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警民关系建设

2024-04-09

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警民关系建设(精选8篇)

篇1: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警民关系建设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警民关系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也尚待提高。一方面,公安机关个别民警仍然存在在执法工作中不文明、不公正,在服务中态度不好、冷硬横推,在管理中不顾及老百姓的感受、不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在队伍建设中不廉洁、队伍形象不佳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公安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公安机关保护人身财产安全,还期待保护社会政治权利;不仅要求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正常秩序,还期待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和谐;不仅要求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执法,还期待热情服务、优质高效等。同时,由于各地的治安状况不一致,人民群众对治安稳定的承受度也有所区别。同时,公安机关在警力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制约。处于夹缝中的公安工作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升满意率,最重要的是两句话: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一、坚持政治建警,强化民警的政治素质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上,努力提高民警的政治素质。一是突出忠诚教育。公安机关、公安队伍承担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对党忠诚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是检验公安民警政治素质特别是领导干部党性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可以说,忠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为谁干”和能不能“靠得住”的问题。忠诚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即人们对于组织和事业的忠诚度教育。因此,必须把“忠诚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抓紧抓实。二是强化政治建警。要牢牢把握政治建警这一关键,把始终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警察严守职业道德的核心,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教育,着力增强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保证警察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始终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甘于为人民公安事业奉献一切,永做忠诚卫士。三是加强党性修养。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加强广大民警的党性修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坚持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坚持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群众。四是突出责任意识。当前,公安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面临着困难与责任的选择,勇担责任,排除万难,是我们正确的态度,要在解决困难中体现责任,在落实责任中解决困难。要切实提高广大民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引导广大民警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为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激励民警昂扬向上、开拓进取。

二、坚持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是树立强烈的民本意识。脱离群众、贪污腐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被称为党执政的三大风险,也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原因。新时期公安工作一定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站在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特殊重要性,把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作为事关公安工作发展全局和公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联系群众、帮助群众,真正像对待自己父母兄弟姐妹那样对待群众,进一步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社会政治和治安大局稳定。二是切实做好为民服务工作。要紧紧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让群众感到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要根据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整改,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切实取信于民。三是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积极探索“警力跟着警情走”的勤务机制,实行“夜勤制”、“错时制”等实效实用的勤务方式,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真正做到群众最需要保护的时候就是民警应该出现、群众最容易受到侵害的地方就是民警经常要到的地方。

三、以职业化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

职业化建设的真正含义是:让公安工作从“要我做”,以各种激励机制和处罚机制的管理中脱身开来,成为“我要做”,当一名警察就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要求。一是强化职业意识,忠诚履行职责。每个民警都要树立人民警察既是职业,更是事业,增强“敬业精业奉献”的职业意识。每个中层领导干部都要忠诚履职,把抓公安工作全过程抓落实作为检验领导干部党性的试金石,在工作中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和千方百计、穷尽一切手段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激励民警发扬爱岗敬业精业、顽强拼搏奉献精神,营造出“敬业精业”的警营文化,破解民警不作为、不主动作为或无所作为的这一顽症。二是强化职业管理,提升队伍形象。职业化靠的是管理,管理靠的是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职业纪律是关系到警察职业化的基础。在队伍管理上,要通过进一步强化警察职业纪律来巩固严抓严管的成果,始终以铁的纪律铸造队伍,以过细过严的制度规范队伍。树立“严管就是厚爱”和“不抓队伍是失职,抓不好队伍是不称职”的工作理念,坚决破除好人主义的庸俗思想,坚持从严治警方针,依法从严管理队伍。三是以执法规范化和信息化为重点,提高职业本领。要抓好岗位练兵,使民警真正具备胜任岗位、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所必需的职业本领,更好地服务现实斗争。要把公平正义作为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牢固树立严格依法履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切实从源头上解决执法不规范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执法制度,切实从程序上、实体上对民警的执法活动作出规范。进一步改进执法方式,切实从言行举止、方式方法上规范和改进民警的执法行为。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从制度上对民警的执法行为进行约束。四是突出职业特点,强化工作督察。要突出警察是一支纪律部队的特点,充分发挥纪检督察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强化督察,让民警感到监督无处不在。要从抓不落实的人、不落实的事入手,下力气解决好工作不落实的“中梗阻”问题,在一手抓教育的同时,一手抓问责,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体系,充分用好“警务督察结果运用”,该处罚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特别是对那些顶风违纪,贯彻上级部署敷衍了事、各行其是,甚至欺上瞒下、另搞一套的,坚决实行刚性问责,决不姑息。

四、以社区警务工作为前沿,提高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是充分认识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要性。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平安建设目标、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柱。公安工作的成效关键在基层,公安队伍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队伍素质、执法水平、警民关系体现在基层。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战略决策的重要意义,切实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高度,充分认识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要性,形成各级党政重视、全社会关心支持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明确社区(农村)警务工作岗位的主要职责。根据公安部关于《公安派出所正规化建设规范》的要求,社区(农村)警务工作岗位的主要职责是收集掌握、上报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的各类情报信息;开展人口调查登记工作,了解掌握辖区实有人口情况;进行法制和安全宣传教育,发动辖区单位和群众开展安全防范工作;了解掌握辖区重点行业、公共娱乐场所和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基本情况;协助办理各类案件;物建、管理、使用治安耳目;提供便民服务等七项内容,社区民警要围绕这些工作,扎实开展。三是明确工作方式方法。与刑侦、治安、户政、禁毒、交警、消防等相关警种之间建立打防协作制度、案件和信息通报制度、情况沟通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建立警务村务互动机制,依托基层组织,与乡镇综治部门及村支部、村委会、治保会、妇委会等建立互动协作机制,明确互动方式、职责任务,协力组织开展群防群治,维护社会治安。四是加强对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考核评估。以警务区治安状况、民警熟悉警务区程度、群众满意率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加强对社区民警的日常管理、检查、考核,及时了解、掌握其工作、生活情况。社区民警要每天向派出所报告工作情况,遇有重要情况随时报告,以便了解最新工作要求和整体治安动态。对社区和驻村民警工作,派出所要月考评、季

考评,县级公安机关要半年一考核、全年一总评,重点考核群众见警率、情况熟悉率、辖区发案率、信息采集率、群众满意率,并将考核结果与其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直接挂钩,激发民警的工作潜能和活力。

篇2: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警民关系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部党委针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作出的“三项建设”重大战略决策之一,是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夯实公安工作根基、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对消防工作和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是公安消防部队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新形势下消防工作的根本保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成效,就新形势下影响和谐警民的主要因素、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谈几点认识。

一、新形势下影响警民关系的主要因素

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做好消防工作的前提。警民关系搞得好,消防工作就能做好,百姓的消防安全意识就能得到进一步提高,火灾形势就能保持稳定。当前,要有效应对新形势、新任务对消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必须积极适应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着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做好消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警民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是好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发展,警民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常常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镇,部分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对消

防法律和消防安全常识一知半解,对消防安全工作抱有侥幸思想。对存在的火灾隐患不能积极主动地整改,认为消防部门对其进行消防监督检查是与其过不去,以致对正常的消防监督检查活动产生误解。许多人常用“有钱就没事了”来解释在消防监督检查中采取的限期整改、罚款和停产停业整改等法律措施,由此群众对消防部门产生不满。

二是群众期望值过高。

随着消防部队担负灭火救援范围的扩大,有不少群众认为消防队是万能的,既能灭火、又能排忧解难、有求必应,一旦遇上不属于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范围内的事和受车辆器材装备影响灭火救援的事,就产生消极看法,甚至转化为对整个消防队伍的怨恨、不信任。

三是干群关系淡化的影响。

社会上的极个别消极腐败现象,势必造成群众对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怀疑。公安消防机构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警民关系作为干群关系的一种,不可避免地影响警民关系。

四是部分官兵对警民关系认识不足。

一些官兵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好警民关系的理解模糊,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推诿扯皮,联系群众不够;知民情、解民忧等基础工作薄弱,引起了群众的不满情绪。

五是做群众工作方法不适应。

一些官兵在工作中常以管人者自居,摆不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服务意识不强。有的对登

门求助、办事的群众不热情,有的接处警不及时,办事拖拉;有的在工作时耍特权,摆架子,门难见、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方法简单,态度粗暴,随意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以上种种不良行为,严重地伤害了群众的感情,疏远了他们与民警的关系。

六是执法活动不规范。

少数官兵法制观念淡薄,执法水平低下,致使消防监督执法不规范,随意性大,从而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和谐的警民关系。

二、做好新形势下警民关系的探索和建议针对在新形势下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因素,我们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站在执法为民、确保火灾形势平稳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对进一步做好警民关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扎实有效开展执法为民教育。支队始终将执法为民教育做为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之一来抓,结合公安消防部队深入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十七大专题教育和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专项教育等活动,教育官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完成每一次灭火救援任务。使执法为民教育做到了经常抓、抓经常。

(二)规范消防监督执法行为。支队通过采取举办培训班、按时组织召开执法例会等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业务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官兵的业务素质、规范消防监督执法行为。并结合奥运消防安全保卫、“两节”、“两会”消防安全保卫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采取联合检查和交叉检查的方式,在帮助有关单位发现火灾隐患的同时,组织官兵相互学习和借鉴在消防监督

中执法中好的做法,使支队消防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走上了规范化轨道。

(三)积极做好信访工作。支队以市公安局组织开展的“十进家”活动为契机,立足消防工作实际,积极组织开展消防宣传“六进”活动,通过在支队设立业务大厅,方便人民群众办理业务的同时,积极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并通过向社会上聘请党风廉政监督员、设立举报电话等方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与此同时,支队要求官兵坚持做到了对检查发现火灾隐患单位和官兵扑救火灾、抢险救援单位的 “回访”率达到了100%,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帮助整改存在火灾隐患的同时,广泛征求对消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在人民群众中进一步树立了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有效地预防了上访现象的发生。同时支队也被忻州市委、市政府评为了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和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四)积极开展警民共建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支队通过深入细致地开展警民共建工作,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扎实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组织所属大、中队先后与108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并定期开展警民共建活动。并组织开展“献爱心”捐资助教活动和“济贫困”活动2次,资助了在校大学生3名。尤其是在四川地震后,官兵采取缴纳特殊党费、捐款捐物、短信捐款等多种方式资助灾区,共向灾区捐款59075元。在驻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中进一步树立了消防官兵的良好形象。与此同时,支队通过组织官兵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支队精神文明创建取得了丰硕成果,支队连续两次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并被省文明委命名为全省文明和谐单位标兵,支队所属的十五个消防大队和六个消防中队全部跨入了市级青年文明号行列。在驻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为进一步推进支队警民关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扎实推进消防宣传,努力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支队以开展消防宣传“六进”为契机,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消防宣传活动,在开展社会消防安全培训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消防安全常识和消防官兵在灭火救援、消防监督执法中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了关心消防、重视消防安全的氛围,为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篇3:论新时期的警民关系

一、警民关系的概念及其社会意义

(一) 警民关系的概念

“警民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1) ,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和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社会与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基础的现状和客观实际决定着警民关系的存在与发展。

余方巍、魏迟剑学者认为:“警民关系是公安民警与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相互理解支持, 警爱民、民拥警、警民良性互动的社会关系。” (2)

区分界定警民关系的概念是我们分析研究警民关系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的逻辑起点, 也是我们开展和进行警务活动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笔者认为, 警民关系就是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规范协调下所形成的以权利与义务关系为核心的、警察与民众之间公共良性互动的一种社会关系。按照这样的思路, 警民关系有两大表现形式, 第一就是权利与义务关系;第二就是警民公共良性互动。

1.权利与义务关系

我国宪法规定,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警察作为国家专政的重要工具, 与人民群众之间就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是人民群众并不直接管理国家, 而是采取选举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大机关的形式进行, 人大制定各种法律体现人民利益。这一形式在警民之间最为具体的体现就是警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权利方面, 警察享有法律所赋有的各项职权、开展各种类型的警务活动, 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经济社会建设塑造良好外部环境;人民群众的权利更多的体现在监督警察机关及其警察队伍的各项执法活动是否在法律框架上、是否在法律程序下进行, 有效减少体制内的腐败。义务方面, 警察机关和队伍要在各项执法活动中充分尊重并且保障人民群众以及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切实杜绝形形色色的侵犯人权行为;而人民群众在监督警察执法的同时, 也要为打击法罪、维护治安环境, 履行积极配合、警民共防的义务。

2.警察与民众的公共良性互动

良好的警民互动关系是追求公众满意度以及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正确回应的结果。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一个过程。结合基层公安机关工作实际, 笔者认为, 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应从以下做起:

(1) 无论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关系还是具有强烈个性色彩和职业特点的警民关系, 都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伴生物。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是警民公共关系的主体, 每位民警都是警民良性互动关系的参与者。建立和协调警民互动关系也是整个公安机关和全体民警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共同需要。目前,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警民公共良性互动尚未完全深入建立起来, 因此要培养这一观念和意识。一方面, 要加强理论引导。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理论征文、研讨、开展专题调研等方式, 调动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民警积极性, 撰写这一方面的理论文章, 逐步营造理论氛围。另一方面, 要加强教育培训。应当考虑将此纳入民警在职培训课程, 采取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外出参加相关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 加强对直接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重点培训。根据其中遇到的难题, 适时举办专题讲座, 邀请专家有针对性地传授关系理论和实践技能, 向各级领导和宣传干部灌输新理念, 逐步转变他们传统的工作观念。

(2) 整合两大资源体系。一是要整合公共关系组织体系。建立良性互动的警察公共关系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作为依托。要赋予各基层单位有建立和协调警察公共关系的职权, 明确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部门领导和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的职责、目标和任务, 并将警察公共关系工作作为一个考核项目, 纳入各单位主要工作的范畴, 像队伍建设工作一样, 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逐步形成日常联系网络和组织管理体系。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并不断充实警察公共关系职能部门的警力, 明确职责分工和管理目标, 建立起日常性的工作运行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形象危机预警机制。警察公共关系组织协调部门要坚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适时与各基层单位的领导和相关民警进行沟通, 找准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重视的议题, 并以此为切入点, 针对性地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工作, 相关基层单位应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充分的协助。二是要整合公共关系资源体系。一方面, 要整合内部品牌资源。公安机关在长期的打击犯罪、服务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历程中做出了了巨大的贡献, 形成许多优良传统, 造就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和品牌资源。在建设警察公共关系的过程中, 应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这些精神财富, 为中国警察公共关系注入生机和活力。历史积淀下来的警方品牌资源 (比如“漳州110”、济南交警等) 中包含了大量公共关系的元素。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正符合公共关系基本原则。另一方面, 要整合公众活动载体资源。与警方宝贵的品牌资源一样, 公安机关在长期执法和服务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面向公众的活动载体资源, 如“爱民月”、“双争”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载体在历史上乃至今天都为增进警民公共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建设新型警察公共关系过程中, 应充分运用原有的特别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 将其由单向传播转化为双向沟通与交流, 赋予其新的公共关系内涵, 使之更加有效地为警方公共关系服务。

(二) 警民关系的社会意义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系统‘三项建设’之一, 也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推进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 (3)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既为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也是形成警民“鱼水关系”的前提基础, 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 努力提高群众对警察的满意度, 对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密切警民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大局, 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警民关系现状

警民关系现状就是我们处理解决警民关系在现实中存在问题的风向标、晴雨表、和指南针。当前, 各级公安机关在不断加强自身队伍、业务建设的同时, 还致力于强化群众工作,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不断争取人员、经费的落实, 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 群众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调动和发挥, 有效确保了各项公安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应当看到, 我国警民关系的主流是好的。但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受传统的“警察只与违法犯罪分子打交道, 与普通群众没有关系”无关论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 公安民警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与群众之间产生了一种无形的, 由诸多因素组成的距离,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而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执法部门, 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是应尽的职责。在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 密切警民关系, 具有优良的传统和作用,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基层民警的工作核心就是群众工作, 更好地贴近群众, 服务群众, 密切警民关系, 让群众满意, 这样才符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 从而真正改善警民关系, 消除不和谐现象,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警民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民警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逐步增大

由于社会人财物大流动的客观原因和一些群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及求太平思想的影响, 与以往相比民警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在逐步增大。一是群众面难见, 基层民警工作时间来到辖区, 一般很难找到需要熟悉的群众, 找人难成为基层民警的一件头疼事;二是群众门难进, 不少群众普遍认为警察找上门来没好事, 因此民警经常碰到这样的尴尬事, 人民群众躲起来不愿见民警, 有时将民警拒之门外。三是找群众了解情况难, 不少群众因怕打击报复不敢或不愿提供情况, 在场的证人不肯提供证据, 甚至有些受害人自认倒霉不愿吐露真实情况。

(二) 部分民警仍然存在特权思想和“冷、硬、横、推”现象

有个别民警以特殊者自居, “宽以律已、严以待人”。如:驾警车乱闯、乱鸣警笛、乱响警报, 还有的民警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将“我为人民管治安”变成“我用治安管人民”, 还有的民警对群众求助应付、推诿, 以及基层民警缺乏工作方法和工作艺术, 如方法简单, 言谈粗鲁、举止不端等等。

(三) 民众对警察不信任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警察与民中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信任感, 这种不信任感的产生与发展为警民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一方面, 传统的管理型主导的执法理念使警察形象受损;另一方面, 警务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造成了公众的不信任。

(四) 少数民众对警察有偏见

少数民众因为曾经受到个别的警察的暴力执法行为侵害、看到新闻报刊上对警察暴力执法的报道, 认为整个警察队伍都是一丘之貉, 造成了其对于警察根深蒂固的偏见与厌恶。

三、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

(一) 个别民警观念传统, 在警务活动中方法粗暴、蛮不讲理

老百姓都会把责任说到整个公安机关身上, 这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 遇到案件线索来源局限于当事人, 破案率不高, 社会治安不好, 警察在群众心中的威信下降。

(二) 执法为民理念不够牢固

有的民警无法摆脱过去“官本位”观念的束缚, 总是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以至于在与群众接触中表现出轻视、蔑视的情绪。这会使得老百姓逐渐对某个警察的厌恶不满蔓延至对整个警察队伍的厌恶不满。

(三) 民众对警察队伍的认识

历史及实践证明, 民众对警察队伍的认知与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警民关系的发展与走向。也只有让民众以全面、公正、理性、辩证的视角看待警察队伍及其执法行为, 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才是可能的。

(四) 少数警察的不良形象被媒体恶意放大

媒体出于吸引公众眼球、引起社会关注的意图, 往往将极少数的警察行为进行曝光。而那些关于警察正面形象的报道却很少。这无疑是为警民关系雪上加霜。

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设想

和谐警民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法为民的重大举措, 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环境, 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良好外部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也是我国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和抓手。

(一) 加强政治建警, 筑牢民警思想防线

要进一步加强人民警察队伍党组织建设, 不断提高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加强广大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 始终牢记党的嘱托, 坚持执法为民, 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 在警察队伍之中进行广泛的政治纪律与教育, 始终保持人民警察忠诚于党、忠于人民。

(二) 加大气力进行法治教育

要在警察队伍中形成依法办事的浓厚氛围和风气, 持续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切实做到在法律框架内开展执法活动。要让人民群众看到并相信, 警察队伍是一支守法、懂法、护法的队伍。

(三) 完善社会各界的监督

人民警察享有各项法定职权, 因而在警民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要构建良好和谐的警民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警察这一重要主体的监督上。要不断完善对警察执法活动的各项监督, 既要让人民群众监督警察, 也要构建包括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公安机关内部共同参与、共同防护的这样一个体系。

(四) 规范媒体行为

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群众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来认识、了解警察队伍。因此, 新闻媒体就是警民之间的纽带与桥梁。新闻媒体要自觉担负起自身的责任, 多多宣传有益警民关系的事迹, 为促进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维护社会文明和谐多做贡献。

(五) 开发各种途径, 增进民众对警察的认知

民众对警察的认知与了解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前提性条件。没有这个条件, 和谐警民关系就是一句空话。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一方面要扩大与人民群众的接触, 另一方面在工作中创新方式方法、积极作为, 开创新的民众认知警察的途径。

五、结语

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是促进社会治安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也是在执法活动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客观要求。要加快形成和谐有序的警民关系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从而形成合力。警民关系的成败在警不在民, 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要积极作为, 在各项业务和执法活动中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崔北方, 孙国恩, 祝大安, 于晓光.警民关系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 (1) .

[2]李祖华.警察公共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2 (1) .

[3]王光, 魏永忠.和谐社会与警民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

[4]俞可平.国家底线——公平正义与依法治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1) .

[5]郭云龙.论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J].湖南高等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

[6]阎国安.论新时期的新型警民关系[J].公安研究, 2002 (10) .

篇4:新时期警民和谐关系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必是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这就不可缺少警察对于社会治安的维护与保障,在处理系列的重要问题当中,涉及到最多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必须重视的警民关系,警民关系的好坏关系到我们社会良好发展的程度,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篇文章主要研究的就是现代社会的警民关系并为构建新型和谐警民关系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警民关系;和谐;群众需求;管理创新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各种新型因素的不断增长,对于警民关系的要求与日俱增,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警民关系是否和谐不仅直接影响公安机关工作的成效,而且还影响整个社会和谐的大局,只有认清当前警民关系的现状,才能更好的处理警民关系存在的问题,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而不断努力。

新时期处于急速发展的时期,高速发展的政治经济使得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社会犯罪率多发,警民冲突开始出现,认真分析警民关系存在的问题,构建新型的和谐警民关系成为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警民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公安机关的工作必须要根植于民众之中,这是长期历史证明的真理,但是目前的情况来看,警民关系不和谐的情况反映了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促使了不和谐因素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警察群体来说,认真负责的执法有时会被一些社会舆论所误解,损害警察群体的形象,这不仅不利于警民关系的构建,还会影响到警察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在另一方面,警察工作也确实存在一些脱离群众的情况需要我们去改正,构建新型的警民关系需要我们警民双方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少不了媒体作为桥梁的沟通。从改革开放以来,公安机关就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整治工作和警务改革,贯彻从严治警的方针,但是,警民关系也出现了新的现象和问题:一是近年来治安案件、特别是刑事案件的发生率比较高,案件得不到及时侦破,群众对公安民警产生误解,认为公安机关不作为、不关心群众切身利益;二是,暴力袭警、妨碍公务的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少数群众不理解公安民警,民警的辛勤工作得不到群众的普遍认同;四是,公安民警队伍中发生的腐败现象、反面典型事件经媒体报道后,严重破坏了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一些群众对公安机关产生了不信任感。只有广大民警树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的观念,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警民关系才能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从群众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客观的看待和评价警察群体,不因为一些舆论的不善言辞或是道听途说而随意否定他们,要用自己的真实体会与警察群体相处,另一方面,警察群体要做出很大努力,要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应从倾听诉说做起,人们经常提及“话语权”三个字。话语权,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权利,倾听诉说,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地气。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民众的所思所想,才能明白工作得失,明确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在公安工作中,要坚持从警为民,在“群众满意”上有所作为。公安民警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与人民群众接触频繁,对自身定位是否正确、践行群众路线是否坚决,直接影响到公安队伍形象和群众满意程度,只有提高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程度,才能真正实现“从警为民”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这就要求广大民警要树立公仆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要从“民本”出发,建立多元思维的大局观,要开展“整风肃纪”,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另外要坚持做警尽责,在“忠诚履职”上下功夫,要做到廉洁从警,要增强党性观念,公正文明执法。同时,在具体的工作中,民警应该以群众利益为本,做好排忧解难的工作,以信息引导为保障,完善预警处置机制,以畅通渠道为关键,拓宽群众表达范围,以规范执法为核心,提升执法公信力,以解决诉求为目标,增强处置工作成效。转变群众工作理念,塑造好形象,应该树立公安机关和民警可信的形象,树立公安机关和民警可亲的形象,树立公安机关和民警可敬的形象,深化警务工作改革关注好民生。

综合多种分析,在警民关系的处理方面的一些问题,是阻碍警民关系和谐发展的障碍,那么对于这些障碍的产生,归纳起来,既有民警自身问题,又有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从公安机关自身的角度看,一是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思想上的模糊。有些民警对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二是方法上的不足导致了沟通上的障碍。新的社会形势下,群众的自我维权和保护意识、法律观念普遍增强,追求个人利益多,关注公众利益少,有些民警不善于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政策,不善于沟通联系和宣传渗透,缺乏群众工作的基本功,同时缺乏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处置应变能力,从而加深了相互间的隔阂。其次,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原有的人际关系受到冲击,人情关系冷漠,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期望值过高,少数媒体反向介入,制造难题。

这些都是产生警民关系不和谐因素的原因,影响了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和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决。

参考文献:

[1]靳道广.《理论学习》2008年第一期山东警察学院

[2]廖正军.《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3版

篇5:如何构建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人民警察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对于促进公安工作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安机关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在打击敌人、维护政权、惩治犯罪、服务大局的过程中,与人民群众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深厚的感情,水乳交融的警民关系曾经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克敌制胜的法宝。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警民关系受到了一些冲击。

一是群众参与公安工作热情降低。

二是群众对人民警察的要求过高。

三是恶意投诉增多,袭警事件时有发生。

四是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把警察直接推向了群众的对立面。

五是从公安机关自身来看,警务机制改革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见警率低;同时,一部分警察群众观念有所淡化,不会做、不愿做、不善做群众工作,有的警察主仆位置颠倒、特权思想严重,粗暴执法、随意执法、执法不公、侵犯人权和伤害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也都给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带来了消极影响。

当前警民关系出现的问题,归根到底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完全可以通过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强化警风建设、1

改善执法环境等加以调适和解决。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四方面不可忽视

在第三期全国县级公安局长专题培训班学员谈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会议上,针对基层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展开讨论,认为:一张热情洋溢的笑脸、一件广为传诵的好人好事,都能增加老百姓对警察的好感,但正确界定并履行好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和加强从优待警、实现内部和谐稳定,同样不可忽视。

做好公安机关的主业是警民关系和谐的前提。“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专业力量,必须坚持严打和严防,这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前提条件。”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首先要保证警营内部的和谐。“我们要通过和谐警营活动培养和谐警民理念,由内部的和谐促进外部的和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当前和谐警民关系急需农村的治安稳定。找准新形势下公安工作与群众路线的切入点,把和谐警民关系的基础打牢,农村非常关键。

和谐警民关系离不开社会对警察职责的合理期待。“实际上,只要把人民警察的法定职责真正履行好了,警民关系就自然能够和谐。”

和谐警民关系有道方程式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存在一道不断求解的方程式,要想方设法做一些“加分项目”。而只要为老百姓做了实事,老百姓就会给你加分,哪怕看似要失分的事情。

其实这道方程式要加分求解很容易,就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老百姓手握在一起、心贴在一起、泪流在一起。结合我们当前的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大接访”就是一个加分项目。

“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融洽警民关系

在“大走访”活动中,为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实际困难,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大走访”活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警民关系更加融洽,“民生警务”的内在精神和时代灵魂充分彰显。

人民群众是公安队伍的力量源泉。警察队伍是人民的子弟兵。鱼水深情,让人民群众和公安队伍始终相依相靠。密切联系群众,是公安队伍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的“大走访”活动,是新时期公安民警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一次大演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激发了公安民警的创造活力。基层公安民警结合自身特点的创新之举,为“大走访”增添了更多的亮点。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大走访”活动,让群众路线的深刻价值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化,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为公安工作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纷繁多样的诱惑下,一些基层干警的不良行为,破坏了公安队伍的形象,在个别地方给原本和谐的警民关系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次“大走访”活动,也是一次教育活动。广大公安干警在活动中切实提高认识,把公安工作看成是群众工作、社会工作。同时,更加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接受社会监督,在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上下功夫。

社会平安、稳定、和谐,是全社会共同的愿望,也是人

们获得幸福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满意和赞扬,是对“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最大的褒奖和肯定。“大走访”,践行了人民公安服务人民的宗旨,开创了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新思路,对强化公安队伍自身建设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是公安队伍在思想、服务理念上的深化和创新。“走访联系群众是公安工作的永恒主题”。广大公安干警,要发挥主动性,拓宽工作空间,不断深化推进“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

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我们该怎么做?

一是要加强警民互动,取得理解支持。进一步加强警民联系沟通,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警民联系沟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通过电视台、电台、报刊、政府网站,大力宣传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答复群众咨询,争取群众认可。要走千家、进万户,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解决情况要及时向群众反馈,不满意的要继续解决,直到群众满意为止,让群众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解、理解、支持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让群众发自内心地关心支持公安交通管理事业。

二是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的法制观念,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让所有交通参与者都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树好良好形象。要加强与新闻媒体、互联网站的联系,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从弘扬主旋律着眼,多宣传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业绩,多宣传公安交通民警的好人好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尽可能地把平时与媒体的沟通做细做扎实,形成共识,对负面的、个案的东西尽可能不作报道,将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要

继续提高公安交通管理工作透明度,深化警务公开、做好阳光执法,自觉全方位地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促进和谐警民关系,不断深化。认真分析研究每个环节,积极改进完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最大限度地精简高效,最大限度地热情周到,最大限度地让群众满意。

三是广大交通民警要深入群众之中,要放下架子,与交通参与者零距离接触,交谈摆事实、讲道理。要结合当地的交通环境、分析研判,寻求寻求警民和谐的良方。要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哪里问题严重就重点整治哪里,什么方法有效就采取什么方法’’的原则,因地制宣,因情施策,针对不同季节,不同路段,不同车型,不同群体发生的交通违法行为,不失时机的开展专项治理,加大处罚力度,形成严管态势。重点强化对客运、货运车辆、摩托车驾驶人的监管力度,以“警力跟着车流走,警力跟着时段走,警力跟着隐患走,警力跟着事故走”、“白天见警察、夜间见警灯”的预防运行机制,把预防与打击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对道路交通事故原因的分析研判,找准交通违法,事故发生的规律,有针对性的实施精确打击,及时抓住交通违法反面典型,跟踪报道,连续曝光,有效减少交通违法行为发生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最终实现事故少、秩序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奋斗目标。

四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落实责任追究。要进一步加强交警系统规范执法工作,开展文明、规范执法教育,规范民警的执法活动,努力取得执法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首先要强化民警的教育培训,大力开展法律法规“一口清”活动,使民警对有关法律法规熟记于胸,准确理解法的精神,熟练操作法律事务,具有较强的证据意识、程序意识、人权保护意识,把好执法每个环节,确保不出疏漏。作为人民交通警察,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让群众满意,让老百姓认可。要通过深化“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及时掌握公安交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开展整治行动,确保整治效果,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让群众能切身感受到公安交警的工作成果。

篇6: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警民关系建设

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作为“三项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公安机关提升工作效能、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秩序、迎接新时期挑战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高群众满意率是衡量公安工作的一把标尺,也是公安机关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群众的满意率直接影响到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的评价,也是公安机关发挥职能,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更关系着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形象,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如何在公安工作实践中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高群众满意率,我们就必须去分析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因素,深挖原因,进而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原因

(一)群众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与部分民警陈旧的执法观念之间存在矛盾。在过去长期执法过程中,在惩罚与教育的问题上偏重于惩罚,在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上偏重管理。另外,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逐步增强,要求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群众在遇到公安部门管理时,不再唯命是从,唯唯诺诺,而是用法律法规来衡量执法者的行为是非对错,部分民警的陈旧的执法观念导致一些执法工作不但没有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反而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增加了社会矛盾。

(二)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要求比以前更高了。在我国贫富差距日渐拉大,部分群众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很容易因为治安、环保、福利待遇等敏感性问题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从而产生对社会、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不满情绪,希望找一个倾诉对象,解决问题,希望民警能到社区、居委会、厂矿、企事业单位多走访,了解情况,与他们沟通。但对于群众的这些要求,公安机关在实际工作中,因警力和经费保障不足以及其他实际困难等而达不到群众的要求,有的民警工作方式方法不对,工作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客观上造成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不信任。对有些涉及群众自身利益的问题,公安民警不可能面面俱到、及时解决,也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群众的不满。

(三)少数民警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损害了公安机关的社会声誉。少数民警损害群众利益追求个人己利,严重败坏了公安机关的声誉;少数民警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复杂情况下思想滑坡,信念缺失,世界观、人生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严重,为民服务意识淡薄,片面追求金钱和享乐;更有少数民警对待群众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视群众的疾苦于不顾,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徇私枉法、办人情案,严重伤害群众感情,践踏了警察队伍的威严,造成了群众对整个公安队伍的误解。尽管这些年来,公安机关开展了一系列纪律教育整顿活动,但是仍存在着教育整顿不平衡的情况,个别民警仍然我行我素,缺乏斗志、不思进取,工作拖沓;不注意警容风纪、着装不规范,工作场所脏、乱、差。

(四)公安机关大量的非警务活动,将民警推到了社会矛盾的制高点。不可否认,不断持续增多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因城区拆迁、企业改制、职工下岗、土地征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造成了大量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和纠纷,本应是基层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职责,而现实确是公安民警往往被推到矛盾的制高点。当警察参与强行拆迁等各项非警务活动时,公安机关长期苦心塑造的正面形象,就会在一起起涉及当事群众利益的冲突中被冲淡,群众很容易把矛头转而指向我们警察,加深了人民群众和公安机关的矛盾。

二、营造和谐警民关系需要找准的三个切入点

(一)要从思想认识上转变执法观念。当前,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意见最大、反响最强烈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执法问题。而执法工作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形象,关系到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执法传统观念、执法习惯和执法方式。坚决防止出现伤害群众感情、侵犯群众利益的执法行为。要妥善处理,把群众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在执法工作中,真正做到尊重群众、贴近群众、爱护群众。

(二)要从“小”事着手做好和谐的“大”文章。民警一句不规范的语言、一个不文明的小举止、一项工作中的小疏忽、一次执法中的小漏洞等等,都会成为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小隐患”,从而产生警民隔阂,造成疏远脱离群众。因此,切不可忽视、放任、放纵、放过日常工作中任何一个“小患”,对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任何小患,要实行“零容忍”,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在日常工作实践中,要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第一时间采取工作措施,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开通“泄洪闸”,畅通“疏导渠”,防止积压、积怨、积恨、积仇,化怨气为和气,解小结通心结,消隔阂变密切,确保警民关系和谐。社会治安问题,案案牵及民安,件件关乎民生,事事关系民和。既要攻坚克难、力破大案,又要下功夫、花精力,侦办好多发性小案。对危害民生、民安、民利、民权的小案,要做到不忘记、不放弃、不抛弃,全力破获。老百姓最痛恨什么,就要打击什么,老百姓反映什么突出问题,就要集中整治什么问题,维护群众利益,赢得群众对公安机关“不放小案,能破小案”的信任,做到破一件小案,赢一片民心,促一方和谐。

(三)要加强外部宣传,积极营造良好和谐关系。公安宣传是联系社会各界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只有不断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载体,活跃宣传形式,才能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社会意识、法制意识、参与意识和防范意识。一是组织民警,深入企业、学校、居民区广泛发放安全防范常识,更好地帮助广大群众提高防范意识,协助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二是在各主要路段、繁华地区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三是以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为载体,积极开展公安宣传活动,加强警民互动、沟通,切实做到将民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摆上平台,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三、实现和谐警民关系要把握的三个重点

(一)必须着力提升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会做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走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密切警民关系的有效途径,是公安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为此,广大公安民警务必要练好群众工作基本功,着力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做到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提升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讲学习。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对于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丰富知识,才能大胆面对、主动触及、及时化解。要勤读“有字”之书,即在各类著作和网络中获取为民想事、为民谋事、为民办事的间接经验;要善读“无字”之书,即坚持向同事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努力获取执法为民的直接经验;二是要善思考。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间,注意倾听群众心声,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并学会善于在走访中“思考”,思考自己在服务群众、执法为民和自身建设方面存在哪些不足,思考如何接触群众、如何同群众交流能让群众感到亲切、朴实。通过思考,使自身的沟通技巧不断成熟;三是要变观念。必须根据社会变化的实际, 调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思路,积极改进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措施,提炼出符合工作实际、适应时代需求的群众工作法。

(二)必须尽力做好打击犯罪和安全防范双重职责。警民关系好不好,先问社会治安好不好。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最重要的前提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现实损害,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因此,公安机关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和衡量社会治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尽力做好打击防范双重职责,创新打防工作机制,增强打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以良好的战斗力取信于民。“打”,必须从严。要从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出发,真正做到群众最痛恨什么犯罪行为,就严厉打击什么犯罪行为;群众反映什么问题最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要根据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始终坚持“打早、打小、打苗头”的原则,适时组织开展打击“两抢一盗”、“黑恶势力”、“命案攻坚”等一系列多发性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稳控治安形势,让群众安心;“防”,必须从细。要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和群众满意为目标,实施“矛盾排查,源头化解,积极治安,超前防控”,逐步建立起技防监控、“网格化”巡控、“群防群治”、“矛盾排查”等系统在内的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延伸防控触角,加强社会面治安信息情报动态的收集验判,探索和完善新的治安管理勤务模式,不断提升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让群众放心。

篇7: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警民关系建设

终南中学

李谭训

百年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先。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师德建设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部分教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动摇,有的甚至忘掉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岗不敬业,教书不育人,随意讽刺、挖苦学生,这些现象严重违背了师德要求。我们的教育事业正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行程中前进,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道德基因的转接者,作为一名教师须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要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现就如何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狠抓师德学习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师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这既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师德建设的方向和动力。为此,学校要紧紧抓住师德建设这个根本,一切从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出发,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师德教育。一是组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们对师德师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人人写出高质量的学习心得和师德论文,并进行交流;三是开展教师“爱岗敬业”和“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使全体教师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四是严格要求教师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查找个人在师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二、做好师德表率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特有的“向师性”,使学生总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教师不做的,领导坚决不要做;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也要坚决不做。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是教师为人师表的要求,如果不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甚至口是心非,其结果必然是身虽存而教已废。古今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温家宝总理最近指出:“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为人师表,要注重在“表”字上下功夫。在生活中,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城必须符合为人师表的师德原则。在语言上要文明礼貌、文雅得体,在仪表上要端正庄重、整洁大方,在待人接物上应热情诚恳、严己宽人,时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用语言来播种,用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学生。因为对学生每一次充满爱的举动,都仿佛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色彩斑谰的世界,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

三、建立师德机制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因此,必须体现“师德建设常抓不懈”的基本思想,建立一套师德机制。一是要建立师德评价机制,形成相互比较、相互激励,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二是要建立师德监督机制,要成立师德平时考评小组,定时或不定时抽查教师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建立师德平时考核档案,设立师德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并采取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家长、社会意见;三是要建立师德奖惩机制,对于师德高尚的教师要大力弘扬,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将师德师风考评情况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于违反师德的教师要敢抓敢管,一抓到底,实行“一票否决制”。

篇8: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警民关系建设

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让他们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 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在新时期,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必须以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 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 创新发展形式, 加强文化建设队伍建设, 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大放异彩。

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为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农村文化的发展受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 要想加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大幅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近年来, 党和国家陆续出台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和措施, 如: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在种地问题上提出“让农业经营有收益”。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 农村依然是小康社会建设的短板, 当前, 在一些贫困地区, 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严重制约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因此, 还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只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农民才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

二、坚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 坚持贴近农民生活、贴近农村实际的原则, 为农村建设服务, 为农民生活服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发展方向, 坚持科学性、雅俗共赏性, 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思想和落后的迷信思想, 努力为农民群众呈现原生态、大雅大俗的文化。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根基, 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夯实基层文化建设根基, 努力维护我国的文化建设安全。因此, 在新时期, 虽然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但是在文化建设过程中, 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抵制敌对文化的侵蚀, 引导农民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

三、加大投入,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新时期,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还必须不断增加各项投入, 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最强大的支持, 加大人力、财力等投入, 改善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农民文化生活场地如:建设富含当地特色的民俗馆、农村文艺表演场地以及图书阅读室、资料借阅室等;加强文化建设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是当地的文化事业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应当选择了解农村现状、立志投身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二是在农民中选择具有重大文化影响力的人物作为当地文化队伍建设的支持和培养对象;三是选择一批有志青年加入当地的教育建设, 为农村教育注入新活力, 引导农村教育改革。加强作风和职业道德建设, 把他们培养成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领军人物, 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带动当地民众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创新形式,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突破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 要使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必须在创造文化成果的时候, 创新形式, 优先选择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符合农民的文化需求和口味,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创办出当地的特色。例如:文化建设的活动形式不仅局限于民俗展示、秧歌表演、戏曲表演, 还要创办一些富含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活动, 像科普知识进万家、农家运动会、“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农民”演讲活动等, 与新时期农村发展的现状相结合,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融洽邻里关系, 构建和谐新农村。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各个层次的农民的文化需求, 增加他们的知识, 提高他们的素养, 建设新时期新农民, 让农民朋友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

五、重视文化产业建设, 铸就农村文化品牌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 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 加快文化创新, 融合时代精神, 培育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特色, 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依赖当前的信息技术, 借助当前的媒体推动。例如近年来出现的农村草根文化, 代表人物有山东的大衣哥、山西的阿宝等, 此外, 还有一些农村的经典表演团队不仅走上了春晚, 有的还走出国门, 他们铸就了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品牌, 融合了新元素、新精神, 秀出了农村文化的真实性、艺术性, 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代言人。所以, 借助媒体的推动和政府的支持, 充分挖掘农村的“奇人义士”, 充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力量。

结语: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才能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在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中, 要不断增加投入, 坚持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 创新形式, 加快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铸就农村文化品牌。通过各方努力实现农村文化的繁荣, 让每一个中国人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郭鹏飞.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文化建设[J].学习与辅导, 2012 (13)

[2]刘建东.浅谈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J].华章, 2012 (306)

[3]郑长兴.试述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49)

上一篇:3DS MAX教程:制作打碎的花瓶全过程下一篇:高中家长会学生代表演讲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