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4-04-13

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精选8篇)

篇1: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可以说是发展的硬道理。但我们也应看到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问题和矛盾也出现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导至一些社会矛盾的激化,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至使当地的人并没有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造成及其严重的后果。

一、对我们来说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基础条件。加大农业投入,以科技兴农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前提。目前相对于劳动力各要素中,土地要素更为稀缺,我们应推进以替代土地为主的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观念的转变。农村税费改革的完成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应该注意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小农”观念,树立大局意识。以科学发展观贯穿农业发展的全局,谋求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要发挥出比较优势。从全国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地貌,气候,生态具有多样性。有的地方适合发展牧业,有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要认真研究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集中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只有找准了我们的优势,找准了发展的思路,才能发挥好自己的优势。

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繁荣农村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2003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为39.1%,而世界平均水平是80%,可见我们的城镇化率远远落后,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依托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城镇把大量富余劳动力从生产力剩余的农业部门解放出来。使这部分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农产品供给者变成农产品需求者,这就可以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另外留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人均土地面积就会增大,农产品需求就会增加,相对于其它产品,农产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从而使农业人口的收入得到增加。农业人口收入增加后,他们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大,从而促进工业的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又会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要强化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

首先,要强化执政意识。近年来,我们看到群众们对乡镇政权组织的依赖性在降低,对乡镇干部素质的要求在提高,这一低一高的新变化对乡镇组织行政能力提出了挑战。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民的自主性更大了,对乡镇的依赖越来越弱化。一些乡镇干部反映:“现在的群众是‘没有事情不理你,出了事情才找你,解决不了就骂你’,对乡镇的依赖度越来越低”。同时,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广大群众对乡镇干部勤政、廉政、依法行政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群众心中渴望的好干部不仅要懂科技、懂经济、懂信息,更要讲政策、讲法律、讲民主。这种“一低一高”的现实变化,对新形势下乡镇政权组织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要提高执政素质。近年来,农民靠土地致富的热情在退减,从事非农产业增加收入的愿望在增加,这一减一加的新变化对乡镇政权组织引导群众发家致富能力提出了挑战。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上农业效益低下,农民依靠土地实现富裕的希望难以实现,致使过去作为农民“命根子”的土地遭到冷漠,农民离土离乡从事非农产业以增加收入的愿望不断增强。凡是搞得好的,不是村支两委的战斗力、凝聚力强,就是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不是富裕大户的思想境界高,带动效应强,就是村级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贡献大。而怎么才能让他们更好发挥出作用,就需要我们乡镇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了。

二、生态良性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

第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中国的发展成本远高于世界平均发展成本。中国科学院算了一笔账,干同一件事,在世界平均状况下每花1美元,在中国就要花1.25美元。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循环经济真的能起这样大的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现在正处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期,是我们实现工业立市的最关键时期,如何发展工业,是走老路,还是走新路。无论从现在的形势和发展的长远来看,我们都别无选择的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这条路的具体体现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可以说有三大支柱,分别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循环经济为我们处理好这三大支柱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它的本质实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它通过资源输入的减量、延长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寿命、使废物成为再生资源,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

第二个优势是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的“共赢”。传统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产生大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社会经济、人体健康重大损害。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物质增长转变为服务增长,从数量型的增长转变成质量型的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第三个优势是循环经济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传统的发展方式将物质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

第二,保持生态良性发展政府要做好招商选资工作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虽是一字之差,但却蕴涵了丰富的含义。首先是一个发展理念的变化。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干部是“捡到篮里都是菜”,对外来投资不加分析,不问良莠,一概欢迎。有的甚至以引进外资多少“论英雄”,全民总动员,层层压指标,仿佛政府的惟一工作就是招商引资。为了引进外资,没有什么条件不敢给的。可以想象,这种盲目引来的资,会是什么样的资?大多数是一些技术含量小、能源消耗高、大量占用土地、污染环境严重的产业,不仅没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大量浪费了当地的资源,付出成本太大,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前不久,江苏镇江市因污染因素婉拒了一个2.76亿美元的大项目,而一江之隔的扬州市,自去年以来,已否决了119个污染项目。

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表现在引资上,就是强调引资的质量而不单是数量。引来的外资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要考虑当地的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特别是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健康和其他福利来求得一时的经济增长。那种引来一家企业却毁了一条江的事情是不应该发生的。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招商时,不仅要“引”,更要“选”。

三、发挥好政府的职能作用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保证

一是要实现政事分开。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把政策制定(掌舵)同服务提供(划浆)分开,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求我们把高层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即把决策权和事权分开,也就是我们说的政事分开。无论是政府的各项决策、各项行政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决不允许有任何一级政府的决策、制定的行政法规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与上一级政府的决策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相冲突的现象存在。否则,将不是社会、企业的原因使社会、企业失去了政府的控制,而是政府本身把社会搞乱了。这是地方主义,各自为政现象产生的根源。强调这一点,对于建立统一的市场和市场经济的新秩序极为重要。

二是要实现政企分开,就要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这一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做了,但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呢?关键还在于没有弄清楚政府不能象企业那样来运作。政府和企业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机构组织:企业的行为动机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政府的行为动机是使社会既充满生机和活力,又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企业的收人大部分来自顾客,政府的大部分收入则来自纳税人;企业的动力通常来自社会竞争,政府则来自垄断。因此,作为民主的和开放式的政府而言,其基本的使命是“办好事”,决定社会的前途,而不是挣钱。政府必须经常提供能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所需求的行为,并不问其支付能力与否,这样政府也就做不到象企业那样的市场效率。但政府的效率是通过企业、社会的效率而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效益。因而政府也就不应该有其自身的利益,更不应该参与到生产经营的经济行业。政府是以裁判者的身份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但却不能与“运动员”分享比赛奖品。

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是互补、互动的关系,从治理国家来讲,政府是主导;而从管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才是主力。当前,社会组织应当努力克服依赖性,增强自主意识;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社会组织,伸出双手欢迎社会组织的参与。

四是县级政府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做到定位准确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如何看待县域内的资源状况,如何评价县域内的生产要素,如何将要素激活,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主要任务。在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域范围内,除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等相对确定外,其它要素具有不确定性,如资本、技术、人才等,培育要素、整合要素、激活要素、运作要素应成为政府的任务。如果把激活生产要素单纯看成是微观主体的事情,政府不发挥调控、聚合功能,那么,县域经济发展将会受到很大制约。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围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维护好群众利益,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篇2: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日期:2011-4-7 15:16:24 来源: 浏览:25 次

[摘要]为应对国际 金融 危机对我国 经济 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 发展 ,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滑坡,本文意在从理论上,主要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出发,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并从近期、远期来看,论证扩大内需都是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可靠保证,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扩大,在我国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关键词]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大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出现明显放缓势头,一些国家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的迹象。我国经济也出现了出口萎缩、经济增速放缓、中小 企业 经营困难、失业人口增加等现象,特别是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在宏观调控中坚持继续扩大内需的方针,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性

1.出口需求难以长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外需持续扩大带来的出口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7年,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已达37.5%。由于对外依存度较高,使得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全球贸易环境。目前由于此次金融危机已经使美欧经济放缓,甚至出现衰退迹象,直接影响我国的出口需求下滑,所以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外部需求是难以长期为我国提供可观的经济增长动力的,所以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解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靠扩大内需,内需永远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2.资源约束和环境的承受力对投资需求的制约

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以低水平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大部分投资的技术含量不高,基本上都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和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从而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所以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主要应改善投资结构。当前我国经济增长GDP虽然高,但增长效率比较低,能源、资源消耗都比较大。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化改革措施的推进,我国经济受国际能源价格影响将会越来越突出,所以不论是为了防范国际能源价格风险,还是从资源约束和环境的承载压力上来说,投资需求大幅度提高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3.巨大的消费需求是 现代 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的推动力来自投资,消费增长和投资增长不协调,消费增长在两大内需增长中长期处于明显滞后状态。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超过62%下降到2007年的37.3%,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7%,均达 历史 最低水平。而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2003年全球平均最后消费率约为77%, 中国 明显要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最终消费率低,说明在GDP的分配和使用中,消费的扩张力低,尤其是居民消费的扩张力低。虽然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的协调性有所增强,但是和世界平均最终消费率相比,说明我国消费需求未来的增长空间还很大。

二、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

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也有较大幅度地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着诸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秩序比较混乱等问题。而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增加居民的收入。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已经明显地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解决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构建 科学 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我国针对地区间和部分社会群体间收入差距过大而明确提出“提低,扩中,调高”的改革思路,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最终使得我国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内部差距全面缩小。可行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稳定和加强各项支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鼓励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职工收入;依法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严格控制垄断行业及企业职工收入的过快增长。三是改革和完善公务员工资分配制度,适当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相应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切实保障城镇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增加对低收入户特别是困难户的救济、补贴;通过减税、支持创业等手段增加各类困难户的收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水平。

2.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公共投资对社会消费的带动作用

由于多年来我国在公共 教育、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减灾防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从而造成社会急需的这些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所以只有通过扩大公共投资、降低公共产品价格,才能建立起启动城乡消费的长效机制。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政府要增加对健康、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等公共产品的支出,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特别是 农村 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城乡消费条件,改善消费环境,降低储蓄意愿,从而带动消费的增长。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对农产品的补贴,从而使农民收入增加,最终实现启动农村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这样才能有效扩大消费内需。

3.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消费者预期

消费与储蓄是此涨彼消的关系。目前我国国内居民人民币储蓄超过15万亿元,所以,提高消费的根本之策在于降低储蓄率。为降低国内储蓄,就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

三、如何使消费热点成为新的 经济 增长点

要使消费热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要转变观念。要认识传统的导向型经济已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要充分认识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适当鼓励消费,而不能限制消费,要重温马克思早就强调的一些著名论断:“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我们说鼓励消费,是鼓励居民消费升级过程中一些必要的合理的消费,绝不是鼓励那些不合理的高消费。鼓励合理的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其次,充分利用需求结构的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现在还要注意,克服消费品生产“小而全”和“散”、“乱”现象,要组织大 企业 集团,提高技术水平,一方面使刚出现的消费热点尽快转向成长期,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消费热点的形成和 发展 ,使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强大动力,突破消费需求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瓶颈”,使消费热点升华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要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要了解市场的供求情况,了解消费心理和消费倾向,掌握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企业必须面向市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特别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高的新产品,以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的变化。

第四,要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为了培育消费热点,为了扩大有效需求,政府需要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加以扶持。例如,要充分发挥 金融 信贷在培育消费热点、发展支柱产业的作用。包括采取消费信贷、分期付款、抵押贷款等方式,增加有效需求。以增加现实购买力,从而解决潜在消费需求与有效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要运用价格杠杆,对有

些热点消费品的价格,加以调控,使其逐步降低(如当前商品房的价格、小汽车的价格以及某些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以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形成消费热点,并使热点持续稳定,以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要充分发挥财政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要集中财力,用于最需要的地方,起到刺激有效需求的作用。特别要增加基础设施与环保产业的投资,增加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增加文化 教育 的投资,这些都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文化的基础工程。也是培育消费热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条件。

四、对消费需求进行正确引导

应该看到,市场具有自发性,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具有自发性,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第一,要引导购买力的流向。就以居民而言,居民收入有一部分用于储蓄,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人还有将收入用于投资。要引导居民购买力尽量用于消费。用于投资的购买力,也要使其尽量进入最终需求领域,多开发那些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高而又适销对路的消费品和劳动产品,吸引购买力,开拓市场。要避免中间需求和股票、证券投资的过分扩张,避免过多地分流购买力,影响消费的扩大。

第二,要引导居民提高消费倾向、减弱储蓄倾向。近年来尽管储蓄利率一再降低,但储蓄倾向仍很强烈。因为很多人有后顾之忧,牵涉今后养老、医疗保健、子女上学甚至生活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最低生活费等问题,免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第三,要针对城乡不同情况、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对消费需求进行具体引导。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差别较大,风俗习惯各异,要分别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引导,培育消费热点,引导消费需求,才能使消费热点健康发展,促进市场繁荣。

第四,引导消费需求,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3:关于发展水土保持经济的探讨

关键词:发展,水土保持,经济效益

近年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完善, 各级水土保持机构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拓宽水土保持事业, 水土保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 由于受过去的体制和思维方式限制, 只注重治理而忽视经济效益, 特别是自身经济效益的发展, 致使水土保持经济工作先天不足。从整体看, 基础薄弱, 发展不平衡, 部分地方处于刚刚启动状态, 经济实力、自身活力与其他行业及水利系统内部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如何适应“二个根本性转变”, 如何发挥优势, 发展水土保持经济, 增强自身活力, 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和探讨, 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水保系统要积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紧紧围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水土保持良性运行机制, 立足现有资源、人才和设备优势, 大力发挥自身潜能, 全方位、多触角走向市场, 发展水土保持经济, 增强自身活力, 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一、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强化经营意识

发展水土保持经济, 振兴水土保持事业, 我们水土保持队伍应着重在增强四个观念上下功夫。

1、增强机遇观念

一方面, 现行的经济和产业政策, 为我们发展水土保持经济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契机;另一方面, 丰富的水土资源可以说是我们水土保持行业特有的优势。抓住机遇, 利用政策和资源的优势发展水土保持经济。

2、增强市场信息观念和科技观念

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信息经济。水土保持综合经营的发展一方面要靠自身实力, 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而信息是指导生产产品的关键一环。

3、增强外延及辐射观念

发展水土保持经济不能只限在本系统、本地区的范围内, 办厂 (场) 、矿的地点、产品可以冲出本地区, 走向全国, 面向世界。另外更应大胆、积极地使用外来资金、技术、人才, 这样才能使水土保持经济全方位、深层次进入市场, 乃至参与到世界经济大循环当中, 在竞争中锻炼、提高和发展。

4、增强联合协作观念

无论是社会化大工业的发展, 还是近几年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技术经济联合与协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发展水土保持经济也要破除小生产观念, 树立社会化生产协作意识。通过开展横向联合, 引进人才、引进项目、开发资源、开发产品、开拓市场。在联合中求生存, 在联合中求发展, 在联合中求效益。

二、招贤聘能, 加强培训, 提高水土保持系统的整体综合素质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 市场经济之争, 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才之争。一个行业的队伍素质如何, 人才多少, 决定着这个行业的兴衰。人才问题不解决好, 水土保持综合经营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逐步调整好专业人员的结构, 水土保持要按照市场经济的特点, 打破行业界限, 注重培养和吸收各方面人才。特别要吸收那些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进入水保行业, 以此改变水保系统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同时, 要强化竞争机制, 坚持“能者上, 平者让, 庸者下”的原则, 实行聘任制、目标制、合同制。不惜高薪聘任能人。二是要认真做好职工的培训工作, 采取不同形式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 把人才培养好、训练好, 提高整体素质。

三、以经营“短、平、快”项目为先导, 走滚动发展之路

水保系统应立足行业优势, 以价值取向为原则, 发展水土保持产业。要坚持集体、个人一起上, 大、中、小项目齐发展的原则, 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经济。要把投资少、见效快、规模小、易转产的生产项目作为行业脱贫的先导产业。上新项目时, 即要积极、又应慎重。有条件的可以依托大企业, 服务于大企业, 把经营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四、运用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由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五大类需要所驱动, 这些需要是分层次, 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并依次提高的。当一个人的低级需要相对未满足时, 较高一级的需要就不重要;当较低一级的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之后, 追求较高等级的需要就成为继续努力的主要动力。满足了的需要则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因此, 在发展水土保持经济方面应建立激励机制, 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 将职工的自身利益与集体的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 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到发展水土保持经济工作上来, 提高工作效率。

发展水土保持经济, 正日益被各级水保部门所重视, 为广大水保系统职工所关注。因为它既关系到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 又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水保经济不仅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为水土保持工作及其深化改革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活力, 需要我们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和探讨, 使水土保持经济健康发展, 为全国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玉德:《水土保持工程》,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2年。

篇4:区域经济保持平稳发展

沿海地区经济增速较快三大都市圈领跑全国

2002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总体形势好于预期,也好于上年。经济增速逐季小幅回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初步分析,经济加速增长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的支持;二是对外贸易的带动;三是信贷的推动。目前看,这些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将发挥作用,因此,我国经济增势在短期内不会减弱。

分区域看,各大地带的增长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东部沿海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特别是三大都市圈的经济增长态势良好。其原因在于:一是各种配套条件完善,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东部受益明显;二是城市化进程不同;三是知识与信息存在差距;四是比较优势发挥不一。

根据各地区的初步预测,预计2002年东部地区(不包括海南)经济增长为10.86%,2003年经济增幅为10.71%;中部地区2002年经济增长为9.43%,2003年经济增幅为9.26%;西部地区(不包括西藏)2002年经济增长为9.65%,2003年经济增幅为9.46%。2003年江苏、浙江、天津、广东、北京、上海等仍然保持比较高的增幅,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西部投资仍有望保持领先局面

分地区看,2002年前三季度,东、中、西部投资基本实现同步增长。其中,东、中部投资分别增长22.9%和25.3%,西部投资增长25.2%。中西部地区投资增幅高于东部地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2002年国家财政资金落实到位情况比较好,但在经济回升的初期,非国有经济投资的积极性还不够高。

从投资构成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即东部地区主要以非国有经济为主体,而中、西部地区投资仍然是国有经济为主(占比超过50%)。在2003年国际经济形势趋好,国内政策稳定的背景下,专家预期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非国有投资有望进一步活跃,但考虑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之目前投资领域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障碍,估计非国有投资增幅,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不大可能突然攀高。另一方面,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将继续执行,西部地区继续享受政策上的优惠(投资方面),特别是几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加上西部地区本身基数比较小,估计西部地区的投资增幅仍有望领先东、中部。

根据各地区的预测分析,预计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东、中、西部分别增长16.5%、16%和17.1%;预计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东、中、西部分别增长14.7%、14.9%和16.2%。三大地带投资增幅差距不大,西部略高一些。

物流加速,各地物价涨幅差异较小

2002年以来,尽管经济增长逐季加快,但市场价格降势依旧,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月下降0.7%,与上月比,9月份环比上涨1%。1月~9月累计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8%。分地区看,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3个省(区、市)9月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月下降,降幅在0.2%至2.5%之间。其中,降幅较大的地区有:重庆下降2.5%,北京下降1.9%,山西和广东分别下降1.4%,海南下降1.3%,浙江和四川下降1.2%。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其中涨幅较大的地区是:青海上涨2.4%,内蒙上涨2.3%,上海上涨1.7%,天津和云南上涨1.2%。

应该讲,物价长期低位运行的原因是经济大背景发生了变化。我国经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进入了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经济结构调整阶段,物价低增长是这一发展阶段特有的经济现象。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供给大于需求,竞争不断拉动价格下降。同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需求增长。全社会的生产率提高降低了成本,也为物价下降奠定基础。相当比例的职工下岗分流,住房、教育以及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致使我国居民重视储蓄,消费需求下降。此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对国内市场商品价格的影响日益增加,现在已成为我国物价低增长的下行因素。分析2003年的情况,外在冲击的因素依然存在,政策调价因素在逐步减弱,服务价格涨势趋缓,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不会出现改观,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存在。因此,2003年物价仍将保持低位运行态势。

从地区方面看,由于近年来物流加速,在市场上各地商品齐全,价格与原产地的差异也比较小,因此,各地物价涨幅差异不大。200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8%,其中,西部地区上涨幅度最高,但也仅比东、中部地区分别高0.26、0.35个百分点。根据各地区的预测,对各地预测值简单平均,预计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东、中、西部分别为-0.7%、-0.2%和0.1%;预计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东、中、西部分别为0.23%、0.39%和1%。

消费热点不尽相同消费品零售额增幅相差无几

由于老百姓基本消费还占大部分,基本消费品价格与居民消费都趋于稳定,就使得市场消费总体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各地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差别也不大。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居民的消费正在向更多层次的方向变化。发展型、享受型的消费正在兴起,逐步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消费的内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而收入的分化又导致了居民购买力和实际消费水平的分化。不同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差别较大,消费热点自然也有所区别。如2002年以来,我国汽车、住房等热点消费增幅很高,这其中在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目前看,在发达地区,科技、教育产品和服务;计算机;住宅及汽车;旅游及文化产品;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等正成为其主要的消费热点;而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地区,传统消费仍是主流,新的消费热点并不明显。因此,尽管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差别不大,但东部地区已呈现出领先趋势。

根据各地区的预测,预计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1.14%、10.04%和9.33%;预计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1.11%、10.20%和10.30%。

对外贸易差异较大 外商投资冷热不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就分地区外贸差距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对外贸易水平至少要落后10年。通过对2001年东、中、西部对外贸易总量进行了比较,显示出如下特点:

(1)进出口贸易总量差距大。2001年东部地区的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高达92.2%,而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的比重只有4.5%和3.3%。

(2)对外贸易依存度差距明显。衡量一个地区对外贸易地位和水平的指标是对外贸易依存度。2001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63.56%、6.98%、7.66%,差距明显。

就地区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地区的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本、资金状况、规模效益、运输条件及生态环境等是主要影响因素。然而在这几方面,东部沿海地区优势明显。中国出口总额中一半以上是外资企业贡献的,而外资企业基本上集中于东部地区。因此,东、中、西三大地带外贸差别将继续存在。

当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都为中国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另外,2003年美元贬值(微贬)的趋势可能会延续,升值的可能性不大,也将有利于中国的外贸出口,三大地带出口贸易都将随之保持一定的增长。东部外贸优势地位依然,西部地区随着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以前本身基数较小,因此出口贸易的增幅将超过东、中部地区。

近年来,我国吸引外商投资增长迅速。2002年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资达396亿美元,增长了22.6%。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771家,比上年同期增长33.36%;合同外资金额683.75亿美元,同比增长38.38%。截至9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4796家,合同外资金额8136.6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47.80亿美元。2003年,一是世界范围的资本活动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而进一步趋于活跃,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这些资本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手段;二是我国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对投资尤其是外资投资的需求继续扩大;三是我加入WTO后,市场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正在得到改善,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及其企业长期战略决策创造了良好预期;四是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将长期存在,从而吸引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加工基地继续加快向中国转移的进程;五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长期积累形成的三资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也将面临不断更新、改造、扩充的需要,现有企业的增资继续构成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预计2003年利用外资将继续保持增势,但地区差别比较大。由于体制、市场、基础等有一定的优势,沿海仍是核心区,是报酬递增的地区,而内地则是边缘区,报酬基本不变。沿海的竞争优势会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一步体现出来,内地基本还处在应付和调整阶段。出于资金回报率的考虑,东部沿海地区仍将是外资的主要吸纳地。但各地区增幅差距在缩小。

工业增长有一定差异东部增幅继续领先

2002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总体形势好于预期。2002年前三季度,工业生产增速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幅同比提高1.9百分点。其中,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0.9%、12.5%和13.1%,呈稳步增长态势。产品结构调整继续加快,投资类产品、高技术类产品和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型消费品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前三季度,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工、电气机械器材制造、冶金和纺织等6大行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2%。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910亿元,同比增长21%,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1/5。

篇5:123镇域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xxx镇委、镇政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优化特色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基础建设为重点,党政班子成员分工明确,精诚团结,各部门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群策群力,带领全镇人民奋勇拼搏,不断创新发展理念,镇域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一、扶持非公经济发展,助力经济增长。xxx镇现已有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bb户,已逐渐形成木制品加工、煤炭、能源电力、特色农畜产品和森林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体系。xxx镇加大扶持企业发展力度,千方百计破解融资难题,2012年协助呵呵申请财政资金2250余万元,协助1申请党费帮扶无息贷款220万元,协助222申请贷款100万元,为企业发展创造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做好规划布局,统筹推进工业园区建设。xxx镇从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出发,充分依托 “两翼”地缘优势,将在xxx大坝西侧、xxx镇北山、十九号军马场三个区域打造2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将形成农畜产品深加工、木材精深加工、矿产开发、光伏发电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

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区域布局。xxx镇立足家庭农场承包经营耕作格局,依托整村推进工程、节水灌溉工程,逐步形成产业化、集约化农业发展格局。

五、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x镇加大特色种养殖业政策扶植和技术引导力度,逐步形成以土

鸡、梅花鹿、野猪、獭兔、林蛙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以蓝莓、水飞蓟、板蓝根等果类及药材为主的特色种植业。

篇6: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政策新运作

在我国市场需求不足紧缩缺口逐年相对缩小,但历史累计的`市场需求不足紧缩缺口仍在不断扩大的同时,现期市场呈现出结构通货膨胀现象.只有合理的协调的利用财政、货币与外贸政策新组合,才能既抑制短期通货膨胀,又克服长期市场需求不足紧缩缺口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从而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增长与就业增加.

作 者:蔡思复 CAI Si-fu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60 刊 名: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2(1) 分类号:F014 关键词:稳定增长   三缺口模型   对策  

篇7: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听取湖南经济工作汇报时,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李克强总理的指示精神,坚持把项目建设牢牢抓在手上,推动经济社会平稳持续健康发展,更加奋发有为地把湖南建设好、发展好。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发展的支撑,在湖南目前的发展阶段尤其如此。抓发展必须抓项目,抓好项目、大项目,不抓项目一切都无从谈起。湖南发展成就显著,抓项目是关键的一步棋。湖南发展要行稳致远,项目不多、不大、不好是瓶颈制约。今年一季度,我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开局良好,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优的态势,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少,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其中项目不足、大项目不多、投资乏力表现尤为突出。客观地说,各地抓项目的意识不能说不强,劲头也不能说不足,关键是怎么抓、抓什么,如何确保抓对路、抓到位,抓出“吹糠见米”的效果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牢牢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带投资、促发展、看实绩,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切实简政放权,引导、支持、服务地方和企业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有效投入,在全省上下进一步形成齐心协力抓项目的生动局面。

一要分类指导抓项目。全省各方面的建设项目还是不少的,可以说大大小小、多种多样,涵盖面非常广。但上项目、抓项目是有方法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轻重缓急抓,这样,到头来什么都抓不住,也抓不好。必须分门别类、分类施策,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能有新项目、好项目马上启动固然好,但切忌以为新上项目才是抓项目。首先对已建项目要加强服务,强化保障,主动为项目投资主体或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引导和推动投资主体遵循市场规律、适应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价值,实现持续开发、滚动开发,进一步做大做强。对在建项目要加强协调调度,加快建设进度,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尽快竣工、尽快投产、尽快达效,切实做到建设一个就要建好一个、见效一个。对拟建项目要坚持从快原则,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提高效率,尽早启动、尽早开工、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对签约项目要抓履约、抓落地,着力提高项目履约率、落地率、开工率、竣工投产率,切实使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能停留在“签约单”上、“剪彩仪式”上。

二要突出重点抓项目。要全力以赴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支撑和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偏少是一个长期制约我省发展的突出问题。我省亿元以上项目个数和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都明显偏低。要把抓重大项目作为项目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牢牢抓在手上丝毫不能放松。今年要重点围绕“9312”投资促进计划,大力推进9大领域30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建设、100多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50多个重大民生项目建设,带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万亿元以上。要下大力气抓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储备。向内立足湖南实际开发一批、向上加强部省合作对接一批、向外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围绕“一带一部”以及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 坚、新型城镇化等战略规划开发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积极破解我省重大项目不多、发展后劲不足的难题。

三要因地制宜抓项目。全省各市州、各县市区情况千差万别,条件优势各有千秋,推进项目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既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也不能坐井观天、自满自足。抓项目,特别是新上项目,一定要坚持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不破坏环境的要求,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总体布局、优势特色、区域政策等方面的实际,做到向上争得来、对外引得进、自身抓得紧、建设上得快,还要有质量、有效益、可 持续。要强化区域发展功能定位抓项目,长株潭地区要坚持两型理念,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推进项目建设;洞庭湖地区要重点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长江经济带、沿湖经济圈骨干企业、现代农业等项目建设;湘南地区要重点围绕承接产业转移推进项目建设;大湘西地区要重点围绕扶贫攻坚推进特色优势项目建设。要突出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抓项目,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找准项目建设着力点、突破口,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适合发展旅游产业的就抓旅游项目,适合发展文化产业的就抓文化项目,决不能一哄而起、无序竞争,决不能盲目铺摊子、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乱上项目。

四要深化改革抓项目。无论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还是民生项目,融资难、用地难是在相当时期内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两个难题,根本出路在改革。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继续用好用活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等传统投融资方式的同时,大胆探索实施新的投融资方式,大力推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多元持股、相互融合,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特别是对民间投资进入公共建设项目,要作为改革重点,突出以市场化为方向,分类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建设。对经营性领域,以市场化运营为主;对回报较高的准经营性领域,大力推行特许经营;对收益不高的准经营性领域,通过政府补贴吸引民资;对纯公益性领域,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在严格招投标、科学管控风险、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多种积极有效的合作模式,比如BT(建设-移交)、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PPP(公共私营合作制)、基金投入、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等,不断扩大民间投资的项目建设领域。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着力盘活存量土地,合理开发低丘缓坡未利用土地,以及部分不宜农业耕作、养殖的低效土地等,探索试点区域合作“飞地经济”模式,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证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篇8: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1、新订单指数回落, 显示社会需求增势趋向平稳。

2月新订单指数为53.7%, 比上月回落6.2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 20个行业中, 有14个行业保持在50%以上, 其中有七个行业达到60%以上。从调查来看, 当前生产用制成品需求较为强劲, 其新订单指数达到70%以上;生活消费品类企业新订单指数回落到50%以内。本月新订单指数回落, 可能同春节之前需求提前释放有关。预计今后几个月社会需求不会出现较大滑落, 稳定较快增长将是基本趋势。从投资来看, 今后宏观调控政策重点将转向“调结构、促转变”, 受此影响预计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 但下降幅度不会太大。因为目前拟建和在建项目较多, 随着项目建设推进, 投资仍需适度追加。今年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过程中, 仍需要加大对战略发展地区、产业重点项目的投资, 需要加快节能减排和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项目建设, 因此新增投资项目还会有所增加。从居民消费来看, 预计今年稳定增长态势将继续保持。首先, 促进居民消费仍是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基点。其次, 随着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不断好转, 居民消费信心不断增强。另外,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 正处在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过程中, 但也存在着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隐忧。同时, 政府去年出台的促进消费政策也存在效力递减问题, 居民消费增长再攀新高存在困难。

2、生产指数回落, 预示工业生产可能由持续回升转向平稳较快增长。

2月生产指数54.3%, 比上月回落6.2个百分点。20个行业中, 有11个行业高于50%, 比上月减少了8个行业;有一个行业位于50%分界点。调查显示, 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继续保持高位, 逼近70%, 说明当前重工业生产增势依然强劲;生活消费品类企业回落到50%以内, 这主要是受春节长假因素影响。受对比基数改变以及政策利好因素衰减等因素影响, 预计今年工业生产增速可能较去年有所回落, 但总体发展势头继续看好。一是国内外经济形势进一步趋好。今年尽管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 但世界经济摆脱衰退步入复苏周期的趋势基本确立, 特别是我国经济已率先进入企稳回升阶段, 这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信心。二是今年是结构调整年, 我国转型升级、自主创新以及新兴能源等产业面临更大发展机会。但由于存在全球经济仍面临回升基础不稳固, 以及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等不利因素, 国内经济也存在通胀预期上升、产能过剩及结构调整等较大压力, 预计工业生产增速大幅提升的可能性不大。

3、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 预示出口回升仍处在恢复阶段, 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

2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3%, 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 20个行业中, 有10个行业高于50%, 比上月减少4个;有2个行业超过60%, 比上月减少3个。从产品类型来看, 调查显示, 原材料、能源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高于50%, 说明这两种类型产品出口呈上升趋势, 这可能同国际市场原材料与能源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国内生产用制成品供过去求有关。从统计数据来看, 1月份出口数据差强人意。1月进出口总额尽管同比增幅较为明显, 但环比分别下降15.1%和16.3%。结合欧美就业反弹乏力、欧洲部分经济体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现状来看, 我国出口复苏的形势并不稳定。再考虑到人民币汇率跟随美元走强因而相对其他货币升值, 以及国际上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等等不利因素, 今年出口不确定性仍然较大。

4、购进价格指数有所回落, 但原材料与能源等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未见明显缓解。

2月购进价格指数为61.1%, 比上月回落7.4个百分点。虽然整体来看该指数有所回落, 但分行业来看, 20个行业仍然普遍较高, 均在50%以上。分区域来看, 东、中、西部也普遍较高, 均在60%上下。分产品类型来看, 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型企业有所回落, 这可能同春节期间打折促销活动增多以及节前备货充足有关;原材料与能源和中间品类企业继续维持高位, 其购进价格指数保持在60%以上。当前推动CPI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 从增加农民收入、理顺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关系方面来看, 一些农产品价格还有继续上涨的需要。今年政府上调电力、自来水等资源类产品价格, 也会产生一定的关联效应。但同时也必须看到, 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也较多。比如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 价格基本稳定, 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等。另外, 今年政府已将管理通胀预期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等等。因此, 今年出现烈度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上一篇:暑假专业实习报告下一篇:2011秋教导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