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仁波齐》观后感

2024-04-07

《岗仁波齐》观后感(精选6篇)

篇1:《岗仁波齐》观后感

看这部电影真的需要一颗平静的心灵……惭愧地说,我中间有一次睡着了一小会。

我旁边的两个人从头到尾一直在讲话……说实话看这种安静的电影的时候还是很毁气氛的……

关于电影,没有剧本,一切都发生得很平静,包括生与死。

导演不断让意外和障碍降临,朝圣者只是平静,甚至笨拙地闷头排除万难,有惊无险之后以为他们会歇一歇,然而次次出乎意料,各种灾难和麻烦之后是不变的长头,不变的上路。这些人总是突然就开始投入地磕头。刚生完孩子的次仁曲珍没怎么休息,把襁褓中的丁孜登达放在物料车里,自己则继续磕头朝拜;车子被撞坏了,几个男人在前面拉车,其他人继续进行朝圣,拉过一段距离,这些拉车者又返回原点补齐那段没有磕头的路。

面对至高无上的神,自认渺小的教徒们往往通过苦行来表达虔诚。对于他们,朝圣不仅是仪式,更是肉体和灵魂的升华。藏民身上神圣的气质得天独厚,与生俱来。远离尘嚣、祖传的教义、艰难的生存环境淬炼出信仰坚定,不怕吃苦,与自然和宗教融为一体的民族性格。

我在结尾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是结尾......全片都弥漫着平淡的感动,特别是在看到老爷爷说朝圣是为了祈求众生幸福的时候。

但更多的感觉还是,以前对于藏族的朝圣觉得非常崇高到无法触及,现在发现其实一切都是出人意料的朴实和平静,这反而更加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篇2:《岗仁波齐》观后感

一部近乎记录片的电影,本色演员出演,没有旁白,没有过多的配乐,唯一的配乐可以说是他们一起诵经或者是唱歌,没有过多被刻意安排的情节,没有故意被设立的桥段,平平淡淡、不神话,不渲染,纯粹得就像坐在路边晒太阳的老爷爷给你讲一段陈年往事,一切都是那么朴实。

其实关于这部电影,一直有两种声音,一种无非就是说导演在消费藏民的信仰,另一种声音则是夸赞这部电影是用心之作,其实这些评价也许在导演眼里都不算什么,我们不是他,不懂他,自然不能妄言。我看到豆瓣上一个短评恰如其分的回击了所有的声音,这个影评是这样写的:“对不了解西藏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愚昧的电影。对了解西藏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新奇的电影。对喜欢西藏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振奋的电影。对西藏人来说这是一部十分日常的.电影。”其实事实就是这样简单,我是一个喜欢西藏的人,所以对于我来说,我就是一个听故事的人,听导演讲朝圣故事的人,走过影片里的路,看过影片里的风景,一处处,一幕幕,历历在目,感觉自己又回到了西藏。

电影情节简单却深入人心,也许突然的某个画面就会让你想要流泪。从出村第一磕开始,木板合击的声音,甚是响亮,让人为之一震;小女孩扎扎跟家人打电话时的那种笑也很是感染人;在遇到水时,大家齐脱衣服从水中磕过去的场景,我从他们脸上看到的依然是喜悦;孩子生了,就背着孩子一起磕;车坏了,丢了车头拉着车身就走,男人们拉车走前面,女人们在后面磕头,走过一段距离,男人们还要回到起点再磕;途中休息,遇到磕头的人,邀请一起喝茶,送糌粑;没钱到阿里了,就去打工赚钱……这些在他们的眼里,都是那样的坦然。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两千公里的朝圣路,每一步都算数。芒康——左贡——邦达——然乌——林芝——米拉山口——拉萨——冈仁波齐,两千多公里朝圣路,每一寸他们都是用自己的身体丈量。这条线路也是我以前走过的,庆幸自己还能在电影中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其实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触动不是他们的信仰有多深,而是他们的淳朴与信任。陌生人可以叫你一起坐下来喝茶,可以邀请你去家里做客,并将羊皮送给即将前行的小女孩,还可以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告诉你车上有病人时你能说没事你先走吧。这在如今社会已经很难能可贵了,因为我自己也有亲身经历,所以这一次也轻易被感动了。

一次我们去徒步,担心带的食物不够,就找了个类似小卖部的地方准备再买点东西,结果,那位藏民不但把他仅有的几包方便面给了我们,还给了一袋糌粑,却怎么都不肯收我们给的钱,我们便把带的一瓶马奶酒送给他,但他还是不肯收,最终在我们的坚持下,他才收下。那时正值收割青稞的季节,路过一片青稞地,藏民们正坐在路边休息,看到我们一行人过来,便招呼我们过去喝酥油茶歇歇。也许在他们眼里,不过就是几杯再普通不过的酥油茶而已,但对我们来说,却是浓浓的情谊,无比暖心。

看这部电影,单纯只是想透过屏幕将我带回那年的记忆,在去岗仁波齐的那段记忆,一路风景如画的记忆,一路说说笑笑的记忆,一起在岗仁波齐下磕头许愿的记忆……

篇3:《岗仁波齐》观后感

天赐的神灵之水

西藏活佛洛桑山丹为了造福阿里百姓, 几经辗转, 在冈仁波齐山寻找合适的水源。多个水样经过权威部门检测, 其中6项达标的特优质水水源地1处, 两项以上的优质水水源地2处, 是国内外极少的含锶、溴、碘的优质矿泉水, 而其中特别含有锌元素, 与市面上大多数矿泉水有所不同。国内水源地众多, 但其中含锶矿泉水却是极少数, 这也许是上天对冈仁波齐格外的恩赐。后来个人与当地政府共同投资百万元, 建立了阿里地区历史上第一个矿泉水生产企业, 并且注册了西藏阿里和平解放60年来的第一个产品商标----冈仁波齐天然矿泉水。

相传在西藏阿里境内有一座神奇雪山, 吸引了无数僧人前来寻找。来自印度的高僧误把珠穆朗玛认为“神山”可是有几位意志坚定的僧人仍不相信, 继续坚持不懈地寻找。直找到冈仁波齐山脚, 才惊喜地发现此山便是“神山”达成了僧人们的心愿。“神山”神秘之处在于山的向阳面终年积雪不化, 白雪皑皑;而神山背面, 长年无雪, 即使被白雪覆盖, 太阳一出, 随即融化, 与大自然常规刚好相反。冈仁波齐山经常白云缭绕, 很难目睹其真容, 峰顶终年积雪, 威凛万峰之上, 极具视觉和心灵震撼力。

创品牌谋发展

冈仁波齐公司成立于2010年, 坐落于冈仁波齐“神山”脚下——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塔尔钦村, 并以冈仁波齐命名注册——西藏阿里岗仁波齐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有了优质的水源, 还要对水源地进行精心保护。冈仁波齐公司以山泉眼为中心, 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严格防护。地面设防渗漏层, 井口建设密封井房, 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消除一切可能造成污染的污染源, 进一步保证了水质安全。

冈仁波齐天然矿泉水是阿里地区历史上最早注册的一个品牌。公司成立后, 经过对原始资料的考证和实地考察, 并抽取原水送到权威的化验部门 (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 进行全面分析化验。化验结果与矿物质元素一样, 所含矿物质成份非常稳定。冈仁波齐公司对这个来自自然界赠予的宝贵水源, 进行了合理开采。公司投资数千万元, 制定了新的战略发展计划, 建设标准的现代化厂房, 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水处理和灌装设备, 导入现代营销手法和全套专业的VIS, 新品牌、新产品、新形象, 开发了冈仁波齐天然矿泉水瓶装产品, 满足市场上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经世济民回馈社会

为了保证瓶装矿泉水质量, 公司在零污染的原生态水源地无菌灌装, 杜绝在瓶装水中添加任何添加剂, 保证每一滴水的天然品质。冈仁波齐矿泉水各项指标都是自然达标的, 不是人为添加了某些元素以达到矿泉水的品质。冈仁波齐公司本着“经世济民, 以人为本, 义利兼顾”的经营之道, 每一瓶冈仁波齐矿泉水的收益都有一部分回馈阿里地区。公司与面向藏区最大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苹果慈善基金会合作, 建立冈仁波齐项目基金, 致力于促进阿里地区各方面稳步发展, 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以建立公司产品品牌正面积极的形象。

篇4:冈仁波齐转山记

第一次目睹神山是去普兰过林卡的路上。过了门士乡,翻过几条沟,地势平坦了,视野更开阔。同车的贡布部长说,进入普兰地界了,很快就能见到神山了。

我兴奋地向窗外张望,忽然看到路边有几只像小鹿一样的动物,连忙问是不是藏羚羊。他回答说那是野羊,当地又叫白屁股羊。我仔细一看,这些灰色的小动物尾部果真是白颜色。我的目光继续搜寻,希望看到藏羚羊。贡布部长笑着说:“现在看不到了,起早一点还可能见到。过去路边的羚羊多,219国道通行之后,车辆一多,羚羊就远离公路了。”

车一直在柏油路上行驶,据贡布部长说,219国道只有阿里境内是柏油路,而阿里到新疆、到拉萨都还是沙子路。

我们下车在路边休息,希望过一会儿可以见到神山。司机土旦双手合十,向着神山方向祈祷。等了十分钟,还是没见到,我很失望。正准备上车,突然听到有人叫道:“云开始散了,能看见了!”我一抬头,果然在云雾深处露出一座弦月形的白色峰顶,云层盘旋却也清晰可见。接着,弦月慢慢变满,云层散开,峰顶全露出来了。

在云雾的衬托中,“这张佛脸”没有微笑,倒显得庄严安详。贡布指着佛脸“鼻梁处”(沟槽),问我是否看到神山中间那个槽,解释说那是佛教和苯教祖师在神山斗法时留下的。“神山俊秀壮美,神秘莫测,佛教和苯教都想据为己有……”贡布给我讲起佛教与苯教争夺神山的传说。

神山处在交通要道上,在阿里生活时间一长,能够观看的次数就比较多了。次数越多,神秘感愈强,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攀登的愿望,想到神山上看个究竟。

这个想法一出,许多人都反对,尤其是藏族同事纷纷劝阻。神山的转山路海拔近6000米,常有风雪,寒冷、缺氧不说,路滑难行,要是体力不支,万一遇到危险,在山上又难以救护。

我暂时放下念想,却更增加了对神山的向往。

听说神山高不可攀,迄今没有人登顶。神山海拔6656米,在阿里不算是最高的山,所谓的高不可攀,可能是因为信仰。一些宗教经典认为,神山是宇宙中心,神圣庄严而不可攀越。也可能是因为峰顶冰雪覆盖,周围陡峭光滑,无法攀登。因此,在阿里只听过“转神山”,没有“登神山”之说。

藏族信众把转神山当作消灾、祈福和修行,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去做。他们认为:围绕冈仁波齐转一圈可以洗净一生罪孽;转上十圈,可以在五百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转上一百圈,就可以升天成佛。

转神山,不仅是各方信众的夙愿,也是许多旅游者的向往。有一次,我在巴嘎乡调研,就看到几名俄罗斯游客住在简易的宾馆,准备调整好身体转神山。

机会常常降临到有想法的人。2012年5月,萨噶达瓦节来临之际,同事米玛要去神山圣湖为邻邦朝圣者发放宣传画册,我利用周末一同前往。印度、尼泊尔信众朝圣,都要从普兰入境,然后从圣湖到神山。

我们先在圣湖发放画册,返回神山脚下的巴嘎乡吃晚饭。当时天色已晚,车刚拐进巴嘎乡的路口,就见路边戈壁滩上有几十顶帐篷灯火通明,一直延续到乡政府。狭窄的街道上人声鼎沸,被塞得水泄不通。我们提前下车从人群中挤到乡政府,才算喘过一口气。

我问米玛这么多人怎么发,米玛笑着说按名单发。原来米玛早有准备,他已让人统计住店人员的名单,特别是印度、尼泊尔人的住宿名单,这是我们发放画册的重点对象,如果有剩余再发给游客。

米玛说,磕头转山从树经幡仪式结束后正式开始,米玛把我带到一个较高的理想位置,等着活动开始,他要用相机记录树经幡的精彩画面。

根据当地习俗,每年藏历四月十五,即释迦牟尼的诞辰日“萨嘎达瓦节”这天,要在神山西南色雄圣地(藏语“金盆滩”)上重树大旗杆。人们提前将旗杆放倒,把旧经幡拆下来发给朝圣者或农牧民信众,作为圣物带回家用作祛病消灾。节日前一天把新的经幡换上,并把旗杆竖起一半。旗杆高达二十四米,加上五彩经幡和各种哈达,又高又重。为防止被狂风刮倒,旗杆深埋地下,周围用牦牛大小的巨石加以固定,还用粗大的牛皮绳从四面八方绷紧。

我们正聊着,长号声响起,一个穿着红色僧衣的主持站在高台上指挥着,一群喇嘛向着旗杆处诵经,旗杆四周的牦牛石堆旁人们在准备拉绳子。主持向神山朝拜,然后双臂挥起。刹那间,鼓乐齐鸣,人声鼎沸,一根巨型旗杆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重新竖起,喇嘛和信众向空中抛撒糌粑、香料。五颜六色的旗幡和哈达在高空猎猎飞扬,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响,滚滚的桑烟燃起,袅袅的云烟弥漫蓝天。

“真热闹,真壮观!”在荒凉的戈壁高原能见到这么多来自四方的笑脸,感受这么古朴热烈的气氛,我不由得发出感叹。我问米玛:“这可能得有上万人吧?”米玛回答:“这次人少,大概有七八千人,马年人最多。”据他讲,2002年树经幡时,这儿近三万人,那一年来神山朝拜的人有十二万之多。因为人们相信,马年是释迦牟尼的本命年,各方神灵汇集于此,马年转山一圈等于其他年份十三圈。

这时,看到经幡下的人群散开,除了少部分人返回,大部分人开始转山。

我想转山,但米玛怕我的身体吃不消,就说可以带我向上走走,近距离看看神山。我们向上走,看到一块巨大的红色岩石,几十米的范围,有藏族人从地上取沙土装进口袋。米玛告诉我,这是天葬台,有名望的人在此天葬;朝圣的人将这里的土带回家,遇到丧事撒土,有送往神山天葬的意思。

经过天葬台,看到神山西面的山麓中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寺庙。“那是曲古寺,神山周围一共有五座寺庙。”米玛走得快,我跟在后面,听他讲着神山寺庙的传说。

说话间,我们到达曲古寺。奇怪的是,我发现两个年龄较大的藏族老人,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前去转山,而是围着古寺磕长头。米玛见状,告诉我,他们要围着曲古寺转十三圈。他们年龄大,无力转山,这里转十三圈等于转神山一圈的功德。

进到寺内,住持认得米玛,热情地打招呼。寺庙不大,主尊位置上端坐着戴着藏帽的佛像,白玉色的脸上轮廓清晰,很难想象这是天然形成。特别是佛身上挂满了玛瑙、珊瑚、琥珀、绿松石、天珠等珍宝,在酥油灯的照射下,珠光宝气,光彩夺目。

米玛说,再向北路就难走了,最高处海拔近6000米,天冷路滑,转山路还有四十多公里,返回得兩个小时。天色已晚,我只好放弃,在曲古寺转了三圈,一了转山心愿。

我们正准备往下走,看见远处的山路上有人逆向行走。米玛说,逆向转山的是苯教信众。“他们不会像米拉日巴和那若本琼那样相互争斗吧?”我问米玛。“他们见面会相互致意,笑着打招呼。不管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神山都会保佑。”看着我这么感兴趣,米玛又给我讲了许多神山上的故事。

在红色的天葬台,我再次驻足观看神山。神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圣洁威严而又宽厚慈祥。再看转山道上的人们,他们是那么的虔诚和执着。上千年来,素昧平生的人们就是这样,单纯地为了一个信仰或一次感悟在神山相遇,神山以宽厚慈爱的胸怀启迪和感化着相遇的人们。

篇5:电影《岗仁波齐》观后感

影片中频频出现的这台东方红拖拉机,引发观影者的关注。昨日,《洛阳晚报》记者采访了一拖集团,了解到东方红拖拉机与西藏以及这部电影的故事。

每个有赴藏经历的人,也许都会引发共鸣

这部电影于6月20日在全国公映,影片中的11名主要演员,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独臂的少年、遭逢变故的夫妇和他们9岁的小女儿……他们中没有一个明星,全部由普通藏民出演,连角色名字都是演员自己的真名。就是这11名普通的藏民,为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历时一年,磕长头匍匐前进。

,本报记者曾赴西藏昌都采访在那里支教的洛阳师范学院的一群毕业生,当时进藏走的也是和这群朝圣者一样的路线,在这条充满危险与美丽的318国道上,左贡、邦达、然乌湖……电影中出现的这些地方,记者也曾到过。而川藏线上曲折的“之”字形路线,路上从天而落的飞石,更是在藏区的道路上频频出现。

高原上的“东方红”,春耕中的风景线

电影中,11个人在前面磕长头匍匐前进,他们后面是一台载满食品、缓缓行驶的大红色拖拉机,拖拉机上鲜红的“东方红”与“中国一拖”字样屡屡出现。

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朝圣者们在路上接受了一位老者帮助,他们又驾驶着自己的拖拉机来帮助那位老者春耕。

记者从一拖集团了解到,其实每年藏民的春耕仪式,都在东方红拖拉机的轰鸣声中拉开序幕,而电影中田野里的那些拖拉机几乎全是“东方红”。

为西藏赠送“东方红”,播下浓浓援藏情

电影中出现东方红拖拉机,其实并不偶然。

早在,国机集团、一拖集团向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堆龙德庆县德庆乡赠送了31台东方红拖拉机,以提升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又有217台东方红拖拉机开进尼木县。

今年6月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农机补贴交机仪式上,25台东方红大中轮拖送到藏民手中。当时,身着盛装的藏民扎西平措拿到“东方红”的钥匙时,他点燃早已准备好的藏香,口念经文,围绕拖拉机转了一圈,然后把香放在拖拉机下方中央位置,从随身的布袋里捧出一把糌粑,撒向空中。接着,他又从怀中掏出一条洁白的哈达,屈膝弯腰,恭敬地献给东方红拖拉机……

篇6:《岗仁波齐》观后感

《冈仁波齐》是一个没有程式化剧本的概念,就是用一年的时间,跟着一组真实朝圣的队伍拍摄。用苦行僧的方式跟他们朝夕相处,从他们本身的生活里挖掘故事和人物,虽然这个电影没有剧本,但大概的故事走向和人物设定我已经想了很久:首先要有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他(她)可能会死在路上;要有个孕妇,她的小孩会在路上出生;还要有个屠夫,因为杀生过多想通过朝圣赎罪;要有个七八岁的孩子,这样会增加很多趣味性和不确定性;有孩子就要有他(她)的父母;还要有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他可能是个小流氓,也可能就是一个青春期敏感害羞的男孩,一路上他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还要有一个50来岁、成熟稳健、类似于掌舵者身份的一个人,他会是整个朝圣队伍的头领。”

神奇的是,这一切预设居然全部应验了——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的芒康县普拉村,11个普通的村民愿意跟剧组一起踏上这次冒险的朝拜之旅。

《冈仁波齐》像“朝圣”,平静至极,而《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则如“降魔”,兼具“西部公路”与“魔幻现实主义”气质,神秘、悬疑、时空交错,人物环环相扣,爱恨交织,相生相杀,如入天堂,如堕地狱。

上一篇:镇领导在村支部换届选举党员大会上讲话通稿下一篇:整容作文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