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024-04-08

试述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通用9篇)

篇1:试述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试述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水利行业也不例外.本文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最后对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

作 者:王志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总渠管理处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年,卷(期):2009“”(33)分类号:S1关键词: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可持续发展 水利

篇2:试述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摘 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水利行业也不例外。本文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最后对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可持续发展 水利

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和唯一途径。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甚至是某一个单位,水利行业也不例外。

一、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中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5万km,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三、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一)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二)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2(三)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

(四)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使河道断流。

(五)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四、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 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

(一)能够合理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一般来说,当河道受到一定程度雨水的冲刷之后,就会导致其产生泥沙淤积的情况,这就会使得水利工程性能的发挥受到不小的影响。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全面的运用水土保持的方法,来加强对水利工程的保护,就能够对地表的径流进行更加有效地控制,并进一步对水流中的泥沙进行全面的拦截,使其在提高水利工程地表抗侵蚀能力的同时,也能全面的避免河道中流入过量的泥沙。此外,运用水土保持的方法,还能够合理的提升水利工程中河道的实际渗水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对水利工程中河道与湖泊等的泥沙淤积进行全面的控制,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的性能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同时也能有效的延长水里工程的实际使用年限,从而在促进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合理提升的同时,也能全面的降低工程自身所需要的各项维修费用,来为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

(二)能够有效避免水利环境的生态破坏

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具有非常明显的复杂性特征,且其往往会在实际的施工中对其所在的水环境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 上的破坏影响。而将水土保持工作运用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的避免其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同时也能通过植被的种植,来对水利工程的地表层进行全面的防护,提高地表层的肥力与抗侵蚀能力,使得土壤中的各种有害物质不会随着水流而进入到水利工程的运行工作中,来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性。此外,通过对水利工程进行水土保持防治与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程中的水体质量,并进一步保护工程所在地的水环境平衡,所以说,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水利工程所处的水环境生态平衡能够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

(三)能够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的抗洪能力

在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过程中,通过全面的运用水土保持的方法,不仅能够对地表的植被与土壤进行合理的控制与调节,同时也能够全面的提升其自身对于地表水的控制能力。在对水利工程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之后,一旦其自身的地表水出现明显的超标问题时,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土壤就会全面的运用自身的渗水性能,来对地表水的流量进行全面的调控。因此,当河道发生洪水灾害时,水土保持工作就能通过该性能来对洪水的洪峰进行有效地控制,并将其降低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全面的提升整个水利工程的实际抗洪能力。此外,当水利工程所在区域发生干旱灾害时,其往往也能够通过水土保持的办法,来进行河道径流的自动补充,并以此来全面的降低旱涝灾害对水利工程所造成的影响与冲击。

五、结论

篇3:试述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目前全国的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接近16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达到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第二,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第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水的利用率较低。第四,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第五,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

因此,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2.1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2.2 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2.3 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

2.4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

2.5 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3、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1)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2)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3)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4)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4、结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巨大。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水利行业也不例外。本文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最后对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

篇4:试述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水利

一、水土保持在水利工作的必要性

水和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和土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减少其水旱风沙灾害,留住水土,使其充分发挥其有利因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生产建设项目的增多,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灾害,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直接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灾害,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已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发展。而水土保持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调兵山市是一个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地区,由于地下开采的原因,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水成了调兵山市的主要问题,调兵山市是辽宁省缺水严重的城市之一,目前调兵山市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人均水资源量300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仅为全省的1/3。目前调兵山市的总供水量已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调兵山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地下开采,已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吃水已成了困难,到本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开发建设项目的增多,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第二,洪涝、干旱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第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水的利用率较低。第四,调兵山市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针对上述情况,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势在必行。

二、调兵山市水土流失现状

调兵山市水土流失面积3559hm2,占区域总面积的13.5%。轻度侵蚀面积1262hm2,占水土流失面积35.5%;中度侵蚀面积1570hm2,占水土流失面积44.1%;强度侵蚀面积727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0.4%;侵蚀方式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大下降。调兵山市土壤平均侵蚀模数为2000 t/(km2·a),年均土壤侵蚀量3.89万t。

三、水土流失的原因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因素,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①地形因素:地形波状起伏,降雨产流快;②气象因素:降雨集中,地表径流量大,易产生冲沟,同时频繁的冻融交替过程,使冻胀裂隙发育;③土壤因素: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差。人为因素包括:①不合理的垦荒造成水土流失;②工程措施少造成水土流失;③不合理的采石、采砂、开矿造成水土流失。

四、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1.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2.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3.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

4.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

5.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6.地面沉陷,地下水位下降

调兵山市是一座以煤炭为主的工业城市,由于地下开采,造成地面沉陷,原有的耕地变成沼泽地,到目前为止,铁煤集团开采共造成土地沉陷8797亩,形成大小不一的沉坑,使耕地不断减少。铁煤集团共有矸石山14座,占地面积1151253m2,每年排矸量为327.71万m3,现有矸石总量2907.32万m3,如果按矿区水土保持资料提供数据推算,每立方米矿渣流失量一般在9.5~15%,取其中值12%计算,累计流失量约为348.88万m3,属于重点治理区。

五、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

(1)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来源:考试大

(2)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

(3)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

(4)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5)水土保持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五、结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巨大。

参考文献

[1]孙富行. 资源水利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J].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00,19(4):4~7

[2]王娟,赵琳琳,赵国艳.浅谈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6):670~671

[3]张红,李明会.浅论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水利天地,2010(5):19~20

篇5:试述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水利行业也不例外。本文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最后对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迅速耗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在保护环境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追求的目标,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和唯一途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有追求健康而富有生活的权利,但这些权利的实现必须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凭借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实现,同时,当代人不能只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而剥夺后代人本应享有的发展的机会。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甚至是某一个单位,水利行业也不例外。

1 水土资源的持续性分析

从水土资源的持续性来分析,可从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3个方面来评价水土资源的能力。

自然持续性是以评价水土资源的质量为出发点,在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过程中,按水土资源质量的`承载力决定开发利用程度,最终要保护水土资源、提高其质量,保持水土资源的自然持续性,这是水土资源持续性的基础。在保证水土资源质量不下降的情况下,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使其发挥最大的生产能力,持续不断地被人类所利用,这是水土资源持续性的前提;社会持续性主要是指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物质、精神需要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以提高综合国力,使人人都可分享水土资源的净效益,这是水土资源持续的目标。不论是从哪方面讲,水土资源既体现在质量的变化上,又体现在社会发展对水土资源需求的承载力极限上。

在分析、评价水土资源的属性、持续能力之后,可以得出结论:一切自然资源都不能脱离水土,人类生存、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更离不开水土资源。因此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同时又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是破坏土地资源最重要的原因。据水利部遥感普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104km2,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市的土地面积,而且淤积河道、水库,使水利工程效益减退。由此可见,水土流失所产生的后果,不仅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而且导致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危害程度的进一步加剧。

2 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篇6:试述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郭立昌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是专业教育顺利开展与正确发展的有力保障。当前专业教育中存在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实用主义影响、思想认识局限、导向能力不足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导向作用,应强化导向意识、细化导向内容、改进导向方式、提高导向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导向作用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是开展专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专业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价值,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和发散的教育内容的作用和意义。价值导向的主要依据和主要内容是社会意识形态,“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它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范畴。专业教育从其产生之日起,就着眼点就是个体的技能培养。更具体说,专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何在专业领域里的研究能力,就是要帮助社会新生个体努力达到以下目标:具有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习惯;能够选择有意义、激励自己的工作欲望和热情的工作价值观;掌握具有确立事业发展方向、寻找和获得工作机会的技能;具有一定可以顺利就业、并在职业社会里获得一定成功的职业技能;能成功地将工作价值观融入个人的整体价值结构中,以便能选择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客观地说,专业教育以个体的技能培养为契入点,关注个体生活技能、工作技能以及社会技能的培养。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个人与国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的发展是在国家发展的前提之下而进行的。因此,在发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时刻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为基础,(二)专业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导向,就是享受教育者阐述任务,激发其参与的热情,使其紧密的围绕在这一任务的周围,并促使这一任务的实现。在这一含义上来讲,毛泽东于上个世纪40年代就曾明确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胡锦涛在讲话中多次都提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明确指出“我国的高等教育要注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更要注意为谁培养。”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这里必须指明的是,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个人发展;恰恰相反,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其实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发展只有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大洪流中去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我国开展专业教育必须坚持的大方向。我们要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自觉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社会得共同理想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到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契合点。因此,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明确培养的人才的目标是什么,而且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这一目标贯彻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三)专业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

行为导向是指通过树立具有广泛认可度,又有极强感召力的先进榜样,使其他人钦佩而在精神、心理、人格、行为等方面加以效仿的行为结果。行为导向一般分为人格导向、行为方式导向、行为导向。为了更好的达到专业教育的预期效果,在专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就要适当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103070《马恩选集》第一卷,第292页.推广先进人物、学术楷模,以其成功的人格魅力来吸引青年学生;同时还要强化学生的意识,增加实践,实现横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成功者心路历程;强化行为的引导,就如同毛主席所说的,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一辈子”就是行为强化引导。

二、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弱化的原因

(一)实用主义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这一理念已远远超出最初的初衷。专业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误认为是找工作的一个途径或是一个手段。其实,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容易受到的社会影响。“片面强调外在工具价值(即维护稳定与秩序的价值),忽视内在本体价值(即育人、育德价值);强调眼前价值(即以当下不出问题为目的),忽视长远价值(即理想信念的形成);追求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长期效应”“,这种消防式的德育有其一定合理性与作用,但如果仅仅满足这种作用,就会陷于事务性、经验性与相对性,而忽视理想信念教育和主旋律教育”。

(二)思想认识的局限

目前,人们对专业教育的了解途径主要是通过文献资料,而这些文献资料更多关注的是理论模型以及技术工具本身。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理论模型、技术工具产生的历史背景、适用范围以及文化差异下的本土化应用。专业教育传入我国,尽管发展很快,但真正研究专业教育本土化的学者和文献并不多,人们对专业教育的真正价值以及适用局限还没有取得比较统一的认识,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找到与其有效契合点的关键。此外,由于缺少专业教育的实际工作经验,人们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抉择困惑其实质是价值取向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冲突,如果仅仅着力于学生的决策方法与技术的提高,而非帮助其澄清自己的合理追求以及树立科学价值观,则达不到真正帮助学生的目的。最后,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专业教育应实现全程化,覆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由于认识不到位,导致在组织措施上落实不力,造成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

(三)导向能力的不足

在专业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要对专业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其中特别是政治素质、政治导向能力的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的本质要求。所以,忽视了政治素质和政治导向能力的提高,是导向能力缺乏的关键因素。目前从事专业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学校各专业的专业教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支队伍由于长期困扰于教学的具体事务,政治素质和政治导向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提高,这对发挥专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也造成了困难。

三、专业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的对策与思考

(一)强化导向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高校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在专业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顺利就业的需要。无论就业政策宣传、择业观的教育还是就业信息的指导、求职技能的训练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为其确定方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就是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落实到个人成才、择业标准、求职道德等方面。《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指出,要“在开展专业教育工作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倡导国家至上、事业为先,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发展同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结合起来。”在组织机构设置上,要将就业工作机构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防止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两张皮”现象。

(二)细化导向内容

要建立和完善全程化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覆盖大学每个阶段。具体而言,大一重点进行专业发展形势教育与自我认知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在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优劣势,树立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大二重点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业、专业、职业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树立职业发展典型,培养学生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的择业观;大三重点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和基层意识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企业考察、实习、见习等,帮助学生拓宽就业视野和在基层岗位进行工作锻炼,提高学生的社会融入度;大四重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适应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为顺利走上社会夯实基础。

(三)改进导向方式

相比导向内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方式的改善与创新更容易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在实际工作中,要妥善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一是导向性与主体性的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教育者的导向地位,而将受教育者置于绝对服从、必须接受的被动地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不能真正“入脑”、“入心”。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取得效果,首要前提就是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互动关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关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对象的高水平的自我教育,因此,其实质就是“导”与“学”一体化。二是导向性与渗透性的关系。专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不在于向学生灌输过多的理论,而是要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注重实践渗透性,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环境熏陶、传媒渗透和隐性课程(校园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之中。三是导向性与个体性的关系。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单独进行教育,尤其要重点关注那些在专业与职业发展选择中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

(四)提高导向能力

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扮演四种角色:引导者、点拨者、促进者和示范者。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当然,这里所谓的“专业化”更多的是结合本身岗位的基于胜任特征的“专门化”,这种“专门化”除了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掌握专业教育教学方法以及积累一对一的职业咨询个案外,了解企业用人理念与招聘流程、方法也是非常必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育人理念,时刻不忘培养学生成才的终极目的,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勇于探索和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简介:郭立昌(1969——),男,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 1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印)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0.3郑永廷,江传月.主导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篇7:试述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作用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它可以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为现代的大学生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树立了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大学生在成长中能够明辨是非,引导他们能够自立,自强,自爱。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一、在多样性与选择性的互动中实现价值认同

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在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和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尤其是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上,更要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统领和引导,必须确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借以统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在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中夯实价值基石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而展开的,并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视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奋斗的价值理想和目标。理想具有扬弃现实、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特征,是感召、激励和鼓舞我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同时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大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群体,容易接受社会和谐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不易全面理解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和谐与融洽。事实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以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正义的原则去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矛盾,才能以对人类未来文明和后人负责的态度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去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同心协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就能够引导他们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在致给“纪念五四青年节80周年”的信中所提出来的,使广大青年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要求,就能够坚定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三、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联结中促进价值实现

毫无疑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极大的超越性。马克思从人的解放意义出发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传承了自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以人为本”思想又蕴涵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当代中国人文意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历史互动过程。从本质上考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超越性并不由于任何外在制度因素限制而被磨灭被消解,恰恰会随着制度历史的曲折发展一再反复被提上人类精神生活的议事日程,并逐渐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而成为人类进步的根本精神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和谐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中,强调集体的价值,个人对集体并不具有优先存在的地位。这种强调社会整体价值的传统有其积极合理的因素。但是,如果以片面强调社会性来否定个体的价值,社会就会变成压制人的社会。如果只谈集体而不谈个人,那这样的集体也只是虚幻的集体,是不为个人所依托的集体;相反,如果只谈个人而不谈集体,那这样的个人也只是孤独的个人,只是失去寄托的个人。前者是用集体淹没了个人,后者则是用个人否定了集体,因而都不是合理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时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在两者之间寻求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强调的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从根本上体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即将个人利益和集体有机结合起来,承认集体和个人的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肯定和社会性原则统一起来,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又要反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度膨胀;既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个人的价值,这对于我们的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处理好价值取向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价值观,才能较好地解决目前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冲突,在两者的相互联结和统一中促进其价值实现。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中国特点,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是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是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想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华社会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因此,在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具有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全体民族成员和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所共同奉行的价值信念和信仰,所共同选择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或道路。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社会、中华民族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和需要;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人民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价值路径选择。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原则,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根基,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文化价值体系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因素,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价值观念,也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

精神等建设型价值观念,还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新型价值观念。其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这种时代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社会的时代价值观。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是否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三个有利于”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根本评价标准。是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既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也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之荣与辱的根本价值标准。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义利关系的处理也就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基本规范。

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密切的直接的联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操作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特征:

第一,普遍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

第二,民族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8:试述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 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兴水利、除水害, 历来是治国兴邦的大事。但是, 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 时空分布不均匀, 利用粗放。目前全国的总供水量, 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 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 不注重节水, 浪费严重。到下个世纪中叶, 我国人口将接近16亿, 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达到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 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第二, 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 几乎每年都发生, 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推普遍偏低, 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 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

第三, 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 灌溉技术落后, 管理粗放, 水的利用率较低: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 设计标准偏低, 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 致使工程效益衰减, 有的工程甚至报废。另外, 水污染十分严重, 水环境问题突出。

因此, 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 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2 中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中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 其中受水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65万km2, 受风力侵蚀的水土流失面积191万km2, 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有26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为水蚀、风蚀交错区。调查表明, 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 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以三峡库区为例, 库区总面积约为5万km2, 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的19个区 (县、市) , 其中重庆为16个区 (县、市) , 总面积为4.6万km2。库区重庆部分水土流失面积为3.06万km2, 年土壤侵蚀模数为3751t/万km2, 年侵蚀量为11481万t。

3 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3.1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 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 严重的是水源枯竭, 河道断流,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 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 是涵养水源的关键, 由于土壤随水而去, 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 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第二, 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 蓄水容积减小, 蓄水量也相应减少, 因此, 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3.2 造成河库淤塞, 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裸露, 在水力的侵蚀下, 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 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 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 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 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 严重影响行洪能力, 致使洪水宣泄不畅, 水位上涨。

3.3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植被破坏、径流改变, 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 一遇暴雨, 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造成山洪灾害, 并且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

4 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 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具体说来, 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 (1) 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 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如梯田、水凼、水库等) 还可以拦蓄径流。 (2) 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 很多水土保持设施 (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 还可以拦泥拽沙, 增加塘库蓄水, 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 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 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 (3) 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

5 结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由之路,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 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 水土保持不仅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人类生命之源、经济生产之要、社会生态之基。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 水利行业也不例外。本文先针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然后阐述了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最后对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积极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水利

参考文献

[1]孙富行.资源水利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00, 19 (4) :4~7.

[2]刘震.从我国水土流失现状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布局及主要任务[J].中国水利, 2002, 7:31~33.

篇9:试述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可持续发展 水利

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但是,目前人类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迅速耗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在保护环境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追求的目标,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和唯一途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有追求健康而富有生活的权利,但这些权利的实现必须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凭借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实现,同时,当代人不能只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而剥夺后代人本应享有的发展的机会。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甚至是某一个单位,水利行业也不例外。

1、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目前全国的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接近16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达到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第二,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第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水的利用率较低。第四,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第五,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

因此,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2.1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从水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2.2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2.3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

2.4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

2.5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3、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1)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2)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3)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4)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4、结论

上一篇: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下一篇:高考话题作文:四幕剧