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听障儿童在普通学校德育教育的调查报告

2024-05-03

关于听障儿童在普通学校德育教育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关于听障儿童在普通学校德育教育的调查报告

关于听障儿童在普通学校德育教育的调查报告

教育工作是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基础,而中小学生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特殊教育。《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完善特殊教育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加大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对聋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范畴中不可忽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聋童日常行为规范化的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与现状

由于聋哑儿童先天性的生理缺陷,加之社会的不良偏见与传统观念的扭曲与误导,致使社会对聋哑儿童的教育严重滞后。长期以来产生了与社会的无形隔阂、与人际沟通的难逾鸿沟,导致了聋哑少年与正常少年一系列不同的鲜明特点。沟通方式的制约,人际群体的封闭,社会活动范围的狭小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深层次影响,致使广大的聋哑儿童在受教育上与正常同龄人存在有明显的差异,在他们的心理上势必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映,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心理障碍,心理伤害,甚至心理扭曲,影响到了他们对日常行为准则,社会公德约束,法律法规规范方面的正确认知与自觉遵守。以致形成了这一弱势群体自卑孤僻的固执性情,心存戒备的猜疑心态,这成了他们参与社会,回归社会的最大禁锢。我们特教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就在于能让广大的聋哑儿童摆脱生理缺陷的困扰,冲破心理障碍的桎梏,归属正常情感的感受,做好由基础教育向专业技能培养的铺垫与衔接,从而尽快地回归社会,立足社会。当前,在聋生行为规范中,表现较为突出的问题归集起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礼节举止失缺,不拘礼仪行为随意;

2、纪律松懈自由散漫;遵章守则缺乏约束;

3、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刻苦精神;

4、同学相处易生摩擦,报复行为倾向严重,自卑心态诱发嫉妒,人际交往难于沟通;

5、心态失衡,以偏激举止为渲泻,行为过激,以损坏物品为报复;

6、生理的缺陷,沟通的困难,陷入不能为人所理解的困惑,引发情绪急躁易于冲动,并有随年龄增长而愈加突出的倾向。

二、分析与反思

上述情况,务必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仅要从行为的表象看到其不同的反映侧面,更要看到其内在的相关联系,对此,应从归集表现类型,到表现形式,进行广泛的收集和调研,要注意形式不拘一格多样化,内容涵盖广泛全面化,收集不遗不漏时效化,以确保把握问题的内在实质,抓住核心主线,侧重解决过程。从根源上去剖析成因,从过程中去导向结果,我们在考虑和认识到聋哑少年共性的同时,也绝不忽视其个性差异;而且还要从正常同龄少年的教学工作中,予以借鉴,对具有本质性的共同课题,探讨出一整套不同特点、行之有效的施教方式方法,以便我们能从中找出具有普遍适应性和个体针对性、相辅相成的解决途径与有效措施。

三、措施与途径

导致上述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是诸多方面的,要改变这一现状,特教工作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使命,怎样发挥特教工作的作用?一方面是整个社会方方面面需长期同心协力,齐抓共管;而特教工作则须首当其冲,走在前面:

1、摆脱陈旧观念束缚,提高工作策略高度;

2、强化教师行为规范,适应特教工作特点;

3、改进特教工作方法,提升特教教学水平;

4、循序渐进挖掘潜力,因势利导育人成才。

我们应从以上几个方面,作为着手逐步展开与拓宽我们特教改革工作的切入点与途经,观念的更新至关重要,提高认识高度是前提,要把特殊教育工作定位在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应有高度,我们今天对聋生的特殊教育绝不能流于“寄放”式的保管模式,而是要育人成才,使广大聋哑少年回归社会,这是营建和谐社会,造福民族的时代工程。

概述而言,就是要按照既定的目标,遵循正确的途经,从问题的本质切面上入手,围绕聋哑少年行为规范这一重要课题,找到障碍所在,求得跨越方法,消除事实上的人为屏障,是我们从事特教工作者应予面对的当务之急。克服聋生自卑心理,树立健康心理,应是规范行为、优良品德的先决条件,只有使聋生首先从心理上健全起来,确立起自尊、自强、自立的信念,才能树立起社会的责任感,时代的使命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强烈追求;从而奠定回归与融于社会的心理基础。我们特教工作者应从此定位,从而找到解决聋生良好行为规范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其一,倾注爱心。行为的互动效应,情感的深切沟通,对于教育聋生群体尤为重要。只有首先让这一弱势群体切身感知到爱的真切,才能促成爱的归属感,在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产生一种融归社会的迫切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使聋生自觉地接受良好社会行为规范的标准与要求,从而能以社会的统一要求准则,来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以形成一种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定位模式。

其二、分层优化。对于聋哑少年群体的行为习惯的规范化教育,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行为规范”》的教育方面,绝不能仅仅停留在通常的惯例上,而要对“行为规范”分层次的制定细则,针对每一项要求,设置在多样化社会活动的环境与背景中,提出具体的行为实施要求,并要对这一行为可以产生的良好的人际交往,必要的社会互助,奉献的情感升华,寓于形象化的展示,在不间断的强化中,具体的、形象地固化在聋哑少年的潜在意识中,他们就会强烈地感知自己也是一名不容忽视的社会成员,存在于同一片蓝天与阳光之下,社会怀抱他们,他们需要社会,只有让每一聋哑少年都能提升到这种健全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激励起他们回归与融入社会的最大激情,他们便会勿庸置疑的自觉的以“行为规范”的要求决定自己的行为取向。基于这一既定的统一要求标准,首先要使聋哑少年熟知这些规范要求的内容与标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他们能尽快接受,并能尽快形成一种自觉行为意识。针对现时在聋哑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种种具体实际,我们认为必须在校院这一小范围内,从诸多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小环境”。从各个细小环节,不同细微之处,适应聋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通过对他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良性调节,构建良好的态度整体,继而导向聋生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和自身的行为取向,以使他们能对规范行为正确认知,获取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行为的规范意向,进而能以端正的行为态度,促成规范的行为动机,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

其三、鼓励参与。我们认为要求得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其指导思想必须是明确在:以人为本,倾注爱心,培养爱心,奉献爱心;以教育学生发展为中心,走出局限群体,完成社会化进程,融入社会一体化;这就务必要实现两个跨越,一是完成由家庭环境到学校教育的融洽跨越;二是完成由学校教育到步入社会的跨越。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还要亟待解决好在对聋哑少年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能有新的创意,新的提升,新的突破;以回归为主线,以社会化为导向,以更多的社会活动作为教育内容,注重直观形象,重在鼓励参与,让聋生能在不断的实际活动参与中,认知、感知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与时俱进的参与到届时所发生的各项社会活动中去,这是至为重要的。

其四、率先垂范。在聋生的整个教育进程中,每一位特教工作者应在教育实践中,时时怀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应倾注最大的爱心,以爱去感招聋生的归属,以爱去唤醒聋生的沉沦,以爱去点燃聋生的激情,从而建立起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让聋生感到做人的尊严,感

到爱的归属,由被人尊重,到对人尊重。在这种情感桥梁的搭建下,必将在聋生心目中,确立起教师的良好形象;至此,教师在特教工作中如何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把良好规范的行为举止,点点滴滴的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全过程中去,即尤为迫切。

我们坚信遵循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宗旨和各项任务,在广大特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在全社会的鼎力支持下,一定能够在特教工作的改革进程中,在有效提升聋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就特教《学校德育管理》实施方案的出台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上仅为对聋生如何实施日常良好行为规范化教育方面的初浅探讨,试图从理论的层面上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并能在科学的教育实施方法上逐步有所收获,进而能建立起一整套健全完善的聋生的《学校德育管理》体制。以教育的公平,实现社会的公平,从真正的意义上构建社会的和谐。

篇2:关于听障儿童在普通学校德育教育的调查报告

首先是儿童.他们的发展也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所以应对听障儿童进行系统的艺术教育.但他们又是有些特点的儿童.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教育可以

最大程度地避免听力缺失带来的影响, 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来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通过以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艺术活动的价值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结合.我认为对听障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具有以下意义: 1.为昕障儿童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下基础.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基础训练,在教育中应坚持艺术教育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使教育中的”社会性”,”科学性”与”审美

性”相结合,为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塑造完满人格打

下基础.2.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据研究,任何一种艺术教

育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要坚

持直觉与抽象,情感与理智,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

育,这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开发.3.有助于听障儿童一般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艺术

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x,l-逻辑思

维起互补作用.4.有助于发展听障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由

于听力的缺失,听障儿童有时会以其他的感官来代替,这

使得他们在观察力及审美力方面表现出特别的能力.如

果老师能及时地给予正确的指导,将极大地唤起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那么,怎样把艺术教育结合到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

中呢?怎样将艺术教育与听觉训练,语言训练相结合?下

面笔者将从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三个方

面进行介绍.一,听障儿童美术教育

(一)听障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美术教育是指儿童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

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环境世界的认识及儿童的情感和思想.听障儿童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三大部分.(二)美术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我们以绘画活动为例介绍美术教育与听觉训练的结合.教师或家长坐在幼儿的同侧,给幼儿一张白纸,让幼

儿根据成人的描述来进行绘画.如:请你在纸的中间画房

子.幼儿听懂中间和房子两个关键词后,可以在纸上画出

图画.教师或家长可以继续发出指令:请你在房子旁边画

棵树请你在树下画2 朵红色的花„„游戏结束后,幼

儿的画也完成了,幼儿沉浸在画好图画的喜悦感与成就

感中,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教师和家长也利用游戏的方

法对幼儿进行了听觉训练,对幼儿的方位词,数量词,颜

色等都进行了辨听.对年纪较小或认知能力达不到的幼

儿.可以减少指令中关键词的数量.当然,绘画是为了表现幼儿内心的想法,我们也可以

不对图画的画面作过多的限制.哪里有花,哪里有树,都

可以让幼儿自己来设计.比如在进行春天的主题教学时, 老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桃花开了„„幼

儿便可以通过老师的描述,加以自己的想象来画出美丽的春天,春天里有小草,桃花,梨花.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图画上画出燕子,小河等.美术活动中到处渗透有语言教育,手工活动折纸活

动中幼儿可以认识许多形状.在绘画中可以认识各种颜

色.在美工活动中可以了解到各种物品和工具的名称, 在展示图画时更锻炼了表达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用提

问的方式来弓I 导幼儿表达:你的画上有什么啊?有什么

小动物啊?xxLb 动物怎么叫啊?对于程度较好的幼儿更

可以让他自己来描述图画,老师只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

者和欣赏者.二,听障儿童音乐教育

(一)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

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听起来似-’T-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事实上,虽然他们不能完整地获取音乐,但是对

他们进行适当的音乐教育也是可行的.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内容包括唱歌活动,韵律活动,倾

听声音和音乐欣赏活动.但对听障儿童来说.要让他们音

调准确的唱歌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只要方法适

当,韵律活动,倾听声音和音乐欣赏活动都是可以应用到

他们的康复教育中的.(二)音乐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1.韵律活动

在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中.韵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训

练时常常要练习辨听音节数量.良好的节奏感有助于幼

儿对音节数量的辨听.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可以通过感知动物的叫声这个方

■墨壑塑法.有一首歌曲是这样的: 我爱我的小鸡,小鸡怎么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

我爱我的小鸭,小鸭怎么叫?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嘎嘎

我爱我的小羊,小羊怎么叫?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咩咩

我爱我的„„

这首歌曲中的内容都是幼儿最熟悉的小动物和它们的叫声.小班的幼儿也已经有这样的基础能听辨这几个

小动物的名称及它们的叫声,所以听到这首歌曲时他们

都很感兴趣.在刚给幼儿播放这段音乐的时候,幼儿听到前奏时

就表现得很兴奋,说明幼儿都是喜欢音乐的,不仅是听力

健全的幼儿.听力残缺的幼儿也同样乐于感受音乐,欣赏

音乐.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会跟着音乐做动作了,听到

“嘎嘎嘎”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学小鸭子,这说明幼儿已经

把听到的声音和以往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了.随着对音乐的熟悉.有的幼儿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

唱歌了.虽然他们不能完全地跟唱,但是每到小动物的叫

声时,他们都会一边做动作模仿小动物一边跟着”唱”起

来.刚开始时他们跟不上音乐的节奏,只顾自己:”叽叽叽

叽叽叽叽叽叽„„”没有节奏感可言,但是到后来,幼儿

已经开始逐渐有节奏感了,他们会唱:”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虽然还是不能和音乐完全一样,但是我们能明

显看到幼儿的进步,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对音

乐的逐渐熟悉,幼儿会在节奏感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在生活中会听到很多有节奏的声响,可是有时候幼

儿不一定能注意到它们,也因此浪费了很多在生活,情景

中学习的机会.作为听障儿童的老师和家长,我们应当留

心周围的一切事物,发现能运用到幼儿康复教学中的东

西.汽车的喇叭声”笛笛笛”,火车的汽笛声”呜„„”,钟

表的响声”滴答,滴答”都可以作为幼儿教学的内容.通过

听这些声音,幼儿不但能明白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各

有不同,而且能很好地培养节奏感.听障儿童通过听力补偿和听力重建,已经可以很好

地感知到声音的节奏了,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培养出

良好的节奏感.2.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的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听觉习

惯.在进行倾听声音的活动时,老师可以找来各种各样的声音片段,和幼儿做一个猜声音的游戏,老师放一段音

乐,让幼儿仔细去聆听,然后告诉老师听到的是什么.音

乐可以是动物叫声,也可以是各种自然环境声响.通过

游戏的方式,孩子一定能激发听声音的兴趣和培养专心

听的习惯.通过倾听声音,幼儿还了解到声音是有区别的.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声音长,有的声音短„„也可

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练习辨听声音的有无,大

小,快慢,长短.经典游戏《抢椅子》就是听辨声音有无的一

个很好的游戏.3.音乐欣赏活动

音乐欣赏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聆听不同节奏, 不同情绪的曲子来感受音乐的内涵.要选择一些内容简

单,节奏鲜明,易于理解的歌曲和乐曲.还可以带幼儿去

欣赏音乐剧,或者是老师给孩子排一个简单的音乐剧.让

他们通过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来理解乐曲.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三,听障儿童文学艺术教育

(一)听障儿童文学艺术教育的内容

文学教育的总目标是以”美”引”真”,储善壮体.寓教

于乐,实现文学的多元价值,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主要包

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力,理解力,体验感受力,想象力和

创造力等领域目标.在提到幼儿园艺术教育时,教师想到的往往是音乐, 美术和舞蹈,常常把幼儿文学教育忽略在外.其实文学活

动和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一样.能够提高幼儿审美的感

知力,审美理解力及创造力.对于听障幼儿来说,文学教

育不仅仅只是教单词,教句子.更重要的是理解文学作

品,把自己的情感经验融入其中.儿童常接触的文学作品有儿歌,儿童剧,故事等,在为幼儿选择作品时.要考虑到幼儿的语言水平和心理发

展水平.(二)文学艺术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如同文学作家鲁兵所说:”对尚未识字的幼儿,文学

作品不是他们自己读的,而是父母教师念给他们听的„„

儿歌,故事,童话,都是只能通过大人的朗读.尚未识

字的幼儿才能得到真正的欣赏,不只是了解其内容,而且

欣赏语言艺术.”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们要多给kkJL 组

织一些文学欣赏活动,如讲故事,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有

感情地朗读都有利于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加深对故

事的印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儿童文学名着,如《丑小

鸭》,《白雪公主》等,也可以用观看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文

学欣赏教育,比如带幼儿去看一些童话剧或者木偶剧.让幼儿学习语言也可以用多样的形式.比如让幼儿

把语言从模仿,复述变成表演.如故事《是谁帮tJ,~g 树松

了土》,故事里有小桃树,大象,小白兔等角色,故事中小

桃树说:”大象,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小白兔,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在复述故事时有一个小朋友总是不会说:”是

你帮我松了土吗?”几遍下来他已经不耐烦了.于是老师

改用表演的方式来进行.让这名小朋友扮演小桃树,小朋

友很兴奋,也很认真.虽然一开始说得还是不好,但是小

朋友刚才不耐烦的情绪已经没有了,玩得很开心.一个故

事表演下来.”是你帮我松了土吗?”这句话他说了好几

遍,一遍比一遍说得好.通过在表演时的反复表达起到了

强化的作用.听障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康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

分,通过进行艺术教育,幼儿能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但是要注意的是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

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

篇3:关于听障儿童在普通学校德育教育的调查报告

对于一般的正常儿童来说,进入一个群体,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是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却是非常难的,因为他们在社会交际、语言交流方面存在诸多障碍,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如何在普通学校班级中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值得探讨的。

案例:万鑫龙,男,7岁,其主要症状为入学面试时由外婆陪同,不肯离外婆半步;面试时不愿回答问题,当面试的老师要求其从1数到10时,他拒绝回答,之后又自言自语数数。该生入学后,表现为从不与任何人交谈,在上课时,表现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常莫名其妙地发笑、原地绕圈走;固执地重复将书本放回书包的动作,教师点名时充耳不闻;所有的书本均被其画满汽车图形;下课后,当教师要带他离开教室时,他跟随教师走出教室后立刻跑回教室,不肯再出来;秋游时参观科技馆,当看到立体的光影恐龙时吓倒在地上,爬起来立刻往外跑,无论谁拉都不肯再进科技馆。对这样的一个特殊儿童,如何让其融入集体,如何让其与正常儿童一样接受教育呢?作为一名教师,我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不隔离,不歧视

自闭症儿童,由于其在各种场合的多功能活动中均有广泛性的发育迟缓和扭曲现象,其社会人际关系和沟通模式呈异常状态,造成了人为地将自我封闭于一个相对固定与狭小的环境中,又人为地隔绝了与他人的交往,常表现出孤僻、胆怯、自私、举止异常,不帮助别人,也不让别人帮助。这样就造成自闭症儿童很难融入班级群体中,即常说的“不合群”。对于这样的儿童,教师首先不要人为地隔离其与其他儿童的联系,不能因其性格、举止的异常而让其单独坐,更不能因歧视他而放任自流。教师应当尽量让自闭症儿童参加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所谓集体活动包括学校、班级统一组织的文体活动,也包括邻桌小朋友相邀的游戏、做作业等等。在集体活动中培育孩子的性格,从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智慧与温暖。同时,教师在班级其他同学面前要维护自闭症儿童的尊严,不将其病情公之于众,要鼓励其他同学与自闭症儿童交往,鼓励其他同学帮助自闭症儿童,在整个班级中形成一个和谐、融洽、接纳的氛围。例如,给万鑫龙安排一个热心的、爱帮助人的同桌,叮嘱其适时提醒万鑫龙上课听讲,并帮助其收拾书包,帮助其放好上课所需的学习用品;下课后,教师有意识地观察万鑫龙的行为,鼓励其与其他同学交谈,同时亦鼓励其他同学与万鑫龙玩耍,对于捉弄万鑫龙的行为及时制止。总之不把万鑫龙看作一个

异类,而是把他与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看待。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在给自闭症儿童营造和谐、融洽、接纳的班级氛围的同时,还要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所谓课堂心理气氛指的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

由于自闭症儿童不喜欢参与群体活动,说话时音调、音速等异常,很少主动找人玩耍或与人交谈,基于以上原因,这些儿童很难跟上教师正常的上课进度。如果放慢上课的进度,教师又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面对这一境况,作为教师,就要使用一些工具,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又使自闭症儿童对学习产生兴趣,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上课时利用扩音器,让班级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听清楚万鑫龙说的话;利用万鑫龙喜欢汽车的心里,设计一些汽车型的教具,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吸引其注意力;教师的语调要柔和、目光要亲切,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各个方面消除、克服引起学习不良心理障碍的因素。

三、家校联合,共同努力

自闭症是全球性的难题,目前尚没有找到快速彻底的治愈方法。自闭症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理疾病,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目前对于自闭症的研究表明其发病根源主要是家庭的影响。所以要想让自闭症儿童能早日康复,家庭的作用是很大的。因此,家长要和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南通学校)

篇4:听障儿童的教育与训练

关键词:语言;听障儿童;语言训练

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学习言语、语言、阅读、发展认知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听觉障碍也称听力残疾,指各种原因导致人的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环境及言语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把严重听力障碍或听力残疾儿童称为“聋儿”或“听障儿童”。儿童正处在听觉、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听力障碍严重损害儿童的言语、语言功能,影响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

一、听障儿童教育与训练的原则

1.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依据之一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0~6岁之间。

2.个别教育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差异就在于个别教育上,因此有人把特殊教育的本质定位于个别教育。

3.多方合作,创造最佳语言环境

特殊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系统性原则,这个原则的一个方面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合作。

4.最大限度地利用残余听力

依据听障儿童残余听力的特点,配置适合的助听设备,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和手段,发展听觉语言能力。

二、听障儿童训练的方法

1.口语教学法

以发展口语为主要目的,主张利用残余听力和口语教学,设立言语和听力康复课程,期望学生能运用言语、唇读和听觉技能进行交流。

2.手语教学法

手语是聋人的母语,是听觉障碍者之间自然产生和发展的交流工具,也是聋人社会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础。

3.综合沟通法

综合沟通法的出现缓解了口语法和手语法的争论。它是口语法和手语法的综合,综合沟通法允许听障儿童使用口语、看话、手势语、书面语、提示语、体态语等各种利于听障儿童交流的方式。

总之,听障儿童的语言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听障儿童的语言学习与训练应遵循语言获得与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采用科学的训练设备、系统的训练手段、细致耐心的训练态度进行有效的听障儿童语言教学与训练。实践证明,通过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智力水平,可以提高与正常人的交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听障儿童的整个心理发展和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绍珠,周兢.聋儿早期康复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余郭清.听力障碍与早期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篇5:关于听障儿童在普通学校德育教育的调查报告

听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与社会参与。1988年,我国将听力障碍早期干预作为一项抢救性工作纳入国家计划,并提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三项原则。其中听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康复教育是早期干预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同幼儿园教育一样,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听力障碍儿童早期康复教育主要由各地区的聋儿康复中心承担,其次为公立聋校附设的聋儿学前班,或是在普通幼儿园附设的聋儿语言训练班级。[1]

康复机构环境在听力障碍儿童康复教育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而教师该如何创设环境以达到促进听障儿童发展的目标呢?这些问题困扰着大部分的康复教师。本文将在借鉴学者们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听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听障儿童康复机构中的环境设置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康复机构及教师如何更好地利用环境要素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康复教育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二、环境在听力障碍儿童早期康复教育中的定位

在康复机构中,听障儿童的身心发展不仅有赖于系统的教学和康复训练,更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教师需明确环境在听障儿童早期康复教育中的定位和作用,积极为听障儿童创设良好的康复和学习环境。

(一)注重环境创设是全面康复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当代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根本途径,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学前阶段的听力障碍儿童正处于各项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在康复教育过程中,除了关注儿童听觉和语言康复外,还需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元的环境,让儿童可以自由探索、学习和游戏,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环境是康复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

学前阶段听障儿童的思维是感性和直观的,对他们来说最为有效的学习内容是具体形象的,而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环境。因此,环境是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的背景,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将环境考虑在内,将教育目标融入环境之中,实现环境创设与课程的巧妙融合。

(三)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听障儿童多方面发展

首先,良好的环境设置有助于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语言主要是一种沟通工具,它在社交互动的环境下产生。儿童通过与同伴共同活动、在成人指向型言语和错误提示中学习,并通过自身参与交谈从而真正地掌握语言。[2]

其次,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听障儿童认知发展。一些研究者在分析大量的听力障碍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后,认为多样化的与物接触和与人交往的经验对于儿童的正常发展很关键,但是听障儿童缺乏的恰是多样化的经验,从而影响聋童如何看世界和与世界交往。[3]因此,在环境创设过程中除了为听力障碍儿童提供语言和声音刺激外,还应注意为儿童创设多元丰富的环境。

第三,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听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康复教育机构中,听力障碍儿童能获得与同伴及教师交往的经验。机构中环境的诸多方面,如环境布置的内容及其营造的氛围、活动空间的安排及活动材料的投放等,均能对儿童与其他人的社会互动产生影响。

三、创设良好康复教育环境的建议

儿童在学前阶段与环境相关联的发展特征是:儿童不断发展的独立性、动手能力和社交性。[4]教育机构应当为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利用日益成熟的技能去独立或者与他人一起解决问题及形成有意义的同伴关系。在听障儿童早期康复教育中的环境设置还应考虑儿童听力语言康复和语言学习的特殊需要。康复教育环境创设应兼顾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创设支持性的氛围

环境创设应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需要相适宜。第一,环境创设要考虑听力障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教育目标。对于听障儿童而言,教室内的声学环境是儿童有效接收信号的基本条件,因此需按照声学标准为听障儿童设立良好的室内听觉环境。由于听力障碍儿童较多习惯依赖视觉获取信息,因此在环境布置上,可选择色彩鲜明的材料以吸引儿童的注意,激起儿童探索和学习的兴趣。在环境创设上还可注重引导儿童主动学说话和认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设施上贴上名称和简短语句(如门、镜子、洗洗手等)。教师可随时提醒,将书面语与口语结合起来,引发儿童识字和说话的兴趣。[5]第二,环境创设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并考虑不同年龄儿童在兴趣、能力、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如对小班儿童来说,直观、简洁、鲜艳的图像更适合他们,内容不宜过多过杂,更换主题的时间可短些,儿童参与布置的比例可小些;对中大班儿童来说,教师在选定主题后可根据儿童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要不断增加内容,扩展画面,设计和布置可以幼儿为主,教师进行引导、补充。第三,不同功能的室内环境,选择的内容要有所区别,以突出各部分的功能特征,如午睡室墙面宜选择简洁、温馨、安静的题材;幼儿园走廊、楼梯以及外墙面的装饰内容应重点考虑幼儿园整体环境设计的要求;各种区角的设置内容要适合幼儿进行操作、模仿、探索。

除了物质环境布置上适应性的考量外,支持性的学习氛围也十分重要。教师应当在观察和了解每个听力障碍儿童的个性特征、能力和需要的基础上尊重儿童的选择,尊重他们快乐生活的需要。教师根据儿童的能力为儿童制定合理的目标,让儿童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和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尊重。

(二)运用丰富的材料,交还儿童主动权

环境布置时,可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的形状、软硬、凹凸、粗细等特征的对比处理,使材料的特征更鲜明,并在统一中体现变化,充分刺激幼儿的审美知觉。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投放多元化和低结构的材料。多元化的材料可唤起儿童不同的遐想,为儿童探索环境和自由创造提供条件。有平面的,如各种质地和颜色的纸;有立体的,如各种形状的盒子、瓶子、罐子;有不同质感的,如丝、绒、毛等。低结构的材料能鼓励幼儿动脑动手,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创造和操作能力。

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老师要放手,将主动权还给儿童。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班级环境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使儿童体验设计与制作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良好的学语环境

借鉴语言发展的交互作用理论,良好的学语环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应支持儿童之间的同伴交往。在教育机构中,儿童面对着大量的同龄儿童,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的过程,正是儿童发展语言的契机和需要运用语言沟通的机会。其次,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应注重丰富和纠正儿童的语言。儿童可在成人的错误提示中慢慢学习语法规则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对儿童的语言进行扩充或修正,帮助儿童习得正确的表达方式。第三,丰富语言环境,为儿童创设交谈的机会。儿童会从成人慢慢复杂的指向型语言中学习到语义关系和语法规则等。因此,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应多用语言描述所处的情境和对儿童的要求,让儿童处于丰富的语言环境中。

四、总结

环境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听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康复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儿童的各方面发展,理解环境的潜在作用和可塑性,挖掘环境的多种作用。在尊重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供适宜的材料和开放的时间、空间,支持和引发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建构有利于听障儿童自由探索和学习语言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贺荟中.听觉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6

[2]谢弗(Shaffer,D.R),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356-360

[3]刘胜林.从儿童中心到家庭中心.聋童早期干预的生态转变.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0(3):45-49

[4](美)雷滋(Reyndds,E.),徐启丽等译.早期儿童教育指导:基于问题解决的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0

篇6:音乐在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的运用

[关键词]音乐;听障儿童;训练

以心理医师的角度来看,音乐和图书一样,也是一种很好的媒介与工具。它是听障儿童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也是我们对听障儿童听觉和言语相关技能进行训练的重要手段。听障儿童通过聆听不同的音调、响度、音长、音色的声音,能够有效地刺激听障儿童相关的听神经,帮助听障儿童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此外,通过精心设计的音乐游戏,让听障儿童在美妙的乐曲声中感受声音的节奏和音调,从而为言语矫治做好准备。

那么,如何在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很好地运用音乐呢?

一、采用音乐游戏的方式进行听力训练活动

听力训练的目的在于,用游戏的形式培养听障儿童听觉注意,养成聆听习惯,让听障儿童在活动中进行听力训练,便于听障儿童更充分地利用好残余听力。

音乐游戏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有听音乐说儿歌、听音乐做游戏、听音乐做律动、听音乐表演节目等。康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不必过分拘泥于某一种形式。由于听障儿童学语言的需要,康复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把音乐活动和主题教育联系起来,使听障儿童在学音乐的过程中复习和巩固主题教育中的词语和句子。

对于刚刚接受听觉训练的听障儿童首先要唤醒听觉,让听障儿童感知声音的存在、声音的有无、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高低,这是听障儿童迈入有声世界的第一步。优美和谐的音乐,能培养听障儿童辨别不同的音色和音调。在听觉训练中让听障儿童听钢琴、电子琴弹奏的儿童歌曲,听录音机放送的音乐,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中做游戏,听障儿童将从中感受到声音的动听。如欣赏《树叶宝宝要睡觉》这首歌曲。我先放录音给听障儿童听,一边听一边出示图片,并根据乐曲进行讲解:天黑了,星星睡觉了,月亮睡觉了,树叶宝宝也要睡觉了。然后让听障儿童听音乐,欣赏歌曲中抒情优美,轻缓的旋律。接着让孩子们戴上树叶头饰扮演树叶,再指导听障儿童边听边轻轻晃动身体,闭上眼睛,做睡觉动作,感受这首乐曲优美起伏的旋律和舒缓平稳的节奏。

二、利用音乐独有的特点对听障儿童进行发音、语言和呼吸器官的训练

发音训练的目的在于,训练听障儿童发音和呼吸器官的灵活性,使听障儿童在发音时,口型、舌位和呼吸方法正确,发音清晰、宏亮,为进行语言训练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运用音乐来充实课堂,让听障儿童在唱中学听,在唱中学说,对于学生的嗓音训练、听力训练、呼吸训练、语调等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听障儿童听各种乐器打击时发出的声音。如打鼓发出的 “咚咚咚”,敲锣发出的“嚓嚓嚓”,边听边分辨,还可以要求听障儿童说出或做出听到打击多少次等。听障儿童们先是不习惯听,训练几次后,慢慢地就能静下心认真听。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很感兴趣,个个眉飞色舞,兴致勃勃。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让听障儿童听用电子琴弹奏的音阶,让他们边听边唱。经过多次训练,许多听障儿童都能学会唱七个音阶的名称,会分辨高音、低音、长音、短音等。在音乐声中,养成了良好的听觉习惯。

三、运用歌曲,对听障儿童进行呼吸与嗓音训练

在听障儿童会唱基本音阶后,还可以教他们唱简短的儿童歌曲。唱歌与说话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发音、换气、停顿等。我发现唱歌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呼吸与嗓音训练。因为歌曲本身有旋律、节奏,练习时必须按要求停顿、换气,声音时高时低等。这比单一地用词句对聋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效果要好很多。如《小青蛙找家》

1=C2/4

3 5 23︱ 5 0 ︱ 65 63︱ 5 0 ︱

几只 小青 蛙,要呀要回 家。

xx ︱ xx ︱xx ︱ xx ︱

跳 跳, 呱 呱﹗跳 跳 , 呱 呱﹗

x xx︱ x xx ︱ xx x ︱xxx ︱

跳跳跳 , 呱呱呱﹗ 跳跳 跳 ,呱呱呱﹗

23 5 6︱ 32 3 ︱ 1-︱ x 0‖

小青 蛙 回到了 家 。呱﹗

这首歌节奏简单、明快,学生容易接受、掌握,学习兴趣浓厚。在教听障兒童唱这首歌时,我先让他们听我用钢琴弹奏的乐谱,在会唱曲子之后,又要求听障儿童把歌词配上去,歌词与曲谱必须协调一致,该高的地方高,该低的地方低,改换气的位置换气。刚开始训练时,孩子们不知哪里该停顿,哪里该换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的发音质量有所改善,呼吸能够控制灵活自如,肺活量明显提高,最大声时显著延长。这首歌也成了听障儿童最喜欢唱的歌曲,课上课下经常挂在嘴边,乐在心里。

在听障儿童的整个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方法。要针对听障儿童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音乐,使听障儿童保持在好的状态,保护他们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训练时先求数量再求质量。语言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并不一定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今天这个内容没掌握,说不定在明天训练的同时,他能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哲学上讲求量变与质变的互相转换,这一原理也适合运用在语言训练这项工作上,先达到一定的数量,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

总之,音乐在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的运用,使原来单调、枯燥的语训课的教学效果倍增,提高了听障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音乐游戏中,还能针对听障儿童的性格及道德情操方面及时地进行教育,使听障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以早日回归主流社会。

上一篇:第4课用云盘存储文件下一篇:早梅,早梅齐已,早梅的意思,早梅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