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024-04-26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精选9篇)

篇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企业现状:

二、

 爱斯特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几个方面问题: 库存控制方面; 客户服务方面; 资金管理方面; 营销控制方面; 经营信息方面; 质量控制管理方面; 设备管理方面; 办公自动化方面; 人事管理方面;

三、项目的总体目标

在公司内建立完整的药品订单、生产、销售业务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在实现全部业务的微机化操作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的快速采集与分析手段,对公司内的各种资源合理调配,从而保障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及时提供准确的销售预测,保障及时准确的管理信息。

物料供应与材料仓库的信息整合和共享,即时有效的展现物料告警机制,解决采购部门与仓储部门业务流程的脱节问题,避免或减少物料采购和收货的任意性;

生产计划与物料供应的信息整合和共享,解决生产计划部门与采购部门的业务流程的脱节问题,确保生产计划与物料采购计划的一致,真正做到物料采购与生产计划协调统一;

生产所用原材料核算与成本核算的自动化,且同时满足企业对外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企业了解真实成本的要求;

设备管理要规范,减少人为因素、经验主义的影响,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对所有设备的详细管理;

四、系统支持

 门户网站、企业邮箱系统

门户网站作为对外宣传的渠道,企业邮箱是沟通的工具,这两块目前已经在使用就

 不再多说 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行政事务、会议管理、个人信息、公共信息、协同工作、收发文管理等功能。财务管理系统、报表系统 包括:资产管理、凭证管理、成本核算、财务报表等内容 进销存及仓储管理系统 包括:仓位管理,进出库控制、领料流程、存货核算、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质量管理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是吸引客户二次消费的重要手段,包括:客户管理、商机、合同、发货、收款、满意度、客户事件等内容。

篇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文章探讨了电力企业实现物资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分析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优化路径。

当下,人们生产和生活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加,电力市场也飞速发展并市场化。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物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十分普遍,很多企业都采取信息化系统进行物资管理;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进行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电力企业物资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涉及地域偏僻、种类繁多、批量小、批次多,流程复杂,工作量大。如果依靠手工填报计划、电话或传真进行询比价、人工清点办理入库和出库等工作,不仅效率低,而且还容易因人为因素的影响出现失误和经济问题。对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的发生,做到公平公正的阳光采购。

通过物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将企业涉及到的所有物资及相关信息录入进去,系统自动汇总、归集物资的相关信息,可以为用料单位制定合适的采购计划提供数据支持;采购员根据物资性质类别实施采购,公平公正确定供货商,提高采购效率;自动提示库管员对库存物资进行保养,按“先进先出”方式进行领料发货。总之,物资管理信息化,便于结合企业的物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采购规划、签订合同,同时进行质量、成本和资金的统一管理,形成覆盖企业全面的物资管理业务链条。对于有下属三级单位的电力企业,借助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对比较分散的物资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实施集中采购、合理调拨与调配,解决现实中电厂地域偏僻且分散、物资批量少、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为实现全寿期成本最优提供保障。

二、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标准体系

虽然电力企业对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做出技术支持,并且给出物资编码标准。但实际上编码不全面,需要完善。如果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信息编码技术规范和标准不统一,会影响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无法集成信息资源,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实践过程中,电力企业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或者说素质较低,难以熟练应用这些技术,导致这些技术的优势无法发挥,影响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效果。

(二)信息化人才缺乏

电力企业对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于人才的要求较高,技术人才的作用是否发挥,直接关系到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信息化系统和平台的建设,都需要有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的支持。而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类故障问题,也需要技术人员及时进行解决。但目前来说,电力企业对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存在技术人才数量不足,综合水平较低,培养力度不足等问题,影响了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可能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再加上电力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落实不到位,培养内容缺少针对性,也会影响人才水平的提升。

(三)技术安全问题比较严重

电力企业对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将有效的技术和软件、平台、网络应用到物资管理工作中,但考虑到这些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比如物资库存数据、物资采购数据等,在数据安全方面难以保障。如果系统受到黑客攻击,或被传播木马病毒,就可能导致数据信息被泄露。而且电力企业现有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存在安全漏洞,导致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影响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四)重硬件轻软件

电力企业对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在科学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下,但实际上电力企业本身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就是购买计算机设备,进行网络建设。实际上信息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各类软件的应用和功能的开发。但目前来说,电力企业对于硬件设备的购置投入较多,对于软件的投入存在不足、功能开发不完善;还有的企业认为硬件属于有形的固定资产,而软件是无形的,所以表现出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影响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五)物资管理模式比较落后

电力企业对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多数是建立在当前分散管理的模式上,各下属三级单位均有一个采购部门,负责管理本单位的物资采购。采购数据及库存信息均无法在二级单位内部实现共享。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创新物资管理模式,提升物资集中管理水平,而信息化建设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另外就是,电力企业对于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在应用方面比较局限,就是对物资库存进行应用,没有实现物资从计划、采购、合同、库存、到结算等所有采购业务链条的全覆盖。

三、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路径

(一)完善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

当前企业的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多是ERP系统。企业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依托ERP平台和共享平台、上级单位采购管理系统,对所有单位的采购业务从计划、采购、合同、仓储、结算、供应商、报废等进行一体化全程在线管控。进一步深化应用ERP系统物资与合同管理模块,深入挖掘系统在线管控和数据分析功能,充分发挥ERP系统在物资与采购大数据应用以及风险防控、价格分析、合同监控等方面的作用。比如在计划管理方面,物资计划申报时引用上级单位统一的物资编码,严格一物一码,所有物资计划均通过ERP平台申报与审批,申报物资计划时历史采购价格会自动带出,作为预算参考价,已备注停产的物资会在申报计划时自动提示。又比如在供应商评价方面,持续完善供应商“一单一评”管理,在合同创建、采购入库、合同结算等环节嵌入对供应商的评价,将供应商评价结果应用在以水电为主的、地域偏僻的电力单位的采购过程中,保证采购成功率,提高采购效率。

建立无人值守自助仓库,提高自助领料的准确性和智能化水平。通过门禁安防、摄像监控、条形码识别等技术,并引进光源指引系统,实现智能化库存管理。ERP产品展台中备品备件的联储联备、供应商寄售物资,为正常生产运行和降低库存提供了保障;ERP平台中通过对在途物资、积压物资、闲置物资的出入库及库存明细等数据统计,及时发现各单位的库存情况,实现对库存的在线监控与管控,控制各单位库存水平在规定范围之内。

(二)重视技术安全问题

为了保证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获取的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企业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需要重视技术运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长效的数据安全工作机制,实现对信息化技术安全问题的解决。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对于引进的软件和系统,要同时引进配套的安全防护措施。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保证定期对电脑和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开启防火墙,避免受到病毒或黑客攻击。同时,考虑到数据安全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等要素,要注意改善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状况,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

(三)创新物资管理模式

新时期,为了配合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电力企业还需要创新物资管理模式。电力企业需要对物资进行统一集中管理,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对机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在物资管理机构中成立二级单位的集中采购部门,并建立配送服务中心,承担物资采购中的履约服务、配送仓储、催交催运、信息材料核算等工作。通过推进物资管理的集约化、系统化建设,形成权责清晰、责任分明的采购管理体系。

(四)注重人才培养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作用,保证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将制定的培养机制落到实处。要定期组织物资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训活动,邀请各个部门和下属企业的物资管理人员参与,提升技术水平;并注意进行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模拟应对演练,提升技术人才的实践经验;要引进先进的培养理念和方法,加强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其准备充足的人才储备,满足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四、结语

篇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误区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点思路。

调研企业的背景

上海某第三方物流有限公司为上海民营物流企业,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工业园区,该企业是一家为制造企业提供物流包装与配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服务对象是世界500强在上海的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包括德国威图有限公司、日本资生堂、欧莱雅等著名企业。企业通过与供应商、生产商进行合作, 为供应商提供物料存储、包装,为生产商提供生产物料分拣及配货、 配装、配送等服务。其物流服务特色在装备制造业的配送领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企业年产值超过4个亿。在该企业的日常业务活动中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办公,以及一定的具有单一功能的信息系统,没有实施基于供应链的信息化平台。

该企业近几年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发展较为迅速,但是随着同行业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与客户的联系,企业积极参与客户的前期管理,将需求拉动式的业务流程进一步向前向后延伸,形成与其供应商和客户更加紧密的合作,因此采用基于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势在必行。针对该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对相关行业的业务调研,我们发现,本地区的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化能力不强的问题,而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存在许多误区。

信息化建设的误区

误区之一: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模糊。

在笔者调研的企业,同样对于信息化的理解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没有一个系统的信息化理念,由于企业从建立起就主要依靠简单配送开展业务,业务模式和通信方式也比较单一,这在企业规模不大,业务量不多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手工为主的工作模式来满足需求,但是当企业进一步发展,同行竞争压力加大,供应商和客户的业务量日趋增长,业务复杂程度日益提高的条件下,手工的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管理运作的需求,促使企业开始采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以求改善管理,优化流程。但是,企业本身对于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仍然停留在添置几台计算机,引入互联网应用的较低水平上,究其原因,在于民营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内涵缺乏准确的定位。

误区之二:信息化建设急功近利。

民营经济长期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作为一种补充的经济形态存在,无论是在实力、政策、融资、财政上都难以同国有企业相提并论,这也造成了民营企业长期处于一种“资本饥渴”的状态,从而导致民营企业在投资上有着急功近利的趋向。

由于信息化建设的成本较高,包括软件、硬件和信息运营成本,除了软硬件的一次性投入之外,其他有关信息系统维护、员工培训、流程优化等需要长期投入,对民营企业来说存在较大的成本压力,因此民营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投入之前常常心怀顾虑,不愿承担过多的成本,同时又要求信息化的成果能在较短时间里得到体现,这样往往就形成了民营物流企业抑制信息成本的支出,导致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的优势难以体现,又进一步抑制了企业的投入的恶性循环。

就笔者调研的企业而言,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已经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缺乏本质的了解,往往期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应用,并渴望快速体现经济效益。

误区之三:思路僵化,局限于一隅。

目标民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能从供应链的角度进行思考,通常着眼于自身的信息要求,强调本企业的信息应用,对于信息化过程中与供应链其他企业的信息对接常常选择忽视。民营企业认为从供应链的角度考虑信息化建设过于复杂,难以胜任。

我们认为,物流企业信息化先要对物流活动中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信息共享将超越企业内部不同职能部门的边界、企业的边界,使得供应链上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根据充分的信息来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市场定位,进行规范化的运作。关键问题不在于单一的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而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把资源整合到一起,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因此,民营企业如果不打开思路,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看待企业的信息化问题,信息化最终不过是形成一个面向企业内部操作的闭环系统,而不是面向供应链的开环系统,从而降低信息化的效果。

误区之四:对人才资源的重视不够。

在笔者所调研的民营物流企业中,具备大专学历的专业人才比例不超过5%,同时具备物流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懂业务流程和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率不超过1%,而且企业中也没有设立专门从事信息管理方面的部门和员工。这样一种人才素质结构严重制约了民营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和企业流程密切相关。现代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从战略高度进行规划。如果企业管理层中没有高级管理人员专门从事信息系统方面的领导工作,缺乏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管理者,信息化的成功无疑是镜花水月,缘木求鱼。

建议

强化民营物流企业的对于信息化内涵的认知,除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带给企业的动力之外,还需要行业组织对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引导,通过行业协会的宣传、培训、示范等方式改变企业对于物流信息化的错误观念,使企业正确认识物流信息化的内涵,并正视物流信息化的长期性与阶段性,促使企业不断深化信息化改革,从而提高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短板问题,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包括提供信息化建设的专项税收优惠,激发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为中小民营物流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建立民营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专项基金等专项措施,为中小民营物流企业缓解信息化过程带来的成本压力。

现代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核心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必须依托于供应链的信息化,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对接,从而拓展自身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价值,因而要求民营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对内优化工作流程,对外加强合作,逐步实现从内部管理转向供应链外部管理,提高供应链价值体系的同步性与协调性。

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计算机知识培训,鼓励自学。政府应当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并加强对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研究和人才开发。

篇4: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

一、引言

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显著标志,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每一个企业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使内部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可以节约营运中的各种业务成本,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有助于实现传统经营方式的转变,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1.缺乏领导重视以及对信息化产业的认识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但总体程度还不够。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功与否与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流程,资金投入,技术选型,人员素质等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尤其是企业领导人对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管理理念,管理思想以及自身的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企业领导对信息化重视的程度也不一样。

2.支持核心业务不足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企业各种信息资源为企业服务。在建立计算机网络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同时,企业信息资源的规划、收集、整理和建设必须同步进行,甚至基础信息资源的规划和建设还要先行一步。

许多企业的信息化一开始都是由信息技术驱动,没有和企业自身的主营业务挂钩。信息化浮在表面,建个网,开发个网页,建个邮件系统,等等,最多搞个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技术没能广泛地,深入地渗透到具体业务中去,没能对企业的核心业务真正起到支持作用,也就无法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不是目的,只是企业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一个有效手段,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3.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及针对性

由于经济发展快,企业经营管理者思想活跃。因此,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企业很早就成为一部分企业经营者的追求。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部分企业很早就进行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尝试。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是从零开始,没有成熟的硬件设备,硬件价格高;另一方面,企业在创建信息化系统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实施信息化,实质上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手段,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能力。企业信息化的根本问题在于通过高效技术手段辅助企业有效实施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企业信息化不等于计算机化、网络化。由于认识上的不足,盲目投入,导致投入大、收效小。

4.内外合作欠缺经验

很多大型企业因为自己拥有较为强大的信息化建设队伍,所以常常包揽企业信息化的一切,闭门造车,不愿意对外合作。这样既不利于外部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引入,也不利于自身队伍的健康成长。实际上,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适当地采取拿来主义,要善于利用外部力量。

三、加快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企业信息化基础

为了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首先应该加快深化企业改革的步伐。企业改革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发展企业信息化则可以促进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改革是相互促进的。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因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是将引发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方式、管理模式的变革,乃至全新的企业经营革命。与此同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会使企业的管理、运行机制转变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符合企业发展客观需要的形式上来。企业信息化从根本上讲是企业的一种行为,只有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理性的行为主体时,企业信息化行为才会是有效率的。这时,由于企业有了较强的自觉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内在基本需求动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与现代化管理机制的良性互动关系,来加快其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与政府支持

企业信息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政府对企业较强的宏观指导作用,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过政府在国家基础信息设施建设和金融电子化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使我国网络通信基础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对我过企业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业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更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很多企业认为主要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主要领导的决心,关键时刻的决策与亲自领导、组织、协调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面对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步伐,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有超前的预见性与决策的长远性,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因为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将成为其成败的关键!另外,足够的资金投入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得以开展并顺利发展的物质条件,企业应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足够的资金来源。同时,还应十分重视信息人才培养,造就一直过硬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现代化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孙蕾,蔡镭,企业信息化工程的信息理解解释,情报杂志,2011年1月

[2]李朝明,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情报科学,2011年6月

篇5:关于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尊敬的院领导:

针对近几年来我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发展很快,已成为医院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以来,不少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将有利于医院管理者把握改革的大方向,有利于加强医院管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医院减员增效,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已经成为对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基本要求,医院内涵的发展离不开医院信息化的支持,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内涵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必由之路;而未来的发展应该把重点转移到临床医疗信息系统(Clinic

Information System,CIS),从管理信息系统走向临床医疗信息管理——我们还任重而道远。医院信息化建设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注意并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类问题。

总结以前的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的预期,我们应当注意几个问题:

一、院方领导的重视程度。

医院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前期的软硬件采购还是后来的施工与建设工作,必须要得到医院领导的足够重视才能顺利开展。医院信息系

统不是花钱就能买来的硬件,一次性投资不能永久解决所有问题,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院自身的不断发展,其信息系统必然是一项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的“软件工程”。信息化建设必须是“一把手工程”。信息系统犹如人体的神经脉络,遍及全院每个部门,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把手直接领导才能得以有效的贯彻与实施。

二、足够的投入。

投入的多少与院领导的重视程度是直接挂钩的,现在国际上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大约是运营经费的3%~10%,国内大部分医院的投入都不多,一般国内大型医院信息化投入可以达到年收入的0.5%,甚至更少,中小型医院就更加少之又少了。长期以来国内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够重视,认为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近年来,卫生部要求,各单位应按总收入2~4%的比例投入信息化建设,同时随着医院对加强管理和信息化认识的提高,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比较2~4%的比例还远远不够。当然我们也要量力而行,不能盲从,比如哈佛大学仅有460张床位的教学医院,拥有终端4500台,我们也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逐步提高在这方面的投入。

三、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要适应自身需求。

对于信息化总体规划,目前大多数医院把数字化医院作为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但往往没有考虑到医院自身的发展目标,而对于总体规划也没有明确的时间期限,这样做往往把总体规划做的很大很空泛,这就导致在实际建设中找不到方向,就像迷失了方向的船在大海上到

处乱漂,没有实际效用,形成规划归规划,建设归建设,到最后才发现离目标越来越远。有些医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就对软件研发商进行考核,到其它兄弟医院进行考察,然后看软件公司进行演示,比较各家软件公司产品再进行选择,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必须的,但在操作程序上存在问题,容易让自己迷失方向,丢掉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因为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首要的任务是弄清楚自身的需求,也就是要先知己,对外的考察和演示是知彼,如果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的需求都不明确,就很难判断软件的优劣,选择也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了。

四、信息化观念的转变

观念信息化是前提,是指导、制约和影响工具信息化的重要因素;观念信息化与工具信息化又进一步制约和影响着方法信息化。真正困扰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难题往往不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医院的管理体制、人员的素质等各方面的因素,陈旧的管理模式、技术人员的不合理组合等都是制约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问题,设备的先进程度、软件的市场成熟度是可以花钱买到的,但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是无法用金钱能买到的,必须经过一代甚至几代医院管理者的不懈艰苦努力才能形成。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现代化的医疗卫生管理提供决策分析。

五、具体实施方案.成立信息化小组,小组成员分全职、借调、兼职、外包成员等。各科室以主任为组长成立信息化小组。

2.制定相关实施方案。

篇6:对公安局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以统一全局认识为出发点,着力更新传统观念,实现“三个统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部分民警甚至个别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为此,该局把思想观念的转变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会议、培训、考察等途径,自上而下进行广泛地宣传动员,切实把全体民警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上来。

主要做到了“三个统一”:

一是统一党委班子的思想认识。局党委班子始终把信息化建设置于突出位置,经常在党委会、办公会等重大会议上专题讨论信息化建设情况,开展了大量的理论调研活动,在思想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向科技要警力,信息化建设必须强力推进。

二是统一中层领导的思想认识。为了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开展,局党委响亮地提出了“不会计算机的领导将会失去指挥权,不会计算机的民警将会失去工作岗位”的口号,要求中层领带头学习信息化知识,带头应用信息系统,带头参与信息系统的优化完善。

三是统一广大民警的思想认识。县局以集中培训、会议座谈等方式和手段,积极引导广大民警充分认识公安信息化是公安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教育和鼓励民警积极接受新事物。

二、以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全力夯实基层基础,狠抓“三项工作”

一是狠抓基础硬件建设。硬件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缺少硬件,信息化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源。因此,该局大力加强了对基础硬件的建设,在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新购电脑60台,下发到基层科所队。目前,该局百名民警的计算机占有率达到了90%以上。

二是狠抓信息采集录入。信息质量是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力,也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根本。该局按照“准确采集,录入规范”的原则,狠抓各单位在新刑侦综合系统、网络执法与监督系统的录入,落实信息录入责任,确保做到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共享、全警应用。与此同时,oa办公系统也广泛的在全局民警中使用,除了发文和收发电子邮件外,还不少民警开始通过oa撰写工作日志。

三是狠抓系统软件研发。为了迅速构建信息化软件平台,该局隆古派出所、环城派出所通过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结合工作实际,研发出“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人口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逐步实现了责任区民警人口管理、档案管理电子化、信息化,全面实现资源共享,突破了困扰公安多年的人口管理瓶颈,走出了一条具有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

三、以开展全警培训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应用能力,做到“三个增强”

推进信息化,应用是灵魂,也是动力。为了提高全体民警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该局以“三基”建设为契机,按照“五会”的要求,大力加强民警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训练。主要实现了“三个增强”:

一是因势利导,增强民警学习的自觉性。

该局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和日常实战应用考核、组织信息化应用比武竞赛等办法,将信息化应用学习培训融入日常警务工作中去。与此同时,该局还规定将计算机考核结果直接与年终的评先评优挂钩,引导和促使全局民警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去学电脑用电脑,切实提高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信息化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二是因地制宜,增强民警学习的便捷性。为了便于民警学习,县局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将白天用于培训的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中心,在每周一至周五的夜晚19时至21日对民警开放,以发挥信息化培训中心的最大效益。

三是因材施教,增强民警操作的熟练性。信息办根据市局信息化考核细则和信息化实际操作应用,组织专人编写了《信息化建设操作详解》、《oa办公系统应用手册》等教材,通过媒体教学指导民警学习操作。通过此举极大的提高了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操作技能。在4月17日的市局抽考中,该局民警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截止目前,该局已经完成了10期的培训工作,实现了民警的全员培训。接下来,该局将针对民警的计算机水平再举办几期不同类型的培训班。

四、以完善警务保障为支撑点,规范日常工作制度,落实“三个保障”

信息化建设旨在促进公安工作,提升公安工作管理水平,没有强有力的保障,信息化建设或停滞不前,功能弱化;或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为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该局主要落实了“三个保障”:

篇7: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法院系统的普及应用,法院信息化工作呈现出发展快、覆盖面广、更新升级迅速、效率高的特点,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人民法院的现代化办公水平,增进资源共享,节约诉讼成本,方便群众诉讼,而且可以为改革法院管理制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有效地提升司法形象和司法权威。

一、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普及应用和法院人员素质之间的不适应。近两年,兖州法院信息化建设网络建设成效显著,网上办公、网上办案随着“三大平台”建设已成了广大干警工作中的必然选择。然而,和法院网络建设的发展速度相比,法院工作人员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系统应用能力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部分年龄偏大的工作人员对计算机的操作仅停留在打字、打印材料等简单方面,法律法规查询、电子表格制作、电子邮件的收发等现代化功能不会使用,既浪费着网络资源,又降低了工作效率。

2、缺乏懂法律、懂网络和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法院管理是一门学科,必须符合司法的特点。信息化建设是一门科学,必须符合科学规律。随着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法官学习培训的机会相对增多,但是却忽略了法院专门人才——网管人员的培训,使起着媒介作用的网管人员知识落后且单一。而且基层法院的网管人员普遍缺乏法律知识,普遍缺乏对法院工作的了解和认识,缺乏法院管理的知识和能力,更不能有效地实现领导的管理意图。基层法院由于网络技术人员较少,而从社会聘用临时人员,这些临时人员因为没有长期工作打算,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基本是能处理就处理,处理不了找电脑公司,一方面易造成泄密问题,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办公经费的浪费。我院也是在2013年院领导调整后,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第一次招考公务员的4个名额中挤出1个招录了一名计算机专业人员。正因为有了专业的技术人员,也使我院信息化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3、网络安全保密意识较差。有些干警缺乏安全保密意识,内外网共用一台电脑,有些干警随意使用U盘、移动硬盘等移动设备,导致计算机感染病毒,甚至造成有的审判信息泄露,给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等等。

网络信息化工作怎样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审判工作的需求,怎样才能为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和廉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有力、及时的信息化保障和网络技术服务,提出以下五个方面建议。

一是信息化建设坚持顶层设计,从上往下统一部署。以目前全省法院信息化数据的容灾备份存储为例。随着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信息数据越来越多,数据的容灾备份存储越来越重要。目前,有一些科技公司到法院推销数据存储备份系统,从他们推销的系统来看,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存储备份容量上都无法满足当前法院信息化发展的需求。需要上级法院统一设计,建设大型的数据数据资源管理、存储中心,利用法院系统网络,采用云存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法院系统信息化数据的容灾备份存储,实现信息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确保法院系统信息化数据的安全。

二是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快法院信息化建设既是推进法院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也是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由于信息化建设是法院物资装备建设之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除在建设初期要投入资金购买软件、电脑、打印机、数码设备外,对网络设备的维护以及易耗品等的开支,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做后盾。只有加大网络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才能更好的发挥网络在审判工作中的服务与保障功能

三是强化信息化知识培训,提高应用水平。随着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建议在法官学习培训中应增设信息化应用和网管人员的培训。结合人民法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应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队伍。重点培养既懂法律、又懂网络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保证信息技术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有发展。

四是实现现行管理与信息化的对接功能。信息化手段的充分运用将拓宽法院干警的学习领域,变革的学习手段,干警的观念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只有现行的法院管理科学合理,在信息化管理中实现有效地对接,才能展示出信息化给法院管理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才能使法院的管理工作在层次上得到真正提高。这就需要对现行法院的管理进行研究,改变陈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探索一条符合法院司法特点的管理模式。

篇8: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征信管理工作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实践、探索, 使我们对其在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入, 两个系统与经济、金融和企业、个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对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也愈加彰显。通过几年来我们对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实践, 企业的信用意识逐步加强, 逐步在银行和企业之间架起了诚信的桥梁, 银行防范信贷风险能力得到加强, 社会的信用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 如何更加高效地应用征信系统以进一步发挥其在促进社会经济金融的作用, 如何总结好过去的经验, 解决好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在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 企业对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缺乏主动建立信用档案意识

企业一般只有在向贷款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时由其经办银行督促才会到人民银行办理贷款卡, 没有信贷业务的企业是不会主动来办理贷款卡。一些持卡人也认为贷款卡只是在办理贷款时才有用。

(二) 企业缺乏主动年审贷款卡意识, 贷款卡年审率低

自1999年采用计算机网上办卡至今, 西山辖区内企业已核发贷款卡大约在2000户 (由于涉及区划调整, 现属西山区的部分贷款卡2008年以前是由中心支行和官渡支行办理的, 新系统对此项工作没有统计功能) 。这其中有的企业已破产倒闭, 有的个体户办卡后已经没有经营。2008年参加年审的只有660户, 贷款卡年审率低。

(三) 法律缺失等原因给资料收集带来困难

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采集的数据项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时常遭到企业拒绝, 如对“法人代表家族企业成员表”相关数据采集时, 有的企业已经提出异议或以其他理由拒绝提供, 经过说服、解释, 有的企业表示理解并提供了信息, 但少数企业仍然不提供, 造成数据收集不全。

(四) 资料收集、录入、核对困难

1.企业资料收集存在困难, 集中体现在季度现金流量表和验资报告中出资人身份证复印件的收集两方面。由于西山区的企业规模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 很多企业都是年终通过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做一次现金流量表, 还有一部分小企业是从来就不做现金流量表。另有一些企业出资人多达几十个, 造成了要收集全部出资人身份证复印件和出资单位证件复印件的困难。

2.财务报表录入困难。在新系统中录入财务报表时平衡关系达48项, 由于各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水平普遍较低, 很多企业没有专职会计, 很多经办人员在填写申请书中的财务报表时无法将报表做平衡, 提供的财务报表问题较多, 各项数字不能满足平衡关系, 严重影响了财务报表信息录入工作和贷款卡年审工作。

3.事业单位普遍没有资金来源的证明材料、税务登记证等资料、而贷款卡核准发放及年审资料中又要求对这些资料进行审核、录入。

4.一些企业为省事, 对贷款卡申请书中对外投资情况表、法人代表家族企业成员信息表、集团公司、母公司表等表格的信息项填写不全或不填写, 且填写情况的真实性人行又无法核实。

(五) 基层行征信人员力量不足

昆明辖区基层行的征信业务一般都在综合业务股, 该股室大都由3~4人组成, 承担着征信管理、货币信贷、金融统计、金融稳定、金融研究、内审等主要职责。征信管理岗位由1人具体办理, 有的还要兼职其他工作, 要负责贷款卡新办、年审、征信宣传、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等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 势必会给工作带来影响。

二、进一步推进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建议

1.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汇报、沟通与交流, 进一步向地方政府宣传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理念和在促进经济金融发展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手段, 加强征信知识宣传, 增加社会对征信知识的了解, 增强公众对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目的的认识, 赢得企业的理解和支持, 促进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开展, 从而提高社会信用环境。

2.加快征信业法制化建设的步伐, 尽早出台《信贷征信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征信管理在信用信息采集、管理的地位, 规范信用信息采集的方法和各有关部门及单位的责任和义务, 使系统的数据信息采集工作有法可依。

3.针对年审中财务报表资料失真、资料收集、录入困难等问题, 建议企业的财务报表应由经办银行负责录入并督促检查其真实性, 因为人民银行对企业没有直接业务关系, 不对企业办理信贷业务, 人民银行就无法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的合法真实性进行考察验证, 而经办银行办理信贷业务有责任和义务负责调查企业资信状况。

4.在日常办证和贷款卡年审中, 从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情况进一步规范信息采集的要求。一是对新系统程序进行调整, 即对企业只收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且平衡关系满足老系统的3项即可。二是对企业提供的税务登记证、资本来源证明等材料应视单位性质做不同的要求, 如事业单位在办理和年审贷款卡时就可以免去提供这两项资料。三是在企业法人出资人较多的情况下, 建议只收集、填写出资金额较大的出资人证件即可。四是对贷款卡申请书中的法人代表家族企业成员信息表, 建议应简化为法人代表家庭成员信息表。

5.应加大科技投入, 尽快开发、完善与公安、质检、工商、税务等部门接口程序, 构建银政沟通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库联网, 达到资源共享, 共同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 为和谐社会构建良好的条件。

篇9: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税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既不能急于求成、仓促推行,也不能观念陈旧,等待观望;既要考虑推进速度,又要讲究运行质量。一要转变思想观念。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以税收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已成为必然选择。基层国税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把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促进税收工作大局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使广大基层国税干部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既是现代人都需要掌握的“通用智力工具”,也是实现税收现代化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才能获取大量外部信息,有效地节约人力,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二是要清除思想障碍。要清除在纸介质条件下去理解信息化的思想障碍,全面树立现代化管理的思维理念,逐步实现物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配置、网络环境构建、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软件开发,是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的关键。要通过物的现代化,拉动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流程的变革,从而带动制度创新直至组织创新。

二、坚持走一体化道路,促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是资金投入要注重成本效益。税收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财力,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珍惜民力,讲究成本,注重效益,避免急于求成,贪大求洋,盲目铺摊子,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争取做到在信息化建设的所有投入都是叠加式的有效积累。二是硬件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满足当前税收工作的迫切需要,既要满足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又要兼顾现实,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既要前瞻性的规划好几年内的设备购置更新方案,又不要盲目攀比,做到适度超前又不造成浪费,特别是在网络建设方面,要避免象基层国税部门原来使用的DDN专线那样短寿命产品所造成的路由器、拨号服务器等设备的浪费。三是软件建设要强调统一体系。要彻底改变信息化建设中软件开发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重复开发等无序现象,克服功能交叉、技术体系不兼容、信息不共享等问题,必须树立全系统“一盘棋”思想,统一步调推进税收信息一体化建设。而坚持统一规划,强调一体化,决不是抹杀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统一规划,制定方案需要集中民智,需要大家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实施规划,落实目标同样需要群策群力,动员各方面力量开拓进取。

三、强化专业人才培训。全面提高税收信息化应用水平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业务,又会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人才队伍,是加快税收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基层国税部门搞信息化建设,就人员素质而言,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技术人员,其职责是维护、开发、管理,必须具备较深的专业知识,精于计算机业务,还要尽可能了解税收基本业务;一类是操作使用人员,其职能就是运用计算机处理相关业务,绝大部分人员属于此类。当前基层国税机关要完善培训制度,特别是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坚持岗位自学、送出去培训和引进人才“三位一体”原则,以此促进全员科技素质特别是计算机专业队伍素质的提高,以满足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培训;一是对全员开展普及性培训。通过开展多层次的信息化培训,提升基础国税部门领导干部驾驭信息化实践的能力,提升专业技术人员解决难点问题的能力,提升基层业务骨干自主应用能力。二是对微机操作使用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规范操作程序,增强基础数据资料录入全面性和准确性。三是抓好业务软件的应用培训,提高系统软件行质量和效果,增强干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和造就自有专业人才的基础上,引入专家机制,借助于外部力量来推动税收信息化的发展。

四、完善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社会公众网络资源

上一篇:云起处,烟散处,生命的归宿人生哲理下一篇:电动车停放点设置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