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感想

2024-05-09

复旦投毒案感想(精选9篇)

篇1:复旦投毒案感想

20xx年4月1号,复旦大学20xx级硕士生黄洋因身体不适住院,16日下午不治身亡。经过调查,上海警方表示,在该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11日警方通报在学生的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的林某存在重大犯罪嫌疑。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查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嫌疑人林某依法逮捕。消息在网上一公布,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在问,林某的作案动机是什么?是因为嫉妒寝室同学的优秀?是因为某些难以接受的矛盾?还是因为钱财问题?这则新闻无疑令我非常震惊。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天大的事情要以结束一条年轻的生命来解决,况且这样真的得以解决了吗?

在被警方带走后,林某对投毒过程供认不讳,但是对作案动机却一直闪烁其词,自称是愚人节的玩笑,这令警方难以采信,他为什么说不出自己作案的动机。在我看来,他怕别人无法接受他那荒谬的心理。但更多的是他自己也无法接受自己杀人的动机。

然而社会需要一个答案,一个交代,于是整个犯罪过程及其动机就被林某,警方,媒体一同回溯,编织了出来。确定他是因为某些难以接受的矛盾杀人的。这让人难以接受,这也可以猜到为什么他一直不愿意说出自己的作案动机了。但这也不是不能接受的。结合林某的个人生活背景和性格特征是可以想象的。他一方面有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内心十分好强,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内向自卑的人,诸如此类复杂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近年来,学生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漠然视之,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绝不是危言耸听。

由此可以反应当代大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为己的自私心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大多数家庭都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使得他们缺乏生活的磨练,意志显得十分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导致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且多,对自我的要求低且少,考虑更多是别人应该做什么,而很少考虑自己该为父母,家庭,社会做什么,一旦有人违背自己的意愿便心生怨恨的心理在他们心里十分普遍。

2、中国教育历来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而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似嫌不足。一味教育孩子成才,却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其实做人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成才。放下社会,学校一味要求学生拿出成绩,家长一味要求孩子拿出能力。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意识不到做人的重要性,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诸如此类的案件是人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一条条年轻,充满活力的生命才刚开始繁茂就结束了,这是多么令人惋惜和痛心啊。所以社会各界都应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篇2:复旦投毒案感想

这样的事件不是第一例,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就在清华大学出现过投毒案,毒物是铊,在当时,因为医疗发展还不发达,甚至在医院里还没有能够检测这种东西存在的方法,后来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受害者朱令被确诊出铊中毒,也得到了治疗,但是因为中毒时间太长了,朱令的身体各个系统都受到了不可弥补的伤害了,虽然挽回了生命但是对于这个家庭却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朱令落下了终身残疾,还得靠年迈的父母亲来帮她做康复锻炼。朱令铊中毒的案子的搁浅,真相不明,正义难伸,谣言四起,可以说朱令案是一个法治伤疤。投毒之所以恐怖,正是因为人们就医时医生未必第一时间联想到剧毒物品以及确认哪种剧毒物质作怪,使得投毒的后果往往无法挽回。

悲剧已经形成,再多的惋惜,留恋,或许都只是暂时的安慰罢了。我们也要相信,有法律作后盾,惨下毒手的林某也将受到应有的惩罚。而痛定思痛,当下的我们最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乃是从这起悲剧中去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它为什么让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丧失人性?

一味地注重功利性,技能性知识的大剂量灌输,轻视人文教育的做法,今天仍然普遍,而这正让许多孩子在成长期里,缺少可以养成积极健康和完美人格的沃土。盯着功利性十足的个人目标,在竞争的压力下一路飞奔,其实很容易造成一些高学历的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在原来属于常识常规的人际关系或行事挫折面前,缺少包容心与应对能力,意外折了羽翼,如此事例不在少数。

篇3:复旦投毒案的法律思考

(一) 案情回顾

通观“复旦投毒案”的内容, 可以以案件的先后进行划分, 分为案发、庭审、宣判三个阶段。

阶段一:案发。

2013年4月1日, 复旦大学2010届医学研究生黄某因身体不适入院, 后身体状况逐渐恶化, 在众多专家数次会诊无果后, 警方进入调查。4月11日, 在其宿舍的饮水机内发现的有毒化合物引起警方的注意。12日, 其室友林某某被警方基本认定存在嫌疑。16日下午, 黄某逝世。19日, 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犯罪嫌疑人林某某。25日,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人杀人罪批准逮捕林某某。

阶段二:庭审。

10月30日,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立案受理。11月27日, 二中院公开开庭审理此案。审理中, 林某某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 但辩称不是有意要杀人的, 仅是“愚人节玩笑”。

阶段三:宣判。

2014年2月18日, 上海市二中院进行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林某某因犯故意杀人罪, 被判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5年1月8日,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二审维持原判:林某某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1]

(二) 案情反思

无论我们是以何种心情看待这一事件, 但终究这两个年轻生命都已告终。面对层出不穷的校园犯罪事件, “复旦投毒案”只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复旦投毒案”虽是极端个例, 可是这一案件的发生, 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敲响了警钟。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人格、法治观念、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投毒之毒并非毒, 投毒之恶并非恶。真正的“毒”是大学生变形的心理、过激的精神;真正的“恶”则是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情的淡薄。当然, 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要依靠学校, 还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只有“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才能共筑大学生健康成长之防线;才能共育综合全面的人才;才能为国家繁荣富强提供坚不可摧的力量。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一) 现阶段, 大学生在作出行为时欠缺以法律的思维去思考, 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在法律层面上的认识。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 不会选择用法律的途径解决。在他们心中, 法律似乎很遥远很繁琐。

(二) 家庭文化环境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水平、生活态度、情绪和教育能力, 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影响非常大。近年来, 有些家长, 庸俗气息较重, 闲暇时间沉溺于打牌、玩麻将等, 甚至教唆子女参与。

(三) 重智育轻德育、重实用轻理论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对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忽视, 使得大学生人文素养匮乏。

三、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

(一) 加强执法力度,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对涉嫌违法违规的文化产业或机构给予处罚。同时要设立一批观察点, 对校园周边的书籍、报刊、影像等娱乐市场的实时监督[3]。

(二) 建立法治教育网络, 分年级、分层次进行法律思维的培养。

要利用网络建立一套分层次的法治教育体系, 通过定期对同学法律知识的考查、网络案例公开大讨论、法治网络课程的播放、模拟法庭等方式使法治教育有声有色, 从而影响大学生的行为。

(三)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提升大学生“第一课堂”的素质。

改变家长封建家长制的思想, 提高家长的知识水平, 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保持与子女思想相对同步的趋势, 这样子女才能感受到更多的家庭关怀[4]。

四、结论

高校大学生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 复旦大学林某某投毒案只是“沧海一粟”。当下, 大学生面对强大的就业力、升学压力、情感压力等, 这些都会使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失落与困惑。这时, 倘若家庭、学校、社会对其置之不理、放任自流, 这很可能会使大学生作出偏激的行为, 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而这一问题不能单凭某一方面的力量去解决, 更多的是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抵制大学生犯罪。预高校大学生犯罪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其中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主要力量, 为大学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平等、友爱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预防大学生犯罪, 不仅仅为了对人才的保护, 更是一种责任, 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摘要:高校大学生是现代化的担当, 是祖国的未来之星, 是社会的栋梁之才。目前我国法治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高校乃是法治建设的主要阵地, 大学生更是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然而近年来, 不断发生的高校大学生犯罪事件令人触目惊心。究竟是什么让美好的大学生活变得“刀光剑影”;是什么让高校大学生走上犯罪之路, 而如何预防高校大学生犯罪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由复旦大学投毒案所引发的思考, 进而分析高校大学生的犯罪行为的现状特点。通过深入剖析其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提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法治观念,法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如杰.孙伟铭.交通肇事案法理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2]曾永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辩证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3) :31-33.

[3]埃米尔·杜尔凯姆.社会分工论[M].王力译.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

篇4:复旦投毒案

经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4月1日上午,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去世。

4月11日晚,公安机关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4月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提请逮捕复旦大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近期发生的多起校园案件,都是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大学生心理咨询中,人际关系和异性关系是主要咨询的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是依存与自立、亲密与回避的矛盾体现。一些大学生人际关系比较疏远、孤立,原因很多,比如说自身性格不合群,或者有自卑感,或者盲目地将人简单归类。如果复旦上海医学院那名投毒的学生有早期的心理干预,可能悲剧就不会发生。

大学生追求精神的幸福和享受,要比追求物质的幸福更重要。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不要一根筋,试着换一种心态和观念,换一种生活方式来活活看。

篇5:复旦投毒案

审判长:法庭调查结束,现在开始法庭辩论。首先由公诉人发表公诉词。

公诉人: 审判长、审判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4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5条的规定,我们受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长的指派,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今天的法庭,对法庭审理被告人林森浩故意杀人一案支持公诉,履行法律赋于检察机关的职责。

被告人林森浩故意杀人一案,是发生在本市高校校园内,一起罕见、而又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恶性犯罪案件。

经过刚才的法庭调查,法庭审问了被告人,听取了被告人的供述和辨解,听取了证人的证言,听取了鉴定人的出庭意见,宣读并出示了与本案有关的各组证据,并进行了质证。

法庭调查的结果表明,起诉书指被告人林森浩故意杀人的犯罪事实是清楚的,证据也是确实充分的,被告人林森浩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为方便合议庭评议,并对本案作出公正的判决,公诉人对本案主要争议的三个焦点,第一:被害人黄洋的死亡是不是林森浩投毒行为造成的;

第二:林森浩投毒的目的是为了伤害黄洋的身体健康,是开一个玩笑还是为了杀死黄洋; 第三:林森浩为什么要杀死黄洋,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

公诉人就这三个焦点发表三点公诉意见,阐述公诉机关的主要观点和依据,供合议庭在评议本案时参考。

起诉指控被告人林森浩故意投毒杀害黄洋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林正视公诉人之后,将头深深低下,上身动了动)

归纳这些确实充分的证据,可以从9个方面可以向我们深刻全面地揭示和证实被告人林森浩是怎样采用投毒的方法故意杀害被害人黄洋的犯罪事实。

这9个方面是

(林抬起头,眼睛向下看,表情严肃,右脚动了一下):

林森浩目睹吕微微将剧毒物二甲基亚硝胺存放在中山医院11号楼204室的柜子里,吕微微等证人证言、相关的购物发票、有关的登记记录以及林森浩到案后的供述等证据证实,林森浩在2011年与吕微微合作进行动物肝功能实验时,他清楚地知道吕微微向天津的出产方购买了一瓶100毫升装的二甲基亚硝胺,而且明确地知道吕微微在做完实验后将剩余的二甲基亚硝胺试剂存放于中山医院11号楼204室实验台下方的柜子里。

林森浩亲身参加用上述剧毒物做动物实验的过程,他熟知该剧毒物的毒性,以及实验所需的1/21页动物建模剂量。

上述证据证明,林森浩于2011年和吕微微等人用二甲基亚硝胺做了大剂量作用于实验大鼠的动物肝功能实验,目睹了部分实验大鼠经注射二甲基亚硝胺以后,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的结果和过程,林森浩并据此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

林森浩在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对二甲基亚硝胺的毒性、实验大鼠经注射二甲基亚硝胺后死亡的情形及经过做了明确详细的阐述。

林森浩在作案前取得了上述剧毒物,吕鹏的证人证言以及林森浩到案后的供述等证据证实: 林森浩于2013年3月31日下午2时许,以取手套等实验用品为名,从吕鹏处取得钥匙,进入中山医院11号楼204室内,取出吕微微存放在内的装有二甲基亚硝胺的试剂瓶和注射器,装入一只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中带离。

林森浩将上述剧毒物带回了自己的寝室,并趁室内无他人之机,将这些剧毒物注入到寝室内的饮水机中。

盛磊等证人证言、相关书证、录像,以及林森浩到案后的供述等证据证实,林森浩于2013年3月31日17时50分许,携带上述剧毒物回到自己与黄洋合住的421寝室,此时,同

住一室的黄洋外出,另一室友葛俊琦已于2013年3月29日离校回家未归,林森浩趁室内无人,将上述二甲基亚硝胺全部注入寝室饮水机中,尔后外出,将注射器、试剂瓶等一一丢弃。

林森浩在场时,黄洋喝下被注入了二甲基亚硝胺的饮用水之后,黄洋发生呕吐、就诊、直至死亡。

吴鑫明等证人证言、黄洋的病历资料以及林森浩到案后的供述等证据证实:

2013年4月1日上午,林森浩、黄洋同处一室时,黄洋喝下已被林森浩注入二甲基亚硝胺的饮用水后即发生呕吐,中午即去中山医院急诊,次日下午,黄洋再次前往中山医院就诊,并留院,4月3日下午,黄洋因病情严重转入外科重症监护室急救,此后,虽然医护人员全力抢救,黄洋仍于4月16日不治身亡。

相关鉴定报告证实,黄洋死因符合二甲基亚硝胺中毒。吴鑫明等证人证言、上海市公案机关物证检验中心鉴定报告、法医学尸体检验鉴定书、上海市司法鉴定中心法医病理司法鉴定意见书、相关情况说明以及林森浩到案后的供述等证据证实:在黄洋使用过的饮水机、饮用水桶出水口封装盖、饮水杯、以及黄洋2013年4月4日上午6时以后排出的尿液中均检出二甲基亚硝胺成份,黄洋符合生前因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肝脏、肾脏等多器官损伤、功能衰竭而死亡。

林森浩投毒后频繁上网查询二甲基亚硝胺的味道、如何检测等信息内容。

计算机司法鉴定机构从林森浩使用的笔记本电脑中恢复的上网原始记录和对应的网页内容显示,林森浩投毒以后即于2013年3月31日18时25分以二甲基亚硝胺味道为关键词上网百度,查询二甲基亚硝胺的基本特性,该网页显示,二甲基亚硝胺系高毒类化学物,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可能致死,同年4月1日18时起,至4月7日18时止,林森浩频繁上网查询关于二甲基亚硝胺中毒后如何确诊、如何鉴定,能否检测出该物质的信息等等内容,反映出林森浩犯罪后寻找掩盖其犯罪行为的方法借以逃避法律制裁的急迫心情。(林低头)

林森浩被揭露并归案的过程,自然、正常。葛俊琦等证人证言、黄洋的病历记录、公安机关的相关情况的说明

(林向右微低着头并抬左手摸鼻根部左侧,连续挠抓了几次)

以及林森2/21页浩到案后的供述等证据证实:

因为林森浩投毒所用的二甲基亚硝胺相关案例极为少见,投毒手段又较为隐蔽,黄洋4月2日就医后因无法确诊真实病因以及毒物,病情迅速恶化。

其间,黄洋室友葛俊琦得知黄洋系肝中毒表现,便回忆起室友林森浩曾做过动物肝功能实验,遂上网查询林森浩的相关论文,得知林森浩曾用二甲基亚硝胺做过动物的肝功能实验,葛俊琦遂告知黄洋的师兄孙希才,之后,黄洋的学友王欢、刘全等人想方设法购得二甲基亚硝胺试剂,于同年4月10日

(林抬起头向前方看了一下,微晃后又低下头,上身微弓)

送到有关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从而确定了黄洋系二甲基亚硝胺中毒。

在今天的法庭调查过程当中,辩护人指出,提请法庭注意,将上术证物送检的是证人而非侦察机关

(袁在此清了清嗓),借以要求法庭甄别这些证物鉴定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

公诉人在这里就这个问题表达三个立场:

第二,上述黄洋的学友、师长因为黄洋中毒而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寻找黄洋中毒的真实病因,真实原因,他们做的这一些

(林抬右手用食指挠右脸下方部位)

行为,这一些动作,既符合正义,也符合每一个人民群众他的道德,像本案这样的投毒案件,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本市公安机关才得以迅速侦破本案。

避免了被害人死亡而被告人逃之夭夭这样的行为发生。

第二,我们认为参与送检的这些人他不是普通的人,他们都是医学的硕士研究生、医生,他们送检的整个过程符合基本的医学规范,也符合基本的医学常识。

第三,根据今天调查的出示的所有证据证明,在他们送检取样、送检鉴定的过程当中,没有任何可以提出疑问的地方。请法庭记录在案。

正是因为人民群众在侦破本案过程中的勇气和力量

(林抬起头直视前方),公案人员接到报案以后迅速地展开侦破工作,并且于4月11日两次对被告人林森浩进行了询问,林森浩矢口否认,直到次日凌晨,公案人员在查询林森浩的笔记本电脑时发现林森浩在案发前后,曾多次上网查询有关二甲基亚硝胺中毒、味道、如何检测、如何鉴定等内容后,确定林森浩系重大犯罪的嫌疑人,对林森浩予刑事立案,并刑事传唤,林森浩然自此以后才逐步地供述了投毒犯罪事实。

(1:41:29)

被告人林森到案后,直到刚才的法庭调查中,对起诉书指控其故意投毒杀害黄洋的犯罪事实做了供述。

他供述毒物的来源,投毒的时间,地点、方法、和结果,以及作案后多次上网查询剧毒物的味道、如何检测等具体犯罪经过的情形,与已经查明的相关证人证言、书证、物证、鉴定意见等证据相互印证,证明属实。

经过庭审质证的上述九个方面的事实,证据证明,本院起诉指控被告人林森浩故意投毒杀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法庭应当予以认定,并据此追究被告人林森浩的刑事责任。

二、被告人林森浩明知自己的投毒行为必然造成黄洋死亡的结果,而决意实施并希望这一结果发生,林森浩的这种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林森浩到案后对其投毒致黄洋死亡的犯罪事实做了供述,但林森浩一再辨称,他投毒的目的只是为了整一整黄洋,只是为了让黄洋吃一些苦头而不是为了杀死黄洋,他认为黄洋中毒以后,经过治疗会慢慢自行恢复的,所以黄洋死亡的结果是他投毒时没有想到也不愿看到发生的结果3/21页。公诉人认为,林森浩的辨解,与本案庭审已经质证查明的事实和证据是完全相悖的。

1、林森浩对他投毒使用的二甲基亚硝胺会造成人的肝功能衰竭并死亡的毒性是充分地了解的。

庭审中,公诉人宣读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的复函,这份复函中明确地表示,二甲基亚硝胺被列入2002版剧毒化学品目录,实验动物可以经消化道、呼吸道迅速吸收,吸收后,二甲基亚硝胺及代谢产物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在动物和人体内代谢基本相同,它的主要危害为可以造成人和动物肝脏损伤,林森浩亲手做过用二甲基亚硝胺进行的动物肝功能实验,做这项实验的实验者还需要按照一千克实验大鼠只能使用50毫克二甲基亚硝胺的建模剂量,对二甲基亚硝胺进行配比稀释,因为超过这个剂量,实验大鼠被注射后会迅速死亡,这个剂量的要求,这个致死的临界点,林森浩是清楚地知道的,根据吕微微的证词,在第一次配比的时候,因为计算错误,导致注射用的二甲基硝胺浓度比建模剂量高了十倍,注入第一只大鼠后,那只大鼠便迅速死亡,而林是在场目睹的,林森浩 在提审的时候对这一节的情况他也予以了确认,而且林森浩后来也是按照这个标准的建模剂量注射了七十只大鼠,尽管没有超过50毫克/千克这个剂量,仍然有十只大鼠因为被注入二甲基亚硝胺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我们知道肝脏是人体维持生命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肝功能的损伤、衰竭往往必然导致人的死

亡,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他都是基本常识,林森浩的硕士导师丁红陈述,N二对人或动物的肝脏会造成很严重的损伤,肝脏会很快地硬 化,具体的剂量是有有关文献资料可以查的。一般都是按照人或动物的体得来计算,林森浩是具体做实验的人,他对于多大的剂量会对肝脏造成多大的损伤肯定是清楚的,否则实验是不会成功的。

剂量大动物会立即死亡,剂量小了对动物肝脏没有损伤效果,所以,是否能熟练地控制剂量的使用对于这个实验的成败很重要,结果林森浩实验成功了,二甲基亚硝胺会对人体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因为他破坏生物细胞机理是相同的。

林森浩作为一个在读的成绩优秀的医学硕士研究生,他的导师说,他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林森浩执笔撰写的多篇论文,及其他所写的硕士毕业论文中,他对二甲基亚硝胺造成肝功能损害的毒性,他有着明确而有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林森浩在攻读医学硕士期间,根据他参与的上述动物实验的经过和结果,他执笔撰写了《适时组织弹性成像定量评价大鼠肝纤维化》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化肝脏病》杂志等权威医学核心期刊,并将上述实验及其相关论文内容作为其2013年3月完成的硕士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题为《超声弹性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的实验及临床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等文章中,林森浩明确地写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具有肝毒性、基因毒性和免疫毒性的化学物质,它进入肝细胞经微粒体代谢生成乙醛,引起肝细胞损害,同时产生活化的甲基,使核 酸蛋白质甲基化,导致肝细胞坏死,造成肝细胞坏死、再生、坏死而导致纤维化,由此可见,林森浩对二甲基亚硝胺的基本毒性以及它能够导致生物体肝功能衰竭直至死亡的认知是明确而又清楚的。

2、林森浩故意将远远超过致死量十多倍的二甲基亚硝胺全部注入饮水机中,让黄洋饮用,既充分证实林森浩主观上决意要杀死黄洋,也充分证实黄洋死亡是林森浩投毒所希望 实现的必然结果,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的复函证明二甲基亚硝胺大鼠经口的半4/21页数致死量为每千克三十七毫克。也就是说实验大鼠经注入的二甲基亚硝胺它只要达到每千克三十七毫克它有半数将会死亡,一毫升二甲基亚硝胺的质量约等于一克,林森浩在自己的多篇论文中明确大鼠肝功能实验的建模剂量为每千克五十毫克,在这个建模剂量下,林森浩实验的七十只大鼠中,就有十只死亡,而被害人黄洋的体重约为65公斤,按照复函的半数致死量和建模的剂量,约2.4~3.25克之间,也就是说约2.4毫升到3.25毫升之间的二甲基亚硝胺就已经能造成黄洋死亡的结果,他只需要不超过3.25毫升。按照吕微微的证词,她在与林森浩做完大鼠实验后,将剩余的75毫升左右的二甲基亚硝胺密封全部存放于中山医院11号楼204实验室内,今天上午的庭审当中辩护人说,二甲基亚硝胺有挥发性,公诉人注意到吕微微的证词证明他将这75毫升左右的二甲基亚硝胺存放在试剂管内的,这个试剂瓶内没有泄漏,而且他是将盖子拧紧的,不仅如此,那个试剂瓶有两个盖子,他的外盖是拧紧的,在他的试剂瓶口上还有一个内盖。被告人林森浩的证词也证明,他在取出这些试剂瓶的时候,试剂瓶是密闭的,没有外泄也没有挥发的情形。

林森浩作案的时候,将吕微微存放在这里的二甲基亚硝胺是全部取出,是全部注入黄洋饮水使用的饮水机中,按照吕微微陈述的数量,林森浩投毒用上的二甲基亚硝胺约75克,75毫升,黄洋只要服3毫升左右就足以致命,75毫升超出了人致死剂量的20多倍乃至30倍。林森浩到案以后先是供认,他承认,他将取出的二甲基亚硝胺全部注入了饮水机中,但是他先是供认大致是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大约是二三十毫升,后来又称,经过实验以后又称大约是五十毫升,即使按照林森浩辨解的最低剂量,他注入的毒剂的剂量,致死的数量,也要超过黄洋致死量近十倍,也就是20毫升,它也要近十倍,如果是五十毫升它是20倍,如果是75毫升那是30倍,如此剧毒的二甲基亚硝胺,如此巨大剂量的剧毒物全部注入饮用水中让被害人黄洋饮用,难道还不足以证明黄洋因此而死亡已经是必然的吗?

难道还不能证明林森浩要致黄洋于死地的犯罪故意和决心吗?

在今天上午的庭审中,依照被告人当庭的供述,他听到黄洋取水以后,用调羹在杯子里捣了

一捣,喝了一口然后吐了一大口,辩护律师也接着说请法庭注意到黄洋仅仅是喝了一小口吐了一大口,即便被告人所讲的是真实的,大家都可以看到,黄洋仅仅是喝了一小口,他就走上了死亡的不归路,你可想而知林森浩投下了多大剂量的毒剂,不仅如此,按林到案后在法庭上的供述。

他在注入上述巨大剂量的毒剂以后他还觉得不够,他又将注射器内约2毫升多一点的二甲基亚硝胺一并注入饮水机中,他觉得75毫升还不够,那两毫升也要放进去,这是一种怎样的疯狂啊,林森浩要置黄洋于死地的目的和决心真是溢于言表。

林森浩投毒以后视黄洋生死安危如草芥的行为也从另一个侧面充分印证了他投毒 就是要剥夺黄洋生命的犯罪决意。

林森浩在2013年3月31日,17时50分许投毒以后,黄洋这个时候还没有回到寝室,林森浩随即就在当天的18:25以二甲基亚硝胺味道为关键词上网百度查询,通过该网页显示的内容,林森浩再次确认二甲基亚硝胺系高毒类化学物,摄入、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可能致死。当天晚上,林森浩还查询了两个相关的致死案例,刚才诉讼代理人也特别强调,那两个致死案例被害人仅仅服用了2克左右的二甲基亚硝胺便死亡,2克左右,2毫升左右的二甲基亚硝胺,这两个案例也是5/21页林森浩在这个时间段搜索到的。

这个时候黄洋还没有回到寝室,如果说林森浩所说的他在向饮水机注入的那么大剂量的二甲基亚硝胺还没有来得及想过,黄洋饮用后会因此死亡的辨解成立的话,那么在这个时候林森浩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他完全应该清醒地看到投毒的后果,他应该知道人家2亳升左右就致人死亡了,你已经投入了75毫升那样巨量的毒物,林森浩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应该清醒地看到你投毒会杀人的后果。

你完全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条件悬崖勒马,从而有效阻止黄洋喝下饮水机中的毒液。但是林森浩完全不为所动,他坐视黄洋喝下如此巨毒的毒液,从而走上不归路。到案以后林森浩对此仅仅讲了一句,他说,网上说的可能致死,他理解致死的概率很低,所以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林森浩讲的这个话是不真实的,同时也充分地反应出林森浩视黄洋的生死安危如草芥的犯罪信念和犯罪决意是何等地坚定。不仅如此,黄洋中毒住院以后,林森浩明知黄洋病情发展迅速并急剧恶化,同年4月5日下午,林森浩还提着水果去外科重病监护室探视黄洋。林森浩目睹了黄洋的惨状,而且他明确地知道 黄洋出现血小板数值急剧下降,黄洋的血小板指数在4月4日的晚上已经降到2,黄洋出现直接危及生命的症状。

如果说林森浩此前还能辩解他没想到没考虑到黄洋会中毒死亡,那么在目睹黄洋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医护人员对此束手无策之际,林森浩如果不是决意要杀死黄洋,他应该会,也完全会,也完全有责任有义务用适当的方式及时地透露黄洋的病情,真正的起因,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地抢救黄洋的生命,他可以实名或匿名地告诉主治医生,他也可以实名或匿名地告知黄洋的亲友,或者黄洋的学友,或者报警,等等,等等。

但是他什么都没有做,他对此视若无睹,气定神闲,一副此事与他毫无瓜葛的表现,坐视黄洋病情继续恶化,直到回天乏术。

在这一过程中,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事实和证据可以用来证明林森浩投毒只是想伤害黄洋,只是为了使黄洋吃一点苦头而绝不是为了杀死黄洋呢,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他还有一点良心,他都能够从这一惨剧的发生、它的发展到它的结局的过程当中,他能够看到,林森浩投毒杀人的决心,他的冷酷,他的残忍。

与此相呼应的是,在黄洋病情持续恶化,命悬一线的同时,林森浩从同年4月1日18时起到4月7日18时止,在6个时间段内集中频繁地上网,反复地查询关于二甲基亚硝胺中毒后如何确诊,如何检测,司法鉴定机构如何对毒物进行鉴定等等内容,他充分反映出林森浩此时已完全置黄洋生死于不顾,而一心只考虑他自己如何掩盖投毒行为,如何应对和逃避投

毒后可能受到法律惩处的侥幸和企图。

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和相关的刑法理论,行为人主观上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仍然实施这一行为,并希望这一危害结果发生的,是直接故意杀人。

被告人林森浩明知自己投放巨量的剧毒化学品,会造成被害人黄洋必然死亡的结果,仍然实施这一投毒行为,从而实现他希望杀害黄洋、剥夺黄洋生命的目的,林森浩的行为既不是间接故意杀人,更不构成故间伤害罪,而是直接故意杀人,构成故意杀人罪。

篇6:复旦投毒案引发的深思

“首先,我要感谢我曾经的室友大学四年里的不杀之恩!因为你们的宽容理解,能够让我得以苟活到现在,在下感激不尽!涕泪淋漓!”

这句话已成为自复旦投毒案之后的经典语句。其实,林某本是学习上进,家人为之骄傲的孩子。但内向的他不善与人交流,生发了自己的挫败感。自卑、挫败、闷骚,被林严格限定在网络生活中,他为自己塑造了沉默、冷感的外壳,搭配上优异的成绩,现实中与他相识的人,很少意识到他内心的虚弱。长期以来,造就了他的心里问题。直至最后悲剧的发生。

心里的扭曲使得他在愤怒、矛盾面前丧失理性。这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心里扭曲蒙蔽的他们正义之感,只为解一时之气,寻求一时的快感,导致悲剧的发生,甚至触犯法律。

篇7: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

回顾案件始终,有一个细节颇引人关注。在死刑复核结果出来之前,有记者采访林森浩时问到:“作为一个大学的同学,研究生的同学,又是室友,这个关系怎么闹到现在这样一个程度”?对此,林森浩的回答是:“那天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机遇可以阻止它发生的。但是我当时的那种状态,就我个人的层次、修养,我个人的修身不足,我是无法阻止的”。

这番反思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林森浩投毒致室友死亡时极其缺乏情绪的控制力。近年来,从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案,到马加爵杀害室友案,再到牵动众人神经的南航金城学院命案,这些有着高学历光环的大学生为何走向犯罪的迷途、向身边同窗伸出残忍之手?除了个人等因素外,还与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不足和以培养和谐人际关系、健康身心情绪等为基础的情商教育的引导不利有一定关系。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钱理群曾犀利指出: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论道虽然尖锐,却不无道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学习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去评价一名学生、一所学校,其结果迫使学生围绕分数、名次、考试转;而教育目标偏狭、教育内容繁难、品德教育缺乏等也成为不少学校面临的突出症结。

殊不知较之智商教育,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突破瓶颈的创新能力等一系列情商素质会在大学生走出“象牙塔”之后,逐步凸显重要作用。何为情商?情商不等同于道德,它是道德的有力补充和拓展,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曾指出,情商水平高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无论是独处还是与众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等。再次细想,复旦投毒案凶手林森浩自我剖析时多次提到的“修养不足”,倘若能够控制对室友的不满情绪、知道如何恰当且融洽的处理人际关系,或许这般悲剧尚可避免!

“进入社会后,专业知识能用上的占20%至30%,许多工作都需要团体的合作才能完成”,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情商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情商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力,当下高校亟需为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开好情商这门课,庆幸的是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在情商教育上巧作文章。如在北京、武汉、上海、南京的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情商培养已经提上日程,不少高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涉及情商方面内容的课程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但是,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

篇8:“复旦大学投毒案”责任论评述

( 一) 道义责任论概述

道义责任论是旧派刑法学的观点。该理论认为具有自由意思的个体如果实施了超出道义要求的违法行为, 就要受到道德的谴责。根据道义责任论要求, 国家对犯罪行为人进行制裁时, 制裁力度不能超出道义要求的范围, 应与受道义谴责的程度相一致。道义责任论要求对犯罪人的处罚种类及轻重要与道义要求保持一致而不能越权。作为该理论奠基人的贝卡利亚在他的名著《犯罪与刑罚》中写道: “法律建立在这样一种条件之上, 那些单独的、自由与安全经常得不到保障的个体, 为了获得生活的保障而牺牲一小部分自由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 从而享受剩余的自由。但是, 人们只是由于必要, 才割让自己的一部分自由[1]。”

( 二) 基于道义责任论的案件分析及责任

基于以上道义责任论的案件分析可知,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犯罪嫌疑人林某显然违反了道义的规定。作为一名复旦大学的博士生, 其精神健全, 具有根据理性来行动的自由意思, 但他却违反道义的要求, 因为与室友之间的一点小矛盾而以非理性的行为进行投毒毒杀室友, 这种恶劣的行为显然是不可饶恕的, 其超出道义的行为也必将受到与其行为相适应的惩罚, 即死刑的处罚。

二、社会责任论

( 一) 社会责任论概述

十九世纪,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欧洲大陆出现的犯罪激增现象使得过去那种思辨性犯罪观和刑罪观的缺陷暴露无遗, 这一形势驱使人们不得不重新确立刑法思想和刑法制度, 社会责任论就是在这时被作为刑法学中新派的观点提出来的。

刑法学新派对古典刑法学只注重犯罪和概念而不注重犯罪人和事实的做法进行了批判, 认为对于任何犯罪行为, 必须首先从被冠以犯罪之名的现象追溯到原因, 从而阐明刑法科学。新派把对犯罪考察的重点放在作为刑罚对象的行为人的反社会心理上, 认为行为只是行为人社会危险性的表现。刑罚不应是对行为的报应, 应当将犯罪人加以分类, 按照他们的行为性格分别采用特别预防、威吓等个性化的刑罚方法[2]。这样, 新派观点否定了意思自由及道义责任论, 把人的危险性作为归责依据, 从而提倡社会责任论。

( 二) 基于社会责任论的案件评判

在“复旦大学投毒案”中, 根据社会责任论的标准, 犯罪嫌疑人林某的犯罪行为并非出于其本人的自由意思表示行为, 而是在社会、环境、心理、生理等各方面错综复杂因素的诱导下实施了投毒杀人行为, 暂且不论其投毒行为是否有置被害人于死地的主观故意, 其行为本身就掺杂了许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复杂的社会因素。对于其行为造成的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 则因这些因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即其行为的法律后果要根据以上不确定因素来评判, 或是死缓, 或是无期徒刑, 甚或是有期徒刑。

三、规范责任论

( 一) 规范责任论概述

规范责任论是大陆法系刑法学关于责任的本质理论。该理论认为责任不单纯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有无危害认识可能性的心理状态本身, 而是心理与规范相结合的产物[3]。责任本质以规范为基础, 进而以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状态进行责难处罚。也即如果行为人本身就没有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状态, 对其行为就不具有期待可能性, 进而没有处罚的依据, 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法律责任。

( 二) 基于规范责任论的案件分析

在“复旦大学投毒案”中, 犯罪嫌疑人林某作为一个具有健全心智和刑事责任能力的医学博士, 对自己投毒行为的法律后果具有预见的期待可能性, 在此情况下, 依然故意放任自己的危险行为, 对室友进行投毒并导致其死亡, 基于规范责任论的要求, 理应受到法律的处罚。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 其因与室友生活上的一点小矛盾而实施投毒行为, 并导致了室友死亡的严重后果。犯罪嫌疑人林某作为一个医学博士, 对所投毒品的致死剂量具有明确的认识, 最后导致了受害人的死亡, 这是进行法律谴责的重要前提和依据。本案中行为人的行为导致了受害人死亡, 并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及规范责任论, 犯罪嫌疑人理应被处以极刑。

四、结语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社会争议仍在持续, 经过一、二审的死刑判决到最高法的维持死刑复核, 种种迹象表明, 案件背后所折射的复杂的个人因素及社会因素注定了案件的特殊性和争议性。根据以上责任论我们不难发现, 每一种责任论都有其评判重点, 并对其评判的标准做了深入细致的内容分析和价值支持, 这似乎都有其合理性。理论依据不同, 判决结果自然就会不同。但是, 我们必须要透过理论看本质, 法律和道德都不是万能的, 我们在遵循社会道德的同时, 也要遵从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参考文献

[1]李琳.论贝卡里亚的刑罚人道主义思想[J].法制与社会, 2008 (18) .

[2]汪力, 邹兵.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合理引入[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

篇9:复旦投毒案能否逆转

专家证人能够扭转该案乾坤吗

齐鲁财富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11a1b710102v9lk.html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昨天在法庭出现的“有专门知识的证人”,这一群体也被称为“专家证人”。这是2013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新出现的刑事法律制度。“专家证人”做的并不是鉴定,但可以对官方鉴定发表独立的专业意见,不过仅仅是陈述意见,不参与质证。立法者希望“专家证人”制度能达到的效果,是帮助法官形成科学的判断进而公正审判。

“有专门知识的人”往往出手不凡。美国辛普森杀妻案中,由于李昌钰等“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将警方的证据驳倒,致使案情发生大扭转,辛普森后被裁定无罪,此次林森浩的辩护人请到的法医胡志强,也曾为“常林峰杀妻案”改判提供了关键证据。

但据此断言“案件逆转”,也为时过早。在林森浩投毒案一审过程中,从年龄(已满18周岁)、犯罪后果(已经造成了死亡)、主观心态(故意)、自首情节(没有自首)四个方面上看,都不符合法定从轻、减轻的规定。二审如果想改判,只有两种实现可能。其一,发现已经认定的核心事实错误;其二,取得了被害人家属的谅解,家属最终向法院上交谅解书,那么二审在量刑上可能会参考被害人家属的意见。

目前的情况看,作为被害一方的黄家绝无谅解可能。因而二审被告人辩护方从否认“故意杀人”入手辩护,证明林森浩没有杀人动机,只是为了开个“愚人节玩笑”,但现有证据要证明这一点仍有很大难度,林森浩并没有其他证据可以印证这是个玩笑。

我们真的有必要那么着急杀死他吗

蔡正华律师

http://lawyercai.fyfz.cn/b/836227

该案二审律师的辩护思路,至少深究死者死因这一点没有任何问题,对于一起故意杀人案,如果死者的死因都是模糊的,甚至是值得怀疑的,那么必然会影响对行为人在法律上的最终处理。

这是因为,在法律明文规定类似案件需要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的背景下,危险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原因力,毫无疑问是责难行为主体的关键性理由。即便辩护律师关于死因的相关意见最终被认可,也并不代表林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依然很可能要承担故意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

那大家又为何对前述辩护理由反应如此剧烈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我们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就是不喜辩解的,只要你做错了事,就应当完全认错,怎么判你都是不冤枉的。

但是在笔者看来,本着严肃和负责的态度,依法应当对死者的死因仔细核实查验,排除合理怀疑和争议。即便最后经过最严苛的技术检验,仍然认定林的投毒行为是唯一原因力,再依法判其死刑也不迟。

相反,笔者认为,如果司法机关不仔细走完前述应走查验死因、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序,那么就等于故意杀害了他;虽然在其死后,可能仍然排除了合理怀疑,依法仍然应当判处其死刑,但是在法律上,我们已经剥夺了他在程序上本应当延续的生命(生命无大小长短之别),那所有经办人都将是残杀同类的刽子手。

因为抛开对死刑存废的讨论,我们没有权力,也不应当那么着急杀死他!

语录

成年人了解这所谓的世界,但我们孩子们不了解:为什么我们称呼的强国在制造战争上这么强有力,在带来和平上却这么虚弱?为什么提供枪支这么容易,提供书本却这么难?为什么制造坦克这么容易,建设学校却这么难?

12月10日,巴基斯坦17岁的女孩、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发表演讲,自己童年因为恐怖主义而破碎,所以她决定站起来为争取儿童和妇女权而抗争。

孔庆东认为吴晓平侵权的语言为两处,一是“他今天之所以在全国有一些名气,完全是靠骂人骂出来的”,二是“所以老吴今天第一个耳朵想挂什么呢?教授还是野兽”。

近日,孔庆东状告南京电视台主持人吴晓平侵犯名誉权一案一审被北京市海淀区法院驳回。法院认为,吴晓平在《聽我韶韶》栏目中就涉及孔庆东的一起案件进行评论,所依据的报道真实,评论有诚意,并非借机损害孔名誉。公众人物对社会舆论有较高容忍义务。

死亡螺旋或经济复苏?俄罗斯的情况确实非常困难,但不是没有希望。在莫斯科超市,你仍能惊叹,虽然没有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奶酪等,但却有来自阿根廷、土耳其和中国的蔬菜肉类。

欧洲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导致卢布严重贬值,甚至动摇了普京的执政基础。但是德国政治电信网12月16日分析称,俄罗斯的情况确实非常困难,但不是没有希望。

国企腐败存在四个特点,分别是:部分企业“一把手”涉案,形成系统性腐败案件;作案手法隐蔽,以貌似合法的形式掩盖违法行为;违规决策,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问题突出;利用职权,为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

12月16日上午,监察部副部长郝明金做客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畅谈国企反腐工作。

100万保额,就敢撞劳斯莱斯?

近日,广东蛇口望海路发生一起丰田、劳斯莱斯、凯迪拉克三车连续追尾事故,现场交警初步判断为丰田全责,其中丰田车主购买了100万元第三方责任险,再加上交强险,仍然不够赔付劳斯莱斯车主的损失。于是遭遇网友如是调侃。

如果通过法治重新塑造的权力结构和权威体系,能够有效地替代帝制时代形成的传统,以及辛亥革命以后层出不穷的变局和混沌,构成一种普遍认同的秩序和制度模式,那么我就有理由相信,中国正在通过法治走向民主,并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社会结构的转型而进入一个全新的轴心文明时代。

法学家季卫东最近出版了新书《通往法治的道路——社会的多元化与权威体系》,认为现代法治国家的原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以一元化的法律体系来支撑多元化的权力结构,使得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通过统一的法律规则而运转自如、协调相洽。

说词

海绵城市

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概念,指像海绵一样的城市,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发电树

风力发电树是由法国工程师米绍拉里维埃从抖动的树叶中获得灵感而发明,它突破传统发电风车的限制。“风力发电树”上每块塑料树叶内都设有阀门,能将风力转化为电力,即使低至每小时7.2公里的风速也能发电,而且发电效率是传统风车的2倍。

玩偶村庄

上一篇:关注十八大民生问题心得体会下一篇:大学老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