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

2024-05-20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精选6篇)

篇1: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定义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一)紧急局部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二)报告与保密

受伤者在受伤后尽快通知军人门诊部(TEL 65748或54464)或医教部值班室(TEL 54009),其根据暴露源的情况及暴露的程度决定下一步处理。如可疑HIV暴露,在受伤后1小时内报告市疾控中心。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应严守秘密。

(三)药物预防与登记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如果有HIV传播的可能性,但尚未对暴露源进行HIV检测,应该实施基本用药方案,等暴露源的HIV检测结果明确后,如果暴露源被证实为HIV阴性,终止预防服药;如暴露源被证实为HIV阳性,则重新评估调整或修改预防用药方案。注:重庆市暴露安全药物储备库位于重庆市传染病医院,联系电话:65349415(保健科)65312124(值班室)

质控科医院感染室

军人门诊部

2005年4月21日

篇2: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

总 则

一、目的 为了保障我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梅毒、乙肝防治工作及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被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梅毒、乙肝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被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

三、适用范围 卫生、医护人员,包括从事艾滋病病毒检测的实验室人员,负责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医疗护理的医务人员。

预警及分级

医(技)人员发生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职业暴露后,应急领导小组应对其职业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一、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三级。

1、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

2、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应急措施

一、应急处理

(一)局部应急处理措施:

(1)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 75%乙醇或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5)污染物的泼溅:发生小范围的泼溅事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范围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范围和程序。

(二)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l、预防保健科对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2、暴露者根据专家评估意见遵循自愿的原则实施预防性用药。

3、暴露者应分别在暴露后即刻、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4、暴露者应如实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完成后资料交预防保健科存稿。(三)发生乙肝病毒职业暴露后

l、已知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阳性,则可不予特殊处理,如抗HBs滴度低(<10IU/mI),需加强乙肝疫苗1次(5ug)。

2、已知暴露者HbsAg和抗HBs均阴性,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和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期间按第0—1—2—12月执行,并分别在暴露后即刻、4周、8周、12周检测乙肝两对半,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3、不明确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是否阳性,立即抽血检验核心HbsAg和抗原HBs,并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根据检验结果参照上述原则进行下一步处理。

4、暴露者应如实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完成后资料交预防保健科存档。

二 预防性用药: 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参见 附表 1)

1、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 28 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 28 天。

2、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 4 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 24 小时;即使超过 24 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1)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2)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3)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病人梅毒病毒阳性者,给予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生素预防治疗,推荐长效青霉素240万单位,每周一次,每侧臀部注射120万单位/次,连续注射两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

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梅毒抗体检测。

三、登记和报告

1、职业暴露报告程序

(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分钟内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小时内上报预防保健科,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l小时内上报。

(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 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3)、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由护士长组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两份,科室、预防保健科各留一份备案。

2、建立职业暴露登记制度 职业暴露事故的事故发生单位应建立“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 2),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保存和上报。详细记录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暴露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它体液)和含有 HIV 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活动);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用药的依从性状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3、保密制度 无论职业暴露、事故,对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做好保密工作。

4、事故的报告 小型事故(存在任何一种小的损伤或一级暴露)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措施报告本单位主管领导。重大事故(存在严重损伤或二级及以上暴露)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报告,主管领导要立即派专家到现场对处理进行具体指导,并立即向所在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储备点)报告,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24 小时以内)开始预防用药。各职业暴露处理单位及时将填报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 2)报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监测

1、监测暴露源:如果暴露源没有阳性或阴性的血清学化验结 果应立即检测,最好做快速试验,因其结果可在几十分钟内得到。如果暴露源有急性 HIV 综合征的症状,应同时检测病毒载量。

2、监测职业暴露者:由本省 HIV 监测(或确认)中心抽血检测职业暴露者的 HIV-1/2抗体,(包括做快速试验)该血清留样备用。如果职业暴露者以前已有 HIV 抗体的化验结果,则应加以记录。暴露后 1 年内要定期监测 HIV 抗体,即分别在暴露后 4 周、8 周、12 周、6个月监测。结果填写在报来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 2)内。

篇3: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11日, 1名护士在给HIV感染者采血化验放采血针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将自己的手刺破。感染者是常规体检, CD4+值460个/μL。

1.1 处理措施

1.1.1 立即在伤口旁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及碘伏消毒, 接着用75%酒精浸洗。

1.1.2 接着用车将暴露者送至市疾控中心立即用双汰芝AZT+3TC预防。

1.1.3 给药同时及时进行了心理疏导并向家属作ARDS的相关知识, 以得到家属理解配合。

1.1.4 连续用药28 d, 随访观察, 分别于第1月、第2月、第3月、半年和1年后抽血样检测一次, 检测HIV抗体结果均为阴性。

2 结果

2.1 职业暴露时, 暴露者切莫惊慌, 要保持镇静及时做好伤口的紧急处理。

伤口处理是预防职业暴露的第一道阻断措施。主要是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含有病毒的血液进入机体。2.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进行HIV抗体监测和服药毒性的监测随访。及早用药在病毒进入淋巴细胞前将其破坏杀死是阻断发生暴露危险的关键。服药后2周、4周分别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 五骨髓抑制现象, 也没有出现皮疹。在起初服药几天出现食欲下降, 睡眠不佳等现象, 通过心理疏导情况很快转好。

2.3 暴露者出现了心里过于紧张敏感等心理问题。

通过服药随访发现暴露者总是处于“我被感染者刺伤可能感染艾滋病”的心理阴影中, 日常生活不愿接触不知情的其他人, 常将自己封闭起来, 心理压力较大, 心理疏导在监测期的重要性是减少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危害的一项必要内容。

2.4 这件事处理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是成功的, 有效地阻断了感染的发生。

但有些细节还要进一步完善, 比如文字资料报告的及时准确完整, 工作人员要严格为暴露人员保密。因为越是小地方越更应该做好保密工作, 否则暴露人员面临的压力会更大。

3 结论

3.1 严格落实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临床医务人员应不断加强三基训练、在操作过程中做到精、细、准。熟练的业务基本技能是心理防护的最好保障。尤其针对乡镇基层医务人员要定期进行演练培训和学习。

3.2 加强预防职业暴露的心理培训, 强化技术操作规范, 加强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宣传, 针对将发生暴露后局部的处理程序进行强化训练, 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警惕性, 遇到暴露事件后能从容不乱。将突发事件变成能来之则能泰然、平稳、细致处理好将暴露危险和随之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3.3 重视病史的采集和HIV初筛主动做好防护工作

3.3.1 在采集病史阶段了解到患者的多半性、吸毒、卖淫、嫖娼等情况, 或者持续不明原因发热, 反复不好的肺感染等要做HIV初筛。

3.3.2 增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 使其真正认识并重视暴露的途径和危险性, 在工作中, 特别是在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或分泌物的工作中, 将每一个接触的患者都当作HIV感染者来做好个人防护,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是尽量减少或杜绝职业暴露发生的关键。

对于HIV职业暴露, 目前还没有有效手段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也没有保护易感者的疫苗问世, 因此只能采取包括“标准预防”在内的综合防护措施。在可能接触暴露源情况不明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对于已明确的HIV感染者的手术, 医务人员应在术前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 包括穿防水隔离服、戴双层手套、护目镜或面罩等, 对于此类手术还应尽量避免盲式操作;对于插管等可能有大量体液喷溅出来的操作, 医务人员应戴面罩。发生HIV职业暴露后需做到及时处理局部伤口;及时对暴露程度进行准确评估;及时预防性服药;及时报告和备案。

3.4 医院建立制订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范预案, 把HIV职业暴露的问题作为防治AIDS感染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给予高度关注, 建立健全高危险性职业暴露易发的医务人员健康档案, 定期进行体检记录备案。

摘要: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提高防护意识, 在细节上全面加强基层医务人员防护的相关教育与培训, 预防污染利器自伤、他伤的发生, 减少杜绝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 对1例医务人员在为HIV感染者采血时发生HIV职业暴露的调查处理分析。结果 暴露后检测HIV抗体为阴性, 随访1年, HIV抗体仍为阴性。结论 强调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时及时清洗消毒伤口、根据暴露程度第一时间内预防性服药是减少和杜绝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的关键。

关键词: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报, 2004, (5) :54-56.

[2]崔怡辉, 庄辉.职业性HIV感染及其预防[J].中国公共卫生, 1997, 11 (13) :645-647.

[3]王红红, 杨敏, 何国平, 等.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决策[J].实用预防医学, 2002, 9 (6) :666-668.

[4]曾毅, 许华.宣传教育与干预是遏制艾滋病流行最有效的手段[J].医药论坛杂志, 2004, 25 (1) :1-6.

[5]林伙先.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7) :675-677.

篇4: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61-01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被犬、猫等病兽咬伤而感染发病。临床表现为特有的高度兴奋、恐水、怕风、流涎、咽痉肌挛、进行性瘫痪。狂犬病是迄今为止最凶险的传染病,一旦发病,其预后极差,病死率几近100%。

自2006年,我院共收治23例狂犬病病人, 在诊疗此类病人时,医务人员不可避免要接触其血液、体液、分泌物及病人使用过的器械、物品等,一旦发生针刺伤、粘膜喷溅、自身存在皮肤破损极易导致职业暴露,暴露后他们特别需要心理干预和心理咨询,以稳定情绪,疏导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希望获得心理支持和精神安慰。国内对狂犬病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心理护理干预研究报道甚少,临床缺乏理论和实践性指导。

1发生狂犬病职业暴露后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1.1紧张、情绪激动、害怕或消极被动心理:职业暴露后的护理人员有情绪激动、害怕,出现过激行为,还有的则消极被动,出现自责、退避、后悔等心理。

医院感染管理科要及早与暴露后的人员做好沟通,做好评估、化验、预防注射等必需工作,运用心理方法多关心开导,耐心倾听,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对其不良情绪表现的行为表示宽容和理解,主动和他们交谈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必要时找心理医生给予专业疏导,稳定情绪,积极引导消除被动心理,在工作生活中适当给予照顾和帮助,使其心情愉畅,避免出现过激行为和消极被动心理。

1.2恐惧、悲观、绝望、轻生心理: 狂犬病发生的职业暴露,虽有预防用药,但一旦暴露级别高,预防、注射保护无效导致被感染后,其治疗效果和预后很差,病死率几近100%,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心理将受到致命打击,易出现绝望和轻生心理。

必须配备专业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护理,运用支持心理疗法做好心理护理,依靠心理治疗师的权威和专业知识来关怀他们,使其发挥潜在能力,提高应付危机的技巧,提高适应困难的能力,舒缓精神压力,帮助其走出困境避免精神崩溃。运用灾后心理疗法中的清除情绪、肌肉放松疗法、自我暗示和家庭疗法安排专人或家属全程陪护、监管、指导,及时发现心理变化,出现极端异常情况随时进行疏导。做好工作、生活、娱乐安排计划,保证其心理稳定,避免意外和恶性事件的发生。

1.3厌倦、拒绝情绪: 在预防用药时,由于程序繁琐、服药、注射周期长,预防效果又不确定,从而产生厌倦、拒绝情绪,对预防用药坚持不住,不能完成疗程。

针对此类情况,运用格式塔心理疗法中对自己负责、接受不愉快的情感、停止猜想,面向实际等方法耐心疏导,耐心讲解预防用药的必要性,只有坚持按疗程服药才能保证预防效果,避免被感染。做通思想工作后,换要定期督促、监督用药,定期回访,保证完成疗程。

1.4担心、畏惧情绪: 使用预防用药往往存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甚至出现肥胖、脱发以及遗留后遗症,因此怕容貌受到损害,影响身体美观,导致身体残疾等,出现担心、畏惧情绪; 根据以上情况,重点是讲清预防用药的必要性,淡化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刺激,不要因小失大,消除其畏惧害怕心理,使其愉快接收预防用药。

1.5社交、角色转变障碍: 长期休息导致社交、角色转变障碍,出现自我封闭、抑郁、偏执心理 ;出现角色转变障碍。

重点是加强沟通联系,调剂生活,利用同事、朋友、家属的力量,给予工作、生活上的帮助,特别是家庭、孩子要多给予鼓励和安慰,使其早日返回工作岗位,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

1.6焦虑、担忧情绪: 由于在工作岗位、工资福利、晋职、晋升上的影响和担忧,出现焦虑、顾虑重重,不能安心用药和治疗。

对收治狂犬病病区的人员在奖励机制上更要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如奖金分配、职称评定、带薪休假等,特别是对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更要加倍关心和鼓励,全额发放奖金、工资,全额报销预防用药及治疗费用,保证工作岗位,只有让他们吃下定心丸,才能真正消除担忧和顾虑情绪。

2小结

2.1以上是针对狂犬病职业暴露人员心理特征及表现,采取不同心理干预手段,做好心理护理。在按国家相关规定加强正规预防用药和治疗的前提下,开展必要的、针对性的心理关怀,收效甚大,全院未发生因狂犬病职业暴露后出现较大心理障碍的情况。

2.2一旦发生狂犬病职业暴露,即使在接种疫苗后,仍旧出现一定程度的担心和紧 张情绪,少数人会因强烈的恐慌,害怕心理导致厌食,失 眠,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出现,严重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一旦这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持续数周且在一个月内还不能得到有效缓解,便出现应激障碍,实验研究证明,应激障碍可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及时的心理干预能有效帮助获得生理心理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此引发的强烈恐惧、焦虑和抑郁等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使处于接受治疗所需要的最佳生理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规则、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达到预防目的。

2.3定期给收治科室医护人员做好狂犬病疫苗接种工作,配齐充足专业防护用品,建立医护人员的健康档案,定期体检,掌握职业暴露人员心理情况,动态追踪观察监控,做到发现及时,措施得当,切实帮助解决其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困难,保障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2.4医务人员整天面对的是疾病、痛苦、创伤和死亡,对其身心是一种潜在的刺激,对他们心理深处的伤害是不知不觉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2]。平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心理辅导和讲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加强医务人员的意志品德锻炼,增强心理耐力,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满足医务人员合理、健康的需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帮助教育他们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参考文献

[1]朱小梅,毛玲琼. 心理护理干预在狂犬病暴露人群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6):90.

篇5: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

行)

索引号: 002645443-04-2011-5011 生成时间: 2007-05-06 发布机构: XX市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

XX市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处置

技术预案(试行)

(XX公卫委办〔2007〕5号)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4〕141号),进一步加强我市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工作,有效防范医务及监狱管理等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规范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措施和程序,提高处置效果,切实维护其健康权益。根据《浙江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技术预案(试行)》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定义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监狱管理等有关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保健、检验、随访、管理、执行公务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它锐器刺破皮肤、粘膜,从而发生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2、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适用范围

卫生、公安、司法等系统有关工作人员。具体包括从事艾滋病病毒检测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医疗护理的医务人员,负责抓捕和监管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嫌疑犯、犯人、吸毒人员的公安、监狱、劳教等系统的工作人员。-1-

3、工作原则

3.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原则是预防为主、属地管理、部门负责,确保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

3.2各级卫生、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应重视工作人员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3.3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本预案制定有关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工作制度开展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并为工作人员提供合格的防护用品。

4、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的处理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后,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应采取应急措施,对暴露者进行危险性评估和暴露后的应急处理,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24小时以内)开始预防用药,同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报告。

4.1报告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后,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在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的同时,应立即报告所在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或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报告。

4.2危险性评估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评估工作可由所在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或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

4.2.1暴露级别评估

暴露源的概念:含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根据暴露源接触的不同方式,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一级暴露、二级暴露、三级暴露3级。

(1)一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三级暴露: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且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4.2.2暴露源病毒量水平评估

根据暴露源不同病毒量水平,分为轻度类型、重度类型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且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4.3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4.3.1紧急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用消毒液(如75%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4.3.2预防性用药

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

(1)用药时间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2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超过24小时的,如果危险性评估较高,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用药原则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评估为轻度时,由本人

决定,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但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评估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评估为轻度或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①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如双汰芝(AZT与3TC联合制剂)300 mg/次,每日2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天。或参考抗病毒治疗指导方案。

②强化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如佳息患或利托那韦。均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天。

③毒副反应

应注意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果用药后出现毒副作用,应在专家的指导下,减少剂量或换用药物,并详细记录药物毒副作用情况。

5、监测

5.1暴露源监测

如果暴露源没有阳性或阴性的血清学化验结果应立即做快速检测。必要时,应同时检测病毒载量。

5.2职业暴露者监测

重大事故中的暴露者要立即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该血清留样备用。如果职业暴露者以前已有艾滋病病毒抗体的化验结果,则应加以记录。HIV确证中心实验室在收到送检的血样后应以最短时间(最迟不超过48小时)做出实验室检测结果并及时反馈。

6、职业暴露事故登记

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单位要建立事故登记制度,对事故情况

按要求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附表1),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艾滋病病毒载量水平;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活动);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用药的依从性状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日期、项目和结果),并按统一规定保存和上报。

7、随访和保密工作

所在地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单位的配合下,应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后对暴露人员进行随访和提供咨询。随访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暴露人员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暴露人员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结果填写在“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内,报至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逐级上报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半年进行一次汇总(附表2),逐级上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随访的同时,向暴露人员提供咨询。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在随访过程、咨询过程、档案记录和机算机信息等各个管理与服务环节中均注意保护求询者的隐私。要建立完善的保密措施和职责。

8、组织管理

8.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成立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技术小组,由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临床医疗技术人员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其职责是:

8.1.1负责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处理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等。

8.1.2保证药品及时供应,避免浪费。

8.1.3为管理人员和医务等相关职业暴露人员提供并完成与工作相关的充足有效的技术培训,强化全员安全培训和“普遍性防护原则”安全意识。

8.1.4职业暴露登记和监测。收集管理各单位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监测暴露源和职业暴露者,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8.1.5应急药品储备库(点)的管理,做好药品的使用、发放、更新和管理以及事件的登记、处理和跟踪检测等工作。

8.1.6事件后的咨询、技术指导、分析总结等工作。

8.1.7做好有关卫生宣传教育和职业暴露者心理辅导工作。

8.2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设立艾滋病确证实验室之前负责本辖区内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工作,设立确证实验室之后负责本辖区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认和指导工作,开展职业暴露预防和应急处理的培训工作;职业暴露事件发生所在地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初筛、流行病学调查、日常检测工作等。

8.3各级医疗机构负责暴露者和被暴露者就诊时的伤口消毒处理。

8.4应急药品储备库(点)的建立和药品的供应参照《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下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用药的通知》执行。应急药品储备库(点)要完善药品更换机制,确保供给,避免浪费。

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药物储备库(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可指定医疗卫生等单位设立药物储备点。市级常规储备1-2次应急处理事故用药。职业暴露防护用药不得擅自用于非职业性原因暴露的事件。

附表1: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

篇6: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签名:

内容: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应注意什么?

1、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免HIV职业暴露,但事实表明,工作有时也会有意外的情况出现。如果不幸发生HIV职业暴露,首先应立即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并立即向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及时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请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服用抗病毒药物

进行预防性治疗。另外,需要替被暴露者保密。

2、暴露发生后如何进行局部处理?

如是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粘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如发生皮肤粘膜针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立即挤出损伤局部的血,然后用清水、自来水

或生理盐水等彻底冲洗,再用碘伏、75%酒精、0.2%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3%双氧水等消毒创面。

3、风险评估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感染HIV的概率,可以进行一定的估计。一般而言,一次针头刺伤感染HIV的概率为0.33%(1/400~1/300),仅粘膜或皮肤暴露于感染的血液而无局部损伤的情况下,被HIV感染的危险性大约为1/1000或更低,而当深度损伤、损伤器械上见血、器械接触感染者的血管被传染的可能性增大。若做为HIV传染源的病人在2个月内因艾滋病死亡时,接触者感染HIV的可能性会增加。此外,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也和接触的血量及含HIV血中病毒载量有关,和接触者本身的免疫功能也有关。当然,如果暴露后急救处理措施得当,那么危险性则会更低。

4、合理用药

HIV职业暴露发生后,如果风险较大,建议进行阻断治疗。用药方案为双汰芝1粒Bid,连续使用30天。双汰芝为专门用于HIV治疗的抗病毒药,在各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传染病专科医院可以获得。如果花钱买,一月的疗程需要1800元人民币,但是目前很多地方都可以免费获得。需要注意的是,阻断治疗在暴露之后越快越好,最好在24小时以内。超过3天完全没有用。如果没有双汰芝,可以有其它药物代替,建议咨询当地或高一级疾控中心。

5、定期监测

HIV职业暴露发生后,应立即抽取被暴露者的血样作HIV抗体本

上一篇:北京中考话题作文下一篇:高考鉴赏诗歌形象时应注意的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