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保持党员先进性论文

2022-04-29

〔摘要〕建立和完善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一项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的长期任务。当前,应当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等实践,及时把党的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提炼、升华为科学的制度规范,使其能够始终发挥长期有效的保障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学发展观保持党员先进性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发展观保持党员先进性论文 篇1: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

[摘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对于大学生党员和党组织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能够更好地体现我们将党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用科学的、先进的思想做指导才能把实践教育进行得更有声色。通过用科学发展观加强实践性教育,不断创新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大力弥补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不足和缺陷,切实落实党员实践教育的途径和措施,培养出一批真正的实践性人才。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学生党员;实践教育

[作者简介]廖武林,湖南理工学院教师,硕士,湖南岳阳41400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指出,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党员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使党员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强党性,永葆先进性。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本单位、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开展活动,激励先进,弘扬正气,振奋精神。要开展“结对帮扶、扶危济困”活动,组织有帮扶能力的党员与困难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党员履岗履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本文就高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的实践性教育工作谈谈笔者的意见。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有利于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能够更好地灌输党的理论和指导思想,使大学生党员从思想上与党组织保持一致,有利于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对未来的新一代接班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能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党员实践和科学发展观的践行,做到所有共产党员就是一条心,在中国现有的社会环境下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2.有利于大学生党员更好地将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部分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不能或很少与实践结合,处于被动的灌输状态,一方面对理论难以形成具体的、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另一方面感觉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对理论的学习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大学生党员涉世还不够深,分析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理想化,一旦理想与现实出现反差,就会形成自身内部的动摇性,对党的理论就会感到迷茫、疑惑、无所适从。通过对学生党员进行科学的实践教育,可以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有利于他们将党的理论与社会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自己正确的判断,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服务于社会。

3.有利于大学生党员自身成长

大学生党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党员。又是学生。作为学生党员,渴望求知成才,实现自我价值,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但由于各自的生活阅历不同,与社会接触形式也不一样,许多大学生党员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在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显得茫然,无所适从。因此,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接受社会的实践锻炼,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而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刚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种途径能够更好地促使大学生党员的自身成长。

4.有利于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就是要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旗帜”作用,用科学发展观做指导,促使大学生党员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责任感,真正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青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神圣使命。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员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得到更深刻的党性教育,使党员意识得到强化,在同学中树立起榜样;在另一方面,提供实践教育平台会使大部分学生党员在行动上表现更为频繁,有利于学生党员自身的能力培养,就能使学生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5.有利于高校党建工作者中学生党员发挥桥梁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中往往有学生参与管理,这其实也是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一个方面,他们也是来自普通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心理和想法远远比不是学生的党建工作者了解得更为深刻、强烈,在做上传下达工作时能更准确地抓住要点,使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解决更为迅速。然而,其中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传达者的判断能力和分析的能力是否具有一定的水准。若是这个方面出了问题,那就失去了学生党员桥梁作用的意义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能够弥补这个不足,使这部分学生党员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

6.有利于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有效的管理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的实践教育能够更好地传达党的思想、明确党的宗旨、体察党的用意、对党信服,从而有利于党组织的管理,可以达到一呼即应的效果,使管理更加有效率。在学生党员实践性教育中,党支部加强党员实践性教育平台建设的目的就在于此。积极开展实践教育和加强大学生党员实践性教育平台的建设是加强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党员的意识提高了,管理也就更加有效。

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肩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职责,也承担着为党组织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的重任。然而,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和教育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重前期发展,轻后期教育。积极分子选拔严格和教育到位,团员推优、入党的制度相当完善,可发展后(预备期和转正)教育和培养严重不足。理论学习不多了,监管放松了,教育减少了,联系也不经常了。

2.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有些支部,非常重视理论教育,党史、党的理论灌输到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及时,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比较扎实。但是,实践性教育严重缺乏,很少参加实践性活动。由于缺乏实践锻炼,理论的学习无法通过实践巩固和提高。

3.重教育,轻使用。有些单位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得充分而扎实,既能抓好理论学习,又能相应开展一些实践性教育活动,日常管理也很到位,但却轻视对党员的使用,没有给平台,没有压担子,提供锻炼机会,难成“骨干”,难出“精英”。

4.重培养,轻考评。有些单位培养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党员教育和管理都非常严格。但缺乏对培养工作的评估,缺少对党员的考核奖罚,教育和管理的问题却始终存在,党员自身的不足长期得不到改进。

5.重形式,轻落实。当今的大学有许多的工作做得并不到位,只重视形式,大张旗鼓地把大学生党员的实践教育定了个很高的位,而并没有很好地去落实,从而形成了重形式而轻落实的情况。这样的发展并不适应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党员。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活动,怎样使学生党员深入到学校及社会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和实践工作中去,是摆在所有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面前的重要问题与挑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找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1.营造环境。有利于实践教育工作的开展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见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与他所处的环境分不开,学生只有身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才能去感悟、去思考。通过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才能更好地做好实践活动。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大力营造注重实践教育的环境,大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实践教育的平台;学生党员、干部自主发挥表率作用,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大学生党员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斑人,他们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要学会为人、处事。学生党员、干部要发挥好表率作用,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强化自身的理论素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二是要努力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拓宽知识面,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加强人文修养;三是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最终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风气,营造良好环境,使实践工作顺利开展。

2.开展活动,有利于实践教育工作的落实

只凭几句空头的话语是不能将此项工作开展下去的,得开展具体的一系列的活动,才能使实践教育得以落实。例:在高校开展以“跟班下寝结对子”一帮一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实践性平台建设,推进学生党员实践教育培养。“跟班下寝结对子”是将学生党员(预备党员)下到各级班级、非党员寝室,与困难(学业落后、经济困难、思想偏差、心理疾病、法纪淡漠)学生联系。该项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和培养学生党员的管理能力、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以达到对学生的感染和激励作用,促进班风学风建设。使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受到教育,在帮扶群众中树好形象,真正成为一面旗帜;以先进带动后进,密切党团组织与同学们之间的联系;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有力地维护学院的稳定。“跟班下寝结对子”一帮一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正是在学生党建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学生党员实践教育工作的具体平台。这种实践活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见效,学生党员(预备党员)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认真落实工作,在各自的实践岗位上是否得以充分锻炼,都能从帮扶的对象中体现出来。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中要创建一系列实质性的平台,找到合适的活动载体,才能更好地落实实践教育。

3.创新形式,有利于实践教育的深化

既然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就得用发展的眼光和思想不断地改革创新,深化实践教育。一是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前提下,实践形式和平台上要有不断地创新,如“三下乡”、“爱心之旅”社会实践,深入农村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十七大精神等理论宣讲等,着力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在鲜活的环境中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党员身份,更多地思考如何为广大群众服务。二是在工作实践中,对学生党员实践教育与管理要从完善教育机制和考核制度人手,引导、约束和规范大学生党员的行为。如制定《学生党支部目标管理和考核办法》《学生党员目标管理和考核细则》等制度。加强党支部的考核监督力度,力求使学生党组织建设在内容、方法上突破和创新。许多时候我们在潜意识里就认为学生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各个方面毋庸置疑,但是若没有真正完善教育机制和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学生党员会随时间推移而渐渐地淡化一些潜在的意识,只有白纸黑字才能确保大学生党员的潜意识里一直有约束,使大学生党员能够不断深化实践教育。三是和学生党员有一定的交流沟通和换位思考,人都是需要交流和沟通的,而情感的交流沟通往往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方面要加以重视。党建工作的管理者跟学生党员的心理不可能是同步的,在很多的时候需要注意换位思考,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切实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实践教育工作在学生党员心中得到不断深化。

实践证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实践性教育,创建全新的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质,对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提高高校党组织战斗力、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党组织应结合高校实际,力求创新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培养模式。

[责任编辑:霁月]

作者:廖武林

科学发展观保持党员先进性论文 篇2:

在党建实践中完善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摘要〕建立和完善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一项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的长期任务。当前,应当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等实践,及时把党的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提炼、升华为科学的制度规范,使其能够始终发挥长期有效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

建立和完善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是一项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的长期任务。从当前情况看,个别党组织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阶段性、临时性任务看待,甚至与党在自身建设上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割裂开来,这影响了党的建设的总体成效。为此,必须把建立健全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及时把党在自身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经验提炼、升华为科学的制度规范,使党的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走上制度化轨道。

一、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不断完善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新形势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从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再到创先争优活动,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逐步从理论探索阶段发展到了实践检验阶段。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它更加注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因此,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基层党组织要善于总结先进典型的经验,分析、挖掘他们背后的规律性因素,并及时提炼升华为成熟的制度规范,充实完善到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中去。

(一)进一步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党员教育机制。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是提高党员思想水平、增强党性觉悟的两个重要渠道。通过理论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党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党员领会和把握科学理论的能力。为此,要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贯穿于创先争优活动的全过程。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积极投入到创先争优活动中去,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中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巩固理论素养,使自身党性得到锻炼;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在联系群众、服务民生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向典型学习,以典型现身说法,特别是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先进和优秀成为追赶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

(二)进一步完善党员联系群众、服务民生的机制。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服务民生,既是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基本要求。一是建立长效的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把党员定期联系群众、走访群众、帮扶群众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固定下来,纳入到工作目标考核之中,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党员联系身边群众,为群众代言;联系困难群众,为群众排忧;联系普通群众,为群众服务。二是建立有效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化解基层矛盾的机制。广泛开展党员公开承诺和挂牌上岗活动,推行“首问负责制、两次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有关制度。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构建覆盖城乡的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组织网络,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三)进一步完善科学的“评先选优”机制。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强大动力。要增强评选内容的科学性,围绕“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的目标,科学确立履行岗位职责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评选内容,防止评选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增强评选指标的针对性,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党员的职责特点,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增强评选的可操作性,细化标准、量化要求,形成具体的指标体系。要坚持群众公认原则,扩大群众意见在评选中的比重,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认定基层党组织先进不先进、党员优秀不优秀的重要依据。

二、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不断完善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健全完善党员学习制度,是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我们党不断通过健全和完善党内的学习制度,组织引导党员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保持党员先进性奠定了重要基础。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我们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这对健全和完善党内学习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衡量一个党组织是不是学习型党组织,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有没有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础环节来抓,在建立学习制度、完善学习制度、执行学习制度上下功夫,做到用制度管学习、促学习。

(一)完善党员学习的组织管理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集体学习、个人自学、调查研究、岗位培训、主题教育、学习考核和成果转化等各项规定,探索建立常态化、多样化的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制度,使日常学习、脱产学习和短期集中培训有机结合。要科学安排学习内容,在重点抓好党的政治理论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学习的同时,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党员成长的需求,既要满足全面培养的要求,又要体现“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善于总结实践中的新做法新经验,探索生动有效的学习方式,打造便捷多样的学习平台,拓展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并及时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完善的组织学习机制,更好地规范和细化学习过程管理。

(二)进一步完善党员学习的考核评价机制。衡量一个党组织是不是学习型党组织、一个党员干部是不是学习型党员干部,不能只看活动是否开展、制度是否上墙,不能只看学习笔记的多少,关键要看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学习理念,是否通过学习提升了能力、促进了工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为此,应当结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考核体系,把学与考核、学与使用、学与晋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定客观合理、适用的标准及严格执行标准的配套规定,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统一,动态与静态相统一,动机与效果相统一,使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并且要运用到干部考核体系之中,把学习能力作为考察干部、发现干部的重要渠道和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使那些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党员干部得到更多的选拔机会,形成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

(三)进一步完善党员学习的领导保障机制。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工程,同时又是带有务虚性质的工作,如果没有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难以取得实效。因此,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应当切实发挥好应有的领导作用、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自觉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精心组织者、积极促进者和自觉实践者。要成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和完善责任机制,从远景规划的制定、实施方案的确定,到具体工作的部署、相应措施的实施、保障环节的应用,都要有具体部门负责落实,切实负起组织、指导、保障、督促等方面的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党组织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中不断完善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它顺应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为建立城乡互补的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提供了渠道和途径。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导致了城乡基层党建水平上的差距。城乡基层党建的不均衡性和不协调性加大了农村党员在心理上的相对贫困感,削弱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影响了先进性的发挥。同时,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始终是困扰基层党建工作的一大难题,城乡党员流动无法实现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有效衔接,基本处于“两不管”的状态,更谈不上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为此,应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为契机,完善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具体应重点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一)完善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组织协调机制。由于传统观念的偏见认识及相关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等因素影响,在统筹城乡党建上,农村党组织有积极性但无主动权,城市党组织有主动权但无积极性。为此,应当通过健全完善科学的组织协调机制,激发城乡党组织平等合作、互助共赢的积极性。在基层党建工作总体部署上,要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统筹分配、合理运用各种党建资源,并通过政策倾斜加大对农村党组织的扶持力度。在体制机制对接保障上,要探索突破城乡党建的“二元体制”束缚,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规范,依靠完善的机制保障、双赢的利益引导促进城乡党组织合作共建。在组织领导上,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形成由市(县)、乡镇、村(居)三级党组织共同领导的纵向联动机制,组织部门、涉农部门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构筑起权责清晰、考评严格、齐抓共管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组织协调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普遍推行机关、企业、社区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做法,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相促进”的要求,一些基层党组织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出现了“城乡联建、村企联建、村村联建、村居联建”党支部等灵活多样的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形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应当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这些成熟经验和做法,在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资源共享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拓展帮扶形式,通过城市基层党组织帮、领导干部帮、机关事业单位帮、企业帮、社会帮等多种帮扶方式,既要帮扶活动阵地、学习资源、办公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又要帮扶建章立制、思想教育、人才培训、理清发展思路等软件设施建设,真正实现人才、信息、技术、设施等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城乡党组织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三)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的党员管理服务机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实行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切实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就要改变当前存在的过于依靠上级和党组织的自觉对流动党员实行管理服务的方式,尽快建立全国流动党员信息库。围绕党员信息传递、双重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关制度,在党费交纳、工作安排、职业培训、薪酬领取、党务活动、评先树优、政策扶持尽可能多地向流动党员特别是农民工党员倾斜,使流动党员的管理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尽而形成有机衔接、服务到位、无缝管理的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2〕闫广琴,刑 军.领导干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探索〔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2).

责任编辑孟永华

作者:王政堂

科学发展观保持党员先进性论文 篇3: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时代意义探析

作者简介:刘勇(1976- ),男,内蒙古赤峰人,大连交通大学讲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

摘 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利益多元化的时代诉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重要路径,是新时期发展党内民主的核心内容,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动力源泉,也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党员;主体地位;卡特尔型政党;时代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贯彻到党的建设中,必然要求承认党员在党的生活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什么要突出地强调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

一、党内利益多元化的时代诉求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处在单一的、超稳定的格局之中。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社会结构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的成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中的许多优秀分子已成为我们党的成员。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党不允许党员有自己的利益。按照党章的规定,党员也是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也享有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也就是说,随着党员成份的多元化,党内的利益诉求向多元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也正是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觉醒。党员作为人民的一部分,他们的合法利益也应是人民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党的整体利益的有机构成。党员作为自然人,有着维持自己生存的利益需要;党员作为社会人,也有着发展自己、奉献社会并得到社会尊重的利益需求。因此,只有承认党员的个人利益,尊重他们正当的利益追求,使他们可以获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物质保障,才能激发起他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巨大热情,才能使他们在党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当前党员的利益诉求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以往的教育和宣传中,共产党员作为先进分子是不能有任何个人利益的;一些领导干部对党员的个人利益认识模糊,认为普通党员讲个人利益是自私自利,是党性不纯的表现,会影响党组织的团结和战斗力,影响党的光辉形象;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党员面对自身合理的利益需求也不敢主动提出,担心被看成是利己主义。这些问题都严重削弱了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提示我们,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执政党就必须认清当前社会阶层变化的新动向,充分尊重人们(包括党员)对自身合法利益的追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同理,党员追求自身的合法利益,也是其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尊重党员正当的利益诉求,是提高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路径,也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社会的利益主体、利益关系、利益诉求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新情况,而人们在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又总会诉诸政治表达,集中反映出社会个体对现有政治系统的积极参与。在党内,党员主体意识和权利观念的不断增强,必将为党内民主参与提供内在的动力。当民主参与被越来越多的党员视为表达和实现利益的重要环节,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权利时,就意味着它不再是一种被动、盲目的行为,而是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所以,当前要加快建立健全党员的利益价值诉求和保障机制,引导党员有序参与党内事务,这是对党员主体地位的根本性尊重。

二、落实“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正确地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从党的建设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对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践行。

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党的建设领域的必然要求。党员主体地位彰显了党的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方位的三个方面:一是党的建设不应以组织或领导为本,而必须以党员为本、以党员为中心;二是党的建设应当以绝大多数党员的权利为本,而不应当以少数党员的权利为本;三是党的建设还应当以构成党的肌体的一个个具体党员的权利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党的建设,核心内容就是要尊重和实现党员的主体地位。首先,承认并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就是确认党的建设和发展、党的各项事业的推进,都必须依靠广大党员来实现,这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一致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依靠党员、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党员的首创精神,始终相信党员、紧紧依靠党员,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广泛动员和组织7900多万党员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在其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党的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落实党章赋予党员的各项权益,切实增强党员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提高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素质和履行责任义务的能力。再次,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还要求健全保障机制、强化党内关爱,也就是要切实解决党员干部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生活有保障、政治有前途、工作有信心。在党员管理上,要按照搞好党内关爱服务的要求,从要求党员奉献为主向为党员提供服务为主转变。尤其要针对党员中的弱势群体设置帮扶救助机构,为下岗失业党员提供再就业援助,为生活困难党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可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契合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新时期发展党内民主的核心内容

进入新世纪,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我们党把党内民主建设提到了党的生命的高度,彰显出党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高度重视。显而易见,党内民主建设的状况与党员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是紧密相连的,离开了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强烈的主体意识,党内民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执政以来长期处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完全得益于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对党员主体地位的坚持和尊重。

首先,从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来看。党员主体地位的基础是党员民主权利的维护与保障,其应然结果则是党员主体作用的激发与外现。党内民主的核心问题是党内权利的配置与运用,而党员是党的生活、党的组织、党的建设、党的事业、党内权利和权力的主体,“党员主体地位”以党员权利的赋予、维护和保证为基本前提,所以,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前提与核心内容。第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从本质上讲,就是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民主权利,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在党的事务与决策中发挥主体作用,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这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还要健全和完善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重点内容的党内法规体系,为确立党员以各种形式参与党内事务的地位构筑法制保障,这也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内容。第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有效方式强化党员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党员要真正成为党的组织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也就是要以提高党员的民主习惯、民主素质为切入点,着力创新党内民主的运作形态,这也正是党内民主发展的目标之一。

其次,从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来分析。进入新时期以后,我们党不断强调加强党内的民主的制度建设,包括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和代表任期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的工作机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等。这些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都是为了使党员能够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党内事务,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党员能够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活动中行使自身的民主权利,这正是党员主体地位得以在党内实现的主要形式。

再次,从党内的民主监督来看。党员参与党内权力的监督,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从党内权力的授受关系来看,党员是权力的主体,党的各级组织、领导机关及其领导者是党内权力的受托者,其权力来源于相应范围内的党员。所以,党员作为党内权力的主体,对党的各级组织、领导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行使监督权,是保证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要求。党内民主的发展状况可以从制度的科学完整性、党员的民主意识等角度来加以衡量,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落脚到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上,表现为党员对党的事业的主人翁责任感,党员对党的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我们党长期处于国家权力体系的中心,党内民主的发展,将带动整个社会民主生活的发展,但只有产生于党内的自主性力量,才能为党内民主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党员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主体,其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其基本权利的实现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党内民主的建设和发展。

四、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动力源泉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要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党的执政能力来自于包括党的领导干部在内的全体党员的能力和党的组织体系的整体能力两个方面,而组织体系的整体能力,归根结底也要依托于每个党员的能力和主体性的发挥。在这里,党员的主体意识是提高党员个体能力和党的整体能力的内在动力。党员只有具备对党的事业的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的主体意识,才有提高自身乃至整个党的组织体系的执政能力的动力,才能为提高党的整体执政能力积极主动地作出贡献。主体意识不会凭空产生,党员只有在党内生活的实践中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才能产生、增强和提升自觉参与党内政治生活、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体意识。

中国共产党是由千百万党员组成的具有充分代表性和广泛群众性的党。党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党的事业是全体党员的共同事业;党的所有意志、行为和活动,理应是全体党员的集体意志、行为和活动。如果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广大党员都能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敢讲真话、实话、心里话,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就能在党内营造出一个不同意见平等讨论和坦诚交流的宽松环境与良好氛围,党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党的发展就有了无穷的动力。相反,如果党员的主体地位缺失,在党内生活中缺乏主人翁的自我意识和态度,处处瞻前顾后、消极观望,那么,党内就缺少民主讨论的氛围,就会变得鸦雀无声、死气沉沉。在这样的氛围中,那种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在党内形成,党内生活将失去活力,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乃至党的执政能力就都无从谈起。所以,坚持并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通过激发党员的主人翁责任感来推进党的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来保证党的各项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党组织的创造活力和生机不断迸发,党的执政能力的增强才会获得根本的保证和持久的动力。

五、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党的先进性,是对党的性质的基本要求,它表现在党的整体和构成党的整体的所有党员身上。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党只有保持自己的先进性永不衰竭,它的生命力才能长久,它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党的先进性反映在党内,表现为党有很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反映在社会上,表现为党有很强的社会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党的理论、路线和纲领的先进性,又包括实践活动的先进性;既包括党的组织整体的先进性,又包括每个党员的先进性。党员作为党的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所以,要保持党的先进性,首先要从每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做起。

从根本上讲,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通过他的能动的主体行为来体现。也就是说,一个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具有保持并发展这种先进性的内在动力,要靠他的行为中体现出的作为共产党员的主体意识,以及党的组织对他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的尊重来证明。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使党永葆先进性,就必须高度重视党员的主体作用。党员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广大党员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保障,党员能够积极参与党内事务及党的活动,党内事务能够充分体现广大党员的意志,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各项活动始终以党员为主体来展开。可见,只有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确立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党的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使党员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并取得实效。可以说,承认和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员必须是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党员是党的工作、事业及党的建设的主体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行为主体,其先进性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我们党的先进性。同时,党的先进性建设既包括从中央到基层的党的各级组织的先进性建设,又包括从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到每一个普通党员的先进性建设,其落脚点是一个个具体的党员。即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果,最终要表现在每一名党员的先进性上,而党员个人的先进性,又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党的整体的先进性。人民群众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往往是从身边的党员去观察和评判的,所以,党的先进性,是党员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的集中体现。没有广大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就没有物质依托,组织上的先进性就没有构成要素,实践上的先进性就没有行动主体,总体的先进性就没有具体体现。只有每个共产党员都能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言论、行动切实符合党的先进性要求,成为名副其实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只有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先锋模范的应有作用,实践着党的先进性要求,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这就说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同样离不开党员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六、结论与启示

当今世界,各个政党都要求其成员通过政党组织以不同的形式发挥重要的政治功能:关注公共舆论、选举政治领导人、监督公共政策的执行,等等。可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是世界上各个政党建设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是政党组织与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西方政党已经历了四个由低到高的发展时期,即:权贵型政党、大众型政党、全方位型政党、卡特尔型政党。以前,西方理论界的主流是从政党与民主的外部关系来展开研究的,多党竞争机制似乎成了西方民主的代名词。在这种模式之中,政党本身是否民主对于国家来说并不重要。但是,随着卡特尔(Kartel)型政党的产生,政党与民主的关系便由外部影响转化为内在的互动,原来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政党是否有利于民主以及民主是否需要政党,而现在关注的焦点却是政党本身是否民主或更加民主,这就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日益成为政党建设所关注的焦点。

卡特尔型政党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学者在政党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它不仅为政党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分析框架,还为政治实践中政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视角和途径。所谓“卡特尔型政党”,是指政党组织呈现出“卡特尔”的形态,其主要特征有三:一是政党逐渐脱离公民社会,融入国家;二是党员更多地向公职化方向发展;三是政党组织功能出现萎缩。目前西方国家的卡特尔型政党组织,一方面通过加强党内民主、扩大党内参与范围来融入公民社会,寻求广泛支持。例如,他们为了激活党内资源,十分注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党员关注所属政党的发展。包括从改革党内事务的决策方式入手,进一步扩大普通党员参与决策的范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以体现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许多政党还采取措施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如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党内主要领导人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候选人。另一方面,在继续扩大党内民主的基础上,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党又开始重申党内纪律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强化党内组织管理的途径,以此来强化党的组织功能。作为全方位型政党的完美阶段,卡特尔型政党往往宣称自己已不再是社会某个部分的代表,而是追求社会整体的利益。为了寻求最广泛的支持,卡特尔型政党的许多内部民主程序更具有包容性,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党内民主程序中来,并通过吸收或借鉴社会主义大众主权论、参与民主论、多数民主论等理论,来加强党内民主。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卡特尔型政党模式,加强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对我们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们党所面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作为执政党,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就必须努力代表越来越广泛的社会阶层和群众的利益。为了有效地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利益,也为了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所有党员依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平等地参与党内事务,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当家作主,是党内民主的核心。无论是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拓展党内民主渠道,还是丰富党内民主内容、提升党内民主质量,都必须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归宿。只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员享有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充分调动,全党的智慧和力量才能集中凝聚,党的生机和活力也才能持续增长。因此,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实际上把握了党内民主的本质要求,反映了发展党内民主的现实需要,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

对于非竞争型政党来说,在掌握国家机器又没有外部压力和政治对手的条件下,如果没有党内民主和党员主体性的发挥,党就可能功能退化、执政能力式微、失误多发,从而丧失生机和活力。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的卡特尔型政党,从竞争环境来说也属于非竞争型的政党。这种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就成为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质上是人民对党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要求的回应和践行。所以,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党内利益多元化的内在诉求,把尊重并确保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放在突出地位,切实抓紧抓好。□

责任编辑:王清明

作者:刘 勇

上一篇:广播电视移动接收技术试析论文下一篇: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