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旦学习心得

2022-07-14

第一篇:上海复旦学习心得

仲新民赴上海复旦附中学习心得

赴上海复旦附中培训学习心得

张掖中学 仲新民

2014年6月28日至7月4日,我很荣幸参加了我校高三年级教师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培训学习。培训分专题讲座、跟班学习、教研讨论、参观考察四种形式。期间,分别聆听了复旦大学孙立坚教授、王德峰教授等三位专家作的专题讲座;参观考察了上海复旦大学、复旦附中、格致中学等三所名校;在复旦附中跟班学习,教研讨论,听取报告。聆听专家讲座,句句箴言,震撼心灵,教育理念的构建和革新思想使我耳目一新;跟岗学习和参观考察,听取各学校领导对学校办学情况及其成果的介绍,多方呈现了各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策略、校长的教育思想、校本改革研究、新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人文关怀的德育改革、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情况,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等,给我留下了许多思考,使我大开眼界,扩展了视野,感悟颇深,触动极大,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获益匪浅。现将培训的一些体会做如下小结:

一、专家讲座震撼人心

聆听学习孙立坚教授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专题讲座,从“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三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进行了分析,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拓展和打破了我们原有的固化思维。

聆听学习王德峰教授《社会转型期的哲学思考》专题讲座,以权力、资本和社会三者关系为主线,畅谈了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问题的担忧,并且明确了当今教育者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使我们的心灵的到了极大的触动。

二、参观学习受益匪浅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50年,占地面积5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000平方米,在读学生,本部1721人,国际部334人,教师232人,职工59人。长期以来,始终秉承复旦“博学而笃行,切问而近思”的校训,意为广泛学习而且能够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疑问且能够深深地思考。培养学生成为“知识结构全面、身体心理健康、举止行为规范、道德品质高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的时代菁英。

优秀的学生不仅要有优秀的成绩,更要在各种课外活动中表现活跃,踊跃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在各方面要均衡发展。听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介绍,在上海第二轮课改中,复旦附中提出教育转型,其目的是回到素质教育的本源。因此,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了科学严谨而又不乏创新的课程体系,在高质量地完成政府规定课程的教学基础上,建立了“人文与经典、语言与文化、社会与发展、数学与逻辑、科学与实验、技术与设计、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等八大领域的80余门选修课程体系,满足学生汲取和具备完整的现代知识结构和技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复旦附中是“最像大学的高中”,其选修课程无论授课模式还是内容,都可以让你领略一种大学的感觉。在高一高二选学完各个模块,有些内容是和大学课程紧密联系的,如理化生的实验,外国语、劳技类的机器人等,可以享受可比大学的资源,达到一定的大学水准,其相关课题研究和大学达到无缝对接。

学校按素质教育设计学生完整的培养方案,顺应海外大学和国内顶尖大学的招生选拔要求,促进学生学业之外的素养提升。他们培养的学生除具备优异的学术成绩,包括英语水平外,在成长过程中参与社会实践,体验不同的经历,形成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每年有近25%的学生申请世界各地的著名大学倍受欢迎并被录取,有近35%的学生被中国的著名大学提前录取、还有近40%的学生通过参加高考选择合适的中国大学。

学校坚定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实施“菁英学生”计划培养,推动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与理解、鼓励参与国际交流,培养国际视野。他们在海外有22所姐妹学校、每年有16批次左右170名以上学生参与交流。

学校推行小班额化,把通常的每班45名学生缩减到36人、降低生师比。

随着浦东分校的落成,复旦附中又提出了文理学院的教育模式,并且已经开始尝试,这是目前全国最具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势必会对我国的高中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三、跟岗学习提升技能

在学校安排下,我们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零距离学习参观附中的教学活动,学习最新的教学方式,讨论最新的教学理念。在参观实验室的过程中,创新实验课的开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非常值得我校借鉴学习。

如果说专题讲座是隐性学习,那么跟岗培训就是显性学习。让我从理论层面培训到操作层面学习的转变,既得到了理论的提升,又受到了实践的引导,使培训学习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认真反思创新工作

通过培训学习让我悟出不少道理,也深感我们于先进教学理念的差距。上海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前沿,复旦附中又是上海高中领头羊,能到此学习是一种荣幸。其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团队精神促进学校发展;打造校园文化;加快推进校本研修,努力开发校本课程,打造学校特色品牌;革新办学理念,改进课程管理;加快以“人文关怀”为指导的德育工作制度建设,多元化发展,尝试“快乐”教育等先进做法都是我应该学习的亮点。

这次上海之行让我感受颇多,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从基础做起,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牢记这次珍贵的培训经历,努力学习实践,把学到的理念、方法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为不断提升张中的办学水平献上一份微薄之力。

第二篇:上海复旦大学学习体会

作为我市第45期青年干部培训班成员之一,我有幸来到复旦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大学作为全国知名的百年高校,它的博学,它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是悠久,源远流长。走进复旦,我慢慢体会到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真正含义,5天亲身体验,耳濡目染,感受着复旦人“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优美的校园,博学而儒雅的导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气息,无一不激发我对知识的渴望,对博学的感知和对无限星空的仰望。通过复旦教授精心的授课,我深受教育,所学、所获、所悟受益终身。

一、课程设置科学精心,师资力量超强。本次学习共设置了11个专题讲座和2个现场教学,主要课程有《卓越领导力》、《齐家与治国》、《领导干部创新思维》、《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运行一年的回顾与未来展望》、《区域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创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选择——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大,既有传统国学,也有现代管理学,既有宏观方面政策分析研究,还有有针对性的在新形势下工作方法思考,既立足国内改革现状,也放眼世界发展方向。本次培训的授课老师不但有复旦本校的知名教授,也有上海市委党校的知名教授,他们都是代表了国内本行业里的一流水准,通过深入浅出并结合实例的解读让我们很容易接受,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思路。这次培训很多课程内容很新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次课黄兴华博士的《卓越领导力》,我平时大多学习的都是西方的现代管理学,而黄博士却完全从中国七千年悠久文化入手,并结合古往今来的实例来讲解领导力,使我耳目一新,触动很大,感觉他的观点更符合中国的实际,在工作中更实用可行。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姜鹏教授,以汉代霍光为例讲解了《齐家与治国》,我们通常理解“齐家治国”是“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通过姜教授讲解我让我们理解能治国者不一定能齐家,提醒我们每一位年青干部在做好人民公仆的同时也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这才是真正的担当。

三、不断创新,是上海最大特色。创新是我此次学习最大体会,上海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现在我国最大的改革探索正在上海进行,即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设立,周慧敏老师为我们详细解析了上海自贸区的成立背景,运行状况,通过现场教学亲身体会自贸区的四大创新,即投资便利化的创新,重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创新,金融制度创新,贸易便利化业态创新,国务院设立自贸区根本目的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以便再推广;通过参观上海创意产业的成功案例——8号桥、田子坊,结合吴明智老师的讲解,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创意产业,明白哪里有创意哪里就必定有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财富最重要来源。不管是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还是现在新的探索,无不体现了上海人的勇于“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灵魂,创新不仅是世界发展主题,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合肥正处于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起步阶段,我们既要学习上海在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创新之举,更要充分发挥我们的科教资源和国家大力发展长三角地区把合肥作为副中心的机遇,要创新思路,敏锐发现新问题,果断破解新问题,抢占新机遇,实现新发展,提升我市的国际化水平。

通过培训学习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增强了自信,强化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对我一个年青干部来说,今后要不断增强能力危机感和学习紧迫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并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多学习,多总结,不断提升履职能力,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县领导干部上海复旦大学培训班学习体会

博学笃志,身体力行,力促财政继续提升

———上海复旦行学习体会

胡立春

时逢阳春,有幸随全县领导干部综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一起走进复旦大学,感受名校氛围,聆听大师教诲,心情万分激动。由于校方前期准备扎实,内容针对性强,这次学习思想得到震撼,观念得到转变,理念得到更新,知识得到充实。

一、学习体会

1、领导高度重视,学习认真扎实

县委、县政府对此次培训非常重视,精心设计培训方案,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开展分组讨论,严格执行学习纪律,保证了学习效果。

2、课程量身定做,理论学习系统

7天时间,我们认真学习了12门课程,课程设计联系东阿实际,贴近工作需求,选择名师讲授,内容高屋建瓴,我们学习中感到理论实践结合实用,知识能力双重提升。

3、感受名校环境,学习氛围浓厚

复旦治学严谨,内涵博大精深,高深的学术素养和浓厚的学习氛围时刻激励着我的学习热情,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我将时刻铭记,不敢或忘。

4、开拓工作思路,明晰发展脉络

高度决定视野,理念改变人生,回味这次学习,时间短暂,

-1-

收获无穷。通过全身心投入创新思维、国学管理、发展方式、产业集群等课程的学习,思想认识和工作思路得到全面提升。

二、几点感悟

学然后知不足,通过集中学习和思考,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思路,对全市“继续提升年”活动和县委、县政府发展战略理解更加深刻,下步财政工作决心站在围绕中心、服务全局的高度,牢固树立“四种观念”,狠抓财政工作继续全面提升: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提升辟财源。思路决定出路,眼光有多远,发展之路有多宽,服务全县经济发展,财政大有可为。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杠杆功能,加大财政投入,启动吸引社会各界资金,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项目带动,积极推进阿胶、机械、建材等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全县经济加快发展。加大服务业扶持力度,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和商贸物流业,鼓励引导企业推进主辅分离,夯实财源基础。

(二)牢固树立可用财力观,优化结构抓收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活的灵魂,提高主体税种占财政收入比重,增加可用财力是财税工作的核心。严格收入目标责任分工,完善税收执法责任考核,加大稽查力度,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实现应收尽收。建立收入联席会议制度,实行社会化综合治税,对税收变化情况及时分析研究,形成收入合力。

(三)牢固树立和谐发展观,集中财力保民生。坚持以人

为本,着力改善民生,每年财力增长部分,优先用于提高工资水平、困难群众救助和公益事业发展。千方百计保工资,进一步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增加工资收入,提高工资水平。加大“三农”投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支持“学有所教”,巩固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支持“病有所医”,加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推进基本药物零差价。支持“老有所养”,完善养老保险、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支持“住有所居”,扩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供给,推进安居工程建设。

(四)牢固树立创新发展观,争取资金增实力。树立争取意识,创新理财思路,开阔政策眼界,多渠道猎取有效信息,提高争取效率。抓住积极财政政策机遇,研究分析上级出台的扶持政策,发挥自身优势,明确方向目标,扩大争取资金的范围和渠道。创新争取方式,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打好招商引资百日会战。

漫漫人生博弈路,复旦花草香渐闻。学习时间虽短,知识受益终身,我将以这次学习的理论为指导,创新发展思路,提升管理理念,不辜负组织殷切期盼,为创建东阿财政辉煌明天不懈努力。

第四篇:复旦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复旦大学培训学习心得

XXX园区 XXXXX

2017年12月17日至12月23日期间,本人有幸参加了区委组织部组织的“复旦大学---六枝特区科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班”,本次培训班学习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使我耳目一新,视野顿开,获益匪浅,是对我个人心灵的洗礼,思想的升华。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时间虽短,但安排紧凑、内容丰富,我们聆听了数位知名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向伟大的民族复兴迈进》、《压力与心理健康》、《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开放新格局》、《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开发》、《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等理论课程,还组织实地参观 “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等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每一课都“集思想之大成”、“耀知识之精华”,形象化的教学,独特的学习,使我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一、理论视野得以拓宽

通过章忠民教授对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宣讲,我们基层干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实践、

1 凝聚力量,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揽全局、谋划工作,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木岗园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而奋力拼搏。要把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实践创新、以十九大精神为动力扎实推动今后工作。把从严治党作为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干部管理。以脱贫攻坚工作为首要任务,基层干部要腑下身子,工作重心下移,坚持深入基层,重点做好群众思想引导、扶贫帮困工作。把宣传引导、思想教育延伸到田间地头,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相结合,进一步团结争取人心,扎实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努力将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落实到木岗大地。

二、知识素质得以提升

一是深化供给侧知识理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而不是对别人理论、做法的模仿翻新。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误读中央决策部署,就会误导社会公众,造成不良后果。这表明,立足自己的实践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多么重要。今天,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发展变化之快远超以往。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大潮奔涌向前;从国内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齐头并进。应对这种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解决全新的经济社会问题,老理论不管

2 用,别人的理论不适用,必须作出自己的创新性理论概括。

二是提高了农村工作水平。我们一定要紧紧依靠党的坚强领导,依靠各级干部的真抓实干,依靠亿万农民的辛勤劳动,依靠社会各方的合力支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全局发展作出新贡献。工作中要着力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管方向、管大事,紧紧抓住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解决“三农”工作中的突出矛盾。抓贯彻、抓落实,切实把强农举措不折不扣贯彻到基层,把惠农政策不缩不减落实到农户。建机制、建规章,强化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是强化了“一带一路”总体规划政策解读。“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将秉承丝路精神,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将以政策沟通为重要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将以贸易畅通为重点内容,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努力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推动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促进各经济体间发展自由贸易关系,形成覆盖“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要借助东风,和祖国一道,和

3 衷共济、相向而行,为再现古丝绸之路曾经的荣耀与辉煌,共同铸就团结、发展、繁荣、文明的希望之梦而努力奋斗。

三、广泛撷取复旦精神

12月17日,带着组织上殷切的期望,怀着多年梦寐以求的求知欲望,到了上海复旦大学,使我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维,收获和体会颇多,让我励志铭心。复旦人继承了“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场“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复旦人都在为之实践、为之奋斗,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作为一名曾在复旦培训的基层干部,应当也必然会将这段经历珍藏起来,以之铭心,励志奋斗,复旦精神将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克难奋进,勇往直前,为木岗园区事业发展而不断努力奋斗!

四、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

通过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让我们零距离地“感受”了那段创业维艰、卓绝奋斗的岁月。馆内鲜红的党旗让人感觉是那样的神圣和高尚,播放的视频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崇敬和激动。通过解说员详细的讲解,一幅幅真实的画面,一幕幕感人的革命场景,让人感触颇多。我们今天能够怀着崇敬和喜悦之情来到这里也得益于当年的系列会议,想到这一点,也让我

4 重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党发展到今天一个拥有几千万党员的执政党是多么艰辛的事!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自己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的光荣身份,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虽然不是在多年前的革命战争年代,而今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同样需要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共同努力。参观过程并不很长,我的心中久久无法平静。时光不再,先烈们已经远去;抚今追昔,我们踌躇满志。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要继承发扬前辈们坚忍持重、奋勇向前的作风,坚定信念,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为国家,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壮大中履行党员义务,发挥自身的作用,使自己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五、实际工作经验得以强化

一是要有高度责任心,加强团结。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大局观和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想干事,干实事,杜绝说空话、空想,杜绝“慵、懒、麻痹、侥幸、混日子”心理,才能真正让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发挥团队作用,才能取得好的工作成绩。

二是要建设良好使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当今社会,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和现代手段,才能使工作更完善、更规范,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满意。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个人服从集体的原则不能动摇,一

5 切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去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河不满小河干”,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做好人,做好事,做成事。成功,就是不断的从小事、平常事中重复、升华。

总的来说,走进复旦,充满期待;走出复旦,充满感激。常言道,“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蕃”,所以学习和提高是我永远的追求。通过这次培训让我真正懂得,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是人的观念,只有观念不断更新,事业才能有成。

二0一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6

第五篇:上海复旦大学国学社问答

『 2011年3月11日下午 』

王雷泉教授致辞:

我们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地请到了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 谈到喇荣五明佛学院,最近30年在中国佛教的复兴和发展过程中,是非常有名的。关于佛学院的一切,我也是从学生那里听说的,在90年代,他们就去佛学院学习了,当时的感觉就好像是热血青年奔赴延安一样。

在当前佛教界的先锋里,索达吉堪布,在知识分子、自然科学工作者中享有非常崇高的威望。尤其是近几年在摄受知识分子方面,堪布不辞劳苦到处讲经说法,发愿要尽形寿竭尽全力,把他认为最好的佛教思想、佛教真理在社会上传播,并且在各大高校跟知识界、学术界进行对话。因为佛教既然是真理,就不怕辩论,也不怕辩驳。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到了堪布。这个时间非常宝贵,复旦虽然成立宗教学专业已有51年了,但对藏传佛教的研究、教学一直相当薄弱。如今有机会请堪布来,就要把时间尽可能用于堪布给我们开示。大家等会儿有什么问题,可以近距离地请教。现在我们欢迎堪布——

尊敬的王雷泉教授,其他的教授、大德,同学们:

今天下午利用这个时间,大家有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互相探讨。

对我来讲,跟知识界、宗教界、科学爱好者进行交流,自身的学识也会有所提高。虽然我本人没有太高的知识水平,更谈不上什么特别深妙的证悟境界,但确实很喜欢跟大家交流。

我通过多年的学习研究,觉得佛教的教理不可思议,对它生起了不可退转的坚定信心,这种信心不会被任何外境所摧毁。这些修学中的点滴体会,我非常希望你们也能得到,并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探索真理、修学真理,这样的人生才有深远意义和崇高价值。否则,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我们的观念、行为很容易被染污,堕入邪见的深渊。

当然,在希求真理的过程中,尤其是藏传佛教有非常完整的修行次第,包括因明、中观方面的辩论传统,足以摧毁每个人的各种邪见、怀疑。这方面,高等院校的知识分子,若能与藏地的佛学院、寺院经常沟通,就会揭开很多领域的神秘面纱,真正通达超乎想象的境界。

下面,也谈不上我给大家解答问题,就是彼此学习吧。对于你们的有些困惑,我可以说说我的看法,然后跟有经验的教授、老师、同学们互相探讨。

(一) 问:在佛教中,佛陀规定犯了什么戒条,就要惩罚多少多少劫,请问这该怎么理解?

答:佛教中之所以制定戒律,并不是非要去惩罚人,表面上它是一种约束,但实际上,这为每个人趋往解脱之路提供了方便。

就像马路上的绿灯、红灯,有了它的话,开车者似乎不太自在,但这却能极大保证他的生命安全。佛教中的戒律也是如此,通过强制性地规定行持善法、断除恶业,就能让众生顺利获得解脱,达到彼岸。

(二) 问:我以前是复旦大学的研究生,现在做老师。我知道您讲过《弟子规》,但有些人认为,学了佛的人不需要学这些,因为人生是无常的,没有那么多时间。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答:作为学习佛法的人,虽然要观无我、无常,但世间名言中做人的教言准则也不可缺少。对我而言,觉得汉地的《弟子规》非常殊胜,殊胜在何处呢?对我们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有非常大的帮助。现在很多高等学校的教科书,都缺少道德教育,而通过学习它,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

有些人口口声声一切皆空、一切无常,但其实他散乱的时间特别多,说没有时间学《弟子规》,恐怕也只是一种借口而已。

对我来讲,这么好的论典,不但给很多有缘者传讲过,同时还将它翻译成藏文,藏地很多老师、学生学了以后,都感到受益匪浅。

问:藏传佛教的净土,与我们汉传中提倡念阿弥陀佛去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什么区别?

答: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净土法门,究竟目标完全相同,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藏传净土主要讲发菩提心、念佛号、积累资粮,最终能往生极乐世界;而往生极乐世界的主因,则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如此依靠自力和他力往生,汉传净土也是这样提倡,只不过个别传承上师教言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问:学习佛法应当一门深入,还是博览群书?怎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答: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没有太多分别念,信心也非常具足,这种根基的人,即使没有能力翻阅千经万论,只要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依靠自己的愿力与佛的加持力,最终也能往生净土。

那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如此呢?也不是。有些人对佛教抱有怀疑,甚至经常生邪见,这种人就必须广闻博学,通过学习很多经论,才能遣除他们往生的障碍。

我看到很多弘扬净土的高僧大德,有时候为了相应众生的根基,就强调“一门深入”;有时候在不同根基的众生面前,也讲许许多多的经典和论典。

所以,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凡事都一概而论,佛陀就不用广传八万四千法门了,只讲一句“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佛陀宣说了千差万别的法门,就是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样。

(三) 问:我是禅学会的会员,目前在国内百胜餐饮公司工作,今天很高兴有缘认识您。我有一个问题是:以前我念的是心理学,很强调自我实现,把个人潜能发挥到最大。但到了佛学领域,又听到性空缘起,似乎“我”只是个五蕴假合。从“有我”到“无我”,对我来讲是个很大的突破。

最近我看了一些您的文章,才知道原来佛教中有“如来藏”的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又是怎样的呢?

答:所谓的“我”,佛教在名言中是承认存在的,故为了“我”的解脱要积累资粮,为了自度度他要发大愿、发菩提心。而你说的“我”不存在、是虚幻的,是以最究竟的空性法理来抉择时,我也好、他也好,乃至世出世间一切万法,都是不存在的。

这种不存在,不光是口头上说说、文字上写写,而是一旦学了空性法门,你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人们所耽著的“我”, 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分别念,假如真正从身体或心识上寻找,点点滴滴也找不到。这就是佛陀所抉择的空性。

胜义中尽管“我”不存在,但名言中还要为了“我”积资净障,或者过生活、赚钱、做事,这二者并不矛盾。现在很多人常把胜义的“无我”与名言的“有我”混为一谈,这样的话,就搞不清楚前面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了。

至于你刚才所提到的“如来藏”,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明白的,必须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概而言之,如来藏有两种意思:一是我们的佛性,名言中每个众生皆具佛性、将来都能成佛的阿赖耶,就叫如来藏;还有一个,从究竟的角度来讲,如来藏是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不是单单的一个空,也不是不空,这种境界不可思议、无法言表,释迦牟尼佛在第三转法轮中将其描述为如来藏。关于如来藏的道理,《如来藏经》等中均有详细说明。

总的来讲,我们对胜义和名言一定要分清楚。胜义中万法皆空,但胜义中空,并不代表名言中也不存在。所以,我们在名言中,该做的事情就要做,但做的过程中不能造恶业,否则的话,名言虽然是虚幻的,但你造了虚幻的恶业,仍要感受虚幻的无量痛苦,对此大家务必要注意!

(四) 问:新闻中说,在一个多小时前,日本发生了8.8级地震,并引起了大海啸。现在的灾难非常多,作为佛教徒,对此应当如何看待?

答:嗡玛呢叭美吽,嗡玛呢叭美吽……莲花生大士往昔有一个教言,说人类频频造恶业的话,四大的灾难会频频发生。

发生地震虽有诸多复杂的因缘,也不能完全说是造恶业的果报,但人类现在造的业,跟前几个世纪比起来,确实非常非常严重。所以,这些灾难应该是与恶业有关,但具体是什么样的因缘?因果本身深细难测,唯一是佛陀的境界,我等凡夫也不敢妄下断言。

总之,任何一次灾难和痛苦,都与众生的共业、受难者的别业有密切关系,但也离不开暂时的因缘。佛教并不像个别外道那样,认为一切全都是业力注定,而是承许发生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各种因缘聚合的产物。

(五) 问:我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学生。在佛教中,普遍以中观作为究竟见地,但藏传佛教对空性也有许多讨论,比如自空和他空。请问,自空与他空的主要立场是什么?彼此争论的差异是在什么地方?

答:藏传佛教中,从宗派上来讲,觉囊派被认为是他空派,宁玛派、格鲁派的部分论师被认为是自空派。

宁玛派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弟子堪布根华,在《定解宝灯论浅释》中曾说,自古以来,很多人在他空和自空的问题上争执不息,但实际上,二者的究竟观点是一致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所谓的自空,是将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抉择为空性,也就是说,这些法自己的本体全部是空;而他空派承许,如来藏的本体虽然不能被他法而空,但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实有,远离四边八戏,不是分別念的对境。其实,自空和他空所宣扬的侧面,只是反体不同而已,本体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自空派是抉择第二转法轮中诸法的本体为空性,他空派是抉择第三转法轮中的如来藏光明。我们认识心的本性也好、外在的万法也好,明和空都是无二无别的,这种境界就叫现空双运。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二者的究竟意义并不矛盾,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

(六) 问:我是复旦大学的学生,来自泰国。现在各种灾难发生得非常多,我们常说这是共业所致。请问,我们看到的都是恶业方面的共业,那在善业方面有没有共业呢?

答:复旦大学也有出家人是吧?一直在读博士?1999年我也去过泰国,只呆了一个礼拜,感觉很新鲜,回来还写了一个《泰国游记》。泰国对佛教的信仰特别虔诚,当时我在几所佛教大学里,跟一些泰国的佛学博士交流过,包括跟副僧王也作过一些交谈。今天在复旦遇到南传佛教的法师,穿着这种亲切的僧衣,我觉得很好,希望以后藏传佛教、北传佛教的法师也能在复旦求学,这样应该非常圆融。

刚才这位法师所提到的众生共业,在恶业方面,常体现为地水火风等灾难。而在善业方面,比如可示现为众生居住的美好环境。我的一位师父,前几年三四月份时到了杭州,那时候藏地是天寒地冻,他到杭州以后,在电话中跟我说:“这里特别特别美,到处都是鲜花,他们享受这么美好的环境,应该是共同的善业所感。”因此,相当一部分众生感受快乐时,就可以理解为,是他们造了善业以后,共同所感召的福报。

(七) 问:我是复旦物理专业的学生。《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住于有无善恶二边之见。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让我们行善业呢?

答:刚才我也讲了,胜义谛和世俗谛一定要分开。世俗谛中我们要布施,布施的时候,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都是具足的;但到了最高境界时,这三者全是空性,又称为三轮体空。这不仅仅是《金刚经》中说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讲一地菩萨布施圆满时,也提到了这一点。因此,布施到了最高境界才称为三轮体空,但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时,还是要作世俗谛中的布施,不需要观那么高的境界。

《金刚经》完全是讲般若空性,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它所站的角度,是抉择胜义谛中最究竟的空性,并不是抉择世俗谛。而抉择世俗谛时,我们若行持那些善法,功德也是全部具足的。这一点必须要分开,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八) 问:佛教里有很多密咒,比如六字大明咒、金刚萨埵百字明、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佛说每个咒都有很大很大功德,要念多少多少万遍。那我在修行的时候,该选择什么样的密咒呢?

答:我对密咒从小就有信心,只是现在比较忙,念的时间比较少了。我们藏地有句俗话:“孩子会叫妈妈的时候,就会念观音心咒——嗡玛呢叭美吽了。”基本上每个藏族孩子都是如此,只不过现在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好多孩子到了外面的学校、城市以后,就不是特别争气了。

密咒的功德,佛陀在不同的经典、续部中都有阐述,至于你该选择哪一个,可能要分两种情况:

一、这个密咒与你的传承上师、某些灌顶修法有密切关系,然后你应该发愿念诵。

二、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比如造业比较多,觉得业力深重,就念百字明和金刚萨埵心咒;如果要开智慧,想生生世世具足智慧、利益众生,就念文殊菩萨心咒;若想遣除一切魔众违缘,就念莲花生大士心咒……你觉得哪个咒语对自己非常重要,就可以选择这个咒语去念。

念咒语方面,藏地很多修行人确实与众不同。前段时间,我们学院有个老出家人圆寂了,他一辈子念了六亿咒语。而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没有圆寂之前,曾把一生所念的咒语都统计出来,有些咒语像“阿”、“吽”只有一两个字,有些咒语长达十几个字,这些长咒和短咒全部加起来,总共有九亿。上师是72岁时圆寂的,在此之前,他一辈子都手持念珠不断在念。

通常来讲,藏地的修行人随时随地都手不离念珠,不管是坐车也好、放牦牛也好、到农田去也好,甚至很多知识分子、干部在办公室里,也是拿着念珠,被领导看到还会挨骂。不过现在比较方便了,拿个计数器一直在念,领导也发现不了。其实,念咒语不说长远的功德,仅仅是暂时利益的话,分别妄念、痛苦烦恼也会依此而消除,让心安住于清净的状态中。所以,念咒语是非常有意义的!

(九) 问:阿罗汉是听闻佛陀教法而觉悟的,他会对别人说法。但辟支佛就很奇怪,他是自我觉悟的,而且不对人说法。为什么辟支佛不对人说法呢?是不是他觉悟以后有能力上的差别? 答:辟支佛,是在前期的如来教法已灭、后期的如来教法未兴之际,出现于世间的。他虽然口里不说法,但通过身体发光、示现种种神变,让众生见后生起信心,进而信仰佛教、趋入涅槃,这也是一种“以身说法”。

佛陀在《百业经》中讲过,凡夫人对神通很有信心,认为这比说法还重要,所以,辟支佛就给他示现神通,这也是一种善巧方法。否则,你苦口婆心说了半天,他不一定接受,甚至会生邪见,但如果有个辟支佛在空中飞来飞去,他马上就会信得五体投地,“咚咚”在地上开始磕头。

问:汉地认为一个人即便今生开悟了,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要破一切无明,才能成就圆满佛果。但藏传佛教说即身成佛,我一直不是特别理解,这个即身成佛与圆满佛果有什么关系?

答:关于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没有什么差别。汉传佛教也强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包括汉地的《法苑珠林》、《妙法莲华经》的注疏中,一些大德也讲过即身成就的道理,跟藏地即身成佛的观点一致。

所谓三大阿僧祇劫,全知无垢光尊者在教言里说了,这要根据众生的根基、心力来安立。对心力广大的利根者来讲,一刹那便可圆满数劫资粮,因此不需要三大劫的时间。比如,从一地到成佛本来还需要两大阿僧祇劫,但显宗的《般若经》也讲了,证得一地菩萨的果位以后,如果愿意的话,七天即可成佛。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不矛盾。汉地很多论师也认为,所谓的三大阿僧祇劫,只是依众生分别念的数目而安立的,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解释《妙法莲华经》中龙女瞬间成佛了。

问:如果即身成佛的话,那成的是什么佛?他可以像佛陀那样断除一切无明,通达一切智慧吗?比如,他做计算机软件方面,必须要超过比尔•盖茨;建寺庙的时候,不能不懂怎么建设、怎么预算。

答:宗喀巴大师和个别论师认为,所谓即身成佛,是真正的成佛,但这种佛不一定像阿弥陀佛、弥勒佛那样,非要我们看到他的相好庄严、功德具足。在这个世界上,现前如来藏面目而成佛、然后在无量刹土中度化众生的,本来就非常多,所以不能否认这不存在。

还有一种说法,因为佛在梵语中是“布达”,意为觉悟,这种觉悟指一地菩萨以上的果位,故辟支佛也称之为“中佛”。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汉传佛教也没有明显的说明。比如,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到底是佛的开悟,还是菩萨的开悟?是菩萨的话,又是几地菩萨,一地、二地还是十地,或是没有得地?没有得地的话,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是资粮道还是加行道?这在任何教言里也没有描述过。

(十) 问:我读《楞严经》时,记得释迦牟尼佛曾问波斯匿王:四大一切事物都是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那不生不灭的是什么?最后悟出来是佛性。然后我又读《成唯识论》时,讲一切事物都是依他起,包括八识也是如此,所以不可执著于八识,一切在胜义里都绝迹泯相,真实存在的只有由空而显现的理。从这里我就想到了《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就是说,与一切假相对的最真,只有真如。

这是我对真如的理解,虽然没有修到这个境界,但理解上是这样的。特别希望上师给我一个开示。我知道八地菩萨是不退转,您已经达到了这种境地,所以请上师慈悲给我开示,在修行的路上也能像您一样不退转。

答:现在很多人认为,别人把自己当成**,是件很开心的事。我今天到了复旦,不但被认定为圣者,而且是八地菩萨,这对我来讲,扣的帽子太大了,哈哈!

其实《成唯识论》也好,《楞严经》也好,还有像《大乘起信论》里都讲了,清净的依他起,实际上是了义真实的阿赖耶,而了义真实的阿赖耶就是如来藏。当然,这种如来藏假如以分别心去揣摩,觉得它是一种量、是一种质,那肯定是盲人摸象,无法明白它的真实本义。

佛陀将万法抉择为空性之后,是不是一切都不存在了呢?并不是,它还存在一种明分。但明分与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最终还是不可思议,这种不可思议的究竟境界,则称之为了义如来藏。 这种了义如来藏,是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但我不要说八地菩萨,连资粮道都没有入。对我们凡夫人而言,“现”的话无法“空”,“空”的话无法“现”,“现”与“空”是互相矛盾的。只有将第三转法轮所抉择的光明,与第二转法轮所抉择的空性结合起来,才能通达它的本来面目。所以,这要通过真正的研究和修证才能证得。

(十一) 问:汉地有很多比丘尼,但藏传佛教中出家的女众不多,而且在藏地,妇女的地位很低很低。请问,藏传佛教怎么看待妇女呢?

答:藏地出家的女众还是蛮多的。在我们佛学院,男众出家人只有两三千,女众出家的却有五六千。

关于比丘尼的传承,藏传佛教中一直都没有。大概在20世纪末,国内外的一些藏地大德想把这个传承引进来,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缘不具足,只好暂时作罢。但这并不是轻视女众,只是有些传承没有接上而已。

这种现象不但在藏传佛教中有,我去泰国的时候,看到男众可以短期出家,女众只能当八戒女,“不平等”似乎更加严重。不过,对女众来讲,确实有很多不共的过失,佛陀在经典中也明确讲过,这不仅在藏传佛教中有叙述,汉传佛教中也有很多。

然而,女众只要精进修行,还是可以成就的。藏传佛教的历代大德中,就出现过不少女性成就者,像益西措嘉空行母、玛吉拉准空行母。还有一个叫满莫的,《敦珠佛教史》中记载,她与两弟子一起会供后,三人犹如雄鹰飞空般,不舍肉身而直接飞往清净刹土。

而且,藏地妇女的地位,也不是像别人讲的那样低下。只是在有些习惯和传统上,女人的能力无法与男人相提并论,但她们的地位并不受影响。

(十二) 问:我父亲身体不太好,经常头痛,母亲就每天早上在佛前供杯清水,诵几遍一切如来心秘密宝箧印咒,再把水给父亲喝,父亲顿时觉得头痛缓减了。但未经过上师灌顶的人,是不是不能轻易诵密咒?母亲这样做是否如法?

答:任何密咒,都最好是得过灌顶之后再念。但即使因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得到传承和开许,它的作用也是有的,持诵不会犯特别大的过失。

现在藏地也好、汉地也好,很多人念咒语不一定得过传承,但念了以后,还是会有感应、有加持的。

(十三) 问:我现在每天做功课,也做了很多善事,但身体还是不太好,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念功课、行持善法,是不可能带来疾病的。你在修学中之所以如此,应该是像《金刚经》里所讲的,以往昔的罪业本来要感受非常严重的痛苦,现在可能是重罪轻报了。 问:如果别人劝我不要这样执著,应该随意一点,那我该怎么办? 答:不要管别人说什么,重要的是寻找一条真正的解脱之路,尽量保持自己的善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随顺别人。

(十四) 问:我看过您答济群法师的19个问题,读完以后非常感动,觉得佛法就应该这样,是圆融、统一的。但从历史和现实中,我常会看到一些宗派斗争,包括居士团体里无休止的争吵,对此深感痛心疾首。您怎么看待这些呢?

答:现在,不仅是我们学大乘佛教的,包括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也在往和谐的方向迈步,不像过去某些国家那样水火不容了。既然没有受过大乘教育的他们,都能以和谐理念为根本,那我们作为佛教徒,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就更应该和睦相处了。

其实,佛教的教义上并不存在争斗,以前没有,现在也不可能有。只不过个别佛教徒没有领悟到它“慈悲为怀”的宗旨,于是就制造矛盾,引发种种争论。若想改变这种现象,不能只靠一两个出家人或居士,应该是所有佛教徒的事。假如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和合,依靠这种凝聚力,才能弘扬佛法,利益周围的许多人。

当然,你重视自己的宗派,这也无可厚非,但在此基础上还应团结其他宗派,甚至是世界上的其他宗教。这种包容心,国外就做得非常好。不过,这几年来,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之间、汉传佛教各大宗派之间,也做得比较不错。虽然极个别人会发生一些冲突,但这是个人矛盾,从大的趋势来讲,还是逐渐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十五) 问:米拉日巴在修行时,碰到一位非常严格的上师,不停地刁难他,来消除他的业力。那您在佛学院中,如果碰到一个人很有潜质,是怎么教化他的呢?

答:我没有米拉日巴的上师那样的成就,也没遇到过像米拉日巴那样的苦行者。米拉日巴的上师当时也曾对他说:“我是特殊的成就者,你是非常有信心和坚忍力的弟子,故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调化。但你以后摄受弟子时,不可再用如此严格的手段了。”

当然,按照佛教的传统,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差别,还是有的。不像个别学者认为,上师和弟子应平起平坐,老师和学生也应平起平坐,这种说法是一种极端民主。虽然从“众生皆具佛性”的角度而言,上师与弟子有平等的一面,但在某些层面上,还是应该存在高低。这种高低,也是传递真理时的互相尊重。

我们佛学院的传统,其实跟汉地寺院也差不多:各个班有法师讲经说法,之后再由具德行的法师辅导。在此过程中,大家都会恭敬谛听,若遇到一些实质性的疑惑,则可开诚布公地进行探讨,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就是这么一个原则来教化的。

上一篇:手工制作工作总结下一篇:适合晨诵课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