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债券化范文

2024-04-08

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债券化范文(共7篇)

篇1: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债券化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地方债务压力及其缓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导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计划放权、财政让利”这一创新体制(吕炜2002,p.102)的推行实施,各级地方政府获得了较大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自主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渐进式改革中所积累和新生的各类矛盾与风险,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益显化,并呈加速态势。在诸多矛盾和风险中,地方政府因推进经济发展、防范与解决金融风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形成的现实债务压力和潜在财政风险,及其与社会经济稳定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地方债务压力首先源于日益固化的财政缺口。改革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一直承担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补贴国企亏损的责任,加之庞大的具有刚性特征的办公和人头经费支出,地方财政支出负担沉重。而财政增收相对滞后,财政收支缺口较大。同时,为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推进经济发展,各级地方政府或直接或间接地借入内外债务,积累了相当规模的债务责任和还本付息压力,财政压力因此逐渐加大。

地方金融风险的财政化转移模式加剧了地方债务压力。1996年来,各地在化解日益积聚和暴露的地方金融风险,如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信托投资公司与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违规经营所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以及解决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巨额债务兑付困难时,基本上采取了财政化的风险转移模式。这一模式与波兰等经济转型国家在化解金融风险中的成功举措(海尔,1999)不谋而合,有利于有效转移金融风险,维持地方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但其“转嫁”性质,却使地方政府在短期内面临集中的债务承接压力。

此外,近年来各地逐渐进入外债还本付息的高峰期,而外债偿还基金等准备又严重不足,各地外债偿还压力较大。庞大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更加大地方债务压力。所有这些因素形成的债务压力,如不能有效缓解,将影响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

减缓地方债务压力的措施,除继续保持经济增长、扩大税基、开辟税源并厉行节支外,在中期内还需寻找替代性的稳定缓和机制。依托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将债务债券化,建立地方财政债务资金的流转机制,不失为一种值得探讨和推行的举措之一。

二、现状的剖析:地方政府债务债券化的可行性

地方政府债券,又称地方债、市政债券,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债务管理方式,它具有双重创新特性:既是财政管理与债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是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的创新。地方政府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完善债务管理方法和债务流转机制,形成宽口径的地方财政债务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运作地方政府债务,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同时,中国金融市场内在的结构缺陷是资本市场相对发达,而货币市场不发达;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发展迅猛,而债券市场相对滞后。在发达国家作为重要金融工具的地方债,在国内尚属空白。因此,地方债务的债券化,是地方政府完善对地方经济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趋势。目前在中国进行地方债的发行与流通试点,既有必要也有可能。[!--empirenews.page--] 首先,地方政府发债动机强烈,债券的内在品质较高,这是地方债发行的有利条件。地方政府供给地方债的动因主要有二,一是缓解迫在眉睫的债务压力。通过发行地方债实现行债务“掉期”,不失为一种现实明智的选择。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地方债偿还的长期性(最长可达20—40年)和灵活的提前赎回能力(Frank J.Fabozzi等1998,p.351),能充分缓解地方债务压力,有利于地方财政灵活安排与调度财力分配。二是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较之其他债务压力缓解方式,地方债务债券化的显性与隐性成本较低。以地方金融风险的财政化转移模式(即向中央银行借款)为例,中央银行再贷款年利率为3.24%(2002年2月21日调整后),而同期进出口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仅为2.11%,中长期国债利率也不到3%。地方债因风险高于国债,其发行利率可能略高于国债,但仍低于再贷款利率。因此,地方债发行成本低于中央银行借款的资金成本。地方债较高的内在品质,主要源于趋于成熟的税收担保条件。

其次,中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市场条件正逐渐具备。日趋市场化的多样化的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发行制度,以及日渐规范完善的债券交易流通市场,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交易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基础。经过20余年的培育和初步发展,中国债券发行渠道不断拓宽,品种日益增多,除柜台和交易所发行外,银行间市场异军突起,成为债券发行的主战场;债券现货、回购等交易日益活跃,流动性增强。同时,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实力雄厚、资信良好的债券发行中介机构也迅速崛起。现有债券发行和流通市场的规范拓展,为地方债券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成功“先例”和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第三,地方债的市场需求巨大。这种市场需求主要来自金融机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资金充沛,证券投资需求稳步上升。据统计,到2001年底,各商业银行的存差高达两万余亿;证券类资产(主要是国债和金融债)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已由1997年的不到4%,上升至2001年的18%。保险公司在投资渠道偏窄和存款利率降低的不利格局下,也急于为高达2000亿元的保险基金寻找证券投资途径。由于法规限制,也基于稳健经营的需要,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谋求稳定的高收益证券投资组合中,对债券与基金情有独钟。但现有的债券、基金品种和发行规模,远不能满足其需要。其他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也迫切需要新的债券品种,以解决债券投资面狭窄的现状。

三、方案的设计:尝试性的分析

国内地方政府债券的制度设计,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相关经验。地方政府债券分为一般责任债券和收入债券两大类型。前者以税收权与税收收入为担保,而后者则主要依靠债务资金项目的收益来支付债务本息,以市政公司债券(也称“岁入债券”)为典型代表(Frank J.Fabozzi等1998,pp.348—349)。本文的探究,以一般责任债券为主。

(一)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

1.发债主体、方式与中介。结合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国内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主体应该限定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政府。省级财政部门制定地方债的发行计划和预算方案,管理债券资金的周转和分配,掌握还本付息的总体状况;省级以下的各级政府不作为发债主体,其债务资金纳入省级财政预算进行统一管理。地方债应采取公募发行方式,以体现透明度原则,接受纳税人群体的公开监督。为方便于批量交易和托管,地方债应以记账式债券为主,以培育机构投资主体,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行面向个人的凭证式债券。[!--empirenews.page--] 地方债的发行中介,可由人行各地大区分行组织承销团,承销团成员可以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但以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为主比较合适,并由发债主体确定最终承销商。对发行规模较小的地方债,则可在经人民银行和证管机关许可后,由地方政府选择区域性金融中介如地方证券公司、城市商业银行等承购包销。

2.发债审批与评级。国内地方债的发行审批工作应由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三个部门共同管理:证监会制定全国统一的地方债管理办法,授权各地证管办进行具体的监督管理;财政部负责债券的发行规模和各地的指标分配,监督各地财政部门对债务资金的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则负责地方债的发行组织工作。鉴于地方政府债券可采用区域化发行,人总行可授权各大区分行进行发行的操作,对于竞价发行的地方债,人民银行还需组织招投标工作,负责招标的全程管理与监督。

同其他债券一样,地方债也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因而存在信用等级差异以及信用风险。国内地方债的评级,可以参照国际成功经验,从地方政府的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财政收支水平和结构、地方财政管理和行政效率、地方财政负债水平等五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与定性界定;由证监会依照评级结果,给予审核,批准符合信用等级的地方债发行。

(二)地方债的流通与市场监管

发达、活跃的流通市场是债券发行市场的有利条件之一。要实现地方债有序的流通交易,就必须建立严格的债券登记结算管理制度。根据现在的制度规范和已有的市场条件,可以将该类债券纳入中央债券统一登记结算管理系统,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管理。同时,建立、完善地方债的二级托管制度,由信用度高,经营管理规范,债券交易与管理经验丰富的商业银行担当二级托管人,提供地方债的托管服务和债券清算代理业务,为债券流通提供基础条件。地方债的流通,可以借助于多种形式的交易方式。目前可以商业银行的柜台交易为主,面向个人与机构,发展柜台市场。对资质好、信用等级高的记账式地方债,应允许其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也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现券与回购交易。

西方国家对地方债的市场监管,主要从地方债的信息披露制度、市场参与主体行为等方面进行。未来中国地方债的潜在风险,可能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地方政府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以及地方性债券市场的管理缺陷。后者属于技术性问题,通过完善信息技术条件、规范发行秩序、增强监管经验和手段等途径,比较容易克服;而前者则会在债券发行与清偿、债务资金预决算与执行等环节削弱风险自控能力。因此,需要建立财政部对债券资金预决算的管理制度,证管部门和人民银行对其发行和偿付行为的监督制度,以及面向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债券信息披露制度。在地方政府的债券资金预决算管理上,可供考虑的思路如下:首先由地方财政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年度内偿债资金,然后由中央财政等部门核定各地债券存量的上限,供地方政府确定年度内债券存量余额水平,以确定年度内债券规模和债务收入的增量;在财政年度决算时,总结、调整当期债券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在年度财政收支节余较多时,可将上一年度的财政节余资金,适当地进入下一年度的债务偿还预算。[!--empirenews.page--] 参考文献:

1.吕炜:《经济转轨的过程与效率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汉斯耶尔格·海尔:《转型国家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可能性》,《当代财经》1999年第11期

3.Frank J.Fabozzi等:《金融市场与机构通论》(第二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周骏、朱新蓉、李念斋:《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朱宝宪:《金融市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篇2: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债券化范文

县人民政府: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5年定向承销发行湖北省政府置换债券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单位现申请使用政府债券,置换我单位原政府性存量债务

万元,其中:公益性债务

万元、收益性债务

万元。我单位承诺履行好以下义务和责任:

1、在债务置换前,自觉结清债务的全部利息。

2、积极协调原债权人,按时签订三方债务债权解除协议。

3、与县财政局签订转借协议,按时归还债券资金的本金及利息。

单位(公章):

法定代表人:

2015年

篇3: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债券化范文

一、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渠道及解决措施简述

地方政府债务大多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尤其是县乡政府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后, 各地地方政府债务激增。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渠道复杂, 既有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公共部门债务转化而来, 也有因财政体制因素和因承担道义义务而形成的地方政府债务。从总量上看, 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数以万亿元计, 并可能随时间推移而继续放大。对各级政府、各级部门的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影响了财政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损害了政府形象, 甚至威胁到社会稳定。

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如何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很多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政府债务控管体系。包括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实行政府债务统一归口管理, 建立完善政府偿债渠道, 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严格控制政府债务新增规模;三是积极稳妥化解处理不良债务;四是调整完善现行管理制度政策, 包括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实行财政支出的合理化、标准化、显性化、规范化, 改进政绩考核机制, 改变一些地方干部考核中存在着的“重视硬件建设, 轻视软件建设;重视物质业绩, 轻视财务考核;重视资金投入, 轻视效益评价”的倾向, 科学合理确定干部综合考核指标, 克服干部行为短期化;五是建立地方风险个案拯救制度;六是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二、允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可行性分析

(一) 借鉴国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经验。

一级政府、一级事权和一级财权 (包括举债权) 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在大多数西方国家, 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是相对独立的, 因此地方政府利用发行债券来融通资金, 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都有十分完善和成熟的地方政府债权制度, 并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 如地方政府债务的适度规模与投向、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控制方法等。以日本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日本的都道府县、市町村均可发行地方债券。但地方债券的批准权在中央政府, 并由中央政府根据全国的财政融资计划、经济状况和各地的状态平衡决定。以保证各地财政的稳健运营, 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供求平衡。

(二) 解决地方政府非规范化融资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 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 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因此, 除了建国初期我国对发行地方债券的简单尝试外,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发行地方公债之先河。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级行政主体, 尤其是事权有了明显的增多, 如地方政府要为当地的居民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及为市场化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等等。实践证明, 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最能体现该地区人民的偏好, 因此比中央政府更有效率。但财权在现实中的许多地区还几乎是吃饭财政。我国资本性公共产品的投入仍面临者巨大的资金缺口。在目前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既不能完全依靠中央政府, 又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个人 (因为大多数基础设施毕竟不属于高利润率的产业) , 这样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之间就发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为解决资金问题, 地方政府采取了成立公司、建立基金、行政摊派、以政府基金的名义向社会借钱, 由地方财政提供担保等不规范的融资方式。因此, 为了增加基础设施投入, 摆脱其对经济发展制约, 多元化融资势在必行。而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 是多元化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三) 社会资金为地方公债提供经济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城乡居民的收入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大部分的闲散资金都被居民存入银行,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平均每年递增27%。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8万亿元。虽然几次降低银行储蓄存款利息, 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有增无减。从理论上看, 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能力是不存在问题的。从国际经验来看, 城乡居民投资地方政府债券是一种较好的投资选择。

(四) 资本市场的完善和成熟提供外部市场环境保障。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 市场的监督、管理手段和能力也逐步增强, 这为开放和发展地方债券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近20年的国债发行实践使我国在债券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可为地方债券的顺利发行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保证。我国现有的证券交易网络 (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等) 和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审计机构等市场中介机构, 能够为地方债券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对地方债券发行主体进行有效的市场约束和监督。此外, 我国保险市场的建立健全, 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保险保障。

三、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思考

(一) 地方政府借债失控, 由中央政府去弥补空缺。

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 不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也不能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而且地方政府会采取不规范的方式进行融资, 更易导致借债失控和滋生腐败。

(二) 消弱中央宏观调控。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进调控方式方法, 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所以, 中央政府可利用其行政手段来确定地方债务体系与中央债务体系的关系, 对地方政府的举债权做出一定的限制。这既有利于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健康运行, 又可以缓解中央政府财政的压力, 从而实现更好的宏观调控。

(三)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顾虑。

主要有如何调控好地方政府债券与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等的规模与比例关系问题;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会不会加剧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等等。需要指出的是, 任何一种制度的创新都有风险与收益两个方面, 只要制度创新获得的潜在利润大于等于为此付出的成本, 创新就可以发生。因此,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而是应该积极地迎接新事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王锐, 张韶华, 黎惠民.从美日经验看地方政府债券制度.经济问题, 2004, 5

[2].朱玉明, 周春语.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总体思路、目标及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 2005, 96

[3].杨聪杰, 刘首兵.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认识、借鉴及对策.理论学刊, 2006, 11

[4].顾建光.地方政府债务与风险防范对策研究.经济体制改革, 2006, 1

[5].何德旭.关于开放地方债券市场的几个问题.财政研究, 2002, 5

[6].毛翠英, 熊晓怡.对我国发行地方公债问题的理性思考.四川财政, 2003, 9

[7].李冬梅.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财经问题研究, 2005, 6

[8].郭琳, 陈春光.关于我国发行地方公债的若干思考.山东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4, 6

篇4: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宏观考察

根据国际惯例,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水平总体上处于可以承担的水平,个别地方政府存在过度举债行为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6月末,中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达7.66万亿元;另外,根据债券市场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末,城投债(含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余额为4882.5亿元;再加上财政部代发的地方政府债券2670亿元,截至2010年6月末,地方政府公开可以计算的总债务已超过8.42万亿元。

根据审计署前期对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的审计,其中有7个省、10个市和14个县本级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364.77%。在成熟市场,债务率是反映地方政府负债压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美国规定债务率(州或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州或地方政府年度总收入)为90%~120%;新西兰要求地方政府债务率小于150%;巴西规定借款额不得超过资本性预算的规模,州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州政府净收入)小于200%,市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市政府净收入)小于120%。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地方政府总体上处于可以承受的债务水平之内,但是有少量地区债务率超过200%,反映了这些地方政府确实存在过度举债行为,值得关注。

地方政府已经开工项目的配套资金可以通过城投债等多种渠道筹集解决

从2009年情况来看,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2009年地方融资平台新增贷款约为3.05万亿元。此外,2009年全年还发行了2224亿元城投债(包括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以及2000亿元财政部代发的地方政府债券。因此,仅2009年一年地方政府债务就至少增加了3.47万亿元。这些债务最终都得由地方政府承担。

迅速上升的地方债务水平也意味着实际新开工的项目数量较大,可能存在着地方配套资金没有足额到位的问题。针对地方配套资金没有到位的问题,相关部门加强了监管,由于银行贷款是地方建设资金的最主要来源,银行贷款退出后,地方融资平台将出现资金缺口,如果资金补充渠道不通畅,无疑将波及在建工程的后续投资。对于这部分资金的缺口,可以通过加快城投债市场、资产证券化市场、租赁市场等多种渠道来解决。实际上,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上,城投债风险相对较小,因为能够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的地方融资平台质量相对较高,尤其是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的相关要求出台之后,地方融资平台资产和业务都将更加严格。此外,大力发展城投债市场有利于加大地方融资平台直接融资比例(目前该比例仅为5%),并且城投债期限一般是根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周期的长短来设计的,因此,能够与项目周期较好地匹配。

正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的合理性与制度性缺陷

中国地方融资平台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城投公司法定代表或管理人员大部分由地方政府官员兼任,造成了“政企不分”的局面。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城投公司都是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货币资金、土地使用权、国有股权以及国有资产等方式出资设立的,为促使城投公司更好地为地方政府服务,地方政府往往委派相关政府官员到城投公司担任要职。虽然这导致了城投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但却也密切了与地方政府关系,有利于获取政策支持和优势资源。

地方融资平台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经营性质不明确,经营性资产缺乏,经营收入少。中国地方融资平台大多数既承担了融资功能又承担投资、经营功能,而又以融资和投资功能为主,一些地方政府为增强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能力,将大量道路、桥梁以及公园等公益性资产注入地方融资平台,由于这些资产无法产生收入,因此往往导致地方融资平台缺乏经营收入,部分区级和县级地方融资平台甚至完全没有经营收入,利润完全来源于财政补贴。

地方融资平台是中国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承担着越来越繁重的提供公共产品的事权责任、而又缺乏直接举债权的情况下产生的产物,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有显示合理性的融资方式,大致可以类比于日本的地方公营企业和澳大利亚的国库公司,后两者也都是专门为地方市政建设筹集资金。

应当说,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在于城投债,而在于银行借款,因此,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债的形式、以及资产证券化等多种形式从资本市场融资既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而且还有利于降低银行系统风险。据初步统计,日本地方公营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所筹集资金占其资金来源的比重超过60%,而中国城投债仅占地方融资平台资金来源的5%,未来城投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监管层对地方债务的监管规范有利于债务问题的平稳化解

当前,监管部门正着手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进行分类管理,这有利于规范现有债务,能够起到缓解债务风险的压力。另外,这种加强监管的举措还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无度举债的行为。首先,根据规定,只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且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地方融资平台将不得再从事融资业务,地方政府融资主体将受到限制;其次,规定不得将公益性资产作为资本注入地方融资平台,地方融资平台资产规模将受到较大的限制,融资能力将下降;第三,不允许地方财政担保融资,也将降低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能力。总体来看,这些规范性的要求的出台既有利于规范地方政府現有债务,又有利于控制未来债务的无度扩张,能够较好地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合理把握调控力度,防止短期内冲击力度过大而没有提供相应的资金化解渠道,可能导致部分地方在建工程后续投资的“断链”而出现半拉子工程。

虽然近两年地方债务增长迅猛,导致目前中国有少量市、县本级债务率偏高,但从全国水平来看,2009年末地方政府债务率约为130%,仍处于较合理水平,地方政府债务整体风险不大,全面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目前正在进行的地方债务规范监管,更有利于防范这种全面的地方债务风险。

此外,从全国债务情况来看,截至2009年末,中国政府总负债为15.7万亿元,约占2009年GDP的48%;日本2010年2月该比例达到229%,2009年末欧元区16国平均水平也达到78.7%。由此可知,根据国际标准比较,中国政府债务风险较小。

也有不少金融机构担心,一旦个别地区出现地方债危机,以中国现有财政制度,会如何处理?从统计数据比较分析,当前虽然中国少数地方政府在经过快速的债务扩张之后可能财政较为困难,但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良好,2009年全年中央财政收入达到3.59万亿元,是全国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1.1倍。如果少数地区发生债务危机,中央政府应当有能力通过财政拨款或转移支付等方式对这些地区进行支援。

篇5:从政府化债谈地方院校债务管理

一、政府化债的历史背景分析

1. 举债办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 经济腾飞需要教育的发展。在新形势下, 地方院校管理者审时度势, 穷则思变, 通过多方举债筹资, 发展学院规模, 提高办学水平。众所周知, 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明显走上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1], 使更多的人享受了教育发展带来的好处。同时为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明确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毛入学率达40%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顾历史, 1999年, 地方院校积极响应高等教育改革号召, 抓住机遇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办学规模和层次, 满足了社会的需求。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的实施, 在以评促建的指导下, 各院校为实现既定目标, 提高办学质量加速了硬件和软件建设。这些都是在地方院校费尽心思, 绞尽脑汁筹资建校、增容保质所取得的成果。

2. 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湖南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从校园建设来看, 2010年与1998年相比, 湖南省地方高校校园占地面积由1 000公顷增加到6 800公顷, 建筑面积由480万平方米增加到3 400万平方米, 学校固定资产由29亿元增加到300亿元[2]。为适应高校扩招的需要, 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各高校通过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 加快学校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新校区的建设不仅仅是校园面积的增加, 为学校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办学层次的提升奠定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更增强了升本合并学院发展的凝聚力和动力。同时, 校园扩建、新建不是简单的搬迁, 更是一个学校整体硬件建设水平的提升。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科技创新、自主创业培训等, 在新建校舍过程进行全新的升级, 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3. 过重举债影响学校发展。

校园的扩建、新建, 教学设备购置, 无疑加重了地方院校的经济负担。据统计, 湖南省31所地方高校贷款余额2007年比2006年增加约10亿元。截至2009年底, 湖南省地方公办普通高校总债务规模高达142亿元, 其中银行贷款余额115亿元[2]。个别高负债学校, 还本付息压力过大, 甚至出现了“挖东墙补西墙”的情况, 不仅贷款本金难以偿还, 就连利息支付也只能靠贷款维持。在这种高负债环境下学校不仅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这些学校工作的教师深感资金的紧缺, 有些甚至对学校的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 通过曲线方式离开, 造成本来稀缺的优质教学资源被流失, 严重的限制了学校的发展。另外, 在强大的社会舆论下, 学校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二、政府化债给地方院校债务管理的启示

1. 认清经济形势, 提高潜在财务危机认识。

地方院校债务积累由历史、制度和自身等多方面因素集合的客观反映。党和政府认识到债务压力给地方院校发展带来的阻力。湖南省决定两年筹措化债专项资金50亿元通过奖补方式支持地方高校化解债务。化债给地方院校进行了一次集中“输血”, 缓解了地方院校债务压力。尽管化债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地方院校的债务压力, 如果不认清形势, 盲目的加重债务, 就可能陷入新一轮的债务危机之中。目前, 学生学杂费作为地方院校主要收入之一, 2009年湖南省地方普通高等本科学校学杂费占教育经费收入的38.1%, 但是随着生源急剧滑坡, 给地方院校产生了潜在的财务危机。湖南省2007年全省高考报名人数51.8万, 而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仅35.2万人, 相比2011年减少2.6万人, 相对生源高峰的2008年下降了34%[3]。而政府财政拨款的数量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教育事业费拨款占教育经费收入的33.9%。湖南省2009年地方普通高等本科学校生均事业性经费为13 021.74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 541.46元[4]。政府财力有限和生源竞争加剧的环境下, 地方院校深刻认识到政府化债资金的有限性, 加强对财务危机的认识, 掌控潜在债务带来的风险。

2. 明确债务主体, 增强自身化债能力。

高校已经成为自主办学主体, 应该为自己的融资行为负责[5]。高校化债只是“减轻高校债务负担, 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高校是举债主体, 也是还债主体, 即“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梅克保在湖南省化债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坚持高校是化债工作的责任主体。全省高校应克服“等、靠、要”思想, 坚持勤俭办学方针, 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 统筹学校资源, 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开源节流, 集中财力主动偿还债务”[6]。地方院校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 多渠道开源, 增强学校的财力。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争取足额的生源, 发挥资源效率。主要是通过拓展适应市场需要新专业,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 创新培养机制, 降低培养成本。对于应用型专业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或者“学校+基地”模式, 实行“2+2”或“3+1”模式, 减少实践场地和设施的建设, 降低培养成本; (3)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减少重复建设。对于校园临近的兄弟院校, 建立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抓住化债机遇, 破解债务难题。

地方院校利用省政府这种奖补方式偿还部分债务, 对于债务繁重的学校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目前普遍采用的化债模式有:依法投入、政府补欠等方式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操作方式;短贷改长贷、土地置换、债券市场等是以高校为主的操作模式;而后勤社会化中的BOT模式、PPP模式已经进入实践应用;但捐赠融资、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教育信托等模式[5]。《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减轻高校债务负担, 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 (湘财教[2011]9号) 中明确提出:在2011—2012年, 高校每年事业收入的15%作为化债资金。有老校区处置的高校要积极推进老校区资产处置工作, 制定资产处置方案, 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资产处置所得扣除国家规定的有关规费和必须上交国家的资金后, 其余资金返还学校优先用于化债。总的原则建立多样化、系统化、长期化、制度化和个性化“五化”的筹资模式, 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进行融资, 积极化债, 稳步发展。

三、总结

地方院校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大规模增加招生人数, 为满足扩招后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 通过大量银行贷款筹资进行了大规模建设, 造成严重负债, 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为促进地方院校健康发展, 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采取措施化解债务是当务之急。《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减轻高校债务负担, 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 (湘财教[2011]9号) 的实施给湖南省地方院校的债务进行了一次集中“输血”, 给各院校的债务管理提出方案, 有效促进各院校高校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勤俭办学、内涵发展加强自身的“造血”能力, 进一步规范债务管理, 建立有效的债务偿还机制, 并且通过多渠道进行债务化解, 为促进各校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之享.客观理性看待高校负债积极主动化解高校债务——对湖南省高校负债情况的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3) :101-104.

[2]何国庆.湖南校园面积增加6倍, 高校举债高达142亿元[EB/OL].http://news.xinmin.cn/domestic/gnkb/2011/02/25/9484599.html, 2011-02-25.

[3]胡力丰, 彭梅桂.今年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少2.6万[N].潇湘晨报, 2012-02-29.

[4]教育部财务司, 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010) [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5]余杰, 刘跃.中国高校债务化解理论与实践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9) :61-63.

篇6: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债券化范文

(一)专项债券市场发展概况

截至今年7月末,我国专项债券累计发行2.56万亿元,约占同期地方债券发行量的三分之一。从期限结构来看,5年期占比最大,3年期及5年期共占52%,7年期及10年期占48%。2015年至今年7月,专项债券的整体交易量、流动性都趋于改善。

(二)一般债券与专项债券、项目收益债券的区别

一般债券与专项债券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是项目类型不同。一般债券所涉及的项目基本上没有项目收益或者项目收益极低,而专项债券是针对有收益的项目。二是预算科目不同。一般债券纳入基本预算,专项债券纳入资本预算。三是偿还来源不同。一般债券是用公共收入或其他公共财力来偿还,而专项债券主要以项目收益或者政府性基金来偿还。

专项债券与项目收益债券比较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一是发行主体不同。专项债券的发行主体是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的发行主体是项目经营主体。二是资金用途不同。专项债券对应的项目必须是公益项目,而且项目收益的市场回报率是相对较低的。而项目收益债券是企业信用债券,其募集资金用途比较广泛,可以用于补充少量流动性资金,绝大部分用于项目建设投资,项目也并不限于公益性项目,不一定追求固定收益回报。三是违约偿还措施不同。目前专项债券要求以项目收益或者政府性基金来偿还,如果不足以偿还,则由省级政府代为偿还,然后逐级从政府收入中划拨。项目收益债券则是市场化的偿还机制和增信机制。四是税收待遇不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一般债券在税收方面都享受利息免税政策,而项目收益债券的利息不免税。

当前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市场发展中的问题

(一)核心问题是定位不够清晰

当前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存在一些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对定位的认识不够清晰。市场上对定位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省级政府对于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责任没有实质性差别,省级政府还是实质上的发行和偿还主体。另一种认为省级政府是专项债券的名义发行人或者融资代理人,这与一般债券有显著不同。我们认为,从设立专项债券的初衷以及拓展专项债券未来发展空间的角度看,应该认同第二种理解,即当前专项债券仍然是以项目收益或者政府性基金作为偿还来源,它的操作主体当前是省级政府,但省级政府只是名义发行人。

这种差别带来的是什么问题?首先,如果认为专项债券的偿还主体和发行主体是省级政府,那么在实际操作中要求专项债券披露项目信息、项目经营计划等就变得意义不大了。其次,如果把专项债券看成与一般债券一样由省级政府偿还,那么实际上就应该纳入一般预算,这样一来,又与引入专项债券的初衷不一样。最后,从发展空间来看,随着债务限额的扩大,如果将来专项债券纯粹以项目收益作为偿还来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一定条件下突破对赤字、余额管理的限制,否则地方政府债券后续增量筹资有较多困难。

(二)其他派生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新增专项债券规模有限,额度不定期,分批次下达,现有额度管理可能缺乏激励机制,还有亟需科学的项目遴选机制。二是市场约束有待健全。信用评级有待加强,信息披露机制有待完善,违约偿还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明确。三是市场运行机制有待深化。发行利率偏离市场估值较多;市场交易流通安排存在改进空间,虽然存在流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政策还没有放开。此外,市场投资者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科学界定专项债券定位

(一)积极借鉴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

美国市政收益债券的发行主体大多数是各级地方政府授权的项目主体或者运营法人,少数也是由当地政府代理发行。当发生违约时,是以项目对应的收益进行补偿,同时也建立市场化的违约救助机制。今后还是要按照“名实相符”的原则发展专项债券,专项债券既然是“专项”,还是要与项目相对应来进行改造。

(二)逐步剥离我国财政担保模式

现在专项债券实质上是以项目收益和政府性基金来偿还,由省级政府财政担保,将来为了有利于债务可持续发展,可实行与财政完全担保脱钩的模式。建议以省级政府名义发行,并由省级政府对专项债券履行集中决策、组织、监督等职能。未来对于新增项目收益债券,应当逐步淡化省级政府担保兜底的色彩。当然由于初期有置换债券在里面,置换债券本身属于地方政府直接债务,这部分的政府担保职能还会存续。未来为了拓展债券市场,需要还原本来面貌。从长远来看,项目收益债券的发行及偿还主体应该是地方政府授权的项目主体或者运营主体,根据项目特点发行相应债券,并以项目未来收益作为偿还来源。

(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增信角色

专项债券与商业性的债券或者企业债券有区别,主要在于专项债券运营中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增信角色。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提供财务的确定性。在专项债券的项目收益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服务购买、长期合作协议这样的方式使项目有稳定的回报。二是地方政府可以为项目本身提供项目资本金。三是地方政府可以在发生不可抗力等极端情况下,为投资者提供卖出期权。比如选址建设了高速公路,但由于灾害等原因导致项目延期或者不再实施了,可能需要政府承担这方面的责任。四是有限责任担保。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担保公司或者购买第三方保险的方式,为专项债券提供担保。

从具体组织运营角度来看,地方政府承担这样几个职能:一是组织职能。因为专项债券属于地方政府债券,是由地方政府发起的。二是决策职能。这个项目做不做、项目的先期可行性研究过程需要有地方政府的参与。三是监督职能。项目启动之后,对于项目流程,地方政府有监督的权利。四是分担风险,就是地方政府在专项债券中要承担一些风险。五是隐性增信。虽然标准专项债券纯粹以项目收益作为偿还来源,但并不等于说地方政府在其中就毫无作用,其实地方政府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体制

nlc202309081622

(一)严格项目遴选管理

建立发债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机制,确定科学的遴选指标。一是根据项目是否为公益性来判断。如果不是公益性而是商业性的项目,就会优先选择由外部的社会资本来做,或者采用PPP(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的方式。二是看项目内部回报率,如果回报率极低,专项债券是不做的,可通过一般债券去做,否则就容易产生半拉子工程或者到期无法兑付而违约的情况。如果项目收益较高,可以通过社会资本参与的形式。三是考虑受众范围。如果受众范围较广,比如全国性的铁路投资建设、跨区的建设,由省级政府发起。如果只是一个城市地铁项目,可由市级发起方参与。 四是考虑现金流的特点。现金流的特点与产品设计相连。如果项目前期没有现金流,到了项目运营期间有现金流,这时要么选取带有宽限期的专项债券产品,要么有流动性支持。五是考虑项目融资规模。如果项目融资规模比较大,可采取分期滚动的方式;如果规模比较小,就一次性举债。

(二)完善发行额度管理

对于存量债务的置换,建议提前下达额度,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可以扩大债务状况良好省份的新增专项债券发行额度,这是一个激励机制。另外,我们也呼吁试点与政府担保脱钩的专项债券,额外设立一定额度,以便为专项债券的转型提供有利的政策激励。除用于置换外,新增的专项债券项目评审应该前置,主要由“先有额度后有项目”转变为“先有项目后有额度”。另外,对于标准化的、纯粹以项目收益为担保的方式,应该是由地方政府自主选择实际发行量。

(三)加强监督管理

从监督管理机制来看,在短期内,建议沿用地方人大、政府部门履行自身功能的方式,加强项目存续期间的管理,并加强地方财政专员对项目的审核监督。从长期来看,要进一步完善问责机制。

健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市场约束机制

(一)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在信息披露机制方面,有三个层面需要加强:一是进一步细化信息披露的内容。如果专项债券纯粹以项目收益作为偿还来源,就格外需要客观反映项目主体的经营情况,并且制定分行业的信息披露指引,还可引入信息披露专员负责制。目前,由于多数专项债券是置换的,采取的是一只债券打包一揽子项目的方式,对于项目的运营情况还没有做系统的披露。二是建设信息披露平台。短期内要加强信息披露的模块化和简便化。比如同一个地方政府发债时,先发了一期,过一段时间再发第二期时,地方经济状况是一样的,但是又要重复进行披露。我们建议在稳定信息披露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加强信息披露的模块化。对于相同的信息模块进行简并处理。从中长期来看,要推进中国债券信息网这样的信息披露系统建设,与政府信息系统进行对接,进一步降低信息披露的操作成本,提高信息披露效率。三是要提高信息披露的格式化水平。结合国内外实践,加快推进政府财务报告信息报送和披露格式化的标准化建设,长期应该探索基于商业可扩展语言(XBRL)的地方政府债务的信息库。

(二)健全信用评级制度

在健全信用评级制度方面,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大致从四个方面进行框架:一是专项债券资产本身的特征;二是地方政府的综合财力;三是项目管理水平的要求;四是法律规定方面。对比来说,我国目前的专项债券还是过多侧重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披露,对于项目本身运营的资产特征、项目运营单位和管理水平,以及项目本身涉及的重大法律风险或者是法律变更的规定都还缺乏足够重视,这与专项债券由省级担保兜底的特征是有关系的。在信息披露有限的情况下,市场上对专项债券不得不专门针对地方政府综合财力进行披露。但是将来就不一样了,如果专项债券必须由项目本身收益作为偿债来源,就必须考虑项目本身的特征。在短期内,可由政府性债券协会选择评级公司,降低挑拣、评级的风险;参考地方债券市场估值内含的评级,对评级进行校正和评价。从长期来看,积极培育国内专项债券的评级机构及评级体系。比如设立双评级机制,当然这个双评级要与其他债券的评级要求同步推进。

(三)丰富增信机制

从国际经验来看,对于市政收益债券,美国地方政府一般是不担保的,但并不等于市政债券没有担保机制,其主要是通过债券银行和债券保险机构来提供保险。对于我国的专项债券,我们有以下建议:一是提供流动性支持,因为项目运行有一定周期,而多数项目在前期不产生现金流,又强调要以项目收益作为偿还资金来源,所以初期提供流动性支持非常重要,但提供流动性支持并不等于承担担保责任。二是提供有限责任的政府性担保。前面讲过,引导设立政府性基金或者担保机构,为专项债券提供政策性担保。担保公司在体制上由政府设立,资金来源可以多样化,运行模式应该是专户运作。我们也了解到,国务院层面要求政府成立政府性担保基金,但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目前有的省级政府设立了这种体系化的组织,但是下面市县并没有做;有的省级政府做了,但是没有建立全国统筹的再担保机制。第二,目前政府性担保机构不是针对专项债券市场来做的。政府性担保基金肯定不会只做地方债券业务,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等问题也需要这种机制,重大专项问题也需要支持。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必须进行专户运作,这是由专项债券的特点决定的。我们看到,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一些给市政债券做保险的机构破产了,但是破产的只是为资产支持证券做担保的这部分,而专门为地方政府做担保的部分运营得还很好。第三,发展市场化的债券保险。现在这方面也在推进,保险方面有动作,中证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也成立了,这是将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安排。

(四)构建债券偿还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资金使用监督机制。专项债券主要以项目收益或者政府性基金作为偿还来源。从初期来讲,以政府性基金偿还必须要在项目分类核算、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统筹调配,这是由政府性基金的特点决定的。但是对于将来以项目收入作为唯一偿还来源的专项债券,必须设立不同类别、不同用途的账户,并将收入按照优先顺序划归相关账户,就是对项目资金进行全程的管理。二是建立违约机制安排。在发生违约之后,从短期来看,对于政府性的担保基金,目前来说由地方政府来还,从其他的公益性项目单位调入专项收入来弥补。从长期来看,专项债券与财政担保脱钩,更多的是参考信用债券的市场化违约偿还机制。

nlc202309081622

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市场运行机制

在市场运行机制方面,要继续实行多样化的发行方式,沿用集中的政府债券发行系统,做好相关支持。此外,强调以下几点。

(一)完善发行要素管理

特别呼吁以下几个方面:增加短期贴现债券的发行。美国市政债券中有一类不受债务现有年度约束,就是发行期限在270天以内的短期债券,主要是为了匹配项目资金的收支不平衡问题。目前我们了解到,现行的政策规定是如果没有项目收益,可以从别的收入调拨到专项债券偿还上。实际上,如果引入实质的专项债券就不需要调拨机制。另外,应适当增加一些长期债券品种,并且鼓励采用关键期限。从中长期来看,取消相关结构方面的限制。从付息方式来看,目前是固定期限,将来也可能引入浮动利率、类似通胀债券或者是设有项目宽限期的一些品种。

(二)完善定价机制

短期内要统一定价思路。目前定价机制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与财政存款、项目合作等政策性因素挂钩的现象。未来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脱钩的需求可能会增加。同时,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曲线可能会进一步优化。专项债券的置换债券与同样期限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之间的利差相对稳定,没有体现太多差异。但是对于公开招标的专项债券来说,则呈现了一定的区域分化特征。应该说,定价机制有效性还是趋于提升。

(三)建立多层次的交易市场,拓展投资者基础

目前定向承销暂不在银行间市场流通。调研中也发现,定向承销的利率相对于公开招标的利率要高,而无论是转让方还是受让方都有转让需求,所以建议取消这方面的限制。另外,尽快实现柜台市场的流通。还有合理降低质押折扣率。我们看到,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中,国债的质押率大概是94%以上,地方债实际质押率是87%,市场上最低是67%,可能要建立一个参考性的质押率。交易所市场对质押券的质押率规定为94%,效率比较高,大家比较容易接受,这里需要进行指导。从中长期来看,建议对于关键期限的债券建立做市商制度。最后,在发展多元市场的同时,坚持政府债券的统一托管。

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配套制度建设

(一)合理设定风险权重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商业银行对公共部门实体的债务风险权重为20%。建议对于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考虑对于专项债券细化设置0~20%的灵活风险权重。从长期来看,应采用内部评级法设置风险权重。

(二)确保专项债务平稳过渡

2018年之前,有大量的现存专项债务需要通过置换等方式过渡到专项债券,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合理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是基本条件。二是需要考虑制定中长期的债务整顿计划,滚动预算,预防系统性风险。三是培育和扩大地方政府税源。现在营改增之后,地方政府如何实现收入的常态化、稳定化变得更加迫切,如果没有常态化、稳定化的财力,地方政府负责偿还的债务只是期限推迟了,最终会导致外部评级机构对地方政府债券做出不利的判断。四是推动地方国有资产的证券化,这一方面是盘活国有资产、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重要举措,需要大力去做。

(三)加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培训、研讨、交流和宣传。我们设想在业务成熟的时候,在主管部门指导下,编写地方政府债券相关操作指导、指引和手册。二是地方政府债券工作是长期工作,发行量越来越大,需要增配相应人力、预算资源,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组织建设。三是建设地方政府债券管理系统。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和政府财务综合报告系统的建设;市场信息披露平台也要加强信息披露系统建设。四是要逐步精简政府管理的层级。目前,政府五级体制正在逐步演变,随着镇改县、县改市、省管县的发展,分级财政、财政分税制将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证一级政府享受一级政府的权利,承担一级政府的责任。

责任编辑:印颖 刘颖

篇7: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债券化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

1欧债危机产生及发展原因

1.1欧债危机产生过程简介2009年十月初,正当全球经济艰难地摆脱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初冲击,缓慢走向复苏之际,希腊政府突然宣布:2009年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GDP的比例达到12.7%和113%,远远超出欧盟所规定的3%和60%。十二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的债务危机随即愈演愈烈。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十一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2010年2月4日德国预计2010年预算赤字占GDP的5.5%,2010年2月9日欧元空头头寸已增至8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2010年2月10日巴克莱资本表示,美国银行业在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及西班牙的风险敞口达1760亿美元。

1.2欧债危机产生原因首先,财务造假埋下隐患。《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规定加入欧元区需要满足下列条件:首先,每一个成员国年度政府财政赤字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第二,国债必须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下或正在快速接近这一水平;第三,在价格稳定方面,成员国通货膨胀率≤三个最佳成员国上年的通货膨胀率+1.5%;第四,长期名义年利率(以长期政府债券利率衡量)不超过上述通胀表现最好的3个国家平均长期利率2个百分点;第五,该国货币至少在两年内必须维持在欧洲货币体系的正常波动幅度以内。欧盟对成员国加入欧元区的时间并没有固定的要求,每一个成员国将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加入。希腊在加入欧元区时,并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通过高盛集团帮助财务造假,达到加入欧元区标准。加上当上的法德两国在此问题上为了赚取希腊的欧元,选择性沉默,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伏笔。

其次,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二元性。货币政策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等,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等等,在面对经济体产生问题时,这两个政策的协同使用会使经济尽快摆脱困境,如2008年,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危机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增加公共财政和医疗支出)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包括停发3年期央行票据,下调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贷款等),使得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而欧元区各国货币政策实现统一,然而财政政策却归主权国家各自决定,在面对经济产生问题的时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无法发挥协同作用,解决经济问题的作用有限。

最后,欧洲特殊的市场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模式包括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模式,以英美国家为代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以日韩国家为代表;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以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为代表。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有意识地从社会政策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场经济。国家对资本积累的直接干预程度比较小,但政治体制严格地确立了一整套劳工权利和福利措施,使得有组织的劳工拥有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市场和直接参与劳资谈判的能力。它的优势在于高税收,高福利,社会贫富差距相对较小。劣势在于过大的工会势力,高税率,慷慨的失业救济和对劳动力市场及产品市场的广泛限制导致了失业率居高不下。正是由于长久的高福利,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同时民族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希腊一年的大小罢工曾达800多次,发生危机后也各为自己利益奔走呼号,国家利益丢在一旁,对于别国援助所要求的希腊财政紧缩计划迟迟不得实施。

2欧债危机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启示

2008年底开始,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也出台了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政策,相应放宽了有关信贷和地方融资的政策,地方债务的规模、增长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10月2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发文全面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也标志着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完整制度框架基本建成。这份四千多字的意见从如何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如何控制地方举债规模、如何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如何完善配套制度以及如何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等多方面做出部署。尽管我国现行的体制确保地方财政不会出现破产,但也应该从当前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问题中吸取教训,采取相应措施控制风险。

2.1改革以GDP为指挥棒的政绩考核模式长期以来,中央在考核地方政府政绩时,都以当地GDP为多少作为考核标准,导致不少地方政府和官员为了政绩,大搞重复建设,如郑州新区、江苏常州、湖北十堰等。一些省(市、区)近日陆续公布今年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及资金安排计划,其中,江苏省将发行地方债153亿元,新疆发行95亿元,重庆为88亿元,海南60亿元。2013年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500亿元,较2012年2500亿的规模增加了40%,因此,财政部核定的各省(市、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比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如果在考核地方政绩时,不再以GDP为唯一标准,加上环境卫生考核,食品安全标准,民众幸福评价等指标,地方政府也不用大肆举债建设了。

2.2以立法形式加强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以立法形式加强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加强风险管理。应该及时对全国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切实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防范偿债违约风险。新《预算法》对以前主要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建设的项目今后怎么办的意见中明确三个渠道:对商业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项目,要与政府脱钩,完全推向市场,其债务等同于一般竞争性企业债务;对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公益性项目,要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其债务由项目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举借和偿还,政府按照事先约定,承担特许经营权给予、财政补贴、合理定价等责任,不承担偿债责任;对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确实需要政府举债的公益性项目,由政府发行债券融资。

2.3扶持地方经济,拓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渠道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分税制度体系下,各级地方政府多以卖地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这种“土地财政”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当不断上涨的高房价日益成为舆论焦点,百姓之痛时,人们越来越发现,除了享受暴力的开发商,高价出让土地的地方政府同样是大赢家,由此引发的土地财政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质疑,央企也好,民企也罢,疯狂拿地,推高地价房价的背后,总能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影子。房价问题关乎民生,政府理应负有不可推卸之责,如果政府一方面作为房价调控的执行者,一方面又是高房价的催生者,显然不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因此拓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渠道迫在眉睫,如何拓宽,第一要务是地方经济发展,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资企业,对当地中小企业以适当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强化税收征管,防止偷税漏税情况发生都是方法和手段。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明确“地方政府对其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分清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的边界,切实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为了不让欧债危机在中国发生,地方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了。

参考文献:

[1]沈建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下一个拉美危机?[R].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海外市场研究部报告.

[2]刘亮.欧美垃圾债券兴衰对我国的启示[J].武汉金融,2012(07).

[3]余永定.欧洲主权债务危机[J].金融发展评论,2012(04).

[4]王昊,李文浩,蔡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展及启示[J].西部金融,2012(03).

[5]徐诚.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国际经验及中国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1).

上一篇:给爸爸妈妈的话的作文下一篇:记营改增攻坚战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