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传统的思维

2024-04-13

脱离传统的思维(通用8篇)

篇1:脱离传统的思维

脱离传统的思维

今天下午上作文课时,老师让我们写一件新鲜事,我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新鲜事,老师看我们的样子,就读了几篇作文来启发我们。其中有一篇说的是在美国有位小伙子,他说:8―6=2,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而8+6也可以等于2,这你们知道吗?老师读到这里,我开始疑惑了,老师读完文章后,我才知道了答案。虽然这在数学中是不可能的,但在生活中,是完全可能的。小伙子说的8+6不是简单的数字8+6,而是上午的8点过后的6小时,不就是下午2点吗?8+6=2就是这样得来的。于是,我想出了一道数学题,就是5+7=1,我说的5、7分别是5个月和7个月,5月加7个月就是12个月,12个月不就是一年吗?我的5+7=1就是这样得来的。我脑子里灵光一闪,又想出了几道此类的题目。比如,2+5=1,50+50=1等等。原来数学和生活是相连的,我把这些题目告诉我的爸妈,让他们和我一起思考。

通过这件事,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让思维脱离传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篇2:脱离传统的思维

摘要:《法律的经济分析》这部享誉世界的法律经济学著作,将经济学运用于许多非市场的行为,如,犯罪、起诉、离婚、意外事故、反种族歧视法等等,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全新的、广阔的、全方位的视角。效益被看作是法律的基本价值,法律的效益价值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是法学研究理论领域和方法论上的重大突破。本文试图勾勒出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学的思想轮廓,并对社会现实作出适当的反思,以求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治建设。

关键词:法律经济学 波斯纳 经济分析 效益

Abstract :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the widely praised book ,focuses on economic analysis of nonmarket behaviors such as crime, the legal process, marriage, accidents and anti-racialism .It supplys us with a new and unconventional method to think of laws. Posners doctrine about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insists that efficiency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basic value of law. Its theory of efficiency value and method of economic analysis are a great breakthrough in law theory domain. This Note is intended to outline Posners theory and reflects on the social problems, in order to consummate the law of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 :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Ponsner; Economic analysis; Efficiency

一、引言

经济分析法学(economic analysis of law)又称为法律经济学,是6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兴起的`西方法学思潮之一。法律经济学使法学的研究手段拓宽到经济领域,使法学研究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公平正义的权衡、选择,从而为法学理念的重新定位开辟了一条法学与经济结合的新径。法律经济学的集大成者首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波斯纳,他被誉为70年代以来最为杰出的法律经济学家之一。其最重要的学术著作《法律的经济分析》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学说,标志着一个新的法学流派――经济分析法学派在学派林立的法学界已占据一席之地,为法学研究开辟了一块崭新的领地。

波斯纳在第一版中文版作者序言中指出,《法律的经济分析》旨在“将经济理论运用于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和改善”;在第一篇导论中指出,《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的写作是建立在经济学是分析一系列法律问题的有力工具这一信念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经济学是人类在一个资源有限、不敷需要的世界中进行选择的科学”,将经济学看成是一门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理性选择的科学(the science of rational choice),即在这个世界,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是有限的DD资源具有稀缺性。它的假设是:人是对自己的生定目标,自己的满足,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自我利益”(self――interest)的理性的、最大限度的追求者。 而“人是其自利的理性最大化者”这一概念暗示,人们会对激励(incentive)作出反应,即,如果一个人的环境发生变化,而他通过改变其行为就能增加他的满足,那他就会这样去做。这就是法律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二、法律经济学视角下的反思

(一)

篇3: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思维”

各行业领头羊低调布局电商战略

2013年12月9日,国内最大的电商企业阿里巴巴宣布,对海尔集团注资28.22亿,双方合资成立公司,联手打造大型家电配送物流服务体系,未来阿里巴巴将会持有海尔旗下日日顺物流公司34%的股权。对于海尔来说,接受阿里投资则是布局电商的重要一步。借助阿里巴巴强大的数据平台,海尔和阿里巴巴可以互相助力,互相融合。

在2013年12月初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礼上,格力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与小米CEO雷军的10亿豪赌,终于拉开了传统企业与新兴互联网企业的争斗,而两企业的豪赌也被认作是新经济与传统经济两种模式之争。雷军表示,用互联网做消费电子的时代已经开始,小米有贴近用户的优势并使其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董明珠则称:“我们有23年的基础,我们有科技创新研发的能力,而且我们保守了过去传统的模式。”

近日,低调上线近一周的万汇网的盈利模式引发关注。对于王健林精心打造O2O,叫好声与质疑声并存。著名电商观察员鲁振旺表示:“万达的核心业务是综合商业地产而非零售业务,从目前国内的主流O2O电商企业来看,其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万达的电商之路不会太平坦。”尽管投资电商风险巨大,但是大部分人依然十分看好万汇网的未来,并表示传统企业电商化有其贴近用户的优势。

电商发展仍然还有机遇?

机遇包含“危机”、“机会”,传统企业不仅需要有危机意识,更要抓住机会。线下的传统品牌并不一定能够成为线上品牌,线下能够有很好的销量并不一定能让传统企业在未来电商的冲击下还能获得良好的发展,任何好的平台和企业都要不断创新不断变革,都要以用户为中心来增强用户体验,提供更多的好的增值服务,更要高度协同商家,整合供应链和资源,才能在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才能成功实现电商化的成功。

传统企业要做的是利用线下的传统品牌优势和资源做好线上电商化品牌,做好品牌在线上的延续和延伸,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水平,提供符合互联网客户需求的高性价比商品。只有符合用户体验高标准,留住客户,企业才能在未来互联网的竞争中占据竟争优势和市场。电商市场的发展已经超过产品及渠道驱动的阶段,消费者驱动才是未来。

传统互联网用户数增长及免费流量等红利逐渐减少或消失,野蛮式增长停滞,投机取巧基本没有空间,现有电商行业空间被大体几个巨头切割成型,移动互联网发展还在不断摸索时,传统企业还需要真正静下心来考虑未来的发展问题,电商发展已经进入比拼内功,比拼核心竞争力,比拼团队运营水平的时候,要真正回归到商业本质,从产品定位、选品、营销、运营、服务、体验、供应链等系统性来考虑电商的发展,真正围绕客户为中心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时候到了,传统企业电商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发展机会是毋庸置疑的。严格意义来讲,电商的发展和竞争,是一个比拼综合实力、综合素质的竞争,到最后都必须回归商业本质,一切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做好产品、服务体验、供应链整合管理,创造更多的超出消费者需求预期的增值服务,做好线上线下融合,做好电商一体化经营,为消费者真正提供系统化的需求服务解决方案才是正道。

2年内传统产业电商化迎来爆发

传统企业做电商已经稀松平常,沃尔玛因为有自身强大的供应链,因此电商做起来得心应手。国美,苏宁在打造自主品牌的同时,也试图在电商领域分一杯羹。国美苏宁坚持线上线下,双线合力打造O2O模式。海尔与阿里联手、万达推出万汇网等似乎又掀起传统企业参战电商领域的新高潮。作为传统企业的领头羊当然懂得用电商去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是一个预兆,相信2014年传统产业融入电商将会有一个爆发。这趋势早有迹象,2012年双十一时,传统商场在观望和被动的状态下,悲催地沦为网购体验场和比价对象,2013年不仅所有电商血拼升级,而且传统商场幡然醒悟,奋起反击抢客。

作为老牌传统企业,借力互联网,把传统企业的优势更大地发挥出来,这才是真正的电子商务的价值所在。企业做电子商务真正的战略,是把自己的传统实体中,资金、产品、制造和服务的优势去跟网络融合起来,去形成战略布局。这才能把网络的优势借助传统去发挥出来,才能让传统借助网络有更大地爆发。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布局互联网线上业务,通过电商开辟新天地,已经成为必经之路。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电商都有哪些优势?大概每一个企业人都能脱口而出:价格、成本、渠道、客户。确实,这都是传统企业布局电商的众多优势。加上自身所具备的行业信息资源、线下运营经验等优势,实现线下线上双赢的局面,一直都是传统企业梦想实现的目标。

篇4:中美关系要脱离简单思维

要搞好新阶段的中美关系,中国首先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对美国形成更为明确的判断。这些重大的判断包括:

第一,中国的国家目标并不是超越或打败美国。中国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并对世界的发展再次做出历史性的贡献。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可能在经济总量甚至综合国力上超越美国,美国也可能通过新的改革和创新,继续在某些方面长期领先中国。中国在实现复兴目标的同时,中美的力量对比可能出现各种局面,两者并没有因果或前提关系。这一判断可以得到一个宏观历史趋势的支撑,即持续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这是工业革命以来大大加速、并未见衰退的历史趋势。在蛋糕持续做大的条件下,无论是国际社会的利益分配、还是国内社会的利益分配,都不可用静止的、零和的眼光去看待——必然导向冲突的逻辑。这是现实主义和列宁主义的理论家未能预见到现代国际政治和资本主义国家国内政治改良空间的一大原因。这也是美国敢于建立开放的国际秩序,对国家间的发展竞争保持自信的原因。

第二,美国没有绝对的能力和意志阻遏中国的崛起。美国是否会竭尽全力阻止中国在力量上超越美国?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本文的分析表明,美国在国内安全和自由国际秩序这两项核心国家利益不受到根本挑战的情况下,可能没有意志和能力展开对中国的全面对抗。在可以预计的将来,中国对美国本土不构成直接的安全威胁。此外,中国和战后日本、欧洲国家一样,积极融入现行国际秩序。对于这样的对手,美国依照其外交传统,很难凝聚起国内共识,像当年对抗欧洲殖民帝国、德日法西斯、苏东集团和国际恐怖主义组织一样,直接对中国予以武力压制。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是全球货物贸易的中心,可以说已成为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网络的一大枢纽。美国也不能通过封锁、孤立和经济制裁等手段,遏阻中国的崛起。当然,毋庸置疑,美国非常乐于保持近百年来凌驾于其他所有国家之上的实力优势。但其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目前主要是内向型的,试图通过激发国内的改革和创新,实现新的领先性的发展,外交手段也为内部的发展服务。此外,美国可能也乐于见到中国因为某种原因崛起失败、或者遭到重大的挫折,并通过有限的投入为此创造条件,但它并没有必然的把握和不顾一切的决心。另外,中国如果出现重大的倒退和混乱,对美国也是不利的。最具有风险但是值得一试的预测是:如果上述情况都没有出现,美国可能会不得不面对中国在经济总量上的超越,并在外交上为此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在新的、不那么有利的力量结构中最大程度保护美国的利益和发展的潜能。美国对这方面的准备实际上已经在其国内战略思想界展开了。

第三,中美全面冲突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如果中美挑战对方的核心国家利益,则不排除走向冷战式的全面对抗。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是国内安全和自由国际秩序。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则可以总结为三点:国内安全,即领土安全、主权完整和国内政治稳定等;发展空间,其核心是开放、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即中国不可能像日本一样牺牲政治和外交自主性,换得美国的容纳。对照中美两国的核心国家利益,既有共融性,也有冲突性。共融性表现在中美都共同拥护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并将其视为本国发展和繁荣的基本保障。冲突性则表现在:美国长期干涉中国的国内安全问题,让中国感觉到根本性的威胁;美国怀疑中国有颠覆自由国际秩序的可能。这些问题影响到中美的根本战略互信。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决定了中美关系的战略走向。

基于上述重大观点,我们才可以判断中美确实有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反对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观点,实际上都源于在上述问题上有着相反的认识。基于这些判断,我们可以对当前中美关系中的议题有更清晰的理解。

篇5:走出传统营销思维的误区

传统营销的概念一直在倡导“顾客导向”,“顾客是上帝”的理念至高无上,营销必须满足顾客的需要和需求。但是我们有没有思考过,当所有的企业都把顾客敬为上帝,都在满足同一批顾客的需要和需求,那么,情况又会怎样呢? 目前任何行业都存在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市场的争夺,他们都接受同样的管理理念、营销理念。大家都在通过广告的声音,不断向市场顾客大声地重复同样的内容“我们是真正满足你需求的”,但是这种行为却招来顾客的反感,因为顾客每天要接受同样的声音百遍、千遍,使广告已经演变成了一种骚扰,失去了传播效力。

在疯狂的广告轰炸下,人们对所需求产品的了解不断地加深和专业,他们会形成自己的选择和判断的方法。而市场人群的不同,导致市场是以人群的不同认知能力来划分。经济能力对消费的影响力在逐步的淡化,人们的消费习惯在向着适合是最重要的理念一侧倾斜。

所以,营销对当代的企业者早已发出了需求变革的信号,仅仅满足顾客的需要和需求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了解你的潜在顾客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认知,来判断和购买,你必须了解他们的心智。根据不同心智认知划分和确认你想要占领的细分市场,然后,聚焦全力占领心智认知,在心智中建立你的第一和稳固地位。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提醒企业者尊重你的竞争对手,因为破绽百出的对手不是对手,他不能有助于你的提高。真正的竞争对手的弱点是不易被发现的,但是世界总是阴阳两面的,在强大的对手都有薄弱的环节,而发现并抓住发起攻击的这个过程就是你强大起来的契机。商业计划或战略制定中,或许我们不能仅仅盯住市场顾客,要对竞争对手同样的关注和分析,商业之争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你必须像个将军一样做到知己知彼,战场地形不过是被利用的对象,如果你清楚地知道对方会如何利用战场,那么制定的对策才会是真正有效的。

篇6: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

有形有相的东西终归于毁灭,要实现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这个有限的存在。中国先哲将“道”作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的永恒存在。但这个“道”又不是不可捉摸、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万事万物之中。理想人格的获得就在于与“道”自觉、自然而然地合和。

道虽“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绝象。要与“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体和自己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在现实中实现永恒。中国知识分子习惯于自我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躯壳上起念,追求某种精神境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的体现与应用。

自我实现

中国先哲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性,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谓的“心中乐地”。这种实现完全是现世主义的,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因为永恒和幸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随时可以实现和受用。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为人生“三不朽”,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

然而,也同样由于这种现世的自我实现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把“双刃剑”。这种着眼于现世的自我实现既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不思进取、长期安于小农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忍耐的美德。

中庸之道

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稳固了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缓和了阶级对立和贫富差距,协调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至今对世界仍有重大意义。

直觉思维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并不怎么重视逻辑思维,而习惯于进行直觉体验。但这种直觉思维并不排斥理性思维,而是与理性思维交互为用,相辅相成,具有典型的混合思维(整体思维、系统思维)的特征。它目的在于把握对象的整体表象特征,其基本形式常常通过“顿悟”来表现。道家的“悟道”、儒家的“豁然贯通”、佛教的“立地成佛”,都是这种思维的具体运用。

就思维的精确性来看,直觉思维是一种模糊的思维方式。这是因为,自然界或宇宙的本质,不可能通过推理或分析来把握,只能通过直觉来领悟。中国人的许多概念、命题歧义丛生,正是这种思维造成的。所谓的“天人合一”,所谓的心通万物,都是这种思维的必然结果。

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的特征。中国古人的整体思维主要有以下特点,(1)它形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五行生克等整体结构模式,这些模式反映了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性。(2)宇宙整体和作为整体的具体事物具有统一的结构,遵从相同的演化法则,并由此导出天地一理、万物一马、宇宙全息的结论。

整体思维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人素有的“大一统”思想,中医的“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整体疗法,以及中国文化偏重综合、弱于分析、概念的模糊性等都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

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方式亦称为象征,是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来说明某种抽象的观念或原则,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方式可分为三类:(1)符号意象思维,用某种符号来象征一些神秘的自然法则,如《易经》中的“---”“-”,各种道教、佛教的灵符。(2)玄想意象思维,用选择出的意象符号来象征事物本质或某种“形而上”的东西,如老子、庄子的“道”、玄学中的“无”“自然”,朱熹的“太极”“天理”等。(3)审美意象思维,通过塑造审美意象来达到某种带有文学艺术情趣的思想境界,如王维的诗、苏轼的词、中国的山水画等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意象思维的优点是富于灵感,带有跳跃性和创造性,但它的缺点是不够严密、精确,缺乏科学性。从这种思维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人长于文学艺术的创造,而乏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很多人这样来解释这一问题;但是我仍然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这一点大约也没有人可以否认。所以,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并不在此)。

物极必反

中国人普遍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如《易经》:“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老子》:“正复为奇,善复为妖。”那么,事物在什么地步才发生这种转变呢?那就是,无论任何事物,到了盈满或顶点时,便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自汉代《淮南子》明确提出“物极必反”的命题后,它便成了中国人的一个传统思维模式。这里的“极”,实际上是一种极限、顶点。之所以发生物极必反,是因为任何事物都包含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当一方势力上升,达到顶点时,便转而消退;另一方则相反,由消而长,这时就发生物极必反。

万物一体

中国先哲,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皆是“万物与我为一”。这个“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在儒家则表现为对万物的仁爱上,认为万物中的一草一木皆与我息息相关。在这种境界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甚至认为虫鱼鸟兽皆有其存在的理由。在这里,已无主客之分,物我之别。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自然界之所以“鸢飞鱼跃,一片生机,乃是因为在其中投射了人的仁爱胸怀,是主体体验的结果”。在道家则表现为“浑沌”,人与鸟兽同处,与万物并育,不知君子小人之分,亦不知牛马之别。一切皆按各自的本性发展,共同组成自然的整体。自然界之所以自由自在,一片生机,乃是人把自己那超越一切藩篱的精神体验投射到万物之中的结果。

天人合一

这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它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一种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佛教、道家三家思想都主张“天人合一”。

在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禅宗看来,人性本身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仍有点像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 注重整体统一。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这种思维方式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为有机整体,使人能下化万物,上参天地,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制天命而用之,这就能使人们从整体上,全局上把握客体。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医学、军事、农业、艺术四大实用文化之所以能领先于世界,无不受益于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性。但这种笼统的整体直观是主客体不分的,客体的形象与属性、特征与主体的主观体验和神秘的情感融为一体,这就限制了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描述,且这种整体缺乏对部分的精确分析,缺乏科学实验的基础,因而具有明确的模糊性和笼统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偏重直觉体验。由整体性思维方式所决定,中国传统思维把体验视为高于理性思辨的一种认识本体的主要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直觉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在于,它不须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不须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也不须经验的积累,而是完全凭籍主体的自觉认可、内心体验,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老子的“涤除玄览”,庄子的“以明、见独”,孟子的“尽心、知性”乃至佛教的“顿悟”和后来程朱的“格物致知”,陆王的“求理于吾心”等等,都具有直觉思维的特点,直觉思维的本质和规律是知、情、意的高度统一,是悟性、意志和情感的内在联系。直觉思维较之逻辑思维的一个优势是,它能够有效地突破认识的程式化,为思维的发挥提供灵活的想象空间,对于伦理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弊端是:这种重灵感、轻逻辑,重体验、轻思辨,重直觉、轻论证的思维方式,容易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严密,不利于思维向形式化,定量化发展,妨碍自然科学的发展,容易导致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篇7: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

基于人类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精神文化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在基于实践活动的同时,又不断的影响着实践方式,成为科技、政治文化以至于包括人们生存生活方式在内的一切实践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然而,思维方式是结构的存在,知识、观念、语言、思维旨趣,思维方法和思维情感等等相互影响、相辅相承,构成了思维方式,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动态整体。思维方式的实质上就是全部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长期起作用,稳定的文化心理特征。“它整合了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历史上不同思想 团体、流派,尽管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可能势同水火,但在思想的根基处却是一致的“。[①]哲学的思考是人生体验的系统总结,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文化系统中的根基。把思维方式理解成一种文化与哲学的双重存在。哲学思维方式在整个思维方式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从哲学层面上审视传统思维方式及其文化构成。因而本文着重揭示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天人合一,整体性思维,实用理性,朴素的辩证思维以及逻辑思维中的缺失。

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人本来合一,物我本属一体。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天人既无二,于是亦不必分别我与非我。我与非我原是一体。不必且不应将我与非我分开。于是内外之对立消弭,而人与自然相融为一体。西方思维的历史中总有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斗争,视外在的自然为人的对立物,而去探索。才有真正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中国人刚不认为宇宙为外在的而认为宇宙本根与心性相通,研究宇宙即是研究自己内外本为一理。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不分内外物我的。从而向了内省式的思维特征。王阳明格物致知,对着竹子格了三天三夜而不可得。他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

天人合一中的一意义即是天人相通。发端于思孟学派。《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是天之所命,是人道之根源。道由性出,性由天授。天是道的本源。

孟子说:“尽其心者,行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之性即人之本质。人之性受于天,也就是人之本质在于天之本质。

天人合一之观念到宋明理学而大成,是为理学之根本观念之一。其实宋明理学的一在人合一已经消去了原始的自然本体论。而天已经变成了精神,心性。建立了一种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②]

二:整体思维: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天人合一”是整体思维的根本点,但是天人合一与整体思维又有所区别。整体思维是从天人合一观念中转化而来天人合一,天地本原作为本质的思维特点。生发出了整体思维。因此将这两个思维特征分别为两点叙述。它自人类童年时代起,一直延续至今。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周易》最早提出了整体论的初步图式,把一切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统统纳入由阴(一一)阳(一)两艾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易传》进一步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整体观,和空间方位、四时运行联系起来,以“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有机论为其轴心,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论的思维,为整个传统思维莫定了基础。道家所说的“混沌”和“朴”,也是原始未分化的整体。

三:实用理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务实性极强。人们的认识离不开“经世致用”,没有对纯知识的追求。在巾国学术思想史上从未出现过“为学术而学术”。因此中国先人对自然的关注不是知识性的追求,而是满足于日常需要的实用技术。他们认为自然界不是认识研究的客体,不是认识的核心,一切认识都围绕着人而旋转。没有从容的抽象思辨,也没有厌弃人世的追求解脱。人们共同的认识目的是人伦关系,探究社会伦理与人事的实际。故而中国伦理哲学之发达,而宇宙论之哲学则嫌不足。

四:朴素的辩证思维;中国哲学承认变化之规律。对变化与对立统一很有研究。变化即物极必反。变化的原因即在于对立统一。虽然有循环论的弱点,但是又不仅是循环论。

易爻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平与陂对立,不平必有陂。往与复对立,对立之中有统一。

老子的辩证法非常复杂而有系统。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美恶,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对立的,是相互依赖而存在。

“反者道之动。“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道的变化。

到宋明理学的阴阳变化虽各有不同解释。但都承认变易的道理。

五:逻辑思维中的缺失:中国传统中缺少逻辑思维。只是重顿悟而轻证明,重归纳而少演绎,长于综合而短分析,思维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从中国的汉字中就可以发见一些特征。比如原始汉字的“察”,左边是肉,右边是一只手,手托着肉是什么呢?祭祀!上面有个“宝盖”,三尺之上有神明,看着你有没有好好祭祀,这就是“察”! 逻辑的思维是可以被抽成很单纯明确的东西的,而中国的这些隐喻模糊的东西却是多义的、多元化的。神明看着你手捧着肉的祭祀,这里面的含义是远远要比西方的字母文字丰富的多,也就模糊的多。

中国也没有近代西方意义上系统的哲学,所谓的中国哲学其实它的系统完全是西方化的因为中国哲人那里没有系统的论证,没有系统的论文。所谓的哲学只是学者平时的言行总结,从,<论语><孟子>到一些学者的言行录。

形式逻辑没有产生有在中国,那是因为中国人只是注重归纳法的运用而少演绎。杨振宁先生说易经中少推演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总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儒家思维为基础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维品格。传统的思维方式给中国二千年的科学政治文化,行为模式,民族性格带来了言不完的优点和缺点。最终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而艰难的前进。以至今天。

中国传统思维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直观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一、整体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联系。

二、直观思维

所谓直观思维,是指在已往经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突发地把握事物本质,以及基于这种能力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地——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周易.系辞传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显然,“立象”包括了对于“观象”、“体悟”的过程与结果的表述。

三、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指由两个对象内部属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

四、辩证思维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曾经对中国古代光辉的辩证思维加以总结,他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李约瑟所说的这种“辩证逻辑”就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一个突出内容——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的辩证思维起源较早,老子讲“正言若反”,就是说一句话看起来是反面的,其实有深刻的含义。他讲“反者道之动”,老子特别强调这个“反”“,这个“反”用黑格尔的名词说就是“否定性”,老子认为一切事物后来都归于否定。老子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万物负阴而抱阳”“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老子指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孔子讲“叩其两端”,遇到什么问题,从两方面来考虑,问题就解决了。从老子、孔子开始,中国的许多思想家都有辩证思维,到宋朝张载,辩证思维尤其丰富,后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辩证思维也很丰富。中国的太极图就表示着辩证思维:两端互补,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有一定的水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遗产。在西方,也有丰富深刻的辨证思维,可是东西方讲的重点不一样,西方特别强调斗争,而中国哲学讲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注重和谐,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传统思维

篇8:脱离传统的思维

1“用心”与“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是与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相对应而提出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常以思维方式的作为研究展开的起点,作为界定文化特性一个重要方面。思维起点的差异成为中西方文化在各自道路上的发展并形成差异的重要原因。人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其思维方式自然与其文化的形成休戚相关。有学者认为,“中西方文化分别属于两种不同思维类型:西方文化主要是‘动脑’的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用心’的文化。”[1]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感悟来认知世界,而西方文化通过逻辑推理来解码世界。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是强调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中国人自古代起就习惯于从总体上去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指从整体出发,把自然、人与社会相统一,把世界看成一个生生不息、运动发展着的有机整体。[2]“天人合一”,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的高度概括。“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这种思想传统是在‘用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人认为人有人心,天有天心。圣人怀天心,感人心,执中含和,才能使天心太平。董仲舒强调以人心副天心,以‘天人感应’学说治国,使人与自然关系具有了政治色彩。”[1]可见,“天人合一”观念将人与其周围的环境高度统一起来,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孟子就曾讲“尽心、知性、知天”(《孟子·尽心》),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上》),即心性是天所赋予的,所以知性也就是知天。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3]而且,“天人合一”观念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得到不断发展,成为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核心。

2 从“用心”到“体悟”、“口传心授”:中国传统武术的思维模式

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言,“‘用心’的特征在于注重心物交融,直观体悟,知情意相贯通,‘用心’获得的许多知识和技艺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1]基于此,古人在任何活动中都是以此思维模式作为起点并贯穿其始终。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古代文化的确不大重视逻辑推理,而是强调直观体悟。悟性的高低是判断一个人聪明才智的基本指标。”[1]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传统武术中当然亦是如此,武术对“体悟”、“顿悟”的无限追求正是最为显著的佐证。

“悟性”、“体悟”、“顿悟”在传统武术中的推崇,正是“用心”的思维模式的有力表现。“悟性”成为传统武术选择传授对象的重要指标,“体悟”成为传统武术的习练方法,“顿悟”成为传统武术的提升节点,而“口传心授”成为长久以来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传统武术的传习方式一直是“口传心授”式的,口口相传的形式将传统武术进行着历史的延传,而“心授”才真正构成传统武术传授的内核。传统武术之于习武者,绝非仅是一种防身健身的身体技术,而是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身体文化,更是其通过用心“体悟”以提高武术修为与个人境界的特殊手段。传统武术正是凭借这样一种似乎玄而又玄的思维方式,铸就了其到近代以来的蔚为大观。

反观西方文化下发展的西方体育甚至是竞技武术,不难发现传统武术与之的本质差异。现代竞技武术发展困惑,究其原因,正是借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去发展中国的武术,致使竞技武术流失掉了最根本的、最具价值的文化内核,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因为,失去文化的根基,对于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致命的。传统武术“用心”去“体悟”的思维方式,赋予其在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中以强大的生命力,正因其生长在文化母体的大环境中。这种思维方是中国传统武术所独具的,惟有循着这样的思维方式才更容易去体味和把握中国传统武术的真谛,这不仅有利于消解中国武术发展中的困惑与尴尬,更有利于看清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3 从“天人合一”到“象形取意”、“内外兼修”: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

与中国传统建筑、音乐、绘画、书法等其他传统文化事物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传统武术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武术的习练是从整体观出发,将“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的,讲求的是“象形取意”、“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些传统武术的重要特征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表现着“天人合一”观念。

“象”是“用心”思维的对象。“象形取意”则是传统武术在其发展创造过程中遵循的原则,也是传统武术对“天人合一”观念的充分展现。武术中的象形拳,就是模仿大自然中某些动物的姿势、神态或其打斗中的技巧,形成传统武术技法,诸如蛇拳、猴拳、螳螂拳等。东汉末年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是模仿自然界中的虎、鹿、熊、猿、鸟而创编的。《形意拳谱?两仪歌》中说:“两仪者,拳中鹰熊之势,防守进取往来之理也……前人见有鹰熊竞志,取法为拳,防守象熊,进取象鹰,越此二势,其拳失真。名为形意者,像其形而取其意也。”[4]太极、阴阳、五行、八卦都是早期哲人在生命体验和感悟自然的过程中,运用一些具体符号来表征自然界无穷变化的创造性思维,是意象思维模式的具体化体现,在此思维方式影响下提炼出了深奥的传统武术拳法原理,反映了武术与自然契和的思维理念。[5]形意拳以“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为其练习总则,以三体式(与天、地、人三才相合)为基本桩式,以五拳(与金、木、水、火、土相配)为本,以十二形(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骀、鹰、熊十二种动物的形态)为法,充分体现了与自然契合的理念。[5]《拳意述真》中说:“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结合。”这种整体观将人融入到自然中去,将人体运动与自然环境紧密地联接起来,并根据不同季节、时辰等有相对应的不同要求变化,从而以达到传统武术的至高境界。“内外兼修”是传统武术练功的终极目标,同样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国传统武术是以传统哲学的阴阳说、五行说,及中医的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作为理论依据的。“天人合一”观念使得先人从对自然的直观体悟中总结出传统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八卦,构成了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尤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最为突出。这些传统武术门类基于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进行创造和发展,成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互相关联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林佩琴:《类证治裁》)。传统武术强调内在“精气神”的锻炼的同时,还强调由内而行于外,即外在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健身防身的目的。如,太极拳就是根据阴阳学说的原理,强调“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等要求,即阴阳法则在太极拳中的运用,以达到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有序、平衡,从而固本培元、延年益寿。形意拳则根据五行学说将人的脏腑与五行相配,即崩拳可练肝;炮拳可练心;横拳可练脾;劈拳可练肺;钻拳可练肾。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传统武术有着深刻的影响,不仅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张力,也铸就其发展的蔚为大观。时至今日,当我们见证了现代化浪潮的风起云涌,致力于文化强国的伟大宏图时,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最为珍贵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尤其值得我们当代中国人珍视和发扬。

4 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的思维模式依托于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故可在漫长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创造辉煌,而在时过境迁的当下,其发展问题却似乎成为一个难题,令人深思和担忧。此时,我们依然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是极为注重灵活变通的,同样可以在现代许多方面发挥重要价值和积极作用。面对传统武术发展,我们需要摆脱僵化的认知模式的束缚,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同样可以创造出中国传统武术美好的明天。

摘要:传统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庇护下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但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的式微已然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文章从思维模式出发,分析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力图展现一个认识和把握传统武术的深层次文化视角,以为传统武术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武术,思维模式,用心,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1]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4,5,9.

[2]朱俊霞.思维模式与文化差异[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

[3]朱元琼.谈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与互渗[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李成银.中国武术咨询大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340,350.

上一篇:国食药监食[2010]187号-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文书规范下一篇:精品水产品购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