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赏析

2024-04-29

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赏析(精选11篇)

篇1: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赏析

苏轼《江城子》诗词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①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②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

亲射虎,

看孙郎。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⑥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

西北望,

射天狼。⑧

【作者】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篇2: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赏析

江城子·江景原文、翻译及赏析1

江城子·江景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翻译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注释

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

芙蕖:荷花。

娉婷:姿态美好,此指美女。

江上:宋袁文《瓮牖闲评》引作“筵上”。

筝:弦乐器,木制长形。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

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赏析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江城子·江景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弹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译文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注释

1.湖:指杭州西湖。张先:北宋著名词人。2.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3.芙蕖:荷花。4.娉婷:姿态美好,此指美女。5.江上:宋袁文《瓮牖闲评》引作“筵上”。6.筝:弦乐器,木制长形。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7.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江城子·江景赏析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篇3: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赏析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 人。其词总体上表现出笔力矫健, 豪放旷达的风格。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大笔挥洒, 将览物之情、怀古之思和身世之感糅合在一起, “须关西大汉, 执铁板”来演唱的豪放之作, 开一代词风, 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但苏词中也蕴涵着婉约一面, 只不过这类词在忧郁的情感宣泄中表现出一种悲壮, 一种饱含深情的沧桑。东坡居士于宋神宗、熙宁八年 (1075) 所作《江城子》就是其中的代表 (1) 。诗人在《江城子》的词中彰显了生与死的对话, 揭示了诗人对生命恋曲的追忆以及对死之哀歌的感怀。《江城子》是一曲低吟浅唱, 吟出的不仅是至死不渝的人生至情至爱, 而且也唱出了生与死在现实中对视, 生与死在梦中相约……

词的上阙, 描述的主要是生与死在现实中的对视。“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苏轼妻子王氏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 (1065) 五月, 至熙宁八年 (2) , 正好相隔了十年。苏东坡在悼念亡妻时用悲凄的言语给我们道出的是:生与死在现实中是对立的和不可调和的。因为“十年”先从时间纬度上对生与死相离相弃作出了规范。时间的绵长与无情隔离了生死的相视与相约, 生死的不可通约性沉淀着时间的冷漠与残忍。生与死的相隔、生者与死者的相离, 凝结的本是悲伤与凄惨。多年后的惦记与询问又该是如何的忧伤与苦楚呢?“茫茫”说明生者与死者对对方的情形全无所知, 因此不明晰的探问包含着幽幽情思和满腔血泪。尽管生者对死者别后情形已无从知晓, 但这也遮掩不住生者对死者的想念和感怀。“不思量, 自难忘”, 这表明“难忘”无时无刻、无声无息地留在心底, 又默然无声, 悄然无迹地出现, 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主观上的刻意追求, 一切的一切都是情怀如种子般萌发。“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苏轼的妻子王氏葬在诗人故乡四川眉州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 (3) , 诗人作词时在密州 (山东诸城县) , 因此用千里来形容两地相距甚远, 这是从空间距离上对生与死对视的描绘, 千里之距, 已无法面对可感的形体, 更何况生者与坟 (死者) 遥遥相对呢?生与死的情结被凸显出来了, 路也迢迢, 人也遥遥, 又怎么能细语长谈、促膝相视, 更不用说“话凄凉”时的相依相偎了。相离本是悲伤, 无处倾诉凄凉更是悲伤中的悲伤。“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在现实中生者与死者相逢原本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相逢也只能是, 两眼对视, 形同陌路。因为时间与空间都已经发生了变更, 形容的变异, 已遮掩了千言万语和浓情蜜意, 枯朽的容颜只能诉说着令人绝望的不相识, 这只能怪生与死的不相融, 只能怪生者与死者的无能为力。生之时间的流动性, 死之时间凝固性, 于是生与死的对立, 生者与死者的对视, 在流动的时间和凝固的时间上展开。生之时间流动性表现为生者的十年生命的流失, 容颜不可挽留的更改以及生者心理历程的变迁。词的上阙没有用浓郁的笔墨来描述死之时间的凝固性, 它是通过对生之时间的过度铺排, 从而让隐藏着的死之时间凸现出来, 也即是形体的改变 (“尘满面, 鬓如霜”) 来折射出不相识 (死之时间凝固性) , 其实, 生与死相对视、生与死不相识在于生之时间与死之时间相异。

词的下阙, 揭示出生与死在梦中相约, 死之时间的凝固性得以显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梦是生与死相约会的通衢, 梦还作为生与死相约背景与场地而出现。夜晚是宁静的, 在其中蕴含着一种似有似无的独特意境, 而在白昼是喧嚣的, 在其中飘落着世俗生活的气息, 因此白昼中生与死是冷冷相对着, 而在夜晚生与死可以默默地相互诉说。夜和梦作为一种意象都沟通着生与死, 生之时间与死之时间的相克相悖在夜里的梦中得到缓解。“小轩窗, 正梳妆”是作者对早年妻子的生活情形的追忆, 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爱意与恋情。但是在追忆中隐含着的更应是死之时间描述。因为正是死之时间的凝固性透显了死者早年生活的永恒性。死者的青春因死之时间凝固性而得以永葆。而死亡时间的凝固性, 使生者对死者在世情形已成为不变的记忆。因此十年相对生者已改变了许多许多, 但对于死者来说, 却无一丝一毫的变迁。梦中的还乡是生与死相逢的场地, 生者与死者相聚的家园。这一切的一切都应该是生与死相约的投影。生者与死者共同拥有的故乡因死者作别而凝固了, 死之时间的凝固性造就了特定故乡的永久性。而这特定的故乡又在梦中沟通着生与死。“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生与死相约相聚终于在梦中故乡发生了。但是生者与死者只是无言相对, 泪流千行。这说明的是生离死别之后万言千语都已化成无语, 更应说明的是在以生与死为背景的相逢一切尽在不言中。生者与死者的无言、生者与死者的泪眼汪汪、泪落千行, 这是生与死留下的千年万年都无法斩断的情结。死者的流泪, 这本是不可能的, 作者在这里描绘出死者的如雨泪水, 正是突出了生与死尽管在梦里故乡相聚, 但这也无法弥合生死之间的裂隙, 因为梦里故乡只是把生死相约相聚呈现出来而已, 生与死的相诉依然是凄然无语。“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这又回到生之时间流动性上来, 年年断肠处, 指的是生者在流动的时间 (生命流失) 中对死者的怀念。“短松冈”指代坟墓, 其实也就是亡者的另种称谓。南北朝诗人庚信就无尽感慨地说过:“霜随杨白, 月逐故圆”。月夜与坟墓相连, 坟墓又葬在故乡, 因此, 年年断肠般情感已无法更改。这是月夜中特定故乡与孤坟所导致的, 生者在渐渐生命流失 (生之时间流动性) 中总是对故乡的那一座孤坟 (死之时间流动性) 而感到无尽的悲凄。这又隐含着生与死在现实中的对立, 在明月照耀下, 一座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孤坟成为生与死的界限, 凝结在生者断肠处的浓郁情感, 与死者冷冰冰的坟墓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在这不可能化解的冲突与矛盾中构建着各自的疆域, 而在这疆域之间涂画着冷冷的疆界线。

总的来说,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仅描绘了人间至情至爱的动人心魄, 也蕴涵着生与死相约与对视, 只不过这种相约与对视都是无语的, 一段心曲内含着无尽的沧桑和至深的哲思。

摘要:世人皆知苏轼词大多气象宏阔, 意境恣逸, 笔力矫健, 开宋代豪放派之风气, 而对他词中的婉约一面, 可能了解、研究、探讨较少。本文试图撇开他的豪放词风, 就婉约之作中的代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一些鉴赏与分析, 使读者对他这类词作的特点和风格有所了解。所持的基本观点是《江城子》风格清丽, 语言凄美, 感情真挚。“生与死对视, 生与死相约。”它是生之恋曲, 死之哀歌, 感人肺腑, 催人泪下, 堪称婉约上乘之作。

关键词:《江城子》,豪放词风,婉约之作

注释

1出自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类》中篇章第二册25页。

篇4:苏轼《江城子》鉴赏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苏轼《江城子》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至七年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篇5: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赏析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是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这一习俗已有多年历史。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宝库里,关于清明的诗作汗牛充栋。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篇6: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②,右擎苍。锦帽貂裘③,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⑥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佑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苏轼是杰出散文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

【赏析】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四十岁(熙宁八年)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苏轼写射猎的诗词不只是这一首,与此同时,他写了《祭常山回小猎》及《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等数首诗。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是说自己有少年人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梁书张充传》:“充少时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锦帽”两句,写出打猎的阵容(“锦帽”是锦蒙帽。“貂裘”是貂鼠裘)。“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孙郎”指孙权。孙权曾亲自射虎,马被虎伤,权用双戟掷过去,虎为倒退。见《三国志》)。

下片写自己的雄心壮志。“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三句说自己虽然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尚有豪放开朗的心胸。“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用《汉书张冯汲郑冯传》的故事(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获罪被削职,冯唐谏文帝不应该为了小过失罢免魏尚,文帝就派他持节去赦魏尚)。苏轼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他。末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与此词同时,苏轼写过一首《祭常山回小猎》,诗中云:“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也说自己犹能挥白羽扇退敌(西凉簿:用西凉州主簿谢艾事,艾本书生,善用兵,故以此自比。见查注苏诗引《乌台诗案》)。还有一首《和梅户曹会猎铁沟》诗,开头两句说:“山西从古说三明,谁信儒冠也捍城”(“三明”用《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颖字纪明,初与皇甫威明、张然明并知名显达。京师称为“凉州三明”),都是表示自己虽然是一个书生,也要为国戍边抗敌。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词中不但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同时也表现了他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篇7: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赏析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时东坡才四十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宋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江城子·密州出猎》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江城子·密州出猎》点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介绍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词牌格律

词牌说明

【江城子】

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晁补之改其名为《江城子》,韩淲调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故又名《村意远》。

格律对照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下段如上,中表示可平可仄,平表示平声,仄表示仄声,韵表示韵脚位置) (本是单三十五字,宋人改为双调。)

篇8: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本词作于熙宁八年 (1075年) 正月二十日, 时苏轼知密州。本词所悼者是苏轼的前妻王弗, 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 年方十六之时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年轻美丽, 而且知书达理, 聪慧娴静。婚后, 每当苏轼读书之时, 她总陪伴在旁, 终日不去。王弗堪称典型的贤妻良母, 对苏轼关怀备至, 二人情深意笃, 恩爱有加。由于苏轼待人真诚, 缺乏防人之心, 故与各类人打交道时屡屡吃亏。所以每当家里有客人来访, 富于识人慧眼的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 待客人走后便依据自己的判断告诉苏轼, 何人宜交往, 何人宜敬而远之, 后皆屡屡应验。由于上述原因, 苏轼与王弗之间夫唱妇随, 十分恩爱。但可悲的是, 这样一位可以相濡以沫, 陪伴终生的人生伴侣, 却在宋英宗治平二年 (1065) 5月亡故, 让夫妻情深的苏轼悲痛万分。即使在王弗去世十年后, 苏轼对她依然梦萦魂牵, 凄苦难忘, 于是便有了这首感动过无数后人的悼亡词。

先看词的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对于人生来说, 十年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十年苏轼虽然已经出仕, 但由于个性的刚直, 以及认理不认人的个性, 使得他不由自主地卷入了新旧党争。本来早年就主张“丰财”、“强兵”、“择吏”, 改革积弊的苏轼, 由于不不赞同新党的某些过于激进的改革措施, 遂与新党不合。在此情况下, 苏轼自知在朝中无法立足, 遂自请外放, 先是通判杭州, 后又知密州。可以说, 在王弗去世后的十年里, 苏轼已经经历了不少的人生波折。在一次次的人生波折中, 苏轼对于仕途的风波, 人心的险恶逐渐有了清醒的认识。我们知道, 一个人越是感受到了外界的险恶, 也就越怀念家的温馨。在此情况下, 苏轼怎能不怀念美丽、善良、聪慧的前妻王弗。“茫茫”两字, 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而“茫茫”前加一“两”字, 意味着不仅传达了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 同时也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诗人在十年里日夜思念杳无音讯的亡妻, 而妻子又怎不日夜思念着同样音讯杳无的丈夫呢?生者和死者虽阴阳相隔, 却一样情思, 一样哀绪。词人以实带虚, 既写自己长久郁结于心的悲叹, 又将无知作有知写, 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 死后刻骨相思之切, 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 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总遭遇许多失败、许多挫折, 当然也会有欢乐与成功。欢乐与成功需要人来分享, 失败与挫折也需要人来诉说。可是正如一句格言说的, “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虽然人海茫茫, 但真正可以诉说的人总是有限的, 甚至可以说屈指可数。对于饱经挫折的苏轼来说更是如此, 他不知有多少心酸、苦闷、挫折需要跟亡妻诉说, 可是妻子早已在十年前亡故。或许苏轼可以到妻子的坟上去诉说, 可即便这个愿望也难以实现, 因为苏轼当时在密州出仕, 而亡妻的坟则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 相隔着千山万水, 路途遥远。虽欲亲临亡妻的坟上诉说凄凉, 又谈何容易啊!这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最可悲的是, 经过了这么多年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 苏轼早就由当初那个风度翩翩, 才华横溢且志向高远的青年才子变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中年男人了。其实此时苏轼的年龄才三十九岁, 根本不算太老, 但由于生活的苦难与磨砺, 他已经是尘满面, 鬓如霜了, 比自己的实际年龄显得苍老多了。以自己的这幅摸样, 即使与妻子相见, 她也许会一时认不出自己来了。而她如果一旦认出是苏轼, 又该是何等心痛与心酸啊。

再看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人是一种会做梦的动物, 许多平时无法实现的愿望, 或许在梦中能够如愿以偿。对于苏轼来说就是如此, 他与妻子王弗永别已经十年了, 由于刻骨铭心的思念, 他终于在梦中回到了故乡, 见到了久别十年的妻子。妻子王弗依然那么年轻美丽, 正在小轩窗前面梳妆打扮, 仿佛就像十年前的景象一样。这一景象, 苏轼是再熟悉不过了, 是多么的温馨啊。唯一可惜的是, 这一次相逢是出现在梦中。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 跟亲人分别许久, 本以为见到亲人后会有千言万语要说, 可是真的一旦见面之后, 却是百感交集, 一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苏轼词中也写出了这种世人共有的体验, 他和妻子阔别已经十年了, 相互有多少话要倾诉啊。可是见面之后, 却是“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彼此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只有泪水在无尽奔流。这一细节描写可谓笔力千钧。其实真正相爱的人往往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 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泪千行说明了苏轼和妻子彼此恩爱之深, 相比之下那些平时山盟海誓, 卿卿我我, 转眼就各奔东西的恋人们又显得多么浅薄啊。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梦总是要醒的, 当苏轼从梦境回到现实中, 他应当是思绪万千。作为一个多情乃至痴情之人, 苏轼想到每当明月之夜, 短松冈上, 孤独地长眠地下的妻子王弗, 一定也在牵挂着自己, 惦记着自己, 乃至肝肠寸断了吧?作者苏轼通过换位的方式, 设想妻子在坟墓里依然就像在世之时一样, 牵挂着自己, 关心着自己, 依恋着自己, 从而在悲痛中也获得了几许安慰, 从而进一步升华了悼亡的主题。也使得他与亡妻的爱情更加真挚缠绵, 感人肺腑。

苏轼素以豁达著称, 可是却写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样缠绵悱恻、感动千古的悼亡词, 让后代读者进一步看到了苏轼善良痴情的一面。古人云:“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就是一位有情有义的真豪杰, 他的人格受到了那么多后人的敬仰, 他的诗词受到了那么多后人的喜爱, 绝对不是偶然的。

摘要:苏轼是北宋著名词人, 创了豪放一派, 自成一家, 但他也不乏婉约缠绵之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是后一风格的代表。他的这首怀念亡妻王弗的《江城子》感情真挚, 感人肺腑, 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因而其被后人誉为悼亡词中的千古杰作, 绝非偶然。

篇9:用英文念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莫倾城的译文:

For ten years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are both ignorant of each other.

Even though I refrain from thinking of you,

However I cannot forget you.

Your lonely tomb lies a thousand miles away,

Where can I pour my sorrows anyway?

Even if we meet again,you can hardly recognize me by the way,

For my face is fully covered with dust,

And my temples have as frost turned grey.

Last night I suddenly dreamed of retuning to my native land.

I saw you sitting by the tiny window,

Dressing and making up with your white hand.

We looked at each other,unable to speak a word,

Only a thousand lines of tears rolled down our faces.

I presume you will lie in that heartbreaking place year after year,

In that small round covered with pines mere,

Under the moon bright and clear.

美国著名汉学家Burton Watson的译文:

Ten years,dead and living dim and draw apart.

I don’t try to remember,

But forgetting is hard.

Lonely grave a thousand miles off,

Cold thoughts,where can I talk them out?

Even if we met,you wouldn’t know me,

Dust on my face,

Hair like frost.

In a dream last night suddenly I was home.

By the window of the little room,

You were combing your hair and making up.

You turned and looked,not speaking,

Only lines of tears coursing down.

Year after year will it break my heart?

The moonlit grave,

The stubby pines.

大家好,我是这一期的英语blog圈主持人。在搜狐英语学习论坛上,有一位“莫倾城”网友发了一个帖子,介绍他自己翻译的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首先我必须指出,中国古代诗歌的英译,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翻译者必须具备古代汉语、英语、诗歌、音韵等多方面造诣。坦率地讲,我本人远远没有达到这种水平,而且据我观察,在国内几个主要英语学习论坛上,能达到这种水平的人,也很少很少,所以我首先向这位网友表达我的钦佩之情。

但是另一方面,我认为“莫倾城”网友的译文有两个明显缺点,这种缺点即使是英语水平不高的人,也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这就是:第一,英语译文过分拘泥于汉语原文,原文中的每个汉字,几乎都有对应的英语单词,因而英语译文显得比较冗长;第二,英语译文中的某些单词,过于正式,不适合在诗歌中使用,比如 ignorant,recognize,presume等,因而文字风格显得有些不协调。我想在这里推荐美国著名汉学家Burton Watson翻译的这首古词,您可以比较一下,他的译文比较简练,风格也比较统一。

篇10: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赏析

作品简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品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品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孤坟: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顾: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作品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创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作品鉴赏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故不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词牌简介

江城子,词牌名之一。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晁补之改其名为《江神子》,韩淲调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故又名《村意远》。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仄韵:诗韵中的仄韵是凡属上声、去声、入声的韵,皆为仄韵,与“平韵”相对。)

作者简介

篇11:苏轼《江城子》

【教学目标】

1、品读鉴赏,学习词作纯系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2、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教学难点】

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教学准备】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

二、诵读感知

1、幻灯片展示课题——《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播放朗读带(可选择多次播放),学生听,跟读,学生代表朗读,集体范读。渐融于此境。

3、诵读指导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诵读指导:注意词语“两茫茫”的朗读特色、轻音“思量”、重音“难忘”的朗读。“十年”一词要读得悠长而凝重;“两茫茫”要读出迷茫的感觉,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阔大的,所以我们要尽量把声调压低,拉长;中间“生死”两个字,音调要拔高。(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诵读指导: “孤坟”,这是一个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们自然要读出孤寂感;而前面“千里”一词,要用我们语音的悠长来表现其距离感;“无处”读出无奈与无助来,“话”字不妨重读;“凄凉”不用说,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带出颤音。(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诵读指导:朗读注意“纵使”读长,“尘满面,鬓如霜”短促。(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诵读指导: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相顾无言”开始,要

读得悲伤;“唯有泪千行”语带颤音;“肠断处”要读出特别伤痛的感觉。(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诵读指导:“料得”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

4、整体感知

(1)本词题为“记梦”,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2)理清思路

上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写景、记事、抒情,以白描取胜 下阙:梦见亡妻和相见之喜——写人、写事、写情,无声胜有声 时间线索:梦前——如梦——梦后

三、品读鉴赏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

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教师补充: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4)作者是如何为下阕记梦做铺垫的?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四、当堂训练

1、师生一起有情朗读此诗,再入诗境。并尝试背诵。

2、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示范: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2、名家评价

艾治平: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六、课堂小结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用词写悼亡之情,为苏轼首创。该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附:板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之思 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千里之思

思——梦

梦中之思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醒之思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赏析】相关文章:

苏轼诗词名句04-13

苏轼经典诗词范文05-31

苏轼诗词大全范文06-01

苏轼的诗词特色范文06-15

苏轼有多少首诗词07-16

苏轼写月亮的诗词05-10

定**苏轼赏析05-12

苏轼古诗词精华集锦08-26

能体现苏轼人生的诗词01-26

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02-28

上一篇:濂水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下一篇:读城南旧事有感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