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控股

2024-04-21

国有控股(通用6篇)

篇1:国有控股

××××国有控股有限公司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组织和经营行为,保障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省、市政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公司注册名称:××××。

公司登记地址:××××,邮政编码:×××。

第三条 公司的经营行为和其他活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接受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不得损害股东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公司是xxx有限公司,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并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第五条 本章程对公司、公司董事、监事、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具有约束力。

第六条 董事长(或总经理)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第七条 公司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在境内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第八条 公司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成立党组织。党组织在公司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发挥政治领导作用,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公司的贯彻执行。

第九条 公司应建立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十条 公司应服从各行业主管部门依法进行的管理活动,接受有关管理部门依法进行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 经营宗旨和范围

第十一条 公司经营宗旨:××××××。

第十二条 公司经营范围:××××××。第三章 公司注册资本、股东

第十三条 公司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亿元。

第十四条 公司由×个股东组成:

股东一:(法人股东全称)

法定代表人姓名:×××

法定地址:××××

以×××方式出资××万元,……,共计出资×××万元,合占注册资本的××%,在×年×月×日前一次足额缴纳(或以×××方式出资××万元,其中首期出资××万元,于 ×年×月×日前到位,第二期出资××万元,于×年×月×日前到位,……;以×××方式出资××万元,……;共计出资×××万元,合占注册资本的××%)。

股东×:(自然人姓名)

家庭住址:××××

身份证号码:××××

以×××方式出资××万元,……,共计出资×××万元,合占注册资本的××%,在×年×月×日前一次足额缴纳(或以×××方式出资××万元,其中首期出资××万元,于 ×年×月×日前到位,第二期出资××万元,于×年×月×日前到位,……;以×××方式出资××万元,……;共计出资×××万元,合占注册资本的××%)。第四章 股东会

第十五条 公司设股东会。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第十六条 股东会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审核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二)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决定有关董事、监事的报酬事项;

(三)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四)审议批准监事会的报告;

(五)审议批准公司的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六)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七)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做出决议;

(八)对发行公司债券做出决议;

(九)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或者变更公司形式做出决议;

(十)对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清算和股权转让等的重大资产转让以及对外投资、对外担保等重大事项,市国资委所派股东代表应当事先根据市国资委印发的管理办法执行,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十一)审议批准修改公司章程;

(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十七条 股东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定期会议应于上一个会计完结之后的六个月之内举行。经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或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或监事会提议,应当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

第十八条 股东会会议程序:

(一)股东会会议由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副董事长主持;副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主持。

(二)董事会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东会会议职责的,由监事会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不召集和主持的,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

(三)召开股东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十五日前通知全体股东代表。

股东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股东代表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第十九条 股东会表决方式:

(一)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或作其他特殊规定)。

(二)股东会会议做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股东会会议做出关于其他事项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二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第二十条 股东应保证公司注册资本到位,并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不得抽逃出资。

第二十一条 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二条 公司股东会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

股东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做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

公司根据股东会决议已办理变更登记的,人民法院宣告该决议无效或者撤销该决议后,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撤销变更登记。

第五章 董事会

第二十三条 公司设董事会,经股东会选举产生,对股东会负责。

第二十四条 公司董事会由×名董事成员组成,其中职工董事×名。董事由股东提名的,由股东会选举产生;董事由职工代表出任的,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民主选举产生。

董事会设董事长1人、副董事长×人。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由全体董事选举产生。

董事会每届任期为三年,董事任期届满,连选(派)可以连任。董事任期届满未及时改选,或者董事在任期内辞职导致董事会成员低于法定人数的,在改选出的董事就任前,原董事仍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董事职务。

第二十五条 董事依法享有以下权利:

(一)出席董事会并依照有关规定行使表决权;

(二)根据公司章程规定或董事会的委托,代表公司执行有关业务;

(三)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六条 公司董事应承担以下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执行董事会决议,忠实履行职责,依法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

(二)不得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公司同类的业务或从事损害公司利益的活动;

三)不得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不得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他人谋取本应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

(四)按照有关规定向股东提供公司的重大决策、重大财务事项及资产状况的报告;

(五)接受监事会对其履行职责的合法监督和合理建议;

(六)依法应承担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七条 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在法律、法规规定和股东会授权范围内行使以下职权:

(一)召集股东会会议,执行股东会的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

(二)拟订公司章程及章程修改方案;

(三)制订公司发展战略规划;

(四)按照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投资计划;

(五)决定公司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六)审议公司所属子公司调整、合并、分立、解散方案,报股东会批准;

(七)决定授权范围内公司的投资、资本运营及融资方案;

(八)审议公司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并报股东会批准;

(九)审议公司利润分配方案和亏损弥补方案,并报股东会批准;

(十)制订公司增减注册资本、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报股东会批准;

(十一)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臵方案;

(十二)制定公司各项基本规章制度;

(十三)依照有关规定程序,聘任或解聘公司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根据总经理的提名决定聘任或解聘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

(十四)法律法规规定和股东会授权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八条(总经理是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本条作相应调整)董事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主持董事会会议,主持董事会日常工作,在董事会休会期间,根据董事会的授权,行使董事会的部分职权;

(二)督促、检查董事会决议的执行;

(三)根据董事会授权,与所出资的全资、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定经营责任书;

(四)签署公司发行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签署重要合同和董事会重要文件,根据董事会决议签发各种聘任或解聘文件,签署应由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其他文件;

(五)在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紧急情况下,对公司事务行使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利益的特别处臵权,并在事后向公司董事会和股东会报告;

(六)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应由法定代表人行使的其他职权和董事会授权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九条 公司董事会每至少召开二次,并应于会议召开十日前通知全体董事。

公司董事会会议应有过半数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公司董事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副董事长履行职务;副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召集和主持。

下列情况下应当于十日内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

(一)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要求召开的;

(二)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提议召开的;

(三)监事会提议召开

第三十条 董事会会议应由董事本人出席,因故不能出席的可以书面形式委托其他董事代为出席,委托书应载明授权范围。

第三十一条 董事会决议的表决,实行一人一票。董事会对所议事项作出的决议应由二分之一以上的董事表决通过方为有效,其中对某些重要事项作出的决议应由三分之二以上的董事表决通过方为有效。董事会的表决方式可以采取举手投票表决,也可以采取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方式进行。

第三十二条 董事会会议应制成会议记录,由出席会议的董事在会议记录上签字。董事会决议应向股东报告和备案。

第三十三条 董事应当对董事会的决议承担责任。董事会的决议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参与决策的董事对公司负有赔偿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示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该董事可以免除责任。对既未出席会议,又未委托代表出席董事会的董事应视为未表示异议,不免除其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本章有关董事义务的规定,除具体职责外,适用于公司经营班子成员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第六章 总经理和经营班子

第三十五条 公司设总经理1名,按有关规定程序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

公司设副总经理×名,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经董事会批准可设总经理助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等其他高级管理职位,协助总经理开展工作。

总经理、副总经理任期三年,经考核合格可续聘。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等组成公司的经营班子。

第三十六条 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行使以下职权(总经理是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应增加相应职权):

(一)主持并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

(二)拟订公司重大投资、资本运营及融资方案,提交董事会审议

(三)拟订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和经营计划,提交董事会审议;

(四)拟订公司财务预算、决算、利润分配及亏损弥补方案,提交董事会审议;

(五)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臵和基本管理制度,提交董事会审议;

(六)制定公司具体规章;

(七)拟订公司薪酬、福利、奖惩制度及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提交董事会审议;

(八)聘任或解聘除应由股东会、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负责管理的人员;

(九)根据董事会或董事长的委托,代表公司签署合同等法律文件或者其他业务文件;

(十)总经理列席董事会会议;

(十一)公司章程或者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三十七条 总经理履行职权时,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变更董事会决议或超越授权范围。

第三十八条 公司建立总经理办公会议制度。总经理办公会议分为例会和临时会议,例会每月不少于一次。

第七章 监事会

第三十九条 公司设监事会,由×名监事组成。监事会中×名成员由股东提名,并经股东会选举产生,×名成员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监事会设主席一名,由全体监事选举,并过半数通过产生。(监事几名人员要分别写清楚,是否已报工商部门备案)

本公司董事和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监事任期每届三年。监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

第四十条 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检查公司财务;

(二)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

(三)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

(四)提议召开临时董事会会议;

(五)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在董事会不履行本章程规定的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职责时召集和主持股东会会议;

(六)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

(七)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

(八)列席董事会会议,并对董事会决议事项提出质询或者建议;

(九)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四十一条 监事会会议程序:

(一)监事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二次。监事可以提议召开临时监事会会议。

(二)监事会会议应当由全体监事参加;监事若不能参加会议,应当向会议召集人请假并委托其他监事行使表决权。监事会决议必须经全体监事过半数同意方为有效。

(三)监事会主席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监事会主席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由半数以上监事共同推举一名监事召集和主持监事会会议。

(四)监事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监事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监事有不同意见应在会议记录中予以记载。

第四十二条 监事会行使职权所必需的费用纳入公司财务预算,由公司承担。

第四十三条 监事会发现公司经营情况异常,可以进行调查;必要时可以聘请按有关程序确定的中介机构协助其工作,费用纳入公司财务预算,由公司承担。第八章 公司的股权和产权转让

第四十四条 本条仅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第四十五条 本条仅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程序转让股东的股权时,应当通知公司及全体股东,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其他股东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满二十日不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

第四十六条 在公司国有产权转让中,除省国资委、温州市政府批准的协议转让项目外,其他产权转让都必须进场交易。在转让方确定转让产权的挂牌价格时,应当符合资产评估结果及其使用有效期的相关规定。

第四十七条 转让股权后,公司应当注销原股东的出资证明书,向新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并相应修改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中有关股东及其出资额的记载。对公司章程的该项修改不需再由股东会表决。

第四十八条 本条仅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

(一)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章程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

(二)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

(三)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

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六十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九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九章 财务、会计、审计、利润分配及劳动用工制度

第四十九条 公司依照法律法规和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司财务和会计工作应接受股东会或其委托机构的监督和指导。

第五十条 公司除法定的会计账册外,不得另立会计账册。对公司资产,不得以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

第五十一条 公司会计采用公历年制,自公历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每一会计结束后九十日以内编制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报送股东。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制作。

第五十二条 公司利润分配按照《公司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务院、省、市政府及其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三条 公司获得的当年税后利润,应提取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法定公积金累计额超过公司注册资本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

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会决议,可提取任意公积金。

第五十四条 公司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转为增加公司资本。但是,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

第五十五条 公司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对公司所属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和审计人员的职责,应当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

第五十六条 公司劳动用工制度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务院、省、市政府及其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十章 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

第五十七条 公司可以依法进行合并或者分立。

第五十八条 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

第五十九条 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公司在分立前与债权人就债务清偿达成的书面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六十条 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予以解散:

(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

(二)股东会决议解散的;

(三)因公司合并、分立或者重组需要解散的;

(四)公司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的;

(五)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经不能解决,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解散。

第六十一条 公司依照前条第(一)、(二)、(四)、(五)项规定解散的,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应在自公司作出解散决议之时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清算组由股东会指定人员组成。

清算组在清算期间行使法律规定的职权,并应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事,维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六十二条 公司合并或者分立,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公司解散的,应当依法办理公司注销登记;设立新公司的,应当依法办理公司设立登记。

第六十五条 股东接到重大事项报告和备案后,对应当通过股东会程序做出决定的事项及时召开股东会作出决定。第十一章 章程修改

第六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应当修改章程:

(一)《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省、市政府有关规定修改,或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及规定,公司章程与之相抵触的;

(二)公司的实际情况发生变化,与章程记载的事项不一致的;

(三)股东会决议修改公司章程的;

(四)公司董事会提议修改章程并经股东会批准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需要修改章程的其他情形。

第六十七条 章程修改方案经董事会通过后报股东会批准。章程经批准后生效,公司应及时向工商登记部门办理工商手续。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六十八条 公司的营业期限为 年,自公司营业执照签发之日其计算。

第六十九条 除特别说明外,本章程所称“以上”、“超过”、“以下” 均含本数。

第七十条 本章程所称控股子公司是指本公司按法律规定或章程约定拥有50%以上(不含50%)表决权或其他实际控制权的公司。

第七十一条 本章程自股东会通过之日起生效。本章程未尽事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处理。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应依照本章程制定。

第七十二条 本章程一式 份,并报公司登记机关一份。司登记事项以公司登记机关核定的为准。

篇2:国有控股

一、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情况

(一)营业总收入。1-12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464749.2亿元,同比增长10.1%。(1)中央企业284407.1亿元,同比增长8.8%。(2)地方国有企业180342.1亿元,同比增长12.3%。

(二)营业总成本。1-12月,国有企业累计发生营业总成本448969.8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同比增长12.2%、6.9%和8.6%。(1)中央企业272151.3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同比增长12.4%、7.3%和5.8%。(2)地方国有企业176818.5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同比增长11.9%、6.4%和11.5%。

(三)实现利润。1-12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4050.5亿元,同比增长5.9%。(1)中央企业16652.8亿元,同比增长7.4%。(2)地方国有企业7397.7亿元,同比增长2.7%。

(四)应交税费。1-12月,国有企业应交税费36812亿元,同比增长7.8%。

(1)中央企业28030.2亿元,同比增长9.2%。(2)地方国有企业8781.8亿元,同比增长3.4%。

(五)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12月末,国有企业资产累计911038.6亿元,同比增长12.9%;负债累计593166.5亿元,同比增长14%。所有者权益

合计317872.1亿元,同比增长11.1%。(1)中央企业资产累计483178亿元,同比增长11.6%;负债累计317519.4亿元,同比增长12.6%;所有者权益为165658.6亿元,同比增长9.8%。(2)地方国有企业资产累计427860.6亿元,同比增长14.5%;负债累计275647.1亿元,同比增长15.6%;所有者权益为152213.5亿元,同比增长12.5%。

二、主要行业盈利情况

篇3:国有控股

关键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运营,监管

改制以来, 张掖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运营取得了长足发展, 资产总额由2003年的36.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65.3亿元, 年均递增5.99%;国有净资产由2003年的3.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4.2亿元, 年均递增22.05%。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 国有资产重点向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领域集中。但随着企业运营环境的深刻变化, 运营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 如何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 如何有效化解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顺应改革和发展的潮流, 趁势而为, 加以解决。

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构成及现状

(一) 户数构成情况

至目前, 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122户, 其中:市直16户, 县区106户 (甘州23户、山丹11户、民乐12户、临泽22户、高台20户、肃南18户) 。按行业划分, 水利31户, 粮食29户, 电力热力16户, 供水7户, 宾馆4户, 其他35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公益服务性企业87户, 占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71.3%, 其他企业占28.7%。

(二) 拥有资产情况

至2013年底, 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达65.3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7亿元, 增长12%。负债39.7亿元, 比上年增加2.9亿元, 增长8.04%。国有净资产24.2亿元, 比上年增加2.6亿元, 增长12.03%。其他净资产1.4亿元, 比上年增加0.15亿元, 增长12%; 市直16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27.2亿元, 负债17.7亿元, 国有净资产9.5亿元。全市有91户企业分布在城市建设、粮食、水利、电力、热力、生产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领域, 这些企业拥有国有资产累计达18.8亿元, 占国有总资产的77.68%。

(三) 运营效益情况

2013年, 全市122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14亿元, 比上年增加0.17亿元, 增长1.28%。盈亏相抵后, 累计亏损0.29亿元。盈利企业有45户, 占总户数的36.9%, 盈利总额为7281.2万元, 盈利300万元以上的有3户, 其中甘肃黑河水电开发公司5097.18万元, 山丹供电公司645.28万元, 肃南供电公司340.14万元。亏损企业有77户, 占总户数的63.1%, 亏损总额为10228.28万元, 亏损在500万元以上的有5户, 其中市集中供热公司1682.2万元, 民乐电力公司727.16万元, 山丹马营河管理处608.66万元, 市供水公司591.1万元, 市污水处理厂591.09万元。

2013年, 122户国有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0.94%, 营业利润率为负的2.24%, 总资产周转率为0.2次。

(四) 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

2013年, 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际缴纳各类税费5882.84万元, 年均从业人员6353人, 年发放在岗职工工资24624.41万元, 在岗职工人均工资3.87万元。

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 企业体制改革不到位

受经济、社会、历史、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 改革要求与实际落实不同步。同时, 体制机制积弊较深, 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另外, 尽管大部分企业都进行了改制, 但与之相配套的体制、机制、管理制度体系依然沿用旧的体制和管理方式。目前, 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是资产整合不到位。从企业存在的状态看, 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都属小型、微型企业, 规模小, 而且同产业、同项目企业分布分散, 如水利、供水、供热等企业, 没有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一些既不能发挥公益性服务功能, 又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属落后淘汰的企业, 如电影公司、玉米原种场、民爆公司等, 主要靠资产出租维持经营, 但目前依然存在, 没有进行退出市场整合。从资产状态看, 一些改制遗留的、游离于监管体外的, 闲置的国有资产未有效整合。

二是市场运作不规范。对一些应推向市场的企业没有推向市场, 对一些通过市场流转的资产没有推向市场流转, 一些由市场决定的, 如企业的优胜劣汰、经营市场化等, 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存在行政干预。

三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功能类和服务类企业配置比重过大, 占到总企业户数的74.6%, 竞争类企业偏少, 只占总企业户数的25.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些企业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或退出、或下降, 或转变, 但在配置上依然按部就班, 没有做到有进有退, 有保有压。目前分布在基础设施和公益领域的91户企业, 绝大部分亏损, 少部分微利, 效益好的凤毛麟角。分布在竞争性领域的31户企业, 主要是水电、采矿及后续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立的企业, 这些企业2013年盈亏相抵后, 实现利润2519.31万元。同时, 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情况也参差不齐, 出现了“凸峰独领”的现象。如甘肃黑河水电开发公司, 当年盈利占到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盈利的70%, 而其余的121户企业, 盈利44户, 亏损77户。

四是所有制形式单一。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90%以上属独资企业, 由于其他所有制成分没有参与进来, 这种企业往往容易在区域内形成独家经营, 并且绝大数企业的投资、融资依赖各级政府, 这既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也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 更不利于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 企业管理改革不到位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选人用人机制不完善。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大部分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主体责任。经营管理层靠党委、政府任命, 享受领导干部待遇, 员工仍然处于等、靠、享受的状态, 没有发挥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企业亏损老总工资不损失, 职工工资照常拿。

二是制约管理机制不健全。科学的管理措施办法没有及时跟进, 特别是提升企业价值的考核奖惩机制不集中、不统一, 企业的效益与责任没有直接挂起钩来,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科技创新机制不配套。全市除近年随市委、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7户旅游文化产业外, 其余的115户都是沿袭的老产业、老项目, 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些核心技术没有大的突破, 科技创新竞争力比较脆弱。

四是人才补给机制未跟上。一些改制以后的企业, 如粮食企业、五色建材等, 职工大都是六、七十年代就业的, 技能针对性强, 比较单一, 走向社会重新择业的能力很弱, 尽管待遇低, 工作条件相对差, 但依然在企业工作, 而一些年轻的经营管理人才又不愿到这些企业来, 这就造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补给不足, 后劲乏力。

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行政干预过多, 市场决定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国有资产实行分级管理, 监管机构职能设置不尽一致, 导致管理资源分散、不统一。如省国资委监管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管人管事管资产, 运行的监管制度也是针对省属一级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市国资办监管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只管资产, 生产经营、各项统计又归口工信委, 实际制定具体制度进行管理。三是企业经营效益低下, 加之部分企业, 特别是分布在基础设施和公益领域内的企业“无米下锅”, “寅吃卯粮”的现象比较严重, 企业实现不了利润, 只能靠负债经营, 过重的债务负担, 使企业经营越来越艰难, 积重难返, 扩大再发展的实力很弱。如城投、供水、供暖、污水处理等企业。四是受环境、实力的限制, 对一些看好的新产品、新项目无力开发经营。

(三) 政府监管改革不到位

受经济、社会、历史、环境等多因素制约, 改革的推进还相对滞后。同时受当时企业改制政策、措施、环境、历史背景、各方利益和矛盾限制, 加之改制的速度要求比较高, 改革还不深不透。

这方面的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一是国有资产缺乏投资规划, 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投资公司, 致使管理层难以科学合理确定企业主营业务和投资重点, 投资还没有做到有进有退, 有保有压, 投资的规模测算还不规范。

二是国有资产管理还比较粗放, 独立核算体系尚未建立, 全市国有资产实际经营效益无法准确反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工作推进缓慢, 一些国有资产的收益纳入了财政总预算, 但一些必需的支出, 特别是改制遗留问题解决资金没有安排进来。

三是国有资产管理量大面广, 但管理的力量非常弱, 全市国有资产管理人员仅有25人 (含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员) , 加之管理岗位职责不明晰, 疲于应付的现象比较严重。

四是企业改制遗留下来的问题相当多, 这些问题, 跨度时间长, 成因复杂, 职工权益与企业之间矛盾突出, 特别是遗留资产少而需要解决问题资金大的矛盾尤为突出。如化肥厂2001年改制, 2011年职工上访反映该企业在改制时有隐匿骗取国有资产的问题, 十多年过去, 无论从取证, 还是定性, 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需要做大量工作, 才能使国家利益、职工利益、企业利益依法依规, 合理保护。又如物资公司改制遗留问题, 虽有遗留资产, 但问题很多, 有职工个人问题、有遗留资产管理及收益处理问题, 有事务接管问题, 也有职工家属院集中供暖管网建设费处理问题,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 错综复杂, 给解决、处理问题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压力。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 进一步深化企业体制改革

1. 加大企业资产的整合力度。一是对规模小、零星分散、经营产品项目一致的企业, 如水利、供水、供热等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整合。二是对既不能发挥公益性功能, 又失去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职能, 或者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属于落后淘汰的企业, 如粮食企业、电影公司等, 通过改革, 采取关、停措施, 对占有的资产, 进行打包整合。三是对分散的、改制遗留的、游离于监管体外的、闲置的企业国有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四是把整合的企业国有资产全部放到一个盘子里, 形成规模, 由政府统筹安排。

2. 推向市场运作。一是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推向市场, 由企业按照市场的需求、市场的规则去生存、去发展。二是把资产的流转推向市场, 公开评估, 公开进入市场交易, 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三是把企业的经营推向市场, 从市场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来经营企业, 自已经营不好的企业, 要主动走出去, 与市场对接, 可以跨区域、跨行业与先进的优势企业参股、合作经营, 也可以采取出租、出让、授权等多种形式经营。四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 由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 由市场决定企业的优胜劣汰。

3. 政府主动脱钩。一是政府要从企业的经营中脱钩, 政府不再自己经营企业, 只当“裁判员”, 不当“运动员”。二是政府要从大包大揽的国有资产管理事务中脱钩, 把重心放到投资规划、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市场秩序上来。三是政府与市场脱钩。科学界定政府监管的职责范围, 细化明确哪些属于政府履行的职责, 哪些由企业或市场监管, 属于政府监管的, 一定要准确履行职责, 属于企业或市场监管的, 一定要不折不扣交给企业或市场去监管。

4.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集聚各种资本, 包括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一是要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提高企业竞争力, 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使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要打破独家经营局面, 只要有利于项目效益提升, 就要使国有资本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经营。三是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直接挂钩, 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四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革, 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五是加大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保护力度,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二) 进一步深化企业管理改革

1. 打破用人机制。一是积极落实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 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 经营管理者行使人事权的选人用人机制。二是积极建立企业老总公开选聘机制, 力争做到能者上, 平者让, 庸者下。在选聘过程中, 从行政事业单位选聘的人员, 先试用两年, 保留行政事业单位的政治待遇和工资报酬待遇, 对业绩好的, 要提高相应的政治待遇, 工资报酬待遇按相应的企业级别对待, 对业绩平平的, 继续归原单位使用, 享受选聘前的政治待遇和工资报酬待遇。三是积极建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 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 向企业、社会、市场公开选聘专门的职业经理,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四是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 逐步构建由基薪、绩效薪金、中长期激励和福利保障等构成的企业管理层薪酬体系。逐步建立“业绩升、薪酬升, 业绩降、薪酬降”的薪酬调控机制。五是精减管理人员, 完善激励机制, 大胆创新用工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 真正建立起职工能出能进、中层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职工与企业双向选择用人机制。

2. 完善运转制衡机制。一是加快企业内部资源重组整合, 进一步压缩管理层级, 有效提升企业管控能力。二是建立健全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内部治理机制, 在条件成熟的企业, 逐步将决策权、监督权不折不扣赋予董事会和监事会。

3. 完善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一是围绕国有资产监管目标任务, 联系各企业的责、权、利, 使用价值分解原理和目标任务管理方式, 创建关键业绩考核体系。二是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针对企业履行社会职责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重点, 认真考核, 严肃奖惩, 切实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

(三) 进一步深化政府监管改革

1. 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一是继续围绕“推动流转、防止流失、优化配置、提升价值”的工作定位, 把优化配置作为政府监管工作的主攻方向。通过产权登记, 全面掌握企业产权分布状况, 进一步明确布局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要不断完善市场化手段和各种内部整合手段, 推动优质资源向主业集中、向主导性产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 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 减少企业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二是根据企业的功能性、服务性和竞争性, 决定投资支持重点, 只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有利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社会目标实现, 政府都要鼓励支持, 要打破单一的授权经营模式, 可以成立专门的经营公司经营, 也可以采取入股、租赁、合作等多形式经营。三是对政府投入支持企业, 要认真测算需要投入的规模, 有保有压, 有进有退。以提供公共服务企业为例, 要以企业服务项目支出预算总额扣除各项服务收费及收入后的差额大小确定投入规模的大小。四是为了更加有效落实国家战略目标和市县 (区) 总体规划, 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投资公司, 来不断优化资源的布局调整, 使更多的国有资本投向关系民生和社会公益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维护社会稳定。

2. 做好服务协调工作。一是进一步强化企业运行分析和考核, 及时向企业通报情况, 提示风险。要跟踪、研究、分析市场的变化, 帮助企业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全力开拓市场。二是进一步强化督促指导, 并严格按照“一套制度, 一致要求”, 进一步推进制度政策的“一盘棋、一体化”落实工作。三是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及相关政策, 争取最大的财政政策资金支持倾斜。四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 聚合社会资金投入, 强力搭建政府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 企业集聚为主, 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融资平台, 聚力支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发展。

3. 做好资产管理工作。构建独立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独立的核算体系。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工作, 将一切国有资产来源, 包括政府投入、经营收益、处置收入等全部纳入国有资产总预算, 统一管理, 统一安排, 坚决杜绝挪作他用和“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使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核算闭合体系, 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做大做强。二是构建一支强有力的国有资产管理团队。进一步充实力量, 整合分散的管理资源, 细化国有资产管理岗位和职责, 包括投资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分解, 制度建设, 预算编制、收益分配、经营监管等都要细化到岗、到人。做到有人管, 管到位, 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三是在资产配置上, 结合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工作, 积极探索建立资产预算管理, 逐步推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不断完善预算编制, 规范预算行为, 实施有效监管。四是在资产使用上, 通过依托法人治理结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等有效手段, 把监管融入国有资产运行全过程, 做到实时监控、全程监控、全面监控, 统筹推进管理常态化, 着力实现科学管理、全面覆盖。五是在资产处置上, 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程序, 并严格按照“先评估、后进入市场交易”的原则, 全力推进国有资产有序高效流转。

篇4:国有控股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管理创新;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1、引言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企业一直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机制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如关系管理因素严重、决策程序不科学、管理职位论资排辈、管理以物为主、管理孤立不全面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质量。

2、我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2.1关系管理现象严重

在我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关系”与“权力”有着直接联系,这种现象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形成的传统企业管理体制未被根本清除的重要体现。很多国有企业,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衡量标准与薪酬体系,而是通过复杂的关系网来隐性确立每个人所能获取的真正报酬,弱化了每个人在企业中的真实贡献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人员更为关注于权力的获取和权力分配,关注于如何掌握、控制和维护权力,而未真正关注企业的利益。尤其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多数采用集权式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这更降低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权力的可控性,很多负责人通常身兼数职,集各种决策于一身,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大多数决策都无法被有效的监督控制,尤其是一般职员在企业中更被沦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仅只是接受不明不白的指令从事工作,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信息的不完全对称和权力的监督失衡,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极低。

2.2 以物为主的管理理念

管理者是企业的掌舵者,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方向,在企业的生存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我国国有企业管理者多由政府上级组织直接任命,据统计,我国国有企业管理者真正接受过正规企业管理教育的人数仅30%左右,大多数管理人员并非专业的企业管理人员,而是政府管理人员出身,企业管理与政府管理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由政府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管理,领导班子年龄结构、专业知识结构都普遍存在不合理,因而在领导能力、创新能力方面难以形成合力,缺乏动力,极容易造成政治色彩浓厚,责权利不对等,缺乏市场经营规则渗透现象,产生大量错误的决策和盲目的决策,同时由于产权不清,责、权、利不清等问题,使得决策责任无法落实,出现“一人决策、集体负责”的扭曲现象。而受管理人员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限制,我国国有企业还多数采用以物为主的管理模式,主要集中于对企业设备、资金、物料等方面的管理,这种基于生产要素的管理弱化了“人本管理”的作用,完全忽视了人力资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增值能力,使得国有企业不仅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才能力挖掘也严重缺乏。

2.3管理视角过于狭窄

我国国有企业有着庞大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涉及各个层次,分工过细、职能交叉现象极为严重,庞大的管理机构极降低了管理效能,又增加了管理费用,还造成明显的责、权、利不清现象。这种管理模式下,管理视角过窄现象极为明显,造成管理条块分割、管理环节单一等现象,企业管理只着眼于某一局部进行,而缺乏全盘性的考虑,哪儿有问题管理哪儿,企业管理形成一种就事论事的管理方法。而过于庞大的管理体系,又使得就事论事的管理方法经常存在遗漏,推萎责任、逃避问题、争抢利益等现象极为严重。

3、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机制改革策略

3.1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思路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我国国有企业应当从以物为主的管理思想中脱离出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避免人员流失、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现象。一方面建立起责、权、利清晰的管理体制,将管理重心下移,打破“一人决策、全员负责”的不良现象,让每一名员工都有相对应的责、权、利,提高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尤其是统管理模式下按部就班、论资排辈、关系提拔的现象更应当杜绝,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适合管理的人员参与管理、适合技术的人员进行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国有企业传统的分配体制更新应当革新,使个人贡献与个人收益相平衡,使个人贡献能在企业中得到明确的评价和认定,避免高贡献员工得到的比带来的少,低贡献员工得到的比带来的多这种现象,在企业内部引入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

3.2拓展企业管理知识创新视野

当今时代发展越来越为迅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整个市场竞争风云变幻。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国有企业过于依赖国家、政府,过于依赖倾向性的保护政策,使得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普遍较弱,主要依赖于一些保护性措施获得市场竞争地位。国家企业在管理机制创新中,必须树立起知识创新视野,真正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一方面,加强企业外部知识的应用,包括市场环境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产品需求信息等等,为企业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知识建设,真正认识到知识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建立起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使企业不仅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还有利用知识的能力,产生知识的能力。

3.3构建战略管理创新机制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抵抗风险、适应市场变化、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旧体制的束缚下,还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战略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应当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清醒的认识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变化,构建起符合国有企业发展需要的战略规划,包括企业管理思路、企业发展行为、企业竞争机制等等。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有超前意识、长远意识、全局意识,不断整合企业战略资源,不断革新企业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企业管理结构,构建起一个动态的战略管理系统,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摆脱旧地体制的束缚,形成独立的企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麦文娟.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途径[J].当代经济,2013(05)

篇5:国有控股

来源: 监督局时间:2010-07-07

各设区市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各部门,省直各单位: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18号)和《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赣办发〔2009〕9号)精神,按照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实施办法》和中央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制定的《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实施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我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和《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及有关报表。

2.《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及有关报表

中共江西省纪委江西省监察厅

江西省财政厅江西省审计厅

江西省民政厅江西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0一0年六月二十九日

附件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实施方案

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实施办法》,要求,现就我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专项治理的范围

此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包括:

(一)由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和受托管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二)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管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三)由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管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占实质控制地位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二、专项治理的内容

凡国有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属于“小金库”。重点是2008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7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国有企业“小金库”主要表现形式包括:

(一)隐匿收入设立“小金库”

1.用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等营业收入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使用收入设立“小金库”;

3.用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设立“小金库”;

4.用政府奖励资金、社会捐赠、企业高管人员上交兼职薪酬、境外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

中方人员劳务费用结余等其他收入设立“小金库”。

(二)虚列支出设立“小金库”

1.虚列产品成本、工程成本、采购成本、劳务成本等营业成本设立“小金库”;

2.虚列研究与开发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销售手续费、销售服务费等期间费用设立“小金库”;

3.虚列职工工资、福利费用、社会保险费用、工会经费、管理人员职务消费等人工成本设立“小金库”。

(三)转移资产设立“小金库”

1.以虚假会计核算方式转移原材料、产成品等资产设立“小金库”;

2.以虚假股权投资、虚假应收款项坏账核销等方式转移资产设立“小金库”;

3.以虚假资产盘亏、毁损、报废方式转移资产设立“小金库”;

4.以虚假关联交易方式转移资产设立“小金库”。

(四)其他形式设立“小金库”

三、专项治理的步骤

专项治理工作自本办法下发之日起至2010年底结束,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截至2010年7月底)

各地区各部门、各国有企业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把治理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要深入做好思想发动、政策宣传、舆论引导,提高国有企业干部职工对专项治理工作的思想认识,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要拓宽监督渠道,支持群众监督,鼓励群众举报;要细化实施方案,明确政策规定,切实做好布置培训,确保动员部署深入到位。

(二)自查自纠(截至2010年9月25日)

各国有企业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组织对本企业范围内所有下属企业和单位进行全面自查,也可组织内部力量进行专项审计或检查。自查面必须达到100%,确保不走过场、不留死角。要建立自查自纠工作承诺制和公示制,各国有企业负责人对自查自纠情况负完全责任,并将自查自纠情况在企业内部以不同形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于专项治理中瞒报漏报自查自纠信息的,将严肃追究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为保证自查自纠效果,各级专项治理领导机构要有重点地进行督促指导,及时做好政策解释和培训工作,确保自查自纠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自查自纠工作结束后,各国有企业要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有关主管部门报送自查自纠总结报告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自查自纠情况报告表》(见附件1),并由各级专项治理日常工作机构逐级汇总上报。省国资委负责统计汇总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自查自纠结果;省直部门负责统计汇总本部门所属企业自查自纠结果;各设区市负责统计汇总本地区国有企业自查自纠结果,并于2010年10月10日前将自查自纠总结报告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自查自纠情况统计表》(见附件2)上报送省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重点检查(截至2010年11月25日)

在自查自纠基础上,要抽调专门力量或聘请中介机构专业人员,认真组织开展重点检查。在各级专项治理领导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履行出资人职责和受托管理的国有企业开展重点检查,重点检查比例不低于国有企业户数的20%,每户重点检查企业的重点检查面应当不低于所属子企业户数的20%;财政、审计部门结合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小金库”治理工作,以及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企业审计等日常工作,根据专项治理工作实际和群众举报情况加强“小金库”问题检查。

重点检查应当关注以下国有企业及其所属单位:

1.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和支柱地位的企业或单位;

2.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业或单位;

3.投资链条较长、分支机构多的企业或单位;

4.未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表外资产金额较大的企业或单位;

5.以前发现存在“小金库”的企业或单位;

6.有群众举报的企业或单位;

7.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企业或单位。

重点检查结束后,要逐级填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重点检查情况统计表》(见附件3),撰写重点检查总结报告,并在2010年12月10日前报送省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市、县(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重点检查结果报同级治理办汇总上报各设区市专项治理日常工作机构,各设区市专项治理日常工作机构汇总本地区国有企业重点检查结果统一上报省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国资委负责汇总本部门开展的重点检查结果直接报送省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整改落实(截至2010年12月底)

对于专项治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在统一政策标准的基础上,按照职能分工,由各相关部门依法下发处理处罚决定。要针对专项治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紧密结合企业内部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改革发展,制订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扎实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做到责任明确、整改及时、处理到位。在整改过程中要强化源头治理,完善制度,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各级专项治理领导机构要加强对整改落实情况的督促指导。

省国资委、有关省直部门、各设区市要将专项治理工作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于2011年1月10日前报送省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专项治理的处理原则

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纪依法,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

(一)对自查发现的问题从轻从宽处理。凡自查认真、纠正及时的,对责任单位可从轻、减轻或免予处罚,对有关责任人员可从轻、减轻或免予处分。对自查出的“小金库”,要按照财务会计法规转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依法进行财务、税务等相关处理。各主管部门(不包括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国有企业对所属企业和单位组织的检查视同自查。

(二)对被查发现的“小金库”,除依法进行财务、税务等相关处理外,还要对责任企业或单位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对有关责任人员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对设立“小金库”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中的共产党员,依照《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严肃追究责任。对设立“小金库”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依照《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严肃追究责任。对设立“小金库”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有关部门依据干部管理权限严肃追究责任。

对违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做出处理处罚。

(三)对治理工作中走过场的企业和单位,要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对问题严重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四)对在治理工作中弄虚作假、压案不查、对抗检查、拒不纠正、销毁证据、突击花钱、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或重点检查中发现“小金库”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从重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五)《意见》下发后再设立“小金库”的,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要严肃处理,按照组织程序先予以免职,再依据党纪政纪和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六)对专项治理工作中发现的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问题,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五、专项治理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此次专项治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统一部署实施。省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已增列省国资委为成员单位,牵头负责组织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指导地方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和受托管理企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实调整专项治理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按照分级负责、分口把关的要求,切实担负起专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职责,加强督促指导。各国有企业要由企业负责人统一领导治理工作,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加强分工协作,落实工作责任。

(二)加强统筹协调

各级专项治理领导机构及日常工作机构要按照工作分工,加强对各牵头部门和相关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和督促指导,建立起分工明确、运转顺畅、配合有力的治理工作协调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依照有关纪律规定,严肃查处违纪违规案件;各级组织部门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员及时做出组织处理;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依法对违反财政、财务、会计法律法规问题进行处理处罚;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要做好所监管企业专项治理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并依法对有关问题进行处理处罚和责任追究;各级宣传、公安、税务、人民银行等其他成员单位要按照既定分工履行各自职责,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三)加强舆论宣传

要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渠道,宣传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内容和政策规定,对治理工作中发现并查处的典型案例有选择地予以公开曝光。各级专项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要认真做好举报的受理工作,执行信访工作保密制度,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实的设立“小金库”金额,给予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四)加强调研督导

为切实做好专项治理工作,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确保调查研究贯穿治理工作始终。各级专项治理领导机构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专项治理的难点问题,研究细化关键阶段、关键环节、关键企业的具体治理措施。要针对治理各个阶段的特点,围绕重点工作、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开展检查督导。要认真做好政策解释和咨询答复工作。对于动员部署不及时、自查自纠不认真、重点检查不配合、整改落实不到位的,要及时责令改正。

(五)加强综合治理

专项治理要与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相结合;要与强化企业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改革发展相结合;要与落实国有企业职工工资管理调控、企业负责人薪酬和职务消费有关规定相结合;要与开展国有企业效能监察、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相结合;要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落实监督检查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相结合;要与出资人监管、财政监管、审计监督、税务稽查等日常监督工作相结合,协调推进,综合实施,增强治理实效。

(六)建立长效机制

篇6:国有控股

第一条 为了规范开展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工作,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金〔2009〕3号)、《财政部关于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相关事项的通知》(财金〔2009〕27号),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工作,适用本办法,具体包括:

(一)执业需取得银行业务许可证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财务公司等;

(二)执业需取得保险业务许可证的各类保险企业等;

(三)执业需取得证券业务许可证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

(四)各类金融控股公司、信用担保公司以及金融监管部门所属的从事相关金融业务的企业。

第三条 财政部组织实施中央管理金融企业的绩效评价工作;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财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金融企业的绩效评价工作。

第四条 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应当通过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对金融企业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综合评判;

(二)客观性原则: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应当充分考虑市场竞争环境,依据统一测算的、同一期间的国内行业标准值,客观公正地评判金融企业的经营成果;

(三)发展性原则: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应当在综合反映金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础上,客观分析金融企业之间的增长状况及发展水平。

第五条 为确保绩效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与公平,绩效评价工作应当以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基础数据资料具体包括:

(一)金融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其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业务尚未清算前,使用商业化数据进行考核;

(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其中,金融企业不能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以该金融企业提供的、经财政部门认可的会计报表为依据进行考核,若以后发现所提供的财务数据不实,财政部门将追溯调整金融企业的绩效评价结果;

(三)关于金融企业经营情况的说明或财务分析报告。

第六条 金融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具体包括:

(一)盈利能力指标:包括资本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收入比、收入利润率、支出利润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6个指标,主要反映金融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投入产出水平和盈利质量;

(二)经营增长指标:包括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利润增长率、经济利润率3个指标,主要反映金融企业的资本增值状况和经营增长水平;

(三)资产质量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认可资产率、应收账款比率、净资本与风险准备比率、净资本与净资产比率6个指标,主要反映金融企业所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

(四)偿付能力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充足率、净资本负债率、资产负债率5个指标,主要反映金融企业的债务负担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

第七条 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各单项指标的权数,依据指标重要性和引导功能确定,具体见分行业金融企业绩效评价结果计分表。各单项指标计分加权形成金融企业绩效评价综合指标得分。

第八条 为了确保绩效评价工作的真实、完整、合理,金融企业可以按照重要性和可比性原则对评价期间的基础数据申请进行适当调整,有关财务指标相应加上客观减少因素、减去客观增加因素。可以进行调整的事项主要包括:

(一)金融企业在评价期间损益中消化处理以前资产或业务损失的,可把损失金额作为当年利润的客观减少因素;

(二)金融企业承担政策性业务对经营成果或资产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可把影响金额作为当年利润或资产的客观减少因素;

(三)金融企业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对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可把影响金额作为当年资产或利润的客观影响因素;

(四)金融企业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应当根据审计报告披露影响经营成果的重大事项,调整评价基础数据;

金融企业申请调整事项对绩效评价指标的影响超过1%的,作为重大影响。

第九条 金融企业发生客观调整因素,相应调整以下绩效评价指标:

(一)收入、成本发生变动时,相应调整资本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收入比、收入利润率、支出利润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利润增长率、经济利润率等;

(二)利润发生变动时,相应调整资本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收入利润率、支出利润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利润增长率、经济利润率等;

(三)资产发生变动时,相应调整资产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净资本与净资产比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资产负债率等。

第十条 金融企业对基础数据进行调整的说明材料包括:

(一)《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基础数据调整表》(附件一);

(二)调整事项有关证明材料。

调整事项主要适用于当年基础数据资料的调整,必要时也可调整以前事项,由金融企业申报。

组织实施单位根据被评价金融企业提供的绩效评价基础数据资料和调整说明材料分别进行审查、复核和确认。

第十一条 财政部根据中央管理金融企业和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资料,对金融企业数据进行筛选,剔除不适合参与测算的金融企业数据,保留符合测算要求的数据,建立样本库。

被剔除的金融企业数据主要包括:

(一)根据评价指标的经济特性,不符合计算模型需要的数据,如计算相对值时分母和分子同时为负数的数据;

(二)相关指标与正常金融企业相差很大,如正处于停业、托管或业务清算状态的金融企业数据。

第十二条 金融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根据金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分行业统一测算并公布。

金融企业经营多种业务的,以其主营业务为基础,确定评价指标适用的行业。标准值适用情况如下:

(一)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等适用银行业标准值;

(二)各类保险企业适用保险业标准值;

(三)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适用证券业标准值;

(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各类信用担保公司、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以及金融监管部门所属的从事相关金融业务的企业等适用综合金融业标准值;

(五)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按控股子公司(企业)持有金融业务许可证的类型分别确定所适用的行业标准值,无金融业务许可证的控股子公司(企业)适用综合金融业标准值。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按控股子公司(企业)各自得分及其资产权重综合计算绩效评价得分。

第十三条 依据所建样本库中金融企业的数据,财政部采用分段简单平均法测算每项财务指标的标准值。具体步骤包括:

(一)对测算样本的财务指标按照实际值从大到小(对于逆向指标,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二)将排好序的样本,平均划分为4部分,前25%的样本数据为第一段,前50%的样本数据为

第二段,全部样本数据作为第三段,后50%的样本数据为第四段,后25%的样本为第五段;

(三)将每一段样本的财务指标实际值加总,再除以样本个数,得到该段财务指标的简单平均数;

(四)将五段财务指标的简单平均数分别作为该财务指标的“优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较低值”和“较差值”,对应五档评价标准的标准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

第十四条 将金融企业调整后的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金融企业所处行业标准值,按照以下计算公式,利用绩效评价软件计算各项基本指标得分:

绩效评价指标总得分=∑单项指标得分

单项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调整分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调整分=功效系数×(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上档基础分=指标权数×上档标准系数

功效系数=(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

本档标准值是指上下两档标准值中居于较低的一档标准值。

第十五条 考虑到金融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政策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两项指标得分暂定为平均值;主营政策性业务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得分暂定为平均值。

第十六条 金融企业经济效益上升幅度显著,以及发放较多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的,给予适当加分,以充分反映不同金融企业努力程度和社会贡献。具体的加分办法如下:

(一)效益提升加分:金融企业资本利润率增长水平超过行业资本利润率平均增长水平10%加1分,超过15%加1.5分,超过20%加2分,超过25%加2.5分,超过30%加3分;

(二)涉农贷款加分:金融企业提供的涉农贷款占比超过10%加1分,超过15%加1.5分,超过20%加2分,超过25%加2.5分,超过30%加3分。其中,涉农贷款占比=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年末贷款余额×100%;

(三)中小企业贷款加分:金融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超过20%加1分,超过25%加1.5分,超过30%加2分,超过35%加2.5分,超过40%加3分。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占比=年末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年末贷款余额×100%。

第十七条 财政部根据中央管理金融企业和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资料,于每年4月15日前分别公布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综合金融业4大类金融企业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并分行业统一测算资本利润率增长水平,同时公布上一年各行业资本利润率增长的实际值。

第十八条 对被评价金融企业所评价期间()发生以下不良重大事项,予以扣分:

(一)重大事项扣分:金融企业发生属于当期责任的重大资产损失事项、重大违规违纪案件,或发生造成重大不利社会影响的事件,扣1-3分。正常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在此列;

(二)信息质量扣分:金融企业不按照规定提供财务会计信息,或提供虚假财务会计信息,扣1-3分。

第十九条 对存在加分和扣分事项的,财政部门与金融企业和有关部门核实,获得必要证据后,应当填写《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加减分事项表》(附件二)。

第二十条 为平滑不同金融行业的经营状况,财政部于每年4月15日前公布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综合金融业4大行业的绩效评价行业调节系数。

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分数=本期绩效评价分数×行业调节系数。

第二十一条 根据绩效评价分数及分析得出的评价结果,以评价得分、评价类型和评价级别表示。

评价得分用百分制表示。

评价类型是根据评价分数对企业综合绩效所划分的水平档次,用文字和字母表示,分为优(A类)、良(B类)、中(C类)、低(D类)、差(E类)五种类型。

评价级别是对每种类型再划分级次,以体现同一评价类型的不同差异,采用在字母后重复标注该字母的方式表示。

第二十二条 绩效评价结果以85、70、50、40分作为类型判定的分数线。

(一)评价得分达到85分以上(含85分)的评价类型为优(A类),在此基础上划分为3个级别,分别为:AAA≥95分;95分>AA≥90分;90分>A≥85分;

(二)评价得分达到70分以上(含70分)不足85分的评价类型为良(B类),在此基础上划分为3个级别,分别为:85分>BBB≥80分;80分>BB≥75分;75分>B≥70分;

(三)评价得分达到50分以上(含50分)不足70分的评价类型为中(C类),在此基础上划分为2个级别,分别为:70分>CC≥60分;60分>C≥50分;

(四)评价得分在40分以上(含40分)不足50分的评价类型为低(D类);

(五)评价得分在40分以下的评价类型为差(E类)。

第二十三条 中央管理金融企业应当按要求一式两份向财政部报送绩效评价的基础数据资料、对基础数据进行调整的说明材料。地方金融企业报送绩效评价材料的具体要求由省级财政部门确定。

第二十四条 财政部门在收到金融企业的绩效评价材料后,按规定填列计算《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基础数据调整表》、《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加分扣分事项表》和《金融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及结果计分表》(附件

三、附件

四、附件

五、附件六),并及时将金融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金融企业及相关部门。

第二十五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遵循以上原则要求做好本地区金融企业的绩效评价工作,并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本地区金融企业的绩效评价结果汇总报送财政部。

第二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有关规定与本实施细则不一致的,以本实施细则为准。

附件下载:

上一篇:经信委201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下一篇: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ao ou iu∣人教(部编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