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自总结

2024-05-23

校本研修自总结(精选8篇)

篇1:校本研修自总结

校本研修教师自培计划

一、本期我的校本培训的目标和重点是以下几点: 1.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应用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 2.继续学习新教材,把握特点,探索恰当的教学方法;

3.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要让读书、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主旋律。

二、我的自学计划:

1、2、师德教育学习,完成心得体会。

对于新课程:做到深入反思,加强与同伴的互助交流,提高自己的课程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新的环境,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自身的潜能。

3、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争取参与小课题研究,多历练自己的研究能力。

4、中小学学生管理与教育专题的学习:1)重视养成教育; 2)加强“后进生”管理,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学习动态。

5、阅读有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

中学体育教学学科专题的学习:勤于反思,学习特教名师的理论,作好笔记,总结成果,积极积累资料,在反思中成长。

三、预期效果

熟练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篇2:校本研修自总结

一、领导重视,营造氛围

校本研修工作开展以来,我校领导始终把它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校长多次召开校委会商讨有关校本研修的话题,指示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要认真学习,积极思考,早日拿出具体的方案和措施。他还经常在学校例会上大力宣讲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搞好研修,不仅能够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倍增器。领导的讲话,使老师们内心受到触动,思想上更加重视。教导处和教科室的精心组织安排,使得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大力开展校本研修,主动研修,在我校以蔚然成风。

二、机制保障,带动学习

针对校本研修,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教导处决策安排,教科室具体主抓实施。首先教科室拿出本的校本研修总方案,并予以公示,收集意见,修改完善。老师们在大方案的框架下,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出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并上交存档。平时无论是参加集中培训活动,还是自研活动,都要求做好笔记,以备不定期的检查。对于过程管理,我校根据上级精神和白云路模式制定了《xx中心小学校本研修考评细则》;对于结果的评价管理,我校又制定了《子小能级考评表》,《子小校本研修奖惩方案》等。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障,我校教师们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研修的活动中去,保证了一定的质量。

三、活动引领,促进发展

本期研修活动,我们主要做的有:

1、积极反思暑期国家级远程教育资源网上培训活动。

我校大部分教师都参加了今年暑期的网上教育培训,每个人都认真学习,仔细笔记,还保质保量完成了多次网上作业。今年开学领导检查了笔记,学校统计了成绩,我校每位教师都合格,特别是严小春、张金梅两位老师作业得了100分的满分,被树为我校的典型。九月针对此次培训,学校组织教师们分教研组或集中讨论收获,写心得体会,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打算,并要求大家把学到的好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去。

2、学生教育能力的培训。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为师者的准则。教师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灵魂,无论是哪一面,都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此外还要有丰富的、适当的、有效地育人方法和技巧。因此,本期十月举行专题讲座,主题就是如何有效教育学生的班主任培训,先后讲了三期,老师们反响很大,许多年轻教师称收获大,受益匪浅。

3、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培训。

教育局实施校园联网计划,打造信息化学习的平台。在联网的广度上,推行校校通,实施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即将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系统与国际互联网以及学校自主开发的校园(局域)网进行链接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学习需求。如果不会计算机,这一切只会成为空谈。十一月以来,我校一直在进行以计算机运用为主题的信息技术培训。针对我校实际,年龄老化,不会或不熟练成为主流,这是个大问题,因此严校长主抓,定人定时定地点,指令李主任负责培训。李主任精心备课,分若干个专题对老师们进行了培训,内容包括上网查找资源,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开展网上教研,创建个人博客等。经过近一月的学习,老师们进步挺大的。

4、扎实开展常规教研活动。

语、数教研组除继续抓好听、评课外,还积极按上级要求每月搞两次网上教研,有中心议题,有参训教师回贴,有组长小结。尤其是10月份教学展示月,所有在岗教师都参与展示,老师们精心备课,认真准备,扎实上课,大家都展示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取得一定实效。

总之,多样的研修活动开展,激发了学习热情,锻炼了操作能力,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四、全员参与,共同进步

本次校本研修活动,上自校长,下自普通教师,每人都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去,真正体现了全民皆兵,每人不落下。我校的李书记、伍老师算得上是老革命了,他们平时不怎么摸计算机,顶多就是看看天气预报,浏览一下新闻而已,但这次培训后,他们学会了打字,简单编辑,还会熟练运用远程教育网上资源等,进步可真大;李老师、舒老师对计算机也不很熟练,但她们学习刻苦认真,每天加强练习运用,现在不仅能打字排版,而且还会创建个人博客,写日志推送发表等;陈老师、杨老师本来电脑技术就不错,经过此次培训,他们的技术简直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制作PPT课件,又快又有质量,甚至能做动漫,真让人羡慕。多种活动的开展,老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共同进步。

当然,本次研修活动除取得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诸多不足。

1、观念有待转变,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教师总以教学工作忙为借口,不认真或不按时完成研训任务及作业,有的即使完成了,也是被逼无奈,这样的研修,其质量不敢恭维。

2、硬件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完善。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各方面设施仍比较落后,尤其是以计算机和多媒体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硬件设施比较缺乏,这对于教师培训和教学利用带来不小的困难。

3、博客研修尚待努力。博客研修是本次研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条有利途径。但是,我们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个别老师把博客研修当作一种负担,以没时间或不会电脑为由,不完成研修任务;有些老师总是在借用别人的经验,却极少总结自己的做法,几乎没有几篇原创作品;有些老师在某天半个小时之内就将一月的日志全部完成,其质量让人怀疑;还有的老师平常很少登录,博客创建形同虚设。其实,每位老师都是优秀的,只要做个有心人,把平时教学所见、所感稍加整理,略做小结,就是一篇很不错的教育日志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我们常用来教育学生的话,用在自己身上同样合适,希望大家相信自己,努力去做,终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博客研修也一样乐趣无穷。

篇3:校本研修“自组织”运行的探索

就我校系统内部而言,各教研组的学科差异和教师个体对其专业活动的认识、理解和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具有不可灌输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教研组和教师的学习行为同样需要自行组织和自行创生,所以,“自组织”是校本研修的根基,而促进我校这个生命系统的校本研修“自组织”运行与发展是校本研修追求的方向与目标,因为只有教师的自主发展,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学校层面的“自组织”运行

当前,学校办学自主权越来越大,这为我校校本研修的“自组织”运行提供了宽松的实施条件。我校结合教师职务培训的课程设计,统筹规划我校校本研修的顶层模块,明确校本研修的定位与目标,并将研修的评价与教师职务培训的学分挂钩,形成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规划框架。

二、教研组层面的“自组织”运行

以教研组的校本研修为例,我校将教师职务培训课程申报下放到每个教研组,由各个教研组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对本组的研修课程与内容进行规划,形成研修方案后向区主管部门提出申报与学分认定。研修内容与课程学分挂钩,提高了各教研组在校本研修自主规划过程中的积极性。在研修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因各教研组的研修课程内容、主题和目标各不相同,我校要求各教研组按规则自行组织,并在运作过程中对研修主题、内容和方式等不断地自行组织,自行创生,具体如下:目标由教研组自主确定;课程由教研组自主规划;内容由教研组自主设计;活动由教研组自主组织;方式由教研组自主选定;评价由教研组自主评定。

三、校本研修的“自组织”控制与评价

“自组织”运行,并不是不要控制,但其内涵与“他组织”有本质区别,即需要变权力控制为理念控制,变决策控制为分散流程控制,变个别控制为系统控制。

因此,我校在探索校本研修的“自组织”运行过程中,并不是让其放任自流。我们对校本研修定位有明确的理念与目标的导向,有顶层研修模块规划,那就是“比优乐学,自主发展”的“自主教育”办学理念、“自觉主动,乐群向上”的成长目标和校本研修的“师德素养,班组管理,课程教学”模块顶层规划。

在教研组校本研修的“自组织”运行过程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为教研组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关注教研组运行过程中的主题、内容、方式和流程的价值取向性和操作合理性,关注优秀教研组的有效运行经验和信息传递,以此来影响和提升各个教研组自我调整和运行的能力,避免带有强制性的行政干预,形成“自组织”运行的优化环境,充分调动每个教研组开展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评价方面,我们注重综合评价,发掘教研组在实践中产生的特色经验与方法,并加以推广。

篇4:校本研修提升智慧

一、备课反思 共享智慧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质量。备课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我校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四轮备课:即个人精细备课、组内交流互补、领导指导共研、课后反思再备课。通过理论加实践的研究,个人与团队的合作共研,逐步探索出了集体备课的有效途径,使教师们掌握了解读教材的方法,教学各环节设计的方法,同时还掌握了一些典型课、重点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用集体的智慧支撑着学生的课堂,决不会因为教师个体影响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

1.个人精细备课

本轮备课时间教师自主安排,我们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编写意图,承载的教学任务,及训练的重点;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教参对本节内容的教学建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要有准确的研读和思考,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设想,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以认真的思考,提出自己的困惑,预测出学生会可能出现的问题。

2.组内交流互补

本轮备课利用校内集体备课时间完成,是组内交流互补,智慧共享的过程。重点是要解决组内教师的困惑,及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还要设计出当堂统一训练的习题。大家在共同交流和评议中初步达成设计共识,形成一份共案。

3.领导指导共研

本轮备课,是利用学校每周一的集体备课时间,由教学管理人员深入学年组进行课前教学研究指导,对年组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指导和教学经验传授。

4.课后反思再备课

经过三轮备课后的教学设计还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对于常规教学我们采用的是教师个人课堂教学实践后马上进行自我反思并与组内成员进行及时的交流反馈,从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对于单元起始课、重点课和典型课,我们则开展教学先行课活动,即先由组内的一名教师按照共案进行教学设计,组内成员和教学领导共同听课评课,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集体完善,其余教师再带着修订后的教案在自己班级进行教学实践,之后再反思再完善。这种课后备课,一方面培养了老师反思教学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帮助老师掌握一些典型课如识字教学,段落及重点句教学,古诗教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计算教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数学广角等的教学方法。

学校采用的是电子教案,教学设计是共享的,是主备人精心设计的详案,供大家探讨研究,共同修正。

二、教研专题 提升智慧

校本研修应是教师自主追求专业发展,主动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思考,总结提升的过程,是基于教师,发展课堂的研修。我校以学科为单位,教师间针对学科课堂、学科内容等方面研究商讨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困惑,以问题即是研究的思想,提炼出研究的主题。

在此,研究教师必须明确目标:1.依托校本,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真操作;2.促进教师自身提高,学生自主发展,亲实践;3.围绕专题,有成果预期,好的做法加以推广,善总结。

具体操作实施内容如下:

1.教研主题调度会。教学领导与各学科教师共同研究推敲所确定内容是否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排除一些客观因素干扰,从教师自身、学科内容、课堂模式、学生能力等方面,并最终确定研究主题,填写小课题计划表。

这种自发式的研究思想,激起了教师浓厚的兴趣。有的教师从自身思想、学识、观念出发给自己定位先是自我改变;有的教师从课堂出发探索作文讲评课模式、识字教学策略研究、体育课堂小游戏作用的研究等;有的教师从学生的能力和成长探索科学实验,体验快乐学习、动手操作能力研究、独立思考策略的研究、理财能力的养成、自我调整,体验学习幸福的研究等。这些来自教师心灵的问题,就是最宝贵的研究课题。

2.实践探索,交流提炼经验

研究主题确立之后,各个学科按照既定的主题开始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计划。并注重以下三种方式:

(1)注重课例研究

关注教师的课堂行为,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实际问题,是摆脱低效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从课堂中就会发现问题,自我反思,实现从课例中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2)专家引领

教师不仅是学科教学的实施者,更是学科课程的实施者,需要了解当前教育发展新动向,各学科发展的新背景。学校围绕不同专题,聘请专家、学科骨干进行专业引领,这样教师的眼界开阔了,又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并趋于完美。

(3)提炼经验

实践即是积累的过程。教师在实施研究中要及时整理书写过程中的做法,避免遗忘,不断反思和总结,提升教育教学智慧。

三、教师书写 点燃智慧

教学与书写是一位成熟教师的羽翼,教师除了记录与教育生活相关的文字,教师的精神世界、生活世界也是丰富的。我们本着一边工作,一边梳理陶冶意趣的思想,倡导“我手写我心”的博文书写活动。敞开心扉,自然流露,拥抱生活;关爱学生,教学相长,启智共享。让教师理应成为一个自主的写作者。

校本研修就是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团队的相互作用,不断唤醒、激发教师的主动意识,使之在研究中不断成长。这样既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品质,也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篇5:校本研修示范校申请自评报告

学校的生命力源于教师团队,学校间的竞争其实就是教师团队素质的竞争。我校以激励教师实现自我价值为动力,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核心,以实施“同伴互助”教学为目标,牢固树立校本研修的理念,积极推动校本研修的实施,努力共创师生共同研讨、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学习型校园,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结合区校本研修校评选要求,结合我校校本研修实际情况,向区教育局提出申请:创建区校本研修示范校。现将我校近两年来的校本研修工作总结如下:

一.唱响校本研修主旋律,引领教师投身课改,自我超越

我校作为一所历经百年的实验学校,先进性、实验性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在市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下,学校进行了“1+1”同伴互助学习模式的教学改革,引领教师投身课改,在实践中成长,在探索中收获。

1.实地考察,学习“他山之石”。

学校先后两次组织三十几位教师远赴青岛即墨二十八中,切身体会到“和谐互动”、“师友互助” 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2.组建团队,奏响“课改旋律”。

学校从每个年级各选取三个班级作为课改实验班,灵活组建“学科团队”、“年级团队”、“班级团队”。各团队在师友培训、课前学习单的设计、课堂基本流程等方面进行实践交流,不断改进、成熟。

3.月度推进,开展“互助交流”。

由校长书记全程参与的每月一次的实验班推进会,会议以课改为主题,内容和形式多样化,有实验班老师交流实践中的困惑,寻求帮助;有互助示范课展示;有市、区教科研专家的专题讲座。在推进会中,教师们体验到了互助的成效、交流的快乐、成长的喜悦。

随着课改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改变;教师们正在逐渐优化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实现着自我超越。

二、做精校本研修管理,引领教师读书学习,历练修为 1.加强教研组建设,从发展走向示范

学校实行了“三长”负责制,即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这是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保证,也是校本研修活动质量的保障。

(1)校本研修书香化

学校提出“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的口号,开展“教师共读一本书”活动,人手一册,如《给教师的建议》《教师的18项修炼》《伦理学是什么》等,边学习边撰写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在读书报告会上畅所欲言,教师间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近3年来,逾50篇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布。

(2)校本活动系列化

以青年教师为参赛群体的“双杯”教学竞赛已成功举办了17届;以骨干教师为展示者的“示范杯”也已举办了16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从最基本的“三字一话”到现场评课、制作课件、模拟课堂等;学校评比最佳“师徒对”;开学第一周的“推门课”;青年教师读书报告会等,已成为学校的校本培训的传统“佳肴”。

(3)集体备课制度化

“上好常态课”是我校集体备课的基本理念。为此,我们积极探索有效 的集体备课之路,规定了集体备课流程:一是单元主备,找出教学应关注的“要点”;二是学习研讨,找寻把握这些“要点”的相关要求;三是教师集体备课,建立备课资源库;四是实践反思,并精心设计练习,坚决做到“当堂练、课课清”。

这样的研修方式,学校涌现出一批默默无闻却在课堂教学中“叫得响”的名师,初步形成了一定知名度的教学风格,积累了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资源,教研组在内功提升和发挥外力作用方面,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推进研修主体化,从规范走向特色

我校校本教研活动主题词是:精心组织、人人参与,聚焦问题、注重应用,主题引路、集体攻关,从规范入手,向特色化发展。

(1)主题引路、集体攻关——教研活动主题化

校本研修是需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的,在主题教研模式中,主题统帅着整轮教研活动,镶嵌于教研的每个环节之中,力保校本研修切实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我校把确定主题作为校本研修的“突破口”。首先进行问卷调查,在教师中搜寻“热点问题”、“真实的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再进行归类梳理,把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经过“设计”转化为一个又一个富有个性特色的校本研修主题,然后让教师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参加校本教研。通过攻克一个又一个研究主题,来解决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2)精心组织、人人参与——研修活动系列化

近两年来,我校进行了“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空间与图形”、“如何上好练习课与复习课”等专题的系列研修活

动,形成了“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再学习”的螺旋上升式的良性循环,教师对一个主题系统有深入的理解,不断积淀和生成实践的智慧,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校连续多年在区级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3)聚焦问题、注重应用——活动形式多元化

规范化的研修活动过程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更具科学模式和合理的流程。在确定好活动主题后,一学期的主题活动分三个阶段,前期以相关的理论注入为主,中期有教学实践和教学研讨;后期有总结观摩反思、总结。在活动中采用“同课异构、教师正反方辩论、教学沙龙、同课说课、案例评析、观摩录相评课、教学讲座”等形式。每年学校的传统项目——教学“三杯”竞赛也穿插其中,“跬步集、笔行天下”等教学组合登台亮相,使得校本研修活动精彩纷呈。

三、做实校本研修内涵,引领教师牵手大师,携手共进

根据教师学历进修情况、外出培训情况、获奖情况,我们建立了教师发展梯队,分为A、B、C三类。根据不同梯队教师,提出不同的培训目标,分层开展校本培训,按教师需要开展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以赛育人”——促进C类教师更快成长

每学期师徒自主结对,在校内青年教师自寻名师,结成对子,按“六个一”要求展开“拉练长跑”活动:师徒各自上一节常态课,并开展评议活动;师徒开展一次质疑答疑活动;师傅对徒弟进行一次教材分析示范;师傅对徒弟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指导;师徒开展一次学习交流活动;师傅指导徒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

同时,把“三字一话”训练赛作为教师达标的基本要求,此外还开展诸如“说课、评课、模拟课堂、计算机水平过关”等考核,工作3年内的新教师参加“希望杯”教学竞赛;工作3年以上,5年以内的参加“创新杯”教学竞赛,设计了“案例撰写大赛、演讲比赛、最佳博客评比”等,力求用不断更新的形式调动教师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对于C类教师的教学,学校组织名教师对其课堂教学进行“临时会诊、现场会诊”,找出问题有原因,制订对策措施,帮助解答疑惑。

“磨课”是C类教师必须经历的一环,也推动了教研组乃至学校整体教研水平的提升。学校的“磨课”不是一人上课,众人泛泛评说的走过场,而是由教研组确定一个课题,全体教研组老师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教案,再由C类老师执教,大家观摩研讨,改进后再上,确保炼出精品。实践证明:这种“研究——上课——研讨——修改——再上课——推精品”的锤炼方式,在促进C类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导师制——推动B类教师成为中坚力量

我校充分利用校内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的培训资源,指导、培养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可自主选择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逐渐向一名研究型教师的目标发展。

“示范杯”既是我校的优良传统,又是骨干教师成长的摇篮,为教师们在学习、积累之后的展示、交流提供了舞台,教师主观能动性、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要求不断提升,活动也真正实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和目标。

3.推波助澜——铺设A类教师成就名师之路

对在“青蓝工程”中进步迅速的青年教师,经学校考核,“满师”时可以直接跨入B类教师行列。在B类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尽可能为他们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从而在全校教师中形成导师带教,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对学科带头人和教育专家,学校提供了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对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教育专家,组织力量研究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协助他们著书立说,并在较大范围内给予宣传,扩大他们的影响。“十一五”以来,我校骨干教师团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与充实,其中国优1人,省特级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13人次,市级及以上骨干占专任教师的12.8%,区级骨干教师53人次,占专任教师的45.3%.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6.4%。我校教师339 人次在省、市、区级的各项比赛中获奖,50 余篇文章分别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236篇教学论文在省、市获奖、200余篇教学论文在区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师强则校强,我校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区颁发奖项115项。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学习态度积极,理论知识丰厚,教学能力增强、教育观念明显转变。

四、做活校本研修机制,引领教师牵手科研,共同成长。1.完善校本研修保障机制

学校既要有校本研修实施的组织保障,通过规划制定、制度制定、计划落实,机制保障,追求长效发展。学校制定的校本研修计划做到“三突出”、“三抓住”。突出师德建设这个核心,突出教育理论这个重点,突出教学实践这个关键环节;同时,抓住全员培训这个源头,抓住青年教师培训这个重头,抓住骨干教师这个龙头,立足校本,分层推进,扎实开展好校本研修活动,既为每一位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也为提升教师群体提供做强的条件。

2.构建“异质对话”校本研修模式

所谓“异质对话”,就是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经历、不同资历、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对话。一是与自己对话——开展教学反思,通过“提出一个教学问题、整理一份教学经验,撰写一则教学案例”,不断与新理念、与他人经验作比较,形成用于实际操作的教学设计;二是与同伴对话——从对同伴发展负责的角度出发,乐于做同伴教学反思的“镜子”,敞开自己心扉,在平等富有情趣的交流中,共同“建构”、共同成长;三是与理论专家对话——夯实理论底气,带着问题寻找机会与专家交流,通过互动获得理解,激发创造;四是与实践对话——不断观察、审视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在调整自身心态与行为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实践智慧。

3.实行“激活团队,同伴互助、成就梦想”行动计划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案例叫“鲶鱼效应”,说的是沙丁鱼在长途贩运中常因路远、时长而休克、死亡,后来营运商在沙丁鱼运输罐中放入其天敌鲶鱼,鲶鱼的追逐激发了沙丁鱼的生命活力,存活率大大提高。可见,团队的激活可能会带来群体的改变。

为确保校本研修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和特色化。我校提出了“激活团队、同伴互助、成就梦想”行动计划,在一个“目标明确的场所,一个相互交流思想的场所,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场所,一个纪律严明的场所,一个互相关心的场所,一个欢庆聚会的场所”,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加强学科教学层面的研讨式互助,加强面向全体教师梯队的“网络式”互助,加强与校外结对联动的横向专业化互助,实现了校本研修的四次飞跃:一是在课后反思基础上对新课程理解的全面反思,实现自我反思的飞跃;二是在不同学科的同伴互助中,实现同伴互助的飞跃;三是在个案研究基础上,实现案例研究 的飞跃;四是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基础上,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实现专业引领的飞跃。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全国红旗小队”、“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中国教育学会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实验基地”。学校还多次荣获“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全国优秀组织奖”、“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先进集体”、“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优秀组织奖”,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实验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优秀家长学校、少年海军军校示范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绿色学校、平安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心理教育研究先进单位、巾帼示范岗、教材实验先进集体”,荣获市级“德育先进学校、金陵书香校园、教科研基地学校、艺术教育普及性特色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普及性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50多次,多次被评为区校本研修工作先进集体。

篇6:教师校本研修研修总结

一晃培训马上就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盘点收获、细数成长。

盘点收获一:通过观摩必修课程“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义务的法律界定与履行”、“从电影人物形象看学生最喜欢的十种教师”、“生命与安全教育理念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等系列专家讲座,对参加培训的老师意义重大,老师纷纷表示,通过观看讲座,的确解决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对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师个人的合法权益都有极大的帮助。

盘点收获二:通过观摩选修课程“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处理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及其教学思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定”、“他山之石――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比较”、“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教学思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与实施”等模块的系列讲座,让我们老师知道了多种学生更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争取在自己的教学中,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最大可能的寻找更好的有利于学生学生的方式,最大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深受启发,为我们以后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思路;老师们在交流中纷纷表示,要争取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在培训中学到的内容。

盘点收获三:本次培训的作业设计形式新颖,作业一“图文结合的教学故事征集”,老师通过完成作业,不仅相互进行了展示交流,而且通过甄选照片、编辑配图文字、上传照片等一系列过程,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作业二“优化后的课堂教学设计”,让老师们审视、反思自己的课堂后,重新设计、优化自己的课堂,从而引发在以后的教学中反思、优化的意识;作业三“聚焦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促使老师们积极发现问题,通过交流研讨,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真正的进步和超越。

盘点收获四:在我们焦作市初中生物工作坊内,我们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习,是最早实现上线率100%的工作坊之一;到目前为止我们工作坊内老师共完成必修作业146份,发表评论734次,研修社区交流数755次,提交总结49份。我想,每一次参与,都会有一份收获,都是一次提高。从目前平台上统计的培训成绩看:培训成绩为100分的学员有15位,分别是:尚向前、王五星、蒋喜明、葛艳茹、任蒙蒙、秦艳玲、张小调、王随河、董学文、薛艳杰、韩春霞、张虹琳、杨艳玲、薛爱玲、吴军平。培训成绩为90分以上的有26人,80分以上的老师5人,70分以上的老师2人。

目前培训还没有最终结束,我相信:在培训最后结束时,我们焦作市初中生物工作坊全体老师都会以更好的成绩圆满结束培训。

篇7:2017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总结

小学语文五坊

研修总结

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反思自己的教学,收益颇多,也逐步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地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专业知识结构,努力转变和改进教学行为,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这次培训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我知道了作为听课教师听课前应有的准备,听课中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得失,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不断修正自己的策略,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他就不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有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所要求的大量知识和实践智慧,只有靠教师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写成教育日记。

篇8:校本研修自总结

特别是2009年, 我们接受了一所办学资质不合格的私立小学的96名学生。“学困生学习习惯培养”成为全校的焦点问题。下面, 我们以“学困生学习习惯培养”研修为例来汇报如何在“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的实施中逐步构建校本研修制度和构建科研型工作方式。

一、问题意识淡薄的破解及制度建设

提出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的起点。然而不容回避和忽视自己的问题是集体无意识行为。其中最大的障碍、最大的敌人就是教师自己。校本研修制度的建设要着力帮助教师建立问题意识。

1. 问题现象描叙

我们组织教师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的农民工子女学习习惯问题。结果很多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真实。

六 (2) 班教语文的小刘老师反映张明等同学长期不愿动笔做作业, 什么方法都用了也不见好转, 不知道该拿他们怎么办。言下大有不用参加研修之意。

研修领导小组轮流去她课堂听课, 观察张明同学的表现, 查看他的作业本。几天跟踪下来, 我们发现张同学并非总不做作业, 在老师布置大量作业, 尤其是作业难度较大时才不做。我们指导小刘老师把这几次没做作业的设计情况和做了的作业设计以及张同学的表现分别记录下来成为问题现象描叙。

针对教师在提出问题环节的种种回避和敷衍表现, 我们在制度中规定教师必须用文字和数据对问题现象进行描叙, 用较为客观的叙事方式呈现问题。

2. 越常见的问题越有价值

在研修之初, 很多教师都觉得自己组的问题很简单, 自己也有办法解决, 不值得兴师动众当课题研究。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组织了一次讨论。

李老师是学校骨干教师, 为人坦率, 意见也最激烈:“作业问题很简单, 我一个人都能解决, 用不着查找相关理论和参考别人经验这么复杂吧!还要把它当课题做?”

其他老师也表示赞同。

“是啊!每次新班接手, 这个问题最突出, 只要管理上去了, 一段时间后就会好的。”

“其他学校也是这样啊。这并不是农民工子女的特有教育问题。”

“新老师来了, 那些贪玩的学生总会试试 (不交作业) 的。”

……

汪校长等大家意见充分发表后, 问:“这种现象是其他学校多, 还是我们学校多?”

“我们多些。”

“就是啊!如果一样多, 那是大家的问题;‘多些’就是我们农民工子女的特有问题!再问你们, 哪个课题的问题是我们没遇到的啊?”

大家回忆良久, 但都摇了摇头。

“没有吧!我们常见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好像没这个道理吧?教科研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常规工作的效率, 不指向常规工作中的问题就毫无意义了。刚才大家都说这个问题简单,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因为大家都说教师在交接班时这个问题还很突出, 可见大家自认为解决了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好!这也暴露出大家的问题意识不强———应该是越常见的问题就越有研究价值!”

汪校长的一席话让大家茅塞顿开。于是, 大家都心悦诚服地回到既定的研修工作之中。

这次讨论使大家统一了思想。“研修问题必须来自教育教学之中, 越常见的问题就越有研究价值。”被列入研修制度。

3.“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 是为教师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 通过学习, 研究, 实践和交流, 不断获得专业发展的过程。问题是研修的起点和动力。少数老师以“没有问题”为由, 企图回避研修, 是最大的认识问题。研修制度的制定要严防这种现象发生。

“我没有问题!”研修组长检查组员问题描叙资料时语文教师小熊生硬地辩驳道, “真的找不到什么问题。要不你帮我查下。”

“这样吧!我水平也有限, 我请几个人一起帮你看看。”

第二天一大早, 研修组长请来领导小组的几个主要成员一起来到熊老师的班级。几节课观察下来, 熊老师的课堂及其班级的问题十分明显。组长选择了其中最突出的问题“85%以上的学生握笔姿势错误”交给了熊老师。

为了帮助老师发现问题, 我们将这种领导小组在某一天集中深入一个班级, 全程听课, 全方位观察的“班级视导”纳入校研修制度。制度规定, 校研修领导小组每学期将进行三轮“班级视导”, 学期初地毯式地对所有班级进行“班级视导”, 着重帮组教师找准研修问题;期中为随机抽查式“视导”, 侧重于促进教师研修落实到教育教学行为上;期末为发现式“视导”, 着力于帮助教师提炼研修成果。视导人员每次需将观察到的现象, 较为全面地记录在视导表格中, 及时反馈给老师作为第一手资料。

4. 归因客观, 多指向教师自己

我们组织教师对问题现象进行归因分析, 进一步提取真正的问题。80%以上的教师在分析中都将问题归因为学生、家长、学区环境和教学条件。这种认识将蒙蔽教师的眼睛, 使得我们无法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 更谈不上解决问题, 改进教学。

三年级语文老师小周对班上学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现象分析道:

(1) 学生懒惰, 不愿意花时间积累。

(2) 家长对学生学习没有要求, 几乎不给学生报听写。

(3) 家庭学习条件差, 学生没地方学习。

这些因素显然存在, 但是老师显然也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因素。汪校长和小周老师一起组织了一次单元听写, 一起将听写错误进行了归类和分析, 并且指导小周老师完成如下表格。

面对表格, 小周老师对自己的工作遗漏一目了然, 自觉修改了归因分析:

(1) 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2) 没有注重教授积累的方法和培养积累的习惯。

(3) 教师没有注重与家长沟通, 家长对学生学习没有要求, 几乎不给学生报听写。

通过对几个具体问题描叙的分析指导, 教师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抓住真实的问题, 更增强了“多从自身找原因”的责任心———客观分析问题成因, 多指向自己的教学实践, 多问问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怎么做得更好。

集中深入一个班描叙问题的做法能比较容易地抓到真正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和现象的分析, 可以较为容易地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我们认识到具体的事件是最容易把握的, 从它入手往往也是最有效的。研修制度建设要着力引导教师关注“具体”的教学事件, 逐步培养“问题意识”。

二、经验型工作方式的破解及制度建设

“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中最重要的载体是小组合作研修, 最基础的则是教师的个体研修。

我们将“学困生学习习惯培养”问题和一直开展研究的“当堂完成课堂作业习惯培养”问题整合为“学困生课堂作业习惯培养”, 作为年度研修活动的阶段主题, 明确了学困生转化的主阵地是课堂, 使得“学困生学习习惯培养”问题研究更为具体, 更易把握。为了扎实, 有效地开展研修活动, 我们规范了教师学习、小组研修交流发言、学生个案跟踪研究和作业专项管理等制度。我们还修订了教师研修档案袋, 使之能方便记录和考核教师的各类研修活动表现。

1. 专题学习——多层次的学习型组织学习

学习他人的经验或寻求理论支撑可以让我们的研究实践少走弯路。同时, 从经验型转向研修型工作方式, 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们将全校教师组织成四级学习组织:全校性的校级理论学习, 青年教师陶行知教育理论学习, 研修小组每次活动前的专题学习和教师个体自学。我们要求教师围绕“作业设计和管理”、“学困生教育”和“学习习惯培养”进行专题学习, 每月自学笔记达3000字, 月底由校长室和教科室联合检查;要求教师学以致用, 在小组活动中能“说得出来”,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演绎出来”。

课题领导小组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魏书生的《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推荐了书籍《大师谈儿童习惯培养》。青年教师陶行知教育理论学习小组挖掘了陶行知“四颗糖”的教育案例, 引导教师们将之作为我们评价学困生的蓝本, 以便唤醒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

2. 个案跟踪———有效的教师个体研究

针对我校学困生多, 部分教师不知从何下手的局面, 我们组织了“大手拉小手”师生结对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重点帮扶一名同学, 力争出成效, 力争使之成为“解剖麻雀”的案例。我们建议教师着重帮助学生培养学习习惯和树立学习信心。

六 (2) 班的小刘老师再次在小组研修时向同伴求援:“张明又不做作业了,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大家都热情地给小刘出主意, 但她都沮丧地摇头说:“试过啊!都只能管几天。”

研修组长徐老师接过小刘的话说:“能管几天就说明这些办法都有效啊!你就不停地换着用。”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了。

小组交流后, 徐老师跟踪了小刘老师对张明同学的辅导过程。她坦诚地指出:“你对张同学的态度要温和些, 毕竟他是个孩子。他们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事。作为教师, 要有思想准备, 我们的耐心、我们的态度不能反复。不要对学生忽冷忽热啊!”

一个学期下来, 个案跟踪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张明老不做作业的毛病也得到有效校正;六 (2) 班这个以原私立学校学生为主的班级语数合格率分别从41%、37%提高到84%和92%。配班的语数教师的经验就是用不同尺度要求学生, “不心急”, “不放弃”, 从学习习惯抓起, 坚持用“四颗糖”的评价鼓励学生一点一滴的努力和进步。

个案研究降低了研修难度, 使得每位教师的研修有抓手, 出成效。

3. 内容具体———规范的小组研修交流

我校课堂教学一直强调“一课一得”, 为夯实学困生学习习惯问题研修, 我们也将这段时间的“一得”定位为重在让“学困生独立作业”。然而, 开始时小组研修总说不到学习习惯及作业上去。于是, 我们规定“学困生是否会做, 是否能当堂完成”,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 “作业指导, 学困生是否能接受”, 是每次教研说课、评课必议的话题。

2009年10月16日, 各学科教师在计算机室, 兴致勃勃地观摩了刘诚老师科学开放课堂。“你们对月球的那些知识感兴趣呢?”“这条信息属于哪一类呢?”在刘老师深入浅出的引导下, 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网上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 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电子《月球卡》。

这是我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自觉执教的第一节“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课”。这节课丰富了我校学生的作业形式, 学生兴趣很高。令教师信服的是, 由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每一重要环节的细致指导和示范, 我们看不到明显的学生差异。这也正是学校开展“学困生作业习惯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我区教研员的指导下, 研修交流发言进一步规范:

A.引用观点必须介绍出处。

B.发表观点必须针对具体的教育教学流程, 即要描叙被评价的师生言行。

为了提高研训效果, 我们给每节研讨课录像, 用来比照教师的描叙, 引入微格教学, 真正做到让研修者“看清楚, 听清楚, 说清楚”。

4. 专项管理———规范的研修过程管理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困生作业习惯问题”研修落到实处, 教导处将每月第4周定为作业研究和开放管理周。首先对教师作业管理进行互查, 重点对记录在档的学困生的作业情况进行统计, 按照我校制定的作业管理标准打分。然后将检查结果最好, 改进较大的进行现场学习, 当场交流讨论, 成为对“学困生作业习惯问题”的小组专题合作研究。

同时, 我们坚持将“班级视导”作为校本研修的动态检测, 重点观察教师的课堂预设对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中对学困生的辅导。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整个研修活动的规范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学习具体的专题, 跟踪具体的学生, 讨论具体的言行, 管理具体的工作。这也是传统经验型工作方式破解过程和科学工作方式的构建过程。这种集中力量研究一个问题, 并分阶段逐步解决问题的研修活动, 我们称之为“化整为零式研修”。

三、成果整理追求完美的破解及制度建设

提到课题研究成果, 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因而在成果整理时畏缩不前。我们根据“自修-反思校本研修模式”中成果的应有之意规定:

1. 研修成果可以是一篇教案、一节课、一篇实录、一个活动、一则故事, 可以是一套得心应手的工作策略, 也可以是其他可以展示出的任何形式。

2. 档案袋是最重要的研修过程资料和研修成果, 提倡在研修过程积少成多, 逐步建立和整理档案袋。

我们坚持每学期末对研修工作进行阶段小结, 积少成多形成我校研修案例集、论文集和解决问题的校本策略集。每个教师都整理一学期来的问题研修档案袋, 将初步形成的策略和一学期的实践点滴整理成论文, 案例和公开课等形式的研修成果。

2010年元月, 我们组织了“我和新进学生的故事”评比活动。让老师们通过活动, 用教育教学叙事来整理“学困生学习习惯培养”问题研修的成果。一个个鲜活而感人的故事就是我校转化学困生的校本策略系列。其中广泛应用的策略有:

A.用“四颗糖”评价策略鼓励学困生的点滴进步, 有进步就是合格, 学习习惯好就是优秀。

B.尊重关心学困生, 让学困生亲近老师。

C.新授课的铺陈策略, 让学困生提前掌握学习新课的必备知识。

D.突出重点, 精心设计, 夯实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 让学困生跟得上。

E.讲练结合, 课堂作业分层设计或分层要求, 让学困生集中精力掌握基础知识, 当堂完成作业。

F.组织“一帮一”学生互助活动, 让学困生得到零距离帮助。

2010年3月, 随着校本研修的不断深入, 经过系统整理的《双环小学校本研修制度 (试行) 》出台。这标志着我校科研成果开始以制度形式固化, 也标志着我校校本研修工作步入规范的成熟期。

清醒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行动研究模式、科学的工作态度加上严谨的制度保障, 构成了我校校本研修特色。我们将之归纳为公式:1+1+1+……=∞

同时, 我们发现“∞”正好是校名“双环”的标志, 这个公式正好也能概括在研修中构建的“科研型工作方式”, 我们称之为“双环”教育教学公式:

“1”表示, 每项工作, 工作的每个环节、细节;也指我们每个人, 包括每个教师、每个学生及家长等。

“+”表示, 积累, 重视和团结。

“……”表示, 坚持不懈。

“∞”是校名“双环”的标志, 同时也表示, 我们的成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目标。

上一篇:“与法同行万人宣讲”心得体会下一篇:装修工程整改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