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结伴养老协议书

2024-04-29

老人结伴养老协议书(通用7篇)

篇1:老人结伴养老协议书

结 伴 生 活 协 议 书

男方: 男 汉族

身份证号码: 女方: 女 汉族

身份证号码:

相关利害关系人 男方子女:

姓名: 男 汉族

身份证号码: 姓名: 男 汉族

身份证号码: 女方子女:

姓名 男 汉族

身份证号码:

男、女双方均系丧偶,现年龄较大,为了生活上能有所照料,情感上有所依托,双方自愿结伴生活,共度晚年,不领结婚证。同时为了能够生活美满,家庭和谐,双方及子女

特定此协议。

一、男女双方自愿结伴生活,若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男女双方任何一方提出在一起合不来,可随时要求解除结伴生活关系各回各家。如二人经常发生口角,一方擅自离家出走,不打招呼,视为解除结伴生活关系,另一方不承担任何后果。

二、男女双方在此约定,结伴生活期间各自收入、所得财产为各自所有,即男或女一方的财产,不作为男女双方共同财产。

每月正常的生活费用由男方承担,每月月末男方给予女方1000元(大写:壹仟元)的生活补助费。女方承担日常的家务琐事。照顾好男方饮食起居,如双方任何一方不履行约定,另一方及其子女有权解除结伴生活关系。女方的任何亲属不能以任何理由经常滞留男方家中,影响男方的正常生活。

三、男女双方结伴生活前债务属个人债务,不得以任何方式转变为男女共有债务。在男女双方结伴生活期间,男女双方各自所负债务,均为个人债务,以男或女一方各自所有的财产清偿。

但因一方卧病在床、不能正确表达意识、受欺骗隐瞒、受胁迫等原因而与另一方共同签字,故而形成的非真实意识表示的所负债务,不为男女双方共同债务。

四、为使家庭和谐,男女双方在此明确表明:我们二人

不论谁先去世,另一方均放弃对去世一方的财产继承权、无论是否有何种效力的遗嘱均放弃遗嘱继承权、无论双方何时签订赠与协议在世一方均放弃接受赠与。男女双方的上述表示系自愿的。

五、相关利害关系人即男女双方的子女均此明确表明:二位老人不论谁先去世,我们作为子女的均放弃对去世的对方老人的财产继承权、无论是否有何种效力的遗嘱均放弃遗嘱继承权、无论二位老人何时签有赠与协议我们均放弃接受赠与。

我们的上述表示系自愿的。

六、男女双方结伴生活期间,各自房屋归各自所有,无论拆迁或处置,所涉及的权利收益,如房屋补偿费、房屋装饰装修及设施补偿费、购房补助费、安置补助费、按期拆迁房屋奖励费等各项费用(不限于以上相关费用),由拆迁或处置方及其亲生子女取得。

七、男女双方结伴生活时,各自子女均已成家,双方于对方子女均无抚养扶助义务,故男女双方结伴生活期间,若有一方重病,如生活不能自理、需定期住院理疗、治疗需高额医药费等情形,亲生子女必须接老人回自己家中赡养、照顾,承担医药费缴纳,病时陪护,与第三方维权诉讼等全部责任。另一方子女不负赡养、照顾之责。男女一方基于感情自愿,可协助进行基础的护理照料,不得强迫,但因男女双 3

方年龄较大,经济基础薄弱,故仍因以各自亲生子女赡养照顾为主。

在男、女任何一方发生大病或意外时,对方应当在第一时间通知发生大病或意外方的子女,其子女在收到通知后,应当第一时间赶到,否则另一方及子女不承担任何责任。

八、男女双方若一方去世,其身故后的抚恤金等各项福利费由各自子女所得,丧事由各自亲生子女负责,骨灰盒由各自子女安放,另一方不得干涉。另一方必须在七日内回到自己亲生子女身边,不得以任何理由留在对方子女家中。在世一方子女必须在七日内接自己父或母回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托。

如男方先于女方去世,女方应在男方谢世后一周内(7天内)回到自己子女身边,男方子女一次性支付女方2万元(大写:贰万元)补偿,否则女方及其子女共同承担相关责任,女方并因此丧失2万元(大写:贰万元)补偿的权利。

九、男女双方、相关利害关系人即男女双方的子女在此明确本协议的目的是:男女双方的各自财产(包括动产与不动产)归各自所有,不因此次结伴生活,导致男方财产转归女方或女方子女,或者女方财产转归男方或男方子女。男女双方若一方去世,另一方不得干涉对方子女丧事办理,在世一方回到自己子女身边,与另一方子女不再有任何关系。

如果本协议的文字理解与上述目的不一致,以利于符合协议目的的方式理解。

男女双方、相关利害关系人即男女双方的子女在此明确:如果男女双方结伴生活后,无论何时所从事的行为不符合本协议的目的,则行为无效。接受利益的对方及其子女均可主张行为无效。

十、老人结伴生活,男女双方有义务向其亲生子女告知该结伴生活协议书之权利义务,有义务确保本人及其亲生子女的身份、签名、指纹、意识表示真实有效。男女一方或其子女以签名指纹非其本人所写所印为由,主张与本协议基本原则相悖的权利,无效,不承担本协议所规定的义务,无效。

一方需对本人及其亲生子女因上述不当行为而造成的相关利益损失承担全部责任。

十一、本协议在发生以下情况后,自动终止:

1、男女双方在经过一段时间生活后,感觉彼此不适合,无法再共同生活的,经双方同意分手。

2、男女双方任意一方去世。

十二、本协议签字公证后生效,本协议一式伍份,男女双方各执二份(一份自己留存,一份交由己方子女保存),交存公证机关一份。

此协议经男女双方及相关利害关系人共同签字后生效,本协议所列内容其效力及于结伴生活登记时。

(签署需提交本人身份证复印件,亲笔签名,指纹按压。)

男方: 男方子女: 女方: 女方子女:

见证人:

年 月 日

篇2:老人结伴养老协议书

甲方:(重庆南山养老疗养中心)

中心地址:南岸区南山公园路132号 分院地址: 乙方:

身份证:

家庭住址:

单位:

联系电话: 乙方代养人员姓名:

家庭住址:

单位:

身份证:

重庆南山养老疗养中心是集老年人养老、疗养、保健、康复、爱心关怀等一体的新型社会福利机构。现因乙方自愿要求安排其代养人员入住,为保证各方利益,经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共同定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义务和权利

(一)甲方可提供如下的住宿房间条件及相关配套设施和环境等供乙方选择;乙方已经对各类房间情况、设施及环境等实地进行了详细察看了解,同意其代养人员入住,并根据代养人员情况自愿选择 人间,元/月/人,甲方提供床及床上用品,床头柜、衣柜、凳子、公用电视机、电话(费用自理)、娱乐室,浴室及卫生间,观景绿化带,活动环境,(每人每月提供10度电,其余按所住人数平均摊缴)。

(二)甲方可提供以下各项服务并对各种不同标准的护理等级内容作了详细规定、解释且已公开上墙,同时甲方已建议乙方对患有痴呆、狂燥、好动及其他重症老人选择一对一24小时看护护理,乙方已查看清楚并完全同意和明白。现乙方根据其自身条件,自愿做出以下选择并自行承担选择不当的后果:

1、甲方可分别为乙方代养人员提供不同标准的护理服务由乙方选择: 生活每月

元/人。如乙方因某些原因自愿选择低等级生活护理所发生的不良后果自行负责。

2、甲方为乙方代养人员提供正常饮食服务,如需特别生活待遇,可另行议定补价。

3、甲方为乙方代养人员提供健康保健咨询、娱乐健身、代购代办事宜、物品保管、建立个人资料服务。

4、甲方为乙方代养人员提供生活垃圾处置、打扫室内外卫生、培植管理绿化带等方面的服务。

(三)甲方权利

1、乙方代养人员的每月消费由乙方按时承担缴纳并实行包干使用,(如不按时交纳,甲方有权将乙方代养人员送回家或单位或乙方处,因此造成的费用由乙方支付)需超支使用由乙方另行缴费,甲方恕不承担乙方代养人员超支使用的各项费用。如乙方代养人员出院或转院治疗或病故,15天内按半月收费,15天以上按一月收费。

2、乙方代养人员在入住期间如不遵守甲方的规章制度,严重违规违纪,制造是非,影响安定团结,经帮助不改正,甲方有权将乙方代养人员送回家或单位或乙方处,因此造成的费用由乙方支付(如有造成经济损失的,由乙方负担)。

二、乙方的义务和权利

(一)乙方的义务

1、按时为其代养人员承担缴纳本协议约定的各项费用,可采取按月、半年(优惠5%)、一年(优惠一个月)缴纳。如不需续住,乙方须提前半月通知甲方。凡未按时交费者,视为不续住,应在已交费期限界满的当日负责将其代养人员接出院。

2、乙方代养人员应自觉遵守甲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遵纪守法,爱护公物,服从管理,团结互助,做一个文明、友爱、真诚的知心朋友。

3、乙方及其代养人员可对甲方工作提出合理建议,对工作不满之处提出整改意见。意见合理可行的,甲方应虚心接受,诚心诚意为乙方代养人员做好服务工作。

4、乙方代养人员既往病史()有义务告之甲方,便于甲方掌握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如隐瞒病史不讲,发生不良后果自行负责。

(二)乙方的权利

1、乙方对甲方的工作不满意,有权选择续住或出院。甲方不得横加干涉。如乙方选择出院,应与中心办理出院手续,并缴清已发生的各项费用。

2、乙方有权自由选择就诊医疗机构。当乙方代养人员在入住期间发生任何疾病、受伤或意外时,如病情不严重,由乙方代养人员自己选择就诊医疗机构;如情况紧急,由甲方就近送医院抢救治疗,并电话通知乙方或其家属或单位,乙方或家属有权决定患者的就医去向。乙方代养人员无论因何种原因凡需就诊的,医疗费及医院的护理费一律由乙方及其代养人员自行承担。

3、乙方有权拒绝甲方超出协议以外的收费。如因物价上涨或中心添置设施以及增加服务项目等,甲方应与乙方协商一致后,才能增加收费项目,否则乙方拒绝支付。

三、特别约定事宜

1、甲方为乙方代养人员提供就医服务。如果乙方代养人员在入住期间因各种原因发生疾病、受伤及以外等情况时,乙方承担其代养人员在本院就医期间的医疗费及其他费用,并承担生活护理义务,同时,乙方与中心的住宿、饮食、护理等服务自然终止。

2、乙方代养人员在入住期间,如因自身原因或身体条件本来就差或生理或病理等因素发生各种意外,导致自伤、跌伤、自残、自杀、失踪(自理)及老年痴呆做出的任何不可预制的行为和突发各种疾病等意外伤亡,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种意外等,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乙方应及时自行处理,不得无理取闹,因此发生的费用由乙方承担。

3、因中心入住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性骨质疏松和关节炎退行性改变等,随时易发生骨折。若乙方选择护理等级不够,或其代养人员自己行动不慎等而发生跌倒致各种损伤,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乙方及其家属不得无理取闹,因此发生的医疗费用由乙方自行负责。

4、乙方代养人员在入住期间外出,未按规定办理请假离院手续,导致的一切后果自行负责。

5、乙方代养人员完全同意乙方在本协议上的态度及本协议的内容,愿意遵守本协议约定义务,并同意作为乙方的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

四、下列情况出现意外由乙方负责:代养人员吸烟、酗酒;私自用火;代养人员私自食 用(院方指派食品以外的)食品及饮料;使用蚊香灭蚊;代养人员私自使用电器(电视 机必须由养老院安装);代养人员自己保管及私自服用药物;代养人员私自保管易燃、易暴及有毒物品;代养人员互殴。

五、乙方为代养人员选择的相应护理等级的具体内容附后,且已在中心办公室墙上张贴公布,作为本协议的附件。

六、以上条款双方应认真阅读,经双方确认无异议后,签字生效,具有法律效力。

七、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甲方: 乙方:

乙方代养人员:

篇3: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开家庭、没有晚辈同居、只和配偶一起或独自一人生活的老人。据统计, 2005年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 在北京为27%, 在武汉市达30%。

中南社会调查研究所2009年对武汉市七大中心城区500多名空巢老人的调查显示, 16.0%的空巢老人对身体健康感到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 35.5%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 患其他慢性疾病的也在1.1%-9.0%之间, 只有37.6%表示未发现疾病。另据陈建兰 (2009) 2008年对苏州的调查, 超过3/4的空巢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 一半以上患有高血压, 近1/3患有心脏病, 而糖尿病、中风、关节炎和肺病等也是老年人常患的疾病。中南社会调查研究所的调查还表明, 武汉市城区空巢老对生活很满意和比较满意仅略高于50%, 而近2成感到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 1成以上的人对精神生活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

我国在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空巢老人的数量还将增加, 完善其养老机制刻不容缓, 本文拟在分析现有的子女养老模式的不足的基础上, 探讨社会养老机制。

二、老无所养的后果

我国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如果空巢老人得不到应有的老有所养, 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重视。

第一, 空巢老人得不到老有所养会使这个群体感到无所归依, 容易产生被遗弃感, 发出“人老了还能有什么盼头呀, 瞎过呗!”的感叹, 失去生活的乐趣和信心, 进而产生悲观厌世情绪, 并可能走向极端。据报道, 近年来, 空巢老人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 他们都有儿有女, 但却是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

第二, 空巢老人得不到老有所养会使子女担忧, 影响其本质工作和正常的生活。乌鸦尚知返哺之恩, 我们这些曾经承惠父母养育之恩的儿女们何尝不是对自己的父母满怀感恩之心、希望他们享受幸福的晚年呢?但如果因为某种难以克服的原因, 会影响子女的本质工作和正常生活。

第三, 空巢老人得不到老有所养会让后来者对老后的生活心生忧郁, 缺乏安全感。我们每个人都会老, 但看到空巢老人老无所养, 现在的中青年人, 尤其是即将步入老年的中年人, 会担心自己老后会和现在的空巢老人一样没有依靠, 缺乏安全感。

第四, 空巢老人得不到老有所养会有损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国形象。我国经过近30年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 已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如果不能很好地照顾曾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过贡献的空巢老人, 让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 会使外界认为我国的养老制度缺乏合理性, 对我国的大国形象大打折扣。

三、子女养老的局限

我国现有的养老思路是子女养老, 子女被赋予了赡养老人的天然义务, 不仅社会舆论大力提倡子女养老, 谴责不尽养老义务的子女, 而且有的地方还将公务员是否赡养老人作为其政德好坏的衡量标准之一加以考核。例如, 安徽省六安地区就对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员的敬老养老作为了明确规定, 进行奖惩。但笔者认为, 依靠子女难以承担起空巢老人的养老重任。

第一, 有的子女, 尤其是生活工作在国外和其他城市的子女, 受住房等物质条件的限制, 无法和老人一起居住以照顾老人。

第二,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实行30多年, 4 (夫妻双方的父母) +2 (夫妻) +1 (子女) 家庭越来越多, 中年夫妻正是创业的高峰时期, 工作繁忙, 还要照顾年幼的子女, 大多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 尤其是无力顾及4位老人。

第三, 即使子女具备和老人一起居住照顾老人生活的物质条件和时间精力, 但子女和父母两代人之间因生活经历、交友范围、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和等不同, 长期在一起生活容易导致家庭矛盾, 这种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会子女对老人在生活上的照顾, 使老人和子女都受到伤害。

笔者并不是主张子女不要承担空巢老人的养老职责, 但由于子女养老具有以上局限和不足, 其作用是有限的, 不能依靠其担负空巢老人养老的主要职责。

四、社会养老的思考

笔者认为, 要弥补子女养老的不足, 克服其弊端, 就必须创建多元化的空巢老人社会养老体系。

第一, 国家应承担起空巢老人养老的主要责任。国家应加大财政对养老事业的支持力度, 发展社会养老机构, 大力兴办养老院、敬老院、老人公寓和托老所等养老机构, 形成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心理抚慰和应急救助的养老保障体制, 确保“空巢老人”老有所养。

国家尤其应加大对社区养老机构的财政投入, 以保证其对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社区应建立老人活动中心等健身娱乐场所, 上门进行体检、输液、换药、针灸和拔罐等健康和医疗护理服务。

第二, 应创造条件, 在规划、土地提供和税收方面提供支持和优惠, 鼓励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 以补充国有养老机构的不足。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交通、陪护、用餐、家庭保健和紧急救护等方面都可望为空巢老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第三, 呼吁社会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多关注老人。现在, 虽然有大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组成的志愿者深入社区, 为空巢老人提供家政、聊天和陪护等服务, 开展了一些爱心活动。

第四, 提倡空巢老人互助养老。老年人需要群体活动, 相关工作者可组织他们集体逛街、种花、旅游、打棋牌麻将、唱歌跳舞、听戏和开展体育运动, 也可以根据空巢老人的需要组织不同的老人团体, 从自助互助活动中享受晚年生活的乐趣。

五、结论

我国的空巢老人呈快速增加趋势, 完善其养老机制刻不容缓, 本文的分析表明, 现有的子女养老模式具有很大的不足和局限, 难以承担起空巢老人养老的重任, 需要构建国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社会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以及空巢老人互助养老的多元养老体系。

摘要:我国的空巢老人呈快速增加趋势, 完善其养老机制刻不容缓, 本文的分析表明, 现有的子女养老模式具有很大的不足和局限, 难以承担起空巢老人养老的重任, 需要构建国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社会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以及空巢老人互助养老的多元养老体系。

关键词:空巢老人,子女养老,多元养老体系

参考文献

篇4:协议养老,九旬老人的另类夕阳情

在郑州市陇海西路一个家属院,有这样一对“协议父子”。父亲叫周国安,今年90岁。儿子叫赵长善,今年55岁。让人们感到意外的是,这一对父子没有血缘关系,父亲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儿子则是从农村“租”来的。

赵长善仅有小学文化,来自河南长葛市的农村,父母早亡。赵长善育有两儿两女,1994年春,大女儿出嫁了。另外三个孩子都在读书,虽说家里有五六亩田地,但开销很大,日子非常拮据。

1994年8月,赵长善到郑州找了份打扫卫生的活儿。不久,赵长善就遇上了“父亲”周国安。那天,赵长善在家属院打扫卫生,收工后,看见常在院子里捡垃圾的一位老人正在费力地洗衣服,此人正是周国安。赵长善于是热心地走上前说:“老人家,我帮你洗吧!”周国安谢绝了赵长善的好意。五天后,赵长善正在扫地,周国安老人主动走上前来,问赵长善家在哪里,家中都有什么亲人,赵长善一一如实作答。没想到老人沉默了一阵子,竟然脱口问出这样一句话:“我想认你当儿子,行不?”老人说,自己是快80岁的人了,老伴早已过世,自己又无儿无女,一直想找个孩子给自己养老送终,自己目前每月有2000多元退休金,如果有人愿意。他去世后就把房子等所有财产留给那个人。

赵长善觉得城里的孤寡老人真可怜,他心有所动。不久,赵长善回了趟老家,将详情告知家人。经过一番细细商议后,家人表示同意。

周国安老人出于种种考虑。他又跟随赵长善来到长葛的家中。一连考察了两趟,这才感到满意放心。1994年11月20日,双方正式签订一纸《遗赠扶养协议》。协议中,甲方为周国安,乙方为赵长善。内容如下:

一、乙方在赡养甲方期间,愿改姓,随甲方姓氏,即姓周。姓名为周长善。

二、在协议有效期间,甲方同意乙方的户口可以不迁移,但乙方必须保证对甲方的日常生活照顾。

三、乙方对甲方应像亲生父亲一样照顾,做到有病及时治疗。精心护养。

四、乙方为甲方送终。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百年以后,尸体火化,不吹喇叭,不披麻戴孝,骨灰盒挑选中等的。

五、甲方同意在去世后,乙方可在春节、清明节、周年时为表示对老人的怀念之情进行祭奠。

六、甲方同意去世后,本人的所有财产均由乙方继承。

签订协议后,双方还特意到长葛市公证处进行了公证。

古怪的父亲与听话的儿子

协议及公证一系列手续办妥后,赵长善仍在厂里打扫卫生,在厂里的一间小房里租住。周国安继续在厂里捡垃圾,但老人一旦有事需要“儿子”帮忙,赵长善一概听从。跑前跑后。十多年来,每天如此。

2004年厂里改革后。赵长善没了清洁工的岗位,于是搬去和老人一起住,这样既省下房租又便于近距离照顾老人。老人的房子有20多平方米,赵长善来后,老人把三四平方米的厨房腾出来让他搭床,旁边再摆张桌子,就这样住了下来。周国安老人并不缺钱,并且每隔一天就去附近浴池洗一次澡。但是,老人有个习惯——整天扒垃圾、捡废品,整个屋里弄得遍是刺鼻的气味。作为儿子。赵长善感到能理解。每天,老人骑三轮车出去捡废品,一天下来能卖十多块钱。也有其他收获。如老人穿的衣服也是捡来的。当然,有些捡来的东西用不上也卖不掉,但就是舍不得丢,堆在屋里不让动。如果乱动,老人会不高兴。

老人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上6时吃早饭。上午11时吃午饭,下午5时左右吃晚饭。老人身子骨尚可,能自己动手就不会麻烦儿子。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老人节省得连电都不舍得用。由于长时间受老人的熏陶。赵长善闲时也出去遛街。捡些饮料瓶子等废品回来。在邻居们看来,“儿子”太老实了,凡事都听老人的,还有那些古怪习惯,换了别人估计都受不了。对于这些,赵长善觉得没什么,老人喜欢这样过,顺着他就是了,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和“契约儿子”一点点建立信任

尽管周国安老人的性格有些古怪,但每当提起“儿子”、“孙子”时,老人时常会露出少有的笑容。老人会主动向人介绍,自己的儿子叫周长善,还自豪地说起家中的两个“孙子”,还有“重孙”,连儿媳、孙媳算上一共十多口人,老人记得非常清楚。

假如有人劝老人,都这么大年纪了,好好享福吧,整天捡什么垃圾!老人会连连摆手,说咋不缺钱呀,一大家子人呢。多攒些钱,还要供重孙上学呢。老人说,多苦的日子他都过过,现在日子好了,但勤俭节约的习惯不能丢。在没有认赵长善当儿子前,周国安省吃俭用攒的钱曾多次捐给社会。有了儿子后。他前后攒下的十多万都给儿子的家人了。

在遇到赵长善前,老人曾认养过两个孩子,也先后签过遗赠抚养协议,可“父子”关系长时间不融洽。赵长善说,即使签了协议,老人对自己的信任,也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2006年的一件事,使老人对这个“契约儿子”开始完全信任。

周国安在厂里享受老干部待遇。看病费用全免,可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去医院的。觉得不能给国家增加负担。2006年7月30日,一直感到头晕的老人上厕所时,突然倒在了地上,门口的赵长善看到,赶忙过去搀扶,将老人扶到床上后,又及时拨打120。医生检查的结果是脑梗塞,要求住院治疗。老人住院的一个月里,赵长善一直在医院病床前伺候,爱人和孩子们也专程赶来看望老人,那种关怀体贴,让周围病床上的人羡慕。

从此以后,老人对“家人”更亲了。偶尔还去老家小住几天。再往后。他还让儿子帮自己取工资,并把自己的大部分工资补贴了赵长善的全家。但是,老人在涉及到日常开销上,依然很认真很守旧。

日常生活中。老人每次让儿子外出买东西,都会说明地点,让买哪家的包子必须买哪家的,去超市买东西回来。必须把找回的零钱和清单给老人,差一毛都不行。每次帮“父亲”取完工资回来。赵长善都要把钱和单据悉数交给老人过目。老人则每月拿出300元给儿子算做护理费,自己留些零用钱。剩余的全存进银行,攒到一定数额后,再交给赵长善的家人。

2007年10月26日。这一对特别的父子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房间里,弥漫着一股酸酸的味道。赵长善身着灰上衣、蓝裤子,穿一双黄胶鞋,非常朴实。他说,自己现在已适应了这种生活,目前,他的身份证已改为周长善。周国安老人说话很少,但在提到“孙子”、“重孙”时。老人满是沟壑的脸上却溢满了幸福。

本刊特别提醒——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97%以上。养老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各种养老模式的探索也应运而生,由传统的养儿防老。到如今的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还有时下正被热议的“以房养老”等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道兴认为,周国安这种遗赠赡养方式,是主流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可以让个别群体的选择更多样化,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李华阳律师提醒,老年人与赡养人签订遗赠赡养协议,一定要通过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就可以为自己今后的养老在法律上提供保障。

篇5:结伴自驾游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一、此次出游为拼车自驾游,属于费用AA制度,本活动产生的相关费用由同行者个人承担。

二、本活动为非盈利性质活动,并有一定潜在的危险性,其他者不承担保障参与者此次 活动中行车、就餐及出游活动时的人身安全的责任。

三、如在活动中,同行者出现任何其自身人身、财产损失或对第三方造成人身、财产侵权,损失及赔偿结果由同行者自行承担。

四、如在此次活动中,同行者个人行为导致其自身人身、财产损失或对第三方造成人身、财产侵权,损失及赔偿结果由参与者自行承担。参如活动前、中、后发生个人物品的坏损或丢失、与他人冲突、急性疾病、意外事故等,其他同行者亦不承担因意外伤亡或个人的经济损失而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和相关的费用。

五、出发前所有参加活动的同行者必须提供真实的本人姓名+电话号码(以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其他同行者不承担任何法律、经济及一切连带责任。凡是共同出行的必须签署本协议,如不能接受,后果自负。

六、该协议生效日期为同行者签字日期,协议一经签署立即生效直至本次活动结束。同行者:

篇6: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共)

——以云南省大理市某某县社区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飞快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涌入城市打工,致使农村和社区空巢老人的日益增多。空巢家庭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尤其是随着空巢老人年龄的增大,他们的养老问题更加凸现出来,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很多的人是需要子女赡养的,这样既增加了老人的心理压力,又增加了子女的生活负担。如果子女因为经济或者时间等种种原因又无法对父母进行养老,那这群空巢老人该如何养老便成为了一个难题。现在农村的空巢老人逐渐增多,他们的生活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在情感方面,以及安全方面等一系列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问题现在突出化。相对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和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农村,很多老人的子女常年不在家,致使老人出现了孤独忧郁的情绪,心里十分的空虚,有些老人因为天灾人祸事故等原因失去了子女,这是更加令人悲痛的,甚至有些子女对老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这更加使老人心寒。本文将对所调查的空巢老人养老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和对策并指出未来可能出现的令人担忧的情况,为空巢老年人提供更美好的老年生活。关键词:空巢老人 原因 对策 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当今的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水平,都处于国际上比较领先的地位,在诸多荣耀加身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譬如,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高龄、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国内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调查报告,2009年年初,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这些数字是真实而惊人的,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亟待社会关注和解决。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是农村,县城里的人们也纷纷想涌入大城市,留下老人空守社区,孤苦无依。

一、空巢老人养老难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的改革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

城市化进程加快以来,城市出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大量的中青年选择进城务工,造成许多老人和儿童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和追逐更多的物质财富。他们离家的半径在延伸、时间在延长,业缘关系的强化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源关系淡化,从而推动代际分居倾向。而农村新建住房的层出不穷,为分居创造了客观条件。所以,老人多半不会和儿女住在一起,儿女离家后对家中父母的挂念自然而然的减少。

(二)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使得血缘感情没有从前社会那么强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到 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目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致使农村现代家庭结构以夫妻关系为主导,婚姻重于血源,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

(三)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

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从前的“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而所有这些,恰恰是农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这就间接促使了家庭成员角色的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增多、现代教育的普及,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空巢老人所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村庄舆论与道德压力日趋减弱,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四)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难于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难以改变从前的生活观念。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矛盾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二、空巢老人这一社会现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来自社区对介入养老问题的观念,服务人员的素质等,来自社区自身的原因。

社区管理存在漏洞,服务人员不具备良好的素质,没有耐心,对于缺乏关爱的空巢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低下,情感生活空虚,生活孤独,渴望陪伴。有些子女进城后甚至对父母不管不顾,令人心酸。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

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

经济发展、城市化加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间也会陆续出现很多社会问题。许多大中城市人口密度特别大,导致城市的交通堵塞、住房紧张,进城务工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根本无暇顾及家里的父母儿女。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49亿,占总人口比例11.3%。城市的纯老户(空巢户)为49.7 %,其中,单身孤老户8.5%,夫妻户41.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3%;农村的纯老户38.3%,其中,单身孤老户9.6%,夫妻户29.0%,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7%。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让人不得不叹的是,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许多年轻人过分追求金钱和物质上的富足以及城市的光鲜亮丽的外衣,忘却本分,不愿意再回到生养他们的故乡,父母独自留在故乡,因为年迈或者是健康原因没有经济收入。有些年轻人把部分经济收入寄给家里的父母,也许年轻人们认为他们可以保证父母的温饱就尽到了自己的赡养义务,其实不然。老年人更需要子女去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辛劳一生,换来的不该是一个物质丰富、感情缺乏的晚年。更为过分的是,有的子女甚至不履行赡养义务,空巢老人们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实在是令人唏嘘心痛。

(三)、在外务工的子女法律意识薄弱,不知晓不赡养老人是违反法律的。

根据《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仅发生在婚生子女与父母间,而且也发生在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间,养子女与养父母间。”许多年轻人没有受到过深入的教育,不知法不懂法,以为赡养父母纯属自愿行为,真是大错特错。很多人心里压根就没有要赡养老人的意识,导致许多老人需要靠自己的辛苦劳动或者他人救济来度日。

(四)、有些家庭夫妇二人进城务工,留下老人和子女无人照看,增加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负担。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独居老人约1004万人,经济困难的占52.4%,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18.4%,经常感到孤独的占53.6%,感到不幸福的占21%,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5 %。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大多数时间都是无聊不知该干什么,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至于空巢老人,更难有所精神寄

托,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藉。

据统计,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7% ,6一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万人。这些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很容易产生各种道德、心理方面的问题。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任务也就全部落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但是他们本身的文化程度就很有限,根本就难以担此重任。照顾孙子辈的生活,已经加重了老人的生活和经济压力,而对小孩教育他们感到心理负担更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大多是文盲或者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小孩学习成绩上不去,担心他们学到坏习惯等等。现在的农村交通、通讯已有很大改善,电视、网吧到处都有,孩子在外的时间一长,又担心他们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又是隔代教育,孙子辈也不好管,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时不时还惹祸上身。为此,老人们总觉得管小孩力不从心,教育不好又怕儿女们埋怨。

对于这些在调研中出现的问题,真切的出现在农村和城市社区中,是空巢老人的家庭中的共性,在调研中,有以下两个案例令我印象深刻,并且可以呈现出上述问题,也能够帮助我分析问题原因和提出解决对策。

在云南省大理市的一个县有一个东门社区,东门社区位于金华镇经济商贸中心,214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面积约1平方公里。东门社区现有住户658户,人口1797人,公共户单位13家。户主名字叫谢运钧,妻子叫何连润,谢运钧该户一家四口,其儿子(谢志新)现在昆钢工作,已外出工作10余年,女儿(谢丽珍)现任一小学教师,因女儿属外嫁,现在丈夫家生活,很少能回家探望老人原两老人一直在家生活,后相互照顾,生活水平属中等,但儿子结婚生子后,他妻子随儿子帮忙照看小孩,一年只能回家1-2次。谢运钧本人一人独自在家生活,比较孤独。去昆明随儿子生活几月后,因不习惯那里的生活环境,加之周围没有熟悉的人,不久即会剑川一个人居住生活,平时生活一人自理,闲时去老协与朋友打麻将娱乐,其余时间基本一人独自在家,一年仅参加社区在九九敬老节组织的活动一次。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巢老人的案例。除此之外,离东门社区不远的西门社区也有一个类似的家庭,户主和妻子年龄都是七十多一些,家中儿女双全,大女儿嫁人嫁到昆明市,婚后只有过年前后回一次老家,小儿子和妻子去了广州务工,平时也是不回家的,还把孩子留给父母照看,两位老人总是力不从心,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教育上。儿子和儿媳每月都会寄钱回老家,但是广州的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有时候两位年轻人也难以寄回大数目的钱,有心孝敬却无力。而两位老人总是报喜不报忧,尽量不麻烦儿女,他们不得不下地劳作,赚取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有时候病了就挺一挺,因为高昂的医药费不去医院检查。

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也不是一砖一瓦筑造的,在我们分析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需要知晓原因,才能和有效避免。对症下药,找准原因,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健全和完善空巢老人养老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增强子女的养老意识和法律意识,明确赡养义务,让他们明白这不仅是道德底线,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加大对农村《老年法》的宣传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让全社

会形成尊老、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加大对《老年法》和涉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落实,让更多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医药保健以及维护权益等方面享有实惠,宏扬中华民族敬老、助老、养老的美德,形成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加强德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以德治家”,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使全社会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推广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加强“孝”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亲情关怀活动,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享受家庭的亲情关怀,以防老人因身体不适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一些悲剧发生,使之在祥和温馨的社会环境中安度晚年。鼓励、倡导子女赡养老人,积极创造条件,为居家养老提供舆论支持。对赡养老人的子女,每年可增加一定的休假;对爱老敬老的家庭予以表彰和奖励;对那些不赡养老人的子女进行一定的惩罚,在法律上予以一定的立法支持。同时,对那些不赡养老人的子女,应通过传媒予以揭露,使其受到舆论的谴责。从而使更多的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

(二)、政府部门应该完善当地的养老设施和政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发放补助金或者进行医疗补助等。

政府要在财政上予以支持,在资金供给上逐步改变过去那种只投入办养老机构的单一做法,采取政府补贴等形式,为享受补贴的空巢老年人特别是那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对象,购买养老福利服务。研究制定配套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机制,逐步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力度,优化资金投向,不断促进养老服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对社会办的养老机构在财政资金、用地、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同时,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合理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慈善、募捐等社会资金,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发展。进一步拓宽思路,逐步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建设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各类老年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吸引各商家加盟社区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诸如送餐、定制服装等全方位的市场服务等,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在发展机构养老上,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投资兴办老人公寓、老人福利院等,使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均衡发展、互为补充,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农村外出务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务工时限没有固定性,基层政府应实施动态补位养老服务。“好钢用到刀刃上”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把贫困老年人救助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既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当地尽快发展经济,吸引当地青壮年回乡创业。

外出务工人数多的地区,绝大部分是贫困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差,无

致富门路。基层政府应因地制宜,为村民找准致富门路,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特别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以减少空巢老人数量。

(四)、当地可以考虑成立关爱空巢老人的组织,可以招纳志愿者,或者让有条件的低年龄老人参与其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一个方面,而精神空虚和孤独感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方面。所以,一方面,要发挥老人协会作用,利用这一平台,组织老人开展邻里互助、互相结对等活动,让一些谈得来、相互信任的老人结成互帮伙伴,彼此交流,增进感情,减少精神空虚和孤独感;同时更应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联谊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可以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关爱热线、老人健康教育基地,对一些社区还未建立老年秧歌队、老年健身公园的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尽快建立起来,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让有条件的、年龄不是太大的老年人在组织里贡献自己的力量,既可以充实生活,又可以帮助到大龄老人,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篇7:我国高龄老人养老问题探析

一、我国高龄老人的基本情况特征

(一) 生理变化上的特点。

高龄老人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机体的衰老程度要高于中低龄老人, 其他的生理病理特点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医学研究表明, 人在进入老年期后, 机体的各个部分都会开始出现老化现象, 并逐步加重, 8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更加明显, 其脑、肾、肺、肌肉等的细胞数相当于身体发育旺盛时期数目的60%以下;肺活量比35岁左右的人的肺活量下降25%, 而肺内的残气量却增加一倍, 动脉中血氧的含量降低;大脑的重量只有青壮年的90%,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等等。

(二) 其他方面的特点。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与北京大学人口所1998年的《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表明, 目前我国高龄老人 (80岁及以上) 的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七多七少:一是女性多, 男性少。高龄老人中女性占63.1%, 男性占36.9%, 随着年龄的升高, 女性所占比例也升高。据我国人口老龄化专业委员会预测报告, 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010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妇女人数将超过1, 000万人, 2020年达到1, 479万人, 2030年达到2, 109万人, 2050年将近4, 700万。女性老年人因受到生理和性别、生命历程、文化心理、社会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成为老年人群中的弱势群体;二是文盲半文盲多, 受教育年限少。高龄老人平均读1.7年书, 74.7%的人属于文盲半文盲。女性平均只读0.6年书, 文盲率占90.6%;三是丧偶多, 身边子女减少。高龄老人的丧偶率为78.6%, 女性高达92.3%。绝大多数高龄老人不仅失去了配偶, 而且兄弟姐妹和一些子女也相继离去。目前68.7%的人无兄弟姐妹, 10.1%的人无子女, 身边无子女或孙子女的人占26.4%。尽管70%多的人同第三代、第四代人共同生活, 但是独居的仍占10.9%;四是经济供养依靠子女多, 获得社会保障支持少。高龄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子女及其孙子女的占71.4%, 其中女性依赖后代的比率更高达81.1%;享受退休金者只占16.9%;依靠配偶及亲属供养的占6%;个人劳动占1.8%;社会救济占6.2%;其他来源占1.8%;五是日常照料依靠子女多, 社会提供帮助少。高龄老人身体不适或生病时, 78.4%的人是由子女或孙子女来照料, 其他照料者依次为配偶及其他家庭成员13.2%、社会服务5.6%、其他2.8%;六是闲暇时间多, 精神文化生活少。大多数高龄老人年轻时没有培养兴趣爱好, 目前精神文化生活第一位是经常或有时看电视、听广播的占53.5%。第二位是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 占35%。45%的人帮助作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其他活动很少;七是带病多, 完全自理少。80岁以上老人平均余寿约7年。高龄老人自报的患病率为52.9%。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的疾病是白内障、呼吸系统病、高血压、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在洗澡、穿衣、上厕所、吃饭等方面, 35%的人或多或少需要他人的帮助。

由此可见, 提高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 使他们既健康又长寿, 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

二、人口高龄化的影响分析

鉴于人类社会经历人口高龄化社会的时间还不长, 对此的认识还缺乏深度。目前, 学界对于人口老龄化特别是人口高龄化对经济、社会影响的认识并未达成共识, 有的认为是正面的影响, 有的认为是负面的影响。但从当代世界各国的情况看, 随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 老年人规模愈来愈大, 高龄老年人口使社会、家庭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特别是一些福利国家, 如日本、瑞典等已经开始出现社会保障危机。因此, 深入研究人口高龄化问题, 应该是未雨绸缪的事。从目前我们认识的情况看, 有几点却是可以肯定的。

其一, 人口高龄化同人口老龄化一样, 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人口和社会现象, 因而具有客观必然性。其二,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人口高龄化毕竟也不是社会理想的人口结构, 因此高龄化的人口结构对社会的影响既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而且, 有些负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三, 相对于劳动年龄人口, 甚至相对于中低龄老年人口, 高龄老年人口几乎全部退出劳动生产领域, 是一个纯消费的人口群体, 因此必然会增加社会生产的成本, 提高社会的总抚养比。其四, 高龄老年人口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比重较大, 所以, 高龄老人对长期照料的需求迫切。据有关调查, 高龄老人在照料的内容上, 解决“身体不好, 行动不便”的问题是高龄老人的共同愿望。其五, 对有高龄老人的家庭而言, 因需要对老人进行长期照料, 从而明显加重家庭的生活负担, 降低人均生活水平。但是, 人口高龄化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对此,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社会进步的成果。

三、我国高龄老人养老面临的困境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高龄化及家庭结构的小型化, 我国高龄老人的照料问题会日益突出。高龄老人活动能力、反映能力、健康状况在普遍下降。调查结果显示, 有17.33%的老人日常生活需要部分或全部依赖他人帮助, 20.03%的老人视力不好或失明, 12.07%的老人语言表达能力差, 32.92%的老人记忆力差, 23.69%的高龄老人是中、重度认知功能损伤, 27.81%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因此, 高龄化社会中, 最使人忧虑的问题是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问题, 特别是那些独居的高龄老人、高龄老年妇女的生活照料问题会更加突出。由于高龄老人的快速增长, 老年人口总体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 痴呆、卧床老人的增加, 需要家庭和社会照料的老人大量增加。然而, 家庭结构小型化, 两代人分居的倾向, 家庭功能的外移, 家庭照料资源的匮乏, 会使照料老人的矛盾更加突出, 困难重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看,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女性老人自理能力普遍低于男性。女性高龄老人是高龄老人中的特殊脆弱群体, 她们经济收入低、文化水平低、丧偶率高、社会交往面窄等, 所以更需要社会在她们健康状况、经济收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关注和给予帮助。 (2) 农村高龄老人自理能力低于城市高龄老人, 需要照料的比例高于城市高龄老人。 (3) 照料高龄老人的子女、亲属、配偶年龄也在中老年化。 (4) 大多数高龄老人对养老机构、社区服务期望值较低。而对配偶及子女照料的期望值又过高。由于我国几千年来儿子养老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以及不发达、不规范的社区服务事业, 使高龄老人在依赖他人照料时, 首先想到的是子女和配偶。然而, 他们的子女面临着工作、学习、教育子女和养老的双重压力和社会的竞争, 缺乏养老能力, 家庭养老资源不足, 子女养老在家庭中难以实现。 (5) 家庭小型化, 独居高龄老人家庭多以及家庭照料资源的匮乏使家庭养老 (在城市主要是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问题) 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四、对策及建议

首先, 要改变传统观念, 适应新形势下的养老机制转变, 为高龄老人建立护理资助基金, 发动社会力量重视对人口高龄化问题的研究。政府应加大对此项研究的支持, 设立必要的专项资金, 以资助致力于该项研究的机构和学者。学界也应做好这方面的引导, 组织课题攻关, 开展必要的学术研讨活动。最好有一个科研规划, 确定一些目标, 以减少研究的盲目性, 提高科研效益。

其次, 全社会对高龄老人的健康和生存应予以更多关注, 注重现有高龄老人生活照料问题的解决。应当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 由于种种原因, 高龄老人表达自身对生活需求的主动性很低, 因而他们的需求常常被人们忽视, 所以说高龄老年人口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在目前家庭规模小型化、子女养老意识淡化以及面临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 子女对老年人难以照顾等现实面前, 高龄老人的生活境况很不乐观。因此, 解决这个问题应纳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议事日程, 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

再次, 针对将要到来的高龄老人, 着手建立高龄老人生活保障和照料的制度与机制。由高龄老人的自身特点所决定, 解决高龄老年人口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建立高龄老人生活照料体系,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仍很薄弱, 只有部分地方政府对百岁老人制定了一些生活补助制度, 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仍以传统的家庭照料为主, 这显然与高龄老年人口的迅猛增长不相协调。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高龄老人生活照料体系, 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必须从现在起就着手建立, 逐步完善。这样今后迅猛发展的人口高龄化过程中, 我们就会较好地应对了。

对于高龄老人生活照料体系的建立, 一个核心点是对高龄老人应当提倡以社会化养老为主, 此与当前流行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观点是不同的, 其理由是由于高龄老人大都需要长期的专人护理照料, 这在现代的家庭结构和社会条件下, 多数家庭都是难以胜任的, 现实生活中往往以降低高龄老人的生存质量为代价。而如果采用多种社会化养老方式, 如社区上门服务模式、托老所集中养老模式等, 高龄老人的生活、生存质量才有保障, 高龄老人也是会欢迎的, 上海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这里关键的一条还是高龄老人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问题。而如果政府在高龄老人社会化养老上予以资助, 弥补家庭在高龄老人社会化养老中的经济缺口,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 家庭收入的提高, 养老承受能力的增强, 这种养老方式是会得到高龄老人及其家庭和社会的认可的。我们认为这一举措有助于高龄老人生活照料体系的建立和高龄老年人口问题的解决。

摘要: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 人口高龄化迅猛发展, 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进一步凸显, 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龄老人基本情况特征由高龄老人的自身特点所决定, 对高龄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应以社会化养老为主。

关键词:高龄老人,养老问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集 (1998)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李德明, 陈天勇, 吴振云.1998~2005年中国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极其满意度[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10

[3].谭克俭.中国高龄老年人口问题初探[J].经济问题, 2001, 12

[4].张昆玲, 张红娟.探讨养老模式构建和谐社会[J].科学之友, 2006, 5

上一篇:潮南区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下一篇: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