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02上海信息化规划

2024-05-12

2000年-2002上海信息化规划(精选6篇)

篇1:2000年-2002上海信息化规划

2000年-2002年上海市信息化实施计划

九十年代中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现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并于1996年启动上海国际信息港工程建设。经过1997年-1999年第一个“三年”的发展,本市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2000年—2002年是上海信息化发展三轮“三年大变样”的关键时期。根据今年6月市委常委会专题会议关于“要长计划、短安排,也要有三个‘三年’的打算”的要求,特制订如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要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以及市委七届七次全会的精神,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体部署以及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以及实现上海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和集聚辐射能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加速上海国际化现代化进程为根本目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勇于创新、先行一步,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精心组织、形成合力,服务社会、便利群众 ”的方针,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创新发展信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完善信息化建设环境,从而使本市信息化建设实现第二轮“三年大变样”,为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在2005年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之上水平和上海在2010年基本实现城市信息化的宏伟目标奠定基础。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位居国内各大城市之首,信息产业总体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形成有序竞争、鼓励创新、促进发展、具有吸引力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信息化综合指数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茅。

(二)具体目标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并完善超大容量、技术先进、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满足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建设500沟公里集约化通信管线,利用地铁、高架道路等设施穿放大芯数光缆100公里,与原有管线互联互通,形成覆盖全市的共享型通信管线网络;保持上海作为国际海光缆主要登陆地和通信枢纽的地位,互联网国际出口总容量达到2Gbps即2×230比特/秒以上;建成以电信主干网为主体、以宽带信息交互中心为枢纽、各大基础网络互联互通的高速、宽带、多媒体主干传输网络平台;市中心区基本实现多种方式宽带接入到户,实际使用率达到20%以上;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分别达到620万户和450万户。

2、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建成并完善政务、企业、电子商贸、农业、城市建设和管理、社会公共服务、金融、社区等八大信息服务系统,形成较强的城市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

基本实现机关办公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大型企业信息化普及率达到100%,中小型企业网络应用率达到80%以上;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的经济运行模式;建成支撑都市农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教

育、卫生、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金融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居国内各大城市前列;高中以上学校、区中心医院及其以上医疗机构、区级及其以上图书馆宽带上网率达到100%;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知名网站;信息化社区普及率达到50%;市民上网率从目前的8%增长到30%以上。

3、信息产业发展。形成并完善自主创新、结构优化、规模经济、效益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信息科研生产体系;信息产业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

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占全市GDP增加值的9.3%左右,年增长速度达到25%以上。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总产值达到19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3%,其中,大规模集成电路、通信产品和信息安全产品分别占全国同类产品产值的60%、40%、40%;软件产值135亿元,出口创汇4亿美元。以数字电视开播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家电。信息服务业营业额达到225亿元,年增长速度达到50%以上。

4、信息化环境建设。形成并完善促进城市信息化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创新机制、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建立统一、精干、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主管制度基本落实;初步形成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法制和政策环境,按法定程序出台一批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订一系列促进信息化发展的配套政策;形成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机制,在一些关键性重点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信息化创新人才高地;高中及其以上学校在校生信息化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接受信息技术专业培训和具有信息化知识的人员占总人口的30%。

三、主要任务

在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重点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信息产业,不断改善信息化发展环境。主要内容详见附件。

四、主要措施

1、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信息化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络等舆论阵地在传播信息化思想和普及信息化知识上的作用,广泛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它群众组织开展信息化宣传教育,使信息化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使信息化发展构筑在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

2、加强信息化组织领导和政策法规建设,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加强信息化管理推进部门的建设,建立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主管制度,健全信息化工作责任体系,形成统一、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宏观调控、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行各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统一规划、联合共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培育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促进共同发展。抓紧起草相关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草案和规范性文件,并按规定报请审议、审批,以提高依法管理信息市场的能力。鼓励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营造公平、公正、有序、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信息化发展环境。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上海实际的政策,落实各项信息网络安全措施,促进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推动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尽快形成较大的投入规模和产出效益。在完成2000年全市一号工程——上海信息港主体工程和市政府信息化实事项目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推动一批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和科研生产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建设,形成若干国家级开发和生产基地、全国性试点示范工程和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信息化重大工程,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尽快提升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科研生产的规模和水平。各级财政在资金投入上向信息化倾斜,以带动社会性投资的发展。鼓励国内企业、机构和民间资金优先投资信息化工程和信息产业项目;积极引进外资,鼓励外商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有序进入信息服务领域,扩大信息化投融资渠道。

4、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广泛开展适应市场需要的信息化培训,发展信息化培训产业,重点抓好各级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培训,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等专职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以及软件编程人员的职业培训。普及学校信息化教育,计算机课程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提高各级教师信息化知识和教学水平。支持大学生创业,推广学分制,改善大学网络条件,鼓励高校学生在校创业或休学创业。利用上海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以及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国内外信息产业带头人、高级软件开发人才和国际化管理团队等来上海创业。

5、扩大与国内外的信息化合作和交流,发挥上海的集聚辐射功能。利用上海的良好基础条件、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开展与北京、深圳等城市的信息化合作,实行优势互补。积极参与西部开发,支持内地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加强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国外大中城市政府和民间的信息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本市IT行业或有关信息化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窗口,扩大影响。

篇2:2000年-2002上海信息化规划

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的象征。

绿化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日益成为未来城市绿化发展的主旋律。

一、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5/11批准)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2、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规划城乡一体、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

第三条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

3、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

4、地带性原则: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远期到2020年,近期到2005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

为市域6340平方公里

二、现状分析

第六条 对城市绿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和分析

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的绿化建设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量变逐步到质变的发展阶段,形成今天的格局和特点。1、1949~1978年,缓慢发展阶段。

解放前,上海的绿化建设缓慢、无序,分布不均。1949年前的百年间,全市平均每年仅开辟绿地0.6公顷,各种公园绿地约为89ha。这些绿地绝大部分集中于租界和上层人士聚居的住宅区,市民群众居住集中的南市、普陀、杨浦等地区没有一块公共绿地。

解放以后,上海的绿地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展开。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相继建成第一条外滩滨江绿带、肇嘉浜林荫道、人民公园、杨浦公园、长风公园、西郊公园等。到1978年,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76lha,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由解放初的0.13平方米增加到0.47平方米。29年间绿地年均增长约23ha。2、1986~1998年,稳定增长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土地有偿使用、引进外资参与城市建设等政策推行以来,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城市外环绿带的启动建设、陆家嘴中心绿地、滨江大道、上海大观园、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到1998年底,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8278ha,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77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96平方米/人,绿化覆盖率为19.1%,郊区各区县基本实现每个郊县县城一个公园的目标。20年间绿地年均增长413公顷。3、1998年以来--快速发展阶段。

98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的指示精神,特别是黄菊书记提出的“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生态环境”的要求,坚持“建管并举”、“重在有质”,上海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的绿化发展之路。紧紧围绕改善上海生态环境这个目标,遵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改以住“见缝插绿”为“规划建绿”,结合大市政建设,旧城改造、污染工厂搬迁等,辟出成片土地建设绿地。按照生态学理论,城乡一体,平面绿化与空间绿化相结合,形成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绿化发展之路,城市绿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1)98年起,实施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块5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经过近2年努力,全市共建了140块。

(2)99年起,实施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经过努力建成了120块。

(3)2000年起,实施中心城每个区至少建设一块4ha以上的大型公共绿地,目前已建成了约20块。郊区开展了“一镇一园”的建设和营建大面积人造森林的活动。

(4)2000年起,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计划》。在三年内,城市绿化常用植物将从目前的500种增加到800种。

2001年底,上海市区绿地总面积达到13319公顷,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573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已从1998年的2.96平方米提高到5.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从19.1%提高到23.5%。四年间绿地年均增长1260公顷,四年所建的公共绿地总面积超过了过去49年的总和(98-2001年共建公共绿地3247公顷,过去49年共建公共绿地2483公顷)。这些绿地建设对提升上海的生态环境质量,缓解市中心热岛效应、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等起到到重要作用。

4、全市林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上海郊区的林业建设得到逐年完善和加强。从1989年到2001年,森林覆盖率从5.46%提高到10.4%,郊区林地面积从146.4平方公里增加到373.3平方公里。上海林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沿海防护林、河道水源涵养林、道路景观林等生态公益林为屏障,桃、梨、柑桔、葡萄、竹等经济林为主体,大型苗木基地为基础的林业发展格局。

5、上海绿化建设任重道远

实践证明,98年以来,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通过超常规的投入和集中力量进行绿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作法是可行的、必需的!这是一条在新形势下体现时代特点、上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海的绿化建设近期虽然取得突破性发展,但与国内外绿化先进城市相比,在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以及森林覆盖率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与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相比,与上海市民迫切希望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渴望心情相比,仍有距离。从上海全市看,中心城特别是内环线以内的绿化建设仍处于还历史旧帐阶段,郊区城镇的绿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从未来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出发,从全面构筑上海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出发,上海的绿化建设才刚刚开始,必须统一思想,集中力量,紧紧抓住能迅速改善城市生态的重大环境工程和措施,特别是加大绿化建设投入,加快绿化建设步伐,十五期间要继续保持98年以来超常规发展的势头,尽快形成全社会建绿、抓绿、护绿等齐抓共建、共管的局面,塑造新世纪上海以环境建设为主的城市新形象。

第七条 现状主要问题

1、市域绿化网络体系不够完善,绿化布局不尽合理,各类公园、绿地、林地分布不均匀。绿化水平有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应和生物多样性有待改善。

2、城市化地区的绿化指标仍然较低,2000年园林绿化指标低于1999年全国城市的平均值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其中中心区绿化指标更低。全市森林覆盖率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市郊缺乏大型生态林地。

3、绿化建设平均投入不足,绿化建设的持续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八条 对策

基于上海绿化现状建设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城市长远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绿化建设是城市环境建设发展的关键。目前,要大幅度增加绿化,除了在中心城特别是内环线以内地区挖潜增绿外,还要抓住新世纪上海城乡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增加上海的绿化规模和效应,从根本上改善上海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的居住生活质量。

据此规划明确,在以绿化生态效应为核心、各级绿地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根据以下八个结合,切实推进绿化规划的实施建设:

1、结合中心城旧区改造,特别是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开发,加快公共绿地建设。

2、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建设,以生态城镇发展为核心,提高郊区城镇绿化水平。

3、结合市域产业布局调整,特别是市级大型产业基地的建设,形成具有鲜明产业特点的绿化格局。

4、结合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退耕造林计划。

5、结合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配套绿化建设步伐。

6、结合郊区“三个集中”政策,将归并、置换出的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及散、乱工业点用地等,集中造林。

7、结合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有计划地造林增绿。

8、结合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面积造地增绿

三、绿化系统规划

第九条 规划目标

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规划上海城乡一体、各种绿化衔接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市域绿化系统。

2O2O年:

1、全市

(1).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2).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城市化地区

(1).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以上。

(2).绿地率为30%以上。

(3).绿化覆盖率35%以上。

2、调整绿地布局,完善绿地类型,科学配置绿地植物群落,提高绿地植物养护水平,丰富各级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历史文化内涵,提升绿化质量,塑造城市特色。

3、林业建设以培育、发挥林地生态功能为核心,植物群落的设计和造林树种的选择等体现林地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和稳定性,以亚热带长绿阔叶树种和乡土树种为主,促进森林的健康生长、群落发育和自我维持、更新能力。

第十条 总体布局

根据绿化生态效应最优以及与城市主导风向频率的关系,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集中城市化地区以各级公共绿地为核心,郊区以大型生态林地为主体,以沿“江、河、湖、海、路、岛、城”地区的绿化为网络和连接,形成“主体”通过“网络”与“核心”相互作用的市域绿化大循环,市域绿化总体布局为“环、楔、廊、园、林”。使城在林中,人在绿中,为林中上海、绿色上海奠定基础。

第十一条 环--环形绿化

指市域范围内呈环状布置的城市功能性绿带。包括中心城环城绿化和郊区环线绿带。总面积约242平方公里。

1、郊区环

郊区环线长180公里,规划两侧各约500米的森林带,面积约180平方公里。

(1)以生态林和经济林为主,采用“长藤结瓜”的方式,局部林地适当扩大。

(2)结合沿线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观光农业、别墅区开发等,考虑旅游功能。

(3)如沿线经过城镇,可根据具体规划适当减小林带宽度。

2、外环

外环线线全长98.9公里。沿外环线外侧建设500米环城林带,外环线内侧建设25宽绿带。环城林带规划总用地面积约62平方公里。(1)环城林带以500米为基本宽度,局部地区可以扩大规模,建设大型公园、苗圃、观光农业、休疗养院等及各具特色的主题公园。

(2)环城林带的主要功能是限制中心城向外无序扩展蔓延。规划大量绿地、林地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并为市民提供节假日休闲游憩场所。

第十二条 楔--楔形绿化

指中心城外围向市中心楔形布置的绿地。将市郊清新自然的空气引入中心城,对缓解中心城热岛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1、规划中心城楔形绿地为8块,分别为桃浦、吴中路、三岔港、东沟、张家浜、北蔡、三林塘地区等,控制用地约为69.22平方公里。

2、建议在严格控制用地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尽快实施楔形绿地。

第十三条 廊--防护绿廊

为沿城市道路、河道、高压线、铁路线、轨道线以及重要市政管线等纵横布置的防护绿廊,宽度满足专业系统要求。总面积约320平方公里。

1、河道绿化

市管河道两侧林带宽各约200米,其他河道两侧林带宽度各约25米-250米不等,合计总面积约185平方公里。

2、道路绿化:

(1)高速公路两侧林带宽各100米,主要公路两侧各50米,次要公路两侧各25米,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2)中心城区道路绿化应与郊区高速公路、主要公路、次要公路绿带连接。结合城市快速干道和主要干道,构筑景观道路绿色廊道。中心城区的主要道路绿色廊道有:世纪大道、沪闵路-漕溪路-衡山路、虹桥路-肇嘉浜路、曹安路-武宁路、张杨路、杨高路等。

(3)建设连接城市中心、副中心以及区级中心的林荫步道系统,单侧种植2-3排行道树。

第十四条 园--公园绿化

主要指以公园绿地为主的集中绿地。公园绿地是指对公众开放的、可以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规划公园绿地主要有三部分,一是中心城公园绿地,二是近郊公园,三是郊区城镇公园绿地。总面积约221平方公里。

1、上海公园绿地标准

根据国内外城市公园绿地分级标准,综合考虑上海城市实际情况,规划将上海公园绿地按规模分为三级,一级绿地面积为10公顷以上;二级绿地面积为4-10公顷;三级绿地面积为0.3-4公顷。各级绿地均衡布局,保证市民出门500米可以看到一块公共绿地。

2、中心城绿地

(1)规划目标

2005年,内环线内消除500米公共绿地服务盲区。

2010年,消除外环线内500米公共绿地服务盲区。

2020年,公共绿地建设总面积约52平方公里。规划新增二级绿地(4-10公顷)绿地36块,用地面积为1.76平方公里;规划新增一级绿地(10公顷以上)绿地23块,用地面积为7.55平方公里。

(2)根据热场等级遥感图,在中心城的热中心区域,规划建设4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共绿地,减缓区域热岛效应。(3)在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城市景观轴两侧、公共活动中心以及城市交通重要节点大力新建绿地,创造有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园林景观。

3、近郊公园

中心城近郊规划建设娱乐、体育、雕塑、民俗等森林主题公园。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

(1)东郊:三岔港绿地,面积约3.8平方公里。

(2)南郊:外环路东南角,黄楼镇周边(原迪斯尼乐园选址用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闵行旗忠体育公园,面积约3-5平方公里。

(3)西郊:徐泾镇,面积约4平方公里。

(4)北郊:外环路北、蕴川路西侧,面积约4平方公里。

4、郊区城镇绿化

结合城镇体系规划,高标准建设以生态城镇为目标的郊区城镇绿化。绿化指标要高于中心城,增强郊区城镇的可居住性和吸引力,促进中心城人口的疏解。规划郊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总面积约92平方公里;镇区绿化覆盖率为40%以上。

郊区城镇周边各规划50-100米的防护林。新城为100米,中心镇、一般镇为50米。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近期建设重点是“试点城镇”。根据各城镇的特点和建设要求,先期开展绿地建设。建设面积超过10公顷以上的公园。形成各具特色的绿地格局,近期,松江形成中央绿带与滨湖原生态公园相呼应的布局;安亭建成以汽车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公园;朱家角形成以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和生态桥为主的景观生态绿地系统。

5、其他绿化 积极建设其他附属绿地,包括居住区绿地、工业区绿地和其他单位附属绿地,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特色绿化。

第十五条 林--大型林地

指非城市化地区对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大片森林绿地,具有城市“绿肺”功能。总面积约671.1平方公里。

1、大型片林

包括休闲林、经济林、苗木基地等在内的市郊大型片林。规划建设浦江等大型片林以及以各级城镇为依托的若干小型片林,形成森林组团。总面积约182平方公里。

(1)浦江大型片林:在闵行区浦江镇以南布局,面积约60平方公里。

(2)南汇片林:沿大治河布局。依托南汇果园种植优势,建设以大团蜜露等优良桃树为主要树种,外围及分区之间用生态林带分隔的片林。面积约12平方公里。

(3)佘山片林:以东西佘山为中心,以丘陵山地走向为轴线,向外扩张布局。面积约50平方公里。建设以常绿、落叶乔灌木为主要树种,与天马山野生动物保护区紧密结合,按保护区、缓冲区、外围区设计的片林。

(4)嘉-宝片林:在嘉定与宝山之间布局。依托嘉定苗木生产优势,建设以优质苗木、花卉原种、物种基因培育、保存、供应为主的片林。面积约10平方公里。

(5)横沙生态森林岛。岛域面积约50平方公里,全岛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作为上海和长江的海上门户,以生态森林岛为标志,可以充分展现21世纪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形象。

2、生态保护区、旅游风景区 以集中保护自然生态资源、自然景观而形成的特定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湿地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等。总面积331.1平方公里。

(1)大小金山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自然植被和岛屿。面积约0.5平方公里。

(2)崇明岛东滩候鸟保护区。重点保护候鸟栖息地和滨海湿地自然景观。面积约110平方公里。

(3)长江口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鸟类和滨海湿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

(4)黄浦江上游主干河流水源涵养林:分为两段,一段为拦路港一泖河一斜塘一横潦泾,设计为近自然生态林,两侧宽度为500米。一段为横潦泾一黄浦江转弯口闸港,设计生态林与经济林相结合,两侧宽度各500米。面积70.6平方公里。

(5)在宝山罗泾地区,陈行、宝钢水库周边,规划建设水源涵养林。面积约10平方公里。

(6)淀山湖滨水风景区。包括淀山湖周围地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

(7)青浦泖塔区。以泖塔为核心,包括岛、河及其周围地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8)崇明东平国家级森林公园。进一步扩大人工森林建设。面积约10平方公里。

3、大型林带

以防灾、防护和隔离为目的的大型带状绿地、林地。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1)沿海防护林带

在吴淞口至杭州湾大陆岸线及崇明、长兴、横沙三岛长约470公里的海岸线(一弧三圈),建设沿海防护林。考虑台风或风潮主风向及冬季寒潮等影响,在主风向设计林带宽度为1000-1500米,次要风向宽度为200-500米,建设总面积56平方公里。

沿线城市化地区,可根据具体规划适当减小林带宽度。(2)工业区防护林带

对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工业区周边建设300米以上的防护绿带;一般工业区周边建设50~100米防护绿带。

四、近期建设

2005年,将基本建成“环、楔、廊、园、林”为特征的绿化布局框架,全市绿化水平和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中心城内环线内消除500米公共绿地服务盲区,建成四大近郊森林主题公园和若干大型生态林地。全市森林覆盖率20%以上。

第十七条 环城绿带建设(环)

第十八条 楔形绿地建设(楔)

第十九条 绿色廊道建设(廊)

第二十条 公园绿地建设(园)

第二十一条 大型林地建设(林)

五、实施对策

第二十二条 划示绿化控制线(绿线),严格控制绿化用地。

第二十三条 拓宽投资渠道,加大绿化投资、建设力度。

第二十四条 采用多种方式,加强绿化实施建设,特别是郊区林业建设,鼓励以林养林、以综合开发带动林业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化的发展。第二十五条 尽快形成促进林业发展的财政、金融优惠政策。

第二十六条 另见市计委专题《绿化规划建设实施对策》。

附表一:1980-2001年上海城市绿化指标变化

附表二:上海市森林资源现状表

附表三:世界主要城市人均公园面积比较表

附表四:世界主要城市森林覆盖率比较

附表五:绿化规划分类指标表

备注:

1、中心城区指外环线内建成区范围,2000年面积为446平方公里,人口830万。2、2000年集中城市化地区范围是指除金山、松江、南汇、奉贤、青浦、崇明以外13区的城市化地区,人口数取此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非农人口。

3、绿化覆盖率二(城市化地区的绿化覆盖面积<取行政区域内>+非城市化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全市总面积 附表六:规划新增林地统计表:(单位:平方公里)

说明:

篇3:2000年-2002上海信息化规划

我们已经发表了分析上海市2002-2007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状况的文章[2],本文沿袭了已发表文献的分析方法,重点报告2008、2009年两年新的发现。

1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收支分析

1.1 总体情况

上海市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总额为98

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2.58倍,年均增长率为14.48%。支出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为15.22%,稍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表1)。

社区卫生机构受政策影响,存在一定维持收支平衡的压力。2007年本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营出现0.55亿元赤字,2008年赤字降至0.06亿元,2009年的经营状况好转,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据“上海市卫生总费用核算研究”课题组使用机构流向法测算,2002-2009年上海市卫生总费用分配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5.96%,高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收入的增长速度14.48%。如表1、表2所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费用总量呈现上升趋势,但在卫生总费用分配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先降后升,从2001年的15.64%、2002年的13.81%,到2007年的最低点12.37%, 2008年升至14.51%,2009年为14.28%。

1.2 收入结构

如表3所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构成中,药品收入占55%~58%。医疗收入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9年占20.45%,相比较于2002年的32.72%下降了近12个百分点。政府投入持续增长,八年来从6.64%升高到18.38%,也增加了近1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7.85%。政府投入的增加恰好能够替代医疗收入比重的减少。药品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仍稳定在六成。

*:政府投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

1.3 支出结构

如表4所示,药品占总支出的比重稳定在近一半,呈上升趋势。据本课题的药品价格的研究,主导药品消费总量上升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价格,其次是贵药的消费增加,再次是用量增加。随着2011年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和支出结构中药品的比重有望得到控制,这是未来本课题可以关注和评估的改革预期效果之一。

1.4 收支结余

如表5所示,由于人力成本的上升,医疗服务成本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从1997年开始没有大的调整,导致医疗服务收支结余连年亏损,且有扩大趋势,每年递增2~3亿元,社区医疗服务项目2009年达到了20.77亿元的政策性亏损。药品收支结余在2005、2006年最高,在6亿左右,2005年开始的控制药品加成率的政策在2007年开始发挥效力,药品收支结余开始下降,降到了5亿以下,2009年为近4亿元。药品收支

*:财政补助差额=政府投入-财政专项支出=上级补助收入+财政补助收入-财政专项支出。

结余与医疗收支结余的差额逐年增加,药品收入难以补贴医疗的亏损。总体结余在2007年出现拐点。

可喜的是,近五年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且扣除专项支出后政府投入仍表现为一定差额,弥补了医疗项目的政策性亏损。2008年的补助差额同比增加了近4亿元,2009年的财政补助力度已经能够弥补医疗的政策性亏损,体现出“政府托底”的作用。

2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支平衡影响因素

2.1 政府投入

如上文分析,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投入的总量和在收入结构中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八年来从2002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8.01亿元,增加了7.14倍,在收入中的比重从6.6%升高到18.38%,增加了近12个百分点。

2009年,政府投入增加到18.01亿元,人员费用增长为29.30亿元,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稳定在1.5亿元,要达到国家医改方案要求的标准,政府投入还有13亿元的缺口。比较2007年的情况,补助缺口减少了1亿元。

政府投入还有进一步增长的必要。如果政府投入到位,则在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推行以药品零差率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也会具有更有力的支撑。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需要在药品加价率受到严控的条件下继续增加药品的消费,以补贴自身刚性增长的人员开支。

2.2 人员费用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费用的年均增长率为12.25%,低于总支出15.22%的年均增长率,占总支出的比例在2008年、2009年呈现下降趋势(表6)。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人员费用的增长幅度应得到政策的保障。有研究表明,上海市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三年后,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受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待遇较低[3]。

*:人员费用=人员支出+对个人、家庭的补助。

2.3 药品加价

2009年药品加价率降至14.1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加价率从2007年开始持续受到严控,如表7所示。但是,即使在政府严控药品加价率的条件下,药品收入仍然呈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2007-2009年,药品收入和药品费每年仍有7~10亿元的增幅。社区卫生服务购入药品的总费用的年均增长率达17.86%,仍旧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长率。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政府已经严控药品加价率的条件下,总体上仍在加大药品的使用量,利用药品差价补贴医疗的亏损和增加人员支出的压力。很有可能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采用了高价药替代低价药的做法,也不排除通过诱导需求增加了不必要的药品的使用。

2.4 影响收支平衡的因素综合作用

支出是由人员费用、日常公用支出、生产维修和设备投资构成,2002-2009年8年总支出的年均增长率是15.22%。如上文分析,人员支出在支出构成占三成左右,2008、2009年稍有降低,年均增长率12.25%,低于总支出的增长。药品、卫生材料为主的日常公用支出在支出构成中占六成以上,年均增长率17.36%,高于总支出的年均增长率,是主导支出增长的主体;2007-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大修项目较为稳定,在1亿元左右。

收入方面,由于政府2002-2009年年均增长32.42%,2009年为18.01亿元,有力地弥补了医疗项目的政策性亏损。但是由于药品差价在2009年仍有7亿元,随着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政策的推进,对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机构投入的呼声将持续存在。

3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3.1 存在问题

一是增加药品消费以维持收支平衡的动力不减。2009年上海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总收入中占的比例仍维持在近六成,在总体上尚未摆脱“以药补医”,药品差价对维持财务平衡仍相当重要。

二是人员收入的增加乏力。人员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12.25%,低于总支出15.22%的年均增长率,占总支出的比例在2008、2009年呈现下降趋势。随着物价的上涨,增加人员费用的压力是明显的。保证人员的收入与物价增长的水平相适应,有助于保证医务人员满意度,稳定社区卫生队伍,保证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对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的要求仍然存在。市区两级政府落实财政托底的要求,有助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由于近年打下的良好基础,预计上海全市在社区卫生机构每年再增加7亿元的投入,就可以对实行药品销售零差率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3.2 政策建议

一是应继续切实强化和落实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投入责任。各级政府应按照国家医改方案指导意见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落实其财政和监管的责任。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线管理,实际是将医务人员的收入与药品收入相剥离,激励切实为健康服务的行为。但收支两线管理和政府投入补供方有可能导致“大锅饭”的行为[4]。闵行区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了对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起到了转变工作机制,完善服务模式,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的效果[5]。类似的经验应总结和推广。

二是逐步提高反映技术劳务的项目收费价格。社区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扣除财政补助的服务成本制定,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提高医疗劳务价格,改变医疗劳务价格长期背离价值的状况,为社区卫生服务良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保障医务人员的收入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改变目前人员费用占总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的趋势,使之与物价上涨水平相适应,以起到稳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队伍的作用。

摘要:目的:测算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收支情况,为卫生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证据。方法:提取和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2002-2009年财务管理数据。结果:由于控制药品加价率、价格政策、人力成本上升、政府加大投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社区卫生机构在2007出现赤字后,2008年赤字总量得到控制,2009年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结论:建议继续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机构的投入,以配合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减弱对药品收入的依赖性,逐步提高反映技术劳务的项目收费价格,保障医务人员收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分析,上海市

参考文献

[1]金其林.上海市杨浦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与目标[J].中国医院,2008,12(6):52-53.

[2]丁汉升,林海,金春林.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与支出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1):28-33.

[3]陈丞,朱根明,沈国民.公立医疗机构医生对收支两条线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的满意度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0(12):12-14.

[4]王伟,庞连智,严非.上海市闸北区2006-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筹资结构的趋势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0(6):301-303.

篇4:2000年-2002上海信息化规划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0分)

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搁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像——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莎士比亚的作品曾经多次受到糟蹋,因为许多代的高中生大都被迫一遍一遍地阅读《汉姆雷特》或《麦克佩斯》等剧本,被迫查出所有的生字,被迫研究所有的学术注解。结果是他们从未真正地读完这些剧本,相反,他们被拖着一点一点地啃,历时数星期之久。等他们读到剧本的结尾,一定早忘了开头。应该有人鼓励他们一口气读完,惟有这样,他们才能对剧本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了解——即使只有50%或更少——完全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尝试找寻第一遍所跳过的地方。事实上,你会像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若曾到过某一地带,你就可以从以前所不知道的通路再去探险。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把岔路看成干道,也不会被中午的影子所欺骗。因为你记得它们在日落时的景象,你所塑造的内心地图会指引你,谷地与山丘是如何构成整个风景的一部分的。

很快读完第一遍并不神奇,也不会造成奇迹,更不能用以取代一本好书的精读。然而,迅速读完第一遍可以使以后的精读更加容易。

这种练习会帮助你在着手读书时保持警觉。你有多少次翻看一页又一页,心里却在做着白日梦,对你看过的东西毫无印象?如果你让自己被动地瞟完一本书,就势必会发生这种现象。没有人能以那样的方式领悟多少。你必须设法把握全书的条理,并将它牢牢地抓住。

一个好的读者会力求了解书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则谜语。读者的态度就像侦探寻找基本概念的线索一样,对任何能使线索清晰的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迅速地读完第一遍这一规则有助于保持这种态度。你若肯遵守,就会意外地发现,你可用极少的时间,领悟到极多的道理,而且做起来毫不费力,得心应手。

1.文中提到了莎士比亚的两个悲剧《汉姆雷特》和《麦克佩斯》,请再写出一部他的悲剧作品: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第二自然段中,“透视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四自然段运用“岔路”与“干道”的比喻,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把握整体,不要在快读第一遍时看注解和参考资料。

B.快读第一遍时。就要把握文章的内容。

C.快读第一遍时,虽跳过某些地方,但为进一步理解打开了通道。

D.迅速读完第一遍无需考虑全书的条理。

答:____________

5.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叫题。(15分)

成语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的《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为什么“四字格”备受使用者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以偶为佳”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学观,本质上也是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古人对客观美的认识,就是成双成对的:“天”和“地”,“方”和“圆”,“日”和“月”,“山”和“川”等等。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平仄相对;诗歌讲究对仗,尤其是律诗,是一定要用对仗的。古人之所以格外重视四言,是因为“四言”是惟一的字数较少但既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再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间,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由此可见,汉语成语在形式上选择了“四字格”,其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从现代心理特点来分析,它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可见,“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的一种“经典”形式,确有它的精妙之处。

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出自□□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的言行。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的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锤炼出的成语,往往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如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产生的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中的有166条。这些成语,有的就是《论语》中的原文,如衷而不伤;有的把较长句子精简压缩,变成四音节成语,如患得患失;还有的是把出处不同,而意思相关的双音节词合在一起,构成四音节成语,如屏气凝神。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但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的精华部分。

6.古人格外重视“四字格”成语的原因有(不超过30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成语中的六个,它们的来源可分为三类。请在方框内填上类别,在横线上填写相关的成语序号(3分)

①名正言顺②开天辟地③图穷匕见④钩心斗角⑤画蛇添足⑥精卫填海⑦黔驴技穷⑧卧薪尝胆⑨落花流水

出自□□的成语:_________⑤_______⑦___________

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篇文章结构清楚,从成语的□□到□□,较为详尽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9.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请你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作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5题。(19分)

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天徽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娇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色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以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黑”与“白”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晴”派生出来的。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面。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适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绝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10.文章开头说,“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作者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1.对于“湿”,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4分)

作者的独特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统文化的渊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水彩画是水墨画的变种

B.作者对“江南不宜画油面”的说法有不同的见解

C.西洋画崇尚阳光,不表现风雨

D.文章的中心,是为了说明阴雨美要胜于晴日美

E.“默看细雨湿桃花”,写出了桃花强烈的色彩感

P.写“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其主要作用是反衬

答: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说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作者喜欢画阴雨天的景色,并有自己的风格,这与他长期接受水墨画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化传统熏陶是分不开的。(1分)

15.文章末尾说:“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仔细体味这句话,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评价。(60字左右)(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1分)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6.请在下表中填人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3分)

歌楼听雨____________

客舟听雨____________

僧庐听雨____________

17.对“悲观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3分)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观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观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观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中国古代写雨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微风燕子斜。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3题。(8分)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足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之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固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固有句云:“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20.乙文中的“少陵”是指_________(人名)。(1分)

21.甲文中,郑谷建议齐己,将“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2.乙文中,“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话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仔细品味这一诗句中的“霜”、“孕”两字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两则古代诗话告诉我们,写诗作文要善于向各类入学习,甲文所指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所指对象是_______________。(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4—27题。(17分)

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竭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巢谷,字元修,四川眉山人)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于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断,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予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24.写出下列加括号词在句中的含义(3分)

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______不(旬日)必见_______

(已而)道平生______

25.“不自意全”这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己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

B.自己没有把心意完全表示出来

C.自己在路上没有注意安全

D.自己的意图全都没有实现

答:________

2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用文中语句回答)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

世人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巢谷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2000年-2002上海信息化规划

801经济学

一、微观部分

1、消费者选择理论:偏好、效用、优化选择与需求、斯勒茨基方程、跨期选择、不确定性、消费者剩余

2、生产者理论:技术、成本最小化、成本曲线、利润最大化与厂商供给

3、市场结构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市场需求与行业供给、均衡与效率、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要素市场理论

4、对策论(博弈论):战略式博弈、扩展式博弈、纳什均衡、重复博弈

5、一般均衡理论:交换经济、生产经济中的一般均衡、交换经济中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6、公共品、外部性和信息

二、宏观部分

1、宏观经济指标

2、经济增长理论:索罗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型

3、失业、货币与通货膨胀理论

4、总需求理论: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IS-LM模型与总需求、财政、货币政策与总需求

5、总供给理论:粘性工资模型、价格错觉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粘性价格模型、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

6、开放经济:国际收支、汇率、浮动和固定汇率下小国开放经济、国际利差

7、宏观经济政策争论、政府债务与赤字

8、基于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消费、投资、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9、经济波动理论的新近发展.818管理学

《管理学》是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和组织活动研究的科学,其目的在于阐明组织进行经营活动和组织活动的一般规律,为组织的经营提供一种指导框架。

《管理学》考试科目主要从六个部分进行掌握: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管理与组织领导、管理的昨天和今天;第二部分是定义管理者领地,包括组织文化与环境、全球环境中的管理、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第三部分是计划,包括决策的制定、计划的基础、战略管理、计划工作的工具和技术;第四部分是组织,包括组织的结构与设计、管理沟通与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第五部分是领导,包括行为的基础、理解群体和团队、激励员工、领导;第六部分是控制,包括控制的基础、运营及价值链管理

一、判断题(每个2分,共计20分)

1.通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比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要小。

2.总效用决定一种商品的价格,边际效用决定消费数量。

3.在总收益等于总成本时,厂商的正常利润为零。

4.短期总成本总是不小于长期总成本。

5.外部经济的存在,意味着厂商的总成本不仅是自己产出的函数,而且也是行业产业的函数。

6.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是同一条曲线。

7.公共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排他性。

8.折旧费用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

9.IS曲线右移动会增加总需求并降低利率。

10.货币交易需求反映了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两个家庭各用一种商品互相交换并各自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交换中将出现

A.2个绝对价格 B.1个相对价格 C.A,B皆错 D.A,B皆对

2.标准的新古典生产函数

A.函数可以取正、负或零 B.一阶导数是严格正的C.二阶导数是严格正的 D.A,B,C皆错

3.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一个企业在短期决策时可调整的变量有

A.初始资本存量 B.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4.市场需求曲线通常是指

A.市场上最大购买者需求曲线之和 B.政府对某种商品的需求

C.与横轴平行的曲线 D.市场上所有个人需求曲线之和

5.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

A 与纵轴轴相交 B 经过原点 C 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D与横轴相交

6.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

A.为生产同等产量的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是不能变化的 B.为生产同等产量的投入要素的价格是不变的 C.不管投入各种要素量如何,产量总是不相等的 D.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

7.如果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不变,单位时间里增加了20%的劳动使用,但保持资本量不变,则产出将

A.增加20% B.减少20% C.增加大于20% D.增加少于20%

8.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时

A.平均成本上升 B.平均可变成本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C.总成本下降 D.平均可变成本上升

9.厂商获取最大利润的条件是

A.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差额达到最大值

B.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C.价格大于平均成本的差额达到最大值

D.价格大于平均可变成本的差额达到最大值

10.一般情况下,厂商得到的价格若低于以下那种成本就停业

A平均成本 B平均可变成本 C 边际成本 D平均固定成本

11.假定完全竞争行业内某厂商在目前产量上的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和平均收益均等于10元,则这家厂商

A.肯定只得到正常利润 B.肯定没得到最大利润

C.是否得到了最大利润还不能确定 D.肯定得到了最少利润

12.对完全垄断厂商来说

A.提高价格一定能增加收益 B.降低价格一定会减少收益

C.提高价格未必能增加收益,降低价格未必减少收益 D.以上都不对

13.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时

A.厂商一定能获得超额利润 B.厂商一定不能获得超额利润

C.厂商只能得到正常利润 D.取得超额利润、亏损及获得正常利润都可能发生

14.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之间的差别是

A.厂商的广告开支不同 B.非价格竞争的数量不同

C.厂商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D.以上都不对

15.市场失灵是指

A.市场没有达到可能达到的最佳结果 B.市场没能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

C.市场未能达到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D.以上三种都是

16.下面不属于国民收入部分的是

A.租金收入 B.福利支付 C工资 D.利息净额

17.消费者收入水平决定

A.流动资产存量 B.购买力水平C.财富的分配 D.消费者负债的水平

18.货币供给(M1)大致等于

A.公众持有的通货 B.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活期存款

C.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准备金 D.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存款

19.在IS和LM曲线的交点处

A.实际支出与意愿支出相等

B.实际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需求相等

C.收入与利率水平同时满足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D.以上都正确

20.有三位经济学家因为在20实际70年代奠定了对不对称信息进行分析的理论基础而获得2001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下面哪一位不是得主之一

A 乔治·阿克洛夫 B麦克尔·斯宾塞 C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D格里高里·曼昆

三、计算题(本题20分)

一个垄断者在一个工厂中生产产品而在两个市场上销售,他的成本曲线和两个市场的需求曲线方程分别为:TC=(Q1+Q2)2+10(Q1+Q2);

Q1=32-0.4P1; Q2=18-0.1P2(TC:总成本,Q1、Q2:在市场1、2的销售量,P1、P2:市场1、2的价格),求:(1)厂商可以在两市场之间实行差别价格,计算在利润最大化水平上每个市场上的价格,销售量,以及他所获得的总利润量R;

(2)如果禁止差别价格,即厂商必须在两市场上以相同价格销售,计算在利润最大化水平上每个市场上的价格、销售量,以及他所获得的总利润R。

四、证明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1.在微观经济学中给定一一般的线形需求函数Q=f(P)(Q:需求量,P:价格),请用代数方法证明该函数任意两点上的需求函数弹性不等。

2.证明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函数Y=f(P)(Y:总需求,P:价格水平)的斜率为负数。

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1.试述经济中自动稳定器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

2.试述消费者理论中的边际替代率和生产者理论中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异同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10题,共20分)

1.经济人概念的内容之一是理性人在经济活动中追求其经济利益。

2.在生产者理论中,当边际成本递增时,平均成本也是递增的。

3.外部经济的存在必然导致行业的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所有商品的需求都与其替代品价格的变动成正比。

5.如果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U=XY,那么,他总把他的收入的一半花费在X上。

6.加速数指投资增减会引起收入更大幅度增减。

7.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一定递减。

8.“流动性陷阱”指LM曲线呈水平状,此时财政政策最有效。

9.总供给曲线越平坦,货币供给增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大。

10.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内,稳定状态意味着△Y/Y=△N/N=△K/K。(Y:产量,N:劳动,K:资本)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0题,共40分)

11.在跨入21世纪的时候,国际社会提出了在全世界消除贫困的具体目标。而在贫困研究上作出特殊成就并获得诺贝尔纪念奖(简称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是

A.Stiglitz(斯蒂格利茨)B.Sen(森)C.Arrow(阿罗)D.Samuelson(萨缪尔森)

12.商品的需求价格由()决定。

A.消费者的收入 B.消费者的偏好 C.该商品的边际效用 D.该商品的生产成本

13.假定需求函数为Q=10-2P(Q:需求,P:价格),则在P=1处需求弹性系数是

A.0.25 B.0.5 C.1 D.1.25

14.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总收益曲线的斜率为

A.固定不变 B.经常变动 C.1 D.0

15.提高工资会使个人的劳动时间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A或B

16.如果MPL/MPK>w/r,那就应该

A.用更多的劳动替代资本 B.用更多的资本替代劳动

C.降低工资 D.降低利率

17.国家监管机构对一个垄断厂商的限价正好使其经济利润消失,则限价要等于该厂商的 A.边际收益 B.边际成本 C.平均成本 D.平均可变成本

18.对商品的信息不对称会损害

A.消费者利益 B.生产者利益 C.市场 D.以上各项

19.瓦尔拉斯定律意味着

A.所有市场皆供求平衡 B.超额需求等于零

C.相对价格的存在性 D.以上各项都不对

20.科斯定理指的是

A.若交易成本为零,则只要财产权明确,市场交易的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B.若交易成本为零,财产权明确与否并不影响市场交易的效率

C.只有当交易成本为零时,市场交易才是有效率的 D.以上各项都对

21.经济均衡是指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C.总支出等于企业收入 D.消费加投资等于产出

22.在四部门经济中,若投资、储蓄、政府购买、税收、出口和进口都增加,则均衡收入

A.必然增加 B.不变 C.必然减少 D.不能确定

23.当利率很低时,购买债券的风险

A.很小 B.很大 C.可能大也可能小 D.不变

24.下列何种行为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

A.购买公司债券 B.购买公司股票 C.购买国债 D.上述都不是

25.在下列那种情况下,“挤出效应”最可能很大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26.在简单凯恩斯乘数中,乘数的重要性依赖于

A.投资函数的斜率 B.消费函数的斜率 C.实际货币供应量 D.实际利率

27.一个经济体系中的失业是指

A.有工作能力的人没有工作 B.实际工资超过劳动的边际产量

C.失业统计中的失业人数大于0 D.上述各项目都不准确

28.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下述国家中

A.韩国、日本、中国 B.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

C.中国、印度、泰国 D.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

29.菲利浦斯曲线的存在意味着

A.存在工资粘性 B.预期在短期无效

C.预期在长期无效 D.短期无工资与失业间的替代

30.在IS-LM-BP模型中,IS曲线上每一点所对应的是

A.产品市场均衡 B.货币市场均衡 C.劳动市场均衡 D.国际收支均衡

三、计算题(每小题15分,2题,共30分)

1.设对一垄断厂商的两种产品的需求函数如下:

Q1=40-2P1+P2

Q2=15+P1-P2

该厂商的总成本函数为

C=(Q1)^2+Q1Q2+(Q2)^2

请求出该厂商取得最大利润时的Q1、Q2、P1、P2和利润R,其中符号含义为Q:产品产量;P:价格;C:成本;R:利润。

2.设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货币需求函数为:L(Y,i)=1.5Y-100i

储蓄函数为:S=0.2Y

投资函数为:I=4-40i

货币量和价格水平之比为:M/P=6

请求出实际收入和利率。若货币量M=24,请求出产品市场总需求函数Yd。(Y:实际收入;i:利率;S:储蓄;I:投资;M:投资量;P:价格水平)

四、证明题(每小题15分,2题,共30分)

1.如果预算线给定,一条无差异曲线U(Qx,Qy)与其相切,试证明切点E的坐标为最优商品组合,切点E为消费者均衡点。

2.试证明预算平衡乘数等于1。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2题,共30分)

1.生产的三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厂商通常会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

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一,名词解释(8*3):

广义货币 间接融资 基础货币 开放式基金

资本市场线 全额清算系统 特里芬难题 国际清偿力 二,论述(4*19):

1.何谓菲利浦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 对其有何看法?该述之.2.什么是利率市场化?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有何影响? 3.简述股指期货交易机制,试分析我国开设股指期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以及它可能对证 券市场的影响? 4.试运用汇率理论分析我国汇率制度,并提出改革建议.一. 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选正确的涂“A“,选错误的涂”B“)1.当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大于1时,降低销售价格会使总收益增加。2.生产函数表现投入品价值与产出品价值的数量关系。3.当需求和供给都增加时,商品的均衡价格将提高。

4.当X、Y为任意两种商品,帕累托最优可表示为MUx / MUy = Px / Py = MCy / MCx。5.卖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为VMP = W。

6.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的区别主要在于所用要素是否向市场购买。7.国民收入包括存量和流量两部分。

8.当物价上涨时,LM曲线会向右下方移动。

9.是否坚持市场出清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在基本假设方面的明显分歧之一。10.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主要从总供给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1.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说明

A.边际成本递增 B.边际替代率递减 C.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D.机会成本递减 12.当单个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为最佳时,必然有: A.总产量达到最大 B.边际产量达到最高

C.平均产量大于或等于边际产量 D.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 13.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竞争市场不同的特点之一是:

A.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 B.各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 C.企业进出这一市场是自由的 D.当MC=MR时利润达到最大 14.在生产者均衡点上

A.MRTSLX = PL / PX B.MPL / PL = MPX / PX C.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 D.当MC = MR时利润达到最大

15.当某商品的价格从5元降至4元时,该商品需求量增加了100单位,则需求 A.缺乏弹性 B.富有弹性 C.单位弹性 D.不能确定

16.当消费者收入提高时,下述哪条曲线必然向右上方移动 A.预算线 B.无差异曲线 C.成本曲线 D.供给曲线

17.在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时,厂商的经济利润 A.大于零 B.等于零 C.小于零 D.不确定 18.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

A.商品价格的比率 B.要素价格的比率 C.边际替代率 D.收入水平19.边际成本可用下列哪一项表示

A.平均成本的变化 B.总可变成本对产量的导数 C.要素价格 D.平均可变成本的变化 20.如果需求曲线是一直线(线性函数),那么这一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 A.等于1 B.是一常数

C.随需求量增大而增大 D.随需求量增大而减少

21.某种生产要素的市场(行业)需求曲线,与单个厂商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相比较 A.前者与后者重合 B.前者比后者陡峭 C.前者比后者平坦 D.无法确定 22.下列哪一项不是进入一个垄断行业的壁垒 A.垄断利润 B.立法 C.专利权 D.资源控制 23.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家短期均衡以为着 A.P=最小AC B.P=MC C.不存在经济利润 D.不存在经济亏损

24.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为-1/4,这以为着消费者愿意放弃几个单位X可获得1单位Y A.5 B.1 C.1/4 D.4 25.如消费者的偏好序如下:A组合比B组合好;C组合比A组合好;B组合和C组合一样好,这个消费者的偏好序

A.违反了完备性定理 B.违反了反身性定理 C.违反了传递性定理 D.没有违反任何定理 26.下述哪一项不属于总需求

A.税收 B.政府支出 C.净出口 D.投资

27.财政政策的实际作用往往比简单乘数所表示的要小,这主要是因为简单乘数 A.没有考虑时间因素

B.没有考虑国际市场因素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C.没有考虑货币和价格因素 D.没有考虑货币政策的作用

28.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使

A.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B.IS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C.A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D.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29.根据凯恩斯理论,利率水平主要取决于

A.货币需求 B.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C.储蓄 D.储蓄与投资

30.边际储蓄倾向若为0.25,则边际消费倾向为 A.0.25 B.0.75 C.1.0 D.1.25 31.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乘数的重要性依赖于 A.投资函数的斜率 B.实际利率

C.实际货币供给的增加 D.消费函数的斜率 32.根据简单凯恩斯模型,货币需求取决于

A.实际收入和实际利率 B.名义收入和实际利率 C.名义收入和名义利率 D.实际收入和名义利率 33.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

A.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将会增加 B.货币供给会增加一个相同的量 C.货币的需求就会下降 D.利息率将会上升 34.在下述哪种情况下,挤出效应比较大

A.非充分就业 B.存在货币的流动性陷阱 C.投资对利息率的敏感度较大 D.现金持有率较低 35.加入政府部门后的支出乘数与下述哪一项无关 A.平均消费倾向 B.税率 C.投资对利息率的敏感度 D.边际消费倾向 36.工资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也称为 通货膨胀。A.需求拉上 B.成本推进 C.结构性 D.隐性 37.货币乘数的大小取决于

A.货币供给量 B.税率

C.银行准备金率 D.银行利息率 38.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表示

A.进入和退出失业队伍的劳动力数量处于均衡 B.对物价和工资的预期是正确的 C.A和B都包括在内 D.A和B都不是

39.下述哪一项不是经济在内的稳定器

A.累进税率制 B.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的政府开支 C.社会保障支出 D.农业支持力量 40.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率指

A.产出增长率等于储蓄率 B.资本边际产品等于劳动增长率 C.储蓄率等于人口增长率 D.产出增长率等于技术变化率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 经济人

2.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3. 停止营业点 4. 基础货币 5. 理性预期

四.计算题(每小题7.5分,共15分)假定垄断者面临的需求曲线为P=100-4Q。总成本函数为TC=50+20Q。求

1. 垄断者利润极大化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

2. 假定垄断者遵循完全竞争法则,厂商的产品、价格和利润为多少?

五. 问答题(共35分)

1. 作图并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三种基本情况。(15分)

2. 如我国目前宏观经济为有效需求不足。试用你掌握的西方经济学原理,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具体原因和可以采取的对策。(20分

一.判断题:请在标准答题纸选择(每小题1分,共15分)1. 供给曲线左移,对于同样价格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数量增加。2. 均衡价格随着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3. 边际产品增加使总产量增加,边际产量减少使总产量减少。4. 生产要素的价格一旦确定,等成本曲线的斜率随之确定。

5. 如果生产资源的效率很高,社会将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外的点上生产。6. 当总收益等于总成本时,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7.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市场价格。8. 规模的内在经济性和不经济的存在,使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通常呈先降后升的U型。9. 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与编辑收益曲线是同一条曲线。10.如果仅考虑劳动的替代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11.边际储蓄率越高,政府购买对GNP的贡献越大。12.已生产出来但未售出的产品也应计入投资。

13.总供给曲线越平坦,货币供给增加对GNP的影响越大。

14.LM曲线不变,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会增加收入和降低利率。15.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入债券将使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二.选择题:请在标准答题纸上作单项选择(每小题1.5分,共45分)1. 所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A.消费者收入变化 B.商品价格下降

C.其他相关商品价格下降 D.消费者偏好变化 2.若X和Y二产品的交叉弹性系数为-2.3,则

A.X和Y是替代品 B.X和Y是正常商品 C.X和Y是劣质品 D.X和Y是互补品

3. 直线型需求曲线的斜率不变,因此其价格弹性也不变,这种说法 A.一定正确 B.一定不正确

C.可能不正确 D.无法判断是正确不正确

4. 对同一个消费者来说,同样数量的商品总是提供同量效用,这种说法 A.正确 B.错误

C.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 D.无法回答

5. 商品X和Y的价格按相同比率上升,收入不变,则预算线 A.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B.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C.不变动 D.向左下方或右上方平行移动 6. 消费者剩余是 A.消费过剩的商品 B.消费者得到的总效用

C.消费者得到的总效用减去支出效用的货币度量 D.支出的货币效用的剩余

7. 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当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 A.与纵轴相交 B.经过原点

C.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D.与横轴相交

8. 一横轴表示劳动,纵轴表示资本,等成本线的斜率是 A.PL / PX B.-PL / PX C.PX / PL D.-PX / PL 9.如果增加一单位劳动可减少三单位资本且能使产量不变,则MRSLK为: A.1/3 B.3 C.1 D.6 10.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实质上取决于 A.时间长短 B.可否调整产量

C.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D.可否调整产品价格 11.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成U型有关的原因为 A.规模报酬 B.外部经济与不经济

C.要素边际生产率 D.固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 12.在从原点出发的射线与TC曲线的切点上,AC A.最小 B.最大

C.大于MC D.小于MC 13.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 A.先降后升 B.先升后降

C.保持不变 D.一直趋于下降 14.在一成本与产量为纵、横轴的坐标系中,如果等成本曲线与等产量曲线没有切点和交点,要生产等产量曲线所表示的产量,应该 A.增加投入 B.减少投入

C.使投入保持不变 D.上述三者都有可能

15.某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从水平线变为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说明 A.有厂商进入该行业 B.完全竞争被不完全竞争所取代 C.厂商间的竞争趋于激烈 D.原厂商退出了该行业

16.在一般情况下,厂商得到的价格低于下述哪种成本将停业营业 A.平均成本 B.平均可变成本 C.边际成本 D.平均固定成本 17.假定完全竞争行业内某厂商在目前产量水平上的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和平均收益均等于1美元,则该厂商

A.只得到正常利润 B.肯定未得最大利润 C.是否得最大利润不能确定 D.已得超额利润

18.完全竞争市场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相比 A.前者与后者重合 B.前者比后者陡峭 C.前者比后者平坦 D.无法确定

19.某工人在工资率每小时2美元时挣80美元,每小时3美元时挣105美元,由此可以判定

A.收入效应起主要作用 B.替代效应起主要作用

C.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均未发生作用 D.上述三者都不对

20.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下列何项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值 C.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收入 D.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21.在两部门经济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8,那么自发支出乘数为 A.1.6 B.2.5 C.5 D.4 22.在四部门经济中,若投资、储蓄、政府购买、税收、出口和进口都增加,则均衡收入 A.必然增加 B.不变

C.必然减少 D.不能确定

23.人们用一部分收入来购买债券,这种行为属于 A.储蓄 B.投资

C.既非储蓄也非投资 D.既是储蓄也是投资 24.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的关系为

A.二者之和等于1 B.二者之和等于0 C.二者之比为平均消费倾向 D.二者之和为平均储蓄倾向 25.下列哪一项不影响货币需求

A.一般物价水平B.银行利率水平

C.共众支付习惯 D.物品与劳务的相对价格 26.当利率降得很低时,购买债券的风险将 A.很小 B.很大

C.可能大也可能小 D.不发生变化 27.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为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率 D.道义劝告

28.在IS曲线上,存在储蓄和投资均衡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点有 A.一个 B.无数个

C.小于100个 D.上述三者都不对

29.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B.LM与IS曲线都平缓

C.LM曲线陡峭,IS曲线平缓 D.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

30.假如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减税会使 A.价格上升,产量增加 B.价格上升,产量不变 C.产量增加,价格不变 D.价格下降,产量减少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 无差异曲线 2. 边际效用 3. 垄断竞争 4. 财政挤出效应

5. 边际产品价值(VMP)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两种消费品的边际替代率(MRSXY)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它是递减的?

篇6:2000年-2002上海信息化规划

1上海市中医医院总体收支情况分析

研究对象是上海市卫生局财务管理数据库中2002-2009年登记名为“中医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院,以下统称“中医医院”。其中,三级中医医院4家,含1家中西医结合医院,二级中医医院16家(2009年闵行区中医医院并入区中心医院,为15家),含3家中西医结合医院。在比较总量时以同级全部西医院作为与中医医院的研究参照,包括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在比较业务收入的内部构成时,为保证可比性,剔除了专科医院,选取了4家三级综合西医医院,18家二级综合西医医院作为同级中医医院的参照,下文以“样本三级西医医院”、“样本二级西医医院”标明。

1.1 总体情况

据“上海市卫生总费用核算”课题组研究,如表1所示,2009年本市中医医院的总收入在卫生总费用分配总额中的比重为5.62%,2006年以后呈比重加大趋势。2002-2009年中医医院总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6.23%,略高于同期卫生总费用分配总额增速15.96%。中医医院总体上呈加快发展态势。

如表2所示,2002-2009年上海市公立中医医院总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17.53%,稍高于总收入的增速。2008年、2009两年,中医医院的总收入的环比增长都接近20%,分别为22.55%、19.95%,呈现加速增长的势头。

2007年全市中医医院亏损1.88亿元,4家三级中医医院亏损1.48亿元,占大部分。2008年亏损近1亿元,2009年亏损为0.62亿元,仍旧是三级中医医院的赤字为主,两年的赤字分别为0.92亿元、0.52亿元。这两年全市公立医院已经实现了总体盈余,但是,中医医院,尤其是三级中医医院的经济运行状况仍不容乐观。

1.2 收入构成

上海市2002-2009年中医医院收入构成见表3。相比西医三级和二级医院,中医医院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三级医院政府投入更低。政府投入的比重在二级医院约10%,三级医院约5%。第二,中医医院医疗收入所占比重稍低,三级中医约为35%,比三级西医医院低15个百分点,二级中医医院略低于35%,约比二级西医医院低10个百分点。第三,中医医院更依赖于药品收入。中医医院的药品收入占一半以上,西医医院约四成。三级中医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性呈现增强的趋势。

*:政府投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

本市二、三级中医医院门诊收入占业务收入(业务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门诊收入+住院收入)的60%以上,门诊药品的收入都接近45%。同级西医医院的业务收入中住院占更大份额,均接近或超过了一半。2009年样本三级西医医院的住院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为54.88%,其中,住院医疗收入已占业务收入的三成以上。

手术收入的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技术劳务的价值。2009年上海市二、三级中医医院的手术收入占比低于同级西医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的手术收入相差明显。三级西医院占业务收入的17.65%,三级中医院仅占3.37%。这主要是由于中医自身的特点,手术在服务提供的整体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低于西医。中医医院在医疗收入的结构中,诊察、检查和化验收入所占比例较高。

三级中医医院保留了中草药的使用份额,尤其是在门诊中草药占总业务收入的18.31%,年均增长19.82%。二级中医医院的中草药仅占业务额的8%。中草药的使用强调个性化的“辩证施治”,三级中医医院更好地体现了传统的使用中草药的特色。

与同级西医医院相比,三级中医医院的中药使用率高出30~40个百分点。中药、特别是中草药的加工和储存颇费人工和场地,成本高,收益小。据了解,卫生行政部门用“中药使用比例”这一指标对中医医院给以了一定的监测和激励。

1.3 支出构成

2002-2009年上海市中医医院的总支出从14.45亿元增长到44.7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53%,高于全市公立医院同期的平均增速16.90%。医疗支出60%为人员支出,30%为公用支出。药品支出90%为公用支出,不到10%为人员支出。

1.4 收支结余

如表4所示,2008年、2009 年上海市中医医院的医疗项目仍处亏损放大趋势。“以药补医”的现状受到政策撼动,控制药品差价的政策使得药品结余在2007年迅速出现拐点,快速出现亏损。2008年、2009年由于药品结余略有增加,以及政府补助差额的作用,使三级中医医院的赤字状况有所缓解。

注:财政补助差额=政府投入-财政专项支出=上级补助收入+财政补助收入-财政专项支出。

2影响收支平衡的因素分析

2.1 政府投入

如表5所示,2008年三级中医医院的政府投入环比增长22.10%,2009年回落至1.46亿元的水平,2002-2009年年均增长率为11.30%;二级中医医院的政府投入2008、2009年的环比增长率为27.63%、18.03%,2002-2009年年均增长率为19.73%,增长更为明显。结合表3,政府投入在三级中医医院经济运营中的作用有降低的趋势。

2.2 人员支出

2008年、2009年中医医院的人员支出总计为11.5亿元和12.93亿元。今后,本市每年二、三级中医医院的人员支出还将大约增长1.5~2亿元,人员支出的刚性增长态势将持续为医院维持经济运行的平衡带来压力。医院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都在30%左右。如表5所示,三级中医医院略低。二级中医医院的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其收入水平的保障应引起重视。

2.3 药品差价率

受控制药品加成率的政策的影响,2006年以后公立医院的药品差价率均呈下降趋势。中医医院相比于西医院更依赖于药品的收入,更容易受到控制药品差率政策的影响。

如表6所示,近年中医医院的药品差价率都高于同级西医院。2008年、2009年除了三级中医医院稳定在20%,其他医院的加价率进一步下降。三级中医医院降低差价率的空间有限。

3上海市中医医院的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

3.1 主要问题

为说明问题起见,出发点定为单目标,即中医医院的收支平衡。但在现实中“中医医院发展不等于中医发展”、“中医医院西医化”是较常见的,必须引起注意。本文认为,上海市中医医院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3.1.1 中医医院更易受到控制药品差率政策的影响。

2007-2009中医医院的亏损,尤其是三级中医医院的亏损较为明显。中医医院在公立医院群体中对药品的依赖性比较大,对控制药品差率的政策尤其敏感。2008年、2009年两年的中医医院赤字主要是由药品政策触发的。

3.1.2 中医医疗服务的定价缺乏依据,偏离价值更为严重。

传统中医服务项目 “望闻问切”、针灸、推拿、正骨法、中草药辨证施治等技术项目由于定价的困难性,定价低于价值的情形更为严重。近期一项中医医院的成本核算研究的作者指出,同一疾病在中西医的治疗方法不同,成本的构成不同。中药制剂和草药的使用也影响到了经营管理成本。中医诊治中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的作用比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作用更重要[2]。

3.1.3 中医医院的政府投入仍需加强。

2002-2009年三级中医医院的政府年均增长率为13.55%,远远低于支出增长的水平20.58%,人员收入的增加主要通过业务收入的增长支撑;二级中医医院的政府投入2002-2009年年均增长率为17.50%,高于同期支出增长的水平13.74%。2009年三级中医医院的政府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45%,比2008年降低了一个百分点,间接导致赤字,不利于维持公益性。

3.2 政策建议

配合国家和本市医改框架,结合财务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3.2.1 完善中医医院的经济补偿机制,控制政策性亏损。

如上文分析,中医医院尤其是三级中医医院受到控制药品差价政策的影响尤为显著,2007年以后连续三年不能维持收支平衡。三级中医医院的2007-2009年的亏损总额累积为2.92亿元,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应引起决策者的注意,必须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或者加大政府投入的途径控制三级中医医院的政策性亏损。

3.2.2 切实落实中医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

近两年可见文献报道我国中医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的结果 [3,4],核算了中医医院药事服务费的成本。研究发现三级中医医院的中草药(中药饮片)的服务成本高于西药和中成药,如医生开中草药的时间是西药和中成药的四倍。如果不给以充分的补偿,中医医院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提供中药饮片服务就会缺乏动力。相关的研究和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推进建立合理的定价和政府投入体系,解决政策性亏损的问题。

注: 1. 差价=药品收入-药品费;2. 差价率=(差价/药品费)×100%。

3.2.3 保障医务人员收入,尤其是二级中医医院的人员收入。

必须保持人员的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以稳定医务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林海,荆丽梅,金春林.上海市中医医院收入与支出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1):21-27.

[2]唐靖一,顾建良,郁佳雯.在中医医院中应用成本信息化核算的必要性和优化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5):147-149.

[3]杨丽,程晓明,孙晓勇.浙江省市级中医医院中草药药事服务实际成本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10):59-61.

上一篇:金融改革论文下一篇:孝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