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案例100例分析

2024-04-30

自杀案例100例分析(通用6篇)

篇1:自杀案例100例分析

自杀案例分析

当你们看到这份遗书的时候,我可能已经在天堂的路上了,我的心里有很多很多话想说,但是拿起笔我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我不知道我这是怎么了……

我是谁?我无数的次的问自己!为什么我总是要活在别人的期望中啊!我是谁?我是谁?我是谁?我是谁?……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宝贝,玩网游的我为什么就不是?我的生活有太多无奈,我无法改变,自从成绩出来后,我就被你们关在屋子里面,不准出家门。其实,没考上重点高中不是我的错,更不能把这罪名算在玩网游上,学习成绩我一贯就这样差,你们不是不知道,既然知道为什么要逼我一定要考上?我的心声,从来没有人聆听......现在玩网游已经是我最后一点乐趣了,我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竟然把我整天关在屋子里,网线也给我断了,你们做得太绝了。我已经无力去改变,我也不想去改变,我觉得我只是个多余的碍事的家伙,不配作你们的儿子……

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我相信会有来生、会有天堂、地狱,来世如果我还是人,我一定要投胎到一个宽容、自由的家庭!我只想做个有独立的人格的孩子,我崇拜于丹、韩寒、凤姐,他们都活的很自信自由;我恨陶教授、杨教授之类不懂装懂的叫兽,我更恨那些把人逼跳楼的戒网瘾学校,我在天堂一定会替那些饱受你们折磨的孩子问候你们八辈子祖宗......师父,徒弟我走了,以后没有人跟在你屁股后面屁颠屁颠的捡装备了。我走后,你再收一个徒弟。

小兰、宋,你们都要好好学习,好好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会在天堂里给你们祈祷的。

爷爷,您也别难过,孙子不孝,让您白发人送黑发人了。奶奶走后,您一个人孤苦伶仃,时常坐在我旁边看我玩游戏......我走后,您帮我把所有的钱都充到我的游戏帐号,然后帮我把级练起来。爷爷,您不是一直想知道我的帐号密码吗,我告诉您,这是我唯一的遗产了,我要留个我亲爱的爷爷。以后您把我游戏里的角色当孙子养,看见他就像看见我似的......我的帐号是:冰封特洛伊

这是一个深深被网络所伤害的网瘾少年,因为迷恋网络而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命不仅仅属于个人,它连着亲朋和社会。父母养大自己不容易,还没有体验美好的丰富多彩的人生,没有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没有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怎么能选择轻易离去呢?选择轻生是懦夫的举动,是愚蠢的行为。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而且低龄化严重。

都说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是国家的未来,而近几年来,青少年的自杀确实年年在上升。

为什么现在孩子会如此经不起挫折,越来越多的报道表明青少年有自杀的倾向或行动,使年轻的生命过早的凋谢使一个家庭陷入到悲痛之中,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有学业压力繁重、家庭沟通不畅、情感问题处理不当,家长应引起重视。

当前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长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很多孩子没有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理解父母,没有一点抗挫折能力,稍不如意,就容易走极端。

现在不少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抗压能力不强,在面对感情困扰时,需要更多的关怀及帮助。由于缺乏与家长及时的沟通,最终因为想不开而走上绝路。

很多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与管理,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与生活上,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孩子在家里只要做好作业、学习好就行了。

针对青少年忽视生命的做法、家长要对症下药

在家庭教育中把珍爱生命的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让孩子了解生命的价值,从小就明白生命比一切都重要,去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

一旦孩子出现自杀征兆,家长应当学会使用缓兵之计,不宜立即盲目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家长首先应当学会尊重并倾听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充分表达意愿,不要妄自评论或者试图立即改变他们的想法。可以发动家人、同学、邻居关心孩子,与孩子密切沟通,尽量避免独处。

对于每一位家长来说,都有责任把生命至高无尚的道理告诉孩子,有责任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他们珍惜生命和健康的意识,有责任呵护着每一个孩子快快乐乐地长大。重视孩子的挫折教育,告诉孩子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青少年还没有完全成熟,还不能遇事冷静处理的能力,面对青少年在青春蜕变的时期,这就需要家长多和她们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引导青少年学会用正确方式承受压力、宣泄情绪,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要预防孩子的心理危机,既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责任感、承受挫折的能力,父母和教育者也要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给他们更多的理解。

告诉孩子我们只能直面现实,家长要帮助引导青少年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迎接各种挑战。

对出现失恋问题的年轻人,家庭和社会都要予以更多关注,家长要注意正确理解和及时引导,引导她们正视感情并进行自我开导。

篇2:自杀案例100例分析

2005年4月30日,高考在即,北京延庆县一中高三学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学被父亲责骂,在学校扎死一名同学后自杀;6月13日,中考前一天,广州某中学初三女生阿珊,忽然觉得“活着没意思”,在家里喝下致命的药物;6月27日,合肥市一名高三女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哭泣着跳入汹涌的河流……

以上事件并非“黑色高考”前后的特殊案例,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中学生自杀”,电脑立即显示出27万余条信息。据卫生部近期上半年公布的调查,15岁到34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什么疑难病症,而是自杀,并且自杀者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自杀,一个就太多了,何况是青春少年!

个案

“活着没意思!”如果不是亲耳听到,这句话从一个16岁的男孩口里说出来,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说这话的孩子叫小可,是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长得眉清目秀,但身体瘦削,个子不到1.70米,戴着近视镜,说话还有点羞怯。从外表一点也看不出他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

小可是独生子,从小受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的呵护,没上过一天幼儿园,多半时间是一个人在家里玩耍。上小学后,性格渐渐变得有些孤僻,不爱说话,也不爱和同龄人交往,除了打乒乓球、下象棋,几乎没有其他爱好。从小学到初中,小可的玩伴和朋友不多,但成绩一直不错,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每次考试拿到成绩单后,总会从爷爷奶奶和父母那里得到考前承诺的金钱奖励。

初二下学期,班上一个女生主动接近小可,给他带好吃的零食,约他一起去打球。这让小可有点受宠若惊,两个孩子开始了一段朦朦胧胧的“初恋”。从不讲究穿着的小可也开始注意打扮自己了,那段时间,他精神状态极佳,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然而考入高中后,这一切很快发生了变化。由于是重点中学,群英荟萃,小可原来的成绩现在只能算中等偏下了,第一次考试的名次从原来的前几名滑到班上的30多名,从小受惯了表扬和奖励的小可异常失落。雪上加霜的是,那位原来喜欢他的女同学被一个英俊男生“夺”走了,他几经努力,也无济于事。小可第一次“失恋”了,并一度产生了自卑心理。为了增强身体对抗力,他买了沙包和绑腿,在家里锻炼体力,可因为吃不了苦,他没有练几天就放弃了。

情绪的波动导致学习成绩继续下滑,期末考试,小可在班上的名次一下子落到了40多名,而且开天辟地两门功课没及格,也第一次未能获得家长的奖励,反而遭到父母一顿责备。小可的情绪降到了冰点,2005年的春节,他躲在家里哪里也不去,整天闷闷不乐。

“爸爸妈妈只关心我的学习,看我玩一会儿电子游戏就骂人,奶奶管着我吃的,少吃几口就唠叨个没完。我连一点自由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乐趣?”为了发泄,小可在家里经常用拳头砸墙壁,有时手背被砸破皮,鲜血直流,父母看了心痛不已。有一天,他听同学说男人的烦恼都是“命根子”惹的祸,于是产生了自宫的念头,幸亏被他父亲发现,及时制止了。但父亲仍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只是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这让小可更加灰心丧气。他一次次想到了死,当这个念头最强烈的时候,他甚至做出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

记者:你为什么会有自杀的念头?

小可:说不清为什么,只觉得活着没有意思。

记者:你有过自杀的计划吗?

小可:有过……

记者:最后为什么放弃了?

小可:还是害怕了,死也需要勇气的。

记者:现在还想自杀吗?

小可:暂时不会了。

记者:那你准备怎么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小可:还是发愤学习吧,先把成绩搞上去。名次上不去,总被人家瞧不起,父母心里也难受。再就是制造一点生活乐趣吧,学习太枯燥了,经常来一点新的刺激也好,今年暑假我要爸爸给我买一个MP3……

记者:如果名次达不到你理想的高度,或者MP3也听腻了,你还会觉得生活有意思吗?

小可:我真不知道……

调查报告全国调查结果:

20.4%的学生想过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该项调查的主要负责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的星一博士告诉记者,这项调查是从2004年开始启动的,全国18个省区市参加,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初中、高中、大学10岁至24岁的学生。因为规模比较大,所以数据上来的时间不统一,现在北京、上海、广东、青海、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四川、江西、海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部分统计结果已经出来了。

这13个省的具体调查结果如下:共调查了141580人,其中男生69091人,女生72489人,平均年龄16.3岁。在过去12个月内,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上述两种行为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2.9%的学生(男2.9%、女2.9%)曾采取措施自杀,男女生差别无显著性。

中学生,特别是初二、初三和高一年级,男女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报告率远高于其他年级。男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维持在3%左右,但大学三四年级男生自杀未遂报告率有一个小高峰。初二、初三和高一女生自杀未遂报告率远高于其他年级。

在不良情绪方面,过去12个月感到孤独的报告率男女生分别为50.1%、56.9%,女生略高于男生。在中学阶段,随年级的升高,男女生孤独感报告率逐渐增加,大学阶段则随着年级的升高孤独感报告率略有下降。

过去12个月内,分别有64.6%和72.6%的男生和女生经常或是因学习压力或是因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女生学习压力的报告率高于男生。高中时期的学习压力远高于大学和初中。

在过去12个月内,分别有37.1%和39.9%的男女生经常或总是因担心某事而失眠,初中和高中女生该行为的报告率高于男生,无论男女,这一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

在过去的12个月内,有17%的男女学生连续两周或更长时间感到非常伤心或绝望而停止日常活动,男女生差别无显著性。初中学生这一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高中和大学则维持在较高水平,年级间差别无显著性差别。

星一博士告诉记者:“这些数据总的结果可能还会有变动,因为我们的数据库还在进一步清理。”

“但是,从这个初步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比我们在2002年所做的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有一个增长的趋势。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等情况都比原来的结果增长了几个百分点。”

“2002年至2003年,我们在北京市的东城区、石景山区、房山区选取了11所具有代表性的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对初一到高二年级的4006名学生进行了意外伤害和自杀相关行为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有过自杀意念的中学生占到17.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学生约占4.9%。”

调查分析

孩子,你为何自杀?

自杀,无疑是一种极端行为,为何会发生在花季年龄的孩子中间呢?

学习压力越大,孩子自杀行为发生率越高。

据报道,昆明市福海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莫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心理负担过重而服毒自杀。据了解,莫某平时十分听话,是家里和学校公认的好孩子,连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她的父母对这个女儿的期望值很高,平时很少让她做家务,对她提出的要求也基本上百依百顺,但是对女儿的学习成绩则要求每次考试都必须在班里排前3名。经过努力,莫某每次都满足了父母的期望。但是上学期期末考试她成绩不够理想,没有进入前3名。因为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父母曾责备过她,此后,莫某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还有过跳楼轻生的念头,但并未引起父母的重视。

北京市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显示:初二、初三年级的女生有过自杀想法的占22.9%。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星一博士说,面临中考,父母的高期望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惧,足以让孩子的心理压力无限增大。而女生就更严重,因为女孩子情感内敛,不像男生更容易宣泄不良情绪。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学校对孩子的严加管理,使得孩子把大量的时间,甚至是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无形中就缩小了孩子的活动范围,使得孩子无暇去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孩子没有娱乐空间,就少了很多快乐,就会觉得生活琐然无味。

早恋问题是孩子产生自杀念头的第二大原因。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主管于华告诉记者,到咨询中心来做咨询的,很多孩子是因为早恋问题引起的心理问题。“最近我接触到的几个案例都是关于孩子早恋问题的,有一个14岁的女孩自杀了,幸亏被家人及时发现,才挽回了性命。女孩在初二第一学期时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孩,渐渐地,两位少男少女谈起了恋爱,当然这一切都是悄悄地进行的。但是今年开学后,女孩的一些反常举动还是没逃脱父母的眼睛,在父母的严厉‘拷问’下,女孩把一切都‘招’了。然而父母面对女儿早恋这一事实,没有正确引导,而是给予了种种限制,让女孩忍无可忍,一次趁父母不在家时,将锋利的刀片割向了手腕……”

于华说,发现孩子的情感问题,家长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而不是紧盯不放,更不能以语言攻势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如果用命令的口吻,直接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我通过痛苦的改变来满足你们的需要。以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产生的效果非常小,孩子会非常抵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

星一博士说,根据调查结果,单亲家庭或是重组家庭的孩子想自杀的概率基本上是非这种家庭孩子的两倍。本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一方面需要独立,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情感方面的支持。可是这时候,父母离异了,特别是像我国目前这种状态,父母离异一般不是友好的分开,而大多数是吵得比较厉害,很多时候,父母中的一方会跟孩子说另一方的坏话,比如有母亲就会对孩子说:“是你爸不要我们了,你要爱我,不能爱你爸。你以后不能像你爸这样对妈妈不好。”这对孩子是很大的压力,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都他最爱的人,可是现在,孩子心里的这种社会支持系统没有了,或者是更弱了。每个人心里都需要有一种社会精神的支持网络,孩子就更需要。

于华说,据我所了解,单亲家庭的父母都会觉得欠这个孩子的,尤其是没有抚养权的那一方,更会有这种感觉,于是过分在物质上提供东西给孩子,以为是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但是恰恰相反,父母关注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还是关注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孩子的体验到的是不一样的。

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的自杀念头也会增多。

星一博士说,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如果母亲过度溺爱、保护孩子,孩子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也会高。

于华说,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是集中在物质上,而对于精神上关注却很少,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一般抑郁症状已经很严重了。孩子情绪不高,家长很难注意到。所以我们倡导父母,在物质上,对孩子要减少关注。但是孩子的情绪,一定要大量地关注。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在在物质上大量满足孩子,以为孩子的所有需求都满足了。家长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物质上的充分满足,孩子最重要的一方面被剥夺了,就是通过做小事情得到一种成就感。家里任何事情,都不用孩子做,孩子就没有机会帮助别人,这是剥夺了孩子从小体验成就感的机会。但是成就感的需求并不随之消失,相对而言是在膨胀,孩子必须关注外面、帮助别人才有成就感,向内关注,就无限地把需求空间拉大了,一点点成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心理落差就会很大,落差大意味着挫折感的程度大,挫折感的频率会增多。

家长总挑孩子毛病,孩子的自杀倾向也会增加。

调查中显示:家庭中,如果父母理解孩子,平时,父母知道孩子去哪里玩,孩子的朋友是哪些,孩子的自杀意念及计划就会较低。因为,如果孩子能够把这些告诉给父母,说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比较好的。而如果家长总是拒绝或是否定孩子,总觉得孩子不好,总给他挑毛病,孩子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发生率也会比较高。

于华说,中国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采取鼓励的方式,而是打压,如果孩子有优点,家长一般看不到,即使知道孩子的优点,也不会表达,一般都会说“你看你的同学某某,多用功”,这就加重了孩子的自卑感。可自卑感表现出来就是自尊心特别强,不能容忍别人说自己不好,承受打击的能力相对而言就会比较差。

我们要自由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博士星一告诉记者:“我们曾在一些学校对学生心理进行过干预,我们让初二年级的孩子画过一幅画,表达他们理想中的自己,他们的画让我们震撼。

“学生们还对自己的画进行了解说,他们不想被父母管得那么紧,父母经常查他们的日记,不让他们出去玩,加上考试压力大,业余时间家长强压着他们坐在家里学习。而且,学校也统一要求孩子们穿校服,甚至头发都要梳成一样的,孩子们说,他们不想穿校服。他们说:我不想和同学们都一样,这样就没有个性了。”

篇3:3例精神分裂症缓解后自杀分析

病例1, 患者, 女, 23岁, 未婚, 大专文化, 技术员。入院前3 d耳闻人语, 脱衣, 胡语, 用刀砍外婆, 总病程半年, 首次入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3个月治疗, 认识到用刀砍外婆不对, 自知力大部分恢复, 出院。一直门诊服药, 并于2个月后上班工作。工作期间出差到普陀山, 经看手相人说婚姻线不清楚, 顿感患此病已遭歧视, 又有婚姻线不清楚, 生活无望, 暗自流泪, 在单位跳楼身亡。死前称“爸爸是好爸爸, 我解脱了”。

病例2, 患者, 女, 27岁, 未婚, 高中文化, 工人。入院前1周卧床, 打父, 认为饭菜有毒, 总病程2年, 第2次入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3个月治疗, 认为“饭菜有毒, 打父亲”是不正常的, 自知力大部分恢复, 出院。一直门诊服药, 2个月后要求工作, 单位领导却将其从原市区调往郊区联营厂工作, 几次协商无望的情况下, 认为患此病丢脸, 被人看不起, 在家中跳楼自杀。死前独自哭泣, 将自己衣物理净, 与父亲讲“对不起, 曾经打你, 这是我不对”。

病例3, 患者, 女, 62岁, 已婚, 小学文化, 工人。入院前10 d认为饭菜有毒, 骂人, 不眠, 总病程26年, 第5次入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4个月治疗, 认识到“想饭菜有毒, 骂人”是病态, 自知力大部分恢复, 出院。刚出院几天, 其夫遭车祸身亡, 感到孤单, 在家中跳楼身亡, 死前对儿子讲“老头子死了, 我也不想活了”。

2 讨论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以各种手段结束生命的行为。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共同危险因素包括:未婚、单身、守寡、家庭冲突、低社会经济地位或失业。有研究表明, 自杀危险的两个高峰期为住院后刚接受治疗早期及出院后1周或3个月[1]。该3例患者有未婚、守寡、社会经济地位不高情况, 均在3个月内自杀, 与文献报道一致, 应引起临床重视。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率为一般人的6倍。这是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影响以及患精神疾病后遭受歧视和打击所带来的心理创伤, 许多患者在病情缓解后自杀, 因为忍受不了“疯子”标签带给他们的屈辱, 非病态动机的自杀增加, 患者受歧视, 对残留症状久不消除的绝望, 对长期服药厌烦[2]。有2例患者感到患病后丢脸和被人看不起, 工作困难, 出现自杀, 应当引以为戒, 加强心理治疗, 改善认知, 使其面对现实。自杀发生在精神分裂症好转阶段, 隐蔽, 难以防范, 一般家属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病已治愈了, 一切将走向正轨, 而放松警惕, 当患者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遇到挫折, 情绪低落时, 没有引起思想上高度重视, 一旦自杀成功, 则感到突然、惊讶;因为家人正沉浸在喜悦中, 又接受到客观事实。Baechler认为,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时候不自杀, 但当他们病情缓解, 并知道自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或者害怕成为这种患者时, 希望回避这种命中注定的后果, 于是自杀。此时再遇上生活事件, 诸如恋爱、工作、家庭问题, “屋漏又遭连夜雨”, 令其心寒、失望。据国内文献资料报道, 精神分裂症中导致自杀最常见的是幻觉、妄想, 约占65%, 其次是缓解期对疾病感到悲观, 工作或婚姻受挫[3]。认为长期住院给家庭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生活困难, 因患有精神病使婚姻难于完美解决, 社会上一些人对精神病认识不足, 对其另眼相看, 甚至歧视, 或侮辱其人格, 认为精神病是自己历史上的污点, 对社会上的事物还不能适应, 克服和抵制外来因素的能力差, 导致消极情绪及言行而发生自杀[4]。当一个人感到无法忍受痛苦、无法克服困难、极力想摆脱困境而又感到无能为力时, 则易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对生活的绝望导致了自杀。自杀的动机: (1) 摆脱痛苦, 逃避现实, 可以是摆脱现实中的痛苦, 也可以是逃避毫无希望的未来; (2) 呼吁或求助, 想表明自己的不幸, 希望得到帮助和同情[3]。例1患者经看手相人说婚姻线不清楚, 曾谈恋爱失败, 感到伴侣无望。例2患者工作分配不满, 有被歧视感, 顿感前途渺茫。例3患者因夫遭车祸身亡, 感到孤单无援, 缺少老来伴。可见均失去生活勇气, 回避现实。

自杀虽是较为隐秘的, 但在自杀者身上总有“泄密的窗口”, 常见先兆有: (1) 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 表达想死的念头, 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2) 情绪明显焦躁不安, 常常哭泣, 行为怪异粗鲁; (3) 陷入抑郁状态, 食欲不良、沉默少语、失眠; (4) 回避与他人接触, 不愿见人; (5) 性格行为突然改变, 像变了一个人; (6) 无缘无故收拾东西, 呆视自己用过的东西, 向人道谢、告别, 归还所借物品, 赠送纪念品, 流露出对人世的无限留念。例1患者有暗自流泪, 称“爸爸是好爸爸, 我解脱了”。然父亲仅理解为病情解脱了。例2患者有独自流泪, 含情称“打父亲不对”, 死前将自己衣物理净, 然父亲认为是忏悔心情。例3患者曾直言“老头子死了, 我也不想活啦”, 然儿子仅当作一讲了之, 未予以重视。自杀又称“寻短见”, “寻短见”就是一时想不通, 如果此时医务人员和周围人发现上述异常, 给予心理治疗, 因势利导劝说, 正视现实, 让他们知道重新安排工作、生活等问题上, 将会遇到困难, 鼓励并激发患者战胜疾病和各种困难的信心, 大力宣传精神卫生, 得到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同情和帮助, 及时解决生活和经济方面的困难, 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 使其感到组织和家庭的温暖, 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或采取其他防范措施, 度过“想不通”这一关, 自杀也就可能避免。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精神疾病,自杀

参考文献

[1]江开达.精神病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349-350.

[2]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00.

[3]王祖承.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53-354.

篇4:自杀案例100例分析

为了解掌握我省大中小学生自杀危机规律及趋势,提出合理的预防策略,江西省教育厅组织人员对近年来我省大中小学生自杀事件进行了一次调查。围绕此次调查结果,江西省教育厅课题调研组撰写了《关于近年来我省大中小学生自杀死亡案例调查分析报告》,并向省领导呈阅。时任省政府副省长朱虹在阅读报告后作出批示:“这个报告做得好,可发《江西教育》,并摘发通报各市、县教育局和重点学校。”为此,本刊摘发部分内容,供全省教育工作者学习、研究。

今年,我们会同江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对近年来我省学生的自杀案例进行了调研、收集和分析,意在寻求我省大中小学生自杀的原因及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自杀预防工作。本次调查采取案例收集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收集了近年来我省学生自杀死亡案例。由于自杀不属于案件,有关部门对死因很少作出明确鉴定,许多案例只能依据相关迹象辨别,案例收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调查分析情况仅供参考。

一、基本状况分析

我们对搜集到的所有案例数据进行了横纵向比较分析。

(一)结构分布

性别:大学生自杀男女所占比例基本相同,中小学生自杀男生高于女生。年级:大学生自杀各年级比例相差不大,中小学生自杀主要集中在初高中青春期。户籍:大学生自杀农村籍高于城镇籍,中小学生自杀农村籍高于城镇籍;农村籍中单亲或留守儿童占一半比例。

(二)动态分布

从年度看,近几年,大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基本持平,中小学生自杀数据呈逐年上升趋势(不排除时间越久远统计数据越不全的因素)。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析,春季是学生自杀的高峰期。

(三)行为分析

方式:高坠、溺水、自缢是自杀采取的常用方式,其中高坠比率最高。此外,密室烧炭方式呈上升趋势。地点:大学生自杀发生在校内的高于校外,中小学生自杀发生在校内的低于校外。

二、自杀原因分析

(一)心理问题是导致学生自杀的根本原因

根据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研究人员测算,目前5%左右的中国人口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心理疾病。2014年,江西省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对全省6716名青年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发现有冲动倾向的有589人(10.37%)、过敏倾向的有639人(11.25%)、恐怖倾向的有642人(11.31%)、学习焦虑的有425人(7.49%)、自责倾向的有415人(7.31%)、对人焦虑的有390人(6.86%)、孤独倾向的有173人(3.05%)。这当中特别是有33人(0.59%)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需要制订个人指导计划并重点关注。在自杀死亡案例中,因心理及精神疾病方面原因直接导致自杀的占一半以上。心理及精神疾病是造成学生自杀的内在素质根源,这一结论也已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其中抑郁症又是引发自杀的头号杀手。

(二)家庭、学校、社会的不良影响是引发学生自杀的重要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原因呈多样化特征,但总体来说有两大类:一是家庭教育的缺位。有不少父母在外务工或工作繁忙,或父母感情不和睦、离异以及再婚等因素,导致父母缺乏与孩子进行情感与心理沟通。缺位的教育让孩子缺乏安全感,遇事容易走极端。二是家庭教育的错位。主要表现为“唯分数论”教育和“暴力”教育。“唯分数论”教育是目前大部分家庭的通病。强调学习成绩,强调父母的付出及期望,势必对孩子造成难以负重的精神压力。“暴力教育”具有隐蔽性和高发性,表现在家庭教育孩子的行为、言语及情感上,殴打体罚、指责辱骂和情感漠视对一个理解事物还属于片面期的孩子来说会无限放大,部分处于逆反期或厌学状态的孩子反抗家长的方式更多的是负气自杀。此外,家庭遗传因素在自杀行为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一级亲属遗传度为34%。

2.学校因素。一是学业负担繁重。面对大学生的是正常毕业和就业压力,而中小学生是超负荷的学习任务和升学考试压力。二是学习环境不愉快。与同学关系不融洽,感情受挫,受到歧视或诬陷以及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等因素均可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心理问题或障碍。三是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心理异常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自杀迹象没能被及时发现而酿成悲剧。

3.社会因素。当年《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问世后,导致不少青少年模仿其自杀行为,美国社会学家Phillips称这种现象为“维特效应”。自杀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一些新闻媒体对自杀事件过分渲染、大肆炒作,可能诱发某些学生的自杀行为。一些网络上流行的自虐游戏和烧炭自杀介绍,都影响到一些学生的自身行为。此外,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导致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定位模糊,一些不当的恶性竞争会使某些心理脆弱的学生因对竞争失败的结果或预期而感到无法承受。

(三)人际冲突、感情纠纷、学业压力是学生自杀的直接诱因

学生自杀大部分是各种原因综合发生着作用,但总有“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学生自杀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一是人际冲突。人际冲突主要是与亲人和朋友的冲突,而与亲人的冲突是诱发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这些学生集中在中低年级,大多是一时激愤,无限放大了长辈的责骂,以死来抗争。本次调查中由于和亲人冲突直接导致自杀的中小学生案例就占较高比例。二是感情纠纷。感情纠纷主要集中在中高年级的学生中,部分学生恋爱一旦受挫,有的会万念俱灰,有的想表达“坚贞”悲情的爱,有的想惩罚控诉恋人,无法短时间缓冲冷却,因积聚的负面能量和激愤而选择了自杀。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和中学生失恋自杀案例也占一定比例。三是学业压力。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学习压力是学生自杀最重要的原因,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杀率最高为初中生。我们收集的案例也印证了这一点。

三、建议及对策

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心理疾病的极端表现方式。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杀现象客观存在,不可回避。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城市人口自杀率为十万分之10.89,农村人口自杀率为十万分之12.08。

教育部有一份调查显示,2012年全国高校学生自杀率平均为十万分之2.25。而就我省来看,学生总体是阳光的,自杀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如此,由于自杀事关学生生命,社会高度关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面对学生自杀事件,既不能大肆渲染,也不能刻意回避。要坚持做到正面教育、重点干预、积极防范,最大限度减少悲剧的发生。

(一)学校全程督管,防止一般心理问题恶性发展

心理问题是学生自杀的内在原因,不良心理恶性发展导致学生最终走上绝路。实践证明,学校预防学生自杀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心理障碍的早期识别与及时干预。如,华东交通大学实施的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全程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了“校、院、班、寝”四级预警机制,每年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15名左右的高危个体,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近十年来,该校无一例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其基本经验:一是要把好“入口”关,将新生入学第一时间接受心理健康普查作为常态化工作,及早发现高危心理隐患的学生,并建立重点学生心理预警档案,做到“底数清”。二是把好“日常”关,对重点群体主动实行心理干预,进行全程心理跟踪,不断关心和疏导,必要时联系家长及时送医就诊或休学治疗,做到“不失控”。三是把好“处置”关,对突发事件诱发的冲动性自杀行为的学生,学工、保卫等部门要迅速果断采取应急措施,把事态控制在初发状态,做到“能化解”。

(二)社会齐抓共管,优化学生成长外在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学生自杀是每个家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引导他形成坚强的人格是每位家长应尽的监护义务,而对心理异常的孩子要及时送医就诊并有义务告知学校。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机构进行生命、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防范可能引发自杀行为的隐患。媒体对舆论引导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体应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热线、援助机构等求助信息,对自杀事件的报道要尽量淡化,要有所取舍,尤其是对网络和新媒体,网络运营监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坚决取缔那些教唆诱发自杀的网站、贴吧等。社会中每个人都应重视爱护生命,用科学态度面对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做到不歧视、多关心,尽可能采用积极的方式去帮助他们。

(三)善于把握规律,增强预防工作的针对性

调查显示,学生自杀存在一定的规律,把握好事发规律,预防才有针对性。

一是把握事发时间规律,提前进行预警。春季是学生自杀高发季。春季特有的低气压、阴雨天、疲倦困乏现象容易诱发“心病”而导致自杀。重要考试前后、开学及毕业季是学生自杀的高发时间段。学生在这些时间段的压力负担很重,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或无法接受一时的失败,可能引发悲剧。把握这些规律,学校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文体活动来舒缓学生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事先发布危机预警,提醒老师要敏锐观察学生日常状态、行为及语言的变化,及时发现了解其心理变化,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努力减轻其压力,避免过激言行刺激。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应及时进行疏导或专业治疗。

二是把握自杀高发群体规律,分类开展指导。自杀高发群体第一类是存在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初高中学生。对这类学生批评教育,要注意保护其自尊心,要注意给予足够的理性教育,充分体现家长的亲情关爱,杜绝“暴力教育”。第二类是感情受挫的大学生及高年级中学生。对感情受到伤害的学生,父母及教师要做他们倾听诉说的朋友,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引导他们控制情感冲动。第三类是有学业或就业压力的学生。对于学业压力大、考试失败的学生,教师更要及时给予关注鼓励,帮助分析失败原因,挖掘赞美其优点,不吝啬表扬和鼓励,这都是让其树立自信心的途径。高校要切实担负起消除或减缓就业存在的困难给毕业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社会压力,尤其是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帮扶推荐要更有担当,应积极指导其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第四类是农村户籍生源,尤其是单亲或留守学生。这类学生大多有自卑心理,有孤僻内向缺乏安全感或暴躁冲动缺乏自控的两极化性格。社会、监管人、学校老师同学要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帮助,才会让他们在关爱中自理、自立、自强。

篇5:自杀案例100例分析

2010年04月15日

买渔药反致鱼死亡

损失惨重获赔360000元

【消费纠纷】 2008年7月31日,罗源县碧里乡网箱养殖户陈先生来电申诉:7月30日,在罗源县城关渔博士水产技术服务部购买了灭虫灵、宝来兽药、维生素C、粘合剂等渔品共计62包(瓶),价值1448元。当晚6时,将渔药拌饵对部分网箱养殖的鲑鱼等鱼类进行投食。10时巡夜,发现鱼有反常现象。次日一早,网箱水面出现大面积鱼肚白,粗略估算约有近2000斤的鲑鱼等鱼类死亡,损失达80余万元。立即致电12315寻求帮助,要求销售商和生产商赔偿。

【调处过程】 罗源县工商行政管理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服务台接到申诉后,立即前往渔排现场查看。渔排所在海域较为洁净,除了投食过渔药的网箱出现问题外,陈先生的其余网箱均未见异常。询问附近渔排人员,均表示自家网箱一切正常。罗源县工商行政管理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服务台及消委会工作人员立即和销售商取得联系,组织陈先生和销售商双方进行调解。双方在投食方法和渔品质量上各执一词,争议较大,经多次调解,未达成一致。

期间,工作人员查询了销售商的进货渠道,并联系上向该销售商供货的外地生产商。虽然生产商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兽药生产许可证等证照齐全,但其提供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批件中未列上述相关渔药。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陈先生既可以向销售商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商要求赔偿。因为地域关系,三方当事人难以面对面磋商,而此案争议金额相对较大,通过电话调解远不如当事人之间互相沟通来得直接高效,工作人员牵线搭桥后,建议三方当事人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平心静气地磋商处理此事。九月中旬,经过罗源县工商行政管理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服务台的多次调解,三方协商达成一致,销售商和生产商分别支付陈先生赔偿款160000元和200000元。

【维权指引】 本例中,陈先生网箱养殖的鱼食用了当天购买的鱼药拌的饵料后大面积死亡,陈先生与生产商、销售商之间由此引发的权利义务之争可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厘清。虽然供货商远在外省,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销售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者要求赔偿。”本例中,消费者陈先生既可以向销售者罗源县城关渔博士水产技术服务部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供货商要求赔偿。因生产商在外地,工商执法人员仅仅通过对生产商、销售商做工作,消费者要最终取得合理的赔偿款难度很大,但经过罗源县工商行政管理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服务台及消委会工作人员牵线搭桥和反复多次耐心细致地调解,使陈先生与生产商、销售商三方最终协商一致,为消费者陈先生挽回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撰稿/郑丽丽 林丽英 刘小菲)

菇菌质量有问题

依法赔偿28000元

【消费纠纷】 2009年2月20日,福建省龙海市角美镇吴宅村六村民向龙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角美工商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服务站求助,称他们于2008年10月下旬,分别向角美镇蘑菇菌种经营者郭某购买蘑菇菌种,到了2009年元月中旬,播种蘑菇不但产量低,而且都患上“黑环病”,没人收购,经济上受到严重损失,要求其主持公道。

【调处过程】 接诉后,角美工商所成立专案组对此案展开调查,同时联系市农业部门,请求对菇农的蘑菇进行鉴定估评。经农艺师现场检验证实:导致蘑菇减产的原因是,栽培的菌种本身有问题,栽培过程中又遭遇了不良气候。角美工商所执法人员认为,六位菇农种菇不长菇,经济损失严重,与经营者所售的蘑菇菌种本身有问题分不开,菌种经营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经过多次的耐心调解,5月10日,终于促成经营者与六位菇农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经营者郭某退还6位菇农购买菌种款3920元并赔偿六位菇农经济损失24500元。

【维权指引】 这是一起农资经营者销售劣质菇菌给农民消费者造成损失的涉农申诉案件。经营者销售的菌种种性与质量问题造成菇农种菇不长菇,经济上蒙受严重损失,蘑菇菌种经营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以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方式承担民事责任„„”《福建省保护农民购买使用农业生产资料权益若干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农业生产资料因质量原因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经营者应先承担责任,赔偿经济损失,是生产者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经营者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菇农因购买了不合格农业生产资料受到损害,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撰稿/郑爱国)

样品实物不一

侵权条款难免责

【消费纠纷】 2009年6月16日,福建省永安市大湖镇新洋村严先生向永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服务台申诉称:4月15日在永安市某农机商行购买“KDT910型”微耕机一台,价格6400元(属国家下乡补贴农机产品)。商行要求先交款后看货。交款后,消费者开箱发现所看实物与样品机不一致,当即提出质问,原先看的样品机是电动操作控制,现在实物却是手拉操作控制的;商行极力争辩。严先生要求商行退款,遭拒绝。

【调处过程】 接到严先生申诉后,永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执法人员立刻前往永安市农机服务管理站走访,了解“KDT910型”微耕机是否属国家下乡补贴农机产品。严先生对争议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理由:(1)样机与实物有差异;(2)说明书没有“KDT910型”示意图;(3)保修出现纠纷。按照严先生要求,工商执法人员多次与厂家无锡开普联系,与省农机局、三明农机局联系,形成调查结果。说明书未提到“KDT910型”微耕机的示意图,却明确写到“由于我厂不断产品更新,如你所购产品有不对地方,希请消费者原谅”。经过当事人双方举证,永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最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作出被申诉方永安市某农机商行退货的处理,为申诉方严先生挽回经济损失5130元。

【维权指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规定,说明书是对该企业产品展示,生产者对产品的性能、特性、质量的一种明示的自我声明、陈述,是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明示担保。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以广告、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状况的,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质量与表明的质量状况相符。”所以该经销商的行为是一种违约行为,理应承担民事责任。”(撰稿/陈春福 罗 莉)

花生变质引腹泻

赔偿购物费医疗费

【消费纠纷】 2009年3月25日上午,消费者邱女士向福建省上杭县工商行政管理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服务台申诉,称其昨天下午,在上杭县城区某大型超市购买了0.75公斤的煮花生,虽然花的钱不多才4.6元,但是吃后当晚就出现腹泻症状,到医院看病花费了16元。找超市论理,结果超市服务人员不仅不赔礼道歉,态度还十分恶劣。她认为,超市这是无视消费者的权益,要求超市赔偿医药费和购物费共计20元,以后不能再卖此类食品给消费者。

【调处过程】 上杭县工商行政管理局12315申诉举报服务台接诉后,工商执法人员品尝煮花生后证实确有一股异味,随即驱车至被投诉方超市。在超市发现煮花生摆在货架上没有放在冰柜里,且没有防尘材料遮盖。这种环境容易导致食品受潮变质,招苍蝇污染,而即时加工的熟食类食品保质期短,早上上架下午销售很可能已不新鲜。调解结果,当事双方达成协议:由超市补偿消费者医药费等损失共计30元。超市承诺,今后加强此类熟食商品的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消费者表示满意。

【维权指引】 本例中,超市散卖煮花生,卫生条件要符合散装类食品相关法律法规。《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第六条第二款规定:“散装食品的销售区域应具有明显的区分或隔离标志并保持清洁,严禁放置废弃物处理设施和销售任何非食品物品,并且根据所销售食品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温度调节、洗涤、消毒和存放设备、设施。”第七条规定:“经营者销售的直接入口食品和不需清洗即可加工的散装食品,必须做到:1.食品应由专人负责销售,并为消费者提供分拣及包装服务。销售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明,操作时须戴口罩、手套和帽子。2.销售的食品必须有防尘材料遮盖,设置隔离设施以确保食品不能被消费者直接触及,并具有禁止消费者触摸的标志。3.经营者应在盛放食品的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设施上标识出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4.经营者具有符合卫生要求的洗涤、消毒、储存和温度调节等设施或设备。5.经营者必须提供给消费者符合卫生要求的小包装,并保证消费者能够获取符合本条第3项要求的完整标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超市经营者没有为煮花生提供规范的卫生条件,在散装食品卫生管理方面存在过错,理应赔偿消费者购物费、医疗费。

篇6:自杀案例100例分析

关键词:自杀,危机干预,精神卫生,学生

2015年10月22日凌晨,某高校大一女生被发现坠楼致伤,后紧急送往医院救治,但因其服用剧毒药物,于当日不治身亡。坠楼事件发生后,学校积极组织救治,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经警方刑事技术中队刑警现场勘验,逝者留有遗书,因被网络诈骗,服毒后跳楼,警方调查结论为自杀身亡。事发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部署相关工作,成立应急工作小组,启用应急预案,同时,积极配合警方调查。相关部门全力以赴处理事宜,并积极做好善后工作以及相关学生的心理安抚工作。10月23日下午,该校心理中心对逝者宿舍及其相近同学进行了个别及小组心理辅导。10月30日下午,心理中心邀请心理专家对因危机事件产生心理影响较重的学生共158人进行团体心理干预。

1 心理中心干预

1.1 宿舍楼同学的心理干预

10月22日10:00左右,某系一名心理委员到心理中心反映此消息,心理中心老师电话联系逝者辅导员,确认此事后,联系学生处领导,请领导提醒系里重视逝者宿舍其他同学以及相关同学的心理疏导工作。

10月22日下午,心理中心教师接学生处领导指示,经与逝者辅导员商量,心理中心组织部分系心理委员负责人于18:00—21:00在足球场对逝者所在宿舍楼女生组织活动,一方面安抚学生情绪,另一方面便于逝者家人查看出事现场和到宿舍收拾遗物。

10月23日上午心理中心老师拟定团体活动方案,指导逝者所在系助理班主任和心理协会4名学生于8:00—10:00对逝者宿舍楼不上课的同学在足球场开展团体活动,安抚学生情绪。

1.2 宿舍同学的小组辅导

1.2.1 辅导背景

10月23日上午,心理中心接到辅导员信息,得知逝者宿舍5名学生因22日事发当天接受警察和逝者家属询问后,于22日晚上出现了情绪和行为的应激反应,如哭泣、害怕、睡不着觉、每个人都穿了很多的衣服、把宿舍的窗户用纸糊上等,主动联系辅导员要求心理中心的教师介入干预。

1.2.2 辅导目的

为受到事件冲击的学生提供社会支持;帮助她们处理情绪情感困扰及调整心理行为;协助同学向逝者告别,鼓励学习适宜的应对方式,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1.2.3 辅导过程

哀伤就是一个人在面对丧失时的心身反应[1]。哀伤的反应如同身体创伤一样,一旦发生就需要一个恢复的过程,即面对哀伤、表达哀伤、从哀伤中恢复投入到新生活中[2]。10月23日14:00—16:00,心理中心老师对逝者宿舍其他5位女生和事发宿舍正下方三楼的一个宿舍的2名女生进行了小组辅导。

第1阶段:导入和介绍期。心理老师先做自我介绍,再讲述辅导的目的和意义,强调不是正式的心理咨询,而是一种减轻创伤事件所致的应激反应的服务。

第2阶段:事实叙述、感受整理。心理老师先自我表露,讲述自己的所听所闻所想,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请每名学生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描述事件发生时所见所闻和所为的具体事实。

第3阶段:探讨危机事件对个人的影响及应对方式;心理老师指导学生现场进行放松训练,配合舒缓的音乐。放松训练是自身通过有意识的放松,来控制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从而达到消除肌肉的紧张[3]。经过放松训练,学生表示:“感觉很舒服的睡了一觉。”

第4阶段:告别和面对,引导学生珍惜生命,重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经过小组辅导后,7名学生的情绪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2 心理专家团体干预

2.1 干预背景

2015年10月28日,逝者所在系书面向学生处提出申请,要求请心理专家对相关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原因是自坠楼事件发生后,特别是10月26日逝者家长在学校门口拉横幅、烧纸钱等行为扰乱学校正常教学之后,逝者宿舍楼有学生情绪极不稳定,晚上出现有学生因害怕而大喊大叫、莫名半夜惊醒、失眠等情况。逝者同班级有部分学生请假回家,在校上课的学生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整个班级学生都沉浸在低落、萎靡的情绪氛围中。

2.2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及其实施

辅导目的:帮助受惊吓的学生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维护校园的和谐与稳定。辅导性质:同质性、封闭性团体。辅导对象:158位自愿要求被辅导的学生。辅导老师:14位。辅导时间:2.5 h。准备工作:(1)前期准备工作为2015年10月28—29日,心理中心老师一方面积极与心理专家沟通团体辅导相关事宜,包括按照专家要求准备当事人相关资料、场地和设置要求、确定分组协调的老师、准备所需道具等;另一方面与辅导员沟通,包括如何发通知给学生、统计自愿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人数、落实辅导场地、准备音响道具等。一切筹备工作于30日上午确定完毕。由于要求辅导的学生较多,心理中心积极联系各系具有心理学和教育学背景的辅导员老师作为助手来协助心理专家做好这次大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2)团体辅导协调准备工作时间为10月30日10:00,心理专家与学生处领导在学校办公室就危机事件进行会谈;上午11:00,由学生处领导主持,对参与下午团体辅导的13名协助老师召开了简短的协调会议。由心理专家介绍整个团体辅导的流程,并对小组老师的工作任务进行说明,强调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小组老师保护和支持的重要性。

3 团体辅导过程

2015年10月30日14:00—17:00,由心理专家主持实施,带领12名小组协调老师和1名陪伴老师,对经历10月22日突发事件的所在系相关学生158人进行团体辅导。

3.1 破冰阶段

心理专家带领全体同学分组、互相认识。每名学生互相握手问候,12位小组老师围成一个圆,全体学生按照12个月份形成12个小组,各自找对应月份的老师,面对老师站成纵列队,像太阳的光芒般发射出去。小组老师分别与小组的成员拥抱。强调小组成员遵守倾听、尊重、理解、保护和支持的团队规则。

3.2 辅导阶段

(1)描述事件。每个小组成员描述自己知道的创伤性事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总结性描述。然后请逝者辅导员老师客观地描述整个事件的发生情况,还原事实真相,消除了疑虑及各种猜测。(2)表达感受。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谈得知事件发生后自己的心理情绪感受,要求小组成员不评价、不纠正、理解接纳他人的感受。学生普遍反应出的情绪感受有害怕、恐惧、紧张、同情、无奈、愤怒、怨恨等。心理专家就应激反应中各种心理情绪进行分析,如愤怒是对力量感的丧失,是一种无力掌控的感受,但是愤怒也是一种指向未来该如何去行动的力量,愤怒的情绪带有英雄主义情节,需要恰当的处理。心理专家对负性情绪的剖析让同学们看到每个心理情绪背后的正面意义。(3)谈及影响。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谈该事件对个体自身身心、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影响,同学们反应最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到晚上就难以入睡,总是会想这件事情,会害怕。心理专家解读应激反应的表现及影响程度,引导同学正确面对情绪,接纳情绪。(4)应对方式。每个小组的成员谈事件发生后自己采用何种方式应对,每个小组都要派代表进行分享。通过12个小组代表的分享,总结了一些方法,如转移注意力、旅行放松、晚上结伴同行、多做义工和善事;在认知上做出改变,去理解和尊重逝者的选择等。心理专家引导同学们了解和掌握面对突发事件时在认知、情绪及行为上的有效应对方式。(5)道别逝者。请每位同学在白纸上写下对逝者想说的话,并对逝者道歉、道爱、道谢以及道别,每位同学自己在教室里寻找一个独立的空间或角落,读出来。读完后折叠,投入一个温馨的纸箱里。该纸箱放在逝者生前日记本前,纸箱将与逝者一同火化。

3.3 结束阶段

播放《生命列车》,心理专家解读生命的唯一与意义,升华对生命的感悟。团体成员互相鼓励、支持、祝福、拥别,团体辅导结束。

4 团体干预效果

4.1 突发事件对学生心理影响程度评估

团体辅导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施测,量表由1~10分组成,学生自评,分数越高表明对个体的影响程度越大。经回收统计,团体辅导后,突发事件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在5分以上的从72.25%下降至22.59%。

4.2 学生满意度评估

在对本次团体辅导的满意度评分中,没有学生选择不满意,总体满意度达到100%。

4.3 辅导后现场反馈信息

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现场有学生反映,终于释然了!

4.4 辅导后随访

2015年11月4日,心理中心老师与逝者所在系辅导员联系,回访学生近期的情绪状态。据反映,目前学生基本在正常上课,请假者不多。至于情绪,虽然没有以前活跃,但是比前2周要好。

5 思考和建议

5.1 高校在学生自杀危机的应对是积极有效的

在校园学生自杀事件突发后,学校、学生处高度重视,心理中心积极行为,为整个危机事件的化解做出了积极努力,有效地应对校园学生的恐慌与困扰,较快恢复了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

5.2 学校危机事件的信息畅通还有提升的空间

此次事件发生在10月22日2:30左右,而心理中心在10月22日10:00左右才听到其他系心理委员反映这件事情,心理中心立即进行了核实,并提醒领导注意关注相关同学的心理状态,可对于事实的真相依旧不清楚。心理中心获知确切的事情经过是在10月27日下午的学生工作会议上,已经是事件发生的第5天了。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往往忙于处理事故和善后事宜,容易忽略事件涉及到的相关学生的状态,很少关心如何帮助这些学生去释放悲伤,正确面对和处理事情[4]。一方面心理中心难以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难以及时为事件涉及学生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有需要的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得到帮助[5]。

校园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危机的发生、应对到危机信息的对外通报等工作,是需要统一指挥部署和多部门联合协作的。信息的准确与一致是应对学生恐慌及舆论压力的有效方式。因此,有必要健全和完善现行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将心理干预工作纳入突发事件处理应对工作系统中。危机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该与心理中心保持信息沟通,双方共同评估事件可能带来的心理危机,共同协商并及时发布官方事件真相通报,有效应对舆论压力,各司其职,畅通信息,为校园危机及时有效地化解提供必要的援助与保障。

5.3 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化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回归

在事情发生之后,逝者所在的整栋楼宿舍的同学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情绪和行为的反应。突发丧失事件会给逝者身边的人产生很大的冲击,会出现情绪上的害怕、恐惧、悲伤、愤怒、愧疚等和行为上的失眠、哭泣、大喊大叫等。但许多人认为这些悲伤的反应只要压抑不说就会过去的,“过去了想开点”“隔一段时间就好了”……这些传统的安慰性质的想法和说法恰恰可能影响了哀伤的正确表达和处理。突发事件对于不同个体的影响是大不同的,心理危机干预面对不同个体应采取不同的处理。心理中心在48 h之内对于逝者宿舍其他学生进行了及时的心理安抚,情绪状态有了很明显的改善。然而其中有2名学生是其他宿舍的,与逝者不认识,曾经经历过一些未处理好的丧失体验,此事无疑成为了引发她们自身创体验的“扳机点”。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很难通过短短时间让她们的哀伤处理完结。另外,逝者宿舍同学在心理干预后情绪有出现反复,也是很正常的现象,要允许她们悲伤。一般而言,面对危机事件,个体要经历震惊与逃避期、面对与瓦解期、接纳与重建期3个阶段,在事件发生后1个月左右,情绪才会逐渐恢复。因此,及时专业的心理干预对学生更好地释放情绪、调整应对方式犹为重要。

5.4 强化学生工作队伍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更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学生工作队伍责无旁贷要在第一时间承担起干预的职责,因此,对学生工作队伍进行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学习培训尤为必要,学校应在这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5.5 建立心理健康信息网络,完善危机干预体系

当今校园心理危机的发生日趋多样化,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心理危机评估与预防的关键在于个案信息的传递、交流与跟踪服务,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仅靠传统的方式,以心理工作者和辅导员老师单兵作战、用传统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是很难完全做到妥善合理应对的。因此,创新心理危机评估与预防系统,引入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与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贾晓明.从民间祭奠到精神分析:关于丧失后哀伤过程的动力学思考//2004年中国精神分析年会论文汇编[C].上海,2004:76.

[2]刘洋,李珊.浅析丧失与哀伤辅导[J].社会心理科学,2009,24(6):115-117.

[3]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26.

[4]杨渝川,陆小娅,张丽丽.悲伤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班主任去世之后[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5):30-36.

上一篇:楼院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赵婷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