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科目提高计划

2024-04-27

薄弱科目提高计划(通用10篇)

篇1:薄弱科目提高计划

提高薄弱学科成绩的工作计划

根据以往考试成绩,根据以往的考试情况来看,我校经过认真的分析、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我校七年级语文、数学,八年级数学、物理,九年级英语、化学相比之下较为薄弱。为尽快赶上,提高学生总体成绩,本学期特定以下加强薄若学科工作的措施:

1.领导重视,找准症结,加大对薄弱学科治理力度。

为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工作的领导与实施,成立薄弱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薄弱学科教学的监控、督导、研究工作,组长:牛校长,成员:张琳洁、高志勇。领导小组分包各年级:七年级(高志勇)、八年级(张琳洁)、九年级(牛亚伟)。领导小组联系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的骨干教师,针对薄弱学科、薄弱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研讨,集思广益,共同查找出制约英语、数学、物理学科教学成绩提高的症结,在此基础上定细提高措施和追赶目标,并组织实施。

2.学习先进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转变教育观念,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加强学习,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需要,利用例会、教研会等形式,抓好教师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自觉转变教育观念。

(1)改革备课方式,提高薄弱教师备课的质量。备课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和构思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走出备课中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课前教案的编写轻课后反思的误区,突破备课环节这一瓶颈。

第一,在备课形式上,我们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侧重设计好教学的基本思路,允许用提纲式,表格式,框图式等不同的书写形式。第二,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第三,要求教师写课后记。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做好课后备课(反思),书写形式上允许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第四,落实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挖掘教师的合作潜力。积极促进和帮助教师主动进行“自备、集体备、补备”的备课模式。力求在一个组合内就学科教学与研究,薄弱学科改造、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学术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能加强沟通和协作,提高核心竞争力。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合作,自学辅导,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心得过程。根据课改实验的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3)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课堂中角色的定位,努力实现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讲求课堂中的师生平等,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想方设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永褒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自身的内在要求。

(4)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都突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为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生的“学法”。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的培养,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3.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

重视单元练考。学校要求重视课堂及单元练考后的质量分析工作,特别是薄弱学科,要认真详实的做分析,查找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总结薄弱学科、薄弱班级、薄弱教师教学成绩转化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效果。重点查找教学常规的落实、督查、反馈与矫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及团队精神,学生学习的时间管理,学生学法指导及心理疏导,学生学习风气及学习规范等方面,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调整、制定下阶段整改措施和工作项目安排。

4.因材施教,分类推进。

第一,是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是影响质量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所以,对学困生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求老师建立学困生档案,认真做好学困生的阶段提高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第二,实行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对其进行分层教学,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5.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引领作用,力促薄弱学科的转变。

薄弱学科的形成与班主任工作紧密相连,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和引领是薄弱学科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求薄弱学科班主任从以下方面来协调:一是开好分析会,让学生找出自已的弱科及造成的原因,如:听课、练习、兴趣等方面。其次,树标、传经、请导师,让优秀学生做学法介绍,从英语、数学学科特点、学习方法、勤奋刻苦、自我调节等方面改进。再次,采用家校携手的方式,引导家长与学校、任课教师、学生牵手,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格局。班主任经常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弱科学生和学生的弱科,从生活上温馨体贴,从心里上及时解困。巧妙发挥班主任的影响力,让学生真正6.6.发挥骨干教师的效应,与骨干教师结伴同行,以学习促提高。

实施“青蓝结队”工程,先听骨干教师讲的公开课,感知、学习骨干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等,再举行本学科的研究课,做到学用结合,突出重点,逐步提高。借鉴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改进不足,提高自身。

7.开展学科教研组活动的教学方法研究,确保活动规范、实效,有特点。第一,严格听课、评课制度。加大对薄弱学科的听评议课力度,对教师进行教法指导,督促教师认真备课,扎实上课,要求向45分钟要质量。鼓励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课堂的实效。第二,强化教研活动,重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尤其是研究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升,提高教师对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策略的理解和运用的水平。

总之,本学期学校督察指导,教导处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在教师和学生中大力开展树优促薄活动。加强薄弱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各科的学习得到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

郭庄镇中学

2014-3-5

篇2:薄弱科目提高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一(5)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认真扎实地对待教学,虚心向他人学习,在实践中积累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感悟。

一、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与时俱进。

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本学期我认真参加组内集体活动,积极找问题,谦虚请教他人,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依然像以前一样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备好课,上好课。平时,我坚持自己独立备课,因此在课前的准备是很充分的,为加强教学常规的养成奠定了基础。课堂上,我着力抓好课堂常规。并以学生为主体,有目的、有条理地引导他们进行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已经学会带着问题认真地进行语文合作学习,学会了针对文本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课余,我还经常阅读一些教学书籍,吸收一些适用的方法,更新一些教学理念,从而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二、积极开展语文活动,全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学期来,在教学方法上,我总结出了儿歌识字,字谜识字,形象识字,游戏识字,编故事识字等一系列学生喜欢的识字教学方法。平时,我尽量让学生多识字。除了课内识字外,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外识字,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课外书,同学朋友的名字,学校各处的名称以及大街上的广告牌,家里的报纸、包装袋、超市的货柜都是我们一年级小朋友识字的好地方。低年级的词语教学是巩固识字、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词语是否正确地认读,词语的积累重视不够,而本期我注重了这一点。课堂上,我借助图片或客观事物,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轻松理解词语服务。有时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指导学生反复运用词语,如“连连看”让学生对一些反义词、近义词的应用,“词语接龙”,使学生思维更敏捷,词语得到有效巩固。围绕课文教学,我有目的、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词语积累范围,经过一系列的词语积累练习后,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语库,从而提高学生课堂表达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本着“扎实打基础,认真来学习”的原则,除上好语文课以外,我还组织了以下活动:一是坚持早自习领读生字笔顺训练,培养学生识记生字以及正确书写的能力。二是天天少量的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拼读水平,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三是开放式作业,促进学生观察、思考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三、加强差生转化工作,缩短学生差距。

本班个别学生与其他同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利用结对子形式,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篇3:薄弱科目提高计划

笔者认为, 转变低分数段学生的薄弱科目是教育的难题, 提前介入、严密组织、对症下药是转变薄弱科目的良方。

1. 薄弱科目的成因分析

笔者曾做过长期观察, 英语、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平时无法进行朗读, 早读时不敢读出声音, 没有带读甚至读不了英语单词, 语文的词、句子或一段文章读起来结结巴巴。此类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贫乏, 对语言学习表现出强烈的不自信, 他们自然写不出佳句或好文章。

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 记不住一些基本的常数或诸如正弦、余弦等基本概念, 不敢动手画线或列式子演算, 哪怕是最简单的方程, 久而久之运算能力差, 解题经验贫乏, 对概念、规则和规律的认知能力低。学生初中阶段数学学不好, 将会影响到高中的理科学习。

学科基本知识积累越少, 同化新知识的起点就越低。新知识就无法在原有知识中找到同化、编码的位置, 新知识建立不起来, 学科成绩就更差, 形成恶性循环。知识积累是学习的基础性工作, 基础知识贫乏将导致薄弱学科的产生, 胸无成竹自然画不出竹子。

2. 转变薄弱科目的关键因素分析

既然知识积累贫乏是形成薄弱科目的主要原因, 那么转化工作的关键则包括两方面, 一是学科基本知识的积累, 二是学科基本方法的教育。两者合起来笔者称为“学科基本素质”。

什么是学科基本素质?如果对某学科成绩最低的100名学生进行研究, 将会发现他们在学习上最缺乏的就是学科的基本素质。“学科基本素质”可理解为学生掌握该学科最基础的知识以及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表现为学科的典型图形、符号、基本常数, 学科常识、基本词汇、基本句子、基本概念、典型事件、常见公式、基本结论、基本规律的简单应用等。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学科而异, 例如物理学习中的画图习惯, 语言学习中的背诵、默写、表达 (书面、口头) 习惯, 课堂听课习惯、复习习惯、作业习惯等。从一定意义上讲, 学科基本素质不是学科的深度、广度知识, 而是学科的文化成分, 它可以通过训练和积累习得。只要教师方法得当, 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基本知识积累, 进行基本的方法训练和习惯养成教育, 学生就学有方法、学有收获、学有兴趣、学有信心, 知识积累越来越多, 学科基本素质逐渐提高, 同化新知识的能力越来越高, 学科的落后面貌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 转变薄弱科目的教学对策

转变学生的薄弱科目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 需要进行一至三年的学科基本素质发展规划, 分解任务, 分步落实, 逐步推进, 最终转变薄弱科目。

学科基本素质教育更多时候采取输灌式教育, 进行机械式学习, 强制学生接受。第一, 教师必须厘清什么是本学科的基本素质, 基础的东西才能积累, 艰涩的东西一般不进行积累。第二,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教最基础的, 练最基础的, 记最基本的, 形成最基本的方法和习惯”应该成为教学自觉, 坚持积累, 厚积才能薄发, 才会发生质变。第三, 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要有量的规定, 如英语科需要记忆的基本词汇和基本句子数量, 语文科要规定记忆的词语量、背诵篇目数量, 数学科要规定学生记忆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运算法则和部分结论等。第四, 要有一定的强制执行成分, 如早读时要求学生大声朗读, 读出韵味, 读出自信;如上课前准备好用具 (三角板、草稿、笔记本、书本等) , 书面作业要认真规范等。通过这些基本的教育活动, 积累学科基础知识, 形成基本习惯。

转变薄弱科目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之一,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循循善诱, 还应开发适合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校本教材, 降低学习难度, 帮助更多的学生入门。

4. 转变薄弱科目的管理对策

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单位, 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成绩提高是班主任的两大任务, 转变薄弱科目则是班主任最具挑战性的工作。第一, 班主任要有信心, 面对一个在某学科学习上有缺陷的学生, 通过系统的纠正工作, 是可以往好的方面转变的。第二, 在班级组织上, 可使同类薄弱科目的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 每小组指派成绩好的学生任学科组长, 互帮互学集体提高。第三, 对于班级出现普遍的弱科, 可协助科任教师开展一些学习活动, 如背书比赛、公式默写比赛、漂亮作业比赛等活动, 活动不宜设难度, 全体学生均有能力参与。第四, 开展信心教育, 引导学生分解任务, 分解目标, 以一步步实现目标来强化学科学习信心。第五, 开展习惯养成教育, 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从生活习惯教育做起, 培养细致、认真、耐心、顽强等品质, 进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改变传统的班级结构, 把具有相同薄弱科目的学生编在同一行政班级中, 以点带面, 稳步推进转化工作。目前, 我校在高三、高二年级中选择英语、数学薄弱的学生组建两个实验班级, 在教师配备、年级管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开展实验探究。实验工作已进行了近两年, 预设目标与实际效果高度吻合, 我们正在考虑从高一年级开始, 对语文、数学、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提早进行学习干预。

5. 结束语

篇4:如何提高薄弱学校教学质量

关键词:薄弱学校 教学质量 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11-01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国家的优费政策不断调整,人民群众越来越富裕,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导致山区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搬迁和移民,致使原本还不错的一些农村学校渐渐发展成为了薄弱学校。具体体现在“四差两低”,即:学生生源差、校舍设备差、师资水平差和社会信誉差及教育质量低、管理水平低。

然而教育教学的生命线是教学质量。在新课程的今天,教学质量应体现在学生的全面素质是否提高,学生的良好行为是否养成,学生的各种特长是否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就应该不断加强学校管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方法,使新课程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有机结合起来。

1 提高教师素质

1.1 转变教师观念

多年来,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中上等生甚至尖子生,放弃中下等生及差生,造成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其他学生一心只为了分数,加班加点,结果搞得生活没有任何规律,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过度疲劳,严重摧残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另外只注重成绩的提高,忽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结果少年儿童的劣习大增。事实充分地说明,在抓应试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素质教育。只有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同时,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加强全面的素质教育。

1.2 提升教师能力

1.2.1 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我们老师。我们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为人师表。

1.2.2 教师要注意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所谓“学高为师”是指学业精深,知识广博。所谓“技高为师”是指科学的施教知识,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的精神。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传授得多么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种琢磨的学习状态,它是教学姿态、教学语言。它应该具有相声的幽默、小说的形象、戏剧的冲突、诗朗诵的激情。所以教师声调要有高有低,语速要快慢适宜,节奏要平稳、分明、适度。总之教师要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

1.2.3 要积极与学生谈话沟通交流

谈话是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实施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教师一切工作的灵魂,是其他各项工作的载体。“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她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它是思想、观念、情感交流的过程。对后进生要有爱心和耐心,要多表扬鼓励,要重视学生成长的过程,要坚信任何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正是因为优秀生与后进生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要充分尊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名次分数仅是一个过程的结果,我们要做的不是仅仅盯住结果不放,而应充分重视并研究产生这一结果的发展过程,结果产生的背后原因。要积极促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发展。这是我们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

1.2.4 教师要在反思中完善和提高自己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途径,没有教师主体的反思意识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本质性提高。工作中,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反思,可以试做如:教育随笔、教学周记、教学案例、成长感悟、经验总结等。仔细体味撰写反思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整理我们的思路使之更清晰、更理性的过程,有时甚至会激发新的学习动机,产生更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这也是为了更科学地工作。在每一天结束前反思和享受这一天成功的喜悦实际上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2 稳定教师队伍

怎样才能实现农村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已经成为农村薄弱学校管理的一个难点。

众所周知,薄弱学校教师紧缺,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教师严重不足,这些学校的老师工作量特别大,任务繁重,每天工作时间很长。薄弱小学每位教师包一个班,数学课、语文课、自然课、社会课都是一个人的,每天到了学校就没有闲空,晚上回家还要判作业。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编制方面应制定特殊政策,进行倾斜,让农村教师不要成天埋头于批改作业,要有充裕的时间研究教材和教法。

3 加强教师考核评估工作

(1)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成立了“课堂会诊”听课小组,分阶段在每学期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推门听课”活动,进一步了解真实的课堂,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对执教者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诊断”,以便今后扬长避短,督促帮助教师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促使老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保各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切实抓好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估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和同课异构”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估,有的放矢,查找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努力形成公正、公开、高效的考核机制。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发展。

4 不断增强薄弱学校的自身造血功能

(1)加大投入,改变校容校貌,为薄弱学校筑巢引凤。当然,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就因为投入不够,所以要积极争取资金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的落后。同时,根据山区特定条件和环境也可以因地制宜地绿化、美化校园。

(2)实施薄弱学校优秀教师与薄弱教师的结队帮扶。采取同校教师“以老带新、以熟带生、以骨干带普通”的方式,形成一种相互学校、共同进步的局面,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3)全面提高薄弱学校队伍素质。利用国家西部开发和全国西部农村薄弱学校改善工程配备的设备设施,借助班班通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通过集体教研、送课到薄弱学校、同讲一节课和培训名额向薄弱学校倾斜、选派薄弱学校教师前往优质学校支教等形式,以提高薄弱学校师资水平,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篇5:薄弱学科提高总结 思想品德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过去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为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我将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学习提高情况总结如下: 1.着重指导学生自主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使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2.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3.自身不断学习,转变教育理念,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教育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能够应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5.不失时机,创设情境,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化教学内容,深刻领会文本,渎懂文本;

6.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7.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篇6:薄弱学科改善计划

本期,按照教育办要求,根据上期我校统考成绩,经学校教研会议交流,确定本期薄弱学科推进计划,其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理念,着力推进课改进程,继续做好质量预警工作。

一、薄弱学科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经学校领导班子与教导处、教研组分析我校薄弱学科为音体美及英语、语文课程中的综合实践、口语交际等。

二、成为薄弱学科的主要原因

1、教师思想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将统考科目一味当成重点,将非统考科目及试卷中不考的实践部分没有重视起来,因此这些学科长期被领导和教师忽视,只要有人上,课开齐就行了,至于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知识,形成了多少能力,教师的师资水平如何,对这些学科如何进行督促和考察,领导和教师是没有时间或者不愿去过问和研究。

2、与这些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专业特长。

三、改进薄弱学科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一)落实课程计划,保证教学质量,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严格执行国家教委下达的课时计划,并做到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教师的授课计划与班级日志相符。建立教师任课情况登记表,加强教学常规工作检查,从组织管理上保证课程的开齐和课时的上足,同时也为教学质量的检查考评提供了方便。

(二)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坚持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堂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三)注重技能培训,加强能力训练。做好各节课的计划、器材,场地等落实工作。

(四)改革考核办法,搞好检查考核,加大对薄弱学科的考核,列入教师的综合考核中。

篇7:数学薄弱学科提升计划

根据期中考试成绩,我们备课组经过认真的分析、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我校七年级数学相比之下较为薄弱。为尽快赶上,提高学生总体成绩,本学期特定以下加强薄若学科工作的措施:

1.学习先进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转变教育观念,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加强学习,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需要,利用例会、教研会等形式,抓好教师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自觉转变教育观念。

(1)改革备课方式,提高薄弱教师备课的质量。备课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和构思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走出备课中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课前教案的编写轻课后反思的误区,突破备课环节这一瓶颈。第一,在备课形式上,我们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侧重设计好教学的基本思路,允许用提纲式,表格式,框图式等不同的书写形式。

第二,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第三,要求教师写课后记。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做好课后备课(反思),书写形式上允许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第四,落实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挖掘教师的合作潜力。积极促进和帮助教师主动进行“自备、集体备、补备”的备课模式。力求在一个组合内就学科教学与研究,薄弱学科改造、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学术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能加强沟通和协作,提高核心竞争力。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合作,自学辅导,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心得过程。根据课改实验的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3)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要求在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课堂中角色的定位,努力实现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讲求课堂中的师生平等,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想方设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永褒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自身的内 在要求。

(4)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都突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为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生的“学法”。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的培养,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3.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

重视单元练考。学校要求重视课堂及单元练考后的质量分析工作,特别是薄弱学科,要认真详实的做分析,查找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总结薄弱学科、薄弱班级、薄弱教师教学成绩转化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效果。重点查找教学常规的落实、督查、反馈与矫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及团队精神,学生学习的时间管理,学生学法指导及心理疏导,学生学习风气及学习规范等方面,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调整、制定下阶段整改措施和工作项目安排。4.因材施教,分类推进。

第一,是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是影响质量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所以,对学困生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求老师建立学困生档案,认真做好学困生的阶段提高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第二,实行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对其进行分层教学,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篇8:小学 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定稿)

2012-2013学年

为了提升办学水平,按要求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改造,根据《阳城县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校改造计划:

一、学校基本情况:

伊宁县维吾尔玉其温乡上阿山圩孜小学是一所民汉合校,其前身为阿山圩孜小学,始建于1973年,1993年9月该校搬迁至现在校址。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步得到了上级的肯定的家长的认可。学校现有在校生242人(其中:汉文部168人,维文部55人),学校占地面积19亩,建筑面积762.7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670余平方米,硬化面积822余平方米。

二、学校现有教学装备情况:

我校现学校现有图书1130册,生均5.06册配齐率100%。教学仪器(含电教器材)配齐率为100%。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齐率为100%。体育器材、卫生设施配齐率为100%。劳动基地39亩达标率100%。

学校在文化建设中,以礼仪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载体,以和谐为目标,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

三、具体改造要求:

1.按县局实施方案要求成立配套工作领导组,由帕里哈提校长任组长,王满拾书记任副组长,各处室主任和功能室分管人员任成员的配套工作领导组。

2.根据县局文件实施方案通知精神,各分管教师要按学校要求完成学校教学装备的摸底工作,如实提供短缺项目及短缺数量,我校将摸底情况报县局。

3.做好配套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各分管功能室教师要在4月底之前将各室已经配套的设施设备和能利用的设施设备分类陈列,总务处要合理规划好各功能,并将现有设施设备登记造册,做到每一位分管人员底清数明。

4.做好配套设备的清点入库工作,学校总务处专人负责配套设备的分类整理和入库,登记保管。

5.及时对学校各类专职人员如电教管理员、仪器管理员等进行培训,及时按照上级有关文件通知精神和要求,认真管好用好学校各种装备,设备。

维吾尔玉其温乡上阿山圩孜小学

2012.8.25

薄弱学校改造实施计划

2012-2013学年

维吾尔玉其温乡上阿山圩孜小学

篇9:薄弱学科整改及提升计划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各学科均衡发展。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我校在基础教育阶段还存在相对薄弱的学科,如我校期中考试整体排名居后,数学成绩不能突破瓶颈,实现快速发展,小三门虽然有所进步,但与全乡的整体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

经过学校会议与教研组会议研究决定,对我校薄弱年级一、二、六年级,薄弱学科一年级语文、二年级数学、六年级数学、语文进行专业督导,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着力提高这些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校根据薄弱学科教师队伍的现状制定了一整套提高薄弱学科建设的方案。

在增加以对薄弱学科硬件投入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注重加大对薄弱学科教学软投入的力度,加强对薄弱学科教学工作的管理。在管理上,讲究一个“严”字,狠抓一个“实”字,努力使薄弱学科教学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员培训,落实课标,整体提升薄弱学科教师业务水平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突破学科中心,加强了整合,把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此,我们将领会课标,解读课标作为提高薄弱学科教师业务素质的切入点。全员培训采取分科形式,教师研讨交流、反思质疑,就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进行互动研讨,在研讨中梳理认识、加深体会。通过培训加速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为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创造了条件。在培训中实行任务驱动,强调突出问题的解决、凸显案例教学,通过培训也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智慧。通过一系列培训、学习、考核活动,各科教师明确了新理念,对课程性质的定位更全面、准确。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更明确、具体。从而提升了薄弱学科教师的理论水平。

二、落实课程计划,保证教学质量,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严格执行国家教委下达的课时计划,坚持计划指导下的教学目标责任制。每学年开学初,教导处审查学校的课程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再执行,并做到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教师的授课表与班级日志相符。建立教师任课情况登记表,加强教学常规工作检查,从组织管理上保证课程的开齐和课时的上足,同时也为教学质量的检查考评提供了依据。

三、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堂结构,提高授课效率,不断探索着综合、校本科课堂教学的路子,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教研组要组织多次听课评课活动,对薄弱学科学校第周组织听课不少于一次。只有不断地听、评、议、反思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不断提高。

四、改进考试办法、搞好检查考核

众所周知,考试如同“指挥棒”,具有导向作用,为此,我们对检查考核这些学科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和教学质量情况的方法作了改进。从督促领导教师重视和加强这些学科的教学、掌握学校的教学情况的目的出发,确定抽考年级后,根据抽考成绩,要求教师书面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思、分析这样既能督促教师重视这些学科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为领导提供,了解掌握面上的教学情况,以便采取措施,加强指导,改进管理。

五、校本培训,以训带教,开展薄弱学科教师能力提高

学校各科目教学中,薄弱学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原因:教师的素质、学生的品质,重要因素是教师的素质、业务能力是根本因素,决定因素。好的质量必须有好的教师作为保障,当教师素质偏低时,学校必须正视这一现实,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加强教研培训,改变或提高教师素质,在校本培训中实现高素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成果共享,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借以提高教师素质,改变落后面貌,众所周知,没有一个教师不愿提高自身素质,只是学校校本研训中,如何提供一个为大多数人接受并主动参与的方法、环境。在这一方面,我校长期以来坚持制度规范、名优引领、自我激励的模式,致力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制度规范,旨在建立一种规范的教研方式,强制性地让每一个教师必须投入校本教研中,进而形成一种自觉行为,我们做如下尝试:教研制度:教研学习制度、集体备课要求、常规听课制度。四差(差班、差课、差科、差生)定期改进制度,尤其在差课改进中,我们提出“一谈、二警、三停”。即:“一谈”:第一次不达标者,校领导与其谈话;“二警”:第二次不达标者,在学科组会上予以警告;“三停”,第三次还不达标,停课一周,听优秀老师的跟踪课,包组领导监督、教务主任、优秀教师作专题辅导。

六、强化措施,把好关口

为了加强薄弱学科教学工作的管理,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以确保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一是严把教学时间关。二是严把过程管理关。我们一改过去的做法,变终结目标为形成目标管理,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注重抓好三项工作:一抓学期教学计划的重新制定;二抓期中的进度检查、典型教例及计划的实施;三抓学期末教学工作的评估表彰与经验总结,避免平时教学工作的形式化倾向。三是严把考风考纪关。因为要抓好薄弱学科的教学工作,首先必须从端正考风的工作着手,“正本”必须“清源”,因此,对于薄弱学科的考试问题,我们与统考科目一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七、把握标准,科学评价

从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对于薄弱学科的教学效果评价问题,是我们搞好薄弱学科教学管理的关键和难点。我们采取了“点面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以及“竞赛与考试结合”的三个结合的原则实施评价。我们将平时的教学“五认真”检查情况进行量化评分与期中、期末学生的考试成绩结合起来参与结账。

为确保薄弱学科教师队伍的稳定,我们规定非特殊情况下不得随意更换薄弱学科教师;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应尽量让薄弱学科教师专职化,不担任其他兼职。这一规定,为开展薄弱学科的教学工作,保证薄弱学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薄弱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在以上几方面继续探索努力。我们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着力组建薄弱学科中心教研组,从集体备课入手提高薄弱学科教师施教能力。继续引导、督促有效教学行动研究,注重薄弱学科教师的阶段性总结。并利用送教下乡、片区交流、校级交流等教研活动,培养薄弱学科骨干教师。

篇10:薄弱科目提高计划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教学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培养环节和过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如果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就不能保证,培养合格人才就是一句空话,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学校就谈不上发展,路子会越走越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校及一些相对较为薄弱的学校,在谈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时,总是信心不够,借口百出,教育教学工作举步不前,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探索出一条如何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状分析

1、生源质量下降

近几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使得农村薄弱学校辖区内的学龄儿童数量大幅下降,学校生源锐减,同时生源质量也大幅下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携子女进城务工。同时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许多比较优秀的学生转入城市就读,趋向优势教育资源,剩下的在校学生又由于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因素,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均不尽人意。我校就曾有老师开玩笑时说过“现在还留在我们学校上学的学生就只有两类了,一是‘笨人’,二是穷人”。针对这些学生,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偏远山区的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教师水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农村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差和农村原有优秀教师的外流,使得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缺乏。我省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家长的教育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都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师资队伍现状堪忧

一、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交流不畅,交通不便,文化氛围不浓,对新生事物接受得慢,教师们不求进取、固步自封。很多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注入式、满堂灌、一言堂教法根深蒂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习模式

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差, 流失严重。从工作生活条件来看,城区学校好于乡镇所在地学校,乡镇所在地学校要好于村小。条件差的农村中小学新教师不愿意来,出现队伍断层,青黄不接,老教师年龄偏大、学历低、观念陈旧,无法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由于农村小学大多实行包班任教,一个教师往往担任几科教学,负担较重,所以,很多教师动用各种关系,有的往城里调,有的调到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人才外流严重,最终导到导致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失衡。

由于年龄结构老龄化,再加上生源的减少,在本校内平行班数量减少或者一年级就只有一个班,工作效率无可比性,缺乏竞争意识,有些工作得过且过,彼此都差不多。虽然绝大部分老师的教学准备都合格,教案基本完整,工作积极性高,敬业精神强,但是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很难拔尖,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缓慢,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3、办学硬件陈旧

在我县的城镇一些学校已装备多个多媒体教室,部分学校已在装备“白板”时,而像我们这类农村薄弱学校在“校校通”工程实施前,连网络都一直没通,现在通了,而在90年代购置的计算机早已成了摆设,校校通所配置的几台电脑基本满足了学校办公用,老师们想在网上下载一些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校舍基本是危房,学校每年在公用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进行维修,但终是治标不治本。

4、农村薄弱学校的优势

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面:农村有一些更宝贵的、城镇所不及的有利因素,需要我们好好挖掘、好好研究。首先,农村学校与自然更贴近。农村孩子可以与大自然零距离地接触,这种体验是城市孩子无法体会到的。上学路上鸟儿唧唧喳喳,田野里麦子一片金黄,远处的山林郁郁葱葱,村边的小溪蜿蜒曲折,泥土气息弥漫校园。这些都是农村课程改革得天独厚的资源,关键是怎么去挖掘和利用。其次,农村学校教育融入农村生产与生活当中。大部分的农村孩子在学习之余,是家中不可缺少的劳动力。在这里,“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得到了一定的还原。农村孩子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从而得到鲜活而生动的体验,而这正是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天然方法。再者,农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与城市师生间的陌生相比,农村是一个熟悉的乡土社会。教师和家长、学生同处在一个村子里,一个微型社会中,抬头不见低头见。他们之间与生俱来的熟悉与信任,是课程改革要求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措施

1、营造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

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既是一个学校的形象,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涵盖了一个学校的校容、校貌,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校纪等。良好的育人环境,会使广大师生时刻体验到校园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时刻享受到置身其中的幸福与自豪,从而对工作、学习产生兴趣,充满信心。因此,作为薄弱校,要充分调动、鼓励学校广大师生,利用现有的校本资源,积极投入到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建设当中,自己动手,优化教学,培养广大师生爱校、爱教育的良好风尚,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并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校本资源,针对本校校情和学生实际,找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倡导教师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情感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情感对人的认知和行为有调节功能和推动作用。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自打到心的深处”。因此,学校要大力倡导爱心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特别注意保护和巩固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待学生必须一视同仁,面向全体,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切忌高高在上,三尺讲台,惟我独尊。要经常性地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学习、解疑、交朋友,从而活跃教育教学氛围,确保师生双边活动的和谐进行。

三、树立新的课程理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有效教学。

聚焦课堂,整合课程资源,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效益。湟中经验初步解决了有效教学的观念问题、时间问题、教与学的方式问题、课堂管理问题。对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教学理论意义和鲜明的针对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据教学设计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课程意识,用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来丰富课程内涵,重视教学活动的生成性,以创新、发展的观点正确把握生成性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成功实践湟中经验的基本做法,确保校本教研机制和谐、有效整合,提高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主动投入校本教研活动,准备充分,积极参与;强化自主学习,将课程理念的学习、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立足于自我理解和内化。教师之间要分工协作、同伴互助,发挥个性特长和发扬团队精神并重,逐步形成合作共进的教研氛围。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融合学校教研工作重心、学科特点以及本组教师的实际需要,确定学期教研工作重点,制定好活动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开展富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探索从问题确立到问题解决中的行动策略,做好资料积累;充分发挥骨干作用,与组内教师通力合作,营造交流与对话、协调与合作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群体发展,尤其是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的成长。教导处是校本教研工作的管理机构。要根据学校校本教研的总体规划,确定学年、学期的工作重点,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要重视对教研组、备课组工作的过程管理与指导,善于发现先进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并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可转化为学校教学管理和校本教研的常规制度;要尝试建立跨学科的教研组或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使各科教师加强联系,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和方式方法的迁移融合;要探索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结合,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教师研训体系;要研究年级组办公形式中的教研模式,切实提高教研质量。校长是校本教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教学研究工作作为学校极其重要的工作,把握学校教研工作的方向与思路;要整合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等力量,建立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多层次、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形成促进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要改进工作作风,经常深入教学现场,带动全体教师参与教研教改,认真发挥领导和指导作用。(作者:李亚岭)依托校本教研,促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三、转变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是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 现代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必须自觉地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树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课程理念,摒弃应试教育的不利因素,走素质教育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对学习产生厌弃行为的现状。

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除了倡导教师改变传统观念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不同的教材、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合理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情境,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动性,富有趣味性。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新教学,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开展“师生讨论,生生讨论,教师评,自己评,集体评”的激励型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爱学”、“乐学”、“勤学”、“会学”,直到“学会”、“学好”。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四、积极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是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程,许多教师、家长都很头痛。我认为,这方面,学校要花大力气鼓励教师多一份爱心,一些耐心,一点理解,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育人意识。

学校要多鼓励教师深入到班级、家庭、学生中,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耐心与他们交流、沟通,多亲近,多关心,多帮助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处,以循循善诱、和蔼诚恳的态度与他们谈心,用真情去感化他们的心灵。另外,提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多启发,多引导,多鼓励,多表扬,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使学困生也能吃得了,吃得饱,吃得好。使他们切实尝到学习进步的愉悦,并以一次次成功的欢欣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然而,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经常抓,反复抓,抓经常,抓反复,时时刻刻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五、优化教育科研是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

学校要发展,教研要先行。教育科研不断优化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优化过程。薄弱校要改变教育教学质量长期滞后的现状,就得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树立“教研兴校”意识,将教育科研工作列入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鼓励全校教师提高认识,共同参与,大兴学习之风、教研之风,实现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

全校教师要定期开展集体学习活动,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和教育教学理念,并积极展开讨论,切实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积极实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行为与角色的转化。同时,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针对本校学生实际开展“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等专题研讨,并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撰写小论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给自己洗脑、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外,要求教师积极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时时“三省吾法”,反思自己的学法、教法和导法。

六、密切与家长配合,是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平台

薄弱校要把做好家长的工作作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头戏。定期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教育的政策性宣传,增强学校收费透明度,增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透明度,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从而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同时,学校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各班相应地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会,共同商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利用家长会,对积极配合、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大力进行表扬、鼓励,并给以物质奖励。另外,要求教师在做家长工作时要耐心、细心,讲究艺术,注重方式,把工作做在家长的心坎上,从而激发他们对学生的责任心,树立他们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信心。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开拓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创新。那么,我们薄弱学校一定会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教学特色之路。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策略

依靠法制和全社会的支持,提高教育质量。依法执行法律法规,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法必依,依法治教。

局部突破,以点带面,由普及外延转向提升内涵转变。如同当年由教育自然发展转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样,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的转换。顺利完成这种转换必须借助外延普及的基础,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科学制定新时期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规划。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状态难以扭转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解决教师队伍问题的步骤可以尝试如下措施:第一,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和机制;第二,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第三,落实城乡教师轮岗互换制度;第四,通过免费师范生制度,补充高质量教师;第五,加大教师培养基地建设的力度;第六,切实加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第七,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让农村教师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如果农村教师在工资待遇和高职称比例方面都不低于城市,专业发展机会和工作环境方面接近城市,农村教师就会变成比较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教师职业魅力的增加会吸引很多人来竞争农村教师职业,农村学校就有了挑选教师的余地,就可以挑选到优秀的人才做教师。

严格农村教师准入标准,审查当前教师的任职资格。当农村学校有选择教师的余地后,制定严格的农村教师队伍准入标准,不仅要考察新教师的身体状况、相关知识和普通话是否达到作为一名高素质教师的要求;还要对教师性格、信念、心理是否达到高素质教师标准进行考察。

大面积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养。农村学校有一部分优秀教师,他们起点高,培训后素质提升快,很快可以脱颖而出。这些优秀农村教师往往成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群体,但城市学校和县城学校如果有机会就把这些优秀教师“挖”走,从而使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人才辈出、人才缺乏”的窘境,城乡教师交流名存实亡。因此,应重点培养一批农村优秀教师,通过他们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大面积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农村教育普遍实行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域教师的人事分配权归县级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在新教师分配时,相关部门要考虑使不同学校的教师素质均衡,不能把优秀教师都留在县城和重点学校。

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继续完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政府的职责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必须用行政手段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专项经费,并要保证经费的专项使用,完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促进中小学教育装备投入,有计划地加快中小学“三室”(实验室、语音室、图书室)、体音美器材和操场等的建设。

努力营造农村教师宽松的科研氛围,积极鼓励农村教师创造性工作。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离开了教师,新课程改革将是一句空话。因此,要调动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激发教师的课改热情。

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本、办学中必须以教师为本,要切实加强教学管理,抓好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批改、教学反馈、考试考核等主要教学环节,把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个学科、每一堂课,实行科学化、制度化和精细化教学。对学生要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的考试制度,对教师要建立健全教学效果考核制度,对学校要建立健全办学质量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校长、教师考核、奖励的主要依据。

可持续推广先进地区的课改经验,全面把握课程要求,合理制订教学计划,提高每一所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一旦教师的敬业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获得大幅度提升,甚至可能会走到同类学校的前列。但这样的质量快速提升,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学校管理者就此沾沾自喜,高枕无忧起来,那么摔跟头日子就不会远了。欲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真诚走进课堂,走进教师,深入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从而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由于教师敬业精神的加强到得大幅提升以后,有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外在表现是什么?椐我的观察与思考,我以为其主要表现是:责任心加强了,时间花得多了,汗水流得多了,学生作业多了。然而教育是有其内在规律性的。单凭一腔热血的硬拼是不行的,甚至还会阻碍教育教学质量的继续提高。苦干还需巧干,这个“巧干”就是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破解这些问题,这个“巧干”也就是以校本教研为依托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我的观点非常明确,破冰之钥匙,就是依托校本教研。下文就如何做好校本教研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校本教研是实效性针对性很强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这个研究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探讨和筛选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

搞好校本教研重在一个“实”字。切不可浮躁,否则费力不讨好,使教师产生厌倦情绪。

做实校本教研的关键是找到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确保发现“问题”的真实性。如果我们发现的“问题”不真实,那么,我们的校本教研就会变成摆设,劳民伤财。

“问题”的真实性很重要,关系校本教研的成功与否,在此就发现问题的策略谈谈自己的拙见。

1、比较法,任何事物只要通过比较,就很容易地找到差距。俗语说得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优与劣,好与坏,成功与失败······都是比较后的产物。就拿我校来说,我们农村小学,外语教学落后,2007年我们把学校的学生外语学习现状与一二完小等先进学校比较差距很大呀!主要表现在,我们的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哑巴英语。不会读,不肯读。其后我们采取了相对应的策略。2008年六年级毕业会考英语获第10名这个成绩我们是较满意的。

2、听课法,听课是发现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自己规定了严格的听课制度,对因开会出差耽误的听课任务,都一节不少地补上。他认为只有经常听课才能真正了解学校的情况。听课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听某教师的课或听某年级某学科的课,要连续听4-5节,这样才能听到真实的课,如果我们听课象蜻蜓点水,那样收效是很有限的。我曾经听三年级作文课,听第一节课没发现问题,连听五节课,我发现问题了,一是对学生缺乏观察引导,二是要求太高,吓倒学生了。有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干脆抄袭来应付。

3、访谈法。访谈是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访谈可以了解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困惑,分享教师成功的快乐,还可以了解教师的专业能力状况。把多个教师的访谈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访谈学生,童言无忌呀!我们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到真实的学情,这样我们的分析才能周全,确保发现“问题”的真实性。

只要我们真正找到了校本教研的切入点,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实施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通过发扬集体智慧,并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灵活运用。我想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便步入了快车道。

解决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最终归宿。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否则,竹篮打水——

一场空。我们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广大教师心悦诚服地投入到这场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去。切实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必须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因为我们发现的问题不可能是单个出现的。往往同时发现很多问题,我们要把这些问题归类整理,分清主次,做到有计划地一个一个地解决,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让老师无所适从。这样坚持下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障碍就会一个一个地被清除。学校教育教学将充满生机,艳阳明媚。

上一篇:以分数大于我为题目的初中生作文下一篇:盼望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