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诊断建设创新

2024-05-09

文化诊断建设创新(通用8篇)

篇1:文化诊断建设创新

管理提升项目文化建设专项工作诊断报告

问题:

项目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不够扎实有效。项目文化建设工作在处管项目开展的比较好,在队管项目开展的相对较弱;在项目文化建设上,各单位对形象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忽略了对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宣传和灌输。

牵头部门

公司企业文化部

相关部门

工会、团委

提升措施

(1)结合公司改革发展、生产经营实际,制定和完善有关文化管理制度;协助集团公司补充、完善《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文化建设实用手册》、《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员工手册》,形成公司企业文化制度管理体系。

(2)努力培育项目精神文化。在各大项目施工生产一线、驻地及员工宿舍,悬挂醒目的宣传标语,大力宣传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及“文化建设年”公司倡导的六种文化。努力构建以弘扬企业精神为核心,以工程项目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构建和谐企业为重点,以打造企业品牌为目标,以推进“文化工程建设”为载体的项目文化建设新格局。

(3)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关于加强工程项目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切实做好“星级文化建设项目”相关工作,不断推进项目规范化建设,在各重点工程建设现场、驻地和一切能够展示企业形象的场所,统一、规范使用企业标识,扩大企业品牌影响。

(4)根据集团公司项目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各单位继续申报项目文化建设达标情况,申报材料要规范、全面,附创建规划、申报表、自查报告、工地图片及申报单位自查情况原始记录(检查人、被查单位负责人签字)。企业文化部对2012年申报的星级文化建设项目进行抽查,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5)充分发挥典型、榜样模范带头的作用。在2012年项目文化建设全面整改的基础上,选树2—3项目文化建设先进典型。适时召开项目文化建设现场会,通报各单位开展项目文化建设专项工作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后进,以先进带动后进,以后进的转化提升管理水平。

管理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关于加强工程项目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开展管理提升活动,推动项目文化建设全面达标,并逐步向协作队伍延伸,通过星级文化项目的检查评比,切实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树立企业品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

2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时间节点

根据公司党建管理提升活动的总体要求,项目文化建设专项工作方案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全面启动、自我诊断阶段(2012年6月至2012年8月)。主要任务是:下发通知全面启动工作,开展调查研究,自我诊断,找出问题,制定措施。

1、2012年6月20日前,起草下发公司开展管理提升项目文化建设专项工作方案,全面启动专项工作的开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员工对提升项目管理水平重要性的认识。

2、2012年6月30日前,各队、项目经理部按照公司“夯实基础、创新管理、对标一流、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分析研究项目文化建设现状,查找问题,撰写自查情况报告,上报公司企业文化部。

3、2012年7月30日前,企业文化部选定2—3个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工程项目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结合各单位上报情况,研究分析后形成项目文化建设自我诊断报告,上报公司党建及思想文化建设组。

4、2012年8月20日前,将第一阶段开展专项工作管理提升情况,形成工作总结,报公司党建及思想文化建设组。

第二阶段:专业提升、协同推进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主要任务:制定方案、细化措施、专项提升、全面

3整改。

1、2012年9月10日前,各队根据第一阶段形成的自我诊断报告,结合实际,制定项目文化建设管理提升活动实施方案,完善各项文化管理制度,制订工作质量和标准,报企业文化部。

2、2012年11月30日前,对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对前期诊断的问题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报企业文化部。

3、2012年12月30日前,企业文化部对全公司项目文化建设制定整改措施,形成整改报告报公司党建及思想文化建设组。

4、2013年1月至8月30日前,专项提升,全面整改环节。从实际出发,逐步细化各项整改措施,提升管理方案,量化提升内容,分步实施,协调推进,落实到位。

第三阶段:持续改进、总结评价阶段。(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主要任务是:检查评价,持续改进、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1、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接受党建及思想文化建设组对项目文化建设专项工作的检查评价。针对领导组提出的改进意见,制定持续改进措施。

2、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项目文化建设先进典型,及通过项目文化建设带动项目

4管理水平提升的先进典型。逐步规范项目文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文化制度,建立项目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巩固活动成果,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3、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对活动进行全面总结,查漏补缺,深刻反思,撰写活动总结报告。探索项目文化建设的新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使企业文化真正在生产一线落地生根、遍地开花,促进企业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企业文化部(党委宣传部)

2012-7-10

篇2:文化诊断建设创新

为了帮助学友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并且通过对着力点的准确把握克服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良综合反应,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

为此,我们将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文化诊断学”分析方法和诊断技术具体运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之中,其目的在于:(1)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诉求,以企业和员工的现实需要为价值取向,让学友深入学习并牢固掌握文化诊断学的分析诊断技术,以此作为思考力训练的实战案例,提高学友的思考力水平和运用能力。

(2)着力点不明确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由此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以此作为诊断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对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由曹政钧建立的这套理论体系对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个运作模式都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为了以上目的,为了使我们的思考力训练能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本案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症状名称:着力点不明确或者企业文化建设找不准着力点,会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反应,如果我们把这一系列不良反应称作企业亚健康现象,那么着力点不明确是一种典型的企业亚健康现象,并且是始作俑者。如果能够从“文化病理学”的角度给这种亚健康现象命名,一方面使我们能够以一种更集中更典型的方式把握这种亚健康现象;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典型现象加以持续的研究,以便把它做成文化诊断学的经典案例。

一般症状:着力点不明确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有不同企业各自的特殊性,我们首先从相对宏观的角度上对这种亚健康现象做出一般意义上的症状描述,以便能够站在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思想高度上把握它,进而为这种现象的“特殊表现”作更深入具体的分析创造条件。

连锁反应: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且都处于制衡体系的关联之中,因此着力点不明确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在本章我们将详细描述由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不明确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以便让学友们更加清楚认识到制衡规律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具体表现。

特殊诊断:着力点不明确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并且随着条件的特殊而相应的表现出差异性,如果要对这种亚健康现象做出准确“诊断”,有必要运用文化诊断学的分析诊断技术对这种亚健康现象的特殊表现作具体的个性化分析。

病理分析:在这一章节,我们首先对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着力点不明现象产生的原因做一般意义上的“病理”分析。其次,我们将推荐文化诊断学的诊断工具——健康扫描机制——对这种亚健康现象作“诊断——治疗”意义上的分析。如同计算机杀毒软件对病毒具有扫描和杀毒双重功能一样,我们将从维护企业健康需要的意义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通过这样的分析,对文化诊断学学友起到拓展思维深度、提高思考力水平训练的效果。

着力点不明综合症的解决方案:我们从企业“保健”和“治疗”的要求出发,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制订着力点不明综合症的具体解决方案。在文化诊断学看来,诊断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因此,这部分的内容将是本案的精华和重点。

一、症状名称

在这里,我们把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着力点不明确,着力点模糊,找不到着力点,着力点不合理或者没用着力点,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亚健康现象的原因称作着力点不明综合症。之所以这样命名,主要在于研究和论述上的方便,正如给一个人起名字一样,张富贵不一定就富贵。关于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这种亚健康症状的准确定义和学理名称,有待我们在实践和反馈过程中做进一步的总结。

二、一般症状

我们可以运用文化诊断学时空扫描技术中的第一个环节,首先对着力点不明综合症的表现特征做一般症状上的描述,以便为这种亚健康现象做更深刻的分析提供素材,进而为展开对它的病理分析提供依据。从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反映的实际情况来看,着力点不明综合症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企业负责人在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不知从哪里下手,由于找不到着力点,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方法不具体、执行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并由此造成企业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2、企业文化建设主次关系不明、轻重缓急不分、纲目混乱,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现象。由于找不准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文化建设失去了针对性和方向性,导致内容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缺乏实用性等现象。企业文化假、大、空,并出现形式化、标语化倾向。

3、不了解企业文化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之间的差别性,不能把企业文化的理论形态转换成实践上的运作策略。由于着力点不明确,企业文化建设不但达不到成效,甚至有可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企业文化无用论。对企业文化认识上的困惑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很难持续下去,常常会出现虎头蛇尾现象。

三、连锁反应

正如《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46页中所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只要构成联系就会产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以一种普遍联系的方式无限延伸,构成世界的整体性。联系具有多样性,其中包括:直接联系、间接联系;纵向联系、横向联系、远程联系、感应联系……等等,这种普遍联系性使事物处于网络化、体系化、立体化、系统化特征的状态中。任何事物都会在这种联系中产生制约关系……”正是因为这种普遍联系性,使得着力点不明综合症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诱发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系列亚健康现象。一般来说,着力点不明综合症会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以下不良连锁反应:

1、“企业文化浮肿现象”——企业文化建设涉及面太宽、面面俱到,体系庞杂。目标太高、任务太多、方法太乱、华而不实、铺张浪费、力量分散、好大喜功。

2、“非一体化症状”——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不能有机统一,在企业战略上不能形成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资源配置科学性的一体化关系

3、“企业文化玄虚症”——企业文化建设出现叶公好龙现象,流于抽象空洞的形式,不能具体化、实效化,成为某些人一厢情愿的高谈阔论。

4、缺乏文化个性色彩——不同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确定不同的着力点,从而在现实的针对性关系中出现各自不同的文化个性。着力点不明综合症会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特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平庸和多余。

四、特殊诊断

一旦我们要对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着力点的合理性做出科学诊断,我们的分析必须从一般症状向特殊症状转移,只有对着力点同时做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症状诊断和特殊症状诊断之后,才具有文化诊断学上的准确性。

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不是千篇一律的,因此在进行特殊诊断的时候一定要发挥应变思维水平对具体企业作具体的分析。一般来说,企业的条件不一样,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就不一样;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就不一样;企业的战略目标不一样,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就不一样;企业的资源运作和经营模式不一样,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就不一样;企业文化建设的操作主体和操作体系不一样,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就不一样;企业文化传统不一样,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就不一样……运用文化诊断学的分析诊断技术,对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展开具体分析,是诊断和防治着力点不明综合症的关键。那么如何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进行特殊性诊断呢?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要立足于企业基本现状,对该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进行定义。事实上有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并没有着力点观念,而是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缺乏必要的策略。面对这样的企业,作为企业文化工作者必须通过科学的定义方法为企业寻找和确定适合本企业需要的着力点,并通过这个着力点融合企业文化、企业经营、企业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2、有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是有着力点的,但是由于着力点比较模糊和抽象,缺乏运作体系的完整性,同样也会导致着力点不明综合症。为此我们也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特殊性作具体分析。我们可以运用文化诊断学的时空扫描对着力点模糊现象做比较全面深入的具体诊断,扫描的层次不一样,诊断的深度就不一样,只要进行这样的时空扫描,就可以快速诊断出着力点在具体性问题上存在的缺陷,避免着力点模糊和着力点抽象等不良现象。关于时空扫描的具体运用方法

3、内容的具体性和操作体系的完整性是对着力点的基本要求,而运作关系的完善性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同样重要,为此我们还需要对着力点进行一体化扫描,从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的统一性关系中诊断出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在整个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是否协调,其运作流程和运作机制是否流畅。

4、最后我们还需要对着力点展开时空制衡分析,分析它的制衡体系、制衡圈、制衡环、制衡力,从而清晰的诊断出该“着力点”在整个企业运作过程中是否处于最关键的环节和最恰当的时机,以此确定它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着力点。

对着力点进行合理性定义、时空扫描、一体化分析、制衡分析,这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不明综合症展开特殊诊断的四个基本步骤,对于思考力训练来说,熟练掌握这套诊断方法对于拓展思维深度、提升思想高度、延伸思维广度、梳理分析思路、增加思维速度都很有帮助。其中,对着力点展开时空制衡分析尤其重要。根据文化诊断学制衡理论,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影响和制约着下一个环节,同时该环节也受上一个环节的影响和制约,由此组成了制衡圈,形成了制衡环,产生了制衡力,构成了属于自己的制衡体系。而制衡体系又以一种存在的本质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特征。在制衡环与制衡环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中,其中最具有关键性的环节就是着力点,这个着力点会通过某种方式对整个制衡体系产生关键作用,从而也以某种方式决定着企业文化的表现特征。例如,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很多企业都以导入CI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由此形成了如下制衡圈:

导入CIS——形象工程——形式主义——形成企业文化认知模式——提炼价值观念加大导入CIS力度(形成螺旋上升式的企业文化操作模式)→→

由于把导入CIS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因此整个企业文化建设都逃脱不了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的制衡模式,这种操作模式很难破解企业文化建设“两张皮”现象。当然,这种以突出形象工程为特点的企业文化操作模式也不是没有它的合理性,关键是看适合什么样的企业以及运作上的主次关系。对于那些具有垄断性质的大型企业和成熟型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和盈利需要不再是它们的主要目标,形象建设就变得非常重要。但是,这种企业文化并不适合竞争性质的企业特别是处于发展中的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尽管这些企业也需要形象工程,但是这种形象工程必须纳入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力体系——因为这些企业在文化建设上更需要体现竞争力需要、创造力需要、发展力需要——过于偏向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可能会浪费企业的物力和财力,造成对企业创造力和竞争力的诸多负面影响,也会分散员工的工作精力。以上的这些问题通过制衡分析可以很清晰的暴露在人们的面前。因此,熟练掌握制衡理论对于准确把握企业文化着力点非常重要,同时对于提高一个人对所有文化现象的分析诊断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特殊诊断,本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这里仅仅介绍分析诊断方法。读者可以参考运用文化诊断学论述的定义方法、时空扫描、一体化分析、制衡分析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特殊化诊断,一方面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本企业的文化建设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五、病理分析

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不明综合症的特殊诊断之后,再参考我们关于它一般症状的描述,至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对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不明综合症做出病理分析。病理分析也需要从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并相互印证。一般来说,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不明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有:

1、在思想观念上,没有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意识,对着力点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对如何进行着力点分析以及如何确定着力点在方法上认识不足,由此直接导致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不明综合症,诱发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2、如果对企业文化、企业经营、企业管理三者之间的差异性和统一性关系缺乏清晰认识,那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和适度就把握不准,从而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也就缺乏整体把握能力,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不明综合症。

3、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认识不深刻,孤立的理解企业文化建设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不明综合症最常见的原因。例如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很多企业都强调核心价值观念,那么员工的价值观念是由什么决定的,决定员工价值观念的上一个制衡环是什么?人是复杂的,文化只有超越于人的复杂性之上,才能产生对一个人的“文化”作用。由于缺乏解码企业文化制衡环的能力,因此导致了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不明综合症。

4、确定着力点的基本原则是集中优势资源,并把优势资源配置在最关键的环节和最恰当的时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资源认识不深刻,对关键环节和恰当时机把握不准确,是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不明综合症最直接的原因。

5、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的以着力点为统一性关系的能够持续推进的操作系统,否则着力点就不成为着力点。着力点观念过于抽象,思想深入程度不够,使得执行难以深入,不能在持续的执行过程中得到反馈。这些都是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不明综合症的重要原因。

篇3:文化诊断建设创新

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 包含观念、制度、价值、习惯等多个层次, 不仅影响到知识的传播与科技的进步, 更会影响到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构建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 创新文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创新文化——新时期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

首先, 创新文化是现实的和潜在的社会生产力。在跨入新世纪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文化产业时代的时候, 人们对文化的关注越加深刻。从现实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分析, 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在进入知识经济、文化产业时代的时代, 劳动者只有具备创新文化的精神, 具备相当的科学文化素质, 才是社会迫切需求的人才, 而这种人才的形成, 主要是创新文化力结合的结果。正确认识创新文化是现实的和潜在的社会生产力的意义, 它构成了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前提。同时从实践上看, 它也是未来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构建观念、制度、物质为一体的现代文化创新体系的基础理论前提。

其次, 创新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是与创新文化相关的特定区域内的文化现象, 是一种以培育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应是以创新文化为驱动, 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这也是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区分一般社区文化的重要标志。新型城市社区文化是先进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创新的结果。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基础。

最后, 创新文化是构建观念、制度、物质为一体的现代文化创新体系的核心。历史证明, 任何一种文化阶段都体现着自身的精神所在。我们经历了农业文化时代、工业文化时代、生态文化时代 (信息文化时代) , 每一个文化时代都有体现着自身的时代精神。我国先秦的诸子百家思想、世人皆知的“四大发明”, 这些都曾在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写有恢弘篇章, 都是体现了当时所处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要与时俱进, 要与当今最先进的文化相结合才能够具有生命力。这是因为历史不同时期的先进文化具有不同的内涵, 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无疑要站在先进文化的最前沿, 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体现最先进的文化引领, 体现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从而带动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建设。

二、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分析

文化与社区建设不能割据, 社区是文化的土壤, 文化是社区的灵魂。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正是以创新文化为内在核心的文化形态与结构。而创新文化作为一种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形态, 是培养自主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 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性工程。因此, “创新价值观”是区分一般社区文化建设与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丰富, 从总体上讲,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观念上的创新, 这是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 (2) 社区文化管理体制上的创新, 这是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3) 社区文化内容及文化形式上的创新, 这是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价值观念上的创新, 是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观念决定着行动的结果。近年来, 我国提出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就是要从旧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建立新的、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创新型城市建设所提倡的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其核心内容就是观念上的创新。体现于要勇于创新, 打破常规,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社区文化管理体制上的创新, 这是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社区文化管理体制为社区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政策引领与体制保障, 同时社区文化管理体制自身也需要不断的创新与变革, 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因此, 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管理体制应体现先进的文化生产力, 与最先进的文化相结合。只有消除阻碍先进文化生产力的管理机制, 实现社区文化管理与时俱进, 才能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更好的引导文化的发展。

社区文化内容及文化形式上的创新, 这是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首先, 文化内容及文化形式既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及民族精神, 又折射出时代发展所赋予文化的鲜明个性。其次, 只有文化内容与形式上的不断创新, 才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中华民族文化延续五千年, 就是要靠“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的创新精神, 不断吐故纳新、不断创新。从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内容上来讲, 应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内容创新的根本方向。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区文化内容创新的具体要求, 体现在社区文化内容创新当中去。通过不断的创新, 使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展现时代气息、展现创新价值观。文化形式上的创新, 目的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要处理好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处理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的关系, 在保护好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温故纳新、不断创新, 培育先进文化。

三、构建文化创新体系, 实现创新型城市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转型

首先, 注重文化发展规律, 构建创新型城市要文化先行。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 包含观念、制度、价值、习惯等多个层次, 不仅影响到知识的传播与科技的进步, 更会影响到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构建创新型城市时, 创新文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它反映在文化的基本属性、人文环境、创新意识三方面。

篇4:文化诊断建设创新

[关键词]中小学校;文化建设;误区;自我诊断

[中图分类号] G40-0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7)12-0050-03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及学校之间竞争重点的转移,中小学校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诉求。可是,由于人们缺乏对学校文化的认识,学校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因此,全面解读学校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自我诊断就显得很有意义。

一、学校文化解读

“何谓学校文化?”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研究视角与研究层面的不同,学者们对于学校文化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五花八门。顾明远先生认为,学校文化可以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包括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①俞国良等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潮、校风学风以及以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制度规范、人财物管理等内容。”② 郑金洲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③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

从概念的产生上讲,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文化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创生。文化学有一个基本观点:文化的实质性涵义是“人化”或“人类化”④,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学就是一种“人学”。因此,学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人学化”的文化。学校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只要是教育主体——校长、教师和学生在本质的对象化活动中创设的一切人化和物化的因素,都可视为学校文化的范畴,它包含着物质、制度、精神与行为四个层面的内容,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内隐的价值观。这绝不是学校文化的泛化,而是具有教育学意义的一种具体的人学化。我们认为,学校文化即是学校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成果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物质成果的总和。

学校文化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内倾性

我国台湾著名学者钱穆把人类文化分为两类,一是向外的,称之为外倾性的文化;一是向内的,称之为内倾性的文化。⑤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似偏重内倾方面。外倾文化,只是中国《易经》上所谓“开物成务”的文化。这种文化,偏重在物质功利,不脱自然性。中国文化之内倾,主要在从理想上创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学校文化包含着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内隐的价值观,这正契合中国文化之内倾的特征。

2.独特性

学校文化是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由于各校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以及办学理念的不同,每个学校的文化也不可能相同。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在同一地域甚至是只有一路之隔或者一墙之隔的两所学校,文化上存在着耐人寻味的差异:在精神文化上表现为办学理念、学风、校风等方面的迥异,在物质文化上表现为标志性文化建筑、人文景观上的不同,在制度文化上表现为培养模式、行为准则上的区别,等等。学校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使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烙上各自学校传统文化的痕迹,从而使学校优秀人文传统源远流长。

3.传承性

学校文化是学校各种文化因素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传统学校文化保存了前人所创造的文化,并将其传于后人,绵延不绝。人们通过对传统的理解、诠释,将前人的文化承继下来,并凭借自身的活动,使业已形成的文化不断地得到改造、创新。可以说,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学校文化时刻也不能与过去的历史和传统断开。如果失去了历史和传统,学校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摒弃割裂历史传统的思想,注重对传统和历史的继承,特别是对学校特色文化的传承,重视细节的建设和过程的积淀。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

1.重物轻人,舍本逐末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其中,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最主要的是要建设学校精神文化。而在实践中许多学校仅停留在物质文化的层面上。有些学校建设成了花园式校园,有高楼大厦、荷池假山,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却唯独看不到学生欢快嬉戏的身影;有些学校把各种各样的名言警句写在墙上、贴于走廊、挂在教室,而当问及学生是否理解明白这些名言警句时,他们却一脸茫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学校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的优化和提升固然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一所学校的物质条件可能是优越的,但却可能是与人有隔膜的甚至对立的。真正影响人一生的文化底蕴绝不是单纯靠物质条件可以塑造的,而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感召与提升。学校物质条件的优劣与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并不成正比关系,物质条件丰富的学校不一定就有优秀的学校文化,物质条件贫乏的学校却也可以建设出优秀的学校文化。关键是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如何处理“物”与“人”的关系。

2.盲目模仿,迷失自我

一种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因此每个学校的文化都不可能相同,学校文化具有个性。而在现实中许多学校为了追赶时髦,自己不下功夫潜心研究,却把其他学校的特色随便“拿来”,或者生搬硬套,或者改头换面,迷失了自我。当听说某个学校孕育了优秀的学校文化,就趋之若鹜,争相“取经”;当某种教育思潮兴起,马上便追逐、效仿、克隆;放眼望去,许多学校都是大同小异的雕塑、似曾相识的名言警句;等等。人云亦云,趋同流俗,好像无根的浮萍随波逐流,犹如断线的风筝随风飘动。当然,适当借鉴优秀的学校文化经验也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盲目模仿,否则有了“形似”,却丢了“神韵”。一所学校,最宝贵的品格就是精神上的个性追求,这是形成学校文化特色的关键。

3.割裂传统,漠视过程

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建立起来的,而是靠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积淀。因此,学校文化的建设,既不能抛弃传统、另起炉灶,又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一点一滴地积累,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然而,现实中一些中小学校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却与传统割裂开来,并且急功近利。比如,一些享有盛誉的名校为了追求所谓的规模化、现代化,纷纷乔迁新址、大兴土木,结果割断了学校文化历史的传承,使得原有浓厚的文化氛围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丧失殆尽。有些学校不断地更新办学理念、规章制度,往往昨天还存在的,今天就没有了,再另搞一套,幻想着学校文化在朝夕之间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做法漠视学校文化的积累,割裂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不可取的。学校文化建设要关注历史传统、敬重积累过程,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生成、不断创新。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自我诊断

1.自我诊断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自我诊断应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为原则。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中小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而进行。促进教师的发展,必须确立教师的学校主人翁地位,为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不断提升教师文化的品位,使他们逐步发展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2)整体性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自我诊断的过程中应坚持整体性原则,统筹兼顾,全员参与。从大的文化环境来看,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整合家庭文化、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使三者进一步融合以形成整体育人环境。不能只重视学校文化自身的教化,而轻视或忽视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从文化建设的内容来看,应从物质、制度、精神与行为等层面进行系列改革,创建一个具有生命气息和人文关怀氛围的文化环境。学校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进行课程文化建设。从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来看,要认识到学校文化的建设不是校长个人的事情,而是全体组织成员的事情。个性化的学校文化来自于全体师生民主参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应让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拥有自主参与的时间、空间与机会。

(3)渐进性原则

文化的变革意味着传统观念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转变,需要人们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中逐渐确立新的观念,并将新的观念逐步转化为实践行为,这是一项漫长、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自我诊断还要坚持渐进性原则。诊断不是目的,变革才是真正的目的。一次诊断可以发现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不能完成学校文化变革的任务,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不断诊断、不断变革。可以说,一个学校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新旧文化的矛盾冲突、交织融合的历史,是旧文化逐渐衰亡、新文化不断被创造的历史。为此,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上,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

2.自我诊断的过程

(1)怎么样——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

学校的文化建设,首先就要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可以通过自我诊断来实现。“从文化学家的观点看,行为的深层次分析就是文化分析。”⑥ 行为是文化诊断的基本依据,只有对行为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把握内隐规矩。而由于人们处在同一个组织文化的背景下,对于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诸如:“为什么骨干教师纷纷调走?” “为什么老师们不愿意学习?”等等,往往是见怪不怪,很难引起深入思考。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自我诊断可以从司空见惯的行为现象入手,通过对行为的分析来进行。通过自我诊断,让人们重新感受、再次透析学校文化,从而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什么样的实然状态。

(2)为什么——学校文化建设的归因

学校文化建设之所以会出现如前所述的现象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一,由于文化自身的特性,加之对学校文化理论研究的不足,学校文化处于一种虚幻的状态。人们通常感觉对学校文化难以把握,不知从何处入手开展学校文化的建设。其二,受固有观念的影响,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是每个学校的口号,可是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根深蒂固,其中不少学校可能是言不由衷的,只是在走一种形式而已。其三,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学校文化建设被当作提高学校地位的筹码或是迎合潮流的时尚。理念高高在上,缺乏实践诉求,且往往急于求成,希望立刻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会慢慢地从中退出来。学校文化的建设处在一个不自觉的、散漫的、功利的状态。

(3)怎么办——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

通过自我诊断,了解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成因之后,便要开展学校文化的建设工作。学校文化建设不像是盖楼,有了图纸,按图施工就可以了。文化既有形又无形,而且无形的更为重要。学校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渐进和强劲相结合的方式推进。

第一,从具体的行为、事件入手,渐进地推进。从哪里入手,是学校文化建设实施的关键,根本上取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我们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从具体的象征性的行为、事件或者故事等入手。利用文化具有的弥漫性特征,通过一部分人逐渐带动另一部分人,通过一件事情逐渐深入影响人们,不断拓展新的学校文化的“文化半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不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新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和强势文化。

第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制度管理,强劲地推进。象征性的行为、事件的变革对于学校文化的建设通常是非常有效的,但由于它的影响是象征性的,看似具体却又是寓意性的,在概念上是模糊的。而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持久性或者说惰性。因此,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强势管理的推进。修订、制定学校有关的文本制度,通过明确的概念和指令,强劲地推进学校的文化建设。

注释

①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67页

② 俞国良:《学校文化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③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④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⑤ 钱穆:《新亚遗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62页

⑥ 季苹:《学校文化自我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

篇5:文化诊断建设创新

FN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现状诊断分析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校在“十一五”期间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一些研究,重点建设了“墨香校园”,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学校文化建设的清晰愿景和具体措施还需要一些深入讨论。为了诊断我校在学校的形象和成就、学生的素质和形象、教师的素质和形象、校长的素质和形象、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校史、学校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研究、学校的重大活动和惯例、学校的管理和制度等文化建设诸多方面的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特编制本问卷。希望你在百忙之中花时间进行思考,提倡大家就相关问题先进行讨论,然后再认真填写本问卷。问卷占用大家的时间比较多,所以请大家耐心一点,填得越详细越好。“阜宁特校是我家,文化建设靠大家”,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和谏言。

1您的岗位是:○校级干部○中层干部○普通教师○职工

2您的教龄:○2年以内 ○3-5年(含3年)○6-10年(含6年)○10年以上 3您的性别是:○男○女

4您所在的部门是:○聋○弱智○综合5目前,我校学校文化建设是怎样的?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主要体现在哪里?

6为什么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了某些优势而某些问题又发生了,原因有哪些?

7对于目前的现状,你感觉怎么样?感觉哪些问题是迫切需要改变的?理由是什么?

8在下一阶段,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9在众多需要改变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哪些更迫切,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开始?

篇6:创新文化建设

创新文化建设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既是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我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文化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取得广大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在载体的选择上,具有可参与性;在工作推进中,要注意过程性,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创新文化建设真正变成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具体措施中,一是我所将不断完善创新文化的制度建设,实现道德风范和行为准则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健全创新文化的评价、奖励、监督机制。二是研究探索创新文化理论体系,建设创新文化宣传普及平台,加强以“团结奉献、求实创新”为主题的文化建设,使创新文化建设成为全所职工的自觉行动。三是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力图将正确的思想意识、价值导向、传递、灌输给员工,体现我所对员工的关怀,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篇7:创新班组文化建设

创新班组知行教育。该司不断改进创新安全教育形式,深入开展了职工安全日常教育“六位一体”活动,并实行季度与安质工资挂钩考核;按季度编印了《岗位违章行为集》和《安全事故警醒集》发放到职工手中,让其平时学习熟记并背诵,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编撰印发了《岗位精细化操作细则》,强力规范了职工操作行为。2009年,在全司形成了“人人学习白国周,个个争当优秀职工”的良好氛围,重点学习了白国周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安全管理九法”,积极增强了广大职工按章操作意识。

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精细管理,聚精会神抓好创建温馨型班组,建设班组家文化活动。

创建温馨型班组,建设班组家文化活动已运行两个多月了,期间矿指导队与10个试点单位都做了少量的工作,象生日祝福、红白喜事捧场、小班班长会等活动均得到了有效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职工的广泛认可,有效促进了全矿的安全生产。对此,矿党委煳矿行政是比较满意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个别单位还存在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开展活动有形无神,没有真正掌握其精髓。这些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警醒我们在创建活动上不能满于现状、骄傲自满,更不能高忱无忧、放松懈怠,要聚精会神、集中精力进一步将创建活动推向深入。

一要在思想认识上再提高。通过总结两个多月的创建活动,我感到在个别基层干部中还有对创建活动思想认识不到位景象,认为只要安全好了,产量进尺上来了,就同等于创建温馨型班组,建设班组家文化活动看展好了。这种傍安全、傍生产思想的存在,对我们下一步开展创建非常不利。各单位要真正理解我们开展此项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我们就是要通过创建温馨型班组,建设班组家文化活动,培育础一支以充满“关爱、尊重、平等”为情感内涵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坚强集体,从而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精力,在思想上要重视起来,采取扎实有效措施,确保创建活动扎实有效推进。季度工作总结

二要在组织管理上再精细。通过前一阶段的运行10个试点单位的班组家文化已初具雏形。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预定的目的,管理还比较粗放。因此,矿党委在原班组家文化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了“A+10”班组管理模式,文件已经下发到各单位手中,希望大家回去要认真学习加以领会,以此来进一步提升班组家文化品味。操作流程煳岗位流程还需进一步精细。操作流程简单的说就是将每个岗位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规范,从而形成本单位、本系统的操作规范。在岗位流程管理上我们不要仅仅局限在工作8小时之内,我们要不断拓宽工作思路,要将职工从出家扪到上班再到回到家期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要通过认真考虑,精细到每一个细节,要把工作做到职工的家里头煳职工的心里头,让职工真正体会到企业带给他们的“五感”即入井有安全感、升井有温馨感、劳动有收获感、班组有归宿感、回家有自豪感。真正增加职工的幸福指数,让我们的职工生活的有尊严,从而,真正达到以班组精细化来不断推动班组向纵深入发展。

三、发挥职工代表监督作用,协助全局工作和谐发展

1、上半年,组织职工代表先后对各子分公司、二级单位学习、宣传、贯彻三届一次职代会情况进行了巡视督察。组织职工代表对部分驻外公司开展一次经济运行情况调研活动,组织参加巡视的职工代表和本级单位工会,根据此次巡视情况并结合本单位“心系企业、热爱企业、奉献企业”主体教育活动,共同撰写了6篇调查报告和16篇巡视心得体会,随即举办了职工代表巡视宣讲预赛活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和互动作用。

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广泛开展了群众经济创新活动。

根据州总工会和局工会的统一安排,一年来,我们在继续开展“五个一”活动的同时还重点开展了以双增双节,三压、三降、四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使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今年我们在不间断供水的情况下,采取分流减压方式,对主水厂的大型阀门进行了成功的维修更换,彻底打破过去那种大型阀门维修、更换停水一天的历史,从而保证了林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在合理化建设和技术革新活动中,我们注意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开展技术改造,克服浪费现象,对此我们充分发挥劳动模范、革新能手、能工巧匠的骨干的作用,通过多方面的论证。200X年我们对供水车间尚在使用的三台离心式清水泵两次进行了更换,取而代之地换上了新型高效节能潜水泵,降低了电量消耗,增加了出水量,解决了过去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的“大马拉小车”现象,节约电费14000元,通过修旧利废活动,修复阀门4个,节省材料费支出1200余元。

七、抓好女工工作,半边天作用成果显著

自来水公司由于工作性质决定,女工人数较多,占公司总人数三分之二,多数分布在泵房和营业等重要岗位,女工队伍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地区的供水和收费、关系到公司的经济效益。为了做好女工工作,我们在依照《劳动法》《妇女保护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等法律,纲要依法维权的同时,认真做好女工自尊、自重、自爱教育,同时为了便至管理和交流,我们在配齐女工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在女工相对集中的科、队配备女负责人,随时掌握女工的心态。为了保证每位女工都能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我们还不失时机地在女工中开展巾帼立功赛、创最佳文明女工、文明家庭活动,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措施、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女工的积极性,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

二、把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作为我们工作的落脚点

建会是基础,是工会工作的第一步,发挥新建企业工会的作用履行其职能,更好地为职工服务,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关键。因此,在推进建会工作的同时,我们把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作为工作的落脚点。

1、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共谋企业发展

篇8:文化诊断建设创新

近年来, 首钢党委视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 以思想文化创新为先导、以经济技术创新为支撑、以管理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创新为保障, 持续不断地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企业, 实现了企业持续快速地向前发展。

思想文化创新成为动力之源

首钢始建于1919年, 距今已有88年的历史。长期以来, 首钢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文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首钢人发扬甘于奉献、顽强拼搏, 勤奋学习、精益求精, 勇于实践、严格要求的精神, 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 首钢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率先实行承包制, 积极倡导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拼搏进取精神, 使首钢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成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进入新世纪, 首钢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 全国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资产重组、产业优化升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高端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 首钢的发展要适应北京市国际化大都市、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要求, 面临着搬迁调整、压产减员的繁重任务。“首钢向何处去”成为广大干部职工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 大力建设创新文化, 全面推进企业改革发展, 成为首钢的必然选择。

创新文化建设必须以思想文化创新为先导。2003年上任的首钢新一届领导班子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思想文化的落后, 是最可怕的落后”;“先进思想文化是企业超前的竞争力, 我们要奠定坚实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基础”;“只有把思想文化基础打好了, 才能打好制度创新基础、经济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基础”;“各级党组织要把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作为各项工作的先导, 要善于用先进的理念为各项工作开路”。首钢的思想文化创新, 就是要大力培育创新精神、树立创新理念;就是要敢于突破、打破常规,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就是要改变因循守旧的思维, 摆脱僵化落后的状态;就是要以超常的努力, 把挑战和压力变为机遇和动力, 把目标变为现实。

首钢以思想文化创新为先导, 紧紧围绕首钢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 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 逐步构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创新体系:一是大力培育和弘扬“自强开放、务实创新、诚信敬业”的新型企业精神。二是不断强化十大优秀理念, 即“没有发展就没有首钢一切”的发展理念;“把握时机就能获得发展”的机遇理念;“人人为企业, 企业为人人”的共存理念;“我就是首钢形象”的责任理念;“有什么不如有人才”的人才理念;“人、技术、环境高度和谐一致”的环保理念;“以顾客满意为宗旨, 以持续改进为手段”的质量理念;“安全、顺行、清洁、高效”的生产理念;“诚信、高效、共赢、发展”的营销理念;“一切为用户着想”的服务理念。培养和锻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三大作风。规范以诚信敬业为宗旨的职业道德。树立“科技首钢、绿色首钢、人文首钢”的新形象。

全面推进创新文化建设

2003年以来, 首钢以思想文化创新为先导, 以“创新创优创业, 建设21世纪新首钢”为追求, 系统思考、周密部署、全员行动, 全面深入地推进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领导重视, 率先垂范。首钢党委明确提出,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 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企业文化, 组织制定本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 并检查、督促计划的落实。首钢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努力成为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有力组织者、带头实践者。各级党组织都把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作为各项工作的先导, 用先进的理念为各项工作开路, 并大力总结和深入挖掘蕴藏在先进典型中的高尚精神和先进思想, 使他们的优秀理念成为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从而在全集团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

系统规划, 强势推进。首钢在创新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系统规划、强势推进。概括地讲, 就是“五有”、“三强化”:“五有”, 就是在建设过程中做到有组织机构、有活动策划、有培训教材、有检查考核、有典型案例。“三强化”, 就是要做到强化宣传、强化教育、强化统一。围绕“五有”、“三强化”, 首钢创新文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 编写了首钢企业文化系列教材, 开展了首钢企业文化全员培训, 每年都召开集团范围的创新经验交流会。

找准抓手, 搭建平台。首钢每年召开的创新经验交流会, 是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会前, 上下结合, 深入调研;会上, 典型经验交流, 内外专家点评;会后, 积极找差反思, 提出赶超目标, 从而在首钢上下形成了学典型、赶先进、不断创新创优创业的浓厚氛围。首钢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载体和手段, 先后建成中国首钢网络电视、首钢日报网站、首钢集团网站, 各单位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

结合实际, 解决实题。首钢通过各种形式把创新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的各项工作中, 使创新文化建设真正做到服务于改革发展、服务于生产经营、服务于优秀职工队伍的打造。“八破八立八做到”、企业创新工程、创建学习型企业、“弘扬长征精神, 立志创新创优创业”等一系列思想文化创新活动, 不断赋予思想解放以新的内涵, 在实践中启发新思维、拓展新思路。首钢在职工中开展的“大学习”、“大提素”活动, 引导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些活动有力地推进了首钢的搬迁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也使首钢创新文化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提升。

开放中学习, 博采众长。首钢创新文化建设始终坚持在开放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引导职工树立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的新观念, 形成了团队学习、快乐学习、终身学习等各具特色的学习理念。引导各单位一方面“走出去”, 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 对照国内外先进企业找差距, 促使大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一方面“请进来”, 聘请外部专家组成咨询顾问团, 定期进行研讨、交流;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首钢进行各种讲座;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各种培训班, 为首钢创新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这些做法, 有效地推动了首钢创新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创新文化建设结硕果

首钢以思想文化创新为先导, 全面推进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人才队伍创新, 推动了首钢的搬迁调整、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 使首钢在短短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思想文化创新上, 首钢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钢人冲破了“向何处去”的迷茫, 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桎梏, 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斗志, 重新找回了自强、自尊和自信, 集团上下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干事创业氛围。首钢各单位文化创新的新理念异彩纷呈:首秦公司的“做精每件事, 创新每一天”, 迁钢公司的“把小事做细, 把细事做透”, 炼铁厂的“持续超越, 赢在执行”等, 从各方面展现了首钢创新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追求。

在管理制度创新上, 首钢列入北京市国资委改制计划的77家单位, 到2007年上半年已累计完成改制58家。在中央和北京市的支持下, 首钢先后有12家外埠企业划归地方管理, 北京辖区7家企业划归区县管理, 困扰首钢多年的历史问题大部分得到了解决。加强各项基础管理, 坚持“高、严、细、实”标准, 从狠抓安全生产入手, 全面清理修订专业管理制度和职工岗位工作标准, 制度执行力得到增强。管理信息化二期工程已启动, 集团办公自动化开始运行, 以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迈出了新步伐。

在经济技术创新上,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06年, 在可以进行对比的37项技术经济指标中, 有25项进入全国同行业前五名, 均创历史最好水平。2003年以来, 首钢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3%, 累计获得国家冶金“实物质量金杯奖”产品17个。首钢技术中心在国家认定的332家企业技术中心评比中, 由2001年的184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3位。

在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上, 首钢设立了2000万元的人才开发培训基金, 开展全员学习培训, 职工素质不断提高。有效的创新文化建设带来了群贤毕至、生气勃勃的喜人局面。1996年至2000年, 首钢引进大学生的情况是-0.78, 也就是说, 在引进一名的同时会流失1.78名, 首钢技术研究院曾经拥有的6名博士全走了。而2006年, 仅首钢技术研究院就有博士39人、硕士104人, 其中有相当一批是国内名牌大学和海外留学归来的。

创新文化的全面推进, 带来了企业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巨大提升。2006年与2000年相比, 首钢集团钢产量1248万吨, 增长55%;销售收入874.7亿元, 增长1.5倍;实现利润16.7亿元, 增长10.4倍。非钢产业从2000年整体亏损3.44亿元, 到2006年整体盈利5.6亿元。2007年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评选的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 首钢名列第10, 在同时揭晓的2007中国企业500强年度综合类排行榜评选上, 首钢名列第36, 在钢铁企业中名列第2。

创新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纵观首钢创新文化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效果, 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创新文化建设要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中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蓝图, 它对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有着明确的导向作用, 创新文化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首钢创新文化建设紧紧围绕首钢“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建设21世纪新首钢”美好愿景, 长期培育、不断推进, 为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服务, 为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共同发展服务, 为实现首钢发展战略目标服务。

创新文化建设要以思想文化创新为先导。文化创新是创新型企业的活力之源泉、进步之先声、生命之根由。首钢在创新文化建设的进程中, 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推动思想文化创新”这条主线, 一年一个主题, 选好载体, 确定主旋律, 找准切入点, 以思想文化创新为先导, 有效地引领经济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不断向前发展。

创新文化建设要以经济技术创新为支撑。建设创新文化, 是为了有效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创新文化建设必须以技术创新和经济技术指标的提高为支撑。首钢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生产力提高的过程中, 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首钢特色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等要求。首钢技术创新的不断进步、经济技术指标的逐步提高, 成为首钢创新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创新文化建设要以管理制度创新为动力。文化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 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创新文化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必须通过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予以强化和保障, 使之形成习惯并稳定下来。近年来, 首钢不断推进管理制度创新, 加大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 搭建创新平台, 完善创新机制, 有效地激发了企业员工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新文化建设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创新文化的主体是人, 创新文化建设必然地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近几年, 首钢建立了培育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树立了“有什么不如有人才”、“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等新理念, 制定了40多项人才建设的新制度、新办法, 培养和吸收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为首钢创新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创新文化建设要同创建学习型企业相结合。当今时代, 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变化。应变的根本之道就在于学习创新、与时俱进。因此创新文化建设必须同创建学习型企业相结合。首钢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连续多年开展“学习、创新、发展”的主题教育活动, 将学习、创新、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将“大学习”、“大练兵”、“大提素”同搬迁调整紧密结合起来, 持续、深入地推进了首钢创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上一篇:执法大队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爱情经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