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质量检测技术

2024-05-21

饲料质量检测技术(精选6篇)

篇1:饲料质量检测技术

《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

课程报告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养殖业和饲料加工行业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现代的畜牧业生产和发展必须要讲求的是效率和效益,饲料是发展养殖业的物质基础,饲料成本占养殖生产成本的70%左右。如何选用适宜的饲料原料,配制加工生产廉价质优的各种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和精料补充料等产品,失取得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之一。在生产中许多的饲料生产的过程中为了单方面的追求效率、效益问忽视了饲料产品的质量。所以一些质量上有很大不足的饲料产品流入市场,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阻碍。

一个优质的饲料产品应该要有三个环节,首先要选用优质价廉的原料,其次是根据原料以及饲养的条件和要求对饲料进行合理有效的配方设计,最后才是将各种的饲料原料严格的按照饲料的配方中各个成分的比例来进行饲料的生产。

对于现代的饲料加工技术,饲料加工工厂都有能力加工出符合行业标准的饲料产品,但是为什么还有一些不合格的饲料产品,和一些违规添加饲料添加剂的饲料产品流入市场销售,这是一些素质不高的厂商为了谋取暴力,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造成现在的这种状况。

鉴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则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饲料质量检测体系,来控制并减少不合格饲料流入市场。

(一)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

饲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混合物。因此,不通过系统化的分析,不通过物理化学的手段来对饲料的成分进行检测,就无法了解饲料中各个营养成分。从而也就无法确定饲料的真正的营养价值。但是仅仅知道饲料的化学组成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通过实验以确定饲料中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利用率,配合饲料也是如此。

饲料厂全价饲料全面质量控制、饲料分析及质量检测技术前景分析

优质饲料;1能提供动物充足的养分2能使动物获得良好的私用效果。

饲料分析是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对饲料的各个营养成分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测定的一种手段。这是保证饲料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合格的饲料中往往含有违规的添加剂,或者是含有一些有害养殖的有毒物质。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那么对畜牧的危害会很严重。

现代的社会由于技术的进步,对饲料的检测有多种多样的检测手段,其主要的检测方法有显微镜检测、点滴试验和快速试验、化学分析、近红外光谱分析、生物学分析检测等手段。

饲料分析的初步主要是进行样品的采集和制备。采集的样品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并且样品要具有一定容量,才能很好的反映出被检测饲料产品的质量。

饲料分析主要要测定饲料的物理性状、饲料中常规的成分、饲料的能量、氨基酸、矿元素、添加剂和有毒物质含量等等。

通过对饲料上述性状的测定,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饲料的质量,从而找出不符合行业标准的饲料产品。

并且企业在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基础上,应该加快食品安全的HACCP控制体系的建立,在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情况下把个加放心更加安全的产品带给社会,造福社会。

(二)饲料全面质量控制的程序

全面质量控制的含义

全面质量控制(TQC)包括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等。针对饲料,产品质量应从五个方面考核: 第一,营养性,指饲料产品对畜禽的营养价值; 第二,适口性,指畜禽对饲料产品的喜食程度;

第三,安全性,指饲料产品无毒、卫生、安全可靠; 第四,经济性;

第五,适用性:指产品对畜禽的适合程度及用户对饲料产品的接受程度等。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1)饲料配方控制

饲料配方就是将养分供给标准准确地体现在拟制的饲料中。保证饲料配方的质量,必须注意原料的养分含量、质量要求、价格、对动物的效价、卫生安全性以及原料之间的相互作用等。(2)饲料加工控制

饲料加工设备(如粉碎系统、计量系统、搅拌系统等)要达到质量标准,应对工作技术参数进行优化、对饲料加工设备进行试运行、对饲料初产品进行检测,全部设备系统达到规定的标准后才开始投入生产运行。3.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

对饲料产品使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的意义是检测饲料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要做好以下几件工作: 第一,对饲料用户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第二,对饲料产品实际饲喂效果进行实地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客观认真的分析。

第三,对饲料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记录备案,而后逐一分析寻找原因。

全面质量控制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 饲料产品的设计质量依赖于以下几点:(1)养分组成 包括供给养分的种类、数量及其比例。供给的养分应与动物营养需要相吻合。

(2)原料质量 所用原料要真、要纯,且生物学效价要高。

(3)加工标准 加工方面的标准包括加工系统设计和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等。

全面质量控制的程序

 1.配方设计 配方是采购原料种类和数量、加工产品的依据,要从各个方面优化饲料配方。

 2.采购和接收原料 对拟购的原料要进行有关指标检测,符合质量要求才能采购;接收原料时,要认真核查是否是已检测的那批原料。 3.原料清理与粉碎 原料清理是指清除原料中的金属杂质以及其他杂质,要每天检查粉碎系统的工作性能。

 4.原料计量 对原料要精确称量,有专人负责。 5.配料 严格按饲料配方准确配料,须有专人审核。 6.混合 对混合系统性能要定期测试。

 7.产品包装与标志 须符合饲料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的要求,要适于保存、方便运输和使用等。

 8.产品的使用 对用户使用产品的方法、适用对象等要做必要的技术指导工作。

 9.产品使用效果的评价和饲料产品质量的改进

在生产养殖过程中,经济效益是衡量动物生产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生产者必须认识到饲料分析及检测的实际意义。在质量管理上应严格遵循严把“三关”

即严把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最终检验三大关

保证产品的生产从原料采购、生产过程到用户使用前,整个过程全部处于受控状态

养殖场对饲料质量监控从以下几点: 感官指标

色泽、气味、表面光洁度

物理指标

粉碎粒度、混合均匀度、水中稳定性等 营养指标(化学指标)

能量、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水分、必需氨基酸等 卫生指标

饲料中所包含的各种有害微生物、有害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棉酚、农药残留等)

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使用者也可根据饲料标签来鉴别:

饲料标签是强制性国家标准,是饲料生产企业给使用者的质量信息,内容包括产品的成分、质量、所执行的标准等。可以从以下l0个方面进行鉴别

(1)是否标有“本产品符合饲料卫生标准”字样。所有饲料产品必须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

(2)是否标注生产日期。如没有标注生产日期,很可能是过期的饲料。(3)是否标明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项目。对配合饲料必须标明“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钙、总磷、食盐、水分、赖氨酸”8个项目,有些饲料往往没有标注“赖氨酸”项目。

(4)是否标明生产该产品所执行的标准编号。生产企业应有产品的企业标准或行业标准,无标准编号的产品是绝对 不能生产的。

(5)是否标明原料组成。它是用来加工饲料产品使用的主要原料名称以及添加剂、载体和稀释剂名称(6)添加药物是否标注“含有药物饲料添加剂”字样。在饲料中不得直接添加兽药,必须制成药物饲料添加剂后.方可添加,还必须标明其化学名称、含量、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7)一个标签是否只标示一个饲料产品。不可一个标签上同时标出数个饲料产品,需要指明饲喂对象和饲喂阶段的,还必须在饲料名称中予以表明。(8)饲料标签不得在流通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脱落。

(9)保质期的标注是否正确。一般而言,饲料的保质期至3个月,保质期标注过长是对用户的欺骗 还有的标签上的标注与包装袋说明不一致。

(10)对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产品是否标明有效的生产许可证号、产品批准文号。生产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的企业必须经农业部批准.取得生产许可证,许可证有效期5年,超过有效期限,视为违法生产。

(三)饲料质量检测的前景分析

近年来,各种违规向饲料中添加添加剂的事情时有发生。前一段时间的瘦肉精事件。瘦肉精(Clenbuterol,化学式为C12-H18-Cl2-N2-O)是一种非常廉价的药品,对于减少脂肪增加瘦肉(Lean Mass)作用非常好。瘦肉精让猪的单位经

济价值提升不少,但它有很危险的副作用,轻则导致心律不整,严重一点就会导致心脏病。

瘦肉精是一种β2-受体激动剂,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一家公司开始将其添加到饲料中,增加瘦肉率,但如果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剂量是人用药剂量的10倍以上,才能达到提高瘦肉率的效果。它用量大、使用的时间长、代谢慢,所以在屠宰前到上市,在猪体内的残留量都很大。这个残留量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就使人体渐渐地中毒,积蓄中毒。如果一次摄入量过大,就会产生异常生理反应的中毒现象,因此而被禁用。国内养猪户不顾农业部的规定,为了使猪肉不长肥膘,在饲料中掺入瘦肉精。猪食用后在代谢过程中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提高了猪肉的瘦肉率,因此称为瘦肉精。

瘦肉精,能使猪提高生长速度,增加瘦肉率,猪毛色红润光亮 瘦肉精,收腹,卖相好;屠宰后,肉色鲜红,脂肪层极薄,往往是皮贴着瘦肉,瘦肉丰满。肥猪饲喂瘦肉精后,逐渐发生四肢震颤无力,心肌肥大心力衰竭等毒副作用。正是由于这些违规的添加剂在表面上看来能够促进一些好处,导致一些无量商家向饲料中添加该种成分。

这就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建立起饲料质量检测体系,导致这些商家有机可乘,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身边的一些有害身体的物质也无形的在向我们接近,为了我们人类自己的身体健康,国家有责任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来保证人们的健康生活。

并且中国在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食品等一些相关行业的卫生标准更加应该与国际水平接轨。近年来,许多的外贸出口视频多由于卫生原因被禁止出口,我国的蔬菜粮食出口,由于农药残留的问题,屡屡被亮起红灯。

所以有必要加强饲料的质量监管,从而来保证在饲料生产的过程中,一些有害的物质不会随着畜牧产品而流向人类。其主要原因:

1.检测机构地区间差异比较大,总体发展不平衡。

需加强省级以下饲料质检机构的建设。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直辖市饲料检测机构在技术、人才、设施、资金方面实力雄厚,西部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弱。

与其他行业的质检机构相比,我国饲料检测体系的整体实力尚需加强。2.饲料产品质量标准亟待完善。

主要表现在:

一是违禁药物检测方法标准滞后,一些违禁、限用药物如莱克多巴胺等没有现行有效的检测标准,无确证和仲裁方法。

二是水产饲料缺乏卫生标准,给检测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三是饲料工业标准化水平较低,国际标准采用率低。3. 检测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加强基础建设,更新仪器设备,扩充检测项目,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许多饲料企业的质检形同虚设)

参考文献

张丽英.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3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10 陈桂银.饲料分析与检测,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03

篇2:饲料质量检测技术

饲料快速检测技术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饲料检验的手段与方法有多种多样,检测仪器也越来越灵敏,检测方法的检测限量也越来越低。由于饲料行业的检测多在生产第1线,试验条件千差万别,采用快速常见的快速检测方法尤为重要。快速检测法因其检测所需的时间短、仪器要求简单、结果判别容易,人员技术要求低、对环境没有特别的要求。一般的快逮检测产品都可满足饲料检测的要求,得到检测人员的一致认同,同时解决了基层检测的技术困难,既快速又简便,还可明显降低检测成本。

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

ELISA法原理是利用免疫学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通过化学方法将植物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检测物结合,形成酶偶联物。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已经有很多的品种,试纸条的品种还不算太多,主要可满足瘦肉精、氯霉素、磺胺、激素、安定等常见药物残留的检测。

免疫金技术

免疫金技术即是用胶体金标记抗原抗体反应,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带颜色的斑点,因而可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检测技术。该技术转化的产品往往以检测试纸的形式出现,目前已经上市的产品有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检测试纸、氯霉素等抗生素检测试纸、磺胺检测试纸和药物残留瘦肉精检测试纸等,而且品种在不断增加。筛选法

这是检测的第1步,用于大量样品的高通量分析,目的是检测某种或某类危害物是否存在,它简单、快速、不需要特殊的场地、不需要大型仪器设备和专门的人才,花费一般也比较低。筛选法可基于许多原理,但目前应用最多的是生物试验法和酶联免疫(ELISA)法,如美国利用抗生素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设计的USDAStopTest和

Fourplate(SevenPlate)检测抗生素残留的方法就是典型的生物试验法,而当前出现的众多检测B.激动剂、性激素、氯霉素、磺胺药、霉菌毒素和厦刍动物蛋白的各种试剂盒则大多属ELISA法。由于ELISA具有抗原.抗体特异反应,又有足够的灵敏度,所以对它的要求主要是不出现假阴性和尽可能少的假阳性。筛选法只能定性,回答yes或no,至多给出半定量的结果。

确证法

该法是对筛选法定为阳性反应的样品做出进一步检测,能给出确信无疑的结论和结果,常常用于残留分析及禁用兽药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确证法应用多种技术原理,如应用两种以上检测原理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或气相色谱(GC)法、色谱和放射免疫技术联用法等,但应用最多的是色谱与质谱(MS)的联用技术-GC-MS(GC-MSn)或LC-MS(LC-MSn)。由于特定测定条件下,待测物会形成特有的分子离子(准分子离子)及其加合物和碎片离子组成的质谱图,因此与使用常规检测器的GC、LC相比,MS能给出反映化合物结构本质的信息,故而给出更令人信服的确证结果。欧盟第二版关于兽药残留的参考方法多半是用GC-MS作确证法的。近年来随着LC-MS仪器的成熟与普及,以及它在测定不挥发、极性、半极性和热不稳定化合物中的种种优势,使之在兽药、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机物检测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GC-MS,LC-MS或LC-MSn还有较低的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因此更适用于微量危害物和残留的定量分析。确证法由于需要大型仪器,所以要求特殊的场地和专门的人才,分析费用高,前处理一般也比较费时。对确证法的要求是:其LOD和LOQ要低于规定的MRL值(至少3~10倍),不出假阳性和尽可能低的假阴性。

定量法

篇3:饲料原料质量保证技术

1 原料采购

1.1制定合理科学的采购流程是保证采购到“适质、适价、适量”原料的措施。避免独家采购, 暗箱操作, 从需求计划、采购计划、采购认证、订货到采购管理实行货源组织权、订货审批权、质量验收权相对分离, 互相监督制约、公开透明、权利分散的采购控制机制。

1.2健全原料采购质量控制体系, 主要包括原料质量的采购程序与标准、原料的接收、检化验操作规程及原料的贮存、使用情况检查等质量保证体系。标准的制定要具有科学性且符合实际要求, 太严买不到货, 太松失去品控意义, 因此要根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因地制宜制定。

1.3原料供应商的选择。供应商的信誉度、可靠性、产品质量、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度、资质、设施设备能力等, 制定供应商筛选综合评价体系。

1.4采购原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 不采购国家明令禁止的饲料添加剂或药品;产品质量价格多作市场调研, 多方询价, 培养足够可供选择的供应商, 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 坚决肃清成本最优就是价格最低的观念。

2 原料接收

2.1原料接收员明确质量标准、规格要求等。

2.2初步检查:查对包装、清点包装件数, 并核定其真实重量;通过眼、手、耳、鼻、口即可感觉到原料的物理性状, 如色泽、气味是否正常、有无杂质 (泥土、金属、石块) 、是否有结块霉变、原料的饱满度、均匀性、流动性是否正常, 含水量如何等等, 可以初步确认原料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与典型的、正在使用的同类产品相比较, 以初步确认原料质量;初步感官检测不过关的原料拒绝接收。

2.3科学抽样送检、严格按照抽样程序要求, 进行抽样, 作好标识和保存, 作好样品留样并及时送检进行理化分析, 对原料进行蛋白质、脂肪、水分、杂质、钙、磷等常规指标检测, 特别要控制原料水分, 这是安全贮藏、保证饲料质量的重要措施, 大宗原料的水分一般在13% (南方) 或14% (北方) 以下, 微量组分的水分和干燥失重应在标准要求以下, 特殊饲料应根据需要确定;同时进行霉菌毒素的检测, 确保原料质量。检测报告存档并复印交相关人员参考决策。

3 贮存

原料贮藏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受高温、高湿、昆虫、鼠类、鸟类、霉菌及其它微生物的影响, 以减少贮藏过程中的损失。

3.1原料库应设专职管理, 责任到人。

3.2仓库本身及物料应整洁、有序, 定期进行清理和检查, 不允许地板和其他物料的表面积有产品的灰尘, 减少交叉污染, 并做到定期熏蒸, 及时投放鼠药, 有防患鼠、鸟、虫害的设施设备。

3.3原料入库后应及时登记、挂牌, 标明产品名称、接收日期、制造商名称、送货单位名称、包装件数、包装规格、号码或批号、接收人员的签字、有关破损包装或其他问题的意见、产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

3.4原料应分类垛放, 下有垫板, 各垛间应留有间隙, 使能通风防潮, 先进先出, 每批次原料用完进行库房清理, 防止陈旧原料、散落的部分霉烂饲料污染库房。

3.5药物性原料和添加剂类原料应分开贮存, 微量原料应贴标签放固定的容器内, 避免混淆和交叉污染, 环境保持整洁卫生, 将泄露量降低到最小限度, 若有损坏或溢出的原料应立即收集到指定的容器;该贮存区应远离日常加工操作线路并在正常的环境下贮存, 只有直接使用药物和微量原料的人员才能进入本区域。坚持每天进行药品和微量原料的盘存, 并根据配料批次记录比较理论用量和实际用量, 减少使用失误, 避免超量使用导致中毒等质量事故的发生。

3.5定期盘点:盘点过程中注意监察质量问题、用量问题、帐实相符与否问题等, 及时发现贮存、使用问题, 尽早纠正处理以减少损失。

科技短波

饲料原料和产品中塑化剂检测技术问世

篇4:饲料质量检测技术

【关键词】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技术;实验教学;创新人才

实验教学在高校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2年以来,我校实施了实验教学改革,旨在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课程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经过近几年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旨在围绕如何对《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技术》这门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谈谈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一、本门课实验教学的历史

因我校的动物科学专业过去一直为专科教育,重在实践技能的指导和培养,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与科研相对比较滞后。自从2002年我们开展本科教学以来,过去的问题便一一凸现,尤其表现在实验教学方面。过去的实验教学模式阻碍了實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作用。

《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技术》这门课程完全为实验教学,它的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实验教学观念落后,过分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忽略了实践的能动性,把实验教学看作理论教学的附属品;二是实验室管理体制不科学,大多数实验室依附于理论课教研室,建设规模偏小,强调各自的完整性、独立性,致使内容重复,资源浪费,效益不高;三是实验内容陈旧、方法单一,一般仍以验证性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实验相对较少,而且沿袭封闭、被动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四是实验仪器落后,大多仍为最常见的分析仪器,现代的、先进的分析仪器几乎没有,而且教学多为演示,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为了实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我们的本科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本门课程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二、本门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近年来,动物营养教学教研室就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开展了教学方法大讨论,研究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实验室管理体制、实验教学方法和考试的改革等进行了一些尝试。

1.改革实验教学体制,优化资源配置

由于我们的实验室原隶属于教研室,致使不同程度地存在仪器设备配套性差、功能单一等问题,且因管理层次多,制度和措施难于落实,从而影响了实验室建设及仪器设备的开发、应用。由于资源不能共享,有的实验室只能多人合做实验;而有些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又处于闲置状态,导致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为此,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要求,我院对实验室进行了整合,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饲料卫生实验室就直接由实验教学中心管理。这样就有利于各个实验室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对我们饲料卫生实验室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实验方法的改革和实验内容的更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更新实验内容

首先是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较大改革,打破了按课程设置实验项目的传统做法,把实验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操作训练、仪器分析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时淘汰了过时的、低层级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学科前沿领域或由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实验内容,以及一些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消化代谢实验、小动物的饲养实验、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等,使其比例应达到30%以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应力求内容新颖,既要做到纵向知识的相互联系,又要体现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狠抓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前提下,使学生得到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手能力训练,增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同时结合我校的饲料企业化验员执业资格考试认证工作,定期举办饲料分析及检验培训班,并进行实验的开展和培训,激发了学生对饲料分析技术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真正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尽量少讲,给学生更多独立操作的机会。这样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积极操作,认真观察,主动向老师提问,同学间也是互帮互学,除完成老师规定的各实验任务外,很多同学都愿意多做一些额外的实验测定,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同学们都会有一种满足感。

其次,要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推动实验室全面或部分对学生开放;为此,学校和学院加大了投入力度,对学生全面开放了实验室,让同学们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鼓励同学们积极申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让学生在整个实验中得到真正的锻炼;第三,逐步购进了许多先进的、精密的仪器,如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且学校也加大了投入的力度,提供了专项的实验室开发基金进行资助,以满足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第四,实验成绩也不仅仅是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结果来给,而是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基础理论考核占20%,实验报告成绩占40%,技能考核占40%,且对实验分析报告提出了要求,不能单纯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而应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找出实验现象的内在联系等。

三、亟待改进的地方

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所学的动物营养学和饲料学知识得到了一次全面的综合与应用,另一方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练,增强了自信心,为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科研设计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技术》是我们第一个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有些许的不足,比如其中的营养成分测定内容中删除了部分常规指标的测定,就加入了一些纯养分的测定,使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其测定的方法和原理,学习和操作起来十分吃力。另外,由于《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技术》自成一门课程,在实验教学的编排上与各学科的理论教学脱节,这就造成理论教学还没有学到的内容,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就要学习到,这给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老师教很费劲,学生听就更难理解。这就需要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注意,尽量把实验教学课安排在相应内容理论教学之后。同时,要积极引入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开展CAI模拟教学,缩短实验时间,增加实验项目,特别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等。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型实验室的建设,尽早建成一个能满足研究生教学的、培养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科研型实验室。

参考文献:

[1]朱孝钦,杨明,胡明辅.实验教学与管理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84-85.

[2]郑爱榕,陈清花,陈慈美.开设海洋化学综合性设计性教学实验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1):18-19.

[3]陈金坤.改革实验教学,培养科学素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1):77-79.

[4]王丽民,张泽华.指导纺织专业综合性实验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2004,23(5):58-59.

[5]郭锦明,何群,夏新华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情况及调分析[J].药学教育,2004,20(1):56-58.

[6]张丽萍,陈珊.改革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4(4):114-115.

[7]赵瑞兰,马铭,彭建辉.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1):20-21.

篇5:饲料质量检测技术

作为家畜日粮的饲料,其卫生与安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动物性食品的卫生和安全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以及自我保健的意识增强,人们对食品的卫生安全性越来越关注。饲料卫生与安全程度不仅对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因此,了解并控制饲料产品的卫生和安全是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卫生安全的首要条件,也是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

所谓饲料卫生,是指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含量及其对畜禽的危害程度。因此饲料的卫生和安全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高效生产和动物产品的安全卫生。饲料的卫生与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动物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不仅对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关系到我们赖以生存 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铅、黄曲霉毒素B和沙门氏菌是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仅对饲养动物健康造成实际危害,在体内的残留还会造成动物食品的安全隐患,而且畜禽粪便排出后对人类环境造成污染。

2013年,丁景华等人对辽宁多家饲料生产厂家生产的饲料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现行饲料行业中饲料产品卫生安全的现状。结果表明:所测饲料样品中有21批次铅含量超过饲料卫生标准规定,合格率为76.9%。其中,生产环节和经营环节合格率分别为73.97%和88.89%。结果表明,饲料安全问题还是较为严重。又如,2014年11月,山东商河县几十家奶农生产出的2万斤原奶被查出黄曲霉素超标,超标物来自喂养奶牛的饲料。2014年6月,在内蒙古检测出部分企业生产的预混饲料镉超标。同是最近的2014年,在浙江,由于饲料问题,农户70多头猪离奇死亡。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在饲料卫生安全的监控方面已经逐步完善,饲料卫生安全问题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监控方面还存在部分问题,急需完善。饲料卫生质量监控的问题

1.1 我国饲料质量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饲料工业发展初期,饲料标准化工重点放在基础性标准、饲料原料类标准及饲料添加剂产品标准上,先后制定了《饲料工业通用术语》基础标准、《饲料用大豆》等39项原料标准及《饲料添加剂维生素B》等30多项饲料添加剂产品标准,同时开始起草《饲料标签》标准及《饲料卫生标准》。进入9O年代后,重点突出了饲料工业基础管理、质量卫生标准及检测方法等饲料安全监管标准的制定。1991年、1993年,我国先后完成GB13078-91《饲料卫生标准》、GB10648-93《饲料标签》两项重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截至1994年,我国颁布实施的饲料工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146项。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导。以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为基础的饲料工业标准体系。截至2012年底,我国现行有效的饲料质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520项,其中国家标准273项,行业标准247项。这些标准在饲料生产经营、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分析我国当前饲料质量标准体系现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饲料质量标准体系仍需完善。例如,药物检测方法也已基本完成制定或立项,但药物检测方法标准的配套性还不够好,需要进一步完善,饲料产品中添加剂的检测方法标准还相当缺乏,急需加速制定;新饲料资源和新饲料添加剂开发应用,使得建立评价方法标准尤其迫切;我国颁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共有260多种饲料添加剂产品而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113种仅占总数的44%左右。总的来说,我国饲料标准化工作应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总体要求,在做好完善检测方法标准体系的基础上,重点抓紧制定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和宠物食品(饲料)、水产饲料等产品标准,确保饲料行业健康有序发展。1.2 监控体系不完善

饲料法规是我国饲料工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是完善饲料质量监督管理、保证饲料安全的法律措施。国务院颁布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农业部也颁布了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进口产品登记制度、饲料标签管理制度、新品种管理制度和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等管理制度。尽管如此,仍需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完善和制定专项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配套规章制度。

此外执法过程也存在漏洞。一是在某些环节的监管上存在职责不明确,有些环节多部门监管,多部门又不管,缺乏有效监管手段,互相推诿。如泔水猪、动物及动物产品市场准入制等环节的监管,仅靠卫生监督部门单独监管存在极大的困难。二是监督执法力量比较薄弱,一方面,是缺少监督执法取证工具,样品留验、案件分析等技术基础设施缺乏;另一方面,是执法人员少,执法装备缺乏。三是卫生监管对象环节多,层面广,从饲料生产、经营、运输、流通、养殖等各个环节,点多面广,导致监管工作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监管效率不高,使监督执法工作显得力不从心,难以面面俱到。1.3 企业的违规生产

为了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国家对饲料中添加药品的种类和用量都有明确的规定。然而,由于饲料生产企业的无序、恶意竞争,其利润空间非常有限,为了提高销售量,只有通过一些新亮点吸引养殖场。而我国大多数养殖场圈舍条件简陋、管理水平落后,以致畜禽生长缓慢且容易发生疾病。所以饲料生产企业在饲料中添加预防疾病的药物或者促生长剂等,都很好地迎合了养殖的需要,成为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从而衍生出饲料生产企业在饲料中违规或超标准添加药品的问题。更有甚者,不顾国家的明令禁止,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等违禁药品,酿成重大食品安全事件。2 解决措施

2.1 加快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

饲料工业标准体系包括强制性国家标准、饲料检测方法标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标准等。在做好国家强制性标准《饲料卫生标准》、《饲料标签》的制订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对饲料检测方法标准的制订。由于任何标准和方法都具有时效性,因此对饲料添加剂,尤其是药物饲料添加剂的检测方法应加大制标力度,增强标准的时效性,缩短标准制定周期,确保饲料检测有标可依。在完成有关标准制修订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新批准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宣推广、实施和监督工作。

2.2 健全监控体系

更一步完善监控体系,全面健全开展饲料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加强畜产品残留监控计划的实施;加强对饲料和动物饮水中超量范围使用兽药的检测;加强饲料生产经营环节的统检和抽检。强化市场抽检和监管;开展动物性饲料产品质量检测和流向监测。国家在完善有关管理法规、标准的同时,要加快饲料监测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技术设备和监督方法等方面,保证饲料产品的安全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饲料产品质量主管部门加大了对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中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质量,特别是安全方面的监管,以保障食用畜产品安全。同时,鼓励饲料企业将 ISO、HACCP、GMP等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饲料生产质量控制过程。

2.3 加强饲料卫生安全意识

企业是饲料的生产者,也是饲料安全的第一道保障者,饲料生产企业应树立“饲料卫生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状况”的观念。长期以来,一些企业夸大了动物的解毒功能,把动物当成万能生物解毒器而忽视了饲料的卫生质量。事实上,动物只有有限的解毒功能,如饲料中的重金属铅并不是被解毒排出动物体外,而是被蓄积在动物的骨骼中;存在于动物性饲料中的疯牛病病毒并不是被喂养的牛杀死而是继续感染内脏和肌肉,人食用后,引发脑海绵体,导致脑瘫(克雅氏症);饲料中的农药残留也并不是完全能被动物分解,禽畜的脂肪组织能检测出较高含量的农残便是证明。2.4 加强饲料企业的建设

加强企业的自身建设,除了安全意识的建设,主要还有安全生产过程的建设。饲料原料和成品在贮存过程中因温度、湿度的影响,极易滋生黄曲霉和产生黄曲霉毒素,致使原料和成品变质,应建立良好的原料与成品贮存设施,保证饲料原料和成品的质量;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使用合格的饲料加工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原料和成本污染的机会,减少因机械加工而引起的重金属污染;采取必要的脱毒方式,对植物性饲料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饲料在贮存过程中被污染或微生物作用产生的有毒化学成份,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脱毒处理。3 总结

我国目前的饲料卫生安全监控已经较为完善,但是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饲料卫生安全问题不容放松,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保证饲料卫生、安全,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篇6:饲料质量安全知识培训

品质管理的含义:为产品制定标准,规范,并为达到这些标准的要求所采取的的各种技术,方法,教育与培训以及建立相关组织的总称。

品质管理的目标: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1、原料接收作业管理

原料接收是饲料厂质量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其重要性由原料质量对成品质量的影响就可想而知。

原料接收涉及岗位包括:门卫,品管,地磅员,装卸工,原料保管,财务人员等

原料接收作业管理内容包括原料水分,成分,外观质量,原料内在成分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等等

2、成品入库注意事项

垛位区域以划线和品种标识为依据,垛内区域的安排要依据先进先出的要求合理规划

成品码放应字面朝上,缝口朝内整齐码放,易于盘点。 垛与垛之间要有足够的通道  破袋及时更换 成品袋禁止踩踏

3、退货管理流程

客户向销售部门提出退货申请,需填写退货单——退货申请——品管对客户的退货理由作出评审,提出是否准予退货的建议——品管部评审——总经理对品管部建议进行审核,决定是否同意退货——总经理审核——如果同意退货,由成品保管接收退货,并将指定垛位卸货,同时在退货单上签署退货数量——成品保管接收——财务凭退货单将货款发还客户,回收退货单——发还货款。

4、产品质量检验规程 

原料进厂初检规程 

原料进厂复检规程 

中间过程控制检验规程 

上一篇:感恩节简短的优美句子下一篇:四月双学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