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故事:背影

2024-04-22

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故事:背影(精选5篇)

篇1: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故事:背影

我在同龄人中间长得比较矮小,同学都开玩笑,给我起了个外号“矮油”。大概是由于基因的关系吧,因为我爸也长得不高,所以他很注重关于身高方面的知识。

小时候,家里光景不似现在这样,但父亲也常为我买大鱼大肉。有一段时间,他听说喝骨头汤能长高,就三天两头地为我炖骨头汤。听说虾仁豆腐干蛋饺含钙高,他又动手做了起来。常是放学回屋,就看见爸爸忙得满头是汗.一看我回来了,就在厨房里喊:“儿子,回来了,先去做作业,你爸又给你烧了道新花样。”厨房里,朦胧的水汽中,他挺了挺笔直的身板,汗已把衣服他的湿透,但他却满脸幸福。

后来,搬进了另一个小区,那时大概三年级,经济自然是好得多。但吃饭似乎不怎么管用,他觉得我太不爱运动了,所以也常带着我跑步。

小学三四年级时,放学回家,他总是催着我做作业,做完了跟他下去跑步。

做得快一点,伴着夕阳就可以下去,那时候的天是最美的,火红的一片,直把整片天染上另一种味道。他在前面领着我跑,轻松得很,他的双腿迈得飞快,背影铿锵有力。我得花很大力气才能追上他。有时,他看我跑不动了,便在前面喊:“快跟上呀,别做落后乌龟呀!”他时不时地回过头来看我,也常停下来等我。他的脸庞被夕阳染得金红,眼神中满是鼓励与期待。跑完之后,我是汗流浃背,他甚至连粗气都不喘。

有时候做得慢,要吃完晚饭才下去,那时候,天已经是一片漆黑了。路灯虽亮着,但只有一小部分光明。本来怕黑,但一想到爸爸在前面,心里就一下踏实了,看着他的背影,前方仿佛就是一片光明。

五、六年级时,作业多了,又要练琴,渐渐地就把跑步给搁下了。爸爸时常问我下不下楼跑,但我都否定了。得到答复后,他显得很失望,叹息着说:“那好吧。”走出了房间。背影里,仿佛丢了什么东西而深深遗憾着。

上初中后,因中考体育的需要,由于父亲的陪伴,利用寒暑假我和父亲继续开始了跑步。早晨,起来后早饭也不吃,就下楼跑步。满以为,又要被他甩在后面,但,已不是了。

跑步时,我已微快于他,偶尔见他超越我,都是挪着沉重的步子,汗水一滴滴地往下砸。他弓着背,显出很很努力的样子。近来,他也有些发福了,大概是老了吧。有时,也想对他说:“别做落后乌龟呀!”但看着他吃力的,一边跑一边大口喘着粗气的样子,话到嘴边,我就说不出来了。仔细看时,他的背影已不再挺拔,健步如飞的步伐也已不再。大概时间真的把他的青春年华夺走了,又或许是他把一切都给了我吧!

作者|昆山市秀峰中学初二(4)班 姚家旭

公众号|玉峰文苑

篇2: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故事:背影

小时候,家门前有一大片“条通”,就是长满了灌木柳条的湿地。每年夏天,那里的柳条郁郁葱葱。每一株都有几百个枝条,又细又长,我时常把它折来做哨子。这些柳条是编筐的好材料。

父亲是编筐好手。编筐用的柳条他要亲自到条通去割。拣那种粗细匀称的,枝条赿长越好。割回来的柳条堆了厨房满地。编筐用的是柳枝的木质白杆,外面的绿皮需要扒掉。扒柳条皮是有绝招的。烧上半锅开水,把柳条插进去烫一下,一撸柳条皮便兑下来了,用开水烫过的柳条也变得洁白柔韧不易折断。

编筐是从底部开始的。多根柳条交叉做成筐体的竖架,便可把柳条一根根地缠绕在架上。父亲编筐技术娴熟,编得又快又细致,一双男人的大手,是那样的灵活快捷。我很喜欢看父亲编筐,喜欢看他完工后左右端详、满足的样子。

父亲会编各种各样的筐。有又大又园的平底筐,用来盛粮食的。稍小些的锅底筐是带梁的,用来挑土挑粪的。挑柴禾的筐叫挑筐,底平帮浅,四根筐架又长又结实。一付挑筐装的柴草卸下来就是一个不小的柴堆。我读中学时星期天休息,常常挑着挑筐去拾柴,拔豆根,搂豆叶,砍苞米茬子,装得满满的,挑起来很吃力。父亲经常会在半路上接我。家里所用的筐都是父亲编的。装针线的,摘菜用的……各种样式各种规格难以一一描述。我最喜欢的是一个小花式筐,编得非常精致,是花边的。老袓母把它挂在棚上垂下来的铁钩上用来装点心。其实她自己很少吃,大都拿来赏给了孙子孙女们。

我已经离家很多年。那年回去,我看见小花式筐尚在,欣赏了好半天。筐子已经不再是原来洁白的颜色。父亲谢世后,弟弟卖掉了老宅,搬到城里去居住。那个小花筐一定是不复存在了。我很后悔当初没有把它带走,真是遗憾。

父亲一位聪明有才干的人。虽然读书不多,但喜欢看书看报听广播,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每次回家,他都会告诫我要好好工作,不能有事。他的意思我明白,是让我淸白做人。老人家的教导我时时记在心上,今生今世,不敢稍忘。

作者|王宏

篇3: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故事:背影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透过这段文字,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朱自清和他的父亲之前一定闹过别扭,发生过不小的冲突,否则,朱自清怎么会说:“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那么,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朱自清和父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字小坡,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曾在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官。朱鸿钧1917年在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生活逐渐困顿,老境颓唐。1945年逝世,终年76岁。 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朱鸿钧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对少时的朱自清既格外疼爱又严加教育,在尽力保证儿子生活无忧的同时,对他管教甚严。

但朱鸿钧毕竟是封建式家长,为了维护传统的家庭伦理,捍卫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权威,他做出了一些令朱自清无法接受的事。最初是朱自清在1921年回扬州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时,朱鸿钧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种专制的家长行为极不尊重人,与朱自清追求自由的个性产生了冲突,使朱自清感到非常不满。于是,朱自清愤然离开扬州,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 。1921年冬天,朱自清从老家接出妻儿,在杭州建立了小家庭。朱鸿钧感到自己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竟然在翅膀硬了后想抛弃自己和家庭,激愤之下便不肯原谅朱自清,父子从此失和。

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朱鸿钧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后虽在家人的劝说下作出了让步,却不理睬朱自清。朱自清在家感到很没趣,几天后悻悻离去。此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朱自清认为自己没错,不肯认错;朱鸿钧也认为自己没有错,老子用儿子的钱天经地义,为父的即便有错也不该认错。于是双方进入了“冷战”状态,朱自清几年不曾回家。

而促使朱家父子相互赌气的,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这件事与一本《笑的历程》的书有关。《笑的历程》是朱自清于1923年写的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个名叫小招的姑娘的形象。小招在未嫁之前,在父母的身边生活,自由自在,性格开朗活泼。但自从嫁到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里为人妻、为人母后,小招便吃尽了苦头,累得直不起腰,人也瘦得像一只螳螂,同时还得忍受公婆无端的指斥,连笑也不准,被说成是没规矩。从此,一个爱笑的青年变得不能笑了、不会笑了。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女青年内心的苦闷,对旧家庭、旧道德进行了抨击。由于小说中人物的身上有朱自清的妻子武仲谦的影子,朱鸿钧看后,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大发雷霆。朱自清的性格也很倔强,于是,父子间的隔阂更深了。

然而,毕竟是血浓于水,朱鸿钧最终还是原谅了儿子。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教书,十月的一天,他意外地收到两年多“不相见”的父亲自扬州寄来的一封家书。这封家书使朱自清的心灵深受刺激,那种父子骨肉相连的情感使他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朱自清回忆起几年前与父亲离别时的情景,含着泪水,写出了催人泪下的《背影》。

篇4:关于回忆的亲情故事:父亲

“爸,我妈呢?让我妈接电话。”

“你妈在厨房忙呢,我去喊她。”

起初每次往家里打电话,父亲总是充当一个传话筒的角色。我们之间如一杯白开水般平白,没有共同的话语,哪怕是一个表情,时间长了,便愈发的大胆了,连跟父亲说句话都会显得极不情愿。周未回家,母亲总爱寻长问短,寻东问西,而父亲总是默默地边吃饭边看电视,偶尔抬头冷不丁望我一眼,这使我很难明白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可他就是这样,不喜欢说那么多无聊的话,也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对我们的爱。

从我呱呱落地那刻起,眼前忙碌的身影都是属于母亲,家人的生活起居都是由母亲一手照料,在我眼里,母亲就是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无所不能。父亲呢,他从未说过他爱我,这使我总逃避他,他冷漠的态度使我毫无知觉的感受他是否在我身边。因此在潜意识里我认为父亲是个很木衲的人,不善言辞,我从不期盼得到他那份笨拙的爱。

记忆中的父亲很忙,很忙。在我童年时期,他是一位家电维修员。转眼间到了我该上小学的年纪,父亲虽然平时很忙,但是他还是四处托人把我从农村转到县城来念书,就这样那几年我们一家四口便挤在一间十几平米的出租房里。可即使再挤的环境,也要腾块地方来堆积父亲维修的电器,因为父亲的这一项技术是我们家唯一的经济来源。起初的他不会经商,那几年没有现在的固定维修部,谁家东西坏了,只要一个电话过来,在他接电话时我都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好,好,我明天过来。”无论多远,他总是会骑那辆破旧不堪的摩托车,车上挂着许多工具和材料,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每天披星戴月。无数次的夜晚,刚入梦魇,听到那一阵独特的摩托声我就知道是父亲回来了。尤其是过年边,正是大家伙团聚的日子,他更是忙的不亦乐乎。

在父亲那个年代这可以算得上是很自豪的工作。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家店厂商都成立了自己的专业维修部,年轻的技术师开始上任,父亲那种维修方式似乎已被淘汰。更多的是能修就修,不能修再换买新的想法,不再仅仅停止在维修,修到好为止上。直至现在,父亲没事的时候都会拿出些废旧小家电出来摊在桌子上,在他修理的时候总是跟我和我弟说:这是什么什么,及它的的工作原理等等。其实也不知道当时他有没有想过我们领不领会他所讲的,反正当时我是领会不了,只是新鲜感吧。

父亲虽内敛、冷漠,但他骨子里敢拼的劲令我实在佩服。前几年他利用老本行的技术和人脉关系,用家里仅有的积蓄和东拼西凑的钱大胆的开起了店,随着近几年的收入不断提高,店面也开始逐渐扩大。如今,我们家算是在父母亲的操劳下过的起色了,我也成为了别人眼中家境不错的孩子。

炎热的夏季,太阳无情得灼烧着大地。回家途中,我老远就看见了父亲吊挂在窗外安装空调的身影。背对着火红的太阳,他穿着一件浅蓝色的短袖,这件很久以前的短袖已经褪色的接近于白色,仔细一看,衣襟被拉得很高,头发上的汗珠一滴一滴迅速地落下来。湿布紧紧的贴在身上,绷出瘦弱的身材。一扭头间看到了我,他的手不停摆动着示意让我快回家外面太热了,随后他便咬紧牙关继续工作。我的心猛然颤动了下,想说的话含在了嘴里,那瞬间,一切的一切,偌大的空地变得出奇的宁静,猛然睁开双眼,却看不清周围的景物。其实,我明白他只是不懂得怎么表达对我们的爱。

生活中,他是个极其稳重的男人,在稳重中还夹杂了一点点油滑。夜晚回家的路上,月色散落在他那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上,好像被镀了一层银灰色的膜,与月光相映。他突然扭过头来:“琳琳,咱俩来比跑步吧。”说完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飞似地冲了出去,我也飞快地追了上去,心情在不知不觉中明朗起来,似乎我们之间也可以是无话不说。现在父亲平时工作很繁忙,但无论如何,每周总有一个时间段会发来视频,坚持问候我有关工作、生活上的事情。如今我长大了,在每周末回家的闲聊之后可以笑着拍拍老爸说:“你最好了。”

回忆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您又何尝不是如同母亲一样给予我关爱,陪伴我长大呢?在这漫长的成长路中,女儿终于静下心来读懂了你。

篇5:亲情记忆的故事:父亲和他的苹果

父亲是个热心人,他曾是村里最早引领果商的经纪人。记得那会我们还小,家里原本条件就差,一来果商,我们一家六口人挤着睡,最好的房子肯定得让出来。唯一的好处是吃得好。那会家里只有逢年过节才有肉吃,可来了果商就不同了。“人背井离乡跑这么远不容易,南方人又不习惯吃咱们的咸菜馍馍,可不得做些好吃的?”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大半夜果商装车要走,父母给包的饺子,好像白菜和肉,里面调了红辣椒油,不等热腾腾的饺子下锅,我便睡意全无,使劲嗅着香气,心里祈祷着果商胃口小点,给我们剩点,每次都是紧着他们吃饱,剩下的才是我们姐弟的。果商收购一车苹果,父亲需要在大冬天领着他跑遍周围的村庄,也就一百的辛苦费,有时吃的住的还有三轮车的油钱都回不来。比不得现在的果品经纪人连吃带扣两头落钱。

父亲是个实在人,受市场大潮的冲击,苹果的品种换了一茬又一茬,从最初皮厚肉硬的秦冠,但现在早熟的嘎啦美八,父亲始终不为所动,他只坚守着自己的红富士。用父亲的话说“嘎啦精小小个(个头太小),可得胜富士又大又红瞅着美?美八酸不唧唧,光长得红,可不就哄人呢么!”后来有了短枝富士,我们又开始劝父亲,毕竟传统富士长得太高,每年套袋都是麻达,可父亲始终坚持传统富士最好吃。偶尔会觉得父亲迂腐,种苹果可不就卖呢么,哪能不看价钱光看味道?可不得不承认离开家乡这么久,最爱吃的还是父亲的苹果。没有红得艳丽,没有粉得娇嫩,或条红或片红,有的只是阳光照耀下最自然的着色。苹果最好的果面讲究三无一净,可我最爱吃的是有水裂纹的,因为冰糖心的概率高很多。咬一口薄薄脆脆的皮,立马就糊了一嘴的水,还容易邂逅因为阳光雨水而凝结的精华――透亮且口感更为Q弹香甜的冰糖心。

这两年苹果行情不好,中间商吃扣严重,村里的年轻人拉着苹果直接去了大城市卖,租个房,在各个小区门口卖,还可以赚点钱。可父亲年龄大了,只能在村里卖多少是多少,行情最不好的那年,卖的钱还不够偿还投资的。可这些父亲不会告诉远在外地的我,回回打电话永远是家里一切安好。儿时最好的伙伴还有表姐在网上卖苹果,效果还不错,我也曾动过念头想要帮父亲一把,可总觉力不从心,父亲说“你照顾好自己,把书给人娃娃教好,家里有我和你妈呢,你不用管那么多。”每每想着这些,总觉得自己愧为儿女。

上一篇:推荐司法考试全攻略下一篇:爱顶嘴的孩子该如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