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选读

2024-05-22

鲁迅文章选读(共6篇)

篇1:鲁迅文章选读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鲁迅全集》总目录

第一卷 坟 热风 呐喊

第二卷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第三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补编而已集

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第五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第六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且介亭杂文附集

第七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八卷 集外集拾遗补编

第九卷 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汉文学史纲要

第十卷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附集 鲁迅诗集 鲁迅先生年谱

(收

在这

【http://】)

: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我的第一个师父

出自《且介亭杂文附集》

不记得是那一部旧书上看来的了,大意说是有一位道学先生,自然是名人,一生拚命辟佛,却名自己的小儿子为“和尚”。有一天,有人拿这件事来质问他。他回答道:“这正是表示轻贱呀!”那人无话可说而退云〔2〕。

其实,这位道学先生是诡辩。名孩子为“和尚”,其中是含有迷信的。中国有许多妖魔鬼怪,专喜欢杀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贱,他们才放手,安心。和尚这一种人,从和尚的立场看来,会成佛——但也不一定,——固然高超得很,而从读书人的立场一看,他们无家无室,不会做官,却是下贱之流。读书人意中的鬼怪,那意见当然和读书人相同,所以也就不来搅扰了。这和名孩子为阿猫阿狗,完全是一样的意思:容易养大。

还有一个避鬼的法子,是拜和尚为师,也就是舍给寺院了的意思,然而并不放在寺院里。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希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拜师是否要贽[zhì]见礼,或者布施什么的呢,我完全不知道。只知道我却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长庚”,后来我也偶尔用作笔名,并且在《在酒楼上》这篇小说里,赠给了恐吓自己的侄女的无赖;还有一件百家衣,就是“衲衣”,论理,是应该用各种破布拼成的,但我的却是橄榄形的各色小绸片所缝就,非喜庆大事不给穿;还有一条称为“牛绳”的东西,上挂零星小件,如历本,镜子,银筛之类,据说是可以避邪的。

这种布置,好像也真有些力量:我至今没有死。

不过,现在法名还在,那两件法宝却早已失去了。前几年回北平去,母亲还给了我婴儿时代的银筛,是那时的惟一的记念。仔细一看,原来那筛子圆径不过寸余,中央一个太极图,上面一本书,下面一卷画,左右缀着极小的尺,剪刀,算盘,天平之类。我于是恍然大悟,中国的邪鬼,是怕斩钉截铁,不能含胡的东西的。因为探究和好奇,去年曾经去问上海的银楼,终于买了两面来,和我的几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乎一式一样,不过缀着的小东西有些增减。奇怪得很,半世纪有余了,邪鬼还是这样的性情,避邪还是这样的法宝。然而我又想,这法宝成人却用不得,反而非常危险的。

但因此又使我记起了半世纪以前的最初的先生。我至今不知道他的法名,无论谁,都称他为“龙师父”,瘦长的身子,瘦长的脸,高颧细眼,和尚是不应该留须的,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对人很和气,对我也很和气,不教我念一句经,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他自己呢,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3〕,“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是庄严透顶的,平常可也不念经,因为是住持,只管着寺里的琐屑事,其实——自然是由我看起来——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

因此我又有一位师母,就是他的老婆。论理,和尚是不应该有老婆的,然而他有。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我是徒弟,他是师,决不能抗议,而在那时,也决不想到抗议,不过觉得似乎有点古怪。但我是很爱我的师母的,在我的记忆上,见面的时候,她已经大约有四十岁了,是一位胖胖的师母,穿着玄色纱衫裤,在自己家里的院子里纳凉,她的孩子们就来和我玩耍。有时还有水果和点心吃,——自然,这也是我所以爱她的一个大原因;用高洁的陈源教授的话来说,便是所谓“有奶便是娘”〔4〕,在人格上是很不足道的。不过我的师母在恋爱故事上,却有些不平常。“恋爱”,这是现在的术语,那时我们这偏僻之区只叫作“相好”。《诗经》云:“式相好矣,毋相尤矣”〔5〕,起源是算得很古,离文武周公的时候不怎么久就有了的,然而后来好像并不算十分冠冕堂皇的好话。这且不管它罢。总之,听说龙师父年青时,是一个很漂亮而能干的和尚,交际很广,认识各种人。有一天,乡下做社戏了,他和戏子相识,便上台替他们去敲锣,精光的头皮,簇新的海青〔6〕,真是风头十足。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以为和尚是只应该念经拜忏的,台下有人骂了起来。师父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于是战争开幕,甘蔗梢头雨点似的飞上来,有些勇士,还有进攻之势,“彼众我寡”,他只好退走,一面退,一面一定追,逼得他又只好慌张的躲进一家人家去。而这人家,又只有 3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一位年青的寡妇。以后的故事,我也不甚了然了,总而言之,她后来就是我的师母。

自从《宇宙风》出世以来,一向没有拜读的机缘,近几天才看见了“春季特大号”。其中有一篇铢堂先生的《不以成败论英雄》〔7〕,使我觉得很有趣,他以为中国人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理想是不能不算崇高”的,“然而在人群的组织上实在要不得。抑强扶弱,便是永远不愿意有强。崇拜失败英雄,便是不承认成功的英雄”。“近人有一句流行话,说中华民族富于同化力,所以辽金元清都并不曾征服中国。其实无非是一种惰性,对于新制度不容易接收罢了”。我们怎样来改悔这“惰性”呢,现在姑且不谈,而且正在替我们想法的人们也多得很。我只要说那位寡妇之所以变了我的师母,其弊病也就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乡下没有活的岳飞或文天祥,所以一个漂亮的和尚在如雨而下的甘蔗梢头中,从戏台逃下,也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失败的英雄。她不免发现了祖传的“惰性”,崇拜起来,对于追兵,也像我们的祖先的对于辽金元清的大军似的,“不承认成功的英雄”了。在历史上,这结果是正如铢堂先生所说:“乃是中国的社会不树威是难得帖服的”,所以活该有“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8〕。但那时的乡下人,却好像并没有“树威”,走散了,自然,也许是他们料不到躲在家里。

因此我有了三个师兄,两个师弟。大师兄是穷人的孩子,舍在寺里,或是卖在寺里的;其余的四个,都是师父的儿子,大和尚的儿子做小和尚,我那时倒并不觉得怎么稀奇。大师兄只有单身;二师兄也有家小,但他对我守着秘密,这一点,就可见他的道行远不及我的师父,他的父亲了。而且年龄都和我相差太远,我们几乎没有交往。

三师兄比我恐怕要大十岁,然而我们后来的感情是很好的,我常常替他担心。还记得有一回,他要受大戒了,他不大看经,想来未必深通什么大乘〔9〕教理,在剃得精光的囟门上,放上两排艾绒,同时烧起来,我看是总不免要叫痛的,这时善男信女,多数参加,实在不大雅观,也失了我做师弟的体面。这怎么好呢?每一想到,十分心焦,仿佛受戒的是我自己一样。然而我的师父究竟道力高深,4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他不说戒律,不谈教理,只在当天大清早,叫了我的三师兄去,厉声吩咐道:“拚命熬住,不许哭,不许叫,要不然,脑袋就炸开,死了!”这一种大喝,实在比什么《妙法莲花经》或《大乘起信论》〔10〕还有力,谁高兴死呢,于是仪式很庄严的进行,虽然两眼比平时水汪汪,但到两排艾绒在头顶上烧完,的确一声也不出。我嘘一口气,真所谓“如释重负”,善男信女们也个个“合十赞叹,欢喜布施,顶礼而散”〔11〕了。

出家人受了大戒,从沙弥升为和尚,正和我们在家人行过冠礼〔12〕,由童子而为成人相同。成人愿意“有室”,和尚自然也不能不想到女人。以为和尚只记得释迦牟尼或弥勒菩萨〔13〕,乃是未曾拜和尚为师,或与和尚为友的世俗的谬见。寺里也有确在修行,没有女人,也不吃荤的和尚,例如我的大师兄即是其一,然而他们孤僻,冷酷,看不起人,好像总是郁郁不乐,他们的一把扇或一本书,你一动他就不高兴,令人不敢亲近他。所以我所熟识的,都是有女人,或声明想女人,吃荤,或声明想吃荤的和尚。

我那时并不诧异三师兄在想女人,而且知道他所理想的是怎样的女人。人也许以为他想的是尼姑罢,并不是的,和尚和尼姑“相好”,加倍的不便当。他想的乃是千金小姐或少奶奶;而作这“相思”或“单相思”——即今之所谓“单恋”也——的媒介的是“结”。我们那里的阔人家,一有丧事,每七日总要做一些法事,有一个七日,是要举行“解结”的仪式的,因为死人在未死之前,总不免开罪于人,存着冤结,所以死后要替他解散。方法是在这天拜完经忏的傍晚,灵前陈列着几盘东西,是食物和花,而其中有一盘,是用麻线或白头绳,穿上十来文钱,两头相合而打成蝴蝶式,八结式之类的复杂的,颇不容易解开的结子。一群和尚便环坐桌旁,且唱且解,解开之后,钱归和尚,而死人的一切冤结也从此完全消失了。这道理似乎有些古怪,但谁都这样办,并不为奇,大约也是一种“惰性”。不过解结是并不如世俗人的所推测,个个解开的,倘有和尚以为打得精致,因而生爱,或者故意打得结实,很难解散,因而生恨的,便能暗暗的整个落到僧袍的大袖里去,一任死者留下冤结,到地狱里去吃苦。这种宝结带回寺里,便保存起来,也时时鉴赏,恰如我们的或亦不免偏爱看看女作家的作品一样。当鉴赏 5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的时候,当然也不免想到作家,打结子的是谁呢,男人不会,奴婢不会,有这种本领的,不消说是小姐或少奶奶了。和尚没有文学界人物的清高,所以他就不免睹物思人,所谓“时涉遐想”起来,至于心理状态,则我虽曾拜和尚为师,但究竟是在家人,不大明白底细。只记得三师兄曾经不得已而分给我几个,有些实在打得精奇,有些则打好之后,浸过水,还用剪刀柄之类砸实,使和尚无法解散。解结,是替死人设法的,现在却和和尚为难,我真不知道小姐或少奶奶是什么意思。这疑问直到二十年后,学了一点医学,才明白原来是给和尚吃苦,颇有一点虐待异性的病态的。深闺的怨恨,会无线电似的报在佛寺的和尚身上,我看道学先生可还没有料到这一层。

后来,三师兄也有了老婆,出身是小姐,是尼姑,还是“小家碧玉”呢,我不明白,他也严守秘密,道行远不及他的父亲了。这时我也长大起来,不知道从那里,听到了和尚应守清规之类的古老话,还用这话来嘲笑他,本意是在要他受窘。不料他竟一点不窘,立刻用“金刚怒目”〔14〕式,向我大喝一声道:

“和尚没有老婆,小菩萨那里来!?”

这真是所谓“狮吼”〔15〕,使我明白了真理,哑口无言,我的确早看见寺里有丈余的大佛,有数尺或数寸的小菩萨,却从未想到他们为什么有大小。经此一喝,我才彻底的省悟了和尚有老婆的必要,以及一切小菩萨的来源,不再发生疑问。但要找寻三师兄,从此却艰难了一点,因为这位出家人,这时就有了三个家了:一是寺院,二是他的父母的家,三是他自己和女人的家。

我的师父,在约略四十年前已经去世;师兄弟们大半做了一寺的住持;我们的交情是依然存在的,却久已彼此不通消息。但我想,他们一定早已各有一大批小菩萨,而且有些小菩萨又有小菩萨了。

四月一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四月《作家》月刊第一卷第一期。

〔2〕宋代笔记小说《道山清话》(著者不详)中记有如下的故事:“一长老在欧阳公(修)座上,见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公家小儿有名僧哥者,戏谓公曰:‘公不重佛,安得此名?’公笑曰:‘人家小儿要易长育,往往以贱名为小名,如狗、羊、犬、马之类是也。’闻者莫不服公之捷对。”又据宋代王闢之著《渑水燕谈录》:“公(欧阳修)幼子小名和尚。”

〔3〕毗卢帽和尚所戴的一种绣有毗卢佛像的帽子。放焰口,旧俗于夏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晚上请和尚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称为“放焰口”。盂兰盆,梵语音译,“救倒悬”的意思;焰口,饿鬼名。

〔4〕“有奶便是娘”一九二五年八月间,因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禁止爱国运动和宣扬复古思想,北京大学评议会发表宣言反对他为教育总长,并宣布和教育部脱离关系。后来少数教授顾虑脱离教育部后经费无着,一部分进步教授就在致本校同事的公函中说:“章士钊到任以来,曾为北京大学筹过若干经费,本校同人当各知悉;即使章士钊真能按月拨付,或并清偿积欠„„同人亦当为公义而牺牲利益,维持最高学府之尊严„„如若忽变态度„„采取‘有奶便是娘’主义,我们不能不为北大同人羞之。”陈源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四十期(一九二五年九月十二日)发表的《闲话》里,引用“有奶便是娘”这句话,歪曲公函中的原意,加以讥笑。

〔5〕“式相好矣,毋相尤矣”语见《诗经·小雅·斯干》,意思是互相爱好而不相恶。式,发语辞。〔6〕海青江浙一带方言,指一种广袖的长袍。

〔7〕《不以成败论英雄》参看本卷第511页注〔10〕。

〔8〕“扬州十日”指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破扬州后进行的十天大屠杀。“嘉定三屠”,指同年清军占领嘉定后进行的三次大屠杀。清代王秀椘著《扬州十日记》、朱子素著《嘉定屠城记略》二书,分别对这两次惨杀作了较详的记载。

〔9〕大乘公元一、二世纪间形成的佛教宗派,相对于主张“自我解脱”的小乘教派而言。它主张“救度一切众生”,强调尽人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利他为主。

〔10〕《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印度佛教经典之一。通行的中译本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大乘起信论》,解释大乘教理的佛教著作,相传为古印度马鸣作,有南朝梁真谛和唐代实叉难陀的两种译本。

〔11〕“合十赞叹”等语,是佛经中常见的话。合十,即合掌,用以表示敬意;顶礼,以头、手、足五体匍匐在地的叩拜,是一种最尊敬的礼节。

〔12〕冠礼我国古代礼俗,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仪礼·士冠礼》篇中有关于冠礼的说明。

〔13〕释迦牟尼参看本卷第320页注〔19〕。弥勒,佛教菩萨之一,相传继释迦牟尼而成佛。〔14〕“金刚怒目”参看本卷第436页注〔7〕。

〔15〕“狮吼”佛家语,意思是震动世界的声音。宋僧道彦《景德传灯录》卷一引《普耀经》:“佛(释迦牟尼)初生刹利王家„„分手指天地,作狮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马上支日记〔1〕

出自《华盖集续编》

前几天会见小峰,谈到自己要在半农所编的副刊上投点稿,那名目是《马上日记》。小峰怃然曰,回忆归在《旧事重提》〔2〕中,目下的杂感就写进这日记里面去„„。

意思之间,似乎是说:你在《语丝》上做什么呢?——

但这也许是我自己的疑心病。我那时可暗暗地想:生长在敢于吃河豚的地方的人,怎么也会这样拘泥?政党会设支部,银行会开支店,我就不会写支日记的么?因为《语丝》上须投稿,而这暗想马上就实行了,于是乎作支日记。

六月二十九日晴。

早晨被一个小蝇子在脸上爬来爬去爬醒,赶开,又来;赶开,又来;而且一定要在脸上的一定的地方爬。打了一回,打它不死,只得改变方针:自己起来。

记得前年夏天路过S州〔3〕,那客店里的蝇群却着实使人惊心动魄。饭菜搬来时,它们先追逐着赏鉴;夜间就停得满屋,我们就枕,必须慢慢地,小心地放下头去,倘若猛然一躺,惊动了它们,便轰的一声,飞得你头昏眼花,一败涂地。

到黎明,青年们所希望的黎明,那自然就照例地到你脸上来爬来爬去了。但我经过街上,看见一个孩子睡着,五六个蝇子在他脸上爬,他却睡得甜甜的,连皮肤也不牵动一下。在中国过活,这样的训练和涵养工夫是万不可少的。与其鼓吹什么“捕蝇”〔4〕,倒不如练习这一种本领来得切实。

什么事都不想做。不知道是胃病没有全好呢,还是缺少了睡眠时间。仍旧懒懒地翻翻废纸,又看见几条《茶香室丛钞》〔5〕式的东西。已经团入字纸篓里的了,又觉得“弃之不甘”,挑一点关于《水浒传》〔6〕的,移录在这里罢——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宋洪迈《夷坚甲志》〔7〕十四云:“绍兴二十五年,吴傅朋说除守安丰军,自番阳遣一卒往呼吏士,行至舒州境,见村民穰穰,十百相聚,因弛担观之。其人曰,吾村有妇人为虎衔去,其夫不胜愤,独携刀往探虎穴,移时不反,今谋往救也。久之,民负死妻归,云,初寻迹至穴,虎牝牡皆不在,有二子戏岩窦下,即杀之,而隐其中以俟。少顷,望牝者衔一人至,倒身入穴,不知人藏其中也。吾急持尾,断其一足。虎弃所衔人,踉蹡而窜;徐出视之,果吾妻也,死矣。虎曳足行数十步,堕涧中。吾复入窦伺,牡者俄咆跃而至,亦以尾先入,又如前法杀之。妻冤已报,无憾矣。乃邀邻里往视,舆四虎以归,分烹之。”案《水浒传》叙李逵沂岭杀四虎事,情状极相类,疑即本此等传说作之。《夷坚甲志》成于乾道初(1165),此条题云《舒民杀四虎》。

宋庄季裕《鸡肋编》〔8〕中云:“浙人以鸭儿为大讳。北人但知鸭羹虽甚热亦无气。后至南方,乃知鸭若只一雄,则虽合而无卵,须二三始有子。其以为讳者,盖为是耳,不在于无气也。”案《水浒传》叙郓哥向武大索麦稃,“武大道:‘我屋里又不养鹅鸭,那里有这麦稃?’郓哥道:‘你说没麦稃,怎地栈得肥[月耷][月耷]地,便颠倒提起你来也不妨,煮你在锅里也没气?武大道:‘含鸟猢狲!倒骂得我好。我的老婆又不偷汉子,我如何是鸭?’„„”鸭必多雄始孕,盖宋时浙中俗说,今已不知。然由此可知《水浒传》确为旧本,其著者则浙人;虽庄季裕,亦仅知鸭羹无气而已。《鸡肋编》有绍兴三年(1133)序,去今已将八百年。

元陈泰《所安遗集》《江南曲序》云:“余童卯时,闻长老言宋江事,未究其详。至治癸亥秋九月十六日,过梁山泊,舟遥见一峰,嵲雄跨,问之篙师,曰,此安山也,昔宋江事处,绝湖为池,阔九十里,皆蕖荷菱芡,相传以为宋妻所植。宋之为人,勇悍狂侠,其党如宋者三十六人。至今山下有分赃台,置石座三十六所,俗所谓‘去时三十六,归时十八双’,意者其自誓之辞也。始予过此,荷花弥望,今无复存者,惟残香相送耳。因记王荆公诗云:‘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味其词,作《江南曲》以叙游历,且以慰宋妻种荷之意云。(原注: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曲因囊损无存。)”案宋江有妻在梁山泺中,且植芰荷,仅见于此;而谓江勇悍狂侠,亦与今所传性格绝殊,知《水浒》故事,宋元来异说多矣。泰字志同,号所安,茶陵人,延襱甲寅(1314),以《天马赋》中省试第十二名,会试赐乙卯科张起岩榜进士第,由翰林庶吉士改授龙南令,卒官。至曾孙朴,始集其遗文为一卷。成化丁未,来孙〔9〕铨等又并补遗重刊之。《江南曲》即在补遗中,而失其诗。近《涵芬楼秘笈》第十集收金侃〔10〕手写本,则并序失之矣。“舟遥见一峰”及“昔宋江事处”二句,当有脱误,未见别本,无以正之。

七月一日晴。

上午,空六〔11〕来谈;全谈些报纸上所载的事,真伪莫辨。

许多工夫之后,他走了,他所谈的我几乎都忘记了,等于不谈。只记得一件:据说吴佩孚大帅在一处宴会的席上发表,查得赤化的始祖乃是蚩尤,因为“蚩”“赤”同音,所以蚩尤即“赤尤”,“赤尤”者,就是“赤化之尤”的意思;〔12〕说毕,合座为之“欢然”云。

太阳很烈,几盆小草花的叶子有些垂下来了,浇了一点水。田妈忠告我:浇花的时候是每天必须一定的,不能乱;一乱,就有害。我觉得有理,便踌躇起来;但又想,没有人在一定的时候来浇花,我又没有一定的浇花的时候,如果遵照她的学说,那些小花可只好晒死罢了。即使乱浇,总胜于不浇;即使有害,总胜于晒死罢。便继续浇下去,但心里自然也不大踊跃。下午,叶子都直起来了,似乎不甚有害,这才放了心。

灯下太热,夜间便在暗中呆坐着,凉风微动,不觉也有些“欢然”。人倘能够“超然象外”〔13〕,看看报章,倒也是一种清福。我对于报章,向来就不是博览家,然而这半年来,已经很遇见了些铭心绝品。远之,则如段祺瑞执政的《二感篇》,张之江督办的《整顿学风电》〔14〕,陈源教授的《闲话》;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近之,则如丁文江督办(?)的自称“书呆子”演说〔15〕,胡适之博士的英国庚款答问〔16〕,牛荣声先生的“开倒车”论(见《现代评论》七十八期)〔17〕,孙传芳督军的与刘海粟先生论美术书〔18〕。但这些比起赤化源流考来,却又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今年春天,张之江督办明明有电报来赞成枪毙赤化嫌疑的学生,而弄到底自己还是逃不出赤化。这很使我莫明其妙;现在既知道蚩尤是赤化的祖师,那疑团可就冰释了。蚩尤曾打炎帝,炎帝也是“赤魁”。炎者,火德也,火色赤;帝不就是首领么?所以三一八惨案,即等于以赤讨赤,无论那一面,都还是逃不脱赤化的名称。

这样巧妙的考证天地间委实不很多,只记得先前在日本东京时,看见《读卖新闻》上逐日登载着一种大著作,其中有黄帝即亚伯拉罕的考据〔19〕。大意是日本称油为“阿蒲拉”(Abura),油的颜色大概是黄的,所以“亚伯拉”就是“黄”。

至于“帝”,是与“罕”形近,还是与“可汗”音近呢,我现在可记不真确了,总之:阿伯拉罕即油帝,油帝就是黄帝而已。篇名和作者,现在也都忘却,只记得后来还印成一本书,而且还只是上卷。但这考据究竟还过于弯曲,不深究也好。

七月二日晴。

午后,在前门外买药后,绕到东单牌楼的东亚公司闲看。

这虽然不过是带便贩卖一点日本书,可是关于研究中国的就已经很不少。因为或种限制,只买了一本安冈秀夫所作的《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20〕就走了,是薄薄的一本书,用大红深黄做装饰的,价一元二角。

傍晚坐在灯下,就看看那本书,他所引用的小说有三十四种,但其中也有其 11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实并非小说和分一部为几种的。蚊子来叮了好几口,虽然似乎不过一两个,但是坐不住了,点起蚊烟香来,这才总算渐渐太平下去。

安冈氏虽然很客气,在绪言上说,“这样的也不仅只支那人,便是在日本,怕也有难于漏网的。”但是,“一测那程度的高下和范围的广狭,则即使夸称为支那的民族性,也毫无应该顾忌的处所,”所以从支那人的我看来,的确不免汗流浃背。只要看目录就明白了:一,总说;二,过度置重于体面和仪容;三,安运命而肯罢休;四,能耐能忍;五,乏同情心多残忍性;六,个人主义和事大主义;七,过度的俭省和不正的贪财;八,泥虚礼而尚虚文;九,迷信深;十,耽享乐而淫风炽盛。

他似乎很相信Smith的《Chinese Characteristies》〔21〕,常常引为典据。这书在他们,二十年前就有译本,叫作《支那人气质》;但是支那人的我们却不大有人留心它。第一章就是Smith说,以为支那人是颇有点做戏气味的民族,精神略有亢奋,就成了戏子样,一字一句,一举手一投足,都装模装样,出于本心的分量,倒还是撑场面的分量多。这就是因为太重体面了,总想将自己的体面弄得十足,所以敢于做出这样的言语动作来。总而言之,支那人的重要的国民性所成的复合关键,便是这“体面”。

我们试来博观和内省,便可以知道这话并不过于刻毒。相传为戏台上的好对联,是“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大家本来看得一切事不过是一出戏,有谁认真的,就是蠢物。但这也并非专由积极的体面,心有不平而怯于报复,也便以万事是戏的思想了之。万事既然是戏,则不平也非真,而不报也非怯了。所以即使路见不平,不能拔刀相助,也还不失其为一个老牌的正人君子。

我所遇见的外国人,不知道可是受了Smith的影响,还是自己实验出来的,就很有几个留心研究着中国人之所谓“体面”或“面子”。但我觉得,他们实在是已经早有心得,而且应用了,倘若更加精深圆熟起来,则不但外交上一定胜利,还要取得上等“支那人”的好感情。这时须连“支那人”三个字也不说,代以“华 12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人”,因为这也是关于“华人”的体面的。

我还记得民国初年到北京时,邮局门口的扁额是写着“邮政局”的,后来外人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叫声高起来,不知道是偶然还是什么,不几天,都一律改了“邮务局”了。外国人管理一点邮“务”,实在和内“政”不相干,这一出戏就一直唱到现在。

向来,我总不相信国粹家道德家之类的痛哭流涕是真心,即使眼角上确有珠泪横流,也须检查他手巾上可浸着辣椒水或生姜汁。什么保存国故,什么振兴道德,什么维持公理,什么整顿学风„„心里可真是这样想?一做戏,则前台的架子,总与在后台的面目不相同。但看客虽然明知是戏,只要做得像,也仍然能够为它悲喜,于是这出戏就做下去了;有谁来揭穿的,他们反以为扫兴。

中国人先前听到俄国的“虚无党”三个字,便吓得屁滚尿流,不下于现在之所谓“赤化”。其实是何尝有这么一个“党”;只是“虚无主义者”或“虚无思想者”却是有的,是都介涅夫〔22〕(I.Turgeniev)给创立出来的名目,指不信神,不信宗教,否定一切传统和权威,要复归那出于自由意志的生活的人物而言。但是,这样的人物,从中国人看来也就已经可恶了。然而看看中国的一些人,至少是上等人,他们的对于神,宗教,传统的权威,是“信”和“从”呢,还是“怕”和“利用”?只要看他们的善于变化,毫无特操,是什么也不信从的,但总要摆出和内心两样的架子来。要寻虚无党,在中国实在很不少;和俄国的不同的处所,只在他们这么想,便这么说,这么做,我们的却虽然这么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这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将这种特别人物,另称为“做戏的虚无党”或“体面的虚无党”以示区别罢,虽然这个形容词和下面的名词万万联不起来。

夜,寄品青〔23〕信,托他向孔德学校去代借《闾邱辨囿》〔24〕。

夜半,在决计睡觉之前,从日历上将今天的一张撕去,下面这一张是红印的。我想,明天还是星期六,怎么便用红字了呢?仔细看时,有两行小字道:“马厂 13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誓师再造共和纪念”〔25〕。我又想,明天可挂国旗呢?„„于是,不想什么,睡下了。

七月三日晴。

热极,上半天玩,下半天睡觉。

晚饭后在院子里乘凉,忽而记起万牲园,因此说:那地方在夏天倒也很可看,可惜现在进不去了。田妈就谈到那管门的两个长人,说最长的一个是她的邻居,现在已经被美国人雇去,往美国了,薪水每月有一千元。

这话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我先前看见《现代评论》上保举十一种好著作,杨振声先生的小说《玉君》即是其中的一种,理由之一是因为做得“长”。

〔26〕我于这理由一向总有些隔膜,到七月三日即“马厂誓师再造共和纪念”的晚上这才明白了:“长”,是确有价值的。《现代评论》的以“学理和事实”并重自许,确也说得出,做得到。

今天到我的睡觉时为止,似乎并没有挂国旗,后半夜补挂与否,我不知道。

七月四日晴。

早晨,仍然被一个蝇子在脸上爬来爬去爬醒,仍然赶不走,仍然只得自己起来。品青的回信来了,说孔德学校没有《闾邱辨囿》。

也还是因为那一本《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因为那里面讲到中国的肴馔,所以也就想查一查中国的肴馔。我于此道向来不留心,所见过的旧记,只有《礼记》里的所谓“八珍”〔27〕,《酉阳杂俎》〔28〕里的一张御赐菜帐和袁枚名士的《随园食单》〔29〕。元朝有和斯辉的《饮馔正要》〔30〕,只站在旧书店头翻 14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了一翻,大概是元版的,所以买不起。唐朝的呢,有杨煜的《膳夫经手录》〔31〕,就收在《闾邱辨囿》中。现在这书既然借不到,只好拉倒了。

近年尝听到本国人和外国人颂扬中国菜,说是怎样可口,怎样卫生,世界上第一,宇宙间第n。但我实在不知道怎样的是中国菜。我们有几处是嚼葱蒜和杂合面饼,有几处是用醋,辣椒,腌菜下饭;还有许多人是只能舐黑盐,还有许多人是连黑盐也没得舐。中外人士以为可口,卫生,第一而第n的,当然不是这些;应该是阔人,上等人所吃的肴馔。但我总觉得不能因为他们这么吃,便将中国菜考列一等,正如去年虽然出了两三位“高等华人”,而别的人们也还是“下等”的一般。

安冈氏的论中国菜,所引据的是威廉士的《中国》〔32〕(《Middle Kingdom by Williams》),在最末《耽享乐而淫风炽盛》这一篇中。其中有这么一段——

“这好色的国民,便在寻求食物的原料时,也大概以所想像的性欲底效能为目的。从国外输入的特殊产物的最多数,就是认为含有这种效能的东西。„„在大宴会中,许多菜单的最大部分,即是想像为含有或种特殊的强壮剂底性质的奇妙的原料所做。„„”

我自己想,我对于外国人的指摘本国的缺失,是不很发生反感的,但看到这里却不能不失笑。筵席上的中国菜诚然大抵浓厚,然而并非国民的常食;中国的阔人诚然很多淫昏,但还不至于将肴馔和壮阳药并合。“纣虽不善,不如是之甚也。”〔33〕研究中国的外国人,想得太深,感得太敏,便常常得到这样——比“支那人”更有性底敏感——的结果。

安冈氏又自己说——

“笋和支那人的关系,也与虾正相同。彼国人的嗜笋,可谓在日本人以上。虽然是可笑的话,也许是因为那挺然翘然的姿势,引起想像来的罢。”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会稽至今多竹。竹,古人是很宝贵的,所以曾有“会稽竹箭”〔34〕的话。然而宝贵它的原因是在可以做箭,用于战斗,并非因为它“挺然翘然”像男根。多竹,即多笋;因为多,那价钱就和北京的白菜差不多。我在故乡,就吃了十多年笋,现在回想,自省,无论如何,总是丝毫也寻不出吃笋时,爱它“挺然翘然”的思想的影子来。因为姿势而想像它的效能的东西是有一种的,就是肉苁蓉〔35〕,然而那是药,不是菜。总之,笋虽然常见于南边的竹林中和食桌上,正如街头的电干和屋里的柱子一般,虽“挺然翘然”,和色欲的大小大概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然而洗刷了这一点,并不足证明中国人是正经的国民。要得结论,还很费周折罢。可是中国人偏不肯研究自己。安冈氏又说,“去今十余年前,有„„称为《留东外史》〔36〕这一种不知作者的小说,似乎是记事实,大概是以恶意地描写日本人的性底不道德为目的的。然而通读全篇,较之攻击日本人,倒是不识不知地将支那留学生的不品行,特地费了力招供出来的地方更其多,是滑稽的事。”这是真的,要证明中国人的不正经,倒在自以为正经地禁止男女同学,禁止模特儿这些事件上。

我没有恭逢过奉陪“大宴会”的光荣,只是经历了几回中宴会,吃些燕窝鱼翅。现在回想,宴中宴后,倒也并不特别发生好色之心。但至今觉得奇怪的,是在燉,蒸,煨的烂熟的肴馔中间,夹着一盘活活的醉虾。据安冈氏说,虾也是与性欲有关系的;不但从他,我在中国也听到过这类话。然而我所以为奇怪的,是在这两极端的错杂,宛如文明烂熟的社会里,忽然分明现出茹毛饮血的蛮风来。而这蛮风,又并非将由蛮野进向文明,乃是已由文明落向蛮野,假如比前者为白纸,将由此开始写字,则后者便是涂满了字的黑纸罢。一面制礼作乐,尊孙读经,“四千年声明文物之邦”,真是火候恰到好处了,而一面又坦然地放火杀人,奸淫掳掠,做着虽蛮人对于同族也还不肯做的事„„全个中国,就是这样的一席大宴会!

我以为中国人的食物,应该去掉煮得烂熟,萎靡不振的;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也去掉全生,或全活的。应该吃些虽然熟,然而还有些生的带着鲜血的肉类„„。

正午,照例要吃午饭了,讨论中止。菜是:干菜,已不“挺然翘然”的笋干,粉丝,腌菜。对于绍兴,陈源教授所憎恶的是“师爷”和“刀笔吏的笔尖”,我所憎恶的是饭菜。

《嘉泰会稽志》〔37〕已在石印了,但还未出版,我将来很想查一查,究竟绍兴遇着过多少回大饥馑,竟这样地吓怕了居民,仿佛明天便要到世界末日似的,专喜欢储藏干物品。有菜,就晒干;有鱼,也晒干;有豆,又晒干;有笋,又晒得它不像样;菱角是以富于水分,肉嫩而脆为特色的,也还要将它风干„„。听说探险北极的人,因为只吃罐头食物,得不到新东西,常常要生坏血病;倘若绍兴人肯带了干菜之类去探险,恐怕可以走得更远一点罢。

晚,得乔峰〔38〕信并丛芜所译的布宁〔39〕的短篇《轻微的欷歔》稿,在上海的一个书店里默默地躺了半年,这回总算设法讨回来了。

中国人总不肯研究自己。从小说来看民族性,也就是一个好题目。此外,则道士思想(不是道教,是方士)与历史上大事件的关系,在现今社会上的势力;孔教徒怎样使“圣道”变得和自己的无所不为相宜;战国游士说动人主的所谓“利”“害”是怎样的,和现今的政客有无不同;中国从古到今有多少文字狱;历来“流言”的制造散布法和效验等等„„

可以研究的新方面实在多。

七月五日晴。

晨,景宋将《小说旧闻钞》的一部分理清送来。自己再看了一遍,到下午才毕,寄给小峰付印。天气实在热得可以。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觉得疲劳。晚上,眼睛怕见灯光,熄了灯躺着,仿佛在享福。听得有人打门,连忙出去开,却是谁也没有,跨出门去根究,一个小孩子已在暗中逃远了。

关了门,回来,又躺下,又仿佛在享福。一个行人唱着戏文走过去,余音袅袅,道,“咿,咿,咿!”不知怎地忽然想起今天校过的《小说旧闻钞》里的强汝询〔40〕老先生的议论来。这位先生的书斋就叫作求有益斋,则在那斋中写出来的文章的内容,也就可想而知。他自己说,诚不解一个人何以无聊到要做小说,看小说。但于古小说的判决却从宽,因为他古,而且昔人已经著录了。

憎恶小说的也不只是这位强先生,诸如此类的高论,随在可以闻见。但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数却实在靠着小说,甚至于还靠着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虽是崇奉关岳〔41〕的大人先生们,倘问他心目中的这两位“武圣”的仪表,怕总不免是细着眼睛的红脸大汉和五绺长须的白面书生,或者还穿着绣金的缎甲,脊梁上还插着四张尖角旗。

近来确是上下同心,提倡着忠孝节义了,新年到庙市上去看年画,便可以看见许多新制的关于这类美德的图。然而所画的古人,却没有一个不是老生,小生,老旦,小旦,末,外,花旦„„。

七月六日晴。

午后,到前门外去买药。配好之后,付过钱,就站在柜台前喝了一回份。其理由有三:一,已经停了一天了,应该早喝;二,尝尝味道,是否不错的;三,天气太热,实在有点口渴了。

不料有一个买客却看得奇怪起来。我不解这有什么可以奇怪的;然而他竟奇怪起来了,悄悄地向店伙道:

“那是戒烟药水罢?”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不是的!”店伙替我维持名誉。

“这是戒大烟的罢?”他于是直接地问我了。

我觉得倘不将这药认作“戒烟药水”,他大概是死不瞑目的。人生几何,何必固执,我便似点非点的将头一动,同时请出我那“介乎两可之间”的好回答来:

“唔唔„„。”

这既不伤店伙的好意,又可以聊慰他热烈的期望,该是一帖妙药。果然,从此万籁无声,天下太平,我在安静中塞好瓶塞,走到街上了。

到中央公园〔42〕,径向约定的一个僻静处所,寿山〔43〕已先到,略一休息,便开手对译《小约翰》〔44〕。这是一本好书,然而得来却是偶然的事。大约二十年前,我在日本东京的旧书店头买到几十本旧的德文文学杂志,内中有着这书的绍介和作者的评传,因为那时刚译成德文。觉得有趣,便托丸善书店去买来了;想译,没有这力。后来也常常想到,但总为别的事情岔开;直到去年,才决计在暑假中将它译好,并且登出广告去,而不料那一暑假过得比别的时候还艰难。今年又记得起来,翻检一过,疑难之处很不少,还是没有这力。问寿山可肯同译,他答应了,于是开手;并且约定,必须在这暑假期中译完。

晚上回家,吃了一点饭,就坐在院子里乘凉。田妈告诉我,今天下午,斜对门的谁家的婆婆和儿媳大吵了一通嘴。据她看来,婆婆自然有些错,但究竟是儿媳妇太不合道理了。问我的意思,以为何如。我先就没有听清吵嘴的是谁家,也不知道是怎样的两个婆媳,更没有听到她们的来言去语,明白她们的旧恨新仇。现在要我加以裁判,委实有点不敢自信,况且我又向来并不是批评家。我于是只得说:这事我无从断定。

但是这句话的结果很坏。在昏暗中,虽然看不见脸色,耳朵中却听到:一切 19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声音都寂然了。静,沉闷的静;后来还有人站起,走开。

我也无聊地慢慢地站起,走进自己的屋子里,点了灯,躺在床上看晚报;看了几行,又无聊起来了,便碰到东壁下去写日记,就是这《马上支日记》。

院子里又渐渐地有了谈笑声,谠论声。

今天的运气似乎很不佳:路人冤我喝“戒烟药水”,田妈说我„„。她怎么说,我不知道。但愿从明天起,不再这样。

※ ※※

〔1〕本篇最初连续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七月十二日、二十六日,八月二日、十六日《语丝》周刊第八十七、八十九、九十、九十二期。

〔2〕《旧事重提》 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各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的总名。〔3〕S州 指河南陕州。一九二四年七、八月间,鲁迅曾应陕西教育厅和西北大学的邀请到西安讲学,往返都经过这里。

〔4〕鼓吹什么“捕蝇” 当时北京有些团体和学校提倡捕蝇活动,有的举办捕蝇比赛会,有的出资以发动贫苦小孩捕蝇出卖。

〔5〕《茶香室丛钞》 俞樾所著笔记,共四集,一○六卷。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代学者。

〔6〕《水浒传》 长篇小说,明代施耐庵著。

〔7〕洪迈(1123—1202)字景庐,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文学家。《夷坚甲志》,是他所著的笔记小说,原为正集、支案、三集、四集,共四二○卷;现在留传下来的,以张元济校辑本二○六卷为较完善。这里所引的一条,出正集甲志第十四卷。

〔8〕庄季裕 名绰,字季裕,宋代山西清源(今属清徐)人。

《鸡肋编》,是他所著的笔记,内容多述轶闻旧事,凡三卷。这里所引的一条,出于该书卷中。〔9〕来孙 玄孙的儿子。自本身下数为第六代。

〔10〕《涵芬楼秘笈》 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套丛书,共出十集。

涵芬楼,商务印书馆存放善本图书的藏书楼名。金侃,字亦陶,苏州人,清代藏书家。

〔11〕空六 即陈廷璠,陕西雩阝县(今户县)人,北京大学毕业。当时任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教务主任。

〔12〕蚩尤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九黎族酋长。《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一九二六年六月,北洋军阀吴佩孚为了宣传“讨赤”,曾经在北京怀仁堂的一次宴会上发表谬论说:“赤化之源,为黄帝时之蚩尤,以蚩赤同音,蚩尤即赤化之祖。”(据《向导》周报第一六一期“寸铁”栏)

〔13〕“超然象外” 语出唐代司空图《诗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原意是形容诗歌的“雄浑”的风格,这里是对人生社会漠不关心的意思。

〔14〕张之江 河北盐山人,国民军将领之一,当时任西北边防督办。

〔15〕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政学系政客。一九二六年四月,孙传芳任命他为淞沪商埠总办;五月二十八日,他在上海各团体欢迎会上发表演说,其中有“鄙人为一书呆 20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子,一大傻子,决不以做官而改变其面目”等语。(见一九二六年五月二十九日上海《新闻报》)

〔16〕一九二六年六月十九日,复旦通信社记者访问英国庚款委员会华方委员胡适,就英国退还庚款用途提出问题。记者问:“庚款用途已否决定?”胡答:“已经决定。”又问:“决定系作何项用途?”胡答:“此时不能宣布。”又问:“究竟于中国有无利益?”胡答:“以余个人之观察,甚觉满意。”等等。(见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日北京《晨报》)

〔17〕牛荣声 事迹不详。他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七十八期(一九二六年六月五日)发表《“开倒车”》一文,为反动派的言行作辩护,其中说:“今人说某人是‘开倒车’,某事是‘开倒车’,并不见得某人便真腐败,守旧,某事便真不合现代的潮流。也许是因为说话的人有了主观的偏见,也许是他太急进,也许是他的见解根本错误。即如现在急进派骂稳健派为‘开倒车’,照他们的主张,必须把知识阶级打倒,把一切社会制度根本推翻,方不是‘开倒车’。”

〔18〕孙传芳(1885—1935)字馨远,山东历城人,北洋直系军阀。曾任浙江督军,一九二六年夏他盘踞苏浙等地时,曾下令禁止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用模特儿,并一再写信给该校校长刘海粟,以为模特儿有违中国的“衣冠礼教”,必须严禁。如他在六月三日的一封信中说:“生人模型,东西洋固有此式,惟中国则素重礼教,四千年前,轩辕衣裳而治,即以裸裎袒裼为鄙野。„„模特儿止为西洋画这一端,是西洋画之范围必不以缺此一端而有所不足,„„亦何必求全召毁,俾淫画淫剧易于附会。”(见一九二六年六月十日上海《新闻报》)

〔19〕亚伯拉罕(Abraham)犹太族的始祖,约当公元前二千年自迦勒底迁居迦南(见《旧约•创世记》)。这里所说黄帝即亚伯拉罕的考据,是日本佐佐木照山在一篇关于《穆天子传》的文章中所发的怪论。

〔20〕《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 一九二六年四月东京聚芳阁出版,是一本诬蔑中华民族的书。〔21〕Smith 斯密斯(1845—1932),美国传教士,曾居留中国五十余年。他所著的《中国人气质》一书,有日本澁江保译本,一八九六年东京博文馆出版。

〔22〕都介涅夫(W.c.TypKSZST,1818—1883)通译屠格涅夫,俄国作家。这里是指他的长篇小说《父与子》中的巴扎洛夫类型的人物。

〔28〕品青 即王品青。

〔24〕《闾邱辨囿》 丛书名。清代顾嗣立辑,共收书十种。

〔25〕“马厂誓师再造共和纪念” 一九一七年七月张勋扶持溥仪复辟,事前曾得到段祺瑞的默契。段祺瑞原想利用张勋来解散国会,推倒总统黎元洪;但复辟事起,全国人民一致反对,他便转而以拥护共和为名,于七月三日在天津西南面的马厂誓师,出兵讨伐张勋。张勋失败后,北洋政府曾规定这天为“马厂誓师再造共和纪念日”。

〔26〕《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七十一、七十二期(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七日、二十四日)刊载陈西滢所作《闲话》,列举他认为是“中国新出有价值的书”共十一种,其中举《玉君》为长篇小说的代表说:“要是没有杨振声先生的《玉君》,我们简直可以说没有长篇小说。”

《玉君》,现代社文艺丛书之一,一九二五年出版。

〔27〕“八珍” 用八种烹调方法制成的食品。据《礼记•内则》,“八珍”的名目是:“淳熬、淳母、炮、擣珍、渍、熬、糁、肝膋。”

〔28〕《酉阳杂俎》 段成式著,二十卷,续集十卷。内容多记秘书异事,为唐代笔记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种;御赐菜帐见卷一《忠志》篇。段成式(?—863),字柯古,齐州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唐代文学家。

〔29〕《随园食单》 袁枚著,四卷。袁权(1716—1798),字子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诗人。曾任江苏溧水、江浦、江宁等县知县,退职后筑随园于江宁城西小仓山,故又号随园。

〔30〕《饮馔正要》 应作《饥膳正要》,元代和斯辉著,三卷。

和斯辉在元仁宗延襱间(1314—1320)曾任饮膳太医,该书的内容便是记载关于饮膳卫生和育婴妊娠等的知识。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31〕《膳夫经手录》 唐代杨煜著,四卷。书成于唐宣宗大中十年(1056)。杨煜(《新唐书》作阳晔),曾任巢县县令。

〔32〕威廉士(S.W.Williams,1812—1884)美国传教士,曾在美国驻华领事馆任职。《中国》一书出版于一八七九年。

〔33〕“纣虽不善,不如是之甚也。”语出《论语•子张》:(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

〔34〕“会稽竹箭” 语出《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

〔35〕肉苁蓉 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茎肉质,高尺余,形如短柱。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此物补而不峻,故有从容之号,从容,和缓之貌。”

〔36〕《留东外史》 不肖生(向恺然)著。是一部描写清末我国留日学生生活的类似“黑幕小说”的作品。

〔37〕《嘉泰会稽志》 宋代施宿著,二十卷。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完成,故名。一九二六年夏绍兴周肇祥等据清嘉庆间采鞠轩刊本影印。施宿,字武子,浙江吴兴人,曾任绍兴府通判。

〔38〕乔峰 周建人,字乔峰,鲁迅的三弟,生物学家。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译有达尔文《种的起源》、生物学论文选集《进化与退化》;著有《生物进化浅说》、《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等。

〔39〕丛芜 韦丛芜(1905—1978),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员。

布宁(W..UdZPZ,1870—1953),又译蒲宁,俄国小说家。十月革命后侨居国外,后死于巴黎。〔40〕强汝询(1824—1894)字荛叔,江苏溧阳人,清咸丰举人。著有《求益斋文集》。他在《佩雅堂书目小说类序》中说,做小说是“敝神劳思,取媚流俗,甘为识者所耻笑,甚矣其不自重也!„„

魏晋以来小说,传世既久,余家亦间有之,其辞或稍雅驯,姑列于目; 而论其失,以为后戒焉。”参看《小说旧闻钞•禁黜》。

〔41〕关岳 指关羽和岳飞。过去封建统治者把他们作为忠义的化身,建立专祠奉祀。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政府下令以关羽、岳飞合祀。以后,北洋政府也不断地祭祀关岳。

〔42〕中央公园 今北京中山公园。

〔43〕寿山 齐寿山(1881—1965),名宗颐,河北高阳人,德国柏林大学毕业,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视学。

〔44〕《小约翰》 长篇童话,荷兰望•蔼覃著。鲁迅译本收入《未名丛刊》,一九二八年一月出版。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马上日记之二〔1〕

出自《华盖集续编》

七月七日晴。

每日的阴晴,实在写得自己也有些不耐烦了,从此想不写。好在北京的天气,大概总是晴的时候多;如果是梅雨期内,那就上午晴,午后阴,下午大雨一阵,听到泥墙倒塌声。

不写也罢,又好在我这日记,将来决不会有气象学家拿去做参考资料的。

上午访素园〔2〕,谈谈闲天,他说俄国有名的文学者毕力涅克〔3〕(Boris Piliniak)上月已经到过北京,现在是走了。

我单知道他曾到日本,却不知道他也到中国来。

这两年中,就我所听到的而言,有名的文学家来到中国的有四个。第一个自然是那最有名的泰戈尔即“竺震旦”〔4〕,可惜被戴印度帽子的震旦人弄得一榻胡涂,终于莫名其妙而去;

后来病倒在意大利,还电召震旦“诗哲”前往,然而也不知道“后事如何”。现在听说又有人要将甘地〔5〕扛到中国来了,这坚苦卓绝的伟人,只在印度能生,在英国治下的印度能活的伟人,又要在震旦印下他伟大的足迹。但当他精光的脚还未踏着华土时,恐怕乌云已在出岫了。

其次是西班牙的伊本纳兹〔6〕,中国倒也早有人绍介过;但他当欧战时,是高唱人类爱和世界主义的,从今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的议案看来,他实在很不适宜于中国,当然谁也不理他,因为我们的教育家要提倡民族主义了〔7〕。

还有两个都是俄国人。一个是斯吉泰烈支〔8〕(Skitalez),一个就是毕力涅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克。两个都是假名字。斯吉泰烈支是流亡在外的。毕力涅克却是苏联的作家,但据他自传,从革命的第一年起,就为着买面包粉忙了一年多。以后,便做小说,还吸过鱼油,这种生活,在中国大概便是整日叫穷的文学家也未必梦想到。

他的名字,任国桢君辑译的《苏俄的文艺论战》〔9〕里是出现过的,作品的译本却一点也没有。日本有一本《伊凡和马理》(《Ivan and Maria》),格式很特别,单是这一点,在中国的眼睛——中庸的眼睛——里就看不惯。文法有些欧化,有些人尚且如同眼睛里著了玻璃粉,何况体式更奇于欧化。悄悄地自来自去,实在要算是造化的。

还有,在中国,姓名仅仅一见于《苏俄的文艺论战》里的里培进司基(U.Libedinsky),日本却也有他的小说译出了,名曰《一周间》〔10〕。他们的介绍之速而且多实在可骇。我们的武人以他们的武人为祖师,我们的文人却毫不学他们文人的榜样,这就可预卜中国将来一定比日本太平。

但据《伊凡和马理》的译者尾濑敬止〔11〕氏说,则作者的意思,是以为“频果的花,在旧院落中也开放,大地存在间,总是开放”的。那么,他还是不免于念旧。然而他眼见,身历了革命了,知道这里面有破坏,有流血,有矛盾,但也并非无创造,所以他决没有绝望之心。这正是革命时代的活着的人的心。诗人勃洛克〔12〕(Alexander Block)也如此。他们自然是苏联的诗人,但若用了纯马克斯流的眼光来批评,当然也还是很有可议的处所。不过我觉得托罗兹基〔13〕(Trotsky)的文艺批评,倒还不至于如此森严。

可惜我还没有看过他们最新的作者的作品《一周间》。

革命时代总要有许多文艺家萎黄,有许多文艺家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去,乃仍被吞没,或者受伤。被吞没的消灭了;受伤的生活着,开拓着自己的生活,唱着苦痛和愉悦之歌。待到这些逝去了,于是现出一个较新的新时代,产出更新的文艺来。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中国自民元革命以来,所谓文艺家,没有萎黄的,也没有受伤的,自然更没有消灭,也没有苦痛和愉悦之歌。这就是因为没有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也就是因为没有革命。

七月八日上午,往伊东医士寓去补牙,等在客厅里,有些无聊。四壁只挂着一幅织出的画和两副对,一副是江朝宗的,一副是王芝祥的。署名之下,各有两颗印,一颗是姓名,一颗是头衔;江的是“迪威将军”,王的是“佛门弟子”。〔14〕午后,密斯高来,适值毫无点心,只得将宝藏着的搽嘴角生疮有效的柿霜糖装在碟子里拿出去。我时常有点心,有客来便请他吃点心;最初是“密斯”和“密斯得”〔15〕一视同仁,但密斯得有时委实利害,往往吃得很彻底,一个不留,我自己倒反有“向隅”〔16〕之感。如果想吃,又须出去买来。于是很有戒心了,只得改变方针,有万不得已时,则以落花生代之。

这一著很有效,总是吃得不多,既然吃不多,我便开始敦劝了,有时竟劝得怕吃落花生如织芳之流,至于因此逡巡逃走。

从去年夏天发明了这一种花生政策以后,至今还在继续厉行。

但密斯们却不在此限,她们的胃似乎比他们要小五分之四,或者消化力要弱到十分之八,很小的一个点心,也大抵要留下一半,倘是一片糖,就剩下一角。拿出来陈列片时,吃去一点,于我的损失是极微的,“何必改作”〔17〕?

密斯高是很少来的客人,有点难于执行花生政策。恰巧又没有别的点心,只好献出柿霜糖去了。这是远道携来的名糖,当然可以见得郑重。

我想,这糖不大普通,应该先说明来源和功用。但是,密斯高却已经一目了然了。她说:这是出在河南汜水县的;用柿霜做成。颜色最好是深黄;倘是淡黄,那便不是纯柿霜。这很凉,如果嘴角这些地方生疮的时候,便含着,使它渐渐从嘴角流出,疮就好了。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她比我耳食所得的知道得更清楚,我只好不作声,而且这时才记起她是河南人。请河南人吃几片柿霜糖,正如请我喝一小杯黄酒一样,真可谓“其愚不可及也”。

茭白的心里有黑点的,我们那里称为灰茭,虽是乡下人也不愿意吃,北京却用在大酒席上。卷心白菜在北京论斤论车地卖,一到南边,便根上系着绳,倒挂在水果铺子的门前了,买时论两,或者半株,用处是放在阔气的火锅中,或者给鱼翅垫底。但假如有谁在北京特地请我吃灰茭,或北京人到南边时请他吃煮白菜,则即使不至于称为“笨伯”,也未免有些乖张罢。

但密斯高居然吃了一片,也许是聊以敷衍主人的面子的。

到晚上我空口坐着,想:这应该请河南以外的别省人吃的,一面想,一面吃,不料这样就吃完了。

凡物总是以希为贵。假如在欧美留学,毕业论文最好是讲李太白,杨朱〔18〕,张三;研究萧伯讷,威尔士〔19〕就不大妥当,何况但丁〔20〕之类。《但丁传》的作者跋忒莱尔〔21〕(A.J.Butler)就说关于但丁的文献实在看不完。待到回了中国,可就可以讲讲萧伯讷,威尔士,甚而至于莎士比亚了。〔22〕何年何月自己曾在曼殊斐儿〔23〕墓前痛哭,何月何日何时曾在何处和法兰斯点头,他还拍着自己的肩头说道:你将来要有些像我的,至于“四书”“五经”之类,在本地似乎究以少谈为是。

虽然夹些“流言”在内,也未必便于“学理和事实”有妨。

※ ※※

〔1〕本篇最初连续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七月十九日、二十三日《世界日报副刊》。〔2〕素园 韦素园(1902—1932),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员。

北京大学毕业。译有果戈理小说《外套》、俄国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光芒》、北欧诗歌小品集《黄花集》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等。参看《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

〔3〕毕力涅克(U..]PLMZfO,1894—1941)又译皮涅克,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同路人”作家。一九二六年夏曾来我国,在北京、上海等地作短期游历。

〔4〕泰戈尔(R.Tagore,1861—1941)印度诗人。一九二四年四月间曾来我国。“竺震旦”是他在中国度六十四岁生日时梁启超给他起的中国名字。我国古代称印度为天竺,简称竺国;那时印度一带僧人初入中国,多用“竺”字冠其名。震旦是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

〔5〕甘地(M.Gandhi,1869—1948)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

他主张“非暴力抵抗”。在领导印度独立运动中,屡被英国殖民主义者监禁,他在狱中便以绝食作为斗争的手段。

〔6〕伊本纳兹(1867—1928)通译伊巴涅兹,西班牙作家、共和党的领导人。一九二四年春曾随美国的一个世界游历团来我国游历。

〔7〕据上海《教育杂志》第十七卷第十二号(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和第十八卷第一号(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日)记载,第十一届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在湖南长沙召开。会上通过“今后教育官注意民族主义案”,其办法是:“

(一)历史教科书,应多采取吾国民族光荣历史,及说明今日民族衰弱之原因。

(二)公民教育应以民族自决为对外唯一目的。

(三)社会教育,宜对于一般平民提倡民族主义,以养成独立自主之公民。

(四)儿童教育多采用国耻图画国耻故事,以引起其爱国家爱种族之观念。”

〔8〕斯吉泰烈支(C.J.cOPHRLS_,1868—1941)俄国小说家。十月革命时逃亡国外,一九三○年回国。著有《契尔诺夫一家》等。

〔9〕任国桢(1898—1931)字子卿,辽宁安东(今丹东)人,北京大学俄文专修科毕业。《苏俄的文艺论战》,是他选译当时苏俄杂志中的不同派别的四篇文艺论文编辑而成;为鲁迅主编的《未名丛刊》之一,一九二五年八月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10〕里培进司基(g.C.BPhSFPZGOPI,1898—1959)苏联作家。《一周间》,是他描写苏联内战的中篇小说。

〔11〕尾濑敬止(1889—1952)日本翻译家。曾任东京《朝日新闻》和《俄罗斯新闻》的记者,生平致力于介绍、翻译俄国文学。

〔12〕勃洛克(A.A.ULEO,1880—1921)苏联诗人。早期为俄国象征派诗人;后受一九○五年革命影响,开始接触现实。十月革命时倾向革命。著有《俄罗斯颂》、《十二个》等。

〔13〕托罗兹基(B.i.DNEFOPI,1879—1940)通译托洛茨基,早年参加过俄国革命运动。在十月革命中和苏俄初期曾参加领导机关。一九二七年因反对苏维埃政权被联共(布)开除出党,一九二九年被驱逐出国,一九四○年死于墨西哥。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14〕江朝宗、王芝祥都是当时的军阀、官僚。江朝宗曾参加一九一七年张勋复辟活动;失败后,他在同一年内却得到北洋政府“迪威将军”的头衔。王芝祥曾用佛教慈善团体名义组织世界红卍字会,自任会长。

〔15〕“密斯” 英语Miss的音译,意为小姐。“密斯得”,英语Mister的音译,意为先生。〔16〕“向隅” 见汉代刘向《说苑•贵德》:“古人于天下,臂一堂之上;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后来用以比喻得不到平等的待遇。

〔17〕“何必改作” 语见《论语•先进》:“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18〕李太白(701—762)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后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诗人。杨朱,战国时魏国人,思想家。

〔19〕威尔士(H.G.Wells,1866—1946)通泽威尔斯,英国著作家。著有《世界史纲》科学幻想小说《时间机器》、《隐身人》等。

〔20〕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意大利诗人,主要作品有《神曲》等。

〔21〕跋忒莱尔(1844—1910)英国作家,但丁的研究者。著有《但丁及其时代》等。曾译《神曲》为英文,并加注释。

〔22〕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十八期(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一日)《中山先生大殡给我的感想》一文里,说他和章士钊于一九二一年夏曾在英国访问威尔士和萧伯纳;章士钊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二号(一九二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孤桐杂记》里,又将陈西滢的这一段文字改写为文言。此外,陈西滢在其他文章中还常谈到威尔士、萧伯纳和莎士比亚等以自炫。

〔23〕曼殊斐儿(K.Mansfield,1888—1923)通译曼斯菲尔德,英国女作家,著有小说《幸福》、《鸽巢》等。徐志摩翻译过她的作品。他在《自剖集•欧游漫记》中,说他上过曼殊斐儿的坟:“我这次到欧洲来倒像是专做清明来的;我不仅上知名的或与我有关系的坟,„„在枫丹薄罗上曼殊斐儿的坟„„”又陈西滢曾在《现代评论》上一再谈到法朗士,徐志摩也“夸奖”他学法朗士的文章已经“有根”了。

篇2:鲁迅文章选读

Most people remember the Kong Yiji who was the only standing drinker that wore long robes in the typical novel of Lu Xun 。He shaped lots of vivid and special characters like Kong Yiji。 Certainly, as a litterateur and translator, he was also the founder of New Culture Movement。

Lu Xun was born in a fallen feudal family in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At that time, our country was in a great panic。 Foreign invaders entered into our country。 The civil war was bound to break out。 Homeless people spread here and there。 It was in the period that Lu Xun aroused people’s awareness to fight against the enemy and look for a better solution to save our country

His primitive name was Zhou Shuren。 His popularity was proved by the fact that several of his works was entered in the textbooks of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What’s more, he was known by thousands of foreigners。

When he was a younger boy, he had to look after his poor family with his mother。 He experienced the hardship and the indifference and hypocritical of people。 He had the chance to come into close contact with people in low position and knew more about their life。

When he was 18, he left his hometown to enter the Nanyang Navy School。 Then he studied in the school of mines in Nanjing Street。 He was

excellent in all subjects。 In 1902, he had a state scholarship to Japan to study medicine。 At first, he spared no effort to learn it in Xiantai, for he wanted to improve people’s healthy condition and save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But he changed his mind totally after he saw a movie with his classmates。 In the movie, a Chinese person regarded as the Russian detective would be killed by the Japanese solider。 But some Chinese students did not show any sympathy for him and did not do anything。 Then the Japanese said that China was bound to be perished。 Hearing it, he was sad。 He consider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Chinese was to free their mind and change their spirit appearance。 After that, he made his mind to study literature to call on more people to protect our motherland。 So he returned to Tokyo to translate foreign works as well as to publish literary magazines and articles。 But he could not make him understood by most Chinese, let alone a small number of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He came back form Japan in 1909。 He taught students in a college to make a living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He pitched in the May Forth Movement。 Then he published his first vernacular novel, A Madman’s Diary in New Youth in 1918 After that ,he reported a couple of short novels including NaHan and PangHang to describe the life of the poor。 He also wrote some proses like The Weeds。 In the year of 1926, he was honed, so he had to leave for Xiamen because of his scathing voices。 He

had experienced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national movements。 Persecuted by the KMT, he did not give in。 On the contrary, he regarded his pen as his gun to criticize the reactionaries。 In his later time, he published a novel named Old Tales Retold。 It came form an old Chinese legend。 In the meantime, he added his imagination and experiences to it。

篇3:台湾清华大学的鲁迅选读课

台湾清华大学黄琪椿老师从2010年秋天开始, 开设了一门“鲁迅选读”课程, 为通识教育中核心通识课程之一。我有幸得到了他的一份课程结束时的试卷, 以极大的兴趣阅读, 作笔记, 从中得到了很大启发。这不仅是因为我之前也曾在台湾清华大学为中文系的学生开设过同类的课程, 因此对清华学生格外亲切;更因为黄老师的课另有特色:一是其修读对象以中文系以外的本科生为主, 除了少部分文科 (外文, 经济或人文社会科学) 外, 大部分均为理工科背景的学生, 因此, 课程的定位是“文化经典”, 择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与思想经典, 以“培育学生独立思考, 能认识自身专业以外的学科, 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以鲁迅作品为“文化经典”, 这在一向“重古而轻今”的台湾文化、教育界就是破天荒的, 显示了不凡的眼光;而将鲁迅思想与文学传播到中文系以外的年青人中去, 更是意义非同小可。其二, 选修的学生都是1990年后在台湾出生的所谓“90后”一代人, 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好奇心:“90后”的台湾青年和鲁迅相遇以后, 会作出怎样的反应?这其实也是近年大陆思想文化教育界以及鲁迅研究界的问题:“90后”的中国年轻一代能够接受鲁迅吗?在这个问题上也有过争论。我曾经根据北师大二附中何杰老师的教学实践经验, 写过《让自己更有意义地活着---“90后”中学生“读鲁迅”的个案讨论》一文。现在又有了黄老师的台湾教学经验, 就更可以就“鲁迅与90后的中国青年”问题作更深入的讨论。

诚如黄琪椿老师在其《当鲁迅不再是禁忌---在台湾教授鲁迅的经验与困难》里所说, 台湾的90后要接受鲁迅是有一定的困难与障碍的;对此黄老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分析:“更深刻的原因还在于学生‘个人’其实不同于鲁迅的‘个人’”, 90后这一代人生活背景是:“台湾社会已经进入了消费时代深化期。与此相适应的是台湾文化表现出后现代色彩:去中心化, 强调差异的多元主义, 反权威等等成为主流的价值。在这种社会状况里成长起来的90后的学生们基本上排斥国家、社会、历史等大叙事, 也不感兴趣;时常将‘尊重个体差异’挂在嘴上。在他们的想象和思维里, ‘个人’被摆放在第一的位置上, 而且‘个人’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负责, 无须在意别人的眼光亦需尊重他人的差异”。这就是说, “90后学生们的‘个人’是以中产阶级 (或者更为准确的说, 是有消费力的阶层) 消费社会为主力, 以发展主义为依归, 以反共亲美的选举民主为长期模范想象作为核心内涵发展起来的‘个人’, 其实不容易与鲁迅那种个人与群体命运紧密结合的个人经验相遇”。对于黄老师的这一分析, 我最注意的是对台湾90后青年学生的描述, 我还因此而想起大陆的青年学生。我2009年在台湾讲学时就发现, 大陆的青年学生, 特别是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的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的90后年轻人, 和台湾的90后, 其生活与成长背景有很大的相似性, 在思想、价值, 生活、行为方式上是越来越接近了。因此, 黄老师这里提出的问题:90后青年学生与鲁迅相遇的障碍, 几乎是可以涵盖海峡两岸的。

我因此也特别注意黄老师的试卷里的这一道题:“请举出本学期所读作品中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作品, 并说明为什么”。从“最不喜欢的作品”及其“理由”里, 大体可以看出, 这里有六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时代与生活经验的距离所造成的认知的距离。好几位学生都谈到他们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记念刘和珍君》, 作品所写到的社会现实, “对于身处太平盛世的我来说, 实在难以体会” (杨柏益) 。另一位学生则说到“革命对于我们而言似乎是陌生的, 我们很难理解为何革命, 就跟文中的人民一样, 不懂革命, 不支持革命, 甚至对革命失望” (洪圣庭) 。另一位学生大概是受到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叙事的影响, 认为鲁迅“对国民革命的期盼和失望”有些过急, “我想, 鲁迅见到代社会的样子, 会对国民革命有不同的评价” (林雨德) 。---写到这里, 突然想到, 近年大陆知识界对民国的叙述与想象, 也多有理想化的成分;受其影响的青年人, 大概也会很难理解鲁迅对国民革命和民国的批判吧。

其次, 就是鲁迅作品“难懂”了。一位学生谈到他初读《伤逝》的感受:“美其名是爱情小说, 却充满了许多令人不解的文字句子, 一些深层意义, 使得其难懂艰涩, 难以入门”, 尽管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堂的讨论, 有所感觉, 但总觉得读这样的不能“一目了然”的作品有些不爽 (何冠葶) 。但也有学生认为, 鲁迅作品尽管读起来有些吃力, 但一旦有所领悟, 就很有味道。因此, 有好几位学生都把《伤逝》列为他“最喜欢的作品”, 理由是:“鲁迅点醒了为爱不顾一切的人们, 我也在其中得到了对爱情的新的认识” (林雨德) ;“小说让我惊觉:人不可以没有目标, 就算达到一个境界以后, 还必须有新的目标, 不然生活就会逐渐枯萎” (林舜家) ;“安宁、幸福是不会凝固的, 人还必须不断地走下去” (赖弈均) 。而另一些学生因此认为“鲁迅每篇文章都有其寓意”, 一旦“找不出来”, 就觉得表达直露, 没有意思了 (林宜贤) 。

其三, 许多学生都提到鲁迅作品的“沉重感”。一位学生谈到他最不喜欢《墓碣文》, “主要是作品令人感到沉重压抑, 甚至有些恐怖, 使人不寒而栗”, 尽管也知道, “可能正是要通过这样的作品去了解鲁迅”, 但却是自己所难以承受的 (张立酉) 。另一位学生也谈到, 他读《狂人日记》“感到无比困难与惊吓, 因此不喜欢读如此沉重的文章” (陈雅) 。但他的同学陈冠羽却不这么看, 说他读《狂人日记》、《药》, “即使故事充满了悲剧性的情节, 读起来不是很愉悦, 却给了我一个机会, 去思考鲁迅提出的社会、人生议题”, 因此很喜欢。另一位学生却作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分析。他说, 鲁迅的《狂人日记》“颠覆了正常与不正常的界限, 狂人所看到的是一个虎视眈眈的吃人的世界”;但是, “我觉得这样的世界太悲惨了, 我还是比较喜欢欣赏世界的美好和欢乐”。同样, 鲁迅“看到故乡早已不完美”;但在我的心目中, 愿意将故乡作为一个“美好的存在。” (吕宗政) ---这使我联想起, 在八十年代的风波以后, 我在北大讲鲁迅, 学生的不同反应:一部分学生明确表示, 他们要追求生命的轻松, 愉悦, 因此拒绝鲁迅的沉重介入自己的生活, 成为不堪承受的重负, 只希望把鲁迅放到“博物馆”, 作为自己欣赏的对象;而另一部分学生却极动感情地说, 现在所缺少的正是“生命之重”, 因此热切呼唤鲁迅精神的重来。看来, 对鲁迅的接受与否, 是和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选择、生命存在的追求联系在一起的, 或喜欢或不喜欢, 都是自有逻辑的。

其四, 一位学生这样谈到自己“不喜欢”《狂人日记》的原因:“他把人的黑暗描绘到极致, 让我开始感到恐惧”, 怕看到“自己也在其中”, 跟着“吃人”;更怕“改变自己”, “不跟着潮流走是很恐惧的”。“每看一次, 都得面对真正的自己”, 但又缺乏时时、处处面对的勇气 (黄致豪) 。---这位台湾学生以难得的坦诚, 说出了鲁迅接受史上一个许多人都竭力回避的问题:岂止是90后的青年, 各个时代的许多成年人, 之所以远离鲁迅, 就是因为鲁迅让我们陷于尴尬, 他逼着我们面对现实社会和自身人性的黑暗。我们若不敢正视, 就只有逃避了。

其五, 一位学生谈到他读《狂人日记》的感受:开始觉得很不舒服, 很绝望;读到最后的“救救孩子”一声呐喊, 顿时受到鼓舞、震动, 并“十分好奇:该如何救”, 小说却戛然而止, “鲁迅并没有一个较明确的结论”, 因此多少有些失望。再仔细一想, 又多少有些明白“鲁迅对事物的态度”:他有否定, 怀疑, 却不会“给一个十分肯定的答案”, 他的目的是要“激发读者去更深入的思考” (张宝玉) 。---这里已经触及到鲁迅怀疑主义的思维方式, 这样的“不确定”的思维, 确实是希望一切都有“明确答案”的年轻人所难理解的;从另一面看, 鲁迅的思维是对青年人所接受的习惯性思维的一个挑战, 这样的颠覆从长远来看, 对年轻一代的思维发展是有好处的。

最后不可不说的是欣赏习惯的差异。许多学生都反映, 他们更喜欢鲁迅的小说, 而散文作品则“因描述多于故事, 念起来不太有趣” (汪世怡) 。而读鲁迅小说也是从他们的审美趣味出发。一位学生说他喜欢《狂人日记》是因为“读起来很像是恐怖惊悚小说, 其中又有点悬疑” (陈雅) 。另一位学生喜欢《无常》的理由也是因为他喜欢鬼神小说, 而鲁迅的描写则“打破了我们对鬼神的迷思”, 把鬼神写成“公平的使者, 让我感到新奇” (徐千浩) 。还有好几位学生都觉得鲁迅的有些描写“稍嫌冗长”, 读起来有些“不耐烦” (刘宇曜、王则惟、翁唯轩、何冠葶) 。---这样的反应可能有点出于我们这些老年人的意外, 但却是真实的, 并提醒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到新的一代人的审美趣味与欣赏习惯, 如何引导他们从审美方面去接近鲁迅作品, 是一个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解决的问题。

尽管存在以上六个方面的问题, 从试卷看, 黄老师的90后学生依然用自己的方式, 自己的途径, 接近了鲁迅世界, 喜欢上了鲁迅。一位学生甚至说, 他觉得鲁迅“是身边的一分子” (林均叡) , 另一位学生则说自己与鲁迅“心有戚戚焉” (洪圣庭) 。那么, 他们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 用怎样的方式, 走近鲁迅的呢?我们也因此对鲁迅, 对90后青年, 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试卷里有一道题:“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所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鲁迅?”看来, 黄老师是有意识地通过萧红的描绘来引导学生走近鲁迅的。这也是我的方法:我在中学和台湾教鲁迅时就是首先让学生读萧红的回忆, 并且有这样的说明:“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敏感, 近距离地非常感性地感受鲁迅, 不仅给我们独特的观察, 而且提供了许多具体可感而又引人遐想的细节。而从细节看人,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钱理群中学讲鲁迅》) 。我也因此很有兴趣:萧红提供的哪些细节特别引起这些台湾90后青年的共鸣?我发现, 许多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让他们感动的两件小事:鲁迅不喜欢萧红的穿着, 但却没有当场说出口而留到后来才说, 学生们由此看到了“鲁迅的细腻与贴心”, 甚至说他是“一位贴心的绅士” (林久民) ;福建菜馆里的鱼丸, 海婴一吃就说不新鲜, 大家都不信, 唯独鲁迅拿来尝, 证实了海婴的话, 并且说:“他说不新鲜, 一定有他的道理, 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学生们也由此感到了鲁迅对孩子的尊重, “愿意相信孩子的个体与判断” (廖禹晴) 。这样一个“体贴人, 尊重人的鲁迅”, 是大陆许多人 (包括研究者) 所忽略的, 却引起了这些90后的台湾青年的强烈共鸣, 这一点颇让我感动, 也引发了我的深思。我注意到黄老师的学生由此展开的对鲁迅的遐想、理解与阐释:“鲁迅有其理想和坚持, 并且有一套经年岁月所得到的经验。他有着如此成熟和完整的想法, 却从不把它当成约束其他人的标准” (洪嘉霙) , “他不愿将自己的想法视为绝对真理, 将同样的原则套在他人身上” (廖禹晴) , 他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替他人思考”, “不同于五四运动许多文人皆以自我为中心, 鲁迅是包容并且接纳不同的观点。即使他自己感到无望, 却绝不否定他人的希望” (黄致豪) 。鲁迅“不同于尼采自认超越常人”, “作为一个思想突破的先驱却认为自己并非伟大” (许闳皙) ;他并非只“站在高处以犀利的语言批判他人”, “鲁迅在解剖别人时亦在解剖自己” (梁育诚) , “每当作文必自啮其身” (许闳皙) 。“鲁迅懂得尊重不同年龄, 甚至不同阶级的人, 对青年学生尤其看重”, “除了对青年学生, 他对弱势的人, 儿童, 妇女, 有着一种悲悯情怀” (廖禹晴) , 他永远“倾听小 (小人物) 、众 (普通民众) 、非主流”的声音 (赖亦均) 。---我发现, 90后的台湾青年的上述鲁迅观, 其实正是建立在黄老师所描述的他们自身的“个人经验”, “强调多元主义”、“重个体差异”、“尊重他人的差异”的“个体意识”基础上的。这也就表明, 鲁迅的个体与90后青年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又存在着相同、相通的一面, 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知道, 鲁迅的“立人”思想和理想的核心, 就是“个体精神自由”, 鲁迅所坚守的五四启蒙主义,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个性的解放”。鲁迅说, 他要“肩住黑暗的闸门”, “解放”自己的孩子,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成一个独立的人”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90后年轻一代的强烈的个体意识正是鲁迅所期待的。当然, 鲁迅同时强调对他人, 特别是弱者、幼者的同情和关怀, 并不赞成“唯个人中心主义”;而前引试卷的分析正是表明, 90后青年学生对这一点也是理解与认同的。鲁迅与90后青年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理解、沟通、对话、交流的思想基础。

我注意到, 许多学生都说他们最喜欢《故乡》。其中一位这样谈到他的理由:“我自身也有类似的例子, 只不过没有作者本身的落差大。在我小学时, 第一次离开了台北这都市, 和家人到台东的一个小山上的一个民宿游山玩水。民宿的主人的儿子和我同年, 就像小闰土一般, 教我抓螃蟹, 教我采火龙果、采橘子、采百香果, 抓螳螂等, 他似乎告诉了我, 什么叫童年!回了台北后, 我几乎每个寒暑假都想要跑到台东山找我的‘小闰土’。无奈总有课业上的牵绊, 例如上国中, 考高中。在国中时我又一次见到他了, 但他的天真浪漫已消失了大半, 开始烦恼升学, 我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摧残我们。等考完了高中, 我上了第一志愿, 而他却愁云惨雾, 我心中的‘小闰土’已然消失。他觉得我高高在上, 我觉得我的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 我已成孤身。我曾有一段时间不知道努力是为了什么, 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所以我要继续向前” (江冠德) 。这确实是一次超越时空的相遇, 鲁迅笔下的“我”与“闰土”就这样走进了90后的台湾青年的生活里, 并引起强烈的共鸣。江冠德的同学张筱晨却由鲁迅的《祝福》联想起描写“变性人和他家人心理的挣扎, 旁人的唾弃”的电影《亲密风暴》, 这些同性恋和变性人“因不符合传统的观念, 也是会被认为败坏风俗, 不是最后受尽折磨自杀, 就是一辈子在黑暗中躲藏”。这位同学说他每读《祝福》, “就想到在某个角落里, 还有这样痛苦的人, 但却无能为力, 感到沮丧”。这样的联想, 大概是我们所想不到的;但台湾的90后却通过这样的他们自己的途径, 走近了鲁迅。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很自然的反应:我读鲁迅作品“感觉很贴近自己的生活” (林久民) , “到了现代, 鲁迅关注的问题依然存在” (徐千浩) 。

试卷里有两道题:“请用鲁迅作品说明何谓‘仁义道德吃人’”, “何谓鲁迅说的‘看客’”。鲁迅的“吃人”与“看客”两大命题, 大概是黄老师教学的重点, 这是抓得很准的;而学生的反应也是特别的强烈。我注意到,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谈到“吃人”与“看客”现象在今天的现实生活里依然存在。学生说:“看客好像是人类的缩影, 存在你我的身边” (林玮城) , “阿Q精神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一个含蕴深切的替代词汇, 现实社会中处处充斥着像阿Q一样的人” (廖芷微) , “不仅那些强权压迫的人是吃人的人, 连那些以别人不幸为话题, 观望别人不幸的人, 都是吃人的人”, 这样的“吃人”是无所不在的 (林久民) , “妇女争取权益多年, 但还是弱势的一群, 虽然已有法令明确保障, 但还是常常发生悲剧, 祥林嫂还继续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邹函儒) 。最应该注意的是, 青年学生在把批判的锋芒指向社会和国人的同时, 也指向自己, 引起自我反省。一位同学这样提出问题:“我们是看客吗?我想大家在心中都有确切的答案, 我们只是装着不知道罢了”, 在鲁迅锋利的笔触的逼视下, 我们再也无法回避了 (刘宇曜) 。由此引发的是一种自我警醒:“人人都应该像鲁迅那样警惕自己千万别成为以消费别人为乐趣的看客” (廖芷微) , 以及对自我人性的深层追问。一位学生说得很好: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都有“看客性”, 同时也存在“同情心”;鲁迅“希望以慈悲为出发点去关心一件事情, 而不是以看戏的方式去看人;不是用眼而是用心去看, 看到最深的问题”, 鲁迅的目的是要我们“压抑自己心中的看客性”, 发扬内心的“慈悲的同情心”, 进行“自我反思”, 这样, 我们就不再是“看客”, 而可以成为鲁迅所期望的真正的“人” (黄致豪) 。这里说到的鲁迅作品对人性的“扬善抑恶”的作用, 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

钱理群教授在讲鲁迅

在我看来, 黄老师的学生这样的一种联系现实、反思生活和自我反省的态度与方法, 是一条通向鲁迅世界的正道。正如一位学生所说, 鲁迅的目的, 也是他的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就是要“颠覆”我们“从前的认知”, 让我们以批判的眼光重新看社会, 看自己 (王予柔) 。我们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启示:鲁迅的作品其实是有两个层面的:一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批判性, 同时又有超越性的思考和批判, 对于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层追问, 是“这一个”和“这一类”, “具体性”与“普遍性”的高度统一。因此,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的变化, 鲁迅作品具体针对的现实社会和人生, 今天90后的青年学生已经陌生和隔膜;但他的作品中内蕴的对人生社会历史文化超越性、普遍性的思考, 对人性的深刻挖掘, 却反而凸现出来, 在90后的青年这里得到关注和共鸣。我们前面提到的“跨越时空的相遇”就是这样发生的。

而且我还发现, 当90后的年轻人试图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 不免感到孤独时, 往往能够从鲁迅这里得到启发和力量。一位学生这样谈到他和鲁迅相遇的过程:“我起初讨厌鲁迅, 深入了解后发现我们其实很相像”:“我本身从一个理工角度出发, 发现周遭同学对社会一块不关心, 没有兴趣, 只想当工程师, 自己好就好, 不管社会, 成为一个单纯的看客。我不能认同他们的想法, 我希望每个大学生都能思考自我和社会之关系。但往往和我谈的人都说我是自讨苦吃, 社会那么烂, 改不了的。即使我想反驳, 也不得不承认这些事实”, 但“当我念鲁迅时, 我会有一种激励, 感动。好像走到绝路时, 发现有一条绳子, 然后紧紧抓住不放”, 鲁迅让我知道:“即使知道未来不确定, 却仍然要走下去。因为走下去才有希望, 回头是必定无望的。未来可能不是黄金世界, 但还是要走下去, 只有向前才有希望, 不管多困难, 都要走下去, 因为向前走, 生命才能活” (黄致豪) 。这是真正的理解鲁迅精神之言, 而且化作了自己的精神资源。我们也因此对90后青年有了新的认识:尽管如前所说, 90后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害怕与拒绝改变现实和自己, 因而也拒绝了鲁迅 (其实, 历史与现实的许多成年人更是如此) ;但依然有为数也不少的青年不满意于现状, 渴望改造社会与自我。鲁迅早已有言:“曾经阔气的要复古, 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 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是。大抵!” (《小杂感》) 。应该说, 青年人基本属于“未曾阔气”的, 在他们身上是有着巨大的改革现实、改变自己的潜在动力与能量的。而如王得后先生所说, 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改革社会人生”的思想与文学, 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都从鲁迅著作里, 获得精神的启迪与支撑, 绝不是偶然的。当然, 鲁迅自己和年轻人也都知道, 鲁迅的启蒙作用也是有限的:社会的力量往往比教育的力量强大得多。一位学生就这样坦言:“我从鲁迅文章里, 看到了自己:其实也是看客的一部分, 也是吃人的一分子”;鲁迅更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也算是有觉醒的一分子”;但我也没有把握:“醒来以后, 会不会迫于无奈, 又选择继续沉睡” (胡凯婷) 。这话说得十分沉重, 但无论如何, 只要有过“觉醒”, 对“铁屋子”的生活、思想有过怀疑, 有所挣扎, 有过改变的行动与努力, 就够了。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台湾90后的一代人中有些人是更具有行动力的, 他们不仅是在书本里, 更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与领会鲁迅思想。一位学生这样谈到他的经历与体验、认识:他参加了国际特赦组织 (AI) 的“国际人权志愿者工作”, 在2011年5月28日AI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中, 到台北街头在路人中征求签名。“在三个小时的奔波里, 随意拦了无数个路人”, 遇到了根本不同的反应:有“白眼, 不理会的”, 大概就是鲁迅笔下的“看客”;“但也有热情的人”。“那天, 对我的冲击很大。我的感想是人权 (事业) 真的得一点一点慢慢做, 逐渐积累, 路还很长”。于是, 就想起了鲁迅《故乡》里的话:“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而且有了自己的体会:“纵使前方没有路, 但只要继续走下去, 就便成了路。未来是有希望的, 只要坚持下去” (邹函儒) 。这样的读书与实践的结合, 言与行的统一, 其实也正是鲁迅对年轻一代的期待。

鲁迅就这样走进了90后台湾部分青年的生活, 学生们如此谈到了他们的收获:

“我从鲁迅身上学到勇敢正视问题的精神。这过程通常需要自己反省, 有时是不那么舒服, 没有那么容易。而正视问题后又要有实际执行的行动力, 这有如逆水推舟。当我对一件事感到疲惫、倦怠时, 我想到鲁迅硬拖着身子、勇敢前进的身影, 便愿意再多走几步路了。也许只是小小的一步, 但我相信是一个好的开始。” (刘名逸)

“我从鲁迅学到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有自己的思想!” (陈敬仁)

“我学到了要时时反省自己。” (梁育诚)

“读了鲁迅作品, 我期许自己未来能多关心社会国家发生的大小事情。” (吴周骏)

“鲁迅给我最深刻的感觉是:他的思想、行动, 无不在坚持中质疑, 在质疑中坚持。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行的脚步, 很坚定的脚步。不管他多阴郁, 有多怀疑, 他最终给人一种‘硬’的印象。” (张见承)

“这是大学四年中最启发我的课程之一。鲁迅给我带来了一种新的视野, 新的关怀, 并且让我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有批判性的思考方式。” (郑志楷)

篇4:鲁迅文章选读

关键词: 《美英报刊文章选读》 实践 改进

2014年8月29日,拿到新学期的课表,看到一门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新课程《美英报刊文章选读》,心里咯噔一下:不会吧,这个我能不能教好呢?我要怎么教呢?这样的问题不断地在我脑中出现。因为我是一个不爱认真看报纸的人,看到喜欢的就细看一下内容;没兴趣的看一下标题。这样一个人,怎么教授学生呢,真是有些发愁。幸好,本课程并不是第一次开设,赶紧与以前教授此课程的老师联系,并细细询问相关细节,注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我领到书本时,厚厚一本,在认真看完前言和目录后发现,本书有九个章节,三十篇文章,还好周学艺主编和赵林主编在《美英报刊文章选读》的教和学方面对教师作了一定的指导。通过指导我了解到,阅读报刊,并不能像我之前那样,感兴趣的就看看,不感兴趣的就看看标题,而应该通过阅读美英报刊达到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学习现代英语、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课本为本,辅以《美英报刊导读》进行教学,在阅读课本文章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美英报刊的基本知识,比如美英有哪些主要的报纸和刊物,什么是新闻,新闻的特点是什么,新闻有哪些体裁,如何读懂标题,报刊语言的特点,报刊的政治倾向性常用的套路和相关的美英基本国情,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美英报刊文章时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语言解说,重点对媒体理解不当和学生易误解的词汇加以指明;新闻写作指出了报刊若干写作法和语言的主要特点;学习方法主要是读懂标题和名师指导词语学习和记忆法等。学生只有了解了上述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本精选的文章,达到学习目的。

可能是我太过心急,也许是教学方式太过无趣,在半个月后的学生评教评学活动中,我的课程被评为最难懂也最无趣的课程,这给了我当头棒喝:教书不仅仅是照本宣科,也不只是填鸭式地把知识一股脑儿全教给学生,报刊阅读尤其不能如此。重要性、时效性、新鲜感、趣味性等是构成新闻的要素,在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具有这种意识,这是一门教学相长的科目,甚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比学生还要受益。

经过此次事件,我在教学方面、选材方面,以及教学目的方面都作了深刻的检讨与反思,与教学各班级相互讨论,在教学目标上先达成共识,让学生明白,本课程既不适合做精读那样教,又不适合做泛读那样理解,要把质和量并重,既让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又让学生多多接触美英报刊类文章,从而达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他们自己探索和获取知识,课前让学生先回答Pre-reading里面的问题,激发他们对文章题材的兴趣,进入主题之后,然后学习文章就容易得多。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工作,否则对于Pre-reading里面的问题,只能根据老经验回答,而不能结合课文,用最新的动态回答。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生有预习的习惯,然后教师辅以相关的报刊基本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走上一条读懂美英报纸上浅显易懂文章的道路,并且乐于其中。

当然,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在前两个月或一个半月,以教师讲解报刊知识和引导学生理解课本文章为主,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在教科书的设计中,有九个单元,每一单元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它们分别涉及这几个方面:China Watch, United States(I-III), Britain, the World, Society, Business and Science,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共有三十篇文章,所以不可能全部用课堂时间学习,还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在每个单元自选一篇文章自修,以达到最大化地利用课本。当然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还要督促学生在平时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多听广播和上网阅读报刊,以便随时都能学习和积累语言和读报知识。不能沉浸于网上阅读新闻,网络使更多人都能读懂报刊,对学习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是那只是superficial reading,只有通过真实地报刊阅读才能deeping reading。以色列一项教研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数字阅读,人变浅薄。”所以,网络阅读报刊文章成为一种辅助方法。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师生共同从网络上寻找自己擅长的英语新闻跟大家共同分享,网络上有很多资源可以共享,国内美英报刊几乎没有,所以,我们从网上找一些英美报刊的网络版,比如:Times online, Washington Post, CNN等。在师生共同分享新闻的开始,我们都选了China Daily或21st Century上的新闻作为入门,因为这些报纸上的新闻内容同学比较熟悉,文字比较浅显,通俗易懂。每次课会从上述美英报刊文章上选择一些关系到国家之间关系的,以及学生比较喜欢的娱乐新闻。当然,在选择文章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具有新闻语言和文化知识两方面的文章。

经过两个月的实践,再从各班学生中收集对本课程的看法,发现学生觉得新闻共享这个不错,可以让学生掌握最新国内国际新闻动态,以及如何用英文表达,积累不少新鲜的词汇,也有一些经常出现的词汇,现在已经融入同学的日常听说读写中。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比较喜欢从China Daily或是21st Century中选择文章,没有一个从电子版的Times online, Washington Post, CNN中选取文章进行班级分享。学生最喜欢的是从21st Century中选择文章,因为里面有中英对照(电子版),但是本课程的重点还是要学生多接触美英报刊中的文章,如果选择的文章内容太浅,学生学习的目的就会落空,教师也不能通过授课充实自己。所以,在学期末要求学生选择Times online, Washington Post, CNN等刊物中的文章。通过读懂这类文章,夯实学生的读报基本功。

当然,学习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除了课前请同学上台分享相关新闻外,还要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写作手法或是特点,以及隐含在里面的一些倾向性。学生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诠释他们选择的新闻,课堂气氛明显没那么僵硬。

在不断改进教学法之后,学生的积极性高了,选取新闻的内容也深了,可以享受阅读英文类的报刊。

学生走了一届,又来新一届,在前几次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让学生制作简易版的英文报刊。在学生没有太多经验的情况下,收到的都是手抄报形式的,也就是中学生常制作的那种,但是正式的报刊并非手抄报,所以我们通过观察China Daily或21st Century,以及Times, Washington Post, New York Times等报刊的图片,重新制作新的报刊。虽然制作出来的报刊不是很专业,但至少是正常的报刊,当然只有一版,只是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了解报刊的基本特点。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报刊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次的报刊都是彩色的文字,简易的图画,视觉上让人看了舒服,但那只是手抄报;第二次制作的虽然在视觉上没有那么惊艳,但是更像正规报纸。

下一步活动还在计划中,让学生报道新闻,虽然难度加大了,但是更能让学生注意基本的新闻知识,新闻的组成:标题、电头、导语和正文。标题是导语的概括,导语又是新闻的概括。让学生了解取一个合适的标题是多么重要,电头又有什么作用,导语的概括性,以及它所包含的内容(5个W和一个H其中的几个最重要的因素)、正文的撰写,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巩固基本的新闻知识。新闻的报道能够让学生更加注重词汇的运用,以及它所包含的多重含义及新闻事业的正义性。像《纽约时报》号称“刊登一切适合刊登的新闻”(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路透社的格言是“以维护新闻报道独立正直为己任”(to safeguard the independence and integrity of news service)。当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新闻事业一个现实的大前提: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确保新闻事业的独立和正义性。尽管新闻报道有点脱离《美英报刊文章选读》课程设置的目的,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学生才更能了解报刊的组成、报刊的特点,以及在尝试报道中注意报刊的其他特点。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方法也是一样,在不断尝试中获得新的经验新的方法,然后通过实践得出新的结论,再进行新的尝试。《美英报刊文章选读》这样一门紧贴当今现实的课程,教学方法会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

参考文献:

[1]周学艺.美英报刊文章选读·上册(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周学艺.美英报刊文章阅读·精选本(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篇5:儿童故事文章选读文章

冬天到了,小松鼠一家出去采了很多的松果,可是有一天,小松鼠发现,松果忽然全没了......

它慌里慌张的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爸爸笑着说:“傻孩子,这是不可能的,你又骗我!”可是妈妈听到后愁眉苦脸地说:“儿子怎么会骗我们呢!”小松鼠拉着爸爸来到仓库,打看门一看,松果果真全部没了!爸爸一下子惊讶起来。他们开始猜测有可能是老鼠偷的,因为它前几天偷了家里的电视和松果。也有可能是邻居多多偷的,可是猜测并不能证明到底是谁偷的,于是它们拨了118报警电话,警察来到后发现是人们偷的。动物界的小动物们都听说了这件事,为了以防以后丢食物,把所有动物的食物放在一个小房子里,让老虎看着门。

以后没有人再敢去偷食物了!

篇6:励志文章选读【2012.5】

1感谢北大踹了我一脚

《时代发现》 作者:徐宪江

“北大踹了我一脚,当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却充满了感激。” “如果一直混下去,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说这句话的人,办了一个叫新东方的学校,他叫俞敏洪。

1985年,俞敏洪北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由于在外做培训惹怒了学校,当时北大给了他一个处分。他觉得待下去没有意思,只好选择了离开,那是1991年,他即将迈向人生而立之年。离开北大成了他人生的分水岭,无论怎样,离开北大对俞敏洪来说都是一次挫折。

人生中,很多时候会遇到挫折,会遭遇被人冷落、鄙视,乃至被人侮辱、糟蹋的经历。有的人会因此一蹶不振,难以忍受而逃离或者倒下,而有的人却能承受住这一切,把这一切当成成功的动力,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成功人士。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个演员,如今声名显赫,但是,在他成名的路上却受了许多折腾,被人踹了很多脚,这个人就是成龙。

20世纪70年代,在香港演艺圈中初出茅庐的成龙,接演了一部戏,戏中,3个女演员都喜欢他。一位有名的女演员,坐在那边跟编剧讲,我怎么会喜欢他?大鼻子小眼睛的。成龙强忍着泪,还要给坐着的她鞠躬。为了请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古龙给自己写一个剧本,成龙每天陪他喝酒。宴席上,左一大杯,右一大杯敬古大侠,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拼命往下喝。喝完以后,古龙却说:“我怎么会给他写这个剧本,我要写,也得给个好看点的演员写。”酒醉的成龙,跑到厕所吐,抱着同事哭得泪流满面。

岁月沧桑,世事变幻,30多年后,成龙在全世界拥有的影迷超过3亿人,成为唯一一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下手印、脚印、鼻印并被美国《人物》杂志评选为100位当今“全球最伟大影星”的中国演员。

在CCTV《艺术人生》节目中讲述那段往事时,他说:“我经历了无数这种遭遇,但是我没有生气,我还感谢他们,请他们吃饭,因为不是他们这些话,我不会努力,也不会有今天。”

罗曼·罗兰曾说道:“只有把抱怨别人和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生命是一次次的蜕变过程,唯有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才能拓展生存的空间。学会对屈辱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受到打击和嘲笑,不是愤恨难消,而是借此打击来锻炼自己的心性品格。感谢打击你、冷落你、嘲讽你、折腾你的人,谢谢他们给了你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

《孟子·尽心上》说:“知耻而为人,知耻而后勇。”被人排挤、遗弃、折腾能够唤醒我们的自尊,被人鄙视或许算是一种耻辱,但如果能感谢鄙视自己的人让自己“知耻”,就是一种大境界了。

生活和事业到底是上升还是下坠,完全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人生。倘若在遭受打击时,仍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之处,当你细细品味痛苦的滋味,慢慢咀嚼失意惘怅之时,你就永远不会忘记这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此时若能化挫折为动力,化困境为动力,那些打击你的人,就是上天给你最好的礼物,也是上天给你最好的成全。成功是来自贵人的提携,也是来自小人的激励,若没有重重跌倒过,就不会想要风风光光再站起来。跟逆境干杯,向敌人致敬,英雄往往就是诞生在这样的时刻,这也是你重新认识自己的关键的问题所在。

班主任感言:

1、不在排斥中爆发,就在排斥中灭亡。

2、先低头虚心,再埋头干事,最后抬头做人。

3、人生不顺是上帝赋予你的财富,可惜不少人不懂得运用。

4、感谢看不起你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刺激极有可能成就后来居上的你。

励志文章

2成熟在逆境,醒悟在绝境

如果你认为你一生中也不会陷入绝境,那么只能证明你正在走向绝境的路上。

如果你已经陷入了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天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你已经走出了绝境,回首再看看,你会说你从未发现过,自己要比自己想像的要伟大,要坚强,要聪明。

如果你已经成功了,你要由衷感谢的不是你的顺境,而是你的绝境。

顺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顺境是一种腐蚀剂和麻醉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蜕变,让你经历从将军到奴隶的转化。

绝境仅仅是一段距离、一个门槛,同样也是一次转折、一次醒悟和升华。在绝境中你往往会突破骨髓与血液中的樊篱,超越与俗人甚至包括你自己所见不同的常规,书写连你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所以,绝境才是你的资本、你的证明。

一个人只要不甘心平庸,哪怕是有一点点想法,在把想法通过办法变成现实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阻力和麻烦。人为制造的、客观存在的和偶然发生的,会让你感到时不予我、英雄气短的无奈,会让你有穷途末路、求救无门的尴尬。

人生之所以有绝境,是因为你要突破要挑战。身陷绝境,就不要诅咒。学会控制,学会珍惜和理解。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我说,绝境是你错误想法的结束,也是你选择正确做法的开始。你不在绝境中发迹,就在绝境中沦落。自古英雄多磨难。一个平凡人成为一个领域的英雄或者成为一个时代的英雄,是挫折和磨难使然,因为英雄和平凡人的区别就在于,英雄在逆境中抓住了逆境背后的机遇,在绝境中创造了奇迹。而平凡人在逆境中选择了随波逐流,在绝境中选择了放弃。

什么事情,都是成也在人、败也在人。失败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者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坚持一分钟,多走一步路,多思考了一个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之事,我事之师。看别人的脚,我们至少少走弯路,少跌跟头;多一个想法,多一道门。

切记,多一次逆境,就多一分成熟;多一次绝境,就多一次机遇。

励志文章

3心境与界境

《思维与智慧》 作者:吴礼鑫

一位智者与一位禅师是知心朋友。

一天,他俩相约一起去爬一座高山。他俩从清晨开始攀登,花了大半天时间才登上那高耸入云的高山。

站立山顶,智者望着山清水秀的风景,感慨万端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现在才切实感觉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心境了。”

禅师说道:“老弟,你就永远留在这里吧。我可要悠然下山去了,到山下去享受自己美好的生活。”

智者问道:“兄长,你这是什么意思?”

禅师说道:“人生在世,奋发向上是每个人美好追求的动力,但是人处在人生的顶端时却有三种不同的选择。”

智者问道:“哪三种不同的选择呢?”

禅师说道:“一种选择是不知天高地厚,总是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不断地渴望登到天上去,结果却摔得粉身碎骨;一种选择是呆在顶端,留恋顶处的美妙风光,只好处处慎微慎行,此地却是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危然而生;一种是有自知之明、预知之智、安然之慧的选择,知道天上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明晓自己人生的顶点在哪里、落点在何地,此种选择者心境开阔、界境明晰,索之有道、求之有度,最终会生活安然、人生大成。”

智者说道:“心境广阔,界境明然,才能拥有惠美大成人生。”

禅师会然笑之。

班主任感言:

1、更高、更快、更强,奥运精神催人更进一步。

2、物极必反,更到极处是寂寞,返璞归真为真经。

3、境由心造,克服烦躁,人生追求向上的同时,不忘分享处中、为下的愉悦。

励志文章

4给自己一个悬崖

来源:《做人与处世》 作者:野水

有一个人捡到一只小鸟,就将这只小鸟带回家里,给他的孩子玩耍,孩子将小鸟放在家里与小鸡一块饲养。慢慢地,小鸟长大了,人们才发现,这只小鸟原来是一只鹰。虽然这只鹰和鸡群相处得很好。但总有人家里丢鸡,人们就怀疑是这只鹰吃了鸡。强烈要求主人将这只鹰处死,这家主人舍不得,但迫于大家的压力,他决定放生这只鹰。但是,不管人将它放到什么地方,它总能回到村手里来。有一个人说他有办法,批将鹰带到了一个悬崖边上。他将鹰向深询里扔去,那只鹰一开始,就像是一块石头掉下悬崖,直直地向下坠落,眼看就要到崖底了,鹰突然展开了翅膀,竞然奇迹般地了飞起来,而且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再也没有回来。

鹰本来是有翅膀的。能飞很高很远,但是,在一群鸡的世界里,它已经被同化了。没有经过锻炼,又贪恋温暖舒适的鸡窝,渐渐地,也就失去了翱翔蓝天的勇气和信心。要是没有人将它扔下悬崖,它永远不可能飞上蓝天,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

很多时候,我们却不敢面对这样的悬崖。

美国有一个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他从来没有写过交响曲,而当时美国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的。名指挥家,却时他十分赏识。邀请他为交响乐团写一部交响曲,但是,固执的格什温声称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不肯从命。这位指挥家竟然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二十天后,音乐厅将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蓝色狂想曲》。格什温看到广告,大惊失色,质问指挥家为何令他出丑,指挥家微笑着说,反正,垒城人都知道了,你看着办吧。格什温没办法,只好将自己关在屋子里,硬是用两周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作品。谁知首场演出竞大获成功。格什温的名气也遗速传遍美国。

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紧逼的力量。使自己获得重生,让生命之树开出更加绚烂的花。人总是对现有的东西不忍放弃,对舒适平稳的生活恋恋不舍。但是,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人生有所突破,就必须明白,在关键的时刻,应该把自己带到人生的悬崖边上,在看似深渊的边缘,才有可能获得另一片蓝天。

班主任感言:

1、急中生智。

2、人的优秀也靠逼。

3、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4、人有潜能,挖掘突破就成奇迹。

5、天无绝人之路,只有自绝世间之人。

励志文章

5做自己的英雄

《羊城晚报》 作者:何如平

父亲胆小怯懦,他住的小区被铁栅栏围了起来,只有唯一的一个大门。一天夜里这个大门也被锁上了,我很快翻过了铁栅栏,父亲却说栅栏高了,翻越很危险。我告诉父亲很多年长于父亲的小区居民都经常翻栅栏,父亲却不敢越雷池一步。

去年父亲当上了保洁员,一次我去父亲干活的写字楼找他,可是找遍写字楼却怎么也没找到他,只好向保洁部打听。一位工作人员把我带出写字楼,用手指着写字楼外墙说:“你爸在那里!”顺着那人手指的方向,我看见父亲坐在吊篮上,正在离地面三十米的高空用心地擦着玻璃外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那个“蜘蛛人”就是平时连栅栏都不敢翻越的父亲吗?

父亲回到地面后看着我惊讶的样子,只是淡淡说了句:“我必须认真去做。”

美国心理学博士艾尔森曾做过一项问卷调查,超过半数的人承认他们从事的职业不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工作。纽约证券公司的苏珊的回答很有代表性,她说:“我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我得做好它,只要我在那个位置上,我就做自己的英雄。”

班主任感言:

1、责任和专注可以驱赶恐惧。

2、常人事前害怕,英雄事后害怕。

上一篇:会计网络教育自我鉴定下一篇:集团公司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