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亲的五句话”谈《背影》的父爱

2022-09-11

我在近几年教学《背影》时就深切的感受到:即使让“9 0后”的初中学生从“父亲的四次背影”中明白了“我”四次流泪的原因, 但未必能使他们在学习《背影》时真正理解到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挚爱、牵挂、惦念、难舍之情, 也根本不可能更不会使他们真正去感受领悟作者父亲“如山厚重的‘父爱’”;学生即使读懂了“父亲”的“背影”、理解到了“父亲”是爱“我”的, 但我们如果认为仅仅凭“父亲”为“我”买橘子事件过程中留下的“背影”就能让“90后”的学生真切感受到“父爱”这一永恒的“命题”, 这实在有些勉为其难。因为“90后”们今天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与作者所处时代条件有天壤之别, 离别时父亲为儿子“买点什么”, 在今天生活中看起来实在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了。

因此, 我认为, 在新时期教学《背影》时应当与时俱进, 要打破传统, 将教学的难点从对“父亲的四次背影”和“我的四次流泪”的分析理解转变为对“父亲的五句话”的理解上来。要让学生明白:父亲说这些话时的背景、内心的痛苦、思想和精神上的压力、每句话为何都这么简短温和但却沉重厚实有力。

诚然, 要理解人物的形象品质离不开对人物动作、心理、外貌、肖像等的理解, 但“言为心声”, 人物的“语言”更能简洁直观地抒发人物的真实内心情感, 表现人物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尤其是《背影》中“父亲的五句话”, 离开了朱自清、离开了“背影”中的“父亲”、离开了浦口车站、离开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 就即使在今天, 它依然并更能透露出普天下中国父母亲的“爱子之心”、“痛子之情”。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 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 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当时作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 得知祖母去世, 从北京赶到徐州与交卸了“差事”的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 父亲到南京找工作, 作者回北京念书, 父子在浦口惜别。文章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 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 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 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挚感情, 抒发了自己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背影》一文无一爱字, 却句句言爱字字传情。拳拳父爱怜惜体贴, 浓浓亲情关照牵挂:随时读来随时使人震撼。

文中, “父亲”总共说了五句话。第一句为家中治办丧事时所说, 后四句在南京浦口车站送别时说。但并不是送别那天父亲只讲了这么几句话, 而是这几句话较为典型地代表了当时父亲的心情。“篇中的对话, 看来很平常, 可是都带着情感” (叶圣陶语) , 细细品味, 每一句却都蕴含着一股感人的力量, 折射出如山一般厚重的“父爱”。作者惜墨如金, 只用简单的几句话, 就反映了当时父亲的体贴、爱怜、依依不舍之情, 以少胜多, 我们不仅体会了蕴含的意思, 还仿佛听见了父亲当时的声音。

第一句话:“事已至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最难读懂的爱!

1916年, 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 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 体面地为朱自清筹办了婚事, 并送他去北京大学读书。几乎与此同时, 家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祖母的去世、父亲的公卖局长职务交卸了, 都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父亲设法变卖了家产, 又在扬州借了一笔高利贷。这时, 朱自清接到了祖母去世的噩耗, 便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 此时他才真正感到了家境的凄凉:满院枯枝败叶, 一派萧条的景象;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等, 均早已进了当铺。办完祖母的丧事, 朱自清要回北大, 父亲也为了生计而匆匆前往南京谋职, 于是父子同行至南京浦口车站。

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一下子受到多重的打击:自己失业使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 昔日精心收藏的物品被“变卖典质”, 孩子们要成长要读书尚需用钱, 生他养他的母亲的去世……这一切非常人所能忍受。此时最苦最痛最需要安慰的人应该是父亲, 但他不仅没有倒下, 反而乐观地来安慰“我”:“事已至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 千千万万的痛苦由他一个人来承担。多么镇定的父亲, 多么坚强的父亲, 多么自信的父亲, 承受如此大的经济压力思想压力和精神压力, 却因生计依然挺直腰板拼着一把“老骨头”昂首向生活迈进, 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也绝不低头倒下, 也绝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父亲的镇定、父亲的坚强、父亲的自信, 都源自于他对孩子的爱。这爱, 比海还深沉比山还厚重!这爱, 只有饱经沧桑的“父亲”们才能付出!这爱, 也只有历经苦痛劫难的人才能读懂!

父亲的高尚品质, 为孩子做出了榜样。它, 教会了朱自清镇定坚强自信。但在今天, 有多少“90后”的学生能体会到自己的父亲与朱自清的父亲一样, 他们为了孩子、为了家庭, 同样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思想压力和精神压力, 但依然泰山压顶不弯腰似的挺直腰板拼着一把“老骨头”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 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关注孩子衣食住行。这种“伟大深沉的爱子之情”, 难道只能在思想政治课中才该教育学生去体会吗?语文课中我们何尝不该利用朱自清父亲这一写真记实的例子结合“90后”们天涯求学”和“父亲们如潮外出打工”的现实让学生去读懂“父亲”们平淡语言中蕴含着的“伟大的父爱”呢?教学中, 没有教师对“父亲”语言的重点分析和与现实的对比结合, “90后”们, 读不懂如山厚重的“父爱”。单凭“背影”, “90后”们看到的依然还是背影;单靠“流泪”, “90后”们也只是在感动之余流泪、在困难面前流泪, 并没能引导学生去认真体会自己的父母们南下珠三角北上京津唐打工挣钱的艰辛与苦心, 父母们即使到年底挣了一点钱费劲口舌好不容易才从商家厂家老板手中讨要到工资年三十才搭上末班火车回家团聚时, 他们也许会说同样的话“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以下四句只列出, 简析略。

第二句话:“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最沉甸甸的爱!

第三句话:“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最到极致的爱!

第四句话:“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最牵肠挂肚的爱!

第五句话:“进去吧, 里边没人。”——最深沉流泪的爱!

《背影》一文的语言虽然平白朴实, 但它的感情太浓太重:文中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 既是我们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中纯真而高尚的感情, 又揭示了出了父亲承载辛酸与悲凉情绪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充满这么深沉感情的散文, 我认为编入高中或大学的语文课本似乎更合适些, 可长期以来都出现在初二教材, 让十三四岁的学生怎么去品得出这深沉的父爱呢?因为连“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就读北大哲学系已20岁的朱自清自己都说还不能完全明白父亲当时对自己的爱。当然, 编者自有高见。但既已如此, 我认为今天的教师对“90后”甚或“00后”的学生教学这篇文章时实在应当把“父亲的五句话”既作为教学的重点更应当作为教学的难点。不然, 今天这些生活在蜜室温床的初二学生是无法体会文中的“父爱”的, 这岂不“浪费和亵渎”了朱自清这精品美文中如山厚重的“父爱”呢!

上一篇:浅析改进高职教育中级维修电工技能职业化的途径下一篇:重庆市育才中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