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2024-05-14

读安德的游戏有感(精选8篇)

篇1: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作者是美国科幻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卡德是位科幻天才,也是美国科幻史上唯一一位两次在两年内连续将“雨果”和“星云”两个美国最权威的科幻大奖收入囊中的作家,其分量在美国科幻界举足轻重。

看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安德的内心很善良,他所做的一切杀戮的事情,都是无心的,是大人们强加给他的。当他知道自己因为玩游戏导致虫族的集体毁灭时,他的内心陷入深深的忏悔之中――他有战争的天才,但他却不愿意将战争强加给任何种族、任何国家,甚至任何人(包括他的敌人)。最后,当人类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时,安德却自我放逐,让自己的余生在太空中永久的漂泊。

这种不怕压力、不依赖别人、敢于面对困境的故事,对于从小就在蜜罐中长大的,无疑是具有启发性的。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位喜欢挑战、喜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喜欢在绝望中诞生的人,这本书将是你不错的选择。作者:

篇2: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这本书是由美国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写的一本科幻小说。这本小说中的许多部分都符合物理常识,如在太空中的“下”方。但由于它是科幻小说,所以有些现在没有的概念,但这些也似乎是可行的,使得这本科幻小说变得更真实,似乎里面的东西都是真的。

这本书描写的是人与虫族的战争,而作者给这本书起名叫“游戏”,甚至在整本书中,安德一直都在“玩游戏”,根本没体现出战争的残酷、血腥。在消灭虫族的过程中,训练他的格拉夫上校告诉他,他是在“玩游戏”,但事实上他是在指挥真的人,但他最后打败虫族得知真相后,他却感到恐惧。如果格拉夫上校早告诉他实情,他很有可能因紧张打不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将一些事情当作是一场游戏,而游戏是不怕打输的。这样的话,我们也不会因某件事没达成而感到困扰了。

格拉夫上校之所以不让安德知道真相,是因为安德同情虫族,这也是他们选中安德的原因。因为安德同情虫族,使得他能像虫族一样思考,也使得他能打败虫族。在生活中,我们如果想打败某人,就要从对方角度思考,了解对方,这才能打败他们。

虫族之所以会和人类开战,很大原因是他们无法与人类交流。虫族靠得是脑子里的思维波,而人类靠得是通讯设备。既然无法交流,也无法判断对方有没有恶意,只好先去干掉对方。这说明我们在现实中要多与人交流,告诉对方自己的想法,才能友好共处。

篇3: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一、清晰明确的结构、易于阅读

1、编排循序渐进

该书先向我们介绍内心游戏的本身,学习它的基本理论;然后,将意识、意志和信任这三个内心游戏的基本技能逐渐展开;进而,介绍这些技能如何运用到成功的演出、学习中,将直接对话与音乐鉴赏者、老师和孩子;最后,再到探索内心游戏在创造力方面的运用,挖掘存在于每个人心中难以置信的潜力。让读者更快的理解作者传达的内容,运用到实践过程中。

2、结构紧凑明晰

通过目录就可以清晰的了解本书的框架。在编排上,每个单元都作出简单的注释,让读者提纲挈领的把握每部分的主题,而它每个单元分出的小标题又是其精华内容之所在。如第十单元的“教与学”,意识指导可能将学生置于一个截然不同的思想框架下,它们从不会提出超过身体所能处理的能力以外的要求,也不要引发怀疑,它们把学生从怀疑、困惑和沮丧中释放出来。作者从身体对视觉、听觉、感觉和意识指令的理解来对本单元作出详细的讲解。第十一单元“内心游戏的听众”,倘若想平息那些从中作梗的内心谈话和担忧,可以赓续进行三个步骤。第一,明确自己为何听音乐;第二,信任自己理解音乐、融入音乐的能力;第三,全身心的投入音乐中,让音乐的力量触发那些深刻、微妙的情感反应,这些反应几乎能让音乐的魔力发挥到极致。而作者将它写成三个小标题:你为什么听音乐、信任自己听音乐的能力、使用意识深化你的音乐鉴赏。层次脉络的清晰,小标题的合理运用,既涵括全局又细致入微的关照各部分。结构鲜明,一目了然。

二、生动形象的语言,易于理解

1、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

纵观全书,整体结构清晰,语言叙述流畅、有条理,是释放音乐天分技巧的一本非常优秀的著作。例如文中提起的“留住最美好的记忆”,会问一些你曾经最美好的音乐体验。“也许是一堂课、或者是一次音乐会?这次体验如何?演奏的时候脑海中闪过的念头,你现在还能回忆起多少?”与往常看的书籍不同,这种自代入感的表述,仿佛和老朋友畅聊,更有画面感,循序渐进引导读者参与到书中相应的练习中。

虽然文中会有一些“p.e.l三角”等抽象词汇,但是作者通过文字介绍进行了相应的阐述:表现(成果)、体验(包括乐趣)和学习。当外在游戏的表现目标和内在游戏的体验、学习目标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我们更可能在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面取得成功。书中把这些目标汇成一个三角,图文并茂,博眼球、益理解。

2、独具特色的丰富见解

在巴里∙格林《你的音乐潜能》一书问世之前,没有音乐家能够如此创造性阐释过类似的内容,这填补了之前音乐界的空缺。很多音乐家不会脱离传统的道理,而巴里·格林通过内心游戏的体验给自己带来从未奢望过的新技能和兴趣。他也不再执着于自己“严肃的”古典音乐家形象,扩展了曲目范围,提升了乐器的魅力。甚至把自己新的见解和交流技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改善餐桌礼仪,将音乐的意蕴层升到生活品质的各个角落。

巴里·格林将意识、意志和信任加入内心游戏,这是普通人很难联想到的。这些技能可以让我们轻松的集中注意力,让我们平衡p.e.l三角(表现、体验、学习)。当我们只是意识到,而非断定自己行为的结果在何种程度上符合自己的意图时,自然的学习便由此展开。毕竟,这是我们学会行走的方式。意志在尝试和犯错中产生作用,它运用意识给予的反馈来提升自己的目标。信任是与其余两个技能并驾齐驱的。产生纯粹的意识,而不随即用批评和判定炮轰自己,这都需要信任。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从内在资源中获取信心,开发它。事实上,在内心游戏中旗开得胜将会给你带来所需的自信。作者巴里·格林凭借自己的见解著成了《你的音乐潜能》,这是音乐界运用内心游戏的开篇之作,更是其独具匠心之处。

3、清晰明确的自我定位

巴里·格林的这本书适用于已经涉猎音乐技能的学生,通过书中大量的练习,挖掘内心的音乐潜能。在这些练习当中,有些涉及音乐的解读,不过大部分的练习并非如此。有些依靠想象就可以完成,其它的则需要积极的参与。可以自由的利用适合个人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适用自己感觉最称心如意的音乐风格进行练习。例如,学声乐的学生可以在键盘上敲敲打打;键盘手和其他乐器手可以想象自己发声。虽然书中给的只是一个例子,但是通过它们可以更熟悉书中的概念。当然,本书也为那些欣赏音乐的爱好者而著,倘若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听众。因此,这本书也有相应部分介绍了音乐鉴赏技能。

三、音乐潜能的价值,易于学习

1、改变枯燥的音乐学习

之前学习音乐的学生在演唱或演奏时喜欢盯着谱子的每个音符,生怕出现错误,而这本书介绍的学习方法与以往不同,首次提出一系列与游戏结合的方法,“玩”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德彪西曾经说过一句话“音乐就是音符间的空间”,印刷纸上的谱号犹如一幅蓝图,让你明白应该如何弹奏,帮助你理解怎么划分乐句。然而,它们的功能也止步于此。每一位指挥家对于每一首特定的乐曲都有着自己的解读。例如赫伯特·冯·卡拉扬力图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时而充满激情,时而又细腻精致。在指挥台上他经常闭目深思,使得乐队各声部之间达到了演奏室内乐般的默契。

本书中针对每一个问题都会有相应的练习,而这里提到五点来讲解“不死盯乐谱,给双眼自由”的方式:“1)弹奏或演唱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演奏的时候紧盯每一个音符。2)再弹一遍,直至感觉自己熟悉了乐曲和它的标记。现在重复这段旋律,这一次当你已经回想起本小节的音符和标识之后就让眼睛提前跳到下一小节。3)现在在没有乐谱提示的情况下弹奏这段旋律,用音乐的内在感觉指引自己。4)再次不看乐谱弹奏这段旋律,这次用你的视觉想象感知演奏时手指和身体的状况。5)想象你就是巴赫本人,在烛影摇曳的舞厅弹奏着小步舞曲,舞池里满是头顶假发、身着丝绒外套的贵族和他们身披褶皱礼服的女伴,再奏响最后一曲,也许你可以闭着眼睛,看见翩翩起舞的人群。”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演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看完这本书后,我也做了一定的练习,发现确实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从刻板演奏,到注入情感思考,渗透理解和合规的创造,将别人的乐谱延展成自己眼睛、情感自由的“创作”。契合了很多音乐家所秉持的“离纸上乐谱的音符越远,就越能表达自我内心”的阐述。这个练习将纸上的乐谱当作一系列音乐提示,并且探索了熟悉、内化乐谱和不受乐谱束缚的可能。此外,本书还涵括其他新颖有效的练习方法供我们学习借鉴。

2、发掘自身的音乐潜能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巨大的潜力库,包含着天生的才华和能力,如果合理引导,自由发挥,完全可以以优雅、从容的姿态外显出来。内心游戏技巧可以消弭甚至屏蔽自我不当干扰,引导我们达致一个理想的状态。进而激发我们的兴趣,增强自我意识,教导我们发现和信任自己内在的资源和能力,从而能够使我们的表演技术臻于纯熟,演出潜能发挥到极致,这是一种灵敏和专注的状态,是一种“放松集中注意力”的状态,在这种自然的全神贯注的状态中可以进进出出。

这本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练习,但不是针对某种乐器,而是探索孩子内心游戏的可能,并且发现自己的潜能。要允许自己的失败,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困难的任务,当我们的音乐目标清晰的时候,会发现与此类似的力量对我们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去尝试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发掘自身的潜能。

3、体悟音乐带来的乐趣

音乐需要一个有利于触及创造力源泉和允许自由表达的环境。学习音乐最终带来的是愉悦,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通过探索内心最真实的状态去接触音乐,发掘自身的音乐潜能,学习如何乐在其中。

练习似乎都是无聊枯燥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享受练习的时光。事实上,最有效果的学习就是在我们最快乐的时候,也许是在你没有意识自己学习什么东西的时候产生。本书中介绍了双簧管学生用爵士风格吹奏音乐,效果几乎同样出彩;号手通过室外练习,为自己的音乐注入了全新的视野;大提琴手用左手拉琴,会对琴弦的反作用力关注更多。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如果你在练习的同时也玩得开心,那么你也许会学到更多,表现得更出色。

当一个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音乐体验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实现了最大化。内心游戏的最大发现就是人类的心理会严重妨碍自身的表现,战胜这些障碍,会将音乐学习和体验的质量提升更高的层次。《你的音乐潜能》这本书会让你明白挖掘潜力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探寻自己的内心。提升表现和成就,也许享受更胜于享受结果。

摘要:这是一部将“自然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游戏法则运用到音乐的书籍。这本书用全新的内容阐述了音乐学习道路上有趣的方法。探索着独特的学习方式给予的可能方案,向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技巧学习的康庄大道,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音乐表达方式。

篇4:安德的游戏

关于小说

《安德的游戏》是美国科幻小说家奥森·斯科特·卡德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发表于1985年,曾获得星云奖及雨果奖(世界科幻奇幻小说领域的两大“奥斯卡”级别的大奖)。其续集《死者的代言人》(Speaker for the Dead)发表于次年,也获得星云奖和雨果奖。卡特也是唯一一个曾连续两年获得雨果奖、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的作家。到目前为止,以安德为主角的系列科幻小说总共已经出版了12部。

On the surface, Ender’s Game looks like a straightforward[明确的] sci-fi adventure, a story about a wunderkind[神童] named Ender Wiggin who’s recruited[征募] by the military[军队] to lead humankind’s last stand[抵抗] against an insect like race of aliens. But as fans of author Orson Scott Card’s much-loved 1985 novel know, there’s plenty more than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really important themes—leadership, bullying, compassion[怜悯]—and Ender is an intriguing[有趣的], complex character,” says Asa Butterfield, who plays Ender. Much of the action takes place in a zero-gravity Battle Room, where young soldiers are trained to fight aliens in intense[紧张的] combat simulations[仿真,模拟]. “In the book, the Battle Room is a big black box, but I thought it would be more exciting to make it a huge glass orb[球] so you could be looking down at Earth and up at the stars,” says director Gavin Hood (X-Men Origins: Wolverine). “When I told my visual-effects[视觉特效] supervisor[主管] what I wanted to do, his eyes nearly popped out of his head.”

从表面上看,《安德的游戏》只是在讲一场科幻冒险:天才少年安德·威金受军方招募,将领导人类与虫族外星人作一场殊死之战。不过,喜欢这部1985年出自奥森·斯科特·卡德笔下的小说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没有那么简单。“其中包括很多非常重要的主题,比如领导才能、欺凌、同情等。安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不简单的人物。”饰演安德的阿沙·巴特菲尔德说。大部分场景发生在零重力的“战斗室”,年轻的士兵在这里通过激烈的模拟战斗,接受对抗外星人的训练。“书里描写的战斗室是一个巨型的黑盒,但是我想,做成一个巨大的玻璃球会更刺激,让你低头可以俯瞰地球,抬头可以仰望星空。”导演加文·胡德(曾执导《金刚狼》)说。“当我告诉视觉特效总监我想这么做的时候,他的眼睛几乎快要蹦出来了。”

Pl ot Summar y剧情简介

In the near future, a hostile[敌对的] alien race have attacked Earth. If not for the legendary[传奇的] International Fleet[舰队] Commander[指挥官], Mazer Rackham, all would have been lost. In preparation for the next attack, Colonel[陆军上校] Graff and the International Military are training only the best young children to find the future Mazer. Ender Wiggin, a shy, but brilliant boy is pulled out of his school to join the elite[精英].

Arriving at Battle School, Ender quickly and easily masters increasingly difficult war games, distinguishing[使表现突出] himself and winning respect[尊重] amongst his peers[同辈]. Ender is soon ordained[任命] by Graff as the military’s next great hope, resulting in his promotion to Command School. Once there, he’s trained by Mazer Rackham, himself, to lead his fellow soldiers into a battle that will determine the future of Earth and save the human race.

在不远的未来,地球受到敌对外星种族的攻击。如果不是因为传奇人物——国际舰队司令马泽·雷汉,一切都已结束。为了应对外星人的下一次攻击,格拉夫上校和国际军队只挑选最优秀的少年进行训练,希望能从中找到未来的马泽。生性害羞但智力超群的男孩安德·威金从学校被挖走,加入了这群精英少年。

来到战斗学校,安德很快就轻松掌握了难度不断增加的战争竞赛,从同伴中脱颖而出,并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很快,安德被格拉夫定为军方的下一个希望,更获得晋升,进入指挥学校。到达那里之后,在马泽·雷汉的亲自训练下,安德将领导战友们进入一场决定地球未来和人类存亡的殊死战斗。

篇5: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姜甜

一、小说简介

《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为美国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所写的科幻小说。主要讲一个地球小男孩如何完成考验战胜了虫族。

安德是音译过来的名称,其实英文名为Ender,终结者的意思,也非常符合他的身份,他最终成为了另一个文明星球虫族的终结者。

1、故事背景

安德的出生便是为了战胜虫族这一使命。人类和虫族曾两次爆发战争,第二次战争人类以极其惨烈的方式取得了胜利,为了防范虫族进攻,人类需要选拔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因此他们挑选孩子,观察他们,培养他们。安德的哥哥和姐姐都曾被选中,但是由于哥哥太过残暴,姐姐又太善良,最终安德的父母被请求生下安德,希望他具备哥哥和姐姐的优点。勇敢又善良。

2、主要内容

小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安德在地球上,第二是在战斗学校,第三在指挥学校,第四为战争结束。

这篇小说的科幻色彩不是很重,除了星际战争这一背景,以及一些武器科技的设定,我觉得整篇小说更多的是在塑造安德这一形象。

科幻成分

1)安赛波ansible:视差即时通讯仪。在太空中超越做到超越光速即时通讯,便于太空指挥和交流。

2)设备医生:即分子分解设备,“两束光波的汇聚之处,它会形成一个分解分子的能量场。能量场会扩展到一个球形区域,但扩展范围越广,能量就越弱。只有在它撞入到大量的分子当中时,它的能量就会增强并引起新的扩展。飞船的体积越大,所形成的新能量场就越强。如果他们的飞船靠得足够近,它就会形成连锁反应,将它们统统分解。然后能量场会慢慢消失,分子又会重新融合在一起,而原来的飞船则变成了一大堆含有大量铁分子的尘土。不会造成辐射,也不会有碎片四下飞溅,剩下的只是一堆尘土。”

3)马泽·雷汉的生命:通过驾驶接近光速的飞船在宇宙中航行,然后再返回艾洛斯行星。这样,他在太空中飘荡了50年,而从技术上说,他身上只过了八年。此处利用了相对论中的钟慢效应。

形象塑造

至于安德形象的塑造,其实也很简单,全文贯穿始终的其实只有两个套路,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孤立安德,使他保持坚强敏锐果断的领袖能力,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训练安德的各项技能。

比如说在安德前去太空学校的途中,格拉夫上校训斥其他学员,但却极力夸赞安德,并说假如学员中只有一个人能成功,那就是安德。于是安德被其他所有学员嫉恨,孤立。而训练安德技能的游戏,在最后被揭开,其实是真实的作战,而安德就在误会中摧毁了整个虫族文明。

二、细节探讨

1、安德哭

虽然文章描写的安德是一个天才儿童,但是非常真实的一点是,这个天才儿童也会哭,甚至在小的时候经常哭。比如说摘掉监视器的时候,要把一个在体内放了很多年的东西拔出来,非常疼,安德疼的痛哭不止。后来他暴打了一顿史蒂生,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坏孩子,也哭了起来。还有刚进入战斗学校的时候,想回家,哭。总之,刚开始的安德,虽然聪慧,虽然从小就是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但是他内心还比较敏感脆弱,遇到问题会和普通孩子一样哭。但是后来,安德在战斗学校和指挥学校历经磨难,他变得越来越麻木。不是没有感情的麻木,而是有一些心理问题。他失眠,做噩梦,没有胃口,不知道作战的理由是什么,甚至有一次,他还在做梦的时候把自己咬出了血。有点像我们所说的抑郁症。但是安德却再也没有哭过。这大概也是成长的代价。

2、感情

这篇小说里没有描述爱情,但是描写了很多的亲情和友情。

毫无疑问,安德和姐姐华伦蒂的感情最深。

安德和他的父母则处于一种矛盾的关系。我认为安德的父母还是爱着安德的,在格拉夫要带走安德时,他们非常不舍,也为格拉夫对安德的试探打抱不平。但同时,安德的存在,又一直提醒着他们自己所犯的错误。因为安德的爸爸是天主教徒,是家里的第九个孩子。那时也有计划生育政策,只许生两个。安德的爸爸遭受了很多歧视和侮辱,后来就脱离了家庭,并发誓只生两个。他妈妈也是生在违规家庭里。“对他们来说,你是骄傲的象征,因为他们战胜了法律,生下了第三个孩子;但你同时也象征着懦弱,因为他们不敢继续他们内心深处觉得是正确的违规行为。另外,有了你,他们也会在别人眼里蒙羞。不管他们怎么努力,只要你在,他们就难融入正常社会之中。”

而最让我看不懂的实属安德的哥哥彼得。彼得生性残暴,经常欺负安德,还会用非常残忍的手段虐杀小动物。安德刚刚摘掉监视器,彼得就欺负了他,揍他,还说要把他弄死。但是晚上,当安德睡觉了的时候,彼得又悄悄对安德说“安德,对不起,我很抱歉,我明白你的感受,我很抱歉,我是你哥哥,我爱你”对于这件事,我觉得彼得对安德还是有爱的,但是这些都抵不过他内心的邪恶,彼得应该有心理问题,所以才这么极端,虽然平时伪装的很好。其实彼得并不是唯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后来的安德,还有更多被淘汰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使命和竞争的压力下,难免会出现问题。

3、行文基调

这篇小说情节曲折,节奏紧凑,战术和战斗场面也很有水准。但是整篇文章看下来,并不是激情澎湃的宇宙战争文的感觉,反而总是为安德感到心疼和痛苦。虽然安德是主角,但是你会感到,他从来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命运。他的出生不是基于父母的爱,他被安装监视器又摘掉,他打死了自己的同学,被人孤立,甚至最后成功全歼虫族,都不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像是一把手枪,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他最后成为了饱受争议的英雄,他没有为这个荣誉高兴自豪,这是和以往有星际战争的小说不同的地方。

4、设计背景(由吴琪老师补充)

1)为什么选择年幼的孩子作为小说主角

在斯巴达武士训练里,斯巴达人从婴儿时期就要接受生命的考验,刚出生的时候由长老检查其身体是否健康,如果不健康就被抛到弃婴场。母亲用烈酒为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者失去知觉,就证明他体制不坚强,任他死去。七岁前由父母抚养,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七岁后就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对比斯巴达的训练计划,《安德的游戏》中对孩子的筛选和培训并不突兀。

2)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安德的游戏》里塑造的孩子形象,人格鲜明,比如姐姐华伦蒂的善、哥哥彼得的恶。小孩子是否真的具有与生俱来的善恶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早在他的《蝇王》里就探讨过人性的恶这一主题。故事发生于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核战争中,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

刘慈欣在《超新星纪元》里,也是创造了一个孩子掌控的世界。

3)英雄的救世情怀

无论是灾难片,还是科幻小说,美国的文化里有一部分渗透着浓浓的英雄主义。比如蝙蝠侠、蜘蛛侠,或者变形金刚、阿凡达。这种英雄主义的起源在哪里呢?值得探讨。

三、科幻小说设定上的一些相似之处

1、无需语言交流,相互可以“听到”对方的思维

《安德的游戏》虫族的生存方式。虫族没有语言,他们用思想来交流,是即时性的。即时性的意思是,他们之间没有思想交流的过程,整体就像一个人,而每一个虫族战士就像是他的手或脚。母后控制着整个虫族,就像人的大脑。光速也不再是障碍,地球人也因此发明了安赛波。而上次战役的胜利,就是马泽·雷汉碰巧轰炸了母后所在的飞船,母后死了,其他虫子也就死了。

《三体》三体人思维方式,其中有段描述是:他们靠发射脑电波交流,不懂得欺骗。但是三体这本书争议很大,有读者认为这是三体人的伪装。这个不谈。

《深渊上的火》共生体的思维方式。这本书中有一个新的种族,他们由几个个体组成,每个个体单独没有理性思维,组合在一起之后,通过思维交流。若是一个共生体与另外一个共生体距离太近,则会互相干扰彼此的思维,失去自我。

2、速度

《安德的游戏》一开始人类是受光速限制的,后来通过研究虫族发现了如破光速的办法。

《三体》宇宙中的速度无法超越光速,但是可以通过光速飞船,降低空间里的最高速度,使其低于光速甚至为0,称为黑域。

《深渊上的火》技术分层。银河分为三界,爬行界、飞跃界、超限界。爬行界中,飞行速度不可逾越光速,许多智能化设备也无法使用。飞跃界没有此类限制,飞跃界之上是超限界,其中的居民被称为天人,威力无比,远远超过下界的想象。一句话,届区越高,技术的发展就越不受限,一般而言,技术也就越发达。

3、文明共存

《安德的游戏》消灭虫族,但理由给的比较浅,只是因为曾经爆发过两次战争。认为不先灭掉虫族,就会被虫族灭掉。而且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虫族与人类无法交流。“所有我们用作交流的事物他们都无法理解。这和能不能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语言。我们用了各种各样代表交流的方式与他们联系,但他们甚至连接受我们信号的通讯设备都没有,他们不知道我们正在给他们发信号。或许他们也向我们发出了思维波,但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没有作出回应。”但是书的最后,虫族留下了一个虫蛹,并成功与安德取得了联系,打破了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困境。不过两个文明是否可以共存仍然未知。

《深渊上的火》技术分层,和谐共存,宇宙各文明间的关系类似地球各国之间的关系,战争、结盟、贸易等都井然有序。

《三体》黑暗森林学说。我刚看三体的时候,年龄还比较小,逻辑思维不严谨,非常推崇刘慈欣构建的黑暗森林体系。但如今重读,却觉得这个体系不太严谨。文明的相互残杀不应该是宇宙的最终图景。

黑暗森林,就是说宇宙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伏于林间。森林中有很多同样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不管是婴儿还是老人,都只有一个选择:开枪。他人即地狱。

宇宙文明的两条公理:

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生命成指数增长。如果海洋中有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半小时分裂一次,只要有足够的养料,几天之内它的后代就能填满地球上所有的海洋。人类文明很小,只是处于文明的婴儿阶段,只要文明掌握的技术超过了某个阈值,生命的扩张就会变得非常恐怖。比如说,按照人类目前的航行速度,一百万年后地球文明就可以挤满整个银河系。一百万年,按照宇宙尺度只是很短的时间。

现在建立一个非常简洁的宇宙文明模型,整个宇宙只由两个星球组成,称作你和我的文明,两个世界相距遥远,假设有一百光年。现在你探测到了我的存在,但不知道更详细的情况,而我完全不知道你的存在。

下面再定义两个概念:文明间的善意和恶意。善恶放在科学中是不严谨的,所以对它们的含义加以限制:善意就是不主动攻击和消灭其他文明,恶意则相反。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我的存在,那么你要选择。不过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宇宙文明公理,还要考虑太空中的环境和尺度距离。假如你选择和我交流,那么你就会暴露自己的存在。暴露有很多种,最强的是暴露在星际的精确坐标,其次是暴露大致方位,最弱的只是暴露存在。但即使是最弱的暴露,也可能让我搜索并找到你,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你可以冒险和我交流,甚至想着,如果我也是善意的,或许我们可能联合成一个更大的善意文明。但是即使我是善意的,我能否在交流开始就判断你也是善意的呢。显然不行。这里要再引入一个概念:猜疑链。

如果你认为我是善意的,但这并不是你感到安全的理由,因为按照第一条公理,善意文明病不能预先把别的文明也想成善意的,所以,你现在不知道我认为你是善意还是恶意。即使你知道我把你想象成善意的,但是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我怎么想你怎么想我的。这个逻辑链条可以一直延伸。这种东西在地球上不常见,因为人类共同的物种、相近的文化、同处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圈、近在咫尺的距离,猜疑链会被交流所消解。但在太空中,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很大,距离遥远,猜疑链可以延伸的很长。

那假如我比你弱很多,你是否可以选择和我交流呢?这里引入第二个概念:技术爆炸。人类有五千年历史,地球生命史长达几十亿年,从宇宙的时间尺度上看,这根本不是发展,而是爆炸。我比你弱小,收到你的交流信息之后得知了你的存在,猜疑链成立,这期间我随时可能发生技术爆炸,一下子变得比你强大。毕竟在宇宙尺度上,几百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我得知你的存在和从交流中得到的信息,很可能是技术爆炸最好的导火线。所以,即使我仅仅是婴儿文明或萌芽文明,对你来说也是充满危险的。

那你可以保持沉默吗?也不行,如果我比你强大,总有一天我也能搜索到你,猜疑链成立;如果我比你弱小,那就可能随时发生技术爆炸,然后变成第一种情况。总结起来就是,让我知道你的存在以及让我存在下去,都是对你的威胁。

所以,交流和沉默都不可行,只能打。

(以上关于黑暗森林学说的解释均来自于刘慈欣的《三体II·黑暗森林》。)

关于黑暗森林学说,值得推敲的地方有以下几点,引自知乎答主Raketenfaust,链接http:///question/37200974/answer/8033120

4①、“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能突破光速”这个原作设定导致“宇宙资源有限”这个命题毫无意义:人类已知宇宙已经接近千亿光年,这意味着一个光速限制下的文明就算从宇宙大爆炸的第二天开始在99%光速下拿出冯诺依曼机的效率扩张,到宇宙塌缩那一天也占领不了全宇宙的千分之一。在这种条件下外星文明会关心“全宇宙的资源有限”是十分不自然的,就好像你我绝对不会关心火星表面二氧化硅储量是否有限一样。

②、基于第一条,大部分文明的有效势力范围(注意势力范围和活动范围是俩概念)也就百十来光年。估计大多数文明终其一生都没机会见到其他文明,要么就是远航船偶尔在“公海”上打个照面,是多大仇多大怨要花几辈子的时间来打一仗……?(更不要提按照大爆炸理论,各个星系会随着空间膨胀越离越远)

③、任何物种,只要还是消耗资源维持生存的,必然会在生存竞争中养成“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习惯。既然“生存为第一要务”成立,那么“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支撑第一要务的法则也必然成立。那么对一个落后文明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是不对称合作而非灭绝,而如果文明水平差距已经大到连不对称合作的价值都没有,那“消灭”这样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更没有价值。

④、基于前一条理论,如果一个种族出现技术爆炸的征兆,高位种族应该第一时间控制、征服或者笼络,把技术爆炸的成果据为己有。而不是灭绝之——这不符合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第一要务法则。

⑤、“宇宙是拥挤的”与“文明都在隐藏自己”也是矛盾。如果宇宙拥挤那么就意味着无处可藏,如果大部分文明都藏得很好就说明宇宙里充满了未知区域,一点都不拥挤。而且“光速不可超越”这个设定本身也极大地否定了“宇宙拥挤论”成立的可能性。

(更多讨论请移步链接,若对逻辑推敲感兴趣的,可以继续看评论区探讨,来来往往间,逻辑漏洞和缺陷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我本人比较认可Raketenfaust的观点,而且他总结的比我好太多,因而直接在此引用,对此观点有异议者欢迎留言,也可以移步知乎。

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还有很多,例如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系列、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电影《星际穿越》等等。虽然《三体》很经典,但莫要局限于此。

篇6:观《安德的游戏》有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安德的游戏》有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现在,是21世纪的人们无法预知的未来,地球遭遇了两次虫族的入侵。在这两次入侵中,由于地球人尚未准备好,造成大量地球居民死亡。其实,虫族人并不是想把地球占为己有,它们仅仅是想寻找已基本枯竭的水资源来拯救自己。可是地球人同样需要水资源啊!就在一场空战中,一位机长“英勇牺牲”,击退了整个虫族部队。50年后,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现在的安稳,于是国际舰队就挑选出世界各地天资聪颖的孩童,自幼送到国际舰队训练儿童的空间站——战斗学校去训练。最终,主人公安徳,凭借自己的才智、勇敢和果断,升入了最高级别的“指挥学校”。在安德升级为指挥官后,人类也即将向虫族宣告开战。

可就在这时,安德突然感受到一种生物或生命存在的重要性,攻打虫族人的想法开始动摇了。这段时间上校正在给他模拟考,只要三次都通过,他就要去对付真正的虫星人了。可安德认为时间还早,还在犹豫。但是打败虫族人心切的上校怎么会容得半点的犹豫呢?上校看出了安德内心的想法,于是假意说这是模拟的考试,其实这是一场真正的战斗。当安德意识到他打败和消灭了虫族后,他非常自责,他成为了真正的杀手,违心地毁灭了一个种族。他独自来到了郊外,意外拾获了一个虫族的卵。此后,他就带着它漫游太空,为虫族寻找新的生存地。

电影中,男孩安德是一个聪明过人,有勇有谋,但又不失情感的人。他有自己的主张,但总是引来嫉妒。可他总是淡化别人的看法,努力去做好自己。当然,如果别人欺负到他,他也毫不示弱,总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地球学校时的一次打架。当时,安德刚刚被摘去监视器,一些嫉妒他的人认为安德本身就很瘦弱,现在没有了保护器——监视器,肯定会完蛋的。于是迈尔等人就把安德引进了一间实验室。当安德知道他们想打架时,先是婉言拒绝,可遭到了回绝。安德没有办法,知道他们要动真格的了,所以只能硬碰硬了。最后,领头的迈尔被安德打倒,可安德仍然没有住手,直到旁人纷纷上来劝架,他才停止。后来,上校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只是淡淡地回答:“为了让他以后不再欺负我。”虽然这只是一句既普通又简短的回答,可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德不光只是想着眼前,他真是个有远见又坚决的孩子。

除了安德,我还很喜欢安德的.女战友——瓦伦蒂亚。瓦伦蒂亚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了一位比较优秀的战队队员。火星战队的头领邦佐并不喜欢这个在战略上很有头脑、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小女孩。虽然邦佐每次都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阻止瓦伦蒂亚练习,可聪明的瓦伦蒂亚在别人练习时就一心一意地看,在别人休息时自己加紧练习,最终成为了顶尖的队员。怪癖的邦佐怕安德抢了他头领的位置,也一直冷落安德。正因为如此,很多基本的能力,安德都还没有学会。瓦伦蒂亚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在自己练习之余,都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教给安德。每次安德被冤枉背黑锅时,只有瓦伦蒂亚站出来,说出了事实。瓦伦蒂亚是善良的,也是努力的。这正是我最喜欢她的两点。

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从安德身上,我学会了要有勇有谋,有自己的主张,不能当墙头芦苇——随风两边倒;从瓦伦蒂亚身上,我体会到了她的善良和一切困难都无法阻挡她前进的脚步和追求。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同样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电影的主编奥森.斯科特.卡徳。在电影中卡特把一些现在没有的高科技产品如:银流触摸屏、毁灭性武器——“小医生”等带到了银幕中来。他大胆地预测和展现了未来的星际战争。在这部电影中,暗示人们要珍惜水资源,否则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变成电影中的虫族人。卡徳的情节设计同样给人予启示。当年的英雄——马徳.瑞恩发现虫族人像蚂蚁,只要离开女王,个体的虫族人也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正是有了马徳.瑞恩的发现,虫族人才有了被打败的可能。说明不断的观察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善于思考是取胜的关键。

人生旅途就像是一场游戏,你时而会输,时而会赢。在一些人眼中,安德赢了——他成功打败了虫族。可对于安德自己的信仰来说,他失败了——他毁灭了一个种族。最终,安德为了忠实于自己的信仰,毅然用自己的未来去还这笔“良心债”——为虫族寻找新的住所,恢复这个种族。

篇7: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让我感受到一种痛切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也随着三年的通信不断变化着。其中我看到了一位想深入儿子内心,想打开儿子内心中那扇无形的大门的一位伟大的母亲。然而与这位母亲相对的是一位对母亲所做的一切不屑的儿子。但是伴随着母亲的不断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最后纯属想跟母亲谈心。

在书中有一个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许多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流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的那些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但却永远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做唠叨。我只顾着自己,却不顾父母的逐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有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渴望着你回头看看她们。

龙应台用她那优美并带有色彩的语言向我讲述了父母的无奈与辛酸,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家,在等你……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给我的印象就是母子之间的亲密家书,原本儿时的情深,却成了现在的冷冷淡淡。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传奇母亲――“龙应台”,是则样和儿子“安德烈”恢复原本的纯真、幸福的亲情吧!

三年的不断通信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本书的语言文字让人感到一种痛切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一个是帅气、年轻的儿子,一个是在渐渐衰老,想与儿子一起找回往日亲情的母亲。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断的变化。让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亲情这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反的是一个青年对母亲的不屑。可随着母亲努力的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只为了稿费而写的单纯,到想要和母亲真的交谈而改变。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内心,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新年、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流着,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生活中的我,我常常会嫌饭菜难吃,水烫或太冷……再想想母亲的付出,又会有一丝抹不去的痛楚。

虽然我懂的那些孝敬母亲、懂事、担任起家的重任的大道理,却永远望不可及,父母的一句关心问候,会被我当成成年人的唠叨,拒之入耳。我只顾着我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有着一双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待着渴望你回头看着他,扶她一把,暖他一辈子!

其实你不可能陪在父母身边一辈子,父母也不可能陪你一辈子,可能他们会在某一时刻忽然的离你而去,所以不要再把孝顺放在嘴上,多多陪着他们。你所能给予的,不是挂在嘴上的孝顺,让他们快乐一时,伤悲的无底深渊,是因为你不是为了孝顺而孝顺,来让自己心安;其实不久之后你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对。。所以趁现在不要把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减少而是一天天的增加,因为父母永远都在你的身边。龙应台温文尔雅、亲情流动的优美色彩文字与父母的辛酸与无奈;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人在家等着你。――不管她有多老、多累、多苦,他都尽他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极限,他也会努力着不放弃的去做,记住他的好只为你,他,不曾后悔!不要嫌他对你冷,只是他暖的时候,你一直冷得刺骨!他是让你去锻炼,学会照顾她,暖他一辈子,等他暖你,那就吃了。她暖的永远是你!――爸,妈,我爱你们!

篇8: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关键词:交流,种族,电影与小说,技术与思想

像很多美国大片一样,这部《安德的游戏》也是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片子中一位只有11岁的孩子最终拯救了地球,但同时也因为他,一个种族从宇宙消失了。因此,最后主角安德又踏上了寻找新的适合虫族生存的星球的道路,让仅有的幸存者有一个家园。如果我们早一步去了解敌人,就不会有最后虫后的愧疚,更没有一个11岁的孩子承受一切的愧疚。此片透漏着这样的一句话:“去理解,去交流,才是推动世界乃至宇宙的进步。”

1 战争与交流

在战争之后,如何去面对那些曾经伤害我们的敌人。电影一开始,安德在学校打架的做法,我们是否可以认同,即便我们已经取得胜利,那是否应该继续打击敌人,直到敌人再没有反抗我们的力气为止,甚至是像虫族一样,被我们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正确么?

我们往往不知道怎么相信曾经伤害过我们的敌人,最好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夺取其反抗的能力,像是一战二战或是历史上很多的战争一样,结果就是战败国成为几乎没有军事力量的国家。这是我们在可以交流的情况下,最好的结局。但电影中,又如何来与不能交流的外星种族去交流呢?如果现在不能交流,就不能尝试去发掘新的交流的方式么?电影的结尾,可能是最令人心痛的结局。显然,虫族已没有再次攻打地球的想法,从虫后的话中不难看出。但人类却全然不知,为了自己的安全,导致一个种族在宇宙消失,并让一个11岁的孩子去承受那么多。这显然是一个最令人心痛的结局。

故事的最后,安德非常后悔,觉得不应该这样对待虫族。安德,那么痛苦地说,如果知道最后的考试并不是游戏,他就不会这样选择。也正因此,最终安德的选择,仍旧是在规则范围内,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唯一剩下的虫族女王寻找一个栖身之地。这种选择,是对是错,都是这个11岁的孩子在心灵上对自己最大的宽慰。

2 小说与电影

之前,也有很多电影作品是小说改编而来的,成功的例子比如威尔史密斯的《我是传奇》,还有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再往前说还有经典的《教父》系列。成功的地方不单单是票房上的成功,也折服了小说原著的fans和影迷们两大群体。因为一直以来影迷和读者也是最不可调和的相对群体之一,就好像二次元世界里总有一部分漫画迷不能接受TV迷一样。《安德的游戏》这部电影虽然饱受争议,很多人纷纷指出没有体现出原著的精髓。但笔者认为,这部片子如果单独作为一部电影来看,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一部小说,从它被拍成电影开始,就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会接受。只要导演编剧对细节稍作调整,那就会有一大部分书迷群表示其“不尊重原著”。然而,毕竟电影篇幅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小说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来,自然会有取舍。《安德的游戏》在大战前所有的训练,都看似像流水账一样,观众不免会觉得乏味。可这就是小说改编的电影,需要在剧情上不断铺陈开来,才能引出最后的高潮。

3 内在与外在的取舍

近年来,我国上映的电影中有好票房的国外电影。第一,画面精良,视觉冲击感强烈。再说国产电影,票房高的国产片,都不是靠视觉冲击,而是找到了大众人群所喜欢的类型。我们不缺乏生产所谓的大片的技术,也不需要被西方的思想洗脑而去制作一些好莱坞式样的大片,我们有着自己的文化特征,例如收获高票房和良好口碑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和《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国产片。这些片子灌注了我们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是用娓娓道来的好内容打动观众的真性情的作品。华而不实的只是经不起时间打磨的易碎的花瓶。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上升,和适宜地在影片中运用新技术是为影片锦上添花的善举,在将内容讲好的同时兼顾视听效果,也是时代的前进的方向。用这部《安德的游戏》来说,虽然高潮只有最后的一段,但这部2D电影最后的画面表现还是让人惊叹不止。并不是说大制作就一定是好片子。在现有的基础上,用有限的效果,将故事内容进行最大程度的展现,才可以称得上是良作。

在网络上看到,电影中的太空飞船场景,并非全部为在绿布下拍摄完成。而是这个团队找到了美国宇航局在新奥尔良的一个非常大的仓库,把它变成了工作室。新奥尔良还为影片提供了其它场所:维京的房间、安德在地球上的学校、圣玛丽学院、国际舰队老兵修养所、枫丹白露国家公园等。剧组是在用认真的态度做事情,对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这样最后成果也同样可观。不同的星球孕育不同的物种,也繁衍出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不奢求能够完全接受彼此,但求在合理的范围内互相取长补短。在吸取他家之长的时候,应不忘弘扬本家的特色。这样才能依托于自己生长的沃土,用新技术种植出一步步趋向完美的果实。

4 结语

这部饱受争议的电影,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毕竟众口难调,不会有一部电影是所有人都认可的。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作为艺术品,是人的内心的另一种传递方式。就如文字、音乐一样。电影可以反映出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思。反映出人们对于爱情的美好憧憬。对于心灵的一种治愈等。就像《安德的游戏》这部电影,当剧情谢幕,观众们感受到的不仅仅只是一部电影,也是生命种族与交流。

参考文献

[1]郭玫.《安德的游戏》天才儿童的战争游戏[J].东方电影,2013(11).

[2]方露.3D虚拟人技术还原科幻经典[TP].科学24小时,2013(11).

[3]曹钰,平菁菁.解读数字媒体时代国产电影营销新模式[J].电影文学,2012(19).

上一篇:工程监理如何发展下一篇:小老鼠和彩笔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