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饲料质量安全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博罗县淡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通过调查博罗县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现阶段饲料质量安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现阶段饲料质量安全论文 篇1:

后专营时代的食盐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分析

摘 要: 《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公布实施后,食盐质量安全保障机制依然存在监管部门多变、保障机制缺失、安全保障职能不清等问题,影响着当前食盐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构建食盐质量安全保障长效机制,需要完善食盐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和措施,构建食盐质量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食盐生产、销售记录制度,健全食盐质量监管体系。

关键词: 专营 食盐质量 安全保障机制

盐为“百味之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商品。2016国务院发布了《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标志着历经十多年酝酿的盐业体制改革终于启动。从2017年起,食盐价格由市场说了算,食盐生产企业能够进入销售市场,食盐批发企业可以开展跨区域经营。区域限制的取消和市场价格的放开释放了我国食盐市场的活力,但也给各地食盐质量安全保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新形势下的食盐质量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食盐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现状

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公布实施之前,食盐专营背景下食盐质量、食盐安全监督和食盐企业单一商业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盐产业的发展,《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公布实施后,食盐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初步建立起来,但由于我国食盐长期的专营历史背景,现阶段食盐质量安全保障机制依然存在监管部门多变、保障机制缺失、安全保障职能不清等问题,影响着当前食盐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一)监管部门多变和保障机制缺失

食盐质量安全保障监管部门多变和保障机制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食盐专营背景下政府和企业之间没有职能分割。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公布实施之前,食盐产业一般为行政部门主管,一家独大在市场中没有竞争力。二是食盐专营背景下销售渠道较为单一。在传统的食盐专营背景下,食盐生产企业必须由地方盐务局分配生产计划。這种计划容易诱发权钱交易等寻租行为,并容易滋生官僚腐败。三是食盐专营背景下食盐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的限制措施被减弱。食盐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多变,各级政府的轻工业部门、工信部门、发改委等都承担过食盐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且在原有食盐专营背景下形成的盐业公司和盐务局,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公布实施之前,既拥有食盐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执法权、管理权,又是经销商,很容易诱发食盐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不作为、少作为和懒作为等不良行为的出现。

(二)安全保障职能和职责不够清晰

食盐质量安全保障职能和职责不够清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缺乏具体的食盐监管条例办法和多品种盐的行业标准,以及确保食盐质量安全的具体规定等,造成食盐安全监管不到位,甚至在某些领域形成了执法真空和漏洞,同时在某些领域则存在重复、交叉执法问题。二是食盐质量安全信息透明度不高,缺少公开、透明的食盐质量安全信息披露制度,公众缺乏了解和获取相关权威信息的途径和渠道。三是食盐监管工作人员数量相对不足,监管的环节涉及生产、运输、储藏、销售和消费等,工作任务重且责任重大,难免出现真空状态,食盐质量和安全存在隐患。

二、后专营时代食盐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困境

(一)质量安全保障面临制度化困境

一方面,后专营时代食盐质量安全保障面临着许可证注册制度化的困境。根据国家《国务院关于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的计划安排,2018年1月1日起,已有指定盐业生产企业及批发企业可以按照新规则申请批准食盐经营许可证,但在食盐企业如何根据许可证的范围许可开展对应的业务活动等方面《国务院关于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的规定不够清晰。另一方面,后专营时代食盐质量安全保障面临着限制活动标准化的困境。在将盐类质量的管理功能和安全性转移到市场监督部门的情况下,食盐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主要沿用实体经济活动主体的监督方法,而当前我国各地区尚未针对食盐经营主体出台统一的监管限制标准和具体的制度机制安排,食盐经营企业受制于地域差异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市场准入限制必然无法统一自身标准,这不利于食盐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

(二)质量安全保障面临系统化困境

首先,不同食盐质量安全保障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还不成熟。盐产业改革后,市场监督的难度会进一步增加。市场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食盐专营企业,食盐交易场所也会出现更为多样化的趋势。因此,后专营时代食盐质量安全保障将面临市场上食盐多品种和多品牌的特性,如不能将不同食盐质量安全保障部门信息联动机制系统化,不利于当前形势下食盐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其次,不同食盐质量安全保障部门之间的监管信息数据库的质量不高。目前,不同地区的涉及食盐质量安全案件的信息共享不畅通,部分食盐经营企业或个人食盐市场主要以区民小区、小食杂店为主,尚未进入超市等主渠道。由于不同食盐质量安全保障部门之间的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不畅通,容易造成针对这些食盐经营单位的安全质量监管的空白区。

最后,不同食盐质量安全保障部门之间的监管平台开发的一致性不够。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公布实施之前,我国各级政府和不同地区对食盐质量安全的监管在网络平台的开发和基于线上监管平台的建设上规模不一,层次各异,食盐质量安全保障部工作面临着线上工作和线下实际问题的处理不相符合的困境。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公布实施后,有关食盐经营的商务活动企业既有境内各个地区的食盐企业也有可能面临境外食盐企业的竞争。因此,食盐质量安全保障监管平台的建立,应能够适用于解决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食盐市场主体的质量安全问题,摒弃针对各个地区和部门之间自身食盐安全监管需求而进行线上平台搭建的低效行为。

三、构建食盐质量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的举措

(一)建立食盐安全管理健全长效机制

构建食盐质量安全保障长效机制需要形成食盐质量安全管理的系统的“统一战线”。市场监管部门、工信部门、公安部门等要加强食盐安全监管信息互动和共享、形成食盐安全管理的系统的“统一战线”。各部门在形成食盐安全管理的系统的“统一战线”的同时,还要注重明确部门之间的差异性,厘清不同部门在食盐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差异化的职责和要求。各司其职、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多措并举,以食盐质量安全管理具体工作的落实为抓手,建立其系统的各有侧重的食盐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二)构建食盐质量风险评估机制

构建食盐质量安全保障长效机制需要构建食盐质量风险评估机制。各级食盐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对照自身部门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构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食盐质量风险评估机制。具体而言,市县一级的食盐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行政范围内食盐质量的抽样检查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一级的食盐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强化抽检监督检查和对下一级食盐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工作落实情况的指导,同时委托专业的食盐检测机构对市场上的实验产品进行抽检和科学性的检测。各级食盐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参照食盐质量抽检结果,针对食盐经营企业有针对性地实施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将在食盐质量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失信的食盐经营企业作为管理和监管工作的主要方向,将食盐质量安全问题防范在萌芽状态。

(三)严厉查处食盐生产经营违法行为

构建食盐质量安全保障长效机制需要严厉查处食盐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食盐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对食盐批发企业、食品加工用盐单位、中大型超市、集贸市场、农村食盐销售网点以及宾馆饭店、旅游景点、饮食摊点、机关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等重点场所、重点环节开展拉网式联合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食盐质量安全隐患。此外,食盐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严厉打击将工业盐、工业废渣液盐、饲料添加剂氯化钠充作食盐销售给零售网点及餐饮饭店、单位食堂、食品加工等终端用户行为,对违法开展食盐批发活动的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四)加强食盐质量安全领域宣传教育

构建食盐质量安全保障长效机制需要加大对食盐安全的宣传力度。普及用盐安全常识,倡导“科学、品质、安全”的用盐消费理念,要督促食盐经营者主动接受盐业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不断提高识别工业盐等非食用盐的能力,并积极配合盐业行业主管部门防范工业盐等非食用盐进入食盐市场。为督促经营者守法自律,可采取对食品安全负责人进行行政约谈,组织其学习《食品安全法》《食盐专营办法》等法律法规,通报食盐违法经营典型案例。商超食品安全负责人现场签订食盐经营及质量安全管理承诺书,承诺进一步规范食盐经营活动,及时发现和下架不合格食盐产品。

后专营时代加强食盐质量安全保障,确保食盐质量安全,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为此应通过建立食盐安全管理健全长效机制、构建食盐质量风险评估机制、严厉查处食盐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加强食盐质量安全领域宣传教育,构建后专营时代我国食盐质量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小梅,史腾腾 我国食盐业专营制度与放松管制政策[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01).

[2]晏仲华 盐业体制改革能够保障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J].中国盐业,2017(01).

[3]韩丹,慕静 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13).

[4]刘永胜 食品供应链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研究——基于行为视角的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5(07).

[5]邹红,赵佳,朱雨可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消费需要体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西部,2018(04).

[6]余娇 抓源头保食盐質量 强监管促安全消费[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8(12).

[7]钟福俊 坚持依法治盐 深化食盐的批发经营和供应监管(一)[J].中国盐业,2019(11).

作者:聂英智

现阶段饲料质量安全论文 篇2:

博罗县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博罗县淡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通过调查博罗县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关键词:博罗县;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对策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j.cnki.1671-9646(X).2018.07.052

引言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产业的国际地位在逐步提升,但由于养殖环境和养殖模式的变化,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1-2]。水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们菜篮子的安全,也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可持续发

展[3]。博罗县地处珠三角,是惠州市淡水养殖面积最大的县区,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6 700 hm2,主要以草、鲢、鳙、罗非、鲫养殖为主,是珠三角淡水养殖水产品的重要产区之一,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全县的养殖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全县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成为了生产者与监管者的重要责任[4]。1

博罗县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1.1

博罗县水产养殖基本情况博罗县现有养殖面积6 700 hm2,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养殖主体大多为散户养殖为主,养殖模式有单一的鱼类养殖和传统的鱼鸭混养的立体养殖模式。养殖品种主要包括草、鲢、鳙、鲤、鲫、罗非,还有优势品种鳜鱼和中华鳖等,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品种为草鱼和罗非鱼。2017年,全县水产品产量约9.1×104 t,水产品产值10.7亿元。1.2

博罗县水产品抽检情况博罗县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起步比较晚,开始于2007年农业部开展的水产品产地监督抽查,目前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在全县已成为常态化。根据近3年对全县水产品抽检的情况来看,全县水产品抽检的数量越来越大,数量由2015年的92个增加到2017年336个,抽检种类也从单独的抽检水产品转变为水产品、投入品、水样和鱼塘底质抽检,抽检地区也从单纯的抽检几个养殖大镇覆盖全县17个镇,覆盖率达100%。1.3

博罗县水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博罗县主要以养殖草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罗非鱼、中华鳖为主,也是抽检的主要品种。水产品检测的主要指标以违禁药物检测为主,主要包含农业部要求的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磺胺类等指标。以近3年水产品抽检结果来看,除2016年发现1例呋喃唑酮类代谢物药物超标外,其余指标未有检出和超標现象。近3年全县水产品抽检合格率都保持在98%以上,从总体上看,博罗县水产品目前仍保持着较高的质量安全水平。2

博罗县现阶段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2.1

水域生产环境污染严重水域生产环境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前提。近几年来,随着制造类、化工类企业的迅速发展,博罗县现代化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工业水平的提高却对博罗县的水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大量的“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入到江河中,使养殖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威胁着水产养殖业的生存和发展,水生动物生产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5-7]。博罗县水产养殖的水源主要依赖东江及其支流,特别是博西片区的几个养殖面积比较大的乡镇,基本都是依赖东江水源养殖。但近年来,博西片区的工业快速发展,工业污染比较严重,影响了东江流域的水质,加上生活用水的大量排放,水域生产环节受到了严重威胁。2.2

生产标准较低随着博罗县水产养殖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的不断提高,水产动物感染疾病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为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发育、保证养殖产量,养殖生产者在养殖过程中过量使用渔药和饲料添加剂,渔业生产标准较低,约束力较弱[8-9]。虽然农业部早在2002年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中,就将氯霉素、孔雀石绿等列为禁用渔药,由于博罗县的水产养殖仍以散户生产为主,生产者大多数为农民,质量安全意识都比较薄弱,而且生产者的资金也非常有限,造成很大一部分养殖户为一时经济利益,刻意忽视生产标准与规范,不按规定随意添加渔药,导致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2.3

水产品苗种问题水产品苗种的品质好坏决定了全县水产品品质的好坏,也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石[10]。博罗县现有登记在册的水产苗种场42家,其中繁育场10家,苗种产量基本能满足全县的生产需求,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缺乏规模比较大的苗种生产企业,苗种的品种比较单一,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比较低,生产的苗种质量良莠不齐;二是苗种大多数是由生产者自繁自养,苗种在繁育上存在近亲繁殖,导致苗种的抗病能力相对比较低,发病率增高,这就增加了养殖过程中使用渔药的概率,严重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外地苗种的流入,增加了鱼类交叉感染的机会,渔病变得比较复杂,难以控制。2.4

渔业监管问题全县水产养殖生产尚未形成规模,经营主体仍以个体养殖为主,给职能部门的监管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由于全县的养殖户大多是以农民为主的个体养殖,大部分养殖户对生产、用药、销售不够重视,未形成台账记录。另外,由于新型高效低毒安全的渔药研发比较滞后,导致监管部门在面对以水产养殖为生的基层农民,难以采取有效的方法。再加上缺乏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经费,水产品检测基础薄弱,水产养殖用户的数量巨大,导致还有大量的水产养殖户游离于监管之外[11]。2.5

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问题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手段,博罗县产地水产品的检测的任务主要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除了承担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还负责对全县农批市场和生产基地蔬果的农药残留快速及定量分析。由于检测中心近几年才开始承担起水产品检测,检测人员主要是农产品检测人员,缺乏专业的水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人员,加上检测任务的逐年加重、检测人员严重不足,以及未成立乡镇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严重影响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开展。3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3.1

加强质量安全教育宣传,提高从业者安全意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责任在于生产者,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关系到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首要责任就是要提高水产品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博罗县的水产养殖主要以散户养殖为主,大多数的养殖主体都还是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未受过专业的教育,水产品安全意识不强。为了提高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通过加强对养殖生产者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把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宣传贯彻到每一个生产者,全面提升水产养殖生产者遵守质量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切实提高全县水产养殖生产技术水平。3.2

加强苗种准入和生产管理加强水产苗种生产管理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一是进一步落实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严格按照规定发放苗种生产许可证,提高苗种生产准入门槛,建立健全的水产苗种生产单位的质量保障体系,选用高质量的亲本,保证苗种生产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二是加强苗种专项整治力度,取缔无证生产行为,落实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的登记制度。三是维护苗种市场的经营秩序,打击不法经营行为,维护合法经营企业的利益,宣传苗种质量高、信誉度好的苗种生产经营企业。四是严格执行苗种引进制度,打击从没有资质的苗种生产企业引进苗种的行为,保证苗种质量。3.3

加强渔药和渔用饲料等投入品使用管理渔药和渔用饲料等投入品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其主要作用于鱼类及其水体环境,而又以水产品为媒介对人类产生影响。特别是渔药的使用更加关键,既不能危害鱼类的健康,又不能破环水体环境,最重要的还不能危害人类健康。加强渔药和渔用饲料管理,从生产环节防止滥用渔药、盲目加大用药量或用药次数、不按要求执行休药期等现象的发生,还要从源头上杜绝违禁药物的使用。首先,加强渔药销售市场的检查,提高渔药销售准入难度,加大假冒伪劣药品的查处力度,杜絕违禁药物的流通。其次,加强养殖生产者的培训,指导养殖户正确用药,严格遵守药物的使用剂量、配伍、给药途径和休药期等规定,严禁非法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激素等违禁药物。3.4

加强渔政执法,完善管理体制博罗县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职能在渔政,加强渔政执法力度和成效,形成权责分明、权威统一、运转高效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通过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层层设卡,目的是为了建立博罗县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的全方位监督管理,完善水产品全程监控的执法体系。完善执法队伍的人员配置,加大执法经费的投入,不断提高渔政执法水平。加强水产养殖场的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工作,不定期对水产养殖场进行执法检查,全面落实养殖场的生产记录,提高广大养殖生产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保证生产销售安全合格的水产品。3.5

推广绿色、健康、无公害养殖技术推广绿色、健康、无公害养殖技术,是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前提。按照农业部发布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和广东省2017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从生产环节着手,提倡水产健康养殖理念,加大投资,实现传统养殖模式与现代养殖技术之间的转变,大力推广绿色、健康、无公害的生态养殖技术,生产绿色、健康、无公害水产品。扩大现代渔业示范基地的建设范围,以示范基地为龙头,带动全县渔业产业发展。指导示范基地制定养殖标准,全程监控水产品生产过程,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控,向示范基地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建成绿色、健康、无公害水产品的渔业生产基地。3.6

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也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重要的一环。加大水产品质量检测经费投入,保障专项经费专项支出。争取新建一批镇级检测站,逐步建立形成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为龙头,乡镇检测站为补充,扩大水产品检测覆盖面,形成一张完善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同时,加强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水产品检测效能,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的稳定性和检测工作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加大对产地水产品的检测力度,对全县水产养殖场不定期进行违禁药物抽检,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承担全县产地水产品日常监测的责任,增加重点生产品种、重点生产环节的监测批次,加强产品风险监控。参考文献:官少飞,欧阳敏. 江西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与调查分析[J]. 江西水产科技,2009(1):2-6.吴跃平,李尤,贺安民,等. 安化县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调查思考[J]. 湖南畜牧兽医,2014(3):34-36.孙波. 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孙月娥,李超,王卫东.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J]. 食品科学,2009(21):493-498.穆迎春,马兵,宋怿,等. 国内外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现状及比较分析[J]. 渔业现代化,2010,37(4):57-62.刘坤.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5.刘俊强.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J].中国农业信息,2015(17):74.张茜. 广东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广州:广东海洋大学,2015.黎小正. 加强源头监控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J]. 大众科技,2007(7):187-189.王权,吴倩倩,高修志,等. 对潍坊市水产苗种生产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的初探[J]. 水产养殖,2013,34(3):38-40.王志飞,左鹏翔,李光华,等. 云南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4(23):318-319.

作者:郭荷梅 梁彬霞 陈冠礼

现阶段饲料质量安全论文 篇3:

渠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对策初探

摘 要 面临当前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的现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因此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生产,是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当前农业农村问题重要抓手。渠县是150万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以此为例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等现状,并就加强渠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關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对策建议;渠县

近年来,围绕各地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如海南毒豇豆事件、奶制品三聚氰胺事件,都让人们感受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风险隐患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现阶段农业生产的重要工作,成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成为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特别关注的热点。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增强市场竞争力,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笔者就渠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 渠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1 农产品生产情况

渠县是四川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四川省商品粮基地县、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幅员面积2 018 km2,辖60个乡镇、总人口150万,农业人口122万,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9万hm2,粮食总产量达54万t,蔬菜总产56万t,茶叶80 t,水果20万t,水产品总产17 630 t,生猪年出栏102万头,肉牛年出栏5.5万头,肉羊年出栏17.5万只,家禽年出栏1 100万只,肉类总产量9.7万t,禽蛋产量1.9万t。

1.2 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县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县农林局设立专门股室农安股,乡镇农技站挂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牌子,并配备1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员,大部分乡镇建立了村监督员、组协管员制度,每个村配备1名监督员,每个组设立1名协管员。

1.3 检测体系初步建立

县级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具备77台套检验检测设备,职工11人(包含3名化学类专业硕士),于2017年3月通过了省质监局的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和省农业厅的检验检测机构考核。认证参数达到了119个参数,涵盖了种植业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和种植业产地环境重金属、pH值等检测参数[1]。全县60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均配备了1台套农残快速检测设备,另外还为土溪镇、天星镇等大型蔬菜专业合作社配备了共8台套农残快速检测设备;并为县农产品质检站每年财政预算30万、乡每年3万、镇每年5万监督监测工作经费,基本保障了日常检测工作的开展。

1.4 监测情况基本良好

从监测结果来看,农药残留县内快速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省交叉定量检测抽检合格率100%,市定量检测合格率99.5%;主要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7%以上,主要水产品生产基地销售前检测率95%,主要水产品药残检测合格率达97%以上;饲料生产企业入境登记备案17家,兽药生产企业入境登记备案40家412个品种,备案率达到100%,动物产品产地检疫面100%,屠宰检疫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县没有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1.5 品牌认证初现成效

目前全县6.5万hm2耕地全面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了31个。“渠县黄花”“渠县锦橙”获得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四川省秀岭春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茶叶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柠檬、奥桃、甘蓝、锦橙、花椒等11个种植业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个养殖业产品获得无公害畜产品认证[2-6]。

2 渠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

目前,全县大部分农产品生产是以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为主,由于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以及企业和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所以农产品生产难以管理,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2 监管效应还不突出

一是监管部门联动不够,县农林局、畜牧局负责农畜产品和水产品收购、仓储、运输环节质量安全监管,食药局负责进入市场后的质量安全监管。就平常监管工作开展来看,进入市场前和进入市场后的监管联动较少,监管工作联动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个常态化、持续有效的农产品监管机制。二是监管不严,在日常监管检查中,对于生产经营台账、销售台账等记录检查不严格。三是综合执法检查频次少,每年仅采用拉网式集中执法检查3~5次,没有对不法生产经营者起到强大震慑作用。

2.3 检测网络范围覆盖不全

一是由于县农林局和县畜牧局没有机构整合,目前所认证项目仅包含了种植业农产品和种植业产地环境中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参数,畜禽产品不属于监测范围。二是一些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超市、基地检测点建设不足,大部分生产经营者还没有能力建立检测设施,未能设立企业内检[7]。三是种养殖业产地环境县内产地例行监测缺乏,仅有省内监督抽查,没有专项产地环境例行监测经费,不能起到日常风险监测防控。

2.4 监管检测人员不足

一是专职监管队伍人员少,目前县农林局仅有工作人员3人,工作量大、面宽、任务重。二是县级质检站专业检测人员不足,目前全站共11人,随着以后将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纳入监测范围,任务量将是现在的3倍多,当前人手将不能满足以后日常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需求。三是乡镇检测人员缺乏,目前每个乡镇农技站平均3~5名职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是兼职工作,还有其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有些还在乡镇政府兼职。

2.5 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一是县农产品质检站2017年刚通过“双认证”考核,开展定量检测工作时间短,经验累积还不够,站内大部分职工都是农学专业,而非化学类专业,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对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理解难,仅能从事一些前处理工作。二是乡镇农技站检测人员大多年龄偏大,且为非专业出身,还有其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在检测工作上投入精力少,没有多少时间强化检测技术练习提高。

3 加强渠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标准化建设投入,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

一是加大农业标准化专项资金投入,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强产品认证;结合农业扶持政策、精准扶贫政策,加强标准推广实施,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二是对县内农药、兽药、肥料、饲料(简称“两药两料”)进行全面摸底,及时掌握农业投入品使用动态,杜绝禁用农业投入品进入生产环节[8]。三是广泛宣传农业投入品使用规范和要求、禁限用农药产品品种、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规定,增强生产者安全合理用药意识。四是以商品蔬菜水果基地、养殖业基地和用药高峰期、安全间隔期为重点,加强对农兽药等投入品使用情况的巡查监督,及时纠正违法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行为。

3.2 健全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

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加强县农林局、畜牧局、食药局在质量追溯、监督检测方面对接与合作,形成监管合力,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无缝隙衔接。二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突出重点区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分片、包村、联基地责任制,强化目标管理。三是加快公共集散农贸市场、超市、大型种养殖合作社检测室覆盖建立与检测设备配备。将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监测纳入日常监测范畴。四是建立县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平台,将农产品从生产、运输、仓储到市场销售所有环节纳入平台监管,有效地对所有农产品实行质量安全追踪追溯。

3.3 加大检测经费投入,提升检测技术队伍水平

一是县财政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增加检测仪器设备,扩大检测范围,县质检站补充兽药残留定量检测配套设备,乡镇增加兽药快速检测配套设备,形成全县全品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覆盖[9]。二是县质检站扩大检测项目认证,增加农业投入品、畜禽产品、水产品中相关质量安全要求参数认证,解决生产中一般性技术难题,支持标准化生产,从而为提高监管能力提供有力依据。三是加大检测队伍人才引进,技术培训考核力度,通过检测技术大比武、外送培训、检测技术考核等方式,加强检测队伍加强业务技术水平提升。

3.4 抓好日常监督检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大县内的主要优势特色农产品和“三品一标”产品纳入监测力度,把家庭生产为主的散户纳入监管范围[10-12];健全鄉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月检月报制度和乡镇级例行监测制度。建立农兽药残留抽样检查制度和对本辖区已认证“三品一标”产品定期抽查制度。一是对获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的单位的生产规程、生产记录、投入品使用等方面进行现场检查,要求生产经营者有技术规范、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生产管理记录档案,督促获证单位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二是组织对本辖区内农贸市场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地理标志使用规范性专项检查,严厉查处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用标单位规范用标。三是对无公害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检,并将检测结果通报,通过各方努力力争实现产地环境洁净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包装标识规范化、监督管理制度化。

3.5 强化宣传教育培训,提高社会质量安全素质意识

一是通过农民夜校、微信公众号、电视栏目等方式,加大农产品规范化生产技术推送、指导和质量安全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培养重质量、守信誉的生产经营者,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诚信守法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二是树立诚信守法生产的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正面典型,邀请主流权威媒体积极宣传报道,发挥典型榜样带头作用。三是及时曝光、揭露不法分子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开展警示教育,宣传对不法分子的严惩重处,表明政府严格监管的决心,加强企业自律,严防死守,正本清源,消除生产主体主观上违法违规的侥幸心理。

参考文献

[1]钱永忠,王芳,高山,等.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1):13-15.

[2]冯咏芳,苏生平,徐鑫,等.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分析与思考,2015(4):71-73.

[3]李淑文,赵晓英.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体系[J].湖南农业科学,2010(15):86-89.

[4]徐升,金连登,朱智伟.关于强化农产品质检队伍素质提升的理性思考[J].农业质量标准,2006(4):33-35.

[5]朱建忠.基层农业检测机构的整合探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1):46-48.

[6]陈丽琳.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植保,2013(2):49-51.

[7]杨玲,盛松华,温少辉,等.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4):18-21.

[8]张心明,郑建康,钱瑾,等.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6):63-65.

[9]罗斌,游德清.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360-361.

[10]程楠,崔野韩,周云龙.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调查与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1):12-14.

[11]徐成德.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实践与借鉴[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9):65-68.

[12]陈松,钱永忠,王为民,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现状与问题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1):50-52.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刘海平

上一篇:世界贸易翻译服务业论文下一篇:实物投影仪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