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再授权的规定

2024-04-26

医务人员再授权的规定(共6篇)

篇1:医务人员再授权的规定

厦中医〔2012〕15号厦门市中医院关于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科室:

为实施麻醉操作权限化管理,是确保麻醉安全的有效措施,是麻醉分级管理的最终目的。依据我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规定》的规定,对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实施动态化管理,今制定我院《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规定》。

一、麻醉医师能力评价:

(一)麻醉医师能力评价时间为每两年复评一次。

(二)评价标准:

1.对本级别麻醉种类完成80%者,视为手术能力评价合格,可授予同级别麻醉权限; 2.预申请高一级别麻醉权限的医师,除达到本级别麻醉种类完成80%以外,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受聘卫生技术资格,对资格准入手术,麻醉者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业麻醉的准入资格者;

(2)在参与高一级别麻醉中,依次从辅麻到主麻做起,分别完成该级别麻醉5例者;(3)承担本级别麻醉时间满两年;

(4)承担本级别麻醉期间无医疗过错或事故主要责任(以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结果为准)。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或降低其麻醉操作权限:(1)达不到操作许可必需条件的;

(2)对操作者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证明其操作并发症发生率超过操作标准规定范围者;(3)在操作过程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规程。

三、工作程序:

(一)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根据上述规定,对科室《各级医师麻醉分级及麻醉范围》(所称“麻醉范围”,系指卫生行政部门对我院核准的诊疗科目内开展的手术)进行梳理、讨论,制定新年度《各级麻醉医师麻醉分级及麻醉范围》,提交医务科;

(二)医务科复核认定后,提交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三)符合申请高一级别麻醉权限的医师,书写述职报告,填写“厦门市中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准入申请表”(见附件),交本科室主任;

(四)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对其技术能力讨论评价后,提交医务科;

(五)医务科组织相关专家小组,对其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评估,提交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六)对取消或降低其麻醉操作权限的医师,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小组讨论,形成书面意见后,报医务科,医务科提交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七)学术管理委员会主任签批;

(八)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结果院内公示;

(九)医务科备案。

三、监督管理

(一)医务科(质控办)履行麻醉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工作的管理、监督职责;

(二)对违反本规定的相关人员,按《医疗质量责任追究管理办法》厦中医〔2011〕101号执行。

四、手术、介入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篇2:医务人员再授权的规定

一、本制度适用于医学影像科室、检验科、脑电图室、肌电图室、动脉硬化检查室、骨密度检查室、TCD检查室、心电图检查室、诊断核医学医疗技术人员

二、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人员分级授权项目和要求

1.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人员授权项目:仪器操作和维护和审签报告。

2.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人员授权要求:按照相关规定接受特殊检查专业技能培训,依法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专业技师应有专业资格证书。

三、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人员分级授权程序

1.各相关科室成立技术人员授权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技术人员的权限管理,科主任任组长,为本科室技术权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2.管理小组定期对本科室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诊断权限评估工作,结合每位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与能力明确其具体的权限。

3.管理小组讨论确定技术人员的权限后,填写权限申请表,经科主任签名确认后报送医政科,医政科将申报情况上报科学技术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申请技术人员方获得相应的操作和诊断权限。审批材料一式两份,一份由科主任保存,另一份由医政科备案。

四、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人员权限的动态管理

1.根据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人员级别变动及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科室管理小组将适时组织特殊诊疗权限的再评估工作,并在履行申请审批程序后,扩大申请技术人员相应的特殊诊疗权限。

2.一般情况下特殊诊疗技术人员不得超权限实施操作,否则给予通报批评或降低、暂停操作权限3个月至1年等处罚。

3.对德才兼备、业务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经科室特殊诊疗管理小组、医政科、主管院长研究同意后,可适当放宽操作范围,但应在上级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防止发生意外。

4.发生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的技术人员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五、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人员权限的再授权机制

1.被降低、限制医技科室诊疗权限或暂停执业的技术人员,医院将责成本科室的管理小组对其进行考察,考察时间为3个月至1年不等。

2.考察期满后,管理小组对被考察技术人员再次进行操作和诊断权限评估。

3.根据评估结果,如管理小组认定被考察技术人员可以再申请或恢复相应权限,需填写再授权申请表,并经申请技术人员、科主任签名确认后报送医政科。

篇3:医务人员再授权的规定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 与专利产品再制造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以美国2003年公布的专利号为US006512894B2的专利为例, 其核心技术主要为图形成像与自调整功能, 在其公开文件的《Background of Invention》 (《发明背景》) 中明确指出“to manufacturer, remanufacture and sell the process cartridge, it is necessary to obtain license for the above rights”[7]。显然该专利产品的再制造与制造和销售一样, 需要获得授权许可, 这与我国学者尹新天在其《新专利法详解》一书中的专利产品再制造侵权判定原则一致[6]。美国2010年公布的专利号为US20100014665A1的“remanufacture of encrypted content using a replicated medium”专利, 其核心技术即为再制造工艺方法[8]。印度在国际知识产权贸易制度方面的参与以及国内法律的修订方面就体现了专利产品再制造后进出口的竞争布局, 如Srividhya[9]分析了关于TRIPS协议下印度专利法修订的细节, 其中就体现出印度对专利产品进口后, 实施再制造后可以自动生成出口权;Raju[10]进一步探析了印度应对WTO的TRIPS协议所进行的一系列专利法修订。也有学者从多行业宏观视角进行研究, 如John和Robert[11]针对专利产品再制造的问题, 指出再制造涉及的专利问题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专利产品再制造实践中判例法将继续发展并变得更加普遍。再制造企业要为翻新产品在专利领域的法律问题寻求法律意见;另外, 再制造产品的方法或新的设备也将是有价值的专利发明。也有学者关注国际制度比较, 如Mizuki[12]比较研究了美国和日本专利保护制度下的产品回收制度, 针对Canon和Recycle Assist墨盒再制造的专利侵权案件进行深度分析, 以说明专利制度的国家差别对再制造产业的影响。

国内学者对专利产品再制造的研究主要是从法理角度分析再制造侵权判定准则问题, 例如石光雨[13]提出修理与再制造行为存在差异, 并且进一步定义了修理行为与再制造行为, 分别给予修理与再制造做了合理的定义。汪玉璇[14]分析了专利产品再制造的流程, 结合以前的判例层层分解专利再制造侵权行为的行为特点, 并归纳出专利再制造侵权行为的判定要点。李扬[15]指出修理的零件数量多寡并不是判定侵权的必要条件;胡开忠[4]指出修理行为之所以可能构成侵权是由于修理后的产品重现了原专利产品的功能, 落入了原专利产品的专利保护范围。阎文军[16]指出要加强和完善再制造产业的立法。董美根[17]指出单以专利权穷竭原则难以完全区分维修与再造, 鉴于个案的特殊性, 还需要从默示许可层面来区分维修与再造, 即通过证据认定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达, 从而确定购买人的维修是否属于专利权人许可;石必胜[18]的研究表明, 专利权用尽原则允许对专利产品进行修理, 但如果修理超过一定限度, 就会构成对专利产品的再造, 损害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但目前尚无区分专利产品修理与再造的稳定和可操作的标准, 实践中应当综合考虑具体案件中的各种因素来判断。可见, 国内学者对专利产品再制造侵权判定的研究角度比较分散, 大多从单一原则分析再制造行为属于修理还是再造, 从而判定其是否侵犯专利权。

综上, 专利产品本身是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 实现专利产品利用的最大化可以有效节约资源, 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专利产品再制造这一行为的侵权判定不仅仅关系到侵权人与被侵权人, 也影响到了广泛的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 对于专利产品再制造侵权行为的判定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效益。专利产品再制造是否会侵犯专利权, 归纳现有司法实践和学术研究对再制造是否构成侵权的论点, 从“权利用尽”和“默认许可”的原则来讲, 可以认为修理不构成侵权, 而再造和再制造相当于生产全新的产品, 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会构成侵权。如何理解专利的维修与再制造, 如何区分哪些权利是合法的、哪些权利是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的, 这些是再制造产业发展进程中必须解答的问题。

2 专利产品再制造的侵权辨析

2.1 专利产品的修理、再制造的技术概念界定

修理 (Repair) , 指为维持或恢复产品的最初功能状态而采取的必要技术手段。最大化地利用专利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修理的目的所在,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有时必须更换专利产品的零部件。获得并最大化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与初衷, 而修理行为是为了保障产品的使用价值能够充分发挥的合理途径之一, 从法理学角度来看, 属于产品使用权的“合理延伸”, 也符合专利权“权利用尽”的原则, 因此修理行为是合法的。专利产品修理的特点如下: (1) 修理的对象是已经损坏或者是有缺陷的专利产品; (2) 修理的目的是使专利产品恢复到可以使用的状态; (3) 修理的手段既包括零部件额更换, 也包括调试、调整等; (4) 修理行为是产品使用权的合理延伸。可见, 修理行为的本质是保障专利产品能够发挥自身的使用价值。在司法实践中修理行为适用专利权“权利用尽”原则, 现有的司法实践和学术观点基本认为修理是合理的、合法的。

再制造 (Remanufacture) , 是一种对废旧产品实施高技术修复和改造的行为, 它针对的是损坏或即将报废的零部件, 在性能失效分析、寿命评估等专有技术基础上进行再制造工程设计, 采用一系列相关的先进再制造技术, 使再制造产品达到或基本达到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再制造的特点如下: (1) 再制造的对象是由损坏、缺陷等造成的不能发挥使用价值的专利产品; (2) 再制造的目的是使专利产品恢复到可以使用的状态; (3) 再制造超过了修理的合理限度, 不符合专利权权利用尽原则; (4) 再制造侵犯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5) 再制造是有着确定含义的法律概念。可见, 再制造行为超过了合理“修理”行为的限度构成了制造新产品的行为, 在未经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是侵犯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属于违反了专利法的行为。

2.2 区分修理与再制造的法律意义

专利权是指赋予专利权人一定的垄断权, 使得专利权人能够获得以合法垄断的形式取得市场超额利润或技术许可收益的回报, 从而保护专利权人, 提高现有和潜在发明者的技发明创造积极性, 达到全社会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从而推动全社会的技术进步。任何权利都是有边界的, 专利权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专利权人对于专利权的行使要兼顾社会利益与其他权利人的合法权益[17]。

专利权人的专利权通常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实施专利发明的独占权利;二是禁止他人实施专利发明的权利。实施的行为中包括了未经许可的专利内容, 这种行为就叫做侵权行为。从法理学角度区分专利产品的“修理”与“再制造”, 也就是区分专利产品再制造行为是否侵犯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对专利产品的“生产行为”如果符合“修理”的特征, 就没有侵犯专利权人的专利权;如果符合“再制造”的特征, 就超出了专利的合理使用范围, 侵犯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因此, 区分专利产品修理与再制造的法律意义不仅仅是从法理角度界定权利的范围, 还能通过保障专利产品权利人的利益, 协调再制造产业中从业者的利益, 从而促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2.3 区分修理与再制造所适用的法律条文

我国专利法11条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 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 都不得实施其专利, 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 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专利侵权行为的特征: (1) 侵害的对象是有效的专利; (2) 必须有侵害行为, 即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侵害他人专利的行为; (3) 以生产经营为目的; (4) 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即行为人实施专利的行为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 又无法律依据。

我国专利法第69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视为侵犯专利权:专利权人制造、进口或者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进口的专利产品, 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售出后, 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该产品的”。专利产品通过合法渠道售出后, 专利产品的购买者为了使专利产品处于能够正常使用的状态, 可以对专利产品进行必要的修理, 但是这种“修理”不是无限度的, 如果修理行为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构成了法律上禁止的“再制造”。至此, 专利产品的再制造到底是属于专利法第69条售出后的使用行为, 还是属于专利法第11条未经专利权人许可的制造行为, 就成为判定是否构成专利侵权的症结所在。

2.4 区分修理与再制造所适用的法律原则

专利权的“权利用尽”原则, 也称“权利穷竭”原则, 或者称第一次销售原则 (First Sale Doctrine) , 是指专利产品经专利权人授权被首次销售后, 专利权人即丧失对该专利产品进行再销售、使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18]。购买专利产品的顾客可以为恢复专利产品的性能而进行修改, 却不能在专利产品基本废弃后重新制造与专利产品相同的产品。图1是合法情况下专利产品的授权、制造、销售与使用的市场转移过程。当专利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候, 专利权丧失人对于专利产品上的专利实际控制权, 这就是专利权用尽原则。专利权的“权利用尽”原则是专利权人利益与消费者利益冲突与平衡的产物, 可以在保障专利产品自由流通的同时兼顾专利权人的利益, 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默示许可是指在专利产品第一次合法售出时, 如果专利权人或者其他被许可人没有明确提出限制性条件, 则意味着购买者获得了任意使用或者转售该专利产品的权利。默示许可的适用的情形如下: (1) 通过合法渠道获得专利权人的专利产品, 该专利产品的所有者可以任意处置该专利产品; (2) 为了减少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 受到侵害的个体与组织可以不经过专利权人的同意出售专利产品。图2是对于专利产品再制造是否侵权判定的一个简易流程图。

综上, 区分专利产品维修与再制造行为的理论基础可以借鉴“权利用尽”和“默示许可”理论。专利产品的合法渠道购买者可以自由地使用专利产品, 其中包括为了维持专利产品的使用而进行一定的更换和修理行为;同时购买者对于专利产品的支配使用是有限制的, 即对专利产品的维修和更换不能构成新的产品制造行为, 否则构成侵权。

3 完善专利产品再制造的立法建议

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再制造产业的实践来看, 现有专利产品的修理、再制造的相关理论还不是很完善, 相关判例也不够充分。本文认为, 由于再制造产业本身尚处于发展阶段, 对专利产品的修理、再制造的判断标准、参考因素等不宜规定得过细, 可以采取一种比较简明、易于判断、便于操作的标准和参考体系, 避免程序繁琐和过度保护导致对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阻碍。

3.1 防止权利的滥用

关于专利的许多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个法律问题, 而是国家公共政策体系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专利的相关规定, 可以引导社会资源流动, 使得资源的分配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专利权的保护不仅是法律制度问题, 在很大程度也与国家的综合实力、科技实力息息相关。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近几十年来虽然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在现代科技方面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 我国应鼓励科技发明创造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 也要从自身实际经济情况出发, 防止专利权过度保护导致限制我国新型行业的发展。可见, 要适度地保护专利权、防止专利权利滥用, 这样才能实现既推动科技进步也可以避免专利制度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

3.2 界限清晰的原则

所有的权利都是有边界, 专利权当然也不例外, 专利的相关立法并不单纯考虑专利权人的相关利益, 也应当考虑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应当明确专利权人的权利界限, 也应当明确社会公众对于专利产品的权利界限。允许社会公众对合法取得的专利产品拥有自由处置的权利, 就是为了防止专利权人长期占有专利资源, 导致技术停滞并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专利产品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有回收价值的专利产品的弃置实质上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我们必须明确专利产品维修与再制造的界限, 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提供良好的法律援助。只有明确了专利产品维修与再制造的界限, 才能够避免因为害怕侵权而放弃对有价值的专利产品的再利用造成的消极影响。

例如在美国一次性相机案中, 旧相机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首次销售在美国国内;二是首次销售在美国国外。涉案相机首次销售是在美国国内的, 符合专利权利用尽原则, 涉案相机的专利权在首次销售后用尽, 对于首次销售在国内的一次性相机进行回收再制造不侵犯专利权人的专利权;而不在国内首次销售的, 由于美国不承认平行进口, 所以对于首次销售在美国以外的一次性相机的回收再制造认定为侵犯了专利权人的相关权利。对于不同情形的分别处理充分体现了界限清晰原则的运用。

3.3 利益平衡的原则

现代经济的实质是知识经济,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无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去从事科技创新、如何引导社会资源向科技发展方面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通过制度的设计给予权利人专有权, 使其在一定时期内拥有合法的垄断权, 从而来调动人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但是这样的制度设计必然会提高消费者的成本, 这是专利制度固有的矛盾。为此, 我们要兼顾利益平衡的原则, 在专利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寻找利益的平衡点, 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例如, 在日本墨盒案中日本最高院提出了交易的实际情况作为判定是否侵权的新标准, 这样可以更为灵活, 也可以使得判定结果更加符合经济生活的实际情况, 这一判定方式就充分体现了利益平衡原则。

4 专利产品再制造的许可策略

4.1 专利产品修理、再制造与专利许可协议的关系

区分专利产品的“修理”与“再制造”的目的在于判定专利产品的再制造是否侵犯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专利产品再制造产业的发展要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 如果专利产品的再制造侵犯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这对于专利产品再制造产业自身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因为任何产业的长期发展都不可能建立在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的。专利产品的“修理”与“再制造”的区分可以帮助再制造商明确自己再制造行为合法性的边界。如果再制造商要进一步扩张生产, 超出了“修理”的界限、侵犯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需要向专利权人寻求授权许可并与其签订许可协议, 使得自己的再制造行为具备合法性。

4.2 通过限制条款避免再制造与制造商之间的恶性竞争

随着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许多再制造商开始选择与专利产品制造商合作, 作为专利持有者的制造商向再制造商授权许可, 然后再制造商对专利产品进行再制造, 再制造商付出一定的技术许可费用之后, 可以有效地规避专利侵权造成的法律纠纷及相关的法律诉讼成本, 而专利持有者也可以分享再制造产业的利润。但是再制造产业的产品与原专利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使用价值, 因此再制造产品与原专利产品可能在同类市场上展开比较激烈的竞争, 这是再制造商与专利权人难以达成许可协议的主要原因。

为了促成再制造商与专利权人的合作, 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专利权人在给予再制造商许可权的同时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制条款, 来避免再制造商生产的产品与原专利产品的恶性竞争。例如, 在地域上加以限制, 再制造商生产的产品与原专利产品在不同地域市场上销售;在细分市场上加以限制, 如原专利产品可以为大批量的客户服务, 而再制造产品主要为零散客户服务, 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市场划分;在产品的主要功能上加以限制, 一个产品可以有很多的使用功能, 再制造产品可以只重现专利产品的部分使用功能, 或是在原专利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新的使用功能。

4.3 促进许可协议达成的定价策略

只有再制造商与专利产品制造商都有利可图的时候, 再制造的技术许可协议才有可能达成。再制造商与专利权人的主要博弈焦点集中于许可费用的多寡。由于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功能一般低于原产品 (最多与原产品相当) , 其售价只有不高于原专利产品时消费者才能接受;再制造商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收益要不低于资本进行无风险投资收益, 再制造商才会进行再生产活动[19]。基于文献[19]和文献[20]的理论假设, 建立一个再制造许可协议达成的博弈模型来解释许可协议达成的条件。

假设再制造商每件产品负担的许可费用为a, 再制造商每件产品的生产成本 (不含专利的许可费用) 为b, 再制造商每件产品的销售单价为c, 专利产品销售单价为d, 无风险报酬率为e, 预计销量为f, 回收价格为g。其中a为决策变量, b、d、e、g为常量。得方程组如下:

模型的经济涵义如下: (1) c≤d是指再制造产品的销售价格要不高于原专利产品。如果再制造商的产品价格高于原专利产品, 显然消费者不愿意购买, 这是专利产品再制造决策的现实市场基础。 (2) (c-a-b-g) *f≥e* (a+b+g) *f是指再制造商投入再制造产业的收益要高于同等资本的最低报酬率。如果许可费用较高, 则过度削减了再制造商的利润空间, 显然再制造商不会对该专利产品进行再制造。解方程组得:a

5 结语

专利产品的维修与再制造是再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知识产权问题, 不仅关系到专利产品 (原产品) 权利人的利益, 由于其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紧密相关, 也涉及到社会公众的利益。专利产品的维修与再制造也属于专利侵权研究的范畴, 既涉及到专利权人的权利范围的大小, 更涉及到专利权“权利用尽”的适用范围。专利制度的初衷是通过垄断权力的赋予来保护、激励并促进技术创新, 使发明人在一定时间内享有独占市场的优势地位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然而, 专利权的垄断不能无限制性, 还需要协调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 要让专利权人的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达到一个均衡。专利产品的维修与再制造界限的划分不仅涉及到专利权人的利益, 还直接影响着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篇4:“禁止重复授权”原则的再思考

一、由舒学章案引发的争论

舒学章于1992年2月22日申请了名为“一种高效节能双层炉排反烧锅炉”的发明专利申请,该申请1999年被授予专利权。2000年济宁无压锅炉厂提出对该发明专利的无效宣告请求,理由是舒学章在1991年申请了相同主题的实用新型,该实用新型的专利权在1999年2月8日由于有效期届满而终止。专利复审委员会做出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发明专利授权时在先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已终止,不存在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权共存的情况,无效理由不成立。济宁市无压锅炉厂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维持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审查决定。济宁市无压锅炉厂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认为:重复授权是指同样的发明创造被授予两项专利权,一审判决中确认的“只要基于同样的发明创造的两项专利权不同时存在,即不构成重复授权”,于法无据,有悖于立法本意。舒学章和专利复审委员会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请求再审,终审认为:禁止重复授权是指同样的发明创造不能有两项或者两项以上的处于有效状态的专利权存在,而不是指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被授予一次专利权。

该案一出即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针对如何理解“禁止重复授权”主要观点分为如下两种:

观点1:重复授权指的是相同的发明创造不能被多次授权,只要对于同样的发明创造的授权行为超过一次,即构成重复授权,无需考虑权利之间共同存续与否。

观点2:重复授权指相同的发明创造的专利权不同时并存,对同一权利人而言,禁止重复授权的目的在于防止权利间无必要的重叠。只要两项专利权不同时存在,即认为满足了禁止重复授权的原则。

如果依照禁止重复授权法条的字面含义解读,应当认为观点1更具说服力。然而在该案中对禁止重复授权的理解之所以在两种观点中摇摆、转换,是有其历史原因的。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专利申请积压问题,专利局规定同一申请人可同日或先后就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又申请发明,如同样的发明申请符合授权条件,只要申请人声明放弃已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就可以被授予发明专利权。这种处理方式使得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尽早得到保护,鼓励和保护了发明创造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德、日、美“禁止重复授权”的相关规定

舒学章一案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假设申请人将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重新获得了专利权,专利权的存续期得以合理延长,将不利于鼓励发明创造,有悖于立法初衷。那么该如何完善相关法规,让类似情况不再发生呢?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其他国家的解决方案及采取的措施。

德国的发明和实用新型系单独立法,考虑到发明审查进程较慢,针对同一发明创造申请人可同时申请发明与实用新型。如果不是同时申请,申请人可将发明专利申请转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且可沿用原申请日,但不能将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转为发明专利申请。针对同一发明,可通过主张优先权的方式使两者并存,根据德国国内优先权的规定,如果同一申请人在先申请是发明或实用新型,在后申请是实用新型或发明,则在后申请主张在先申请的优先权时,该在先申请可不被撤销,因此可能导致属于同一发明创造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两项专利权同时存在,即使实用新型期满,也不影响发明专利的继续有效,但不允许同时行使这两项权利。

日本同样采用了发明和实用新型单独立法,而且日本采用绝对的先申请原则以及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的转换制度,在规定的期限内,申请人可将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相互转换,这就使得申请人根据具体情况在提出申请之后再选择发明或实用新型。同时日本专利法进一步确保了同样的发明创造不会同时或先后受到发明和实用新型两项保护。日本专利法规定实用新型在登记后也可进行转换,但设定了许多限制条件,如“要在实用新型未申请技术评价书的前提下”。日本法律规定实用新型专利权人在指控他人侵权前,必须向被控侵权人出具检索报告,在这种限制下,实用新型专利权人一旦选择使用实用新型的排他性权利即丧失了实用新型向发明专利申请转换的权利;反之,申请人选择将实用新型转化为发明后,就失去了采用实用新型专利权向他人提出侵权诉讼的权利。当然,申请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在同一天提出发明专利申请和实用新型申请还是存在理论上的可能,但由于转换制度的存在,对于申请人来说同时提出发明和实用新型已没有实际的利用价值,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限制。

美国没有实用新型,但是美国对待禁止重复授权所采取的措施仍然有参考价值。美国的禁止重复授权规定禁止专利权人对同样的发明或者发明的显而易见的改进或变化形式拥有一项以上的专利权,目的是防止专利权人就同样的发明获得连续多个专利权而延长法定的专利保护期限。美国的观点认为,专利到期后,对发明或者该发明的显而易见的变形,公众都可以自由使用,尽管实际过程中会出现前后两专利在授权后有“同时存在”的重合期,但美国不关心这段“重合期”,而不能允许的是到期后的延长。为此,美国采取的做法不是通过“放弃”其中一个专利而防止重合,而是让专利权人做出一个“声明”将后一专利的到期日“提前”至在先专利的到期日,即在先专利期限届满时在后专利也将提前终止。

综上所述,由于德国和日本都采用专利法和实用新型法单独立法的模式,因此发明专利权和实用新型权属于不同的权利,所以客观上他们都允许发明专利权和实用新型权同时存在,但两国分别在法律上禁止和有效避免了在侵权诉讼中同时行使这两种权利。而美国坚持专利技术一旦期满终止,就进入公有领域,禁止了任何情况下专利保护期的延长。

三、我国专利法及细则中对“禁止重复授权”原则的规定

新修订的专利法中对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新颖性进行了修改:新颖性是指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也没有任何单位或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在申请日前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公告的专利文件中。同时新修订的专利法第9条中规定: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项专利权。但是同一申请人同日对同样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先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尚未终止,且申请人同意放弃该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可以授予发明专利权。两个以上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

“禁止重复授权”是一个基本原则,是要达到的目标,实现该目标需要借助不同法条共同设防。“抵触申请”就是要优先适用的法条。对于任何主体非同日的相同的发明创造,可以通过新颖性(含抵触申请)的审查排除在后申请。对于那些无法通过新颖性(含抵触申请)审查而排除的构成重复授权的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之间在同一申请日提出的同样的发明创造,专利法第九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了禁止重复授权的原则,构成了“禁止重复授权”的最后一条防线。出于鼓励发明创造的目的,在专利法第九条中又规定了一种例外情况,即同一申请人同日对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先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尚未终止,且申请人同意放弃该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可以授予发明专利权。在新修订的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一条中进一步规定:同一申请人在同日(指申请日)对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的,应当在申请时分别说明对同样的发明创造已申请了另一专利;未做出说明的,按照专利法第九条第一款关于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项专利权的规定处理。

该规定充分考虑了国情:首先允许同一申请人对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但必须同日提出。这样就确保了该申请人所能获得的专利保护总共也不会超过自申请日起20年的期限。其次,规定随后授予发明专利权的条件之一是“先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尚未终止”。这样就避免了出现申请人事先放弃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权或其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已经届满终止,随后同样的发明创造又被授权而造成“授权接力”。

四、“禁止重复授权”的审查标准

理清了“禁止重复授权”原则的内涵之后,来看一下具体判断准则:审查指南中规定“同样的发明创造”是指两件或两件以上申请(或专利)中存在保护范围相同的权利要求。为了避免重复授权,在判断是否为同样的发明创造时,应当将两件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或专利的权利要求书的内容进行比较,而不是将权利要求书与专利申请或者专利文件的全部内容进行比较。判断时,如果一件专利申请或专利的一项权利要求与另一项专利申请或专利的某一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相同,应当认为它们是同样的发明创造。这里的“保护范围相同”指严格意义上的相同或仅仅是简单文字变换,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仅部分重叠的不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

在重复授权的审查中,对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的严格解释,导致了仅仅是一些经过简单技术特征变化的技术方案也不能被认定为重复授权。因此当下出现了大量内容明显相同的申请,更有甚者竟然出现了以此为产业的“专利怪物”。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产生,是因为在发生侵权诉讼时,专利权人是按照等同原则来解释权利要求的。此时“专利怪物”往往拿出自己的专利权按照等同原则进行解释去起诉别人侵权,目前我国已发生多起围绕类似“垃圾专利”产生的纠纷。

对此问题有很多的学者和专家也给出自己的建议:如能否将等同原则引入到重复授权的判定中,使得实质审查和侵权判定的标准一致;能否将判断抵触申请的惯用手段的直接置换原则引入到重复授权的判断中。

对此,我们也不妨先来看一下国外专利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对此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前面已提到美国关于重复授权问题的处理措施,其中,美国对同样的发明创造的定义较其他国家外延更广,包括同样的发明或者发明的显而易见的改进或变化形式,对于同样的发明,若先后提出申请,根据美国专利法规定,驳回该在后的专利申请;当在后的专利申请与在前的专利不是“同样的”,但在后申请可以从在先的专利“预期”出,或者是在先专利的显而易见的变化,则以“显而易见类型”理由驳回该在后申请。可见美国重复授权的审查标准类似于我国侵权判定时的“等同”原则,即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并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够联想到。

但考虑到国情,当下还不具备直接将等同原则纳入到重复授权的判定准则的条件:首先大部分申请人其出发点不是恶意的,其次等同原则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例如,特征A等同于特征B,而特征B又等同于特征C时,若直接认定特征A等同于特征C在某些可预见性不高的领域是不科学、不客观的。

相对于现在对重复授权的判断标准和按照等同原则进行判断来讲,将惯用手段的直接置换引入到重复授权的判断中显然是一个相对折中的方法,该方法能适应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且可操作性强。如前所述,“抵触申请”是禁止重复授权原则逻辑体系中要优先适用的子原则,其立法宗旨就是为了避免重复授权,既然两者的立法宗旨相同,那么理论上两者的审查标准也应当相同,然而实际审查过程中,两者却存在下列区别:抵触申请可以采用“惯用手段的直接置换”来评述在后申请,而重复授权则不能。对于该区别笔者则认为可以进行修正,“在先权利要求制”中引用惯用手段的直接置换。惯用手段的直接置换可认为是等同的一种形式,但是这种等同的形式更接近于两个特征相同的等同,相对于采用技术特征等同来判定重复授权,会在很大程度减少对专利权人的损害,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内容明显相同的专利被授权,也使得专利审查与后续程序中的权利要求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达到统一。

篇5:员工管理:授权、授权、再授权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管理者常常会遇到以下难题:自己的员工不听话,不服从安排,还特别刁钻。员工管理,成了一个又一个管理者的老大难。

怎样管理好自己的员工呢?

首先,要正自身。自己以身作则,让员工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中国有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相同的,如果自己都管不好,又何谈去管好别人。中国人管理员工总是觉得难,其实看一些成功的企业他们的管理,无非就是领导以身作则,上行下效才能管理好员工。

其次,要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一、重在观念

以前那种把管理职务当官来看,将员工当作工具,封建家长式的作风应当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理解员工的具体需求,适应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机制,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合理地设计和实行新的员工管理体制。将人看成企业重要资本,是竞争优势的根本,并将这种观念落实在企业的制度、领导方式、员工的报酬等具体的管理工作中。

二、设立高目标

留住人才的关键是:不断提高要求,为他们提供新的成功机会。人人都希望获胜,热爱挑战是优秀员工的普遍表现,如果企业能不断提出更高的目标,他们就会留下。作为一个管理者,你要认识到在员工成长时,他们需要更多的运用自己的头脑来帮助企业并被认可的机会。所以你必须创造并设计一些挑战机会以刺激员工去追求更高的业绩。只有当员工感到自己在工作中能够得到不断的支持,能够不断地学到新的东西,他们才会留下来并对企业更加忠诚。

三、经常交流

没有人喜欢被蒙在鼓里,员工会有自己的许多不满和看法,虽然其中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所以,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需要经常的交流,征询员工对公司发展的意见,倾听员工提出的疑问,并针对这些意见和疑问谈出自己的看法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能接受的?为什么?如果企业有困难,应该公开这些困难,同时告诉员工企业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要记住纸是包不住火的,员工希望了解真象。

四、授权、授权、再授权

授权是我们认为在管理中最有效的激励方法,授权意味着让基层员工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意味着你信任他,意味着他和你同时在承担责任,当一个人被信任的时候,就会迸发出更多的工作热情和创意。所以,我们建议不要每一项决策都由管理人员做出,完全可以授权的事不要自己去做,管理人员要担当的角色是支持者和教练。

五、辅导员工发展个人事业

每一个员工都会有关于个人发展的想法,并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聪明的做法是为每一位员工制定一个适合于个人的发展计划。我们建议在日常谈话中,在评估员工业绩时应经常询问员工,他心中的职业发展目标是什么,并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方法以支持员工的职业生涯计划,然后尽力培养、扶植他们。那种不针对员工具体想法和需求,把教育和培训一股脑地抛到员工身上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六、让员工参与进来

我们日益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有最好想法的人往往是那些直接参与任务执行的人。让一线员工参与进来,让员工知道你对他们的意见很重视。员工不希望被简单的命令和指示,他们希望在工作中起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作用,他们渴望参与决策。当员工希望参与,而你却不给他这种机会时,他们就会疏远管理层和整个组织。如果你能够尊重员工的看法,即使最终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你将发现他们会更愿意支持你的决定。

七、信守诺言

也许你不记得曾经无意间对什么人许过什么诺言,或者你认为那个诺言根本不重要。但你要记住你的员工会记住你答应他们的每一件事。身为领导的你,任何看似细小的行为随时都会对组织的其他人产生影响。你要警惕这些影响,如果你许下了诺言,你就应该对之负责。

如果你必须改变计划,你要向员工解释清楚这种变化。如果你没有或者不明确地表达变化的原因,他们会认为你食言,这种情况经常发生的话,员工就会失去对你的信任。对丧失信任通常会导致员工失去忠诚。

八、多表彰员工 成就感能够激励员工热情工作,满足个人内在的需要。在长期工作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奖励的要点:

公开奖励标准。要使员工了解奖励标准和其他人获得奖励的原因。

以公开的方式给予表扬、奖励。表扬和奖励如果不公开,不但失去它本身的效果,而且会引起许多流言蜚语。

奖励的态度要诚恳,不要做得太过火,也不要巧言令色。奖励的时效很重要。奖励刚刚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已经被遗忘的事情,否则会大大减弱奖励的影响力。

九、允许失败

要对员工有益的尝试予以信任和支持,他们能够帮助我们的企业有所创新。不要因为员工失败就处罚他们,失败的员工已经感受到非常难过了,我们应该更多的强调积极的方面,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同时,帮助他们学会在失败中进行学习,和他们一起寻找失败的原因,探讨解决的办法。

批评或惩罚有益的尝试,便是扼杀创新,结果是员工不愿再做新的尝试。

十、建立规范

订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对每个企业都是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对各个岗位做详细的岗位工人描述,使每个员工都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向谁汇报,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责任。当然这种限制不应过于严格,但一定要有。建立合理的规范,员工就会在其规定的范围内行事。当超越规定范围时,应要求员工在继续进行之前得到管理层的许可。

此外,还要完善员工管理的五项原则。

1、员工分配的工作要适合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量 人岗匹配是配置员工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人适其岗,需要对员工和岗位进行分析。每个人的能力和性格不同,每个岗位的要求和环境也不同,只有事先分析、合理匹配,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保证工作顺利完成。

2、论功行赏 员工对公司的贡献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工作态度、工作经验、教育水平、外部环境等,虽然有些因素不可控,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员工的个人表现,这是可以控制和评价的因素。其中一个原则是员工的收入必须根据他的工作表现确定。员工过去的表现是否得到认可,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工作结果。论功行赏不但可以让员工知道哪些行为该发扬哪些行为该避免,还能激励员工重复和加强那些有利于公司发展的行为。因此,在工作表现的基础上体现工资差异,是建立高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此外,巴斯夫还根据员工的表现提供不同膳食补助金、住房、公司股票等福利。

3、通过基本和高级的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并且从公司内部选拔有资格担任领导工作的人才。为员工提供广泛的培训计划,由专门的部门负责规划和组织。培训计划包括一些基本的技能培训,也涉及到高层的管理培训,还有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开发的培训课程,以帮助员工成长为最终目标。组织结构的明确,每个员工都知道自己岗位在公司中的位置和作用,还可方便地了解到有哪些升迁途径,并可获取相关的资料。巴斯夫在晋升方面有明显的内部导向特征,更趋向于从内部提拔管理人员,这为那些有志于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升职机会。

4、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和安全条件 适宜的工作环境,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调节员工心理。根据生理需要设计工作环境,可以加快速度、节省体力、缓解疲劳;根据心理需要设计工作环境,可以创造愉悦、轻松、积极、活力的工作氛围。对工作环境进行人性化的改造,在工厂附近设立各种专用汽车设施,在公司内开设多家食堂和饭店,为体力劳动者增设盥洗室,保持工作地点整洁干净„„ 安全是对工作条件最基本的要求,但却是很多企业难以实现的隐痛。建立了一大批保证安全的标准设施,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如医务部、消防队、工厂高级警卫等,负责各自工作范围内的安全问题。向所有的工人提供定期的安全指导和防护设施。还可以建立各种安全制度,如大楼每一层都必须有一名经过专门安全训练的员工轮流值班。除设施和制度的保障外,还以奖励的方式鼓励安全生产,那些意外事故发生率最低的车间可以得到安全奖。

篇6:医务人员再授权的规定

关键词:护理人员,心理授权,组织承诺

一、心理授权与组织承诺

护理人员是医院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取得更高水平的绩效, 在维持医院生存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心理授权起源于授权理论的研究,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医疗行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激烈竞争, 各医院之间竞争逐渐加剧, 护理人员离职和流动现象日趋增多, 授权管理成为研究的热点, 内在激励方式也逐渐引起护理管理者的普遍重视, 即心理授权。

国外对心理授权的研究已经较早地渗透到护理领域, 在反应个体工作态度最常见的变量中, 心理授权反应的是人们当前对工作环境的感知, 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更容易受到情清境因素的影响, 分析护理人员心理授权对其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 以尽可能准确地分析护理人员心理授权与其工作态度的关系。心理授权是指授权的个体内心体验的综合体, 这个综合体由工作意义、自我效能、自主性和工作影响四种认知格式塔组成。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组织的一种态度, 它可以解释员工为什么要留在组织, 因而也是检验员工对组织忠诚度的一种指标。组织承诺最初是是指随着员工对组织的“单方面投入”增加而使其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的一种心理现象。明确目前护理人员心理授权以及组织承诺的状况, 指出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组织的一种态度, 验证授权理论在我国护理领域的适用性、有效性, 从护理人员的个人特征、工作特征、组织支持等内容进行分析, 从心理层面寻求提高护理人员组织承诺的有效路径, 并关注影响护理人员组织承诺的内部因素。感情承诺是批号对单位认同, 愿意为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作出贡献, 任何诱惑下都不会离职跳槽。规范承诺是指对单位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均依社会规范、职业道德为准则。经济承诺出于经济原因才留在单位, 避免离开单位会蒙受经济损失。理想承诺:重视个人成长, 追求理想实现。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某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

研究包括个人基本情况9项, 其中心理授权4项, 组织承诺5项。

抽样方法:按照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4所医院。

研究工具: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一般情况调查表。心理授权量表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制订而成。

组织承诺量表:量表采用Likerts分制计分。

资料收集过程:了解各调查项目的语言描述。

资料处理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t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护理人员心理授权各因子得分排序由高到低为自我效能、工作意义、自主性、工作影响;对不同婚姻状况的护士心理授权得分作t检验, 已婚及其他组护士自我效能和工作影响力显著高于未婚组。对不同用工性质的护士心理授权得分作t检验正式在编护士自我效能、工作影响以及整体心理授权水平显著高于聘用制护士, 正式在编护士自我效能、工作影响以及整体心理授权水平显著高于聘用制护士;对不同工作目的的护士心理授权得分进行方差分析, 在自我效能、工作意义以及整体心理授权内容显示:热爱护理事业组得分显著高于为了满足父母愿望组, 高于为了生存需要及其他组。对不同职称护士心理授权得分进行方差检验, 在自我效能、自主性、工作影响以及整体心理授权上, 主管护师及以上组与护师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对不同年龄护士心理授权得分进行方差检验, 年龄为40岁以上组得分均显著高于40岁以下组。对不同学历护士心理授权得分进行t检验, 学历为专科及以下组与本科及以上组护士心理授权各维度没有差别。

对护士心理授权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工作目的和护龄是影响护士整体心理授权水平的重要因素, 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变量与自我效能得分作逐步回归分析, 护龄和工作目的是影响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变量与自主性得分作逐步回归分析, 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变量与工作影响得分作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工作影响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护理人员组织承诺状况分析, 低依次为规范承诺、感情承诺、经济承诺、理想承诺、机会承诺。对不同用工性质的护士组织承诺得分进行t检验, 正式在编护士的感情承诺、经济承诺以及整体组织承诺高于聘用制护士。对不同工作目的护士组织承诺得分进行方差分析, 热爱护理事业组得分显著高于为了生存需要及其他组和满足父母愿望组。对不同职称护士组织承诺得分进行方差分析, 主管护师及以上组得分显著高于护士和护师组。对不同婚姻护士组织承诺得分进行t检验, 已婚及其他组护士得分显著高于未婚组护士。

四、讨论

心理授权的概念最初源于授权理论的研究, 婚姻对护士心理授权的影响表现为护龄相对较长, 工作经验更丰富;用工性质对护士心理授权的影响聘用制护士自我效能、工作影响和整体心理授权水平低于正式在编护士。

工作目的对护士心理授权的影响, 职称对护士心理授权的影响, 5年龄对护士心理授权的影响, 护龄对护士心理授权的影响, 学历对护士心理授权的影响, 都会使他们在护理工作上产生差异。

护士组织承诺体现了护士对医院的忠诚与投入程度, 而不同人口学变量的护士组织承诺状况表现为用工性质对护士组织承诺的影响、工作目的对护士组织承诺的影响、3职称对护士组织承诺的影响-、婚姻对护士组织承诺的影响、学历对护士组织承诺的影响、6年龄对护士组织承诺的影响、护龄对护士组织承诺的影响。

优质的护理队伍需要优质的管理服务, 因此, 医院应重视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意义感, 让护理人员将日常工作与科室以及医院的长远发展相结合, 制定合理的轮岗和晋升制度, 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影响力, 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管理, 鼓励护士通过自我引导、自我管理, 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机制建立, 提倡护理人员团队学习, 提升护理人员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张汝英:《稳定临床一线护理队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护理与康复》, 2004, 3 (6) 。

上一篇:两小儿辩日优质教案设计下一篇:猖獗安全专家提醒IM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