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2024-04-19

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通用8篇)

篇1: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吉林省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解读

2014年1月23日,我省发布了《全省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围绕此次公告有关内容,记者采访了吉林省审计厅总审计师邹积新同志。

1.记者:我省政府性债务资金主要用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近几年,我省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方面资金缺口较大,仅靠财政资金投入难以满足需要。从审计情况看,我省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有88.44%投向了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教科文卫、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其余债务资金用于工业、能源等方面。如,我省债务资金用于省内高速公路建设,用于长春市内快速路建设、城市轻轨和地铁方面建设,目前,多数项目已经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便了老百性的出行。可以看出债务资金的投入,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大量优质资产,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记者:近年来我省在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政府性债务问题。2011年以来,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相 关制度,化解存量债务,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逐步完善。2011年以来,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制度,规范和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财政部门完善了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相关管理办法,组织清理规范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建立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报告制度,动态监控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公司的信贷管理,贷款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债务举借、偿还、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制度86项。

二是债务风险防范措施不断强化。截至2013年6月底,全省有4个市级、26个县级建立了债务风险预警制度;省级、7个市级、12个县级建立了偿债准备金制度。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明确偿债责任等措施化解存量债务。

三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能力有所增强。2010年以来,我省各地按照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的要求,通过增加注册资本、注入优质资产、改制重组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方式,提高融资平台公司的资产质量和偿债能力。与2010年相比,2012年省市县融资平台公司平均每家资产增加7.83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下降3.77个百分点。

3.记者:如何评价我省政府性债务的风险情况?

答:审计结果表明,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的现状,以及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看,我省政府性债务风 2 险总体可控。

一是全省总债务率处于风险可控水平。截至2012年底,全省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为75.98%。若按照2007年以来,各全省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当年偿还本金中,由财政资金实际偿还的最高比例折算后,总债务率为84.13%。总的来看,全省债务率并不高,处于可控水平。

二是逾期债务率处于较低水平。截至2012年底,全省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除去应付未付款项形成的逾期债务后, 逾期债务率1.79%;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的逾期债务率分别为1.29%和3.12%。

三是从政府性债务与政府资产的对应关系上看,我省政府性债务主要用于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教科文卫、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形成了大量与债务相对应的优质资产作为偿债保障。全省政府性债务是经过多年形成的,债务余额也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逐渐偿还,随着未来我省经济增长将为债务偿还提供根本保障。

综上分析,我省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4.记者:审计发现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此次审计发现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增长较快,年均增长 3 13.6%;二是部分地方和行业债务负担较重;三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有一定程度依赖;四是部分地方和单位违规融资、违规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我省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政建设、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由于财税体制不够完善,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存在资金缺口,地方普遍通过举债弥补资金缺口。二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三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预算管理、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等制度执行不到位。

5.记者:针对当前我省政府性债务管理现状,审计提出了哪些建议?省政府对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已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针对当前我省政府性债务管理现状,审计机关已向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提出以下5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二是加强对市县政府债务的监管,对违规提供担保,违规使用债务资金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三是防范变相融资,继续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四是把政府负债作为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状况纳入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范围;五是积极组织对政府性债务问题整改工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政府性债务问题,正在研究出台 4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将明确政府性债务性质其使用范围,建立政府性债务计划编制程序和举债审批程序,加强政府性债务资金使用和偿还管理,加强政府性债务融资成本控制,加强预警体系建设和债务规范控制,有效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明确监督管理责任和加强绩效考核。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完善制度,将陆续出台新的措施。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相信我省有能力切实解决好政府性债务问题,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财政金融风险。

6.记者:下一步如何加强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监督? 下一步,我厅将组织全省审计机关持续进行地方政府性债务跟踪审计。重点揭示违规变相举借政府性债务、盲目过渡举债、违规提供担保、违规使用债务资金、融资平台公司清理规范不到位、债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和未建立有效的风险应对处置措施等问题。

一是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促进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将债务审计纳入预算执行审计的法定范围,加强对地方举债约束、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债务管理、推进预算公开、透明。

二是强化审计问责机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改变因缺乏问责机制所导致的领导干部无视举债规模和债务风险的现状,强化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评价力度,将地方债务的相关指标、风险状况、化解旧债等情况纳入地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体系,建立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内长期的财政绩效评估机制,避 5 免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

三是改进审计组织方式,保证债务审计的力度和深度。在未来对债务的审计中,省审计厅将加大对债务审计工作指导力度,协调省、市、县审计机关的力量,通过组织不同级次、不同领域的债务审计或审计调查,结合预算执行审计和地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形成力量整合、上下联动,以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不断深入。

篇2: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2014年1月24日,四川省审计厅发布了《四川省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围绕此次公告有关内容,记者采访了四川省审计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陶志伟。

1.记者:我省政府性债务资金主要用在了哪些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在“十一五”期间尤其是进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期之后,我省为振兴灾区经济,重点实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事业的加速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仅靠财政资金的投入已难以满足需要,为此,地方政府加大了举债融资搞建设的力度。从审计情况看,我省政府性债务资金有近80%投向了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教科文卫、农林水利和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领域,其中投向市政建设和交通运输的达50%以上。债务资金的投入,一是促进了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区域经济发展更趋协调、城镇发展质量得到提升、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逐步消除、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二是形成了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储备土地、公租房等大量具有经营性质或较易增值转化的优质资产,以及公园绿地、运动场馆、自然保护区等公益性文化旅游设施,既保障了债务具有良好的偿

226260.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42.40%;按本次审计口径,2013年全省可供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财政资源形成的综合财力为9062亿元,较2010年增长42%,总体上债务规模与GDP和综合财力相适应。适度的债务规模为增加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投入,提高经济质量和发展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加财政收入等提供了条件;而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和综合财力增加将为债务偿还提供根本保障。

三是从政府性债务与政府资产的对应关系上看,我省政府性债务主要用于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教科文卫、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形成了大量与债务相对应的优质资产作为偿债保障。

综上分析,我省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4.记者:我省政府性债务规模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我省政府性债务规模是和我省近年来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形势相适应的。2011年以来,为全面实施我省“十二五”规划,实施了建设西部交通枢纽,统筹城乡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各级政府筹集和投入了大量资金,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是由于我省基础设施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不相适应。2011年以来,我省加快了市政建设、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着力改善落后状况。截至2012年底,全省城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供水管道长度已分别达38.69%、83.63%、22880公里;2010年以来,全省新建成了雅西、映汶等33条、2806公里高速公路,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5046公里;全省新改建了207条、11389公里高等级公路;建成了101122公里村村通交通项目。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改善了全省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债务。

二是我省近几年民生领域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2011年以来,全省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64%以上,全省投入“十项民生工程”的资金为4292.61亿元。2011年至2013年,全省新开工建设了保障性住房88.08万套,三年来共竣工54.79万套。2011年以来新建中等职业学校和幼儿园1468所,新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29个,学校和医院的硬件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适度的债务规模保证了民生领域投入,解决和改善了人民群众住房困难、上学看病难等民生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地方政府为公益事业发展举债融资的余额。

三是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而举债融资。我省抓住东部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配套基础设施的需求大幅增加,为此在产业园区道路、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土地收储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截至2012年底,全省建成超1000亿产业园区2个,超500亿产业园区5个,超100亿产业园区51个;2011年以来新增国家级经济开发区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0个。产业园区的建设,为全省产业发

6地进一步做实公司资产,提升盈利能力,优化融资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构筑公司债务和政府债务之间的“防火墙”。四是建立对市、县政府的激励约束制度,加强教育和考核,从思想上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将政府负债情况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防止盲目举债、新官不理旧账。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省有能力切实解决好政府性债务问题,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财政金融风险。

篇3: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必要性

自1997年起,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呈现逐年递增态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为应对全球经济大衰退的严峻局势, 2009年3月, 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 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 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此后, 投融资平台数量迅速扩张, 地方政府也进一步集中资源, 扩大其资本金规模。由此造成2009年地方政府性债务爆发式增长, 债务余额比上年增长61.92%, 2010年虽然增长率仅为18.86%, 但10.7万亿的总规模, 占当年GDP的26.8%, 总量巨大。债务规模增长的过程也正是债务风险积聚的过程。

(一) 财政风险

财政风险, 是政府未来拥有的公共资源不足以承担其未来支出责任和义务, 给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一定损害的可能性。1998年起地方政府债务率不断走高, 2009年甚至达到了270%, 债务接近当年财政的3倍。国际公认的政府债务率的警戒线时100%, 按该指标衡量, 2002年以来我国债务率均突破了国际警戒线, 且超出比例较高。从地债增长率来看, 1999~2008年的增长率趋于稳定, 甚至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然而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蔓延至我国, 2009年地债呈现爆发式增长, 比上年增加60%多, 2010年国家调控后增长率回归至19%, 但基数依然庞大。以上比例说明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一定的财政风险。详见表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二) 债务结构风险

从债务的资金投向看, 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投向基础建设。地债审计结果公告显示, 2010年底地债余额为10.7万亿, 已支出的9.6万亿中, 基础设施建设的占比将近80%。地方债偿还期限短, 债务期限和现金流回收期限不匹配。表2显示, 在2010年底, 一半以上的债务在三年内到期, 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周期长、见效慢、资金回收期长的特点, 难以靠自身盈利偿还短期负债, 易导致债务的结构风险。

资料来源:审计结果公告2011年第35号

(三) 系统性风险

2010、2012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 银行贷款分别占总债务来源的79.01%、78.07%, 2013年6月占比下降为56.56%, 但银行贷款仍是主要的债务资金, 详见表3。银行贷款规模虽然在政府控新降旧的调控下有了一定的下降, 但基数依然庞大, 一旦地方债务状况恶化, 将导致金融风险。地债中的投资项目大多数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资金需求量大且回收期较长, 实务中常借助土地出让或政府资金支持, 但土地出让价格和地方财政收入受宏观政策和经济周期波动影响, 可持续性差。债务风险将直接或间接传导至银行贷款资产, 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盈利能力, 而且会传导至债市、股市, 引起资本市场连锁反应, 产生整体系统性风险。

综上, 地方债务还款来源的不确定性和内部结构的不匹配, 易引发自身财政体系风险, 同时也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工具, 作为公共资金的“守护者”, 有必要对地方政府债务加强审计监管, 发挥其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现状:基于审计结果公告分析

审计署从2011年起, 连续三年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 分别发布2011年第35号、2013年第24号、2013年第32号审计结果公告。

(一) 地债审计取得突破

(1) 审计范围不断扩大。2011年审计署对31个省和5个计划单列市本级及所属市、县三级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进行全面审计, 2012年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进行审计, 2013年对中央、31个省和5个计划单列市、391个市、2778个县、33091个乡进行审计。不管是从审计客体、债务笔数、项目个数还是融资方式来说, 2013年的审计范围都比2011年的审计范围广, 不仅审计客体增加了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两类, 同时将新型的融资方式如BT、信托、融资租赁等也囊括在内, 详见表4。审计范围的不断拓大, 拓宽了审计覆盖面, 有利于全面摸清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 掌握相关风险情况。

(2) 审计目标进一步提升。《审计法》规定, 我国国家审计的总目标是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 各领域风险进一步凸显, 审计目标又有新发展, 如安全性和风险性。

三份审计公告均充分关注真实合法性审计目标, 对风险点的关注与控制也逐步增强。前两份开始关注个别风险, 第三份审计公告专列出负债率、债务率和逾期债务率等指标, 并对比国际参考值, 对整体风险状况进行总体分析。由此看出, 风险性审计目标逐步提升。详见表5。

资料来源:审计署网站2011第35号、2013第24号及2013第32号公告

(3) 审计方法有所创新。地债审计中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应用较多, 包括关注债务举借、管理、风险预警等相关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效率, 缓解了审计范围扩大与审计资源稀缺的冲突。从三份审计公告中可以看出一种趋势, 即地债审计越来越关注制度方面的问题, 体现出审计方法从传统的查处大案要案向关注制度缺陷转变。地债审计重点关注制度中各控制环节, 旨在查找控制制度的缺陷, 剖析问题的起因, 并就这些薄弱环节开展更大范围的审查, 最后站在管理的高度提出建设性意见。这种制度基础审计的思维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审计建议的质量。

(二) 地债审计现存不足

(1) 未能充分体现效益审计目标。三份审计公告中, 2011年第35号4次提到真实合法性, 1次效益性;2013年第24号4次真实合法性, 1次效益性;2013年第32号4次真实合法性, 0次效益性。

首先, 地债审计目标更多集中于真实合法, 主要检查举债主体、举债方式、偿债来源及整个资金使用过程是否真实可靠, 是否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等。以真实性合法性为主要目标的审计, 为维护财经法制的良好运行, 抑制地方政府不理性行为, 促进廉政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但仅以此为目标已不能满足地债审计的需求。其次, 前两份审计公告中体现出的效益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闲置和融资平台盈利能力差两方面, 未能深入评价各个公共项目的效率和效果, 无法充分体现效益性审计目标。

(2)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用不多。制度基础审计时, 虽涉及了地债风险问题, 但对风险的控制属于被动式, 审计人员主要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未全方位考虑风险产生的环节从而主动识别各风险点。三份审计公告提及的风险较少, 且主要停留在债务率、偿债率、逾期率等表面的比率分析上, 未深入分析更广泛的整体风险, 也未利用风险区分审计重点。详见表6。

资料来源:审计署网站2011第35号、2013第24号及2013第32号公告

(3) 免疫作用发挥有限。免疫系统论指出, 政府审计应具有揭示、预防和抵御三功能。其中揭示功能是基础, 预防功能是关键, 抵御功能是最终目的。地债审计充分发挥了揭示功能, 揭露出违规担保、变相融资、违规取得和使用资金及各种债务使用过程中管理不到位等漏洞。后两种作用体现的并不明显, 虽然2011年的审计建议中提到风险预警机制、债务管理制度等的建立, 但从2013年的审计公告中可以看出依然存在这类问题, 审计预防和抵御功能未能充分实现。详见表7。

资料来源:审计署网站2011第35号、2013第24号及2013第32号公告

三、基于风险导向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思路

审计公告充分揭露出地方政府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但作为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反腐倡廉的“利剑”, 地债审计对风险点的关注度不够。地方性政府债务所涉及的问题牵扯到多领域, 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应将风险导向理念引入地债审计中, 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提升审计质量, 使地债从合规性审计上升到管理审计。

(一) 将风险性、安全性纳入地债审计目标体系

“为国而审, 为民而计”是新时代对政府审计的要求。不同的审计领域, 审计目标的侧重有所不同。地方政府性债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充当着平衡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对等的角色, 促使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并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随着地债规模的扩大, 风险隐患逐步突显。单一的真实合法性审计目标已不再适应新形势要求, 引入风险性审计目标能增强地方政府的风险意识, 加强对风险的管理, 从认识风险、控制风险最终达到利用风险的高度;引入安全性审计目标, 对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及时提出和调整国家相关政策, 建立完善的经济安全机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 关注系统性风险, 明确以风险为审计重点

李克强总理在听取审计署2013年度汇报时指出, 审计要实现审计全覆盖, 同时审计工作要突出重点。地债审计中, 审计范围不断扩大, 覆盖面越来越广, 审计资源有限, 此时审计重点的选择尤为重要。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为导向, 可能导致审计资源在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错配。地方政府性债务长期缺乏规范性的发展, 积累了大量风险, 政府审计应在保持审计效果提高审计效率的前提下, 以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结构性风险为审计重点。

(三) 注重风险揭示, 发挥预防及抵御功能

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于中国经济稳定和发展来说是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这也是政府连续进行三次审计的意义所在。审计公告的作用不仅在于揭示地方政府举债和使用资金过程中的不合法合规现象, 更重要的是揭示风险所在, 同时深入剖析产生风险的原因, 关注制度体制方面的缺陷, 并提出有效的措施遏制、缓和、化解或者消除债务风险, 以避免对经济社会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

(四) 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提高审计效率

在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应从更广阔的视角评估地债的系统风险及其影响因素, 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的全面评估。

首先, 分析宏观环境的变化。宏观政策的导向与地债风险的形成息息相关。2008年以来一系列的扩内需政策引发了地债规模急剧扩张, 近几年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向包括银行对地方债务放贷政策的变化使得地方债务风险加剧。评估地债外部宏观环境时, 应重点分析国内经济形势、财政货币政策、金融系统的局势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包括土地政策和地方发债的相关制度等。

其次, 从各地区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区域风险。不同地区地债风险的高低及具体风险类型不同。东部地区虽然债务规模远远高于西部地区, 但其经济发达, 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有保障, 可能地债金额较大但风险还可控;反之中西部地区, 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 虽地债的金融较少也可能蕴藏较大风险。所以进行中观分析时, 有所区别对待, 经济发展缓慢、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应给予高度关注。

最后, 关注微观领域的重要风险点。关注从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偿还等具体操作环节中的每个重要风险点。如:在资金筹集中关注各种不同融资方式带来的不同风险级别, 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BT、信托等, 资金成本大大高于银行贷款, 蕴藏着较大风险;资金使用中关注是否有项目间资金转移、资金使用是否有效益;资金偿还中关注借新还旧现象及土地出让收入的异常变化等。

参考文献

[1]王世成:《基于审计结果的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审计研究》2013年第5期。

[2]李玲:《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审计思考》, 《审计研究》2011年第5期。

篇4: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现状探析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复杂,规模庞大,存在着一定的债务风险。本文分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指出了对之审计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创新债务审计的方式方法,以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切实揭示和反映出存在的问题和运行风险,督促各级地方政府规范债务管理。

关键词 地方政府性债务 审计 独立性 问责机制

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新形势下,一些地方政府债务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债务主体多元化、债务管理不规范、监管机制不到位、导致债务风险明显上升的杂乱局面,财政风险日益显现,对正常预算执行造成的冲击已不容小觑,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应引起我国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意义

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几年来,地方政府经济增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各地因财政压力而带来的举债冲动增强。债务这把“双刃剑”,用得好会加快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倘若使用不当,则会引发财政危机、金融危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对防范经济风险、保持经济平衡增长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利用审计对地方性政府债务的存在情况进行全盘摸底,为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提供依据,从而来规范举债方式和完善运转模式;其次,利用审计监督并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投向和结构,使之与中央政策要求相符,有效促使其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次,利用审计能及早发现漏洞,揭示问题,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有效措施;最后,利用审计可以加大资金的利用率,严惩违法乱纪问题,确保反腐倡廉建设长足有效的推进。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

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政府以财政资金为主要还款来源,用于弥补财政正常收入之不足的各种负债,分为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其他相关债务三大类。从近几年的审计情况来看,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在借入、使用和管理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债务规模较大,底数不清

有的地方和相关部门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债务数据统计不全面、不客观,甚至虚报数据,掩盖真实债务状况。

(二)超财力举债,偿债能力低

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2012年审计数据,被抽查的36个政府中约三分之二债务规模比2010年有所增长,三分之一债务增长率超过20%。由于偿债能力不足,一些政府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有5个省会城市本级2012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2个省会城市本级逾期债务率超过10%。

(三)举债监管不严,管理不善

举债缺乏长远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的项目可行性论证,更多地体现为领导意志。有些政府在财政预算中未纳入或部分纳入债务,使债务脱离了必要和有效的监督,严重加大了地方财政部门突发性或计划外的偿付压力,最终导致财政资金正常运行无法开展。

(四)违规举借外债

近年来,政府变相举债融资的手段呈现多样化,不仅包括信托贷款、融资租赁以及售后回租,还包括发行理财产品、BT(建设-移交)、垫资施工、甚至违规集资。这些融资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蕴含新的风险隐患。

三、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策略

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了地方政府不是独立的债务主体,中央政府最终会为地方政府的债务兜底,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的债务可以无限度扩张。为了让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不妨在方式方法上尝试创新,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切实揭示和反映出存在的问题和运行风险,督促各级地方政府规范债务管理。

(一)组建高素质审计队伍,适当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

打破界限,吸纳各方经验丰富、素质精良的专业审计人员组建审计小组,充分发挥整合优势,建立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高、职业素质高的审计队伍。不断加强培训,引导审计人员树立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审计观念的创新,推进审计手段和方法创新。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适当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弥补政府审计独立性不够的缺点,审计费用直接由被审计对象的上一级政府部门或者审计部门直接拨付,增强审计的独立性。

(二)开辟新的审计模式,提升审计独立性、可信性

审计部署应统合全国审计系统的力量,上下联动,组织不同级次和不同领域的债务审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把握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充分发挥审计的查错防弊功能。改“同级审”单一模式为“上审下”、“交叉审”、“同级审”相互结合的模式,把对本级政府的干预和影响性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审计的独立性,方便审计人员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最大限度发挥出审计的职业潜能,得到高度可信的审计结果。

(三)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每年进行审计预算执行时,应将政府性债务预算编制、调整、执行情况纳入审计范围,审查分析财政部门债务管理情况,达到控制债务规模及防范债务风险的目标。对于尚未出台相关管理办法的地区,审计机关应开展债务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向地方党委政府提出尽快出台管理办法的建议。加大对地方政府性融资平台的审计监管力度,规范其融资运作,抑制过度举债。

(四)融入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审计问责机制

对比地方经济增长与政府性债务之间的变化情况,评析债务率、偿债率、逾期债务率等一系列指标,提请督促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对债务风险引起高度重视,严格规范政府债务管理。通过常规性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尽早暴露问题,及时关注和处理。摸清领导干部任期内债务规模,正确分析债务形成原因,严查违规举债、违规担保、截留挪用债务资金等问题,明确责任主体,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如重大违法案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经由审计监督,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得到了理性制约,地方政府领导干部举债行为的盲目性、随意性也将有效抑制。

(五)加大绩效审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为确保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审计部门应定期开展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绩效审计,从债务资金的支出投向为切入点,对各债务资金项目逐一进行审查,尤其是重大项目,以地方经济发展匹配性、项目举债可行性、债务资金的投向与举债初衷一致性、项目债务资金管理规范性等标准来审查具体项目建设。对竣工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偿还能力等逐一进行绩效评价,以此推进地方政府建立债务资金使用监督机制,避免地方政府债务的低效扩张,保证债务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六)提出审计建议,规范债务管理机制

审计机关作为防范与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安全卫士”,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漏洞、揭示风险、查实问题,还体现在审计后续环节,即深入剖析总结、提出可行建议、合理转化成果。最后要针对现存问题,如债务风险、融资模式不足和债务管理机制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有效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合理化建议,并对审计结果全程跟踪,确保查出的问题落实、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予以采纳,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宁红伟.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思考.前进.2010(9).

[2]于文航.新形势下深化财政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财会研究.2011(1).

[3]朱春芳,孙长华.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审计月刊.2011(5).

[4]蔡飞.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作用分析.现代审计与经济.2011(2).

篇5:关于政府性债务审计

关于政府性债务审计整改意见

根据海西州审计局下发政府性债务审计事项,我局主要内容是:基建账户反应支出共计31.53万元,其中预付工程款30万元,付树苗款1.53万元。截止2010年12月31日尚欠工程款17.22万元。现做出以下整改意见。

2010年4月2日,甲方(冷湖行委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和乙方(格尔木戈壁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冷湖团结路(锐意招待所-消防队)绿化承包合同》,其工程总金额为472206.88元,分3年支付工程款。在保证施工质量和树苗的成活率的情况下:第一年支付工程款的60%,第二年支付30%,第三年支付10%。经过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双方共同履行遵守。

一、支付情况

团结路绿化工程款支付情况如下:2010年6月30日支付乙方(格尔木戈壁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绿化工程款20万。2010年10月30日支付乙方绿化工程款10万元。2010年10月30日由甲方(冷湖行委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局)支付绿化树苗款15300元。合计金额:315300元。

二、整改意见

剩余款项我局将按合同规定于2012年年底前支付完毕。

冷湖行委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林业局

篇6:政府性债务新举债方式审计方法

2010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为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潜在风险,在清理地方融资机构、加强信贷管理、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由于现行政绩考核制度引发投资冲动、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等原因,债务规模仍在扩大,债务风险不断积累,伴随着一些新的举债方式出现,给审计人员摸清债务规模带来了困难。笔者在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过程中,对政府性债务新举债方式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从调查举债方式入手、摸清债务底数、确保债务统计完整的7种政府性债务新举债方式审计方法,为审计人员发现政府性债务举借、管理和使用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政府性债务举债方式的种类

常见的地方政府融资方式包括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发行债券等。近几年新的举债融资方式不断涌现,且成多样化和交织复杂的特点,主要有: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公私合营方式融资(包括ppp模式、bot模式、bt模式、tot模式等)、信托计划融资、私募基金融资(包括私募股权融资、私募债务融资)、债券融资(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融资、资产管理计划融资、垫资施工、延期付款、集资等。

此外,还有法人账户透支贷款、固定资产支持融资、贸易融资(包括国内发票融资、国内信用证融资、国内保理、商品融资、订单融资、应收租赁款保理、退税应收款融资、出口应收账款池融资等)、产业基金、保险资金债权计划、资产证券化等举债方式。

二、判断举债方式、摸清债务底数的审计方法

新的举债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且融资成本高,蕴含着新的风险隐患,或将成为地方政府性债务新的风险点。在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中,将新的举债方式纳入统计口径,将新的举债方式形成的债务余额纳入审计范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财务报告入手,关注举债信息会计披露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会对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等作出披露。如融资租赁方式,承租人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与融资租赁有关的事项,包括每类租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和账面净值,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连续三个会计每年将支付的最低付款额等。关注财务报告披露的事项,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

(二)从会计账簿入手,关注举债方式涉及科目

如承租人对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涉及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长期应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财务费用和所得税等科目。承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计入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其账务处理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承租人对每期应支付的租金,按支付的租金金额,借记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如果支付的租金中包含履约成本,应同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同时根据当期应确认的融资费用金额,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又如垫资施工、延期付款等举债方式,往往体现在举债主体暂存款、应付账款、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工程款、其他应付款等负债科目上。笔者在审核某煤田地质局汇总财务报表时,发现2013年6月短期借款期末余额达4亿多元。分析其组成,主要为其下属2家地质基础工程公司从事某市外环线工程建设欠款,而该煤田地质局为之提供了担保。追查明细账直至会计凭证,确认了其中的政府性债务,避免了2家地质基础工程公司以延期付款方式从事经营性市政建设形成的3.25亿元债务漏填漏报。

(三)从发行公告入手,掌握举债方式发行主体

由于取得信托牌照的信托公司数量较少,审计人员还可直接从信托公司获取信托产品清单,从借款人角度,核查是否存在信托资金投向政府公益性项目的情况。

(四)从管理机构入手,掌握举债单位备案情况

其一,根据规定,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在发售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前,需向负责法人机构监管的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从当地银监部门掌握的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融资、各类资产管理计划融资等举债方式的备案情况,侧面印证举债主体填报债务的完整性。

其二,建设部门依法对工程合同进行管理。调取当地建委、建设局等建筑市场管理部门留存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资料,分析有关施工组织、材料供应、结算方式、质保约定等方面的条款,可以掌握垫资施工、延期付款等举债方式形成的债务情况。

其三,财政部门利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实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全口径管理和动态监控。虽然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在债务类型划分、债务认定口径有所差异,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所反映的各类举债方式,可以作为审计部门确认政府性债务的参考依据。

(五)从外部单位入手,了解项目资金来源渠道

地方政府为缓解资金压力,降低项目开发的前期成本,要求施工企业带资承包、垫资施工,以至于在发标时看中施工企业的垫资能力而非施工能力。尤其在房地产开发、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领域,垫资施工、延期付款、bt的情形很多。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求助于当地有充足财力的央企,以转让项目的名义向央企融资。一旦政府从银行贷款遇阻,就容易借道垫资施工、延期付款、bt、以转让项目的名义向央企融资等模式举债。

篇7: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浅析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债务风险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的债务审计规模也不断变大,因此得到了社会的密切关注。在实际的经济发展中难免会发生预算中列赤字、政府不能发行证券等事件,但是一定要遵循法律的相关规定,避免这些事件的发生。审计署对全国各地的政府债券的使用情况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查,调查显示到2010年底全国政府债券的使用人数竟达到10.72亿,相当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从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政府的债务数量不断的增加,也代表债务的危机风险不断增大,因此,在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规划发展中,明确提出要密切的关注债务在地方政府发展规划中的变化,要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进行一定的监督,提出具体的问题,防范风险的发生。

二、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作用

1、摸清地方政府债务真实情况,评估、预防债务风险

对政府的债务进行审计的基本的作用是保护和预防,即了解债务的具体真实情况,知道债务风险危机的一些详细知识,从而对债务起到一定的预防危机的发生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政府对债务统计没有形成一定的评判标准,也许是因为债务庞大的原因,应该对当前的形势对当前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有条理的分析,要对债务的总体情况有清楚的认识,对待问题有条理的解决,不能盲目的对待。所以,在对政府的整体债务进行分析时,应该对政府的具体真实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具体包括政府的规模、领导人员、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的来源,对政府最基本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后,摸清债务的基本状况,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政府的债务进行管理,防范债务危机的出现。

2、有助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监督地方政府行为

审计工作会对政府的工作人员实际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监督工作的质量。因为政府的领导干部特别的注重自己工作中的业绩,那么业绩的提升需要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就会造成许多的领导干部对工作过度的重视从而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提升自己任期时的业绩。例如2010年对湖北阳新县某政府债务进行审计时发现,该村的债务出现严重的赤字,债务情况非常的混乱。之后,审计的工作人员对该领导进行了调查,查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该领导在任期间以各种原因骗取粮食补助和经济补助。随后,审计人员将此情况报告给当地的县纪委,县纪委给予了该人严重的处分,没收了所有的个人财产,并开除党籍处分。这个例子充分的证明了政府债务审计在债务的管理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充分的监督政府工作人员实际的工作情况,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能有效的保护国家的财产不受侵犯,维护财产的安全。

3、确保债务资金使用效益,有效配置资源

政府的债务资金对于城市的建设、园林的绿化、交通水利的发展、科学教育的发展等都具有非常大的贡献,应该说它主要的作用就是在这些方面发挥其功效,同时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正确的使用债务资金,要达到其借债的目的,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反之,则会给地方政府带来极大的债务危机,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一定要让债务资金的正常使用,把债务资金的使用列入债务审计工作的重要部分,要发挥其本身的作用,给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债务资金的审计内容包括:项目的收益效果、项目的进度情况、违约风险的监督。对在计划中的项目,应该分析其危机风险的发生几率,计划工作的进程,要正确的利用资金的使用价值,发挥其作用。对于正在建设的项目,要认真的跟踪项目的进度发展,以及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对于已经完成的项目,应该检查是否此项目符合预期的理想效果,对于不符合预期效果的地方进行及时的补救,减少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此外,还有一部分的资金用于投资股票、房地产等,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损失,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应该合理的配置资源的使用,减少债务危机的出现,要合理有效的使用资源。

三、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1、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重点

篇8: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地方性政府债务, 就是政府为了支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直接举借、拖欠或者由担保而形成的债务。地方性政府债务在支持建设、改善民生、应对金融风暴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债务的发生与否以及债务水平都由政府自身决定。具体来说, 地方性政府债务可以分为三类:地方政府因直接举借或者拖欠形成负有偿还责任的显性债务、因担保形成的或有债务, 因承担相关救助责任或其他社会义务而承担的其他相关隐性债务。自分税制改革以后, 财权分离, 地方政府需要自给自足, 这就带来了地方融资压力, 此外, 国内外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金融危机, 都需要地方政府提供一臂之力。所以, 地方政府性债务成为了地方重要财政支撑。国家审计署于分别于2011年和2013年对全国范围内的地方性政府债务进行全面审计, 目的是为了考察债务的问题现状并加强管理, 审计结果发现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存在以下四种风险。

1.1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风险

结构风险主要是指各类地方政府性债务结构不合理、比例不科学所带来的隐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包括国债转贷资金、外债等导致的直接显性债务风险、担保无法偿付等或有债务风险和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等带来在隐性债务风险。一般而言, 显性风险具有可预测性和可控性, 不会给政府带来突发性偿还困难, 但是或有风险和隐性风险使得不可控因素加大, 增加结构风险, 加大了地方政府陷入偿还困境的概率。从2011年的审计摸底情况可以看出, 我国地方性债务结构不合理情况突出, 担保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分别占21.8%和15.58% (图1) , 这两种债务比例过高会增加不确定性风险。

1.2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风险

规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性债务到期因为债务规模太大而没有足够资金偿还的风险, 由图2可以看出, 我国2004年债务总额只有4千万元, 而到2010年就猛增到11万亿元, 随后两年间又急剧增长4亿元, 过大的债务规模甚至超过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 这给到期债务支付带来巨大压力。

1.3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效率风险

效率风险是指由于地方政府在债务融资后没有充分利用, 造成资金浪费或者管理不善造成使用效率低下的风险。如果这些债务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那么募资的最初意图难以实现, 并且资金流动不畅将导致新增资本减少, 融资成本增加。两次审计均表明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存在较多闲置资金, 2010年底就有11044.47亿元货币形式的债务资金没有支出, 占所有债务资金的10.31%。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使用监督计划, 国内地方政府性债务面临较高的效率风险。

1.4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外在风险

外在风险是指地方政府不能按期完成偿债义务所带来的相关风险。比如, 地方政府在面临偿债压力时可能会进一步举债、提高税收标准或者增加税收种类、向上级政府转嫁偿债义务、挪用其他资金甚至违规募集资金等。从表1可以看出在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未来偿还方面, 2011年、2012年到期偿还债务额占24.49%和17.17%, 2013年至2015年到期偿还额分别占11.37%、9.28%和7.48%, 2016年以后需要到期偿还的占30.21%, 每年都有较高数额的偿债量, 这会给地方政府带来极大压力, 导致较高外在风险。

2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成因

关于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成因,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平衡

1994年我国建立起分税制财政体制, 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分布不均, 成为地方政府负债的直接诱因。在改革过程中, 财权上移, 事权下放, 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收入来源缩减, 所需支出项目增加, 这一增一减带来的就是收支的不平衡和债务的产生。从改革后的税种机构来看, 小税种的大部分和大税种的小部分归地方政府, 地方所分得的税种规模小、税源零散、征收难度大。这就导致了地方财政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与财权减少对应的是事权的扩大、支出增加, 地方政府不但要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责任, 还要负责科教文卫、农业等方面的支出责任。事权和财权的严重不平衡导致债务困境。

2.2 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一方面, 现有的政府约束和激励机制容易产生财政机会主义, 导致主动举债增加。目前, 中国在以GDP为考核升迁标准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有采取财政机会主义的主观动机。地方官员的仕途与当地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情况等密切相关, 在管理缺位监管不利和地方政府权力限制较少的情况下, 地方官员又具有客观条件来获得足够资源来制造政绩工程。另一方面, 约束机制不完善, 我国《预算法》和《担保法》对地方政府举债及提供担保都做了明确约束, 但是尚未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地方政府举债的规模和方法及对其的管理。这样, 财政机会主义驱使地方政府官员通过各种手段规避《预算法》和《担保法》的约束, 以化解事权和财权的不均衡, 从而提高政绩。

2.3 地方债务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我国对地方性债务管理不够, 突出的问题有:债务收支没有纳入预算管理, 获得的债务资金没有及时使用, 融资平台多而杂乱, 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等。2011年审计结果显示的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多是指通过政府融资平台来举借的, 而现阶段我国对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管理体系还不规范, 部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内部管理级次多、链条长, 资本金到位率低等使得部分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不规范、盈利能力较弱, 偿债风险较大。

2.4 审计对地方政府债务监督力度不够

首先, 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债务, 更没有制定专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因此对地方性政府债务审计的依据还不完善。其次, 我国针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工作和次数还不多, 缺少审计经验。审计署从2011年3月开始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全面审计, 而此前很少有过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全面系统审计, 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结构及存在的风险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次, 鉴于目前我国的审计体制仍然是隶属政府的“行政模式”体制, 审计机关对政府负责, 其活动受政府影响, 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这样, 在审计机关审查政府资金时, 政府实际是在审计活动中充当着领导者的角色, 无法有效地保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及审计结果的的客观性。

3 降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对策

基于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突出,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势在必行。

3.1 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政府过度举债, 重借轻还的根源在于以GDP增长为主的考评方式。政府官员们过分关注“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把还贷负担转给了后几届政府。因此, 现阶段, 我国要建立对地方政府官员的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 除了以往的经济指标外, 要加入环境保护、就业保障、社会福利等多种评价标准。同时, 在业绩考评方面, 要考察资金的使用效率, 考察已建立在固定资产在使用率避免只注重GDP, 忽视资源利用率的问题。

3.2 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首先, 要规范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 合理规划地方举债的规模和结构, 加强对地方举债手段的监督, 特别是要规范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举债的程序、限制其举债规模比, 科学安排和使用各项债务, 提高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使用效率。然后, 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债的管理。现阶段我国对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管理体系还不规范, 内部管理级次多、链条长。因此在实践中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 严格审核其设立标准, 对其项目合理性、项目资金需求和融资计划的合理性、融资成本的构成、资金管理等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监督, 综合考虑其风险性, 防范虚假出资、抽逃资本等不合法现象, 规范其运作流程, 防范和降低运营风险,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 要加快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规范政府投资范围;二是统一政府融资管理;三是建立针对公益性项目和营利性项目两种不同的偿债机制;四是制定法律法规规范融资和投资行为。

3.3 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体系

首先是风险识别层面,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包括结构风险、规模风险、效率风险、外在风险。从审计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中政府负担保责任的债务比重较大, 这些债务的发生和偿还则取决于一些不确定事项的发生与否, 因此对其进行量化也比较困难, 实际中对各项债务的风险识别主要从债务的规模、结构、成本和使用效益四类指标进行。其次是风险评估层面:风险评估主要结合客观实际数据资料, 选择一定的指标体系来预测风险度的大小, 主要指标体系有: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指标、结构指标、成本指标、债务使用效益指标等。最后是要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模型, 选取指标与确定指标是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实际中, 可以根据已经获得的数据资料, 构建一个包含以上四个方面指标的全因素分析模型, 考虑整体中的各项可能风险, 从而更好的预测风险, 达到风险预警的作用。

3.4 加大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力度

当今, 各国都越来越关注政府债务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管理和使用得当则会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 否则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甚至引起局部乃至更广范围的经济危机, 而加大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监督则可以很好地掌握其现存现状, 对预防和防范债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完善相关审计法律法规, 要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具体规定, 结合地方政府负债的具体情况, 制定专门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 保证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中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对相关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做出指导性的规定, 从而使得债务审计工作中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 充分发挥审计的防范和监督作用。其次要在规定在年度区间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在审计调查, 全面了解地方性债务的管理现状和变化情况, 最后要改进审计方法, 提高审计工作创新水平, 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如将债务审计与投资项目审计、金融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有机结合。

摘要:作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在保障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应对和抵御自然灾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审计署的审计也发现地方政府性债务在举借、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国内的审计实践发现, 通过剖析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 揭示其存在的风险问题并深入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 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税制,风险预警

参考文献

[1]蔡飞.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作用分析[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1 (2) .

[2]朱春芳, 孙长华.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内容和重点[J].审计月刊, 2011 (5) .

[3]李玲, 卢红柱, 牟遥.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审计思考[J].审计研究, 2011 (5) .

上一篇:我的烂苹果同桌作文下一篇:长株潭区域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