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观后感

2024-04-13

《冈仁波齐》观后感(精选9篇)

篇1:《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观后感

天堂在何方,在远方,远方有多远,在心里。

刚刚看完电影《冈仁波齐》,还是老规矩,看完让我有心灵波动的电影或书,我都会写下观后感。这次借《冈仁波齐》观后感,也汇报下我的介绍和近况,以及对电影《冈仁波齐》的观后感。

我开始有了想骑行西藏的想法,在网络上看了《骑行西藏》的纪录片,也看了517318网站的驴友路线推荐等,自己也在锻炼身体,跑步,爬山,骑车,由于种种原因和自己的经济债务困难,一直没有去成,这次,我不再有借口和理由,无论再有什么困难,我都该出发了。

电影《冈仁波齐》 主要内容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5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然而,我们的人生也是在朝圣的路上,心怀希望,梦想,为各种欲望,奔波着 ,努力着,奋斗着。我叫张元柱,山东人,来自孟子的故乡邹城市,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小时候家里很穷,初中都没有读完便辍学到天津打工了,母亲在我初二时十四岁那年元旦的晚上因病去世了,生前是个聋哑人,母亲很疼爱我和弟弟,父亲没有再找,是个没有胆量和思想的农民,一直收废品。今年我三十周岁了,春节时和父亲彻夜长谈几个晚上,催我结婚,让我存钱,从我十八岁就开始催我,我厌烦极了,最近几年慢慢理解他老人家了,顺着他,以前谈过女友,均以到结婚这步失败告终,我怕了,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恐婚症。三十周岁那天,我开始注册成立了我自己的公司,北京雨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我自己送给自己的礼物,也是在践行男人三十而立的古老传统。

我信仰佛教,是因为我母亲, 经常梦到她,梦里母亲会说话了,但我总是听不清说的什么,总感觉离我很近,可是又总是到不了母亲的怀抱里,直到我知道了《地藏经》开始抄经,回向母亲念经,做善事,母亲真的很少来我梦中了,我学习了《了凡四训》让我开始了自己的朝圣之路。这几年,我不杀生,不恶语,吃素了半年,因为献血时晕过去了,大夫强烈建议我得注重营养。我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但我只想做好我自己,做好每件事,帮助我有能力帮助的,去做我有能力做到的。

朝圣的路上没有终点,人生的.路上亦是如此,生既是死,死既是生,每一生每一世,都以不同是身份,种族,形态生存着,《冈仁波齐》让我明白:只有心怀众生,祝福众生都平安幸福,才会感到自己内心的快乐。我在天津创业失败时,闷了自己一个多月,每天处除了带着旺旺和童童早晚溜溜,就在屋里呆着,写日记,对着旺旺和童童说话,倾诉,心有不甘,可是失败终究没有打垮我,身上仅剩500元的我花430元去了五台山,天阴沉沉的下着中雨,我背着包,包里装了两把雨伞,有一对夫妇带着孩子,没有雨伞,我把其中一把送给他们使用,在爬山拜庙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幕:天下着雨,有老人,喇嘛,在台阶上,一步一跪一拜,或三步一跪一拜,或称作一个台阶和三个台阶跪拜,或是许愿,或是还愿,有人给他们撑伞遮雨,有人给他们清理台阶上的泥土垃圾,正是这情景,让我幡然醒悟,感概自己,这点失败挫折就要被打倒么,看着人家这么虔诚真心的朝拜许愿还愿,我这么年轻,身体健康,却犯了错,内心惭愧万分,回到天津,重新工作,慢慢走出困境,直到来到了北京,还是在路上,挫折不断,困难重重,但一直没有把我打到,我相信,我会做出一番事业来,我还有很多罪过没有赎罪,还有很多责任没有尽到,还有需要我帮助的人没有去帮助,我必须去做,哪怕是再次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我做了,努力了,哪里倒下就在哪里爬起来。

《冈仁波齐》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我的老师,教育了我要有始有终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在我的家族里,只有我一人信仰佛教,家人甚至都有怀疑我有心理问题,我很清楚,我比他们任何人都正常,只是在社会上的生活工作经历,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群以及我个人学习的东西改变了我的思想,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家人的传统思想无法动摇我,只会催我结婚生子,我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有责任活得精彩,而不是按照家人的命令去生活,我的老总问过我:人究竟是为自己活,还是为别人活。我思考良久,很难回答。老总告诉我,人,是为别人活的,讲述了很多哲理。而我个人认为,不论为谁活,只要活着就好,有能力了,为别人活的多一点,没能力了,当然是为自己活的多一点,毕竟在人间,需要生存,需要劳动,即使是残疾人,也有乞讨为生的。

我的《冈仁波齐》观后感也许不够深刻,但我更加用心去感知我自己了。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爱我所爱的人,做我该做的事。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醒来》 从生到死有多远

呼吸之间

从迷到悟有多远

一念之间

从爱到恨有多远

无常之间

从古到今有多远

笑谈之间

从你到我有多远

善解之间

从心到心有多远

天地之间

当欢场变成荒台

当新欢笑着旧爱

当记忆飘落尘埃

当一切是不可得空白

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

人生是无常的醒来

醒来

7月8日 23:54 笑笑小仙 张元柱 于北京 通州 九棵树

篇2:《冈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是座山,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就是围绕这座神山而讲述,讲述人们视神山的圣洁胜过生命,对神山有着无比地虔诚之心。

影片中展现的藏区牧民生活,生活平静,吃饭、放牧、屠宰、诵经、睡觉,日复一日,在美丽的高原之上,静谧中蕴含力量。这些身处每日重复的人们,脸上有凄苦和愁容,却总能在阳光灿烂、风过高原时露出纯真又温暖的微笑,是什么在支撑他们抵抗着如此艰苦的生存环境?

是这个时代,尤其是繁华都市中普遍缺失的东西信仰。

《冈仁波齐》描述的是一群生活信仰者,他们不是专侍诵经求佛者,他们有着血肉丰满的普通生活,脱离了高深宗教色彩的生活者。因为有了信仰,所以他们的生活不可撼动。近5000公里的餐风露宿、贴地伏拜,途中遭遇朝拜妇女生产、飞来横祸至使车毁人阻、雪崩山体滑坡砸伤腿脚等,虽有些戏剧的跌宕起伏,但却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遭遇。所有的一切痛苦和疲累,都可以通过信仰得以疗慰。

篇3:《冈仁波齐》观后感

天赐的神灵之水

西藏活佛洛桑山丹为了造福阿里百姓, 几经辗转, 在冈仁波齐山寻找合适的水源。多个水样经过权威部门检测, 其中6项达标的特优质水水源地1处, 两项以上的优质水水源地2处, 是国内外极少的含锶、溴、碘的优质矿泉水, 而其中特别含有锌元素, 与市面上大多数矿泉水有所不同。国内水源地众多, 但其中含锶矿泉水却是极少数, 这也许是上天对冈仁波齐格外的恩赐。后来个人与当地政府共同投资百万元, 建立了阿里地区历史上第一个矿泉水生产企业, 并且注册了西藏阿里和平解放60年来的第一个产品商标----冈仁波齐天然矿泉水。

相传在西藏阿里境内有一座神奇雪山, 吸引了无数僧人前来寻找。来自印度的高僧误把珠穆朗玛认为“神山”可是有几位意志坚定的僧人仍不相信, 继续坚持不懈地寻找。直找到冈仁波齐山脚, 才惊喜地发现此山便是“神山”达成了僧人们的心愿。“神山”神秘之处在于山的向阳面终年积雪不化, 白雪皑皑;而神山背面, 长年无雪, 即使被白雪覆盖, 太阳一出, 随即融化, 与大自然常规刚好相反。冈仁波齐山经常白云缭绕, 很难目睹其真容, 峰顶终年积雪, 威凛万峰之上, 极具视觉和心灵震撼力。

创品牌谋发展

冈仁波齐公司成立于2010年, 坐落于冈仁波齐“神山”脚下——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塔尔钦村, 并以冈仁波齐命名注册——西藏阿里岗仁波齐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有了优质的水源, 还要对水源地进行精心保护。冈仁波齐公司以山泉眼为中心, 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严格防护。地面设防渗漏层, 井口建设密封井房, 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消除一切可能造成污染的污染源, 进一步保证了水质安全。

冈仁波齐天然矿泉水是阿里地区历史上最早注册的一个品牌。公司成立后, 经过对原始资料的考证和实地考察, 并抽取原水送到权威的化验部门 (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 进行全面分析化验。化验结果与矿物质元素一样, 所含矿物质成份非常稳定。冈仁波齐公司对这个来自自然界赠予的宝贵水源, 进行了合理开采。公司投资数千万元, 制定了新的战略发展计划, 建设标准的现代化厂房, 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水处理和灌装设备, 导入现代营销手法和全套专业的VIS, 新品牌、新产品、新形象, 开发了冈仁波齐天然矿泉水瓶装产品, 满足市场上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经世济民回馈社会

为了保证瓶装矿泉水质量, 公司在零污染的原生态水源地无菌灌装, 杜绝在瓶装水中添加任何添加剂, 保证每一滴水的天然品质。冈仁波齐矿泉水各项指标都是自然达标的, 不是人为添加了某些元素以达到矿泉水的品质。冈仁波齐公司本着“经世济民, 以人为本, 义利兼顾”的经营之道, 每一瓶冈仁波齐矿泉水的收益都有一部分回馈阿里地区。公司与面向藏区最大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苹果慈善基金会合作, 建立冈仁波齐项目基金, 致力于促进阿里地区各方面稳步发展, 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以建立公司产品品牌正面积极的形象。

篇4:冈仁波齐转山记

第一次目睹神山是去普兰过林卡的路上。过了门士乡,翻过几条沟,地势平坦了,视野更开阔。同车的贡布部长说,进入普兰地界了,很快就能见到神山了。

我兴奋地向窗外张望,忽然看到路边有几只像小鹿一样的动物,连忙问是不是藏羚羊。他回答说那是野羊,当地又叫白屁股羊。我仔细一看,这些灰色的小动物尾部果真是白颜色。我的目光继续搜寻,希望看到藏羚羊。贡布部长笑着说:“现在看不到了,起早一点还可能见到。过去路边的羚羊多,219国道通行之后,车辆一多,羚羊就远离公路了。”

车一直在柏油路上行驶,据贡布部长说,219国道只有阿里境内是柏油路,而阿里到新疆、到拉萨都还是沙子路。

我们下车在路边休息,希望过一会儿可以见到神山。司机土旦双手合十,向着神山方向祈祷。等了十分钟,还是没见到,我很失望。正准备上车,突然听到有人叫道:“云开始散了,能看见了!”我一抬头,果然在云雾深处露出一座弦月形的白色峰顶,云层盘旋却也清晰可见。接着,弦月慢慢变满,云层散开,峰顶全露出来了。

在云雾的衬托中,“这张佛脸”没有微笑,倒显得庄严安详。贡布指着佛脸“鼻梁处”(沟槽),问我是否看到神山中间那个槽,解释说那是佛教和苯教祖师在神山斗法时留下的。“神山俊秀壮美,神秘莫测,佛教和苯教都想据为己有……”贡布给我讲起佛教与苯教争夺神山的传说。

神山处在交通要道上,在阿里生活时间一长,能够观看的次数就比较多了。次数越多,神秘感愈强,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攀登的愿望,想到神山上看个究竟。

这个想法一出,许多人都反对,尤其是藏族同事纷纷劝阻。神山的转山路海拔近6000米,常有风雪,寒冷、缺氧不说,路滑难行,要是体力不支,万一遇到危险,在山上又难以救护。

我暂时放下念想,却更增加了对神山的向往。

听说神山高不可攀,迄今没有人登顶。神山海拔6656米,在阿里不算是最高的山,所谓的高不可攀,可能是因为信仰。一些宗教经典认为,神山是宇宙中心,神圣庄严而不可攀越。也可能是因为峰顶冰雪覆盖,周围陡峭光滑,无法攀登。因此,在阿里只听过“转神山”,没有“登神山”之说。

藏族信众把转神山当作消灾、祈福和修行,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去做。他们认为:围绕冈仁波齐转一圈可以洗净一生罪孽;转上十圈,可以在五百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转上一百圈,就可以升天成佛。

转神山,不仅是各方信众的夙愿,也是许多旅游者的向往。有一次,我在巴嘎乡调研,就看到几名俄罗斯游客住在简易的宾馆,准备调整好身体转神山。

机会常常降临到有想法的人。2012年5月,萨噶达瓦节来临之际,同事米玛要去神山圣湖为邻邦朝圣者发放宣传画册,我利用周末一同前往。印度、尼泊尔信众朝圣,都要从普兰入境,然后从圣湖到神山。

我们先在圣湖发放画册,返回神山脚下的巴嘎乡吃晚饭。当时天色已晚,车刚拐进巴嘎乡的路口,就见路边戈壁滩上有几十顶帐篷灯火通明,一直延续到乡政府。狭窄的街道上人声鼎沸,被塞得水泄不通。我们提前下车从人群中挤到乡政府,才算喘过一口气。

我问米玛这么多人怎么发,米玛笑着说按名单发。原来米玛早有准备,他已让人统计住店人员的名单,特别是印度、尼泊尔人的住宿名单,这是我们发放画册的重点对象,如果有剩余再发给游客。

米玛说,磕头转山从树经幡仪式结束后正式开始,米玛把我带到一个较高的理想位置,等着活动开始,他要用相机记录树经幡的精彩画面。

根据当地习俗,每年藏历四月十五,即释迦牟尼的诞辰日“萨嘎达瓦节”这天,要在神山西南色雄圣地(藏语“金盆滩”)上重树大旗杆。人们提前将旗杆放倒,把旧经幡拆下来发给朝圣者或农牧民信众,作为圣物带回家用作祛病消灾。节日前一天把新的经幡换上,并把旗杆竖起一半。旗杆高达二十四米,加上五彩经幡和各种哈达,又高又重。为防止被狂风刮倒,旗杆深埋地下,周围用牦牛大小的巨石加以固定,还用粗大的牛皮绳从四面八方绷紧。

我们正聊着,长号声响起,一个穿着红色僧衣的主持站在高台上指挥着,一群喇嘛向着旗杆处诵经,旗杆四周的牦牛石堆旁人们在准备拉绳子。主持向神山朝拜,然后双臂挥起。刹那间,鼓乐齐鸣,人声鼎沸,一根巨型旗杆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重新竖起,喇嘛和信众向空中抛撒糌粑、香料。五颜六色的旗幡和哈达在高空猎猎飞扬,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响,滚滚的桑烟燃起,袅袅的云烟弥漫蓝天。

“真热闹,真壮观!”在荒凉的戈壁高原能见到这么多来自四方的笑脸,感受这么古朴热烈的气氛,我不由得发出感叹。我问米玛:“这可能得有上万人吧?”米玛回答:“这次人少,大概有七八千人,马年人最多。”据他讲,2002年树经幡时,这儿近三万人,那一年来神山朝拜的人有十二万之多。因为人们相信,马年是释迦牟尼的本命年,各方神灵汇集于此,马年转山一圈等于其他年份十三圈。

这时,看到经幡下的人群散开,除了少部分人返回,大部分人开始转山。

我想转山,但米玛怕我的身体吃不消,就说可以带我向上走走,近距离看看神山。我们向上走,看到一块巨大的红色岩石,几十米的范围,有藏族人从地上取沙土装进口袋。米玛告诉我,这是天葬台,有名望的人在此天葬;朝圣的人将这里的土带回家,遇到丧事撒土,有送往神山天葬的意思。

经过天葬台,看到神山西面的山麓中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寺庙。“那是曲古寺,神山周围一共有五座寺庙。”米玛走得快,我跟在后面,听他讲着神山寺庙的传说。

说话间,我们到达曲古寺。奇怪的是,我发现两个年龄较大的藏族老人,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前去转山,而是围着古寺磕长头。米玛见状,告诉我,他们要围着曲古寺转十三圈。他们年龄大,无力转山,这里转十三圈等于转神山一圈的功德。

进到寺内,住持认得米玛,热情地打招呼。寺庙不大,主尊位置上端坐着戴着藏帽的佛像,白玉色的脸上轮廓清晰,很难想象这是天然形成。特别是佛身上挂满了玛瑙、珊瑚、琥珀、绿松石、天珠等珍宝,在酥油灯的照射下,珠光宝气,光彩夺目。

米玛说,再向北路就难走了,最高处海拔近6000米,天冷路滑,转山路还有四十多公里,返回得兩个小时。天色已晚,我只好放弃,在曲古寺转了三圈,一了转山心愿。

我们正准备往下走,看见远处的山路上有人逆向行走。米玛说,逆向转山的是苯教信众。“他们不会像米拉日巴和那若本琼那样相互争斗吧?”我问米玛。“他们见面会相互致意,笑着打招呼。不管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神山都会保佑。”看着我这么感兴趣,米玛又给我讲了许多神山上的故事。

在红色的天葬台,我再次驻足观看神山。神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圣洁威严而又宽厚慈祥。再看转山道上的人们,他们是那么的虔诚和执着。上千年来,素昧平生的人们就是这样,单纯地为了一个信仰或一次感悟在神山相遇,神山以宽厚慈爱的胸怀启迪和感化着相遇的人们。

篇5:冈仁波齐观后感

先看看故事梗概: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期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期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大家对藏民朝拜磕长头都有所了解,简直就是用身体丈量到圣地。我所看到的大概走三到五部就要伏地磕头,穿上牛羊皮做的围裙(不是平日里女人穿的那种五彩的帮典),双手带上用木块做的抚摸大地的短板,大概一个月就要换一双鞋子的。有人说这部电影充其量叫纪录片,也有人说这就是个真实的`西藏。可能是由于国家对西藏的影视方面卡的比较严,我曾听一位藏族歌手说亚东之后不唱歌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拍电影了,拍的作品一向审核可是,可能对我们喜欢西藏的朋友来说这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了。不说别的,我就分享几个镜头吧。

第一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朝圣队伍里的那个小姑娘。一个小孩子跟着大人去朝圣,事情本来就是很辛苦的,何况小孩要跟上大人的步调,难免让人产生一种佩服、怜悯之情。对于藏民来说,在朝圣的路上,就算是死,那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也是神对人的召唤,这就是民族信仰。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朝圣的路上,一只虫子沿着横穿马路,刚好从一位藏民眼前经过,他趴在那里不动,等着虫子爬过去。旁边人问他怎样啦?他说这儿有一只小虫子。然后等那只虫子慢慢的爬过去,下了公路他才起身继续磕长头。这个镜头让人想到了两个字——善良。和那些马路上来往穿行的车辆,不明白压死多少虫子,不明白撞死过几只羊,没人承认。臧民的行为才叫善良,不该杀生的绝不杀生,杀生在佛哪里是有罪的,自我会遭报应的,哦,那个人大概就是那个屠户,经常杀牛的那个人吧,他去朝圣就是为了给自我杀生这件事赎罪,就连该杀生的人都要去赎罪,那么这是什么信仰?我看这是道德信仰。

第三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孕妇半夜要临盆了,几个人开着拖拉机去就近的医院生产,这一去就耽误了半个月,可是他们还是带着孩子回来了,回到了队伍停留的地方,把婴儿放在拖拉机车厢里,那位妇女跟着队伍继续磕长头朝圣。这是汉人没法想象的一件事情,一个孕妇生产后还不在家休息三四个月的,就这还不能干体力活。可是藏民就这么坚强,丝毫没把“坐月子”这个词放进自我的脑子。这是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这叫什么信仰?我也不明白。

第四个让我感动的镜头是,朝圣的路上遇到四川雅安地区来拉萨朝圣的藏民,他们夫妻两个还有一头驴子,男人说他老婆平路上拉架子车,让驴子跟着走。仅有在上坡路的时候让驴子拉着,他们推着,驴子是他们的家人,他们很爱它,这次带着驴子去拉萨也让它看看,也为它祈福。这是此刻人做不到的,人对待牲口能像对待自我的孩子一样的人太少了。在西藏,自然环境比较多变,人和牲口有时候是把命拴在一块的。你对它好,它在关键时候可能救你一命,这是区分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好与坏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第五个让我感动的是,公路上一辆越野车把拖拉机撞了,拖拉机司机受了点轻伤,无大碍。小车司机赶忙赔礼道歉,一是为了避开迎面开来的大卡车,二是车上有一位患者,急需到医院救治,所以酿成了这次车祸。藏民一听,让他走了,说救人要紧。大家把侧翻在路边的拖拉机推出来后发现前轮轴折了,车没法开了。大家决定把车厢卸下来,连抬带推的往前挪动,车里拉的是帐篷和起居用品,所以男人们就把死沉死沉的车厢用人力往前挪。搁给一般人,估计都崩溃了,花钱雇人拖走;东西不要了;甚至心里想老子不朝圣了!感人的事情是,男人们把车厢好不容易挪到前面了,还要回到来重新再磕长头过去。这是比较感人的举动,不论困难有多大,磕长头是不能偷懒的。

第六个让我感动的是,拉萨街头旅馆女老板。女老板说喇嘛开示她磕十万个长头,可是她身体不好,于是就和他们商量代劳她磕头,他们还能够免费住在旅馆,外加介绍工作。他们白天干活去争钱,晚上在拉萨接头替女老板磕长头,藏民讲信誉,重人情。说到做到,绝不会亏待你。

篇6:冈仁波齐观后感

西藏是一个自然美丽、独特而又神秘的地区,那里荒芜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原野,丰茂的绿林,高耸入云的雪山;以及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画,睿智的喇嘛,虔诚的信徒……摄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以唯美的镜头语言将这些西藏自然人文景观逐一呈现给我们。

故事从一个说走就走的朝圣旅程开始,待产的孕妇、年少的女孩、青涩的少年、负罪的屠夫、年迈的老人,普通的牧民,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只是几句简单的商量,无畏路程的遥远、过程的艰辛,收拾起行李就上路出发,仿佛上邻村串门一样,一路长头,磕向千里之外的圣地。

路途中的几个镜头印象极深:碰到积水,一句“咱们磕过去吧”,全队人员毫不犹豫,依次扑进冰冷的水中。拖拉机头坏了,人工拉车本已很疲惫,但他们仍一如反顾地走回来再磕。孕妇生完小孩,没有所谓“做月子”的身体恢复,直接返回朝圣的队伍。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的虔诚,对圣地的向往。

据说剧组在拍摄时,遇到一辆旅游大巴,车上好像有40多个人,擦肩而过,就在一霎那间,他们看到那部车辆掉在江里边。生命的存在仅在刹那之间。

篇7:冈仁波齐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冈仁波齐观后感1

高中起就想去一次西藏,一梦十年,终于得以成行。为了避免高反坐了五十多个小时的火车,犹记得翻越唐古拉山口时的呼吸困难,到达那曲时下车点烟,几十个人点了十分钟都打不着火,大风把原本稀薄的空气吹散。车窗外的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你若问我西藏美不美,我只能说去了才知道,应该比挂历上漂亮得多,人眼是最强大的取景器。

西藏的风光在进入相机后,电影就已经不需要构图布景来维持美感。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选择大面积远景和中远景的拍摄获得景象,每一帧都可以当做明信片。

初到拉萨,便见识了朝圣者的虔诚。

每日108圈,或绕着布宫,或绕着大昭寺。电影中展现的就是最真实的朝圣者。孩子出生便出生,继续朝圣。老人逝去便逝去,咱们继续朝圣。导演并没有刻意去展现信仰有多么神圣,多么牛逼。它就在那里,平淡得就像每天的呼吸,你越想知道他们为何信仰,却越是看不透,就像佛法,其中的大智慧只有你真正的放下,才可参悟零星。

经过两天的适应后,终于决定去珠峰大本营打个卡。一路上的颠簸曲折让你只能对自己开解,一切都是为了最好的风景。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在错过了羊湖蓝宝石般的湖水之后,到达珠峰大本营,并且拍下了我摄影生涯中最漂亮的一张银河。

好景不长,没想到儿子的高反严重到根本不敢告诉我,自己买了车票准备溜回拉萨。在全团队员的劝说下,又陪着他玩狼人杀,他终于被游戏的乐趣战胜了理智,把票退了。

有的人把信仰寄于真善美埋藏于内心,有的人却把信仰寄于投入功德箱的人民币。烧香算命拜佛并不能带给你什么,只有内心的真正强大才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惧风雪。

一心向往的纳木错也由于风雪被耽搁了,没法拍到银河倒灌,天月逆行的美景。想看一看,是纳木错的湖水清澈还是朝圣者的内心,抑或是你望向一心所爱的目光。

电影并没有讲述什么故事,如果老朝圣者的死去,以及新生儿的诞生,这是一个故事的话,那么确实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循环,大概是“相逢近道乞还山,公乞还山便得还”最好的表达了。

片子整体的沉闷是我一贯喜欢的风格,看罢了之后会让你怅然若失,却又仿佛有所得。片子的最后老朝圣者死去后,年轻一辈的朝圣者明显磕头更虔诚,不再走路多磕头少,不再弯不下腰额头不着地。但又仿佛老人的死并没有带给他们什么触动。故事最后朝圣者们来到冈仁波齐,但导演却刻意没有表现如何在这儿转山,讲而不表最后做到绝妙。而是借了一句儿歌告诉我们,只追求结果,一心想要成功,恰好无法参透朝圣真谛。

命运好的做了喇嘛,命运不好的我,去了远方。

命运好的人生成了喇嘛,不必去理会凡尘俗世,一心只向佛便好,内心不必受到诸多煎熬。命运不好的`人如我,生而为人,必被俗事烦恼,便下决心斩断三千情丝,却也无法避免轮回苦道。只好心怀善念,一心向佛。

冈仁波齐观后感2

去看《冈仁波齐》之前,老天爷颇为应景地设计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桥段――赶在济南闷热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阵夹雹带雷的骤雨。这使得准备出门挤公交去影院的我,听着窗外铁皮雨搭上没有一丝懈怠之意的雨点声和不时传来的充满恐吓意味的雷声,顿生一种仿佛要作一场朝圣之旅的虔诚感和悲壮感。

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略显夸张的感受,还因为提前知道《冈仁波齐》是一部有关藏民朝圣的影片。

说它是故事片,但其实更像是纪录片。影片几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现一段生活、一种状态,而不像是表现一个分明有编剧设计的故事。当银幕上那一群自发去拉萨冈仁波齐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头、起身、夜宿、念经,它所完成的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尽量如实的还原,也是电影表现手法上对“重复”的不断运用或显现。重复的用意何在?

显然,用来与内容相对照,影片里的这些重复隐含着在各种“变数”面前益发凸显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条的“定理”。电影设计的“变数”体现在一路之上的气候多变、孕妇产子、拖拉机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节,但诸般考验又都在众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动作中变成“执着”“笃定”“坚不可摧”“毫不动摇”的信仰的力证。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情感,但单纯地展示信仰的虔诚,却也难免流露出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实上,信仰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在许多优秀的影片里被阐释为“救赎”;但吊诡的是,恰恰在有关西藏题材的国产片中鲜有触及(去年的《塔洛》在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这里被悬置。信仰成为一种无须讨论、无须思考,更无须怀疑的生命记忆而非选择,如同《冈仁波齐》中那个还没学说话就先听到念经、还没学会走路就先参与了磕长头的旅程的新生儿一般。

然而,这样一种不问来由、不问结果、单纯而炽热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不断放大、彰显、渲染、刷新其意义。此意义不是指向对于这一种或那一种、“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怀疑,而是对信仰本身的尊重与敬畏。以此,或许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视角,而赋予普遍关怀的新的可能性。

现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问题。寻求信仰,貌似成为治愈现代社会滋生的各种精神疾患(还并非身体病痛),如空虚、迷惘、厌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过度标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却往往徒有虚表,显得可疑,更其败坏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属性。何谓“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冈仁波齐观后感3

何谓信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

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人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

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普兰县北部。冈仁波齐峰是中国冈底斯山脉主峰,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顶高度海拔6721米,是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藏语意为神灵之山。

神山神秘之处,山的向阳面,不知缘何,终年积雪不化,白雪皑皑;而神山之背面,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气势雄峻之处,又有幽静肃穆之所,被众多的奇峰环抱,更有那奇妙的岩石、峡谷、灌木古柏、洁泉清流。

冈仁波齐峰经常被白云缭绕,很难目睹其真容,峰顶终年积雪,威凛万峰之上,极具视觉和心灵震撼力。

多种教派共同奉冈仁波齐峰为世界的中心,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前来朝拜,他们沿着固定的转山路线,徒步行走约71公里,很信徒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凭着心中的信念,征服一个个陡坡,一座座险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

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徒不远千里,历尽辛苦来到这里,沿途磕头祈祷,绕山拜罢之后,才算功德圆满。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

信仰是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气凛然,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自在洒脱,是粉身粹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视死如归,还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迫切,还是地动山摇,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定。信仰之于人,人人有异,各个不同,信仰在心底开花,在灵魂升华,给予人们不断向前的力量,给予人们明灯般的指引。

篇8:阿里,世界围绕冈仁波齐

在世人面前,阿里,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即使到了传播手段发达、交通方式便捷的今天,人们来到阿里发现,这里依然存在着许多神秘。如果说西藏是世界屋脊,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世界屋脊的屋脊。但是,阿里不是寂静无声的荒原,而是充满生命律动的土地,雪山高洁,纤尘不染;湖水碧蓝,深邃宁静;荒原广袤,生生相息。

阿里,扎达,古格故城,托林寺,这是一组神奇而迷人的字眼,在历史的尘封中重新闪射光芒,诱使着中外游客踏上西行之路。我们的越野车在拂晓前,从神山所在地塔尔青出发,迎着朝霞来到古格废墟。时间还早,废墟寂静,这时有一辆面包车悄然驶来,走下几位金发碧眼的欧洲游客,他们对阿里早就心存向往了啊!古格建筑保存完好的殿堂只剩下五座,红殿、白殿、卓玛拉康、金科拉康等;墙壁、梁柱、藻井与壁画基本完好。管理人员为异国游客一座座打开殿门,看来我运气不错,据说这些门是轻易不打开的!

我看见,在王朝灿烂那一刻,距今已有三百多个春夏秋冬历尽,依山而建的王宫,失去了王者的王宫,还在竭力保持着王者之尊。红殿和白殿是古格王朝遗址中五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面积各300多平方米,遗存大量壁画。壁画有佛、菩萨、度母、护法神、高僧像以及吐蕃赞普世系图、古格王及臣后礼佛图、释迦牟尼传记图等。画上那些人物极具动感,图案色彩浓艳,线条流畅,带有印度、尼泊尔艺术的痕迹,典型的古格王国独特气质和风格。老外游客们无力继续上攀,我独自一步一喘的登上王宫之山顶端,这儿有一座坛城殿,殿内保存的精美壁画,气势宏大,用笔洗练。伫立山顶,极目四望,仿佛有历史的风扑面;脚下的废墟任凭岁月剥蚀,在西部西藏干燥的天气里蒸发,与连成一片的扎达土林,在天地间呈现出火焰般的颜色。依稀可见对面山坡废弃的水渠,山下曾被垦殖而现已荒芜的农田,当年的故国都城,如今只余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皆非古格后裔,当年的古格人,哪里去了?

千年古刹托林寺,在藏传佛教史上的地位举足重要。这座西部西藏的大寺和首寺,始建于公元996年,其时正值古格开国之初,古格王室是其最大的施主,也可说是宫廷寺院。著名在于藏传佛教后弘期重要人物仁钦桑布大译师在此翻译了大量经文,在于重金迎请的印度高僧阿底峡尊者在此驻锡三年,规范藏地佛法,在于1076年此地召开的纪念阿底峡尊者的“火龙年大法会”,大法会后来被视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端。因而,托林寺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影响还不仅于此。清宫后院雨花阁即是托林寺的精神仿制品,当年乾隆皇帝请教他的宗教高参章嘉呼图克图,历代可有哪些高僧值得敬仰和效仿。回答是仁钦桑布,由此提起托林寺。并说托林寺(迦萨殿)是按密宗坛城形制建造的。乾隆随即下旨也按此意仿造一座。建成后的雨花阁虽与迦萨殿的形制面貌有所不同,意在神似,均按密宗仪轨及坛城形式予以配置:续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在托林寺里一位名叫强巴的僧人,认真的为我们讲解。他说,迦萨殿的藏语含意是“百处”(殿堂),本义则是大日如来殿,为公元十世纪末托林寺最早的一批建筑,已荒废。可是到了1997年夏季,这里无意中发现了千年遗存包括青铜像、木雕、经卷、唐卡、模制泥佛、泥塑残片等等,成为西藏考古一大发现。正如古格故城遗址代表古格后期佛教艺术那样,托林寺废墟中尘土掩埋下的这批文物所呈现的,是古格、乃至西藏早期佛教艺术代表作,再现了十一、二世纪古格立国初期的辉煌。

古格遗址到神湖一个多小时车程。就西藏的各种神湖而言,玛旁雍错一样拥有如冈仁波齐在一切神山中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虽然以它的大小、或深度或海拔等难以堪称“之最”,但其神、其名,却使得众湖唯唯避退。它被四座巍巍高山环抱,北面是壮丽的冈仁波齐峰,南面是雄伟的纳木那尼峰,东面冈底斯山脉绵绵环绕,西南是伸展千里的阿伊拉山支脉,举目环顾,犹如四架高高的天然屏障,将玛旁雍错紧紧地怀抱其中。从山脚到湖畔,则是广阔平坦、苍芒无际的千里草原,众多河流穿行在丰美的绿草茵茵间,而烟波浩渺、碧波连天的玛旁雍错,就像是一只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山湖与草原相映的旖旎风光…… 我们来到湖边,俯身揖拜,接下来按藏民所嘱,在湖中打回一瓶圣水。

哦,西藏,阿里,神山冈仁波齐。午夜的寒光,洁白的雪山,荒漠的辽远,清澈湛蓝的湖泊。真没想到,在7月,在这个最好的进藏时节,我竟然来到西藏来到阿里,竟然去徒步朝拜冈仁波齐!事先在广州办的边防证起了作用,那是马年,是转冈仁波齐重要的一年,朝拜者众,拉萨已经停办了外地的边防证。我原计划是去西藏的几个边境小城,普兰、亚东、米林,那是在编辑过一本中国边境的书时,在心里播下的种子。可当来到拉萨,当拼好越野车发现8天同行的三个姑娘也都很合得来时,我建议我们一起同去札达、古格,同转神山,时间上也更好安排,得到她们与司机一致的欢呼响应。拉萨至阿里往返一趟3000多公里,司机非藏族,30多岁来自四川,有多年在川藏线上开三排轮胎大货车的历史,技术很棒!从拉萨出发走阿里南线,经嘎萨、仲巴、巴嘎、驱车1338公里后,神山冈仁波齐的大门——塔尔钦近在眼前。

转冈仁波齐,全程5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0多米,神山6656米高。从海拔4675米的塔尔钦上升到5700米山口再下山,身强力壮的藏人一天能转完,我们准备花两天时间,而老弱藏民们转一圈,往往要花3天时间。转山,当地有三个这样的传说。之一:马年是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据说两万年以前佛祖在人间时,在一个马年里,守护十方之神、有诸菩萨天神,也有人、阿修罗和天界乐师,云集冈仁波齐。于是马年成了冈仁波齐的本位年,冈仁波齐也因此而愈加神圣。之二:传说公元1042年,是藏历的第一个马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峡,从尼泊尔来到阿里古格,去朝拜冈仁波齐。当行至冈仁波齐时,山顶簇拥祥云,云间隐隐显露佛之真身,验证了冈仁波齐逢马年时的神圣。之三:相传米拉热巴大师在玛旁雍错湖一带修行8年时,逢冈仁波齐本位年,众香客信众都聚于此,此地著名苯教大师那若本琼提出要与米拉热巴比试法术。如胜米拉可为神山主人;败则米拉弃佛从苯。几番比试,以那若本琼失败告终。

藏区传统,每座山都是一位守护神。位于西藏阿里腹地的岗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虽然海拔只有6656米,但在方圆150平方公里内孕育了250多条冰川,孕育出恒河、印度河和雅鲁藏布江,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是众神佛下界的居所。现在,转神山是众多佛教徒一生最大的夙愿,深信围绕冈仁波齐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每年都有数不清的信徒从各地赶来膜拜神山,向圣地跋涉。据藏传佛教的解释,转山一圈可洗清一生罪孽,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山一圈,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难怪朝圣者众了),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受下地狱之苦,转山一百零八圈即可今世成佛。最虔诚的转山方式,则是磕等身长头。在藏历马年,我徒步在这条转山之路上,那些虔诚无比的面孔,让我感受到 了令人震撼的信仰力量:一位83岁的藏民老奶奶,在空气稀薄的山路上举步维艰,口中念诵经文“其其索索,啦珈咯”(万能的神保佑平安喜乐),不顾儿孙们一再劝阻,说即使长眠神山也幸福;一位从青海塔尔寺徒步来的藏民,告诉我两脚已经走满血泡仍不觉疼;那些风餐露宿一步一伏的磕长头者,转完一圈得三周;当攀至海拔5700米的卓玛拉山口,竟然看还见风雪严寒中,一位疲惫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年轻母亲身上背着小小婴儿……

转山之路,跟着虔诚的藏民前行,没请背工也没带D200的单反,拿着小卡片机、水和少量干粮上路。前行中,听见自己紊乱而急促的呼吸声,登山杖敲打地面的啪啪声,和沉重而缓慢的脚步声。不时会有赶上来的藏民递来一块冰糖或几颗奶酪,或不知名的藏草药根茎(说含在嘴里缓解“高反”),在上坡抬不动腿时,不时会有藏民伸手拉扯走一段,然后笑着说声“扎西德勒”再去追赶同伴,一切都那么自然。在氧气十分稀薄的卓玛拉山口——神秘而有些诡异气氛的山口,我那早已没电在闪红灯的相机,令人惊讶的是:只要对着神山,就能按下快门;这是最挑战体能和毅力之山口,一路连续上坡我力气耗尽,伫足路旁(风雪中不能坐,否则站起来非常艰难),几位藏民一边心疼的责备说你怎么连氧气药品什么的都没带,一边从藏袍里掏出一盒葡萄糖水,敲开瓶子倒入我口中,还塞给一把藏药。回想那些场景,至今让我心头发热。也许就是靠这些力量的支撑,我用两天走完全程还拍下照片。

第一天徒步22公里,从海拔4675米的塔尔青出发,下午5点多到达哲日普寺(这里往北走2天就是印度河的源头)旁住地。此时,天空下起雪花,疲劳万分的我们,在厨房等晚饭面条。一个身背背囊披一身雪花的年轻藏民进来,他来自改则,是阿里最北边自然环境恶劣也比较贫困的县。略带羞涩的他,给我们讲第一次转山的情形。十几年前刚满16岁时,他和两个年轻的同伴第一次离开改则,靠双脚一路行走,风餐露宿,先转神湖玛旁雍错,又转神山冈仁波齐,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他说,那时路上哪里有什么茶馆、哪有什么面条吃啊,就是背上一口袋喒巴。我想,第一次转山,恐怕就是他的成人礼了。问,睡觉怎么办?答,到夜晚就在草原上看着星星睡,盖着身上的羊皮袄。我开玩笑说,那是“妈妈的羊皮袄”吧(亚东一首著名的藏族歌曲)?他也笑了,说那现在就是盖“爸爸的羽绒服”了!他说已转了近百次神山,每年都来。爸爸妈妈已去世了,所以才这么多次的转山。这是藏民的宗教信仰也是精神寄托了。他父母是在50岁左右去世的,生了不知名字的病送到县上也没法医,就去世了。改则,是一个地域偏远医疗条件落后的地方。他说父母为他取名尼玛,是太阳的意思,扎西,是祝福或吉祥的意思。

我说,尼玛扎西,那你就唱一曲“妈妈的羊皮袄吧”!没想到他竟然会这歌,也没推辞,稍稍沉吟一下,嗓音极为动听的、低沉蜿转的的歌声在我们耳旁响起:

“羊羔花盛开的草原/是我出生的地方/妈妈温暖的羊皮袄/夜夜覆盖着我的梦/喝一碗奶茶/滚烫得像妈妈的话/多少年在陪伴着我的旅途/遥望白云深处的帐蓬/搭在我的心里帐蓬前/妈妈望穿的岁月/搭在我的心里帐蓬前/妈妈望穿的岁月/告诉我勇敢向前……” 仿佛比歌手亚东那经过包装的歌声好上千百倍,藏族人天生就是能歌善舞啊!

篇9:《冈仁波齐》观后感

西藏是一个自然、美丽、独特、神秘的地区,荒凉的高原,无尽的田野,茂盛的绿林,高耸的雪山;奇怪的寺庙,精美的壁画,聪明的喇嘛,真诚的信徒。…在讲故事的同时,摄像机以清新美丽的镜头语言逐一向大家展示了这部分西藏自然人文景观。

故事从一次朝圣之旅开始,孕妇、年轻女孩、年轻女孩、犯罪屠夫、老年人、普通牧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也有自己的期望,只是几句容易讨论,无畏的旅程,艰难的过程,捡起行李在路上,仿佛邻近的村庄,一路长头,撞到数千英里外的圣地。

路上的几个镜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遇到水,一句让我们敲过去,团队工作人员毫不犹豫地依次冲进冰冷的水里。拖拉机头坏了,手动拉车很累,但他们仍然像往常一样孕妇生下孩子后,没有所谓的禁闭身体恢复,直接回到朝圣队。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佛陀的真诚,对圣地的渴望。

据了解,在拍摄过程中,船员们遇到了一辆旅游巴士似乎有40多人,路过,突然,他们看到车掉在河里。生命的存在只在一瞬间。

上一篇: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总结下一篇:龙坝乡召开全乡经济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