自身的具有较强稳定性的石油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这些综合影响因素中,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需要的群体,既要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热爱企业,又要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热爱所从事的岗位,还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性格的塑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着眼于职业定向施以超前性的创造能力培养,使企业员工具备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四、结论

企业文化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要改变只把精力集中在诸如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如文体活动)以及浅层次的企业形象设计上的状况,应注重企业文化在促进技术创中所起的内在作用,应把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石油企业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和组织结构等要素结合起来,使其对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篇7: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江苏省通信管理局3月12日召开2012年通信建设市场管理大会,全面总结2011年全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部署新一年目标任务。

2011年江苏全省通信业完成总投资达320.5亿元人民币,其中“宽带江苏”和“无线江苏”工程建设投资分别为60亿元、106亿元,用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资达9.2亿元,用于三网融合推进工程建设投资达10.4亿元。2012年全省预计投入建设资金295亿左右,预计到2012年底累计完成建设投资615.5亿元,占“十二五”时期规划投资1350亿元的46%。

会议明确了2012年全省通信建设工作要“树立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着重三个提高”。“一个目标”就是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江苏信息高速路。“两个重点”,一是宽带江苏,二是无线江苏;“着重三个提高”一是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二是提高工程质量;三是提高集约化建设水平。

会议要求全省通信建设工作者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专项规划》和《推进意见》精神,做好三“落实”:

——各电信基础运营公司要加强与集团公司沟通汇报,落实协议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吸引更多大型项目落户江苏、争取更多试点示范在江苏先行先试。

——全省通信建设者要以“宽带江苏”、“无线江苏”建设为核心,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专项规划》和《推进意见》中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要明确具体要求和时序进度,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确保所定目标任务如期超额完成。

——省通信管理局将继续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努力使《推进意见》中各项支持政策和奖励资金落实到位,为全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保驾护航。

篇8: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1 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研究的内容

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以公共资源业务需求和公共资源核心流程为基础, 重点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交易平台、行政监管平台, 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基础数据库资源为保证, 数据交换平台为交互, 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系统, 构建公正开放、竞争有序、服务到位、监管有力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体系。

2 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的主要意义

构建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 强化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监管, 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行为, 形成了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的市场秩序, 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和积极成果。为了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活动, 建立“阳光交易”市场, 实现公共资源综合交易监管集约化、配置市场化、运作阳光化,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借鉴外地经验, 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

3 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的研究目标

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以各类基础数据及企业诚信为基础, 以公共资源项目管理 (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交易、产权交易、医械采购等交易全流程) 为主线, 纪委等监管部门的监管监察为护航, 实现数据共享, 有效督促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业务的良好进展, 发挥各方参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工作效率, 增加工程项目招标的透明度, 从而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3.1 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可以直接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3.1.1 招标人、采购人、招标代理

招标人 (采购人、招标代理) 直接登录自己网上办事系统, 进行各招标自事项操作, 并自动提交至相关主管部门备案审核;同时根据招标文件制作模版制作招标文件, 只需填写可变项, 直接反填到模版文档中生成招标文件。

3.1.2 投标人 (施工企业、设计企业、供应商等)

投标文件中的技术要求电子化, 并将填写栏目单独抽取, 大大的方便了投标文件的编制时间, 有助于投标相关方案的审核。投标文档的规范化, 防止投标单位漏填、错填投标书, 使投标的技术文档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技术实力。

3.1.3 中心工作人员

通过电子化, 将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规范化运作, 将极大的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 提高工作效率。

3.1.4 专家评委

投标文档规范、得分点清晰、各标书之间比较直观方便, 更有利于评标过程中的公正、公平。

3.1.5 管理部门

通过系统对项目进展全过程关键节点的把握, 异常情况的自动监控, 及时发现评标过程中的问题, 便于管理人员对评标过程的监管和问题的处理。

3.1.6 各级领导

提供全面的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图表分析工具, 方便各级领导全面掌握公共资源交易方面的相关信息。

3.2 规范文档资料

通过公共资源电子化、网络化平台的建设, 能够有效的规范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档资料:监管招标代理通过招标文件制作工具生成招标文件并以电子版形式提供给投标方, 投标单位按照招标电子文件规定的格式及要求, 直接生成电子投标文件。电子投标文件格式一致、文档结构一致、需要的填写内容位置一致, 便于文档的数字化管理。在投标文件填写过程中, 填报项和文档分离, 防止出现漏项、避免张冠李戴的事情发生。

3.3 方便统一监管

通过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 便于各部门对所管环节进行数字监管, 在整个交易过程中, 能够通过对项目交易过程中的实时监控, 有利于对交易环节的管理, 防止主观臆断。实现了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数据的电子化, 方便了交易资料的存储、查询、归档、管理的进一步利用。

3.4 促进交易透明

在监管过程中, 公告资源交易过程作为监管工作的开始, 所涉及到的利益众所周知。使用交易平台, 可以减少“甲方明招暗定”:业主负责编制工程量清单, 工程量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的一部分, 统一发给所有投标人, 为所有投标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新的评标办法将充分考虑总造价、分部分项费用、措施项目费、主要材料价格、主要清单价格、计算错误等决定工程中标的多种因素。使用计算机, 商务标评标办法全部量化为评标参数, 由计算机在没有人为因素条件下, 自动完成, 防止了商务标评标过程中主观臆断, 减少了“甲方明招暗定”的操作机会。

3.5 实现远程评标

利用视频监控技术, 相关各方可以网上监控评标现场, 增加了评标过程的透明度。减少施工单位围标、串标:使用电子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评标, 大大提高评标效率, 从手段上保证不限制投标人数量, 只要符合资格预审条件的所有投标人均可以投标报价, 充分允许市场竞争, 使围标者很难实施;实现网上报名、网上答疑, 投标单位互不见面, 投标单位名单保密, 使得围标、串标者难于操作;通过评标软件分析投标报价数据, 可以分析投标人是否使用完全相同的报价工具和手段, 及时发现串标问题, 直接提高了串标的门槛和违规成本。

3.6 实现绿色投标

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过程无纸化运行, 节约了大量纸张使用, 据测算, 投标直接成本就可以节省约为过去的2/3。

实现网上互动、网上递交备案事项、网上报名、网上下载标书、网上投标等操作及无纸化运行, 可减少交易各方的通讯、交通、印刷、人力、管理等方面的支出, 大大降低各类资源的消耗, 节约社会资源, 以实现绿色交易。

3.7 积极防止腐败

各方对中标结果的人为因素影响大大降低, 减小投标企业行贿的动机;弱化建设单位经办人对评标结果的影响, 降低当事人的腐败风险, 保护建设单位当事人;评委名单完全保密, 减少各方对评委的操控可能;投标单位分散, 网上联系, 可有效实现保密, 难以围标;流程规范, 减少人为因素干扰, 降低监管腐败的风险。系统自动判别各类投标识别码, 为预防和打击围标串标行为, 提供积极有效的线索。采用商务标雷同性分析、技术标雷同性分析等先进科技手段, 进一步挖掘围标串标嫌疑。量化评委各项评审信息 (如记录评委某个环节评审时间等) , 分析在评标过程中的“不平衡操作”, 为对专家考核提供有效依据。

3.8 便于辅助决策

挖掘交易成交价格, 形成行业指导价, 为各方提供服务;通过历年交易的总量和类别等数据进行分析, 展现行业经济发展轨迹, 预测发展趋势;通过对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数据的深度挖掘, 为政府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定量的数据支撑。

4 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作为一种全新的招投标管理方式, 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 只要我们敢于探索和善于研究, 这些难题总会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电子招投标的迅猛发展使整个招投标行业新概念层出不穷, 新思想不断涌现, 对于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的规范工作也必将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推出的标准规范应准确把握趋势, 立足服务市场, 更加注重实践效果, 更好地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良性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各地区公共资源有形市场的建立, 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作为一种全新业务形态迅速发展起来, 它的出现使招投标的效率得到了质的跃升, 与之相应的服务和管理也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有效地规范了招投标市场。基于此, 阐述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的意义和目标, 以期促进电子招投标健康稳步发展, 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

关键词:电子招投标,公共资源,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徐秋林.对招投标电子网络化管理的展望[J].行业论坛, 2010 (7) .

篇9: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林业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由以木材利用为主的传统林业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的现代林业转变的过渡时期。林业的地位特殊,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居首要地位,其性质特殊既是基础性产业,但又是公益事业,生产活动的公益性突出;生产过程特殊,如林木生产期比较长;资产性质特殊,如林木资产属于生物性资产;资金构成及运转方式特殊,除了企业资本金、社会公共财政资金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企业经营目标特殊,即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

林业会计区别于农业和其他行业,有着特殊核算内容的会计核算。需要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针对林业的特殊性制定一个专门的会计核算办法,即林业会计核算办法。目前林业会计核算的范围相对较窄,林业经营单位四套会计核算制度并存在仅适用于特殊林业经营单位和特定的经济业务,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完整也不够充分。

一、林业部门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目标

目前,由于林业部门下属单位较多(如有林场、苗圃场、木材公司、胶合板厂、林业站等),业务流程各异,所实施的会计制度各不相同,同时,各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人员素质也差别较大,信息化应分阶段实施,不能一蹴而就。

1.会计核算信息化。在省、市、县林业局和部分基础较好的林业企业,可逐步利用Excel软件、通用财务软件及网络结构建立各自的会计核算信息网络,进行会计核算,处理有关财务数据,提供会计信息资源,实现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不仅包含企业单位核算,而且兼容事业单位核算,以及林业专项资金的核算。在会计核算方法上从会计科目设置一会计凭证填置一会计账簿登记一成本计算一会计报表编制,都能逐渐过渡为计算机处理。在林业会计信息提供上尤其应注重对生物资产——各种林木资产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有利于林木资产价值评估。因林木生产周期长,成本费用发生较高,计算机的核算和高度的数据集成化使林木资产信息更为真实可信。

2.会计管理信息化。上级林业部门将所属单位的会计核算信息利用网络联结起来形成单位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林业部门以外国家有关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财务检查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单位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地进行财务报告的传送等。林业部门内部可利用信息帮助财会人员合理筹措和运用资金,节约生产成本和经费开支、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地实施会计的基本职能,即会计预测、财务计划、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使会计信息系统与单位其他系统实现即时的信息互动,不会形成“信息孤岛”。

3.会计决策信息化。会计决策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处理的最高阶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系统与林业其他管理子系统充分融合后,实现对林业产品的销售、定价、林木資产的成本确定、林木资产的价值评估、营林资金的筹集、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取舍等内容的正确决策,充分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进行决策。以达到对会计业务信息化管理的最佳经济效益,其决策内容包括:融资决策、投资决策、经营管理决策。

二、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实施的建议

1.建立基于互联网的web式会计信息模式。web式会计信息模式基于林业单位的内联网和网站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财务软件网络化模式。林业部门下属单位的分散性、边远性决定了需要网络技术来发展会计信息化。林产品的销售使得电子商务功能在财务及管理软件中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将成为会计信息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传统会计软件相比,网络会计软件需全面采用网络计算技术,网络化管理,实现数据的集中化管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以及财务监控等功能,网络会计软件还需具网上支付之类的各种网上辅助功能。

2.统一开发行业特色软件,增强财务软件本身功能。目前通用的商业性财务软件满足不了林业部门多种核算制度并存核算的特殊要求。林业部门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适时配合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配套的会计软件。同时,考虑到会计信息化软件下的会计软件在设计中应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开发功能强大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软件应最大限度地做到各数据信息的共享,体现出林业的生态效益信息、林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林木资产的蓄积量的信息、营林投资项目信息、退耕还林补贴信息,林业会计软件信息不再局限于财务信息,必须扩展到业务信息,做到与财务业务的协同,满足林业行业的特殊性。如在林木资产核算的会计期间就可设置与林调活动周期一致,3年~4年为一个会计期间。

3.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人员组织。在林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一个精干的信息化实施小组。由林业部门主管领导任组长,成员应包括信息中心、财务、供应、仓库、销售等部门的人员和财务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操作财务软件的人员要进行培训,采取离岗培训和在岗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除有针对性地进行财务软件操作培训外,还须进行网络技术、理财理念的培训,使相关人员即时掌握工作的知识和技巧,增强他们参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适应能力、创新能力。

4.建立规章制度,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内部、外部控制。林业会计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不应只局限在财会部门范围内,也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会计环节的监控上。可以考虑向围绕会计工作或者发挥作用的领域适当拓展,这有利于单位内部控制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实施会计信息化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如会计信息化岗位责任制、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检查管理制度;而且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这才是会计信息化系统顺利运转的保证。对于web式会计信息模式还需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架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证林业单位内部网中敏感数据的安全。

上一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说明书下一篇:回爷爷家过年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